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7570A - 拍摄元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拍摄元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57570A CN117157570A CN202280025438.8A CN202280025438A CN117157570A CN 117157570 A CN117157570 A CN 117157570A CN 202280025438 A CN202280025438 A CN 202280025438A CN 117157570 A CN117157570 A CN 1171575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ing element
- fixed
- line
- movable
- vie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2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522110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PHT1-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522109 Pinus taeda PT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986989 Naja kaouthia Acidic phospholipase A2 CM-II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IUYOGGFTLHZHEG-UHFFFAOYSA-N copper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Cu] IUYOGGFTLHZHE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70 Cupro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RUVRQYVUDCDMT-UHFFFAOYSA-N [Sn].[Ni].[Cu] Chemical compound [Sn].[Ni].[Cu] VRUVRQYVUDCDM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YOCUPQPZWBBYIX-UHFFFAOYSA-N copper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Cu] YOCUPQPZWBBYI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具备:固定侧部件(FB);拍摄元件保持体(2),拍摄元件(IS)一体地设置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驱动部(DM),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驱动部(DM)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部件(MB)与固定侧部件(FB)之间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第1线(SA1)至第8线(SA8),第1线(SA1)至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另一端固定于可动侧部件(M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拍摄元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构成为通过磁铁以及线圈使图像传感器(拍摄元件)移动的音圈马达(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01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该音圈马达由磁铁以及线圈驱动,因此尺寸有可能变大。
因此,期望提供更小尺寸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具备:固定侧部件;拍摄元件保持体,拍摄元件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驱动部,使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移动,其中,上述驱动部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的可动侧部件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之间的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多个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包括:在沿着与上述拍摄元件的拍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隔着上述拍摄元件而在第1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1线及第5线、以及隔着上述拍摄元件而在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3线及第7线;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1线交叉地配置的第2线;在沿着上述第2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3线交叉地配置的第4线;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5线交叉地配置的第6线;以及在沿着上述第2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7线交叉地配置的第8线,上述第1线至上述第8线各自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另一端固定于上述可动侧部件。
发明效果
上述拍摄元件驱动装置能够实现比使用了音圈马达的装置小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A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1B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的下方立体图。
图2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拍摄元件保持体、弹性金属部件以及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4A是与拍摄元件保持体连接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4B是与基座部件连接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5B是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的金属部件的图。
图6是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7A是弹性金属部件、形状记忆合金线、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7B是弹性金属部件、金属部件以及导电部件的俯视图。
图8A是表示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一例的图。
图8B是表示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电流的路径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分别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时的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伸缩状态的表。
图10是由形状记忆合金线连结的拍摄元件保持体和基座部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左视图以及右视图。
图11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主视图。
图14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主视图。
图15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右视图。
图16是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A以及图1B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A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1B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下方立体图。图2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A、图1B以及图2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个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方向。此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个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方向。同样地,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个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方向。在图1A、图1B以及图2中,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X1侧相当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前侧(正面侧),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X2侧相当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后侧(背面侧)。此外,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Y1侧相当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左侧,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Y2侧相当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右侧。此外,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Z1侧相当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上侧(被摄体侧),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Z2侧相当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下侧(拍摄元件侧)。在其他图中也相同。
如图1A、图1B以及如图2所示,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包括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一部分的罩部件4。
罩部件4构成为作为覆盖各部件的外壳HS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是,罩部件4也可以由磁性金属形成。
在图1A以及图1B所示的例子中,罩部件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以及设置成与外周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矩形环状且平板状的顶板部4B。在顶板部4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4k。外周壁部4A包括第1侧板部4A1~第4侧板部4A4。第1侧板部4A1与第3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2侧板部4A2与第4侧板部4A4相互对置。并且,第1侧板部4A1及第3侧板部4A3相对于第2侧板部4A2及第4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罩部件4通过粘接剂与基座部件8接合。基座部件8与罩部件4一起构成外壳HS。
如图2所示,在外壳HS内收纳有驱动部DM、拍摄元件IS、拍摄元件保持体2、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电路基板7等。此外,在构成外壳HS的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Z2侧的面)安装有挠性基板3。另外,在图1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IS标注交叉图案,对挠性基板3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对电路基板7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
驱动部DM包括作为形状记忆致动器的一例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和大致相同的直径的第1线SA1~第8线SA8。形状记忆合金线SA当流过电流时温度上升,根据该温度的上升而收缩。驱动部DM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另外,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当第1线SA1~第8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收缩时,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通过该移动而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长(伸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DM构成为能够实现可动侧部件MB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6个自由度的动作包括和与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垂直的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第1方向(Z轴方向)的平移、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X轴方向)的平移、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Y轴方向)的平移、绕第1方向(Z轴方向)的旋转、绕第2方向(X轴方向)的旋转以及绕第3方向(Y轴方向)的旋转。另外,第2方向(X轴方向)是与第2旋转轴RX2平行的方向,第3方向(Y轴方向)是与第3旋转轴RX3平行的方向。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是与拍摄元件IS的被摄体侧的面即上表面平行的面。
挠性基板3是形成有用于将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与位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装置连接的布线图案的挠性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挠性基板3是构成为能够反复变形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
电路基板7是搭载拍摄元件IS的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是刚性电路基板。
可动侧部件MB是由驱动部DM驱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侧部件MB由拍摄元件IS、搭载拍摄元件IS的电路基板7以及能够保持电路基板7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构成。
拍摄元件保持体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拍摄元件保持体2包括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的框体2F、形成于框体2F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的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形成于框体2F的4个角部中的剩余两个的突出设置部2S。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7构成为通过粘接剂与框体2F的下表面接合。
可动侧台座部2D包括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及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相互对置。同样地,突出设置部2S包括第1突出设置部2S1及第2突出设置部2S2。第1突出设置部2S1及第2突出设置部2S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相互对置。具体而言,可动侧台座部2D以及突出设置部2S配置成与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外形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框体2F)的4个角部对应,并且配置成交替地排列。并且,如图3所示,在两个可动侧台座部2D分别载置弹性金属部件6的一部分。
图3是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连接的弹性金属部件6的立体图,表示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基座部件8分别与弹性金属部件6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在图3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基座部件8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此外,在图3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拍摄元件保持体2、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基座部件8以外的部件的图示。
弹性金属部件6构成为能够将拍摄元件保持体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导电性的金属板制作。
基座部件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基座部件8具有在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轮廓,在中央具有开口8K。具体而言,基座部件8具有配置成包围开口8K的4个边部8E(第1边部8E1~第4边部8E4)。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基座部件8包括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4个角部中的两个的固定侧台座部8D。固定侧台座部8D从基座部件8的板状的基部向上方(Z1方向)突出。并且,固定侧台座部8D包括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相互对置。此外,如图3所示,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配置成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突出设置部2S1对置,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成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突出设置部2S2对置。
弹性金属部件6构成为将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台座部2D与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相连。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具有安装于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的第1固定部6e1、安装于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第2固定部6e2、安装于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第3固定部6e3、以及安装于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第4固定部6e4。此外,如图3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具有将第1固定部6e1与第2固定部6e2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1臂部6g1、将第2固定部6e2与第3固定部6e3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2臂部6g2、将第3固定部6e3与第4固定部6e4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3臂部6g3、以及将第4固定部6e4与第1固定部6e1相连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第4臂部6g4。
金属部件5构成为固定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金属部件5包括固定侧金属部件5F以及可动侧金属部件5M。固定侧金属部件5F构成为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可动侧金属部件5M构成为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台座部2D。
更具体而言,固定侧金属部件5F也被称作固定侧接线板,包括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可动侧金属部件5M也被称作可动侧接线板,包括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及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
接着,参照图4A以及图4B,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基座部件8分别与金属部件5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4A是安装有可动侧金属部件5M(可动侧接线板)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立体图。图4B是安装有固定侧金属部件5F(固定侧接线板)的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另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图4A中,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标注点状图案,在图4B中,对固定侧金属部件5F标注点状图案。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固定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以及Y1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的上表面的槽部2G(参照图2。)与形成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啮合的状态下,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粘接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接剂等。同样地,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固定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以及Y2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具体而言,在形成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的上表面的槽部2G(参照图2。)与形成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折弯片BP啮合的状态下,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
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及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1边部8E1配置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的X1侧的侧壁(前侧安装面)。具体而言,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及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粘接剂例如是光固化型粘接剂。光固化型粘接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或者可见光固化型粘接剂等。同样地,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及第4固定侧接线板5F4(在图4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2边部8E2配置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Y1侧的侧壁(左侧安装面)。此外,第5固定侧接线板5F5及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在图4B中不可见。)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3边部8E3配置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的X2侧的侧壁(后侧安装面)。并且,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固定于沿着基座部件8的第4边部8E4配置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的Y2侧的侧壁(右侧安装面)。
形状记忆合金线SA构成为以沿着罩部件4的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方式延伸,能够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第1线SA1~第8线SA8,构成为能够将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基座部件8移动。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固定侧金属部件5F,且另一端通过压接或者焊接等固定于可动侧金属部件5M。
接着,参照图5A以及图5B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金属部件5进行说明。图5A是从Y2侧(右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线SA7以及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线SA8时的图。图5B是从X1侧(前侧)观察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线SA7以及分别安装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线SA8时的图。另外,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与组装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时的位置关系对应。并且,在图5A以及图5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其他部件的图示。此外,参照图5A以及图5B的以下说明与第7线SA7及第8线SA8的组合相关,但对于第1线SA1及第2线SA2的组合、第3线SA3及第4线SA4的组合及第5线SA5及第6线SA6的组合也可以同样地适用。
具体而言,第7线SA7的一端在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保持部J2处固定于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第7线SA7的另一端在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下侧的保持部J1处固定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同样地,第8线SA8的一端在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保持部J4处固定于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第8线SA8的另一端在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上侧的保持部J3处固定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
保持部J1通过将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一部分折弯而形成。具体而言,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一部分通过在夹持第7线SA7的端部(另一端)的状态下折弯而形成保持部J1。并且,第7线SA7的端部(另一端)通过焊接固定于保持部J1。对于保持部J2~保持部J4也相同。
如图5A所示,第7线SA7及第8线SA8配置成相互成为扭转的位置(从Y2侧观察时立体地交叉)。即,第7线SA7及第8线SA8配置成相互不接触(成为非接触)。
接着,参照图6对作为固定侧部件FB的一部分的基座部件8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6是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6的上图是去除了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图6的中央图是埋设在基座部件8内的导电部件CM的立体图,图6的下图是埋设有导电部件CM的状态的基座部件8的立体图。另外,在图6的中央图以及图6的下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部件CM标注点状图案。
基座部件8构成为作为支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的固定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此外,拍摄元件保持体2构成为作为支承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另一端的可动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根据该构成,可动侧部件MB由第1线SA1~第8线SA8在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以6个自由度移动的状态下支承。
如上所述,在基座部件8的被摄体侧的面(Z1侧的面)即上表面形成有固定侧台座部8D。固定侧台座部8D包括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及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配置成隔着第1旋转轴RX1而对置。
图6的中央图所示的、由包括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件CM通过嵌件成型埋入基座部件8。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CM构成为具有在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Z2侧的面)露出并向外方延伸的连接部ED、以及在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的接合面部CP。
具体而言,导电部件CM包括第1导电部件CM1及第2导电部件CM2。并且,第1导电部件CM1包括第1连接部ED1及第1接合面部CP1,第2导电部件CM2包括第2连接部ED2及第2接合面部CP2。
接着,参照图7A以及图7B对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7A以及图7B是表示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位置关系的图。具体而言,图7A是各部件(金属部件5、弹性金属部件6、导电部件CM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立体图,图7B是各部件的俯视图。另外,在图7A以及图7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导电部件CM标注点状图案。此外,在图7B中,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图示。
如图3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具有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参照图2。)的第1固定部6e1、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参照图2。)的第2固定部6e2、固定于基座部件8的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参照图2。)的第3固定部6e3、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参照图2。)的第4固定部6e4、将第1固定部6e1与第2固定部6e2相连的第1臂部6g1、将第2固定部6e2与第3固定部6e3相连的第2臂部6g2、将第3固定部6e3与第4固定部6e4相连的第3臂部6g3、以及将第4固定部6e4与第1固定部6e1相连的第4臂部6g4。
在第1固定部6e1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固定侧台座部8D1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T(参照图4B。)插通的第1贯通孔6H1及第2贯通孔6H2、以及用于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接合面部CP1(参照图6的下图。)的接合的第3贯通孔6H3。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8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8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8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来实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来实现。
在第2固定部6e2形成有供形成于第1可动侧台座部2D1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2T(参照图4A。)插通的第4贯通孔6H4及第5贯通孔6H5、以及用于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参照图4A。)的前端的接合的第6贯通孔6H6。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2T的固定通过对突出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突出部2T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来实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的接合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来实现。但是,弹性金属部件6与折弯片BP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锡或者导电性粘接剂等来实现。
同样地,在第3固定部6e3形成有供形成于第2固定侧台座部8D2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T(参照图4B。)插通的第7贯通孔6H7及第8贯通孔6H8、以及用于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接合面部CP2(参照图6的下图。)的接合的第9贯通孔6H9。
此外,在第4固定部6e4形成有供形成于第2可动侧台座部2D2且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2T(参照图4A。)插通的第10贯通孔6H10及第11贯通孔6H11、以及用于与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折弯片BP(参照图4A。)的前端的接合的第12贯通孔6H12。
另外,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臂部6g1~第4臂部6g4分别是具有4个弯曲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臂部。因此,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固定侧部件FB)不仅能够在与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方向上移动,而且能够在与第1旋转轴RX1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7B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构成为相对于第1旋转轴RX1二重旋转对称。因此,弹性金属部件6几乎不会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重量平衡造成恶劣影响。此外,弹性金属部件6几乎不会对由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1线SA1~第8线SA8)支承的可动侧部件MB的重量平衡造成恶劣影响。
固定侧金属部件5F具有连接部CT(参照图5A以及图5B。),构成为经由连接部CT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CT包括第1连接部CT1~第8连接部CT8。
如图2所示,挠性基板3包括安装于电路基板7的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状的内侧部分3i、以及安装于基座部件8的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环状的外侧部分3e。在外侧部分3e形成有第1导电图案PT1~第10导电图案PT10,在内侧部分3i形成有用于与拍摄元件IS的连接的多个导电图案(未图示。)。另外,在内侧部分3i与外侧部分3e之间形成有大致U字状的狭缝(开口),构成为不妨碍内侧部分3i的动作。
具体而言,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的第1连接部CT1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导电图案PT1(参照图2。)接合。同样地,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第2连接部CT2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2导电图案PT2(参照图2。)接合,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的第3连接部CT3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3导电图案PT3(参照图2。)接合,第4固定侧接线板5F4的第4连接部CT4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4导电图案PT4(参照图2。)接合,第5固定侧接线板5F5的第5连接部CT5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5导电图案PT5(参照图2。)接合,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的第6连接部CT6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6导电图案PT6(参照图2。)接合,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7导电图案PT7(参照图2。)接合,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8导电图案PT8(参照图2。)接合。另外,连接部CT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的接合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接剂来实现。
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9导电图案PT9(参照图2。)接合,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通过钎焊与挠性基板3的第10导电图案PT10(参照图2。)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9导电图案PT9及第10导电图案PT10都与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另外,连接部ED与挠性基板3的导电图案PT的接合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接剂来实现。
如图7B所示,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折弯片BP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2固定部6e2接合。同样地,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的折弯片BP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接合。
如图7B所示,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分离地配置,不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接触。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接合面部CP1接合。同样地,如图7B所示,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分离地配置,不与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接触。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接合面部CP2接合。
接着,参照图8A以及图8B对流过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图8A以及图8B是图7A所示的构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1导电部件CM1及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对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弹性金属部件6标注更密集的点状图案。
具体而言,图8A表示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的电流的路径,图8B表示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的电流的路径。以下的说明与流过第7线SA7或者第8线SA8的电流的路径相关,但对于流过第1线SA1或者第2线SA2的电流的路径、流过第3线SA3或者第4线SA4的电流的路径以及流过第5线SA5或者第6线SA6的电流的路径也能够同样地适用。
当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电流如图8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通过第7连接部CT7流向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之后,电流如箭头AR2所示那样通过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如箭头AR3所示那样通过第7线SA7,进而如箭头AR4所示那样通过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之后,电流如箭头AR5、箭头AR6以及箭头AR7所示那样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4臂部6g4及第1固定部6e1,然后,如箭头AR8所示那样通过第1导电部件CM1流向第1连接部ED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流也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3臂部6g3、第3固定部6e3、第2导电部件CM2流向第2连接部ED2。这是因为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都接地。
当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与高电位连接且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低电位连接时,电流如图8B的箭头AR11所示那样通过第8连接部CT8流向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之后,电流如箭头AR12所示那样通过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如箭头AR13所示那样通过第8线SA8,进而如箭头AR14所示那样通过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之后,电流如箭头AR15、箭头AR16以及箭头AR17所示那样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4臂部6g4及第1固定部6e1,然后,如箭头AR18所示那样通过第1导电部件CM1流向第1连接部ED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电流也通过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4固定部6e4、第3臂部6g3、第3固定部6e3、第2导电部件CM2流向第2连接部ED2。这是因为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都接地。
此外,在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的第7连接部CT7与高电位连接的情况以及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的第8连接部CT8与高电位连接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通过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之后的电流的路径都是相同的。
位于上述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外部的控制装置通过对施加于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各自的连接部CT的电压进行控制,能够对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伸缩进行控制。或者,控制装置通过对经由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各自的连接部CT以及第1导电部件CM1及第2导电部件CM2各自的连接部ED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进行控制,能够对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伸缩进行控制。另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配置在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内。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是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
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例如以透镜体、棱镜或者反射镜等的光学元件(未图示。)与拍摄元件IS对置的方式安装在另一基板(未图示。)上。相机模块例如由拍摄元件IS、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以及与拍摄元件IS对置的透镜体构成。相机模块也可以包括控制装置。此外,作为光学元件的透镜体也可以安装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例如,透镜体也可以固定于构成外壳HS的罩部件4的开口4k。在该情况下,透镜体的光轴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位于中立位置(初始状态)时的第1旋转轴RX1一致。
控制装置例如也可以利用由作为驱动部DM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收缩产生的沿着与第1旋转轴RX1平行的第1方向(Z轴方向)的驱动力,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透镜体的Z2侧沿着第1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像这样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可以形成为,控制装置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向远离透镜体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向接近透镜体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对流过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流进行控制,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可以是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X轴方向)或者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Y轴方向)。此外,控制装置也可以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绕第1方向(Z轴方向)旋转,绕第2方向(X轴方向)旋转或者绕第3方向(Y轴方向)旋转。通过这样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动作,控制装置也可以实现抖动校正功能。
接着,参照图9~图16对驱动部DM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分别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时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伸缩状态的表。图10是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线SA连结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主视图、后视图、左视图以及右视图。图11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在X轴方向上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2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在Y轴方向上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3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在Z轴方向上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4是绕X轴(第2旋转轴RX2)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5是绕Y轴(第3旋转轴RX3)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图16是绕Z轴(第1旋转轴RX1)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0~图16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拍摄元件保持体2标注密集的点状图案,对基座部件8标注稀疏的点状图案。
图10表示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位于中立状态(中立位置)时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基座部件8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状态。另外,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中立状态是指,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沿着X轴、Y轴以及Z轴各自的方向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位于X轴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Y轴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且Z轴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的中间的状态。典型来说,在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中立状态下,拍摄元件保持体2处于位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各自的可移动范围的中央的状态。此外,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中立状态是指,能够分别绕X轴(第2旋转轴RX2)、绕Y轴(第3旋转轴RX3)以及绕Z轴(第1旋转轴RX1)旋转(能够摆动)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位于绕各个旋转轴的可旋转范围(可旋转角度)的中间的状态。典型来说,在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中立状态下,处于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和与拍摄元件IS对置配置的透镜体的光轴垂直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拍摄元件IS(拍摄面)的中心轴即第1旋转轴RX1与透镜体的光轴一致。另外,也可以将未向形状记忆合金线SA供给电流时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初始状态设为中立状态。
具体而言,当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位于中立状态时,第2线SA2配置成,在从Z1侧观察的俯视下,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前侧(X1侧))规定距离D1的位置。另外,第2线SA2的一端(固定端)是固定于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的端部,第2线SA2的另一端(可动端)是固定于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的端部。
此外,在俯视下,第4线SA4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左侧(Y1侧))规定距离D2的位置,第6线SA6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后侧(X2侧))规定距离D3的位置,第8线SA8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靠外侧(右侧(Y2侧))规定距离D4的位置。对于第1线SA1、第3线SA3、第5线SA5及第7线SA7也相同。
即,在俯视下,第1线SA1、第2线SA2、第5线SA5及第6线SA6配置成相对于Y轴不平行,第3线SA3、第4线SA4、第7线SA7及第8线SA8配置成相对于X轴不平行。
通过这样的配置,控制装置例如使第1线SA1~第8线SA8的一部分收缩且使剩余部分伸长,由此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沿着X轴或者Y轴平移。
此外,当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位于中立状态时,在从X1侧观察的主视下,第1线SA1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2线SA2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1线SA1与第2线SA2配置成交叉。
此外,在从Y1侧观察的左视下,第3线SA3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4线SA4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3线SA3与第4线SA4配置成交叉。
此外,在从X2侧观察的后视下,第5线SA5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6线SA6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5线SA5与第6线SA6配置成交叉。
同样地,在从Y2侧观察的右视下,第7线SA7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高的位置,第8线SA8配置成,其一端(固定端)位于比其另一端(可动端)低的位置,进而,第7线SA7与第8线SA8配置成交叉。
即,在侧视下,第1线SA1~第8线SA8均配置成相对于X轴以及Y轴倾斜地(不平行地)延伸。
通过这样的配置,控制装置例如通过使第1线SA1~第8线SA8的一部分收缩且使剩余部分伸长,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沿着Z轴平移。但是,第1线SA1与第2线SA2只要配置成在主视下倾斜地延伸即可,不需要在主视下相互交叉。在第3线SA3与第4线SA4的关系、第5线SA5与第6线SA6的关系以及第7线SA7与第8线SA8的关系中也相同。
具体而言,图11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1方向(前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1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1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2方向(后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1方向(前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小地收缩,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大地伸长,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小地伸长,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大地收缩。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小地收缩且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大地收缩是指,第1线SA1及第2线SA2各自的收缩量小于第7线SA7及第8线SA8各自的收缩量。此外,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大地伸长且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小地伸长是指,第3线SA3及第4线SA4各自的伸长量大于第5线SA5及第6线SA6各自的伸长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比较小地收缩,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比较大地伸长,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比较小地伸长,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比较大地收缩。在以下的说明中也相同。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1的上图的箭头AR21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1方向(前方)平移。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2方向(后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小地伸长,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大地收缩,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小地收缩,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大地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1的下图的箭头AR22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X2方向(后方)平移。
图12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1方向(左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2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2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2方向(右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1方向(左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大地伸长,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小地收缩,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大地收缩,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小地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2的上图的箭头AR23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1方向(左方)平移。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2方向(右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及第2线SA2比较大地收缩,使第3线SA3及第4线SA4比较小地伸长,使第5线SA5及第6线SA6比较大地伸长,并使第7线SA7及第8线SA8比较小地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2的下图的箭头AR24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Y2方向(右方)平移。
图13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1方向(上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3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3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2方向(下方)平移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1方向(上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5线SA5及第7线SA7收缩,并使第2线SA2、第4线SA4、第6线SA6及第8线SA8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3的上图的箭头AR25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1方向(上方)平移。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2方向(下方)平移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5线SA5及第7线SA7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2线SA2、第4线SA4、第6线SA6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3的下图的箭头AR26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向Z2方向(下方)平移。
图14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4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图14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主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主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并使第4线SA4~第7线SA7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4的上图的箭头AR27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顺时针旋转。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主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4线SA4~第7线SA7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4的下图的箭头AR28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X轴(第2旋转轴RX2)逆时针旋转。
图15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图15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图15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右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右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4线SA4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并使第2线SA2、第5线SA5、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5的上图的箭头AR29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顺时针旋转。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右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3线SA3、第4线SA4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2线SA2、第5线SA5、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5的下图的箭头AR30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Y轴(第3旋转轴RX3)逆时针旋转。
图16的上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6的中央图是中立状态下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图16的下图是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和基座部件8的俯视图。
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俯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2线SA2、第5线SA5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并使第3线SA3、第4线SA4、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6的上图的箭头AR31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顺时针旋转。
同样地,控制装置在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俯视下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的表所示,使第1线SA1、第2线SA2、第5线SA5及第6线SA6以大致相同的收缩量收缩,并使第3线SA3、第4线SA4、第7线SA7及第8线SA8以大致相同的伸长量伸长。控制装置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的大小单独地进行调整,如上述那样分别使第1线SA1~第8线SA8伸缩。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驱动部DM如图16的下图的箭头AR32所示那样,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基座部件8绕Z轴(第1旋转轴RX1)逆时针旋转。
如以上那样,拍摄元件保持体2能够进行6个自由度的动作。该6个自由度的动作分别通过对分别向第1线SA1~第8线SA8供给的电流单独地进行调整来实现。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动作也可以组合6个自由度的动作中的多个来实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电流流过第1线SA1~第8线SA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当对应的形状记忆合金线SA收缩时,拍摄元件保持体2移动。并且,通过该移动,第1线SA1~第8线SA8中的另一个或者多个被拉长,由此实现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伸长。
上述可动侧部件MB的6个自由度的动作由未图示的动作检测部检测。动作检测部例如由安装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等的可动侧部件MB的至少三个磁铁以及安装于基座部件8等的固定侧部件FB或者挠性基板3的至少三个磁传感器构成。
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通过检测磁铁的位置来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传感器构成为,能够利用霍尔元件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但是,磁传感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能够检测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巨大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ive effect:GMR)元件、半导体磁阻(Semiconductor Magneto Resistive:SMR)元件、各向异性磁阻(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AMR)元件或者隧道磁阻(TunnelMagneto Resistive:TMR)元件等磁阻元件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
如上所述,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具备固定侧部件FB、供拍摄元件IS一体地设置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以及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相对于固定侧部件FB移动的驱动部DM。驱动部DM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部件MB与固定侧部件FB之间的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在沿着与拍摄元件IS的拍摄面垂直的方向(第1旋转轴RX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隔着拍摄元件IS而在第1方向(X轴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1线SA1及第5线SA5、以及隔着拍摄元件IS而在与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Y轴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3线SA3及第7线SA7。此外,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SA包括在沿着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主视)下与第1线SA1交叉地配置的第2线SA2、在沿着第2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左视)下与第3线SA3交叉地配置的第4线SA4、在沿着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后视)下与第5线SA5交叉地配置的第6线SA6、以及在沿着第2方向(Y轴方向)观察的侧视(右视)下与第7线SA7交叉地配置的第8线SA8。并且,第1线SA1至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侧部件FB(基座部件8),另一端固定于可动侧部件MB(拍摄元件保持体2)。
在该构成中,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移动由形状记忆合金线SA进行。因此,该构成能够抑制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大型化,例如,能够实现比为了移动拍摄元件保持体2而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小的尺寸。此外,该构成能够实现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轻量化。此外,该构成由于不为了移动拍摄元件保持体2而使用音圈马达,所以即使在使用音圈马达的装置相邻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装置与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之间的磁干涉。
此外,在该构成中,在俯视下包围拍摄元件IS的4个区域的各个中,以交叉的方式配置有两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即,在该构成中,并非所有形状记忆合金线SA都与拍摄面平行地配置。因此,该构成能够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在与拍摄面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驱动部DM也可以构成为,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绕与拍摄面垂直的轴线即第1旋转轴RX1的轴线旋转。该构成能够抑制搭载有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摄影时的、绕第1旋转轴RX1的轴线的旋转所带来的抖动引起的对图像的影响。
驱动部DM也可以构成为使拍摄元件保持体2向与拍摄面交叉的方向移动。该构成起到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能够实现自动焦点调整功能的效果。
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8个第1金属部件(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在该情况下,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第1线SA1~第8线SA8)各自的一端也可以与对应的第1金属部件单独地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线SA1的一端与第1固定侧接线板5F1连接,第2线SA2的一端与第2固定侧接线板5F2连接,第3线SA3的一端与第3固定侧接线板5F3连接,第4线SA4的一端与第4固定侧接线板5F4连接,第5线SA5的一端与第5固定侧接线板5F5连接,第6线SA6的一端与第6固定侧接线板5F6连接,第7线SA7的一端与第7固定侧接线板5F7连接,第8线SA8的一端与第8固定侧接线板5F8连接。该构成起到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中的至少4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也可以经由设置于可动侧部件MB的导电体相互导通。在该构成中,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中的至少4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与共同的电位连接。因此,该构成起到更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导电体也可以包括与至少4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连接的第2金属部件(可动侧金属部件5M)、以及将可动侧部件MB与固定侧部件FB连结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金属部件6。在该情况下,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埋设有第3金属部件(导电部件CM)的柱状部(固定侧台座部8D)。并且,如图7A所示,也可以在第2金属部件(可动侧金属部件5M)连接弹性金属部件6的固定部(第2固定部6e2及第4固定部6e4),在第3金属部件(导电部件CM)连接弹性金属部件6的另外的固定部(第1固定部6e1及第3固定部6e3)。另外,弹性金属部件6也可以是板簧。该构成起到更容易确保用于能够向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分别单独地供给电流的导电路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构成为经由可动侧金属部件5M、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导电部件CM相互导通。具体而言,如图7A所示,第1线SA1~第4线SA4各自的另一端经由第1可动侧接线板5M1及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第1导电部件CM1或者第2导电部件CM2与接地端子连接。此外,第5线SA5~第8线SA8各自的另一端经由第2可动侧接线板5M2及弹性金属部件6以及第1导电部件CM1或者第2导电部件CM2与接地端子连接。另外,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1固定部6e1焊接于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接合面部CP1(参照图6的中央图。),弹性金属部件6的第3固定部6e3焊接于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接合面部CP2(参照图6的中央图。)。此外,第1导电部件CM1的第1连接部ED1(参照图6的中央图。)钎焊于挠性基板3的第9导电图案PT9(参照图2。),第2导电部件CM2的第2连接部ED2(参照图6的中央图。)钎焊于挠性基板3的第10导电图案PT10(参照图2。)。并且,第9导电图案PT9及第10导电图案PT10均与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
固定侧部件FB也可以具有在俯视下具有至少4个角部4C的形状(例如大致矩形状)的外壳HS(罩部件4)。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外壳HS(罩部件4)也可以具有位于一方的对角线上的第1角部4C1及第3角部4C3、以及位于另一方的对角线上的第2角部4C2及第4角部4C4。并且,也可以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一端由作为配置成与第1角部4C1或者第3角部4C3对置的固定侧部件FB的固定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的基座部件8的固定侧台座部8D支承,8根形状记忆合金线SA各自的另一端由作为配置成与第2角部4C2或者第4角部4C4对置的可动侧部件MB的可动侧线支承部发挥功能的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可动侧台座部2D支承。该构成起到能够进一步抑制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大型化的效果。此外,该构成起到能够实现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的进一步轻量化的效果。另外,外壳HS也可以构成为在俯视下为大致六边形状或者大致八边形状等其他形状。
拍摄元件IS也可以搭载于作为第1印刷布线基板的电路基板7。在该情况下,电路基板7也可以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且与作为具有挠性的第2印刷布线基板的挠性基板3连接。此外,电路基板7也可以构成为比挠性基板3厚。该构成起到能够容易地使拍摄元件IS与拍摄元件保持体2一体化的效果。另外,拍摄元件IS也可以具备IR截止滤光器。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上述拍摄元件驱动装置101、拍摄元件IS以及与拍摄元件IS对置的透镜体(未图示。)。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此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金属部件6由一个构件构成,但也可以由两个构件构成。例如,弹性金属部件6也可以在第1固定部6e1的中央部及第3固定部6e3的中央部分别两分割成第1弹性金属部件与第2弹性金属部件。在该情况下,第1弹性金属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第1导电部件CM1连接,而不与第2导电部件CM2连接。此外,第2弹性金属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与第2导电部件CM2连接,而不与第1导电部件CM1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基于磁传感器的输出检测,但也可以基于检测形状记忆合金线SA的电阻值的传感器的输出检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金属部件5F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座部件8,但可以埋设于基座部件8,也可以是形成于基座部件8的表面的导电图案。同样地,可动侧金属部件5M通过粘接剂固定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但可以埋设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也可以是形成于拍摄元件保持体2的表面的导电图案。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060170号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而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援引到本申请中。
符号说明
2:拍摄元件保持体;2D:可动侧台座部;2D1:第1可动侧台座部;2D2:第2可动侧台座部;2F:框体;2G:槽部;2S:突出设置部;2S1:第1突出设置部;2S2:第2突出设置部;2T:突出部;3:挠性基板;3e:外侧部分;3i:内侧部分;4:罩部件;4A:外周壁部;4A1:第1侧板部;4A2:第2侧板部;4A3:第3侧板部;4A4:第4侧板部;4B:顶板部;4C:角部;4C1:第1角部;4C2:第2角部;4C3:第3角部;4C4:第4角部;4k:开口;5:金属部件;5F:固定侧金属部件;5F1:第1固定侧接线板;5F2:第2固定侧接线板;5F3:第3固定侧接线板;5F4:第4固定侧接线板;5F5:第5固定侧接线板;5F6:第6固定侧接线板;5F7:第7固定侧接线板;5F8:第8固定侧接线板;5M:可动侧金属部件;5M1:第1可动侧接线板;5M2:第2可动侧接线板;6:弹性金属部件;6e1:第1固定部;6e2:第2固定部;6e3:第3固定部;6e4:第4固定部;6g1:第1臂部;6g2:第2臂部;6g3:第3臂部;6g4:第4臂部;6H1:第1贯通孔;6H2:第2贯通孔;6H3:第3贯通孔;6H4:第4贯通孔;6H5:第5贯通孔;6H6:第6贯通孔;6H7:第7贯通孔;6H8:第8贯通孔;6H9:第9贯通孔;6H10:第10贯通孔;6H11:第11贯通孔;6H12:第12贯通孔;7:电路基板;8:基座部件;8D:固定侧台座部;8D1:第1固定侧台座部;8D2:第2固定侧台座部;8E:边部;8E1:第1边部;8E2:第2边部;8E3:第3边部;8E4:第4边部;8K:开口;8T:突出部;101:拍摄元件驱动装置;BP:折弯片;CM:导电部件;CM1:第1导电部件;CM2:第2导电部件;CP:接合面部;CP1:第1接合面部;CP2:第2接合面部;CT:连接部;CT1:第1连接部;CT2:第2连接部;CT3:第3连接部;CT4:第4连接部;CT5:第5连接部;CT6:第6连接部;CT7:第7连接部;CT8:第8连接部;DM:驱动部;ED:连接部;ED1:第1连接部;ED2:第2连接部;FB:固定侧部件;HS:外壳;IS:拍摄元件;J1~J4:保持部;MB:可动侧部件;PT1:第1导电图案;PT2:第2导电图案;PT3:第3导电图案;PT4:第4导电图案;PT5:第5导电图案;PT6:第6导电图案;PT7:第7导电图案;PT8:第8导电图案;PT9:第9导电图案;PT10:第10导电图案;RX1:第1旋转轴;RX2:第2旋转轴;RX3:第3旋转轴;SA:形状记忆合金线;SA1:第1线;SA2:第2线;SA3:第3线;SA4:第4线;SA5:第5线;SA6:第6线;SA7:第7线;SA8:第8线。
Claims (9)
1.一种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具备:
固定侧部件;
拍摄元件保持体,拍摄元件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以及
驱动部,使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相对于上述固定侧部件移动,
该拍摄元件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构成为包括设置在包括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的可动侧部件与上述固定侧部件之间的多个形状记忆合金线,
多个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包括:
在沿着与上述拍摄元件的拍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隔着上述拍摄元件而在第1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1线及第5线、以及隔着上述拍摄元件而在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第3线及第7线;
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1线交叉地配置的第2线;
在沿着上述第2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3线交叉地配置的第4线;
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5线交叉地配置的第6线;以及
在沿着上述第2方向观察的侧视下与上述第7线交叉地配置的第8线,
上述第1线至上述第8线各自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另一端固定于上述可动侧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驱动部使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绕与上述拍摄面垂直的轴线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驱动部使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向与上述拍摄面交叉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侧部件具有8个第1金属部件,8根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与对应的上述第1金属部件单独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8根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中的至少4根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另一端经由设置于上述可动侧部件的导电体相互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体包括:第2金属部件,与至少4根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以及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金属部件,将上述可动侧部件与上述固定侧部件连结,
上述固定侧部件具有埋设有第3金属部件的柱状部,
在上述第3金属部件连接有上述弹性金属部件的固定部,
在上述第2金属部件连接有上述弹性金属部件的另外的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侧部件具有在俯视下呈具有至少4个角部的形状的外壳,
上述外壳具有位于一个对角线上的第1角部及第3角部、以及位于另一个对角线上的第2角部及第4角部,
8根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一端由配置成与上述第1角部或者上述第3角部对置的上述固定侧部件的固定侧线支承部支承,
8根上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各自的另一端由配置成与上述第2角部或者上述第4角部对置的上述可动侧部件的可动侧线支承部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拍摄元件搭载于第1印刷布线基板,
上述第1印刷布线基板为,
固定于上述拍摄元件保持体,
与具有挠性的第2印刷布线基板连接,并且,比上述第2印刷布线基板厚。
9.一种相机模块,具有: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拍摄元件驱动装置;
上述拍摄元件;以及
透镜体,与上述拍摄元件对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60170 | 2021-03-31 | ||
JP2021-060170 | 2021-03-31 | ||
PCT/JP2022/009991 WO2022209627A1 (ja) | 2021-03-31 | 2022-03-08 | 撮像素子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57570A true CN117157570A (zh) | 2023-12-01 |
Family
ID=83458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25438.8A Pending CN117157570A (zh) | 2021-03-31 | 2022-03-08 | 拍摄元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18969B2 (zh) |
CN (1) | CN117157570A (zh) |
WO (1) | WO202220962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03402A (ja) | 2007-02-19 | 2008-09-04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センサ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939839B2 (ja) * | 2012-03-02 | 2016-06-22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 |
GB201508968D0 (en) * | 2015-05-26 | 2015-07-01 | Cambridge Mechatronics Ltd | SMA wire assembly |
JP6966211B2 (ja) * | 2016-04-01 | 2021-11-10 | 台湾東電化股▲ふん▼有限公司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制御する方法 |
JP2020515881A (ja) | 2016-12-16 | 2020-05-28 | ハッチンソン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 光学画像安定化サスペンションにおけるセンサシフト構造 |
-
2022
- 2022-03-08 WO PCT/JP2022/009991 patent/WO20222096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3-08 CN CN202280025438.8A patent/CN11715757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3-08 JP JP2023510752A patent/JP7518969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209627A1 (ja) | 2022-10-06 |
JPWO2022209627A1 (zh) | 2022-10-06 |
JP7518969B2 (ja) | 2024-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63547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US10750062B2 (en)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 |
CN113196127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6787054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12068382A (zh) | 一种防抖马达 | |
CN115576147A (zh) | 光学模块驱动装置 | |
CN212379695U (zh) | 一种防抖马达 | |
CN117157570A (zh) | 拍摄元件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4545708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7533906B2 (ja)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WO2022190947A1 (ja) | 反射体駆動装置 | |
CN115576148A (zh) | 光学模块驱动装置 | |
CN117203581A (zh) | 模块驱动装置以及光学装置 | |
JP2022163541A (ja)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
CN114460788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2010281969A (ja) | レンズ保持ユニット | |
CN114647128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14647127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402649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7378287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WO2022196440A1 (ja) |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 | |
CN114460790B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JP6533821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14460789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
CN115453672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