CN117120923A - 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0923A
CN117120923A CN202280025433.5A CN202280025433A CN117120923A CN 117120923 A CN117120923 A CN 117120923A CN 202280025433 A CN202280025433 A CN 202280025433A CN 117120923 A CN117120923 A CN 117120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wire
line
movable
imag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54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友胜彦
伊藤清行
生井昌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20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09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相机模块(MD)具备:固定侧部件(FB);透镜保持体(20),能够保持透镜体;拍摄元件保持体(2),与透镜体对置配置的拍摄元件(IS)一体地设置于该拍摄元件保持体(2);拍摄元件驱动部(DM1),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以及透镜驱动部(DM2),使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拍摄元件驱动部(DM1)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部件(MB1)与固定侧部件(FB)之间的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

Description

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相机模块,该相机模块包括构成为通过磁铁以及线圈使图像传感器(拍摄元件)移动的作为拍摄元件驱动部的音圈马达(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01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该拍摄元件驱动部由磁铁以及线圈驱动,因此尺寸有可能变大。
因此,期望提供包括更小尺寸的拍摄元件驱动部的相机模块。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具备:固定侧部件;透镜保持体,能够保持透镜体;拍摄元件保持体,与上述透镜体对置配置的拍摄元件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第1驱动部,使上述透镜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移动,其中,上述相机模块具备第2驱动部,该第2驱动部使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移动,上述第2驱动部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的第1可动侧部件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之间的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
发明效果
上述相机模块能够实现比使用音圈马达作为拍摄元件驱动部的构成小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A是相机模块的上方立体图。
图1B是相机模块的下方立体图。
图2是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拍摄元件保持体、弹性金属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4A是与拍摄元件保持体连接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4B是与基座部件连接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5B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6是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7A是弹性金属部件、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7B是弹性金属部件、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俯视图。
图8A是表示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一例的图。
图8B是表示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分别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时的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伸缩状态的表。
图10是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线连结的拍摄元件保持体和基座部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左视图以及右视图。
图11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主视图。
图14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主视图。
图15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右视图。
图16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7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透镜体、透镜保持体、上侧弹性金属部件以及上侧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19A是与透镜保持体连接的上侧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19B是与上侧基座部件连接的上侧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20A是安装有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上侧金属部件的图。
图20B是安装有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上侧金属部件的图。
图21是上侧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22A是上侧弹性金属部件、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上侧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22B是上侧弹性金属部件、上侧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俯视图。
图23A是表示流过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一例的图。
图23B是表示流过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另一例的图。
图24A是从右斜上方观察时的拍摄元件保持体、基座部件、透镜保持体以及上侧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24B是从左斜上方观察时的拍摄元件保持体、基座部件、透镜保持体以及上侧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25A是金属部件、形状记忆合金线、上侧金属部件、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以及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25B是金属部件、形状记忆合金线、上侧金属部件、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以及导电部件的俯视图。
图26A是表示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的动作的图。
图26B是表示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的动作的图。
图26C是表示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的动作的图。
图26D是表示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的动作的图。
图26E是表示透镜体以及拍摄元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MD进行说明。图1A以及图1B是相机模块MD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A是相机模块MD的上方立体图,图1B是相机模块MD的下方立体图。图2是相机模块MD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1A、图1B以及图2中,省略了透镜体LS(参照图18。)的图示。
在图1A、图1B以及图2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个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此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个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地,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个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图1A、图1B以及图2中,相机模块MD的X1侧相当于相机模块MD的前侧(正面侧),相机模块MD的X2侧相当于相机模块MD的后侧(背面侧)。此外,相机模块MD的Y1侧相当于相机模块MD的左侧,相机模块MD的Y2侧相当于相机模块MD的右侧。此外,相机模块MD的Z1侧相当于相机模块MD的上侧(被摄体侧),相机模块MD的Z2侧相当于相机模块MD的下侧(拍摄元件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相机模块MD包括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一部分的罩部件4。
罩部件4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外壳HS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是,罩部件4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
在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例子中,罩部件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以及设置成与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顶板部4B。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k。外周壁部4A包括第1侧板部4A1~第4侧板部4A4。第1侧板部4A1与第3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2侧板部4A2与第4侧板部4A4相互对置。并且,第1侧板部4A1及第3侧板部4A3相对于第2侧板部4A2及第4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罩部件4通过粘接剂与基座部件8接合。基座部件8与罩部件4一起构成外壳HS。
如图2所示,在外壳HS内收纳有透镜驱动装置LD以及拍摄元件驱动装置ID等。拍摄元件驱动装置ID是用于使第1可动侧部件MB1移动的装置,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包括拍摄元件保持体2、金属部件5以及弹性金属部件6。此外,在构成外壳HS的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Z2侧的面)安装有挠性基板3。另外,在图1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IS标注交叉图案,对挠性基板3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对电路基板7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
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包括作为形状记忆致动器的一例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和大致相同的直径的第1线SA1~第8线SA8。形状记忆合金线SA当流过电流时温度上升,根据该温度的上升而收缩。拍摄元件驱动部DM1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另外,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当第1线SA1~第8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收缩时,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通过该移动而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长(伸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元件驱动部DM1构成为能够实现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6个自由度的动作包括和与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垂直的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第1方向(Z轴方向)的平移、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X轴方向)的平移、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Y轴方向)的平移、绕第1方向(Z轴方向)的旋转、绕第2方向(X轴方向)的旋转以及绕第3方向(Y轴方向)的旋转。另外,第2方向(X轴方向)是与第2旋转轴RX2平行的方向,第3方向(Y轴方向)是与第3旋转轴RX3平行的方向。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是与拍摄元件IS的被摄体侧的面即上表面平行的面。
挠性基板3是形成有用于将相机模块MD与位于相机模块MD的外部的装置连接的布线图案的挠性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挠性基板3是构成为能够反复变形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
电路基板7是搭载拍摄元件IS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是刚性电路基板。
第1可动侧部件MB1是由拍摄元件驱动部DM1驱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侧部件MB1由拍摄元件IS、搭载拍摄元件IS的电路基板7以及能够保持电路基板7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构成。
拍摄元件保持体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拍摄元件保持体2包括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的框体2F、形成于框体2F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形成于框体2F的4个角部中的剩余两个的突出设置部2S。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构成为通过粘接剂与框体2F的下表面接合。
可动侧台座部2D包括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相互对置。同样地,突出设置部2S包括第1突出设置部2S1及第2突出设置部2S2。第1突出设置部2S1及第2突出设置部2S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相互对置。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配置成与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外形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框体2F)的4个角部对应,并且配置成交替地排列。并且,如图3所示,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分别载置弹性金属部件6的一部分。
图3是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连接的弹性金属部件6的立体图,表示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基座部件8分别与弹性金属部件6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在图3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基座部件8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此外,在图3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拍摄元件保持体2、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基座部件8以外的部件的图示。
弹性金属部件6构成为能够将拍摄元件保持体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导电性的金属板制作。
基座部件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基座部件8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8K。具体而言,基座部件8具有配置成包围开口8K的4个边部8E(第1边部8E1~第4边部8E4)。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基座部件8包括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的固定侧台座部8D。固定侧台座部8D从基座部件8的板状的基部向上方(Z1方向)突出。并且,固定侧台座部8D包括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相互对置。此外,如图3所示,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配置成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突出设置部2S1对置,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成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突出设置部2S2对置。此外,在基座部件8的4个角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将透镜驱动装置LD的上侧基座部件80(参照图17。)与基座部件8连结的部件即连结部CN。连结部CN包括第1连结部CN1~第4连结部CN4。
弹性金属部件6构成为将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台座部2D与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相连。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具有安装于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的第1固定部6e1、安装于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第2固定部6e2、安装于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第3固定部6e3、以及安装于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4固定部6e4。此外,如图3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具有将第1固定部6e1与第2固定部6e2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1臂部6g1、将第2固定部6e2与第3固定部6e3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2臂部6g2、将第3固定部6e3与第4固定部6e4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3臂部6g3、以及将第4固定部6e4与第1固定部6e1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4臂部6g4。
金属部件5构成为固定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金属部件5包括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台座部2D。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被称作固定侧接线板,包括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也被称作可动侧接线板,包括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及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
接着,参照图4A以及图4B,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基座部件8分别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4A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立体图。图4B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4A中,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标注点状图案,在图4B中,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标注点状图案。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固定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以及Y1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上表面的槽部2G(参照图2。)与形成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啮合的状态下,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粘接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接剂等。同样地,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固定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以及Y2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上表面的槽部2G(参照图2。)与形成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折弯片BP啮合的状态下,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
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及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1边部8E1配置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具体而言,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及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粘接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接剂等。同样地,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及第4固定侧接线板5F4(在图4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2边部8E2配置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Y1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此外,第5固定侧接线板5F5及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在图4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3边部8E3配置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并且,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4边部8E4配置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的Y2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
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以沿着罩部件4的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能够将第1可动侧部件MB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第1线SA1~第8线SA8,构成为能够将作为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基座部件8移动。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接着,参照图5A以及图5B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金属部件5进行说明。图5A是从Y2侧(右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线SA7以及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线SA8时的图。图5B是从X1侧(前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线SA7以及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线SA8时的图。另外,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与组装相机模块MD时的位置关系对应。并且,在图5A以及图5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此外,参照图5A以及图5B的以下说明与第7线SA7及第8线SA8的组合相关,但对于第1线SA1及第2线SA2的组合、第3线SA3及第4线SA4的组合及第5线SA5及第6线SA6的组合也可以同样地适用。
具体而言,第7线SA7的一端在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保持部J2处固定于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第7线SA7的另一端在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下侧的保持部J1处固定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同样地,第8线SA8的一端在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保持部J4处固定于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第8线SA8的另一端在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上侧的保持部J3处固定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
保持部J1通过将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一部分折弯而形成。具体而言,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一部分通过在夹持第7线SA7的端部(另一端)的状态下折弯而形成保持部J1。并且,第7线SA7的端部(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保持部J1。对于保持部J2~保持部J4也相同。
如图5A所示,第7线SA7及第8线SA8配置成相互成为扭转的位置(从Y2侧观察时立体地交叉)。即,第7线SA7及第8线SA8配置成相互不接触(成为非接触)。
接着,参照图6对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一部分的基座部件8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6是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6的上图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图6的中央图是埋设在基座部件8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6的下图是埋设有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另外,在图6的中央图以及图6的下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CM标注点状图案。
基座部件8构成为作为支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的固定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此外,拍摄元件保持体2构成为作为支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另一端的可动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根据该构成,第1可动侧部件MB1由第1线SA1~第8线SA8在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以6个自由度移动的状态下支承。
如上所述,在基座部件8的被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8D。固定侧台座部8D包括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对置。
图6的中央图所示的、由包括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通过嵌件成型埋入基座部件8。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在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Z2侧的面)露出并向外方延伸的连接部ED、以及在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接合面部CP。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括第1导电部件CM1及第2导电部件CM2。并且,第1导电部件CM1包括第1连接部ED1及第1接合面部CP1,第2导电部件CM2包括第2连接部ED2及第2接合面部CP2。
接着,参照图7A以及图7B对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7A以及图7B是表示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7A是各部件(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立体图,图7B是各部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7A以及图7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导电部件CM标注点状图案。此外,在图7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图示。
如图3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参照图2。)的第1固定部6e1、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参照图2。)的第2固定部6e2、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参照图2。)的第3固定部6e3、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参照图2。)的第4固定部6e4、将第1固定部6e1与第2固定部6e2相连的第1臂部6g1、将第2固定部6e2与第3固定部6e3相连的第2臂部6g2、将第3固定部6e3与第4固定部6e4相连的第3臂部6g3、以及将第4固定部6e4与第1固定部6e1相连的第4臂部6g4。
在第1固定部6e1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T(参照图4B。)插通的第1贯通孔6H1及第2贯通孔6H2、以及用于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接合面部CP1(参照图6的下图。)的接合的第3贯通孔6H3。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来实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来实现。
在第2固定部6e2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2T(参照图4A。)插通的第4贯通孔6H4及第5贯通孔6H5、以及用于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参照图4A。)的前端的接合的第6贯通孔6H6。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来实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折弯片BP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来实现。
同样地,在第3固定部6e3形成有供形成于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T(参照图4B。)插通的第7贯通孔6H7及第8贯通孔6H8、以及用于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接合面部CP2(参照图6的下图。)的接合的第9贯通孔6H9。
此外,在第4固定部6e4形成有供形成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2T(参照图4A。)插通的第10贯通孔6H10及第11贯通孔6H11、以及用于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折弯片BP(参照图4A。)的前端的接合的第12贯通孔6H12。
另外,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臂部6g1~第4臂部6g4分别是具有4个弯曲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臂部。因此,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固定侧部件FB)不仅能够在与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方向上移动,而且能够在与第1旋转轴RX1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7B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构成为相对于第1旋转轴RX1二重旋转对称。因此,弹性金属部件6几乎不会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重量平衡造成恶劣影响。此外,弹性金属部件6几乎不会对由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1线SA1~第8线SA8)支承的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重量平衡造成恶劣影响。
固定侧金属部件5F具有连接部CT(参照图5A以及图5B。),构成为经由连接部CT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金属部件5F的连接部CT包括第1连接部CT1~第8连接部CT8。
如图2所示,挠性基板3包括安装于电路基板7的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状的内侧部分3i、以及安装于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环状的外侧部分3e。在外侧部分3e形成有第1导电图案PT1~第20导电图案PT20,在内侧部分3i形成有用于与拍摄元件IS的连接的多个导电图案(未图示。)。
具体而言,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1连接部CT1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导电图案PT1(参照图2。)接合。同样地,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2连接部CT2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2导电图案PT2(参照图2。)接合,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的第3连接部CT3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3导电图案PT3(参照图2。)接合,第4固定侧接线板5F4的第4连接部CT4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4导电图案PT4(参照图2。)接合,第5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5连接部CT5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5导电图案PT5(参照图2。)接合,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6连接部CT6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6导电图案PT6(参照图2。)接合,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7导电图案PT7(参照图2。)接合,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8导电图案PT8(参照图2。)接合。另外,连接部CT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的接合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接剂来实现。
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9导电图案PT9(参照图2。)接合,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0导电图案PT10(参照图2。)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9导电图案PT9及第10导电图案PT10都与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另外,连接部ED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的接合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接剂来实现。
如图7B所示,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2固定部6e2接合。同样地,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折弯片BP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接合。
如图7B所示,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分离地配置,不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接触。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接合面部CP1接合。同样地,如图7B所示,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分离地配置,不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接触。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接合面部CP2接合。
接着,参照图8A以及图8B对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8A以及图8B是图7A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1导电部件CM1及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对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弹性金属部件6标注更密集的点状图案。
具体而言,图8A表示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的电流的路径,图8B表示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过第7线SA7或者第8线SA8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对于流过第1线SA1或者第2线SA2的电流的路径、流过第3线SA3或者第4线SA4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过第5线SA5或者第6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也能够同样地适用。
当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电流如图8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7连接部CT7流向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7线SA7,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之后,电流如箭头AR5、箭头AR6以及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4臂部6g4及第1固定部6e1,然后,如箭头AR8所示那样通过第1导电部件CM1流向第1连接部ED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流也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3臂部6g3、第3固定部6e3、第2导电部件CM2流向第2连接部ED2。这是因为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都接地。
当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电流如图8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8连接部CT8流向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8线SA8,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箭头AR16以及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4臂部6g4及第1固定部6e1,然后,如箭头AR18所示那样通过第1导电部件CM1流向第1连接部ED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流也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3臂部6g3、第3固定部6e3、第2导电部件CM2流向第2连接部ED2。这是因为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都接地。
此外,在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与高电位连接的情况以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与高电位连接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通过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之后的电流的路径都是相同的。
位于上述相机模块MD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对施加于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各自的连接部CT的电压进行控制,能够对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伸缩进行控制。或者,控制装置通过对经由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各自的连接部CT以及第1导电部件CM1及第2导电部件CM2各自的连接部ED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能够对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伸缩进行控制。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在相机模块MD内。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相机模块MD的构成要素。
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利用由作为拍摄元件驱动部DM1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产生的沿着与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第1方向(Z轴方向)的驱动力,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透镜体LS的Z2侧沿着第1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像这样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控制装置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向远离透镜体LS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向接近透镜体LS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对流过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进行控制,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可以是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X轴方向)或者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Y轴方向)。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绕第1方向(Z轴方向)旋转,绕第2方向(X轴方向)旋转或者绕第3方向(Y轴方向)旋转。通过这样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动作,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抖动校正功能。
接着,参照图9~图16对拍摄元件驱动部DM1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分别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时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伸缩状态的表。图10是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线SA连结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左视图以及右视图。图11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在X轴方向上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2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在Y轴方向上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3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在Z轴方向上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4是绕X轴(第2旋转轴RX2)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5是绕Y轴(第3旋转轴RX3)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
图16是绕Z轴(第1旋转轴RX1)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0~图16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基座部件8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此外,在图10~图16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4个角部的4个连结部CN(参照图3。)的图示,并简化了基座部件8的外形形状。
图10表示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中立位置)时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基座部件8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状态。另外,相机模块MD的中立状态是指,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沿着X轴、Y轴以及Z轴各自的方向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透镜保持体20(参照图17。)分别位于X轴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Y轴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且Z轴方向上可移动范围的中间的状态。典型来说,在相机模块MD的中立状态下,处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透镜保持体20分别位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的各个方向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的状态。此外,相机模块MD的中立状态是指,能够分别绕X轴(第2旋转轴RX2)、绕Y轴(第3旋转轴RX3)以及绕Z轴(第1旋转轴RX1)旋转(能够摆动)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位于绕各个旋转轴的可旋转范围(可旋转角度)的中间的状态。此外,相机模块MD的中立状态是指,能够分别绕X轴(第5旋转轴RX5)、绕Y轴(第6旋转轴RX6)以及绕Z轴(第4旋转轴RX4)旋转(能够摆动)的透镜保持体20位于绕各个旋转轴的可旋转范围(可旋转角度)的中间的状态。典型来说,在相机模块MD的中立状态下,处于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和与拍摄元件IS对置配置的透镜体LS的光轴垂直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拍摄元件IS(拍摄面)的中心轴即第1旋转轴RX1与透镜体LS的光轴一致。另外,也可以将未向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参照图17。)供给电流时的相机模块MD的初始状态设为中立状态。
具体而言,当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第2线SA2配置成,在从Z1侧观察的俯视下,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前侧(X1侧))规定距离D1的位置。另外,第2线SA2的一端(固定端)是固定于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端部,第2线SA2的另一端(可动端)是固定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端部。
此外,在俯视下,第4线SA4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左侧(Y1侧))规定距离D2的位置,第6线SA6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后侧(X2侧))规定距离D3的位置,第8线SA8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右侧(Y2侧))规定距离D4的位置。对于第1线SA1、第3线SA3、第5线SA5及第7线SA7也相同。
即,在俯视下,第1线SA1、第2线SA2、第5线SA5及第6线SA6配置成相对于Y轴不平行,第3线SA3、第4线SA4、第7线SA7及第8线SA8配置成相对于X轴不平行。
通过这样的配置,控制装置例如使第1线SA1~第8线SA8的一部分收缩且使剩余部分伸长,由此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沿着X轴或者Y轴平移。
此外,当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在从X1侧观察的主视下,第1线SA1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2线SA2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1线SA1与第2线SA2配置成交叉。
此外,在从Y1侧观察的左视下,第3线SA3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4线SA4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3线SA3与第4线SA4配置成交叉。
此外,在从X2侧观察的后视下,第5线SA5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6线SA6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5线SA5与第6线SA6配置成交叉。
同样地,在从Y2侧观察的右视下,第7线SA7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8线SA8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7线SA7与第8线SA8配置成交叉。
即,在侧视下,第1线SA1~第8线SA8均配置成相对于X轴以及Y轴倾斜地(不平行地)延伸。
通过这样的配置,控制装置例如通过使第1线SA1~第8线SA8的一部分收缩且使剩余部分伸长,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沿着Z轴平移。但是,第1线SA1与第2线SA2只要配置成在主视下倾斜地延伸即可,不需要在主视下相互交叉。在第3线SA3与第4线SA4的关系,第5线SA5与第6线SA6的关系以及第7线SA7与第8线SA8的关系中也相同。
具体而言,图11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1方向(前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1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1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2方向(后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1方向(前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小地收缩,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大地伸长,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小地伸长,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大地收缩。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小地收缩且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大地收缩是指,第1线SA1及第2线SA2各自的收缩量小于第7线SA7及第8线SA8各自的收缩量。此外,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大地伸长且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小地伸长是指,第3线SA3及第4线SA4各自的伸长量大于第5线SA5及第6线SA6各自的伸长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比较小地收缩,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比较大地伸长,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比较小地伸长,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比较大地收缩。在以下的说明中也相同。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1的上图的箭头AR21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1方向(前方)平移。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2方向(后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小地伸长,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大地收缩,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小地收缩,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大地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1的下图的箭头AR22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2方向(后方)平移。
图12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1方向(左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2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2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2方向(右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1方向(左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大地伸长,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小地收缩,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大地收缩,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小地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2的上图的箭头AR23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1方向(左方)平移。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2方向(右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大地收缩,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小地伸长,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大地伸长,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小地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2的下图的箭头AR24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2方向(右方)平移。
图13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1方向(上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3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3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2方向(下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1方向(上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5线SA5及第7线SA7收缩,并使第2线SA2、第4线SA4、第6线SA6及第8线SA8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3的上图的箭头AR25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1方向(上方)平移。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2方向(下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5线SA5及第7线SA7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2线SA2、第4线SA4、第6线SA6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3的下图的箭头AR26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2方向(下方)平移。
图14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4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4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主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并使第4线SA4~第7线SA7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4的上图的箭头AR27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主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4线SA4~第7线SA7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4的下图的箭头AR28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
图15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图15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图15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右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4线SA4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并使第2线SA2、第5线SA5、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5的上图的箭头AR29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右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4线SA4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2线SA2、第5线SA5、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5的下图的箭头AR30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
图16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6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6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俯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2线SA2、第5线SA5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3线SA3、第4线SA4、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6的上图的箭头AR31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俯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2线SA2、第5线SA5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并使第3线SA3、第4线SA4、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如图16的下图的箭头AR32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
如以上那样,拍摄元件保持体2能够进行6个自由度的动作。该6个自由度的动作分别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单独地进行调整来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动作也可以组合6个自由度的动作中的多个来实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电流流过第1线SA1~第8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当对应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时,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并且,通过该移动,第1线SA1~第8线SA8中的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长,由此实现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伸长。
上述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由未图示的动作检测部检测。动作检测部例如由安装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等的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至少三个磁铁以及安装于基座部件8等的固定侧部件FB或者挠性基板3的至少三个磁传感器构成。
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通过检测磁铁的位置来检测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利用霍尔元件检测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位置。但是,磁传感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能够检测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巨大磁阻效应(GiantMagneto Resistive effect:GMR)元件、半导体磁阻(Semiconductor Magneto Resistive:SMR)元件、各向异性磁阻(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AMR)元件或者隧道磁阻(Tunnel Magneto Resistive:TMR)元件等磁阻元件检测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17对透镜驱动装置LD进行说明。图17是透镜驱动装置LD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7所示,透镜驱动装置LD包括透镜驱动部DM2、透镜保持体20、上侧金属部件5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
透镜驱动部DM2包括作为形状记忆致动器的一例的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包括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和大致相同的直径的第1线SB1~第8线SB8。第1线SB1~第8线SB8也可以分别具有与第1线SA1~第8线SA8的各个大致相同的长度和大致相同的直径。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与形状记忆合金线SA相同,当流过电流时温度上升,对应于该温度的上升而收缩。透镜驱动部DM2能够利用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收缩使透镜保持体20移动。另外,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构成为,当第1线SB1~第8线SB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收缩时,透镜保持体20移动,通过该移动,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长(伸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部DM2构成为能够实现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6个自由度的动作包括与透镜体LS(参照图18。)的光轴平行的第1方向(Z轴方向)的平移、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X轴方向)的平移、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Y轴方向)的平移、绕第1方向(Z轴方向)的旋转、绕第2方向(X轴方向)的旋转以及绕第3方向(Y轴方向)的旋转。另外,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是与第4旋转轴RX4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X轴方向)是与第5旋转轴RX5平行的方向,第3方向(Y轴方向)是与第6旋转轴RX6平行的方向。此外,透镜体LS例如是具备至少一个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另外,第4旋转轴RX4与透镜体LS的光轴一致。
具体而言,利用与由参照图9~图16说明的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形状记忆合金线SA)实现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相同的方法,通过透镜驱动部DM2(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实现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
更具体而言,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分别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B1~第8线SB8供给的电流单独地进行调整来实现。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动作也可以组合6个自由度的动作中的多个来实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电流流过第1线SB1~第8线SB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当对应的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收缩时,第2可动侧部件MB2移动。并且,通过该移动,第1线SB1~第8线SB8中的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长,由此实现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伸长。
此外,上述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与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情况相同,由未图示的动作检测部检测。动作检测部例如由安装于透镜保持体20等的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至少三个磁铁以及安装于上侧基座部件80等的固定侧部件FB的至少三个磁传感器构成。
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通过检测磁铁的位置来检测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利用霍尔元件检测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位置。但是,磁传感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磁阻元件检测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位置。
第2可动侧部件MB2是由透镜驱动部DM2驱动的部件,包括能够保持透镜体LS的透镜保持体20。
透镜保持体20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透镜保持体20包括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框状的外形的框体20F、形成于框体20F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的可动侧台座部20D、以及形成于框体20F的4个角部中的剩余两个的突出设置部20S。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20F具有圆柱状的贯通孔,透镜体LS构成为通过粘接剂与框体20F的圆筒内表面接合。
可动侧台座部20D包括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也可以配置成隔着也是透镜体LS的光轴的第4旋转轴RX4而相互对置。同样地,突出设置部20S包括第1突出设置部20S1及第2突出设置部20S2。第1突出设置部20S1及第2突出设置部20S2配置成隔着第4旋转轴RX4而相互对置。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0D以及突出设置部20S配置成与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外形的透镜保持体20(框体20F)的4个角部对应,并配置成交替地排列。并且,如图18所示,在两个的可动侧台座部20D分别载置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一部分。
图18是与透镜保持体20和上侧基座部件80连接的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立体图,表示透镜保持体20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分别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在图18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透镜保持体20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上侧基座部件80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此外,在图18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透镜体LS、透镜保持体2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以外的部件的图示。
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构成为能够将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上侧基座部件80)能够移动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导电性的金属板制作。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也可以是板簧。
上侧基座部件80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基座部件80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框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80K。具体而言,上侧基座部件80具有配置成包围开口80K的4个边部80E(第1边部80E1~第4边部80E4)。
更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上侧基座部件80包括形成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的固定侧台座部80D。固定侧台座部80D从上侧基座部件80的板状的基部向上方(Z1方向)突出。并且,固定侧台座部80D包括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配置成隔着第4旋转轴RX4而相互对置。此外,如图18所示,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配置成与透镜保持体20的第1突出设置部20S1对置,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配置成与透镜保持体20的第2突出设置部20S2对置。
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构成为将形成于透镜保持体20的可动侧台座部20D与形成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固定侧台座部80D相连。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具有安装于形成于透镜保持体20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的第1固定部60e1、安装于形成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的第2固定部60e2、安装于形成于透镜保持体20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的第3固定部60e3、以及安装于形成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的第4固定部60e4。此外,如图18所示,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具有将第1固定部60e1与第2固定部60e2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1臂部60g1、将第2固定部60e2与第3固定部60e3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2臂部60g2、将第3固定部60e3与第4固定部60e4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3臂部60g3、以及将第4固定部60e4与第1固定部60e1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4臂部60g4。
如图17所示,上侧金属部件50构成为固定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金属部件50包括固定侧金属部件50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0M。固定侧金属部件50F构成为固定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固定侧台座部80D。可动侧金属部件50M构成为固定于透镜保持体20的可动侧台座部20D。
固定侧金属部件50F也被称作固定侧接线板,包括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可动侧金属部件50M也被称作可动侧接线板,包括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及第2可动侧接线板50M2。
接着,参照图19A以及图19B对透镜保持体20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分别与上侧金属部件5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9A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0M(可动侧接线板)的透镜保持体20的立体图。图19B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0F(固定侧接线板)的上侧基座部件80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19A中,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0M标注点状图案,在图19B中,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0F标注点状图案。
在图19A所示的例子中,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固定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以及Y2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的上表面的槽部20G(参照图17。)与形成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折弯片BP啮合的状态下,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粘接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接剂等。同样地,第2可动侧接线板50M2固定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以及Y1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的上表面的槽部20G(参照图17。)与形成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0M2的折弯片BP啮合的状态下,第2可动侧接线板50M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
在图19B所示的例子中,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及第2固定侧接线板50F2固定于沿着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1边部80E1配置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具体而言,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及第2固定侧接线板50F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的侧壁(前侧安装面)。粘接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接剂等。同样地,第3固定侧接线板50F3及第4固定侧接线板50F4(在图19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着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2边部80E2配置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的Y1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此外,第5固定侧接线板50F5及第6固定侧接线板50F6(在图19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着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3边部80E3配置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并且,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固定于沿着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4边部80E4配置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的Y2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
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以沿着罩部件4的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构成为能够将第2可动侧部件MB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包括第1线SB1~第8线SB8,构成为能够将作为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透镜保持体2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上侧基座部件80移动。如图17所示,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0F,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0M。
接着,参照图20A以及图20B对安装有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上侧金属部件50进行说明。图20A是从Y2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及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第7线SB7、以及分别安装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第8线SB8时的图。图20B是从X1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及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第7线SB7、以及分别安装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第8线SB8时的图。另外,图20A以及图20B所示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与组装相机模块MD时的位置关系对应。并且,在图20A以及图20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此外,参照图20A以及图20B的以下的说明与第7线SB7及第8线SB8的组合相关,但对于第1线SB1及第2线SB2的组合、第3线SB3及第4线SB4的组合以及第5线SB5及第6线SB6的组合也能够同样地适用。
具体而言,第7线SB7的一端在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保持部J2处固定于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第7线SB7的另一端在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下侧的保持部J1处固定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同样地,第8线SB8的一端在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保持部J4处固定于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第8线SB8的另一端在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上侧的保持部J3处固定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
保持部J1通过将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一部分折弯而形成。具体而言,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一部分通过在夹持第7线SB7的端部(另一端)的状态下折弯而形成保持部J1。并且,第7线SB7的端部(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保持部J1。对于保持部J2~保持部J4也相同。
如图20A所示,第7线SB7及第8线SB8配置成相互成为扭转的位置(当从Y2侧观察时立体地交叉)。即,第7线SB7及第8线SB8配置成相互不接触(成为非接触)。
接着,参照图21对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一部分的上侧基座部件8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21是上侧基座部件80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1的上图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上侧基座部件80的立体图,图21的中央图是埋设在上侧基座部件80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21的下图是埋设有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上侧基座部件8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1的中央图以及图21的下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CM标注点状图案。
上侧基座部件80构成为作为支承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一端的固定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此外,透镜保持体20构成为作为支承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另一端的可动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根据该构成,第2可动侧部件MB2通过第1线SB1~第8线SB8在能够以6个自由度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
在作为上侧基座部件80的被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的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80D。固定侧台座部80D包括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配置成隔着第4旋转轴RX4而对置。
图21的中央图所示的、由包括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通过嵌件成型埋入上侧基座部件80。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在上侧基座部件80的下表面(Z2侧的面)露出并向下方延伸的连接部ED、以及在上侧基座部件80的固定侧台座部80D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接合面部CP。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括第11导电部件CM11及第12导电部件CM12。并且,第11导电部件CM11包括第11连接部ED11及第11接合面部CP11。第12导电部件CM12包括第12连接部ED12及第12接合面部CP12。
接着,参照图22A以及图22B对上侧金属部件5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导电部件CM以及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22A以及图22B是表示上侧金属部件5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导电部件CM以及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22A是各部件(上侧金属部件5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导电部件CM以及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立体图,图22B是各部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22A以及图22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0M以及导电部件CM标注点状图案。此外,在图22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图示。
如图18所示,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体20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的第1固定部60e1、固定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的第2固定部60e2、固定于透镜保持体20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的第3固定部60e3、固定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的第4固定部60e4、将第1固定部60e1与第2固定部60e2相连的第1臂部60g1、将第2固定部60e2与第3固定部60e3相连的第2臂部60g2、将第3固定部60e3与第4固定部60e4相连的第3臂部60g3、以及将第4固定部60e4与第1固定部60e1相连的第4臂部60g4。
在第1固定部60e1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20T(参照图19A。)插通的第1贯通孔60H1及第2贯通孔60H2、以及用于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折弯片BP(参照图19A。)的前端的接合的第3贯通孔60H3。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突出部20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0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但是,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突出部20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来实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折弯片BP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实现。但是,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折弯片BP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来实现。
在第2固定部60e2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0T(参照图19B。)插通的第4贯通孔60H4及第5贯通孔60H5、以及用于与第11导电部件CM11的第11接合面部CP11(参照图21的下图。)的接合的第6贯通孔60H6。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突出部80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80T进行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但是,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突出部80T的固定通过粘接剂来实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第11导电部件CM11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实现。但是,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与第11导电部件CM11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来实现。
同样地,在第3固定部60e3形成有供形成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20T(参照图19A。)插通的第7贯通孔60H7及第8贯通孔60H8、以及用于与第2可动侧接线板50M2的折弯片BP(参照图19A。)的前端的接合的第9贯通孔60H9。
此外,在第4固定部60e4形成有供形成于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0T(参照图19B。)插通的第10贯通孔60H10及第11贯通孔60H11、以及用于与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接合面部CP12(参照图21的下图。)的接合的第12贯通孔60H12。
另外,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1臂部60g1~第4臂部60g4分别是具有4个弯曲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臂部。因此,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上侧基座部件80(固定侧部件FB),不仅能够在与透镜体LS的光轴方向即第4旋转轴RX4平行的方向上移动,而且能够在与第4旋转轴RX4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22B所示,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构成为相对于第4旋转轴RX4二重旋转对称。因此,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几乎不会对透镜保持体20的重量平衡造成恶劣影响。此外,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几乎不会对由8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第1线SB1~第8线SB8)支承的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重量平衡造成恶劣影响。
固定侧金属部件50F具有连接部CT(参照图20A以及图20B。),构成为经由连接部CT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金属部件50F的连接部CT包括第11连接部CT11~第18连接部CT18。
如图2所示,挠性基板3包括安装于电路基板7的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状的内侧部分3i、以及安装于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环状的外侧部分3e。在外侧部分3e形成有第1导电图案PT1~第20导电图案PT20,在内侧部分3i形成有用于与拍摄元件IS的连接的多个导电图案(未图示。)。另外,在内侧部分3i与外侧部分3e之间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狭缝(开口),构成为不妨碍内侧部分3i的动作。
具体而言,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的第11连接部CT11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1导电图案PT11(参照图2。)接合。同样地,第2固定侧接线板50F2的第12连接部CT12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2导电图案PT12(参照图2。)接合,第3固定侧接线板50F3的第13连接部CT13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3导电图案PT13(参照图2。)接合,第4固定侧接线板50F4的第14连接部CT14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4导电图案PT14(参照图2。)接合,第5固定侧接线板50F5的第15连接部CT15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5导电图案PT15(参照图2。)接合,第6固定侧接线板50F6的第16连接部CT16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6导电图案PT16(参照图2。)接合,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第17连接部CT17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7导电图案PT17(参照图2。)接合,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第18连接部CT18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8导电图案PT18(参照图2。)接合。
第11导电部件CM11的第11连接部ED11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9导电图案PT19(参照图2。)接合,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连接部ED12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20导电图案PT20(参照图2。)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9导电图案PT19及第20导电图案PT20均与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
如图22B所示,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的折弯片BP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0e1接合。同样地,第2可动侧接线板50M2的折弯片BP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3固定部60e3接合。
另一方面,如图22B所示,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第4固定侧接线板50F4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0e2分离地配置,不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0e2接触。如图22B所示,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2固定部60e2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第11导电部件CM11的第11接合面部CP11接合。同样地,如图22B所示,第5固定侧接线板50F5~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4固定部6e4分离地配置,不与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4固定部6e4接触。如图22B所示,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4固定部6e4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接合面部CP12接合。
接着,参照图23A以及图23B对流过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23A以及图23B是图22A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3A以及图23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12导电部件CM12及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对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标注更密集的点状图案。
具体而言,图23A表示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第17连接部CT17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连接部ED12与低电位连接时的电流的路径,图23B表示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第18连接部CT18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连接部ED12与低电位连接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过第7线SB7或者第8线SB8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对于流过第1线SB1或者第2线SB2的电流的路径、流过第3线SB3或者第4线SB4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过第5线SB5或者第6线SB6的电流的路径也能够同样地适用。
当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第17连接部CT17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连接部ED12与低电位连接时,电流如图23A的箭头AR21所示那样通过第17连接部CT17流向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之后,电流如箭头AR22所示那样通过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如箭头AR23所示那样通过第7线SB7,进而,如箭头AR24所示那样通过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25、箭头AR26以及箭头AR27所示那样通过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0e1、第4臂部60g4及第4固定部60e4,然后,如箭头AR28所示那样通过第12导电部件CM12流向第12连接部ED12。
当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第18连接部CT18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连接部ED12与低电位连接时,电流如图23B的箭头AR31所示那样通过第18连接部CT18流向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之后,电流如箭头AR32所示那样通过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如箭头AR33所示那样通过第8线SB8,进而如箭头AR34所示那样通过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之后,电流如箭头AR35、箭头AR36以及箭头AR37所示那样通过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0e1、第4臂部60g4及第4固定部60e4,然后,如AR38所示那样通过第12导电部件CM12流向第12连接部ED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流也通过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的第1固定部60e1、第1臂部60g1、第2固定部60e2、第11导电部件CM11流向第11连接部ED11。这是因为第11导电部件CM11的第11连接部ED11与第12导电部件CM12的第12连接部ED12均接地。
此外,在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的第17连接部CT17与高电位连接的情况以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的第18连接部CT18与高电位连接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通过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1之后的电流的路径都是相同的。
位于上述相机模块MD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对施加于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各自的连接部CT的电压进行控制,能够对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伸缩进行控制。或者,控制装置通过对经由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各自的连接部CT以及第11导电部件CM11及第12导电部件CM12各自的连接部ED分别向第1线SB1~第8线SB8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能够对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伸缩进行控制。另外,如上所述,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在相机模块MD内。此外,如上所述,控制装置也可以是相机模块MD的构成要素。
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利用由作为透镜驱动部DM2的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收缩产生的沿着与第4旋转轴RX4平行的第1方向(Z轴方向)的驱动力,使透镜保持体20在拍摄元件IS的Z1侧沿着透镜体LS的光轴方向即第1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像这样使透镜保持体20移动,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保持体20向远离拍摄元件IS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使透镜保持体20向接近拍摄元件LS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对流过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电流进行控制,使透镜保持体20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是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X轴方向)或者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Y轴方向)。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绕第1方向(Z轴方向)、绕第2方向(X轴方向)或者绕第3方向(Y轴方向)旋转。通过这样的透镜保持体20的动作,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抖动校正功能。另外,第1方向(Z轴方向)是与第4旋转轴RX4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X轴方向)是与第5旋转轴RX5平行的方向,第3方向(Y轴方向)是与第6旋转轴RX6平行的方向。
接着,参照图24A、图24B、图25A以及图25B对可动侧部件、固定侧部件FB以及驱动部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可动侧部件包括第1可动侧部件MB1(拍摄元件保持体2)及第2可动侧部件MB2(透镜保持体20)。固定侧部件FB包括基座部件8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驱动部包括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形状记忆合金线SA)以及透镜驱动部DM2(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
图24A以及图24B是拍摄元件保持体2、弹性金属部件6、基座部件8、透镜保持体2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的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24A是从右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4B是从左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4A以及图24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透镜保持体20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基座部件8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
图25A以及图25B是形状记忆合金线SA、金属部件5、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上侧金属部件50以及导电部件CM的图。具体而言,图25A是上方立体图,图25B是俯视图。
如图24A、图24B、图25A以及图25B所示,相机模块MD构成为能够利用作为拍摄元件驱动部DM1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移动且构成为能够利用作为透镜驱动部DM2的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使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上侧基座部件80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A以及图24B所示,上侧基座部件80配置在基座部件8的上侧,通过粘接剂与基座部件8接合。具体而言,上侧基座部件80经由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四角的4个连结部CN(第1连结部CN1~第4连结部CN4。也参照图3。)与基座部件8不能相对移动地连结。
此外,上侧基座部件80构成为,其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在Z轴方向上不与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重叠。具体而言,上侧基座部件80构成为,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配置在基座部件8的第2连结部CN2的上侧且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配置在基座部件8的第4连结部CN4的上侧。即,基座部件8构成为,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配置在透镜保持体20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的下侧且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在透镜保持体20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的下侧。此外,上侧基座部件80构成为,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配置在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上侧且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配置在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上侧。该配置起到能够提高外壳HS内的空间效率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26A~图26E对由驱动部实现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图26A~图26E是表示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动作的概要图。另外,图26A~图26E的用实线描绘的图形表示由驱动部移动后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各自的位置(姿势)。此外,图26A~图26E的用点线描绘的图形表示由驱动部移动之前、即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各自的位置(姿势)。在图26A~图26E所示的例子中,当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拍摄元件IS位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各自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且位于绕X轴(第2旋转轴RX2)、绕Y轴(第3旋转轴RX3)的以及绕Z轴(第1旋转轴RX1)各自的可旋转范围(可旋转角度)的中央。同样地,当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透镜体LS位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各自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位于绕X轴(第5旋转轴RX5)、绕Y轴(第6旋转轴RX6)以及绕Z轴(第4旋转轴RX4)各自的可旋转范围(可旋转角度)的中央。此外,当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和与拍摄元件IS对置配置的透镜体LS的光轴垂直。在该情况下,拍摄元件IS(拍摄面)的中心轴即第1旋转轴RX1与透镜体LS的光轴(第4旋转轴RX4)一致。即,当相机模块MD位于中立状态时,第1旋转轴RX1与第4旋转轴RX4位于同一直线上,第2旋转轴RX2与第5旋转轴RX5相互平行,第3旋转轴RX3与第6旋转轴RX6相互平行。
具体而言,图26A表示与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上的拍摄元件IS的平移和与第4旋转轴RX4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上的透镜体LS的平移同时进行时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状态。通过这样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各自的平移,控制装置例如能够实现自动焦点调整功能或者变焦功能等。此外,控制装置通过在Z轴方向上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与仅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中的任一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体LS相对于拍摄元件IS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速度增加。此外,控制装置通过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与仅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中的任一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体LS相对于拍摄元件IS在Z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距离的最大值增加。另外,在图26A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使透镜体LS向Z1方向平移,并使拍摄元件IS向Z2方向平移。但是,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Z2方向平移,并使拍摄元件IS向Z1方向平移。
图26B表示与第2旋转轴RX2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上的拍摄元件IS的平移和与第5旋转轴RX5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上的透镜体LS的平移同时进行时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状态。通过这样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各自的平移,控制装置例如能够实现对由X轴方向上的相机模块MD的平移所带来的抖动引起的拍摄图像的紊乱进行校正的功能。此外,控制装置通过在X轴方向上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与仅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中的任一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体LS相对于拍摄元件IS在X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速度增加。此外,控制装置通过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与仅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中的任一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体LS相对于拍摄元件IS在X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距离的最大值增加。另外,图26B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使透镜体LS向X2方向平移,并使拍摄元件IS向X1方向平移。但是,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X1方向平移,并使拍摄元件IS向X2方向平移。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Y1方向平移,并使拍摄元件IS向Y2方向平移,或者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Y2方向平移,并使拍摄元件IS向Y1方向平移。
图26C表示拍摄元件IS绕第3旋转轴RX3的旋转与透镜体LS绕第6旋转轴RX6的旋转同时进行时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状态。通过这样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各自的旋转,控制装置例如能够实现对由相机模块MD绕Y轴的旋转所带来的抖动引起的拍摄图像的紊乱进行校正的功能。此外,控制装置通过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移动以维持第1旋转轴RX1与第4旋转轴RX4平行的状态,能够抑制因第1旋转轴RX1与第4旋转轴RX4相互倾斜而引起的对拍摄图像的恶劣影响。另外,在图26C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在右视下使透镜体LS绕第6旋转轴RX6顺时针旋转,并使顺时针拍摄元件IS绕第3旋转轴RX3旋转。但是,控制装置也可以在右视下使透镜体LS绕第6旋转轴RX6逆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绕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在主视下使透镜体LS绕第5旋转轴RX5顺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绕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或者,也可以在主视下使透镜体LS绕第5旋转轴RX5逆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绕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
图26D表示与第2旋转轴RX2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上的拍摄元件IS的平移、拍摄元件IS绕第3旋转轴RX3的旋转、与第5旋转轴RX5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上的透镜体LS的平移以及透镜体LS绕第6旋转轴RX6的旋转同时进行时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状态。通过这样的透镜体LS的平移及旋转以及拍摄元件IS的平移及旋转,控制装置例如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对由相机模块MD绕Y轴的旋转所带来的抖动引起的拍摄图像的紊乱进行校正的功能。此外,控制装置通过使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移动以维持第1旋转轴RX1与第4旋转轴RX4一致的状态,能够抑制因第1旋转轴RX1与第4旋转轴RX4相互分离或者倾斜而引起的对拍摄图像的恶劣影响。另外,在图26D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使透镜体LS向X2方向平移,使拍摄元件IS向X1方向平移,使透镜体LS在右视下绕第6旋转轴RX6顺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在右视下绕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但是,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X1方向平移,使拍摄元件IS向X2方向平移,使透镜体LS在右视下绕第6旋转轴RX6逆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在右视下绕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Y2方向平移,使拍摄元件IS向Y1方向平移,使透镜体LS在主视下绕第5旋转轴RX5顺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在主视下绕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或者,控制装置也可以使透镜体LS向Y1方向平移,使拍摄元件IS向Y2方向平移,使透镜体LS在主视下绕第5旋转轴RX5逆时针旋转,并使拍摄元件IS在主视下绕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
图26E表示不进行透镜体LS的平移以及旋转而仅进行拍摄元件IS绕第1旋转轴RX1的旋转时的透镜体LS以及拍摄元件IS的状态。通过拍摄元件IS相对于透镜体LS的该相对旋转,控制装置例如能够实现对由相机模块MD绕Z轴的旋转所带来的抖动引起的拍摄图像的紊乱进行校正的功能。另外,在图26E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也可以使拍摄元件IS在俯视下绕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但是,控制装置也可以使拍摄元件IS在俯视下绕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
这样,当拍摄元件IS绕第1旋转轴RX1旋转时,透镜体LS不需要绕第4旋转轴RX4旋转。因此,也可以不执行第2可动侧部件MB2(透镜保持体20)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中的、绕与透镜体LS的光轴一致的第4旋转轴RX4(Z轴)的旋转。即,第2可动侧部件MB2只要能够实现5个自由度的动作即可。
如上所述,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MD具备固定侧部件FB、与拍摄元件IS一体地设置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的拍摄元件驱动部DM1。拍摄元件驱动部DM1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部件MB1与固定侧部件FB之间的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在沿着与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垂直的方向(第1旋转轴RX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隔着拍摄元件IS而在第1方向(X轴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1线SA1及第5线SA5、以及隔着拍摄元件IS而在与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Y轴方向)分离地配置的第3线SA3及第7线SA7。此外,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在沿着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前视)下与第1线SA1交叉地配置的第2线SA2、在沿着第2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左视)下与第3线SA3交叉地配置的第4线SA4、在沿着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后视)下与第5线SA5交叉地配置的第6线SA6、以及在沿着第2方向(Y轴方向)侧视(右视)下与第7线SA7交叉地配置的第8线SA8。并且,第1线SA1至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另一端固定于第1可动侧部件MB1(拍摄元件保持体2)。
在该构成中,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移动由形状记忆合金线SA进行。因此,该构成能够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例如,能够实现比为了移动拍摄元件保持体2而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小的尺寸。此外,该构成能够实现相机模块MD的轻量化。此外,该构成由于不为了移动拍摄元件保持体2而使用音圈马达,所以即使在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装置与相机模块MD之间的磁干涉。
此外,在该构成中,在俯视下包围拍摄元件IS的4个区域的各个中,以交叉的方式配置有两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即,在该构成中,并非所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都与拍摄面平行地配置。因此,该构成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与拍摄面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拍摄元件驱动部DM1也可以构成为,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绕与拍摄面垂直的轴线即第1旋转轴RX1的轴线旋转。该构成能够抑制搭载有相机模块MD的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摄影时的、由绕第1旋转轴RX1的轴线的旋转所带来的抖动引起的对图像的影响。
拍摄元件驱动部DM1也可以构成为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向与拍摄面交叉的方向移动。该构成起到相机模块MD能够实现自动焦点调整功能的效果。
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8个第1金属部件(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在该情况下,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也可以与对应的第1金属部件单独地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线SA1的一端与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连接,第2线SA2的一端与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连接,第3线SA3的一端与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连接,第4线SA4的一端与第4固定侧接线板5F4连接,第5线SA5的一端与第5固定侧接线板5F5连接,第6线SA6的一端与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连接,第7线SA7的一端与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连接,第8线SA8的一端与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连接。该构成起到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中的至少4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也可以经由设置于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导电体相互导通。在该构成中,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中的至少4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与共同的电位连接。因此,该构成起到更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导电体也可以包括与至少4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连接的第2金属部件(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将第1可动侧部件MB1与固定侧部件FB连结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金属部件6。在该情况下,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埋设有第3金属部件(导电部件CM)的柱状部(固定侧台座部8D)。并且,如图7A所示,也可以在第2金属部件(可动侧金属部件5M)连接弹性金属部件6的固定部(第2固定部6e2及第4固定部6e4),在第3金属部件(导电部件CM)连接弹性金属部件6的另外的固定部(第1固定部6e1及第3固定部6e3)。另外,弹性金属部件6也可以是板簧。该构成起到更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构成为经由可动侧金属部件5M、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导电部件CM相互导通。具体而言,如图7A所示,第1线SA1~第4线SA4各自的另一端经由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及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第1导电部件CM1或者第2导电部件CM2与接地端子连接。此外,第5线SA5~第8线SA8各自的另一端经由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第1导电部件CM1或者第2导电部件CM2与接地端子连接。另外,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焊接于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接合面部CP1(参照图6的中央图。),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焊接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接合面部CP2(参照图6的中央图。)。此外,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参照图6的中央图。)钎焊于挠性基板3的第9导电图案PT9(参照图2。),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参照图6的中央图。)钎焊于挠性基板3的第10导电图案PT10(参照图2。)。并且,第9导电图案PT9及第10导电图案PT10均与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
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在俯视下具有至少4个角部4C的形状(例如大致矩形状)的外壳HS(罩部件4)。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外壳HS(罩部件4)也可以具有位于一方的对角线上的第1角部4C1及第3角部4C3、以及位于另一方的对角线上的第2角部4C2及第4角部4C4。并且,也可以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一端由作为配置成与第1角部4C1或者第3角部4C3对置的固定侧部件FB的固定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的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支承,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由作为配置成与第2角部4C2或者第4角部4C4对置的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可动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台座部2D支承。该构成起到能够进一步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的效果。此外,该构成起到能够实现相机模块MD的进一步轻量化的效果。另外,外壳HS也可以构成为在俯视下为大致六边形状或者大致八边形状等其他形状。
拍摄元件IS也可以搭载于作为第1印刷布线基板的电路基板7。在该情况下,电路基板7也可以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且与作为具有挠性的第2印刷布线基板的挠性基板3连接。此外,电路基板7也可以构成为比挠性基板3厚。该构成起到能够容易地使拍摄元件IS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一体化的效果。另外,拍摄元件IS也可以具备IR截止滤光器。此外,也可以在拍摄元件IS与透镜体LS之间配置IR截止滤光器。
此外,如图2以及图1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MD也可以具备固定侧部件FB、能够保持透镜体LS的透镜保持体20、与透镜体LS对置配置的拍摄元件IS一体地设置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使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的作为第1驱动部的透镜驱动部DM2、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的作为第2驱动部的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在该情况下,拍摄元件驱动部DM1也可以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部件MB1与固定侧部件FB之间的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A1~第8线SA8)。
在该构成中,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移动由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进行。因此,该构成能够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例如,能够实现比为了移动拍摄元件保持体2而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小的尺寸。此外,该构成能够实现相机模块MD的轻量化。此外,该构成由于不为了移动拍摄元件保持体2而使用音圈马达,所以即使在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装置与相机模块MD之间的磁干涉。
如图2所示,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A1~第8线SA8)也可以包括在沿着光轴方向(Z轴方向)观察的俯视(俯视观察)下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拍摄元件IS而分离配置的第1线(第1线SA1)及第3线(第5线SA5)、以及在与光轴方向交叉且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拍摄元件IS而分离配置的第2线(第3线SA3)及第4线(第7线SA7)。在该情况下,第1线至第4线也可以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另一端固定于第1可动侧部件MB1(拍摄元件保持体2)。另外,光轴方向包括透镜体LS的光轴的方向、以及与光轴平行的方向。
该构成由于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平衡性良好地配置在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周围,所以能够通过对分别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进行控制而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执行各种动作。
如图2所示,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A1~第8线SA8)也可以包括在沿着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主视)下与第1线(第1线SA1)交叉地配置的第5线(第2线SA2)、在沿着第2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左视)下与第2线(第3线SA3)交叉地配置的第6线(第4线SA4)、在沿着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后视)下与第3线(第5线SA5)交叉地配置的第7线(第6线SA6)、以及在沿着第2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右视)下与第4线(第7线SA7)交叉地配置的第8线(第8线SA8)。在该情况下,第5线至第8线也可以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另一端固定于第1可动侧部件MB1(拍摄元件保持体2)。
在该构成中,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相对于与包括X轴以及Y轴的XY平面平行的假想平面倾斜地配置。因此,该构成与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与上述假想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长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长度。因此,该构成与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与上述假想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长度的调整幅度(伸缩量)。此外,在该构成中,在位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前后左右的各个空间中,两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交叉地配置。因此,该构成与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与上述假想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起到能够容易地实现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功能的效果。
如图4B所示,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也可以具有8个第1金属部件(固定侧金属部件5F)。在该情况下,如图7A所示,8根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也可以与对应的固定侧金属部件5F单独地连接。
该构成起到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如图17所示,作为第1驱动部的透镜驱动部DM2可以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透镜保持体20的第2可动侧部件MB2与固定侧部件FB(上侧基座部件80)之间的多根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B1~第8线SB8)。
在该构成中,透镜保持体20的移动由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进行。因此,该构成能够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例如,能够实现比为了移动透镜保持体20而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小的尺寸。此外,该构成能够实现相机模块MD的轻量化。此外,该构成由于不为了移动透镜保持体20而使用音圈马达,所以即使在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装置与相机模块MD之间的磁干涉。
如图17所示,多根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B1~第8线SB8)也可以包括在沿着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俯视观察)下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体LS(参照图18。)而分离配置的第9线(第1线SB1)及第11线(第5线SB5)、在与光轴方向交叉且与第3方向垂直的第4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体LS而分离配置的第10线(第3线SB3)及第12线(第7线SB7)、在沿着第3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主视观察)下与第9线(第1线SB1)交叉地配置的第13线(第2线SB2)、在沿着第4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左视)下与第10线(第3线SB3)交叉地配置的第14线(第4线SB4)、在沿着第3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后视)下与第11线(第5线SB5)交叉地配置的第15线(第6线SB6)、以及在沿着第4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右视)下与第12线(第7线SB7)交叉地配置的第16线(第8线SB8)。在该情况下,第9线(第1线SB1)至第16线(第8线SB8)也可以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上侧基座部件80),另一端固定于第2可动侧部件MB2(透镜保持体20)。
在该构成中,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分别相对于与包括X轴以及Y轴的XY平面平行的假想平面倾斜地配置。因此,该构成与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分别与上述假想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长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各自的长度。因此,该构成与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分别与上述假想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各自的长度的调整幅度(伸缩量)。此外,在该构成中,在位于透镜保持体20的前后左右的各个空间中,两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交叉地配置。因此,该构成与多个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分别与上述假想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起到能够容易地实现使透镜保持体20执行各种动作的功能的效果。另外,各种动作也可以包括Z轴方向上的平移。
此外,如图25A所示,第1线(第1线SA1)及第5线(第2线SA2)也可以配置成在光轴方向上与第9线(第1线SB1)及第13线(第2线SB2)对置。即,第1线(第1线SA1)、第5线(第2线SA2)、第9线(第1线SB1)及第13线(第2线SB2)也可以配置成沿着罩部件4的第1侧板部4A1(参照图1A以及图1B。)的内表面。更具体而言,如图25B所示,第1线(第1线SA1)、第5线(第2线SA2)、第9线(第1线SB1)及第13线(第2线SB2)也可以配置成在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重叠。
同样地,如图25A所示,第2线(第3线SA3)及第6线(第4线SA4)也可以配置成在光轴方向上与第10线(第3线SB3)及第14线(第4线SB4)对置。即,第2线(第3线SA3)、第6线(第4线SA4)、第10线(第3线SB3)及第14线(第4线SB4)也可以配置成沿着罩部件4的第2侧板部4A2(参照图1A以及图1B。)的内表面。更具体而言,如图25B所示,第2线(第3线SA3)、第6线(第4线SA4)、第10线(第3线SB3)及第14线(第4线SB4)也可以配置成在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重叠。
同样地,如图25A所示,第3线(第5线SA5)及第7线(第6线SA6)也可以配置成在光轴方向上与第11线(第5线SB5)及第15线(第6线SB6)对置。即,第3线(第5线SA5)、第7线(第6线SA6)、第11线(第5线SB5)及第15线(第6线SB6)也可以配置成沿着罩部件4的第3侧板部4A3(参照图1A以及图1B。)的内表面。更具体而言,如图25B所示,第3线(第5线SA5)、第7线(第6线SA6)、第11线(第5线SB5)及第15线(第6线SB6)也可以配置成在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重叠。
同样地,如图25A所示,第4线(第7线SA7)及第8线(第8线SA8)也可以配置成在光轴方向上与第12线(第7线SB7)及第16线(第8线SB8)对置。即,第4线(第7线SA7)、第8线(第8线SA8)、第12线(第7线SB7)及第16线(第8线SB8)也可以配置成沿着罩部件4的第4侧板部4A4(参照图1A以及图1B。)的内表面。更具体而言,如图25B所示,第4线(第7线SA7)、第8线(第8线SA8)、第12线(第7线SB7)及第16线(第8线SB8)也可以配置成在俯视下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该构成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与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配置成在俯视下大致重叠。因此,该构成与在俯视下形状记忆合金线SA配置在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的外侧(远离透镜体LS的光轴的一侧)的构成或者在俯视下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配置在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外侧的构成相比,起到能够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的效果。
如图24A、图24B、图25A以及图25B所示,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以及上侧基座部件80)也可以在沿着光轴方向的俯视(俯视观察)下,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具有多个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在该情况下,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也可以由作为多个固定侧线支承部中的两个的第1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3固定侧线支承部(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任一个支承。此外,多根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一端也可以由作为多个固定侧线支承部中的另外两个的第2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4固定侧线支承部(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的任一个支承。
该构成起到16根形状记忆合金线的布局变得容易的效果。此外,在该构成中,16根形状记忆合金线以较高的空间效率配置在外壳HS内。因此,该构成起到能够进一步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的效果。
如图24A、图24B、图25A以及图25B所示,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另一端也可以由第1可动侧部件MB1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任一个支承。此外,多根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另一端也可以由第2可动侧部件MB2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的任一个支承。在该情况下,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第1可动侧部件MB1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也可以分别与固定侧部件FB(上侧基座部件80)中的第2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及第4固定侧线支承部(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的任一个对置。同样地,第2可动侧部件MB2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也可以分别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中的第1固定侧线支承部(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3固定侧线支承部(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任一个对置。在图24A以及图24B所示的例子中,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与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1对置,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与第2固定侧台座部80D2对置。此外,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1与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对置,第2可动侧台座部20D2与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对置。
在该构成中,第1可动侧部件MB1、第2可动侧部件MB2以及固定侧部件FB以较高的空间效率配置在外壳HS内。因此,该构成起到能够进一步抑制相机模块MD的大型化的效果。
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8个第2金属部件(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在该情况下,8根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第1线SB1~第8线SB8)各自的一端也可以与对应的第2金属部件(固定侧金属部件50F)单独地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1线SB1的一端与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1连接,第2线SB2的一端与第2固定侧接线板50F2连接,第3线SB3的一端与第3固定侧接线板50F3连接,第4线SB4的一端与第4固定侧接线板50F4连接,第5线SB5的一端与第5固定侧接线板50F5连接,第6线SB6的一端与第6固定侧接线板50F6连接,第7线SB7的一端与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7连接,第8线SB8的一端与第8固定侧接线板50F8连接。
并且,8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第1线SB1~第8线SB8)中的至少4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各自的另一端也可以经由设置于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导电体(可动侧金属部件50M以及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相互导通。
在该构成中,8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中的至少4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各自的另一端与共同的电位连接。因此,该构成起到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分别向8根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作为第2驱动部的拍摄元件驱动部DM1也可以构成为,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的、向光轴方向的移动、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绕光轴的旋转以及使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倾斜的移动。此外,作为第1驱动部的透镜驱动部DM2也可以构成为,实现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的、向光轴方向的移动、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以及使透镜体LS的光轴倾斜的移动。
在该构成中,由拍摄元件驱动部DM1实现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的各种动作与由透镜驱动部DM2实现的透镜保持体20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的各种动作同时实现。因此,该构成起到能够应对各种方向上的抖动的效果。此外,该构成由于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与透镜保持体20同时移动,所以与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透镜保持体20中的任一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起到能够增大抖动校正中能够利用的校正幅度的效果。此外,该构成由于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与透镜保持体20同时移动,所以与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透镜保持体20中的任一方移动的情况相比,起到能够缩短自动焦点调整以及抖动校正所花费的时间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此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由一个构件构成,但也可以由两个构件构成。例如,弹性金属部件6也可以在第1固定部6e1的中央部及第3固定部6e3的中央部分别两分割成第1弹性金属部件与第2弹性金属部件。在该情况下,第1弹性金属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导电部件CM1连接,不与第2导电部件CM2连接。此外,第2弹性金属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第2导电部件CM2连接,不与第1导电部件CM1连接。同样地,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可以由一个构件构成,但也可以由两个构件构成。例如,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也可以在第2固定部60e2的中央部及第4固定部60e4的中央部分别两分割成第1上侧弹性金属部件与第2上侧弹性金属部件。在该情况下,第1上侧弹性金属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1导电部件CM11连接,不与第12导电部件CM12连接。此外,第2上侧弹性金属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2导电部件CM12连接,不与第11导电部件CM11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侧部件MB1的位置基于磁传感器的输出检测,但也可以基于检测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阻值的传感器的输出检测。对于第2可动侧部件MB2的位置也相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金属部件5F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座部件8,但可以埋设于基座部件8,也可以是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表面的导电图案。同样地,可动侧金属部件5M通过粘接剂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但可以埋设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也可以是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表面的导电图案。此外,固定侧金属部件50F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上侧基座部件80,但可以是埋设于上侧基座部件80,也可以是形成于上侧基座部件80的表面的导电图案。同样地,可动侧金属部件50M通过粘接剂固定于透镜保持体20,但可以埋设于透镜保持体20,也可以是形成于透镜保持体20的表面的导电图案。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060169号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而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援引到本申请中。
符号的说明
2:拍摄元件保持体;2D:可动侧台座部;2D1:第1可动侧台座部;2D2:第2可动侧台座部;2F:框体;2G:槽部;2S:突出设置部;2S1:第1突出设置部;2S2:第2突出设置部;2T:突出部;3:挠性基板;3e:外侧部分;3i:内侧部分;4:罩部件;4A:外周壁部;4A1:第1侧板部;4A2:第2侧板部;4A3:第3侧板部;4A4:第4侧板部;4B:顶板部;4C:角部;4C1:第1角部;4C2:第2角部;4C3:第3角部;4C4:第4角部;4k:开口;5:金属部件;5F:固定侧金属部件;5F1:第1固定侧接线板;5F2:第2固定侧接线板;5F3:第3固定侧接线板;5F4:第4固定侧接线板;5F5:第5固定侧接线板;5F6:第6固定侧接线板;5F7:第7固定侧接线板;5F8:第8固定侧接线板;5M:可动侧金属部件;5M1:第1可动侧接线板;5M2:第2可动侧接线板;6:弹性金属部件;6e1:第1固定部;6e2:第2固定部;6e3:第3固定部;6e4:第4固定部;6g1:第1臂部;6g2:第2臂部;6g3:第3臂部;6g4:第4臂部;6H1:第1贯通孔;6H2:第2贯通孔;6H3:第3贯通孔;6H4:第4贯通孔;6H5:第5贯通孔;6H6:第6贯通孔;6H7:第7贯通孔;6H8:第8贯通孔;6H9:第9贯通孔;6H10:第10贯通孔;6H11:第11贯通孔;6H12:第12贯通孔;7:电路基板;8:基座部件;8D:固定侧台座部;8D1:第1固定侧台座部;8D2:第2固定侧台座部;8E:边部;8E1:第1边部;8E2:第2边部;8E3:第3边部;8E4:第4边部;8K:开口;8T:突出部;20:透镜保持体;20D:可动侧台座部;20D1:第1可动侧台座部;20D2:第2可动侧台座部;20F:框体;20G:槽部;20S:突出设置部;20S1:第1突出设置部;20S2:第2突出设置部;20T:突出部;50:上侧金属部件;50F:固定侧金属部件;50F1:第1固定侧接线板;50F2:第2固定侧接线板;50F3:第3固定侧接线板;50F4:第4固定侧接线板;50F5:第5固定侧接线板;50F6:第6固定侧接线板;50F7:第7固定侧接线板;50F8:第8固定侧接线板;50M:可动侧金属部件;50M1:第1可动侧接线板;50M2:第2可动侧接线板;60:上侧弹性金属部件;60e1:第1固定部;60e2:第2固定部;60e3:第3固定部;60e4:第4固定部;60g1:第1臂部;60g2:第2臂部;60g3:第3臂部;60g4:第4臂部;60H1:第1贯通孔;60H2:第2贯通孔;60H3:第3贯通孔;60H4:第4贯通孔;60H5:第5贯通孔;60H6:第6贯通孔;60H7:第7贯通孔;60H8:第8贯通孔;60H9:第9贯通孔;60H10:第10贯通孔;60H11:第11贯通孔;60H12:第12贯通孔;80:上侧基座部件;80D:固定侧台座部;80D1:第1固定侧台座部;80D2:第2固定侧台座部;80E:边部;80E1:第1边部;80E2:第2边部;80E3:第3边部;80E4:第4边部;80K:开口;80T:突出部;BP:折弯片;CM:导电部件;CM1:第1导电部件;CM2:第2导电部件;CM11:第11导电部件;CM12:第12导电部件;CP:接合面部;CP1:第1接合面部;CP2:第2接合面部;CP11:第11接合面部;CP12:第12接合面部;CT:连接部;CT1:第1连接部;CT2:第2连接部;CT3:第3连接部;CT4:第4连接部;CT5:第5连接部;CT6:第6连接部;CT7:第7连接部;CT8:第8连接部;CT11:第11连接部;CT12:第12连接部;CT13:第13连接部;CT14:第14连接部;CT15:第15连接部;CT16:第16连接部;CT17:第17连接部;CT18:第18连接部;DM1:拍摄元件驱动部;DM2:透镜驱动部;ED:连接部;ED1:第1连接部;ED2:第2连接部;ED11:第11连接部;ED12:第12连接部;FB:固定侧部件;HS:外壳;IS:拍摄元件;J1~J4:保持部;LS:透镜体;MB1:第1可动侧部件;MB2:第2可动侧部件;MD:相机模块;PT1:第1导电图案;PT2:第2导电图案;PT3:第3导电图案;PT4:第4导电图案;PT5:第5导电图案;PT6:第6导电图案;PT7:第7导电图案;PT8:第8导电图案;PT9:第9导电图案;PT10:第10导电图案;RX1:第1旋转轴;RX2:第2旋转轴;RX3:第3旋转轴;RX4:第4旋转轴;RX5:第5旋转轴;RX6:第6旋转轴;SA:形状记忆合金线;SA1:第1线;SA2:第2线;SA3:第3线;SA4:第4线;SA5:第5线;SA6:第6线;SA7:第7线;SA8:第8线;SB:上侧形状记忆合金线;SB1:第1线;SB2:第2线;SB3:第3线;SB4:第4线;SB5:第5线;SB6:第6线;SB7:第7线;SB8:第8线。

Claims (11)

1.一种相机模块,具备:
固定侧部件;
透镜保持体,能够保持透镜体;
拍摄元件保持体,与上述透镜体对置配置的拍摄元件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
第1驱动部,使上述透镜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移动,
该相机模块的特征在于,
具备第2驱动部,该第2驱动部使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移动,
上述第2驱动部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的第1可动侧部件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之间的多个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多个上述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包括在沿着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在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上隔着上述拍摄元件而分离地配置的第1线及第3线、以及在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且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隔着上述拍摄元件而分离地配置的第2线及第4线,
上述第1线至上述第4线各自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1可动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多个上述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包括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1线交叉地配置的第5线、在沿着上述第2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2线交叉地配置的第6线、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3线交叉地配置的第7线、在沿着上述第2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4线交叉地配置的第8线,
上述第5线至上述第8线各自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1可动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上述固定侧部件具有8个第1金属部件,8根上述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与对应的上述第1金属部件单独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上述第1驱动部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上述透镜保持体的第2可动侧部件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之间的多个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多个上述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包括在沿着上述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在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隔着上述透镜体而分离地配置的第9线及第11线、在与上述光轴方向交叉且与上述第3方向垂直的第4方向上隔着上述透镜体而分离地配置的第10线及第12线、在沿着上述第3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9线交叉地配置的第13线、在沿着上述第4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10线交叉地配置的第14线、在沿着上述第3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11线交叉地配置的第15线、以及在沿着上述第4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12线交叉地配置的第16线,
上述第9线至上述第16线各自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另一端固定于上述第2可动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上述第1线以及上述第5线配置成在上述光轴方向上与上述第9线以及上述第13线对置,
上述第2线以及上述第6线配置成在上述光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0线以及上述第14线对置,
上述第3线以及上述第7线配置成在上述光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1线以及上述第15线对置,并且,
上述第4线以及上述第8线配置成在上述光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2线以及上述第16线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上述固定侧部件在沿着上述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具有多个固定侧线支承部,
多个上述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由作为多个上述固定侧线支承部中的两个的第1固定侧线支承部及第3固定侧线支承部的任一个支承,
多个上述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由作为多个上述固定侧线支承部中的另外两个的第2固定侧线支承部及第4固定侧线支承部的任一个支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多个上述第1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另一端由上述第1可动侧部件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的任一个支承,
多个上述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另一端由上述第2可动侧部件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的任一个支承,
在上述光轴方向上,
上述第1可动侧部件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分别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中的第2固定侧线支承部及第4固定侧线支承部的任一个对置,
上述第2可动侧部件中的多个可动侧线支承部分别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中的第1固定侧线支承部及第3固定侧线支承部的任一个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上述固定侧部件具有8个第2金属部件,8根上述第2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与对应的上述第2金属部件单独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上述第2驱动部实现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的、沿上述光轴方向的移动、沿与上述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绕光轴的旋转以及使上述拍摄元件的拍摄面倾斜的移动,
上述第1驱动部实现上述透镜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的、沿上述光轴方向的移动、沿与上述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以及使上述透镜体的光轴倾斜的移动。
CN202280025433.5A 2021-03-31 2022-03-08 相机模块 Pending CN1171209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0169 2021-03-31
JP2021060169 2021-03-31
PCT/JP2022/010138 WO2022209645A1 (ja) 2021-03-31 2022-03-08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0923A true CN117120923A (zh) 2023-11-24

Family

ID=83458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5433.5A Pending CN117120923A (zh) 2021-03-31 2022-03-08 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09645A1 (zh)
CN (1) CN117120923A (zh)
WO (1) WO20222096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508968D0 (en) * 2015-05-26 2015-07-01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SMA wire assembly
JP6966211B2 (ja) * 2016-04-01 2021-11-10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制御す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9645A1 (ja) 2022-10-06
JPWO2022209645A1 (zh)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66211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制御する方法
TWI569058B (zh) 具3d彈性支持結構的鏡頭驅動裝置
JP6391584B2 (ja) カメラレンズ要素用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US2018036444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CN11319612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US10750062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WO2016199776A1 (ja) 筐体、これを備えるレンズ駆動装置、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筐体の製造方法
CN109564373A (zh) 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WO2016199775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6224262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112068382A (zh) 一种防抖马达
CN117120923A (zh) 相机模块
CN117157570A (zh) 拍摄元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7203581A (zh) 模块驱动装置以及光学装置
JP2010281969A (ja) レンズ保持ユニット
CN114460788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64712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545708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7467762B2 (ja)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
CN114026492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22163541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2209650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3223945A1 (ja) 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JP729592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46078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