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3871A -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3871A
CN116953871A CN202210405053.6A CN202210405053A CN116953871A CN 116953871 A CN116953871 A CN 116953871A CN 202210405053 A CN202210405053 A CN 202210405053A CN 116953871 A CN116953871 A CN 116953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barrel
light
upper bar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50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林锋
杨银凯
张国连
王子睿
任涢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0505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38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3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38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上镜筒部;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被容纳于所述上镜筒部,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入光侧表面和出光侧表面,所述入光侧表面包括入光区和第一反射区,所述出光侧表面包括出光区和第二反射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和所述第二反射区用于反射从所述入光区射入到所述第一透镜内的光线;下镜筒部;和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被容纳于所述下镜筒部,光线通过所述出光区射入所述第二透镜组;其中,所述上镜筒部被固定于所述下镜筒部,所述上镜筒部的热膨胀系数介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下镜筒部的热膨胀系数之间。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成熟,用户对更高质量的图像和更高变焦倍率的拍摄需求也在 不断增加。现有技术中有通过在设备中集成的一个或多个摄像模组来提高图像质量,对于一般 旗舰的机型来说,需要集成长焦摄像模组,广角摄像模组和普通摄像模组(等效25mm的主摄) 等等以实现长焦拍摄,广角拍摄和普通拍摄需求。
为了增加摄像模组的焦距,对于长焦摄像模组来说需要进一步增加镜头的光学总长 (TTL),而具有较大的光学总长的镜头难以容纳在机身内部空间中,因此对于实现多摄变焦 拍摄,可能需要在长焦摄像模组中增加折叠光学器件或平面反射光学器件,构成潜望式摄像模 组,但是折叠光学器件虽然将光线进行转折,但是光圈和光学孔径相对较小,影响成像效果; 同时摄像模组变焦倍率越大往往需要更大的镜头后焦,导致摄像模组横向尺寸偏大。
现有技术中,折叠光学设计受限于光路折叠,机身高度不允许镜片的直径过大,因此 潜望式摄像模组中镜头的入光孔径受限,入光孔径较小会导致图像成像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噪声 /噪点,同时较小的入光孔径会导致进光量不足,影响成像品质。
现有技术中,潜望式摄像模组由于将光路进行折叠,对应需要棱镜/反射镜、镜头、芯 片和对应的多个驱动元件和/或线路板,多个线路板之间需要进行焊接。在棱镜模块,镜头模 块,线路板组件模块完成拼装后,还需要用外壳进行封装。因此,潜望式摄像模组整体器件数 量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制造成本变高。
现有技术中,也有使用基于卡塞格林反射的光学系统作为长焦摄像模组的光学系统来 折叠光线路径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卡塞格林反射的光学系统往往包括多个反射面,光线经 入光面入射后经过多次反射,反射后的光线可以由折射元件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最终在感光 芯片上成清晰的像。可以理解的是,卡塞格林反射的光学系统通过折反式的设计能够增加光学 系统的光程,从而在不增加镜头总长的情况下,实现更大的光学总长,实现焦距更长的光学系 统。同时,卡塞格林反射的光学系统大部分仍然可以算是直立式的形态,因此机身的高度不会 影响光学系统中的镜片口径,从而能够实现更大的光圈,兼顾成像品质。卡塞格林反射的光学 系统一般也不像潜望式摄像模组一样的区分棱镜/反射镜和光学镜头的多群组结构,需要线路 板多次焊接,分立器件的组装等过程,所以,抛开光学镜头的成本外,组装结构更加简单。
而基于卡塞格林反射的光学系统的长焦镜头,其如何减小组装精度、制造公差以及使 用环境对产品质量、成像品质的影响,也是现有技术所没有考虑的。
此外,由于长焦类摄像模组的尺寸偏大,也会导致占用较多手机设计空间,造成其他 器件的排布困难,有必要提供一种空间更加集成的模组结构形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将光 路进行反射,降低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包括:
上镜筒部;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被容纳于所述上镜筒部,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入光侧表面和出 光侧表面,所述入光侧表面包括入光区和第一反射区,所述出光侧表面包括出光区和第二反射 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和所述第二反射区用于反射从所述入光区射入到所述第一透镜内的 光线;
下镜筒部;和
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被容纳于所述下镜筒部,光线通过所述出光区射入所述 第二透镜组;
其中,所述上镜筒部被固定于所述下镜筒部,所述上镜筒部的热膨胀系数介于所述第 一透镜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下镜筒部的热膨胀系数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镜筒部包括上镜筒支持部、上镜筒延伸部和上镜筒内延部, 所述上镜筒延伸部自所述上镜筒支持部一体地向上延伸,所述上镜筒内延部自所述上镜筒延伸 部一体地向内延伸,其中所述上镜筒支持部、所述上镜筒延伸部和所述上镜筒内延部形成第一 透镜容纳腔,所述第一透镜被容纳于所述第一透镜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镜筒内延部包括上内延部底面,所述上内延部底面设置有嵌 合槽,所述第一透镜嵌合于所述嵌合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镜筒支持部与所述下镜筒部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中填 充连接介质以将所述上镜筒部与所述下镜筒部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介质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方向的投 影的外侧,所述连接介质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镜筒内延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最大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最大横向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最大横向 外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为玻璃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保护构件,所述保护构件设置于所述上镜筒部周侧,所 述保护构件被固定于所述下镜筒部,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上镜筒部之间留有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感光组件;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 的感光路径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下列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1、通过第一透镜实现光路反射,从而实现长焦镜头的效果。
2、由于光路进行反射,降低了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 展。
3、上镜筒部在第一透镜与下镜筒部之间进行缓冲,避免了因第一透镜和下镜筒部热膨 胀系数差异较大而造成脱胶和开胶现象的产生。
4、调整上镜筒部与下镜筒部的相对位置,主动校准光学系统的场曲,峰值,像散等参 数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对成像清晰度进行优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B和图1C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的两个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具有分体式镜筒的光学镜头的两个结构示意 图;
图3A和图3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携有镜头驱动马达的摄像模组的两个结构示意 图;
图4A、图4B和图4C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携有后焦马达的摄像模组的三个结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具有分体式镜筒的光学镜头的两个结构 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携有镜头驱动马达的摄像模组的两个结构示意 图;
图7A、图7B和图7C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携有后焦马达的摄像模组的三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 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 “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 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 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 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 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 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 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 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 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接触连接或通过中间 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 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示例性摄像模组
如图1A至图7C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包括感光组件30、被保持于该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学镜头10,以及用于驱动该光学镜头10和/或该感 光组件30移动以实现光学性能调整的驱动马达,例如,用于实现光学防抖、光学对焦等功能。
相应地,该光学镜头10包括镜筒11和被安装于该镜筒11的透镜组12,该透镜组12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该透镜组12被容纳于该镜筒11,该透镜组12的至少一光学透镜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不受限。
该驱动马达进一步包括镜头驱动马达20和/或芯片驱动马达40,其中,镜头驱动马达20驱动光学镜头10在Z轴方向平移,以调整光学镜头10相对感光组件30的距离,实现光学镜头10的对焦功能,和/或驱动光学镜头10在X轴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以实现光学镜头1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功能;其中,芯片驱动马达40驱动感光芯片32在Z轴方向平移,实现感光芯片32的对焦功能,和/或在X轴和Y轴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 方向旋转,以实现感光芯片32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相互垂直,Z轴方向垂直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在平面,换言之,X轴、Y轴 和Z轴构成了三维立体坐标系,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在的XOY平面也称为水平方向所在平 面,Z轴趋近于光学对焦/变焦或与光轴平行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摄像模组可 以仅包括镜头驱动马达20,或者仅包括芯片驱动马达40,或者同时包括镜头驱动马达20和芯 片驱动马达40,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镜头驱动马达20和芯片驱动马达40可以分别是音圈镜头驱动 马达、压电镜头驱动马达、SMA(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Alloy)镜头驱动马达等类型 马达。
该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及电连接于该线路板31的感光芯片32以及电子元件33, 该感光芯片32用于接收该光学镜头10采集的外界光线成像并通过该线路板31与外部移动电 子设备电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子元件33可以是电阻、电容等无源电子器件 和驱动芯片、存储芯片等有源电子器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该电子元件33可以电连接于该线 路板31的正面,也可以电连接于该线路板31的背面,视该摄像模组的设计需求决定。
该感光芯片32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线路板31,该感光芯片32包括感光区和非感光 区,该感光芯片32通过位于该非感光区的芯片焊盘电连接于该线路板31。在本申请的一个实 施例中,该线路板31包括线路板主体311、连接带312、连接器313以及补强板314。该连接 带312连接并电导通该线路板主体311和连接器313,从而该连接带312将该线路板主体311 从该感光芯片32获取的成像信息通过该连接器313向外部移动电子设备传输。该补强板314 固定于该线路板主体311的背面,从而增加该线路板主体311的结构强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 该线路板主体311还具有一凹陷地形成于其中的线路板通孔3111,该补强板314通过例如粘 接的方式固定于该线路板主体311的下表面,该补强板314与该线路板主体311形成一安装腔 容纳该感光芯片32,从而避免该线路板主体311的厚度对该感光组件30厚度的影响,降低该 摄像模组高度。
该感光组件30还包括滤光元件35,该滤光元件35被保持于该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用于对进入该感光芯片32的入射光线进行过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该感光组件30还包括滤光元件支架34,该滤光元件35被安装固定于该滤光元件支架34且对应于该感光芯片32的至少感光区域,该滤光元件35可以被正贴或者倒贴于该滤光元件支架34,该滤光元件支架34具有一通光孔,从而穿过该光学镜头10的入射光线可以穿过该滤光元件支架34的通光孔入射该感光芯片32。
示例性光学镜头
如图1A至图2B、图5A和图5B所示,光学镜头10包括透镜组12,该透镜组12被 容纳于镜筒11,该透镜组12包括沿入射光线入射方向设置的第一透镜组121和第二透镜组 122,该第一透镜组121被安装于该镜筒11的上侧,该第二透镜组122被安装于该镜筒11的 下侧。该第一透镜组121包括第一透镜1210,该第一透镜1210包括至少一反射面。在本申请 一具体示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具有入光侧表面12111和出光侧表面12112,该入光侧表面12111包括入光区121111和第一反射区121112,该出光侧表面12112包括出光区121121和第二反射区121122;其中,该第一反射区121112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用于反射从该入光区121111射入到该第一透镜1210内的光线,该第二透镜组122包括多片第二透镜1220,该第一透镜1210和多片该第二透镜1220构成该光学镜头10的光学系统,光线通过该出光区121121射入该第二透镜组122。光线入射该第一透镜1210并经过至少一该反射面反射后出射至多片 该第二透镜1220,入射光线穿过多片该第二透镜1220后入射至感光组件30。在本申请的一个 具体示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可以为折反透镜。通过第一透镜1210实现反射光路,从而实现 长焦镜头的效果,另外,由于光路进行反射,从而可采用较小尺寸的直立式镜头模组,降低了 摄像模组的尺寸,使得摄像模组可适应终端的薄型化发展。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沿垂直于该第二透镜组122的光轴的方向,该第一透镜1210 的最大横向外径尺寸大于该第二透镜组122的最大横向外径尺寸,该第二透镜组122中的每该 第二透镜1220的最大横向外径尺寸沿入射光线入射方向逐渐增大,这样,该光学镜头10具有 横向尺寸较大的头部,以及该透镜组12的多个光学透镜的横向尺寸沿入射光线入射方向先减 小后增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该光学镜头10的光轴以该第二透镜组122的光轴为 准,换言之,该第二透镜组122的光轴,也即该光学镜头10的光轴。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组121包括一片该第一透镜1210,该第一 透镜1210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或者树脂;该第二透镜组122的每该第二透镜1220均为非球面光 学透镜,每该第二透镜1220之间设有垫片(麦拉片)或者隔圈(塑料或者金属材质),以减 少该光学镜头10的杂光或者调整每该第二透镜1220之间的距离,每该第二透镜1220的材质 可以为玻璃或者树脂。该第一透镜1210的材质与该第二透镜1220的材质可以不同,例如该第 一透镜1210为玻璃材质而每该第二透镜1220的材质均为树脂或塑料,从而降低该光学镜头 10的整体重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镜筒11包括上镜筒部111和下镜筒部112,该第一透镜 1210被容纳于上镜筒部111,该上镜筒部111具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该第一透镜组121被安 装于该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中。该第二透镜组122被容纳于下镜筒部112,该下镜筒部112 具有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该第二透镜组122被安装于该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中。在本申请 的一个具体示例中,该第一透镜组121通过连接件13固定于该上镜筒部111,该第二透镜组 122通过压环和/或连接介质(例如粘接介质)固定于该下镜筒部112,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 镜筒部112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如图2A或图2B所示;该上镜筒 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也可以通过连接介质80(例如粘接介质)固定在一起,从而使该第 一透镜组121和该第二透镜组122形成完整的光学系统,如图2A、图2B、图5A或图5B所 示。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该第一透镜组121包括一片该第一透镜1210,该第二透镜组122包 括三片或者以上的该第二透镜1220。
继续参照图1A,该第一透镜1210包括光学部分1211和结构部分1212,该结构部分1212位于该光学部分1211的周侧,该光学部分1211和该结构部分1212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相固定。该光学部分1211提供入射光线通过的通路,该结构部分1212支撑该光学部分1211在光学系统中的位置。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通过该结构部分1212 与该上镜筒部111之间设置连接件13固定于该上镜筒部111;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 第一透镜1210通过该光学部分1211与该上镜筒部111之间设置连接件13固定于该上镜筒部 111;在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部分1212和光学部分1211与该上 镜筒部111之间均设置连接件13,从而使该第一透镜1210固定于该上镜筒部111。
该光学部分1211包括至少两个反射面,至少两个反射面之间彼此光学面对,换言之, 入射光线经过至少两个反射面反射后入射至该第二透镜组12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 光学部分1211的反射面个数为偶数,这样,入射光线入射该光学部分1211的一侧和出射该光 学部分1211的一侧可以位于相对的两侧;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光学部分1211的反 射面个数为奇数,这样,入射光线入射该光学部分1211的一侧和出射该光学部分1211的一侧 可以位于同一侧。该光学部分1211包括入光侧表面12111和出光侧表面12112,该入光侧表面 12111位于该光学部分1211的物侧(也即入射光线入射的一侧),该出光侧表面12112位于该 光学部分1211与该入光侧表面12111相对的另一侧,至少两个反射面分布在入光侧表面12111 和出光侧表面12112上。
该入光侧表面12111和该出光侧表面12112分别形成在该光学部分1211相对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入光侧表面12111包括入光区121111和至少一第一反射区 121112,该出光侧表面12112包括出光区121121和至少一第二反射区121122。该入光区121111 沿着该光学部分1211的圆周呈环状分布在至少一该第一反射区121112的周围,至少一该第二 反射区121122沿着该光学部分1211的圆周呈环状分布在出光区121121的周围。入射光线从 该入光区121111入射该光学部分1211后在至少一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和至少一该第一反射 区121112之间反射,最后从该出光区121121出射该光学部分121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光学部分1211具有一中轴,该光学部分1211绕该中轴 旋转对称,换言之,该光学部分1211具有回转体形状。该光学部分1211的该中轴与该第二透 镜组122的光轴对齐,可以想到的是,由于制造精度和组装公差的存在或者由于组装过程中对 校准的需求,该光学部分1211的中轴与该第二透镜组122的光轴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角度或 者距离的偏差。
该入光区121111可以为平面、向外凸出的曲面或者向内凹进的曲面。在本申请的一个 实施例中,该入光区121111为平面,这样,可以降低该第一透镜1210的制造难度,可以减少 光学系统中的像散问题;如图1C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入光区121111为向外 凸出的曲面,这样,可以增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如图1B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该入光区121111为向内凹进的曲面,这样,可以将入射光线进行发散,缩小该光学部分1211 的高度尺寸(高度尺寸即为沿第二透镜组122的光轴方向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入光侧表面12111的该第一反射区121112的数量为一, 该出光侧表面12112的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数量也为一,入射光线在通过该第一折射面入 射该光学部分1211后行进至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经由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反射后行进 至第一反射区121112,最后,经由该第一反射区121112的反射后行进至该出光区121121,从 该出光区121121出射该光学部分1211。
该第一反射区121112、该出光区121121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可以为平面、向外凸 出的曲面或者向内凹进的曲面。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反射区121112、该出光区 121121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均为曲面,其中,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该第一反射区121112 为向内凹进的曲面,该第二反射区121122为向外凸出的曲面、该出光区121121为向外凸出的 曲面,换言之,该第一反射区121112、该出光区121121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均朝向该第二 透镜组122一侧凸起。
为增强该第一反射区121112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反射率,该第一反射区121112 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设置有反射层。该反射层可以是含银的反射膜,通过蒸镀或者化学材 料腐蚀的方式镀设在该第一反射区121112和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 该反射层还可以是含铝或者金的反射膜。
具体地,该第一反射区121112具有第一像侧面121112a和第一物侧面121112b,该第 一像侧面121112a位于该第一反射区121112的内侧面,该第一物侧面121112b位于该第一反 射区121112的外侧面与该第一像侧面121112a相对,该反射层被设置于该第一反射区121112 的第一物侧面121112b上(也即该反射层被设置于该第一反射区121112的外侧面上)。该第 二反射区121122具有第二像侧面121122a和第二物侧面121122b,该第二像侧面121122a位于 第二反射区121122的外侧面,该第二物侧面121122b位于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内侧面与该 第二像侧面121122a相对,该反射层被设置于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第二像侧面121122a上 (也即该反射层被设置于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外侧面上)。
进一步参照图2B,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出光侧表面12112还包括光学面连接 区121123,该光学面连接区121123位于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和出光区121121之间并连接该 第二反射区121122和该出光区121121。该光学面连接区121123用于布设连接件13以粘接该 光学部分1211和该上镜筒部111,这样可以避免连接件13设置在该第二反射区121122和该上 镜筒部111之间,防止对设置在该第二反射区121122的反射层造成影响。布设于该光学面连 接区121123和该上镜筒部111之间的该连接件13可以为黑色,这样,可以减少该连接件13 造成杂光的风险。
该结构部分1212呈环状固定在该光学部分1211的周侧,该结构部分1212具有结构顶 面12121、结构侧面12123和结构底面12122,该结构顶面12121与该光学部分1211的入光侧 表面12111相连,该结构底面12122与该光学部分1211的出光侧表面12112相连,该结构侧 面12123连接该结构顶面12121和该结构底面12122。
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镜筒11为分体式镜筒,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为各自独立的部件,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通过连接介质80(例如胶水等粘接介质)固定在一起,从而使该第一透镜组121和该第二透镜组122形成完整的光学系统。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之间具有一可调间隙,用于将该第一透 镜1210相对于该第二透镜组122在沿光轴方向和与光轴倾斜方向上进行主动校准。上镜筒部 111环绕形成一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同时该上镜筒部111具有一开口,成一自上而下减小的 结构,第一透镜组121设置于该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内。下镜筒部112环绕形成一第二透镜 容纳腔1102,同时该下镜筒部112具有一开口,成一自上而下增大的结构,第二透镜容纳腔 1102的顶部贯通于下镜筒内延部1121,与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的底部相贯通,形成一通路使 光线通过,第二透镜组122设置于该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内。第一透镜组121进一步包括一 第一透镜1210,第二透镜组122包括至少一第二透镜1220。该上镜筒部111的最大外径尺寸 大于该下镜筒部112的最大外径尺寸。
进一步的,上镜筒部111包括一上镜筒支持部1111与一上镜筒延伸部1112,该上镜筒 延伸部1112自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一体地向像侧延伸。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形成一上容纳 腔,该上镜筒延伸部1112形成一下容纳腔,其中,该上容纳腔的尺寸大于该下容纳腔的尺寸。 下镜筒部112包括一下镜筒内延部1121以及一下镜筒主体1122。上镜筒延伸部1112的镜筒下 延伸面11122与下镜筒内延部1121的下内延部顶面具有一可调间隙,为主动校准时的调整余 量,主动校准完成后,在间隙中设置连接介质80以进行固定。下镜筒内延部1121具有一镜筒 开口1103,该镜筒开口1103连接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和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其适于使光 线通过。
上镜筒支持部1111承载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部分1212,上镜筒延伸部1112承载第一 透镜1210的光学部分1211。上镜筒延伸部1112的镜筒上延伸面11121可以具有与第一透镜1210的出光侧表面12112相似的形状,以对第一透镜1210进行更好地承托并均匀分布应力。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嵌合于上镜筒部111,该第一透镜1210与该上镜筒部 111之间进一步设置连接介质,通过连接介质增加第一透镜1210与上镜筒部111之间的连接强 度。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210通过连接件13固定于镜筒上延伸面11121,连接 件13包括至少一第一介质131,镜筒上延伸面11121可以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一台阶槽11121a, 该第一台阶槽11121a用于容纳第一介质131。可以将第一介质131布置于第一台阶槽11121a 中,以固定镜筒上延伸面11121与第一透镜1210的出光侧表面12112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 的是,在本申请中,连接介质80与连接件13可以为同样的在粘接介质例如胶水,或者连接介 质80与连接件13为不同的有黏性物质。
在组装过程中,先将第二透镜组122的多个第二透镜1220沿光轴方向依次组装并固定 于下镜筒部112内。将第一透镜组121装于上镜筒部111的内部。具体地,上镜筒部111包括 一支持部凸台111112,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侧面12123卡合于支持部凸台内侧面111112b, 优选的,还可在支持部凸台顶面111112a与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侧面12123形成的台阶处设 置一连接件13,和/或在上镜筒延伸部1112的第一台阶槽11121a设置连接件13,以进一步加 固二者的连接关系。调整组装有第一透镜1210的上镜筒部111与组装有第二透镜组122的下 镜筒部112的相对位置,主动校准光学系统的场曲,峰值,像散等参数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对 成像清晰度进行优化,再在下镜筒部112的下内延部顶面设置连接介质80(例如胶水),最 后将上镜筒部111与下镜筒部112进行粘接并固化连接介质80。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下镜筒部112固定,镜片组立设备采用吸附的方式拾 取组装有第一透镜1210的上镜筒部111,为了不影响成像,吸附的位置可以是第一透镜1210 入光侧表面12111的第一反射区121112,即吸取第一透镜1210的不透光部分。在另一个实施 方式中,将下镜筒部112固定,镜片组立设备采用夹取的方式拾取组装有第一透镜1210的上 镜筒部111,夹取的位置可以是上镜筒部111的支持部凸台外侧面111112c。在另一个实施方 式中,将下镜筒部112固定,镜片组立设备采用夹取的方式拾取组装有第一透镜1210的上镜 筒部111,上镜筒部111还包括一上镜筒夹持部1114,该上镜筒夹持部1114自上镜筒延伸部 1112向下延伸,该上镜筒夹持部1114从上镜筒延伸部1112的镜筒下延伸面11122向远离第一 透镜1210的方向一体延伸,该上镜筒夹持部1114的外侧形成一直圆柱形的上镜筒夹取面 11141,该上镜筒夹取面11141的直径远小于第一透镜1210的外径,该上镜筒夹持部1114的 最大外径小于上镜筒部111的支持部的最大外径,可以理解的是,该上镜筒夹取面11141的直 径也远小于上镜筒部111的支持部凸台外侧面111112c直径,镜片组立设备夹取该上镜筒夹取 面11141以调整组装有第一透镜1210的上镜筒部111的姿态和位置,小的夹取半径有利于减 小夹取力矩,以减小夹取动作对第一透镜1210造成的变异量。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将上镜 筒部111固定,镜片组立设备采用夹取的方式拾取组装有第二透镜组122的下镜筒部112,可 以理解的是,下镜筒部112的最大外径也远小于第一透镜1210的外径,镜片组立设备可以夹 取下镜筒部112的外侧面以调整组装有第二透镜组122的下镜筒部112的姿态和位置,小的夹 取半径有利于减小夹取力矩,以减小夹取动作对第二透镜组122造成的变异量。进一步的,由 于第一透镜1210内部光线反射的光路设计导致镜片位置的改变对光路倾斜的影响较大,因此 在主动校准动作之前,优选先对系统进行光心对准。即通过检测感光芯片32中间像素亮度值 是否达到最大的方式确定组装在上镜筒部111内的第一透镜1210和组装在下镜筒部112内的 第二透镜组122各自的光心,移动二者中的任一使二者的光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整个光学 系统成像较为清晰,再对光学系统进行主动校准,进一步对成像清晰度进行优化。
光学镜头10进一步包括一保护构件14,该保护构件14设置于该第一透镜1210外侧, 该保护构件14包括一保护构件支持部141和一保护构件延伸部142,该保护构件延伸部142 自该保护构件支持部141一体地向光轴方向延伸,该保护构件支持部141固定于该上镜筒支持 部1111。上镜筒支持部1111的支持部顶面11111进一步具有一支持部凹槽111111,保护构件 支持部141具有与该支持部凹槽111111及支持部凸台外侧面111112c相嵌合的形状。在该支持 部凹槽111111中布置连接介质,以固定保护构件支持部141底面11112与上镜筒支持部1111 的支持部顶面11111的相对位置。
保护构件14被连接于上镜筒部111后,该保护构件支持部141的内侧面与该第一透镜 1210保持500-1000um的间隙,该保护构件延伸部142的底面与该第一透镜1210保持40-100um 的间隙。具体的,保护构件支持部内侧面1411与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侧面12123保持一 500-1000um的间隙,保护构件支持部内侧面1411与支持部凸台外侧面111112c可以是紧密贴 合的状态,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保护构件支持部内侧面1411与支持部凸台外侧面 111112c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保护构件延伸部底面1423具有一台阶状结构,该保护构件延 伸部底面1423和保护构件延伸部侧面1422共同形成一连续的与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顶面 12121和结构侧面12123相似的配合形状,并保持一40-100um的间隙。即保护构件14与第一 透镜1210并非相互接触的关系,二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在受到水平或竖直方向的冲击时 给保护构件14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将冲击传导给第一透镜1210而造成其松动、脱落、开裂 等损伤。
保护构件14还具有一保护构件延伸部顶面1421,该保护构件延伸部顶面1421不低于 第一透镜1210的入光侧表面12111,以避免第一透镜1210从侧面受到冲击。优选的,该保护 构件延伸部顶面1421与第一透镜1210的入光侧表面12111保持平齐以最大化减小整体的高 度。
如图5A和5B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镜筒11为分体式镜筒,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为各自独立的部件,该上镜筒部111被固定于该下镜筒部112,该上镜筒部111的热膨胀系数介于该第一透镜1210的热膨胀系数与该下镜筒部112的热膨胀系数 之间。具体的,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通过连接介质(例如粘接介质)固定在一起, 从而使该第一透镜组121和该第二透镜组122形成完整的光学系统。
该镜筒11包括一上镜筒部111和一下镜筒部112,该上镜筒部111包括一上镜筒支持 部1111、一上镜筒延伸部1112和一上镜筒内延部1113,该上镜筒延伸部1112自该上镜筒支 持部1111一体地向上延伸,该上镜筒内延部1113自该上镜筒延伸部1112一体地向内延伸。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可一体的成型于该上镜筒延伸部1112的镜 筒下延伸面11122,且向远离光轴方向延伸,该上镜筒内延部1113可一体的成型于该上镜筒延 伸部1112的镜筒上延伸面11121,且向光轴方向延伸,如此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该上镜筒 延伸部1112和该上镜筒内延部1113形成一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该第一透镜1210被容纳于 该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该上镜筒内延部1113的内径小于该第一透镜1210的最大外径。其 中,向上为朝向物侧方向,向下为朝向像侧方向,向内为靠近光轴方向,向外为远离光轴方向, 参照图1A所示,101为光学镜头的物侧,102为光学镜头的像侧。
该上镜筒内延部1113包括上内延部顶面11131、上内延部斜面11132和上内延部底面 11133,该上内延部底面11133设置有一嵌合槽111331,该第一透镜1210嵌合于该嵌合槽111331 内。该第一透镜1210通过该结构顶面12121和该嵌合槽111331嵌合连接,从而将该第一透镜 1210与该上镜筒部111固定,为了加强该第一透镜1210与该上镜筒部111之间的固定,该第 一透镜1210的结构底面12122与该上镜筒延伸部1112侧壁之间还设置有胶水。在各项温度类 可靠性试验中,由于外界温度变高,导致光学镜头10整体热膨胀,胶水、镜筒11和第一透镜 1210的尺寸都会发生变化,在一般情况下胶水本身的热膨胀系数为90-110,玻璃镜片的热膨 胀系数为10左右,塑料镜片的热膨胀系数为60左右,下镜筒部112的热膨胀系数在80左右, 一旦在高温环境下,胶材发生的形变量是最大的。且如果第一透镜1210为玻璃镜片,由于玻 璃本身的热膨胀系数较小,在高温环境下,例如85摄氏度的环境下,第一透镜1210的变形量 远小于胶材的变形量,可能造成胶材与下镜筒部112的固定位置发生偏移,进而造成第一透镜 1210脱落的风险,因此,选择该上镜筒部111的热膨胀系数介于该第一透镜1210的热膨胀系 数和该下镜筒部112的热膨胀系数之间。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的材质 为玻璃,该下镜筒部112的材质为PC材料(聚碳酸酯材料),该上镜筒部111的热膨胀系数 介于玻璃热膨胀系数和PC材料(聚碳酸酯材料)热膨胀系数之间,该上镜筒部111的热膨胀 系数范围在40~50之间,且胶水设置于该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底面12122与该上镜筒延伸部 1112侧壁之间,整体呈直角,在高温环境下可以减小胶水因烘烤而产生的变形,因此可以有 效地防止胶水在高温环境下受热变形导致第一透镜1210脱落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摄像模组 的生产良率。该上镜筒部111在第一透镜1210与下镜筒部112之间进行缓冲,避免了因第一 透镜1210和下镜筒部112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而造成脱胶和开胶现象的产生。
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与该下镜筒部112之间具有一间隙,该间隙中填充连接介质以将 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固定。该连接介质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位于该第一透镜1210 沿光轴方向的投影的外侧,该连接介质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与该第一透镜1210沿光轴方向的投 影不重叠。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的支持部底面11112与该下镜筒部112的顶面通过连接介质 (例如胶水)粘接固定,其中,该下镜筒部112的顶面为一平整面,该下镜筒11的顶面侧边 具有一下镜筒延伸部1125,该下镜筒延伸部1125向物侧方向延伸,使得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 与该下镜筒延伸部1125可以互相配合,以使得该上镜筒部111与该下镜筒部112的相对位置 维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且该下镜筒延伸部1125也可以便于在组装摄像模组时进 行夹持,防止摄像模组在组装时出现脱落的情况;该上镜筒支持部1111的支持部底面11112 与该下镜筒部112的顶面也设置有胶水,从而加强该上镜筒部111和该下镜筒部112的固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下镜筒部112包括一下镜筒内延部1121以及一下镜筒主体1122。 上镜筒延伸部1112的镜筒下延伸面11122与下镜筒内延部1121的下内延部顶面具有一可调间 隙,为主动校准时的调整余量,主动校准完成后,在间隙中设置连接介质80以进行固定。下 镜筒内延部1121具有一镜筒开口1103,该镜筒开口1103连接第一透镜容纳腔1101和第二透 镜容纳腔1102,其适于使光线通过。
该下镜筒部112包括一内径自上而下增大的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该多个第二透镜 1220自上而下地安装于该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内。这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透镜1220 的上方表示该第二透镜1220朝向物侧的方向,该第二透镜1220的下方表示该第二透镜1220 朝向像侧的方向。应可以观察到,该第二透镜容纳腔1102的顶部具有开口,以部分地暴露位 于最顶侧的该第二透镜1220。
进一步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头10的组装方法,其包括:
步骤S1,准备步骤。彼此分离的上镜筒部111、下镜筒部112、第一透镜1210和多个第二透镜1220,该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顶面12121先通过嵌合槽111331与该上镜筒部111嵌合,再在该第一透镜1210的结构底面12122与上镜筒部111之间施加连接介质以固定;多个第二透镜1220安装于下镜筒部112。
步骤S2,预定位步骤。对组装有该第一透镜1210的该上镜筒部111和组装有该第二透镜1220的该下镜筒部112进行预定位并寻找光心,移动该第一群镜头15,调整至光斑最亮的位置,即该第一群镜头15的光轴与该第二群镜头16的光轴重合,使得该第一透镜1210和该多个第二透镜1220共同构成可以较为清晰成像的光学系统。
步骤S3,主动校准步骤。通过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是指xyz(水平垂直方向及)uvw(分别是绕x、y、z轴旋转的方向)六轴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主动调整第一透镜1210和第二透镜组122之间的相对位置,一次或多次调整后使光学镜头10的成像品质(主要包含后焦、像差、解像力等光学参数)达到目标值;基于主动校准来调整和确定组装有该第一 透镜1210的该上镜筒部111和组装有该第二透镜1220的该下镜筒部112的相对位置。
步骤S4,粘接步骤。通过连接介质粘接该支持部底面11112和该下镜筒部112顶面,使得该组装有该第一透镜1210的该上镜筒部111和组装有该第二透镜1220的该下镜筒部112 固定并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先通过平移确定镜头群组之间的光心,再通过主动校准调整光学镜头10的后焦、像差、 解像力等成像品质,以及偏心、空气间隙以及倾斜度等不利于配合精度和成像质量的因素,可 以使得本实施方式中的上镜筒部111和下镜筒部112位置关系更加准确无误,显著地提高了配 合精度和成像质量。
该光学镜头10进一步包括一保护构件14,该保护构件14设置于该上镜筒部111的周 侧,该保护构件14与该上镜筒部111之间留有间隙。该保护构件14包括一保护构件支持部 141和一保护构件延伸部142,该保护构件延伸部142可一体的成型于该保护构件14的保护构 件支持部141的顶面,并向光轴方向延伸;该保护构件支持部141可以与该下镜筒延伸部1125 紧密配合;该保护构件支持部141围绕该上镜筒延伸部1112侧壁的一周,该保护构件延伸部 142覆盖该上镜筒内延部1113顶面,因此该保护构件14完全覆盖该上镜筒部111,且与该上 镜筒部111之间留有间隙,即该保护构件14与该上镜筒部111之间并非相互接触的关系,二 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在受到水平或者竖直方向的冲击时给保护构件14一定的缓冲空间, 避免将冲击传导给该上镜筒部111而造成其损伤。
示例性驱动马达
图3A、图3B、图6A和图6B为携有镜头驱动马达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图3B、图6A和图6B所示,镜头驱动马达20设置于下镜筒部112的外周侧,镜头驱动马达 20驱动光学镜头10移动。镜头驱动马达20适于驱动光学镜头10平移和/或旋转,从而实现摄 像模组的镜头对焦、镜头防抖等功能。
其中,镜头驱动马达20包括镜头固定部21、镜头可动部22、镜头驱动组件23及镜头电路组件(未示出)。镜头固定部21具有一容纳腔以容纳镜头可动部22、镜头驱动组件23 及镜头电路组件,镜头电路组件提供镜头驱动组件23的驱动电源,镜头驱动组件23驱动镜头可动部22相对于镜头固定部21移动。光学镜头10与镜头可动部22相固定,从而镜头驱动组件23驱动光学镜头10相对于镜头固定部21运动,例如,驱动光学镜头10沿其光轴移动实现镜头对焦功能;或者,驱动光学镜头10沿垂直其光轴的方向平移或驱动光学镜头10绕垂直其 光轴的方向旋转实现镜头防抖功能。进一步的,镜头驱动马达20通过镜头固定部21固定于感 光组件30,从而使得光学镜头10设置于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镜头驱动马达20可以驱动整个光学镜头10移动,也可以驱动光 学镜头10中的一个群组移动,例如,驱动第二群镜头16移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镜头固定部21包括外壳211和基底212,外壳211和基底212之间相互扣合,以形成一容纳腔,以容纳镜头驱动马达20中的各个组件,不仅可以保护镜头驱动马达20中的各个元件避免其发生撞击而损坏,也可以用于避免灰尘、脏污或杂散光进入 芯片驱动马达40的内部。进一步的,外壳211和基底212设置有与光学镜头10对应的开口, 以使得经过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光学镜头10能够到达感光组件30。应可以理解,在该具体实 施例中,外壳211与基底212均为定子或相对固定部,即在镜头驱动马达20工作时,外壳211 与基底212保持不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镜头可动部22包括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和第二镜头可动载体 222,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被容置于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中,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被容 置于外壳211中。其中,光学镜头10被固定于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 中,镜头驱动组件23可以驱动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光学镜头10 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功能;镜头驱动组件23可以驱动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沿垂直于光轴方 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和光学镜头10移动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在本申请 另一具体示例中,镜头驱动组件23可以驱动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移动, 进而带动光学镜头10移动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镜头驱动组件23可以驱动第二镜头可动载体 222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和光学镜头10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功 能。也就是说,在镜头驱动组件23的驱动下,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既能够相对于第二镜头 可动载体222单独移动,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又能够与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共同移动。
其中,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包括第一镜头载体主体2211和第一镜头载体延伸部2212, 第一镜头载体延伸部2212自第一镜头载体主体2211一体地向物侧延伸,即第一镜头载体延伸 部2212靠近物侧设置,第一镜头载体主体2211靠近像侧设置。进一步的,第一镜头载体延伸 部2212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一镜头载体主体2211的最大外径,以与光学镜头10上大下小的结 构相适配。
在本申请中,第一镜头载体延伸部2212的中部形成一入光通孔2201,第一镜头载体 主体2211的中部形成一出光通孔2202,其中,入光通孔2201的尺寸大于出光通孔2202的尺 寸,以使得光学镜头10能够由物侧至像侧直接安置于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内,使得安装更 加简单。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光学镜头10可以通过第一镜头载体主体2211和/或第一镜头 载体延伸部2212进行支撑和固定。例如,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上镜筒部111的上镜筒支 持部1111的支持部底面11112承靠于第一镜头载体延伸部2212的顶面,以通过尺寸较大的第 一镜头载体延伸部2212为光学镜头10的第一透镜1210提供更大的承靠面积,使得光学镜头 10安置的更加平稳,在被驱动时不会产生倾斜和晃动。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下镜筒部 112的外侧壁承靠于第一镜头载体主体2211,下镜筒11的横向尺寸较小可以使得第一镜头载 体主体2211的尺寸缩小,在为光学镜头10提供更加平稳的支持时,可以进一步减小镜头驱动 马达20的横向尺寸。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组件23设置于镜头可动部22与镜头固 定部21之间,驱动镜头可动部22相对于镜头固定部21移动。其中,镜头驱动组件23包括镜 头线圈组件231、镜头磁石组件232,其中镜头线圈组件231包括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第 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与镜头磁石组件232相对设置,第二镜头线圈 组件2312与镜头磁石组件232相对设置。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第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 镜头磁石组件232三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镜头可动部22或镜头固定部21。可以理解的是, 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与镜头磁石组件232之间可以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也可以沿高度方 向相对设置,第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与镜头磁石组件232之间可以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也 可以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光学镜头10的第一透镜1210和第二透镜组122的尺寸差异较大,将镜头驱动组件23设置于下镜筒部112的外周侧可以减小镜头驱动马达20对摄像 模组横向空间的占用,进而减小摄像模组的横向尺寸。
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设置于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上,镜 头磁石组件232设置于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上,第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设置于镜头固定部 21上。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通电后产生的磁场与镜头磁石组件232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 的驱动力以驱动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移动;第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通电后产生的磁场与镜 头磁石组件232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驱动力以驱动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进而带动第一 镜头可动载体221移动。当然,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和第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的位置可以 进行调换,即第二镜头线圈组件2312设置于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上,第一镜头线圈组件2311 设置于镜头固定部21上。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镜头电路组件(未示出)包括第一镜头线圈导电构件和第二镜 头线圈导电构件,其中第一镜头线圈导电构件电连接于第一镜头线圈,第二镜头线圈导电构件 电连接于第二镜头线圈。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镜头线圈导电构件和第二镜 头线圈导电构件电连接于感光组件30的线路板31,以实现镜头驱动马达20的电路导通;在 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也可以在基板上设置一电路结构,将第一镜头线圈导电构件与第二镜 头线圈导电构件集成于基板,并通过基板的电路结构实现镜头驱动马达20与外界电路的导通。
在本申请中,镜头驱动组件23能够提供更大的推力,以满足光学镜头10的光学对焦 和/或光学防抖功能更大的行程需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马达20进一步包括镜头保持组件24,进一步的,镜头保持组件24包括镜头支撑组件241。其中,镜头支撑组件241设置于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与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之间,以及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和镜头固定部21之间,以提高镜头驱动马达20在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过程中运动的稳定性,提高成像质量。进一步的,支 撑组件包括滚珠2411和镜头滚珠槽,镜头滚珠槽形成于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第二镜头可 动载体222、镜头固定部21的表面,滚珠2411被安置于镜头滚珠槽内,以通过滚珠2411对 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和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形成支撑,进而使得第一镜头可动载体221 和第二镜头可动载体222能够平稳的移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镜头驱动马达20进一步包括镜头位置感测组件(未示出),其 中镜头感测组件包括镜头位置感测元件。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镜头位置感测元件与镜头线 圈组件231同侧设置,与镜头磁石组件232相对设置,用于获取镜头磁石组件232的位置信息。 其中,镜头感测元件的数量为至少三个,镜头位置感测元件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分别用于感测 镜头可动载体沿X轴方向移动、Y轴方向移动和沿Z轴方向移动的位置信息。
在本申请中,镜头驱动马达20驱动光学镜头10移动实现光学对焦的移动行程为:200um-400um;镜头驱动马达20驱动光学镜头10移动实现光学防抖的移动行程为:±100um。
在申请中,该镜头驱动马达20可以是仅用于驱动部分光学透镜移动的后焦马达50, 由于后焦马达50仅用于驱动部分光学透镜移动,其尺寸、重量可以更小,其驱动力需求可以 更低。
具体地,如图4A至图4C、图7A至图7C所示,第二透镜组122包括多片第二透镜1220,其中,靠近像侧的至少一第二透镜1220作为补偿透镜相对于其他第二透镜1220移动,该第二透镜组122的多片该第二透镜1220中最靠近感光组件30的至少一该第二透镜1220可以作为补偿透镜相对其他该第二透镜1220移动,这样可以改变该补偿透镜相对其他该第二透 镜1220的位置,从而实现后焦补偿和/或光学防抖功能,实现清晰的成像。在本申请中,由于 该第一透镜1210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且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透镜1210采用了 玻璃材质进行制作,该第一透镜1210具有相对较大的重量,如此,具有该第一透镜1210的该 光学镜头10的重量也会相对较重,因此,采用驱动该补偿透镜移动的方式进行后焦补偿和/ 或光学防抖,可以减小对驱动力的需求,相应的可以使用成本更低、尺寸更小的驱动马达。
在本申请中,后焦马达50驱动补偿透镜移动,适用该后焦马达50的光学镜头10的镜 筒11可以是一体式镜筒,也可以是分体式镜筒。换言之,不论该光学镜头10的上镜筒部111 和下镜筒部112是通过注塑一体形成的镜筒11还是分别独立成型后再通过连接介质80(胶水 等粘接介质)固定形成的镜筒11,均可以通过该后焦马达50驱动补偿透镜相对其他第二透镜 1220移动。所述后焦马达50和所述光学镜头10形成一光学镜头组件,即,所述光学镜头组 件包括所述后焦马达50和所述光学镜头10,所述后焦马达50可以驱动所述光学镜头10的补 偿透镜移动。
具体地,该下镜筒部112包括第一下镜筒1123和第二下镜筒1124,其中,该补偿透镜被固定于该第二下镜筒1124形成第二群镜头16;其他该第二透镜1220被固定于该第一下镜筒1123,该第一透镜1210被固定于该上镜筒部111,该上镜筒部111与该第一下镜筒1123固定形成第一群镜头15。也就是说该第二透镜组122中靠近感光组件30的至少一该第二透镜 1220作为补偿透镜被固定于该第二下镜筒1124形成第二群镜头16;该第二透镜组122中除去 该补偿透镜的其余该第二透镜1220被固定于该第一下镜筒1123,该第一透镜组121被固定于 该上镜筒部111,该上镜筒部111与该第一下镜筒1123通过一体成型或者粘接介质粘接的方式 固定形成第一群镜头15。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该补偿透镜被设置于靠近该光学镜头10 的像面侧,更有利于实现场曲和后焦补偿校正的效果。
换言之,该光学镜头10包括第一群镜头15和第二群镜头16,该第二群镜头16位于该光学镜头10靠近感光元件的一侧,该第二群镜头16被驱动以相对该第一群镜头15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模组还包括用于驱动该第二群镜头16移动的后焦马达 50,该后焦马达50包括后焦马达固定部51、后焦马达可动部52和设置于该后焦马达固定部 51和该后焦马达可动部52之间的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连接该后焦 马达固定部51和后焦马达可动部52并驱动该后焦马达可动部52相对该后焦马达固定部51 移动,第二群镜头16被设置于后焦马达可动部52,第二群镜头16被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驱 动相对第一群镜头15移动,调整所述光学镜头10的后焦距离。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可以 为线圈-磁石对、SMA线、压电元件或者步进电机等驱动元件,本申请并不为此所限。
参照图4A和图7A所示,该摄像模组还包括一镜头支持部60,该镜头支持部60设置于光学镜头10与感光组件30之间,该第一群镜头15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与该感光组件30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例如,该第一群镜头15与该镜头支持部60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该镜头支持部60与该感光组件30的滤光元件支架34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80(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从而该第一群镜头15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固定于该感光组件30。该后焦马达50与该感光组件30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例如,该后焦马达50的后焦马达固定部51与该感光组件30的滤光元件支架34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80(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从而该镜头支持部60和该后焦马达50均固定于该感光组件30。也就是说,第一群镜头15通过镜头支持部60与感光组件30固定,后焦马达50固定于感光组件30,第二群镜头16通过后焦马达50与感光组件30固定。
参照图4B和图7B所示,该摄像模组还包括一镜头支持部60,该镜头支持部60设置于光学镜头10与感光组件30之间,该第一群镜头15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与该感光组件30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例如,该第一群镜头15与该镜头支持部60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该镜头支持部60与该感光组件30的滤光元件支架34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80(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从而该第一群镜头15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固定于该感光组件30。该后焦马达50与该镜头支持部60相固定,例如,该后焦马达50的后焦马达固定部51与该镜头支持部60之间设置连接介质80(胶水等粘接介质),从而该后焦马达50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间接地固定于该感光组件30。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将该后焦马达50和该镜头支持部60固定,然后再将该镜头支持部60与该感光组件30相固定,简化的组装的流程。也就是说,第一群镜头15通过镜头支持部60与感光组件30固定,后焦马达50固定于镜头支持部60,第二群镜头16通过后焦马达50和镜头支持部60与感光组件30固定。
参照图4C和图7C所示,该摄像模组还包括一镜头支持部60,该镜头支持部60设置于光学镜头10与感光组件30之间,该第一群镜头15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固定于该后焦马达50,例如,该第一群镜头15与该镜头支持部60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该镜头支持部60与该后焦马达50的后焦马达固定部51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80(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从而该第一群镜头15通过该镜头支持部60固定于该后焦马达50。该后焦马达50与该感光组件30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例如,该后焦马达50的后焦马达固定部51与该感光组件30的滤光元件支架34之间通过设置连接介质80(胶水等粘接介质)相固定,从而该镜头支持部60通过该后焦马达50固定于该感光组件30。也就是说,后焦马达50固定于镜头支持部60和感光组件30,第一群镜头15通过镜头支持部60和后焦马达50与感光组件30固定,第二群镜头16通过后焦马达50与感光组件30固定。
在图4A至图4C、图7A至图7C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该滤光元件支架34通过模塑工 艺一体成型于线路板31,这样,该滤光元件支架34可以提供一平整的顶面用于支撑后焦马达50或者镜头支持部60,提供一个平整的安装表面有助于减少摄像模组的组装公差。
在图4A至图4C、图7A至图7C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该镜头支持部60可以是与该第 一下镜筒1123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形成,换言之,该镜头支持部60可以视为该第一下镜筒1123的一部分,该镜头支持部60也可以是独立的部件,其通过连接介质(胶水等粘接介质)与该第一群镜头15相固定,本申请并不为此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镜头支持部60还可以被实施为镜头驱动马达20,该镜头驱动马达20用于驱动第一群镜头15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后焦马达50的顶面高于该第一群镜头15的第一下镜筒 1123的底面,这样,可以利用位于该第一镜筒11侧面的空间设置该后焦马达50,从而减小后 焦马达50横向尺寸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群镜头15的该第一下镜筒1123向下延伸至该后焦 马达50内,这样,当该补偿镜片在光轴方向的厚度较薄时,该第一下镜筒1123的周侧可以提 供该后焦马达50设置的空间,进而尽可能减小摄像模组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的最大外径小于该第一透镜1210 的最大外径,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的设置不增加摄像模组的尺寸。换言之,借由驱动该补 偿透镜移动而非驱动该第一透镜1210移动,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可以保持较小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后焦马达50的最大外径小于该第一透镜1210的最大外 径,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的设置不增加摄像模组的尺寸。换言之,借由驱动该补偿透镜移 动而非驱动该第一透镜1210移动,该后焦马达驱动组件53可以保持较小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后焦马达50驱动该第二群镜头16沿该第二透镜组122 的光轴直线移动,从而调整该光学镜头10的后焦距离,实现场曲和后焦补偿的效果,使摄像 模组在拍摄不同距离的被摄物时均可以保持清晰的成像。由于本方案可能导致该光学镜头10 的后焦变化较大,难以保证成批次的成像品质,因此,采用补偿透镜方案可以主动调整光学镜 头10的后焦和场曲范围,有利于优化长焦镜头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后焦马达50驱动该第二群组沿垂直该第二透镜1220 的光轴的第一轴方向平移和/或驱动该第二群组绕垂直该第二透镜1220的光轴的第二轴方向旋 转,以补偿拍摄过程中的抖动,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功能。其中,该第一轴和该第二轴位 于垂直于该第二透镜1220的光轴的平面上,该第一轴和该第二轴适于重叠或者不重叠。本方 案通过驱动该补偿镜片移动,可以替代驱动该光学镜头10移动或者驱动该感光芯片32移动, 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光学防抖功能。
特别地,考虑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210具有相对较大的宽度尺寸且第一透镜 1210的重量较大,如果通过驱动第一透镜1210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 功能,一方面,需要提供的驱动力较大,这为驱动马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第一 透镜1210的周侧设置驱动马达会进一步增加摄像模组的横向尺寸;再一方面,第一透镜1210 周侧能够提供的空间较小,不足以设置驱动马达。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驱动马达 40,通过芯片驱动马达40驱动感光组件30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 功能。
图3B和图6B为携有芯片驱动马达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B和图6B所示,芯片驱动马达40适于驱动感光组件30平移和/或旋转,从而实现摄像模组的芯片对焦和/或芯 片防抖功能。其中,芯片驱动马达40包括芯片固定部41、芯片可动部4242、芯片驱动组件43以及芯片电路组件(未示出)。芯片驱动组件43以分别连接芯片可动部4242和芯片固定部41的方式被设置于芯片可动部4242与芯片固定部41之间,芯片电路组件电连接芯片驱动组件43和感光组件30,并提供芯片驱动组件43驱动电源以驱动芯片可动部4242在X轴方向(即,X轴所设定的方向)和Y轴方向(即,Y轴所设定的方向)上平移和/或绕Z轴方向(即, Z轴所设定的方向)旋转,以实现感光组件30的平移防抖和/或旋转防抖。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芯片固定部41包括芯片盖体411和芯片底座412,其中芯片盖 体411和芯片底座412相互固定并形成容纳腔(也即芯片固定部41的容纳腔)容置芯片可动 部4242、芯片驱动组件43、芯片电路组件以及感光组件30等摄像模组部件,不仅可以保护上 述摄像模组部件,还可以减少灰尘、脏污或杂散光进入芯片驱动马达40的内部。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盖体411设置于芯片底座412的上方,芯片盖体411 的中心设置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于感光组件30,以使得光线能够通过开口进入感光组件30 以进行成像。
芯片可动部4242包括芯片可动载体421。芯片可动载体421与芯片盖体411之间设有 芯片驱动组件43,芯片驱动组件43驱动芯片可动载体421相对芯片固定部41运动;芯片可 动载体421与芯片底座412之间设有感光组件30,感光组件30通过线路板31固定于芯片可 动载体421,进而感光组件30随着芯片可动载体421移动。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感光组件 30的底面(即感光组件30靠近基底212的一侧)与基底212之间存在一定的空气间隙,这样, 感光组件30的运动不易被基底212阻碍,减小芯片驱动元件的驱动力需求,换言之,感光组 件30悬持在芯片底座412的上方。
芯片驱动组件43包括芯片防抖驱动部件(未示出)和芯片对焦驱动部件(未示出),其中芯片对焦驱动部件驱动感光组件30沿Z轴方向移动,以实现芯片对焦功能。芯片防抖驱动部件驱动感光组件30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和/或绕Z轴方向旋转,以实现感光组 件30的芯片防抖功能。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芯片驱动组件43包括芯片线圈组433和芯片磁石组434,芯片线圈组433和芯片磁石组434之间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以驱动芯片可动载体421相对于芯片固定部41移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芯片磁石组434上设有一导磁构件4341以增强芯片磁石组434面向芯片线圈组433一侧的磁场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芯片驱动马达40还包括芯片位置感测组件和芯片保持组件 44,芯片位置感测组件用于获取感光组件30的位置或者运动信息,芯片保持组件44适于使芯 片可动载体421被悬持于芯片固定载体中,这样,感光组件30可以被芯片保持组件44悬持于 芯片固定载体中。
具体地,芯片位置感测组件(未示出)固定于芯片可动载体421,从而当芯片可动载体421运动时,芯片位置感测组件适于通过获取芯片磁石组434件的磁场变化获取芯片可动载 体421的位置信息。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芯片位置感测组件包括第一芯片位置感测元 件、第二芯片位置感测元件和第三芯片位置感测元件,从而用于感测芯片可动载体421沿X 轴方向平移、沿Y轴方向平移和绕Z轴方向旋转三种移动的位置信息。
具体地,芯片保持组件44包括芯片支撑组件441和芯片磁吸组件(未示出),芯片磁吸组件固定于芯片可动部4242的芯片可动载体421,这样,芯片磁吸组件与芯片磁石组434件之间的磁吸力使芯片可动部4242吸附向芯片盖体411。芯片支撑组件441设置于芯片固定部41的芯片盖体411与芯片可动部4242的芯片可动载体421之间,在芯片磁吸组件与芯片磁石组434件之间的磁吸力的作用下,芯片支撑组件441被芯片盖体411和芯片可动载体421夹持,芯片可动载体421与上盖之间保持间隙,从而减小芯片可动部4242在运动时的阻力。
进一步地,芯片支撑组件441包括至少三个设置于芯片可动载体421和上盖之间的滚 珠4411,为限制滚珠4411的移动范围,芯片支撑组件441还包括至少三个与至少三个滚珠4411 相对应的芯片滚珠槽4412。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芯片支撑组件441还包括至少三滚珠支 撑片(未示出),滚珠支撑片固定于芯片可动载体421并作为芯片滚珠槽4412的底面,滚珠 支撑片可以是不锈钢等金属材质,进而提供滚珠4411一更平滑的支撑面,减小滚珠4411滚动 的摩擦力。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 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 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 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镜筒部;
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被容纳于所述上镜筒部,所述第一透镜具有入光侧表面和出光侧表面,所述入光侧表面包括入光区和第一反射区,所述出光侧表面包括出光区和第二反射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和所述第二反射区用于反射从所述入光区射入到所述第一透镜内的光线;
下镜筒部;和
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被容纳于所述下镜筒部,光线通过所述出光区射入所述第二透镜组;
其中,所述上镜筒部被固定于所述下镜筒部,所述上镜筒部的热膨胀系数介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热膨胀系数与所述下镜筒部的热膨胀系数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上镜筒部包括上镜筒支持部、上镜筒延伸部和上镜筒内延部,所述上镜筒延伸部自所述上镜筒支持部一体地向上延伸,所述上镜筒内延部自所述上镜筒延伸部一体地向内延伸,其中所述上镜筒支持部、所述上镜筒延伸部和所述上镜筒内延部形成第一透镜容纳腔,所述第一透镜被容纳于所述第一透镜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上镜筒内延部包括上内延部底面,所述上内延部底面设置有嵌合槽,所述第一透镜嵌合于所述嵌合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上镜筒支持部与所述下镜筒部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中填充连接介质以将所述上镜筒部与所述下镜筒部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连接介质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方向的投影的外侧,所述连接介质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方向的投影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上镜筒内延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最大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第一透镜的最大横向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最大横向外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第一透镜为玻璃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进一步包括保护构件,所述保护构件设置于所述上镜筒部周侧,所述保护构件被固定于所述下镜筒部,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上镜筒部之间留有间隙。
1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组件;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CN202210405053.6A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69538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5053.6A CN116953871A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5053.6A CN116953871A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3871A true CN116953871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41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5053.6A Pending CN116953871A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387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6687A (zh) * 2023-12-04 2024-01-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6687A (zh) * 2023-12-04 2024-01-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7376687B (zh) * 2023-12-04 2024-05-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1917B2 (en)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magnet interacting with both coil for performing focusing function and coil for performing shake compensation function
CN108600599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JP4098813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9495672B (zh) 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2204940A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阵列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3163071B (zh) 摄像模组
KR20220137582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정보기술 기기
CN116953871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6953873A (zh) 一种光学镜头组件及摄像模组
WO2021227705A1 (zh) 潜望式光学变焦模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相应的可调光学组件
CN110557523B (zh) 摄像模组阵列及其组装方法
CN115136052B (zh) 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CN113009668B (zh)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和光学组件的制备方法
EP3859419B1 (en) Optical zoom camera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114531523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5774312A (zh)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CN116953872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6974036A (zh) 一种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CN116980725A (zh) 一种具有照明功能的摄像模组
CN112824964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6224538A (zh) 摄像模组
CN115774311A (zh)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
CN117518390A (zh)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7518391A (zh) 一种光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116034303A (zh) 反射模块和包括该反射模块的摄像装置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