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69095U - 扭力梁后桥总成 - Google Patents
扭力梁后桥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69095U CN211869095U CN202020462347.9U CN202020462347U CN211869095U CN 211869095 U CN211869095 U CN 211869095U CN 202020462347 U CN202020462347 U CN 202020462347U CN 211869095 U CN211869095 U CN 2118690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axle
- trailing arm
- axle assembly
- piece
- back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扭力梁后桥总成。扭力梁后桥总成包括:第一横梁片和第二横梁片,所述第一横梁片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连接,限定出沿长度方向闭合设置的横梁;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在所述横梁上相对设置的两端的第一拖曳臂和第二拖曳臂,所述第一拖曳臂和所述第二拖曳臂均固定在车身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力梁后桥总成,缩短了横梁的生产周期,减小了横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横梁的生产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力梁后桥总成。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保证汽车动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各汽车厂商都致力于降低车辆重量和成本。汽车扭力梁后桥是车辆动力传递的后驱动轴组成部分,用于连接车身和后车轮、传递侧向扭矩,扭力梁后桥是扭力梁悬架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有技术中,扭力梁后桥中的横梁是传递侧向扭矩的主要部件,横梁多采用卷管工艺加工成型。卷管工艺生产横梁时,将片状板材覆盖在管状模具上,多次冲压成包覆在模具上的一侧开口的中空横梁,随后将横梁的一侧开口处焊接实现横梁的成型。卷管工艺需要加工模具,加工模具成本高、周期长,安装有横梁的扭力梁后桥生产周期有待缩短、成本有待减小;横梁卷管成型后,位于横梁一侧的开口的两边要求对齐设置,以实现焊接相连,加工工艺要求高,安装有横梁的扭力梁后桥的生产难度有待降低。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力梁后桥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缩短横梁的生产周期、减小横梁的生产成本、降低横梁的生产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包括:第一横梁片和第二横梁片,所述第一横梁片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连接,限定出沿长度方向闭合设置的横梁;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在所述横梁上相对设置的两端的第一拖曳臂和第二拖曳臂,所述第一拖曳臂和所述第二拖曳臂均固定在车身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相焊接,形成第一焊缝和第二焊缝。
可选地,所述第一焊缝与所述第二焊缝位于上所述横梁上沿宽度方向相背设置的两个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焊缝与所述第二焊缝位于所述横梁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横梁包括基准点,所述横梁沿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与所述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均相同,所述横梁的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基准点到所述横梁的任意一端的方向逐渐增加。
可选地,所述横梁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拖曳臂和所述第二拖曳臂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拖曳臂上安装有第一衬套,所述第一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一衬套固定在所述车身的纵梁上;所述第二拖曳臂上安装有第二衬套,所述第二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二衬套固定在所述车身的纵梁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拖曳臂上还安装有第一制动背板,所述第一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一制动背板与所述车身的制动卡钳或者制动毂相连接;所述第二拖曳臂上还安装有第二制动背板,所述第二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二制动背板与所述车身的制动卡钳或者制动毂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第一制动背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拖曳臂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横梁安装在所述第一拖曳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第一制动背板之间;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第二制动背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拖曳臂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横梁安装在所述第二拖曳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第二制动背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片与所述第二横梁片均冲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力梁后桥总成,横梁可以由加工成型后的第一横梁片和第二横梁片直接固定安装后成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卷管冲压成型,无需额外生产模具,缩短了横梁和扭力梁后桥总成的生产周期,减小了横梁和扭力梁后桥总成的生产成本,第一横梁片上相对设置的两边和第二横梁片上两边一一对应地对齐后固定连接,相比于卷管加工成一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后焊接成型,简化了横梁的闭口工艺,降低了横梁及扭力梁后桥的生产难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扭力梁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焊缝与第二焊缝沿横梁宽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焊缝在焊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焊缝与第二焊缝沿横梁高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扭力梁后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焊缝与第二焊缝沿横梁宽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焊缝在焊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焊缝与第二焊缝沿横梁高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扭力梁后桥总成,包括:第一横梁片11、第二横梁片12、第一拖曳臂2、以及第二拖曳臂3。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4,所述第一横梁片11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12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连接,限定出沿长度方向闭合设置的横梁1,横梁1沿长度方向的侧壁形成闭合结构,所述第一拖曳臂2和所述第二拖曳臂3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在所述横梁1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第一拖曳臂2和所述第二拖曳臂3均固定在车身上,以实现扭力梁后桥总成与车身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扭力梁后桥总成,横梁1可以由加工成型后的第一横梁片11和第二横梁片12直接固定安装后成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卷管冲压成型,无需额外生产模具,缩短了横梁1和扭力梁后桥总成的生产周期,减小了横梁1和扭力梁后桥总成的生产成本,第一横梁片11上相对设置的两边和第二横梁片12上两边一一对应地对齐后固定连接,相比于卷管加工成一侧开口的中空结构后焊接成型,简化了横梁1的闭口工艺,降低了横梁1及扭力梁后桥的生产难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横梁片11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12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相焊接,形成第一焊缝13和第二焊缝14。焊接固定具有连接稳固,实施可靠的优势。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以采用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电弧焊的焊接方式将第一横梁片11和第二横梁片12对齐闭口焊接,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电弧焊可以降低横梁1的焊接成本、提高第一焊缝13和第二焊缝14的焊接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焊缝13与所述第二焊缝14位于上所述横梁1上沿宽度方向相背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横梁1片与第二横梁1片可以采用前后焊缝设计,以增加横梁1沿平行于车身方向的结构强度。
作为另一个可选的实施过程,所述第一焊缝13与所述第二焊缝14位于所述横梁1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片11和第二横梁片12还可以采用上下焊缝设计,以增加横梁1沿竖直方向的结构强度,同时提高横梁1成型的多样性。
较佳地,所述横梁1包括基准点,所述横梁1沿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与所述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均相同,所述横梁1的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基准点到所述横梁1的任意一端的方向逐渐增加。其中基准点既可以位于第一横梁片11上也可以位于第二横梁片12上,横梁1的两端承受的扭力较大,将横梁1横截面设置成沿靠近横梁1的两端的方向逐渐增加可以优化横梁1的结构,增加横梁1重点受力部位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过程,所述横梁1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拖曳臂2和所述第二拖曳臂3上。焊接固定具有连接稳定性好、便于操作的优势。
较佳地,所述第一拖曳臂2上安装有第一衬套21,所述第一拖曳臂2通过所述第一衬套21固定在所述车身的纵梁上;所述第二拖曳臂3上安装有第二衬套31,所述第二拖曳臂3通过所述第二衬套31固定在所述车身的纵梁上。本实施例中,扭力梁后桥总成通过第一衬套21和第二衬套31起到连接车身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第一拖曳臂2上还安装有第一制动背板22,所述第一拖曳臂2通过所述第一制动背板22与所述车身的制动卡钳或者制动毂相连接;所述第二拖曳臂3上还安装有第二制动背板32,所述第二拖曳臂3通过所述第二制动背板32与所述车身的制动卡钳或制动毂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扭力梁后桥总成通过第一制动背板22与第二制动背板32起到连接车辆后轮制动系统的作用。
所述第一衬套21与所述第一制动背板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拖曳臂2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横梁1安装在所述第一拖曳臂2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衬套21与所述第一制动背板22之间;所述第二衬套31与所述第二制动背板3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拖曳臂3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横梁1安装在所述第二拖曳臂3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衬套31与所述第二制动背板32之间。本实施例中横梁1将后车轮的扭矩有效传递至车身。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片11与所述第二横梁片12均冲压成型,冲压成型具有便于加工成型的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横梁片和第二横梁片,所述第一横梁片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连接,限定出沿长度方向闭合设置的横梁;
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在所述横梁上相对设置的两端的第一拖曳臂和第二拖曳臂,所述第一拖曳臂和所述第二拖曳臂均固定在车身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与所述第二横梁片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一一对应地相焊接,形成第一焊缝和第二焊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缝与所述第二焊缝位于上所述横梁上沿宽度方向相背设置的两个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缝与所述第二焊缝位于所述横梁上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基准点,所述横梁沿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与所述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均相同,所述横梁的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基准点到所述横梁的任意一端的方向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拖曳臂和所述第二拖曳臂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拖曳臂上安装有第一衬套,所述第一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一衬套固定在所述车身的纵梁上;所述第二拖曳臂上安装有第二衬套,所述第二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二衬套固定在所述车身的纵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拖曳臂上还安装有第一制动背板,所述第一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一制动背板与所述车身的制动卡钳或者制动毂相连接;所述第二拖曳臂上还安装有第二制动背板,所述第二拖曳臂通过所述第二制动背板与所述车身的制动卡钳或者制动毂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第一制动背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拖曳臂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横梁安装在所述第一拖曳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衬套与所述第一制动背板之间;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第二制动背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拖曳臂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横梁安装在所述第二拖曳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衬套与所述第二制动背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扭力梁后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片与所述第二横梁片均冲压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62347.9U CN211869095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扭力梁后桥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62347.9U CN211869095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扭力梁后桥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69095U true CN211869095U (zh) | 2020-11-06 |
Family
ID=73249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62347.9U Active CN211869095U (zh) | 2020-04-01 | 2020-04-01 | 扭力梁后桥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69095U (zh) |
-
2020
- 2020-04-01 CN CN202020462347.9U patent/CN2118690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84487B (zh) | 扭转梁式后悬架 | |
JPH1120850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CN210526646U (zh)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
KR20140135164A (ko) | 차량용 서스펜션 암 | |
CN113184052B (zh) | 一种兼顾后轮转向的五连杆铝合金后副车架 | |
CN211869095U (zh) | 扭力梁后桥总成 | |
CN201511770U (zh) | 一种悬架臂 | |
CN216886892U (zh) | 一种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 | |
JP2010023713A (ja) | 金属製アーム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2088837U (zh) | 一种汽车用悬架扭力梁后桥的改良结构 | |
CN211995854U (zh) | 具有加强支架的副车架结构 | |
CN211055242U (zh) | 一种多连杆轻量化后副车架 | |
CN210116342U (zh) | 一种高强轻量化后下控制臂 | |
CN210235097U (zh)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
CN201951553U (zh) | 新型结构优化副车架 | |
CN219564688U (zh) | 一种拖挂车双横臂悬架结构 | |
CN216033572U (zh) | 控制臂安装架及后副车架组成 | |
CN211519164U (zh) | 一种前下摆臂总成及汽车 | |
CN112141213A (zh) | 后副车架及汽车 | |
CN113386516B (zh) | 一种电动车用扭力梁 | |
CN212373495U (zh) |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 |
CN216128325U (zh) | 空气悬架总成 | |
CN216033569U (zh) | 麦弗逊悬架前控制臂、麦弗逊悬架和汽车 | |
CN217835277U (zh) | 一种多连杆上控制臂 | |
CN212889749U (zh) | 一种汽车扭力梁后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