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4329A - 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4329A
CN117064329A CN202310552119.9A CN202310552119A CN117064329A CN 117064329 A CN117064329 A CN 117064329A CN 202310552119 A CN202310552119 A CN 202310552119A CN 117064329 A CN117064329 A CN 117064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xposure
ophthalmic device
lines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521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宏太
森岛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c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pc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con Corp filed Critical Topc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064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43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3Ophthalmic microscopes
    • A61B3/135Slit-lamp micr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 A61B3/15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with means for aligning, spacing or blocking spurious reflection ; with means for relaxing
    • A61B3/152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with means for aligning, spacing or blocking spurious reflection ; with means for relaxing for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8Means for changing the camera field of view without moving the camera body, e.g. nutating or panning of optics or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50Control of the SSIS exposure
    • H04N25/53Control of the integration time
    • H04N25/531Control of the integration time by controlling rolling shutters in CMOS S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08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眼科装置。眼科装置具有:分光构件,将从光源出射的光分光为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光扫描仪,将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导光至受检眼的被观察区域,被观察区域包含多个在扫描方向上被分割的被摄像线;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能够检测来自被观察区域的返回光,且在受光区域中包含多个使各成像位置与被摄像线分别对应的曝光线;控制部,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中包含的多个曝光线的曝光动作依次移动的期间,将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照射至与曝光线组的多个曝光线对应的多个被摄像线的区域,根据曝光线组中的曝光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焦判定。

Description

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一种进行受检眼的眼底拍摄的狭缝扫描方式的眼底相机(眼科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眼科装置,即,一边使用光扫描仪使照射到眼底的狭缝光(照明光)的照射位置移动,一边用具有卷帘快门功能的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的摄像元件对来自在眼底内移动的狭缝光的照明区域的返回光进行摄像。由此,眼科装置能够获得抑制了散射光的影响的眼底图像。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的眼科装置,即,对眼底照射分光标志图像(split mark image),基于用检测器检测出的来自眼底的分光标志光的返回光的检测结果,进行眼底相机的对焦状态的评价和对焦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36211号。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51805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眼科装置中,分别设置用于进行对焦状态的评价的照明系统和用于进行受检眼的观察的照明系统,可设想装置整体变大、成本增加。
鉴于以上的情况,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进行受检眼的观察和对焦评价的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眼科装置具有:分光构件,将从光源出射的光分光为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光扫描仪,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导光至受检眼的被观察区域,所述被观察区域包含多个在扫描方向上被分割的被摄像线;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能够检测来自所述被观察区域的返回光,且在受光区域中包含多个使各成像位置与所述被摄像线分别对应的曝光线;以及控制部,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中包含的多个所述曝光线的曝光动作依次移动的期间,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照射至与所述曝光线组的多个所述曝光线对应的多个所述被摄像线的区域,根据所述曝光线组中的所述曝光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焦判定。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公开的对焦判定方法用于眼科装置,所述眼科装置具有:分光构件,将从光源出射的光分光为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光扫描仪,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导光至受检眼的被观察区域,所述被观察区域包含多个在扫描方向上被分割的被摄像线;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能够检测来自所述被观察区域的返回光,且在受光区域中包含多个使各成像位置与所述被摄像线分别对应的曝光线;所述对焦判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中包含的多个所述曝光线的曝光动作依次移动的期间,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照射至与所述曝光线组的多个所述曝光线对应的多个所述被摄像线的区域,根据所述曝光线组中的所述曝光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焦判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使用上述手段的本公开的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进行受检眼的观察和对焦评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眼科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3是眼科装置的光路示意图,示出了着眼于从分光构件出射的光的光路。
图4是眼科装置的光路示意图,示出了着眼于从第一聚焦光学系统出射的光的光路。
图5是眼科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图6是在对焦时以及非对焦时的示出照明光的光路的受检眼周边的侧视图以及从正面(P方向)观察照射照明光后的受检眼的眼底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对焦调整时的眼底的主视图、摄像元件的受光区域以及获得图像的图。
图8是对焦调整时的照射到眼底的照明光的时序图以及摄像元件的曝光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示出对焦时以及非对焦时的曝光线与照明光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对焦调整时的照明光的光路的受检眼周边的侧视图以及从正面(P方向)观察照射照明光后的受检眼的眼底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对焦调整时的眼底的主视图、摄像元件的受光区域以及获得图像的图。
图12是示出狭缝扫描拍摄时的眼底的主视图、摄像元件的受光区域以及获得图像的图。
图13是狭缝扫描拍摄时的照射到眼底的照明光的时序图以及摄像元件的曝光动作的时序图。
图14是示出线轮廓(line profile)与调制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眼科装置、
2:照明系统、
3:受光系统、
6A1~6A3、6A5~6A7:侧视图、
6B1~6B9:主视图、
7:线轮廓、
11:装置主体、
12:操作部、
13:显示部、
14:控制装置、
21:光源、
22:分光构件、
23:第一聚焦光学系统、
24:第一照明系统透镜、
25:第二照明系统透镜、
31:第二聚焦光学系统、
32:受光系统透镜、
33:摄像元件、
51:光扫描仪、
52:光路分割构件、
53:物镜、
61:被观察区域、
71:获得图像、
141:照明控制部、
142:偏转控制部、
143:摄像控制部、
144:信号获得部、
145:图像生成部、
146:对焦评价部、
147:重复控制部、
148:对焦控制部、
149:显示控制部、
221:分割孔、
231:狭缝孔、
331:受光区域、
331A:受光区域、
332:曝光线、
333:曝光线组、
521:开口、
611:被摄像线、
711:亮区域、
712:暗区域、
A:光轴、
B:光轴、
D1:扫描方向、
D2:曝光方向、
D3:检测方向、
E:受检眼、
Ea:前眼部、
Ef:眼底、
F1:时刻特性、
F2:时刻特性、
F3:调制传递函数、
I:光强度、
Lb:返回光、
Ls:照明光、
Ls11:第一成分光、
Ls12:第一成分光、
Ls21:第二成分光(第一分光)、
Ls22:第二成分光(第二分光)、
N:线编号、
R1:照射区域、
S1:光路剖面位置、
V:可见度、
f01~f03:空间频率、
p:第一检测值、
v:第二检测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眼科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此外,在图1中,X方向是以受检者为基准的左右方向(受检眼E的瞳距的方向),Y方向是上下方向,Z方向是相对于受检者的远近方向即前后方向(也称为动作距离方向)。另外,在以下的眼科装置1的说明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各装置或配置关系,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存在与实际的比例尺不同的情况。
眼科装置1能够以狭缝扫描方式进行受检眼E的眼底Ef的拍摄(狭缝扫描拍摄)。眼科装置1具有作为摄像机头(camera head)发挥功能的装置主体11、操作部12、显示部13以及控制装置14(控制部)。
装置主体11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保持,该驱动机构能够相对于受检眼E通过手动或者自动而向X方向、Y方向或者Z方向移动。因此,装置主体1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受检眼E相对移动而进行对准调整。
操作部12能够接收眼科装置1的各种操作的输入,例如狭缝扫描拍摄的拍摄开始操作、装置主体11相对于受检眼E的移动操作、眼科装置1的设定操作等。
显示部13能够使用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等公知的显示器。该显示部13显示控制装置14生成的眼底Ef的观察图像(正面图像)即眼底图像以及各种设定画面等。
控制装置14是执行各种运算处理以及控制处理等的计算机等运算处理装置。装置主体11、操作部12以及显示部13与控制装置14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控制装置14例如基于输入到操作部12的操作指令来统一控制装置主体11以及显示部13的各部的动作。控制装置14执行各种控制以及处理,包括装置主体11的对准、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对使用了线轮廓7(参照图11等)的眼底Ef的对焦判定、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的对焦控制、利用装置主体11对眼底Ef的狭缝扫描拍摄、眼底图像的生成以及显示。
对装置主体11的结构进行说明。装置主体11具有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
照明系统2具有光源21、分光构件22、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多个透镜(第一照明系统透镜24、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物镜53)、光扫描仪51以及光路分割构件52。此外,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与被观察部位(例如,眼底Ef)是光学共轭关系,根据眼科装置1和受检眼E的相对位置或受检眼E中的被观察部位的位置,通过控制装置14进行对焦控制。
光源21出射照明光Ls。光源21具有光源元件,该光源元件在进行眼底Ef的狭缝扫描拍摄的情况下作为照明光Ls出射可见光(例如,白色光),在进行对焦调整的情况下,作为照明光Ls出射受检眼E的视感度(luminosity factor)较小的近红外光(红外区域的光)。光源21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光源元件构成。此外,在对焦调整中也可以使用可见光。作为用于光源21的光源元件,能够使用激光发光元件、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荧光发光元件等。
分光构件22具有配置在图1的Y方向(也称为分光方向)的多个圆形的分割孔221,对从光源21出射的光进行分割。分光构件22与受检眼E的前眼部Ea(角膜或晶状体)、光扫描仪51以及光路分割构件52处于光学共轭关系或者大致光学共轭关系的位置。分割孔221相对于光轴A对称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地配置在图1的Y方向上的两处(也参照图3等)。分光构件22通过使从光源21出射的照明光Ls穿过两处的分割孔221,从而能够将照明光Ls中的与图1的光轴A垂直的Y方向的一部分作为第一分光(第二成分光Ls21),将其他部分作为第二分光(第二成分光Ls22)进行分光。
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具有供从分光构件22出射的各光照射的狭缝孔231。狭缝孔231形成为长矩形状(参照图3)。狭缝孔231以在X方向上成为长条的方式配置在光轴A上。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与受检眼E的被观察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眼底Ef)处于光学共轭关系或者大致光学共轭关系的位置。因此,形成为相对于分光构件22的共轭位置与相对于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共轭位置不同。另外,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设置为能够沿着照明光Ls的光轴B(从受检眼E到光路分割构件52为止是与光轴A共通的轴)移动,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进行受光系统3的调焦(focus adjustment)。此外,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也可以在光轴A上的狭缝孔231的前后的一方或双方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一个或者多个透镜,调焦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第一照明系统透镜24将从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狭缝孔231出射的照明光Ls(第一分光(Ls21)、第二分光(Ls22))聚光并导光至光扫描仪51。
光扫描仪51能够由例如检流计反射镜(galvanometer mirror)、共振镜、多面镜或者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等光学元件构成,具有能够将从光源21侧的第一照明系统透镜24入射的照明光Ls进行一维偏转(扫描)并朝向后级的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反射、导光的偏转功能。
由光扫描仪51偏转的照明光Ls的偏转角度或者偏转方向由控制装置14控制。另外,光扫描仪51在狭缝扫描拍摄时将照明光Ls向与物镜53的光轴A(图1中为Z方向)以及狭缝孔231的长轴方向(图1中为X方向)的双方垂直的方向(图1中为Y方向)进行偏转。因此,光扫描仪51能够将从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出射的照明光Ls在受检眼E的被观察部位(例如,眼底Ef)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导光至照射区域R1。
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将从光扫描仪51出射的照明光Ls聚光,并导光至光路分割构件52。
光路分割构件52是具有使光穿过内侧的大致圆形的开口521的环状反射构件即所谓的孔镜。光路分割构件52将从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出射的照明光Ls反射并朝向物镜53出射,并且使从物镜53出射的返回光Lb穿过并导光至受光系统3。此外,光路分割构件52只要能够分割照明光Ls以及返回光Lb的光路(即,能够将照明光Ls朝向受检眼E侧的物镜53导光且将返回光Lb向受光系统3导光),也可以是由其他形状的反射镜或分割器(splitter)构成的光路分割构件。
物镜53使由光路分割构件52反射的照明光Ls穿过受检眼E的前眼部Ea(角膜或晶状体)并照射至眼底Ef的一部分。此时,通过由前述的光扫描仪51使照明光Ls向Y方向偏转,从而使在X方向上较长的照明光Ls(狭缝光)在眼底Ef内在Y方向(扫描方向D1)上进行扫描。然后,在进行照明光Ls在Y方向上的偏转的期间,来自照射了照明光Ls的受检眼E的眼底Ef的返回光Lb穿过物镜53以及光路分割构件52而被导光至受光系统3。
受光系统3具有物镜53、光路分割构件52、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受光系统透镜32以及摄像元件33。
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具有能够沿返回光Lb的光轴B(从受检眼E到光路分割构件52为止是与光轴A共通的轴)移动的一个或者多个透镜(聚焦透镜),通过控制装置14的控制进行受光系统3的调焦。利用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的受光系统3的对焦与利用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照明系统2的对焦根据受检眼E的屈光度(视度)而联动。从光路分割构件52向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入射的返回光Lb入射到受光系统透镜32。此外,也可以在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可变焦透镜,来代替移动自如地设置一个或者多个聚焦透镜,调焦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
受光系统透镜32由一个或者多个透镜构成,将从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出射的返回光Lb聚光于摄像元件33。
摄像元件33例如使用CMOS图像传感器,被配置为能够检测来自受检眼E的被观察区域的返回光Lb。摄像元件33具有来自受光系统透镜32的返回光Lb入射的受光区域331,并具有在该受光区域331内一边错开每个规定的曝光线332的曝光开始以及结束的时刻一边进行返回光Lb的检测(也称为受光或者摄像)的卷帘快门功能。该摄像元件33在狭缝扫描拍摄时,通过由控制装置14进行卷帘快门驱动,从而对根据利用光扫描仪51的照明光Ls的偏转而在眼底Ef内移动的照明光Ls的返回光Lb进行摄像,并将返回光Lb的摄像信号输出至控制装置14。
图2是控制装置14的功能框图。控制装置14的功能使用各种处理器来实现。各种处理器包括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例如,SPLD(Simple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简单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s: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等。此外,控制装置14的各种功能可以由一个处理器实现,也可以由同种或不同种的多个处理器实现。
控制装置14通过执行未图示的控制程序,从而作为照明控制部141、偏转控制部142、摄像控制部143、信号获得部144、图像生成部145、对焦评价部146、重复控制部147、对焦控制部148以及显示控制部149发挥功能。此外,控制装置14的各功能部能够由程序或电路、装置或设备并且通过软件以及硬件的一方或它们的组合构成。
接着,对照明系统2的光路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了着眼于穿过分光构件22的照明光Ls(第一成分光Ls11、Ls12)的光路的照明系统2的光路示意图,在上段示出俯视图2-1,在中段示出侧视图2-2。从光源21出射的照明光Ls通过分光构件22,一部分从Y方向的一侧的分割孔221出射,另一部分从Y方向的另一侧的分割孔221出射,被分光为多个分光成分。此外,在分光后的照明光Ls中,将以分光构件22的分割孔221为物点位置而被导光的分光成分作为第一成分光Ls11、Ls12进行说明,将以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狭缝孔231为物点位置而被导光的分光成分作为第二成分光Ls21、Ls22进行说明。
在照明系统2中,分光构件22、光扫描仪51、光路分割构件52以及前眼部Ea的位置互相处于光学共轭关系或者大致光学共轭关系的位置。由第一照明系统透镜24导光的第一成分光Ls11、Ls12在光扫描仪51的反射面上大致成像,并通过光扫描仪51朝向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反射。之后,第一成分光Ls11、Ls12通过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被导光至光路分割构件52,在光路分割构件52的环状反射面上大致成像,并通过该反射面朝向物镜53反射。由物镜53聚光的第一成分光Ls11、Ls12在前眼部Ea成像后,照射至眼底Ef。
此外,在图3中(图4也同样),在侧视图2-2的下方,示出了各光学构件(分光构件22、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光扫描仪51以及光路分割构件52)的俯视图(对于分光构件22以及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为在光轴A方向上观察的图)以及光路剖面位置S1处的照明光Ls(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剖面形状。
图4是示出了着眼于穿过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照明光Ls(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光路的照明系统2的光路示意图。在照明系统2中,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眼底Ef(被观察部位)的位置互相具有光学共轭关系或者大致光学共轭关系。从分光构件22出射的第二成分光Ls21、Ls22通过第一照明系统透镜24而被导光,通过光扫描仪51朝向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被反射。之后,第二成分光Ls21、Ls22通过第二照明系统透镜25被导光至光路分割构件52,通过光路分割构件52的反射面朝向物镜53被反射。另外,第二成分光Ls21、Ls22在光路分割构件52与物镜53之间的光路剖面位置S1也进行再成像。由物镜53聚光的第二成分光Ls21、Ls22在前眼部Ea聚光后,被照射至眼底Ef。在眼底Ef,第二成分光Ls21、Ls22被大致再成像。这样,在照明系统2中,光扫描仪51能够将第二成分光Ls21(第一分光)以及第二成分光Ls22(第二分光)即照明光Ls导光至被观察区域61即眼底Ef的一部分,并使其作为狭缝光进行照射。
此外,在图4中,虽然示出了照明系统2为对焦状态的光路,但由于受检眼E的位置在每次使用眼科装置1时都有可能不同,因此眼科装置1能够如后述那样进行对焦状态的调整。
图5是眼科装置1的动作流程图。在步骤S01中,眼科装置1由用户经由未图示的电源开关等进行硬件(HW)以及软件(SW)的启动。
在步骤S02中,控制装置14若接收到来自操作部12的切换到拍摄模式的指令,则切换至拍摄模式。另外,在步骤S03中,控制装置14基于来自操作部12的指令等,来进行受检眼E中的动作距离(WD:Working Distance)的调整。
在步骤S04中,控制装置14进行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的对焦调整(也称为“对焦对准”)。在此,作为被观察部位,调整对眼底Ef的对焦。本实施方式的眼科装置1在步骤S05中进行的眼底Ef的狭缝扫描拍摄之前,进行包括相对于眼底Ef的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的对焦评价以及对焦控制的对焦调整。在对焦评价中,着眼于下述情况,即,在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相对于眼底Ef对焦的状态(对焦时)和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相对于眼底Ef未对焦的状态(非对焦时)下,相对于眼底Ef的照明光Ls的照射区域R1(光像)的宽度发生变化。
图6示出了在对焦时以及非对焦时,表示照明光Ls的光路的受检眼E周边的侧视图6A1~6A3以及从正面(P方向)观察照射照明光Ls后的受检眼E的眼底Ef的被观察区域61的主视图6B1~6B3。
如侧视图6A1所示,在对焦时,由于各分光成分(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光束的聚光位置与眼底Ef一致(包括大致一致),因此如主视图6B1所示,一方的第二成分光Ls21与另一方的第二成分光Ls22的Y方向(光扫描仪51的扫描方向)的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重叠,成像的照明光Ls被照射至狭缝状的照射区域R1。另一方面,如侧视图6A2、6A3以及主视图6B2、6B3所示,在非对焦时,由于各分光成分(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光束的聚光位置相对于眼底Ef在前后(光轴A方向)偏移,因此第二成分光Ls21(第一分光)以及第二成分光Ls22(第二分光)被照射至眼底Ef上的在Y方向扩大的(偏移)照射区域R1。
例如,如侧视图6A2所示,在照明光Ls在比眼底Ef靠跟前的位置成像的情况下,如主视图6B2所示,与对焦时(主视图6B1)相比,一方的第二成分光Ls21被照射至下方,另一方的第二成分光Ls22被照射至上方。另一方面,如侧视图6A3所示,在照明光Ls在比眼底Ef靠里的位置成像的情况下,如主视图6B3所示,与对焦时(主视图6B1)相比,一方的第二成分光Ls21被照射至上方,另一方的第二成分光Ls22被照射至下方。并且,第二成分光Ls21、Ls22相对于眼底Ef的成像位置的偏移量(光轴A方向的偏移量)能够通过与主视图6B1~6B3中的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Y方向的偏移量相关的照明光Ls的光强度I来进行评价。在图6的例子中,主视图6B1中的照射至对焦时的照射区域R1的照明光Ls的光强度I比主视图6B2或者主视图6B3中的照射至非对焦时的照射区域R1的照明光Ls的光强度I更高。
图7是示出对焦调整时的被观察部位即眼底Ef的主视图6B4、摄像元件33的受光区域331以及通过摄像元件33对眼底Ef进行摄像而获得的获得图像71的图。
眼底Ef的主视图6B4示出了照明光Ls在光轴A的上方(Y轴方向的上方)的位置对焦的状态。眼底Ef的主视图6B4示出了被观察区域61。被观察区域61包括在照明光Ls的扫描方向D1上被分割的多个被摄像线611。被摄像线611形成为从线编号N=1至N=n的多个(“n”为2以上的整数)。此外,被摄像线611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图示的假想区域。
由CMOS图像传感器等构成的摄像元件33的受光区域331以上下以及左右方向的矩阵状具有多个光电二极管即受光部。摄像元件33具有卷帘快门功能,是在受光区域331中包含使各成像位置与被摄像线611分别对应的多个曝光线332的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受光区域331具有在曝光方向D2上被分割的多个曝光线332。曝光线332是在相同时刻检测在受光区域331中接收到的光的单位区域。曝光线332具有在图7的受光区域331中与曝光方向D2正交的行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受光部。另外,曝光线332在受光区域331中的曝光方向D2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受光部。曝光线332形成为从线编号N=1至N=n的多个(“n”为2以上的整数)。线编号N=1至n的被摄像线611的各成像位置分别与线编号N=1至n的曝光线332对应。
获得图像71是由入射至摄像元件33的受光区域331而被检测到的返回光Lb所形成的图像。获得图像71包括在受光区域331中检测的光的光强度I比较低的暗区域712和检测到与照射区域R1对应的照明光Ls的光的光强度I较高的亮区域711。控制装置14求出线轮廓7作为检测结果,该线轮廓7与通过摄像元件33获得的获得图像71的相对于检测方向D3的光强度I相对应。线轮廓7相对于移动方向与扫描方向D1以及曝光方向D2相同的检测方向D3,示出了光强度I的高低,包括与亮区域711对应的第一检测值p和与暗区域712对应的第二检测值v。在图7的例子中,由于照明光Ls相对于眼底Ef比较接近对焦状态,因此第一检测值p相对于第二检测值v的强度比比较高。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4在线轮廓7中,使用光强度I的顶部的第一检测值p和底部的第二检测值v求出可见度V=(p-v)/(p+v),对对焦状态(对焦或者非对焦的程度)进行评价。例如,在可见度V=(p-v)/(p+v)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判定为对焦。
图8是对焦调整时的照射到眼底Ef的照明光Ls的时序图以及摄像元件33的曝光动作的时序图。与照明光Ls的照射相关的时刻特性F1随着时间T的经过,使被摄像线611的位置在扫描方向D1(参照图7)上移动。在图8的例子中,在时刻T0到时刻T3之间以及时刻T6到时刻T9之间,分别将照明光Ls(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照射到被摄像线611的线编号N=2以及线编号N=8的位置,在时刻T3到时刻T6之间停止(熄灭)照明光Ls的照射。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在两个时间区域(时刻T0~T3之间以及时刻T6~T9之间)间歇地照射照明光Ls的例子,但对于从时刻T9到时刻Tn的期间也同样地间歇地照射照明光Ls。因此,检测第二成分光Ls21(第一分光)以及第二成分光Ls22(第二分光)的曝光线组333也被间歇地设置(也参照图11)。
另外,与摄像元件33的曝光动作相关的时刻特性F2随着时间T的经过,使曝光线332的位置在曝光方向D2(参照图7)上依次移动。在图8的例子中,在时刻T0到时刻T10的各区间,以线编号N=1到线编号N=10的曝光线332进行曝光动作。另外,针对时刻T10到时刻Tn的各期间,曝光线332也依次从线编号N=11到N=n进行移动并进行曝光动作。
若如上所述进行照明光Ls的照射和曝光动作,则在多个曝光线332进行曝光动作的期间(例如,从时刻T0到时刻T3的期间),照明光Ls被照射至成像位置分别与各曝光线332对应的多个被摄像线611的大致中央位置(例如,在被摄像线611的线编号N为“1”~“3”的情况下,则为它们的中央的线编号N=2的被摄像线61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包含用于照明光Ls的对焦评价的多个曝光线332的组设为曝光线组333。
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14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333所含的多个曝光线332的曝光动作依次在曝光方向D2上移动的期间,将照明光Ls(第一分光(Ls21)以及第二分光(Ls22))照射至与曝光线组333的多个曝光线332对应的多个被摄像线611的照射区域R1。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4(控制部)根据曝光线组333中的曝光线332的检测结果求出上述的线轮廓7,由此来进行对焦判定。
图9是示出对焦时或者非对焦时的曝光线332与照明光Ls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例的图。首先,如对焦状态下的受光区域33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曝光线组333沿着从照明光Ls的原点(物点)即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到摄像元件33的光路,在曝光方向D2上以3[deg](度)的角度的宽度设置。另外,在对焦状态下,到达受光区域331的第二成分光Ls21以及第二成分光Ls22沿着从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到摄像元件33的光轴A、B在曝光方向D2上以1.5[deg](度)的角度的宽度到达。
受光例A1示出照明光Ls的对焦状态。受光例A1中的照明光Ls以收纳于曝光线组333内的大约1.5[deg]的宽度被照射。受光例A2示出照明光Ls的非对焦状态。受光例A2中的照明光Ls处于第二成分光Ls21、Ls22正在分离的状态,与受光例A1相比,照明光Ls在曝光线组333内在曝光方向D2(图9的上下方向)上扩大宽度,以宽度比曝光线组333稍窄的方式被照射。受光例A3示出照明光Ls的非对焦状态。受光例A3中的照明光Ls以跨越曝光线组333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界部的方式分离为第二成分光Ls21、Ls22而被照射。由受光区域331检测的照明光Ls的光强度I(第一检测值p)按照受光例A1、受光例A2以及受光例A3的顺序由小变大。这样,通过预先将曝光线组333的宽度设定为比照明光Ls的对焦时的宽度宽,从而即使在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宽度变宽的非对焦时,只要在曝光线组333的宽度范围内,就能够检测照明光Ls。
此外,曝光线组333的宽度“3[deg]”以及照明光Ls的宽度“1.5[deg]”为示例,如受光例A1所示,曝光线组333的宽度也可以设定为比对焦时的照明光Ls的宽度更大的其他宽度。
图10示出了在对焦评价拍摄时,表示照明光Ls的光路的受检眼E周边的侧视图6A5~6A7以及从正面(P方向)观察照射了照明光Ls的受检眼E时的眼底Ef的主视图6B5~6B7。控制装置14一边使由光扫描仪51产生的照明光Ls的偏转角度变化,一边用摄像元件33对来自照射有照明光Ls的眼底Ef的返回光Lb进行摄像,得到获得图像71。然后,控制装置14基于从获得图像71求出的线轮廓7,执行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的对焦控制,以使可见度V成为最大。
对焦评价以及对焦控制主要是通过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14的照明控制部141、偏转控制部142、摄像控制部143、信号获得部144、图像生成部145、对焦评价部146、重复控制部147以及对焦控制部148来进行。
照明控制部141在对焦评价时使照明光Ls从照明系统2(例如,近红外光)出射。在使用近红外光作为照明光Ls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受检眼E的瞳孔缩小。
信号获得部144在对焦评价时,在进行摄像元件33的卷帘快门驱动的期间,从摄像元件33的受光区域331依次获得输出的摄像信号。
图像生成部145在对焦评价时,在进行摄像元件33的卷帘快门驱动期间,基于信号获得部144获得的摄像信号生成获得图像71。如图6所示,在对焦时的被观察区域61(参照主视图6B1)中,照明光Ls作为窄幅的图案像而被检测,在非对焦时的被观察区域61(参照主视图6B2、6B3)中,照明光Ls作为扩大或者分离的图案像而被检测。
对焦评价部146经由照明控制部141控制光扫描仪51,并且经由摄像控制部143控制摄像元件33,执行图像的拍摄。例如,对焦评价部146通过偏转控制部142,控制光扫描仪51对照明光Ls的偏转角度,以使照明光Ls被照射至眼底Ef。另外,对焦评价部146从获得图像71求出线轮廓7,基于线轮廓7进行对焦评价。
重复控制部147一边改变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的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一边执行使对焦评价部146、信号获得部144以及图像生成部145针对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不同的多个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进行重复动作的重复控制。由此,获得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每个位置的获得图像71。此外,在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具有可变焦透镜来代替聚焦透镜的情况下,重复控制部147针对可变焦透镜的互相不同的多个焦点位置中的每一个焦点位置执行重复控制。
对焦控制部148进行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的对焦控制,使照明系统2以及受光系统3相对于眼底Ef进行对焦。此外,如上所述,利用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的受光系统3的对焦和利用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照明系统2的对焦根据受检眼E的屈光度(视度)而联动地移动。对焦控制部148基于从获得图像71求出的线轮廓7,控制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以使可见度V成为最大(即,以最接近对焦状态)。
这样,若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与受检眼E的被观察部位(本实施方式中为眼底Ef)对焦,则第二聚焦光学系统31与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的对焦联动地以使被观察部位与摄像元件33对焦的方式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4通过利用摄像元件33检测相对于眼底Ef的照明光Ls(第二成分光Ls21、Ls22)的照射区域R1来评价线轮廓7,从而能够进行对焦状态的评价,并进行对焦控制。
如图11所示,对焦评价部146能够从包含根据图8的时序图而得到的多个亮区域711的获得图像71求出线轮廓7,根据该线轮廓7计算可见度V并评价对焦状态。此外,对焦评价部146可以基于包含与一个亮区域711对应的第一检测值p的线轮廓7进行对焦评价,也可以基于包含与两个以上的多个亮区域711对应的第一检测值p的线轮廓7进行对焦评价。在使用包含两个以上的多个亮区域711的线轮廓7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能够判定在多个亮区域711中第一检测值p最高的亮区域711的位置为最对焦的位置。因此,例如,当在眼底Ef中的大致中央位置观测到第一检测值p高的亮区域711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能够判定焦点的位置位于被观察区域61即眼底Ef整体的里侧,当在眼底Ef中的扫描方向D1的起始端部或者结束端部的位置观测到第一检测值p高的亮区域711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能够判定焦点的位置位于被观察区域61即眼底Ef整体的跟前侧。由此,控制装置14能够判定若使焦点的位置相对于眼底Ef向跟前侧或者里侧的任一侧移动则能够相对于眼底Ef对焦。
返回图5,在步骤S05中,控制装置14进行狭缝扫描拍摄。在狭缝扫描拍摄中,主要是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14中的照明控制部141、偏转控制部142、摄像控制部143、信号获得部144、图像生成部145以及显示控制部149发挥功能。
照明控制部141控制来自光源21(即照明系统2)的照明光Ls的出射。照明控制部141在狭缝扫描拍摄时,使可见光作为来自光源21的照明光Ls出射。
偏转控制部142控制基于光扫描仪51的照明光Ls的偏转角度。该偏转控制部142通过在狭缝扫描拍摄时控制光扫描仪51使照明光Ls向Y方向偏转,从而利用照明光Ls(狭缝光)在狭缝光的宽度方向即Y方向(例如,从上向下的扫描方向D1)上对眼底Ef内进行扫描。
如图12所示,照明光Ls的照射区域R1根据照明光Ls的Y方向的偏转而在眼底Ef(被观察部位)内沿Y方向移动(也参照图10的侧视图6A5~6A7以及主视图6B5~6B7)。此外,在图12中,照明光Ls的照射区域R1以与被摄像线611大致相同的宽度示出,但也可以比被摄像线611宽。另外,如图13所示,根据该照射区域R1的移动,受光区域331内的返回光Lb的曝光线332也与曝光方向D2(Y方向)同步地进行移动。
摄像控制部143控制摄像元件33的驱动。该摄像控制部143在狭缝扫描拍摄时,在利用光扫描仪51进行照明光Ls的Y方向的偏转的期间(即,在眼底Ef内照射区域R1在扫描方向D1上移动的期间),使摄像元件33进行卷帘快门驱动。
具体地,摄像控制部143一边使曝光线332对应于在受光区域331内在扫描方向D1上移动的返回光Lb的照射区域进行追随,一边连续地执行基于该曝光线332的返回光Lb的检测。换言之,对于在眼底Ef内在扫描方向D1上移动的照射区域R1的移动,摄像元件33一边使曝光范围局部地追随,一边连续地进行照射区域R1的检测。由于这种卷帘快门驱动能够使用公知的技術,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信号获得部144经由未图示的通信接口,与摄像元件33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信号获得部144在狭缝扫描拍摄时,在利用光扫描仪51进行照明光Ls的偏转的期间,依次获得来自摄像元件33的受光区域的摄像信号(也称为检测信号或者受光信号)。
图像生成部145在上述的狭缝扫描拍摄时,在利用光扫描仪51进行照明光Ls的偏转的期间,能够基于信号获得部144获得的摄像信号进行眼底图像的生成。图12的获得图像71示出了如下状态,即,将在线编号N=1以及N=2的曝光线332处所检测的光重叠,生成了一部分表示眼底Ef的情况的图像。
在步骤S06中,显示控制部149控制显示部13的显示。显示控制部149例如在狭缝扫描拍摄时使显示部13显示图像生成部145所生成的眼底Ef图像。
在步骤S07中,控制装置14判定是否进行再拍摄。控制装置14在进行再拍摄的情况下(步骤S07的“有再拍摄”),执行步骤S02的处理,在不进行再拍摄的情况下(步骤S07的“无再拍摄”),执行步骤S08的处理。此外,在步骤S07中,控制装置14也可以基于由用户向操作部12输入的选择指令,进行有再拍摄或者无再拍摄的判定。用户能够确认在显示部13所显示的获得图像来进行有再拍摄或者无再拍摄的判断。
在步骤S08中,控制装置14将作为拍摄结果而获得的狭缝扫描拍摄中的获得图像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或者存储装置)。
在步骤S09中,控制装置14按照对操作部12的输入指令,进入到下一次拍摄(例如,其他受检眼E的拍摄)。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眼科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眼科装置1也可以具有求出调制传递函数(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的功能。图14是示出线轮廓7与调制传递函数F3之间的关系的图。
调制传递函数F3表示在获得图像71中周期性地检测的亮区域711以及暗区域712的每个空间频率[Line/mm]的可见度V[au]。控制装置14通过在多个空间频率f01~f03中(使曝光线组333所含的曝光线332的数量以及多个曝光线组之间的间隔增加或者减少),预先求出对焦状态下的可见度V,从而能够求出调制传递函数F3。调制传递函数F3表示具有某种性能的光学系统的理想状态的可见度V与空间频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某个空间频率中的可见度V是一边受到受检眼E的光学系统(包括角膜、晶状体等)等的影响一边被测定的,因此即使在与受检眼E(眼底Ef)对焦的状态(有焦点的状态)下,也达不到理想状态的可见度V。投影到受检眼E的光经由具有调制传递函数F3的光学系统而被摄像元件33取入。
作为上述的理想状态所测量的状态的可见度V与通过实测求出的可见度V的差值能够解释为由受检眼E的光学系统(角膜、晶状体等)引起的变化量。因此,通过预先求出调制传递函数F3,控制装置14能够测量与受检眼E相关的调制传递函数F3的参数。
另外,控制装置14还能够将调制传递函数F3的对比度的高度(例如,作为理想状态所测量的状态的可见度V与通过实测求出的可见度V的差值)作为判定相对于受检眼E是否对焦(焦点是否对上)的线索。因此,通过使用调制传递函数F3,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对焦判定。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14能够根据在特定的空间频率求出的线轮廓7,针对每个空间频率假设用于对焦判定的合适的可见度V的阈值并求出。可见度V的对焦判定的阈值以手动或者自动的方式来设定。若这样构成,则控制装置14能够使曝光线组333所含的曝光线332的数量以及多个曝光线组之间的间隔增加或者减少,并基于多个线轮廓7进行对焦判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眼科装置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该眼科装置1具有:分光构件,将从光源21出射的光分光为第一分光(Ls21)以及第二分光(Ls22);光扫描仪51,将第一分光(Ls21)以及第二分光(Ls22)导光至受检眼E的被观察区域61,所述被观察区域61包含多个在扫描方向D1上被分割的被摄像线611;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33,能够检测来自被观察区域61的返回光Lb,且在受光区域331中包含多个使各成像位置与被摄像线611分别对应的曝光线332;控制装置14(控制部),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333所含的多个曝光线332的曝光动作依次移动的期间,将第一分光(Ls21)以及第二分光(Ls22)照射至与曝光线组333的多个曝光线332对应的多个被摄像线611的区域,根据曝光线组333中的曝光线332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焦判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用于分割照明光Ls的光学构件(例如,在照明系统2中作为用于分割照明光Ls的光学构件,也可以不设置与分光构件22不同的棱镜等),并能够由包含光源21的照明系统2来兼用作对焦评价用的光源及光路与观察用的光源及光路。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构成能够进行受检眼E的观察与对焦评价的眼科装置1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以上结束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公开的形态不限于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分光构件22的分割孔221被分离地配置在图1的Y方向上的两处的结构进行了例示,但只要在相对于光轴A偏心的位置设置多个分割孔221即可,关于分割孔221的数量以及配置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
另外,分光构件22、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摄像元件3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绕光轴A、B同步地旋转。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构成为使光扫描仪51的反射面能够在两个轴的方向(例如,围绕与光轴互相垂直的两个轴的方向)上任意地偏斜。由此,能够将相对于被观察部位即眼底Ef的照明光Ls的扫描方向设定为任意的方向,或使狭缝状的照明光Ls的朝向(例如,照明光Ls的长度方向的朝向)变化。因此,能够从不同角度对照射区域R1照射照明光Ls等,从而更高精度地进行被观察部位的观察。此外,除了分光构件22、第一聚焦光学系统23以及摄像元件33以外,也可以使光扫描仪51同步地旋转(例如,绕光扫描仪51的反射部(反射面)的法线旋转),以使相对于眼底Ef的照明光Ls的扫描方向或照明光Ls的朝向变化。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分光(Ls21)与第二分光(Ls22)分光为不同特性的光来进行照射。例如,通过使第一分光(Ls21)与第二分光(Ls22)的波长不同,从而能够根据照射到被观察对象的第一分光(Ls21)与第二分光(Ls22)的上下位置来评价装置主体11相对于被观察区域的远近位置。在照射到被观察区域即眼底Ef的照明光Ls中,在第一分光(Ls21)位于第二分光(Ls22)的下方的情况下(图6的主视图6B2),控制装置14能够判定为装置主体11相对于被观察区域远,在第一分光(Ls21)位于第二分光(Ls22)的上方的情况下(图6的主视图6B3),控制装置14能够判定为装置主体11相对于被观察区域远。此外,作为使第一分光(Ls21)与第二分光(Ls22)的波长不同的分光方法,例如,能够仅在对焦评价时将二向色滤光片配置在分光构件22的分割孔221中。

Claims (8)

1.一种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分光构件,将从光源出射的光分光为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
光扫描仪,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导光至受检眼的被观察区域,所述被观察区域包含多个在扫描方向上被分割的被摄像线;
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能够检测来自所述被观察区域的返回光,且在受光区域中包含多个使各成像位置与所述被摄像线分别对应的曝光线;以及
控制部,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中包含的多个所述曝光线的曝光动作依次移动的期间,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照射至与所述曝光线组的多个所述曝光线对应的多个所述被摄像线的区域,根据所述曝光线组中的所述曝光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焦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求出线轮廓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所述线轮廓与通过所述摄像元件获得的图像的相对于检测方向的光强度相对应,
在所述线轮廓中,在使用了光强度的顶部的第一检测值即p和底部的第二检测值即v的可见度即V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定为对焦,其中,V=(p-v)/(p+v)。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的所述曝光线组被间歇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曝光线组中包含的所述曝光线的数量以及多个所述曝光线组之间的间隔增加或者减少,并基于多个所述线轮廓进行对焦评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的所述曝光线组被间歇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曝光线组中包含的所述曝光线的数量以及多个所述曝光线组之间的间隔增加或者减少,并基于多个线轮廓进行对焦判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的照射区域与多个所述曝光线对应。
8.一种对焦判定方法,用于眼科装置,所述眼科装置具有:
分光构件,将从光源出射的光分光为第一分光以及第二分光;
光扫描仪,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导光至受检眼的被观察区域,所述被观察区域包含多个在扫描方向上被分割的被摄像线;以及
线曝光式的摄像元件,能够检测来自所述被观察区域的返回光,且在受光区域中包含多个使各成像位置与所述被摄像线分别对应的曝光线;
所述对焦判定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使规定的曝光线组中包含的多个所述曝光线的曝光动作依次移动的期间,将所述第一分光以及所述第二分光照射至与所述曝光线组的多个所述曝光线对应的多个所述被摄像线的区域,根据所述曝光线组中的所述曝光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焦判定。
CN202310552119.9A 2022-05-17 2023-05-16 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Pending CN1170643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0958 2022-05-17
JP2022080958A JP2023169685A (ja) 2022-05-17 2022-05-17 眼科装置及び合焦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4329A true CN117064329A (zh) 2023-11-17

Family

ID=86386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2119.9A Pending CN117064329A (zh) 2022-05-17 2023-05-16 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1811A1 (zh)
EP (1) EP4278950A1 (zh)
JP (1) JP2023169685A (zh)
CN (1) CN11706432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6700A (en) 1981-07-20 1983-11-22 The Coca Cola Company Process for treating caramel colors
JP5736211B2 (ja) 2011-03-29 2015-06-17 ロート製薬株式会社 眼科用組成物
EP4094675A4 (en) * 2020-01-23 2024-08-07 Topcon Corp OPHTHALM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23061496A (ja) * 2021-10-20 2023-05-02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71811A1 (en) 2023-11-23
EP4278950A1 (en) 2023-11-22
JP2023169685A (ja)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7450B2 (en) Ophthalmic imag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EP4413916A2 (en) Ophthalm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US20220192488A1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JP7080076B2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23068071A1 (ja) 眼科装置
US20050134798A1 (en) Device for measuring optical charateristic of eye
JP6898716B2 (ja) 光断層撮像装置
KR101043202B1 (ko) 마이어링 광 및 포커스 광을 이용한 검안기의 위치 조정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검안기
JP7080075B2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020045834A1 (en) Ocular-blood-flow meter
CN117064329A (zh) 眼科装置以及对焦判定方法
WO2011145182A1 (ja) 光干渉断層画像計測装置
JP2022157207A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409610B2 (ja) 眼科装置
US20240049962A1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and ophthalm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240032787A1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ophthalmic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JP6711638B2 (ja) 眼科装置
JP2022157206A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2157208A (ja) 眼科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309404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850095B2 (ja) 角膜内皮細胞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9225347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2157209A (ja) 眼科装置
JP2024026325A (ja) 亀裂検出装置及び亀裂検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0750569B1 (ko) 각막 세포 분석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