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0560A -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0560A
CN116840560A CN202310699748.4A CN202310699748A CN116840560A CN 116840560 A CN116840560 A CN 116840560A CN 202310699748 A CN202310699748 A CN 202310699748A CN 116840560 A CN116840560 A CN 116840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workpiece
detection
test point
det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997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filed Critical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997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05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40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05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7/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 G01R27/02Measuring real or complex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other two-pol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e.g. time constan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25Test clips, e.g. for IC'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05Apparatus for holding or moving single pro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5/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apparatus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01R35/02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apparatus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of auxiliary devices, e.g. of instrument transformers according to prescribed transformation ratio, phase angle, or wattage r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Resistance Or Imped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其中,阻值检测装置,包括承载单元以及检测主体,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设有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可移动设置,所述夹持结构用以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所述检测主体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所述检测主体设有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连接于所述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用以带动所述检测探头移动,以使所述检测探头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的采样电阻,并依据采样电阻和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本发明技术方案旨在提高阻值检测装置的检测效率和检测可靠性。

Description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流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分流器生产技术中,通常需要利用阻值检测装置对分流器进行阻值检测,进而判定分流器的生产是否满足要求。
而在分流器的阻值检测过程中,通常利用人工操作阻值检测装置对贴片分流器上的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测量采样,进而通过将采样获取的阻值数据与标准的参考阻值进行比对,判定所生产的分流器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可是,通过对贴片后的分流器进行阻值检测,容易受到分流器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之间焊膏的阻值影响,以及集成电路板处焊脚的阻值影响,而导致检测结果容易产生温漂现象,进而对阻值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结果造成干扰,使得检测人员无法很准确地判定分流器的品质,影响阻值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降低了阻值检测装置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旨在提高阻值检测装置的检测效率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阻值检测装置包括承载单元以及检测主体,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设有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可移动设置,所述夹持结构用以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所述检测主体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所述检测主体设有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连接于所述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用以带动所述检测探头移动,以使所述检测探头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的采样电阻,并依据采样电阻和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可选地,所述承载单元、所述夹持结构和所述检测主体的材质均为耐高低温材料。
可选地,所述阻值检测装置还包括调温机构,所述调温机构用以对待检测工件的温度进行调节。
可选地,所述夹持结构包括顶挡部和夹持部,所述顶挡部连接于所述承载单元;所述夹持部沿朝向或者远离顶挡部的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单元,所述顶挡部和所述夹持部用以抵接固定待检测工件的相背对两侧。
可选地,所述检测主体包括平移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支撑连杆,所述平移机构可移动地连接与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所述平移机构,并沿背对所述承载单元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撑连杆连接于所述升降机构背对所述平移机构的一端,所述支撑连杆设于所述夹持结构的上方,所述检测探头沿朝向夹持结构的方向延伸,并沿待检测工件的测试点位的排列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连杆。所述平移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支撑连杆沿所述夹持结构的夹持方向移动,所述升降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支撑连杆升降移动。
可选地,所述阻值检测装置还包括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用以输送待检测工件,所述承载单元设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路径。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阻值检测装置的阻值测试方法,所述阻值检测装置为以上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所述阻值检测装置的阻值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阻值测试时,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采样电阻,其中,所述目标测试点位为所述待检测工件的各个测试点位中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
根据所述采样电阻和所述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所述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可选地,所述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采样电阻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构成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以及采集多个所述标准工件贴片后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构成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
确定同一测试点位的阻值在所述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和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之间的阻值变化量;
将各个所述测试点位中阻值变化量最小的点位,确定为满足点位选取条件的所述目标测试点位。
可选地,所述确定同一测试点位的阻值在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和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之间的阻值变化量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测试点位在所述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作为第一阻值,以及确定所述测试点位在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作为第二阻值;
根据所述第一阻值和所述第二阻值,确定所述测试点位的所述阻值变化量。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分流器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检测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阻值检测装置,所述阻值检测装置为以上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承载单元的夹持结构对待检测工件进行夹持固定,进而通过移动检测主体,使检测主体带动检测探头移动至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位点处进行阻值检测。通过在品质优良的标准工件的多个测试点位中筛选到一个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可以将后续生产的同批次待检测工件在目标测试点位处采集到的采样电阻与该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来判断待检测工件的检测是否合格。由于所选取的目标测试点位为在分流器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进行贴片焊接工艺中受到温漂现象影响最小的测试点位,因而,当待检测工件处于不同温度环境下进行检测时,也可以根据阻值检测结果准确判断出待检测工件本身是否合格,即阻值检测结果为不受到分流器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影响,仅与分流器本身的质量相关的检测结果,避免了待检测工件受到贴片焊接处的温漂现象对阻值测试环节造成干扰,有效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和检测可靠性。而相较于现有的阻值检测装置通过多次测量评判检测结果提高检测可靠性,本方案中通过利用标准工件选取受焊接阻值温漂影响最小的目标测试点位,使后续待检测工件仅需在单一的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即可保障阻值检测装置的可靠性,可以有效的提高阻值检测装置的检测效率,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阻值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阻值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传输机构将待检测工件推送至夹持结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阻值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承载单元与调温机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1的阻值检测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阻值检测装置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阻值检测装置 50 图像采集机构
10 承载单元 70 传输机构
11 夹持结构 71 传送带
111 顶挡部 73 推移单元
113 夹持部 731 支撑台
115 侧挡部 733 挡移件
13 贯通孔 735 侧推结构
30 检测主体 90 调温机构
31 平移机构 91 驱动机构
33 升降机构 911 导向结构
35 支撑连杆 93 调温台
351 检测探头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分流器的阻值检测过程中,通常利用人工操作阻值检测装置对贴片分流器上的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测量采样,进而通过将采样获取的阻值数据与标准的参考阻值进行比对,判定所生产的分流器是否满足生产要求。可是,通过对贴片后的分流器进行阻值检测,容易受到分流器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之间焊膏的阻值影响,以及集成电路板处焊脚的阻值影响,而导致检测结果容易产生温漂现象,进而对阻值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结果造成干扰,使得检测人员无法很准确地判定分流器的品质,影响阻值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降低了阻值检测装置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阻值检测装置100。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阻值检测装置100包括承载单元10以及检测主体30,承载单元10的表面设有夹持结构11,夹持结构11可移动设置,夹持结构11用以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检测主体30可移动地设于承载单元10的表面,检测主体30设有检测探头351,检测探头351连接于检测主体30,检测主体30用以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以使检测探头351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的采样电阻,并依据采样电阻和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分流器检测设备可以应用于对分流器的检流单元进行阻值检测标定等检测作业,进而可以根据各项检测结果综合评定分流器的生产是否满足合格要求。其中,阻值检测装置100可以对待检测的分流器工件进行阻值检测标定,实现分流器的高精准度检测评定,该待检测工件可以为贴片后的分流器,即采用焊接贴片工艺将分流器中设有合金电阻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焊接加工成型的工件,在该待检测工件上设置有多个测试点位,而目标测试点位为待检测分流器的各个测试点位中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并且所述目标测试点位表征为阻值受到温漂现象影响最小的点位。目标测试点位是预先确定的,是预先通过采集大量的与待检测工件同类型的分流器,计算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后,计算出的最适阻值测量的点位。其中,点位选取条件的设置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维度,可以通过筛选多个生产品质优良的分流器作为标准工件,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的铜排上和贴片后成型的标准工件上同一个点位的阻值,根据前后的阻值变化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也可以通过贴片后的标准工件的点位,在不同温度值下的热耦合指标,根据热耦合指标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也可以通过分析各个测试点位在分流器上的分布位置,根据分布位置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点位选取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也可以选取多个,其中,若选择多个,则可以同时采用多个维度的点位选取条件,也可以基于一定先后顺序先选择某一个点位选取条件,后选择另外的点位选取条件,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测试人员可以通过将待检测工件固定放置在承载单元10的夹持结构11中,然后通过移动检测主体30,使检测主体30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到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此时,可以通过在承载单元10上设置多个插孔结构,并使插孔结构对应待检测工件的多个测试点位设置,而在检测主体30朝向待检测工件的表面可以设有多个固定孔或者滑轨,通过将检测探头351插设在对应目标测试点位的固定孔中,或者在滑轨中滑移检测探头351使检测探头351对应目标测试点位,进而通过将检测主体30插设在对应目标测试点位的插孔中即可使检测探头351与目标测试点位电性接触进行阻值检测。又或者在承载单元10上可以设置有对应驱动检测主体30移动的驱动机构,并在检测主体30中可以对应设置有驱动检测探头351移动的驱动机构,使得在驱动机构驱动检测主体30在承载单元10表面上移动,并使驱动机构驱动检测探头351在检测主体30上移动,可以实现检测探头351的电控移动,使检测探头351移动至目标测试点位处接触目标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检测,保障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正常运作。
而当检测探头351准确移动至待检测工件上的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并采集获取到待检测工件的采样电阻后,可以将采样电阻输入至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计算模块中,通过利用计算模块将采样电阻和参考电阻作差得到阻值差,再将阻值差输入至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判断模块中,判断模块根据阻值差判断该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是否合格,若合格,则输出检测结果合格提示,否则输出检测结果不合格提示,达到阻值检测装置100对待检测工件的生产品质进行辨别的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计算,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阻值差为绝对值。
可选地,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可以通过查表的形式,查找在当前温度环境下对应的目标测试点位的电阻值,作为参考电阻。也可以通过确定测试点位的电路结构和参数,计算出该目标测试点位在理论条件下的阻值来作为参考电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承载单元10的夹持结构11对待检测工件进行夹持固定,进而通过移动检测主体30,使检测主体30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至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位点处进行阻值检测。通过在品质优良的标准工件的多个测试点位中筛选到一个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可以将后续生产的同批次待检测工件在目标测试点位处采集到的采样电阻与该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来判断待检测工件的检测是否合格。由于所选取的目标测试点位为在分流器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进行贴片焊接工艺中受到温漂现象影响最小的测试点位,因而,当待检测工件处于不同温度环境下进行检测时,也可以根据阻值检测结果准确判断出待检测工件本身是否合格,即阻值检测结果为不受到分流器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影响,仅与分流器本身的质量相关的检测结果,避免了待检测工件受到贴片焊接处的温漂现象对阻值测试环节造成干扰,有效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精度和检测可靠性。而相较于现有的阻值检测装置100通过多次测量评判检测结果提高检测可靠性,本方案中通过利用标准工件选取受焊接阻值温漂影响最小的目标测试点位,使后续待检测工件仅需在单一的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即可保障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可靠性,可以有效的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效率,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承载单元10、夹持结构11和检测主体30的材质均为耐高低温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阻值检测装置100还可以应用于检测多种温度环境下的待检测工件的阻值,以保障待检测工件在多种温度环境下的阻值均能满足合格要求,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可靠性。此时,可以通过从标准工件在多种温度环境下测试得到的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测试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保障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可靠性和检测精度。
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承载单元10、夹持结构11和检测主体30的材质采用耐高低温材料制作形成,该耐高低温材料可以为聚四氟乙烯或者聚酯橡胶等等,可以使阻值检测装置100更稳定地夹持固定高温或者低温的待检测工件,避免夹持结构11受待检测工件的温度影响发生热胀冷缩而导致待检测工件的固定位置偏移,并且可以避免待检测工件的热量经承载单元传递到检测主体上,防止待检测工件的热量影响检测主体的测量精度,实现阻值检测装置100对待检测工件在多个温度环境下的精准检测,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阻值检测装置100还包括调温机构90,调温机构90用以对待检测工件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阻值检测装置100上设置调温机构90,可以利用调温机构90对待检测工件进行温度调节,利用承载单元10、夹持结构11和检测主体30的耐高低温特性,使得阻值检测装置100可以直接对固定在承载单元10上的待检测工件进行调温,实现对待检测工件在多个温度环境下进行检测,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自动化检测和检测效率。其中,调温机构90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待检测工件进行导热的方式对待检测工件进行调温,又或者可以通过采用红外加热的方式间接对待检测工件进行调温。
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承载单元10于夹持结构11处设有贯通孔13,调温机构90包括驱动机构91和调温台93,驱动结构设于承载单元10的下方;调温台93可升降地穿设于贯通孔13,调温台93用以对待检测工件进行调温,驱动机构91用以驱动调温台93升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承载单元10与夹持结构11得到位置设置贯通孔13,可以使夹持结构11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时使待检测工件罩盖贯通孔13设置。此时,调温机构90可以通过利用驱动结构驱动调温台93穿设承载单元10的贯通孔13,使调温台93可以显露在贯通孔13上抵接待检测工件,进而使调温台93可以对待检测工件导热实现对待检测工件的温度调节,进而通过调节调温台93的温度可以使待检测工件在阻值检测装置100上实现多个温度条件下的检测,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检测效率。其中,驱动结构上还可以设置有导向结构911,该导向结构911可以为连接驱动结构和调温台93的导向立柱和套管,或者为连接驱动结构和调温台93的滑块和导轨等,使得在导向结构911的作用下可以更稳定地实现调温台93的竖直升降移动,避免调温台93在升降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使调温台93可以更稳定地接触待检测工件对待检测工件进行调温,进一步提高调温台93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参照图2至图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1包括顶挡部111和夹持部113,顶挡部111连接于承载单元10;夹持部113沿朝向或者远离顶挡部111的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承载单元10,顶挡部111和夹持部113用以抵接固定待检测工件的相背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1可以通过利用顶挡部111抵接待检测工件的一侧表面进行限位,进而在待检测工件的另一相背对的一侧移动夹持部113,使夹持部113朝向顶挡部111的方向移动,当夹持部113抵接在待检测工件的另一侧上后固定夹持部113,使夹持部113与顶挡部111形成夹持空间,分别抵接待检测工件的相背对两侧实现对待检测工件的夹持固定。其中,夹持部113可以通过推杆或者滚轮链条传动的方式在承载单元10上移动,并在夹持部113与承载单元10之间可以设置有滑轮或者导轨等导向结构911,以使夹持部113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在承载单元10上朝向或者远离顶挡部111移动,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1还包括侧挡部115,侧挡部115连接于承载单元10,并设于顶挡部111和夹持部113的一侧,侧挡部115沿夹持部113的移动方向延伸,侧挡部115用以抵接待检测工件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1还可以设有侧挡部115,通过利用侧挡部115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夹持结构11与待检测工件之间的接触固定面积,此时,侧挡部115、顶挡部111和夹持部113可以分别抵接在待检测工件的三个依次连接的侧表面上,进而使夹持结构11可以更稳定地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有效防止待检测工件脱离夹持结构11,使得检测主体30可以更准确地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到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上进行检测,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检测主体30包括平移机构31、升降机构33以及支撑连杆35,平移机构31可移动地连接与承载单元10的表面;升降机构33连接于平移机构31,并沿背对承载单元10的方向延伸;支撑连杆35连接于升降机构33背对平移机构31的一端,支撑连杆35设于夹持结构11的上方,检测探头351沿朝向夹持结构11的方向延伸,并沿待检测工件的测试点位的排列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支撑连杆35。平移机构31用以驱动升降机构33和支撑连杆35沿夹持结构11的夹持方向移动,升降机构33用以驱动支撑连杆35升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平移机构31在承载单元10上的移动带动升降机构33和支撑连杆35沿夹持结构11的夹持方向移动,并利用升降机构33驱动支撑连杆35升降移动,可以使检测主体30可以带动检测探头351是实现更多自由度的移动,使得检测主体30可以更好地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至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标定,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阻值检测装置100还包括传输机构70,传输机构70用以输送待检测工件,承载单元10设于传输机构70的传输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传输机构70,并使承载单元10设置在传输机构70的传输路径上,可以通过利用传输机构70将待检测工件传输到承载单元10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阻值检测装置100的自动化检测作业,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检测效率。其中,承载单元10可以位于传输机构70的一侧,通过利用机械手或者搬运机构将传输机构70输送的待检测工件移送至承担单元上进行检测作业;又或者可以将承载单元10设置在传输机构70上,并在传输机构70上设置顶升机构带动传输机构70输送的待检测工件移动至承载单元10上进行检测作业。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传输机构70设有传送带71,承载单元10设于传送带71的一侧。传送带71背对承载单元10的一侧设有推移单元73,推移单元73用以带动传送带71上的待检测工件移动至夹持结构11。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70可以采用传送带71的传输方式,通过驱动传送带71回转,使得传送带71可以带动放置在传送带71表面上的待检测工件进行移动传输。此时,通过将承载单元10设置在传送待的一侧,并在传送带71背对承载单元10的一侧设置推移单元73,该推移单元73可以实现对传送带71上的待检测工件进行推移动作的装置,使得推移单元73可以稳定地作用在传送带71上带动待检测工件从传送带71的一侧移动到承载单元10的夹持结构11上,保障夹持结构11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进而保障阻值检测装置100对待检测工件的准确检测,更好地实现阻值检测装置100的自动化检测作业,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检测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推移单元73包括支撑台731、挡移件733以及侧推结构735,支撑台731设于传送带71背对承载单元10的一侧,支撑台731台面、传送带71的传送表面以及承载单元10的表面平齐设置;挡移件733沿靠近或者远离传送带71的方向可摆动地连接于支撑台731;侧推单元沿朝向或者远离夹持结构11的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支撑台731,侧推结构735用以推动待检测工件移动至夹持结构11。
在本实施例中,推移单元73可以通过利用支撑台731设置在传送带71的一侧,此时,传送带71可以连接固定在承载单元10与支撑台731之间,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通过将支撑台731台面、传送带71的传送表面以及承载单元10的表面平齐设置,可以通过在支撑台731的台面上设置侧推结构735,使侧推结构735在支撑台731的台面上直接抵接待检测工件邻近侧推结构735的一侧,并沿朝向待检测工件的另一侧方向水平推移待检测工件即可使传送带71上传输的待检测工件被侧推结构735移动到夹持结构11上进行夹持固定,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操作便捷性,使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化。而通过在支撑台731上可摆动地设置挡移件733,可以使挡移件733能摆动至传动带上阻挡待检测工件移动,使侧推结构735可以稳定推动待检测工件移动至夹持结构11上。而在传送带71上传输多个待检测工件进行批量传输检测时,可以使侧推机构推动待检测工件移动至某一承载单元10的夹持结构11后朝远离传送带71的方向摆动,使得挡移件733可以避让后续的待检测工件移动,实现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批量检测,进一步提高组织检测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和检测效率。而通过延长挡移件733,还可以使挡移件733形成移动的导向结构911,使得侧推结构735推动待检测工件移动至夹持结构11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挡移件733对待检测工件进行限位导向,避免待检测工件在移动过程中偏移,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阻值检测装置100还包括提取机构,提取机构可移动地连接于承载主体,夹持结构11设于提取机构的移动路径,提取机构用以提取移动待检测工件。
在本实施例中,该提取机构可以为机械手或者设有吸盘或粘附件的提取结构,使得提取机构可以提取待检测工件移动至夹持结构11上进行固定检测。在待检测工件检测完成后可以利用提取机构从夹持结构11处直接提取待检测工件进行下料分筛,实现满足要求和不满足要求的待检测工件的分筛存放,更好地实现阻值检测装置100的自动化作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批量检测,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检测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阻值检测装置还可以设有图像采集机构50,图像采集机构50可以安装在承载单元的表面,并朝向夹持结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图像采集机构50,可以有利于利用图像采集机构50采集承载单元10上的图像信息,进而根据图像信息准确确定待检测工件上的目标测试点位,使阻值检测装置100可以使检测主体30准确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至目标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检测。在待检测工件被夹持结构11固定好后,可以启动图像采集机构50朝向承载单元10的表面进行图像采集,进而可以从图像中识别待检测工件和待检测工件上各测试点位的位置,此时根据从标准工件中确定的目标阻值测试点位的位置,可以从获取的图像信息中对比确定此时固定在夹持结构中的待检测工件上的目标测试点位所在的位置,进而可以反馈控制检测机构带动检测探头351准确移动至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所在的位置,使得阻值检测装置100可以更准确地针对待检测工件上的目标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检测标定,并在图像采集机构50的识别作用下使阻值检测装置100可以将每一个待检测工件都自动定位到目标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检测,保障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一致性,有效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自动化控制,减轻工作人员的检测负担。其中,图像采集机构50识别确定待检测工件上的目标测试点位后,可以通过在图像采集机构50上设置红外射线发射器,利用红外射线发射器朝向目标测试点位发射定位射线,使检测主体30可以跟踪识别定位射线准确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到目标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检测;又或者可以使图像采集机构50识别获取目标测试点位的具体方位,利用在检测主体30上设置的测距机构或雷达定位机构使检测主体30根据目标测试点位的具体方位定向移动带动检测探头351准确移动到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
而在图像采集机构50确定此时固定在承载单元10表面上的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检测位置后,检测主体30可以根据定位信息控制检测探头351移动至目标测试点位处进行阻值检测。此时,检测主体30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至目标测试点位时可以再次启动图像采集机构50对承载单元10的表面进行图像采集,从采集的图像中可以辨别检测探头351是否与目标测试点位重叠,若在图像中二者重叠,则可以确保检测探头351此时的测量位置为目标测试点位;若在图像中二者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偏差,则可以再次识别获取检测探头351与目标测试点位的位置,并反馈至检测主体30上使检测主体30再次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以保障检测探头351可以稳定可靠地位于目标测试点位进行阻值检测,进而进一步保障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一致性和检测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检测主体30的移动行程偏差而导致检测探头351偏移造成的检测误差,进一步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精度,提高了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其中,在承载单元10的表面上,还可以在夹持结构11的一侧设置刻度标识,该刻度标识可以为刻度线或者规整排列的多个标记点等,在待检测工件夹持固定在夹持结构11上时,待检测工件的边角可以对应刻度标识的至少一处标记,进而在图像采集机构50对承载单元10的表面进行图像识别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时,可以借助刻度标识更快捷地从待检测工件的多个测试点位中确定目标测试点位的具体位置;而在图像采集机构50通过获取目标测试点位的方位反馈控制检测主体30移动时,还可以在刻度标识的作用下更便利地识别确定目标测试点位的具体方位,并使检测主体30可以借助识别刻度标识更快捷地带动检测探头351移动到目标测试点位处,进一步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阻值检测装置的控制方法,该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阻值检测装置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阻值检测装置的阻值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在阻值测试时,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采样电阻,其中,所述目标测试点位为所述待检测工件的各个测试点位中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
在本实施例中,阻值测试装置在检测到阻值测试进程触发时,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采样电阻。
待检测工件上设置有多个测试点位,而目标测试点位为待检测工件的各个测试点位中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并且所述目标测试点位表征为阻值受到温漂现象影响最小的点位。目标测试点位是预先确定的,是预先通过采集大量的与待检测工件同类型的分流器,计算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后,计算出的最适阻值测量的点位。
本实施例中,待检测工件为贴片后的分流器,分流器的贴片是通过将设有合金电阻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进行焊接加工,也即,引入了贴片工艺可能受到部件焊接的影响而对分流器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作为一可选实施方式,阻值测试装置上设有检测探头,当当检测探头与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接触时产生一电压信号,阻值测试装置检测到有电压信号输入时,判断阻值测试进程触发,随将该电压信号通过数模转换装置转换为数字信号后,根据数字信号计算出阻值,作为该点位对应的采样电阻。
可选地,为了确保该采样电阻为采集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电阻,或者说,为了使检测探头准确落在目标测试点位上,阻值检测装置可以设置有承载单元,在承载单元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夹持结构,在进行阻值测试前,可以将待检测工件放置固定在夹持结构中;此时,检测探头可以移动设置在夹持结构所在的承载单元上,并在移动至某一位置时可以固定设置在承载单元上,当确定出目标测试点位后,可以将检测探头移动至所述目标测试点位的正上方,并维持检测探头此时的水平位置,以在后续的测试环节中,通过使检测探头下降至与所述目标测试点位相接触即可实现对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
可选地,点位选取条件的设置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维度,可以通过筛选多个生产品质优良的分流器作为标准工件,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的铜排上和贴片后成型的标准工件上同一个点位的阻值,根据前后的阻值变化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也可以通过贴片后的标准工件的点位,在不同温度值下的热耦合指标,根据热耦合指标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也可以通过分析各个测试点位在分流器上的分布位置,根据分布位置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点位选取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中一个,也可以选取多个,其中,若选择多个,则可以同时采用多个维度的点位选取条件,也可以基于一定先后顺序先选择某一个点位选取条件,后选择另外的点位选取条件,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步骤S20:根据所述采样电阻和所述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所述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到采样电阻之后,根据采样电阻和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出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作为一可选实施方式,阻值测试设备将获取到的采样电阻,输入至计算模块中,计算模块将采样电阻和参考电阻作差得到阻值差,再将阻值差输入至判断模块中,判断模块根据阻值差判断该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是否合格,若合格,则输出检测结果合格提示,否则输出检测结果不合格提示。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计算,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阻值差为绝对值。
可选地,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可以通过查表的形式,查找在当前温度环境下对应的目标测试点位的电阻值,作为参考电阻。也可以通过确定测试点位的电路结构和参数,计算出该目标测试点位在理论条件下的阻值来作为参考电阻。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待检测工件的多个测试点位中,选取一个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作为目标点位,当需要对待检测工件进行阻值测试时,采集目标点位,根据采集得到的采样电阻与该目标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来判断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是否合格。相较于传统的多点位采样以及对比,本实施例在阻值检测过程中只选取一个点位进行采样和检测,存在效率更高的优势。并且由于选取的目标点位为受到贴片工艺中温漂现象影响最小的点位,因此当待检测工件处于不同温度环境下,也可以根据阻值检测结果准确判断出待检测工件本身是否合格,即阻值检测结果为不受到分流器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影响,仅与分流器本身的质量相关的检测结果,避免了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对阻值测试环节造成干扰,存在检测结果更准确的优势。达到了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检测准确性的效果。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确定所述阻值差是否小于预设阻值差阈值;
步骤S221:若是,确定所述阻值检测结果为检测合格;
步骤S222:否则,确定所述阻值检测结果为检测不合格。
作为一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若阻值差小于预设的阻值差阈值,则意味着待检测工件本身的产品质量符合检测条件,则确定阻值检测结果为检测合格,若否,则意味着待检测工件本身的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确定阻值检测结果为检测不合格。
可选地,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阻值差阈值设置为参考阻值的0.1%。例如,参考阻值为100Ω,则阻值差阈值可以为0.1Ω,即当阻值差在0.1Ω以内时,判断待检测工件的检测合格。
可选地,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场景,阻值差阈值设置为参考阻值的3%。例如,参考阻值为100Ω,则阻值差阈值可以为3Ω,即当阻值差在3Ω以内时,判断待检测工件的检测合格。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若阻值差小于预设的阻值差阈值,则确定阻值检测结果为检测合格,若否,确定阻值检测结果为检测不合格。结合前述的方案中的目标测试点位的选取,得到的阻值检测结果等同于不受到分流器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影响,仅与分流器本身的质量相关的检测结果,确保了检测准确性。
在第二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
步骤S30: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构成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以及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后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构成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
步骤S40:确定同一测试点位的阻值在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和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之间的阻值变化量;
步骤S50:将各个测试点位中阻值变化量最小的点位,确定为满足点位选取条件的目标测试点位。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通过采集多个合金电阻的标准工件在贴片前和贴片后同一个点位的阻值,根据前后的阻值变化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通过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和贴片后同一个点位的阻值,根据前后的阻值变化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第一实施例中的测试工作之前,首先准备一系列贴片前的标准工件(以下简称为裸分流器),可以通过阻值检测装置100控制检测探头检测多个裸分流器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记录采集到的阻值,构成一阻值样本集,作为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
可选地,裸分流器上的测试点位可以设置于其引出端和电路板之间的金属接触端口处。裸分流器上测到的阻值为分流器本身的阻值,不包含贴片时锡膏、无氧铜等金属所引入的干扰阻值。标准裸分流器为不存在阻值偏差或阻值偏差处于较小范围内的分流器。
可选地,标准裸分流器可以由测试人员从在从裸分流器样本中选取较优的样品来作为未贴片前的标准分流器。具体的,可以使用精密测试仪器对裸分流器样本的流量和压降进行测试,将裸分流器样本的测试流量和测试压降,分别与标准流量值和标准压降进行比对,选择出比对结果接近标准流量值和标准压降的工件作为未贴片前的标准分流器,即标准裸分流器。
在本实施例中,将前一步骤中从工件样本中选取的标准裸分流器,经过标准的贴片工艺后得到的贴片分流器,作为贴片后的标准工件(以下简称为标准贴片分流器)。其中,贴片工艺可以是分流器中设有合金电阻的铜排与集成电路板焊接装配的加工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贴片前后的标准工件中的测试点位为同一位置的测试点位,即,贴片前后的工件样本中的测试点位不发生改变。
进一步的,对比同一个测试点位在标准裸分流器和标准贴片分流器之间的阻值变化量,选取将各个测试点位中阻值变化量最小的点位,确定为满足点位选取条件的目标测试点位。
示例性地,下面对如何根据上述步骤来确定目标测试点位作示例性说明:
假设标准工件上设置有5个测试点位[A,B,C,D,E];
其在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98Ω,99Ω,101Ω,102Ω,100Ω];
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100Ω,100Ω,101Ω,103Ω,101Ω];
接着,计算阻值样本集之间的阻值变化量,将对应测试点位的阻值相减:
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
[98Ω-100Ω,99Ω-100Ω,101Ω-101Ω,102Ω-103Ω,100Ω-101Ω]=[-2Ω,-1Ω,0Ω,-1Ω,-1Ω];
最后,确定阻值变化量最小的点位,阻值变化量最小的点位为C点位=0Ω,因此,将C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中的数据仅为示例演示,不代表与实际的阻值样本集的数据相同。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和贴片后同一个点位的阻值,根据前后的阻值变化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选取变化量最小的测试点位来作为受温漂影响最小的目标测试点位,避免了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对阻值测试环节造成干扰,达到了在提高阻值检测装置100检测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检测准确性的效果。
进一步的,步骤S40包括:
步骤S41:确定测试点位在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作为第一阻值,以及确定测试点位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作为第二阻值;
步骤S42:根据第一阻值和第二阻值,确定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
可选地,由于在采用前述的目标测试点位确定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存在多个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相同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取均值的方式来从多个测试点位中选取目标测试点位。
示例性地,下面对如何根据上述步骤来确定目标测试点位作示例性说明:
假设选取测试点为B来进行计算,
其在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98Ω,99Ω,101Ω,102Ω,100Ω];
其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100Ω,99Ω,101Ω,102Ω,101Ω];
进一步的,测试点位B在准未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阻值均值为99Ω,因此第一阻值为99Ω,测试点位B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为99Ω,因此第二阻值为99Ω。
进一步的,确定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第一阻值-第二阻值:99Ω-99Ω=0Ω,即测试点位B的阻值变化量为0Ω。
同理,假设标准工件有5个测试点位[A,B,C,D,E],按照上述步骤计算出各自的阻值变化量分别为:[1,0,3,2,-1]。其中,测试点位B的阻值变化量最小,选取测试点位B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中的数据仅为示例演示,不代表与实际的阻值样本集的数据相同。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选取测试点位在样本测试集中的均值来进行阻值变化量的计算,既避免出现存在多个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相同的情况,也可以提高目标测试点位选取的准确性,进一步保障了检测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步骤S40还包括:
步骤S43:确定测试点位在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标准差,作为第一标准差,以及确定测试点位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标准差,作为第二标准差;
步骤S44:根据第一标准差和第二标准差,确定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
可选地,由于在采用前述的目标测试点位确定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存在多个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相同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取标准差的方式来从多个测试点位中选取目标测试点位。
示例性地,下面对如何根据上述步骤来确定目标测试点位作示例性说明:
假设选取测试点为B来进行计算,
其在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98Ω,99Ω,101Ω,102Ω,100Ω];
其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100Ω,99Ω,101Ω,102Ω,101Ω];
计算平均值:(98Ω+99Ω+101Ω+102Ω+100Ω)/5=100Ω;
然后计算每个样本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并求和:
4Ω^2+1Ω^2+1Ω^2+4Ω^2+0Ω^2=10Ω^2;
再计算方差:10Ω^2/5=2Ω^2;
最后计算标准差:√2Ω^2≈1.41Ω;
得到,第一标准差为1.41Ω。
同理,计算测试点位B在标准工件贴片阻值样本集中的第二标准差:
计算平均值:(100Ω+99Ω+101Ω+102Ω+101Ω)/5=100.6Ω
计算每个样本与平均值的差的平方并求和:
0.36Ω^2+2.56Ω^2+0.16Ω^2+1.96Ω^2+0.16Ω^2=5.2Ω^2
再计算方差:5.2Ω^2/5=1.04Ω^2;
最后计算标准差:√1.04Ω^2≈1.02Ω;
得到第二标准差为1.02Ω。
确定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为第一标准差-第二标准差:1.41Ω-1.02Ω=0.39Ω。
即,测试点位B的阻值变化量为0.39Ω。
同理,假设标准工件有5个测试点位[A,B,C,D,E],按照上述步骤计算出各自的阻值变化量分别为:[0.17,0.39,0.45,0.13,0.62]。其中,测试点位D的阻值变化量最小,选取测试点位D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示例中的数据仅为示例演示,不代表与实际的阻值样本集的数据相同。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选取测试点位在样本测试集中的标准差来进行阻值变化量的计算,既避免出现存在多个测试点位的阻值变化量相同的情况,也可以提高目标测试点位选取的准确性,进一步保障了检测的准确性。
在第三实施例中,基于任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
步骤S60:通过热成像相机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后的各个测试点位在不同温度区间中的阻值,构成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
步骤S70:根据所述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阻值变化规律,确定各个所述测试点位对应的热耦合指标评分;
步骤S80:将最大热耦合指标评分对应的测试点位,确定为满足所述点位选取条件的所述目标测试点位。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不考虑贴片前的工件,通过贴片后的标准工件的点位,在不同温度值下的热耦合指标,根据热耦合指标来判断哪个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热成像相机对标准贴片工件进行测试,可以记录每个测试点位在不同温度区间下的阻值。将采集到的数据构成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对于每个测试点位,分析其在不同温度区间下的阻值变化规律,具体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回归分析等技术来确定阻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得到阻值变化规律,并计算热耦合指标评分,根据计算得到的热耦合指标评分,评分越高意味着该点位受温度的影响越小,选择具有最大评分的测试点位作为满足点位选取条件的目标测试点位。
示例性地,假设工件上设置有3个测试点位[A,B,C],设置有四个温度区间:温度区间1、温度区间2、温度区间3和温度区间4。
假设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数据为:
温度区间1:[100Ω,98Ω,102Ω]
温度区间2:[101Ω,97Ω,104Ω]
温度区间3:[99Ω,96Ω,101Ω]
温度区间4:[98Ω,95Ω,100Ω]
在本示例中采用阻值变化率作为热耦合指标评分:
热耦合指标评分R=(最大阻值-最小阻值)/最小阻值;
对于测试点位A,其热耦合指标评分R1=(100Ω-98Ω)/98Ω≈0.02;
同理,计算测试点位B的热耦合指标评分R2≈0.03;测试点位C的热耦合指标评分R3=0.04。
由于R1<R2<R3,选取测试点位C作为目标测试点位。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贴片后的标准工件的点位,在不同温度值下的热耦合指标,选取热耦合指标最小的点位适合作为目标测试点位,避免了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对阻值测试环节造成干扰,达到了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检测准确性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70包括:
步骤S71:根据所述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确定同一所述测试点位的阻值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步骤S72:根据所述线性关系中的截距和斜率,确定所述测试点位的热耦合指标评分。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根据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确定测试点位的热耦合指标评分,其中考虑了阻值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截距和斜率与热耦合指标评分的负相关性。
示例性地,假设我们有以下多温度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
温度值(℃) 测试点位A(Ω) 测试点位B(Ω) 测试点位C(Ω)
25 100 98 102
30 101 97 104
35 99 96 101
40 98 95 100
对于每个测试点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来确定阻值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本示例中使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来计算截距和斜率。
假设经过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测试点位A的线性关系:阻值=-0.1Ω/℃×温度+102.2Ω;
测试点位B的线性关系:阻值=-0.08Ω/℃×温度+100.5Ω;
测试点位C的线性关系:阻值=-0.12Ω/℃×温度+101.8Ω;
然后,根据线性关系中的截距和斜率,确定测试点位的热耦合指标评分。
本示例中设热耦合指标评分=|截距×斜率|;
对于测试点位A的热耦合指标评分R1=|102.2Ω×(-0.1Ω/℃)|≈10.22
对于测试点位B热耦合指标评分R2=|100.5Ω×(-0.08Ω/℃)|≈8.04
对于测试点位C的热耦合指标评分R3=|101.8Ω×(-0.12Ω/℃)|≈12.21
由于R3>R2>R1,确定测试点位C为目标测试点位。
此外,也可以单独根据截距或斜率来判断热耦合效应,斜率越小,热耦合效应越弱,评分越高;或者截距越小,阻值变化量受温度影响越小,评分越高。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同一测试点位的阻值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所述线性关系中的截距和斜率,确定所述测试点位的热耦合指标评分。
参照图5,在第四实施例中,基于任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
步骤S90:采集所述待检测工件的图像数据;
步骤S100:根据所述图像数据,确定所述待检测工件的板面积;
步骤S110:根据所述板面积、所述测试点位的个数以及各个所述测试点位在所述待检测工件上的分布位置,确定各个所述测试点位的分布均匀度;
步骤S120:将最大分布均匀度对应的测试点位,确定为满足所述点位选取条件的所述目标测试点位。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工件电路板布局均匀性的维度去评估分布均匀、密度适中的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使用图像采集设备,如深度相机或扫描仪,对待检测工件进行图像采集,并获取工件的高质量图像数据。
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测量图像中工件的尺寸或利用图像处理算法来确定待检测工件的板面积。板面积越大,可以容纳的点位数量也就越多。可选地,可以根据待检测工件的板面积和测试点位的个数,计算出每个测试点位的期望分布密度。例如,如果有10个测试点位,而板面积为100平方毫米,则每个测试点位的期望分布密度为10平方毫米。
接着,对于每个测试点位,测量其在待检测工件图像上的实际分布面积。这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来自动计算,或者手动测量工件图像上每个测试点位的面积。
最后,根据实际分布面积和期望分布密度,计算每个测试点位的分布均匀度,可选地,可以使用如标准差、方差等来量化分布的均匀性。比较所有测试点位的分布均匀度,选取具有最大分布均匀度的测试点位作为满足点位选取条件的目标测试点位。
可选地,分布均匀度的计算方式可以为:分布均匀度=(点位密度的最大值-点位密度的最小值)/点位密度的平均值。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基于工件电路板布局均匀性的维度去将分布均匀的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由于分布均匀、密度适中的点位,在执行贴片工艺时的焊接成功率通常较高,受到温漂影响的可能性较弱,因此,选取这些点位作为目标测试点位,也能够避免贴片部位的温漂现象对阻值测试环节造成干扰,从而达到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检测准确性的效果。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分流器检测设备,该分流器检测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阻值检测装置100,该阻值检测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分流器检测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阻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设有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可移动设置,所述夹持结构用以夹持固定待检测工件;以及
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所述检测主体设有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连接于所述检测主体,所述检测主体用以带动所述检测探头移动,以使所述检测探头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的采样电阻,并依据采样电阻和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所述夹持结构和所述检测主体的材质均为耐高低温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值检测装置还包括调温机构,所述调温机构用以对待检测工件的温度进行调节。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包括:
顶挡部,所述顶挡部连接于所述承载单元;和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沿朝向或者远离顶挡部的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单元,所述顶挡部和所述夹持部用以抵接固定待检测工件的相背对两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主体包括:
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可移动地连接与所述承载单元的表面;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于所述平移机构,并沿背对所述承载单元的方向延伸;以及
支撑连杆,所述支撑连杆连接于所述升降机构背对所述平移机构的一端,所述支撑连杆设于所述夹持结构的上方,所述检测探头沿朝向夹持结构的方向延伸,并沿待检测工件的测试点位的排列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连杆;
所述平移机构用以驱动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支撑连杆沿所述夹持结构的夹持方向移动,所述升降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支撑连杆升降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值检测装置还包括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用以输送待检测工件,所述承载单元设于所述传输机构的传输路径。
7.一种阻值检测装置的阻值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值检测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所述阻值检测装置的阻值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阻值测试时,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采样电阻,其中,所述目标测试点位为所述待检测工件的各个测试点位中满足预设的点位选取条件的最优测试点位;
根据所述采样电阻和所述目标测试点位对应的参考电阻之间的阻值差,确定所述待检测工件的阻值检测结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的阻值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采集待检测工件的目标测试点位得到的采样电阻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采集多个标准工件贴片前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构成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以及采集多个所述标准工件贴片后的各个测试点位的阻值,构成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
确定同一测试点位的阻值在所述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和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之间的阻值变化量;
将各个所述测试点位中阻值变化量最小的点位,确定为满足点位选取条件的所述目标测试点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值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同一测试点位的阻值在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和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之间的阻值变化量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测试点位在所述标准未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作为第一阻值,以及确定所述测试点位在所述标准贴片工件阻值样本集中的平均阻值,作为第二阻值;
根据所述第一阻值和所述第二阻值,确定所述测试点位的所述阻值变化量。
10.一种分流器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检测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阻值检测装置,所述阻值检测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阻值检测装置。
CN202310699748.4A 2023-06-13 2023-06-13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Pending CN1168405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9748.4A CN116840560A (zh) 2023-06-13 2023-06-13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99748.4A CN116840560A (zh) 2023-06-13 2023-06-13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0560A true CN116840560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73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99748.4A Pending CN116840560A (zh) 2023-06-13 2023-06-13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405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66945B (zh) 一种自动定位检测位置的红外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
JPWO2007023557A1 (ja) 電子部品試験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試験装置における温度制御方法
CN105785257B (zh) 一种飞针测试机的校正方法
CN112098435A (zh) 一种自动检测设备及视觉校准检测方法
CN217007585U (zh) 一种提高定位扎针精度的飞针测试装置
CN114485450B (zh) 一种pcb板翘曲检测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14441942B (zh) Pcb板的飞针测试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JPS61501057A (ja) 位置決めシステムを校正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4354687B (zh) 一种石墨烯材料的检测方法
CN113079654B (zh) 一种印制板上标识的图像标定设备及方法
CN205642299U (zh) 全自动键盘按键测高机
TW200417742A (en) Circuit pattern inspection device and circuit pattern inspection method
US8860456B2 (en) Non-destructive tilt data measurement to detect defective bumps
JP2002526940A (ja) 自動装着機内で基板に装着された構成部材の位置検出のための方法
CN116840560A (zh) 阻值检测装置及其阻值测试方法、分流器检测设备
CN111583222B (zh) 一种测试点自动定位方法、铜厚自动检测方法及系统
KR102036000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의 터치 감지용 전극 검사 장치
CN216668596U (zh) 一种pcb生产用的焊点检测装置
CN115704858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pcb板组装检测系统
CN212514780U (zh) 一种罗氏线圈pcb板阻抗快速检验装置
CN216646656U (zh) 一种基于视觉的Pad灯板正反面测试设备
CN213750214U (zh) 一种测试工装
CN116859123A (zh) 阻值测试方法、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TWI715499B (zh) 檢知裝置及其應用之測試調校方法、測試設備
CN114682948B (zh) 片式元器件的可焊性测试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