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6220A - 定子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6220A
CN116896220A CN202310319773.5A CN202310319773A CN116896220A CN 116896220 A CN116896220 A CN 116896220A CN 202310319773 A CN202310319773 A CN 202310319773A CN 116896220 A CN116896220 A CN 116896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tator
bus bar
holder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97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幸司
河本达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96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62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子和马达。在该定子的一个方式中,线圈支承部具有:第1宽幅部,其设置于径向外侧,该第1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大;窄幅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宽幅部的径向内侧,该窄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小;以及第2宽幅部,其设置于所述窄幅部的径向内侧,该第2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且比所述第1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小。所述线圈支承部包含支承线圈的卷绕开始的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第1线圈支承部和支承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的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第2线圈支承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2线圈支承部的至少所述第1宽幅部相对于径向向周向倾斜地延伸。

Description

定子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和马达。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熔接将汇流条的线圈连接部和线圈引出线连接的定子。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子中,公开了在汇流条保持架上沿径向延伸有将线圈引出线引出到保持架上的缺口状的引导部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0470号公报
在组装定子时,卷绕线圈后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的位置不确定在规定的位置,因而成为自由端而成为容易移动的状态。因此,在需要对线圈连接部进行线圈引出线的位置调整的情况下,存在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引出线相对于线圈连接部的定位作业,从而提高组装效率的定子和马达。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定子,其具有定子铁芯、线圈、汇流条以及汇流条保持架。所述汇流条具有: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线圈连接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与所述线圈的线圈引出线电连接。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线圈支承部,其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呈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的外缘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缺口形状,该线圈支承部在径向内侧的内缘沿着轴向支承所述线圈引出线,该线圈支承部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线圈支承部具有:第1宽幅部,其设置于径向外侧,该第1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大;窄幅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宽幅部的径向内侧,该窄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小;以及第2宽幅部,其设置于所述窄幅部的径向内侧,该第2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且比所述第1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小。所述线圈支承部包含:第1线圈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线圈的卷绕开始的所述线圈引出线;以及第2线圈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的所述线圈引出线。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2线圈支承部的至少所述第1宽幅部相对于径向向周向倾斜地延伸。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马达,其是电动压缩机用马达,具有上述的定子和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的方式设置的转子,其中,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凹部,该凹部从径向内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马达的定子中,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引出线相对于线圈连接部的定位作业,从而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绝缘件的一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绝缘件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2是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变形例的线圈支架部的立体图。
图15是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标号说明
3:绝缘纸;5:凸台;10:马达;11:壳体;20:转子;30、30A:定子;31:定子铁芯;31a:铁芯背部;31b:齿部;40:线圈;41:线圈线;41c:线圈引出线;50:绝缘件;53:外侧壁部(壁部);53a:外侧槽部;54:绝缘件内侧壁部;54a:内侧槽部;6:汇流条单元;6A、6B:罩部件;60、60A:汇流条保持架;62:保持架主体部;62a:外缘;62b:凸缘部;63:线圈支承部;63A:第1线圈支承部;63B:第2线圈支承部;631:第1宽幅部;631a:开口部;632:窄幅部;633:第2宽幅部;65:线圈支架部;70:汇流条;71:汇流条主体部;72:线圈连接部;CL:中心线;J: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马达10和定子3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10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轴向一侧作为上侧、以轴向另一侧作为下侧而对马达10和定子30的各部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然而,马达10和定子30实际使用时的姿势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上下方向。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定子30的俯视图。图4是定子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定子30的一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图6是定子30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转子20、配置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壳体11以及多个轴承15、16。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20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
壳体11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壳体11具有筒部11a、底壁部11c以及轴承保持壁部11d。筒部11a呈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的圆筒状。轴承保持壁部11d覆盖筒部11a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轴承保持壁部11d固定于筒部11a的内周面。轴承保持壁部11d保持轴承15。底壁部11c覆盖筒部11a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底壁部11c保持轴承16。
制冷剂在壳体11的内部流动。在筒部11a设置有制冷剂流入口11p和制冷剂排出口11q。制冷剂流入口11p和制冷剂排出口11q在轴向上排列配置。制冷剂流入口11p相对于定子30位于轴向一侧,制冷剂排出口11q相对于定子30位于轴向另一侧。制冷剂在壳体11内通过定子30的槽而从定子30的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流动。
转子20在径向上与定子30对置。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配置于定子30的径向内侧。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另外,轴21也可以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轴21被多个轴承15、16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多个轴承15、16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支承于壳体11。即,轴21经由多个轴承15、16而支承于壳体11。
转子铁芯2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转子铁芯22的外径大于轴21的外径。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长度比轴21的轴向的长度小。转子铁芯22的内周面与轴21的外周面固定。转子铁芯22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与轴21固定。转子铁芯22在轴向上位于一对轴承15、16之间。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部。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从径向外侧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50、多个线圈40、汇流条单元6以及多个绝缘纸3(参照图3~图6)。
定子铁芯31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铁芯31例如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构成。定子铁芯31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壳体11的固定例如通过热压配合、压入等来进行。
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a和多个齿部31b。铁芯背部3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铁芯背部31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与筒部11a的内周面固定。
齿部31b从铁芯背部31a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部31b沿着周向排列。多个齿部31b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齿部31b的径向内侧面与转子20的径向外侧面隔着间隙而对置。
多个绝缘件50安装于定子铁芯31。多个绝缘件50分别从径向内侧安装于多个齿部31b。绝缘件50是将线圈40与齿部31b之间绝缘的绝缘部件。绝缘件50例如是树脂制的。
绝缘件50具有绝缘件主体部51、外侧壁部(壁部)53以及绝缘件内侧壁部54。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设置有15个绝缘件50。
绝缘件主体部51呈沿径向延伸的方筒状。在绝缘件主体部51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51h。在贯通孔51h中通入有齿部31b。因此,绝缘件主体部51包围齿部31b。
绝缘件内侧壁部54从绝缘件主体部5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与径向垂直的方向扩展。同样地,外侧壁部53从绝缘件主体部5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沿与径向垂直的方向扩展。
绝缘件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呈板面沿着周向弯曲地延伸的板状。即,绝缘件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沿着周向延伸。多个绝缘件50的绝缘件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分别沿着周向呈环状排列。
图7是绝缘件50的一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如图7所示,外侧壁部53具有从周向的两端朝向内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外侧槽部53a。后述的绝缘纸3的一部分从上侧插入并安装于外侧槽部53a。外侧槽部53a的沿着径向的槽宽为与绝缘纸3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尺寸。绝缘件内侧壁部54具有从周向的两端朝向内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内侧槽部54a。内侧槽部54a的沿着径向的槽宽比外侧槽部53a的槽宽大。通过在绝缘件内侧壁部54设置内侧槽部54a,能够延长卷绕于绝缘件50的线圈40与齿部31b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内周面)的沿面距离,能够确保线圈40与齿部31b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之间的绝缘。
图8是绝缘件50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如图4和图8所示,在外侧壁部53的上端缘53b设置有固定汇流条单元6的凸台5(突出部、固定部)。即,绝缘件50具有凸台5。凸台5向位于绝缘件50的上侧的汇流条单元6的后述的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突出。凸台5从外侧壁部53的上端缘53b向上侧延伸。凸台5具有圆柱状的柱部5a和位于柱部5a的前端的防脱部5b。柱部5a的外径比固定孔64的内径小。凸台5的柱部5a通过固定孔64。通过对凸台5的前端例如进行热熔接或热压接,使防脱部5b从轴向观察时成型为大致圆形状。另外,图4和图8所示的防脱部5b表示未被热熔接或热压接的状态。另外,防脱部5b的外径比固定孔64的周向的缺口宽度大。防脱部5b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凸缘部62b的上表面接触。
如图1所示,线圈40由卷绕成多层的线圈线41构成。多个线圈40分别卷绕于绝缘件50。线圈40位于绝缘件内侧壁部54与外侧壁部53的径向之间。即,绝缘件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从径向两侧引导线圈40。绝缘件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抑制线圈40从绝缘件50沿径向脱离。
如图2所示,卷绕于在周向上相邻配置的绝缘件50的线圈40彼此在槽中彼此相邻。线圈40通过将线圈线41卷绕成多层而构成。卷绕于每个绝缘件50的线圈40的线圈线41的总匝数分别相等。另外,构成各线圈40的线圈线41是相互同种的线圈线,由各线圈40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大致相等。这里,关于线圈40的“线圈线的匝数”是指径向的特定的位置处的线圈40的局部的匝数(即层数),并不意味着1个线圈整体(从径向内侧到径向外侧的整个区域)的总匝数。
线圈40以卷绕于绝缘件50的状态与绝缘件50一起安装于齿部31b。
如图2所示,多个绝缘纸3沿着周向排列。绝缘纸3以厚度方向作为径向来配置,沿着铁芯背部31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内周面)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绝缘纸3具有:外侧绝缘纸部301,其位于线圈40的径向外侧;周向绝缘纸部302,其位于线圈40的周向之间;以及弯折部303,其连接外侧绝缘纸部301和周向绝缘纸部302。绝缘纸3通过使一对周向绝缘纸部302在周向上重叠并由连接部304将各自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从轴向观察时呈T型形状。绝缘纸3的从轴向观察的形状并不限定于T型形状,也可以是省略连接部304而由弯折部303连接外侧绝缘纸部301和周向绝缘纸部302的L型形状的结构,也可以是分别使周向绝缘纸部302在周向上对置配置的结构。
绝缘纸3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部31b之间。绝缘纸3的周向两侧的外侧绝缘纸部301的端部的一部分以从上侧插入到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的外侧槽部53a的状态被支承。由此,绝缘纸3夹在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与外侧壁部53之间而被限制径向的移动。绝缘纸3从上侧插入到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与外侧壁部53之间。
绝缘纸3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延长卷绕于绝缘件50的线圈40与铁芯背部31a的沿面距离,能够确保线圈40与铁芯背部31a之间的绝缘。
接着,对汇流条单元6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6相当于设置于在轴向上隔着线圈40的两侧即上侧和下侧的2个罩部件6A、6B中的配置于上侧的罩部件6A。关于下侧的罩部件6B,由于具有与上侧的罩部件6A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三相马达。所谓三相,是U相、V相以及W相。在三相马达的情况下,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线圈40与汇流条单元6电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汇流条单元6位于定子铁芯31的上侧。汇流条单元6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0和汇流条70。
图9是定子30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如图4和图9所示,汇流条70具有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71和从汇流条主体部71延伸并与线圈40的线圈引出线41c电连接的多个线圈连接部72。汇流条70嵌件成型于汇流条保持架60。
汇流条70具有沿着周向延伸的汇流条主体部71。汇流条主体部71位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的径向内侧,并且在轴向上比起外侧壁部53的端部位于接近线圈40的方向上,汇流条70通过对利用模具冲裁金属板而成的坯料进行弯曲加工来制造。
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线圈连接部72沿着周向排列。线圈连接部72呈以径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线圈连接部72在后述的线圈支承部63的轴向的上侧且在第2宽幅部633的径向内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上侧突出。线圈连接部72的径向外侧的连接面72a相对于线圈支承部63露出。从轴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72呈在周向上较长的矩形。
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保持架主体部62、线圈支承部63以及固定孔64。保持架主体部62保持汇流条主体部71。保持架主体部6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沿着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的圆板状。汇流条保持架60是树脂制的。线圈支承部63呈沿轴向贯穿保持架主体部62且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外缘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缺口形状。线圈支承部63在径向内侧的内缘沿着轴向支承线圈引出线41c。线圈支承部63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固定孔64与绝缘件50固定。固定孔64设置有多个。
如图1和图3所示,保持架主体部62位于线圈40的上侧(轴向一侧)且线圈引出线41c的下侧(轴向另一侧)。保持架主体部62划分出配置有线圈40的区域和配置有线圈引出线41c的区域。保持架主体部62确保线圈40与线圈引出线41c的绝缘。
如图1和图9所示,保持架主体部62通过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与绝缘件内侧壁部54之间并沿周向延伸。这里,将外侧壁部53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称为内侧面53c。即,绝缘件50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53c。保持架主体部62从径向内侧与内侧面53c接触。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0从径向内侧支承内侧面53c,抑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
图10是定子30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如图9和图10所示,外侧壁部53的上部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绝缘件倾斜面53d。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保持架倾斜面621(罩部件倾斜面)。绝缘件倾斜面53d和保持架倾斜面621以彼此面接触的状态或者彼此接近的状态设置。
保持架主体部62在径向的外周侧在沿周向相邻的线圈支承部63彼此之间具有凸缘部62b(参照图4)。凸缘部62b比保持架倾斜面621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凸缘部62b具有固定孔64,该固定孔64是沿轴向贯通且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的缺口。凸缘部62b与凸台5的防脱部5b在轴向上对置。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向上侧突出的凸台5沿轴向贯通并固定于固定孔64。通过对贯通于固定孔64的凸台5的防脱部5b例如进行热熔接或热压接,将汇流条保持架60固定于绝缘件50。
如图4和图6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下侧延伸的按压部622。从轴向观察时,按压部622配置于线圈40的周向之间,与插入于绝缘件50的绝缘纸3的弯折部303在轴向上对置。按压部622具有在轴向上朝向绝缘纸3的按压面622a。按压面622a从上侧与绝缘纸3接触或接近,相对于绝缘纸3在轴向上定位。
当向定子30提供电流时,在线圈40产生磁极,对线圈40和卷绕有线圈40的绝缘件50施加朝向径向的磁力。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50从径向内侧安装于齿部31b。因此,若对线圈40和绝缘件50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力,则绝缘件50有可能从齿部31b脱落。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单元6通过限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能够将绝缘件50固定于定子铁芯31。由此,能够抑制绝缘件50与转子20的干涉,能够提高马达10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沿着周向呈环状排列,汇流条保持架60嵌入多个外侧壁部53的内侧。因此,隔着中心轴线J位于相反侧的绝缘件50彼此以夹着汇流条保持架60的方式配置,从而分别夹着汇流条保持架60而抑制向径向的移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汇流条保持架60不易向任一方向移动,能够提高绝缘件50的移动抑制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设置有2个罩部件6A、6B。2个罩部件6A、6B从上下方向夹持多个绝缘件50。一个罩部件6A在多个绝缘件50的上侧支承外侧壁部53的内侧面53c。另外,如图9所示,下侧的罩部件6B在多个绝缘件50的下侧支承外侧壁部53的内侧面53c。由于2个罩部件6A、6B在上下双方支承绝缘件50,因此能够稳定地抑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
图4是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定子3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4和图5所示,线圈支承部63和保持架主体部62是同一个单一部件的一部分。线圈支承部63从径向外侧至内侧依次具有第1宽幅部631、窄幅部632以及第2宽幅部633。第1宽幅部631在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41c的外径、即周向上的宽度大。第1宽幅部631沿着第1宽幅部631所延伸的方向为恒定的宽度尺寸。窄幅部632设置于第1宽幅部631的径向内侧,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41c在周向上的宽度小。第2宽幅部633设置于窄幅部632的径向内侧,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41c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且比第1宽幅部631在周向上的宽度小。
从线圈40延伸出的线圈线41的线圈引出线41c通过线圈支承部63。从线圈40延伸出的线圈引出线41c可以将线圈40彼此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与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外部电源电连接。
线圈支承部63包含支承线圈40的卷绕开始的线圈引出线41c的第1线圈支承部63A和支承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的第2线圈支承部63B。从轴向观察时,第1线圈支承部63A的第1宽幅部631沿径向延伸。从轴向观察时,第2线圈支承部63B的第1宽幅部631相对于径向向周向倾斜地延伸。从轴向观察时,第2线圈支承部63B与径向所成的角度比第1线圈支承部63A与径向所成的角度大。从轴向观察时,第2线圈支承部63B的第1宽幅部631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631a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外侧壁部53彼此之间。
接着,根据图2对定子30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在绝缘件50上卷绕线圈线41而设置线圈40。接着,将绝缘件50从径向内侧安装于齿部31b。
接着,如图12所示,将下侧的罩部件6B从下侧安装于绝缘件50。此时,将绝缘件50的凸台5插入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固定孔64,并对凸台5进行热压接,由此在凸台5的前端设置防脱部5b。由此,将下侧的罩部件6B固定于绝缘件50。
接着,在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之间从上侧插入绝缘纸3。并且,将汇流条单元6(6A)从上侧安装于绝缘件50。此时,将绝缘件50的凸台5插入于绝缘件50的固定孔64,并对凸台5进行热压接,由此在凸台5的前端设置防脱部5b。由此,将上侧的汇流条单元6固定于绝缘件50。
在将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与线圈连接部72连接时,首先将汇流条单元6配置于绝缘件50。此时,将支承在第2线圈支承部63B内的线圈引出线41c向汇流条70的径向外侧弯曲而暂时避让。然后,在将汇流条70热熔接于绝缘件50之后,使线圈引出线41c接近线圈连接部72并通过电阻焊接而电连接。这样,在将汇流条单元6载置于绝缘件50之后,在使线圈引出线41c返回到与线圈连接部72连接的位置时,能够沿着在轴向上不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重叠的第2线圈支承部63B移动,因此能够在不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干涉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支承部63具有:第1宽幅部631,其设置于径向外侧,该第1宽幅部631在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41c在周向上的宽度大;窄幅部632,其设置于第1宽幅部631的径向内侧,该窄幅部632在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41c在周向上的宽度小;以及第2宽幅部633,其设置于窄幅部632的径向内侧,该第2宽幅部633在周向上的宽度比线圈引出线41c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且比第1宽幅部631在周向上的宽度小。线圈支承部63包含支承线圈40的卷绕开始的线圈引出线41c的第1线圈支承部63A和支承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的第2线圈支承部63B。从轴向观察时,第2线圈支承部63B的至少第1宽幅部631相对于径向向周向倾斜地延伸。因此,在线圈40的卷绕结束后在线圈40的上侧安装汇流条70和汇流条保持架60时,支承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的第2线圈支承部63B的第1宽幅部631配置为相对于径向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将第1宽幅部631的开口部631a侧的位置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件50之间。即,能够将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以避开从轴向观察时不与绝缘件50重叠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保持。因此,在组装定子30时,经由相对于径向倾斜地延伸的第2线圈支承部63B,能够将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的位置难以确定的线圈引出线41c定位在沿周向排列的绝缘件50之间并进行保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定子30时,卷绕线圈40后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的位置不确定为规定的位置,因而成为自由端而成为容易移动的状态,但能够使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在不与绝缘件50接触的情况下与线圈连接部72电连接,能够确保线圈连接部72彼此的间隔,提高熔接时的作业效率。即,不会发生线圈引出线41c相对于线圈连接部72的定位并不充分而需要进行位置调整从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的情况,能够提高组装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2线圈支承部63B相对于径向倾斜,能够使切去汇流条保持架60的保持架主体部62而得的开口面积为必要最低限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轴向观察时,第2线圈支承部63B与径向所成的角度比第1线圈支承部63A与径向所成的角度大。由此,能够增大第1线圈支承部63A的径向外周端的位置与第2线圈支承部63B的径向外周端的位置的周向的距离,能够抑制线圈40的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接近,能够充分得到上述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覆盖定子30的绝缘件50。绝缘件50具有在线圈40的径向外侧向在轴向上远离线圈40的方向突出的外侧壁部53。外侧壁部5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从轴向观察时,第2线圈支承部63B中的第1宽幅部631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631a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外侧壁部53彼此之间。由此,在线圈40的卷绕开始的线圈引出线41c的情况下,即使与绝缘件50在径向上对置,也被确定为固定的位置,因此,只要从轴向观察时,第1线圈支承部63A延伸至径向内侧的线圈连接部72即可,也可以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重叠。另一方面,在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的情况下,成为从轴向观察时不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充分得到上述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连接部72在线圈支承部63的轴向一侧且在第2宽幅部633的径向内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突出。由此,支承线圈引出线41c的线圈支承部63的第2宽幅部633的位置与线圈连接部72的位置在轴向上一致。因此,容易将被第2宽幅部633支承的线圈引出线41c熔接于线圈连接部72,能够提高作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支承部63和保持架主体部62是同一个单一部件的一部分,汇流条70嵌件成型于汇流条保持架60。线圈连接部72的径向外侧的连接面72a相对于线圈支承部63露出。由此,能够在线圈引出线41c与线圈连接部72接近的位置处进行支承。即,由于第2宽幅部与线圈连接部72相连,因此通过进行将线圈引出线41c嵌入第2宽幅部633并进行支承的作业,在该位置处,线圈引出线41c处于与线圈连接部72接触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引出线41c与线圈连接部72的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绝缘件50。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按压部622。按压部622与插入于绝缘件50的绝缘纸3在轴向上对置。由此,通过将汇流条保持架60安装于绝缘件50的作业,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60的按压部622配置于从绝缘纸3的上侧按压的位置,能够抑制绝缘纸3的浮起。这样,通过仅在汇流条保持架60设置按压部622的简单的构造来防止绝缘纸3脱落,因此能够在不使绝缘件50的形状复杂化的情况下防止绝缘纸3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绝缘纸3具有:外侧绝缘纸部301,其位于线圈40的径向外侧;周向绝缘纸部302,其位于线圈40的周向之间;以及弯折部303,其连接外侧绝缘纸部301和周向绝缘纸部302。从轴向观察时,按压部622配置于线圈40的周向之间,与弯折部303在轴向上对置。由此,通过使按压部622与绝缘纸的弯折部303在轴向上对置,能够更稳定地防止绝缘纸3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安装于定子铁芯31的绝缘件50。绝缘件50具有:绝缘件主体部51,其覆盖定子铁芯31的齿部31b的周围;以及绝缘件内侧壁部54,其在绝缘件主体部51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和周向扩展。绝缘件内侧壁部54具有从周向的两端朝向内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内侧槽部54a。通过在绝缘件50的绝缘件内侧壁部54设置内侧槽部54a,能够延长卷绕于绝缘件50的高频的线圈40与定子铁芯31的齿部31b的内周面的沿面距离,能够确保线圈40与齿部31b之间的绝缘。
根据本实施方式,绝缘件50具有在线圈40的径向外侧向在轴向上远离线圈40的方向突出的外侧壁部53。外侧壁部53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向在轴向上接近线圈40的方向倾斜的绝缘件倾斜面53d。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向在轴向上接近线圈40的方向倾斜的保持架倾斜面621。绝缘件倾斜面53d和保持架倾斜面621能够进行面接触,由此,保持架倾斜面621和绝缘件倾斜面53d以在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各个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或者各自的面接近并对置的状态配置。在马达驱动时对绝缘件50施加欲向径向内侧脱落的方向的力时,绝缘件倾斜面53d通过面接触而与保持架倾斜面621接触,阻止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保持架倾斜面621与绝缘件倾斜面53d的接触面为锥形形状,从而接触面积变大,而且在保持架倾斜面621与绝缘件倾斜面53d面接触时,能够使作用于径向的力分散为沿着倾斜面的分力和与倾斜面垂直的分力。因此,在马达驱动时对绝缘件50施加欲向径向内侧脱落的方向的力时,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0从绝缘件50受到的径向的力,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0的面接触部处的破损。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架60保持与线圈40的端部电连接的汇流条70。由此,如上所述,能够抑制由绝缘件50欲向径向内侧脱落的力引起的汇流条保持架60的破损,因此,汇流条保持架60除了具有绝缘件50的防脱功能之外,还能够具有保持汇流条70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70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汇流条主体部71。汇流条主体部71位于外侧壁部53的径向内侧,并且在轴向上比起外侧壁部53的突出侧的端部位于接近线圈40的方向上。由此,能够抑制由绝缘件50欲向径向内侧脱落的力引起的汇流条保持架60的破损,因此能够使汇流条70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0。通过在绝缘件倾斜面53d的径向内侧配置汇流条70的汇流条主体部71,线圈40与汇流条保持架60的轴向之间的空间的利用效率变得良好,能够抑制定子30的轴向的尺寸,从而实现小型化。
<变形例>
接着,对变形例的定子30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变形例的定子30A的俯视图。图12是定子30A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图13是定子30A的一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图14是线圈支架部65的立体图。在本变形例的定子30A中,汇流条单元6的结构是不同的。另外,在图12和图13中,省略位于汇流条单元6的上侧的线圈引出线41c的图示。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本变形例的定子30A的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轴向上配置于下侧的线圈支架部65。线圈支架部65与保持架主体部62是分体的,配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63的窄幅部632和第2宽幅部633设置于线圈支架部65。线圈支架部65具有:环状的线圈支架主体部651,其将多个线圈支承部63的轴向另一端连接起来;以及固定部652,其从线圈支架主体部651向上侧的保持架主体部62侧延伸。
固定部652呈筒状。固定部652贯穿保持架主体部62的后述的固定孔623而被固定。固定部652具有:轴部652a,其插入于固定孔623;头部652b,其位于固定孔623的轴向一侧,从轴向观察时该头部652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固定孔623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652b是热熔接而成的部分。
在保持架主体部62上具有在第2宽幅部633的径向内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内侧壁部66和在第2宽幅部633的径向外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外侧壁部67。线圈引出线41c的端部被注入到保持架主体部62、内侧壁部66以及外侧壁部67所夹的空间中的粘接剂R覆盖。
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623。从轴向观察时,固定孔623位于内侧壁部66与外侧壁部67之间。固定孔623供线圈支架部65的固定部652贯通而将该固定部652固定。从轴向观察时,固定部652在内侧壁部66与外侧壁部67之间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62。
如图11和图12所示,保持架主体部62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62c具有沿轴向延伸且从径向内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624。凹部624配置于线圈40的周向之间。
根据本变形例,如图12和图13所示,线圈连接部72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为在周向上较长的矩形的汇流条凸部721,该汇流条凸部721从连接面72a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例如即使在线圈支承部63中窄幅部632、第2宽幅部633为分体的部件且线圈连接部72和第2宽幅部633的位置位于比线圈连接部7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径向上使汇流条凸部721的位置与第2宽幅部633一致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支承于第2宽幅部633的线圈引出线41c向正上方延伸而与汇流条凸部721接触,焊接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还能够提高熔接精度。
根据本变形例,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保持汇流条主体部71的保持架主体部62和与保持架主体部62分体且配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轴向另一侧的线圈支架部65。由此,窄幅部632和第2宽幅部633设置于线圈支架部65。由此,通过使线圈支架部65与保持架主体部62分体,从而成型变得容易。
根据本变形例,线圈支架部65具有将多个线圈支承部63的轴向另一端连接起来的环状的线圈支架主体部651和从线圈支架主体部651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固定部652。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623。固定部652具有:轴部652a,其插入于固定孔623;头部652b,其位于固定孔623的轴向一侧,从轴向观察时该头部652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固定孔623的外侧。由此,线圈支架部65不会与定子铁芯31接触,能够将线圈支架部65经由固定部652而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62。线圈支架部65的直径尺寸的制约变少,并且也不需要线圈支架部65的接地形状的制约,因此能够降低成型所需的树脂的重量。另外,固定部652的头部通过热熔接或热压接而形成,从而能够将固定部652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62。
根据本变形例,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在第2宽幅部633的径向内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内侧壁部66和在第2宽幅部633的径向外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外侧壁部67。线圈引出线41c的端部被注入到由保持架主体部62、内侧壁部66以及外侧壁部67形成的空间中的粘接剂R覆盖。从轴向观察时,固定部652在内侧壁部66与外侧壁部67之间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62。由此,从轴向观察时,线圈支架部65的固定部652在绝缘件内侧壁部54与外侧壁部53之间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处被固定。因此,能够将在该位置处经由固定部652配置的线圈支架部65的径向尺寸抑制得较小。
根据本变形例,固定部652通过热熔接而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62。由此,保持架主体部62的固定孔623通过与贯通了固定孔623的固定部652的头部热熔接而封闭,因此能够抑制注入到形成在绝缘件内侧壁部54与外侧壁部53之间的空间中的粘接剂R经由固定孔漏出到线圈支架部65侧。
根据本变形例,凸台5的端部在轴向上被挤压而固定于凸缘部62b。由此,通过压接能够容易地将凸台5相对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凸缘部62b在轴向上固定。
根据本变形例,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凸缘部62b,其比保持架倾斜面621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固定孔64,其沿轴向贯穿凸缘部62b,是在径向上较长的长孔或者是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的缺口。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具有向在轴向上远离线圈40的方向突出并贯穿固定孔64的凸台5。凸台5的端部与凸缘部62b在轴向上对置。由此,通过使凸台5贯穿汇流条保持架60A的固定孔64而使凸缘部62b的凸台5的端部与凸缘部62b在轴向上对置,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60A相对于绝缘件50在轴向上固定。此时,固定孔64是沿径向延伸的长孔,或者为缺口形状,凸台5能够在径向上移动。因此,成为不易对凸台5施加径向的力的构造,能够抑制凸台5的损伤。
根据本变形例,汇流条保持架60A具有沿轴向延伸且从径向内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624。由此,由于在汇流条保持架60A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凹部624而使汇流条保持架60A内侧的体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在转子20与定子30之间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动性。
根据本变形例,从轴向观察时,凹部624配置在线圈40的周向之间。由此,通过在绝缘件50、汇流条70的角部设置凹部624,能够增大凹部624的体积,能够充分地得到提高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性的效果。
根据本变形例,凸台5的端部也可以具有沿周向突出的爪部。爪部与凸缘部62b在轴向上对置。由此,通过使作为固定部的凸台5通过固定孔64,并将凸台5的端部的爪部钩挂于凸缘部62b,能够容易地将凸台5相对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凸缘部62b在轴向上固定。
另外,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凸缘部62b的固定孔64的形状也可以为图15所示那样的在径向上较长的长孔64A。或者,也可以是图16所示那样的在径向外侧具有开口部的缺口64B。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搭载于电动压缩机的马达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搭载于水泵、油泵的马达中采用同样的结构。

Claims (15)

1.一种定子,其中,
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线圈、汇流条以及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汇流条具有:
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
线圈连接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与所述线圈的线圈引出线电连接,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及
线圈支承部,其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呈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的外缘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缺口形状,该线圈支承部在径向内侧的内缘沿着轴向支承所述线圈引出线,该线圈支承部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
所述线圈支承部具有:
第1宽幅部,其设置于径向外侧,该第1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大;
窄幅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宽幅部的径向内侧,该窄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小;以及
第2宽幅部,其设置于所述窄幅部的径向内侧,该第2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线圈引出线在周向上的宽度大且比所述第1宽幅部在周向上的宽度小,
所述线圈支承部包含:
第1线圈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线圈的卷绕开始的所述线圈引出线;以及
第2线圈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的所述线圈引出线,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2线圈支承部的至少所述第1宽幅部相对于径向向周向倾斜地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2线圈支承部与径向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1线圈支承部与径向所成的角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具有覆盖所述定子的绝缘件,
所述绝缘件具有在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向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线圈的方向突出的壁部,
所述壁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2线圈支承部中的所述第1宽幅部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壁部彼此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连接部在所述线圈支承部的轴向一侧且在所述第2宽幅部的径向内侧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支承部和所述保持架主体部是同一个单一部件的一部分,
所述汇流条嵌件成型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面相对于所述线圈支承部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具有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件,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与插入于所述绝缘件的绝缘纸在轴向上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绝缘纸具有:
外侧绝缘纸部,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
周向绝缘纸部,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周向之间;以及
弯折部,其连接所述外侧绝缘纸部和所述周向绝缘纸部,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按压部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周向之间,与所述弯折部在轴向上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连接部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为在所述周向上较长的矩形的汇流条凸部,该汇流条凸部从径向外侧的面向所述径向外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及
线圈支架部,其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是分体的,并且配置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的轴向另一侧,
所述窄幅部和所述第2宽幅部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线圈支架部具有:
环状的线圈支架主体部,其将多个所述线圈支承部的轴向另一端连接起来;以及
固定部,其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
所述固定部具有:
轴部,其插入于所述固定孔;以及
头部,其位于所述固定孔的轴向一侧,从轴向观察时该头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孔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内侧壁部,其在所述第2宽幅部的径向内侧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以及
外侧壁部,其在所述第2宽幅部的径向外侧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端部被注入到由所述保持架主体部、所述内侧壁部以及所述外侧壁部形成的空间中的粘接剂覆盖,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内侧壁部与所述外侧壁部之间固定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固定部通过热熔接而固定于所述保持架主体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该定子具有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件,
所述绝缘件具有:
绝缘件主体部,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齿部的周围;以及
绝缘件内侧壁部,其在所述绝缘件主体部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和周向扩展,
所述绝缘件内侧壁部具有从周向的两端朝向内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内侧槽部。
14.一种马达,其是电动压缩机用马达,具有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和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的方式设置的转子,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凹部,该凹部从径向内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中,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凹部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周向之间。
CN202310319773.5A 2022-03-31 2023-03-28 定子和马达 Pending CN1168962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61062 2022-03-31
JP2022061062A JP2023151453A (ja) 2022-03-31 2022-03-31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6220A true CN116896220A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12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9773.5A Pending CN116896220A (zh) 2022-03-31 2023-03-28 定子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51453A (zh)
CN (1) CN11689622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1453A (ja) 2023-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2052B (zh)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JP5217117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7595572B2 (en) Motor
JP5945726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56005B1 (en) Wheel drum structure of inner stator portion with an inbuilt driving control circuit
EP3476021B1 (en) Sta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US20060208605A1 (en) Arma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armature, and direct current motor
WO2020026710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6102249B2 (ja) 単相誘導モータ
JP5026872B2 (ja) ステータ
WO2019082665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1245164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US11916454B2 (en) Stator and motor
US11336145B2 (en) Motor
CN111247722B (zh) 定子和马达
CN116896220A (zh) 定子和马达
CN116896208A (zh) 定子和马达
JP6279122B1 (ja) 回転電機
WO2019082708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111509871B (zh) 定子、马达及送风装置
CN116896209A (zh) 定子和马达
CN116896211A (zh) 定子和马达
EP1271748A1 (en) Wheel structure with inner stator and a drive circuit inside of the statorcore
US11515766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pump
US20230006496A1 (en) Bus bar guide, bus bar assembly using same, and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