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59835A -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59835A
CN117059835A CN202311119094.XA CN202311119094A CN117059835A CN 117059835 A CN117059835 A CN 117059835A CN 202311119094 A CN202311119094 A CN 202311119094A CN 117059835 A CN117059835 A CN 1170598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line
temperature
cool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190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59835B (zh
Inventor
彭彪
夏前川
王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llimeter Electromechanical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llimeter Electromechan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llimeter Electromechanical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llimeter Electromechan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190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598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59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9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59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9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29Heat exchange us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44Purification of heat exchange medi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313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on or assessment of vari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on or assessment of failure or abnormal function
    • H01M8/0432Temperature; Ambient temperature
    • H01M8/04358Temperature; Ambient temperature of the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01Temperature
    • H01M8/04708Temperature of fuel cell reac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01Temperature
    • H01M8/04723Temperature of the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01M8/04768Pressure; Flow of the coola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控温系统包括:水泵,水泵的进液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储能电池的出液口,水泵的出液口连接第二管路;冷却装置,冷却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第二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连接第七管路;第一流量阀;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五管路连接第二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六管路连接第七管路;第二流量阀;过滤器,过滤器的进液口连接第七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八管路与储能电池的进液口连接;回液温度传感器;出液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控制器连接冷却装置、加热装置、回液温度传感器、出液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阀及第二流量阀。本发明的控温系统能够高效且稳定地对储能电池进行控温。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电池需要在合适的温度情况下工作,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影响储能电池的运作。
现有的对储能电池的控温,是将储能电池放置在合适温度环境下,依靠环境温度对储能电池进行控温,或使用风扇,对储能电池进行降温,控温效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能够高效且稳定地对储能电池进行控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所述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包括:
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液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储能电池的出液口,所述水泵的出液口连接第二管路;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连接第七管路,所述冷却装置的制冷幅度可调节;
第一流量阀,所述第一流量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以调节经过所述第三管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流量;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七管路,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幅度可调节;
第二流量阀,所述第二流量阀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以调节经过所述第五管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流量;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七管路,且其出液口连接第八管路,所述第八管路用于与所述储能电池的进液口连接;
回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以检测所述第一管路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当前回液温度;
出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上,以检测所述第八管路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当前出液温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流量阀及所述第二流量阀,根据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所处在的预定温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流量阀和所述第二流量阀的开度,根据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所述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出液温度和预定出液温度的差异,调整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幅度和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幅度。
进一步地,当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低于第一回液温度,关闭第一流量阀,打开第二流量阀,当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高于第二回液温度,关闭第二流量阀,打开第一流量阀,当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处于所述第一回液温度和所述第二回液温度之间,所述第一流量阀处于第一开度,且所述第二流量阀处于第二开度。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的外壳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在所述外壳,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制冷能够对所述外壳进行制冷和制热,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以根据所述当前出液温度高于所述预定出液温度第一预定温度,进行第一报警,启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或根据所述当前出液温度低于所述预定出液温度第二预定温度,进行第二报警,启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热。
进一步地,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储液罐用于容纳所述冷却液,所述储液罐内的远离所述储液罐的进/出液口的一端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能够根据所述冷却液在所述储液罐的体积的增加而产生压缩形变,且能够根据所述第一管路内冷却液的不足,产生膨胀形变,将所述储液罐内部的所述冷却液推入所述连接管,进而进入所述第一管路;
补液管,所述补液管的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所述补液管能够向所述第一管路输送所述冷却液;
补液阀,所述补液阀连接所述补液管,以开启/封闭所述补液管。
进一步地,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补液压力表,所述补液压力表连接所述补液管,且位于所述补液管的出液端与所述补液阀之间,以检测所述补液管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压力;
补液泵,所述补液泵连接所述补液管的进液口,以向所述补液管输送所述冷却液;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补液阀、所述补液泵及所述补液压力表,所述控制器启动所述补液泵且开启所述补液阀进行补液的过程中,根据所述补液压力表所检测到的所述冷却液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关闭所述补液泵且关闭补液阀。
进一步地,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连接所述储液罐,以检测所述储液罐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当前液位;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以根据所述当前液位低于预定液位,启动所述补液泵且开启所述补液阀。
进一步地,所述补液管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的上游,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补液箱,所述补液箱能够容纳所述冷却液,所述补液箱连接所述补液泵的进液口。
进一步地,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管路,且位于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的下游,所述循环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补液箱;
循环阀,所述循环阀设置在所述循环管上,且邻近所述第七管路,以封闭/打开所述循环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温度能够传递至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连接;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所述压缩机内能够容纳所述制冷剂,且能够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得所述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的所述制冷剂;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以接收来自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制冷剂,并对所述制冷剂进行散热,以使得气态的所述制冷剂变成液态的所述制冷剂;
风扇,所述风扇面对所述冷凝器,以对所述冷凝器进行风冷;
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以接收来自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并使得液态的所述制冷剂变成雾状的所述制冷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可调节,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通道的第二端,以将雾状的所述制冷剂排入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膨胀阀,通过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来调整所述冷却装置的制冷幅度。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为微通道散热器,
所述微通道散热器竖向设置,且其与纵向与竖向所形成的纵竖平面相斜,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上下间隔开设置的上集管和下集管,以及连接所述上集管和所述下集管的扁管,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分别连接所述上集管和下集管,或均连接所述下集管;
所述风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风扇竖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垂直于所述纵竖平面;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风扇的远离所述微通道散热器的一侧。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水泵通过第一管路从储能电池的冷却通道的出液口抽取对储能电池控温后的冷却液,并将此冷却液输入第二管路,冷却装置通过第三管路接收来自第二管路的冷却液,并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四管路输入第七管路,加热装置通过第五管路接收来自第二管路的冷却液,并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六管路输入第七管路,过滤器接收来自第七管路的冷却液,并对冷却液进行过滤,避免杂质堵塞循环管路,并将经过过滤的冷却液输入储能电池,控制器连接冷却装置、加热装置、回液温度传感器、出液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阀及第二流量阀,根据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当前回液温度所处在的预定温度范围,调整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从而控制流入冷却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冷却液的流量,控制器根据出液温度传感器测试出的当前出液温度和预定出液温度的差异,调整冷却装置的冷却幅度和加热装置的加热幅度,从而使当前出液温度稳定在预定出液温度,较佳温度的冷却液能够使得储能电池处于较佳的温度,从而能够高效地对储能电池进行控温,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温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温系统的结构图;
图3是图2实施例的控温系统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水泵;210、第一管路;220、第二管路;230、第三管路;240、第四管路;250、第五管路;260、第六管路;270、第七管路;280、第八管路;300、冷却装置;310、换热器;320、压缩机;330微通道散热器;331、下集管;332、扁管;333、上集管;341、风扇;342、滤网;350、膨胀阀;400、加热装置;510、过滤器;520、半导体制冷片;610、回液温度传感器;620、出液温度传感器;710、储液罐;720、气囊;730、液位传感器;740、连接管;810、补液管;820、补液阀;830、补液压力表;840、补液泵;850、补液箱;861、循环管;862、循环阀;900、储能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储能电池900内部设置提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通道,通过储能电池900的控温系统对冷却通道提供较佳温度的冷却液,冷却液通过与储能电池900进行换热,从而使得储能电池900处于较佳的温度。
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温系统包括:水泵100、冷却装置300、加热装置400、过滤器510、回液温度传感器610、出液温度传感器620、第一流量阀、第二流量阀剂控制器。
首先,说明水泵100。水泵100的进液口通过第一管路210连接储能电池900的出液口,水泵100的出液口连接第二管路220。
水泵100通过第一管路210从储能电池900的冷却通道抽取经过换热后的冷却液,并将冷却液输入第二管路220。
接着,说明冷却装置300和第一流量阀。冷却装置300的进液口通过第三管路230连接第二管路220,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240连接第七管路270,冷却装置300的制冷幅度可调节。第一流量阀设置在第三管路230上,以调节经过第三管路230的冷却液的流量。
冷却装置300通过第三管路230接收来自第二管路220的冷却液,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四管路240输入第七管路270。冷却装置300对冷却液进行冷却,从而能够使得高温的冷却液变成温度较佳的冷却液,从而能够对储能电池900进行持续控温。
第一流量阀设置在第三管路230上,通过调节第一流量阀的开度,则能够控制流入冷却装置300的冷却液的流量。
接着,说明加热装置400和第二流量阀。加热装置400的进液口通过第五管路250连接第二管路220,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六管路260连接第七管路270,加热装置400的加热幅度可调节。第二流量阀设置在第五管路250上,以调节经过第五管路250的冷却液的流量。其中,加热装置400可以是管道加热器。
加热装置400通过第五管路250接收来自第二管路220的冷却液,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六管路260输入第七管路270。
第二流量阀设置在第五管路250上,通过调节第五流量阀的开度,则能够控制流入加热装置400的冷却液的流量。
此后,说明过滤器510。过滤器510的进液口连接第七管路270,且其出液口连接第八管路280,第八管路280用于与储能电池900的进液口连接。
通过过滤器510能够对循环管路(第一管路210、第二管路220、第三管路230、第四管路240、第五管路250、第六管路260、第七管路270及第八管路280)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循环管路堵塞。其中,后文中的循环管路均与此段表述一致。
然后,说明回液温度传感器610和出液温度传感器620。回液温度传感器610设置在第一管路210上,以检测第一管路210内的冷却液的当前回液温度。出液温度传感器620设置在第八管路270上,以检测第八管路280内的冷却液的当前出液温度。
通过回液温度传感器610能够准确获知从储能电池900进入第一管路210的冷却液的当前回液温度。通过出液温度传感器620能够准确获知从第八管路280进入储能电池900的冷却液的当前出液温度。
最后,说明控制器。控制器连接冷却装置300、加热装置400、回液温度传感器610、出液温度传感器620、第一流量阀及第二流量阀,根据回液温度传感器610所测试出的当前回液温度所处在的预定温度范围,调整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根据出液温度传感器620测试出的当前出液温度和预定出液温度的差异,调整冷却装置300的冷却幅度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幅度。
例如,预定温度范围,及其对应的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可以包括:
1)当前回液温度≤第一回液温度(预定温度范围),第一流量阀开度0%;第二流量阀开度100%;
2)当前回液温度≥第二回液温度(预定温度范围),第一流量阀开度100%;第二流量阀开度0%;
3)第一回液温度<当前回液温度≤第三回液温度,第一流量阀开度,第一流量阀开度20%;第二流量阀开度80%;
4)第三回液温度<当前回液温度≤第二回液温度,第一流量阀开度,第一流量阀开度80%;第二流量阀开度20%。
例如,在当前出液温度为40度,预定出液温度为20度,则增大冷却装置300的制冷幅度,关闭加热装置400的加热。
通过回液温度传感器610检测到的当前回液温度及时调整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能够快速地根据换热后的冷却液的温度情况及时调整流入加热装置400的流量和流入冷却装置300的流量。通过出液温度传感器620检测到的当前出液温度与预定出液温度的差异,调整冷却装置300的制冷幅度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幅度,从而使得冷却液的出液温度稳定在预定出液温度。
以上的用于储能电池900的控温系统,水泵100通过第一管路210从储能电池900的冷却通道的出液口抽取对储能电池900控温后的冷却液,并将此冷却液输入第二管路220,冷却装置300通过第三管路230接收来自第二管路220的冷却液,并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四管路240输入第七管路270,加热装置400通过第五管路250接收来自第二管路220的冷却液,并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六管路260输入第七管路270,过滤器510接收来自第七管路270的冷却液,并对冷却液进行过滤,避免杂质堵塞循环管路,并将经过过滤的冷却液输入储能电池900,控制器连接冷却装置300、加热装置400、回液温度传感器610、出液温度传感器620、第一流量阀及第二流量阀,根据回液温度传感器610所测试出的当前回液温度所处在的预定温度范围,调整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从而控制流入冷却装置300和加热装置400的冷却液的流量,控制器根据出液温度传感器620测试出的当前出液温度和预定出液温度的差异,调整冷却装置300的冷却幅度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幅度,从而使当前出液温度稳定在预定出液温度,较佳温度的冷却液能够使得储能电池900处于较佳的温度,从而能够高效地对储能电池900进行控温,稳定性高。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当回液温度传感器610所测试出的当前回液温度低于第一回液温度,关闭第一流量阀,打开第二流量阀,当回液温度传感器610所测试出的当前回液温度高于第二回液温度,关闭第二流量阀,打开第一流量阀,当回液温度传感器610所测试出的当前回液温度处于第一回液温度和第二回液温度之间,第一流量阀处于第一开度,且第二流量阀处于第二开度。
例如,当前回液温度低于第一回液温度(储能电池900能够承受的最低温度),关闭第一流量阀,且打开第二流量阀,能够使得冷却液全部流入加热装置400,从而能够高效地对冷却液进行加热。
例如,当前回液温度高于第二回液温度(储能电池900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关闭第二流量阀,且打开第一流量阀,能够使得冷却液全部流入冷却装置300,从而能够高效地对冷却液进行冷却。
例如,当前回液温度处于第一回液温度和第二回液温度之间,第一流量阀处于第一开度,且第二流量阀处于第二开度。
也就是说,控制器基于当前回液温度控制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从而对冷却液进行初步控温,控制器基于当前出液温度控制制冷装置的冷却幅度及加热装置400的加热幅度能够对冷却液进行精确控温,提高对冷却液的控温效率,且避免控制器仅仅依赖当前出液温度去控温,而忽略有可能的储能电池900的热失控造成的当前回液温度骤升,控温反应较慢的情况,且避免控制器仅仅依赖当前回液温度去控温,而忽略冷却装置300和加热装置400的对冷却液的控温波动,输入储能电池900的冷却液的温度波动较大的情况。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器510的外壳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控温系统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520。半导体制冷片520连接在外壳,半导体制冷片520制冷能够对外壳进行制冷和制热。控制器还连接半导体制冷片520,以根据当前出液温度高于预定出液温度第一预定温度,进行第一报警,启动半导体制冷片520制冷,或根据当前出液温度低于预定出液温度第二预定温度,进行第二报警,启动半导体制冷片520进行制热。
如图1所示,正常情况下,出液温度传感器620所检测的冷却液的当前出液温度波动范围较小,当前出液温度最高不高于预定出液温度第一预定温度,当前出液温度最低不低于预定出液温度第二预定温度,如果超出此波动范围,则说明冷却装置300和/或加热装置400控温异常,及时进行报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此时,在当前出液温度高于预定出液温度第一预定温度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520对过滤器510的金属的外壳进行制冷,从而对外壳内的冷却液进行制冷;在当前出液温度低于预定出液温度第二预定温度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520对过滤器510的金属的外壳进行制热,从而对外壳内的冷却液进行制热,避免将要输入储能电池900的冷却液的当前出液温度异常,而造成储能电池900异常的情况,增加对储能电池900控温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控温系统还包括储液罐710、补液管810及补液阀820。储液罐710通过连接管740连接第一管路210,储液罐710用于容纳冷却液,储液罐710内的远离储液罐710的进/出液口的一端设置有气囊720,气囊720能够根据冷却液在储液罐710的体积的增加而产生压缩形变,且能够根据第一管路210内冷却液的不足,产生膨胀形变,将储液罐710内部的冷却液推入连接管740,进而进入第一管路210。补液管810的出液端连接第一管路210,通过补液管810能够向第一管路210输送冷却液。补液阀820连接补液管810,以开启/封闭补液管81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控温系统使用过程中,其内部的冷却液由于蒸发或泄漏,会导致冷却液不足,影响对储能电池900的控温效果。控温系统的冷却液流失,第一管路210中的冷却液会不足,储液罐710中的气囊720会由压缩形变改变为膨胀形变,推动储液罐710内的冷却液流入连接管740,再流入第一管路210,使得第一管路210中充满冷却液。
长期使用后,需要对储液罐710进行补液,或每次开机前,对储液罐710进行补液,可以打开补液阀820,向补液管810内输入冷却液,储液罐710内的冷却液流入第一管路210,在冷却液充满第一管路210后,会溢流入连接管740,从连接管740流入储液罐710,从而对储液罐710进行补液。此方式,能够优先且快速地对第一管路210进行补液,再对储液罐710进行补液。控温系统可以一边对储能电池900控温一边补液,能够优先保证控温系统的循环管路中有充足的冷却液。
进一步地,控温系统还包括补液压力表830和补液泵840。补液压力表830连接补液管810,且位于补液管810的出液端与补液阀820之间,以检测补液管810内的冷却液的压力。补液泵840连接补液管810的进液口,以向补液管810输送冷却液。控制器还连接补液阀820、补液泵840及补液压力表830,控制器启动补液泵840且开启补液阀820进行补液的过程中,根据补液压力表830所检测到的冷却液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关闭补液泵840且关闭补液阀820。
当需要补液时,控制器打开补液阀820且启动补液泵840,补液泵840可以从外界抽取冷却液至补液管810,从而进行补液,随着冷却液流入第一管路210及储液罐710的过程中,补液压力表830所检测到的冷却液的压力会上升,当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则关闭补液泵840且关闭补液阀820,停止补液。相比于补充冷却液到储液罐710的预定液位,此方式根据补液压力去控制补液,保证整个循环管路处于预定压力下,避免冷却液的压力过大导致循环管路有破裂的风险,增加安全性,而且能够避免储液罐710补液过程中,液位的波动导致储液罐710内的冷却液的液位测试不准确,导致补液不完全的情况。
进一步地,控温系统还包括液位传感器730,液位传感器730连接储液罐710,以检测储液罐710内的冷却液的当前液位。控制器还连接液位传感器730,以根据当前液位低于预定液位,启动补液泵840且开启补液阀820。
如图1所示,当储液罐710内的冷却液的液位降低到预定液位,启动补液泵840且打开补液阀820,能够对储液罐710及时进行补液,避免补液不及时导致第一管路210内的冷却液不足,而影响对储能电池900的控温的情况。
进一步地,补液管810与第一管路210的连接处位于回液温度传感器610的上游,控温系统还包括补液箱850。补液箱850能够容纳冷却液,补液箱850连接补液泵840的进液口。
补液箱850能够对补液泵840提供冷却液,从而能够对第一管路210和储液罐710进行补液。
补液管810与第一管路210的连接处位于回液温度传感器610的上游,即储液箱中的冷却液先经过补液管810与第一管路210的连接处,再经过回液温度传感器610,从而能够便于控制器根据对第一管路210补充的冷却液和第一管路210原有的冷却液的混合冷却液的温度控制第一流量阀和第二流量阀的开度,对混合的冷却液进行初步控温,避免补液过程中,造成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波动较大。
进一步地,控温系统还包括循环管861和循环阀862。循环管861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管路280,且位于出液温度传感器620的下游,循环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补液箱850。循环阀862设置在循环管861上,且邻近第七管路270,以封闭/打开循环管路。
在冷却液出现轻微异常,或者需要在冷却液中添加一些成分(防冻剂等)时,控温系统需要停机,将原有冷却液抽出来,再更换新的冷却液,此过程可能导致储能电池900热失控。此时,可以在补液箱850内输入满足需求新的冷却液,打开循环阀862,第八管路280内的冷却液则会流入循环管861,再流入补液箱850,从而与补液箱850中的冷却液进行混合,通过补液泵840再将混合后的冷却液重新输入第一管路210,从而能够调整循环管路中冷却液。而且,此过程中,水泵100和补液泵840同时运作,并不影响对储能电池900的冷却。
可选地,可以补液箱850的出液口处设置高精度过滤器(1~5um孔隙),对冷却液进行高精度过滤,进一步降低冷却液中的杂质。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冷却装置300包括换热器310、压缩机320、冷凝器、风扇341及膨胀阀350。换热器310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温度能够传递至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管路230和第四管路240连接。压缩机320的进气口连接换热器310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压缩机320内能够容纳制冷剂,且能够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得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的制冷剂。冷凝器连接压缩机320的排气口,以接收来自压缩机320的制冷剂,并对制冷剂进行散热,以使得气态的制冷剂变成液态的制冷剂。风扇341面对冷凝器,以对冷凝器进行风冷。膨胀阀350连接冷凝器,以接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并使得液态的制冷剂变成雾状的制冷剂,膨胀阀350的开度可调节,膨胀阀350连接换热器310的第二通道的第二端,以将雾状的制冷剂排入第二通道。控制器还连接膨胀阀350,通过调节膨胀阀350的开度来调整冷却装置300的制冷幅度。
如图1和图3所示,压缩机320将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的制冷剂,冷凝器接收来自压缩机320的气态的制冷剂,对制冷剂进行散热(风扇341吹风至冷凝器,使得冷凝器内部的冷却液的温度降低),使得其他的制冷剂变成液态的制冷剂,膨胀阀350接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并将液态的制冷剂变成雾状的制冷剂,并将雾状的制冷剂输入换热器310的第二通道,从而对换热器310的第二通道进行冷却,第二通道的低温能够传递至第一通道,从而第一通道能够对其接收的来自第三管路230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输入第四管路240,实现对冷却液的快速降温。控制器可以控制膨胀阀350的开度,从而对制冷装置的制冷幅度进行调节。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冷却液进行制冷,且制冷幅度可调节。
进一步地,冷凝器为微通道散热器330。微通道散热器330竖向设置,且其与纵向与竖向所形成的纵竖平面相斜,微通道散热器330包括上下间隔开设置的上集管333和下集管331,以及连接上集管333和下集管331的扁管332,压缩机320和膨胀阀350分别连接上集管333和下集管331,或均连接下集管331。风扇341包括多个,多个风扇341竖向间隔开设置,且风扇341的出风方向垂直于纵竖平面。冷却装置300还包括滤网342,滤网342设置在风扇341的远离微通道散热器330的一侧。其中,横向、竖向及纵向为如图2所示的方向。
如图2所示,微通道散热器330与纵竖平面(纵向与竖向所形成的平面)相斜,则能够在增大微通道散热器330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减少控温系统的宽度,能够实现在较窄的安装环境进行安装。而且,微通道散热器330的表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换热能力。
多个风扇341竖向间隔开设置,且出风方向垂直于纵竖平面,能够对微通道散热器330进行全面地吹风或吸风,增加对微通道散热器330内的制冷剂的制冷。
通过滤网342能够隔绝外界的杂物,避免杂物飘入风扇341,影响风扇341的转动。
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系统包括:
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液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储能电池的出液口,所述水泵的出液口连接第二管路;
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四管路连接第七管路,所述冷却装置的制冷幅度可调节;
第一流量阀,所述第一流量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以调节经过所述第三管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流量;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进液口通过第五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且其出液口通过第六管路连接所述第七管路,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幅度可调节;
第二流量阀,所述第二流量阀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以调节经过所述第五管路的所述冷却液的流量;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七管路,且其出液口连接第八管路,所述第八管路用于与所述储能电池的进液口连接;
回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以检测所述第一管路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当前回液温度;
出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上,以检测所述第八管路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当前出液温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加热装置、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流量阀及所述第二流量阀,根据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所处在的预定温度范围,调整所述第一流量阀和所述第二流量阀的开度,根据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所述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出液温度和预定出液温度的差异,调整所述冷却装置的冷却幅度和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幅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低于第一回液温度,关闭第一流量阀,打开第二流量阀,当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高于第二回液温度,关闭第二流量阀,打开第一流量阀,当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所测试出的所述当前回液温度处于所述第一回液温度和所述第二回液温度之间,所述第一流量阀处于第一开度,且所述第二流量阀处于第二开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的外壳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连接在所述外壳,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制冷能够对所述外壳进行制冷和制热,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以根据所述当前出液温度高于所述预定出液温度第一预定温度,进行第一报警,启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或根据所述当前出液温度低于所述预定出液温度第二预定温度,进行第二报警,启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储液罐用于容纳所述冷却液,所述储液罐内的远离所述储液罐的进/出液口的一端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能够根据所述冷却液在所述储液罐的体积的增加而产生压缩形变,且能够根据所述第一管路内冷却液的不足,产生膨胀形变,将所述储液罐内部的所述冷却液推入所述连接管,进而进入所述第一管路;
补液管,所述补液管的出液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所述补液管能够向所述第一管路输送所述冷却液;
补液阀,所述补液阀连接所述补液管,以开启/封闭所述补液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补液压力表,所述补液压力表连接所述补液管,且位于所述补液管的出液端与所述补液阀之间,以检测所述补液管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压力;
补液泵,所述补液泵连接所述补液管的进液口,以向所述补液管输送所述冷却液;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补液阀、所述补液泵及所述补液压力表,所述控制器启动所述补液泵且开启所述补液阀进行补液的过程中,根据所述补液压力表所检测到的所述冷却液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关闭所述补液泵且关闭补液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连接所述储液罐,以检测所述储液罐内的所述冷却液的当前液位;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以根据所述当前液位低于预定液位,启动所述补液泵且开启所述补液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管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回液温度传感器的上游,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补液箱,所述补液箱能够容纳所述冷却液,所述补液箱连接所述补液泵的进液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系统还包括:
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管路,且位于所述出液温度传感器的下游,所述循环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补液箱;
循环阀,所述循环阀设置在所述循环管上,且邻近所述第七管路,以封闭/打开所述循环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温度能够传递至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连接;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通道的第一端,所述压缩机内能够容纳所述制冷剂,且能够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得所述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气态的所述制冷剂;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以接收来自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制冷剂,并对所述制冷剂进行散热,以使得气态的所述制冷剂变成液态的所述制冷剂;
风扇,所述风扇面对所述冷凝器,以对所述冷凝器进行风冷;
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冷凝器,以接收来自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并使得液态的所述制冷剂变成雾状的所述制冷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可调节,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通道的第二端,以将雾状的所述制冷剂排入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膨胀阀,通过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来调整所述冷却装置的制冷幅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为微通道散热器,
所述微通道散热器竖向设置,且其与纵向与竖向所形成的纵竖平面相斜,所述微通道散热器包括上下间隔开设置的上集管和下集管,以及连接所述上集管和所述下集管的扁管,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膨胀阀分别连接所述上集管和下集管,或均连接所述下集管;
所述风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风扇竖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垂直于所述纵竖平面;
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风扇的远离所述微通道散热器的一侧。
CN202311119094.XA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Active CN1170598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19094.XA CN117059835B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19094.XA CN117059835B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9835A true CN117059835A (zh) 2023-11-14
CN117059835B CN117059835B (zh) 2024-03-15

Family

ID=88667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19094.XA Active CN117059835B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5983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8189A (zh) * 2019-04-24 2019-07-23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91617A (zh) * 2020-03-31 2020-07-1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电池加热和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112254382A (zh) * 2020-09-24 2021-01-22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动力热管空调室外机、控制方法
CN112339527A (zh) * 2020-12-01 2021-02-09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2413941A (zh) * 2020-11-24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泵系统、空调系统及液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7035773U (zh) * 2022-01-19 2022-07-22 江苏华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用柜式液冷热管理装置
CN116470188A (zh) * 2023-05-30 2023-07-21 无锡冠亚恒温制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储能电池的制冷加热控温装置及控温方法
CN116639008A (zh) * 2023-07-10 2023-08-25 毫厘机电(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控温装置及大功率充电站冷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8189A (zh) * 2019-04-24 2019-07-23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91617A (zh) * 2020-03-31 2020-07-1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电池加热和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112254382A (zh) * 2020-09-24 2021-01-22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动力热管空调室外机、控制方法
CN112413941A (zh) * 2020-11-24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泵系统、空调系统及液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339527A (zh) * 2020-12-01 2021-02-09 南京协众汽车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17035773U (zh) * 2022-01-19 2022-07-22 江苏华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用柜式液冷热管理装置
CN116470188A (zh) * 2023-05-30 2023-07-21 无锡冠亚恒温制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储能电池的制冷加热控温装置及控温方法
CN116639008A (zh) * 2023-07-10 2023-08-25 毫厘机电(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控温装置及大功率充电站冷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9835B (zh)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543A (zh) 制冷剂控制系统和方法
EP1777471A1 (en) Heat pump-type hot-water supply device
CN107763899B (zh) Hvac系统中的制冷剂管理
JP5716208B1 (ja) 水素ガス冷却装置
EP2074355B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 same
TWI822890B (zh) 雙冷卻器
EP2672204A1 (en) Binary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7059835B (zh)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控温系统
CN109341121A (zh) 一种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KR100795407B1 (ko) 항온 공조기의 냉매압 조절장치
CN205481976U (zh) 制冷水装置
EP2959240B1 (en)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and a method of regulating flow of refrigerant to the falling film evaporator of the hvac system
CN116639008A (zh) 一种控温装置及大功率充电站冷却设备
JP2022504987A (ja) 冷却システム
CN207212790U (zh) 油冷机
JP5716207B1 (ja) 冷却装置
KR102388766B1 (ko) 이젝터를 이용한 냉동장치
CN107269598B (zh) 油冷机
KR20230039635A (ko) 칠러
CN209655613U (zh) 一种双温冷水机
CN208936832U (zh) 一种带空气冷却的导热油加热冷却系统
CN210463335U (zh) 新风除湿机及新风除湿系统
CN116937018A (zh) 一种储能电池的控温设备
CN106152583B (zh) 一种高精度温控热交换系统
CN109341126A (zh) 一种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