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52244A - 车用的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的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52244A
CN117052244A CN202310515177.4A CN202310515177A CN117052244A CN 117052244 A CN117052244 A CN 117052244A CN 202310515177 A CN202310515177 A CN 202310515177A CN 117052244 A CN117052244 A CN 117052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vehicle
door
latch
iner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151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裕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52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522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4Mounting of lock casings to the vehicle, e.g. to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发生了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防止车门打开的车用的门锁装置。车用的门锁装置(10)具备:打开连杆(56),其构成为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若位于锁定位置则将锁存机构(55)保持为锁定状态,若位于解锁位置则将锁存机构(55)保持为解锁状态;以及惯性弹簧(57),其构成为一部分位于打开连杆(56)的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轨迹的内部,通过被打开连杆(56)推压而弹性变形,来允许打开连杆(56)的从解锁位置向惯性输入位置的移动,但通过与打开连杆(56)卡合来限制打开连杆(56)的从惯性输入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

Description

车用的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用门锁装置具备:能够切换为允许车门的打开的锁定状态和不允许的解锁状态的锁存机构、以及能够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的打开连杆。而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用门锁装置构成为,若在打开连杆位于解锁位置的解锁状态下操作门把手则将锁存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若在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状态下操作门把手则不将锁存机构切换为锁定状态。
并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用门锁装置具备:在因碰撞等产生了惯性力的情况下向块位置移动的块部件、以及对块部件向规定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而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用门锁装置,若因惯性力而块部件向块位置移动,则施力部件对块部件向规定方向施力,由此块部件侵入打开连杆的移动轨迹内。因此,构成为因惯性力暂时移动到锁定位置的打开连杆在惯性力的输入后,阻止打开连杆朝向解锁位置的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因碰撞等产生了惯性力的情况下,通过阻止打开连杆向解锁位置移动,能够阻止车用门锁装置被切换为解锁状态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361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发生了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车用门锁装置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需要块部件和施力部件这两个部件。因此,门锁装置的部件成本的上升。特别是,作为块部件需要专用的部件,所以容易导致部件成本的上升。另外,需要用于在门锁装置中配置块部件和施力部件的空间,所以导致车用门锁装置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并且在发生了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能够阻止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车用门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门锁装置具备:
锁存机构,其构成为能够在不允许设置在车辆的车门打开的锁定状态和允许上述车门打开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第一部件,其构成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旋转,能够在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部件,其被上述第一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旋转,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与上述第一部件一起在上述初始位置和上述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构成为若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则将上述锁存机构从上述锁定状态切换为上述解锁状态,若在位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则将上述锁存机构保持为上述锁定状态;以及
第三部件,其构成为在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或者上述第三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时,一边与上述第二部件接触一边弹性变形,由此允许上述第二部件的移动,在上述第二部件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从上述第二部件脱离并且向自然状态恢复,在恢复到自然状态之后,在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时,与上述第二部件卡合,由此限制上述第二部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等而对第二部件施加了从第一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那样的力(惯性力)的情况下,第三部件允许第二部件从第一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且,在第二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动了之后,第三部件限制(阻止)第二部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因此,第二部件即使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也被保持在将锁存机构保持为锁定状态(不使锁存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第三位置。因此,车门的打开被阻止。而且,根据本发明,仅通过增加上述那样的限制部件,就能够实现上述动作,所以能够抑制车用的门锁装置的部件个数的增加。
也可以是如下那样的结构:
上述第三部件具备安装于上述框体的安装部、和具有从上述安装部延伸突出的棒状的结构的限制部,
上述限制部在上述第二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线方向观察下,以上述基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亦即前端部比接近上述安装部侧的端部亦即基端部更接近上述第二位置的朝向相对于上述移动轨迹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限制部不倾斜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用于使第二部件从第一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限制部的移动量。因此,能够提高允许第二部件的从第一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动的动作的可靠性。
能够应用以下那样的结构: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在上述第三部件为自然状态的情况下朝向上述第二位置侧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二部件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侧移动时,通过延伸突出部与第二部件卡合,能够提高阻止第二部件向第一位置移动的动作的可靠性。
能够应用以下那样的结构:
上述第三部件是具备设置在螺旋状的部分和上述螺旋状的部分的端部的各个的两个臂的扭簧,
上述两个臂中的一个是上述限制部,
上述两个臂中的另一个和上述螺旋状的部分的至少一方是上述安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限制部件能够应用廉价的扭簧,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成本的上升。
能够应用以下那样的结构:
上述第二部件能够以与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旋转移动,
上述第一位置是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能够旋转移动范围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上述能够旋转移动范围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上述第三位置是上述能够旋转移动范围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中间的位置。
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对安装于车门的车用的门锁装置施加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那样的外力。而且,在由于该外力而门锁装置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了的情况下,由于第二部件因惯性而要停留在移动前的位置,所以对第二部件施加在表观上相对于第一部件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那样的惯性力。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在对第二部件施加了这样的惯性力的情况下,第二部件从第一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而且,在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如上所述向第一位置的移动被限制,所以阻止锁存机构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这样,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阻止锁存机构的从锁定状态向解锁状态的切换的可靠性。
能够应用以下那样的结构:
在与上述第二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观察下,
上述第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件重叠。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车用的门锁装置的大型化,特别是能够防止或者抑制第二部件的与相对于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观察下的尺寸的扩大。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车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B是表示车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车用的门锁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车用的门锁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
图4B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
图5A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
图5B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
图6A是表示惯性弹簧的结构的图。
图6B是表示惯性弹簧的结构的图。
图7A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
图7B是表示门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门锁装置,46…提升杆,53…打开杆,55…锁存机构,56…打开连杆,
57…惯性弹簧,573…惯性弹簧的可动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车用的门锁装置10的各方向以车辆(车体301)的各方向为基准。在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侧,用箭头Rr表示车辆的后侧,用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用箭头Dw表示车辆的下方,用箭头Out表示车辆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外侧,用箭头In表示车辆的车宽方向内侧。
(车门)
图1A是应用了门锁装置10的车门20的侧视图,是从车外侧观察的图。图1B是应用了门锁装置10的车门20的后端部附近的剖视图,是图1A的IB-IB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车门20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车体301开闭。具体而言,对于车门20而言,其前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车体301连结,通过相对于车体301旋转而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关闭位置是车门20堵住设置在车体301的上下车用的开口部的位置,打开位置是没有堵住上述开口部的位置。车门20具备:构成其下半部的门主体部21、以及设置在其上半部的门窗框22。门主体部21具备外板211、内板212以及装饰件213。外板211构成车门20的外侧面。内板212位于外板211的车内侧,并固定于外板211。装饰件213固定于内板212的车内侧,构成门主体部21的内侧面。
在外板211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外侧门把手214以及锁芯215。外侧门把手214是车辆的使用者能够手动操作的操作部件,通过相对于车门20旋转而能够在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外侧门把手214在通过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朝向初始位置弹性施力,并且没有由使用者操作的状态(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初始位置。锁芯215具备内筒(有时也称为芯棒)。内筒构成为在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能够插拔适合的钥匙,并且构成为在插入适合的钥匙的状态下从中立位置能够旋转移动到向规定的方向旋转的位置亦即锁定位置和向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位置亦即解锁位置。另外,内筒由施力部件总是朝向中立位置弹性施力,在没有通过钥匙操作的状态(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被保持在中立位置。
在内板212安装有内侧门把手216以及锁钮217。内侧门把手216是车辆的使用者能够手动操作的操作部件,通过相对于车门20旋转而能够向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旋转移动。内侧门把手216在由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朝向初始位置弹性施力,并且没有由使用者操作的状态(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初始位置。锁钮217是能够由使用者手动操作的操作部件。锁钮217构成为位于装饰件213的上端附近,例如通过相对于车门20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安装锁钮217的位置并不被限定,例如也可以安装于内侧门把手216的附近。
(门锁装置)
如图1B所示,门锁装置10配置在车门20的内部空间(即、由内板212和外板211围起的空间)。而且,门锁装置10固定于内板212(即、车门20)。此外,门锁装置10的一部分在车门20的后端部向车门20的外部露出。
图2是门锁装置10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门锁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门锁装置10具备啮合主体40和促动器主体50。
啮合主体40具备基座部件41、基座板42、省略图示的副板、闩锁44、卡爪45、提升杆46、省略图示的闩锁复位弹簧以及省略图示的卡爪复位弹簧。基座部件41、基座板42以及副板是啮合主体40的框体。由闩锁44、卡爪45、提升杆46、闩锁复位弹簧以及卡爪复位弹簧构成锁存机构。锁存机构构成为能够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解锁状态是允许车门20的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的状态。锁定状态是不允许车门20的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限制移动)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存机构构成为若提升杆46位于后述的闩锁卡合位置(参照图4A)则保持为锁定状态,若在锁定状态的情况下提升杆46从闩锁卡合位置向后述的闩锁非卡合位置(参照图4B)移动则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此外,关于提升杆46的结构将在后述。
促动器主体50具备外壳51、罩52、打开杆53以及锁存机构55。外壳51以及罩52是促动器主体50的框体。此外,在框体安装有用于防止或者抑制水等浸入内部的防水罩64。锁存机构55具备打开连杆56和惯性弹簧57。锁存机构55构成为能够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锁存机构55的解锁状态是在锁存机构为锁定状态时操作了外侧门把手214或者内侧门把手216的情况下(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动作位置的情况下),将锁存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状态。锁存机构55的锁定状态是在锁存机构为锁定状态时操作了外侧门把手214或者内侧门把手216的情况下,将锁存机构保持为锁定状态(不将锁存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的状态。此外,关于锁存机构55的结构例将在后述。
这里,对锁存机构的提升杆46、打开杆53、锁存机构55的打开连杆56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图4A、图4B、图5A、图5B是表示提升杆46、打开杆53、打开连杆56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是从后侧观察的图。此外,图4A是表示锁存机构55为解锁状态,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图4B是表示锁存机构55为解锁状态,打开杆53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图5A是表示锁存机构55为锁定状态,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图5B是表示锁存机构55为锁定状态,打开杆53位于动作位置的状态。
锁存机构的提升杆46具备被按压部461和卡爪卡合部462。被按压部461是构成为与后述的打开连杆56的提升杆卡合部561卡脱自如的部分,例如具备朝向前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结构。卡爪卡合部462是与锁存机构的卡爪45卡合的部分,例如具备朝向后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结构。提升杆46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啮合主体40的框体以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此外,提升杆46配置在卡爪45的前侧,通过向后侧突出的卡爪卡合部462与卡爪45卡合,而与卡爪45一体旋转。而且,提升杆46(以及卡爪45)相对于啮合主体40的框体旋转,由此能够在图4A、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闩锁卡合位置和图4B所示的闩锁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如这些图所示,提升杆46的闩锁非卡合位置是被按压部461比闩锁卡合位置更向上方移动的位置。如上所述,若提升杆46(以及卡爪45)位于闩锁卡合位置,则卡爪45限制锁定状态的闩锁44的旋转由此锁存机构被保持在锁定状态,若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移动,则卡爪45允许闩锁44的旋转由此锁存机构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
打开杆53是本发明的第一部件的例子。打开杆53是长条板状的部件,以长条方向成为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而配置。打开杆5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促动器主体50的框体的外壳51以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轴线(旋转中心线C1)为中心而旋转。而且,打开杆53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框体旋转,能够在图4A以及图5A所示的初始位置、和图4B以及图5B所示的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如这些图所示,打开杆53的动作位置是与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安装有后述的打开连杆56的一侧的端部)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相比,位于上方的位置。
打开杆53经由规定的连结部件(例如杆或者金属线)与外侧门把手214连结。而且,打开杆53构成为若外侧门把手214被操作(若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则与外侧门把手214的移动联动而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另外,打开杆53构成为在内侧门把手216被操作的情况下(在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也与内侧门把手216的移动联动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此外,打开杆53由省略图示的打开杆复位弹簧总是朝向初始位置弹性施力。因此,打开杆53在没有施加打开杆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以外的外力的状态(即、外侧门把手214以及内侧门把手216都没有被操作的状态)下,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打开连杆56是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的例子。打开连杆56具备提升杆卡合部561以及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提升杆卡合部561是构成为从下侧相对于提升杆46的被按压部461的下端卡脱自如(接触和脱离自如)的部分。具体而言,提升杆卡合部561是设置有大致朝向上侧的面的部分。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是与后述的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卡脱自如地构成的部分。具体而言,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是向前侧突出的突起状的部分。
打开连杆56在比提升杆卡合部561以及惯性弹簧卡合部562靠下方,在打开杆5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附近被支承为以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轴线(旋转中心线C2)为中心能够相对于打开杆53旋转。因此,若打开连杆56相对于打开杆53旋转,则提升杆卡合部561以及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描绘圆弧轨道而沿大致车宽方向往复移动(钟摆状摆动)。打开连杆56通过相对于打开杆53旋转而向大致车宽方向移动,能够在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解锁位置、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锁定位置、以及惯性输入位置(参照图7A。后述)之间移动。
打开连杆56的解锁位置是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的第一位置的例子。打开连杆56的解锁位置是打开连杆56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及其附近的位置。打开连杆56的惯性输入位置是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的第二位置的例子。打开连杆56的惯性输入位置是打开连杆56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及其附近的位置。打开连杆56的锁定位置是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的第三位置的例子。打开连杆56的锁定位置是解锁位置与惯性输入位置的中间的位置。
打开连杆56位于解锁位置的状态是锁存机构55的解锁状态,打开连杆5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是锁存机构55的锁定状态。打开连杆56构成为通过由车辆的使用者进行的规定的操作以及后述的促动器61的驱动力,能够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即、能够将锁存机构55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后述)。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打开连杆56在解锁位置、锁定位置和惯性输入位置之间移动时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的移动轨迹记载为“第一移动轨迹”。在各图中,由虚线L1围起的近似圆弧状的范围是第一移动轨迹。
另外,打开连杆56在位于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的各个的状态下,能够与打开杆53一起在图4A以及图5A所示的初始位置、和图4B以及图5B所示的动作位置之间移动。打开连杆56的动作位置是与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相比,提升杆卡合部561以及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位于上方的位置。此外,将打开连杆56在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的移动轨迹记载为“第二移动轨迹”。在各图中,由虚线L2围起的直线状的范围是第二移动轨迹。
如图4A所示,在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若打开连杆56位于解锁位置(即、若锁存机构55为解锁状态),则打开连杆56的提升杆卡合部561位于提升杆46的被按压部461的正下方。在该状态下,若外侧门把手214和内侧门把手216的一方被操作,则打开杆53以及打开连杆56如图4B所示,向动作位置移动。
而且,在打开连杆56与打开杆53一起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时,打开连杆56的提升杆卡合部561与提升杆46的被按压部461接触而推顶被按压部461。因此,提升杆46(以及卡爪45)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移动。其结果是,锁存机构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这样,若锁存机构55为解锁状态,则允许锁存机构的从锁定状态向解锁状态的切换。此外,打开连杆56的解锁位置也可以说是“在与打开杆53一起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按压提升杆46而使提升杆46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移动的位置”。
如图5A所示,打开连杆56的锁定位置是打开连杆56的提升杆卡合部561相对于提升杆46的被按压部461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在打开连杆56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即、锁存机构55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若外侧门把手214或者内侧门把手216被操作,则打开杆53以及打开连杆56如图5B所示,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然而,打开连杆56的提升杆卡合部561不与提升杆46的被按压部461接触,所以提升杆46不从闩锁卡合位置移动。因此,锁存机构不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被保持为锁定状态。这样,若锁存机构55为锁定状态,则即使使用者等操作外侧门把手214以及内侧门把手216,锁存机构也被保持为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锁存机构55构成为能够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而且,锁存机构55构成为若打开连杆56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则被从解锁状态切换为锁定状态,若打开连杆56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则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
(惯性弹簧)
接下来,对惯性弹簧57进行说明。惯性弹簧57是本发明的第三部件的例子。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惯性弹簧57的结构的图。此外,图6A是从后侧观察的图,图6B是从前侧观察的图。惯性弹簧57是构成为在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打开连杆56的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向惯性输入位置的移动,但限制(阻止)打开连杆56的从惯性输入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部件。惯性弹簧57配置在打开连杆56的前侧,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与打开连杆56邻接。而且,在沿前后方向观察下,惯性弹簧57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开连杆56重叠。
惯性弹簧57是具备螺旋状的部分572和从该螺旋状的部分572的两端延伸突出的两个臂的可弹性变形的扭簧(有时也称为扭簧)。螺旋状的部分572以及两个臂的一方位于打开连杆56的第一移动轨迹外且位于第一移动轨迹的下侧,固定于作为框体的外壳51。将其一方的臂记载为固定臂571。例如,在框体(外壳51)设置有向后侧突出的突起状的卡合部511、512,固定臂571和螺旋状的部分572与上述卡合部511、512的各个卡合,由此相对于框体被固定。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臂571以及螺旋状的部分572是本发明的安装部的例子。此外,固定臂571和螺旋状的部分572双方也可以不是安装于框体的结构,而只要是至少一方安装于框体的结构即可。
两个臂的另一方在与打开连杆56的旋转中心线(即、大致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向规定的方向突出。将该另一方的臂记载为可动臂573。可动臂573是在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以下,有时将不弹性变形的状态记载为“自然状态”)下直线棒状的部分。在可动臂573的前端部设置钩部574。钩部是本发明的延伸突出部的例子。钩部574是在惯性弹簧57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朝向惯性输入位置侧延伸突出的部分。具体而言,钩部574是相对于该钩部574的基端侧的部分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棒状的部分。可动臂573向前端侧比基端侧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朝向延伸。在惯性弹簧57不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下,可动臂573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第一移动轨迹L1内以及第二移动轨迹L2内(参照图4B以及图7A)。可动臂573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第一移动轨迹L1内的情况下的位置是本发明的可动臂573的内部位置的例子。因此,也可以说“可动臂573总是被朝向其至少一部分进入第一移动轨迹L1内的位置(内部位置)弹性施力”。此外,内部位置不是特定的一个点的位置,而是具有某种程度的范围的位置。而且,在惯性弹簧57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可动臂573的前端部侧与基端部侧(与螺旋状的部分572接近的一侧)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
可动臂573相对于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的第一移动轨迹L1的延伸方向以及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第二移动轨迹L2的延伸方向倾斜。具体而言,可动臂573以前端部比基端部靠上侧、且位于“靠近第一移动轨迹L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打开杆53位于惯性输入位置的情况下的接近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的位置的一侧)”的朝向,相对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延伸方向倾斜(此外,第一移动轨迹L1是圆弧状,所以严格来说,也可以说“相对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延伸方向的切线倾斜”)。另外,可动臂573以前端部与基端部相比位于“靠近第二移动轨迹L2的上侧(打开杆53位于动作位置的情况下的接近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的位置的一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朝向,相对于第二移动轨迹L2的延伸方向倾斜。
此外,如图4A、图4B、图5A、图5B所示,通常时,即在打开连杆56位于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的位置时,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与可动臂573以及其延长线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也可以称为斜上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比可动臂573以及其延长线靠车宽方向内侧(斜上侧)记载为“通常侧”。与此相对,有时将比可动臂573以及其延长线靠斜下侧(车宽方向外侧)记载为“限制侧”。在图6A和图6B中,用箭头N表示通常侧,用箭头A表示限制侧。
可动臂573主要通过螺旋状的部分572弹性变形,能够以基端部的附近为中心,在与打开连杆56的旋转中心线C2成直角的平面内以钟摆状往复移动(能够摆动)。而且,可动臂573通过以基端部的附近为中心向斜下方移动,而能够向第一移动轨迹L1的外部(下侧)移动。另外,可动臂573通过以基端部附近为中心向斜上方移动,而能够向第二移动轨迹L2的外部(车内侧)移动。可动臂573位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外部的位置是本发明的外部位置的例子。
图4A表示可动臂573位于内部位置、且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并且打开连杆56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的、打开杆53、提升杆46、打开连杆56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位于通常侧N,并且与位于内部位置的可动臂573接触。而且,可动臂573被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朝向斜下侧(限制侧A)按压。但是,可动臂573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前端部)位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内部。另外,图5A表示可动臂573位于内部位置、且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并且打开连杆56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的、打开杆53、提升杆46、打开连杆56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也位于通常侧N,并且与位于内部位置的可动臂573接触。而且,可动臂573被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朝向斜下侧(限制侧A)按压。
图7A以及图7B是表示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的打开连杆56和惯性弹簧57的动作的图。若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等,则有时施加使车门20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那样的外力。打开连杆56能够以其下端部为中心向车宽方向旋转移动,所以由于惯性而要停留在这样的外力施加前的位置。因此,在打开杆53因上述外力而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的情况下,表观上由于惯性而对打开连杆56施加相对于打开杆53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那样的力。以下,将这样的力记载为“惯性力”。
假设在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且打开连杆56位于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位于通常侧的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与位于内部位置的可动臂573接触的状态(即、图5A或者图6A所示的状态)下,对打开连杆56施加上述惯性力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打开连杆56通过惯性力朝向比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亦即惯性输入位置移动。此时,可动臂573被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向下方推压而向第一移动轨迹L1的外部(外部位置)移动。因此,打开连杆56能够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
而且,若打开连杆56位于惯性输入位置,则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从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离开,位于比可动臂573靠车宽方向外侧。因此,从打开连杆56对可动臂573作用的按压力消失,惯性弹簧57成为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因此,可动臂573位于至少一部分进入第一移动轨迹L1的内部的内部位置。
如上述那样,惯性弹簧57是自然状态,且打开连杆56处于惯性输入位置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成为从通常侧N位于限制侧A的状态。
然后,例如若由于惯性输入消失等而打开连杆56从惯性输入位置朝向解锁位置的一侧移动,则如图7B所示,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在打开连杆56到达解锁位置之前(例如,处于锁定位置),与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的钩部574卡合,不能进一步向解锁位置的一侧移动。这样,在打开连杆56通过惯性力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时,然后,在进行后述的操作之前,锁存机构55被保持为锁定状态。此外,即使在打开连杆56克服惯性弹簧57的作用力而移动到解锁位置之前的情况下,打开连杆56也被维持在位于可动臂573的限制侧A的状态。因此,打开连杆56通过惯性弹簧57的作用力,被推回到锁定位置。因此,在发生了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车门20被打开的情况。
若从图7B所示的状态操作一次外侧门把手214或者内侧门把手216,则返回图4A或者图5A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若通过外侧门把手214或者内侧门把手216的操作而打开杆53从初始位置朝向动作位置移动,则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将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朝向斜上方按压。因此,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被向打开连杆56的第二移动轨迹L2的外部(车宽方向内侧)推出。因此,打开连杆56能够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
而且,若打开连杆56位于动作位置,则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在从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远离的状态下,位于比可动臂573靠上方。因此,惯性弹簧57返回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其结果是,可动臂573成为图4B或者图5B所示的状态、即可动臂57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移动轨迹L2的状态(可动臂573位于内部位置的状态)。另外,在图4B或者图5B所示的状态下,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是位于通常侧N的状态。因此,然后,若打开连杆56与打开杆53一起从动作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则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成为在通常侧N与可动臂573接触的状态。即、成为图4A或者图5A所示的状态。
这样,在由于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等而施加了使打开连杆56从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朝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那样的力的情况下,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通过被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推压,从内部位置向外部位置(第一移动轨迹L1的外部)移动。因此,打开连杆56能够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而且,若打开连杆56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则可动臂573从打开连杆56远离并且返回内部位置。因此,打开连杆56一旦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则然后由可动臂573限制向解锁位置的移动(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因此,防止车门20的打开。
例如,日本特开2019-183614号公报所记载的车用的门锁装置作为在因侧面碰撞等而输入了惯性力的情况下用于阻止打开连杆56的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结构,需要通过惯性力向块位置移动的块部件、和在块位置对该块部件向规定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这两个部件。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仅通过惯性弹簧57,在因侧面碰撞等而输入了惯性力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阻止打开连杆56的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动作。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惯性弹簧57来实现上述动作,所以能够抑制门锁装置10的部件个数的增加。
此外,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对安装于车门20的门锁装置10施加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那样的外力。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打开连杆56能够相对于打开杆53向车宽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使与侧面碰撞等的外力对应而产生的惯性力的方向与打开连杆56的移动方向接近。因此,能够提高由惯性力引起的打开连杆56的向惯性输入位置的移动的可靠性。
可动臂573如上述那样相对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延伸方向(大致车宽方向)倾斜。因此,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不倾斜的结构(可动臂向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延伸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用于使打开连杆56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向惯性输入位置移动的可动臂573的移动量(惯性弹簧57的弹性变形量)。因此,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能够提高允许打开连杆56的从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向惯性输入位置的移动的动作的可靠性。此外,可动臂573的相对于第一移动轨迹L1的延伸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具体的值并没有限定。该倾斜角度根据打开连杆56的质量(换言之,惯性力)和惯性弹簧57的弹簧常量等而适当地设定。
另外,若是在可动臂573设置上述那样的钩部574的结构,则在打开连杆56从惯性输入位置朝向解锁位置移动时,钩部574与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卡合,由此能够提高阻止打开连杆56的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可靠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将廉价的扭簧应用在惯性弹簧57,所以能够抑制部件成本的上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惯性弹簧57的至少一部分与打开连杆56重叠。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或者抑制车用的门锁装置10的大型化,特别是能够防止或抑制与打开连杆56相对于打开杆53的旋转中心线C2平行的方向观察下的尺寸(车宽方向尺寸以及上下方向尺寸)的扩大。
此外,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在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位于通常侧N的情况下,不会阻碍锁存机构55的动作。具体而言,如下所述。如图4A所示,在打开杆53位于初始位置,打开连杆56位于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位于通常侧N。此时,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在通常侧N仅与惯性弹簧57的可动臂573接触,所以若从该状态打开杆53朝向动作位置移动而打开连杆56上升,则打开连杆56的惯性弹簧卡合部562从可动臂573远离。因此,打开连杆56的从初始位置向动作位置的移动没有被惯性弹簧57阻碍。然后,若打开连杆56从动作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返回),则返回图4A或者图5A所示的状态。
这里,简单地说明锁存机构的结构例。如上所述,锁存机构具备闩锁44、卡爪45、提升杆46、闩锁复位弹簧以及卡爪复位弹簧。
闩锁44具备全闩锁爪、半闩锁爪以及撞击器保持槽。全闩锁爪和半闩锁爪具有从闩锁44的旋转中心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结构。撞击器保持槽是能够插拔设置在车体301的撞击器302的槽,且设置在全闩锁爪和半闩锁爪之间。
闩锁44相对于啮合主体40的框体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能够通过旋转而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闩锁44的锁定位置是在车门2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保持撞击器302的位置(换言之,无法解除闩锁44与撞击器302的卡合的位置)。在车门2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若闩锁44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则不允许车门20的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闩锁44的解锁位置是设置于车体301的撞击器302和闩锁44卡脱自如的位置(撞击器302在撞击器保持槽中插拔自如的位置)。在车门2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若闩锁44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则允许车门20的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移动。此外,闩锁44总是被闩锁复位弹簧朝向解锁位置进行弹性施力。
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被门锁装置10的框体支承为能够旋转。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构成为相互卡合,成为一体而旋转。而且,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能够通过旋转在闩锁卡合位置和闩锁非卡合位置之间移动。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的闩锁卡合位置是通过卡爪45与闩锁44卡合而将闩锁44保持在锁定位置的位置(限制闩锁44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位置)。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的闩锁非卡合位置是闩锁44的旋转移动轨迹的外部的位置,是允许闩锁44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的位置。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总是被卡爪复位弹簧朝向闩锁卡合位置进行弹性施力。
若车门20位于关闭位置,闩锁44位于锁定位置时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位于闩锁卡合位置,则卡爪45与闩锁44卡合。由此,卡爪45将闩锁44保持在锁定位置。因此,车门20被保持在关闭位置(换言之,限制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锁存机构的该状态是锁定状态。在车门20位于关闭位置,并且锁存机构是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若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克服卡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移动,则卡爪45位于闩锁44的全闩锁爪以及半闩锁爪的移动轨迹的外部。而且,闩锁44通过闩锁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闩锁44成为不保持撞击器302的状态(卡脱自如的状态)。因此,允许车门20的向打开位置的移动。锁存机构的该状态是解锁状态。
在锁存机构是解锁状态的情况下,若车门20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移动,则闩锁44被撞击器302推压而从解锁位置朝向锁定位置移动。此时,闩锁44将卡爪45推出到闩锁44的旋转轨迹之外(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移动),由此能够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而且,若车门20到达关闭位置,则闩锁44到达锁定位置,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通过卡爪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闩锁卡合位置。因此,锁存机构被从解锁状态切换为锁定状态。
这样,锁存机构构成为在车门20位于关闭位置时卡爪45以及提升杆46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旋转移动,由此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此外,锁存机构只要构成为通过提升杆46从闩锁卡合位置向闩锁非卡合位置移动而被从锁定状态切换为解锁状态,具体的结构就不限于上述结构例。锁存机构能够应用公知的各种结构。
(锁存机构)
接下来,对锁存机构55的结构例进行说明。锁存机构55除了上述打开连杆56以及惯性弹簧57之外,还具备主动杆58、控制杆59、钥匙杆60、促动器61以及齿轮62。而且,锁存机构55构成为通过使用者进行的规定的手动操作以及促动器61的驱动力,能够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主动杆58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框体旋转(摆动),通过相对于框体旋转而能够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锁定位置是相对于框体的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一端的位置,解锁位置是另一端的位置。而且,构成为若位于锁定位置则限制打开连杆56的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的移动,若位于解锁位置则限制打开连杆56的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的移动。主动杆58通过节度弹簧,在位于比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的中间位置亦即翻转点更接近锁定位置的一侧的情况下,被朝向锁定位置进行弹性施力,在位于比翻转点更接近解锁位置的一侧的情况下,被朝向解锁位置进行弹性施力。因此,主动杆58在没有施加节度弹簧以外的外力的状态下,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中的任一个。
控制杆59构成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旋转,通过旋转而能够在中立位置、解锁位置以及锁定位置之间移动。解锁位置是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一端的位置,锁定位置能够旋转移动的范围的与上述一端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位置,中立位置是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的中间位置。控制杆59经由钥匙杆60与锁芯215的内筒以及主动杆58连接。而且,若使用者操作锁芯215而使内筒从中立位置向锁定位置旋转,则控制杆59通过内筒的动作而从中立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使主动杆58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另外,若使用者操作锁芯215而使内筒从中立位置向解锁位置旋转,则控制杆59通过内筒的动作而从中立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使主动杆58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因此,车辆的使用者等通过操作锁芯,能够将锁存机构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控制杆59经由省略图示的连结部件与锁钮217连结。而且,若锁钮217位于解锁位置则控制杆59也位于解锁位置,若锁钮217位于锁定位置则控制杆59也位于锁定位置。因此,车辆的使用者等通过操作锁钮217,能够使锁存机构55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促动器61是主动杆58的驱动力源。将能够输出正反两个方向的旋转动力的电动马达应用在促动器61。齿轮62构成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旋转,并且通过促动器61的驱动力旋转。而且,齿轮62若通过促动器61的旋转动力向规定的方向旋转,则与主动杆58卡合,使主动杆58从锁定位置向解锁位置移动。另一方面,齿轮62若通过促动器61的旋转动力向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则与主动杆58卡合,使主动杆58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这样,锁存机构55构成为通过促动器61的驱动力使主动杆58移动,由此能够在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以上,虽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改变,这些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将扭簧应用于惯性弹簧57的结构,但惯性弹簧57并不限于扭簧。例如,也可以将长条的板簧应用于惯性弹簧57。在该情况下,将板簧的长条方向的一个端部固定于框体,除此以外的部分作为相当于可动臂573的部分发挥功能。

Claims (6)

1.一种车用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锁存机构,其构成为能够在不允许设置在车辆的车门打开的锁定状态和允许上述车门打开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第一部件,其构成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旋转,能够在初始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部件,其被上述第一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旋转,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与上述第一部件一起在上述初始位置和上述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构成为若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则将上述锁存机构从上述锁定状态切换为上述解锁状态,若在位于上述第三位置的状态下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则将上述锁存机构保持为上述锁定状态;以及
第三部件,其构成为在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或者上述第三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时,一边与上述第二部件接触一边弹性变形,由此允许上述第二部件的移动,在上述第二部件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从上述第二部件脱离并且向自然状态恢复,在恢复到自然状态之后,在上述第二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朝向上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时,与上述第二部件卡合,由此限制上述第二部件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部件具备安装于上述框体的安装部、和具有从上述安装部延伸突出的棒状的结构的限制部,
上述限制部在上述第二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线方向观察下,以上述基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亦即前端部比接近上述安装部侧的端部亦即基端部更接近上述第二位置的朝向相对于上述移动轨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在上述第三部件为自然状态的情况下朝向上述第二位置侧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部件是具备设置在螺旋状的部分和上述螺旋状的部分的端部的各个的两个臂的扭簧,
上述两个臂中的一个是上述限制部,
上述两个臂中的另一个和上述螺旋状的部分的至少一方是上述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件能够以与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旋转移动,
上述第一位置是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能够旋转移动范围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上述能够旋转移动范围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上述第三位置是上述能够旋转移动范围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中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第二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线平行的方向观察下,
上述第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件重叠。
CN202310515177.4A 2022-05-13 2023-05-09 车用的门锁装置 Pending CN1170522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9284A JP2023167812A (ja) 2022-05-13 2022-05-13 車両用の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22-079284 2022-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52244A true CN117052244A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66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5177.4A Pending CN117052244A (zh) 2022-05-13 2023-05-09 车用的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66246A1 (zh)
JP (1) JP2023167812A (zh)
CN (1) CN11705224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67812A (ja) 2023-11-24
US20230366246A1 (en)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4077B2 (e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US9631404B2 (en)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US7021681B2 (en) Door lock device
JP3758929B2 (ja)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7380845B2 (e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EP0942134B1 (en) Electric latch mechanism with an internal auxiliary mechanical release
EP1375794A2 (en) Inertia locking mechanism
JP2001090413A (ja) ダブルアクション機構付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サイドロックボタンとロックレバーの連結装置
US6655179B2 (en) Automotive door lock assembly
CN107975309B (zh) 门锁装置
US11365569B2 (en) Vehicle door lock apparatus
JP3980249B2 (ja)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KR100559568B1 (ko) 자동차의 잼 방지형 도어 래치
JPH11513764A (ja) 車両のドアラッチ組立体
JPH0223670B2 (zh)
US20040113437A1 (en) Door lock device
CN112996974B (zh) 汽车用门锁装置
CN111520007B (zh) 汽车用门锁装置
JP4345432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機構
JP2001271531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7052244A (zh) 车用的门锁装置
JP7044079B2 (ja)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JPWO2017187489A1 (ja) ドアクローズ装置
US20230313576A1 (en) Door latch device
CN117052245A (zh) 车用的门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