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72225B -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72225B
CN116972225B CN202310863522.3A CN202310863522A CN116972225B CN 116972225 B CN116972225 B CN 116972225B CN 202310863522 A CN202310863522 A CN 202310863522A CN 116972225 B CN116972225 B CN 116972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avity
water outlet
water inlet
control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635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72225A (zh
Inventor
杜志伟
陈军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Maite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Maite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Maite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Maite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635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72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72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2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72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72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9/00Means in or on valve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F16K49/002Electric he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包括:壳体;冷热档位调节组件,包括进水流道,连通出水腔的第一输入流道和第二输入流道,所述进水流道可选择的与第一输入流道或第二输入流道连通;压差开关,包括可受压形变的上控制腔和下控制腔,所述上控制腔上设有连通第一输入流道的进水口,以及连通出水腔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口径小于进水口,且所述下控制腔连通出水腔并留置有余水;触片组件,用于控制加热组件通断,且所述上控制腔承载水压并克服下控制腔压力,以施以触片组件接通的作用力,所述下控制腔通过余水保持内压,并施以背离触片组件接通的作用力,确保加热组件开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水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热水龙头由于其使用方便、加热效率高等特性而广泛受到市场的青睐,而近几年,随着电热水龙头的技术改进,为确保加热功能在正常进水时被开启,通常在进水通道内设置压力开关,通过压力开关来承受进水压力,从而确保加热功能正常开启。
例如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带有压力开关的电热水龙头,公开号为CN218826832U,其通过弹性帽来承受水压,从而产生形变,进一步将刚性顶触件推动至通电位置,然而,该种压力开关所存在的缺陷在于,弹性帽的复位仅通过通电位置处的触片弹性,以及弹性帽自身的弹性,长期工作后,若出现弹性疲劳,则加热组件仍有可能出现误启动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电热水龙头,公开号为CN216923354U,其通过在进水通道处设置竖向排布在顶部的进液检测通道和底部的液流孔,且压力开关设置在进液检测通道的顶部,此时,水流需要上行克服阻力再施压作用于压力开关,若水流较小,则可能出现加热组件不启动的情况,影响用户正常使用。
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热水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一般在热水设备上安装有温控开关,避免加热管失控而导致内温过高损坏元器件,以及热水设备自燃的现象,然而缺水状态下,仍需要一定热量传导的时间,才得以将热胆内部的温度传导至温控开关,这对温控开关带来一定的滞后性,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温控开关通常是采用在空心管体内设置熔断器,在触发断电后,需要更换熔断器,维修不便。
针对上述的温控开关的缺陷,现有的一种热水设备,为了温控开关能够即时反应,对温控开关的断电反应设定时间过短,尤其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热水设备,其通过在加热组件内设置一个导水管,冷水需要通过导水管后,从加热组件的顶部下行才得以彻底进入加热腔加热,存在进水慢,加热管温升过快的现象,对于反应时间设计过短的温控开关,这将导致温控开关误启动,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热水,影响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出水腔和加热组件;
冷热档位调节组件,包括进水流道,连通出水腔的第一输入流道和第二输入流道,所述进水流道可选择的与第一输入流道或第二输入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输入流道用于供冷水从出水腔输出,以使进水流道与第一输入流道连通时进入热水档位,且当进水流道与第二输入流道连通时进入冷水档位;
压差开关,包括可受压形变的上控制腔和下控制腔,所述上控制腔上设有连通第一输入流道的进水口,以及连通出水腔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口径小于进水口,且所述下控制腔连通出水腔并留置有余水;
触片组件,用于控制加热组件通断,且所述上控制腔承载水压并克服下控制腔压力,以施以触片组件接通的作用力,所述下控制腔通过余水保持内压,并施以背离触片组件接通的作用力。
进一步,所述出水腔内设有进水连接座,所述进水连接座内设有连通出水口的出水通道,以及连通下控制腔的余水通道,所述余水通道背离出水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进水连接座布置在加热组件下方,且所述余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均布置在进水连接座底部。
进一步,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控制安装座,所述压差开关置于控制安装座内,且所述控制安装座与压差开关之间形成有进水间隙,所述进水间隙连通出水腔,且所述压差开关对应下腔设有余水入口。
进一步,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朝向上控制腔的可行变区域设置。
进一步,所述压差开关还包括:
隔帽,密封设置并间隔在上控制腔与下控制腔之间;
阀杆,与隔帽抵接并作用于触片组件;
密封套,密封设置在阀杆与下控制腔之间,所述隔帽与密封套受压可形变的设置。
进一步,所述加热组件下方设置有导热柱,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与导热柱构成热传导。
进一步,所述出水口连接有导水件,所述导水件被设置为朝向导热柱输出水流。
进一步,所述加热组件下方界定有余水区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的出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出热水模式:
A1、冷水流进入,操作开关阀并接通进水流道和第一输入流道,进水水流通过第一输入流道进入压差开关的上控制腔;
A2、加热组件启动,进水水流在上控制腔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形成压差,水流压力迫使隔帽和上控制腔扩张,从而压迫下控制腔,此时阀杆受力下行并驱动触片组件接通,加热组件启动;
A3、冷水流加热,进水水流通过出水口进入进水连接座,并上行至进水连接座顶部的导水件后输出至出水腔内,并通过加热组件加热后上行输出;
A4、加热组件关闭,操作开关阀关闭进水流道和第一输入流道,此时上控制腔失压,而出水腔和/或进水连接座内余水通过余水通道下行至下控制腔内,下控制腔保持余水压力并迫使上控制腔和下控制腔上行回位至初始姿态,触片组件失力断开,加热组件关闭。
还包括出冷水模式,操作开关阀并接通进水流道和第二输入流道,进水水流进入出水腔内上行输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在热水档位下,水流通过第一输入流道进入上控制腔,并对下控制腔和阀杆施压,从而迫使阀杆动作并接通触片组件,得以开启加热组件,从而保证加热组件在正常进水时启动,防止加热组件在缺水时干烧,同时,第一输入流道与第二输入流道相互隔断,从而防止加热组件在冷水档位启动;
2、在热水输出位完毕后,出水腔内的余水进入并留置在下控制腔内,使得下控制腔保留有压力,通过该压力得以驱使上控制腔、下控制腔和阀杆复位,此时触片组件失去压力而关闭加热组件,防止加热组件过度开启;
3、在热水输出过程中,通过口径大于出水口的进水口保证上控制腔在进水时的压力,保证压差开关对触片组件稳定的作用力,并且,随压差开关对触片组件的接触作用力随进水流量呈正比,确保加热组件开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触片组件虚接的情况;
4、出水腔内的水流首先作用于导热柱上,热水被加热后相对上行,在加热档位的进水过程中输入的冷水对出水腔下方的导热柱持续降温,使得温控开关得以设置在一个较低的温度范围断开加热组件的电源,以防止加热组件温度过高,并且在温控开关的作用下,防止加热组件干烧;
5、水龙头被封堵或是冰冻的状态下,通过下控制腔与上控制腔之间的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保证触片组件和加热组件在缺水时断开,实现防冰冻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热水档位下的进水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冷水档位下的进水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输入流道与出水腔的连通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的压差开关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触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隔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壳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输入流道与出水腔的连通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出水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导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导水件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导水件的另一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温控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壳体上操作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壳体与下端盖的爆炸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温控开关与温控连接座的配合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可控硅的安装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盖板与壳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上端盖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1.1、出水腔;1.2、加热组件;1.3、第一区域;1.4、第二区域;
1.5、电控连接座;1.51、定位凸部;1.6、第一接线槽;1.6、第二接线槽;1.7、第一定位凹部;
2、进水流道;3、第一输入流道;4、第二输入流道;
5、压差开关;
5.1、上控制腔;5.11、进水口;5.12、出水口;
5.2、下控制腔;5.21、余水入口;5.22、限位块;
5.3、隔帽;5.31、主体部分;5.32、隔膜部分;5.33、密封部分;5.34、受压区域;
5.4、控制壳体;
5.5、密封套;5.51、抱合端;5.52、套体;
6、阀杆;6.1、止挡边;
7、触片组件;7.1、动触片;7.2、静触片;
8、进水连接座;8.1、出水通道;8.2、余水通道;
9、控制安装座;9.1、进水间隙;
10、下端盖;10.1、供水流道;10.2、第二定位凹部;
11、上端盖;12、可控硅;13、金属转接件;14、弹簧;15、复位弹簧;
16、导热柱;16.1、露置部分;16.2、第二限位台阶;
17、温控开关;17.1、复位部位;
18、导水件;18.1、导水口;18.2、导水台阶;18.3、导水斜面;18.4、导水面;
19、温控连接座;19.1、连接部分;19.2、安装部分;19.21、第一导向槽;19.22、第二导向槽;19.23、安装瓣体;19.3、支承部分;19.31、通线槽;19.4、限位边界;
20、导热连接座;20.1、第一限位台阶;
21、复位杆;21.1、承接部位;21.2、杆体部分;21.3、操作端;
22、操作口;23、电源线接口;
24、感温组件;24.1、感温主体;24.2、导热硅胶;24.21、挤压连接部;24.22、感温部分;24.3、连接件;
25、感温连接座;25.1、通孔;
26、电控板;27、第一接线腔;28、第二接线腔;29、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如图1-22所示,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包括:
壳体1,壳体1内设有出水腔1.1和加热组件1.2;
冷热档位调节组件,包括进水流道2,连通出水腔1.1的第一输入流道3和第二输入流道4,进水流道2可选择的与第一输入流道3或第二输入流道4连通,其中,进水流道2主要用于供冷水进入,第一输入流道3用于供冷水进入并控制加热组件1.2启动,从而输出热水,第二输入流道4用于供冷水从出水腔1.1输出,从而选择为热水档位和冷水档位。
压差开关5,包括控制壳体5.4,设置在控制壳体5.4内的上控制腔5.1和下控制腔5.2,上控制腔5.1和下控制腔5.2可受压形变的设置,上控制腔5.1上设有连通第一输入流道3,且下控制腔5.2连通出水腔1.1并留置有余水;
触片组件7,用于控制加热组件1.2通断,且上控制腔5.1承载水压并克服下控制腔5.2压力,以施以触片组件7接通的作用力,下控制腔5.2通过余水保持内压,并施以背离触片组件7接通的作用力,
具体的,压差开关5还包括设置在下控制腔5.2内的阀杆6,阀杆6作为承压的动作部件,其用于与触片组件7接触抵压,从而在压差开关5的启动作用力下接通触片组件7,而在上控制腔5.1与下控制腔5.2内压力保持平衡时,阀杆6失去迫使其抵接触片组件7的作用力而背离触片组件7上行,此时触片组件7自然断开。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为确保上控制腔5.1处的进水压力,上控制腔5.1上设置有用于供进水水流进入的进水口5.11,以及用于供进水水流输出的出水口5.12,进水口5.11口径大于出水口5.12口径,通过该种方式,保证进水口5.11与出水口5.12之间形成压差,该压差得以作用于隔帽5.3,使得隔帽5.3发生形变,隔帽5.3的形变部分以及压力作用下,能够抵压阀杆6。以确保在出热水模式中,进水水流始终能够给予上控制腔5.1一定的压差,确保触片组件7在正常热水状态下接通。
(冷热档位调节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流道2与第一输入流道3和第二输入流道4的连通可通过一开关阀实现(开关阀在图中未示出),开关阀为在本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如图1至图6所示,作为对热水档位的进一步解释,在热水档位下,开关阀关闭第二输入流道4,并打开进水流道2和第一输入流道3,且第一输入流道3连接有压差开关5,压差开关5承接水流后动作,并作用于用于控制加热组件1.2启动的触片组件7,在触片组件7导通后启动加热组件1.2,并且,进水水流在经过压差开关5后,在压差开关5的引导下进入出水腔1.1,通过该种方式,将压差开关5集成在第一输入流道3内,无需对加热组件1.2设置独立的启动流道,通过该种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输出热水时,进水水流同时输入至启动流道、冷水流道和进水流道2,本实施例避免了为启动加热组件1.2所造成的水流损失,以及加热组件1.2的启动水流压力过小而导致加热组件1.2不工作的情况。
如图2和图11所示,作为对冷水档位的进一步解释,在冷水档位下,开关阀关闭第一输入流道3,并打开进水流道2和第二输入流道4,进水流道2内的水流通过第二输入流道4进入出水腔1.1,并从出水腔1.1直接输出冷水,此时,第一输入流道3内的压差开关5不接触水,加热组件1.2不开启。
通过以上改进,使得热水档位和冷水档位下均只需要两个流道连通即可,输入的水流无需分流,以确保热水档位和冷水档位的位置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输入流道3和第二输入流道4相互隔断设置,即第一输入流道3和第二输入流道4相互之间无流量和水压的干涉影响,保证热水档位和冷水档位的独立性,一方面避免了在冷水输出时加热组件1.2被误启动,另一方面保证在加热组件1.2工作时,压差开关5和触片组件7的受力稳定性。
(压差开关5)
如图5和图6所示,压差开关5还包括:
隔帽5.3,密封设置并间隔在上控制腔5.1与下控制腔5.2之间,其中,隔帽5.3在控制壳体5.4与壳体1之间间隔出上控制腔5.1和下控制腔5.2;
阀杆6,设置在下控制腔5.2内,与隔帽5.3抵接并作用于触片组件7,在热水档位下的进水过程中,阀杆6受到来自进水水流的压力而动作,进而驱动触片7.1组件7接通;
密封套5.5,密封设置在阀杆6与下控制腔5.2之间,隔帽5.3与密封套5.5受压可形变的设置。
作为上控制腔5.1的进一步解释,上控制腔5.1的上边界由壳体1内对应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所在的边界界定,上控制腔5.1的下边界由隔帽5.3的上边界界定,通过该种方式,使得上控制腔5.1被隔帽5.3自身模制所形成的的凹腔被限定,换句话说,相较于下控制腔5.2,上控制腔5.1具有更小的容积,通过该种方式,使得上控制腔5.1能够快速承压变形,并在进水过程中保证上控制腔5.1的压力大于下控制腔5.2内的余水压力,而在阀杆6复位过程中,该容积较小的上控制腔5.1也得以更为轻易地在下控制腔5.2的压力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控制壳体5.4被设置为承接热水模式时的进水水流,以用于控制触片组件7接通,使得加热组件1.2得以工作。
通过该种方式,将压差开关5构成第一输入流道3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压差开关5的集成安装的作用,使得进水流道2的进水流量与压差开关5的承载压力呈正比设置,保证在大流量的进水流量下,触片组件7能够保持在可靠的打开状态,有效避免触片组件7虚接或断触的情况出现。
另外的,压差开关5的设置也得以避免在流量过小时启动加热组件1.2,出现干烧的情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期望压差开关5能够以适当的水流流量被打开,并避免出现需要过大的流量才得以压差开关5的现象,在压差开关5内设置有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进水口5.11连通第一输入流道3,出水口5.12连通出水腔1.1,且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都朝向压差开关5的可形变区域设置,重要的是,进水口5.11开口口径大于出水口5.12的开口口径,由此,使得适当的水流在进入压差开关5后,形成进水与出水处的压差,以辅助阀杆6受压动作。
作为示例的,进水口5.11口径被设置为5mm,出水口5.12口径可选取在1~4mm之间。
通过以上改进,得以避免加热组件1.2在输入流量过小时的误启动和干烧现象,又通过口径不同的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保证加热组件1.2在输入流量适当时、输入流量较大时的打开稳定性,以确保加热组件1.2与进水同步持续的工作,有利于提高热水连续性。
具体的,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均朝向上控制腔5.1的可行变区域设置,以进一步保证上控制腔5.1稳定的承压变形。
(隔帽5.3)
如图6和图8所示,作为对隔帽5.3的进一步实施方式,隔帽5.3是被抵压在壳体1与控制壳体5.4之间的方式安装,隔帽5.3具有位于中心部位的主体部分5.31,延伸于主体部分5.31外侧的隔膜部分5.32,以及环形的密封部分5.33,其中,主体部分5.31具有一定的壁厚而被设置为相对不利于形变的部分,以抵压作用于阀杆6,并驱动阀杆6动作,隔膜部分5.32连接主体部分5.31与密封部分5.33,且主体部分5.31具有朝向水流施压方向伸出的趋势,从而主体部分5.31牵引隔膜部分5.32,形成中部收拢的碗口状,或是将隔帽5.3的截面呈倒置的M型,通过该种方式,主体部分5.31与隔膜部分5.32形成承接水流的受压区域5.34,给予主体部分5.31和隔膜部分5.32朝向阀杆6形变动作的行程,以便于隔帽5.3在在承受水流时形变。
具体的,密封部分5.33被致密的抵压于壳体1和控制壳体5.4之间,且控制壳体5.4通过其周侧的连接柱,在连接柱内设置螺栓并与壳体1连接,从而将控制壳体5.4锁紧在壳体1内,确保密封部分5.33被致密的抵压,以及上控制腔5.1的密封性。
作为对上控制腔5.1对下控制腔5.2施压的进一步改进,隔帽5.3与上控制腔5.1之间承接有弹簧14,弹簧14施以隔帽5.3朝向阀杆6动作的作用力,其中,主体部分5.31的顶部设有用于供弹簧14插接在其上的柱体,壳体1对应主体处设置有容纳柱体和弹簧14的凹槽,其目的主要在于对弹簧14的作用力方向实施导向,并借由弹簧14对阀杆6施加作用力,以辅助水压差驱使阀杆6向下动作,并驱动触片7.1组件7接触通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控制壳体5.4顶部设置端盖,将隔帽5.3致密的挤压于端盖与控制壳体5.4之间,并在端盖上设置上述的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在端盖与隔帽5.3之间设置上述的弹簧14及其安装结构,通过该种方式,使得隔帽5.3得以在控制壳体5.4内预先装配,有利于保证隔帽5.3的装配位置稳定性,以及控制壳体5.4、上控制腔5.1的密封效果。
(阀杆6)
如图6所示,作为对阀杆6的进一步实施方式,阀杆6下端与触片组件7配合,阀杆6上端承接于隔帽5.3对应下控制腔5.2的一侧,下控制腔5.2底部设有连接座,阀杆6穿设于连接座,阀杆6下端伸出于连接座并与触片组件7中的动触片7.1接触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阀杆6在下控制腔5.2内的密封性,阀杆6与连接座之间套设有密封套5.5,该密封套5.5的两端分别抱合在阀杆6上部以及连接座上,密封套5.5的两个抱合端5.51之间一体延伸连接有柔性的套体5.52,该套体5.52能够在阀杆6动作过程中形变,以适应于阀杆6与连接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例如,在阀杆6下行时,套体5.52被挤压并向两侧扩张,而在阀杆6上行使,套体5.52则回位至初始状态。
具体的,套体5.52的内部或外部设有用于引导套体5.52变形的折痕,亦或是凹槽部位,有利于套体5.52的长期使用,另外的,套体5.52在阀杆6下行动作时产生的形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阀杆6向上复位的动力,以确保阀杆6复位到位,避免加热组件1.2被误启动的情况。
通过上述,密封套5.5实现阀杆6活动部位的密封,隔帽5.3实现上控制腔5.1与下控制腔5.2之间的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阀杆6周侧延伸有止挡边6.1,下控制腔5.2内设有对应设置于止挡边6.1的限位块5.22,其中,止挡边6.1具体延伸在阀杆6顶部的周侧,限位块5.22沿径向延伸在下控制腔5.2的内部,当阀杆6下行动作到位时,止挡边6.1与限位块5.22相抵,并止挡阀杆6过度动作。
作为对止挡边6.1的进一步改进,止挡边6.1具有呈伞状向下扩张的趋势,有利于止挡边6.1与限位块5.22快速接触,避免阀杆6过度抵紧动触片7.1,而产生动触片7.1的弹性疲劳,并且,该种伞状的止挡边6.1有利于承接下控制腔5.2内的上行压力,并作用于隔帽5.3中心的主体部分5.31。
作为可选的,止挡边6.1可设置为弹性或是塑性的材质,其通过双色注塑成型在阀杆6上,在另一些情况下,例如阀杆6过度伸出的情况,此时止挡边6.1与限位块5.22的端面相抵而产生向上的形变,使得止挡边6.1对于限位块5.22产生向下作用,以使阀杆6趋向于复位的作用力,以在不利情况下快速驱使阀杆6复位,避免对触片组件7的不利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加热组件1.2启动状态下,上控制腔5.1由于进水压力向下扩张,此时下控制腔5.2被迫压缩,而在进水完毕时,被扩张的套体5.52,以及伞状的止挡边6.1起到一定活塞作用,且套体5.52与止挡边6.1均接合在阀杆6上,有利于下控制腔5.2的扩张复位。
通过上述改进,本发明的阀杆6能够在适当的水流压力作用下打开加热组件1.2,不会因过小的水流流量而打开加热组件1.2,引起干烧的情况,也不会因水流流量过大而损坏阀杆6。
而针对热水出口被封堵的情况,阀杆6需要承载一定的水压才得以打开,并且在下控制腔5.2内的压力作用下,保证加热组件1.2不会被误启动,造成干烧的情况出现。
(触片组件7)
如图7所示,作为触片组件7的一种安装方式,触片组件7包括一端固定在控制壳体5.4底部的动触片7.1和静触片7.2,动触片7.1的另一端由阀杆6驱动,并与静触片7.2的另一端接触后构成通路,此时加热组件1.2得以供电打开。
(进水连接座8部分)
如图3至图5,以及图9至图12所示,具体的,出水腔1.1内设有进水连接座8,进水连接座8内设有连通出水口5.12的出水通道8.1,以及连通下控制腔5.2的余水通道8.2,余水通道8.2背离出水方向设置,出水通道8.1承接来自上控制腔5.1的水流,并引导水流向上输出至出水腔1.1和加热组件1.2,余水通道8.2能够在出水过程中将水向下行引导至下控制腔5.2内,从而为下控制腔5.2提供余水和稳定内压。
具体的,进水连接座8布置在加热组件1.2下方,进水连接座8以相对竖向的姿态立设在出水腔1.1的底部,且余水通道8.2与出水通道8.1均布置在进水连接座8底部,以设定进水水流向上输出,而有利于保证水流流畅的进入余水通道8.2和下控制腔5.2,确保下控制腔5.2内的水量。
(控制安装座9部分)
如图9和图12所示,具体的,壳体1内还设有控制安装座9,控制安装座9具体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并对应在进水连接座8的下方,压差开关5置于控制安装座9内,且控制安装座9与压差开关5之间形成有环形的进水间隙9.1,进水间隙9.1竖向承接在余水通道8.2底部,且进水间隙9.1能够通过进水连接座8连通出水腔1.1,且压差开关5的控制壳体5.4对应下腔设有余水入口5.21,以供余水进入下控制腔5.2。
其中,进水间隙9.1由尺寸大于控制壳体5.4的控制安装座9的内腔构成,优选的,控制安装座9的内腔内径朝向余水通道8.2向上扩张,呈大致的锥台状,在保证构成进水间隙9.1的同时,确保控制壳体5.4在控制安装座9内的安装。
其中,连接柱设置在控制连接座的外侧,从而完成压差开关5的安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下方界定有余水区域,余水区域具体包括第一区域1.3,其中,第一区域1.3由进水连接座8下方的余水通道8.2、控制壳体5.4与控制安装座9之间的进水间隙9.1,以及下控制腔5.2界定。
(进水流道2)
如图11所示,作为对进水流道2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壳体1的下端部连接有下端盖10,下端盖10内构成有供水流道10.1,壳体1与下端盖10连接,并引导供水流道10.1连通进水流道2。
其中,为实现进水流道2、第一输入流道3和第二输入流道4之间的连通控制,上述三者的转接口均构成在壳体1的表面,为减少进水流道2对壳体1外形的影响,供水流道10.1在下端盖10底部向上的延伸,并继续朝向下端盖10的内侧边界方向延伸,而进水流道2在靠近壳体1的内边界的一侧向下延伸,以使供水流道10.1与进水流道2对接,且不影响壳体1与下端盖10之间所构成的第二接线腔,降低装配难度。
具体的,下端盖10上布置有可控硅12,可控硅12与加热组件1.2之间连接有电控部分,可控硅12与供水流道10.1构成热传导,从而对可控硅12进行散热。
具体的,位于供水流道10.1内设有金属转接件13,该金属转接件13为可控硅12提供热传导,并借助进水水流对可控硅12进行散热,水流通过供水流道10.1进入金属转接件13后,再进入进水流道2。
如图20所示,得益于供水流道10.1与进水流道2的空间规划,使得第二接线腔内具有充足的轴向空间和径向空间,可控硅12的固定连接部位可设置在金属导热件上,亦或是设置在下端盖10处,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可控硅12的连接方式和尺寸。
在热水档位下正常进水时,进水水流首先通过供水流道10.1和金属转接件13对可控硅12进行散热,随后进入壳体1内的进水流道2,并通过开关阀进入第一输入流道3内。
(温控部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出水腔1.1内设置防干烧组件,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其中,温控开关17用于控制加热组件1.2的电源通断,温控开关17具体可通过外接引线连接安全插座的方式连接,亦或是直接与电源连接。
具体的,加热组件1.2下方设置有导热柱16,壳体1底部设置有温控开关17,温控开关17与导热柱16构成热传导,通过将导热柱16传导出水腔1.1内的热量至温控开关17,对热量的传导起到过渡作用,提高温控开关17的断电信号触发的准确性,避免温控开关17反应速度过快,同时,通过该种方式,使得温控开关17无需置入在出水腔1.1内,防止温控开关17长时间触水氧化,提高温控开关17的使用寿命。
对于导热柱16的材质,其优选为,导热柱16选取为导热性能优良的导热材质,可选的,导热柱16可选为铜等金属材质,或是导热陶瓷,在导热柱16选取为铜材质时,优选将导热柱16与加热组件1.2底部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导热柱16的内部优选为实心设置,以加快热传导速率,以减少加热组件1.2在缺水状态下误启动时的干烧时间,保护热水设备内部的元器件,快速接收来自加热组件1.2的热量,减少热量传递的滞后性,并提高断电信号触发的准确性。
对于导热柱16的设置位置,导热柱16被设置在出水腔1.1的底部,进水连接座8上设有一导水件18,从上控制腔5.1输出的水流通过出水通道8.1进入进水连接座8,且导水件18被设置为朝向导热柱16输出水流,通过该种方式,使得出水腔1.1内的冷水能够充分接触导热柱16的露置部分16.1,对导热柱16起到一定降温的作用,避免导热柱16温升过快导致温控开关17误触发断电信号,保证热水功能的正常使用。
(导热柱16和温控开关17的安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期望对防干烧组件和进水件的安装作进一步改进,以优化壳体1与下端盖10之间的内部空间。
具体的,相邻于进水连接座8还设有导热连接座20,导热柱16致密嵌入于导热连接座20内,温控开关17承接于导热连接座20底部。
其中,导热连接座20内设有第一限位台阶20.1,导热柱16上设有第二限位台阶16.2和密封圈,密封圈随导热柱16置入在导热连接座20内,并抵接至第一限位台阶20.1的底部,第二限位台阶16.2抵接在导热连接座20的外端面上,以限定导热柱16在加热腔内的位置。
通过上述改进,将导热连接座20与进水连接座8构成在同一安装座内,合理规划壳体1的内部空间,便于导热连接座20和进水连接座8成型。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腔在进水口5.11与导热柱16的露置部分16.1的下方界定出余水区域,余水区域具体是位于安装座的周侧,冷水在加热腔内输出后,部分冷水被留置在余水空间内,留置的余水得以避免加热组件1.2失控,并且温控开关17反应不及时的情况,从而提高热水器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图18所示,作为温控开关17的一种布置方式,下端盖10上设有温控连接座19,下端盖10上还设有电源线接口23,温控连接座19上设有用于控制电源通断的温控开关17,其中,温控连接座19同轴布置在导热连接座20,并对应在出水腔1.1内和壳体1底部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温控连接座19包括与下端盖1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分19.1,用于供温控开关17容置的安装部分19.2,以及被架设在壳体1与下端盖10之间的支承部分19.3,支承部分19.3构成壳体1的部分外轮廓,该种方式,方便温控开关17的布置和安装,温控连接座19与下端盖10之间只需在安装部分19.2处设置一螺栓固定连接即可,其中,壳体1与下端盖10均为具有圆柱外轮廓的壳构件,使得支承部分19.3以止转的姿态被夹设固定在壳体1与下端盖10之间,从而固定温控连接座19。
具体的,从图16中可以看出,支承部分19.3上设有用于供温控开关17的引线通过的通线槽19.31,下端盖10与壳体1的螺栓连接位置位于下端盖10的底部,使得在装配过程中,使得温控开关17得以通过温控连接座19独立的预先安装在下端盖10上,在将下端盖10与壳体1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通过以上改进,将温控开关17内置于壳体1与下端盖10之间,得以避免外界因素对温控开关17的干扰,同时,通过该种布置方式,使得温控开关17不会影响壳体1与下端盖10的外形,有利于保持壳体1与下端盖10在连续一致的外径,以便于空间布置和安装位置的规划。
从图16和图18中可以看出,作为对安装部分19.2的进一步优化,安装部分19.2包括关于温控开关17的轮廓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安装瓣体19.23,相邻的安装瓣体19.23之间形成间隔口,该种方式,有利于温控开关17快速置入在安装板体,且减少温控开关17和安装部分19.2的尺寸误差对装配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余水区域包括第二区域1.4,第二区域1.4通过上述的导热连接座20和进水连接座8的周侧界定,使得在出水腔1.1内留置有一定余水,结合对进水连接座8出水位置的改进,使得出水腔1.1内的水流首先作用于导热柱16上,热水被加热后相对上行,在加热档位的进水过程中输入的冷水对出水腔1.1下方的导热柱16持续降温,使得温控开关17得以设置在一个较低的温度范围断开加热组件1.2的电源,若是加热组件1.2在缺水状态下启动时,导热柱16承受加热组件1.2和加热腔内的热量,并快速传导至温控开关17,作为示例的,当出水腔1.1底部的水被加热至40~50℃时,温控开关17就触发断电信号断开电源,以防止加热组件1.2温度过高。
基于温控开关17的设置,仅需要将承载温控开关17的温控连接座19设置为阻燃材料即可,从而降低壳体1的材料成本,当然,作为优选的,也可将壳体1设置为阻燃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水龙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导水件18)
如图12至图15所示,作为对导水件18的一种实施方式,导水件18的导水口18.1的截面呈放射状的扇形设置,通过该种方式,引导水扩散输出,有利于输出的水流以扩散状充分作用于导热柱16的外表面,提高对导热柱16的散热效果。
为进一步增加输出水流对导热柱16的作用,出水通道8.1和/或导水件18对应导水口18.1的周向至少一侧设置有导水面18.4,导水面18.4呈朝向导热柱16的露置部分16.1的弧面设置,其中,导向面至少是设置在导水件18的两侧,导水面18.4关于导水口18.1的放射状轮廓延伸设置,导向面在进一步引导水流的同时,其还对水流起到一定约束作用,以避免水流在高压下过度扩散,确保水流被收拢在能充分覆盖导热柱16露置部分16.1的形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水件18的内腔顶部设有若干个导水台阶18.2,其中,导水台阶18.2关于导水口18.1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且关于导水口18.1方向形成向上逐级扩口的台阶,通过该种方式,给予输出水流朝向导水口18.1的引导。
进一步的,在相邻的导水台阶18.2之间还设有导水斜面18.3,该导水斜面18.3具体是向上倾斜的姿态,其作用在于引导输出水流向上扩散,以确保在竖向方向上与导热柱16的充分接触,同时也利于水流向上输出,以充分接触至导热柱16上方的加热组件1.2。
通过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改进,导水口18.1朝向导热柱16设置,以使输出水流优先接触至导热柱16,从而在正常工作状态,即有水输入输出的状态下,有效防止温控开关17被误启动,而在缺水状态下,温控开关17能够通过导热柱16快速且准确的反应,以输出断电信号。
(温控开关17复位)
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温控开关17工作并断开加热组件1.2后,需要对温控开关17进行复位,为此,在温控连接座19内还穿设有复位杆21,壳体1与端盖的外轮廓之间界定形成有操作口22,复位杆21在操作口22处可被用户按动,并在温控连接座19移动,从而朝向温控开关17的复位部位17.1动作,以通过复位杆21对温控开关17的复位部位17.1施加压力,并且温控开关17与复位杆21均以竖立的姿态被容置在壳体1与端盖之间,以供用户在操作口22处竖向的扣动复位杆21,以实施复位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操作口22在径向方向上是被界定在壳体1与端盖的外轮廓之内,从而不破坏热胆的整体外轮廓,有利于在热胆的外轮廓构成连续一致的外径,以便于热胆的装配和安装空间的布置。
作为复位杆21在操作口22处的进一步解释,复位杆21的操作端21.3至少部分的伸出于操作口22处,以便于用户快速操作,或者,复位杆21的操作端21.3也可以使藏匿于操作口22处,用户可以借助工具,从操作口22处对复位杆21进行操作,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位杆21的可靠性,避免误触和外界因素对复位杆21的影响。
作为复位杆21的一种实施方式,复位杆21包括承接部分和杆体部分21.2,承接部分被限定在复位开关的底部与温控连接座19之间移动,杆体部分21.2一体构成于承接部分,且杆体部分21.2穿设在温控连接座19内,且杆体部分21.2从温控连接处朝向操作口22延伸,并在操作口22处形成用于被用户按动或扣动的操作端21.3,通过上述改进,由杆体部分21.2带动承接部分移动,承接部分在外力的作用下触发复位开关的复位部位17.1。
如图16和图18所示,具体的,温控连接座19上设有与承接部分轮廓匹配的第一导向槽19.21,以及与杆体部分21.2轮廓匹配的第二导向槽19.22,第二导向槽19.22连通至操作口22,以对复位杆21进行导向,减少复位杆21的径向窜动,确保承接部分稳定可靠的抵接在复位部位17.1上。
第一导向槽19.21与承接部分的外轮廓与安装部分19.2的内轮廓相匹配,进一步的,承接部分与第一导向槽19.21的外轮廓被选取为圆形,确保承接部分能触动复位部位17.1。
可以想到的,上述对复位杆21的结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复位杆21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复位杆21断裂的情况,当然,也可通过限定复位杆21的移动行程,以避免复位杆21受力过度的情况,例如,将承接部分始终与复位部位17.1相接触,从而将复位杆21的行程限定在复位部位17.1的高度尺寸,复位杆21的操作端21.3只需部分露置在操作口22即可。
具体的,温控连接座19上设有限位边界19.4,承接部分被约束在限位边界19.4与复位部分之间移动,其中,该限位边界19.4构成在安装部分19.2的底部。
如图1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承接部分与温控连接座19之间抵接有复位弹簧1514,复位弹簧1514下端抵接在限位边界19.4上,复位弹簧1514上端与承接部分下部抵接,通过复位弹簧1514施以复位杆21接触至复位部位17.1的作用力,以使承接部分始终与复位部位17.1保持接触,有利于温控开关17的快速复位。
作为复位弹簧1514的另一种布置方式,复位弹簧1514也可抵接在承接部分的上部与温控开关17的底部之间,在该种布置方式下,复位弹簧1514施以复位杆21向下的作用力,以确保操作端21.3相对伸出在操作口22处,同时为用户的操作提供一定阻尼感,优化操作手感,使得承接部分始终与复位部位17.1之间预留有行程,避免复位杆21的误操作。
从图18中可以看出。作为壳体1与下端盖10配合的一种实施方式,壳体1上设有与支承部分19.3匹配的第一定位凹部1.7,下端盖10上设有第二定位凹部10.2,壳体1上设有置入在第二定位凹部10.2内的定位凸部1.51,该种方式,为壳体1与下端盖10的匹配提供预定位,以便于下端盖10、壳体1和温控连接座19之间的螺丝装配。
值得一提的是,操作口22通过第二定位凹部10.2与定位凸部1.51形成在壳体1表面,操作口22得以沿用第二定位凹部10.2的边界成型,减少在壳体1或是下端盖10上的开槽,保证两者连接部分19.1之间的结构强度,并且,通过以上改进,操作口22由壳体1和下端盖10的外轮廓界定,不影响壳体1的整体外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凹部10.2从下端盖10上边界延伸至下端盖10的下部,在第二定位凹部10.2处设有电源连接口,以便于下端盖10内部电子元器件和线路的布置。
作为优选的,连接部分19.1与支承部分19.3布置在操作口22的两侧,即第二定位凹部10.2的两侧,以提高第二定位凹部10.2处的结构强度。
(温度传感部分)
如图21至图22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上端盖11,上端盖11处对应水流的输出位置设置有感温组件24,感温组件24包括感温主体24.1,以及套设在感温主体24.1上的导热硅胶24.2,感温主体24.1与导热硅胶24.2伸入在出水通道8.1内。
本发明在感温主体24.1上设置导热硅胶24.2的目的之一在于保护温度传感器,避免温度传感器直接承受热水冲击,以及避免温度传感器长期处于裸露状态而产生的损坏,导热硅胶24.2作为导热效果优良的保护件,其目的之二在于,由导热硅胶24.2受热并对温度传感器传导温度,无需为温度传感器额外连接地线,简化装配和接线的步骤,同时,导热硅胶24.2还具有弹性可变形的特质,因此,其目的之三在于通过导热硅胶24.2主体在其安装位置上形成局部的挤压,以确保导热硅胶24.2及其内的温度传感器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无需为温度传感器设置额外的连接构件,在装配时,只需将套接有导热硅胶24.2的温度传感器直接插装进入通孔25.1和上端盖11表面的感温连接座25内即可。
如图22所示,作为对感温组件24安装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感温组件24垂直于出水方向设置,且感温组件24的感温部分24.22伸入在出水通道8.1内,感温组件24的安装部分19.2以被挤压的姿态固定在上端盖11上,以确保感温组件24的位置稳定性。
其中,关于感温组件24的安装和功能位置,导热硅胶24.2包括伸入在出水通道8.1内的感温部分24.22,以及位于出水通道8.1外部的安装部分19.2,温度传感器伸入在感温部分24.22内,以对出水温度进行实时检测,且温度传感器通过安装部分19.2被固定。
具体的,上端盖11设有用于供感温组件24穿过的通孔25.1,导热硅胶24.2与通孔25.1的内壁挤压相抵,且感温主体24.1被导热硅胶24.2抱紧在通孔25.1处。
具体的,上端盖11的外部一体式成型设有感温连接座25,通孔25.1布置在感温连接座25内,从而在感温连接座25内形成多个台阶部位,导热硅胶24.2设有挤压连接部24.21,该挤压连接部24.21作为导热硅胶24.2的安装部分19.2,挤压连接部24.21的外轮廓与感温连接座25的内轮廓相匹配,感温主体24.1嵌设于挤压连接部24.21,并通过挤压连接部24.21固定在感温连接座25内。
作为可选的,位于挤压连接部24.21内还嵌设有连接件24.3,该连接件24.3的外轮廓与挤压连接部24.21的内轮廓相匹配,该连接件24.3沿通孔25.1的轴向挤压在挤压连接部24.21,且该连接件24.3在径向上支撑挤压连接部24.21,以确保挤压连接部24.21与感温连接座25之间的紧密配合。
通过上述可知,导热硅胶24.2在上端盖11的安装位置处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以避免热水泄露。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主要结合电控板26和数显作为出水温度的显示作用,并通过进一步改进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方式,以简化热水内胆的装配。
(壳体1内部走线)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底部间隔出隔水部分,该隔水部分与下端盖10是固定连接,壳体1与下端盖10之间形成第二接线腔28,其中,温控开关17以及可控硅12位于第二接线腔28内,温控开关17连接于加热组件1.2和电源部分,可控硅12与电控板26直接或间接的连接;
壳体1的外壁内凹设有电控连接座1.5,电控连接座1.5外闭合有盖板29,壳体1与盖板29之间形成第一接线腔27。
如图21所示,具体的,电控连接座1.5内容置有与感温组件24连接的电控板26,在装配过程中,只需将电控板26置入电控连接座1.5即可,且在未闭合盖板29之前,电控板26露置于电控连接座1.5,方便温度传感器的接线,当然,也可预先将温度传感器与电控板26完成接线,再将电控板26和感温组件24一一置入在电控连接座1.5和感温连接座25内。
需要指出的是,壳体1与盖板29具有连续一致的外径,以进一步提高热水内胆的外观一致性,该种方式,有利于规划和布置热水内胆的安装内腔。
作为温度传感器接线的一种可实施方式,壳体1上还设置有内凹的第一接线槽1.6,第一接线槽1.6连通至感温组件24与电控连接座1.5,且盖板29闭合于接线槽和感温组件24背部,以及感温连接座25处,由此,使得盖板29还对感温组件24起到保护作用,一次完成电控板26和感温组件24的遮蔽。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9通过螺丝连接至壳体1,以便于盖板29的拆除,并对电控板26和感温组件24进行检测和维修。
具体的,电控连接座1.5与电控板26的轮廓匹配,电控连接座1.5内还设有用于供电控板26上凸出的电子元器件容置的安装槽,其中,电控连接座1.5上还设有用于与电控板26的任一端部抵接的凸部,以便于电控板26定位安装,减少电控板26在电控连接座1.5内的位置窜动。
其中,壳体1上还设有连通电控连接座1.5的第二接线槽1.6,第二接线槽1.6连通第二接线腔28,可控硅12布置在第二接线腔28内,且下端盖10内的进水通道经过第二接线腔28,可控硅12邻接进水通道设置,以在进水过程中对可控硅12进行散热。
优选的,第二接线腔28与第二接线槽1.6在壳体1与下端盖10处形成裸露开口,该裸露开口通过盖板29固定,从而使得可控硅12与电控板26的连接得以在下端盖10与壳体1装配后进行,并在拆除盖板29后,得益对可控硅12及电控板26进行维修和拆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的出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出热水模式:
A1、冷水流进入,操作开关阀并接通进水流道2和第一输入流道3,进水水流通过第一输入流道3进入压差开关5的上控制腔5.1;
A2、加热组件1.2启动,进水水流在上控制腔5.1的进水口5.11与出水口5.12之间形成压差,水流压力迫使隔帽5.3和上控制腔5.1扩张,并进一步压迫下控制腔5.2,此时阀杆6受力下行并驱动触片7.1组件7接通,加热组件1.2启动;
A3、冷水流加热,进水水流通过出水口5.12进入进水连接座8,并上行至进水连接座8顶部的导水件18后输出至出水腔1.1内,通过加热组件1.2加热后上行输出;
A4、加热组件1.2关闭,操作开关阀关闭进水流道2和第一输入流道3,此时上控制腔5.1失压,而出水腔1.1和/或进水连接座8内余水通过余水通道8.2下行至下控制腔5.2内,下控制腔5.2保持余水压力并迫使上控制腔5.1和下控制腔5.2上行回位至初始姿态,触片组件7失力断开,加热组件1.2关闭。
在步骤A3中,进水水流优先输出至导热柱16,在加热组件1.2开始工作时,进水水流在导水件18的引导下,持续对导热柱16进行降温,以保证加热组件1.2在热水需求过程中被持续开启。
在步骤A3中,进水水流在加热组件1.2的作用下受热上行至上端盖11输出,由导热硅胶24.2对感温主体24.1进行温度传导,从而对热水输出的温度实时的监控,并将具体温度呈现在盖板29的数显部分上。
还包括出冷水模式,操作开关阀并接通进水流道2和第二输入流道4,进水水流进入出水腔1.1内上行输出。
作为可能的一种情况,在上端盖11的水流输出口被冰冻的情况下,导致壳体1内压增大,此时,在壳体1内压作用下,余水被进一步压入下控制腔5.2内,引起阀杆6及其上的密封套5.5的窜动,以防止出水腔1.1内部余水被冰冻,当然,全包设置的壳体1,及其上下端盖10对内部也起到保温作用,避免出水腔1.1内部冻结。
作为可能的一种情况,当出水腔1.1内部缺水时,加热组件1.2仍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出水腔1.1底部的余水被加热,当余水被加热至设定的断开温度,或是加热组件1.2对导热柱16的温度传导至设定的断开温度时,温控开关17工作,并断开加热组件1.2,从而防止干烧,当然,在正常出水时,且加热组件1.2工作功率过高时,温控开关17也被启动,防止出水温度过高。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出水腔(1.1)和加热组件(1.2);
冷热档位调节组件,包括进水流道(2),连通出水腔(1.1)的第一输入流道(3)和第二输入流道(4),所述进水流道(2)可选择的与第一输入流道(3)或第二输入流道(4)连通,且进水流道与第一输入流道连通时进入热水档位,且当进水流道与第二输入流道连通时进入冷水档位;
压差开关(5),包括可受压形变的上控制腔(5.1)和下控制腔(5.2),所述上控制腔(5.1)上设有连通第一输入流道(3)的进水口(5.11),以及连通出水腔(1.1)的出水口(5.12),所述出水口(5.12)口径小于进水口(5.11),且所述下控制腔(5.2)连通出水腔(1.1)并留置有余水;
触片组件(7),用于控制加热组件(1.2)通断,且所述上控制腔(5.1)承载水压并克服下控制腔(5.2)压力,并施以触片组件(7)接通的作用力,所述下控制腔(5.2)通过余水保持内压,并施以背离触片组件(7)接通的作用力;
所述出水腔(1.1)内设有进水连接座(8),所述进水连接座(8)内设有连通出水口(5.12)的出水通道(8.1),以及连通下控制腔(5.2)的余水通道(8.2),所述余水通道(8.2)背离出水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连接座(8)布置在加热组件(1.2)下方,且所述余水通道(8.2)与出水通道(8.1)均布置在进水连接座(8)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控制安装座(9),所述压差开关(5)置于控制安装座(9)内,且所述控制安装座(9)与压差开关(5)之间形成有进水间隙(9.1),所述进水间隙(9.1)连通出水腔(1.1),且所述压差开关(5)对应下控制腔设有余水入口(5.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5.11)和出水口(5.12)均朝向上控制腔(5.1)的可形变区域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差开关(5)还包括:
隔帽(5.3),密封设置并间隔在上控制腔(5.1)与下控制腔(5.2)之间;
阀杆(6),与隔帽(5.3)抵接并作用于触片组件(7);
密封套(5.5),密封设置在阀杆(6)与下控制腔(5.2)之间,所述隔帽(5.3)与密封套(5.5)受压可形变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2)下方设置有导热柱(16),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温控开关(17),所述温控开关(17)与导热柱(16)构成热传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5.12)连接有导水件(18),所述导水件(18)被设置为朝向导热柱(16)输出水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2)下方界定有余水区域。
9.一种电热水龙头的出水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7的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出热水模式:
A1、冷水流进入:操作电热水龙头的开关并接通进水流道(2)和第一输入流道(3),进水水流通过第一输入流道(3)进入压差开关(5)的上控制腔(5.1);
A2、加热组件(1.2)启动:进水水流在上控制腔(5.1)的进水口(5.11)与出水口(5.12)之间形成压差,水流压力迫使隔帽(5.3)和上控制腔(5.1)扩张,从而压迫下控制腔(5.2),此时阀杆(6)受力下行并驱动触片组件(7)接通,加热组件(1.2)启动;
A3、冷水流加热:进水水流通过出水口(5.12)进入进水连接座(8),并上行至进水连接座(8)顶部的导水件(18)后输出至出水腔(1.1)内,并通过加热组件(1.2)加热后上行输出;
A4、加热组件(1.2)关闭:操作电热水龙头的开关并关闭进水流道(2)和第一输入流道(3),此时上控制腔(5.1)失压,而出水腔(1.1)和/或进水连接座(8)内余水通过余水通道(8.2)下行至下控制腔(5.2)内,下控制腔(5.2)保持余水压力并迫使上控制腔(5.1)和下控制腔(5.2)上行回位至初始姿态,触片组件(7)失力断开,加热组件(1.2)关闭;
还包括出冷水模式,操作电热水龙头的开关并接通进水流道(2)和第二输入流道(4),进水水流进入出水腔(1.1)内上行输出。
CN202310863522.3A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Active CN116972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63522.3A CN116972225B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63522.3A CN116972225B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2225A CN116972225A (zh) 2023-10-31
CN116972225B true CN116972225B (zh) 2024-03-01

Family

ID=88472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63522.3A Active CN116972225B (zh) 2023-07-13 2023-07-13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7222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301369C1 (ru) * 2005-01-14 2007-06-20 Данфосс А/С Терморегулирующая насадка для клапанов отопительных или охладительных агрегатов
CN201731135U (zh) * 2010-08-31 2011-02-02 周冬 一种限压阀
CN107401623A (zh) * 2017-05-25 2017-11-28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带加热装置自动放水阀
CN207634801U (zh) * 2017-10-31 2018-07-20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水龙头
CN110906056A (zh) * 2019-08-28 2020-03-24 宁波乐时电器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热水龙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301369C1 (ru) * 2005-01-14 2007-06-20 Данфосс А/С Терморегулирующая насадка для клапанов отопительных или охладительных агрегатов
CN201731135U (zh) * 2010-08-31 2011-02-02 周冬 一种限压阀
CN107401623A (zh) * 2017-05-25 2017-11-28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带加热装置自动放水阀
CN207634801U (zh) * 2017-10-31 2018-07-20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水龙头
CN110906056A (zh) * 2019-08-28 2020-03-24 宁波乐时电器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电热水龙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72225A (zh)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75689B1 (en) In-line tankless electrical resistance water heater
CN116972225B (zh) 一种四防电热水龙头及其出水方法
CN103673269A (zh) 一种新型即热式电热水器
EP2011189B1 (en) Sensing faucet
CN113531149A (zh) 按压开关旋转调温恒温阀及龙头装置
US4043532A (en) Valve with electrically operated actuator
CN110419948B (zh) 泉涌式电热水壶用温控器
CN106871433B (zh) 一种封闭式开水器
CN220206081U (zh) 一种防干烧温控结构
CN220229577U (zh) 一种便于温控复位的热胆
CN212564512U (zh) 一种按压开关旋转调温恒温阀及龙头装置
CN220249067U (zh) 一种出水龙头的档位调节结构
CN220622947U (zh) 一种冷热水龙头
CN220249128U (zh) 一款大功率触点水流开关的电热水龙头
CN220229576U (zh) 一种免接地线的热胆
CN216923420U (zh) 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
CN220303918U (zh) 一种加热控制结构及具有其的热胆
CN211083053U (zh) 一种人性化健康龙头
CN216692270U (zh) 一种电热水龙头
CN109000378A (zh) 热水器的加热启动系统及热水器
CN216797327U (zh) 一种探头一体化组合的模块化上水结构
CN219125996U (zh) 一种电开水瓶
CN216975976U (zh) 一种可调挡式竖款电热水龙头
CN219549749U (zh) 单向阀、热力平衡阀及供水系统
CN114087772B (zh) 加热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