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3174A - 储能柜 - Google Patents

储能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13174A
CN117013174A CN202210475139.6A CN202210475139A CN117013174A CN 117013174 A CN117013174 A CN 117013174A CN 202210475139 A CN202210475139 A CN 202210475139A CN 117013174 A CN117013174 A CN 1170131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space
storage module
storage cabinet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51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磊
周亚
黄志学
代祥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7513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1317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1546 priority patent/WO20232081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013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131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ationary device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柜,储能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内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多个储能模组,多个所述储能模组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多个所述储能模组在所述储能柜的第一方向层叠布置,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排布置;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且与所述储能模组电连接。由此,通过将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分别布置在不同空间内,能够将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分隔开,避免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产生干涉,并且,也能够使控制单元和多个储能模组装配紧凑,有利于减小储能柜体积。

Description

储能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柜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柜。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储能柜内限定出一个空间用于安装储能模组和控制单元,储能模组和控制单元容易产生干涉,并且,储能柜内零部件装配不紧凑,导致储能柜体积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储能柜,该储能柜能够将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分隔开,避免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产生干涉,并且,也能够使控制单元和多个储能模组装配紧凑,有利于减小储能柜体积。
根据本发明的储能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包括柜体本体和开闭门,所述柜体本体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开闭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安装腔;多个储能模组,多个所述储能模组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多个所述储能模组在所述储能柜的第一方向层叠布置,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排布置;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且与所述储能模组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储能柜,通过将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分别布置在不同空间内,能够将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分隔开,避免控制单元和储能模组产生干涉,并且,也能够使控制单元和多个储能模组装配紧凑,有利于减小储能柜体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柜设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于所述柜体内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当所述开闭门打开时所述控制开关被触发以使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储能柜停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烟雾检测件,所述烟雾检测件设于所述柜体内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当所述烟雾检测件检测到烟雾时,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储能柜停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急停开关,所述急停开关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急停开关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储能柜停机。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声光报警装置,所述声光报警装置设于所述柜体外部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声光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柜体的内表面贴设有保温棉。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设于所述柜体下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空间适于将风引导至所述第一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柜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连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每个所述储能模组至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第三空间,所述第三空间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且所述第三空间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空间内的风适于通过所述第三空间流入所述第一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一一对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空间内形成有多个子空间,多个所述子空间、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一一对应,所述子空间连通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连通孔为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连通孔靠近所述第三空间中部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空间和/或所述第三空间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柜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开的底座和顶板,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座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
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设于所述柜体,所述空调器的具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空间和/或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空调器设于所述柜体外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空间靠近所述进风口的端部敞开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空间靠近所述出风口的端部敞开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通过间隔件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空间与所述第一空间在所述储能柜的第三方向排布,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分隔件以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三空间和所述第一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分隔件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正极动力线和负极动力线,所述正极动力线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正极动力线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的所述连接端子插接;
所述负极动力线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负极动力线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的所述连接端子插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正极动力线的一端和所述负极动力线的一端均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正极动力线的另一端和所述负极动力线的另一端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包括: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包括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形成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
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储能单元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支撑梁,所述支撑梁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以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夹紧所述储能单元,在所述电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储能单元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支撑梁。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所述底盖均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且所述储能单元位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所述顶盖与所述储能单元之间和/或所述底盖与所述储能单元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梁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储能单元靠近所述顶盖的表面、所述顶盖均接触和/ 或所述支撑梁与所述储能单元靠近所述底盖的表面、所述底盖均接触以将所述第二风道分成多个子风道,且所述支撑梁具有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子风道的过风通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设有补风孔,所述补风孔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风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顶盖和/或所述底盖设有所述补风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散热件,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设所述散热件,所述散热件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电芯形成多个电芯组,每个所述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芯,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组间设有所述散热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驱动风扇,在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驱动风扇设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且与所述储能单元间隔开,所述驱动风扇用于驱动气体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沿所述第一风道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风扇为多个,多个所述驱动风扇沿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储能模组温度,所述驱动风扇、所述温度检测件均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通过接收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驱动风扇的工作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散热端板,所述驱动风扇安装于所述散热端板,所述散热端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和/ 或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固定板设有提手。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固定支架位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散热端板之间且用于对所述散热端板限位。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设有正极连接端子和负极连接端子,所述正极连接端子与所述储能单元的总正输出极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子与所述储能单元的总负输出极连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子靠近所述散热端板的同一侧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限定出安装槽,所述正极连接端子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子均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还限定出防呆槽,所述防呆槽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防呆槽用于走线;
所述散热端板还限定出走线槽,所述走线槽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防呆槽和所述走线槽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槽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通风面板,所述通风面板设于所述驱动风扇的远离所述储能单元的一侧,且所述通风面板设有出风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通风面板包括面板框架和固定于所述面板框架的通风格栅,所述通风格栅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风栅,每条所述导风栅的两端均固定于所述面板框架,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栅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通风格栅的镂空占比α满足以下关系式:α≥(μV/v)/S1,其中,μ满足关系式0.9≤μ≤1.1,V为所述驱动风扇满功率运行时单位时间的排风量,v为所述驱动风扇的最大风速,S1为所述驱动风扇的有效出风区域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设于所述储能单元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储能单元间隔开,所述端板与所述顶盖和/或所述底盖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端板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芯的长度尺寸为E,满足关系式:400mm≤E≤1500mm;
所述电芯的宽度尺寸为F,满足关系式:70mm≤F≤150mm;
所述电芯的厚度尺寸为G,满足关系式:10mm≤G≤25mm。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储能柜,还包括:电连接组件,所述电连接组件用于电连接两个所述储能模组,且所述电连接组件与所述储能模组插接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连接组件包括:导电排和绝缘盖,所述导电排适于与相邻两个所述储能模组插接配合以使两个所述储能模组电连接,所述绝缘盖罩设于所述导电排且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端板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通风面板遮蔽所述驱动风扇,所述通风面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配合连接的第二安装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一个设有磁性件,另一个设有磁吸件,所述通风面板与所述散热端板通过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吸件吸附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
信息采集器,所述信息采集器包括集成输出端、信号输入端和供电输入端,所述集成输出端与信号输入端、供电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风扇与所述集成输出端连接,所述信息采集器通过所述集成输出端对所述驱动风扇供电和提供控制信号;
高压配电盒,所述高压配电盒包括信号引出端和供电引出端,所述信号引出端与所述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高压配电盒通过所述信号引出端对所述信号输入端提供所述控制信号,所述供电引出端与所述供电输入端连接,所述高压配电盒通过所述供电引出端对所述供电输入端供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在第一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储能模组的所述供电输入端通过第一外接供电线与所述供电引出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外接供电线包括多个供电支线,所述供电支线的数量与所述储能模组的数量对应,每个所述供电支线包括支线主路和与所述支线主路并联的支线分路,多个所述供电支线的所述支线主路依次相连,多个所述供电支线的所述支线分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供电输入端相连。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未设置通风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电芯和侧板装配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驱动风扇和散热件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电芯和散热件装配示意图;
图8是图7中M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散热件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散热件主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的电芯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端板和驱动风扇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端板和驱动风扇装配后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侧板和固定支架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侧板和固定板装配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盖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梁的主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梁的俯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芯和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片和汇流排安装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片和汇流排安装架装配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端板、驱动风扇和信息采集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和连接端子装配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和连接端子装配的另一个角度示意图;
图25是图24中A-A处剖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排和连接端子的爆炸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排和连接端子装配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排和绝缘盖的爆炸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电排和绝缘盖装配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与储能模组上的连接端子爆炸图;
图3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连接组件与储能模组上的连接端子装配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的截面图;
图3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内未安装储能模组示意图;
图37是图3的爆炸图;
图38是图32中通风面板局部放大图;
图3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主视图;
图4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仰视图;
图41是图40的局部放大图;
图4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仰视图;
图43是图42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4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主视图;
图45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主视图;
图46根据本发明其他一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主视图;
图4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面板的在第二安装部处的放大图;
图4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端板在第一安装部处的放大图;
图4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的示意图;
图5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风扇和信息采集器的示意图;
图5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相邻两个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连接的示意图;
图5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相邻两个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连接的示意图;
图5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控制单元、正极动力线和负极动力线装配示意图;
图5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装满储能模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能柜200;
电连接组件100;
导电排10;第一子导电排11;第二子导电排12;第三子导电排13;避让空间14;定位卡槽15;
绝缘盖20;绝缘盖本体21;第一卡接部22;遮挡部23;
绝缘套30;
储能模组201;
连接端子202;导电弹片2021;端子本体2022;插接槽2023;第一导电弹片2024;第二导电弹片2025;限位凸部2026;导电件2027;第二卡接部2028;
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
顶盖213;底盖214;补风孔215;第二风道216;子风道217;过风通道218;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限位凸台221;第三风道222;安装孔223;第一紧固件224;
散热件209;第一风道210;
散热端板206;驱动风扇2061;第二紧固件20611;信息采集器2062;安装槽2063;
防呆槽203;走线槽2064;第一槽段20641;第二槽段20642;第三槽段20643;
固定板2065;提手2066;固定支架2067;第一安装部2069;磁性件20691;第一安装座20692;第一定位件20693;
外接集成线206111、集成输出端20621、信号输入端20622、供电输入端20623、供电输出端 20624;卡接座20625;信号输出端20626;第一卡接槽20627;第二卡接槽20628;供电支线2063;支线主路20631;连接公头20632;连接母头20633;支线分路20634;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信号外接线2066;高压配电盒299;
正极连接端子2029;负极连接端子2030;安装柱2031;
通风面板207;面板框架2071;通风格栅2072;导风栅20721;出风孔20722;第二安装部2079;磁吸件20791;第二安装座20792;第二定位件20793;导向面20794;
电芯208;端板2081;第一进风孔2082;连接片2083;汇流排安装架2084;插接柱2085;插接孔2086;
第一空间40;模组安装架401;
第二空间41;第三空间42;第一通道43;第一连通孔44;
空调器50;出风口51;进风口52;
柜体60;柜体本体61;开闭门62;分隔件63;
控制单元1000;正极动力线1001;负极动力线1002;控制开关1003;声光报警装置1004;急停开关1005;加强板1006;装饰罩1007;走线孔100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5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200,储能柜200可以为其他用电设备供电。储能模组201可以安装在储能柜内为其他用电设备供电。
如图1-图5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200包括:控制单元1000、柜体60和多个储能模组201。多个储能模组201安装于柜体60内,多个储能模组201在储能柜200的第一方向层叠布置,当储能柜200以图35中方向放置时,储能柜200的第一方向是指储能柜200的上下方向,即多个储能模组201在储能柜200的上下方向层叠布置。柜体60内形成有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排布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空间40 和第二空间41在储能柜200的第二方向上并排布置,且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可以邻接布置,即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相邻布置,当储能柜200以图35中方向放置时,储能柜200的第二方向可以指储能柜200的左右方向。第一空间40用于安装储能模组201,多个储能模组201设于第一空间40内,即储能模组201安装于第一空间40内,控制单元1000设于第二空间41内,且控制单元1000与储能模组201电连接,控制单元1000可以控制储能模组201向外部输送电能。
其中,通过将控制单元1000和储能模组201分别布置在不同空间内,即将控制单元1000设于第二空间41内、储能模组201设于第一空间40内,能够将控制单元1000和储能模组201分隔开,避免控制单元1000和储能模组201产生干涉,并且,也能够使控制单元1000和多个储能模组201 装配紧凑,有利于减小储能柜200体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空间40和所述第二空间40连通,第二空间41适于将风引导至第一空间40内。其中,通过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在储能柜200的第二方向上并排布置,风沿着第二空间41被第二空间41引导至第一空间40内时,能够使风从侧向流入第一空间40内,风流入第一空间40内后,可以使流入第一空间40内的风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从而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均匀,提升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保证每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果,使多个储能模组 201温度均衡,有效避免储能模组201发生热失控,提升储能柜200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第一空间40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模组安装架401,多个模组安装架401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开设置,多个储能模组201分别安装于多个模组安装架 401,其中,多个储能模组201和多个模组安装架401一一对应设置,一个模组安装架401安装有一个储能模组201,模组安装架401能够可靠支撑储能模组201,使储能模组201稳固地安装于第一空间40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和图35所示,柜体60内形成有第三空间42,第三空间42 连通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进一步地,第三空间42、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均在储能柜 200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布置,第二空间41内的风适于通过第三空间42流入第一空间40内。其中,风流入第二空间41后,风沿着第二空间41被第二空间41引导至第三空间42内,风从第三空间42 的侧向流入第三空间42内,风流入第三空间42内后,可以使流入第三空间42内的风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实现平衡进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更加均匀,进一步保证每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果,进一步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温度均衡,更加有效避免储能模组201发生热失控,进一步提升储能柜200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储能柜200的第二方向上,第一空间40和第三空间42位于第二空间41同侧,第三空间42与第一空间40、第二空间41均邻接。其中,当储能柜200以图35中方向放置时,第一空间40和第三空间42可以设置于第二空间41的左侧,第一空间40和第三空间4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空间41的右侧,本申请以第一空间40和第三空间42设置于第二空间41的右侧为例进行说明。进一步地,在储能柜200的第三方向上,当储能柜200以图35中方向放置时,储能柜200的第三方向是指储能柜200的前后方向,第三空间42设置在第一空间40后侧,具体地,第三空间42的左侧与第二空间41连通,第三空间42的前端与第一空间40 连通。风流入第二空间41后,风沿着第二空间41朝向第二空间41后端流动,风流动至第三空间 42处时从第三空间42左侧流入第三空间42内,第三空间42内的风从第三空间42的前端流入第一空间40内对储能模组201进行散热,从而达到对储能模组201降温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柜200设有第一连通孔44,第一连通孔44连通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第一连通孔44为一个或者多个,风流入第二空间41后,第二空间41内的风从第一连通孔44流入第一空间40内与储能模组201换热,避免储能模组201发生热失控,进一步提升储能柜200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孔44为多个,多个第一连通孔44沿第一方向排布,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连通孔44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且每个储能模组201至少对应一个第一连通孔 44。第二空间41内的风从多个第一连通孔44流入第一空间40内,可以使流入第一空间40内的风更加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更好地实现平衡进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更加均匀,进一步保证每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果,进一步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温度均衡,更加有效避免储能模组201发生热失控,进一步提升储能柜200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和图35所示,柜体60内形成有第三空间42,第三空间42 通过第一连通孔44与和第二空间41连通,第一连通孔44为一个或者多个,优选地,第一连通孔 44为多个,多个第一连通孔44均连通第三空间42和第二空间41,也就是说,第三空间42和第二空间41通过多个第一连通孔44连通,且多个第一连通孔44沿第一方向排布,且第三空间42具有与第一空间40连通的第二连通孔,第二空间41内的风适于通过第三空间42流入所述第一空间40 内,第二连通孔为一个或者多个。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连通孔44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且在储能柜200的第一方向上,在每个储能模组201对应的高度处均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44,优选地,第二连通孔为多个,风流入第二空间41后,第二空间41内的风从多个第一连通孔44流入第三空间42内,风从第二空间41的侧向流入第三空间42内,风从多个第一连通孔44流入第三空间42内后,第三空间42内的风从第二连通孔流入第一空间40内,可以使流入第一空间40内的风更加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更好地实现平衡进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更加均匀,进一步保证每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果,进一步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温度均衡,更加有效避免储能模组201发生热失控,进一步提升储能柜200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二连通孔为多个,多个第二连通孔沿第一方向排布,进一步地,多个第二连通孔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且多个第一连通孔44和多个第二连通孔一一对应。风从多个第一连通孔 44同时流入第三空间42内后,第三空间42内的风从多个第二连通孔流入第一空间40内,可以使流入第三空间42内的风更加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更好地实现平衡进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第三空间42内形成有多个子空间,进一步地,第三空间42具有多个间隔板,多个间隔板在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开以将第三空间42分隔为多个子空间。多个子空间、多个第一连通孔 44和多个第二连通孔一一对应设置,子空间连通对应的第一连通孔44和第二连通孔。风从多个第一连通孔44同时流入第三空间42内后,从第一连通孔44流入的风流入与其对应的子空间内,子空间内的风从对应的第二连通孔流动至对应的储能模组201处,可以使流入第三空间42内的风更加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更好地实现平衡进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更加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通孔设置为一个,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连通孔靠近第三空间 42中部设置,风流入第三空间42内后,第三空间42内的风从第二连通孔流入第一空间40内后,气体在第一方向上扩散,可以使流入第三空间42内的风更加均匀地分散至每个储能模组201处,使每个储能模组201的进风相同或大致相同,更好地实现平衡进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一致性,使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更加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柜体60内形成有第三空间42,第三空间42连通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风从第二空间41流入第三空间42内,第三空间42内的风流入第一空间40内对储能模组201散热,实现储能模组201快速降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图35所示,储能柜200还可以包括:空调器50,进一步地,空调器50可以设置于柜体60上,空调器50具有出风口51和进风口52,出风口51与第二空间41 和/或柜体60内的第一通道43连通,进风口52与第一空间40连通。其中,空调器50工作时,冷风从空调器50的出风口51吹至第二空间41内,然后冷风从多个第一连通孔44流入第三空间42 内,然后冷风从第三空间42流入第一空间40内与储能模组201换热以对储能模组201进行散热,最终与储能模组201换热后的风从空调器50的进风口52流入空调器50,以实现风的循环流动,源源不断地将储能模组201的热量带走,从而提升多个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60设于柜体60外部,如此设置能够避免空调器60占用柜体 60内部空间,为柜体60内其他零部件预留足够装配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空间4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进风口5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如此设置便于第二空间41与进风口52对应布置,便于第二空间41内气体被进风口52吸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图35所示,柜体60内还形成有第一通道43,第一通道43 和第一空间40沿第一方向排布,且第一通道43与第一空间40和/或第三空间42连通,也就是说,第一通道43与第一空间40连通,或者第一通道43与第三空间42连通,或者第一通道43与第一空间40、第三空间42均连通。本申请以第一通道43与第三空间42连通为例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柜体60具有在第一方向间隔开的底座和顶板,第一通道43位于顶板和第一空间40之间。当储能柜200以图33中方向放置时,第一通道43位于第一空间40上方,且第一通道43与空调器50的出风口51、第三空间42均连通。进一步地,第一通道43的前端与空调器50的出风口51连通,第一通道43的后端与第三空间42连通。其中,空调器50工作时,冷风从空调器50的出风口51吹出后,一部分风吹入第二空间41内,一部分风吹入第一通道43,风吹入第一通道43内后,第一通道43内的风沿着第一通道43流入第三空间42的上端,然后冷风朝向第三空间42下端流动参与到散热循环中,实现对储能模组201的补风作用,从而提升对储能模组201散热效率,更加快速地将储能模组201热量带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和图35所示,第一空间40靠近进风口52的端部敞开设置形成第一开口,第二空间41靠近出风口51的端部敞开设置形成第二开口,当储能柜200以图35 中方向放置时,第一空间40的前端敞开设置形成第一开口,第二空间41的前端敞开设置形成第二开口。进一步地,柜体60包括:柜体本体61和开闭门62,柜体本体61包括底座和顶板,柜体本体61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腔,柜体本体61限定出前端敞开的安装腔,安装腔内形成第一空间40、第二空间41、第三空间42和第一通道43,开闭门62用于打开或关闭安装腔,空调器50设于柜体 60,进一步地,空调器50设于开闭门62。进一步地,安装腔内设有分隔件63以将安装腔分隔成第一空间40、第二空间41、第三空间42和第一通道43。其中,由于空调器50设于开闭门62,空调器50的出风口51和进风口52均设置于开闭门62,通过第一空间40靠近进风口52的端部敞开设置,第二空间41靠近出风口51的端部敞开设置,且第一通道43靠近进风口52的端部敞开设置,便于冷风流入第二空间41以及第一通道43,也便于第一空间40内的冷风流入空调器50的进风口 52。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通过间隔件(图中未示出)间隔开,其中,风吹入第二空间41 的过程中,同时第一空间40内的风朝向空调器50的进风口52流动,通过间隔件将第一空间40的敞开端和第二空间41的敞开端间隔开,能够避免进出气相互影响,从而可以使冷风顺畅吹入第二空间41内,也可以使第一空间40内换热后的风顺畅流入空调器50,还可以避免增加储能柜200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隔件63设有第一连通孔44。其中,由于分隔件63将安装腔分隔成第一空间40、第二空间41、第三空间42和第一通道43,因此通过将第一连通孔44设于分隔件 63,便于第一连通孔44连通第二空间41和第三空间4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空间42与第一空间40在储能柜200的第三方向排布,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正交。当储能柜200以图35中方向放置时,储能柜200的第三方向是指图35中的前后方向,如此设置能够使储能柜200内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3和图54所示,储能柜600还可以包括: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正极动力线1001的一端与控制单元1000连接,正极动力线1001的另一端适于与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插接,负极动力线1002的一端与控制单元1000连接,负极动力线 1002的另一端适于与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插接。具体地,多个储能模组201依次串联连接,正极动力线1001的一端与控制单元1000电连接,正极动力线1001的另一端可以与位于端部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电连接,负极动力线1002的一端与控制单元1000电连接,负极动力线1002的另一端与位于端部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实现控制单元1000与储能模组201之间的电连接,实现控制单元1000控制储能模组201工作的目的。
并且,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为线束,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在储能柜600内位置可调,正极动力线1001与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负极动力线1002与储能模组201 的连接端可以根据储能柜600内储能模组201的位置进行适当调节,例如:如图53所示,当储能柜600内装满储能模组201时,正极动力线1001可以移动至位于端部的储能模组201处并与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电连接,负极动力线1002可以移动至位于端部的储能模组201处并与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电连接。如图54所示,当储能柜600内未装满储能模组201 时,正极动力线1001可以移动至位于端部的储能模组201处并与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 电连接,负极动力线1002可以移动至位于端部的储能模组201处并与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电连接。
对于用户来说,由于使用场景以及电器设备用电总功率不尽相同,对储能柜200电量的需求也不相同,而储能柜200需要搭配逆变器使用,用户端需求的差异化造成了对逆变器需求的差异化,逆变器由于品牌和型号的不同,其工作电压的范围也不相同,因此产生了对电压方面灵活扩展的需求。在本申请中,在储能柜600内装配不同数量的储能模组201时,通过调整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位置,均能将储能模组201和控制单元1000电连接,从而可以在储能柜600内灵活配置储能模组201数量,进而得到不同容量的储能柜600,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正极动力线1001的一端和负极动力线1002的一端均位于第二空间41内,正极动力线1001的另一端和负极动力线1002的另一端均第一空间40内。进一步地,如图53和图54所示,分隔件63上设置有走线孔1008,走线孔1008贯穿分隔件63,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 均穿过走线孔1008,从而使正极动力线1001的一端和负极动力线1002的一端均位于第二空间41 内,正极动力线1001的另一端和负极动力线1002的另一端均第一空间40内,如此设置能够实现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连接在控制单元1000与储能模组201之间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动力线1001可以与导电排10连接,通过导电排10与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实现正极动力线1001与储能模组201电连接。负极动力线1002也可以与导电排10连接,通过导电排10与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实现负极连接端子2030与储能模组201电连接。
如图3-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模组201包括:储能单元220、支撑梁219、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储能单元220包括多个电芯208,多个电芯208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至少相邻的两个电芯208之间形成有第一风道210,至少相邻的两个电芯208之间形成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210,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正交,第一风道210与第一空间40连通。当储能单元220以图7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厚度方向是指图7中左右方向。储能单元220设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如图2和图4所示,支撑梁219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延伸,支撑梁219连接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以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进一步地,支撑梁219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以使第一侧板211 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在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储能单元220的至少一侧设有支撑梁 219,当储能单元220以图2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为图2中储能模组201的上下方向,可以在储能单元220的上侧设置有支撑梁219,也可以在储能单元220的下侧设置有支撑梁219,还可以在储能单元22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支撑梁219,优选地,储能单元22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支撑梁219。
其中,如图4所示,当储能模组201以图4中方向放置时,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分别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左侧和右侧,本申请以第一侧板211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左侧、第二侧板 212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右侧为例进行说明。通过连接梁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且由于储能单元220设置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连接梁将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装配在一起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能够夹紧储能单元220,可以将储能单元220 固定在储能模组201内,储能模组201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电芯208的支架,增加储能模组201内布置电芯208的空间,储能模组201内可以布置更多电芯208,提升了储能模组201能量密度,在储能模组201具有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本申请的储能模组201的体积更小。并且,通过在储能单元220的下侧和上侧均设置有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下侧的支撑梁219可以支撑储能单元220,从而使储能单元220牢固地夹设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同时,通过支撑梁219、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配合夹紧储能单元220,可以简化储能模组201结构,提升储能模组201 装配效率,从而提升储能模组201生产效率。
由此,通过储能单元220、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支撑梁219配合,能够夹紧储能单元220,简化储能模组201结构,提升储能模组201装配效率,并且,储能模组201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电芯208的支架,储能模组201内可以布置更多电芯208,提升了储能模组201能量密度,在储能模组201具有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储能模组201的体积更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顶盖213和底盖214,在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顶盖213和底盖214分别位于储能单元220的两侧,当储能模组201以图1中方向放置时,在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顶盖213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上侧,底盖214设置在储能单元220的下侧,多个电芯208设置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且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连接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进一步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连接在第一侧板211 和第二侧板212之间,或者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连接在顶盖213和底盖214之间,优选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连接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 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和/或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通过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也就是说,可以在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通过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也可以在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 214之间通过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还可以在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以及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优选地,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 214之间均形成第二风道216。换言之,顶盖213与电芯208之间和/或底盖214与电芯208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优选地,顶盖213与电芯208之间、底盖214与电芯208之间均形成有第二风道 216,第二风道216与第一空间40连通。
具体地,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的表面与顶盖213之间、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与底盖214之间均设置有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与顶盖213之间的支撑梁219将储能单元220 和顶盖213分隔开以在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储能单元220与底盖214 之间的支撑梁219将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分隔开以在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6。其中,储能模组201外部气体可以流入第二风道216,气体流入第二风道216后可以与储能单元220换热,然后气体会流出储能模组201,从而带走电芯208的热量,达到降温效果,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并且,通过在储能单元220与顶盖213之间以及储能单元220与底盖214之间设置第二风道216,能够控制单个电芯208的两侧温度差在4度以内,可以使电芯208各区域温差更加均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靠近顶盖213 的表面、顶盖213均接触和/或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靠近底盖214的表面、底盖214均接触以将第二风道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且支撑梁219具有连通相邻两个子风道217的过风通道218。进一步地,当储能模组201以图1中方向放置时,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支撑梁219 与储能单元220的上表面和顶盖213均接触,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的下表面和底盖214均接触,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支撑梁219可以将第二风道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支撑梁219可以将第二风道 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多个子风道217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多个子风道217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其中,储能模组201外部气体流入子风道217后,气体可以通过过风通道218流入相邻的子风道217内,在气体流动过程中,可以与电芯208换热,将电芯208的热量带走,最终气体会流出储能模组201。并且,通过支撑梁219与储能单元220接触,位于储能单元220下方的支撑梁219可以支撑储能单元220,同时,位于储能单元220下方的支撑梁219和位于储能单元220上方的支撑梁219将储能单元220夹紧,从而使储能单元220稳固地装配在储能模组201内。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的多个支撑梁219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即图4中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同时,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梁219,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的多个支撑梁219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通过多个支撑梁219同时夹紧储能单元220,且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能够使储能单元220更加稳固地装配在储能模组201内,也能够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稳固夹紧储能单元2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梁219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跨越所有的电芯208。其中,如图4所示,支撑梁219的最左端与第一侧板211连接,支撑梁219的最右端与第二侧板212 连接,通过支撑梁219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跨越所有的电芯208后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 连接,能够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可靠夹紧储能单元2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侧板211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和/或第二侧板212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有朝向储能单元220凸出的限位凸台221,也可以理解为,可以在第一侧板211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置限位凸台221,也可以在第二侧板212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置限位凸台221,还可以在第一侧板211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和第二侧板212靠近储能单元220的内表面设置限位凸台221,支撑梁219、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 装配完成后,限位凸台221能够挤压储能单元220,使储能单元220固定在储能模组201内。
进一步地,支撑梁219搭接于限位凸台221,具体地,如图5所示,位于储能单元220和顶盖 213之间支撑梁219的两个端部分别搭接于第一侧板211的限位凸台221的上表面和第二侧板212 的限位凸台221的上表面,限位凸台221对储能单元220和顶盖213之间支撑梁219起到支撑作用,可以使支撑梁219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可靠装配。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支撑梁219的两个端部分别搭接于第一侧板211的限位凸台221的下表面和第二侧板212的限位凸台 221的下表面,限位凸台221对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支撑梁219起到支撑作用,可以避免位于储能单元220和底盖214之间支撑梁219过度挤压电芯20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限位凸台221内形成有第三风道222,其中,第三风道222在电芯208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由于限位凸台221与储能单元220接触,气体流入第三风道222后,气体可以与储能单元220换热,在气体沿着第三风道222流动时,气体可以源源不断地带走储能单元220热量,从而可以达到对储能单元220降温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设置有用于装配支撑梁219的安装孔223,安装孔223的轴线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侧板211上的安装孔223 在第一侧板21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的安装孔223在第二侧板21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二侧板212,通过第一紧固件224穿过安装孔223与支撑梁219配合以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其中,第一紧固件224和安装孔223均为多个,多个安装孔223和多个第一紧固件224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紧固件224可以为螺栓或者螺钉,第一紧固件 224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的外部穿过与其对应的安装孔223后与支撑梁219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固定,进而使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夹紧储能单元2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散热件209,多个电芯208中至少相邻的两个电芯208之间设有散热件209,散热件209与相邻的电芯208接触,散热件209限定出沿电芯20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210。当储能模组201以图7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的长度方向是指图7中前后方向,如此设置能够使散热件209与电芯208的接触面为电芯 208的大面,可以提升散热件209对电芯208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气体(例如冷风)从储能模组201内后可以流入第一风道210内,冷风沿着第一风道210流动时与电芯208换热,将电芯208 热量带走,达到冷却电芯208效果,第一风道210内的风流出第一风道210后,风可以流出储能模组201,从而将热量排出储能模组201。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210与第一空间40连通,冷风从第三空间42流入第一空间40后,冷风能够流入第一风道210内,冷风沿着第一风道210流动时与电芯208换热,将电芯208热量带走,达到冷却电芯208效果,第一风道210内的风流出第一风道210后,风可以从空调器50的进风口52 流入空调器5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散热件209可以限定出多个第一风道210,多个第一风道210沿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当储能模组201以图7中方向放置时,电芯208 的宽度方向是指图7中的上下方向。如此设置能够使气体在不同的第一风道210内顺畅流动,可以避免气体在散热件209内形成涡流,从而可以保证气体流动速度,便于气体流出散热件209,从而快速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也可以避免气体在散热件209内产生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电芯208形成多个电芯组,每个电芯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08,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每两个电芯208形成一个电芯组,位于端部的两个电芯208分别构成一个电芯组,相邻两个电芯组间设有散热件209,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每个电芯208与至少一个散热件209接触,使每个电芯208都具有至少一个散热件209对其进行散热,也能够使散热件209与电芯208面积较大的侧面贴合,可以增加电芯208散热面积,使电芯208各个区域温度差变小,同时,通过此种多个电芯208和散热件209的排布方式,散热件209能够对电芯 208起到支撑作用,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结构稳定性、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驱动风扇2061,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设于储能单元220的一端,且驱动风扇2061与储能单元 220间隔开设置,驱动风扇2061用于驱动气体在第一风道210内沿第一风道210流动。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当储能模组201以图4中方向放置时,驱动风扇2061设于储能单元220的前端,驱动风扇2061的选型可以根据具体散热需求选择不同型号的风扇。其中,驱动风扇2061工作时,驱动风扇2061的扇叶转动,在驱动风扇2061驱动下,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沿着第一风道210朝向驱动风扇2061的方向流动,通过气体流动带走电芯208产生的热量,驱动风扇2061带出的气体最终排出至储能模组201外部。通过设置驱动风扇2061,能够增加第一风道210内气体流动速度,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可以提升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空调器50可以用其他形式的鼓风机实现替代,其他形式的鼓风机需要和空调一样接入电池管理系统中,且鼓风机需位于柜体60内部、驱动风扇2061外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驱动风扇2061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驱动风扇 2061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开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数量与储能模组201内电芯208设置数量呈正相关,即储能模组201内电芯208设置数量越多,驱动风扇2061 的设置数量越多,储能模组201内电芯208设置数量越少,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数量越少,本申请以储能模组201设置两个驱动风扇2061为例进行说明。其中,通过设置多个驱动风扇2061,能够增加驱动风扇2061的覆盖面积,可以保证提升储能模组201内每个散热件209的第一风道210 气体流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储能模组201的散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 之间的间隔距离为A,满足关系式:90mm≤A≤100mm,例如: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98mm。其中,通过使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A,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 即图6中的左右方向,能够保证驱动风扇2061可以驱动位于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第一风道210 内的气体流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保证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 中的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与另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B,满足关系式: 180mm≤B≤200mm,例如:相邻两个驱动风扇2061中的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与另一个驱动风扇2061的中心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90mm。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驱动风扇2061可以驱动位于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流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保证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与电芯208 之间的间隔距离为C,满足关系式:40mm≤C≤50mm,例如:驱动风扇2061与电芯208之间的间隔距离为45.6mm。进一步地,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与散热件209之间的间隔距离也为C。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驱动风扇2061可以驱动位于两个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流动,可以更加快速地将电芯208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保证散热件209的换热效率,从而使驱动风扇2061与电芯208之间、驱动风扇2061与散热件209之间的间隔尺寸适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散热件209 的远离驱动风扇2061的表面与相邻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D,满足关系式:60mm≤D≤70mm, 例如:位于最外侧的散热件209的远离驱动风扇2061的表面与相邻驱动风扇206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65.2mm。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每个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均被驱动风扇2061驱动流动,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各个区域温度一致性,从而可以使储能模组201散热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风扇2061尺寸越大第一风道210内气流速度越大,在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的尺寸大于等于电芯208的宽度尺寸,此时驱动风扇2061在电芯208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达到电芯208覆盖率的100%,而驱动风扇2061的工作面积为圆形,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 210内达到最大空气流量,保证对储能模组201散热效果。进一步地,在储能模组201的宽度方向上,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尺寸占储能模组201宽度尺寸的40%-50%,例如:驱动风扇2061的设置尺寸占储能模组201宽度尺寸的44.6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电芯208的侧表面(即大面)面积为S1, 散热件209与相邻电芯208的接触面积为S2,满足关系式:0.90≤S2/S1≤1,例如:S2/S1为0.97。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散热件209与相邻电芯208的接触面积,可以提升散热件209与电芯208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散热端板206,驱动风扇2061安装于散热端板206,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和/或第二侧板212固定连接,也可以理解为,可以是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连接,也可以是散热端板206与第二侧板212连接,还可以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均固定连接。其中,如图4所示,散热端板206安装在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的前端,散热端板206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 均连接,可以通过螺栓将散热端板206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进一步地,散热端板 206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设置,通过将驱动风扇2061安装于散热端板206,能够使第一风道210 内的气体沿着第一风道210朝向储能模组201前方运动,也能够将驱动风扇2061可靠地布置在储能模组201内。
进一步地,如图1、图19-图21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连接片2083和汇流排安装架 2084,在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电芯20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柱和负极柱,连接片2083连接在相邻两个电芯208的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以实现相邻两个电芯208电连接,汇流排安装架2084 设置在散热端板206和储能单元220之间,连接片2083安装于汇流排安装架2084,汇流排安装架 2084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例如:汇流排安装架2084可以通过螺栓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汇流排安装架2084也可以卡接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 上,具体装配形式不做具体限定,散热端板206可拆卸地安装于汇流排安装架2084上,从而将散热端板206间接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固定板2065,固定板2065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和/或第二侧板212,也就是说,固定板2065可以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固定板2065也可以安装于第二侧板212,固定板2065还可以同时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 212,进一步地,固定板2065与侧板连接的部分设置为平板状结构,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板2065 可以设置有提手2066,进一步地,固定板2065远离侧板的端部设置有提手2066,固定板2065与提手2066连接的部分构造为平板状结构,需要取放储能模组201时,通过抓取提手2066,便于工作人员提起储能模组201,从而便于搬运储能模组20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端板206 可以与固定板2065固定连接,可以使用螺栓将散热端板206安装于固定板2065。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固定支架2067,固定支架2067安装于第一侧板211和/或第二侧板212,优选地,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同时设置有固定支架2067,固定支架2067位于固定板2065和散热端板206之间,固定支架2067位于固定板2065内侧,固定支架2067用于对散热端板206限位。其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侧板211的前端和第二侧板 212的前端均设置有固定支架2067,在储能模组201的前后方向上,固定支架2067设置在散热端板206和侧板(即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之间,通过将固定支架2067设置在散热端板206 和侧板之间,能够使散热端板206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可以为连接片2083等零部件的布置提供安装空间,即可以为汇流排安装架2084的布置提供安装空间,并且,通过固定支架2067和散热端板206限位配合,固定支架2067可以限制散热端板206在储能模组201宽度方向上移动,可以使散热端板206和汇流排安装架2084可靠装配。进一步地,固定支架2067与固定板2065可拆地连接,例如: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将固定支架2067与固定板2065可靠固定。进一步地,散热端板206 也可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安装于固定支架2067。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固定支架2067设置有插接柱2085,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设置有插接孔2086,固定支架2067与第一侧板211装配时,插接柱2085插入第一侧板211的插接孔2086,然后用螺栓将固定支架2067和第一侧板211固定,固定支架2067与第二侧板212装配时,插接柱2085插入第二侧板212的插接孔2086,然后用螺栓将固定支架2067和第二侧板212固定,如此设置能够将固定支架2067稳固地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便于固定支架2067的拆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散热端板206设置有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正极连接端子2029与储能单元220的总正输出极连接,负极连接端子2030与储能单元220的总负输出极连接。进一步地,在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上,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散热端板206的同一侧设置,例如:如图4所示,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散热端板206的左侧设置。当储能模组201层叠配置在储能柜内后,通过将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布置在散热端板206的同一侧,便于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连接,可以减小导电排10的长度,导电排10连接在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之间,进一步地,导电排10与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均插接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散热端板206可以限定出安装槽2063,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均设于安装槽2063内,进一步地,安装槽2063从散热端板206 的外表面朝向散热端板206内凹陷,通过将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布置在安装槽 2063内,能够将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隐藏在安装槽2063内,避免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凸出散热端板206外表面与其他零部件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3所示,散热端板206还限定出防呆槽203,防呆槽203 与安装槽2063连通,防呆槽203用于走线(例如导电排10)。进一步地,防呆槽203包括第一槽段20641、第二槽段20642和第三槽段20643,第一槽段20641和第二槽段20642均在储能模组201 高度方向延伸,第二槽段20642在储能模组201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槽段20642的一端与第一槽段20641连通,第二槽段20642的另一端与第三槽段20643连通,第三槽段20643与安装槽2063 连通,导电排10的形状与防呆槽203的形状适配。其中,如图13所示,正极连接端子2029可以位于负极连接端子2030的左侧,当多个储能模组201依次堆叠时,导电排10连接在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导电排1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导电排1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从而实现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电连接。并且,通过导电排10位于防呆槽203内,防呆槽203可以对导电排10起到导向作用,可以避免导电排10装错(例如导电排1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导电排1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同时,将导电排10 隐藏在防呆槽203内,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其他零部件干涉,从而可以保证导电排10与正极连接端子2029、负极连接端子2030装配可靠性。
进一步地,散热端板206还可以限定出走线槽2064,走线槽2064与安装槽2063连通,防呆槽 203和走线槽2064分别位于安装槽2063两侧,进一步地,当储能模组201以图4中方向放置时,走线槽2064设置在安装槽2063上侧,防呆槽203设置在安装槽2063下侧,走线槽2064与正极连接端子2029对应设置,防呆槽203与负极连接端子2030对应设置。当多个储能模组201依次堆叠时,导电排10连接在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导电排10的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且位于储能模组201的走线槽2064内,导电排10的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且位于储能模组201的防呆槽203内,从而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走线槽2064用于避让导电排10,导电排10隐藏在走线槽2064内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其他零部件干涉,防呆槽203和走线槽2064均可以对导电排10限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温度检测件,温度检测件用于采集储能单元220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温度检测件可以设置为温度传感器。驱动风扇2061、温度检测件均适于与储能模组201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通过接收温度检测件采集的温度信息调控驱动风扇2061的转速,即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通过接收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控制驱动风扇2061的工作模式。
其中,驱动风扇2061、温度检测件均可以通过通讯线束与储能模组201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温度检测件可以实时检测储能单元220温度,温度检测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传递至电池管理系统后,电池管理系统根据接收的温度信息控制驱动风扇2061的转速,例如:当储能单元220温度较高时 (例如超过35℃),电池管理系统控制驱动风扇2061提升转速,优选采用全速转动,可以有效对储能模组201降温,当储能单元220温度较低时(例如温度达到30℃),电池管理系统控制驱动风扇2061降低转速,使驱动风扇2061采用半速转动,也可以有效对储能模组201降温。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储能模组201在不同温度下的驱动风扇2061变速调节,可以使驱动风扇2061调节至适宜转速以满足储能模组201散热需求,有利于节约电力成本,对提高散热效率和电能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效果,并且,维护了储能模组201工作时温度的稳定,对储能模组201的稳定输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信息采集器2062(BIC),信息采集器2062 可以连接在温度检测件和电池管理系统之间,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通过信息采集器2062传递至电池管理系统。并且,驱动风扇2061通过线束与信息采集器2062电连接,通过信息采集器2062 向外部取电,从而使驱动风扇2061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通风面板207,通风面板207设置于驱动风扇2061的远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且通风面板207设有出风孔20722。如图1所示,通风面板207和散热端板206均设置在储能单元220前侧,散热端板206位于通风面板207和储能单元220之间,通风面板207安装于散热端板206,进一步地,通风面板207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安装于散热端板206,通风面板207也可以通过螺栓安装于散热端板206,通风面板 207和散热端板206的具体装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中,驱动风扇2061工作时,驱动风扇2061的扇叶转动,在驱动风扇2061驱动下,第一风道210内的气体沿着第一风道210朝向驱动风扇2061的方向流动,通过气体流动带走电芯208产生的热量,驱动风扇2061带出的气体最终通过通风面板207上的出风孔20722排出至储能模组201外部,实现散出热风的功能。并且,通风面板207也可以遮挡驱动风扇2061,避免驱动风扇2061暴露在储能模组201外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能模组201还可以包括:端板2081,端板2081 设于储能单元220的另一端且与储能单元220间隔开,端板2081与顶盖213和/或底盖214连接,端板2081设有与第一风道210连通的第一进风孔2082。其中,端板2081可以与顶盖213、底盖214 均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端板2081可以通过螺栓与顶盖213、底盖214直接装配。如图1所示,端板2081和储能单元220之间可以设置有汇流排安装架2084,汇流排安装架2084直接或者间接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该汇流排安装架2084也设置有连接片2083,端板2081可以安装于顶盖213和/或底盖214上,从而实现端板2081与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的间接连接。并且,通过端板2081设有与第一风道210连通的第一进风孔2082,气体可以从第一进风孔2082流入储能模组201内,流入储能模组201内的一部分气体流入散热件209,另一部分气体可以流入第二风道216,使电芯208被气体包围,从而可以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储能模组201设有补风孔215,补风孔215连通第一空间40和第二风道216。在第三方向上,补风孔215位于储能模组201的中部,也可以理解为,储能模组201的中部位置设有补风孔215,具体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设置有补风孔215,补风孔215与第二风道216连通。冷气流入第一空间40后,第一空间40内的冷气可以通过补风孔215流入第二风道216内,使电芯 208被冷气包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盖213和/或底盖214设有与第二风道216连通的补风孔215,优选地,顶盖213和底盖214均设有与第二风道216连通的补风孔215,冷气可以通过补风孔215流入第二风道216内,使电芯208被冷气包围,从而进一步提升电芯208散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电芯208外型扁平酷似刀片,电芯208可以是一种新型磷酸铁锂电池。电芯208的长度尺寸为E,满足关系式:400mm≤E≤1500mm,电芯208的宽度尺寸为F,满足关系式:70mm≤F≤150mm,电芯208的厚度尺寸为G,满足关系式:10mm≤G≤25mm。如此设置能够将扁平形状的电芯208布置在储能模组201内,通过多个电芯208依次沿电芯208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内能量密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储能模组201,储能模组201结构简单,提升储能模组201装配效率,从而提升储能柜装配效率,并且,储能模组201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电芯 208的支架,储能模组201内可以布置更多电芯208,提升了储能模组201和储能柜能量密度,在储能模组201具有相同能量密度情况下,储能模组201和储能柜的体积更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31所示,储能柜200可以包括电连接组件100,电连接组件100用于电连接两个储能模组201,且电连接组件100与储能模组201插接配合,两个储能模组201通过电连接组件100连接,电连接组件100适于连接在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以实现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或者并联,本申请以电连接组件100连接在两个储能模组201之间以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为例进行说明。储能模组201具有连接端子 202,每个储能模组201可以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 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
如图23-图31所示,电连接组件100包括:导电排10和绝缘盖20,导电排10可以设置为铜排,导电排10适于与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插接配合以使两个储能模组201电连接,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且适于与储能模组201连接,导电排10适于与连接端子202插接配合以使导电排10和连接端子202电连接。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绝缘盖20可以防止导电排10从连接端子202 内弹出,且绝缘盖20与连接端子202连接,且绝缘盖20适于压抵导电排10。
其中,需要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时,导电排10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 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且导电排10还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以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连接,在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插接过程中,不需要借助扳手等工具将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便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对接,可以提升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装配效率,也可以降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安装成本。同时,绝缘盖20与连接端子202连接,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通过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能够使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可靠插接,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防止产生拉弧,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也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使用安全性。另外,绝缘盖20 为绝缘件,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能够避免导电排10裸露,可以避免漏电,提高高压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9、图31所示,导电排10可以包括:第一子导电排11、第二子导电排12和第三子导电排13,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分别用于与对应的连接端子202插接配合,第二子导电排12连接在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三子导电排13之间以将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分隔开,从而使得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以及第三子导电排13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均形成一个避让空间14,每个避让空间14用于配置一个连接端子202。
其中,如图30和图31所示,储能模组201上可以设置有防呆槽203,防呆槽203的形状与导电排10的形状一致,需要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时,第一子导电排11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与第一子导电排11连接的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位于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的避让空间14内,第三子导电排13 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与第三子导电排13 连接的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位于第三子导电排13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的避让空间14内,导电排10位于防呆槽203内,防呆槽203沿导电排10的长宽厚方向对导电排10限位,这样设置能够将导电排10隐藏在防呆槽203内,避免导电排10被刮蹭,便于对导电排10定位。并且,通过将防呆槽203设置为弯型结构与导电排10配合装配,能够防止导电排10装错,起到防呆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导电排12的一端与第一子导电排11连接,第二子导电排12 的另一端与第三子导电排13连接,且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如图26-图29、图31所示,第二子导电排12的一端与第一子导电排11的一端连接,第二子导电排12的另一端与第三子导电排13的一端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子导电排12与第一子导电排11、第三子导电排13均垂直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在第一子导电排11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以及第三子导电排13与第二子导电排12之间均形成一个避让空间14的技术效果,可以使第一子导电排11、第二子导电排12和第三子导电排13布置方式合理。并且,能够使导电排10 构造为“Z”字型结构,通过将导电排10设置为“Z”字型结构,且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从储能模组201同侧引出,便于电连接组件100的安装和拆卸,也便于电连接组件100 维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8所示,导电排10设置有定位卡槽15,定位卡槽15适于与连接端子202定位配合,进一步地,定位卡槽15在导电排10的厚度方向贯穿导电排10。其中,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设置有定位卡槽15,连接端子202可以设置有限位凸部2026,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上后,限位凸部2026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通过限位凸部2026和定位卡槽15配合,能够将导电排10可靠地插接于连接端子202,可以避免连接端子202 和导电排10分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也可以防止导电排10相对连接端子202晃动。
进一步地,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均设置有多个定位卡槽15,连接端子202可以设置有多个限位凸部2026,通过多个定位卡槽15和多个限位凸部2026配合,能够将导电排10更加可靠地插接于连接端子202,可以进一步避免连接端子202和导电排10分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也可以进一步防止导电排10相对连接端子202晃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28和图29所示,绝缘盖20可以包括:绝缘盖本体21 和第一卡接部22,绝缘盖本体21罩设于导电排10且适于压抵导电排10,在绝缘盖20的第一方向上,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3中方向放置时,绝缘盖20的第一方向是指图中的左右方向,绝缘盖本体2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2,优选地,在第一方向上,绝缘盖本体2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2,第一卡接部22适于与连接端子202卡接。其中,通过在绝缘盖本体21上设置第一卡接部22,能够将绝缘盖20稳固地安装于连接端子202,可以使绝缘盖本体21可靠压抵导电排10,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虚接,并且,通过绝缘盖本体21罩设于导电排10,可以起到绝缘防护作用,避免电连接组件100漏电,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同时,通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卡接,便于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拆装,可以提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装配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上,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3中方向放置时,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是指图23中的前后方向,绝缘盖本体21远离导电排10的端部设有遮挡部23,遮挡部23用于遮挡导电排10。其中,如图23、图27和图29所示,连接端子202限定出插接槽2023,如图23和图27所示,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7中方向放置时,插接槽2023的上端敞开设置,且在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的前端、插接槽2023的后端均敞开设置,将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即可实现导电排10和连接端子 202插接配合,导电排10插入插接槽2023内后,将绝缘盖20安装于连接端子202上,遮挡部23 可以遮挡插接槽2023在第二方向上的敞开端,从而对导电排10进行遮挡,进而可以防止电连接组件100漏电。并且,绝缘盖20能够插接槽2023的上端,绝缘盖20可以对导电排10进行限位,从而防止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内弹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图26-图28所示,导电排10的外部套设有绝缘套30,绝缘套30具有绝缘作用,进一步地,绝缘套30可以由绝缘胶制成,进一步地,在导电排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13的至少部分结构裸露在绝缘套30外部。通过将绝缘套30套设在导电排10的外部,能够避免导电排10漏电,可以防止用户接触导电排10后触电,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
储能模组201设置有连接端子202,储能柜内设置有多个储能模组201,多个储能模组201在储能柜的高度方向依次堆叠设置,每个储能模组201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两个连接端子202在储能模组201宽度方向排布,且两个连接端子202设置在储能模组201同一端,两个连接端子202 中的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201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储能模组 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电连接组件100用于电连接两个储能模组201。
其中,需要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时,导电排10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一个储能模组201 的正极连接端子2029插接连接,且导电排10还与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负极连接端子2030插接连接,以将两个储能模组201串联连接,在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插接过程中,不需要借助扳手等工具将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便于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对接,可以提升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装配效率,从而提升储能柜装配效率,也可以降低导电排 10与连接端子202安装成本。同时,绝缘盖20与连接端子202连接,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通过绝缘盖20压抵导电排10,能够使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可靠插接,可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防止产生拉弧,提升电连接组件100使用安全性,也可以提升储能模组201 使用安全性,从而提升储能柜使用安全性。另外,绝缘盖20为绝缘件,绝缘盖20罩设于导电排10,能够避免导电排10裸露,可以避免漏电,提高高压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储能模组201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与导电排10连接,另一个连接端子202与导电排10避让开。其中,每个储能模组 201均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202,储能模组201的两个连接端子202中的一个与导电排10连接,另一个连接端子202位于导电排10形成的避让空间14内,使连接端子202与导电排10避让开,避免连接端子202与导电排10发生干涉。两个连接端子201设于储能模组201的同一端,且两个连接端子201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同侧布置,也可以理解为,储能模组201设置有一个正极连接端子 2029和一个负极连接端子2030,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同侧布置。
如图31所示,当电连接组件100和连接端子202以图31中方向放置时,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同一侧布置,例如: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 靠近储能模组201的左侧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和图27所示,连接端子202可以包括:导电弹片2021和绝缘的端子本体2022,端子本体2022限定出插接槽2023,导电弹片2021设于插接槽2023内,导电排10插入插接槽2023内后与导电弹片2021接触。进一步地,当电连接组件100以图27中方向放置时,插接槽2023的上端敞开设置,且在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的前端、插接槽 2023的后端均敞开设置,将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内使导电弹片2021和导电排10接触,从而实现导电排10和导电弹片2021之间电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导电弹片2021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 2025,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一方向相对设置,连接端子202 的第一方向与绝缘盖20的第一方向方向一致,导电排10适于插入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多个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沿着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依次排布,且多个第一导电弹片 2024和多个第二导电弹片2025一一对应,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与绝缘盖20的第二方向方向一致。其中,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内后,导电排10夹设在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之间,保证导电排10与第一导电弹片2024、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可靠接触,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连接端子202发生虚接。
进一步地,如图26和图27所示,导电排10设有定位卡槽15,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限位凸部2026,限位凸部2026适于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其中,定位卡槽15可以在导电排10的厚度方向贯穿导电排10,第一子导电排11和第三子导电排 13设置有定位卡槽15,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均可以设置有限位凸部2026,导电排10插接于连接端子202上后,限位凸部2026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通过限位凸部 2026和定位卡槽15配合,能够将导电排10可靠地插接于连接端子202,可以避免导电弹片2021 和导电排10分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导电排10与导电弹片2021发生虚接,也可以防止导电排10相对连接端子202晃动。并且,通过限位凸部2026伸入导电排10的定位卡槽15内,能够判断出导电排10是否插接到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6所示,连接端子202还可以包括:导电件2027,导电件2027可以设置为金属件,导电件2027与导电弹片2021连接,且导电件2027适于与储能模组 201电连接。进一步地,导电件2027的一端伸入插接槽2023内且与导电弹片2021连接。其中,连接端子202安装于储能模组201上时,导电件2027连接在导电弹片2021和储能模组201之间,实现连接端子202和储能模组201间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6所示,绝缘盖20设有第一卡接部22,连接端子202 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028,第二卡接部2028适于与绝缘盖20的第一卡接部22卡接。其中,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一方向上,连接端子20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028,第二卡接部2028与第一卡接部22一一对应连接。通过第二卡接部2028与第一卡接部22卡接,便于将绝缘盖20安装于连接端子202,也便于将绝缘盖20从连接端子202上拆下,从而可以提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 拆装效率。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装配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绝缘盖 20和连接端子202具体装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进一步地,如图23和图26所示,第一卡接部22为卡接孔和卡勾中的一个,第二卡接部2028 为卡接孔和卡勾中的另一个,例如:第一卡接部22为卡接孔,第二卡接部2028为卡勾,绝缘盖20 和连接端子202装配过程中,按压绝缘盖20,使卡勾卡入卡接孔内,即可完成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的装配。这样设置能够简化第一卡接部22和第二卡接部2028结构,降低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生产难度,可以提升绝缘盖20和连接端子202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两端敞开设置,绝缘盖本体21设有遮挡部23,遮挡部23用于遮挡插接槽2023远离导电排10的敞开端。其中,当连接端子202以图27中方向放置时,插接槽2023的上端敞开设置,且在连接端子202的第二方向上,插接槽2023的两端均敞开设置,导电排10从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压入连接端子202的插接槽2023 内使导电弹片2021和导电排10接触,导电排10插入插接槽2023内后,将绝缘盖20安装于连接端子202上,遮挡部23可以遮挡插接槽2023的敞开端,从而对导电排10进行遮挡,进而可以防止电连接组件100漏电。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连接端子202设置有安装柱2031,通过螺栓穿过安装柱2031与储能模组201连接以将连接端子202固定安装于储能模组201。
需要说明的是,先将多个储能模组201安装于储能柜中,多个储能模组201在储能柜的高度方向依次层叠排布,然后将导电排10安装于防呆槽203内,同时使导电排10的下端对准位于下方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且使导电排10的上端对准位于上方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用力按压导电排10,使导电排10在第一导电弹片2024和第二导电弹片2025之间,直至导电排10不能继续往插接槽2023内按压为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模组组件包括:储能模组和通风面板207,储能模组包括储能单元 220和散热端板206,其中:
储能单元220用于储存和释放电能,储能单元220在充放电时会产生热量,散热端板206设于储能单元220的一侧,也就是说,散热端板206可以是储能单元220外部的一侧的端板,散热端板 206可以为储能单元220提供支撑和保护,同时,散热端板206设有驱动风扇2061,驱动风扇2061 可增强流过储能单元220的气流流速,以提升储能单元220的散热效果,以使储能单元220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优选地,散热端板206设于储能单元220长度方向的一侧,以提升气流与储能单元220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时间,以提升储能单元220的散热效果。
通风面板207设于散热端板206的外侧,也就是说,通风面板207设于散热端板206远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通风面板207可罩设于散热端板206,通风面板207包括面板框架2071和固定于面板框架2071的通风格栅2072,面板框架2071适于与散热端板206固定,通风格栅2072可用于通风和保护散热端板206,通风格栅2072镂空设置,以便于气流通过通风格栅2072,保证储能模组201的散热效果,同时,通风格栅2072还可以阻止异物进入到驱动风扇2061和储能单元220,以保证储能模组201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异物可以是杂物、昆虫、手指等。此外,通风格栅2072 还可以在视觉上遮蔽散热端板206,以减少散热端板206上驱动风扇2061和其他电气元件的外漏,以提升模组组件的整洁性和美观性。另外,通风格栅2072上还可以设有企业LOGO,以增强模组组件的产品辨识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储能单元220的使用寿命,驱动风扇2061为易损件,当驱动风扇2061 故障需要维修或更换时,通过拆卸通风面板207即可将散热端板206上的驱动风扇2061露出,驱动风扇2061在散热端板206上的拆装方向位于散热端板206背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换言之,驱动风扇2061拆装方向位于散热端板206朝向通风面板207的一侧,可在无需拆卸散热端板206 的情况下对驱动风扇2061进行维修或更换,从而有利于提升模组组件维护的便利性。参照图12所示,驱动风扇2061通过多个第二紧固件20611安装于散热端板206背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第二紧固件20611可以是螺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组组件,储能单元220的一侧设有散热端板206,散热端板206设有驱动风扇2061,通风面板207设于散热端板206的外侧,通风面板207可保证模组组件的散热效果,并阻止异物进入,通风面板207还可以提升模组组件维护的便利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模组组件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满足以下关系式:α≥(μV/v)/S1,其中,μ为试验系数,μ满足关系式0.9≤μ≤1.1,V为驱动风扇2061满功率运行时单位时间的排风量,v为驱动风扇2061的最大风速,S1为驱动风扇2061的有效出风区域面积,从而保证散热端板206的通风效果,使散热端板206满足储能模组201的散热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μ为1.0,驱动风扇2061满功率运行时的排风量为149.50CFM, 1CFM=0.000472m3/s,即V为0.070564m3/s,驱动风扇2061的最大风速v为17m/s,驱动风扇2061 的有效出风区域面积为L1*L2(如图7所示),L1=L2=92mm,即S1为0.008464m2,由此,(μV/v) /S1=49%,也就是说,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49%时,即可满足储能模组201的散热需求,同时,为了保证通风格栅2072对散热端板206的遮掩和保护效果,以及通风格栅2072的美观性,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优选为50%。
进一步,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还满足以下关系式:α≤70%,可以理解的是,当α大于 70%时,通风格栅2072的强度较弱,容易损坏,并且阻止异物进入到驱动风扇2061和储能单元220 的能力较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8-图9所示,通风格栅2072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风栅20721,每条导风栅20721的两端均固定于面板框架2071,相邻两个导风栅20721之间形成出风孔 20722,出风孔20722为等宽出风孔,也就是说,出风孔20722在出风方向上的宽度相等,且出风孔20722的宽度D1,导风栅20721为等宽导风栅,也就是说,导风栅20721在在出风方向上的宽度相等,且导风栅20721宽度D2满足以下关系式:0.6≤D1/D2≤1.4,等宽出风孔和等宽导风栅可便于通风格栅2072的生产制造,同时,在出风孔20722为等宽出风孔、导风栅20721为等宽导风栅时,D1/D2近似是等同于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若D1/D2<0.6,则出风孔20722的宽度过小,通风格栅2072将导致储能模组201散热不良,若D1/D2>1.4,则出风孔20722的宽度过大,通风格栅2072难以阻止异物进入驱动风扇2061和储能单元220。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通风面板207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制造,D1/D2=1,D1为2mm, D2为2mm,从而有利于通风面板207的脱模,提升通风面板207的良品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2和图43所示,通风格栅2072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风栅20721,每条导风栅20721的两端均固定于面板框架2071,相邻两个导风栅20721之间形成出风孔20722,出风孔20722在出风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且出风孔20722最小宽度D3,导风栅20721 在出风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增大,且导风栅20721最大宽度D4满足以下关系式:0.6≤D3/D4≤1.4,由此,以保证通风格栅2072的通风效果,并可防止较小的异物通过出风孔20722进入储能模组201 内。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孔20722为变宽度出风孔,导风栅20721为变宽度导风栅,当驱动风扇2061 向通风格栅2072方向出风时,出风孔20722最内侧宽度大于其最外侧宽度,导风栅20721最内侧宽度小于其最外侧宽度时,D3/D4近似是等同于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若D3/D4<0.6,则出风孔20722的最小宽度过小,通风格栅2072将导致储能模组201散热不良,若D3/D4>1.4,则出风孔20722的最小宽度过大,通风格栅2072难以阻止异物进入驱动风扇2061和储能单元220。
驱动风扇2061向储能单元220方向出风时,出风孔20722最内侧宽度小于其最外侧宽度,导风栅20721最内侧宽度大于其最外侧宽度时,若D3/D4<0.6,则出风孔20722的最大宽度过小,通风格栅2072将导致储能模组201散热不良,若D3/D4>1.4,则出风孔20722的最大宽度过大,通风格栅2072难以阻止异物进入驱动风扇2061和储能单元2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3所示,出风孔20722最内侧宽度大于其最外侧宽度,导风栅20721最内侧宽度小于其最外侧宽度,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孔20722最内侧宽度为出风孔20722 靠近面板框架2071的一侧的宽度,出风孔20722最外侧宽度为出风孔20722远离面板框架2071的一侧的宽度,导风栅20721最内侧宽度为导风栅20721靠近面板框架2071的一侧的宽度,导风栅 20721最外侧宽度为导风栅20721远离面板框架2071的一侧的宽度,也就是说,出风孔20722靠近驱动风扇2061的一侧宽度大于其远离驱动风扇2061的一侧的宽度,导风栅20721靠近驱动风扇2061 的一侧宽度小于其远离驱动风扇2061的一侧的宽度,出风孔20722可在出风方向上形成一个反向喇叭口结构,以减少出风孔20722和导风栅20721对驱动风扇2061出风的风阻,从而有利于提升模组组件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3所示,导风栅20721的导风侧壁与出风方向的夹角β满足以下关系式:5°≤β≤15°,例如,β为5°,或10°,或15°,以减少出风孔20722和导风栅 20721对驱动风扇2061出风的风阻,若β小于5°,则出风孔20722和导风栅20721对驱动风扇2061 出风的风阻降低效果不明显,若β大于15°,则会影响导风栅20721的强度,导风栅20721容易在出风风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和振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风面板207所采用的材质为PPO(聚苯醚),PPO具有良好的韧性、耐热性、阻燃性、耐磨、抗氧化性、耐候性等优点,PPO至少与储能单元220的寿命周期(10年~15 年)相同,并可在在长时间热风吹的情况下不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条导风栅20721沿第四方向等间距设置,以使通风格栅2072上导风栅20721和出风孔20722均匀排布,导风栅20721在第四方向上的投影长度D5,面板框架2071 在第四方向上的投影长度D6满足以下关系式:0.002≤D5/D6≤0.006,从而使通风格栅2072的导风栅20721具有足够多的数量,以形成较为密集的导风栅20721和出风孔20722,从而有利于提升通风格栅2072的透气均匀性,并可避免较小的异物通过出风孔20722进入到模组组件的内部。
第四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同向,举例而言,参照图7所示,第四方向可以是面板框架2071的长度方向,面板框架2071在第四方向上的投影长度D6即为面板框架2071的长度,面板框架2071的长度可与散热端板206的长度相同或相近,导风栅20721在第四方向上的投影长度D5 即为导风栅20721的最大宽度,当D6为531.4mm时,为保证通风格栅2072的透气均匀性和阻止异物的通过,每个导风栅20721在第四方向上的投影长度D5可以是2m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43所示,导风栅20721向面板框架2071外延伸的高度H满足以下关系,1≤H/D5≤4,以保证导风栅20721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还可以使气流在流过两个导风栅20721之间的出风孔20722时,导风栅20721对气流形成一定的导向作用,避免气流发散而产生乱流,从而有利于提升驱动风扇2061的散热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导风栅20721向面板框架2071外延伸的高度H为导风栅20721在出风方向所在直线上的投影长度。举例而言,当D5 为2mm时,H的可选尺寸可以是4m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栅20721为直导风栅,直导风栅长度方向与面板框架2071长度方向的夹角δ满足以下关系式:0°≤δ≤180°,直导风栅便于生产制造,并可以使通风面板207 形成一个协调美观的整体视觉效果。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δ=90°时,通风面板207如图7所示。当δ=0°时,通风面板207如图44所示,当δ=45°时,通风面板207如图45所示,当δ=135°时,通风面板207如图46所示。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栅20721为还可是沿弯折曲线延伸的曲导风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单元220包括多个电芯,多个电芯沿电芯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以形成沿电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且散热风道与电芯的换热面积较大,散热端板206 设于电芯长度方向的一端,以便于提升储能单元220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12所示,散热端板206设有多个驱动风扇2061,多个驱动风扇2061沿散热端板206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以保证储能单元220的均匀散热,避免储能单元220局部过热,防止储能单元220发生的热失控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47和图48所示,散热端板206设有第一安装部2069,通风面板207设有与第一安装部2069对应的第二安装部2079,第一安装部2069和第二安装部2079 中的一个设有磁性件20691,另一个设有磁吸件20791,通风面板207与散热端板206通过磁性件 20691与磁吸件20791吸附连接,可在不需要借助安装工具的情况下,方便地将通风面板207安装于散热端板206,或将通风面板207从散热端板206拆卸下来,从而由于提升通风面板207的安装和拆卸效率,同时,磁性件20691与磁吸件20791的在吸附的情况下,通风面板207与散热端板206 的装配间隙较小且均匀,通风面板207不易出现晃动,并且磁力不会影响通风面板207相对于其他部件的定位操作,从而可以改善通风面板207的使用性能,避免通风面板207安装不到位的情况。
另外,在通风面板207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对第一安装部2069和第二安装部2079的损伤较小,通风面板207可以多次反复拆装而不影响通风面板207与散热端板206连接的可靠性,相比于传统的螺接和卡扣等连接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面板207与散热端板206在反复拆装后的可靠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磁性件20691和磁吸件20791可以通过磁力作用相互吸引,以便于通风面板207 的拆装,从而有利于提升模组组件安装和维护的便利性,降低模组组件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20691为具有磁性的磁铁,磁吸件20791为适于被磁性件20691吸附的铁、钴、镍及其合金。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20691和磁吸件20791为异性磁极相对的磁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069包括第一安装座20692,第二安装部2079包括第二安装座20792,磁性件20691和磁吸件20791中的一个固定于第一安装座20692,另一个固定于第二安装座20792,以实现磁性件20691和磁吸件20791分别固定于通风面板207和散热端板20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7和图48所示,磁性件20691固定于散热端板206的第一安装座20692,磁吸件20791固定于通风面板207的第二安装座20792。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磁吸件20791固定于散热端板206的第一安装座 20692,磁性件20691固定于通风面板207的第二安装座2079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20691和磁吸件20791均可以是长条形结构,第一安装座20692 的构造为适于与磁性件20691或磁吸件20791固定配合的第一安装槽,磁性件20691或磁吸件20791 可与第一安装槽以焊接连接、扣合连接、螺栓连接或粘接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二安装座20792 的构造为适于与磁性件20691或磁吸件20791固定配合的第二安装槽,磁性件20691或磁吸件20791 可与第二安装槽以焊接连接、扣合连接、螺栓连接或粘接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47和图48所示,第一安装座20692设于散热端板206 朝向储能单元220的一侧,第二安装座20792设于通风面板207朝向散热端板206的一侧,以在散热端板206和通风面板207装配后,隐藏第一安装座20692和第二安装座2079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47和图48所示,第一安装部2069包括第一定位件 20693,第二安装部2079包括第二定位件20793,第一定位件20693适于与第二定位件20793定位配合,以使磁性件20691与磁吸件20791正对吸附,以实现通风面板207准确地安装于散热端板206。
可选地,第一定位件20693和第二定位件20793的定位配合可以是销与孔的定位配合,还可以滑轨与滑槽的定位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0693和第二定位件20793中的一个为定位孔,另一为与定位孔对应的定位销,定位孔和定位销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且可靠性较高,在定位孔插入定位销时,磁性件20691与磁吸件20791正对,以便于通风面板207准确地安装于散热端板206,从而有利于降低通风面板207的安装难度,提升通风面板207的安装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47和图48所示,第一定位件20693为定位孔,第二定位件20793为定位销。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第一定位件20693为定位销,第二定位件20793 为定位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7所示,定位销设有导向面20794,导向面20794适于与定位孔的内壁面导向配合,从而有利于定位销在插入定位孔的安装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导向面20794 可以是设于定位销朝向定位孔一端的锥形导向面,以在将定位销插入定位孔时,锥形导向面可先进入定位孔,并且锥形导向面20794在可沿定位孔的内壁面向内滑动,使定位销的轴线与定位孔的轴线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销的横截面形状包括:矩形、圆形、T字型、十字型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当定位销的横截面为圆形时,定位销和与定位销定位配合的定位孔便于加工和制造。当定位销的横截面为矩形、T字型、十字型时,可防止定位销在定位孔内发生转动或晃动,以提升通风面板207与散热端板206连接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定位销的横截面为定位销在垂直与其安装方向上平面的投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风面板207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部2079,例如4个或8个,多个第二安装部2079沿通风面板207的周向间隔分布,散热端板206设有与多个第二安装部2079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安装部2069,从而有利于提升通风面板207与散热端板206连接的可靠性,防止通风面板207脱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7所示,通风面板207包括面板框架2071和固定于面板框架2071的通风格栅2072,第二安装部2079设于面板框架2071,面板框架2071可通过第二安装部 2079与散热端板206固定,通风格栅2072镂空设置,并可为形成通风风道,以使驱动风扇2061吹出或吸入的气流可通过通风格栅2072,保证储能模组201的散热效果,同时,通风格栅2072还可以保护散热端板206,阻止异物进入到驱动风扇2061和储能单元220,以保证储能模组201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储能单元的使用寿命,驱动风扇2061为易损件,当驱动风扇2061故障需要维修或更换时,通过拆卸通风面板207即可将散热端板206上的驱动风扇2061露出,驱动风扇2061在散热端板206上的拆装方向位于散热端板206背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换言之,驱动风扇2061拆装方向位于散热端板206朝向通风面板207的一侧,可在无需拆卸散热端板206的情况下对驱动风扇2061进行维修或更换,从而有利于提升模组组件维护的便利性。参照图12所示,驱动风扇2061通过多个第二紧固件20611安装于散热端板206背离储能单元220的一侧,第二紧固件20611可以是螺栓。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储能柜2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模组组件。
参照图49和图30所示,储能柜200中可设置有多个模组组件,多个模组组件的储能模组201 之间需要进行电连接,每个储能模组201的用于电连接的连接端子202均可至少部分穿设于散热端板206,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的连接端子202可通过电连接组件100连接,通风面板207可遮蔽连接端子202和至少部分电连接组件100,以避免人员接触连接端子202和电连接组件100,降低人员触电的风险,同时,在储能柜200中需要增减储能模组201的数量时,通过拆卸通风面板207 即可将散热端板206上的连接端子202暴露出来,以便于拆装电连接组件100,从而有利于提升储能柜200维护的便利性。可选地,储能柜200中的每个储能模组201的散热端板206均可朝向储能柜200的柜门方向布置,以便于拆装通风面板207和电连接组件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200,其模组组件设有散热端板206,散热端板206设有驱动风扇 2061,通风面板207设于散热端板206的外侧,通风面板207可保证模组组件的散热效果,并阻止异物进入,通风面板207还可以提升模组组件维护的便利性,从而有利于提升储能柜200的市场竞争力。
下面结合图49-图52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200。
参照图49-图52所示,储能柜200包括:储能模组201和高压配电盒,其中:
储能模组201包括驱动风扇2061和信息采集器(BIC)2062,信息采集器2062可对储能模组 201的电芯进行电压、温度等参数的采样,电芯在充放电时会产生热量,驱动风扇2061可用于对电芯进行散热,以使电芯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信息采集器2062包括集成输出端20621、信号输入端20622和供电输入端20623,集成输出端20621与连接的信号输入端20622、供电输入端20623 连接,驱动风扇2061与集成输出端20621连接,信息采集器2062通过集成输出端20621对所述驱动风扇2061供电和提供控制信号。
高压配电盒299(PDU)包括信号引出端和供电引出端,信号引出端与信号输入端20622连接,高压配电盒299通过信号引出端对信号输入端20622提供控制信号,供电引出端与供电输入端20623 连接,高压配电盒299通过供电引出端对供电输入端(20623)供电,其中,高压配电盒299可根据电芯温度生成用于控制驱动风扇2061的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可由信号引出端输出,并通过信号输入端20622流入信息采集器2062,然后通过集成输出端20621传输至驱动风扇2061,从而实现对驱动风扇2061转速的调节,使驱动风扇2061的转速满足电芯的散热需求。同时,高压配电盒299 还可对驱动风扇2061供电,供电电流由供电引出端输出,并通过供电输入端20623流入信息采集器2062,然后通过集成输出端20621传输至驱动风扇2061,以实现对驱动风扇2061的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采集器2062的构造可以是印制线路板(PCB)和其上电气连接的电子元器件,集成输出端20621、信号输入端20622和供电输入端20623均可以是印制线路板上的插接座,信号输入端20622与集成输出端20621可通过印制线路板内的第二内部导电线连接,供电输入端20623 与集成输出端20621通过印制线路板内的第三内部导电线连接,集成输出端20621可向驱动风扇 2061传输供电电流和控制信号。可选地,第二内部导电线和第三内部导电线可以是印制线路板内的铜箔。
可以理解的是,信息采集器2062集成了部分对驱动风扇2061供电的外接线路和部分传输驱动风扇2061控制信息的外接线路,并将供电电流和控制信号通过一个集成输出端20621进行输出,从而有利于减少高压配电盒299与储能模组201之间外接线路的复杂程度,便于储能柜200的布置和维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模组201还包括电芯和散热端板206,散热端板206设于电芯的一侧,驱动风扇2061和信息采集器2062均设于散热端板206,驱动风扇2061可通过外接集成线 206111与集成输出端20621连接,以使驱动风扇2061接收到供电电流和控制信号,驱动风扇2061 和信息采集器2062可邻近设置,以降低外接集成线206111的长度。另外,储能模组201可以根据电芯的扇热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驱动风扇2061,多个驱动风扇2061均可设置于散热端板206,并且散热端板206上的多个驱动风扇2061可通过同一个外接集成线206111与集成输出端20621连接,以进一步地降低储能柜200中外接线路的复杂程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柜200,驱动风扇2061的供电电流和控制信号的均经过信息采集器 2062,并通信息采集的集成输出端20621传输至驱动风扇2061,从而有利于降低储能柜200中外接线路的复杂程度,便于储能柜200的装配、检修和维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9、图50所示,储能柜20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储能模组201,且每个储能模组201的信息采集器2062在第一方向上对齐,每个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入端20623通过第一外接供电线与供电引出端连接,从而有利于第一外接供电线在储能柜200 中的布置,减少第一外接供电线的弯折。
第一方向可以是储能柜200的高度方向,也就是说,储能柜200中的多个储能模组201可以沿储能柜200的高度方向堆叠,且每个储能模组201具有驱动风扇2061和信息采集器2062的散热端板206的朝向相同并在堆叠方向对齐,从而有利于第一外接供电线在储能柜200中的布置,减少第一外接供电线的弯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1所示,第一外接供电线包括多个供电支线2063,供电支线2063的数量与储能模组201的数量对应,换言之,供电支线2063的数量与储能模组201的数量相同,每个供电支线2063包括支线主路20631和与支线主路20631并联的支线分路20634,多个供电支线2063的支线主路20631依次相连,以形成主供电回路,多个供电支线2063的支线分路20634 分别与对应的供电输入端20623相连,以实现每个储能模组201上的驱动风扇2061并联于主供电回路。
可以理解的是,在储能柜200中储能模组201的数量是可以根据储能需求进行调节,将第一外接供电线分成可拆装的多个供电支线2063,供电支线2063的数量可与储能模组201的数量对应,以在储能柜200中储能模组201数量较少时,可避免第一外接供电线的多余和浪费,以降低储能柜 200的成本,并减少降低储能柜200中外接线路的复杂程度,以便于储能柜200的装配、检修和维护。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1所示,在支线主路2063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公头20632,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母头20633,相邻两个支线主路20631中,其中一个支线主路20631的连接公头 20632与另一个支线主路20631的连接母头20633插接相连,从而有利于多个支线主路20631的安装、拆卸和维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0和图51所示,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卡接座20625,连接公头20632和/或连接母头20633适于与卡接座20625固定,也就是说,连接公头20632或连接母头20633中的一个适于与卡接座20625固定,或连接公头20632和连接母头20633均适于与卡接座20625固定,从而有利于控制第一外接供电线的走向,避免第一外接供电线发生交叉而产生的发热和信号干扰,同时,还可以防止连接公头20632和连接母头20633在连接处松动,提升连接公头 20632与连接母头20633插接的可靠性。可选地,卡接座20625可以固定在信息采集器2062的印制线路板外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第一保险丝,第一保险丝串联在供电输入端 20623与集成输出端20621之间的电路中,从而对驱动风扇2061进行过载保护,以在供电输入端 20623与集成输出端20621之间的电流异常升高到第一预设电流阈值时,断开供电输入端20623与集成输出端20621之间的电连接,从而有利于提升驱动风扇2061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险丝为自恢复的保险丝,在供电输入端20623与集成输出端 20621之间的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时,流经第一保险丝大电流使第一保险丝形成高阻状态,从而对供电输入端20623与集成输出端20621之间的电路进行限制和保护。当故障排除后,第一保险丝恢复为低阻状态,使供电输入端20623与集成输出端20621之间的电路导通,从而避免第一保险丝的人工更换,降低储能柜200的维护成本。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9和图4所示,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供电输出端20624 和第一内部导电线,供电输出端20624与供电输入端20623通过第一内部导电线连接,集成输出端 20621并联于第一内部导电线,储能柜20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层叠排布的储能模组201,且每个储能模组201的信息采集器2062在第一方向上对齐,多个储能模组201中的其中一个储能模组201 的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引出端连接,其余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入端20623与上游相邻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出端20624通过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连接,以减少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长度,并便于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在储能柜200中的布置。可以理解的是,上游相邻储能模组201为供电电流先流过的相邻储能模组201。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采集器2062的构造可以是印制线路板(PCB)和其上电气连接的电子元器件,集成输出端20621、信号输入端20622和供电输入端20623、供电输出端20624均可以是印制线路板上的插接座,供电输出端20624与供电输入端20623通过印制线路板内的第一内部导电线连接,信号输入端20622与集成输出端20621通过印制线路板内的第二内部导电线连接,集成输出端20621 通过第三内部导电线并联于第一内部导电线,集成输出端20621可向驱动风扇2061传输供电电流和控制信号。可选地,第一内部导电线、第二内部导电线和第三内部导电线可以是印制线路板内的铜箔。
储能柜200中的多个储能模组201可以沿储能柜200的高度方向堆叠,且每个储能模组201具有驱动风扇2061和信息采集器2062的散热端板206的朝向相同并在堆叠方向对齐,从而有利于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在储能柜200中的布置,减少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弯折。同时,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数量可与储能模组201的数量相同,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两端分别与接相邻个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入端20623和供电输出端20624连接,以使相邻两个储能模组201中的第一内部导电线连通,并形成主供电回路,同时,每个储能模组201的集成输出端20621还并联于第一内部导电线,以实现每个储能模组201上的驱动风扇2061并联于主供电回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储能柜200中储能模组201的数量是可以根据储能需求进行调节,可将储能柜200中最靠近高压配电盒299的储能模组201作为最上游储能模组,最上游储能模组的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引出端连接,其余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入端20623与它的上游相邻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出端20624通过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连接,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数量可与储能模组201的数量对应,以在储能柜200中储能模组201数量较少时,可避免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 的多余和浪费,以降低储能柜200的成本,还可以减少降低储能柜200中外接线路的复杂程度,以便于储能柜200的装配、检修和维护。
举例而言,储能柜200中具有由下至上依次堆叠的第一储能模组、第二储能模组和第三储能模组,其中,最下方的第一储能模组距离高压配电盒299最近,第一储能模组作为最上游储能模组,第一储能模组的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引出端连接,第二储能模组的供电输入端20623通过一个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与其上游相连的第一储能模组的供电输出端20624连接,第三储能模组的供电输入端20623通过另一个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与其上游的第二储能模组的供电输出端20624连接,供电电流由供电引出端依次流经第一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第二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 2062和第三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
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示,在储能柜200的多个储能模组201中,其中一个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出端20624靠近相邻另一个储能模组201的供电输入端20623,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长度,便于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的布置,防止多个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之间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第二保险丝,第二保险丝串联在供电输入端 20623与供电输出端20624之间的电路中,以对每个信息采集器2062在主供电回路中进行过载保护,在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输出端20624之间的电流异常升高到第二预设电流阈值时,第二保险丝可断开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输出端20624之间的电连接,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 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保险丝为自恢复的保险丝,在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输出端 20624之间的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时,流经第二保险丝大电流使第二保险丝形成高阻状态,从而对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输出端20624之间的电路进行限制和保护。当故障排除后,第二保险丝恢复为低阻状态,使供电输入端20623与供电输出端20624之间的电路导通,从而避免第二保险丝的人工更换,降低储能柜200的维护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0、图51和图52所示,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信号输出端20626,在多个储能模组201中,其中一个信息采集器2062的信号输入端20622与信号引出端连接,其余信息采集器2062的信号输入端20622与上游相邻储能模组201的信号输出端20626通过信号外接线2066连接,以减少信号外接线2066的长度,并便于第二外接供电线2065在储能柜200 中的布置。可以理解的是,上游相邻储能模组201为控制信息先流过的相邻储能模组201。
可以理解的是,在储能柜200中储能模组201的数量是可以根据储能需求进行调节,可将储能柜200中最靠近高压配电盒299的储能模组201作为最上游储能模组,最上游储能模组的信号输入端20622与信号引出端连接,其余储能模组201的信号输入端20622与它的上游相邻储能模组201 的信号输出端20626通过信号外接线2066连接,信号外接线2066的数量可与储能模组201的数量对应,以在储能柜200中储能模组201数量较少时,可避免信号外接线2066的多余和浪费,以降低储能柜200的成本,还可以减少降低储能柜200中外接线路的复杂程度,以便于储能柜200的装配、检修和维护。
举例而言,储能柜200中具有由下至上依次堆叠的第一储能模组、第二储能模组和第三储能模组,其中,最下方的第一储能模组距离高压配电盒299最近,第一储能模组作为最上游储能模组,第一储能模组的信号输入端20622与信号引出端连接,第二储能模组的信号输入端20622通过一个信号外接线2066与其上游相连的第一储能模组的信号输出端20626连接,第三储能模组的信号输入端20622通过另一个信号外接线2066与其上游的第二储能模组的信号输出端20626连接,控制信息可由信号引出端传递至第一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第二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和第三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信号包括ID信息和控制信息,每个储能模组201的信息采集器 2062在接收和传输控制信号时,均可对控制信号进行处理,以识别控制信号中的ID信息是否与自身匹配,如果ID信息匹配,则将该ID信息对应的控制信息发送给与其连接的驱动风扇2061,如果 ID信息不匹配,则不响应。
举例而言,当高压配电盒299需要控制第一储能模组的驱动风扇2061提升5%转速时,高压配电盒299生成可生成第一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包括第一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的ID信息,以及提升驱动风扇2061转速5%的控制信息,第一控制信号可广播给第一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 2062、第二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和第三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第一储能模组的信息采集器2062能够识别到ID信息匹配,并将对应的控制信息发送给与其集成输出端20621连接的驱动风扇2061,以使第一储能模组的驱动风扇2061提升5%转速。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0和图51所示,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第一卡接槽20627,第一卡接槽20627可用于固定信号外接线2066,以便于控制信号外接线2066的走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0和图51所示,信息采集器2062还包括第二卡接槽20628,第二卡接槽20628可用于固定供电支线2063,以便于控制供电支线2063的走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压配电盒299内可集成有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可将220v的交流市电经ACDC转换,以使供电引出端输出24V的直流电。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高压配电盒299内可集成有BMS(电池管理系统)主板,BMS主板可从储能模组201的电芯取点,并通过供电引出端输出24V的直流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9所示,高压配合盒299设置在储能柜200的左边部分(即储能模组201的左侧),高压配合盒299可从储能模组201的下方走主供电线和主控制线,主供电线设有供电引出端,主控制线设有信号引出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和图35所示,储能柜200可以设置有控制开关1003,控制开关1003设于柜体60内且与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当开闭门62打开时控制开关1003被触发以使控制单元1000控制储能柜200停机。其中,开闭门62打开后储能柜200还在系统运行时,容易导致操作人员在误操作中可能会产生触电风险,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控制开关1003,开闭门 62打开后,控制开关1003被释放,其状态改变会被控制单元1000感知,然后控制单元1000控制储能柜200停机,从而防止开闭门62打开后储能柜200还在系统运行的情况发生,提升储能柜200 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柜200还可以包括:烟雾检测件,烟雾检测件可以设置为烟雾传感器,烟雾检测件设于柜体内,且烟雾检测件与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当烟雾检测件检测到烟雾时,控制单元1000用于控制储能柜200停机。其中,当储能柜200内部发生火灾时,烟雾传感器会发出信号给控制单元1000,控制单元1000会向上级系统发送警告,并控制储能柜200停机,有效防止储能柜200内发生火灾。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和图35所示,储能柜200还可以包括:声光报警装置1004,声光报警装置1004设于柜体60外部,且声光报警装置1004与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控制单元 1000用于控制声光报警装置1004发出报警信息。其中,声光报警装置1004可以为声光报警器,当储能柜200内部发生火灾时,控制单元1000控制储能柜200停机,同时,控制单元1000控制声光报警器1004报警,例如:声光报警器1004发出警报声和红色闪烁灯光报警,以提示用户储能柜200 发生火灾。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3和图35所示,储能柜200还可以包括:急停开关1005,急停开关1005与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急停开关1005被触发时,控制单元1000用于控制储能柜200停机。其中,在紧急情况下,急停开关1005被按下时,控制单元1000会被触发,从而使控制单元1000控制储能柜200停机,可以在不打开开闭门62的情况下控制储能柜200停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柜体60的内表面贴设有保温棉,保温棉的厚度为30mm-50mm,进一步地,保温棉的厚度可以设置为40mm,通过设置保温棉,能够降低储能柜200整体散热系数。进一步地,在开闭门62上加装加强板1006,在保护保温棉的同时加强了开闭门62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柜体60可以由防暴板制成,例如:柜体60的整体结构均由防暴板制成,或者柜体60的部分结构由防暴板制成,进一步地,柜体60的顶板由防暴板制成,以便在极端的情况下保护人员安全。该防暴板在一些实例中可以替换为普通钣金,或是其他工艺材料制作的无防暴功能的顶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储能柜200还可以包括:行走轮,行走轮设于柜体60下端,行走轮用于支撑储能柜200的柜体60,便于柜体60移动至制动区域。进一步地,储能柜200还可以包括:装饰罩1007,装饰罩1007围绕柜体60的下端布置以遮挡行走轮,如此设置能够避免行走轮暴露在外部,可以提升储能柜200外观一致性,也可以防止物体进入柜体60底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0)

1.一种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60),所述柜体(60)包括柜体本体(61)和开闭门(62),所述柜体本体(61)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第一空间(40)和第二空间(41),所述开闭门(62)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安装腔;
多个储能模组(201),多个所述储能模组(201)设于所述第一空间(40)内,多个所述储能模组(201)在所述储能柜的第一方向层叠布置,所述第一空间(40)和所述第二空间(4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排布置;
控制单元(1000),所述控制单元(1000)设于所述第二空间(41)内且与所述储能模组(20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柜(200)设有控制开关(1003),所述控制开关(1003)设于所述柜体(60)内且与所述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当所述开闭门(62)打开时所述控制开关(1003)被触发以使所述控制单元(1000)控制所述储能柜(200)停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烟雾检测件,所述烟雾检测件设于所述柜体(60)内且与所述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当所述烟雾检测件检测到烟雾时,所述控制单元(1000)用于控制所述储能柜(200)停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急停开关(1005),所述急停开关(1005)与所述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所述急停开关(1005)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1000)用于控制所述储能柜(200)停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声光报警装置(1004),所述声光报警装置(1004)设于所述柜体(60)外部且与所述控制单元(1000)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000)用于控制所述声光报警装置(1004)发出报警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60)的内表面贴设有保温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设于所述柜体(60)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间(41)适于将风引导至所述第一空间(40)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40)和所述第二空间(41)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柜设有第一连通孔(44),所述第一连通孔(44)连通所述第一空间(40)和所述第二空间(4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44)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44)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每个所述储能模组(201)至少对应一个所述第一连通孔(4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第三空间(42),所述第三空间(42)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44)与所述第二空间(41)连通,且所述第三空间(42)具有与所述第一空间(40)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空间(41)内的风适于通过所述第三空间(42)流入所述第一空间(40)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44)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一一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空间(42)内形成有多个子空间,多个所述子空间、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孔(44)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孔一一对应,所述子空间连通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孔(44)和所述第二连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孔为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连通孔靠近所述第三空间(42)中部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形成有第一通道(43),所述第一通道(43)和所述第一空间(40)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通道(43)与所述第一空间(40)和/或所述第三空间(42)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空调器(50),所述空调器(50)设于所述柜体(60),所述空调器(50)的具有出风口(51)和进风口(52),所述出风口(51)与所述第二空间(41)和/或所述第一通道(43)连通,所述进风口(52)与所述第一空间(40)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40)靠近所述进风口(52)的端部敞开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空间(41)靠近所述出风口(51)的端部敞开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通过间隔件间隔开。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极动力线(1001)和负极动力线(1002),所述正极动力线(1001)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000)连接,所述正极动力线(1001)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201)的所述连接端子(202)插接;
所述负极动力线(1002)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1000)连接,所述负极动力线(1002)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201)的所述连接端子(202)插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包括:储能单元(220),所述储能单元(220)包括多个电芯(208),多个所述电芯(208)沿所述电芯(208)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至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208)之间形成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210),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所述第一风道(210)与所述第一空间(40)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
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所述储能单元(220)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11)和所述第二侧板(212)之间;
支撑梁(219),所述支撑梁(219)沿所述电芯(208)的厚度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侧板(211)和所述第二侧板(212)以使所述第一侧板(211)和所述第二侧板(212)夹紧所述储能单元(220),在所述电芯(208)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储能单元(220)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支撑梁(219)。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顶盖(213)和底盖(214),所述顶盖(213)、所述底盖(214)均与所述第一侧板(211)和所述第二侧板(212)连接,且所述储能单元(220)位于所述顶盖(213)和所述底盖(214)之间,所述顶盖(213)与所述储能单元(220)之间和/或所述底盖(214)与所述储能单元(220)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梁(219)的分隔作用形成第二风道(216),所述第二风道(216)与所述第一空间(40)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219)与所述储能单元(220)靠近所述顶盖(213)的表面、所述顶盖(213)均接触和/或所述支撑梁(219)与所述储能单元(220)靠近所述底盖(214)的表面、所述底盖(214)均接触以将所述第二风道(216)分成多个子风道(217),且所述支撑梁(219)具有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子风道(217)的过风通道(218)。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设有补风孔(215),所述补风孔(215)连通所述第一空间(40)和所述第二风道(216)。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散热件(209),所述散热件(209)限定出所述第一风道(210),多个所述电芯(208)形成多个电芯组,每个所述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电芯(208),相邻两个所述电芯(208)组间设有所述散热件(209)。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驱动风扇(2061),在所述电芯(208)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驱动风扇(2061)设于所述储能单元(220)的一端且与所述储能单元(220)间隔开,所述驱动风扇(2061)用于驱动气体在所述第一风道(210)内沿所述第一风道(210)流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储能模组(201)温度,所述驱动风扇(2061)、所述温度检测件均适于与所述储能模组(201)的电池管理系统连接,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通过接收所述温度检测件检测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驱动风扇(2061)的工作模式。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散热端板(206),所述驱动风扇(2061)安装于所述散热端板(206),所述散热端板(206)与所述第一侧板(211)和/或所述第二侧板(212)固定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端板(206)设有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负极连接端子(2030),所述正极连接端子(2029)与所述储能单元(220)的总正输出极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子(2030)与所述储能单元(220)的总负输出极连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子(2030)靠近所述散热端板(206)的同一侧设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端板(206)限定出安装槽(2063),所述正极连接端子(2029)和所述负极连接端子(2030)均设于所述安装槽(2063)内;
所述散热端板(206)还限定出防呆槽(203),所述防呆槽(203)与所述安装槽(2063)连通,所述防呆槽(203)用于走线;
所述散热端板(206)还限定出走线槽(2064),所述走线槽(2064)与所述安装槽(2063)连通,所述防呆槽(203)和所述走线槽(2064)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槽(2063)两侧。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通风面板(207),所述通风面板(207)设于所述驱动风扇(2061)的远离所述储能单元(220)的一侧,且所述通风面板(207)设有出风孔(20722)。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面板(207)包括面板框架(2071)和固定于所述面板框架(2071)的通风格栅(2072),所述通风格栅(2072)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导风栅(20721),每条所述导风栅(20721)的两端均固定于所述面板框架(2071),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栅(20721)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孔(20722)。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格栅(2072)的镂空占比α满足以下关系式:α≥(μV/v)/S1,其中,μ满足关系式0.9≤μ≤1.1,V为所述驱动风扇(2061)满功率运行时单位时间的排风量,v为所述驱动风扇(2061)的最大风速,S1为所述驱动风扇(2061)的有效出风区域面积。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201)还包括:端板(2081),所述端板(2081)设于所述储能单元(220)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储能单元(220)间隔开,所述端板(2081)与所述顶盖(213)和/或所述底盖(214)连接;
所述端板(2081)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210)连通的第一进风孔(2082)。
3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08)的长度尺寸为E,满足关系式:400mm≤E≤1500mm;
所述电芯(208)的宽度尺寸为F,满足关系式:70mm≤F≤150mm;
所述电芯(208)的厚度尺寸为G,满足关系式:10mm≤G≤25mm。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连接组件(100),所述电连接组件(100)用于电连接两个所述储能模组(201),且所述电连接组件(100)与所述储能模组(201)插接配合。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端板(206)设有第一安装部(2069),所述通风面板(207)遮蔽所述驱动风扇(2061),所述通风面板(207)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部(2069)对应配合连接的第二安装部(2079)。
3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组还包括:
信息采集器(2062),所述信息采集器(2062)包括集成输出端(20621)、信号输入端(20622)和供电输入端(20623),所述集成输出端(20621)与信号输入端(20622)、供电输入端(20623)连接,所述驱动风扇(2061)与所述集成输出端(20621)连接,所述信息采集器(2062)通过所述集成输出端(20621)对所述驱动风扇(2061)供电和提供控制信号;
高压配电盒(299),所述高压配电盒包括信号引出端和供电引出端,所述信号引出端与所述信号输入端(20622)连接,所述高压配电盒通过所述信号引出端对所述信号输入端(20622)提供所述控制信号,所述供电引出端与所述供电输入端(20623)连接,所述高压配电盒通过所述供电引出端对所述供电输入端(20623)供电。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储能模组(201)的信息采集器(2062)在第一方向上对齐,多个所述储能模组(201)的所述供电输入端(20623)通过第一外接供电线与所述供电引出端连接。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储能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接供电线包括多个供电支线(2063),所述供电支线(2063)的数量与所述储能模组(201)的数量对应,每个所述供电支线(2063)包括支线主路(20631)和与所述支线主路(20631)并联的支线分路(20634),多个所述供电支线(2063)的所述支线主路(20631)依次相连,多个所述供电支线(2063)的所述支线分路(2063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供电输入端(20623)相连。
CN202210475139.6A 2022-04-29 2022-04-29 储能柜 Pending CN1170131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5139.6A CN117013174A (zh) 2022-04-29 2022-04-29 储能柜
PCT/CN2023/091546 WO2023208186A1 (zh) 2022-04-29 2023-04-28 储能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5139.6A CN117013174A (zh) 2022-04-29 2022-04-29 储能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13174A true CN117013174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17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5139.6A Pending CN117013174A (zh) 2022-04-29 2022-04-29 储能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13174A (zh)
WO (1) WO20232081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19918B (zh) * 2023-11-09 2024-01-26 四川蜀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供电电池的电源管理保护系统
CN117545210B (zh) * 2024-01-10 2024-03-19 江苏柏威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用plc控制柜的通风散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8709B2 (ja) * 2015-11-11 2019-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CN111029502A (zh) * 2019-12-09 2020-04-17 深圳市拓邦锂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铁路牵引车的电池箱
CN111446399A (zh) * 2020-05-22 2020-07-24 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CN216085093U (zh) * 2021-08-12 2022-03-18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柜及储能电池系统
CN215644795U (zh) * 2021-09-16 2022-01-25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户外储能电池柜
CN218242035U (zh) * 2022-04-29 2023-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模组以及储能柜
CN218919120U (zh) * 2022-04-29 2023-04-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08186A1 (zh)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013174A (zh) 储能柜
US7510797B2 (en) High capacity battery with integrally-powered cooling assembly
CN218242035U (zh) 储能模组以及储能柜
CN108944505A (zh) 一种三开门的双枪非车载充电机
CN218919120U (zh) 电池柜
CN104393208A (zh) 一种电池模块专用箱
CN210502633U (zh) 散热换电柜
CN218888889U (zh)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CN109560215A (zh) 电池模组
US11742772B1 (en) Parallel assembly of rectifier modules, rectifier cabinet and dc power supply system thereof
CN208522490U (zh) 一种三开门的双枪非车载充电机
CN114071981B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的散热模组
CN214102044U (zh) 一种基于信息化系统的弱电管理装置
CN216015490U (zh) 换电柜及换电系统
CN112687983B (zh) 一种双散热式新能源电池固定箱
CN108819770A (zh) 一种单开门的双枪非车载充电机
CN219759806U (zh) 安装支架、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20606423U (zh) 一种机壳及具有其的辅助逆变器
CN218858214U (zh) 一种智能换电柜
CN217608179U (zh) 模组组件和具有它的储能柜
CN219937168U (zh) 储能柜及储能系统
CN215863729U (zh) 新风机
CN219961235U (zh) 一种高效散热充电单元及充电设备
CN209881180U (zh) 一种高压户内开关柜
CN216056401U (zh) 一种充电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