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83745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3745A
CN116783745A CN202180081521.2A CN202180081521A CN116783745A CN 116783745 A CN116783745 A CN 116783745A CN 202180081521 A CN202180081521 A CN 202180081521A CN 116783745 A CN116783745 A CN 116783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width direction
separat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15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岛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83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37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卷绕型的电极体(14)和非水电解质,上述卷绕型的电极体(14)是正极和负极隔着间隔件(13)卷绕而成的,间隔件(13)具有多孔质基材和耐热性多孔质层(32),上述耐热性多孔质层(32)配置在上述多孔质基材上且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中的至少任一者相对,在将间隔件(13)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5份、并将分割成5份的区域设为位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区域A、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区域B、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的区域C、位于上述区域A与上述区域C之间的区域D、位于上述区域B与上述区域C之间的区域E的情况下,上述区域D和上述区域E的空隙率大于上述区域A、上述区域B和上述区域C的空隙率。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高功率、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广泛利用具备正极和负极隔着间隔件卷绕而成的电极体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提出了使间隔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多孔质填料层的多孔度小于中央部的多孔质填料层的多孔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88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要求充放电循环特性的进一步改善。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卷绕型的电极体和非水电解质,上述卷绕型的电极体是正极和负极隔着间隔件卷绕而成的,上述间隔件具有多孔质基材和耐热性多孔质层,上述耐热性多孔质层配置在上述多孔质基材上且与上述正极和上述负极中的至少任一者相对,在将上述间隔件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5份、并将分割成5份的区域设为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区域A、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区域B、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的区域C、位于上述区域A与上述区域C之间的区域D、位于上述区域B与上述区域C之间的区域E的情况下,上述区域D和上述区域E的空隙率大于上述区域A、上述区域B和上述区域C的空隙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卷绕型的电极体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L1-L1的间隔件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截面图。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备:正极11和负极12隔着间隔件13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14、非水电解质、分别配置于电极体14的上下的绝缘板18、19、以及收纳上述构件的电池壳体15。电池壳体15由有底圆筒形状的壳体主体16和堵塞壳体主体16的开口部的封口体17构成。另外,作为电池壳体15,可以例示圆筒形、方形等金属制壳体、层压树脂片而形成的树脂制壳体(所谓层压型)等。
壳体主体16例如是有底圆筒形状的金属制容器。在壳体主体16与封口体17之间设置有垫片28,确保电池内部的密闭性。壳体主体16例如具有侧面部的一部分向内侧伸出的、支撑封口体17的伸出部22。伸出部22优选沿着壳体主体16的周向形成为环状,以其上表面支撑封口体17。
封口体17具有从电极体14侧起依次层叠有过滤器23、下阀体24、绝缘构件25、上阀体26和盖27的结构。构成封口体17的各构件例如具有圆板形状或环形状,除了绝缘构件25以外的各构件相互电连接。下阀体24和上阀体26以各自的中央部相互连接,在各自的周边缘部之间夹设有绝缘构件25。在二次电池10的内压因内部短路等引起的发热而上升时,例如下阀体24以将上阀体26向盖27侧上推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断裂,下阀体24与上阀体26之间的电流路径被切断。如果内压进一步上升,则上阀体26断裂,气体从盖27的开口部排出。
在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中,安装于正极11的正极引线20通过绝缘板18的贯通孔向封口体17侧延伸,安装于负极12的负极引线21通过绝缘板19的外侧向壳体主体16的底部侧延伸。正极引线20通过焊接等与封口体17的底板即过滤器23的下表面连接,与过滤器23电连接的封口体17的顶板即盖27成为正极端子。负极引线21通过焊接等与壳体主体16的底部内表面连接,壳体主体16成为负极端子。
正极11例如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置在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电体例如可以使用铝等在正极的电位范围内稳定的金属的箔、将该金属配置于表层而得的膜等。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另外,适宜包含导电材料、粘结剂。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举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等,具体而言,可以使用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锂镍锰复合氧化物、锂镍钴复合氧化物等,也可以在这些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添加Al、Ti、Zr、Nb、B、W、Mg、Mo等。
作为导电材料,可以单独使用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等碳粉末,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粘结剂,例如可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系树脂、聚丙烯腈(PAN)、聚酰亚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负极12例如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置在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电体例如可以使用铜等在负极的电位范围内稳定的金属的箔、将该金属配置于表层而得的膜等。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另外,适宜包含粘结剂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除了石墨以外,还可以使用难石墨性碳、易石墨性碳、纤维状碳、焦炭和炭黑等。此外,作为非碳系材料,可以使用硅、锡和以它们为主的合金、氧化物。
作为粘结剂,例如可举出氟系树脂、PAN、聚酰亚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腈-丁二烯橡胶(NBR)、羧甲基纤维素(CMC)或其盐、聚丙烯酸(PAA)或其盐、聚乙烯醇(PVA)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图2是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卷绕型的电极体的示意立体图。但是,在图2中,为了容易说明间隔件的构成,将应卷绕于电极体14的间隔件的一部分(卷绕端部)以卷绕前的状态示出。另外,图3是沿着图2的线L1-L1的间隔件的示意截面图。
如图3所示,间隔件13具有多孔质基材30和配置于多孔质基材30的两面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配置于多孔质基材30的一个面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与正极11相对,配置于多孔质基材30的另一个面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与负极12相对。为了防止正负极间短路,将间隔件13设计为宽度和长度均比正极11和负极12大。因此,在制作电极体14时,如果将正极11和负极12与间隔件13重叠,则成为间隔件13从正极11、负极12伸出的形态。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安全性等方面考虑,本实施方式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优选配置于多孔质基材30的至少一个表面、且至少与正极11相对。
图2所示的电极体14在正极11、负极12、间隔件13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卷绕。在此,在本申请说明书中,间隔件13的长度方向与电极体14的卷绕方向对应,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与电极体14的卷绕轴方向对应。并且,如图2所示,将间隔件13在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上分割成5份,划分成各自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5个区域(区域A、区域B、区域C、区域D和区域E)。区域A位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区域B位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区域C位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区域D位于区域A与区域C之间,区域E位于区域B与区域C之间。
在图2所示的间隔件13中,区域D和区域E的空隙率构成为大于区域A、区域B和区域C的空隙率。各区域的空隙率是指各区域中的间隔件13的空隙率。通常,如果反复进行电池的充放电,则在正极·负极的宽度方向上非水电解质的量产生梯度,难以在正极·负极间整体进行均匀的充放电反应,因此充放电循环特性容易降低。因此,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区域D和区域E的空隙率大于区域A、区域B和区域C的空隙率,即使反复进行充放电,也能够使间隔件13整体中的非水电解质的保持量均匀化。其结果是,发挥如下效果:即使反复进行充放电,例如也能够抑制正极·负极的宽度方向上的非水电解质的量的梯度的产生,能够使正极·负极间整体的充放电反应均匀化,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各区域中的间隔件13的空隙率通过调整多孔质基材30的空隙率和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空隙率中的至少任一者来进行,但从容易调整每个区域的空隙率等方面考虑,优选通过调整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空隙率来进行。因此,以下,将各区域中的空隙率设为各区域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空隙率进行说明。各区域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空隙率通过下式计算。
空隙率(%)={(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表观体积-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各成分的实际体积之和)÷(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表观体积)}×100
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表观体积=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实测厚度×面积
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各成分的实际体积=各区域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中所含的各成分的质量÷真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间隔件13的空隙率的情况下,将上述式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替换为间隔件13即可。
区域D优选位于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图2所示的M1)的30%以上且90%以下。另外,区域E优选位于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图2所示的M2)的30%以上且90%以下。通过使区域D和E满足上述范围,从而区域D和E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隔开适度的间隔,因此与偏离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例如能够使间隔件13整体中的非水电解质的保持量更均匀化,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进一步受到抑制。
例如,从进一步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的方面考虑,区域D的宽度相对于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图2所示的M1)的比率优选为20%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50%以下。另外,从进一步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的方面考虑,区域E的宽度相对于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图2所示的M2)的比率优选为20%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50%以下。
区域A的宽度相对于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比率例如优选为20%以上且70%以下。另外,区域B的宽度相对于从间隔件1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比率例如优选为20%以上且70%以下。另外,区域C的宽度相对于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或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比率例如优选为10%以上且50%以下。
多孔质基材30例如由微多孔薄膜、织造布、无纺布等构成。多孔质基材3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等聚烯烃、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聚酯、纤维素等。多孔质基材30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层叠结构。多孔质基材30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3μm~20μm的范围。
多孔质基材30的平均孔径例如优选为0.02μm~0.5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03μm~0.3μm的范围。多孔质基材30的平均孔径使用能够进行基于泡点法(JIS K3832,ASTM F316-86)的细孔径测定的Perm-Porometer(西华产业制)进行测定。
从锂离子透过性等方面考虑,多孔质基材30的空隙率例如优选为30%~80%的范围。关于多孔质基材30的空隙率的计算,将上述式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替换为多孔质基材30即可。
耐热性多孔质层32例如包含填料和粘结剂。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μm~10μm的范围。
通过在耐热性多孔质层32中包含填料,例如能够对耐热性多孔质层32赋予热收缩抑制效果。填料的熔点或热软化点例如优选为150℃以上,更优选为200℃以上。填料例如可举出金属氧化物粒子、金属氮化物粒子、金属氟化物粒子和金属碳化物粒子等。作为金属氧化物粒子,例如可举出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镍、氧化硅、氧化锰等。作为金属氮化物粒子,例如可举出氮化钛、氮化硼、氮化铝、氮化镁、氮化硅等。作为金属氟化物粒子,例如可举出氟化铝、氟化锂、氟化钠、氟化镁、氟化钙、氟化钡等。作为金属碳化物粒子,例如可举出碳化硅、碳化硼、碳化钛、碳化钨等。另外,填料可以为沸石(M2/nO·Al2O3·xSiO2·yH2O,M为金属元素,x≥2,y≥0)等多孔质铝硅酸盐、滑石(Mg3 Si4O10(OH)2)等层状硅酸盐、钛酸钡(BaTiO3)、钛酸锶(SrTiO3)等矿物等。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填料的BET比表面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1m2/g~20m2/g的范围,更优选为3m2/g~15m2/g的范围。填料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0.1μm~5μm,更优选为0.2μm~1μm的范围。
填料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总量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且95质量以下的范围。
粘结剂具有将各个填料彼此粘接、以及将填料与多孔质基材30粘接的功能。通过该粘结剂,多孔质基材30与耐热性多孔质层32之间的剥离强度提高。粘结剂例如可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腈-丁二烯橡胶(NBR)、羧甲基纤维素(CMC)或其盐、聚丙烯酸(PAA)或其盐、聚乙烯醇(PVA)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粘结剂的含量例如相对于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总量优选为5质量%~15质量%的范围。
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空隙率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填料与粘结剂的比率来调整。例如,如果提高填料的比率,则能够形成空隙率高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
对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制作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例如,准备包含填料、粘结剂且填料含有率低的第1浆料、以及包含填料、粘结剂且填料含有率高的第2浆料。然后,将第1浆料涂布于与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表面,另外,将第2浆料涂布于与区域D和区域E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表面后,进行干燥。由此,能够在多孔质基材30的表面形成区域D和区域E的空隙率高于区域A、区域B和区域C的空隙率的耐热性多孔质层32。另外,耐热性多孔质层32的空隙率也可以通过改变填料、粘结剂的材料来调整。
非水电解质包含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的电解质盐。非水溶剂例如可以使用酯类、醚类、乙腈等腈类、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类、以及它们的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等。非水溶剂可以含有将这些溶剂的氢的至少一部分用氟等卤素原子取代而得到的卤素取代物。
作为上述酯类的例子,可举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碳酸甲基异丙酯等链状碳酸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环状羧酸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等链状羧酸酯等。
作为上述醚类的例子,可举出1,3-二氧戊环、4-甲基-1,3-二氧戊环、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环氧丙烷、1,2-环氧丁烷、1,3-二噁烷、1,4-二噁烷、1,3,5-三噁烷、呋喃、2-甲基呋喃、1,8-桉树脑、冠醚等环状醚、1,2-二甲氧基乙烷、二乙醚、二丙醚、二异丙醚、二丁醚、二己醚、乙基乙烯基醚、丁基乙烯基醚、甲基苯基醚、乙基苯基醚、丁基苯基醚、戊基苯基醚、甲氧基甲苯、苄基乙基醚、二苯基醚、二苄基醚、邻二甲氧基苯、1,2-二乙氧基乙烷、1,2-二丁氧基乙烷、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二丁醚、1,1-二甲氧基甲烷、1,1-二乙氧基乙烷、三乙二醇二甲醚、四乙二醇二甲醚等链状醚类等。
作为上述卤素取代物,优选使用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等氟代环状碳酸酯、氟代链状碳酸酯、氟代丙酸甲酯(FMP)等氟代链状羧酸酯等。
电解质盐优选为锂盐。作为锂盐的例子,可举出LiBF4、LiClO4、LiPF6、LiAsF6、LiSbF6、LiAlCl4、LiSCN、LiCF3SO3、LiCF3CO2、Li(P(C2O4)F4)、LiPF6-x(CnF2n+1)x(1<x<6,n为1或2)、LiB10Cl10、LiCl、LiBr、LiI、氯硼烷锂、低级脂肪族羧酸锂、Li2B4O7、Li(B(C2O4)F2)等硼酸盐类、LiN(SO2CF3)2、LiN(C1F21+1SO2)(CmF2m+1SO2){1、m为1以上的整数}等酰亚胺盐类等。锂盐可以将它们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多种混合使用。其中,从离子传导性、电化学稳定性等观点出发,优选使用LiPF6。锂盐的浓度优选设为每1L溶剂为0.8~1.8mol。
接下来,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的制作]
以LiNi0.85Co0.12Al0.03O2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成为94质量份、作为导电材料的碳粉末成为3质量份、作为粘结材料的聚偏氟乙烯成为3质量份的方式进行混合,将该混合物和N-甲基-2-吡咯烷酮在干燥环境下进行湿式混合,制备正极合剂浆料。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布于厚度15μm的铝箔的两面,干燥后,使用辊进行压延。这样,得到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65mm×长度950mm的正极。
[负极的制作]
以石墨粉末成为94质量份、Si氧化物成为3质量份、聚偏氟乙烯粉末成为3质量份的方式进行混合,将该混合物与N-甲基-2-吡咯烷酮混合,制备负极合剂浆料。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布于铜箔的两面,干燥后,使用辊进行压延。这样,得到在负极集电体的两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65mm×长度1000mm的负极。
[间隔件的制作]
制备将氧化铝粒子和芳族聚酰胺树脂以规定的比率混合而成的第1浆料。另外,制备了与第1浆料相比提高了氧化铝粒子的比率的第2浆料。将第1浆料和第2浆料涂布于聚乙烯制的多孔质基材(厚度10μm)的一个表面。具体而言,将第1浆料涂布于与图2所示的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一个表面,另外,将第2浆料涂布于与图2所示的区域D和区域E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表面后,进行干燥。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D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40%~80%的位置,另外,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E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40%~80%的位置。通过以上操作,得到在多孔质基材的一个表面形成有厚度3μm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宽度67mm×长度1100mm的间隔件。
所得到的间隔件的区域A、区域B、区域C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空隙率为70%,区域D和区域E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空隙率为75%。
[非水电解质的制备]
在将碳酸亚乙酯和碳酸甲乙酯以30∶70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溶解1摩尔/升的LiPF6,由此制备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
(1)在正极集电体上安装正极引线,在负极集电体上安装负极引线。然后,以间隔件的耐热性多孔质层与正极相对的方式将间隔件配置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然后,将它们卷绕,制作卷绕型的电极体。
(2)在电极体的上下分别配置绝缘板,将负极引线焊接于壳体主体,将正极引线焊接于封口体,将电极体收纳于壳体主体内。
(3)在向壳体主体内注入非水电解质后,将壳体主体的开口端部隔着垫片用封口体密封。将其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比较例1>
在间隔件的制作中,将第1浆料涂布于多孔质基材的一个表面整体,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间隔件的区域A~区域E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空隙率为70%。
<比较例2>
在间隔件的制作中,将第2浆料涂布于多孔质基材的一个表面整体,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间隔件的区域A~区域E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空隙率为75%。
<比较例3>
在间隔件的制作中,将第1浆料涂布于与区域A和区域B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一个表面,另外,将第2浆料涂布于与区域C、区域D和区域E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表面,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间隔件的区域A、区域B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空隙率为70%,区域C、区域D和区域E中的耐热性多孔质层的空隙率为75%。
[充放电循环特性]
将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25℃的温度环境下进行恒流充电(电流1500mA,终止电压4.2V)-恒压充电(电压4.2V,终止电流90mA)后,进行恒流放电(电流2250mA,终止电压2.5V)。将该充放电循环进行700次循环,求出容量维持率。将其结果汇总于表1。
容量维持率(%)=(第700次循环放电容量/第1次循环放电容量)×100
[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与比较例1~3相比显示出高的容量维持率。根据该结果可以说,通过使用区域D和区域E的空隙率大于区域A、区域B和区域C的空隙率的间隔件,能够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实施例2>
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D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30%~90%的位置,另外,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E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30%~90%的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评价充放电循环特性。
<实施例3>
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D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20%~70%的位置,另外,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E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20%~70%的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评价充放电循环特性。
<实施例4>
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D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45%~95%的位置,另外,将涂布第2浆料的区域E设定在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45%~95%的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评价充放电循环特性。
在表2汇总了实施例1~4中的容量维持率的结果。
[表2]
如表2所示,实施例1与实施例2~4相比显示出高的容量维持率。根据该结果可以说,通过使用空隙率高的区域D位于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30%以上且90%以下、空隙率高的区域E位于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30%以上且90%以下的间隔件,能够进一步抑制充放电循环特性的降低。
<实施例5>
除了以间隔件的耐热性多孔质层与负极相对的方式将间隔件配置在正极与负极之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评价充放电循环特性。
<实施例6>
将第1浆料涂布于与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两面,另外,将第2浆料涂布于与区域D和区域E对应的多孔质基材的两面,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评价充放电循环特性。
在表3汇总了实施例1、5~6中的容量维持率的结果。
[表3]
如表3所示,实施例1和6与实施例5相比显示出高的容量维持率。其结果是,优选耐热性多孔质层至少与正极相对。
附图标记说明
10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1正极,12负极,13间隔件,14电极体,15电池壳体,16壳体主体,17封口体,18、19绝缘板,20正极引线,21负极引线,22伸出部,23过滤器,24下阀体,25绝缘构件,26上阀体,27盖,28垫片,30多孔质基材,32耐热性多孔质层。

Claims (3)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卷绕型的电极体和非水电解质,所述卷绕型的电极体是正极和负极隔着间隔件卷绕而成的,
所述间隔件具有多孔质基材和耐热性多孔质层,所述耐热性多孔质层配置在所述多孔质基材上且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中的至少任一者相对,
在将所述间隔件在宽度方向上分割成5份、并将分割成5份的区域设为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区域A、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区域B、位于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的区域C、位于所述区域A与所述区域C之间的区域D、位于所述区域B与所述区域C之间的区域E的情况下,所述区域D和所述区域E的空隙率大于所述区域A、所述区域B和所述区域C的空隙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区域D位于从所述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所述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30%以上且90%以下,所述区域E位于从所述间隔件的宽度方向的所述另一端到中心部的宽度的30%以上且9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耐热性多孔质层至少与所述正极相对。
CN202180081521.2A 2020-12-08 2021-11-3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ending CN1167837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3499 2020-12-08
JP2020203499 2020-12-08
PCT/JP2021/043878 WO2022124142A1 (ja) 2020-12-08 2021-11-30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3745A true CN116783745A (zh) 2023-09-19

Family

ID=81973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1521.2A Pending CN116783745A (zh) 2020-12-08 2021-11-3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5731A1 (zh)
EP (1) EP4261971A1 (zh)
JP (1) JPWO2022124142A1 (zh)
CN (1) CN116783745A (zh)
WO (1) WO20221241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1037B1 (ko) * 2011-04-06 2013-07-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세퍼레이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JP2013218898A (ja) 2012-04-09 2013-10-24 Toyota Motor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650418B1 (ko) * 2012-11-30 2016-08-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스 배출성이 개선된 전기화학소자용 세퍼레이터,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KR102576822B1 (ko) * 2018-05-03 2023-09-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코팅층이 형성된 다공성 기재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US20220052420A1 (en) * 2018-09-25 2022-02-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eparator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24142A1 (ja) 2022-06-16
EP4261971A1 (en) 2023-10-18
JPWO2022124142A1 (zh) 2022-06-16
US20240055731A1 (en)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39652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2868126B (zh) 圆筒型二次电池
CN108713265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3097446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727015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230317941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1923994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1052447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4008823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JP7361340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3994508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WO2023053625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1033820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240055731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100647A1 (ja) 二次電池
CN112913049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3053626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1117615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2158375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230261321A1 (en)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2111774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9997270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2300304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202349770A (zh)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656936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