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0502B -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0502B
CN116960502B CN202311212337.4A CN202311212337A CN116960502B CN 116960502 B CN116960502 B CN 116960502B CN 202311212337 A CN202311212337 A CN 202311212337A CN 116960502 B CN116960502 B CN 116960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battery
retired battery
retired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123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60502A (zh
Inventor
郑伟鹏
丁柏栋
赵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echeng Nickel Cobal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echeng Nickel Cobal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echeng Nickel Cobal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echeng Nickel Cobalt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123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605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60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0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60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0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54Reclaiming serviceable parts of waste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8End of discharge regulat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6/52Reclaiming serviceable parts of waste cells or batteries, e.g. recyc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4Recycling of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rim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包括输送机构、电池放电机构及切换机构,切换机构的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一支撑空间的取放口对准输送机构,输送机构驱动并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该支撑空间内。由于切换组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的过程中使退役电池与支撑空间的内壁面相抵触,实现退役电池在支撑空间内的定位。放电完成后,转动驱动件继续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该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下,退役电池掉落,另一支撑空间的取放口可以转动与输送机构对准,依次循环运行。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降低了退役电池上下料的操作难度,提高了退役电池放电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退役电池的数量也逐年快速上升,对于合理有效的回收退役铝壳电池,以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也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为了保证回收拆解电池的安全性,需要先对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避免带电拆解或避免高压拆解。传统的退役电池的放电方式一般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或通过机械手将单个电池或电池组放置在放电机上进行定位,定位后接入放电电路中,待电池或电池组放电至截止电压后,将放电电路断开,并将对电池或电池组的定位解除,然后再通过人工或机械手将电池或电池组移动至待拆解区域。然而,这种放电方式操作繁琐,放电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放电工作效率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所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包括输送机构、电池放电机构及切换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用于输送退役电池;所述电池放电机构位于所述输送机构的下游,所述电池放电机构用于对退役电池进行放电;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转动驱动件及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输送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放电机构之间,且所述切换组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所述切换组件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支撑空间,各个所述支撑空间绕所述切换组件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支撑空间背向于所述转动轴线的一侧开口形成取放口;所述转动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切换组件转动,以使所述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上与所述电池放电机构对位和/或以使所述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向所述输送机构的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组件包括转动轴及至少三个叶片支撑件,各个所述叶片支撑件绕着所述转动轴均匀布置,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之间形成一所述支撑空间,且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远离所述转动轴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取放口;在所述输送机构至所述电池放电机构的方向上,所述转动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朝上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的相对两个表面之间夹角与退役电池的底面与侧面的夹角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的相对两个表面中,位于所述叶片支撑件转动方向上游的所述叶片支撑件的表面上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相对的另一所述叶片支撑件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与退役电池底面的宽度或长度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空间的形状与所述退役电池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取放口横截面的尺寸沿所述支撑空间朝外的方向趋于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输送带及引导件,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输送退役电池;所述引导件上形成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一端对接所述输送带,另一端能够对接在所述切换组件一所述取放口,且所述引导通道对接所述输送带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对接所述切换组件的另一端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输送带及输送支撑件,所述输送支撑件形成有水平段及与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沿远离所述水平段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输送带设置于所述输送支撑件上,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在所述输送支撑件上运动,所述输送带上形成有多个沿着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的定位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凸起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退役电池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及两个间隔设置的输送带,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输送带同时输送退役电池;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收料钩,所述收料钩设置于所述取放口的外侧,且所述收料钩朝向对应所述取放口的方向为所述切换组件的转动方向,所述收料钩能够由所述输送带的下方穿过两个所述输送带之间的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输送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数量一致,每一所述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对应对接一所述切换机构,各个所述切换机构排列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电池放电机构还包括串联压电组件及放电组件,所述串联压电组件能够与各个所述切换机构上的退役电池的极柱弹性抵接,所述串联压电组件与所述放电组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串联压电组件包括弹性支撑件及多个压电板,多个压电板沿着各个所述切换机构的排列方向排列设置,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压电板均与所述放电组件电性连接,位于中间的每一所述压电板能够同时抵触相邻两个退役电池的极柱上,各个所述压电板均间隔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件上,所述弹性支撑件用于向所述压电板施加朝向所述切换机构的弹力。
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在使用时,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切换组件的一支撑空间的取放口对准输送机构,输送机构驱动并输送一退役电池由该取放口进入到该支撑空间内。然后再次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由于切换组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进而使得位于支撑空间内的退役电池可以利用自身重力,在转动过程中使得退役电池的底面与侧面与支撑空间的内壁面相抵触,实现退役电池在转动过程中自动定位在支撑空间的内壁面上,直至该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上并对位电池放电机构。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内的退役电池电性抵触,实现对该退役电池的放电。当放电完成后,再次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该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下,退役电池可以自动由该支撑空间掉落,而另一支撑空间的取放口可以转动与输送机构对准,输送机构驱动并输送另一退役电池由进入到另一支撑空间内,循环运行。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退役电池利用切换机构能够实现自动上料、自动下料,且在上料的过程中,利用切换组件转动且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的特征,实现退役电池利用重力作用自动抵靠在支撑空间的内壁上定位,节省了定位结构与定位操作,不仅降低电池上下料的操作难度,同时有效提高电池放电工作效率。
一种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为上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输送机构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内;
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的支撑空间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内的退役电池电性抵触;
控制电池放电机构对退役电池放电,并检测放电电压;
当当前放电电压低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则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内;
循环执行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的支撑空间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的步骤。
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控制输送机构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内;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的支撑空间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内的退役电池电性抵触;控制电池放电机构对退役电池放电,并检测放电电压;当当前放电电压低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则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内;循环执行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的支撑空间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的步骤,直至全部退役电池放电完成。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使得退役电池利用切换机构自动上料、自动下料,且在上料的过程中,利用切换组件转动是使得退役电池利用重力作用自动抵靠在支撑空间的内壁上定位,节省了定位结构与定位操作,不仅降低电池上下料的操作难度,同时有效提高电池放电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在放电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在切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的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再一实施例中的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切换组件的局部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0、输送机构;110、输送带;112、定位凸起;120、输送支撑件;122、水平段;124、倾斜段;200、切换机构;210、切换组件;211、支撑空间;212、取放口;213、转动轴;214、叶片支撑件;215、定位件;220、收料钩;310、压电板;312、引导部;314、抵押部;316、引导面;20、退役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至少能降低退役电池20上下料的操作难度,提高退役电池20放电工作效率。具体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包括输送机构100、电池放电机构及切换机构200,输送机构100用于输送退役电池20;电池放电机构位于输送机构100的下游,电池放电机构用于对退役电池20进行放电;切换机构200包括转动驱动件(图未示)及切换组件210,切换组件210可转动地设置于输送机构100的输出端与电池放电机构之间,且切换组件210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切换组件210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支撑空间211,各个支撑空间211绕切换组件210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且每一支撑空间211背向于转动轴线的一侧开口形成取放口212;转动驱动件用于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朝上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和/或以使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朝向输送机构100的输出端。
使用时,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切换组件210的一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对准输送机构100,输送机构100驱动并输送一退役电池20由该取放口212进入到该支撑空间211内。然后再次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由于切换组件210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进而使得位于支撑空间211内的退役电池20可以利用自身重力,在转动过程中使得退役电池20的底面与侧面与支撑空间211的内壁面相抵触,实现退役电池20在转动过程中自动定位在支撑空间211的内壁面上,直至该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朝上并对位电池放电机构。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211内的退役电池20电性抵触,实现对该退役电池20的放电。当放电完成后,再次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该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朝下,退役电池20可以自动由该支撑空间211掉落,而另一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可以转动与输送机构100对准,输送机构100驱动并输送一退役电池20由进入到另一支撑空间211内,循环运行。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退役电池20利用切换机构200能够实现自动上料、自动下料,且在上料的过程中,利用切换组件210转动且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的特征,实现退役电池20利用重力作用自动抵靠在支撑空间211的内壁上定位,节省了定位结构与定位操作,不仅降低电池上下料的操作难度,同时有效提高电池放电工作效率。
一实施例中,切换组件210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在输送机构100至电池放电机构的方向,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朝上转动。可以理解为如图1和图2中显示的方位,切换组件210的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一实施例中,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还包括回收机构,回收机构位于切换组件210的下方,回收机构用于回收放电完成的退役电池20。当支撑空间211内的退役电池20放电完成后,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进而使该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逐渐朝下,退役电池20由于重力原因可以掉落下来,进入到回收机构进行回收,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具体地,回收机构可以为传送机构,退役电池20掉落在传送机构上,传送机构将退役电池20输送至下一工序中。或者回收机构还可以为回收篮,退役电池20掉落在回收篮中进行集中回收。
一实施例中,切换组件210包括转动轴213及至少三个叶片支撑件214,各个叶片支撑件214绕着转动轴213均匀布置,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之间形成一支撑空间211,且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远离转动轴213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取放口212,在输送机构100至电池放电机构的方向上,转动驱动件用于驱动转动轴213朝上转动。利用各个叶片支撑件214之间的间隔形成支撑空间211,并利用各个叶片支撑件214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取放口212,使得切换组件210的结构更加简单。当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至支撑空间211的取放口212朝上时,使得位于下方的叶片支撑件214支撑在退役电池20的底部,而位于侧方的叶片支撑件214抵接在退役电池20的侧壁上,对退役电池20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的相对两个表面之间夹角与退役电池20的底面与侧面的夹角一致。例如,退役电池20为方壳电池,则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的相对两个表面之间夹角为直角。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的相对两个表面之间夹角或者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的相对两个表面之间围成的形状可以根据退役电池20的形状进行设计,以便于能够更加稳定可靠地定位退役电池20。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叶片支撑件214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叶片支撑件214绕转动轴213均匀布置,三个叶片支撑件214能够形成三个支撑空间211。每次更换与电池放电机构连接的退役电池20时,只需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转动轴213转动120︒即可实现退役电池20的更换。
如图3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叶片支撑件21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叶片支撑件214绕转动轴213均匀布置,四个叶片支撑件214能够形成四个支撑空间211。更换与电池放电机构连接的退役电池20时,只需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转动轴213转动90︒即可实现退役电池20的更换。
在其他实施例中,叶片支撑件214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其他数目个,只要能够形成支撑空间211,驱动叶片支撑件214转动即可实现退役电池20的自动下料或上料。
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叶片支撑件214的相对两个表面中,位于叶片支撑件214转动方向上游的叶片支撑件214的表面上设置有定位件215,定位件215与相对的另一叶片支撑件214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与退役电池20底面的宽度或长度一致。具体地,定位件215与相对的另一叶片支撑件214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与退役电池20底面的宽度一致。利用定位件215抵接在退役电池20上,能够进一步提高退役电池20在支撑空间211内定位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当退役电池20朝向电池放电机构并与电池放电机构电性连接时,其中一叶片支撑件214支撑在退役电池20的底部,而定位件215设置在该叶片支撑件214上,并将退役电池20稳定抵接在另一叶片支撑件214上,避免由于出现切换组件210转动误差,转动至支撑在退役电池20底部的叶片支撑件214轻微向下倾斜,而导致退役电池20由该叶片支撑件214上滑落的情况出现,影响退役电池20上料至与电池放电机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具体地,定位件215包括凸起部及弹性部,叶片支撑件214上开设有容纳槽,弹性部设置于容纳槽内,凸起部设置于弹性部上,弹性部向凸起部施加朝向支撑空间211的弹力,凸起部能够克服弹性部的弹力缩回至容纳槽内。通过将凸起部设置为能够缩回至容纳槽内的结构,便于通过压缩凸起部将退役电池20由支撑空间211内取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空间211的形状与退役电池20的形状相匹配,取放口212横截面的尺寸沿支撑空间211朝外的方向趋于增大。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每一支撑空间211都由一个与所述退役电池20的形状相匹配形成支撑篮形成,各个支撑篮绕转动轴213均匀设置。或者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圆柱体的外表上开设有与退役电池20形状相匹配的支撑空间211,以使退役电池20能够由取放口212设置在支撑空间211内即可。由于支撑空间211的形状与退役电池20的形状相匹配,进而当退役电池20进入到支撑空间211内后,能够被有效定位,进而提高退役电池20对接电池放电机构并与电池放电机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00包括输送驱动件(图未示)、输送带110及输送支撑件120,输送支撑件120形成有水平段122及与水平段122的一端连接的倾斜段124,倾斜段124沿远离水平段122的方向向下倾斜,输送带110设置于输送支撑件120上,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输送带110在输送支撑件120上运动,输送带110上形成有多个沿着输送带110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的定位凸起112,相邻两个定位凸起112之间的间距大于退役电池20的高度。其中,倾斜段124远离水平段122的一端形成为输送机构100的输出端。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110运动时,以使输送带110上的退役电池20能够沿着输送支撑件120的水平段122至倾斜段124的方向移动,而当退役电池20移动至倾斜段124后,利用输送带110上的定位凸起112能够限制退役电池20沿着倾斜段124滑落,只有当定位凸起112随着输送带110运动至输送支撑件120的下方时,定位凸起112解除对退役电池20的抵接,退役电池20才能够沿着位于倾斜段124的输送带110滑落至切换组件210的支撑空间211内。进而当需要退役电池20进入到支撑空间211时,只需控制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110上位于倾斜段124最下方的定位凸起112运动至输送支撑件120的下方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退役电池20为方壳电池,退役电池20放倒在输送带110上,且定位凸起112抵接在退役电池20的底部,以使退役电池20进入到支撑空间211,并通过切换组件210转动对位至电池放电机构时,退役电池20的极柱能够朝向电池放电机构,便于实现与电池放电机构的电性连接。
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倾斜段124远离水平段122的端部设置感应触发器,感应触发器电性连接于输送驱动件,感应触发器用于感应支撑空间211的位置;当感应触发器感应到支撑空间211对位倾斜段124时,即可触发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110运动,以使倾斜段124上退役电池20进入支撑空间211内。具体地,感应触发器用于感应围成支撑空间211的两个叶片支撑件214位于下方的叶片支撑件214,当感应触发器感应到位于下方的叶片支撑件214时,即可认为支撑空间211对准了倾斜段124的端部,即可控制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110输送一个退役电池20进入到支撑空间211。
另一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00包括输送驱动件、输送带及引导件,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输送带输送退役电池20;引导件上形成有引导通道,引导通道的一端对接输送带,另一端能够对接在切换组件210一取放口212,且引导通道对接输送带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对接切换组件210的另一端的高度。其中,引导件形成为输送机构100的输出端。退役电池20利用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实现输送,当需要退役电池20进入到支撑空间211时,控制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上的一个退役电池20滑落至引导件的引导通道,该电池可以沿着引导通道滑落至对位的支撑空间211内。在使用时,每次只需控制输送带输送一个退役电池20进入到引导件的引导通道即可。
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引导通道对接在切换组件210的一端上设置感应触发器,感应触发器电性连接于输送驱动件,感应触发器用于感应支撑空间211的位置;当感应触发器感应到支撑空间211对位引导通道时,即可触发输送驱动件控制输送带运动,以使退役电池20进入引导通道滑落至支撑空间211内。具体地,感应触发器设置在引导通道的下方,感应触发器用于感应围成支撑空间211的两个叶片支撑件214位于下方的叶片支撑件214,当感应触发器感应到位于下方的叶片支撑件214时,即可认为支撑空间211对准了引导通道,即可控制输送驱动件驱动输送带输送一个退役电池20进入到引导通道。
参阅图4及图5,一实施例中,输送机构100包括输送驱动件及两个间隔设置的输送带110,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输送带110同时输送退役电池20。退役电池20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于在两个输送带110上。
具体地,切换机构200还包括收料钩220,收料钩220设置于取放口212的外侧,且收料钩220朝向对应取放口212的方向为切换组件210的转动方向,收料钩220能够由输送带110的下方穿过两个输送带110之间的空间。输送驱动件将退役电池20输送至输送带110与切换机构200对接的端部后,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收料钩220由输送带110的下方穿过两个输送带110之间的空间,进而抵触到输送带110上的退役电池20,随着切换组件210继续转动,收料钩220推动退役电池20离开输送带110,并使得退役电池20沿着收料钩220至支撑空间211的方向滑动至支撑空间211。在本实施例中,退役电池20进入支撑空间211内的过程中,可以无需控制切换组件210停止转动,而输送带110输送退役电池20也无需等到支撑空间211对位在输送带110的端部,只需要等位于端部的退役电池20进入到支撑空间211后,驱动下一个退役电池20移动至输送带110的端部即可,驱动控制更加简单。
进一步地,收料钩220设置于叶片支撑件214远离转动轴213的端部上,且收料钩220的内表面与叶片支撑件214的围成支撑空间211的表面齐平。在本实施例中,围成支撑空间211的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214中,收料钩220的内表面与位于下游的叶片支撑件214围成该支撑空间211的表面齐平。
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还包括机架,输送机构100与切换机构20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数量一致,每一输送机构100的输出端对应对接一切换机构200,各个切换机构200排列设置在机架上,电池放电机构还包括串联压电组件及放电组件,串联压电组件能够与各个切换机构200上的退役电池20的极柱弹性抵接,串联压电组件与放电组件电性连接。通过设置多个输送机构100及多个切换机构200,能够实现多个退役电池20的同步输送切换,而利用电池放电机构的串联压电组件,可以实现不同切换机构200上的退役电池20的同步放电,有效提高放电效率。且当其中一个切换机构200上的退役电池20放电完成后,可以单独控制该切换机构200上的退役电池20进行更换,进一步提高放电效率。
具体地,串联压电组件包括弹性支撑件及多个压电板310,多个压电板310沿着各个切换机构200的排列方向排列设置,位于最外侧的两个压电板310均与放电组件电性连接,位于中间的每一压电板310能够同时抵触相邻两个退役电池20的极柱上,各个压电板310均间隔设置在弹性支撑件上,弹性支撑件用于向压电板310施加朝向切换机构200的弹力。利用弹性支撑件将压电板310抵接在退役电池20上,能够提高压电板310与退役电池20极柱接触的可靠性,进而提高放电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压电板310横截面的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压电板310包括引导部312及连接于引导部312上的抵押部314,引导部312朝向切换机构200的一侧形成有引导面316,引导面316为弧面。切换机构200带着退役电池20转动时,首先使得退役电池20的极柱抵触在引导面316上,利用引导面316使退役电池20逐渐向上将压电板310推起,直至退役电池20的极柱与抵押部314相抵触。利用引导部312的引导面316便于退役电池20的极柱转动至抵押部314的下方并与抵押部314相抵触。
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一种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输送机构100输送退役电池20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211内;
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20的支撑空间211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211内的退役电池20电性抵触;
控制电池放电机构对退役电池20放电,并检测放电电压;
当当前放电电压低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则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100输送退役电池20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211内;
循环执行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20的支撑空间211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的步骤。
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的控制方法,控制输送机构100输送退役电池20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211内;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20的支撑空间211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211内的退役电池20电性抵触;控制电池放电机构对退役电池20放电,并检测放电电压;当当前放电电压低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则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100输送退役电池20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211内;循环执行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20的支撑空间211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的步骤,直至全部退役电池20放电完成。上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10的控制方法,使得退役电池20利用切换机构200自动上料、自动下料,且在上料的过程中,利用切换组件210转动是使得退役电池20利用重力作用自动抵靠在支撑空间211的内壁上定位,节省了定位结构与定位操作,不仅降低电池上下料的操作难度,同时有效提高电池放电工作效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输送机构100输送退役电池20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211内之前,还包括:
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210转动,以使一支撑空间211对位输送机构100的输出端。
应该理解的是,上述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撰写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包括:
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用于输送退役电池;
电池放电机构,所述电池放电机构位于所述输送机构的下游,所述电池放电机构用于对退役电池进行放电;及
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转动驱动件及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输送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放电机构之间,且所述切换组件的转动轴线位于水平面上,所述切换组件上形成有至少两个支撑空间,各个所述支撑空间绕所述切换组件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支撑空间背向于所述转动轴线的一侧开口形成取放口;所述转动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切换组件转动,以使所述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上与所述电池放电机构对位和/或以使所述支撑空间的取放口朝向所述输送机构的输出端;
所述切换组件包括转动轴及至少三个叶片支撑件,各个所述叶片支撑件绕着所述转动轴均匀布置,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之间形成一所述支撑空间,且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远离所述转动轴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取放口;在所述输送机构至所述电池放电机构的方向上,所述转动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朝上转动;
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的相对两个表面之间夹角与退役电池的底面与侧面的夹角一致;
相邻两个所述叶片支撑件的相对两个表面中,位于所述叶片支撑件转动方向上游的所述叶片支撑件的表面上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与相对的另一所述叶片支撑件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与退役电池底面的宽度或长度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空间的形状与所述退役电池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取放口横截面的尺寸沿所述支撑空间朝外的方向趋于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输送带及引导件,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输送退役电池;所述引导件上形成有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的一端对接所述输送带,另一端能够对接在所述切换组件一所述取放口,且所述引导通道对接所述输送带的一端的高度高于对接所述切换组件的另一端的高度;或者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输送带及输送支撑件,所述输送支撑件形成有水平段及与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的倾斜段,所述倾斜段沿远离所述水平段的方向向下倾斜,所述输送带设置于所述输送支撑件上,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输送带在所述输送支撑件上运动,所述输送带上形成有多个沿着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的定位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凸起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退役电池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及两个间隔设置的输送带,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输送带同时输送退役电池;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收料钩,所述收料钩设置于所述取放口的外侧,且所述收料钩朝向对应所述取放口的方向为所述切换组件的转动方向,所述收料钩能够由所述输送带的下方穿过两个所述输送带之间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输送机构与所述切换机构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数量一致,每一所述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对应对接一所述切换机构,各个所述切换机构排列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电池放电机构还包括串联压电组件及放电组件,所述串联压电组件能够与各个所述切换机构上的退役电池的极柱弹性抵接,所述串联压电组件与所述放电组件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压电组件包括弹性支撑件及多个压电板,多个压电板沿着各个所述切换机构的排列方向排列设置,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压电板均与所述放电组件电性连接,位于中间的每一所述压电板能够同时抵触相邻两个退役电池的极柱上,各个所述压电板均间隔设置在所述弹性支撑件上,所述弹性支撑件用于向所述压电板施加朝向所述切换机构的弹力。
7.一种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为权利要求1或6任一项所述的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输送机构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内;
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的支撑空间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电池放电机构与该支撑空间内的退役电池电性抵触;
控制电池放电机构对退役电池放电,并检测放电电压;
当当前放电电压低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则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输送退役电池进入到与之对应的支撑空间内;
循环执行控制转动驱动件驱动切换组件转动,以使容纳有退役电池的支撑空间朝上并与电池放电机构对位的步骤。
CN202311212337.4A 2023-09-20 2023-09-20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69605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2337.4A CN116960502B (zh) 2023-09-20 2023-09-20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2337.4A CN116960502B (zh) 2023-09-20 2023-09-20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0502A CN116960502A (zh) 2023-10-27
CN116960502B true CN116960502B (zh) 2023-12-01

Family

ID=88454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12337.4A Active CN116960502B (zh) 2023-09-20 2023-09-20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6050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2274A (ja) * 1995-02-16 1996-08-30 Ricoh Co Ltd 電池処理回収装置
KR101764382B1 (ko) * 2017-03-13 2017-08-14 나석영 폐 리튬 배터리 처리장치
JP2020049459A (ja) * 2018-09-28 2020-04-02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廃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7426A1 (it) * 2018-07-23 2020-01-23 Impianto di smaltimento di batterie al litio e recupero del litio
EP4105346A3 (en) * 2021-06-16 2023-03-08 Bonhun Ku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waste batter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2274A (ja) * 1995-02-16 1996-08-30 Ricoh Co Ltd 電池処理回収装置
KR101764382B1 (ko) * 2017-03-13 2017-08-14 나석영 폐 리튬 배터리 처리장치
JP2020049459A (ja) * 2018-09-28 2020-04-02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廃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0502A (zh) 2023-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84927A1 (en) Battery pack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unit cells
CN106915628B (zh) 一种玻璃啤酒瓶二次回收专用自动化整理设备
CN116960502B (zh) 退役电池放电回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4754960B2 (ja) 電極群解体装置
CN110790041A (zh) 锂电池自动供料装置
CN115178502B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测试的分选上料装置
CN110400958A (zh) 电芯剥膜装置
JP7301165B2 (ja) バッテリーラック及びそれを含む電力貯蔵装置
CN216420259U (zh) 一种圆柱状锂电池自动检测装置
CN114871739B (zh) 一种水泵转子自动组装设备
CN216883020U (zh) 无心磨自动上料装置
CN210901314U (zh) 一种杏子果干加工用烘干装置
CN114192414A (zh) 一种智能测试分选机及其测试分选方法
KR102644452B1 (ko) 파우치형 배터리 분해 장치
CN211295312U (zh) 一种叠片式电池极片分离设备
CN213304199U (zh) 一种圆柱电池卷绕装置
CN111957580A (zh) 一种电池分选机
CN116237273B (zh) 一种基于锂电池梯次利用的高效分选装置
CN115892968B (zh) 一种电池组件装配用的上料装置及方法
CN216262020U (zh) 一种磁芯输送设备
CN216440738U (zh) 一种配电箱加工用废料回收设备
CN110898942B (zh) 碎纸机进纸装置的进纸方法
CN215785071U (zh) 一种锂电池拆解分拣装置
CN217768476U (zh) 一种极片纠偏夹具及电芯生产线
CN109399140A (zh) 一种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