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6948A -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6948A
CN116936948A CN202310435341.0A CN202310435341A CN116936948A CN 116936948 A CN116936948 A CN 116936948A CN 202310435341 A CN202310435341 A CN 202310435341A CN 116936948 A CN116936948 A CN 116936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edge
contact piece
electrod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353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安斯林
W·弗兰克
M·盖革
E·佩特利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filed Critical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6936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6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8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the sealing members being arranged between the lid and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9Processes for forming or storing electrodes in the battery contai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22Cells or battery with cylindrical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5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5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5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4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25Re-sealable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eformable valve members, e.g. elastic or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5Terminals formed by the casing of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9Terminals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elliptic or button cells
    • H01M50/56Cup shap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蓄能器元件和制造方法。蓄能器元件包括气密地且液体密封地封闭的壳体和壳体中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电极隔膜复合体包括阳极集流体和阴极集流体。壳体包括金属的且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壳体件具有壳体底部、环绕的侧壁和末端开口,以及盖构件,盖构件封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末端开口。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流体的一个边缘与壳体底部电连接,另一边缘与直接配坐在该边缘上的接触片电连接。盖构件包括金属的盖板和连接极,连接极被引导穿过在盖板中的缺口并且相对于盖板(102)电绝缘。连接极直接配坐在接触片上并且通过焊接与接触片相连接。连接极通过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的硬化的填料与盖板电绝缘。可以在装配壳体时制造盖构件。

Description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以下阐述的发明涉及一种蓄能器元件以及一种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化学的蓄能器元件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所储存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电化学蓄能器元件的最简单的形式是电化学电池。电化学电池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布置隔膜。在放电时,在负电极处通过氧化过程释放电子。由此引起电子流,该电子流可被外部的电负载取用,为此,电化学电池用作能源供应。同时,在电池之内出现与电极反应相应的离子流。该离子流横穿隔膜,并且通过引导离子的电解液实现。由此,隔膜防止电极直接接触。但同时,隔膜实现在电极之间的电荷平衡。
如果放电是可逆的,即存在再次反向实现在放电时进行的化学能到电能的转换并且再次给电池充电的可能性,则将其称为二次电池。在二次电池中,通常作为阳极的负电极和作为阴极的正电极的称谓一般涉及电化学电池的放电功能。
目前,二次的锂离子电池作为蓄能器元件用于多种应用,因为其能够提供高的电流并且其突出之处在于相对高的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基于可以以离子的形式在电池的电极之间往复迁移的锂的应用。锂离子电池的负电极和正电极通常由所谓的复合电极形成,除了电化学活性的组分之外,该复合电极也包括无电化学活性的组分。
作为用于二次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活性的组分(活性材料),原则上可以考虑所有能够吸收并再次释放锂离子的材料。对于负电极,为此常常使用以碳(例如石墨碳)为基础的颗粒。作为用于正电极的活性材料,例如可以使用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磷酸铁锂(LiFePO4)或其衍生物。电化学活性的材料通常以颗粒形式包含在电极中。
作为无电化学活性的组分,复合电极通常包括用作用于相应的活性材料的载体的、面形的和/或带形的集流体,例如金属膜。用于负电极的集流体(阳极集流体)例如可以由铜或镍构成,并且用于正电极的集流体(阴极集流体)例如可以由铝构成。
此外,作为无电化学活性的组分,电极可以包括电极粘合剂(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者其他聚合物,例如羧甲基纤维素)、改善导电性能的添加剂和其他附加物。电极粘合剂保证了电极的机械稳定性并且常常也保证活性材料在集流体上的附着。
作为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大多包括锂盐例如六氟磷酸锂(LiPF6)在有机溶剂(例如碳酸醚和碳酸酯)中的溶液。
在制造锂离子电池时,通常将复合电极与一个或多个隔膜组合成电极隔膜复合体。在此,使电极和隔膜大多、但绝不是必须在压力下,必要时也通过层压或通过粘接相互连接。随后,可以通过利用电解液浸润该复合体建立电池的基本功能。
在多种实施方式中,电极隔膜复合体构造成缠绕体的形式或被处理成缠绕体。在第一种情况中,例如将带形的正电极和带形的负电极以及至少一个带形的隔膜分离地输送给缠绕机,并且在缠绕机中螺旋形地缠绕成具有正电极/隔膜/负电极的序列的缠绕体。在第二种情况中,首先将带形的正电极和带形的负电极以及至少一个带形的隔膜组合成电极隔膜复合体,例如在利用所述压力的情况下。随后,在另一步骤中才缠绕该复合体。
对于在车辆领域中的应用,对于电动自行车,或者也对于其他具有高的能量需求的应用,例如在工具中,需要具有尽可能高的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同时能够在充电和放电时被加载高的电流。
用于所述应用的电池常常构造成柱形的圆电池,例如具有21×70(直径乘以高度,单位为mm)的外形尺寸。这种类型的电池始终具有以缠绕体的形式的复合体。目前这种外形尺寸的锂离子电池可以实现直至270Wh/kg的能量密度。
在WO 2017/215900 Al中阐述了一种柱形的圆电池,在其中,电极隔膜复合体以及其电极构造成带形的并且以缠绕体的形式存在。电极分别具有附有电极材料的集流体。在电极隔膜复合体内,彼此错开地布置相反极性的电极,从而正电极的集流体的纵向边缘在一侧从缠绕体中离开,并且负电极的集流体的纵向边缘在另一侧从缠绕体中离开。为了集流体的电接触,电池具有接触片,接触片配坐在缠绕体的一个端侧上并且通过焊接与集流体中的一个集流体的纵向边缘相连接。由此实现,在其整个长度上电接触集流体以及进而同样从属的电极。这非常显著地降低了在所阐述的电池内的内电阻。因此,可以显著更好地接触所出现的高电流,并且也可以更好地从缠绕体中散热。
如在WO 2017/215900 A1中的柱形的圆电池大多用作电池复合体的一部分,在该电池复合体中,多个电池彼此串联和/或并联。常常期望的是,为了取用电压,仅仅需要在电池端侧中的一个端侧接触电池。相应地有利的是,在端侧中的一个端侧处不仅设置与电池的正电极相连接的连接极,而且设置与电池的负电极相连接的连接极。
从US 2006/0019150 A1中已知一种锂离子圆电池,该锂离子圆电池在柱形的壳体中包括构造成缠绕体的电极隔膜复合体。壳体包括具有开口的由金属制成的柱形的壳体杯形件,开口通过金属的盖构件封闭。壳体杯形件的底部与缠绕体的正电极电连接,因此,壳体杯形件具有正极。两个壳体构件直接相互接触,因此盖构件同样具有正极。正的金属的连接极焊接在盖构件上。相反地,缠绕体的负电极与负的金属的连接极相连接,负的金属的连接极被引导穿过在盖构件中的缺口并且相对于盖构件电绝缘。由此,正的和负的连接极并排布置在电池的相同侧上,从而电池可以通过相应的载流体简单地集成到电池复合体中。
除了其良好的接触性之外,在US 2006/0019150 A1阐述的电池的突出之处也在于集成的过压保护。为此,底部具有中心的、圆形的区域,该区域通过环绕的弱化线与底部的环形的剩余区域分隔开,并且弯曲的放电条在内侧焊接在该区域处,通过该放电条产生底部与缠绕体的正电极的所述电接触。在壳体内过压的情况中,圆形的区域可以从底部中破裂。由于通过环形的绝缘体保证了环形的剩余区域不与构造成缠绕体的电极隔膜复合体接触,此时断开在正电极和环形的剩余区域以及所有与其电接触的构件(包括正的连接极)之间的电连接。
缠绕体的负电极通过多次弯曲的放电条电接触,放电条的上端部联接在负的连接极处。
在能量方面,在US 2006/0019150 A1中阐述的电池的结构不是最优的。在缠绕体的两个端部处存在死区体积,为了消除该死区体积,需要所述的放电条。该放电条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能器元件,该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改进的能量密度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成电池复合体。此外,该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也在于改进的安全性。
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的蓄能器元件实现。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特征的制造方法也是本发明的对象。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定义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具有直接下述特征a.至o.:
a.蓄能器元件包括气密地且液体密封地封闭的壳体和布置在壳体中的电极隔膜复合体。
b.壳体包括金属的且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壳体件具有壳体底部、环绕的侧壁和末端开口。
c.壳体包括盖构件,盖构件封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末端开口。
d.盖构件包括金属的盖板和连接极,连接极被引导穿过在盖板中的缺口并且相对于盖板电绝缘。
e.电极隔膜复合体包括平的第一末端端侧和平的第二末端端侧。
f.电极隔膜复合体包括阳极,阳极具有阳极集流体,阳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g.阳极集流体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主区域附有由负的电极材料制成的层,边条沿着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延伸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
h.电极隔膜复合体包括阴极,阴极具有阴极集流体,阴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i.阴极集流体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主区域附有由正的电极材料制成的层,边条沿着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延伸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
j.阳极和阴极如此布置在电极隔膜复合体内,使得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从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第一末端端侧离开,并且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从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第二末端端侧离开。
k.蓄能器元件包括接触片,接触片直接配坐在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
l.接触片与被引导穿过在盖板中的缺口的连接极电连接。
m.阴极集流体或阳极集流体的不与接触片直接接触的第一边缘与壳体底部电连接。
n.连接极直接配坐在接触片上并且通过焊接与接触片相连接。
o.连接极通过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的硬化的填料与盖板电绝缘。
这种设计方案的盖构件保证,在电极隔膜复合体和金属的盖板之间基本上完全不存在死区体积。在接触片、连接极、盖板以及必要时O形环形的绝缘盘之间的空间可以被填料填充。具有所述特征的盖构件可以构造成非常紧凑。
此外,这种蓄能器元件具有的优点是,实现了通过盖构件不仅电接触阳极而且电接触阴极。
盖构件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和b.中的至少一个:
a.在盖板和接触片之间存在环形的间隙,该环形的间隙被填料填充。
b.环形的间隙在径向外部通过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的O形环形的绝缘盘限制。
尤其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两个直接上述特征a.和b.的组合。
在多种情况中优选的是,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具有正极,并且连接极是负的连接极。在这种情况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必要时与直接下述特征b.至e.中的至少另一特征组合:
a.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与阴极电连接。
b.接触片配坐在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并且通过焊接与该第一边缘连接。
c.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d.盖板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e.接触片与被引导穿过在盖板中的缺口的连接极直接接触,优选地通过焊接与连接极连接。
尤其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e.。
在该实施方式中,蓄能器元件的壳体在重要的部件中由铝或铝合金制成。这具有多种优点。避免了在电池的外侧与湿气接触的情况下构造子元件。壳体自身可以基本上在其所有侧上用作正的连接极。但尤其优选地,电池仅仅通过盖构件接触,当然在该处也存在负的连接极。为此,放电器可以直接焊接到盖板处,或者备选地例如借助于焊接固定在单独的连接极处。
用于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和盖板的合适的铝合金例如是1235、1050、1060、1070、3003、5052、Mg3、Mg212(3000系列)和GM55型的铝合金。此外适合的是AlSi、AlCuTi、AlMgSi、AlSiMg、AlSiCu、AlCuTiMg和AlMg。优选地,所述合金的铝份额高于99.5%。
在其他情况中可以优选的是,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具有负极并且连接极是正的连接极。在这种情况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必要时与直接下述特征b.至e.中的至少另一特征组合:
a.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与阳极电连接。
b.接触片配坐在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并且通过焊接与该第一边缘连接。
c.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由铜或镍或者铜合金或镍合金或者钢或镀镍的钢制成。
d.盖板由铜或镍或铜合金或者镍合金或者钢或镀镍的钢制成。
e.接触片与被引导穿过在盖板中的缺口的连接极直接接触,优选地通过焊接与连接极连接。
尤其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e.。
在该实施方式中,蓄能器元件的壳体在重要的部件中由铜或镍或者铜合金或镍合金或者钢或镀镍的钢制成。
合适的不锈钢例如是1.4303或1.4404型或者SUS304型的不锈钢,或镀镍的钢。作为铜合金,尤其是可以使用具有至少99.9%的铜份额的EN CW-004A或EN CW-008A型的材料。作为镍合金,尤其是可可以考虑NiFe、NiCu、CuNi、NiCr和NiCrFe型的合金。
在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改进方案中,在其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具有正极并且连接极是负的连接极,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d.:
a.接触片由镍或铜或钛或者镍合金或铜合金或钛合金或者不锈钢制成。
b.连接极是双金属连接极并且包括由镍或铜或钛或者镍合金或铜合金或钛合金或者不锈钢制成的极下部件以及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极上部件。
c.极下部件焊接到接触片处。
d.极下部件和接触片和阳极集流体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尤其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所有直接上述特征a.至d.的组合。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连接极,连接极包括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一方面包括镍或铜或钛或者镍合金或铜合金或钛合金或者不锈钢,并且另一方面包括铝或铝合金。
由此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构造成,其壳体外侧完全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极上部件可从外部触及,并且例如可以与由铝制成的载流体焊接在一起。这种类型的蓄能器元件提供的显著优点是,该蓄能器元件可简单地集成到电池复合体中。在此,多个蓄能器元件的极通过共同的载流体相互连接。在制造技术上可以有利的是,电池的极借助于激光焊接在载流体上。通常,仅仅当待焊接的材料相同时,这才可无问题地实现。例如,借助于激光非常难以或甚至不能实现将由铜制成的连接极焊接在由铝制成的载流体上。相反地,用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极上部件可以无问题地实现这种情况。因此,甚至可以借助于激光通过由铝制成的共用的载流体连接电池的负的连接极。
合适的铝合金例如是1235、1050、1060、1070、3003、5052、Mg3、Mg212(3000系列)和GM55型的铝合金。此外适合的是AlSi、AlCuTi、AlMgSi、AlSiMg、AlSiCu、AlCuTiMg和AlMg。优选地,所述合金的铝份额高于99.5%。合适的不锈钢例如是1.4303或1.4404型或者SUS304型的不锈钢,或镀镍的钢。作为铜合金,尤其是可以使用具有至少99.9%的铜份额的EN CW-004A或EN CW-008A型的材料。作为镍合金,尤其是可考虑NiFe、NiCu、CuNi、NiCr和NiCrFe型的合金。
在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改进方案中,在其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具有负极并且连接极是正的连接极,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c.:
a.接触片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b.连接极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c.接触片和连接极和阴极集流体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尤其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所有直接上述特征a.至c.的组合。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构造成,其壳体外侧完全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接触片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接触片在阳极集流体和负的连接极处或在阴极集流体 和正的连接极处的连结方案
接触片与被引导穿过在盖板中的缺口的连接极电连接,并且或者与阳极集流体或者与阴极集流体电连接。尤其是,接触片直接焊接在连接极和/或相应的集流体处。
在本发明的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其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具有正极并且连接极是负的连接极,与负的连接极电连接的接触片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c.中的至少一个:
a.接触片由镍或铜或钛或者镍合金或铜合金或钛合金或者不锈钢制成,例如由1.4303或1.4404型或SUS304型不锈钢制成,或者由镀镍的铜制成。
b.接触片由与负的连接极或与负的连接极的极下部件相同的材料制成。
c.接触片由与阳极集流体相同的材料制成。
优选的是,以相互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和b.,尤其优选地也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特征a.至c.。
在本发明的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其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具有负极并且连接极是正的连接极,与正的连接极电连接的接触片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c.中的至少一个:
a.接触片铝或铝合金制成。
b.接触片由与正的连接极相同的材料制成。
c.接触片由与阴极集流体相同的材料制成。
尤其优选的是,以相互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和b.,尤其优选地也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特征a.至c.。
如果接触片由与正的连接极和/或阴极集流体相同的材料制成,实现无问题地焊接这些构件。
作为用于接触片的铝合金,例如可以考虑1235、1050、1060、1070、3003、5052、Mg3、Mg212(3000系列)和GM55型的铝合金。此外适合的是AlSi、AlCuTi、AlMgSi、AlSiMg、AlSiCu、AlCuTiMg和AlMg。优选地,所述合金的铝份额高于99.5%。
在本发明的可行的优选的改进方案中,接触片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f.中的至少一个:
a.接触片具有在5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的,优选地在150μm至350μm的范围内的优选的均匀的厚度。
b.接触片具有两个相对的平侧并且基本上仅在一个维度上延伸。
c.接触片是盘或多边形的板。
d.接触片的尺寸设计成,接触片覆盖集流体的边缘从中离开的端侧的至少40%,优选地至少60%,尤其优选地至少80%,接触片配坐在该边缘上。
e.接触片具有至少一个凹槽,至少一个凹槽在接触片的一个平侧上表现为长形的凹部并且在相对的平侧上表现为长形的抬高部,其中,接触片通过载有长形的抬高部的平侧配坐在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
f.接触片在凹槽的区域中与阳极集流体第一边缘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焊接。
尤其优选的是,以相互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c.,尤其优选地,以相互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d.。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以与特征e.和f.组合的方式实现特征a.至d.。
尽可能大面积地覆盖端侧对于根据本发明蓄能器元件的热管理非常重要。覆盖的越大,越能实现尽可能在其整个长度上接触相应的集流体的第一边缘。由此,可以通过接触片导出在电极隔膜复合体中形成的热。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证实为有利的是,在装上接触片之前,对装上接触片的相应的集流体的边缘进行预处理。尤其是,在此也可以在该边缘中压入至少一个凹部,该凹部与在接触片的面对第一末端端侧的平侧上的至少一个凹槽或长形的抬高部对应。
集流体的边缘也可以进行定向变形的预处理。例如,可以使集流体在限定的方向上弯曲。
在几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接触片压入缠绕体的端侧中。在这种情况中,不需要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在这种情况中,接触片优选地构造成多边形的或条形的,并且优选地覆盖接触片被压入其中的端侧的至少40%,尤其优选地至少60%,尤其是至少80%。
初级和次级保护
在本发明的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以下特征a.和b.:
a.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壳体底部具有以缺口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初级保护,缺口借助于金属的膜片封闭。
b.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壳体底部具有以在壳体底部的内侧或壳体底部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槽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次级保护。
初级保护具有的功能是,在出现高于限定的阈值的不允许的过压时,引起受控的压力平衡。在这种情况中,膜片由于该压力向上破裂或向下破裂,在壳体内部中形成的气体可以通过在壳体底部中的缺口漏出。
为这样的情况设置次级保护,即,在其中,通过初级保护不足够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在这种情况中,壳体底部可以由于过压沿着槽裂开,否则的话该槽是壳体底部的结构的弱化部,从而产生具有相对大的横截面的离开开口,在壳体内部中形成的气体可以通过该离开开口漏出。
这种保护方案自身已经已知。通过合适地构造槽和膜片,可以精确地调整保护部在怎样的压力下断开。
由于所述保护功能不是(如在多种传统的电池中那样)集成在盖构件中而是代替地集成在壳体底部中,实现,盖构件构造成极其紧凑。也不是必需要预装配盖构件。相反地,可以在壳体装配时制造盖构件,如以下还将更详细地阐述的那样。
在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e.中的至少一个:
a.盖板焊接在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末端开口中。
b.接触片通过焊接与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相连接。
c.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流体的不与接触片直接接触的第一边缘直接配坐在壳体底部上。
d.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流体的不与接触片直接接触的第一边缘通过焊接与壳体底部相连接。
e.至少一个槽位于壳体底部的内侧上。
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d.,尤其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e.。
在本发明的另一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以下特征a.:
a.金属的膜片通过焊接固定在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底部处。
杯形的壳体件的底部可以具有平的凹部,膜片在其不拱起的情况下被插入该凹部中。优选地,膜片通过围绕在底部中的缺口引导的圆形的焊缝与底部相连接。
膜片的厚度可以与应使保护部断裂的压力相匹配。
壳体底部的优选的构造方案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f.中的至少一个:
a.壳体底部具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在其外侧上表现为长形的凹部并且在其内侧上表现为长形的抬高部,其中,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配坐在内侧上。
b.壳体底部在凹槽的区域中与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焊接。
c.缺口定位在壳体底部的中心。
d.至少一个凹槽包括多个线性的凹槽,尤其是围绕缺口星形地布置的三个凹槽。
e.至少一个槽包括多个线性的部分区段,这些部分区段布置成星形地围绕缺口。
f.至少一个槽包括环绕缺口的部分区段,该部分区段将星形地布置的线性的部分区段相互连接。
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和b.、c.和d.以及c.和e.和f.。尤其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f.。
由于在凹槽的区域中焊接,在凹槽中优选地存在一个或多个焊缝。优选地,星形地布置的凹槽和星形地布置的线性的槽的部分区段分别包夹120°的角度。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证实为有利的是,配坐在壳体底部的内侧上的集流体的边缘也经受预处理,以便改善在壳体底部和集流体之间的接触。尤其是,在该边缘中可以压入至少一个凹部,该凹部与在壳体底部的内侧上的至少一个凹槽或长形的抬高部对应。
集流体的边缘也可以进行定向变形的预处理。例如,可以使集流体在限定的方向上弯曲。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杯形的壳体件的底部被焊上,即,该底部单独地制造并且通过焊接与侧壁相连接。但在大多数情况中,杯形的壳体件通过拉深制成。
棱柱形的实施方式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构造成柱形的圆电池或纽扣电池。但在几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蓄能器元件也可以构造成棱柱形的。
在后者的情况中,壳体构造成棱柱形的。在该实施方式中,杯形的壳体件的底部和盖构件优选地具有多边形的、尤其优选地矩形的基础面。杯形的壳体件的末端开口的形状相应于底部和盖构件的形状。此外,壳体包括多个、优选地四个矩形的侧部件,侧部件将底部和盖构件相互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极隔膜复合体优选地同样构造成棱柱形的。在这种情况中优选地,电极隔膜复合体是由多个阳极、阴极和至少一个隔膜组成的棱柱形的垛,其中,电极隔膜复合体在该垛内始终具有序列阳极/隔膜/阴极。
优选地,至少阳极和阴极具有矩形的基础面,其中,阳极和阴极的集流体分别具有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并且分别沿着其第一边缘具有自由的边条,该边条未附有相应的电极材料。
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有多个隔膜的情况中,隔膜优选地同样具有矩形的基础面。但也可行的是,使用带形的隔膜,隔膜将在垛之内的多个阳极和阴极相互分离。
例如,垛的平的第一和第二末端端侧是垛的两个相对的或相邻的侧。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从端侧中的一个端侧离开,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从另一端侧离开。接触片配坐在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并且通过焊接与第一边缘相连接。
作为柱形的圆电池或纽扣电池的实施方式
在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作为柱形的圆电池或纽扣电池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p.中的至少一个:
a.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末端开口构造成圆形的,并且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环绕的侧壁包括或形成柱形的壳体套。
b.封闭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圆形开口的盖构件具有圆形的周边。
c.电极隔膜复合体以柱形的缠绕体的形式存在,除了平的第一和第二末端端侧之外,缠绕体具有位于端侧之间的缠绕体套。
d.在壳体中,电极隔膜复合体轴向地定向,从而缠绕体套贴靠在柱形的壳体套的内侧处。
e.阳极和阳极集流体构造成带形的,其中,阳极集流体包括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以及两个端部件。
f.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是带形的阳极集流体的纵向边缘。
g.附有由负的电极材料制成的层的阳极集流体的主区域构造成带形的。
h.自由的边条沿着阳极集流体的第一纵向边缘延伸。
i.阴极和阴极集流体构造成带形的,其中,阴极集流体包括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以及两个端部件。
j.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是带形的阴极集流体的纵向边缘。
k.附有由正的电极材料制成的层的阴极集流体的主区域构造成带形的。
l.自由的边条沿着阴极集流体的第一纵向边缘延伸。
m.电极隔膜复合体的一个隔膜或多个隔膜构造成带形的。
n.阳极和阴极如此布置在电极隔膜复合体内,使得阳极集流体的第一纵向边缘从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第一末端端侧离开,并且阴极集流体的第一纵向边缘从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第二末端端侧离开。
o.接触片配坐在阳极集流体的第一纵向边缘上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上并且通过焊接与其相连接。
p.阳极集流体或阴极集流体的不与接触片直接接触的第一纵向边缘与壳体底部电连接。
尤其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所有直接上述特征a.至p.的组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极隔膜复合体优选地包括一个带形的隔膜或两个带形的隔膜,所述一个或两个隔膜分别具有第一纵向边缘和第二纵向边缘以及两个端部件。电极隔膜复合体始终以具有序列阳极/隔膜/阴极的方式包括电极和一个或多个隔膜。
优选地,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圆形的周边的盖构件如此布置在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圆形的开口中,使得盖构件的边缘沿着环绕的接触区间贴靠在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内侧处,其中,盖构件的边缘通过环绕的焊缝与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相连接。
优选地,构造成柱形的圆电池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高度在50mm至150mm的范围内。优选地,柱形的圆电池的直径在15mm至60mm的范围内。具有该外形尺寸的柱形的圆电池尤其是适合用于机动车的电驱动部的电流供给。
如果,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构造成纽扣电池,蓄能器元件优选地具有直至25mm的直径和直至15mm的高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池是柱形的圆电池的实施方式中,阳极集流体、阴极集流体和一个或多个隔膜优选地具有以下尺寸:
-在0.5m至25m的范围内的长度
-在30mm至145mm的范围内的宽度
在这种情况中,沿着第一纵向边缘延伸的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的自由的边条优选地具有不大于5000μm的宽度。尤其优选地,阳极集流体具有这样的自由的边条,即,该自由的边条具有在1000至2000μm的范围内的,尤其优选地约1500μm的宽度。尤其优选地,阴极集流体具有这样的自由的边条,即,该自由的边条具有在2000至4000μm的范围内的,优选地约3000μm的宽度。
隔膜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优选地,一个或多个隔膜由电绝缘的塑料膜构成。优选的是,隔膜可以被电解液浸透。为了该目的,所使用的塑料膜例如可以具有微孔。该膜例如可以由聚烯烃或聚醚酮制成。由塑料材料制成的无纺布和织物或者其他电绝缘的表面组织也可以用作隔膜。优选地,使用具有在5μm至5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的隔膜。
在几个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单侧或两侧涂覆或浸润陶瓷颗粒(例如Al2O3或SiO2)的隔膜。
尤其是在蓄能器元件的棱柱形的实施方式中,复合体的一个或多个隔膜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由固态电解质制成的层。
构造成缠绕体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的优选的结构
在构造成缠绕体的电极隔膜复合体中,优选地以螺旋形地缠绕的方式存在带形的阳极、带形的阴极和一个或多个带形的隔膜。为了制造电极隔膜复合体,优选地将带形的电极与一个或多个带形的隔膜一起输送给缠绕设备,并且在缠绕设备中优选地绕缠绕轴螺旋形地缠绕。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电极和隔膜为此缠绕在柱形的或空心柱形的缠绕体芯上,缠绕体芯坐在缠绕芯轴上并且在缠绕之后保留在缠绕体中。
缠绕体套例如可以通过塑料膜或胶带构成。也可行的是,缠绕体套通过一圈或多圈隔膜构成。
优选的电化学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另一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和b.中的一个:
a.蓄能器元件是锂离子电池。
b.蓄能器元件包括锂离子电池。
特征a.尤其是涉及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作为柱形的圆电池或纽扣电池的所述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蓄能器元件包括或者是优选地刚好一个电化学电池。
特征b.尤其是涉及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所述棱柱形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蓄能器元件也可以包括多于一个电化学电池。
对于蓄能器元件的电极,基本上可以使用所有对于二次锂离子电池已知的电极材料。
在负电极中,作为活性材料,可以使用以碳(例如石墨碳)为基础的颗粒,或者能够用于锂的插层的、非石墨的碳材料,优选地同样以颗粒形式。备选地或附加地,在负电极中也可以包含钛酸锂(Li4Ti5O12)或其衍生物,优选地同样以颗粒形式。此外,负电极可以包含具有硅、铝、锡、锑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或者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转移的锂的材料的化合物或合金,例如氧化硅(尤其是SiOx,其中0<x<2,必要时与以碳材料为基础的活性材料组合的方式)作为活性材料。锡、铝、锑和硅能够与锂形成金属间相。在此,尤其是在硅的情况中,用于吸收锂的能力比石墨或相似材料的用于吸收锂的能力高出多倍。常常使用由以硅和碳为基础的蓄能材料的化合物。此外,由金属的锂制成的薄的阳极也是合适的。
对于正电极,作为活性材料,例如可以考虑锂-金属氧化物-化合物和锂-金属磷酸盐-化合物,例如LiCoO2和LiFePO4。此外,很适合的尤其是具有化学式LiNixMnyCozO2(其中,x+y+z通常为1)的锂镍锰钴氧化物(NMC),具有化学式LiMn2O4的锂锰尖晶石(LMO),或者具有化学式LiNixCoyAlzO2(其中,x+y+z通常为1)的锂镍钴铝氧化物(NCA)。也可以使用其衍生物,例如具有化学式Li1.11(Ni0.40Mn0.39Co0.16Al0.05)0.89O2的锂镍锰钴铝氧化物(NMCA),或者Li1+xM-O化合物和/或所述材料的混合物。优选地,也以颗粒的形式应用阴极的活性材料。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电极优选地包含电极粘合剂和/或用于改善导电能力的添加剂。活性材料优选地嵌入由电极粘合剂制成的基质中,其中,在基质中的相邻的颗粒优选地直接相互接触。导电介质用于提高电极的导电能力。通常的电极粘合剂例如以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锂-)聚丙烯酸酯,丁苯橡胶或羧甲基纤维素为基础,或也以不同粘合剂的混合物为基础。通常的导电介质是碳黑、细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和金属粉末。
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优选地包括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中,尤其是包含以至少一种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例如有机的碳酸盐或环醚例如THF或腈的混合物)中的形式存在的锂盐,例如六氟磷酸锂(LiPF6),为基础的电解液。其他可用的锂盐例如是四氟硼酸锂(LiBF4),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FSI)和双乙二酸硼酸锂(LiBOB)。
以锂离子为基础的构造成柱形的圆电池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额定电容优选地为最大直至15000mAh。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外形尺寸21×70,蓄能器元件优选地具有在1500mAh至7000mAh的范围内的,尤其优选地在3000至5500mAh范围内的额定电容。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外形尺寸18×65,电池优选地具有在1000mAh至5000mAh的范围内的,尤其优选地在2000至4000mAh范围内的额定电容。
在欧盟,严格管理用于说明二次电池的额定电容的厂商数据。即,例如用于二次的镍铬电池的额定电容的数据以根据标准IEC/EN 61951-1和IEC/EN 60622的测量为基础,用于二次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额定电容的数据以根据标准IEC/EN 61951-2的测量为基础,用于二次锂电池的额定电容的数据以根据标准IEC/EN 61960的测量为基础,并且用于二次铅酸电池的额定电容的数据以根据标准IEC/EN 61056-1的测量为基础。任何在本申请中的额定电容的数据优选地同样以这些标准为基础。
以钠离子为基础的实施方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也可以是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钙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或铝离子电池。根据本发明,在这些变型方案中,具有钠离子电池化学方案的蓄能器电池是尤其优选的。
优选地,以钠离子为基础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包括电解液,电解液包括以下溶剂中的至少一种和以下导电盐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溶剂,尤其是可以考虑有机的碳酸盐、乙醚、腈以及混合物。优选的示例是:
-碳酸盐: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EC-PC),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乙基甲酯(PC-DMC-EMC),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EC-DEC),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EC-DMC),碳酸乙烯酯-碳酸乙基甲酯(EC-EMC),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乙基甲酯(EC-DMC-EMC),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EC-DMC-DEC)
-乙醚:四氢呋喃(THE),2-甲基四氢呋喃,二甲基醚(OME),1,4-二氧六环(DX),1,3-二氧戊烷(DOL),二乙二醇二甲醚(DEGDME),四乙二醇二甲醚(TEGDME)
-腈:甲基氰(ACN),己二腈(AON),y-丁内酯(GBL)
此外,也可以考虑磷酸三甲酯(TMP)和三(2,2,2-三氟乙基)亚磷酸酯(TFP)。
优选的导电盐是:
NaPF6,二氟草酸硼酸钠(NaBOB),NaBF4,双氟磺酰亚胺钠(NaFSI),4,5-二氰基咪唑-2-三氟甲基钠(NaTDI),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钠(NaTFSI),NaAsF6,NaBF4,NaClO4,NaB(C2O4)2,NaP(C6H4O2)3;NaCF3SO3,三氟甲磺酸钠(NaTf)和Et4NBF4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电解液加入添加剂。尤其是用于稳定的优选的添加剂的示例如下: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反式双氟代碳酸乙烯酯(DFEC),亚硫酸亚乙酯(ES),碳酸亚乙烯酯(VC),2,2,2-三氟乙醚(BTFE),4,5-二氰基咪唑-2-三氟甲基钠(NaTDI),双(氟磺酰)亚胺钠(NaTFSI),氯化铝(AlCl3),硫酸乙烯酯(DTD),二氟磷酸钠(NaPO2F2),二氟草酸硼酸钠(NaODFB),二氟二草酸磷酸钠(NaDFOP)和三(三甲基硅烷基)硼酸盐(TMSB)。
以钠离子为基础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负的电极材料优选地是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碳,尤其推荐硬碳(纯粹的,或者具有氮和/或磷掺杂)或者软碳或者以石墨为基础的材料(具有N掺杂);碳纳米管,石墨
-磷或硫(转换阳极)
-阴离子聚合物:Na2Ti3O7,Na3Ti2(PO4)3,TiP2O7,TiNb2O7,Na-Ti-(PO4)3,Na-V-(PO4)3
-普鲁士蓝:低钠的方案(用于具有含水的电解液的系统)
-过渡金属氧化物:V2O5,MnO2,TiO2,Nb2O5,Fe2O3,Na2Ti3O7,NaCrTiO4,Na4Ti5O12
-MXene,其中,M=Ti、V、Cr、Mo或Nb,并且A=Al、Si和Ga,并且X=C和/或N,例如Ti3C2
-有机物:例如对苯二酸钠(Na2C8H2O4)
备选地,在阳极侧原则上也可以使用钠金属阳极。
以钠离子为基础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正的电极材料优选地是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阴离子聚合物:NaFePO4(磷酸锂铁矿型),Na2Fe(P2O7),Na4Fe3(PO4)2(P2O7),Na2FePO4F,Na/Na2[Fe1/2Mn1/2]PO4F,Na3V2(PO4)2F3,Na3V2(PO4)3,Na4(CoMnNi)3(PO4)2P2O7,NaCoPO4,Na2CoPO4F
-硅酸盐:Na2MnSiO4,Na2FeSiO4
-层状氧化物:NaCoO2,NaFeO2,NaNiO2,NaCrO2,NaVO2,NaTiO2,Na(FeCo)O2,Na(NiFeCo)3O2,Na(NiFeMn)O2以及Na(NiFeCoMn)O2,Na(NiMnCo)O2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电极优选地包含电极粘合剂和/或用于改善导电能力的添加剂。活性材料优选地嵌入由电极粘合剂制成的基质中,其中,优选地颗粒化地嵌入活塞材料,在基质中的相邻的颗粒优选地直接相互接触。导电介质用于提高电极的导电能力。通常的电极粘合剂例如以例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钠-)聚丙烯酸酯,丁苯橡胶,(钠-)藻酸酯或羧甲基纤维素为基础,或也以不同粘合剂的混合物为基础。通常的导电介质是碳黑、细石墨、碳纤维、碳纳米管和金属粉末。
尤其优选地,在以钠离子技术为基础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中,不仅阳极集流体而且阴极集流体由铝或铝合金构成。壳体和接触板以及在壳体内可能存在的其他载流体也可以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集流体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蓄能器元件的集流体用于,尽可能大面积地电接触包含在相应的电极材料中的电化学活性的组分。优选地,集流体由金属制成或者至少表面被金属化。
在构造成锂离子电池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情况中,适合作为用于阳极集流体的金属例如是铜或镍或者同样其他导电的材料,尤其是铜合金和镍合金或者涂覆镍的金属。作为铜合金,尤其是可以使用具有至少99.9%的铜份额的EN CW-004A或EN CW-008A型的材料。作为镍合金,尤其是可以考虑NiFe、NiCu、CuNi、NiCr和NiCrFe型的合金。作为镍合金,尤其是可以考虑NiFe、NiCu、CuNi、NiCr和NiCrFe型的合金。原则上,也可以考虑不锈钢,例如1.4303或1.4404型的或SUS304型的不锈钢。
在构造成锂离子电池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情况中,适合作为用于阴极集流体的金属尤其是铝,或者同样其他导电的材料,也包括铝合金。
用于阴极集流体的合适的铝合金例如是1235、1050、1060、1070、3003、5052、Mg3、Mg212(3000系列)和GM55型的铝合金。此外适合的是AlSi、AlCuTi、AlMgSi、AlSiMg、AlSiCu、AlCuTiMg和AlMg。优选地,所述合金的铝份额高于99.5%。
优选地,阳极集流体和/或阴极集流体分别是具有在4μm至3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的金属膜,在蓄能器元件作为柱形的圆电池的所述配置方案的情况中,分别是具有在4μm至3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的带形的金属膜。
在几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该膜穿孔。
但除了膜,作为集流体,也可以使用其他带形的基质,例如金属的或金属化的无纺布,或者开孔的金属泡沫,或者膨胀金属。
优选地,集流体在两侧附有相应的电极材料。
在蓄能器元件作为柱形的圆电池的所述配置方案的情况中,优选的是,一个或多个隔膜的纵向边缘形成构造成缠绕体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端侧。
在蓄能器元件的棱柱形的所述配置方案的情况中优选的是,一个或多个隔膜的边缘形成垛的这样的端侧,即,集流体的边缘从该端侧中伸出。
此外优选的是,从缠绕体的末端端侧中或从垛的侧离开的阳极集流体和/或阴极集流体的纵向边缘或者边缘以不大于5000μm,优选地不大于3500μm的方式从所述端侧或侧中伸出。
尤其优选地,阳极集流体的边缘或者纵向边缘以不超过2500μm,尤其优选地不超过1500μm的方式从垛的侧或者缠绕体的端侧中伸出。尤其优选地,阴极集流体的边缘或者纵向边缘以不超过3500μm,尤其优选地不超过2500μm的方式从垛的侧或者缠绕体的端侧中伸出。
壳体件的优选的设计方案
在本发明的另一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直接下述特征a.至c.中的至少一个:
a.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底部具有在200μm至20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b.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侧壁具有在150μm至20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c.盖构件,尤其是盖构件的盖板具有在200μm至200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尤其优选地,以组合的方式实现直接上述特征a.至c.。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并且其突出之处在于以下步骤a.至e.:
a.提供金属的、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壳体件包括壳体底部、环绕的侧壁和末端开口,
b.提供电极隔膜复合体,电极隔膜复合体具有
-阴极,阴极具有阴极集流体,阴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阳极,阳极具有阳极集流体,阳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和与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平的第一末端端侧(以及平的第二末端端侧)
其中,
-阳极集流体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主区域附有由负的电极材料制成的层,边条沿着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延伸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
其中
-阴极集流体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主区域附有由正的电极材料制成的层,边条沿着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延伸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
其中
-阳极和阴极如此布置在电极隔膜复合体内,使得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从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第一末端端侧离开,并且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从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第二末端端侧离开,
c.将电极隔膜复合体插入壳体杯形件中,使得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或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配坐在壳体底部上。
d.将盖板(102a)插入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末端开口中,盖板具有用于连接极(102b)的缺口。
e.利用填料(113)填充保留在盖板(102a)和接触片(111)之间的间隙,在硬化的状态中,填料使盖板(102a)与连接极(102b)和接触片(111)电绝缘。
在方法的范围内使用的组件全都已经结合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进行了阐述。对此参考相应的实施方案。
通过步骤d.和e.,构成蓄能器元件的壳体,并且同时使壳体在其上侧密封。优选的是,在步骤e.之前将盖板与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焊接在一起。与在步骤e.中使用填料相结合,该措施保证了液体密封地且气体密封地封闭壳体。
如以上已经阐述的优选的是,或者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或者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直接配坐在壳体底部上。此外优选的是,配坐在壳体底部上的边缘通过焊接与壳体底部相连接。
优选地通过焊接,尤其是激光焊,从外部建立在配坐在壳体底部上的第一边缘和壳体底部之间的焊接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方法包括直接下述步骤a.和b.中的至少一个:
a.将接触片定位在阳极集流体的未配坐在壳体底部上的第一边缘或阴极集流体的未配坐在壳体底部上的第一边缘上,并且通过焊接与该边缘连接。
b.将连接极固定在接触片上。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包括这两个步骤a.和b.。
可以在将电极隔膜复合体推入壳体杯形件之前或之后进行不仅步骤a.而且步骤b.。同样,借助于焊接将连接极固定在接触片上。
在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插入盖板之前,已经将以上所述的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的O形环形的绝缘盘放在接触片上。绝缘盘径向向外限制待通过填料填充的间隙。
通过在金属的、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壳体底部中的缺口,可以利用合适的电解液浸润电极隔膜复合体。紧接着,可以借助于金属膜片封闭缺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方法包括直接下述步骤a.:
a.在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的壳体底部中集成
-以缺口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初级保护,该缺口借助于金属的膜片封闭,以及
-以在壳体底部的内侧或壳体底部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槽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次级保护。
从权利要求中和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的阐述中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在此,单独的特征可以独自实现或者也可以相互组合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在图中示意性地:
图1示出了电极带和电极带的布置方案的示意图,以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结构;
图2A-2C从外部并且以纵截面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实施方式的图示;
图3A、3B以纵截面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实施方式的上端侧的和下端侧的区域的细节图;
图4A、4B以从上方的倾斜视图和截面图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极的细节图;
图5A、5B以从上方的倾斜视图和截面图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绝缘盘的细节图;
图6A、6B以从上方的倾斜视图和从下方倾斜的截面图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接触片的细节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壳体底部的细节图;
图8A-8C以分解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组件的图示;
图9A、9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上端侧的区域的细节图,以用于说明用于蓄能器电池的制造方法;
图10以倾斜地从上方看向壳体底部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图示,以用于说明用于蓄能器电池的制造方法;以及
图11A、11B以截面图示出了具有附接在该处的连接极的接触片的备选的实施方式及其在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安装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A-1D中示出的电极隔膜复合体包括带形的阳极105(图1A),带形的阳极具有带形的阳极集流体106,阳极集流体具有第一纵向边缘106a和与第一纵向边缘平行的第二纵向边缘。阳极集流体106优选地是由铜或镍制成的膜。该膜包括带形的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106b,主区域附有由负的电极材料107制成的层,边条沿着其第一纵向边缘106a延伸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107。此外,电极隔膜复合体包括带形的阴极108(图1B),阴极具有带形的阴极集流体109,阴极集流体具有第一纵向边缘109a和与第一纵向边缘平行的第二纵向边缘。阴极集流体109优选地是铝膜。阴极集流体包括带形的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109b,主区域附有由正的电极材料110制成的层,边条沿着其第一纵向边缘109a延伸并且未附有电极材料110。在图1A和1B中单独地在未缠绕的状态中示出了两个电极。
阳极105和阴极108在电极隔膜复合体之内布置成彼此错开,从而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纵向边缘106a从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的第一末端端侧104a离开,并且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纵向边缘109a从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的第二末端端侧104b离开。从图1C中看到该错开的布置方案。在此处也示出了两个带形的隔膜116和117,在缠绕时,隔膜将电极105和108彼此分离。在图1D中,示出了以缠绕的形式的电极隔膜复合体,该电极隔膜复合体例如可以应用在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元件中。可很好地看到从端侧104a、104b离开的电极边缘106a、109a。外部的缠绕体套104c通过塑料膜构成。
图2A-2C以从上方的倾斜视图(图2A),以纵截面(图2B)和以从下方的倾斜视图(图2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蓄能器电池100具有柱形的圆电池的形式。蓄能器电池100的壳体由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和盖构件构成。在此,盖构件包括盖板102a以及在盖构件的中心的连接极102b,盖板具有孔板的形式。
如可在图2B中的截面图中看出,在蓄能器电池100的内部中存在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电极隔膜复合体由缠绕的电极带以及位于电极带之间的隔膜带构成。
在图2C中示出了蓄能器电池100的下侧,该下侧由壳体底部101a构成。在壳体底部101a中布置三个星形地布置的以凹槽101d的形式的焊接压痕,该焊接压痕向外表现为凹部并且向内表现为长形的抬高部。相应的集流体的纵向边缘在内部配坐在该凹槽101d上,并且在该凹槽的区域中,集流体与壳体底部优选地直接焊接在一起。
以优选的方式,铝用作用于壳体底部101a和整个杯形的壳体件101的材料。
在该示例中,在壳体底部101a中集成两种保护功能。一方面,在壳体底部101a的中心存在缺口,缺口被金属的膜片114封闭。在由于电池功能故障出现过压的情况中,通过在这种情况中膜片由于压力或者向上破裂或者向下破裂,借助于该膜片114引起压力平衡。以这种方式,在电池的内部中可能形成的气体可以通过在壳体底部101a中的缺口漏出(初级保护)。
此外,在壳体底部101a中设置另一保护功能,该保护功能通过星形地布置的三个槽101c实现。槽101c是壳体底部101a结构的弱化部,并且由此形成在电池的内部中出现过压的情况中的理论断裂部位(次级保护)。在该实施例中,槽位于壳体底部101a的内侧上,并且因此在图2C中以虚线示出。槽101c尤其是可以实现成三个刮刻线。刮刻线的星形的布置方案此外通过刮刻线或槽101c的部分圆形的连接进一步地构成。在相应的高的过压时,壳体底部101a沿着槽1011c和该槽的部分圆形的连接裂开,从而产生具有相对大的横截面的离开开口,可能在壳体内部中形成的气体可以快速地通过该离开开口漏出。
图3A、3B示出了蓄能器电池100的端侧的区域的放大图。从图3A中得到具有盖构件102的端侧的细节。盖构件102包括具有中心的缺口的盖板102a和布置在盖板102a的中心的连接极102b。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极102b形成负极,并且包围的盖板102a形成蓄能器电池100的正极。
在连接极102b下方存在接触片111,接触片配坐在负电极的螺旋形地布置的阳极集流体的自由的边条106b上并且焊接在此处。接触片111与由两个金属组件构成的连接极102b电连接,尤其是也通过焊接电连接。盖板102a通过O形环形的绝缘盘112相对于接触片111电绝缘。此外,在连接极102b和盖板102a之间的间隙中存在电绝缘的填料113。
图3B示出了蓄能器电池100的相对的端侧的细节,壳体底部101a包括该端侧。阴极集流体的自由的边条109b在蓄能器电池100的该端侧上直接与壳体底部101a电连接,尤其是焊接在一起。通过杯形的壳体件101的套,产生与在相对的端侧上的金属的盖板102a的电接触,从而同样可在蓄能器电池100的上端侧上取用电池的正电势。
在图3B中示出的蓄能器电池100的下侧处,可看到针对过压的根据本发明优选的电池的保护功能。初级保护由金属的膜片114形成,金属的膜片封闭在壳体底部101a中的中心的圆形的缺口101b。次级保护由槽101c形成,其中,在该图中,可在截面中看到三个星形地布置的槽101c中的一个槽。位于壳体底部101a的内侧上的槽101c是壳体底部的限定的弱化结构,从而在电池的内部中产生的过压相对高时,该结构可以断开并且气体可以漏出。
根据图3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100的优选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减少在蓄能器电池的上部区域(图3A)中的构件数量,其中,在该上部区域中布置电池的负的和正的联接部。尤其是,通过该设计方案,通过一体地制造连接极102b,可以取消附加的放电体。
电极带中的一个电极带的纵向边缘在壳体底部的侧(子图3B)上的直接接触也用于电池的尤其紧凑的结构形式,从而不需要用于电池的不同功能的死区体积。
通过电极带的纵向边缘的直接接触,此外实现了更好的散热和内电阻的降低。
此外总地来说,电池的这种设计方案也实现了构造更长的缠绕体并且由此实现了得到的蓄能器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大。
在该设计方案中,蓄能器电芯100的上端侧最大程度地构造成紧凑的。在电池的内部中可能产生气体(该气体导致压力升高)时,该气体强制地被引导到电池的下部区域中,在该下部区域中,布置用于压力平衡的保护功能。总地来说,因此这种电池具有非常好的安全水平。
图4A、4B以从上方的倾斜视图(图4A)和截面图(图4B)示出了连接极102b的细节图。在这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极102b由两个金属的组件组成。上部区域(极上部件)1020优选地由铝构成并且下部区域(极下部件)1021优选地由铜构成。上部区域1020具有倒斜角的、环绕的上棱边。如可在根据图4B的截面图中看出的那样,在下部区域1021中设置外部环绕的焊接肩部1021a和中心的、向下伸出的销1021b。适宜地,销1021b接合到在接触片111的中心相应地设置的凹部中并且由此用于连接极102b的良好配合。
这种连接极102b例如可以由具有铝和铜的双金属带形物构成。例如,为此冲裁出由双金属制成的圆形坯。具有倒斜角的棱边的上部区域1020和具有中心销2021b的下部区域1021和环绕的焊接肩部1021a可以通过冷变形构成。
尤其是对于这样的情况,铜特别地适合用于连接极102b的下部区域1021,即,在这些情况中,设置连接极102b用于通过接触片111接触阳极集流体。阳极集流体通常由铜制成,从而该材料也尤其适合用于连接极。在这种情况中,接触片111优选地也由铜制成。
由铝构成连接极102b的上部分1020的方案具有的特别优点是,在这种情况中,蓄能器电池的整个壳体可以由铝构成,因为通常杯形的壳体件101也由铝制成。阴极集流体(阴极集流体必要时与壳体底部101a电接触)也常常由铝制成。如果必要时蓄能器电池100构造成具有反转的极性,当然也可行的是,不同地选择用于壳体和/或连接极的金属材料。
图5A、5B以从上方倾斜的完整视图(图5A)和剖切的视图(图5B)示出了O形环形的绝缘盘112。绝缘盘112一方面具有将优选地接正极的盖板102a相对于具有负极性的蓄能器电池100的组件电绝缘的功能。此外,通过绝缘盘112也实现液体密封的且气密的壳体封闭。
在此处示出的绝缘盘112的优选的实施例中,绝缘盘由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绝缘盘112的外部区域112a优选地由尤其坚固的塑料材料,例如由PBT(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构成。内部区域112b优选地由稍微更柔性的并且主要是尤其耐热的塑料构成,例如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由此,外部区域112a确保了尤其是机械的稳定性。内部区域112b确保了柔性并且在此尤其耐受在装配蓄能器电池时引入的热的填料13。
尤其有利地,O形环形的绝缘盘112的内周边具有环绕的加厚部,由此,在已装配的蓄能器电池的端侧区域中进一步辅助了组件的稳定性。
在装配蓄能器电池时,首先,通过在电池的盖部区域中插入绝缘盘112实现暂时密封电池,直至紧接着被引入的填料113硬化以完全封闭电池。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形状,绝缘盘112实现了轴向地支撑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例如在测试电池时。如果电池侧向变形,绝缘盘112的形状此外为可能出现的接触片111的变形提供了空间。最终,通过绝缘盘112的形状实现,减少填料113的体积以及在装配蓄能器电池时在灌注期间可能被包含的气泡的量。
作为这种绝缘盘的可能的替选方案,例如可以施加绝缘的密封筋,与硅胶带相似。由此,也可以保证密封地封闭。但相对地,尤其是以在此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绝缘盘112提供了所述不同的优点。
图6A、6B示出了接触片111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接触片设置在蓄能器电池的上部区域中以用于接触相应的电极的集流体的自由边缘。图6A示出了看向盘形的接触片111的俯视图。图6B以从下方的视图示出了穿过接触片111的截面,即,看向在蓄能器电池的内部中面对电极隔膜复合体的接触片的侧。
与壳体底部101a的凹槽101d相似地,接触片111也具有星形地布置的三个凹槽111d,该凹槽向外(图6A)表现为凹部并且向内(图6B)表现为长形的抬高部。凹槽111d例如可以被压制而成,并且例如具有0.25mm的深度。在电池已装配的状态中,凹槽111d与待通过其接触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电极带的相应的纵向边缘接触。优选地,接触片111通过凹槽111d与电极带的相应的纵向边缘焊接在一起。
在接触片111的中心存在凹部111e。通过连接极102b的中心销1021b接合到凹部111e中,凹部111e用于容纳连接极102b。以这种方式,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将连接极102b定位并固定在接触片111上,从而实现无问题地焊上连接极102b。
此外,在此处示出的接触片111的尤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另外的星形的窄的凹部111f,该窄的凹部位于接触片111的指向内部的侧上。在该实施例中,总共设置9个这种凹部111作为星形地布置的窄的沟部。沟部例如可以具有0.1mm的深度。凹部111f沟部用于电解液在电池内更好地分布。
此外,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触片111具有压制的环绕的棱边111g,该环绕的棱边布置成尤其是具有向下的毛边的理论弯折部位。该理论弯折部位简化了蓄能器电池的壳体的装配。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接触片111由铜板制成,例如由具有0.3mm材料厚度的铜板制成。在这样的情况中铜是尤其有利的,即,在这些情况中,接触片与阳极集流体的纵向边缘接触,该纵向边缘同样优选地由铜构成。
图7示出了蓄能器电池的壳体底部101a的细节图,壳体底部具有星形地布置的、向内伸出的凹槽101d,凹槽尤其是构造成用于接触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的焊接压痕。尤其是由于其旋转对称性,具有三个凹槽101d的星形的布置方案对于电池的装配是尤其有利的。
在壳体底部101a中的中心缺口101b被金属的膜片114覆盖,并且用作在出现过压时用于电芯的初级保护。在此尤其是规定,在制造电芯时,缺口101b首先用于利用电解液填充电池,随后缺口101b被金属的膜片114封闭。
为了配合精确地容纳金属膜片114以封闭中心缺口101b,优选地设置环绕的凹部1010b,该凹部包围中心缺口101b。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三个以向内敞开的槽101c的形式的星形地布置的弱化结构,该弱化结构通过部分圆形的连接线1010c相互连接。弱化结构101c和1010c用作针对内部过压的次级保护。除了从内部在壳体底部处施加弱化结构之外,备选地,也可以从外部设置这种弱化结构,例如刮刻线。
此外,外部地在壳体底部101a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记区域1010a,该标记区域可以用于施加不同的文字信息。
接下来的图8至10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制造相关的不同细节。
图8A-8C以分解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蓄能器电池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组件。从图8A中看到壳体的组件,壳体具有壳体杯形件101、连接极102b、O形环形的绝缘盘112、具有中心凹口的盖板102(连接极102b接合到该凹口中)以及填料113。在壳体杯形件101下方示出了以金属的膜片114的形式的用于蓄能器电池的封闭部,其中,在通过在此示意性地指出的电解液115填充已装配的电池之后施加该封闭部。
图8B示出了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和待安装在该处的接触片111。以已知的方式,尤其是可以在缠绕机上通过缠绕电极带和隔膜制成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为了结束缠绕体形状,以优选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锥形的压力件使最外圈的缠绕部向内弯曲例如30°至45°,从而使缠绕体形状稳定。紧接着,优选地将例如由聚丙烯制成的胶带118(图8C)施加到缠绕体的外周边面上,除了稳定的功能之外,必要时胶带也承担在电池中的电绝缘功能。在稳定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之后,可以将例如由铜构成的盘形的接触片111松动地放到缠绕体的上端侧上,并且利用例如由聚酰亚胺制成的尤其稳定的胶带119固定。为此,例如可以使用具有50μm厚度的由制成的带。
紧接着,将具有安装好的接触片111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插入杯形的壳体件101中。在必要时以摄影机辅助的方式将在壳体底部和接触片中的凹槽定向之后,借助于合适的压制工具压紧该组件,并且从上方和下方同时或顺序地激光焊接以用于使电极带的纵向边缘与相应的凹槽接触。紧接着,可以将连接极102b装上并焊接到接触片111上。
图9A、9B示出了制造电池的盖部件的细节。从图9A中看到将连接极102b焊接在接触片111上的细节图,其中,激光可以倾斜地或垂直地尤其是作用在连接极102b的环绕的焊接肩部1021a的区域中。在图9B中示出,随后可以如何插入绝缘盘112并且将其压到正确的高度上,之后放上盖板112,并且倾斜地、垂直地或水平地将盖板与在此未示出的杯形的壳体件焊接在一起。现在,必要时可以将连接极102b压到相对于电池肩部正确的高度上,该高度由盖板102a的上侧形成。在连接极102b的上侧和盖板102a的上侧之间,为此设置的距离例如可以为1mm。在盖板102a和连接极102b之间的间隙被填料113灌注,以由此气密地且液体密封地封闭蓄能器电池的这部分。
紧接着,可以将蓄能器电池转移到熔炉中,以使得填料113凝固并且彻底干燥缠绕体形的电极隔膜复合体的剩余湿气。
图10示出了最终利用电解液115填充,从蓄能器电池100的下侧(在该图中上方)通过在壳体底部101a中的缺口101b填入电解液。最终,将金属的膜片114作为封闭部安装在壳体底部101a中的开口上,确切的说作为封闭部安装在中心缺口101b上。为此,例如可以通过垂直的近光射线进行处理。
图11示出了用于装配盖构件的备选的方案。图11A以从下方的倾斜剖切的视图示出了具有安装在该处的连接极102b的接触片111。图11B以纵截面示出了电池的上端侧区域。
在该备选的制造方法中,已经事先将连接极102b焊接到接触片111上。为此,可以使用摩擦焊或搅拌摩擦焊。
在该实施方式中接触片111的设计方案中,必要时可以缩短接触片111的星形地布置的凹槽111d,因为在紧接着焊上电极隔膜复合体时接触片被连接极102b覆盖。因此,总地来说,稍微更小的焊接面可用于使相应的电极带的纵向边缘与接触片111的接触。但这种设计方案对装配给出优点。
由于在壳体杯形部件外部将连接极102b直接安装在接触片111上可能可更简单地进行,必要时可以取消在接触片中的中心凹部以及在连接极102b中对应的销。
原则上,通过已经直接焊接在接触片111上的连接极102b继续装配蓄能器电池,与以上阐述的用于蓄能器电池100的制造方法没有区别。

Claims (13)

1.一种蓄能器元件(100),具有特征:
a.所述蓄能器元件包括气密地且液体密封地封闭的壳体和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电极隔膜复合体(104),
b.所述壳体包括金属的且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所述壳体件具有壳体底部(101a)、环绕的侧壁和末端开口,
c.所述壳体包括盖构件(102),所述盖构件封闭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所述末端开口,
d.所述盖构件(102)包括金属的盖板(102a)和连接极(102b),所述连接极被引导穿过在所述盖板(102)中的缺口并且相对于所述盖板(102)电绝缘,
e.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包括平的第一末端端侧(104a)和平的第二末端端侧(104b),
f.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包括阳极(105),所述阳极具有阳极集流体(106),所述阳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106a)和与所述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g.所述阳极集流体(106)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106b),所述主区域附有由负的电极材料(107)制成的层,所述边条沿着所述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106a)延伸并且未附有所述电极材料(107),
h.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包括阴极(108),所述阴极具有阴极集流体(109),所述阴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109a)和与该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i.所述阴极集流体(109)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109b),该主区域附有由正的电极材料(110)制成的层,该边条沿着所述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109a)延伸并且未附有该电极材料(110),
j.所述阳极(105)和所述阴极(108)如此布置在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内,使得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从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的第一末端端侧(104a)离开,并且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从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的第二末端端侧(104b)离开,
k.所述蓄能器元件包括接触片(111),所述接触片直接配坐在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上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上,
l.所述接触片(111)与被引导穿过在所述盖板(102a)中的缺口的连接极(102b)电连接,
m.所述阴极集流体(109)或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不与所述接触片(111)直接接触的第一边缘(109a、106a)与所述壳体底部(101a)电连接,
n.所述连接极(102b)直接配坐在所述接触片(111)上并且通过焊接与所述接触片连接,
o.所述连接极(102b)通过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的硬化的填料(113)与盖板(102)电绝缘。
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在所述盖板(102)与所述接触片(111)之间存在环形的间隙,所述环形的间隙被所述填料(113)填充,
b.所述环形的间隙在径向外部通过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的O形环形的绝缘盘(112)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与所述阴极电连接,
b.所述接触片(111)配坐在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上并且通过焊接与该第一边缘相连接,
c.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d.所述盖板(102a)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e.所述接触片(111)与被引导穿过在所述盖板(102a)中的缺口的连接极(102b)直接接触,并且优选地通过焊接与所述连接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与所述阳极电连接,
b.所述接触片(111)配坐在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上并且通过焊接与该第一边缘连接,
c.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由铜或镍或者铜合金或镍合金或者钢或镀镍的钢制成,
d.所述盖板(102a)由铜或镍或铜合金或者镍合金或者钢或镀镍的钢制成,
e.所述接触片(111)与被引导穿过在所述盖板(102a)中的缺口的连接极(102b)直接接触,并且优选地通过焊接与所述连接极相连接。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接触片(111)由镍或铜或钛或者镍合金或铜合金或钛合金或者不锈钢制成,
b.所述连接极(102b)是双金属连接极并且包括由镍或铜或钛或者镍合金或铜合金或钛合金或者不锈钢制成的极下部件(1021)以及由铝或铝合金制成的极上部件(1020),
c.所述极下部件(1021)焊接到所述接触片(111)处,
d.所述极下部件(1021)和所述接触片(111)和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接触片(111)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b.所述连接极(102b)由铝或铝合金制成,
c.所述接触片(111)和所述连接极(102b)和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接触片(111)具有在5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的,优选地在150μm至350μm的范围内的优选均匀的厚度,
b.所述接触片(111)具有两个相对的平侧并且基本上仅在一个维度上延伸,
c.所述接触片(111)是盘或多边形的板,
d.所述接触片(111)的尺寸设计成,所述接触片覆盖所述集流体(106、109)的边缘(106a、109a)从中离开的端侧(104a、104b)的至少40%,优选地至少60%,尤其优选地至少80%,所述接触片配坐在所述边缘上,
e.所述接触片(111)具有至少一个凹槽(111d),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接触片(111)的一个平侧上表现为长形的凹部并且在相对的平侧上表现为长形的抬高部,其中,所述接触片(111)通过载有所述长形的抬高部的平侧配坐在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上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上,
f.所述接触片(111)在所述凹槽(111d)的区域中与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焊接。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壳体底部(101a)具有以缺口(101b)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初级保护,所述缺口借助于金属的膜片(114)封闭,
b.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壳体底部(101a)具有以在壳体底部的内侧或壳体底部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槽(101c)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次级保护。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金属的膜片(11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底部(101a)处。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所述壳体底部(101a)具有至少一个凹槽(101d),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壳体底部的外侧上表现为长形的凹部并且在所述壳体底部的内侧上表现为长形的抬高部,其中,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配坐在所述内侧上,
b.所述壳体底部(101a)在所述凹槽(101d)的区域中与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焊接,
c.所述缺口(101b)定位在所述壳体底部(101a)的中心,
d.所述至少一个凹槽(101d)包括多个线性的凹槽,尤其是围绕所述缺口(101b)星形地布置的三个凹槽,
e.所述至少一个槽(101c)包括多个线性的部分区段,所述多个线性的部分区段布置成星形地围绕所述缺口(101b),
f.所述至少一个槽(101c)包括环绕所述缺口(101b)的部分区段(1010c),该部分区段将星形地布置的线性的部分区段相互连接。
11.一种用于制造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蓄能器元件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a.提供金属的且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所述壳体件包括壳体底部(101a)、环绕的侧壁和末端开口,
b.提供电极隔膜复合体(104),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具有
-阴极(108),所述阴极具有阴极集流体(109),所述阴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109a)和与所述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
-阳极(105),所述阳极具有阳极集流体(106),所述阳极集流体具有第一边缘(106a)和与该第一边缘平行的第二边缘,以及
-平的第一末端端侧(104a)和平的第二末端端侧(104b),
其中,
-所述阳极集流体(106)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106b),所述主区域附有由负的电极材料(107)制成的层,所述边条沿着所述阳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106a)延伸并且未附有所述电极材料(107),
其中,
-所述阴极集流体(109)包括主区域以及自由的边条(109b),该主区域附有由正的电极材料(110)制成的层,该边条沿着所述阴极集流体的第一边缘(109a)延伸并且未附有该电极材料(110),
其中,
-所述阳极(105)和所述阴极(108)如此布置在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内,使得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从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的第一末端端侧(104a)离开,并且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从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的第二末端端侧(104b)离开,
c.将所述电极隔膜复合体(104)插入壳体杯形件(101)中,使得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第一边缘(106a、109a)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第一边缘(109a)配坐在所述壳体底部(101a)上,
d.将盖板(102a)装入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末端开口中,所述盖板具有用于所述连接极(102b)的缺口,
e.利用填料(113)填充保留在所述盖板(102a)与所述接触片(111)之间的间隙,在硬化的状态中,所述填料使所述盖板(102a)与所述连接极(102b)和所述接触片(111)电绝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制造蓄能器元件的方法,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将接触片(111)定位在所述阳极集流体(106)的未配坐在所述壳体底部(101a)上的第一边缘(106a)或所述阴极集流体(109)的未配坐在所述壳体底部上的第一边缘(109a)上,并且通过焊接与所述边缘(106a、109a)连接,
b.将连接极(102b)固定在所述接触片(111)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制造蓄能器元件的方法,具有以下附加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a.在配坐在所述壳体底部(101a)上的第一边缘(106a、109a)与所述壳体底部之间建立焊接连接,
其中
b.在所述构造成杯形的壳体件(101)的壳体底部(101a)中集成
-以缺口(101b)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初级保护,所述缺口借助于金属的膜片(114)封闭,以及
-以在壳体底部的内侧或壳体底部的外侧上的至少一个槽(101c)的形式的针对内部过压的次级保护。
CN202310435341.0A 2022-04-22 2023-04-21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9369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2169512.5A EP4266437A1 (de) 2022-04-22 2022-04-22 Energiespeicherelement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EP22169512.5 2022-04-22
EP22182808.0A EP4266438A1 (de) 2022-04-22 2022-07-04 Energiespeicherelement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EP22182808.0 2022-07-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6948A true CN116936948A (zh) 2023-10-24

Family

ID=81346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5341.0A Pending CN116936948A (zh) 2022-04-22 2023-04-21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4048A1 (zh)
EP (2) EP4266437A1 (zh)
JP (1) JP2023160803A (zh)
KR (1) KR20230150757A (zh)
CN (1) CN116936948A (zh)
WO (1) WO20232031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73495B1 (fr) 2004-07-23 2006-10-20 Accumulateurs Fixes Dispositif de securite pour accumulateur etanche
EP3258519A1 (de) 2016-06-16 2017-12-20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Elektrochemische zelle mit optimiertem innenwiderstand
DE102017216871A1 (de) * 2017-09-25 2019-03-28 Robert Bosch Gmbh Deckel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EP3916827A1 (de) * 2020-05-29 2021-12-01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Lithium-ionen-zelle mit hoher energiedichte
EP3965196A1 (de) * 2020-09-07 2022-03-09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Energiespeicherzel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66438A1 (de) 2023-10-25
US20230344048A1 (en) 2023-10-26
WO2023203155A1 (de) 2023-10-26
KR20230150757A (ko) 2023-10-31
EP4266437A1 (de) 2023-10-25
JP2023160803A (ja)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75331A1 (en) Energy storage cell and production method
JP2002352863A (ja) リチウム二次単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単電池の接続構造体
US20230223551A1 (en) Lithium-ion cell with a high energy density
KR20230027162A (ko) 높은 비에너지 밀도를 구비한 리튬-이온 전지
US20230307802A1 (en) Energy storage cell
CN116325307A (zh) 蓄能器电芯
US20240006654A1 (en) Lithium-ion cell with a high specific energy density
JP2010521054A (ja) リチウム2次電池
JP2002222666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6936948A (zh)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KR20230023718A (ko) 높은 비에너지 밀도를 구비한 리튬-이온 전지
WO2019111644A1 (ja) 二次電池
JP2016091711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230291080A1 (en) Energy storage cell and production method
JP2000277067A (ja) 密閉型電池
CN118176622A (zh) 锂离子电芯
CN117501493A (zh) 蓄能器元件,由蓄能器元件组成的复合体以及制造方法
WO2022264822A1 (ja) 二次電池
WO2024062916A1 (ja) 二次電池
JP4956860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0080390A (ja) 電池
CN118056330A (zh) 蓄能器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CN118104044A (zh) 储能电池单体、由储能电池单体制成的复合体和制造方法
KR20240006681A (ko) 에너지 저장 소자, 에너지 저장 소자의 조립체 및 제조 방법
CN117957664A (zh) 蓄能器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