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34833A - 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34833A
CN116834833A CN202211640874.4A CN202211640874A CN116834833A CN 116834833 A CN116834833 A CN 116834833A CN 202211640874 A CN202211640874 A CN 202211640874A CN 116834833 A CN116834833 A CN 116834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plate
longitudinal beam
bracket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408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黎明
翁盛锋
项岳波
徐冬杰
余荣臻
余星
乐利锋
刘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uowei Auto Par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uowei Auto Par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uowei Auto Par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uowei Auto Par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834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348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副车架制造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管型结构的管体纵弯梁,不仅制作简单而且不用焊接,结合竖向前后拼合的钣金前梁两能对比的减少零件降低成本。包括由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组成井字或框体车架结构,其中:所述前横梁包括前横梁前板和前横梁后板,两者前后拼接焊合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和左纵梁侧旁;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上板和后横梁下板两者上下拼合并焊接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和左纵梁侧旁;且后横梁底部还设置燕形底板,燕形底板的中央设置上侧翻片,上侧翻片套贴设置在后横梁下板外壁上并焊接固定,且燕形底板的头尾两侧向前弯折,并搭接在后横梁或左纵梁的底部。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副车架制造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前车桥的支承结构以及悬挂的支架,车桥、悬挂的支架通过前或后副车架与车身相连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前副车架和后副车架都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能源汽车中,后副车架主要后副车架主要支撑电机、控制臂等零部件,同时为电机、控制臂等零部件提供安装位置。现有相关技术中,后副车架通常包括钢制框架结构以及由大量的结构钣金件制成的配件固定件,其中钢制框架结构以及配件固定件均通过模具冲压一次成型制作,然后再将钢制框架结构以及配件固定件相互焊接在一起,以得到前副车架的整装结构。然而,采用以上方法制作加工的后副车架,由于在冲压时需要准备大量的模具,以致大大增加投入制作成本,而且重量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加工工序多,焊缝较多,前副车架重量也较大,导致两种现有汽车副车架均不是很适用在新能源汽车上,所需需要一种重量相对较轻,工序焊接少,能更加有利的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后副车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取消弯管首前连接梁体,实现适应前后距离采用大弧度的管体纵弯梁来进行应力的分化,管型结构的管体纵弯梁,不仅制作简单而且不用焊接,而且因为弧度的高度造成承压时候的崩焊等情况,结合竖向前后拼合的钣金前梁两能对比的减少零件降低成本,还提高部结构强度和模态的在提高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拓展性、降低设计开发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包括由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组成井字或框体车架结构,其中:所述前横梁包括前横梁前板和前横梁后板,两者前后拼接焊合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和左纵梁侧旁;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上板和后横梁下板两者上下拼合并焊接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和左纵梁侧旁;且后横梁底部还设置燕形底板,燕形底板的中央设置上侧翻片,上侧翻片套贴设置在后横梁下板外壁上并焊接固定,且燕形底板的头尾两侧向前弯折,并搭接在后横梁或左纵梁的底部;而左纵梁或右纵梁结构一致互为对称结构,包括主纵梁体、下摆臂后支架、下摆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前竖拉杆支架、上摆臂安装支架,主纵梁体的头端向外弧形弯折,其头端设置纵梁头衬套管,外弧形弯折的弧弯处由前至后设置下摆臂前支架、下摆臂后支架、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主纵梁体的尾端下部设置尾悬置套固定支架,尾悬置套固定支架套合悬置衬套管固定在主纵梁体的尾端下部,衬套管的位置主纵梁体的尾端设置上摆臂安装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从侧面视角结构,头端端竖直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梁段,所述后横梁上设有前竖拉杆支架和尾悬置套固定支架,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在第一弯梁段尾端竖向变直后向上凸起弧度增加成为凸梁弯段,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均延伸形成第二弯梁段,所述第二弯梁段包括自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点处向靠近所述后横梁中心线的延长线方向弯折并向上倾斜形成的弯曲部以及由所述弯曲部末端向远离所述后横梁或前横梁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倾斜部,两个所述弯梁段前端面均固定有缓冲件用的延长加强板。
作为优选,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水平距离自内端向外逐渐增大,两个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后横梁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下摆臂后支架、下摆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前竖拉杆支架、上摆臂安装支架等加强件采用可堆叠的盒体或管体、或板体结构,所述盒体或管体内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弯梁段前端面固定,所述盒体或管体上具有若外翻的干风琴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凸弯梁段端部高度,第二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第一弯梁段端部和于凸弯梁段端部,第二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第一弯梁段端部。设置第二弯梁段,当车辆发生严重的正面碰撞得时,前副车架被动向后挤压,弯曲部受撞击产生的纵向冲击力绕安装点继续折弯,在弯曲过程中吸收部分撞击能量,起到吸能缓冲的作用,配合前端各种缓冲件一起,最大限度的减少碰撞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
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设置前车身安装套管孔,前车身安装套管孔内套入安装前车身安装套管。
作为优选,所述燕形底板为U形状或V形状或方形的管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对于任何一个悬置焊接在的纵梁组件沿着垂直于所述横梁的方向间隔布置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在两个所述中间管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位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头端和凸弯位置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大弯管梁结构,制作容易工艺流程少成本低;内腔空心,实现轻量化设计,同时兼顾局部结构强度的提升,又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提电池续航寿命经济性及续航里程;焊接工序简单,焊缝少,为总装工艺带来了便捷的安装条件,减短了总装生产线规划长度、降低了对场地的使用要求、减少成本投入;双横梁设计但没有降低结构强度和模态,模态、刚度等综合性能更优;
2、三阶高低不同的纵梁设计,根据各种悬架形式受力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其他个数的受力区域,将中间层依照纵梁上折板的横梁卡槽和牵引杆、转向机座位置进行设置,多阶约束结构使应力分散能网格单元化关联,得到区域化传递结构同厚度和不同厚能应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各自单独设计,通过模块组装设计思路有效地增加了该副车架的拓展性,使后副车架的通用性大大的加强;
3、焊缝焊接的路线紧凑,焊接容易,同一结构物件上下焊缝的长度都相等,且上下对称的两条焊缝的差距尽量小设计得比较小,能够有效防止钣金件焊接受力后的抗变形性能。
4、后副车架在使用在电动汽车中时,由于两个纵梁均为金属圆管制作,只需通过弯管模具加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制作成本,同时也使得制作简单方便。而且,由于第一弯梁段、第二弯梁段及中间的凸梁弯段,所以纵梁在制作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弯梁段、第二弯梁段及中间的凸梁弯段的弯曲弧形角度进行灵活设计,特别是注意应对受力的中间的凸梁弯段;同时又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弯梁段、第二弯梁段及中间的凸梁弯段各自的长度以及通过机械加工调整两端与套管配合面的位置,来灵活调整横梁的整体长度,进而使得衬套固定套管的位置得以灵活调整,最终灵活调整该后副车架相对车身的装配位置,提高该后副车架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整体俯视结构图;
图2为整体仰视结构图;
图3为左视结构图;
图4为前横梁管端立体结构图;
图5为后横梁管端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前横梁前板5、前横梁后板6、后横梁上板7、燕形底板28、后横梁下板8、上侧翻片9、主纵梁体10、下摆臂后支架11、下摆臂前支架12、下控制臂前支架13、下控制臂后支架14、前竖拉杆支架15、上摆臂安装支架16、纵梁头衬套管17、弧弯处18、尾悬置套固定支架19、衬套管20、第一弯梁段21、凸梁弯段22、第二弯梁段27、倾斜部23、延长加强板24、前车身安装套管孔25、前车身安装套管26。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5图所述,出了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包括由前横梁1、后横梁2、左纵梁3、右纵梁4组成井字或框体车架结构,其中:所述前横梁包括前横梁前板5和前横梁后板6,两者前后拼接焊合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2和左纵梁3侧旁;所述后横梁2,包括后横梁上板7和后横梁下板8两者上下拼合并焊接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2和左纵梁3侧旁;且后横梁2底部还设置燕形底板28,燕形底板28的中央设置上侧翻片9,上侧翻片9套贴设置在后横梁下板8外壁上并焊接固定,且燕形底板28的头尾两侧向前弯折,并搭接在后横梁2或左纵梁3的底部;而左纵梁3或右纵梁4结构一致互为对称结构,包括主纵梁体10、下摆臂后支架11、下摆臂前支架12、下控制臂前支架13、下控制臂后支架14、前竖拉杆支架15、上摆臂安装支架16,主纵梁体10的头端向外弧形弯折,其头端设置纵梁头衬套管17,外弧形弯折的弧弯处18由前至后设置下摆臂前支架12、下摆臂后支架11、下控制臂前支架13、下控制臂后支架14,主纵梁体10的尾端下部设置尾悬置套固定支架19,尾悬置套固定支架19套合悬置衬套管20固定在主纵梁体10的尾端下部,主纵梁体10的尾端设置上摆臂安装支架16。
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3或右纵梁4从侧面视角结构,头端端竖直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梁段21,所述后横梁上设有前竖拉杆支架15和尾悬置套固定支架19,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在第一弯梁段21尾端竖向变直后向上凸起弧度增加成为凸梁弯段22,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均延伸形成第二弯梁段27,所述第二弯梁段27包括自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点处向靠近所述后横梁中心线的延长线方向弯折并向上倾斜形成的弯曲部以及由所述弯曲部末端向远离所述后横梁或前横梁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倾斜部23,两个所述弯梁段前端面均固定有缓冲件用的延长加强板24。
作为优选,所述倾斜部23之间的水平距离自内端向外逐渐增大,两个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后横梁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下摆臂后支架11、下摆臂前支架12、下控制臂前支架13、下控制臂后支架14、前竖拉杆支架15、上摆臂安装支架16等加强件采用可堆叠的盒体或管体、或板体结构,所述盒体或管体内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弯梁段前端面固定,所述盒体或管体上具有若外翻的干风琴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凸弯梁段端部高度,第二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第一弯梁段端部和于凸弯梁段端部,第二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第一弯梁段端部。设置第二弯梁段,当车辆发生严重的正面碰撞得时,前副车架被动向后挤压,弯曲部受撞击产生的纵向冲击力绕安装点继续折弯,在弯曲过程中吸收部分撞击能量,起到吸能缓冲的作用,配合前端各种缓冲件一起,最大限度的减少碰撞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
作为优选,所述前横梁1设置前车身安装套管孔25,前车身安装套管孔25内套入安装前车身安装套管26。
作为优选,所述燕形底板28为U形状或V形状或方形的管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左纵梁3或右纵梁4,对于任何一个悬置焊接在的纵梁组件沿着垂直于所述横梁的方向间隔布置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在两个所述中间管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下控制臂前支架13、下控制臂后支架14位于所述左纵梁3或右纵梁4头端和凸弯位置之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包括由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组成井字或框体车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横梁包括前横梁前板和前横梁后板,两者前后拼接焊合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和左纵梁侧旁;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上板和后横梁下板两者上下拼合并焊接为一体,内部中空,两侧开口,并左右套入后横梁和左纵梁侧旁;且后横梁底部还设置燕形底板,燕形底板的中央设置上侧翻片,上侧翻片套贴设置在后横梁下板外壁上并焊接固定,且燕形底板的头尾两侧向前弯折,并搭接在后横梁或左纵梁的底部;而左纵梁或右纵梁结构一致互为对称结构,包括主纵梁体、下摆臂后支架、下摆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前竖拉杆支架、上摆臂安装支架,主纵梁体的头端向外弧形弯折,其头端设置纵梁头衬套管,外弧形弯折的弧弯处一次由前至后设置下摆臂前支架、下摆臂后支架、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主纵梁体的尾端下部设置尾悬置套固定支架,尾悬置套固定支架套合悬置衬套管固定在主纵梁体的尾端下部,衬套管的位置主纵梁体的尾端设置上摆臂安装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从侧面视角结构,头端端竖直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梁段,所述后横梁上设有前竖拉杆支架和尾悬置套固定支架,左纵梁、所述右纵梁在第一弯梁段尾端竖向变直后向上凸起弧度增加成为凸梁弯段,所述左纵梁、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均延伸形成第二弯梁段,所述第二弯梁段包括自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后横梁的连接点处向靠近所述后横梁中心线的延长线方向弯折并向上倾斜形成的弯曲部以及由所述弯曲部末端向远离所述后横梁或前横梁方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倾斜部,两个所述弯梁段前端面均固定有缓冲件用的延长加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水平距离自内端向外逐渐增大,两个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后横梁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下摆臂后支架、下摆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前竖拉杆支架、上摆臂安装支架等加强件采用可堆叠的盒体或管体、或板体结构,所述盒体或管体内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弯梁段前端面固定,所述盒体或管体上具有若外翻的干风琴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凸弯梁段端部高度,第二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第一弯梁段端部和于凸弯梁段端部,第二弯梁段端部高度低于第一弯梁段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前横梁设置前车身安装套管孔,前车身安装套管孔内套入安装前车身安装套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燕形底板为U形状或V形状或方形的管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对于任何一个悬置焊接在的纵梁组件沿着垂直于所述横梁的方向间隔布置在两个所述横梁之间,在两个所述中间管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下控制臂前支架、下控制臂后支架位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头端和凸弯位置之间。
9.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源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CN202211640874.4A 2021-12-21 2022-12-21 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Pending CN1168348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4085 2021-12-21
CN2021115740850 2021-1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34833A true CN116834833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9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40874.4A Pending CN116834833A (zh) 2021-12-21 2022-12-21 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348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79523B2 (en) Sub-frame structure of motor-vehicle
JP411991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ブラケット
CN114633802B (zh) 车架纵梁组
CN205186418U (zh) 一种骑士摩托车车架
US6126199A (en) Tubular cradl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6834833A (zh) 一种新能源大弯侧梁后副车架
CN209757260U (zh) 一种乘用车副车架结构
CN207550296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4451378U (zh) 后副车架与后纵梁连接结构
CN210526646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02088837U (zh) 一种汽车用悬架扭力梁后桥的改良结构
CN113212560B (zh) 仪表台横梁
CN111284561A (zh) 一种后驱副车架组件
CN21370556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US11964697B2 (en) Body on frame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CN21460771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机舱上层安装支架
CN211869095U (zh) 扭力梁后桥总成
CN219361146U (zh) 一种蝶形新能源车前副车架的后横梁
CN217146141U (zh) 一种多连杆后副车架
CN217022667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CN112141213A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8558959U (zh) 一种框型前副车架
CN205186431U (zh) 一种骑士摩托车车架
CN211731559U (zh) 后副车架和车辆
JP4479473B2 (ja) 自動車車体の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