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1332A - 调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调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1332A
CN116931332A CN202310710228.9A CN202310710228A CN116931332A CN 116931332 A CN116931332 A CN 116931332A CN 202310710228 A CN202310710228 A CN 202310710228A CN 116931332 A CN116931332 A CN 116931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ersion medium
dimming
ligand
refractive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102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耀
谷小虎
朱巍
张毅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tri Smart Liquid Crystal Sci and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Jitri Smart Liquid Crystal Sci and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Jitri Smart Liquid Crystal Sci and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Jitri Smart Liquid Crystal Sci and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102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13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1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13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2001/1678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particle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光器件,该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调光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调光层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和分散介质,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外层通过内层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配体的折射率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对于本发明提供的调光器件,通过控制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可有效地调节调光器件的调光范围。同时,通过控制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可进一步控制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外层材料与分散介质的光学匹配性,从而将亮态的雾度控制在5%以内。

Description

调光器件
本申请是2020年09月25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2011024773.5、发明名称为“调光器件”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光器件,具体涉及具有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调光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调光玻璃在建筑、交通和办公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汽车、高铁、飞机等领域的应用得到更多的注意。现有调光玻璃市场中比较成熟的是PDLC智能玻璃及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其中,PDLC智能玻璃只能实现透明与雾度的切换,不能实现遮光和隔热的效果,而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存在膜层工艺复杂、响应时间慢(8~20s)等问题。
另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为SPD光阀技术,通过将悬浮颗粒悬浮在调光层中,在不施加电场的状态下,悬浮颗粒进行布朗运动,从而吸收、散射或反射入射光,使SPD光阀呈现暗态;当施加电场时,悬浮颗粒被极化,从而按照电场的方向排成直线,使大部分入射光可以用过调光层,使SPD光阀呈现亮态,如美国专利申请US5650872A所揭示的。在这个技术中,悬浮颗粒的形状和尺寸对后期的效果非常重要。但由于受材料和制备工艺的影响,无论是悬浮颗粒的形状和尺寸都无法做到精确控制。同时,此类调光器件的调光范围比较单一,并且亮态雾度太大,无法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调光器件,该调光器件不仅能精确控制悬浮颗粒的尺寸,更能调节调光范围,同时降低亮态雾度,提高清晰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光器件,该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调光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其中,调光层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和分散介质,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包括内层和外层,其中内层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外层通过内层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配体的折射率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配体为有机羧酸类化合物。在更优选实施方案中,有机羧酸类化合物包括吡咯类羧酸化合物、噻唑类羧酸化合物、咪唑类羧酸化合物、吡唑类羧酸化合物、吡啶类羧酸化合物、嘧啶类羧酸化合物、奎宁类羧酸化合物、吡嗪类羧酸化合物、菲咯啉类羧酸化合物和嘌呤类羧酸化合物。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分散介质为多元酸酯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在更优选实施方案中,多元酸酯包括己二酸二辛酯、偏苯三酸三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对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己二酸二异癸酯、壬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异辛酯、三乙二醇二异辛酸酯、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磷酸甲苯二苯酯、环氧大豆油、环氧脂肪酸丁酯、环氧脂肪酸辛酯、偏苯三酸三正丁基酯、偏苯三酸三正己酯、1,2,4-苯三甲酸三烯丙酯、1,3,4-苯三甲酸三丙酯、1,2,4-苯三羧酸三甲酯、均苯四酸四辛酯、邻苯二甲酸苄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单苄酯、邻苯二甲酸二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最长轴的尺寸为100~1000纳米,最短轴的尺寸为10~200纳米。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内层的材料为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在更优选实施方案中,内层为羟基磷灰石纳米棒。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外层的材料为多卤化物。在更优选实施方案中,外层的材料为多碘化合物。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二向色性复合粒子与分散介质的质量比为1:7~1:40。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调光层的厚度为5~50微米。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调光层还包括颗粒稳定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光器件,该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调光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其中,调光层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颗粒稳定剂和分散介质,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包括内层和外层,其中内层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外层通过内层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配体的折射率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光器件,该调光器件包括调光层,其中,调光层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和分散介质,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包括内层和外层,其中内层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外层通过内层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配体的折射率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在不施加电场的状态下,调光层对入射光的吸收最大;在施加电场时,调光层对入射光的吸收变少。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调光器件还包括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
对于本发明提供的调光器件,通过控制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可有效地调节调光器件的调光范围。同时,通过控制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可进一步控制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外层材料与分散介质的光学匹配性,从而将亮态的雾度控制在5%以内。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图示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调光器件在不加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及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调光器件在加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及工作原理图;
图4包含两张图片,其中图片(a)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TEM图,并且图片(b)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所制备的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SEM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所制备的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T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达到解释说明的目的以对本发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阐述了大量的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无需这些具体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举的说明性的示例实施方案仅为了说明,并不对本发明造成限制。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上述具体实施方案所限,仅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光器件,该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100、第一透明导电层200、调光层300、第二透明导电层400和第二透明基层500。调光层300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颗粒稳定剂(图中未示出)和分散介质302,其中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悬浮在分散介质302中。颗粒稳定剂用以阻止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的团聚,使其可以分散并悬浮在分散介质302中。颗粒稳定剂可分散在分散介质302中,也可连接在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的表面。颗粒稳定剂和分散介质可使用SPD所公开的聚合稳定剂和液体悬浮介质,在此将不逐一列举。在本发明中,颗粒稳定剂选用硝化纤维。调光层的厚度为5~50微米。优选地,调光层的厚度为5~30微米。
第一透明基层100和第二透明基层500的材料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高分子材料,如PET、PEN、PC、PP、PMMA、PBT、PVC、PI、纤维素等。第一透明导电层20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00的材料可以采用碳系导电薄膜、金属纳米线导电薄膜、金属氧化导电薄膜等,其中碳系导电薄膜主要包括氧化石墨烯导电薄膜和碳纳米管导电薄膜两大类,常用的金属纳米线导电薄膜包括银纳米线导电薄膜、铜纳米线导电薄膜等,金属氧化导电薄膜包括氧化铟锡导电薄膜、氧化铟导电薄膜、氧化锡导电薄膜、氧化锌导电薄膜、以及由其他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制成的导电薄膜。在下列实施例中,调光器件的第一透明基层100和第二透明基层500均采用透明玻璃,第一透明导电层20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00均为氧化铟锡(ITO)层。
如图2所示,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包括内层310和外层320。内层310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即,其结构中至少有两个光学轴长度不相等),如棒状、带状、片状、针状、线状或盘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其他符合要求的非球对称的形状。对于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的内层310,其最短轴一般为纳米级尺寸,而其最长轴和最短轴的尺寸比大于1。内层310的最短轴的尺寸为0.5~100纳米,优选地,5~60纳米。内层310的最长轴与最短轴的尺寸比为2:1~50:1,优选地,2:1~40:1。内层310的材料可为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例如,内层310可以是金纳米线、银纳米片、四氧化三铁纳米棒、二硫化钼纳米片、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纤维素纳米晶棒等。在本发明的下列实施例中,内层310选用羟基磷灰石纳米棒。
外层320可以完全地包围内层310(如图2所示),也可以仅部分地包围内层310。外层320由与内层31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在特定情况下可呈现光学二向色性,如多卤化物。优选地,外层320的材料为多碘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学二向色性,可提高最终形成的复合粒子的光学性能。
在本发明中,外层320通过内层310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配体的折射率与分散介质302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配体可以是有机羧酸类化合物,如吡咯类羧酸化合物、噻唑类羧酸化合物、咪唑类羧酸化合物、吡唑类羧酸化合物、吡啶类羧酸化合物、嘧啶类羧酸化合物、奎宁类羧酸化合物、吡嗪类羧酸化合物、菲咯啉类羧酸化合物或嘌呤类羧酸化合物。此类配体可有效地在内层310的表面均匀且稳定地修饰羰基,为后期外层320的生长提供基础。分散介质为多元酸酯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如己二酸二辛酯、偏苯三酸三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对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己二酸二异癸酯、壬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异辛酯、三乙二醇二异辛酸酯、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苯酯、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磷酸甲苯二苯酯、环氧大豆油、环氧脂肪酸丁酯、环氧脂肪酸辛酯、偏苯三酸三正丁基酯、偏苯三酸三正己酯、1,2,4-苯三甲酸三烯丙酯、1,3,4-苯三甲酸三丙酯、1,2,4-苯三羧酸三甲酯、均苯四酸四辛酯、邻苯二甲酸苄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单苄酯、邻苯二甲酸二苄酯或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此类化合物可以有效地使颗粒稳定剂溶胀,从而稳定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防止粒子的团聚。同时,此类化合物的化学稳定性高,可提高调光器件的稳定性和耐候性。由于外层320是通过内层310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所以外层320的材料的光学性能很大程度受到配体的影响,因此配体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匹配性影响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外层材料与分散介质的光学匹配性,进一步影响调光层300的光学性能。
对于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由于其外层320的材料顺着内层310的形状规则地分布,使得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具有光学二向色性和介电各向异性。同时,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保留其内层310结构上的不对称特性,可通过控制内层310的尺寸和长径比控制最终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的尺寸和长径比。优选地,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的最长轴的尺寸为100~1000纳米,最短轴的尺寸为10~200纳米。
如图1所示,在不施加电场的状态下,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在分散介质302中进行布朗运动,并且在调光层300中以任意方向随机排列,此时其对入射光的散射和反射是最大的。同时,由于二向色性材料对入射光在不同方向有不同的吸收,且其吸收随着二向色性材料的光学轴与入射光的电矢量的夹角而变化,而此时的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光学轴是任意方向的,所以对入射光的吸收也是最大的。此时,入射光的透过率最小,调光器件呈现暗态。此外,由于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光学二向色性,因此整个调光器件可以呈现一定颜色。如图3所示,当施加电场时,由于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结构各向异性和介电各向异性,二向色性复合粒子使其长轴趋向于沿着平行于电场的方向排列,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光学轴与入射光的电矢量的夹角变小,对入射光的吸收相应地变少,对入射光的散射或反射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入射光的透过率增加,使得调光器件呈现亮态。通过调节施加电场的大小,调光器件可实现透过率的连续调控。为了使调光器件在暗态时的透过率足够小以达到暗态的效果,二向色性复合粒子301与分散介质302的质量比为1:7~1:40,优选地,1:7~1:25。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配体的折射率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来改变二向色性复合粒子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差,从而实现对调光器件的亮态最高透过率的调控,并且在暗态的最低透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改变调光器件的整体调光范围。同时,通过控制二向色性复合粒子材料与分散介质的光学匹配性(即,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可将亮态的雾度控制在5%以内,以保持亮态的清晰度。
在以下实施例中,如无特殊标明,浓度均为质量浓度。内层和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尺寸均通过TEM图或SEM图统计得到。调光器件的透过率和雾度通过WGT-S型雾度仪进行测量,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通过阿贝折射仪测量。
对比例1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5克2,5-吡嗪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3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其中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外形如图4中的图片(a)所示。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其外形如图4中的图片(b)所示。
以质量比1:0.25:19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己二酸二辛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447)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87%,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39.4%,亮态的雾度为5.1%。由于配体2,5-吡嗪二羧酸和分散介质己二酸二辛酯的折射率相差较大,造成调光器件在亮态时的雾度较大。
实施例1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5克2,5-吡嗪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3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19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偏苯三酸三辛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485)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测试暗态的透过率为2.45%,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56.5%,亮态的雾度为3.4%。其中,调光范围为2.45%~56.5%。
实施例2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5克2,5-吡嗪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3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19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02)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90%,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66.2%,亮态的雾度为1.9%。其中,调光范围为2.90%~66.2%。
实施例3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5克2,5-吡嗪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3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9.5:9.5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己二酸二辛酯和偏苯三酸三辛酯(混合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454)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38%,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45.1%,亮态的雾度为3.8%。其中,调光范围为2.38%~45.1%。
实施例4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5克2,5-吡嗪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3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6.3:12.7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混合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30)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64%,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71.0%,亮态的雾度为1.2%。其中,调光范围为2.64%~71.0%。
实施例5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5克2,5-吡嗪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3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4.75:4.75:9.5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己二酸二辛酯、偏苯三酸三辛酯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混合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07)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15%,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68.1%,亮态的雾度为1.3%。其中,调光范围为2.15%~68.1%。
实施例6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65克5-甲基吡嗪-2-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510)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9.5:9.5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混合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18)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66%,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61.0%,亮态的雾度为3.2%。其中,调光范围为2.66%~61.0%。
实施例7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65克2-甲酸吡嗪(配体的折射率:1.480)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10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40)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1.22%,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54.8%,亮态的雾度为0.5%。其中,调光范围为1.22%~54.8%。
实施例8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65克2-甲酸吡嗪(配体的折射率:1.480)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30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40)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7.35%,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78.2%,亮态的雾度为4.6%。其中,调光范围为7.35%~78.2%。
实施例9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0.113克碘、0.05克甲醇、0.084克CaI2·4H2O、0.065克2-甲酸吡嗪(配体的折射率:1.480)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200纳米,平均宽度:约20纳米),其外形如图5所示。
以质量比1:0.25:19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540)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7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4.90%,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75.1%,亮态的雾度为2.2%。其中,调光范围为4.90%~75.1%。
实施例10
将2.80克硝化纤维、37.20克癸二酸二辛酯、0.10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平均长度:100纳米,平均宽度:10纳米)、1.13克碘、0.5克甲醇、0.84克CaI2·4H2O、0.78克2,5-吡啶二羧酸(配体的折射率:1.628)置于100毫升容器中。搅拌反应16小时后,离心分离,清洗,再次离心分离后得到蓝色纳米棒(平均长度:约800纳米,平均宽度:约100纳米)。
以质量比1:0.25:19混合上述制备的纳米棒、硝化纤维和偏苯三酸三辛酯(分散介质的折射率:1.485)以形成调光层材料,进而采用该调光层材料与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调光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形成4×4厘米大小的调光器件,其中调光层的厚度为20微米。根据测试结果,暗态的透过率为2.70%,亮态的最高透过率为51.5%,亮态的雾度为3.7%。其中,调光范围为2.70%~51.5%。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通过控制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可有效地调节调光器件的调光范围。同时,通过控制配体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进一步控制二向色性复合粒子的外层材料与分散介质的光学匹配性,从而将亮态的雾度控制在5%以内。
尽管已经在上面以细节描述了数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但是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仅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意识到,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很多其他修改、改动和/或替换是可能的,而不实质偏离本公开的新颖性教导和优点。因此,所有这些修改、改动和/或替换意图被包括在如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调光器件,所述调光器件包括第一透明基层、第一透明导电层、调光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基层,其中,所述调光层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和分散介质,所述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包括内层和外层,其中所述内层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所述外层通过所述内层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所述配体的折射率与所述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
2.一种调光器件,所述调光器件包括调光层,其中,所述调光层包括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和分散介质,所述二向色性复合粒子包括内层和外层,其中所述内层具有非球对称的形状,所述外层通过所述内层的表面修饰的配体外延生长具有光学二向色性的材料而形成,其中所述配体的折射率与所述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的差值绝对值小于0.19,
在不施加电场的状态下,调光层对入射光的吸收最大;
在施加电场时,调光层对入射光的吸收变少。
CN202310710228.9A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Pending CN1169313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0228.9A CN116931332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0228.9A CN116931332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CN202011024773.5A CN114253040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4773.5A Division CN114253040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1332A true CN116931332A (zh) 2023-10-24

Family

ID=807891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4773.5A Pending CN114253040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CN202310710228.9A Pending CN116931332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4773.5A Pending CN114253040A (zh) 2020-09-25 2020-09-25 调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425304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3040A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59360A (zh) 复合粒子及包含复合粒子的调光器件
US5296974A (en) Light controlling device and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light transmission
JP6183674B2 (ja) 液晶セル
DE60225835T2 (de) Elektrode für elektrochemische und/oder elektrisch-steuerbare vorrichtungen
EP3658980B1 (de) Fahrzeugscheibe mit pdlc-film mit definierter tröpfchengrössenverteilung zur verringerung des coronaeffekts
EP0480415B1 (de) Flüssigkristallines Medium und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von Bildern
CN112630875B (zh) 一种高雾度pop复合膜片
KR20050085904A (ko) 비등축성 형상 탄소 및/또는 흑연 입자, 그 입자의 액체현탁액 및 필름, 및 그 입자를 포함하는 광 밸브
CN114829990A (zh) 光阀的制备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光阀
JP2004527002A (ja) 非等軸形金属粒子、液体懸濁液及びその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有する光バルブ
CN114839760A (zh) 一种光阀及其制备方法
CN116931332A (zh) 调光器件
JP5196401B2 (ja) 液晶素子材料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素子と液晶素子材料の製造方法
DE60031537T2 (de) Anisometrisch geformte kohlenstoff- und/oder graphitpartikel, daraus gefertigte flüssige suspensionen und filme und diese enthaltende lichtventile
EP3260914A1 (en) Smart window
CN115327831B (zh) 一种多色调光器件及其应用
CN205563023U (zh) 高分子分散液晶装置
JP2992137B2 (ja) 全固体調光装置
CN111694197B (zh) 一种彩色双稳态调光器件
CN110062909A (zh) 调光构件、调光构件的制造方法、调光体、车辆
CN112731722A (zh) 一种智能调光用悬浮液及智能调光器件
TW201809177A (zh) 一種透明隔熱聚氯乙烯膠布及其製法
CN105137677A (zh) 一种蓝相液晶显示器装置
WO2022262578A1 (zh) 一种调光材料组合物及调光器件
CN207742426U (zh) 一种纳米微晶涂层智能调光高清影像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