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59687A -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59687A
CN116859687A CN202211266248.3A CN202211266248A CN116859687A CN 116859687 A CN116859687 A CN 116859687A CN 202211266248 A CN202211266248 A CN 202211266248A CN 116859687 A CN116859687 A CN 116859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ody
image reading
sheet
recording material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62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山诚一
白井雅宪
田中健稔
杉崎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59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596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9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paper trans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与旋转体或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支撑部不接触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相比,不易产生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位置变动。记录材搬送装置包括:搬送部件,沿着搬送路径来搬送记录材;图像读取部,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其中一侧,对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以及旋转体,夹着所述搬送路径而配置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或者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Description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18-16626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设有:读取部,在读取位置读取纸张上的图像;搬送路径,将纸张引导向读取位置,并将读取了图像的纸张引导向排出方向;搬送部,搬送纸张;以及搬送驱动部,对搬送部进行驱动。
发明内容
在搬送记录材的装置中,设有对在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部,而且,有时夹着搬送路径而在与图像读取部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设有旋转体。
此处,若容易产生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位置变动,则容易产生因所述变动引起的不良状况。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与旋转体或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支撑部不接触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相比,不易产生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位置变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记录材搬送装置,包括:搬送部件,沿着搬送路径来搬送记录材;图像读取部,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其中一侧,对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以及旋转体,夹着所述搬送路径而配置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或者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所述图像读取部包括:透光部,配置在所述其中一侧,使来自所述记录材的反射光透射;以及配置构件,配置在所述透光部的周围,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配置在所述透光部的周围的所述配置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所述记录材搬送装置中,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另一侧,进而设有能够从所述搬送路径退避地设置的退避部,所述旋转体是经由所述旋转体支撑部而由所述退避部予以支撑,所述退避部与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成为一体。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另一侧的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朝向配置在所述其中一侧的所述图像读取部突出,在所述旋转体支撑部,形成有槽,所述槽是以从所述旋转体支撑部的外周缘朝向所述旋转体支撑部的内部侧的方式而形成,且供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进入,在所述旋转体支撑部的所述外周缘,设有所述槽的入口部,所述入口部被设在偏离所述旋转体支撑部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的部位。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由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所支撑的所述旋转体是以不接触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状态而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所述旋转体中的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一部分设有多个。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设有多个的所述一部分是以在所述旋转体的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设有多个的所述一部分是以在所述旋转体的周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在所述旋转体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进行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的引导,在成为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搬送路径相向的状态时,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在所述旋转体,安装有被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校正的校正用构件,在成为所述校正用构件与所述搬送路径相向的状态时,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在所述旋转体设有朝向所述图像读取部对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施力的施力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在所述旋转体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进行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的引导,所述引导部联动于通过由所述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所述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案,在所述旋转体设有被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校正的校正用构件,所述校正用构件联动于通过由所述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所述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案,所述图像读取部具有与所述旋转体相向的相向部,所述记录材搬送装置还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通过由所述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所述一部分朝向朝着所述相向部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案,所述旋转体包括旋转体本体与位移部,所述位移部由所述旋转体本体予以支撑且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位移,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被设于所述位移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六方案,在所述旋转体设有朝向所述图像读取部对所述位移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七方案,所述记录材搬送装置还包括:进退机构,使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图像读取部而进退。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八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记录材上形成图像;搬送部件,沿着搬送路径来搬送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而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图像读取部,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其中一侧,对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以及旋转体,夹着所述搬送路径而配置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或者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效果)
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旋转体或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支撑部不接触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相比,能够不易产生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位置变动。
根据所述第二方案,能够进行旋转体相对于透光部的定位。
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退避部与旋转体支撑部并非成为一体的情况相比,实现用于相对于退避部来固定旋转体支撑部的作业的简化。
根据所述第四方案,与槽的入口部被设在旋转体支撑部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旋转体支撑部相对于图像形成部的位置变动。
根据所述第五方案,与旋转支撑部以及由所述旋转体支撑部予以支撑的旋转体这两者接触至图像读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定位精度。
根据所述第六方案,能够在旋转体中的多个部位进行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定位。
根据所述第七方案,能够使旋转体中的在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多个部位接触至图像读取部。
根据所述第八方案,能够使旋转体中的在旋转体的周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部位接触至图像读取部。
根据所述第九方案,与在成为引导部与搬送路径相向的状态时,旋转体的一部分不接触至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引导部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定位精度。
根据所述第十方案,与在成为校正用构件与搬送路径相向的状态时,旋转体的一部分不接触至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校正用构件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定位精度。
根据所述第十一方案,能够将旋转体的一部分按压至图像读取部。
根据所述第十二方案,能够使引导部联动于通过由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旋转体的一部分。
根据所述第十三方案,能够使校正用构件联动于通过由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旋转体的一部分。
根据所述第十四方案,能够限制通过由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旋转体的一部分朝向相向部以外移动。
根据所述第十五方案,能够对旋转体中的进行位移的部分设置接触部。
根据所述第十六方案,能够朝向图像读取部对旋转体中的进行位移的部分且设有接触部的部分施力。
根据所述第十七方案,能够使旋转体中的接触至图像读取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图像读取部而进退。
根据所述第十八方案,与旋转体或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支撑部不接触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相比,能够不易产生旋转体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位置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图。
图3是检查装置的纵剖面图,且是上侧旋转体的设置部位的检查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4是从检查装置的正面侧观察上侧旋转体以及框体时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旋转体支撑部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6的(A)、图6的(B)是表示上侧旋转体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上侧旋转体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8的(A)、图8的(B)是表示进退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9是从上方且检查装置的正面侧观察上游侧搬送辊、第一中间搬送辊、第二中间搬送辊、下游侧搬送辊等时的图。
图10是从图9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观察上游侧搬送辊等时的图。
图11是从图9的箭头XI所示的方向观察上游侧搬送辊等时的图。
图12是表示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另一结构例的图。
图15是从检查装置的正面侧观察上侧图像读取部以及下侧图像读取部时的图。
图16是表示上侧图像读取部、下侧图像读取部的另一配置例的图。
图17是表示上侧图像读取部、下侧图像读取部的另一配置例的图。
图18是表示上侧图像读取部、下侧图像读取部的另一配置例的图。
图19是从上方观察平面时的图。
图20是从上方观察平面时的图。
图21是表示上侧图像读取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2的(A)、图22的(B)是表示每一个反光构件仅进行一次反射光的反射的结构例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一反光构件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反光构件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的另一状态的图。
图25是说明检查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6是从检查装置的正面观察纸张搬送路径时的图。
图27是表示纸张搬送路径上的纸张的状态的图。
图28是表示纸张搬送路径的图。
图29是表示纸张搬送路径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结构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中,设有:对作为记录材的一例的纸张P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进行检查的检查装置200、以及收容从检查装置200排出的纸张P的纸张收容装置300。
此处,图像形成系统1具有对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进行检查的功能,也能够理解为图像检查系统。
而且,检查装置200具有对作为记录材的一例的纸张P进行搬送的功能,能够理解为记录材搬送装置。而且,检查装置200具有对形成于纸张P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功能,也能够理解为图像读取装置。
作为图像形成部件发挥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等获取作为所形成的图像的基础的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所获取的所述图像数据,使用墨粉等的材料对纸张P形成图像。
另外,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机构并无特别限定。对于纸张P的图像形成例如使用电子照相方式或喷墨方式来进行。
在检查装置200中,设有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纸张P进行搬送的、作为搬送路径的一例的纸张搬送路径R。
而且,在检查装置200中,设有沿着纸张搬送路径R来搬送纸张P的、作为搬送部件的一例的多个搬送辊213。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多个搬送辊213来朝下游侧搬送纸张P。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搬送辊213,设有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配置在最上游侧的上游侧搬送辊213A。而且,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最下游侧,设有下游侧搬送辊213D。
进而,在上游侧搬送辊213A与下游侧搬送辊213D之间,设有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与比所述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更靠下游侧配置的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
各个搬送辊213包含: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31A、与抵接于所述驱动辊31A而从所述驱动辊31A接受驱动力来旋转的从动辊31B。
从动辊31B在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相接触的接触部,从驱动辊31A接受驱动力。从动辊31B伴随驱动辊31A的旋转,从所述驱动辊31A接受驱动力而旋转。
而且,在检查装置200中,设有对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的、作为图像读取部件的一例的图像读取部220。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图像读取部220,设有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以及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上侧图像读取部221比起纸张搬送路径R而配置在上方。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对纸张P所具有的两个面中的作为其中一个面的一例的上侧的面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
而且,下侧图像读取部222配置在比纸张搬送路径R更靠下侧。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纸张P所具有的两个面中的作为另一个面的一例的下侧的面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
进而,在检查装置200中设有控制部240。控制部240进行被设于检查装置200中的各部的控制。
在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分别设有对纸张P照射光的光源225、接收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的受光部226、以及反射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而使所述反射光朝向受光部226的反光构件227。
反光构件227包含镜,具有反光面。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反光构件227设有多个。
在受光部226中,设有包含光电二极管等的多个受光元件226A,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由所述多个受光元件226A予以接收。
多个受光元件226A沿着一方向排列。具体而言,沿着相对于图1的纸面而正交的方向排列。
换言之,多个受光元件226A沿着与检查装置200中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正交且与受到搬送的纸张P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而且,在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分别设有使来自反光构件227的反射光成像于受光部226的透镜等的成像光学系统228。
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以及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各自成为包括缩小光学系统的图像读取部。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在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设有可旋转的上侧旋转体51。而且,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在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设有可旋转的下侧旋转体52。
在控制部240中,例如设有执行运算处理的作为处理器的一例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存储有控制程序的非易失性的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或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暂时存储数据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控制部240执行存储在ROM等中的控制程序,从而进行检查装置200的各部的控制。
在纸张收容装置300中设有框体310。而且,在纸张收容装置300中设有纸张装载部320。
纸张装载部320被设置在框体310的内部,本实施方式中,从检查装置200依次排出的纸张P被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部320。
进而,在纸张收容装置300中,设有将从检查装置200排出的纸张P送出至所述纸张装载部320的送出辊330。
图2是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
另外,图2中表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一例,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结构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使用所谓的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的装置,但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也可为使用喷墨方式来形成图像的装置。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为使用电子照相方式、喷墨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形成图像的装置。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有图像形成部10、纸张搬送部20、控制部40。
图像形成部1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1(11Y、11M、11C、11K)、中间转印带12、二次转印部13以及定影器14。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单元11,设有与黄色(Yellow,Y)、品红色(Magenta,M)、青色(Cyan,C)、黑色(blacK,K)这四色的墨粉分别对应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11K。
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11K是在中间转印带12的移动方向上排列配置,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墨粉像。
在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11K中分别设有感光鼓111、带电部112、曝光部113、显影部114、一次转印部115。
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11K分别形成YMCK中的任一种颜色的墨粉像,并且将所形成的所述墨粉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2。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由YMCK的各色的墨粉像重叠而成的墨粉像。
感光鼓111以预先规定的速度朝图中箭头A方向旋转。带电部112将感光鼓111的周面带电至预先规定的电位。曝光部113对经带电的感光鼓111的周面照射光,在感光鼓111的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114使墨粉附着于形成在感光鼓111周面的静电潜像而形成墨粉像。一次转印部115将形成在感光鼓111的周面的墨粉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2。
对于一次转印部115,施加与墨粉的带电极性为反极性的电压。由此,形成在感光鼓111的周面的墨粉像被依次静电吸引至中间转印带12上。其结果,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重合为一个的彩色的墨粉像。
中间转印带12是由多个辊状构件予以支撑。中间转印带12是朝图中箭头B方向循环移动的带状构件。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辊状构件,设有:由未图示的马达予以驱动以驱动中间转印带12的驱动辊121、对中间转印带12给予张力的张紧辊122、支撑中间转印带12的惰辊123以及支承辊132。
在纸张搬送部20中,设有以堆叠的状态收容有多张纸张P的纸张收容部21、取出收容于纸张收容部21中的纸张P并予以搬送的拾取辊22。
而且,在纸张搬送部20中,设有沿着纸张搬送路径60来搬送由拾取辊22所取出的纸张P的搬送辊23、将由搬送辊23搬送而来的纸张P引导向二次转印部13的引导部24。
而且,在纸张搬送部20中,设有将二次转印后的纸张P搬送至定影器14的搬送带25。
在二次转印部13中,设有接触至中间转印带12的外侧的面而配置的二次转印辊134、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2的内侧且构成二次转印辊134的相向电极的支承辊132。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对支承辊132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金属制的供电辊133。
二次转印部13中,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2上的墨粉像被转印至搬送来的纸张P上。
定影器14比起二次转印部13更靠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在定影器14中设有具有加热源(未图示)的定影辊141、以与定影辊141相向的方式而设且按压所述定影辊的加压辊142。
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辊141与加压辊142之间,通过了二次转印部13的纸张P受到搬送,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墨粉像在熔融后被定影至纸张P上。由此,在纸张P上形成包含墨粉像的图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能够进行对纸张P的两面的图像形成,设有被用于对纸张P的两面的图像形成的反转搬送路径61。
所述反转搬送路径61是在定影器14的下游侧以从纸张搬送路径60分支的形态而设。反转搬送路径61在以与纸张搬送路径60的连接部2A为起点的情况下,朝向图中左方向,且在比二次转印部13更靠上游侧汇流至所述纸张搬送路径60。
在进行对纸张P的两面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在其中一个面形成有图像之后的纸张P暂时搬送至比连接部2A更靠下游侧为止。随后,将纸张P的搬送方向反转,将彼时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后端部的端部作为先头,将所述纸张P送入反转搬送路径61。
并且,将所述纸张P经由反转搬送路径61再次供给至二次转印部13。
由此,在二次转印部13中,对纸张P的另一个面转印墨粉像。随后,所述纸张P前往定影器14,在定影器14中进行对纸张P的墨粉像的定影。通过所述处理,在纸张P的两面形成图像。
另外,对纸张P的两面的图像形成的形态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与纸张P的其中一个面以及另一个面分别对应地设置图像形成部,使用对应于纸张P的每个面而设的图像形成部来进行对纸张P的两面的图像形成。
图3是检查装置200的纵剖面图,且是上侧旋转体51的设置部位的检查装置200的纵剖面图。
更具体而言,图3表示了与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正交的面且通过靠近上侧旋转体51的一端部51A一侧的面上的、检查装置200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旋转体51具有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一端部51A以及另一端部51B,图3中,表示了位于靠近所述一端部51A的一侧的铅垂面上的、检查装置200的剖面的状态。
另外,图3以及以下的图4中,对上侧旋转体51进行说明,但下侧旋转体52也具有与上侧旋转体51同样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被配置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其中一侧即下侧。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受到搬送的纸张P的其中一个面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
在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中设有透光部63,所述透光部63被配置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其中一侧即下侧且使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透射。所述透光部63例如包含玻璃。另外,透光部63只要是可使光透射的材质,则也可使用玻璃以外的其他原材料。
进而,在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中设有配置在透光部63周围的配置构件64。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配置构件64来支撑透光部63。
本实施方式中,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在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设有上侧旋转体51。
上侧旋转体51形成为多边形状,在上侧旋转体51的外表面设有沿上侧旋转体51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平面51C。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设有多个的平面51C中的一个以上的平面51C,设有作为校正用构件的一例的、白色的白色基准板HK。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其他的一个以上的平面51C,设有作为校正用构件的另一例的色校正板EK。
白色基准板HK以及色校正板EK形成为长条状,并且沿着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而设。在色校正板EK上,例如沿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排列配置有颜色不同的多个色标(colorpatch)。
本实施方式中,在未搬送纸张P时,使白色基准板HK或色校正板EK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相向。并且,进行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白色基准板HK或色校正板EK的读取。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所进行的所述读取的结果来进行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校正。
具体而言,基于所述读取的结果,例如进行修正用参数的生成、或者下侧图像读取部222进行图像读取时的读取条件的变更,所述修正用参数被用于通过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所进行的读取而获得的图像数据的修正。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侧旋转体51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平面51C,设有进行透光部63的清扫的清扫构件51E。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旋转体51的外表面,设有进行受到搬送的纸张P的引导的纸张引导部51G。所述纸张引导部51G包含设在上侧旋转体51的外表面的一个平面51C。
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图像的读取时,所述纸张引导部51G以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相向的状态而配置。更具体而言,纸张引导部51G以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而配置。
而且,在进行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图像的读取时,纸张引导部51G以与透光部63成平行的状态而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图像的读取时,纸张P通过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之间。
此时,进行纸张引导部51G对纸张P的引导。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当纸张P通过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之间时,通过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来进行形成于所述纸张P的图像的读取。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上游侧引导部51H以及下游侧引导部51K。所述上游侧引导部51H以及下游侧引导部51K也包含上侧旋转体51所具有的平面51C。
上游侧引导部51H在成为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位于所述纸张引导部51G的上游侧。而且,上游侧引导部51H在成为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以相对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而倾斜的状态配置。
而且,在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上游侧引导部51H以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接近透光部63的方式配置。
下游侧引导部51K在成为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位于所述纸张引导部51G的下游侧。而且,下游侧引导部51K在成为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以相对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而倾斜的状态配置。
而且,在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下游侧引导部51K以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逐渐远离透光部63的方式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纸张引导部51G、上游侧引导部51H以及下游侧引导部51K是通过对一片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纸张引导部51G、上游侧引导部51H以及下游侧引导部51K成为一体。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由上侧旋转体51所具有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平面51C构成相向部51M。本实施方式中,在不进行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图像的读取,而使纸张P通过透光部63与上侧旋转体51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相向部51M以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而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相向部51M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的相向部51M与透光部63的分隔距离,大于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时的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的分隔距离。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可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地设置的退避部53。所述退避部53设在比纸张搬送路径R更靠上侧。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退避部53可朝向上方移动。而且,所述退避部53是以沿着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延伸的方式而设。
退避部53包含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金属制的框体54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由所述框体54以可旋转的状态支撑着上侧旋转体51。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设有支撑上侧旋转体51的旋转体支撑部55。本实施方式中,由框体54的一部分构成旋转体支撑部55。
旋转体支撑部55形成为板状,且以沿着图中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而配置。而且,旋转体支撑部55是以从远离纸张搬送路径R的部位朝向所述纸张搬送路径R突出的方式而设。
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旋转体51的一端部51A经由所述旋转体支撑部55而由退避部53予以支撑。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呈旋转体支撑部55接触至配置在透光部63周围的配置构件64的结构。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呈支撑上侧旋转体51的旋转体支撑部55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结构。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退避部53与旋转体支撑部55成为一体。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退避部53以及旋转体支撑部55这两者是由金属板所形成,关于旋转体支撑部55,是通过对所述金属板进行弯曲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金属板在中途弯曲而设有弯曲部54A,在所述弯曲部54A的部分,退避部53与旋转体支撑部55相连接。
退避部53与旋转体支撑部55包含一个金属板,退避部53与旋转体支撑部55成为一体。
图4是从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观察上侧旋转体51以及框体54时的正面图。
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也设有支撑上侧旋转体51的旋转体支撑部55。本实施方式中,由图4所示的旋转体支撑部55支撑着上侧旋转体51的另一端部51B。
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以及后侧分别设有旋转体支撑部55,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上的两端由旋转体支撑部55予以支撑。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框体54能够以沿着检查装置200的纵深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4B为中心而旋转,通过以所述旋转轴54B为中心来使框体54朝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退避部53从纸张搬送路径R(参照图3)退避。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退避部53的退避时,由用户进行对把手HD的操作,以使所述把手HD的部分朝向上方移动。
当退避部53退避时,伴随于此,上侧旋转体51也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
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支撑部55分别配置在纸张搬送路径R(参照图3)的上侧。
而且,旋转体支撑部55分别以朝向配置在纸张搬送路径R下侧的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参照图3)突出的方式而设。
而且,如图4所示,在旋转体支撑部55分别形成有供上侧旋转体51的一部分进入的槽55M。所述槽55M是以从旋转体支撑部55的外周缘55C朝向旋转体支撑部55的内部侧的方式而形成。
在旋转体支撑部55的外周缘55C,设有槽55M的入口部55E。所述入口部55E是设在偏离旋转体支撑部55的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55S的部位。
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旋转体支撑部55中,仅旋转体支撑部55的前端部55S这一处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参照图3)。
此处,例如设想下述情况:如图5(表示旋转体支撑部55的另一结构例的图)所示,在旋转体支撑部55的前端部55S设有槽55M的入口部55E。
此时,可能产生下述事态,即,因旋转体支撑部55的尺寸公差等,导致设在槽55M的其中一侧的其中一个部位55L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参照图3),或者设在槽55M的另一侧的另一个部位55R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此时,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旋转体支撑部55的支撑变得不稳定,上侧旋转体51相对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定位精度下降。
与此相对,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槽55M的入口部55E位于偏离旋转体支撑部55的前端部55S的部位,则仅旋转体支撑部55的前端部55S这一处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此时,可抑制上侧旋转体51相对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定位精度的下降。
本实施方式中,由旋转体支撑部55(参照图4)所支撑的上侧旋转体51以不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接触的状态而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支撑部55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但上侧旋转体51以不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接触的状态而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旋转体支撑部55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从而进行上侧旋转体51相对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定位。
图6的(A)、图6的(B)是表示上侧旋转体51的另一结构例的图。图6的(A)表示从上侧旋转体51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观察上侧旋转体51时的状态,图6的(B)表示从图6的(A)的箭头VIB所示的方向观察上侧旋转体51时的状态。
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呈上侧旋转体51的一部分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结构。
具体而言,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结构例中,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接触部56,作为上侧旋转体51的一部分的所述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尽管省略图示,但在所述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设有对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上的一端部51A以及另一端部51B分别进行支撑的旋转体支撑部55。所述旋转体支撑部55与所述同样,由连接于所述旋转体支撑部55的退避部53予以支撑。
此处,支撑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上侧旋转体51的旋转体支撑部55(未图示)不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关于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上侧旋转体51,旋转体支撑部55不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作为上侧旋转体51的一部分的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多个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接触部56。
所述结构例中,各个接触部56接触至透光部63。另外,并不限于此,也可设为接触部56接触至配置构件64(参照图3)的结构。
如图6的(A)所示,设有多个的接触部56是以在上侧旋转体51的周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
而且,设有多个的所述接触部56如图6的(B)所示,以在上侧旋转体51的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
更具体而言,接触部56分别设在上侧旋转体51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51A以及另一端部51B。
而且,如图6的(A)所示,与所述同样,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进行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受到搬送的纸张P的引导的纸张引导部51G。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所述纸张引导部51G与纸张搬送路径R相向的状态时,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旋转体51所具有的多个平面51C中的、作为纸张引导部51G发挥功能的平面51C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设有接触部56。
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作为纸张引导部51G发挥功能的平面51C与纸张搬送路径R相向的状态时,设于所述平面51C的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另外,尽管省略图示,但在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在纸张引导部51G的上游侧设有上游侧引导部51H(参照图3),在纸张引导部51G的下游侧设有下游侧引导部51K。
进而,在图6的(A)、图6的(B)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与所述同样,如图6的(A)所示,在上侧旋转体51安装有被用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校正的、作为校正用构件的一例的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
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白色基准板HK与纸张搬送路径R相向的状态时,上侧旋转体51的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色校正板EK与纸张搬送路径R相向的状态时,上侧旋转体51的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所述结构例中,在上侧旋转体51所具有的多个平面51C中的、设有白色基准板HK或色校正板EK的平面51C,设有接触部56。
因此,所述结构例中,在成为白色基准板HK与纸张搬送路径R相向的状态时,而且,在成为色校正板EK与纸张搬送路径R相向的状态时,上侧旋转体51的接触部56接触至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如图6的(A)所示,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施力构件57,所述施力构件57朝向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设于上侧旋转体51的各个接触部56施力。
所述施力构件57包含弹簧等的弹性体。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施力构件57,设于上侧旋转体51的各个接触部56朝向透光部63受到施力而被按抵至所述透光部63。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成为纸张引导部51G联动于通过由施力构件57施力而移动的接触部56的结构。
因此,所述结构例中,当接触部56被按抵至透光部63而所述接触部56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时,纸张引导部51G也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
更具体而言,所述结构例中,纸张引导部51G和与作为所述纸张引导部51G发挥功能的平面51C对应地设置的两个接触部56经单元化而成为一体。当所述两个接触部56被按抵至透光部63而受到定位时,纸张引导部51G也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关于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也联动于通过由施力构件57施力而移动的接触部56。
所述结构例中,白色基准板HK和与所述白色基准板HK对应地设置的两个接触部56经单元化而成为一体,当两个接触部56被按抵至透光部63而受到定位时,白色基准板HK也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
而且,所述结构例中,色校正板EK和与所述色校正板EK对应地设置的两个接触部56经单元化而成为一体,当两个接触部56被按抵至透光部63而受到定位时,色校正板EK也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
而且,图6的(A)所示的结构例中,设有对设于上侧旋转体51的各个接触部56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58。
所述限制部58限制通过由施力构件57施力而移动的接触部56朝向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以外移动。
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具有与上侧旋转体51相向的相向部222M,但限制部58限制接触部56朝向所述相向部222M以外移动。
更具体而言,限制部58被设在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上设置的相向部222M的相向部位以外的部位,而且,以沿着上侧旋转体51的外周面的方式而设。
本实施方式中,设于上侧旋转体51的接触部56在位于相向部222M的相向部位以外的部位时,接触至限制部58。
由此,限制接触部56前往夹着限制部58而与上侧旋转体51所处的一侧为相反的区域即相反侧区域HR。
有时在相反侧区域HR设有各种构件,通过设置限制部58,避免接触部56与所述各种构件发生干涉。
而且,所述结构例中,接触部56通过限制部58而进退。
当接触部56位于限制部58的相向位置时,接触部56被所述限制部58按压而朝上侧旋转体51侧退避。另一方面,当接触部56位于限制部58的相向位置以外时,接触部56进入被设于相向部222M的透光部63。
图7是表示上侧旋转体51的另一结构例的图。
所述结构例中,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上侧旋转体本体51P与位移部51R,所述位移部51R由上侧旋转体本体51P予以支撑且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旋转位移。
所述结构例中,上侧旋转体51的接触部56被设于所述位移部51R。而且,所述结构例中,纸张引导部51G被设于所述位移部51R。图7中,在与图7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纸张引导部51G位于接触部56的里侧。
旋转轴51Q是在上侧旋转体51的旋转方向上,比设于位移部51R的接触部56更靠下游侧配置。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朝向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位移部51R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拉簧(tension spring)51T。
而且,所述结构例中,设有联动部51W,所述联动部51W是以旋转轴51Q为中心可旋转地设置,且联动于位移部51R。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设有使接触部56相对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而进退的进退机构59。
而且,结构例中,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经由金属板BK而由上侧旋转体本体51P予以支撑。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BK是通过熔接而固定于上侧旋转体本体51P。
所述结构例中,在纸张引导部51G以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而配置时,通过拉簧51T朝向透光部63对位移部51R施力。由此,设于位移部51R的接触部56被按抵至透光部63。
此时,与所述同样,接触部56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而且,纸张引导部51G相对于透光部63受到定位。
另外,所述结构例中,仅与纸张引导部51G对应地设有位移部51R,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与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分别对应地设置位移部51R。
所述结构例中,在发生了纸张P的堵塞,而纸张P停止在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之间的情况下,根据来自用户的指示或者自动地驱动进退机构59。
由此,如图8(表示进退机构59的动作的图)的(A)、图8的(B)所示,纸张引导部51G(图8的(A)、图8的(B)中未图示)以及接触部56变得远离透光部63,从而容易进行纸张P的去除。
具体而言,当进退机构59受到驱动时,如图8的(A)、图8的(B)所示,联动部51W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伴随于此,位移部51R也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更具体而言,在联动部51W设有从下方按压被设于位移部51R的被按压部511的按压部512。本实施方式中,当联动部51W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设于位移部51R的被按压部511由按压部512从下方予以按压。由此,位移部51R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如图8的(A)、图8的(B)所示,纸张引导部51G(图8的(A)、图8的(B)中未图示)以及与所述纸张引导部51G对应的接触部56变得远离透光部63,从而容易进行纸张P的去除。
如图7所示,在进退机构59中设有:旋转构件592,以旋转轴591为中心而旋转;螺线管593,连接于所述旋转构件59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以及作为施力构件的一例的盘簧594,连接于旋转构件59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侧。
盘簧594连接于旋转构件59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侧,进行所述旋转构件592的施力,以使旋转构件592的另一端部侧朝向联动部51W。
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位移部51R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如图8的(B)所示,将螺线管593断开。由此,旋转构件59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侧朝向联动部51W移动。由此,联动部51W的端部朝图中斜左上方向受到施力,联动部51W的所述端部朝图中斜左上方向移动。
并且,此时,联动部51W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伴随于此,位移部51R也以旋转轴51Q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此时,如上所述,纸张引导部51G以及与所述纸张引导部51G对应的接触部56远离透光部63。
另外,除此以外,也可设置变更机构,所述变更机构使图6的(A)、图6的(B)、图7所示的接触部56进退以变更接触部56的位置。
在设置变更机构的情况下,使接触部56不联动于纸张引导部51G、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在设置变更机构的情况下,在纸张引导部51G、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被固定于上侧旋转体51的本体即上侧旋转体本体51P的状态下,使接触部56相对于透光部63而进退。
由此,能够进行纸张引导部51G、白色基准板HK、色校正板EK的各者与透光部63之间的距离变更。
此处,变更接触部56的位置的变更机构只要使用已知的现有技术来构成即可。例如,只要使用马达、螺线管、传感器、离合器、齿轮等的元件来构成即可。
图9是从上方且从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观察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下游侧搬送辊213D等时的图。
而且,图10是从图9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观察上游侧搬送辊213A等时的图。图11是从图9的箭头XI所示的方向观察上游侧搬送辊213A等时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作为搬送辊213,设有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下游侧搬送辊213D。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与各个搬送辊213对应地设有获取关于搬送辊213的转速的信息的转速信息获取部70。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与各个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下游侧搬送辊213D对应地设有操作受理部71,所述操作受理部71是可旋转地设置且受理来自用户的操作。
本实施方式中,当使所述操作受理部71旋转时,与所述操作受理部71对应的搬送辊213旋转。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将因纸张P的堵塞而停止在搬送辊213的纸张P送出向搬送辊213的下游侧或上游侧。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手动将停止的纸张P送出向搬送辊213的下游侧或上游侧。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上方,设有进行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受到搬送的纸张P的引导的多个引导构件72。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多个引导构件72,设有上游侧引导构件72A、中间引导构件72B、下游侧引导构件72C。
本实施方式中,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照上游侧引导构件72A、中间引导构件72B、下游侧引导构件72C的顺序设有这些引导构件72。
各个引导构件72可朝图中上方移动,且可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与各个引导构件72对应地设有把手73,用户抓住所述把手73来使其朝上方移动,由此来进行引导构件72从纸张搬送路径R的退避。
各个引导构件72具有在与纸张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一端部771以及另一端部772。当用户抓住把手73使其朝上方移动时,引导构件72的一端部771侧以远离纸张搬送路径R的方式而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构件72的另一端部772侧被固定于检查装置200的本体侧,本实施方式中,当用户抓住把手73而使引导构件72朝上方移动时,引导构件72以另一端部772侧为中心而旋转。由此,引导构件72的一端部771侧以远离纸张搬送路径R的方式而移动。
如图10所示,在作为搬送部件的一例的上游侧搬送辊213A,设有进行旋转驱动的作为驱动旋转体的一例的驱动辊31A、以及从所述驱动辊31A接受驱动力而旋转的作为从动旋转体的一例的从动辊31B。
另外,上游侧搬送辊213A以外的其他搬送辊213也同样地,设有驱动辊31A、以及从所述驱动辊31A接受驱动力而旋转的从动辊31B。
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游侧搬送来的纸张P被供给至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之间,由进行旋转驱动的所述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进一步搬送向下游侧。
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用于使驱动辊31A驱动的驱动马达M(参照图9),本实施方式中,来自所述驱动马达M的驱动力经由图10所示的传递轴SH而传递至驱动辊31A。由此,驱动辊31A旋转。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检查装置200的后侧设有转速信息获取部70。
如图9所示,转速信息获取部70是以与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下游侧搬送辊213D各自对应的形态而设。转速信息获取部70包含所谓的编码器。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转速信息获取部70连接于从动辊31B,获取关于所述从动辊31B的转速的信息。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设有限制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移动的限制部74。本实施方式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被按抵至所述限制部74,以限制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被按抵至限制部74,由此,不易产生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变动。在不易产生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变动的情况下,转速信息获取部70对转速信息的获取精度提高。
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转速信息获取部70载于限制部74上的形态,使用作用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力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限制部74被配置在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的下方。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74位于通过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的铅垂线上。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设想沿着从动辊31B的轴心31X且通过所述轴心31X的平面H且沿着铅垂方向的平面H的情况下,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位于偏离所述平面H上的部位。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74位于处在偏离所述平面H的部位的所述重心G的下方。
本实施方式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载于限制部74上,转速信息获取部70从上方被按抵至位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下方的限制部74。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来自驱动辊31A的驱动力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来自驱动辊31A的驱动力且经由从动辊31B传向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驱动力,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欲使转速信息获取部70朝箭头11A所示的方向旋转的驱动力从旋转的从动辊31B作用至转速信息获取部70。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欲使转速信息获取部70旋转的所述驱动力,来进一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作用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力、以及传向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所述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另外,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并不限于使用重力以及驱动力这两者,也可仅使用重力以及驱动力的其中一者。
本实施方式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朝向图10的箭头10B所示的一方向受到施力而被按抵至限制部74。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是以可朝向与所述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状态而设。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以转速信息获取部70可朝图中上方移动的状态,而设有转速信息获取部70。
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厚的纸张P被搬送来的情况下,从动辊31B朝远离驱动辊31A的方向移动,即便在厚的纸张P被搬送来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对纸张P的搬送。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设有按压从动辊31B的按压构件76,所述按压构件76包含弹簧,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31B朝向图中上方向的移动成为可能。
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即便在厚的纸张P被搬送来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对所述纸张P的搬送。
如图11所示,转速信息获取部70具有位于从动辊31B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部分70B。本实施方式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所述下游侧部分70B被按抵至限制部74。
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下游侧部分70B位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下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74位于处在转速信息获取部70下部的所述下游侧部分70B的下方,下游侧部分70B被按抵至所述限制部74。
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31B被配置在驱动辊31A的上方。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位于偏离平面H上的部位且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比起所述平面H而位于上游侧。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限制部74位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下方。
此时,如上所述,使用作用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力、以及传向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所述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图12是表示另一结构例的图。图12中,与图11同样,表示了从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观察上游侧搬送辊213A以及转速信息获取部70时的状态。
图12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成为从动辊31B位于驱动辊31A下侧的结构。而且,所述结构例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也位于偏离通过从动辊31B的轴心31X的平面H上的部位。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是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比起平面H而位于下游侧。进而,所述结构例中,限制部74也位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的下方。
所述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使用使用作用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力、以及传向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从动辊31B并不限于位于驱动辊31A的上方,也可能存在如图12所示那样位于驱动辊31A下方的形态。
此时,如图12所示,若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比起平面H位于下游侧,则能够使用重力与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图13是表示另一结构例的图。
所述结构例中,水平方向上的驱动辊31A的位置与水平方向上的从动辊31B的位置不同。进而,所述结构例中,成为通过搬送辊213来从下方朝上方搬送纸张P的结构。
在检查装置200等的具有纸张P的搬送功能的装置中,纸张P也有时朝上下方向受到搬送,此时,例如,如图13所示,使水平方向上的驱动辊31A的位置与水平方向上的从动辊31B的位置不同。
另外,所谓水平方向上的驱动辊31A的位置与水平方向上的从动辊31B的位置不同,并不限于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这两者位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的状态。
即便在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的其中一者位于偏离所述一条直线上的部位的情况下,只要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彼此偏离,则也可以说处于水平方向上的驱动辊31A的位置与水平方向上的从动辊31B的位置不同的状态。
图13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驱动辊31A位于夹着通过从动辊31B的轴心31X的平面H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13X,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位于所述两个区域中的另一个区域13Y。
进而,所述结构例中,限制部74也位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下方。更具体而言,限制部74位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的下方。
所述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使用作用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力、以及传向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如图13所示,在从动辊31B与驱动辊31A以沿水平方向排列的状态而配置的情况下,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夹着平面H而位于与设有驱动辊31A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
由此,此时,也能够使用重力与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图14是表示另一结构例的图。
所述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水平方向上的驱动辊31A的位置与水平方向上的从动辊31B的位置不同。而且,所述结构例中,搬送辊213将纸张P从上方搬送向下方。
所述结构例中,驱动辊31A也位于夹着通过从动辊31B的轴心31X的平面H而相对的两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13X。而且,所述结构例中,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位于两个区域中的所述其中一个区域13X。
所述结构例中,也与所述同样,使用作用于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力、以及传向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在从动辊31B与驱动辊31A沿水平方向排列且从上方朝下方搬送纸张P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转速信息获取部70的重心G比起平面H而位于设有驱动辊31A的一侧。
由此,此时,也能够使用重力与驱动力这两者来进行转速信息获取部70向限制部74的按抵。
图15是从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观察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以及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时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作为搬送部件发挥功能的多个搬送辊213(参照图9)来搬送纸张P。
受到搬送的所述纸张P依序通过图15所示的上游侧部位81、与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比起所述上游侧部位81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部位82。
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部位81是设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透光部63(参照图3)的相向部位,下游侧部位82是设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透光部63(未图示)的相向部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进行上游侧部位81的图像的读取,上侧图像读取部221进行下游侧部位82的图像的读取,但图像读取部220的配置并不限于此。
也可设为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上下反转的结构,使上侧图像读取部221进行上游侧部位81的图像的读取,下侧图像读取部222进行下游侧部位82的图像的读取。
如上所述,作为上游侧图像读取部的一例的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包括接收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的受光部226。在所述受光部226,设有沿与纸张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受光元件226A。
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对形成在纸张P中的位于上游侧部位81的部分的图像、且形成于纸张P的其中一个面侧的图像进行读取。
而且,作为下游侧图像读取部的一例的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也包括接收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的受光部226。
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对形成在纸张P中的位于下游侧部位82的部分的图像、且形成于纸张P的另一个面侧的图像进行读取。
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比起上游侧部位81而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
而且,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比起下游侧部位82而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
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实现检查装置200的小型化。
此处,例如设想下述结构:如图16(表示了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另一配置例的图)所示,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
此时,包含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以及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图像读取部220的占用体积实质上增加,导致检查装置200的大型化。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
此时,图像读取部220的实质上的占用体积变小,实现检查装置200的小型化。
另外,作为所述另一形态,例如也可设为图17(表示了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另一配置例的图)所示的形态。
图17所示的所述形态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
此时,与图16所示的结构例相比,图像读取部220的实质上的占用体积也减少,也实现检查装置200的小型化。
而且,例如也可设为图18(表示了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另一配置例的图)所示的结构。
图18所示的所述结构例中,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
此时,与图16所示的结构例相比,图像读取部220的实质上的占用体积也减少,也实现检查装置200的小型化。
再次参照图15来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比起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受光部226比起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受光部226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端部且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端部222T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搬送方向的下游侧。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端部且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中位于最上游侧的端部221T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部位81设有上侧旋转体51。所述上侧旋转体51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设在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
而且,上侧旋转体51被设在形成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之间的间隙且比纸张搬送路径R位于上侧的间隙(以下称作“上侧间隙201”)内。
此处,所谓上侧旋转体51位于上侧间隙201内,也包含上侧旋转体51的一部分位于上侧间隙201内的情况。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游侧部位82设有下侧旋转体52。所述下侧旋转体52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设在与侧图像读取部221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
进而,下侧旋转体52被设在形成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之间的间隙且比纸张搬送路径R位于下侧的间隙(以下称作“下侧间隙202”)内。
此处,所谓下侧旋转体52位于下侧间隙202内,与所述同样,也包含下侧旋转体52的一部分位于下侧间隙202内的情况。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被设置成,在朝向沿着纸张搬送路径R的假想平面15H来投影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以及上侧图像读取部221这两者的情况下,在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之间产生重叠。
此处,所谓假想平面15H,是指沿着纸张搬送路径R且沿着纸张P位于所述纸张搬送路径R上时的所述纸张P的平面。
图19、图20是从上方观察平面15H时的图。换言之,图19是从所述投影方向的上游侧观察平面15H时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在平面15H上重叠的部分300的面积S1为将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投影至所述平面15H时的所述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投影面积S2的80%以上。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在平面15H上重叠的部分300的面积S1为将上侧图像读取部221投影至平面15H时的所述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投影面积S3的80%以上。
另外,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重叠的部分300的面积S1并不限于设为所述的80%以上。
例如,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重叠的部分300的面积S1也可设为将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投影至平面15H时的投影面积S2的50%以上,且将上侧图像读取部221投影至平面15H时的投影面积S3的50%以上。
若像这样以在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之间产生重叠的方式设有这些图像读取部,则与未产生重叠的情况相比,实现检查装置200的小型化。
图21是表示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内部结构的图。另外,下侧图像读取部222具有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关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中设有光源225。所述光源225进行对纸张P中的位于下游侧部位82(参照图15)的部分的光的照射。
进而,在上侧图像读取部221,设有受光部226,所述受光部226接收来自纸张P中的位于下游侧部位82的部分的反射光。
而且,在上侧图像读取部221,设有多个反光构件227,所述多个反光构件227反射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而使其朝向受光部226。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多个反光构件227,设有第一反光构件227A、第二反光构件227B、第三反光构件227C。
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光的行进方向上,依照第一反光构件227A、第二反光构件227B、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顺序而设有反光构件227。
本实施方式中,由多个所述反光构件227的至少一部分反光构件227多次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两次反射光的反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以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多次进行反射光的反射的情况为一例进行说明,但多次进行反射光的反射的反光构件227也可设为第二反光构件227B或第三反光构件227C等其他的反光构件227。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一次反射光的反射是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一次反射部位91进行。而且,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二次反射光的反射是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二次反射部位92进行。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第一次反射光的反射的部位即第一次反射部位91的位置、与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第二次反射光的反射的部位即第二次反射部位92的位置不同。
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由一个反光构件227多次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则与每一个反光构件227仅进行一次反射光的反射的结构相比,实现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小型化。
图22的(A)、图22的(B)是表示每一个反光构件227仅进行一次反射光的反射的结构例的图。
如图22的(A)、图22的(B)所示,若为每一个反光构件227仅进行一次反射光的反射的结构,则成为设置四个反光构件227的形态。此时,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大型化。
具体而言,图22的(A)所示的结构例中,与图2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成为符号22A所示的部分伸出的形态,而且,图22的(B)所示的结构例中,与图2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成为符号22B所示的部分伸出的形态,图22的(A)、图22的(B)所示的结构例中,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大型化。
与此相对,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由反光构件227多次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则如图21所示,与图22的(A)、图22的(B)所示的结构例相比,实现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的小型化。
在受光部226(参照图21)中,如上所述,设有沿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受光元件226A。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受光元件226A沿相对于图2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排列地配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的反光构件227分别沿所述一方向设置。具体而言,设有多个的反光构件227分别沿着相对于图21的纸面而正交的方向设置。
换言之,设有多个的反光构件227分别沿着与在检查装置200内受到搬送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正交且与受到搬送的所述纸张P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配置。
第一反光构件227A具有一端部78以及另一端部79。
若将第一反光构件227A的在相对于厚度方向以及所述一方向这两者而交叉(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相比,则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部78的位置与另一端部79的位置互不相同。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若将第一反光构件227A在短边方向上的位置相比,则一端部78的位置与另一端部79的位置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一次反射光的反射时,反射光从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图21中未图示)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光构件227A。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二次反射光的反射时,反射光从作为其他反光构件的一例的第三反光构件227C入射至第一反光构件227A。
换言之,在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二次反射光的反射时,反射光从在反射光的行进方向上比起第一反光构件227A位于上游侧一个的第三反光构件227C入射至第一反光构件227A。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从比起相对于第一反光构件227A所具有的反光面86的法线且通过第一次反射部位91的法线H1更靠一端部78侧入射至第一反光构件227A。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来自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反射光从比起相对于反光面86的法线且通过第二次反射部位92的法线H2更靠一端部78侧入射至第一反光构件227A。
图23是表示第一反光构件227A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置成,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的位置发生变化。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置成,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另一端部79比起一端部78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方式而倾斜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向另一端部79侧移动。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置成,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另一端部79比起一端部78相对地接近反射光的入射侧的方式而倾斜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向另一端部79侧移动。
此处,作为另一端部79比起一端部78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形态,例如考虑:仅另一端部79向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移动的形态、仅一端部78远离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的形态、或者另一端部79向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移动且一端部78远离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的形态。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表示了第一反光构件227A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的另一状态的图)所示,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置成,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一端部78比起另一端部79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方式而倾斜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移动至一端部78侧。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置成,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一端部78比起另一端部79相对地接近反射光的入射侧的方式而倾斜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移动至一端部78侧。
此处,作为一端部78比起另一端部79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形态,例如考虑:仅一端部78向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移动的形态、仅另一端部79远离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的形态、或者一端部78朝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移动且另一端部79远离第三反光构件227C侧的形态。
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置成第二次反射部位92朝另一端部79侧或者一端部78侧移动,则与第二次反射部位92不移动的结构相比,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降低,图像的读取精度提高。
此处,如图23所示,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另一端部79比起一端部78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方式而倾斜时,若第二次反射部位92不移动,则反射光将朝向图23的箭头23A所示的方向。
而且,如图24所示,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一端部78比起另一端部79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方式而倾斜时,若第二次反射部位92不移动,则反射光将朝向图24的箭头24A所示的方向。
在这些情况下,产生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图像的读取精度下降。
与此相对,当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第二次反射部位92移动时,即便第一反光构件227A发生倾斜,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程度也小,因而图像的读取精度提高。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在从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开始,直至由所述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下次反射为止的期间,使用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外的多个其他反光构件227来进行反射光的反射。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开始,直至由所述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下次反射为止的期间,多次进行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外的其他反光构件227对反射光的反射。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开始,直至进行下次反射为止的期间,使用偶数个其他反光构件227来进行反射光的反射。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开始直至进行下次反射为止的期间,其他反光构件227对反射光的反射进行偶数次。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由第一反光构件227A进行反射光的反射开始直至进行下次反射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二反光构件227B对反射光的反射、第三反光构件227C对反射光的反射,使用偶数个其他反光构件227来进行偶数次反射光的反射。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像这样多次进行反射光的反射,从而如上所述,因第一反光构件227A发生倾斜引起的、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的程度变小。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通过进行偶数次反射光的反射,从而因第一反光构件227A发生倾斜引起的、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的程度变小。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另一端部79比起一端部78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方式而倾斜时,如符号23C所示,通过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一次反射而从第一反光构件227A出射的反射光通过比原本的光路更靠左侧。
另外,以下,所谓“左侧”,是指从反射光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观察原本的光路时的、所述原本的光路的左侧,所谓“右侧”,是指从反射光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观察原本的光路时的、所述原本的光路的右侧。
随后,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反光构件227B中的反射光的反射,反射光的光路相对于原本的光路的位置发生反转,从而如符号23D所示,反射光的光路比起原本的光路位于右侧。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反光构件227C中的反射光的反射,光路的位置再次反转,从而如符号23E所示,反射光的光路比起原本的光路位于左侧。
此时,反射光通过原本的光路的左侧而朝向第一反光构件227A。此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朝另一端部79侧移动。并且,此时,被第一反光构件227A反射的反射光将朝向受光部226,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程度变小。
而且,例如,如图24所示,当第一反光构件227A以一端部78比起另一端部79相对地接近第三反光构件227C的方式而倾斜时,通过第一反光构件227A中的第一次反射而从第一反光构件227A出射的反射光如符号24C所示,比起原本的光路通过右侧。
接下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反光构件227B中的反射光的反射,反射光的光路相对于原本的光路的位置发生反转,从而如符号24D所示,反射光的光路比起原本的光路位于左侧。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反光构件227C中的反射光的反射,光路的位置再次反转,从而如符号24E所示,反射光的光路比起原本的光路位于右侧。
此时,反射光通过原本的光路的右侧而朝向第一反光构件227A。并且,此时,第二次反射部位92朝第一反光构件227A的一端部78侧移动。
并且,此时,被第一反光构件227A反射的反射光将朝向受光部226,反射光相对于受光部226的偏离程度变小。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参照图1)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是同样地构成,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设有多组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在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第一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其中一侧。
而且,第二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在下侧图像读取部222,第二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被设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另一侧。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构成进行纸张P的其中一个面上所形成的图像的读取的、作为第一图像读取部件的一例的上侧图像读取部221。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构成进行纸张P的另一个面上所形成的图像的读取的、作为第二图像读取部件的一例的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是以呈点对称的关系而配置。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以图1的符号1X所示的部位作为对称中心,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以呈点对称的关系而配置。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使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旋转180°时,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重合。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使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以对称中心作为旋转中心而旋转180°时,所述的第一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与所述的第二组受光部226以及多个反光构件227重合。
图25是说明检查装置200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5表示了从正面侧观察检查装置200时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查装置200设有一个框体260,所述一个框体260对被设于所述检查装置200中的各构件进行支撑。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读取部件的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与作为搬送部件的一例的多个搬送辊213是由共同的所述框体260予以支撑。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以及下游侧搬送辊213D是由共同的框体260予以支撑。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上侧旋转体51(参照图1)、下侧旋转体52,也是由所述共同的框体260予以支撑。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设有夹着纸张搬送路径R而相对的两个区域。
具体而言,作为两个区域,设有比纸张搬送路径R位于上侧的上侧区域RU与比纸张搬送路径R位于下侧的下侧区域RD。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侧区域RU、下侧区域RD分别设有图像读取部220。
具体而言,在上侧区域RU设有上侧图像读取部221,在下侧区域RD设有下侧图像读取部222。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有存在于纸张搬送路径R与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之间的间隙即上侧间隙201,而且,设有存在于纸张搬送路径R与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之间的间隙即下侧间隙202。
此处,纸张搬送路径R是以沿横向延伸的方式而设。设有两个的间隙中的所述上侧间隙201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的上侧,下侧间隙202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的下侧。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上侧间隙201来进行用户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access),而且,可通过下侧间隙202来进行用户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此处,所谓“可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是指用户能够接触到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
本实施方式中,像这样,可通过设有两个的间隙即上侧间隙201、下侧间隙202分别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由此,能够进行从所述的两个区域即上侧区域RU、下侧区域RD分别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另外,也可设为下述结构:并非从上侧间隙201、下侧间隙202这两者,而是只能通过上侧间隙201、下侧间隙202中的其中一个间隙来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换言之,也可设为下述结构:并非从两个区域即上侧区域RU、下侧区域RD这两者,而是只能通过所述两个区域中的其中一个区域来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侧间隙201的、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能够在上侧旋转体51的设置部位以及中间引导构件72B(参照图25)的设置部位进行。
在上侧旋转体51的设置部位,通过使上侧旋转体51朝上方移动,从而在上侧旋转体51与纸张搬送路径R之间形成间隙,通过所述间隙,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而且,在中间引导构件72B的设置部位,通过使所述中间引导构件72B朝上方移动,从而在中间引导构件72B与纸张搬送路径R之间形成间隙,通过所述间隙,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引导构件72A(参照图25)、下游侧引导构件72C的设置部位,也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具体而言,此时,也通过使上游侧引导构件72A、下游侧引导构件72C朝上方移动而在这些引导构件72与纸张搬送路径R之间形成间隙,通过所述间隙,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上游侧引导构件72A、下游侧引导构件72C被设在上侧区域RU,在上游侧引导构件72A、下游侧引导构件72C的设置部位,能够从纸张搬送路径R的上侧进行向所述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间隙202(参照图15),作为用于使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成为可能的构件,仅设有下侧旋转体52,而在下侧间隙202未设置可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的引导构件72。
在下侧间隙202,只能在下侧旋转体52的设置部位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具体而言,在下侧间隙202,通过使下侧旋转体52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而形成间隙,通过所述间隙,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两个的间隙即上侧间隙201(参照图15)、下侧间隙202,分别设有设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侧方的旋转体。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上侧间隙201且纸张搬送路径R的侧方设有上侧旋转体51,而且,在下侧间隙202且纸张搬送路径R的侧方设有下侧旋转体52。
如上所述,上侧旋转体51、下侧旋转体52各自可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两个的所述旋转体的各设置部位,在旋转体与纸张搬送路径R之间产生间隙,通过所述间隙,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下侧间隙202,在下侧旋转体52的设置部位以外,无法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与此相对,在上侧间隙201,即便在上侧旋转体51的设置部位以外,也能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具体而言,在上侧间隙201,如上所述,在中间引导构件72B的设置部位,通过使所述中间引导构件72B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也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另外,除此以外,也可使得,在上侧间隙201,在上侧旋转体51的设置部位以外也不能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而且,除此以外,也可在下侧间隙202设置可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的引导构件72,从而使得在下侧间隙202,也能够在下侧旋转体52的设置部位、引导构件72的设置部位这两处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本实施方式中,即便未从检查装置200的本体部抽出框体260(参照图25),也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三个引导构件72、上侧旋转体51以及下侧旋转体52可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即便不抽出框体260,也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此处,作为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的方法,也可考虑下述形态:与支撑图像读取部220的框体独立地设置支撑纸张P的搬送部件的框体,通过抽出支撑搬送部件的所述框体,从而能够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但在此时,搬送部件相对于图像读取部220的位置容易发生变动,伴随于此,纸张P上的图像的读取精度容易下降。
与此相对,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一个框体260来支撑图像读取部220以及搬送部件,进而,能够通过借助使引导构件72等移动而形成的所述间隙来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则既能抑制搬送部件相对于图像读取部220的位置变动,又能进行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
图26是从检查装置200的正面观察纸张搬送路径R时的图。
更具体而言,图26是表示图3所示的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下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状态的图。
更具体而言,图26是表示设于上侧旋转体51的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且设于下侧旋转体52的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的状态下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特定部位的一例的上游侧部位81处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且通过纸张搬送路径R的纸张P(图26中未图示)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以下称作“第一宽度L1”),小于比所述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上游侧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即上游侧宽度L31。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宽度L1小于比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下游侧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即下游侧宽度L32。
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部位81,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变窄,在比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变宽。
以下,本说明书中,在言及“宽度”的情况下,是指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
本实施方式中,设于上侧旋转体51(图26中未图示)的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由此,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局部变小,第一宽度L1小于上游侧宽度L31,而且小于下游侧宽度L32。
同样地,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特定部位的另一例的下游侧部位82,所述下游侧部位82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以下称作“第二宽度L2”)也小于比所述下游侧部位82更靠上游侧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即上游侧宽度L41,而且小于比所述下游侧部位82更靠下游侧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即下游侧宽度L42。
本实施方式中,设于下侧旋转体52(图26中未图示)的纸张引导部51G与透光部63相向,由此,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局部变小,第二宽度L2小于上游侧宽度L41,而且小于下游侧宽度L42。
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部位81、下游侧部位82所处的各部位,这些部位各自的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小于上游侧宽度且小于下游侧宽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宽度L1的大小与第二宽度L2的大小相等。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的符号26A所示,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比上游侧部位81位于上游侧的部分,设有随着朝纸张P的搬送方向前进而宽度逐渐变小的部分。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符号26B所示,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比上游侧部位81位于下游侧的部分,设有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宽度逐渐变大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上侧旋转体51,设有相对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而倾斜的上游侧引导部51H、下游侧引导部51K。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游侧引导部51H,从而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如上所述,设置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宽度逐渐变小的部分。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下游侧引导部51K,从而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设置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宽度逐渐变大的部分。
在下游侧部位82也同样,如符号26C所示,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比下游侧部位82位于上游侧的部分,设有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宽度逐渐变小的部分。
而且,如符号26D所示,在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比下游侧部位82位于下游侧的部分,设有随着朝向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宽度逐渐变大的部分。
图27是表示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的状态的图。
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纸张搬送路径R的一部分设置宽度窄的部分,且在比所述宽度窄的部分更靠上游侧或下游侧,设置宽度宽的部分,则可抑制因纸张P的褶皱引起的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此处,例如,若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对纸张P的搬送速度小于上游侧搬送辊213A对纸张P的搬送速度,则有可能在上游侧搬送辊213A与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之间产生纸张P的起伏。
此时,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设有宽度窄的部分以及宽度宽的部分,则如符号27A所示,在宽度宽的部分容易产生所述褶皱,另一方面,在宽度窄的部分可抑制褶皱的产生。
此时,在宽度窄的部分,纸张P的行为稳定化,可抑制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具体而言,在上游侧部位81,纸张P的行为稳定化,可抑制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而且,尽管省略图示,但在下游侧部位82也同样,当产生褶皱时,在宽度宽的部分,容易产生所述褶皱,另一方面,在宽度窄的部分可抑制褶皱的产生。
此时,与所述同样,在宽度窄的部分,纸张P的行为稳定化,可抑制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具体而言,在下游侧部位82,纸张P的行为也稳定化,可抑制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下游侧以及更靠上游侧这两侧,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变宽,但也可仅在下游侧以及上游侧中的其中一侧使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变宽。
而且,关于下游侧部位82也同样,也可仅在比起下游侧部位82更靠下游侧及更靠上游侧中的其中一侧使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变宽。
而且,例如,也可从上游侧部位81直到下游侧部位82,将纸张搬送路径R的宽度设为窄宽度,在比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上游侧设为宽的宽度,在比下游侧部位82更靠下游侧设为宽的宽度。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设有多个的特定部位之间进行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的去除。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部位81(参照图15)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能够进行用户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从而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能够进行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的去除。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设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的中间引导构件72B(参照图9)从纸张搬送路径R退避,向纸张搬送路径R的进入成为可能,从而能够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进行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上的纸张P的去除。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表示了纸张搬送路径R的图)所示,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从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直到比起所述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形成。
更具体而言,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从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直到比所述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且比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地形成。
更具体而言,从图28的符号28A所示的部分直到符号28B所示的部分,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地形成。
此处,所谓“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形成”,是指如下所述的状态,即,相对于位于上游侧的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切线28E的延长线28F通过比起所述上游侧搬送辊213A位于下游侧一个的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接触部289,且相对于所述位于下游侧一个的所述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切线28G的延长线28H通过位于上游侧一个的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接触部289。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搬送辊213A,设有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相接触的接触部289,在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也设有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相接触的接触部289。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接触部289位于通过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接触部289的切线28E的延长线28F上,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接触部289位于通过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接触部289的切线28G的延长线28H上。
此处,所谓相对于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切线28E,是指通过构成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相接触的接触部289的切线且与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这两者相切的共同的切线。
而且,所谓相对于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切线28G,是指通过构成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驱动辊31A与从动辊31B相接触的接触部289的切线且与所述驱动辊31A以及从动辊31B这两者相切的共同的切线。
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接触部289位于相对于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切线28E的延长线28F上,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接触部289位于相对于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的切线28G的延长线28H上,则不易产生纸张P的纵弯曲等。
具体而言,此时,抑制纸张P以具有角度的状态碰撞到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侧方的侧壁等的情况等,从而不易产生纸张P的纵弯曲等。
同样地,本实施方式中,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从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直到比起所述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地形成。
更具体而言,纸张搬送路径R中的、从比起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且比起上游侧部位81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直到比起所述下游侧部位82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形成。
更具体而言,从图28的符号28K所示的部分直到符号28L所示的部分,纸张搬送路径R呈直线状形成。
更具体而言,与所述同样,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搬送辊213D的接触部289位于相对于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的切线28M的延长线28P上,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的接触部289位于相对于下游侧搬送辊213D的切线28R的延长线28S上。
此时,也抑制纸张P以具有角度的状态碰撞到位于纸张搬送路径R侧方的侧壁等的情况等,从而不易产生纸张P的纵弯曲等。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与设有多个的特定部位分别对应地设有:下游侧搬送部件,比起特定部位更靠下游侧配置,进行纸张P的搬送;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比起特定部位更靠上游侧配置,进行纸张P的搬送。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与上游侧部位81对应地设有: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比起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下游侧配置,进行纸张P的搬送;以及上游侧搬送辊213A,比起上游侧部位81更靠上游侧配置,进行纸张P的搬送。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与下游侧部位82对应地设有:下游侧搬送辊213D,比起下游侧部位82更靠下游侧配置,进行纸张P的搬送;以及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比起下游侧部位82更靠上游侧配置,进行纸张P的搬送。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设有多组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的各组的每组,设有对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的至少一者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设有下游侧搬送辊213D以及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设有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以及上游侧搬送辊213A。
本实施方式中,针对这些组的每组,设有对至少一个搬送辊213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
本实施方式中,对各组设有对上游侧搬送部件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第一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而设的下游侧搬送辊213D以及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中,如图28所示,设有对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第二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而设的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以及上游侧搬送辊213A中,设有对上游侧搬送辊213A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机构96,作为调整对象的搬送辊213中的、位于检查装置200的正面侧的一端部213X(参照图9)如图28的箭头28W所示那样,朝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机构96,构成搬送辊213的驱动辊31A的一端部213X以及从动辊31B的一端部213X朝纸张P的搬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
另外,调整机构96对搬送辊213的斜度调整也可通过用户进行对所述调整机构96的手动操作来进行。而且,除此以外,也可通过来自马达等驱动源的驱动力来使调整机构96运转,以自动进行搬送辊213的斜度调整。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设有多个的特定部位之间设有多个搬送纸张P的搬送部件的结构。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设有多个的特定部位的一例的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设有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与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在设有多个的特定部位之间,设有两个搬送辊213。
此处,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针对设有多组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的各组的每组,设置对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的至少一者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则可实现各搬送部件的斜度调整工夫的减轻。
此处,例如设想下述情况:如图29(表示了纸张搬送路径的另一结构例的图)所示,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设有一个搬送辊213,合计设有三个搬送辊213。
此时,必须对三个搬送辊213分别进行对准的调整,以使所述三个搬送辊213各自的对准成为共同的对准,因而需要工夫。换言之,此时,必须对三个搬送辊213分别进行使它们成为共同的斜度的调整,因而需要工夫。
此处,例如若三个搬送辊213中的、符号29A所示的位于中间的搬送辊213的对准不同于其他的两个搬送辊213的对准,则会造成纸张P扭曲的形态,起因于此,图像的读取精度会下降。
此时,在进行对准调整时,必须对三个搬送辊213分别进行使它们成为共同的斜度的对准调整,此时,作业需要工夫。
与此相对,若如图28所示那样,针对设有多组的下游侧搬送部件以及上游侧搬送部件的各组的每组而设有调整机构96,则成为进行第一组中所含的两个搬送辊213的其中一个搬送辊213的对准调整与第二组中所含的两个搬送辊213的其中一个搬送辊213的对准调整的形态。
此时,成为进行两个搬送辊213的对准调整的形态,这样,与对三个搬送辊213分别进行对准调整的情况相比,实现作业的简化。
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针对各组的毎组进行对准调整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其中一组的对准与另一组的对准不同的事态。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可能产生其中一组的对准方向与另一组的对准方向不同的事态。
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在其中一组内,下游侧搬送部件与上游侧搬送部件之间对准一致,而且,另一组内,下游侧搬送部件与上游侧搬送部件之间也对准一致。
此时,在各组内成为不会产生纸张P的扭曲的状态,可抑制因纸张P的扭曲引起的、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换言之,此时,尽管在其中一组与另一组之间的区域RM中可能产生纸张P的扭曲,但在各组内成为不会产生纸张P的扭曲的状态,可抑制因纸张P的扭曲引起的、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更具体而言,此时,尽管在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与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之间的区域RM中可能产生纸张P的扭曲,但在各组内成为不会产生纸张P的扭曲的状态,可抑制因纸张P的扭曲引起的、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
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对各组的毎组设置下游侧搬送部件与上游侧搬送部件,则成为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设有两个搬送辊213的形态。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设有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这两个搬送辊213的形态。
若像这样成为在上游侧部位81与下游侧部位82之间设有两个搬送辊213的形态,则能够如上所述进行每组的对准调整,实现对准调整所需的作业的简化。
另外,在上文中,在各组中,与上游侧搬送部件对应地设有对搬送辊213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在各组中设置对下游侧搬送部件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
而且,除此以外,也可在其中一组中设置对上游侧搬送部件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在另一组中设置对下游侧搬送部件的斜度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96。
而且,在上文中采用了下述结构:通过共同的一个框体260(参照图25)来支撑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上侧图像读取部221、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以及下游侧搬送辊213D、上侧旋转体51、下侧旋转体52。
框体260对各种构件的支撑形态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通过作为一个框体的第一框体来支撑下侧图像读取部222、上游侧搬送辊213A、第一中间搬送辊213B以及上侧旋转体51,通过作为另一个框体的第二框体来支撑上侧图像读取部221、第二中间搬送辊213C、下游侧搬送辊213D以及下侧旋转体52。
此时,在各框体的各者中,与所述同样,不会产生搬送部件相对于读取部件的位置偏离,图像读取精度的下降得以抑制。

Claims (18)

1.一种记录材搬送装置,包括:
搬送部件,沿着搬送路径来搬送记录材;
图像读取部,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其中一侧,对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以及
旋转体,夹着所述搬送路径而配置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
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或者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读取部包括:透光部,配置在所述其中一侧,使来自所述记录材的反射光透射;以及配置构件,配置在所述透光部的周围,
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配置在所述透光部的周围的所述配置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另一侧,进而设有能够从所述搬送路径退避地设置的退避部,
所述旋转体是经由所述旋转体支撑部而由所述退避部予以支撑,
所述退避部与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成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另一侧的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朝向配置在所述其中一侧的所述图像读取部突出,
在所述旋转体支撑部,形成有槽,所述槽是以从所述旋转体支撑部的外周缘朝向所述旋转体支撑部的内部侧的方式而形成,且供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进入,
在所述旋转体支撑部的所述外周缘,设有所述槽的入口部,
所述入口部被设在偏离所述旋转体支撑部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部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由所述旋转体支撑部所支撑的所述旋转体是以不接触所述图像读取部的状态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体中的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一部分设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设有多个的所述一部分是以在所述旋转体的轴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设有多个的所述一部分是以在所述旋转体的周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方式而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体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进行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的引导,
在成为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搬送路径相向的状态时,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体,安装有被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校正的校正用构件,
在成为所述校正用构件与所述搬送路径相向的状态时,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体设有朝向所述图像读取部对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施力的施力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体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进行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的引导,所述引导部联动于通过由所述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所述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体设有被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校正的校正用构件,
所述校正用构件联动于通过由所述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所述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读取部具有与所述旋转体相向的相向部,
所述记录材搬送装置还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通过由所述施力构件施力而移动的所述一部分朝向朝着所述相向部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体包括旋转体本体与位移部,所述位移部由所述旋转体本体予以支撑且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位移,
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被设于所述位移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体设有朝向所述图像读取部对所述位移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搬送装置,还包括:
进退机构,使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图像读取部而进退。
18.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部,在记录材上形成图像;
搬送部件,沿着搬送路径来搬送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而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
图像读取部,被配置在所述搬送路径的其中一侧,对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受到搬送的记录材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读取;以及
旋转体,夹着所述搬送路径而配置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设置侧为相反的一侧,
所述旋转体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或者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旋转体支撑部接触至所述图像读取部。
CN202211266248.3A 2022-03-28 2022-10-17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Pending CN1168596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2654A JP2023145279A (ja) 2022-03-28 2022-03-28 記録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052654 2022-03-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59687A true CN116859687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095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6248.3A Pending CN116859687A (zh) 2022-03-28 2022-10-17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9390B2 (zh)
JP (1) JP2023145279A (zh)
CN (1) CN11685968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6731B2 (ja) * 2010-10-29 2015-06-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57906B2 (ja) 2014-06-23 2018-07-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540739B2 (ja) 2017-03-28 2019-07-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12100B2 (en) * 2020-05-26 2022-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21190877A (ja) * 2020-05-29 2021-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089108A (ja) * 2020-12-03 2022-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3045781A (ja) * 2021-09-22 202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05473A1 (en) 2023-09-28
JP2023145279A (ja) 2023-10-11
US11899390B2 (en)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19698A1 (en) Latent image carri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492225B1 (en) Sheet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P1739499B1 (en) Apparatuses for color image formation, tandem color image formation and image formation
US11689675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6859689A (zh)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US20100080581A1 (en) Image-Forming Device
US10676306B2 (en) Sheet discharg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2584776B1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6859687A (zh)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16866488A (zh)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16866490A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16859688A (zh) 记录材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16866489A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1685281A (zh) 成像装置
JP51686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7169742A1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503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99549B2 (ja) 排出用紙シフター機構
KR100427464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이것에 사용되는 시트 공급 유니트
JP20211768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3438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463055B2 (ja)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73354C (zh) 成像装置
JP560860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89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