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23212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23212A CN116923212A CN202210364108.3A CN202210364108A CN116923212A CN 116923212 A CN116923212 A CN 116923212A CN 202210364108 A CN202210364108 A CN 202210364108A CN 116923212 A CN116923212 A CN 1169232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ing member
- seat
- vehicle seat
- vehicle
- imp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71366 Post-traumatic neck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1567 Whiplash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97 foam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re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3—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back-res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备座椅靠背、头枕、以及支承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靠背框架具有支承头枕的至少一个支架。座椅靠背包括:衬垫,衬垫至少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覆盖靠背框架;第一加强部件,第一加强部件能够变形,并且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支架的后方;以及第二加强部件,第二加强部件能够变形,并且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靠背框架的后方且配置在比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与衬垫相比不易产生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有时会采用通过能够变形的部件来吸收负荷从而抑制座椅发生变形或移位的结构。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第6663636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与座垫叠置的发泡成型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此外,日本特开第2019-9880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在座垫的就坐面的相反侧设置有珠粒发泡成型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发明内容
当交通工具受到来自例如其他交通工具等的碰撞时,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仅配置有靠背框架和衬垫的情况下,有可能从座椅后方对就坐者的颈部或背部施加较大的冲击。因此,期待一种能够对施加给就坐者的冲击进行抑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并且安全性能高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公开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备座椅靠背、头枕、以及支承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靠背框架具有支承头枕的至少一个支架。座椅靠背包括:衬垫,衬垫至少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覆盖靠背框架;第一加强部件,第一加强部件能够变形,并且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支架的后方;以及第二加强部件,第二加强部件能够变形,并且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靠背框架的后方且配置在比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与衬垫相比不易产生变形。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部区域设置有能够变形的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而且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与衬垫相比均不易产生变形,也就是说,形成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的材料的硬度大于形成衬垫的材料的硬度,在具有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的情况下,当交通工具受到来自后方的碰撞时,与交通工具用座椅靠背中仅包含靠背框架和衬垫的结构相比,还能够利用该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进一步吸收交通工具用座椅与座椅后方的车体之间的冲击。因此,能够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此外,通过配置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交通工具用座椅整体的强度提高。并且交通工具用座椅整体强度的提高有助于交通工具用座椅安全性能的提高。
尤其是,第一加强部件配置在用于支承头枕的支架的后方,第二加强部件配置在比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切实地保护就坐者的颈部、胸部、背部等,从而实现抑制鞭打伤害,提高座椅的安全性能。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第一加强部件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树脂制成的部件。通过树脂制成的部件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而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此外,能够避免过度增加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重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第一加强部件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树脂制成的发泡部件。由于树脂制成的发泡部件具有优异的能量吸收性能以及冲击吸收性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此外,能够避免过度增加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重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第一加强部件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橡胶制成的部件。由于橡胶制成的部件具有优异的能量吸收性能以及冲击吸收性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此外,能够避免过度增加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重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第一加强部件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中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洞部。加强部件中的空洞部有助于该加强部件的变形,从而更易于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第一加强部件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金属板、以及被至少一个金属板包围的中空部。金属板形成的加强部件具有中空部而易于变形,从而易于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案中,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可以具有第三加强部件,第三加强部件能够变形且与衬垫相比不易产生变形,并配置在靠背框架的后方中的比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且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加强部件错开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上下方向上配置三个以上的加强部件,而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安全性能。
在此,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并且,第三加强部件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加强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B是图6A中的VIB-VIB处剖切部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6C是图6A中的VIC-VIC处剖切部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7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B是图7A中的VIIB-VIIB处剖切部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示出属于本公开技术范围的实施方式的示例。即,记载在权利要求中的技术方案等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示出的具体的结构或构造等。
(第一实施方式)
1.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要
如图1所示,交通工具用座椅1(以下简称为“座椅1”)具备座垫2、座椅靠背3、头枕4、以及靠背框架5。座垫2是用于支承就坐者臀部的部位。座椅靠背3是用于支承就坐者背部的部位。头枕4用于支承就坐者的头部。此外,“就坐者”是指交通工具的乘坐人员或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利用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1作为乘用车的后部座席座椅而使用。在座椅1的后方,至少在与配置后述第一加强部件18和第二加强部件19的范围相对应的范围上设置有一部分车体(省略图示,在下文中称为“车体”)。此外,下文的说明以及各附图中标注的方向表示座椅1被安装到交通工具(即,乘用车)中的状态下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宽度方向与交通工具的左右方向一致,座椅前后方向与交通工具的前后方向一致。
1-1.座椅靠背以及靠背框架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3的内部配置有靠背框架5。靠背框架5支承座椅靠背3。靠背框架5具有支架6,支架6支承头枕4。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6包含第一支架61以及第二支架62(参照图2),第一支架61以及第二支架62是一对金属制成的管材。第一支架61以及第二支架62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隔开的方式固定在上部框架51上。此外,上部框架51是靠背框架5中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61位于左侧,第二支架62位于右侧。
座椅靠背3具备至少从后方覆盖靠背框架5的衬垫7。作为其中一例,衬垫7是由含聚氨酯的材料制成的。并且,在衬垫7的外表面侧配置有覆盖衬垫7的表皮部10。此外,本公开的附图中有时仅示出一部分衬垫7。
座椅靠背3配置有能够变形的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均是具有缓冲性且与衬垫7相比均不易产生变形的部件。换言之,形成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的材料的硬度大于形成衬垫7的材料的硬度。后文将对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1-2.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
参照图2~图5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第一加强部件18配置在支架6的后方,具体而言,配置在第一支架61以及第二支架62的后方,第二加强部件19配置在靠背框架5的后方,且配置在比第一加强部件18靠下方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是树脂制成的发泡部件。更详细而言,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可以是发泡倍率约为30倍的发泡聚丙烯(EPP)。
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部件18具有主体部181以及延长部182。通过主体部181以及延长部182,使第一加强部件18形成为从前方观察时呈大致T字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成型出主体部181以及延长部182。
主体部181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部181具有配置面187和冲击承受面188(参照图2),配置面187是为了向座椅1配置第一加强部件18而与靠背框架5接触的面,冲击承受面188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配置面187的相反侧的面。延长部182是从主体部18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处朝下方延伸出的呈棒状的部分。延长部182的上部具有舌状部185。舌状部185从延长部182与主体部181相连接的连接部起以相对于配置面187朝前方倾斜的方式而向上延伸。并且,配置面187中的与舌状部185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凹入部186,凹入部186以与舌状部185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朝后方凹陷。此外,配置面187中的在长度方向上隔着延长部18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从配置面187突出的部分,即第1突起部183以及第2突起部18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相对于靠背框架5安装第一加强部件18时,首先以通过舌状部185和凹入部186夹着呈圆管状的上部框架51的方式来配置第一加强部件18。此时,延长部182处在第一支架61和第二支架62之间。并且,将上部框架51的外周面中的与舌状部185接触的部分和舌状部185粘接在一起,并且将上部框架51的外周面中的与凹入部186接触的部分和凹入部186粘接在一起。
在上部框架51位于舌状部185与凹入部186之间的状态下,第1突起部183以及第2突起部184分别与上部框架51的外周面抵接。通过设置舌状部185、凹入部186、第1突起部183以及第2突起部184来确保第一加强部件18和靠背框架5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第一加强部件18和靠背框架5实现牢固的结合。此外,在第一加强部件18安装到靠背框架5(上部框架51)的状态下,冲击承受面188处于被衬垫7从外侧覆盖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加强部件18处于配置在靠背框架5(上部框架51)与衬垫7之间的状态。
第一加强部件18被配置成:使得主体部181的左端位于比第一支架61更靠左侧的位置处且主体部181的右端位于比第二支架62更靠右侧的位置处。此外,第一加强部件18被配置成:以使得主体部181的上端位于比上部框架51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处且主体部181的下端位于比第一支架61以及第二支架62的下端和头枕4的支柱的下端中最靠下的一方更靠下方的位置处。作为其中一例,当从前方或从后方观察第一加强部件18时,第一加强部件18的配置范围中可以包含支架6的配置范围的一部分或全部。第一加强部件18的主体部181具有例如当交通工具受到后方碰撞时能够充分吸收来自后方的冲击的厚度(即,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通过如上方式设计第一加强部件18的尺寸,能够在交通工具受到后方碰撞时切实地保护就坐者的颈部,从而能够实现抑制鞭打伤害。此外,第一加强部件18的尺寸不限于上述尺寸,可以对应着靠背框架5、支架6、衬垫7、以及座椅1与后方车体之间的距离等适当地设计第一加强部件18的尺寸。
如图1所示,在比第一加强部件18靠下方的位置处配置有第二加强部件19,第二加强部件19与第一加强部件18隔开配置。第二加强部件19配置在靠背框架5后方的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区域。此外,第二加强部件19的配置位置只要比第一加强部件18靠下方即可,无特别限定。不过,根据本申请发明人实施的“与鞭打相关的性能评价”可知,当第二加强部件19配置在靠背框架5后方的中央区域,更详细地说,配置在与就坐者的胸部、背部相对应的区域上时,能够获得高评价值。
如图5所示,第二加强部件19具有由大致长方体和棱台组合而成的形态。具体而言,第二加强部件19具有配置面191和冲击承受面192(参照图3),配置面191是为了相对于座椅靠背3配置第一加强部件19的面,冲击承受面192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配置面191的相反侧的面。在第二加强部件19中,上下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以及左右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各自由多个面形成。以图5中的左侧面197为例进行说明,左侧面197包括面195和面196这两个面,其中,面195是与配置面191正交的呈大致长方形的面;面196是与面195相接连且相对于面195倾斜(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左右方向的中央倾斜)的面。其他侧面也具有与该左侧面197相同的形态。由此,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观察到的第二加强部件19具有呈大致梯形的形状。
在第二加强部件19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第二加强部件19的两个孔193、194。其中,在图3中显示孔193、194并非是贯通孔,这是因为,沿图1的剖切线III对第二加强部件19进行剖切时,剖切线III并非与第二加强部件19平行,而是以相对于第二加强部件19倾斜的方式进行了剖切的缘故。而实际上,如图5所示,孔193、194是贯通孔。孔193、194是为了在装配时易于确定第二加强部件19的位置而设置的孔,即所谓的定位孔。此外,定位孔的位置和数量等不限于此,可适当加以设定。在不妨碍装配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定位孔。
如图1、图3所示,第二加强部件19以其至少一部分埋入衬垫7内的方式而配置。该情况下,当从座椅1的上方进行观察时(例如参照图3),冲击承受面192的至少一部分从衬垫7突出。即,第二加强部件19处于未完全被衬垫7覆盖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冲击承受面192全部处在衬垫7的外侧。不过,第二加强部件19的冲击承受面192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不处在衬垫7的外侧,即,第二加强部件19也可以以完全埋入衬垫7内部的方式而配置。此外,第二加强部件19以配置面191与衬垫7粘接的方式而配置。
第二加强部件19的尺寸只要设计成在交通工具发生后方碰撞时充分保护就坐者的尺寸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对应着靠背框架5和衬垫7、以及座椅1与后方的车体之间的距离等适当设定第二加强部件19的尺寸和形状。此外,第二加强部件19优选具有例如当交通工具受到后方碰撞时能够充分吸收来自后方的冲击的厚度(即,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此外,优选座椅靠背3中配置第二加强部件19的范围(即,第二加强部件19所占的范围)越大越好。
此外,当交通工具受到后方碰撞时,通过位于座椅靠背3与配置在座椅1后方的车体之间的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来吸收来自座椅1后方的车体等的冲击。因此,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距离座椅1的后方的车体等越近,越能够发挥其冲击吸收功能。
2.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
根据如上详细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3的后部区域中配置有能够变形的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而且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与衬垫7相比均不易产生变形,因此,当交通工具受到来自后方的其他交通工具等的碰撞时,与座椅靠背不包含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而仅包含靠背框架5和衬垫7的结构相比,能够利用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进一步吸收座椅1与座椅1后方的车体之间的冲击。由此,能够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此外,通过在座椅靠背3配置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座椅1整体的强度提高。并且座椅1整体强度的提高有助于座椅1的安全性能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件18配置在支承头枕4的支架6的后方。第二加强部件19配置在比第一加强部件18靠下方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切实地保护就坐者的颈部、胸部、或背部等,从而抑制鞭打伤害,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是树脂制成的发泡部件。通过树脂制成的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能够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此外,作为树脂制成的发泡部件的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具有优异的能量吸收性能和冲击吸收性能。因此,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此外,还能够避免过度增加座椅1的重量。
在此,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如果能够弹性变形,则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或者能够获得超出上述效果的效果。
3.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A~6C说明本公开第二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材质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省略对相同的结构的说明,而仅就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样的符号加以说明。另外,在下文中以第二加强部件为例进行说明。
图6A~6C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29的一个示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19不同,第二加强部29是由树脂材料制成的部件,并且整体形成为大致呈长方体的形状。
第二加强部件29具有配置面291和对置面293(参照图6B),配置面291是用于相对于座椅靠背3配置第二加强部件29的面,对置面293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配置面291的相反侧的面。在对置面293形成有开口部29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加强部件29也以粘接配置面291和衬垫7的方式而配置。
如图6B以及图6C所示,在第二加强部件29的内部设置有从开口部292趋向配置面291的至少一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空洞部295。更具体而言,第二加强部件29内部空间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平行配置的两个纵向分隔部294、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平行配置的两个横向分隔部296。在第二加强部件29的内部空间,通过这些纵向分隔部294以及横向分隔部296而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划分出三个空间并在左右方向也划分出3个空间,这样,在第二加强部件29的内部空间设置出共九个空洞部295。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加强部件29的材质只要是能够变形的树脂即可,无特别限定。第二加强部件29的尺寸只要设计成在交通工具受到后方碰撞时充分保护就坐者的尺寸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以对应着靠背框架5、衬垫7、以及座椅1与后方的车体之间的距离等适当设定第二加强部件29的尺寸和形状。此外,可任意规定纵向分隔部294以及横向分隔部296的数量,并且,多个纵向分隔部294或者多个横向分隔部296各自也可以交叉配置。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二加强部件29的内部空间设置多个空洞部295。该情况下,与未设置空洞部的实心结构相比,空洞部有助于第二加强部件29的变形,从而更易于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
在此,第二加强部件29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如果能够弹性变形,则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或者能够获得超出上述效果的效果。
4.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7A~7B说明本公开第三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材质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省略对相同的结构的说明,而仅就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样的符号加以说明。另外,在下文中以第二加强部件为例进行说明。
图7A~7B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39的一个示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19不同,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39是由金属板形成的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
第二加强部件39具有配置面391,配置面391是用于相对于座椅靠背3配置第二加强部件39的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加强部件39也以粘接配置面391和衬垫7的方式而配置。在配置面391的周围设置有与配置面391连续形成的四个侧面39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部件39是通过弯曲一张金属板而形成的。配置面391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反侧未配置金属板而形成为开口部392。
如图7A~7B所示,第二加强部件39的内部形成为由配置面391以及四个侧面393围成的中空部394。如图7B所示,第二加强部件39具有呈大致U字形的截面形状。此外,在本公开中,“中空”不限于部件的内部未设置任何部位的完全中空的形态,还包括例如内部被分隔部划分而形成多个空间的形态。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部件39只要是能够吸收冲击的结构即可,无特别限定。作为原料金属,可列举例如铝、铁等。第二加强部件39的尺寸只要设计成在交通工具发生后方碰撞时充分保护就坐者的尺寸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以对应着靠背框架5和衬垫7、以及座椅1与后方的车体之间的距离等适当设定第二加强部件39的尺寸和形状。例如,第二加强部件39也可以不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而形成为圆锥台状或截面为梯形的棱台状。此外,也可以在第二加强部件39的内部设置分隔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在金属板形成的第二加强部件39中设置有中空部394,由此,第二加强部件39易于变形,从而易于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
在此,第二加强部件39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如果能够弹性变形,则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或者能够获得超出上述效果的效果。
5.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8说明本公开第四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材质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省略对相同的结构的说明,而仅就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样的符号加以说明。另外,在下文中以第二加强部件为例进行说明。
图8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49的一个示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19不同,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加强部件49是橡胶制成的部件,并且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的形状。
第二加强部件49具有配置面491,配置面491是用于相对于座椅靠背3配置第二加强部件49的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加强部件49也以粘接配置面491和衬垫7的方式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部件49整体为实心的形态。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加强部件49的材质只要是变形的橡胶即可,无特别限定。第二加强部件49的尺寸只要设计成在交通工具发生后方碰撞时充分保护就坐者的尺寸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以对应着靠背框架5和衬垫7、以及座椅1与后方的车体之间的距离等适当设定第二加强部件49的尺寸或形状。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加强部件49设置孔或空洞部等。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除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橡胶制成的第二加强部件49由于原料而具备优异的能量吸收特性能和冲击吸收性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而且能够避免过度增加座椅1的重量。此外,橡胶制成的第二加强部件49即使不设置空洞部等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冲击吸收性,因此生产率高。
在此,第二加强部件49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如果能够弹性变形,则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或者能够获得超出上述效果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应用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公开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所属技术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的材质相同。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可以分别为不同的材质。此外,第一加强部件18以及第二加强部件19的形状或构造等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除上文所述的形状或构造以外,可以配合着交通工具用座椅、座椅后方的车体等采用任意的形状或构造等。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件18具备包括延长部182、突起部183,184、舌状部185、凹入部186的结构,并且第一加强部件18整体形成为T字形。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加强部件18可以配合着靠背框架5或支架6的周边构件而采用任意的形状和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废除上述构成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构成的结构。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内部设置有多个空洞部的第二加强部件29。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内部完全中空的第二加强部件29。此外,空洞部的数量和形状等无特别限定。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一张金属板而使第二加强部件39形成为具有由配置面391以及四个侧面393围成的形状。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多张金属板来形成第二加强部件39。此外,也可以不形成开口部3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座椅靠背3配置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的示例。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在座椅靠背3与车体一体化的座椅1中,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配置在车体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配置第一加强部件以及第二加强部件这两个加强部件的示例。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三个以上的加强部件。例如,还可以在靠背框架的后方中的比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且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加强部件错开的位置处配置与第一加强部件或第二加强部件同样的第三加强部件。由此,能够进一步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对就坐者的冲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1的安全性能。此外,通过配置三个以上的加强部件,座椅整体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并且座椅整体强度的提高有助于座椅安全性能的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粘接来配置第一加强部件或第二加强部件的示例。不过,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除粘接以外等方法来配置第一加强部件或第二加强部件。
上述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除了在上述汽车中使用的座椅以外,例如也可应用于汽车以外的铁路车辆、船舶以及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中使用的座椅。
可以由多个构成元素分担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或者可以将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统合到一个构成元素中。此外,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者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等。此外,由记载在权利要求中的语句确定的技术思想所包含的所有方式均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靠背、头枕、以及支承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框架具有支承所述头枕的至少一个支架;
所述座椅靠背包括:
衬垫,所述衬垫至少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覆盖所述靠背框架;
第一加强部件,所述第一加强部件能够变形,并且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支架的后方;以及
第二加强部件,所述第二加强部件能够变形,并且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后方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与所述衬垫相比不易产生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是树脂制成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是树脂制成的发泡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是橡胶制成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洞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至少一个金属板、以及被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包围的中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第三加强部件,所述第三加强部件能够变形且与所述衬垫相比不易产生变形,并配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所述后方中的比所述第一加强部件靠下方且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强部件错开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所述第二加强部件、以及所述第三加强部件中的至少任意一者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64108.3A CN116923212A (zh) | 2022-04-08 | 2022-04-0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64108.3A CN116923212A (zh) | 2022-04-08 | 2022-04-0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23212A true CN116923212A (zh) | 2023-10-24 |
Family
ID=88381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64108.3A Pending CN116923212A (zh) | 2022-04-08 | 2022-04-08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23212A (zh) |
-
2022
- 2022-04-08 CN CN202210364108.3A patent/CN11692321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9477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7124304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38194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1201456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US8714641B2 (en) | Vehicle seat | |
US11312272B2 (en) | Conveyance seat | |
US11192475B2 (en) | Rear-facing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
JP728324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4045684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50267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10418732B (zh)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
JP200918948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 | |
CN116923212A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JP6642276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23980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9209940A (ja) | 車両の室内構造 | |
US11173820B2 (en) | Headrest,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 |
US11999276B2 (en) | Vehicle seat | |
JP2000125988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2171610A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 | |
JP2017210126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WO2013122071A1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WO2021215527A1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4713162B2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 | |
JP641222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