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98311A - 可折叠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98311A
CN116798311A CN202210277265.0A CN202210277265A CN116798311A CN 116798311 A CN116798311 A CN 116798311A CN 202210277265 A CN202210277265 A CN 202210277265A CN 116798311 A CN116798311 A CN 1167983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hine body
screen
thickness
foldable device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72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772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9831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9347 priority patent/WO2023173857A1/zh
Priority to EP22902455.9A priority patent/EP4277246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798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983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7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omprising more than two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折叠设备领域,旨在解决内外折的折叠设备存在转轴结构复杂且柔性屏需要同时满足内外折要求的问题,提供可折叠设备包括主体和柔性屏。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机身、第二机身和第三机身;第一机身和第三机身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机身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屏部、第一弯折屏部、第二屏部、第二弯折屏部以及第三屏部;三个屏部分别附接于三个机身的正面。第一机身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第三机身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第一机身。其中,第一机身连接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小。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可折叠设备结构紧凑合理、厚度小,且柔性屏仅需要满足内折要求。

Description

可折叠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折叠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可折叠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三折设备一般采用内外折设计,即这些折叠设备有两处折叠,包括一处内折(屏幕朝内的折叠)和一处外折(屏幕朝外的折叠)。
然而,采用内外折方案的折叠设备存在转轴结构复杂且柔性屏需要同时满足内外折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可折叠设备,以解决内外折的折叠设备存在转轴结构复杂且柔性屏需要同时满足内外折要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包括主体和柔性屏。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机身、第二机身和第三机身;第一机身和第三机身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机身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屏部、第一弯折屏部、第二屏部、第二弯折屏部以及第三屏部;第一屏部附接于第一机身的正面,第二屏部附接于第二机身的正面,第三屏部附接于第三机身的正面。第一机身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使第一屏部和第二屏部相对,并夹于第一机身的正面和第二机身的正面之间;第三机身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第一机身,使第三屏部夹于第一机身的背面和第三机身的正面。其中,第一机身连接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中,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以及第三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均采用内折方式,且第一机身靠近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小,降低了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转动连接结构的设计难度,并充分利用第二机身和第三机身转折后两者之间的空间利于可折叠设备整体厚度的减小,同时该结构中柔性屏被夹在机身内侧不容易损坏且柔性屏仅需要满足内折要求,对柔性屏的性能要求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呈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
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呈楔形,展开后外观较美观,折叠时能够充分利用第二机身和第三机身之间的空间,利于减小可折叠设备折叠后的总厚度以及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的设计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为0.5-2°。
该实施方式中,夹角设置为0.5-2°,既能实现第一机身厚度的渐变,又不至于对第一机身的外形造成过大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连接于第二机身一侧的厚度为4-8mm,第一机身远离第二机身的一侧的厚度为2-5mm;第一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为0.5-2°。第二机身的厚度为4-8mm,第二机身的正面和背面相互平行。第三机身连接于第二机身一侧的厚度为5-8mm,第三机身远离第二机身的一侧的厚度为2-8mm,第一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为0-2°。
该实施方式中的尺寸设置合理,能得到厚度较小的可折叠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呈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且第三机身连接第二机身的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的一侧厚度较小。第三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机身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
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且第三机身翻折至叠合于第一机身后,叠合的第一机身的背面和第三机身的正面贴合,且第一机身的厚度和第三机身的厚度呈互补状态,使两者的整体厚度保持基本恒定,使得折叠后的可折叠设备呈常见的正面和背面(即第二壳体的背面和第三壳体背面)相互平行的状态,符合消费者习惯的电子设备外观。当然本实施例中所说的“平行”并不需要完全平行,而是允许一定范围的形位公差影响带来的略大于0°的夹角,如夹角正在0至1°之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的正面和背面平行。
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远离第二机身一侧厚度可设置得较大,虽然会使折叠后的可折叠设备正面和背面不相互平行,但是方便布置侧向按键(如电源键、音量键等)及在第三机身内布置更多结构。且在折叠后的可折叠设备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不大时(如小于5°),对设备整体外观和使用体验影响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远离第二机身一侧设有按键结构。
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远离第二机身一侧外露方便按键结构设置和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包括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部分和连接在楔形部分的宽度方向一侧或两侧的厚度不变的等厚部分。
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部分呈楔形、部分等厚,具有不同的外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楔形部分的楔角为0.5-1.8°。
该实施方式给出了采用楔形、部分等厚形式的第一机身的楔角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机身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的状态下,第一屏部和第二屏部相互叠合,第一弯折屏部被弯曲成水滴形。在第三机身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第一机身的状态下,第三屏部叠合于第一机身的背面,第二弯折屏部被弯曲成U形。
该实施方式中,基于第一机身的楔形设计,第二屏部和第三屏部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所需转角小于180°,与常见的旋转180°的方案相比,对柔性屏的折叠性能要求有一定下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机身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的状态下,第一屏部和第二屏部相贴合或间距小于1.0mm,被弯曲成水滴形的第一弯折屏部包括圆弧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第一过渡段过渡连接于圆弧段和第一屏部之间,第二过渡段过渡连接于圆弧段和第二屏部之间。
该实施方式中,柔性屏的水滴形弯折方案能够使得屏幕之间的间距较小甚至直接贴合,能够降低结构折叠后的总厚度,然而为实现水滴形弯折方案,对其两侧机身(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的转动连接位置)的厚度要求较大,这又不利于折叠后总厚度的控制。柔性屏的U形弯折方案则在折叠后存在较大的间距,限制了折叠后总厚度的控制。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机身为楔形,巧妙地实现第一机身靠近水滴形弯折一侧厚度较大(利于满足水滴形弯折方案对第一机身连接处厚度的要求),和靠近U形弯折一侧厚度较小(减小U形弯折处所需间距,并充分利用该间距范围内的空间)的设计,结构紧凑性很高,可使折叠设备折叠后的厚度相对已知技术大大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通过第一旋转结构转动连接。第三机身和第二机身之间通过第二旋转结构转动连接。
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结构和第二旋转结构用于实现相邻机身的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结构和/或第二旋转结构为铰链结构。
该实施方式中,采用铰链结构能够较好地实现相邻机身的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折叠设备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第一支撑结构用于支撑第一弯折屏部,第二支撑结构用于支撑第二弯折屏部。
该实施方式中,采用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能够对第一弯折屏部和第二弯折屏部起到支撑作用,利于柔性屏实现水滴形折弯或U形折弯,且利于柔性屏在展开时整体在一个平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机身,第二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机身,第三支撑板固定连接于第一旋转结构。在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相对展开的状态下,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位于第三支撑板两侧,且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三者的支撑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共同支撑于第一弯折屏部之下。在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翻折至相互叠合的状态下,第一弯折屏部呈水滴形,第一支撑板旋转至平行于第一过渡段的状态,并支撑于第一过渡段的下方;第二支撑板旋转至平行于第二过渡段的状态,并支撑于第二过渡段的下方;第三支撑板支撑于圆弧段的下方。
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在可折叠设备的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均能可靠支撑第二弯折屏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四支撑板和第五支撑板。第四支撑板固定连接于第二机身靠近第三机身的一侧,第五支撑板固定连接于第三机身靠近第二机身的一侧。在第三机身和第二机身相对展开的状态下,第四支撑板和第五支撑板的支撑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共同支撑于第二弯折屏部之下。在第三机身和第二机身相对翻折至折叠状态下,第四支撑板随第二机身同步旋转至支撑于第二屏部和第二弯折屏部的交界处附近,第五支撑板随第三机身同步旋转至支撑于第三屏部和第二弯折屏部的交界处附近。
该实施方式中的第四支撑板和第五支撑板在可折叠设备的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均能可靠支撑第二弯折屏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的背面还设有副显示屏,副显示屏外侧设置保护玻璃板。
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副显示屏以便可折叠设备折叠后具有屏显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的背面布设有前置摄像头,前置摄像头穿过副显示屏或位于副显示屏内侧。
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背面设置的副显示屏能够实现在折叠状态下的屏显。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后置摄像头和/或主电池,后置摄像头和/或主电池设置在第二机身。
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机身本身尺寸较为规整,厚度较大,利于设置合适尺寸的摄像头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折叠设备包括柔性屏引出线和天线。柔性屏引出线从柔性屏对应第一机身的较薄一侧引出,天线设置于第三机身远离第二机身一侧。
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被夹在第二机身和第三机身之间,第一机身的边缘不适合设置折叠态天线。因此,采用从第一机身的边缘引出柔性屏引出线;第三机身远离第二机身一侧未被遮挡,设置天线不易影响天线信号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包括第一机身主体和连接于第一机身主体的第一边壳,第二机身包括第二机身主体和连接于第二机身主体的第二边壳,第三机身包括第三机身主体和连接于第三机身主体的第三边壳;柔性屏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围的外沿区。柔性屏铺贴于第一机身主体、第二机身主体和第三机身主体的正面。第一边壳、第二边壳和第三边壳共同组成围于主体外周的边壳外框,外沿区夹于边壳外框和第一机身主体、第二机身主体及第三机身主体之间,且边壳外框沿可折叠设备宽向的一侧或两侧和柔性屏的对应侧之间具有宽向间隙,以容许柔性屏在可折叠设备的不同折叠状态变动时相对主体的宽向位移。
该实施方式中,机身的结构设置能够容许柔性屏弯折时沿宽度方向的错动,同时,第一边壳、第二边壳和第三边壳凸出柔性屏的外表面,在折叠后边壳之间相互抵顶而使柔性屏不与对侧结构接触,降低摩擦损伤可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边壳外框对应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转动连接处,以及对应第三机身和第二机身转动连接处分别设置缺口。
该实施方式中,设置缺口能够避免弯折时第一边壳和第二边壳之间、第二边壳和第三边壳之间出现折弯抵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的背面在第一机身远离第二机身一侧的部分沿第一机身的厚度方向内凹入形成让位空间,使第一机身呈对应让位空间的部分厚度较小、在让位空间外的部分厚度较大的台阶形。在叠合于第一机身时,第三机身容置于让位空间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机身为台阶形,同样能够使第一机身靠近第二机身一侧较厚,而远离第二机身一侧较薄,利于减小整机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
图2为图1的可折叠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可折叠设备折叠成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可折叠设备的俯视图;
图5为图1的可折叠设备折叠成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图9为图8的可折叠设备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A处放大图;
图11为图9的B处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图13为图12的可折叠设备的俯视图,该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的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可折叠设备 10
主体 11
柔性屏 12
第一屏部 12a
第二屏部 12b
第三屏部 12c
第一弯折屏部 12d
第二弯折屏部 12e
显示区 12f
外沿区 12g
第一过渡段 d1
第二过渡段 d2
圆弧段 d3
第一机身 13
第一机身主体 13a
第一边壳 13b
楔形部分 131
等厚部分 132
第二机身 14
第二机身主体 14a
第二边壳 14b
第三机身 15
第三机身主体 15a
第三边壳 15b
第一旋转结构 16
第二旋转结构 17
第一支撑结构 18
第二支撑结构 19
第一支撑板 20
第二支撑板 21
第三支撑板 22
第四支撑板 23
第五支撑板 24
前置摄像头 25
副显示屏 26
副显示屏引出线 26a
保护玻璃板 27
按键结构 28
后置摄像头 29
主电池 30
柔性屏引出线 31
天线 32
驱动芯片 33
边壳外框 34
让位空间 C1
宽向间隙 f1
通孔 K1
缺口 K2
支撑面 P1,P2
正面 S1
背面 S2
宽度方向 Y1
厚度方向 Y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可折叠设备的一些实施方式,该可折叠设备可以是折叠手机、折叠平板电脑或其他可折叠设备。
参见图1-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10包括主体11和柔性屏12。
其中,主体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机身13、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第一机身13和第三机身15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机身14的宽度方向Y1的两侧。该可折叠设备10如需设置壳体、电池、主板、摄像组件、按键组件、天线等机械结构或电子元器件,可根据需要合理地分布设置在第一机身13、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这三个机身上。例如,主电池、后置摄像头等厚度空间占用较大的结构可以布置在厚度较大的机身(如第二机身14),按键组件可设置在第三机身15的侧边等方便操作的位置。
通过相对转动,第一机身13、第二机身14第三机身15能够翻折至展开状态(见于图1和图2)、折叠状态(见于图3或图4),以及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如图5)。一般情况下,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为该可折叠设备10的两种常规使用状态。当然,也可以通过设计使得部分中间状态为常规使用状态。
柔性屏12为一可折叠的柔性结构,其可以是任意位置均可弯折的柔性结构,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diodes,QLED)显示屏。柔性屏12也可以是只在部分位置可弯折,而在其他位置为不可弯折或非可弯折设计的结构。
对于如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内折方式,该柔性屏12折叠于内侧,也常被称为“内屏”。相应的,折叠后朝外的屏幕称为“外屏”(如后文将出现的副显示屏26)。
本实施例中,柔性屏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屏部12a、第一弯折屏部12d、第二屏部12b、第二弯折屏部12e以及第三屏部12c。
第一屏部12a附接于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第二屏部12b附接于第二机身14的正面S1,第三屏部12c附接于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第一弯折屏部12d大致对应于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的转动连接处,第二弯折屏部12e大致对应于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的转动连接处。各机身具有沿厚度方向Y2相对的正面S1和背面S2,其中柔性屏12所在的一面定义为正面S1,另一面定义为背面S2。该处的“附接”可以是粘接或其他连接方式。当然,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屏12和机身的附接容许柔性屏12相对机身发生一定的相对位移,以适应柔性屏12因弯折而可能和某机身发生的错位。在一些该错位较小可以忽略影响的情形,该附接也可以是完全的固定配合连接。
在柔性屏12中,第一弯折屏部12d和第二弯折屏部12e为可弯折结构,第一屏部12a、第二屏部12b和第三屏部12c可以是可弯折结构也可以是刚性结构。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屏12为一整体的屏幕结构,第一屏部12a、第一弯折屏部12d、第二屏部12b、第二弯折屏部12e以及第三屏部12c无明显结构性能差异。
参见图4,第一机身13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14,使第一屏部12a和第二屏部12b相对,并夹于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和第二机身14的正面S1之间。其中,第一屏部12a和第二屏部12b之间可以完全贴合也可以存在较小的间隙(如小于1.0mm),实际使用中该间隙可以为0.9mm、0.7mm、0.5mm等。第三机身15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第一机身13,使第三屏部12c夹于第一机身13的背面S2和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其中,第三屏部12c和第一机身13的背面S2之间可以完全贴合也可以存在较小的间隙(如小于1.0mm)。前述的间隙越小,可折叠设备10折叠状态的总厚度越小。在间隙不为零时能够避免柔性屏12外表面接触摩擦可能导致的刮花。在间隙为零时,可能需要设计防止柔性屏12表面刮伤,如采用耐磨表面、采用限制折叠状态下各机身相对滑动的结构,或其他可行的防刮伤设计。为限定该间隙,可使对应机身之间存在一定的凸出柔性屏12的凸起结构(如后文实施例中的边壳外框34),通过凸起结构对相叠合机身的限位可确保柔性屏12外表面和对侧结构之间存在可控的间隙。
参见图2、图4和图5,第一机身13连接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
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10中,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之间以及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之间均采用内折方式,且第一机身13靠近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降低了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之间转动连接结构的设计难度,并充分利用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转折后两者之间的空间利于可折叠设备10整体厚度的减小,同时该结构中柔性屏12被夹在机身内侧不容易损坏且柔性屏12仅需要满足内折要求,对柔性屏12的性能要求较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13呈沿宽度方向Y1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如设置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和背面S2之间的夹角为0.5-2°。当然,第一机身13的楔形部分可以只延伸至其宽度方向Y1的一段,即在沿第一机身13的宽度方向Y1上,其厚度尺寸可以有部分保持等厚、另外部分厚度渐变。
对于第一机身13设计为楔形,展开后外观较美观,折叠时能够充分利用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之间的空间,利于减小可折叠设备10折叠后的总厚度以及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的设计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15的背面S2还设有副显示屏26,以便可折叠设备10折叠后具有屏显功能。副显示屏的副显示屏引出线26a(参见图4)可从副显示屏的下边引出。副显示屏26无需具备折叠功能,因此可在副显示屏26外侧设置保护玻璃板27,以保护副显示屏26。当然,副显示屏26也可舍去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和背面S2均为平面。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和/背面S2为弧面,但需要保持前述第一机身13靠近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或图6所示,适配前述第一机身13的楔形设置,第三机身15呈沿宽度方向Y1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且第三机身15连接第二机身14的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14的一侧厚度较小,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和背面S2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机身13正面S1和背面S2之间的夹角,如此,第一机身13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14且第三机身15翻折至叠合于第一机身13后,叠合的第一机身13的背面S2和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贴合,且第一机身13的厚度和第三机身15的厚度呈互补状态,使两者的整体厚度保持基本恒定,使得折叠后的可折叠设备10呈常见的正面S1和背面S2(即第二壳体的背面S2和第三壳体背面S2)相互平行的状态,符合消费者习惯的电子设备外观。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和背面S2平行(如图7所示),或夹角小于第一机身13正面S1和背面S2的夹角,如此,第三机身15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可设置得较大,虽然会使折叠后的可折叠设备10正面S1和背面S2不相互平行,但是方便布置按键结构28(如电源键、音量键等)及在第三机身15内布置更多其他结构(如屏下摄像头)。且在折叠后的可折叠设备10的正面S1和背面S2之间的夹角不大时(如小于2°),对设备整体外观和使用体验影响较小。
基于前述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机身尺寸可做如下设计:第一机身13连接于第二机身14一侧的厚度为4-8mm,第一机身13远离第二机身14的一侧的厚度为2-5mm,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和背面S2之间的夹角为0.5-2°;第二机身14的厚度为4-8mm,第二机身14的正面S1和背面S2相互平行;第三机身15连接于第二机身14一侧的厚度为5-8mm,第三机身15远离第二机身14的一侧的厚度为2-8mm,第一机身13的正面S1和背面S2之间的夹角为0-2°,可得到折叠前后的厚度均符合使用要求的可折叠设备10。
主要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机身13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14的状态下,第一屏部12a和第二屏部12b相互叠合,第一弯折屏部12d被弯曲成水滴形。在第三机身15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第一机身13的状态下,第三屏部叠合于第一机身13的背面S2,第二弯折屏部12e被弯曲成U形(或称球棒形)。该实施方式中,基于第一机身13的楔形设计,第二屏部12b和第三屏部12c从展开状态到折叠状态所需转角小于180°,与常见的旋转180°的方案相比,对柔性屏12的折叠性能要求有一定下降。
在第一机身13翻折至叠合于第二机身14的状态下,第一屏部12a和第二屏部12b相贴合或间距小于1.0mm,被弯曲成水滴形的第一弯折屏部12d包括圆弧段d3、第一过渡段d1和第二过渡段d2。第一过渡段d1过渡连接于圆弧段d3和第一屏部12a之间,第二过渡段d2过渡连接于圆弧段d3和第二屏部12b之间。
柔性屏12的水滴形弯折方案能够使得屏幕之间的间距较小甚至直接贴合,能够降低结构折叠后的总厚度,然而为实现水滴形弯折方案,对其两侧机身(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的转动连接位置)的厚度要求较大,这又不利于折叠后总厚度的控制。柔性屏12的U形弯折方案则在折叠后存在较大的间距,限制了折叠后总厚度的控制。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机身13为楔形,巧妙地实现第一机身13靠近水滴形弯折一侧厚度较大(利于满足水滴形弯折方案对第一机身13连接处厚度的要求),和靠近U形弯折一侧厚度较小(减小U形弯折处所需间距,并充分利用该间距范围内的空间)的设计,结构紧凑性很高,可使折叠设备折叠后的厚度相对已知技术大大减小。
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水滴形弯折方案除了采用前述的由圆弧段d3、第一过渡段d1和第二过渡段d2构成的形状外,也可以是由一单圆弧(未图示)构成,只需确保其整体呈一缩口形状,使其连接的两屏部(如本实施例的第一屏部12a和第二屏部12b)即使在连接该水滴形部分附近的位置也能够保持较小间距(如在1.0mm之内)配合即可;或者说,水滴形的弯折方案,其同时具有位于内侧的弯曲中心和位于外侧的弯曲中心(如本实施例中,圆弧段的弯曲中心在水滴形的内侧,而两个过渡段和对应的两个屏部的连接处的弯曲中心在水滴形的外侧)。
而U形(或称球棒形)弯折方案,则仅存在位于内侧的弯曲中心。由于柔性屏12弯曲半径不能设置得过小的限制,U形连接方案所连接的两屏部(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屏部12b和第三屏部12c)在靠近该U形开口处的位置的间距一般无法设置成如水滴形连接方案那么小(如根据柔性屏12的材质或性能不同,该间距在2.0-5.0mm以上)。实现相邻机身之间的转动连接的方案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之间通过第一旋转结构16转动连接,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之间通过第二旋转结构17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一旋转结构16、第二旋转结构17采用铰链结构形式。铰链结构一般包括一中间部分(未图示)和可转动连接于该中间部分两侧的侧连接部分(未图示),需要实现转动连接的两机身(如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或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分别连接于两个侧连接部分,该两机身即可通过铰链结构实现相对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说的应用于对应机身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结构16、第二旋转结构17或铰链结构,可以是具有多个旋转中心或采用多连杆或其他功能相同的其他现有变形结构实现,只需要能够对应机身的转动连接,实现机身相对展开或折叠即可,在此不赘述。
如图8-图11所示,可折叠设备10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18和第二支撑结构19,第一支撑结构18用于支撑第一弯折屏部12d,第二支撑结构19用于支撑第二弯折屏部12e。
可选地,第一支撑结构18包括第一支撑板20、第二支撑板21和第三支撑板22。第一支撑板2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机身13,第二支撑板2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机身14,第三支撑板22固定连接于第一旋转结构16。例如,第一旋转结构16采用前述铰链结构形式时,第三支撑板22固定连接于铰链结构的中间部分,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分别连接于两个侧连接部分,同时,第一支撑板2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机身13,且第一支撑板20和该侧的侧连接部分通过连杆结构(未图示)等实现传动连接,基于四连杆机构等传动方式,实现在第一机身13和侧连接部分相对中间部分转动在180°左右以从展开状态翻折至折叠状态时,该转动通过连杆结构传递给第一支撑板20,使第一支撑板20相对第一机身13转动对应角度,如等于第一过渡段d1的弯折角度(即第一过渡段d1相对第一屏部12a弯折的角度),以适配支撑第一过渡段d1;第二支撑板2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机身14,且第二支撑板21和该侧的侧连接部分通过连杆结构(未图示)等实现传动连接,基于四连杆机构等传动方式,实现在第二机身14和侧连接部分相对中间部分转动在180°左右以从展开状态翻折至折叠状态时,该转动通过连杆结构传递给第二支撑板21,使第二支撑板21相对第二机身14转动对应角度,如等于第二过渡段d2的弯折角度(即第二过渡段d2相对第二屏部12b弯折的角度),以适配支撑第二过渡段d2。
通过该设置,在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相对展开的状态下(参见图9和图10),第一支撑板20和第二支撑板21分别位于第三支撑板22两侧,且第一支撑板20、第二支撑板21和第三支撑板22三者的支撑面P1在同一平面内,以共同支撑于第一弯折屏部12d之下;在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翻折至相互叠合的状态下(参见图8),第一弯折屏部12d呈水滴形,第一支撑板20旋转至平行于第一过渡段d1的状态,并支撑于第一过渡段d1的下方;第二支撑板21旋转至平行于第二过渡段d2的状态,并支撑于第二过渡段d2的下方;第三支撑板22支撑于圆弧段d3的下方。
再次参见图8-图11,第二支撑结构19包括第四支撑板23和第五支撑板24。第四支撑板23固定连接于第二机身14靠近第三机身15的一侧,第五支撑板24固定连接于第三机身15靠近第二机身14的一侧。
在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相对展开的状态下(参见图9和图11),第四支撑板23和第五支撑板24的支撑面P2在同一平面内,以共同支撑于第二弯折屏部12e之下;
在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相对翻折至折叠状态下(参见图8),第四支撑板23随第二机身14同步旋转至支撑于第二屏部12b和第二弯折屏部12e的交界处附近,第五支撑板24随第三机身15同步旋转至支撑于第三屏部12c和第二弯折屏部12e的交界处附近。
图6和图7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也示出了上述第一支撑结构18和第二支撑结构19。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结构18和第二支撑结构19也可采用其他支撑结构;或者,在第一弯折屏部12d和/或第二弯折屏部12e无需额外支撑时,也可不设置,第一支撑结构18和/或第二支撑结构19。
再次参见图6和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15的背面S2布设有前置摄像头25。
如图6中示出的,前置摄像头25穿过第三机身15背面S2设置的副显示屏26,以利用副显示屏26的厚度空间,对第三机身15的厚度要求相对较小。该实施方式中在副显示屏26上设置通孔K1,用于容置前置摄像头25的前端,使前置摄像头25仅被保护玻璃板27遮挡而不会被副显示屏26遮挡,拍摄画质较佳。
如图7中示出的,前置摄像头25位于副显示屏26内侧,即采用屏下摄像头方案。该方案对第三机身15的厚度要求相对较大,可结合前述第三机身15正面S1和背面S2交角为零或小于第一机身13正面S1和背面S2夹角的设计使用。当然,该方案下,前置摄像头25会受到副显示屏26的影响,可在不考虑该影响或结合其他能降低/消除该影响的方案使用。
再次参见图6和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机身15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设有按键结构28。在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方式下,第三机身15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外露未被机身的转动结构(第一旋转结构16/第二旋转结构17)遮挡,适于布置按键结构28。且如前文,对于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和背面S2平行或夹角小于第一机身13正面S1和背面S2的夹角的情形,第三机身15的外露侧的厚度较大,尤其适配按键结构28的设置。当然,对于第三机身15的正面S1和背面S2夹角等于第一机身13正面S1和背面S2夹角的情形,第三机身15的外露侧仍可设置对厚度尺寸要求较小的按键结构28。
再次参见图6和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折叠设备10还包括后置摄像头29和/或主电池30(主电池30指可折叠设备10中容量最大的电池),后置摄像头29和/或主电池30可设置在第二机身14。第二机身14本身尺寸一般设置为正面S1背面S2平行,较为规整,且厚度可设置得相对第一机身13和第三机身15较大,利于设置主电池30和合适尺寸的后置摄像头29。
继续参见图6和图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折叠设备10包括柔性屏引出线31和天线32。其中柔性屏引出线31用于柔性屏12和可折叠设备10的主板之间的电连接,天线32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柔性屏引出线31从柔性屏12对应第一机身13的较薄一侧引出,天线32设置于第三机身15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
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方案中,第一机身13被夹在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之间,第一机身13的边缘不适合设置折叠态天线。因此,采用从第一机身13的边缘引出柔性屏引出线31,如采用COP(chip on plastic)弯折技术引出,驱动芯片33设在柔性屏引出线31的表面,以减小柔性屏引出线31占用机身的板面空间。第三机身15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未被遮挡,设置天线32不易影响天线信号质量。
配合参见图12和图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13包括第一机身主体13a和连接于第一机身主体13a的第一边壳13b,第二机身14包括第二机身主体14a和连接于第二机身主体14a的第二边壳14b,第三机身15包括第三机身主体15a和连接于第三机身主体15a的第三边壳15b。柔性屏12包括显示区12f和位于显示区12f外围的外沿区12g。需要说明的是,将柔性屏12分为显示区12f和外沿区12g,或分为第一屏部12a、第二屏部12b、第三屏部12c、第一弯折屏部12d和第二弯折屏部12e仅为对柔性屏12的两种不同划分方式,并不表示柔性屏12分别独立拥有上述两组结构。柔性屏12铺贴于第一机身主体13a、第二机身主体14a和第三机身主体15a的正面S1。第一边壳13b、第二边壳14b和第三边壳15b共同组成围于主体11外周的边壳外框34。外沿区12g夹于边壳外框34和第一机身主体13a、第二机身主体14a及第三机身主体15a之间,且边壳外框34沿可折叠设备10宽度方向Y1的一侧或两侧和柔性屏12的对应侧之间具有宽向间隙f1,以容许柔性屏12在可折叠设备10的不同折叠状态变动时相对主体11的宽向位移。该实施方式中,柔性屏12和对应机身之间的附接可设置为容许柔性屏12在折叠时相对机身发生一定错位。实现该效果的附接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柔性屏12和第一机身主体13a及第二机身主体14a之间的粘胶层的粘胶强度较低而容许一定错动。该实施方式中机身的结构设置能够容许柔性屏12弯折时沿宽度方向Y1的错动,同时,第一边壳13b、第二边壳14b和第三边壳15b凸出柔性屏12的外表面,在折叠后边壳之间相互抵顶而使柔性屏12不与对侧结构接触,降低摩擦损伤可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边壳外框34对应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转动连接处,以及对应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转动连接处分别设置缺口K2,使得第一边壳13b和第三边壳15b呈开口相对的U形,分别覆盖第一机身主体13a和第三机身主体15a的三个外边之处;第二边壳14b包括上下两个条形部分,覆盖第二机身主体14a的上下两边处。缺口K2的设置能够避免弯折时第一边壳13b和第二边壳14b之间、第二边壳14b和第三边壳15b之间出现折弯抵触。
配合参见图1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10,该可折叠设备10同样设置为所述第一机身13连接所述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所述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的结构,但第一机身13采用的不是楔形而是台阶形结构。如图14所示,第一机身13的背面在第一机身13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的部分沿第一机身13的厚度方向内凹入形成让位空间C1,使第一机身13呈对应让位空间C1的部分厚度较小、在让位空间C1外的部分厚度较大的台阶形。在叠合于第一机身13时,第三机身15容置于让位空间C1内。在折叠状态下,该可折叠设备10的总厚度基本由第二机身14厚度、第三机身15厚度和第一机身13较薄部分的厚度决定,而第一机身13较薄部分厚度可以设置得较薄,从而可以得到较小整机厚度。可选地,第一机身13靠近第二机身14一侧的向外凸出部分的外表面可以设置为和第三机身15的背面齐平。
配合参见图15,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10,该可折叠设备10同样设置为所述第一机身13连接所述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所述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的结构,但第一机身13并不是整体呈楔形,而是包括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部分和连接在楔形部分的宽度方向一侧或两侧的厚度不变的等厚部分。如图15所示,第一机身13包括中间的楔形部分131和楔形部分131两侧分别设置的等厚部分132,其中靠近第二机身14一侧的等厚部分132用于连接至第二机身,方便水滴形弯折处的转动结构设置,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的等厚部分132用于容置在U形弯折内侧,充分利用U形弯折内侧空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等厚部分132可以仅保留一个。可选地,楔形部分的楔角为0.5-1.8°。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机身13还可以采用前述整体楔形/部分楔形/台阶形之外的其他形式来实现连接所述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所述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的结构的目的。
综合以上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设备10中,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之间以及第三机身15和第二机身14之间均采用内折方式,且第一机身13靠近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大、远离第二机身14一侧厚度较小,降低了第一机身13和第二机身14之间转动连接结构的设计难度,并充分利用第二机身14和第三机身15转折后两者之间的空间,利于可折叠设备10整体厚度的减小,同时该结构中柔性屏12被夹在机身内侧不容易损坏且柔性屏12仅需要满足内折要求,对柔性屏12的性能要求较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体和柔性屏;
所述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机身、第二机身和第三机身;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三机身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身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所述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屏部、第一弯折屏部、第二屏部、第二弯折屏部以及第三屏部;所述第一屏部附接于所述第一机身的正面,所述第二屏部附接于所述第二机身的正面,所述第三屏部附接于所述第三机身的正面;
所述第一机身能够翻折至叠合于所述第二机身,使所述第一屏部和所述第二屏部相对,并夹于所述第一机身的正面和所述第二机身的正面之间;所述第三机身能够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所述第一机身,使所述第三屏部夹于所述第一机身的背面和所述第三机身的正面;
其中,所述第一机身连接所述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大、远离所述第二机身一侧厚度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呈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为0.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身一侧的厚度为4-8mm,所述第一机身远离所述第二机身的一侧的厚度为2-5mm;所述第一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为0.5-2°;
所述第二机身的厚度为4-8mm,所述第二机身的正面和背面相互平行;
所述第三机身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身一侧的厚度为5-8mm,所述第三机身远离所述第二机身的一侧的厚度为2-8mm,所述第三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为0-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机身呈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且所述第三机身连接所述第二机身的一侧厚度较大、远离所述第二机身的一侧厚度较小;
所述第三机身的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机身正面和背面之间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机身的正面和背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机身远离所述第二机身一侧设有按键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包括沿宽度方向厚度逐渐变化的楔形部分和连接在所述楔形部分的宽度方向一侧或两侧的厚度不变的等厚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机身翻折至叠合于所述第二机身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屏部和所述第二屏部相互叠合,所述第一弯折屏部被弯曲成水滴形;
在所述第三机身翻折至叠合于翻折后的所述第一机身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屏部叠合于所述第一机身的背面,所述第二弯折屏部被弯曲成U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机身翻折至叠合于所述第二机身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屏部和所述第二屏部相贴合或间距小于1.0mm,被弯曲成水滴形的所述第一弯折屏部包括圆弧段、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过渡连接于所述圆弧段和所述第一屏部之间,所述第二过渡段过渡连接于所述圆弧段和所述第二屏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之间通过第一旋转结构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之间通过第二旋转结构转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旋转结构为铰链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折叠设备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弯折屏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弯折屏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
所述第一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机身,所述第二支撑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身,所述第三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结构;
在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相对展开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两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三者的支撑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共同支撑于所述第一弯折屏部之下;
在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翻折至相互叠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折屏部呈水滴形,所述第一支撑板旋转至平行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状态,并支撑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撑板旋转至平行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状态,并支撑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撑板支撑于所述圆弧段的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四支撑板和第五支撑板;
所述第四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身靠近所述第三机身的一侧,所述第五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机身靠近所述第二机身的一侧;
在所述第三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相对展开的状态下,所述第四支撑板和所述第五支撑板的支撑面在同一平面内,以共同支撑于所述第二弯折屏部之下;
在所述第三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相对翻折至折叠状态下,所述第四支撑板随所述第二机身同步旋转至支撑于所述第二屏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屏部的交界处附近,所述第五支撑板随所述第三机身同步旋转至支撑于所述第三屏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屏部的交界处附近。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机身的背面还设有副显示屏,所述副显示屏外侧设置保护玻璃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机身的背面布设有前置摄像头,所述前置摄像头穿过所述副显示屏或位于所述副显示屏内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后置摄像头和/或主电池,所述后置摄像头和/或所述主电池设置在所述第二机身。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柔性屏引出线和天线;
所述柔性屏引出线从所述柔性屏对应所述第一机身的较薄一侧引出,所述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三机身远离所述第二机身一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包括第一机身主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机身主体的第一边壳,所述第二机身包括第二机身主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机身主体的第二边壳,所述第三机身包括第三机身主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三机身主体的第三边壳;所述柔性屏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围的外沿区;
所述柔性屏铺贴于所述第一机身主体、第二机身主体和所述第三机身主体的正面;
所述第一边壳、所述第二边壳和所述第三边壳共同组成围于所述主体外周的边壳外框,所述外沿区夹于所述边壳外框和所述第一机身主体、所述第二机身主体及所述第三机身主体之间,且所述边壳外框沿所述可折叠设备宽向的一侧或两侧和所述柔性屏的对应侧之间具有宽向间隙,以容许所述柔性屏在所述可折叠设备的不同折叠状态变动时相对所述主体的宽向位移。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壳外框对应所述第一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转动连接处,以及对应所述第三机身和所述第二机身转动连接处分别设置缺口。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身的背面在所述第一机身远离所述第二机身一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机身的厚度方向内凹入形成让位空间,使所述第一机身呈对应所述让位空间的部分厚度较小、在所述让位空间外的部分厚度较大的台阶形;
在叠合于所述第一机身时,所述第三机身容置于所述让位空间内。
CN202210277265.0A 2022-03-14 2022-03-14 可折叠设备 Pending CN1167983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7265.0A CN116798311A (zh) 2022-03-14 2022-03-14 可折叠设备
PCT/CN2022/139347 WO2023173857A1 (zh) 2022-03-14 2022-12-15 可折叠设备
EP22902455.9A EP4277246A1 (en) 2022-03-14 2022-12-15 Foldabl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7265.0A CN116798311A (zh) 2022-03-14 2022-03-14 可折叠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98311A true CN116798311A (zh) 2023-09-22

Family

ID=87889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7265.0A Pending CN116798311A (zh) 2022-03-14 2022-03-14 可折叠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77246A1 (zh)
CN (1) CN116798311A (zh)
WO (1) WO202317385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3542B (zh) * 2016-12-21 2020-11-1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可折叠终端
CN208421694U (zh) * 2018-07-13 2019-0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10601968B1 (en) * 2018-11-29 2020-03-24 Wei Hu Koh Foldable wedge-shaped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0557481B (zh) * 2019-08-28 2021-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988114A (zh) * 2019-12-27 2023-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和可折叠设备
CN213585854U (zh) * 2020-10-13 2021-06-29 恩利克(浙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内三折的折叠屏手机结构
CN113497843B (zh) * 2021-07-29 2023-06-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3889011B (zh) * 2021-11-09 2024-03-22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弯折支撑装置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77246A1 (en) 2023-11-15
WO2023173857A1 (zh) 2023-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0564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702881B1 (en) Foldable terminal
CN114006963B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6517948A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542457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018574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EP4040762B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120124A1 (en) Hinge modul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194167B (zh) 折叠机构、壳体组件以及内折叠式电子设备
CN211378428U (zh) 覆盖机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EP4163761A1 (en) Support apparatus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217616A1 (en) Foldable display apparatus
CN111756895B (zh) 电子设备
CN115539490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6464708A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6798311A (zh) 可折叠设备
CN110648592A (zh) 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5762333A (zh) 电子设备、屏幕承托板及柔性屏幕组件
CN219372800U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638961B (zh) 一种可360°折叠的铰链机构及其折叠显示终端
CN115150486B (zh) 折叠电子设备
CN116055591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壳体装置
CN117882026A (zh) 包括显示器支撑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16838696A (zh)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9980857U (zh) 可折叠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