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0116A -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0116A
CN117060116A CN202311050026.2A CN202311050026A CN117060116A CN 117060116 A CN117060116 A CN 117060116A CN 202311050026 A CN202311050026 A CN 202311050026A CN 117060116 A CN117060116 A CN 117060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ug
face
interface assembly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500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利权
邱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500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60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60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0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接口组件包括:电器连接件,电器连接件具有用于与车载设备相接的外连接端和用于与车身的线束相接的内连接端,电器连接件包括多根传输线和第一插头,每根传输线由外连接端延伸至内连接端,每根传输线在外连接端的一端位于第一插头的插接端面上,且形成为第一接电端子;其中,部分传输线为信号传输线,且部分传输线为电源传输线,电源传输线的型号为输电电压至少为10V。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电器连接件不仅可以给车载设备供电,而且可以传输车载设备的信号和数据。至少10V的输电电压可以带动多种类型的车载设备,拓展了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的功能。

Description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接口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用户对汽车硬件设备存在多样化需求,汽车厂商由于空间限制无法将所有可能的硬件设备全部罗列到车上,因此需要在车辆上预留一些接口供用户使用。这些接口主要包括电源接口、USB接口、ODB接口等,电源接口可以输出直流12V或24V电压,用户可以使用该电源接口为车载冰箱、充气泵、吸尘器等车载设备提供电源动力,也可以通过该接口连接逆变器,将电源转换为220v交流电为大功率的车载设备供电。USB、ODB接口可以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存储设备与车载电脑相连,为其提供数据传输等。这些接口功能相对较单一,车辆如果需要支持多种车载设备的需求,就需要设置多种接口。而接口的数量增加,不仅增加车辆的面板美观设计难度,单个接口的利用率也较低,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不仅可以给车载设备供应足够电压的电源,而且可以与车载设备交换数据,实现一口两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以匹配上述接口组件的车载设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接口组件或车载设备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包括:电器连接件,所述电器连接件具有用于与车载设备相接的外连接端和用于与车身的线束相接的内连接端,所述电器连接件包括多根传输线和第一插头,每根所述传输线由所述外连接端延伸至所述内连接端,每根所述传输线在所述外连接端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插头的插接端面上,且形成为第一接电端子;其中,部分所述传输线为信号传输线,且部分所述传输线为电源传输线,所述电源传输线的型号为输电电压至少为10V。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电器连接件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车载设备和车身的线束。通过设置信号传输线可以实现车载设备和车身内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信号交换,通过设置电源传输线可以实现车身内部电源对车载设备的快速输电,使车载设备可以持续运行。
通过将多根传输线在外连接端集成在第一插头的插接端面上,并形成为第一接电端子,车载设备只需要插接在第一插头上,就能同时接上信号传输线、电源传输线。由此,使得电器连接件不仅可以给车载设备供电,而且可以传输车载设备的信号和数据。至少10V的输电电压使接口组件能够带动较多类型的车载设备,拓展了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的功能,提高外接车载设备的便利性。
设置如此的接口组件,便于减少车辆上接口数量,提高接口利用率,降低车辆面板的设计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头包括: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的一侧表面为第一端面;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设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二凸柱的远离所述第一凸柱的表面构成所述插接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柱为矩形柱,所述插接端面的每一边的长度在4mm-8mm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凸柱为矩形柱,所述第一端面的每一边的长度在10mm-15m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端面相对所述第一端面的凸出高度为0.5-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上还设有环绕所述第二凸柱设置的环形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端面上设有与所述传输线一一对应设置的插接槽,所述传输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插接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槽为圆形且直径范围在1mm-2mm,所述插接槽的深度为0.1mm-0.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插接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5mm-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口组件还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插头上,所述安装壳体具有用于连接车身的第一安装部和用于连接所述车载设备的第二插头的第二安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安装盒,所述电器连接件的所述外连接端位于所述安装盒内,所述电器连接件的所述内连接端位于所述安装盒外;其中所述安装盒的一侧具有安装口,以使所述第二插头可经所述安装口插入所述安装盒内且与所述第一插头的所述插接端面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口相对的配合口,所述第一插头连接在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且所述第一插头的所述插接端面经所述配合口置于所述安装盒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盒的周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二插头的卡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盒的周壁上设有沿所述安装口的插入方向延伸的防呆定位筋,所述防呆定位筋用于与所述第二插头的周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连接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插头的远离所述插接端面的一端,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安装盒外,所述连接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盒的周壁上的侧翼,所述侧翼位于所述安装盒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设在所述侧翼上的第一通孔;设在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的第二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器连接件还包括:环形装饰板,所述环形装饰板连接在所述安装盒上且环绕所述安装口设置,所述环形装饰板至少盖在所述侧翼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翼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环形装饰板上设有插入且卡在所述第三通孔处的卡钉。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载设备,包括:功能主体;与所述功能主体相连的第二插头,所述第二插头用于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相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插头具有与所述插接端面正对的接引端面,所述接引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接电端子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接电端子,且部分所述第二接电端子为信号传输端,部分所述第二接电端子为电源接受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通过第二插头和接口组件相配合,即接口组件的插接端面插接至第二插头的接引端面,实现第一接电端子和第二接电端子一一连接,电源接收端可以接收来自车身上的电能,信号传输端可以与车身进行信号传输,因此车载设备可以持续运行,并且可以将不具备第二插头的车载设备排除在外,降低因车载设备不适配而引起故障的风险,实现对车辆和车辆系统的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头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定位的卡扣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头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配合的防呆定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头的端面上设有第一接引凹槽,所述第一接引凹槽的底面构成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二接引凹槽,所述第二接引凹槽的底面构成所述接引端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主体为显示屏。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来外接上述车载设备,通过设置这种接口组件能够带动较多类型的车载设备,拓展了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的功能,提高外接车载设备的便利性。设置如此的接口组件,便于减少车辆上接口数量,提高接口利用率,降低车辆内部的设计难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在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在工作时的电路连接关系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和车身支架连接时在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和车身支架连接时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接口组件与车身支架未安装螺钉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在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在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连接车身和环形装饰板时在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扣部和卡孔卡合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呆定位槽和防呆定位筋配合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口组件连接车身支架、车载设备时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接口组件100、
电器连接件1、外连接端1a、内连接端1b、
传输线11、信号传输线111、电源传输线112、第一接电端子113、
第一插头12、第一凸柱121、第一端面1f、第二凸柱122、插接端面2f、环形槽123、插接槽124、
连接板13、半圆固定板131、第四通孔1311、
线束插接头14、
安装壳体2、
第一安装部21、侧翼211、第一通孔2111、第二通孔2112、
第二安装部22、安装盒221、安装口2211、安装盒的底壁2212、安装盒的周壁2213、配合口2214、卡孔222、防呆定位筋223、
第三通孔23、安装柱24、
环形装饰板3、卡钉31、
车载设备400、功能主体41、
第二插头42、第一接引凹槽421、第二端面4211、第二接引凹槽422、接引端面4221、第二接电端子423、信号传输端4231、电源接受端4232、卡扣部43、防呆定位槽44、
车身500、车载电脑51、车载电池52、车身支架53、支撑凸台5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深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包括电器连接件1,电器连接件1具有外连接端1a,外连接端1a可以与车载设备400相接。电器连接件1具有内连接端1b,内连接端1b可与车身500的线束相接。
电器连接件1包括多根传输线11和第一插头12,每根传输线11由外连接端1a延伸至内连接端1b。第一插头12具有插接端面2f,每根传输线11在外连接端1a的一端(如图2所示的后端)设置插接端面2f上,每根传输线11在外连接端1a的一端形成为第一接电端子113。
其中如图3所示,部分传输线11为信号传输线111,信号传输线111可以使车身500的内部设备(如车载电脑51)和车载设备400之间数据信号交换,部分传输线11为电源传输线112,电源传输线112的型号为输电电压至少为10V,电源传输线112可以将车身500的内部电能(如车载电池52的电能)传输至车载设备400。
也就是说,信号传输线111的设置,使第一插头12可以作为用于传输信息的接口,可以充当现有技术中的USB接口、ODB接口等接口来使用。而电源传输线112的设置,使第一插头12可以作为充电电压至少10V的电源接口。
虽然现有技术中也采用USB接口既传输信息同时又能充电,但是现有技术中USB接口的充电电压通常只有1.2V或1.5V,充电电压过低,充电时间长,而且现有技术中的USB接口无法带动车载冰箱、充气泵、吸尘器等车载设备400,只能给手机、耳机等低功率设备(一般只有几百毫瓦到几瓦)充电。而本申请中通过将电源传输线112的型号设置为输电电压至少为10V,可以带动车载冰箱、充气泵、吸尘器等(一般功率有几十瓦到上百瓦)车载设备400,而且也可以连接逆变器,从而将电源转换为220v交流电,而这是常规的USB接口难以做到的。
当然,信号传输线11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数据传输线,电源传输线11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12V、24V等型号的电源传输线,第一接电端子113可采用现有技术已知的接电端子结构,因此三者的具体结构、材料这里不作限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电器连接件1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车载设备400和车身500的线束。通过设置信号传输线111可以实现车载设备400和车身500内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信号交换,通过设置电源传输线112可以实现车身500内部电源对车载设备400的快速输电,使车载设备400可以持续运行。
通过将多根传输线11在外连接端1a集成在第一插头12的插接端面2f上,并形成为第一接电端子113,车载设备400只需要插接在第一插头12上,就能同时接上信号传输线111、电源传输线112。由此,使得电器连接件1不仅可以给车载设备400供电,而且可以传输车载设备400的信号和数据。这种接口组件100能够带动较多类型的车载设备400,拓展了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的功能,提高外接车载设备400的便利性。
设置如此的接口组件100,便于减少车辆上接口数量,提高接口利用率,降低车辆面板的设计难度。
示例地,如图2所示,电器连接件1包括线束插接头14,电器连接件1的内连接端1b通过线束插接头14与车身500的线束连接。即传输线11的一端连接第一插头12,传输线11的另一端连接线束插接头14。通过设置线束插接头14,可以使多根传输线11的一端集成,一方面,提高对传输线11的收束和管理,减少传输线11之间的干涉、缠绕,另一方面,提高电器连接件1和车身500线束连接的便利度。
线束插接头14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已知的线束插接头结构,这里对其具体结构不作限制。
具体地,传输线11可以设置成至少四根,其中两根作为电源传输线112,用于传输12V或24V电源,其余的作为信号传输线111。
对应的,第一接电端子113的数量可以设置成至少四个,其中两个正负极充电电源的接电端子,其余的用于传输数据信号。
可选地,第一插头12的插接端面2f上可以设置至少四个第一接电端子113,例如可以为四个、六个、八个等。每个第一接电端子113可以是圆形或方形,或者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其他形状,这里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当信号传输线111与车身500内的车载电脑51相连时,可以利用车载电脑51控制该接口组件100的控制权限。例如,可以根据用户付费情况,开通或者关闭此四根传输线11,与车载电脑51、车载电池52的连接,从而间接控制此接口使用权限。
可以理解的是,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方向是软件定义汽车,通过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具体落实到应用层面就是,车辆出厂时配备所有的智能硬件设备和接口,但通过软件来对这些硬件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当用户需要使用某个硬件功能时,可以通过对其付费获得相应使用权限,对于暂时不需要使用的可以不不开通也就不需要付费,甚至可以通过选择付费多少来控制使用时长。
因此本申请方案可以支持利用车载电脑51,控制接口组件100的接口使用权限,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经济能力选择开通相应的功能,从而汽车厂商在将车辆出售后,根据用户的选择,开通相应的使用控制权限。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头12包括第一凸柱121,第一凸柱121的一侧表面(如图2所示的后侧)为第一端面1f。第一插头12还包括第二凸柱122,第二凸柱122设置在第一端面1f上,第二凸柱122的远离第一凸柱121的表面构成插接端面2f,通过设置第一凸柱121和第二凸柱122,可以使第一插头12连接于第一插头12相匹配的插口,对可选择的外接车载设备400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因外接车载设备400不匹配引起的车载设备400故障。
第一凸柱121、第二凸柱122的设置,极大方便插接动作,增加与车载设备400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插头12、第二插头42相接后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第二凸柱122为矩形柱,插接端面2f的每一边的长度在4mm-8mm的范围内。如图2所示,插接端面2f可以为正方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插接端面2f的边长d1的长度在4mm-8mm,可选地,边长d1的长度为4mm、4.2mm、4.8mm、5.2mm、5.6mm、6.5mm、6.7mm、7.2mm、7.6mm、8mm等。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插接端面2f的一边的长度为5.3mm,插接端面2f的另一边的长度为5.9mm。
如此限定第二凸柱122上插接端面2f的边长d1范围,使第一接电端子113集中在较小的面积范围内,有利于将所有第一接电端子113集中化,有效控制尺寸,减小电器连接件1的外连接端1a的占用面积。
具体地,第一凸柱121为矩形柱,第一端面1f的每一边的长度在10mm-15mm的范围内。例如,第一端面1f可以为正方形也可以为长方形,第一端面1f的边长d2的长度范围在10mm-15mm之间,可选地,边长d2的长度为10mm、10.2mm、10.8mm、11.2mm、11.6mm、12.5mm、13.3mm、14.2mm、14.6mm、15mm等。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端面1f的每个边长d2都为13mm。
如此限定第一凸柱121的第一端面1f的边长d2范围,将插接端面2f与第一端面1f的尺寸拉开一定范围,方便第一凸柱121对第二凸柱122形成一定保护。而且第一凸柱121在与车载设备400的第二插头42配合时,便于设置较大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端面2f相对第一端面1f的凸出高度h1为0.5-1.5mm。例如,插接端面2f可以相对于第一端面1f凸出高度h1为0.9mm。
可以理解的是,接口组件100与车载设备400上第二插头42插接时,插接端面2f相对第一端面1f插接更深。利用第一凸柱121方便确认第一插头12与第二插头42是否插接到位,而当保证第一凸柱121插接到位后,由于插接端面2f相对第一端面1f能够凸出出来,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第二凸柱122也插接到位,方便确保插接端面2f上第一接电端子113接通可靠性。当然,插接端面2f相对第一端面1f的凸出高度h1不宜过高,避免插接端面2f承受过大集中应力,也方便第一凸柱121对第二凸柱122的保护。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f上还设置有环形槽123,环形槽123沿着环绕第二凸柱122的方向延伸。环形槽123这部分避让区域,在需要提高第二凸柱122表面精度时方便加工。当第二凸柱122在插接时如果出现歪斜,第二凸柱122有一定变形空间,方便适配变形。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端面2f上设置有插接槽124,插接槽124与传输线11一一对应,例如部分插接槽124与电源传输线112对应并传输电压,部分插接槽124与信号传输线111对应并传输信号,传输线11的一端延伸至插接槽124内,传输线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插接槽124中。也就是说,第一接电端子113的结构形式是插接槽124的这种结构,第二插头42上第二接电端子423插进插接槽124内。
这种结构,使第一接电端子113与第二接电端子423可以形成稳定、封闭的接触空间,接触空间不易受外部杂质、污渍污染。而且接触面可以设置成具有一定预压力,保证二者之间接触面被压紧,从而提高连接可靠性,提高对车辆运行环境的适应性。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槽124为圆形。圆形的插接槽124加工方便,而且加工精度要求较低,降低了因加工角度发生偏转就导致插接不上的几率。
具体地,插接槽124的直径Φ1范围在1mm-2mm,可选地插接槽124的直径Φ1在1mm、1.2mm、1.5mm、1.8mm、2mm等。如此插接槽124占用面积不会太大,单个插接槽124不会过细,从而其连接可靠性可以得到保障。当然,本申请方案中插接槽124的形状也可以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状。
具体地,插接槽124的深度v1为0.1mm-0.5mm。可选地,插接槽124的深度v1在0.1mm、0.2mm、0.3mm、0.4mm、0.5mm等。这里插接槽124的深度v1通过合理限制,避免在插接槽124处插接过深,减少第二接电端子423上集中应力,减少其断裂几率。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插接槽124可以为直径Φ1为1.8mm的圆形凹槽。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插接槽124之间的间隔距离d3为0.5mm-3mm。可选地,间隔距离d3为0.5mm、1.2mm、2mm、2.4mm、2.8mm、3mm等。这样设置相邻插接槽124之间不会过远导致插接端面2f面积过大,另一方面减少相邻第一接电端子113的干扰,提高信号和电源传输稳定性。
如图2所示,示例地,插接槽124包括四个,四个插接槽124间隔布置在插接端面2f上,四个插接槽124的几何中心连线为矩形,其中,两个插接槽124的几何中心沿左右方向间隔2.4mm,两个插接槽124的几何中心沿上下方向间隔2.5mm。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口组件100还包括安装壳体2,安装壳体2连接在第一插头12上。安装壳体2具有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第一安装部21可以连接车身500。如图5所示,车载设备400上具有第二插头42,第二安装部22可以连接第二插头42。安装壳体2上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的设置,使接口组件100在安装上车身500后,可以用来固定车载设备400,例如可以固定大型外接设备,避免车载设备400无处承力导致拖挂的可能。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根据车载设备400的类型,可以选择是否使用第二安装部22,例如当车载设备400上功能主体41与第二插头42之间有软线,不需要安装壳体2承力,此时可以空置第二安装部22。这种不需要安装壳体2承力的车载设备400,可以是吸尘器、显示屏、电脑、手机等。
当然,也有一些车载设备400是需要安装壳体2承力的,例如显示屏可以直接通过第二插头42在插接的同时,与第二安装部22配合,达到固定显示屏的目的。由此,可以将显示屏与车身500紧固,在保证二者2具有非常高的连接强度时,即使显示屏较重也能保持车行中的平稳度。
如图4、图6-图10所示,第二安装部22包括安装盒221,电器连接件1的外连接端1a设于安装盒221内,电器连接件1的内连接端1b设于安装盒221外。其中安装盒221的一侧(如图4所示的后侧)敞开具有安装口2211,通过安装口2211,第二插头42可以容置在安装盒221内,并且第二插头42与第一插头12的插接端面2f抵接。安装盒221的设置,可以保证电器连接件1的外连接端1a,使第二插头42与第一插头12的插接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空间,不易受外部杂质、污渍污染。而且安装盒221可以包住第二插头42,接触面积大,连接可靠性高。
如图4、图7、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上设置有配合口2214,配合口2214与安装口2211的位置相对,配合口2214为可以通过第一插头12的矩形开口,第一插头12连接在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上,第一插头12通过配合口2214将插接端面2f容置在安装盒221内。这样当将第二插头42在安装盒221内一插到底,就能确保第二插头42与第一插头12之间插接到位,降低了第二插头42定位难度。
当然,本申请方案也可以不限于将配合口2214设置在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上,也可以设置在安装盒221的周壁2213上,此时第二插头42上第二接电端子423的位置需要适配性变化。
如图4、图9和图12、图14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盒221的周壁2213上设置卡孔222,卡孔222可以定位第二插头42的位置,卡孔222与第二插头42配合,可以限制第二插头42活动,从而固定第二插头42和安装盒221的相对位置。
具体地,如图5、图12和图14所示,第二插头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扣部43,第二插头42插进安装盒221后,卡扣部43插入安装盒221上的卡孔222,可以固定第二插头42和安装盒22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减少第二插头42的晃动。另外,二者配合也能起到防呆作用,避免第二插头42装反。
如图4、图6、图7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盒221的周壁2213上设置防呆定位筋223,防呆定位筋223沿安装口2211的插入方向(如图4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防呆定位筋223可以与第二插头42的周壁2213配合。通过设置防呆定位筋223,可以提示第二插头42正确的安装方向,并且当第二插头42的活动被防呆定位筋223限制时可以提示安装方向的错误。
如图5和图13所示,第二插头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呆定位槽44,防呆定位槽44可以与第一插头12上的防呆定位筋223插接,引导第二插头42沿着防呆定位槽44的延伸方向活动。防呆定位筋223与防呆定位槽44的配合,起到防呆作用,避免第二插头42装反。而且二者可以提高第二插头42在安装盒221上连接紧固性,减少第二插头42的晃动。
当然,本申请方案中,也不排除将防呆定位筋223与防呆定位槽44置换设置位置的方案,或者安装盒221的周壁2213上同时设置防呆定位筋223与防呆定位槽44,第二插头42的外周面上对应设置防呆定位槽44和防呆定位筋223。
现有技术中,信号传输为低压传输,传输电压低于电源传输的电压,错误的安装位置可以引起信号传输的损坏,通过设置防呆定位筋223,可以降低错误安装引起信号传输故障的可能性,有助于保护车内电路。
如图2、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器连接件1包括连接板13,连接板13连接在第一插头12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该端远离插接端面2f,电器连接件1与安装盒221连接时,连接板13位于安装盒221外,连接板13可拆卸地连接在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上。这样方便装配,也方便维护。
如图1所示,示例地,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上具有沿远离安装口2211方向凸出的安装柱24,安装柱24外周具有加强筋,以连接安装柱24和底壁2212。安装柱24包括至少两个,图1中两个安装柱24设置在第一插头12两端。电器连接件1包括连接板13,连接板13上具有半圆固定板131,半圆固定板131包括两个,两个半圆固定板131沿着上下方向相对布置在连接板13的外周处,且半圆固定板131上具有贯穿其的第四通孔1311。安装盒221和电器连接件1连接时,安装柱24和半圆固定板131位置对应,安装柱24可与半圆固定板131螺接,由此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4、图6-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包括侧翼211,侧翼211设置在安装盒221的周壁2213上,且侧翼211位于安装盒221外,侧翼211沿着远离安装盒221的方向延伸。通过设置侧翼211,可以增加安装盒221的安装空间,提高安装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8所示,第一安装部21还包括第一通孔2111,第一通孔2111设置在侧翼211上,通过第一通孔2111可以将安装盒221与车身500固定连接,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可以通过螺钉螺栓固定车身支架53,连接方便、可靠。
可选地,在安装盒22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侧翼211,每个侧翼211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2111。
进一步地,如图4、图7图8所示,第一安装部21还包括第二通孔2112,第二通孔2112设置在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上。通过第二通孔2112可以将安装盒221的底壁2212与车身500进一步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钉螺栓固定,从而提高连接的方便、可靠性。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车身500包括车身支架53,车身支架53为板状,安装盒221通过第一安装部21固定在车身支架53上。
具体地,底壁2212的一部分向远离安装盒221的安装口2211方向凸出,第二通孔2112设置在底壁2212凸出的一部分上。相当于底壁2212上设置第二通孔2112的部分加厚,加厚可以提高连接牢固性。进一步地,车身支架53上设置有支撑凸台531,撑凸台531朝向侧翼211延伸设置,正对第一通孔2111,可将螺钉安装在第一通孔2111处且连接侧翼211和支撑凸台531。
如图11和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器连接件1还包括环形装饰板3,环形装饰板3连接在安装盒221上,且环形装饰板3环绕安装口2211设置,环形装饰板3可以遮盖在侧翼211上,通过设置环形装饰板3遮盖侧翼211,可以隐藏安装结构,提高车身500的美观程度。
如图11和图14所示,优选地,环形装饰板3的尺寸可以足够大并遮盖一部分车身支架53。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翼211上设置有第三通孔23。可选地,第三通孔23为矩形孔或者其他形状。如图14所示,环形装饰板3上设有卡钉31,卡钉31可以插入且卡在第三通孔23处,卡钉31上具有导向面,导向面是倾斜面,通过卡钉31上的导向面,卡钉31在可以更容易地卡入第三通孔23。通过卡钉31卡在第三通孔23上,可以使环形装饰板3固定在安装盒221上,且卡钉31使得环形装饰板3更容易拆卸,进而提高更换环形装饰板3的便利度,方便用户定制车身500的个性化。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侧翼211上设置第三通孔23,环形装饰板3上设置有螺孔,即环形装饰板3的螺孔可以与第三通孔23通过螺钉螺栓连接,由此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综合上述这种接口组件100,其优点是它既能传输数据又能实现大功率供电,还能直接用于安装固定大型外接车载设备400,同时通过车载电脑51可以对该接口组件100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可以根据用户付费情况选择开通或者禁止使用供电和数据传输功能或实现部分开通禁止,还可以通过设置指定硬件设备的型号,来判断是否开通此接口的使用权限。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400。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400,包括功能主体41和第二插头42,第二插头42与功能主体41相连,第二插头42可以和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插接配合。接口组件10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二插头42具有接引端面4221,第二插头42与车载设备400相配合时,接引端面4221正对插接端面2f,接引端面4221上设置第二接电端子423,第二接电端子423与第一接电端子113一一对应设置,且部分第二接电端子423为信号传输端4231,部分第二接电端子423为电源接受端,即第一接电端子113上的电源传输线112与电源接收端4232相对应,第一接电端子113上的信号传输线111与信号传输端4231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设备400,通过第二插头42和接口组件100相配合,即接口组件100的插接端面2f插接至第二插头42的接引端面4221,实现第一接电端子113和第二接电端子423一一连接,电源接收端4232可以接收来自车身500上的电能,信号传输端4231可以与车身500进行信号传输,因此车载设备400可以持续运行,并且可以将不具备第二插头42的车载设备400排除在外,降低因车载设备400不适配而引起故障的风险,实现对车辆和车辆系统的保护。
如图4和图12、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头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扣部43。当第二插头42活动至预定位置时,卡扣部43可以和安装盒221上的卡孔222卡合,可以固定第二插头42和安装盒221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当第二插头42活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二插头42的接引端面4221可以与第一插头12的插接端面2f相对,第一接电端子113和第二接电端子423一一对应且抵接。
如图4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头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防呆定位槽44,防呆定位槽44可以与第一插头12上的防呆定位筋223卡接,由此引导第二插头42沿着防呆定位槽44的延伸方向活动。
优选地,第二插头42外周面上的防呆定位槽44可以是T型槽,相应地,第一插头12上的防呆定位筋223的横截面形状为T型,T型槽可以限制第二插头42相对于防呆定位槽44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活动,即车身500运动和颠簸时,第二插头42和与之相连的功能组件可以更加稳定地连接在安装盒221内。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头42的端面上设有第一接引凹槽421,第一接引凹槽421的底面构成第二端面4211,第二端面4211上设有第二接引凹槽422,第二接引凹槽422的底面构成接引端面4221,其中,第一接引凹槽421可以和第一凸柱121配合,第二接引凹槽422可以和第二凸柱122配合,接引端面4221和插接端面2f正对。这样第二插头42的形状可以与第一插头12更加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主体41可以是显示屏,当然,功能主体41也可以是吸尘器、平板电脑等车载设备400。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如图15所示,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可以安装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设备4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采用上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外接上述车载设备400,通过设置这种接口组件100能够带动较多类型的车载设备400,拓展了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100的功能,提高外接车载设备400的便利性。设置如此的接口组件100,便于减少车辆1000上接口数量,提高接口利用率,降低车辆1000内部的设计难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其中,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以图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4)

1.一种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器连接件,所述电器连接件具有用于与车载设备相接的外连接端和用于与车身的线束相接的内连接端,所述电器连接件包括多根传输线和第一插头,每根所述传输线由所述外连接端延伸至所述内连接端,每根所述传输线在所述外连接端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插头的插接端面上,且形成为第一接电端子;
其中,部分所述传输线为信号传输线,且部分所述传输线为电源传输线,所述电源传输线的型号为输电电压至少为10V。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头包括:
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的一侧表面为第一端面;
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设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二凸柱的远离所述第一凸柱的表面构成所述插接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柱为矩形柱,所述插接端面的每一边的长度在4mm-8mm的范围内;
所述第一凸柱为矩形柱,所述第一端面的每一边的长度在10mm-15mm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端面相对所述第一端面的凸出高度为0.5-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上还设有环绕所述第二凸柱设置的环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端面上设有与所述传输线一一对应设置的插接槽,所述第一接电端子位于所述插接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为圆形且直径范围在1mm-2mm,所述插接槽的深度为0.1mm-0.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插接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5mm-3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组件还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插头上,所述安装壳体具有用于连接车身的第一安装部和用于连接所述车载设备的第二插头的第二安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
安装盒,所述电器连接件的所述外连接端位于所述安装盒内,所述电器连接件的所述内连接端位于所述安装盒外;
其中所述安装盒的一侧具有安装口,以使所述第二插头可经所述安装口插入所述安装盒内且与所述第一插头的所述插接端面相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口相对的配合口,所述第一插头连接在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且所述第一插头的所述插接端面经所述配合口置于所述安装盒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的周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二插头的卡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盒的周壁上设有沿所述安装口的插入方向延伸的防呆定位筋,所述防呆定位筋用于与所述第二插头的周壁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连接件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插头的远离所述插接端面的一端,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安装盒外,所述连接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盒的周壁上的侧翼,所述侧翼位于所述安装盒外。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
设在所述侧翼上的第一通孔;
设在所述安装盒的底壁上的第二通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装饰板,所述环形装饰板连接在所述安装盒上且环绕所述安装口设置,所述环形装饰板至少盖在所述侧翼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环形装饰板上设有插入且卡在所述第三通孔处的卡钉。
19.一种车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能主体;
与所述功能主体相连的第二插头,所述第二插头用于与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相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插头具有与所述插接端面正对的接引端面,所述接引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接电端子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二接电端子,且部分所述第二接电端子为信号传输端,部分所述第二接电端子为电源接受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定位的卡扣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插头配合的防呆定位槽。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头的端面上设有第一接引凹槽,所述第一接引凹槽的底面构成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二接引凹槽,所述第二接引凹槽的底面构成所述接引端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主体为显示屏。
2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
CN202311050026.2A 2023-08-18 2023-08-18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Pending CN117060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50026.2A CN117060116A (zh) 2023-08-18 2023-08-18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50026.2A CN117060116A (zh) 2023-08-18 2023-08-18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0116A true CN117060116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68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50026.2A Pending CN117060116A (zh) 2023-08-18 2023-08-18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011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5748B2 (ja) 携帯型電子デバイス用の再充電または接続トレイ
CN111819753A (zh) 车辆用充放电装置
KR20180061775A (ko) 전기충전 접속장치 및 전기자동차
CN117060116A (zh) 车载设备、车载设备的接口组件和车辆
CN115189178B (zh) 一种易于维护的快装式光伏接线盒
CN111038241A (zh) 连接器和具有其的在车身与电池之间的底板结构
CN211879450U (zh) 用于电池模组的端板以及车辆
CN210463451U (zh) 一种线控器组件及空调器
CN215322058U (zh) 一种安装壳体、智能充电桩及充电设备
CN219203407U (zh) 电池盖组件、内面板组件、内面板总成和门锁
CN111245691A (zh) 一种智能语音插座演示盒
CN214013329U (zh) 一种充电接口转接件
CN219228060U (zh) 一种车载控制器及汽车
CN217387655U (zh) 车载插座
CN211480182U (zh) 运输工具、电池盒及其电源插接件
CN217681486U (zh) 智能猫眼及智能门
CN209786264U (zh) 一种智能插座
CN110635075A (zh) 一种快换电池及电池壳体
CN215322338U (zh) 一种车载摄像头以及机动车辆
CN217062758U (zh) 一种可替换接口的充电器
CN213602068U (zh) 车规级混合型线对板防水连接器、车载控制器及车辆
CN212085390U (zh) 一种车载继电器宽电压接线尾座
CN217159411U (zh) 一种电机端子安装支架
CN218242300U (zh) 一种接线端子外壳
CN215528715U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