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72295A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72295A
CN116772295A CN202210242739.8A CN202210242739A CN116772295A CN 116772295 A CN116772295 A CN 116772295A CN 202210242739 A CN202210242739 A CN 202210242739A CN 116772295 A CN116772295 A CN 116772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air
gear
driven gear
wind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427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志强
李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4273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722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72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2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管机。本申请提供的风管机包括壳体、风轮组件、蜗壳组件和动力组件。风轮组件包括转轴和风轮,转轴转动可带动风轮绕第一旋转中心旋转;蜗壳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蜗壳和密封隔板,蜗壳罩设在风轮上;动力组件包括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壳体内的连接板上,从动齿轮穿设连接板与密封隔板固定连接。从动齿轮转动以带动蜗壳绕第二旋转中心旋转;主动齿轮包括椭圆形轮齿,以使从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在背离蜗壳与壳体的干涉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本申请通过动力组件调节蜗壳旋转过程中的旋转中心位置,避免了蜗壳在风管机内转动时发生干涉的问题。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空调器已成为提升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应用广泛。安装在房间上方墙面或房间吊顶上的空调室内机多为侧向出风,制热时热空气密度低,侧出风使热气流上浮,无法吹到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用户,房间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上热下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易手脚冰凉的用户,体验感较差。
相关技术中,为了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气流流向的切换。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旋转风道组件。壳体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旋转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旋转风道组件相对壳体可转动以使空调室内机能够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之间切换,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出风模式时,壳体外的风从第一风口进入且在流经旋转风道组件后从第二风口送出,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出风模式时,壳体外的风从第二风口进入且在流经旋转风道组件后从第一风口送出。壳体包括固定壳部和可动壳部,可动壳部可向着远离固定壳部的方向移动,且移动行程允许旋转风道组件能够在壳体内自由转动。旋转风道组件包括离心风轮组件或轴流风轮组件。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可换向送风的空调室内机旋转风道组件需要提供额外的旋转避让空间。当安装于小尺寸的空调室内机时,离心风轮组件旋转过程中,蜗壳与空调室内机壳体内壁容易产生干涉问题,空调室内机运行不畅。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主动齿轮包括椭圆形轮齿,以使从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在背离蜗壳与壳体的干涉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现有风管机保证机组送风性能,需将蜗壳尽量做大,但由于蜗壳轮廓为非圆形结构,若将蜗壳安装在风管机壳体内,容易导致蜗壳旋转时出现干涉。本申请通过调节蜗壳的相对位置,能够满足小尺寸风管机的需求,同时避免运动干涉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包括壳体、风轮组件、蜗壳组件和动力组件。壳体内固定有连接板;风轮组件包括转轴和风轮,转轴固定穿设风轮,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转轴转动可带动风轮绕第一旋转中心旋转;蜗壳组件包括密封隔板和蜗壳,蜗壳罩设于风轮,且蜗壳与密封隔板固定连接;动力组件包括啮合传动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连接板上,从动齿轮穿设连接板与密封隔板固定连接,主动齿轮旋转以带动从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密封隔板和蜗壳绕第二旋转中心旋转;其中,主动齿轮包括椭圆形轮齿,以使从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第一方向为背离蜗壳与壳体的干涉方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壳体的侧板和底板上分别开设有相垂直的侧风口和下风口,密封隔板转动,可使风管机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间切换,第一出风模式下,风由侧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第二出风模式下,风由下风口进风,侧风口出风;其中,第一出风模式或第二出风模式下,第二旋转中心与第一旋转中心重合,蜗壳位于与风轮同心位置;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切换过程中,动力组件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使蜗壳偏离风轮的轮心位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是指垂直于底板的方向;或者垂直于侧板的方向。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输出端,主动齿轮设置于驱动输出端;其中,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主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以使从动齿轮带动密封隔板相对连接板转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主动齿轮还包括第一齿轮本体和第一连接柱。椭圆形轮齿位于第一齿轮本体的外周,椭圆形轮齿与从动齿轮相啮合;第一连接柱与驱动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柱位于椭圆形轮齿的圆心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缓冲本体和弹性件。缓冲本体套设在从动齿轮上,且位于远离主动齿轮的一侧;弹性件位于缓冲本体上,弹性件用于在密封隔板位移过程中提供阻尼位移的阻尼力,以限定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其中,主动齿轮的圆心与从动齿轮的圆心的连线在弹性件的弹性方向的延长线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轴承,可移动地设置于连接板上,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轴承内圈固定套设在第一连接柱上,轴承外圈与缓冲本体固定连接;其中,从动齿轮转动可带动轴承在第一方向上移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缓冲本体包括弧形条框和凸柱。
弧形条框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弧面和外弧面,内弧面固定贴合在轴承外圈上;凸柱固定在外弧面上;其中,缓冲件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凸柱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第一连接柱穿设限位孔,第一齿轮本体和密封隔板位于连接板的两侧;其中,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限位孔内侧壁上,限位孔用于为第一连接柱提供移动轨道,以使从动齿轮旋转过程中带动蜗壳偏离风轮的轮心,并能够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使蜗壳回到与风轮同心位置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蜗壳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为椭圆形轮齿的齿顶椭圆的长半轴与短半轴的差值;限位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蜗壳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风管机包括壳体、风轮组件、蜗壳组件和动力组件。壳体内固定有连接板;风轮组件包括转轴和风轮,转轴固定穿设风轮,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转轴转动可带动风轮绕第一旋转中心旋转;蜗壳组件包括密封隔板和蜗壳,蜗壳罩设于风轮,且蜗壳与密封隔板固定连接;动力组件包括啮合传动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连接板上,从动齿轮穿设连接板与密封隔板固定连接,主动齿轮旋转以带动从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密封隔板和蜗壳绕第二旋转中心旋转;其中,主动齿轮包括椭圆形轮齿,以使从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第一方向为背离蜗壳与壳体的干涉方向。通过动力组件调节蜗壳旋转过程中的旋转中心位置,避免了在小尺寸风管机内运行时,蜗壳与壳体内壁产生干涉的问题。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缓冲机构和轴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隔板和挡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风管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01:侧风口;102:下风口;2:密封隔板;21:限位孔;22:避让缺口;3:蜗壳;41:第一驱动装置;42:主动齿轮;421:第一齿轮本体;422:第一连接柱;43:从动齿轮;431:第二齿轮本体;432:第二连接柱;5:转轴;6:风轮;7:挡板;71:枢转轴;8:第二驱动装置;9:轴承;10:固定座;11:固定架;12:第三驱动装置;13:连接板;131:避让导轨;14:缓冲机构;141:缓冲本体;142: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
传统风管机可以通过增设旋转风道组件,使其具有两种出风模式,一种是下风口进风,侧风口出风;另一种是侧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其中,壳体包括固定壳部和可动壳部,可动壳部可向着远离固定壳部的方向移动,且移动行程允许旋转风道组件能够在壳体内自由转动。旋转风道组件包括离心风轮组件。现有风管机虽然能够实现风口切换出风,但是整个风管机的占用空间大,无法满足矮小楼层房屋内狭小天花板的空间要求。若将其安装在小尺寸的风管机上,为了保证机组送风性能,需要将蜗壳尽量做大,但由于蜗壳轮廓为非圆心结构,导致蜗壳旋转时底部出现干涉,进而导致风管机卡顿甚至故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包括壳体1、风轮组件、蜗壳组件和动力组件。壳体1内固定有连接板13;风轮组件包括转轴5和风轮6,转轴5固定穿设风轮6,转轴5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1内,转轴5转动可带动风轮6绕第一旋转中心旋转;蜗壳组件包括密封隔板2和蜗壳3,蜗壳3罩设于风轮6,且蜗壳3与密封隔板2固定连接;动力组件包括啮合传动的主动齿轮42和从动齿轮43,主动齿轮42转动连接在连接板13上,从动齿轮43穿设连接板13与密封隔板2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2旋转以带动从动齿轮43转动,进而带动密封隔板2和蜗壳3绕第二旋转中心旋转;其中,主动齿轮42包括椭圆形轮齿,以使从动齿轮43转动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第一方向为背离蜗壳3与壳体1的干涉方向。
具体的,转轴5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1内,转轴5转动可带动风轮6绕第一旋转中心旋转,由于转轴5位置限定,因此第一旋转中心位置固定。蜗壳3套设风轮6,且蜗壳3固定在密封隔板2上,从动齿轮43穿设连接板13与密封隔板2固定连接。连接板13固定在壳体1内,从而使从动齿轮43可带动密封隔板2和蜗壳3相对连接板13转动。主动齿轮42可转动设置在连接板13上,并与从动齿轮43啮合传动,从而通过主动齿轮42的旋转,便能够使从动齿轮43带动蜗壳3绕第二旋转中心转动。
可以理解的,蜗壳3顶部位置随着旋转的开始,外轮廓逐渐减小,顶部空间会越来越大。为了保证风机尺寸及机组送风性能,将主动齿轮42上的轮齿设置为椭圆形。这样,从动齿轮43旋转时,会相对主动齿轮42产生位移,位移方向为背离蜗壳3与壳体1的干涉方向,从而通过在旋转过程中及时调整蜗壳3的旋转中心位置以充分利用蜗壳3顶部空间,避免蜗壳3与壳体1内壁发生干涉的问题,而且能够使风管机的厚度更薄,满足小尺寸风管机的需求。
可选地,壳体1的侧板和底板上分别开设有相垂直的侧风口101和下风口102,密封隔板2转动,可使风管机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间切换,第一出风模式下,风由侧风口101进风,下风口102出风;第二出风模式下,风由下风口102进风,侧风口101出风;其中,第一出风模式或第二出风模式下,第二旋转中心与第一旋转中心重合,蜗壳3位于与风轮6同心位置;第一出风模式切换和第二出风模式切换过程中,动力组件调节第二旋转中心相对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使蜗壳3偏离风轮6轮心位置。
具体的,当风管机运行制热工况时,为第一出风模式,风由侧风口101进风,下风口102出风。风管机的出风方向为向下出风,由于热空气较轻,容易漂浮在房间顶部,通过下出风的方式,能够将热风送到人体区域,提升用户所在区域的舒适度。当风管机运行制冷工况时,为第二出风模式,风由下风口102进风,侧风口101出风。通过侧出风的方式,能够将冷风从上往下降落,使制冷送风更均匀。当风管机出风时,蜗壳3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动力组件不发挥作用,第二旋转中心重合于第一旋转中心。当风管机进行风向切换过程中,蜗壳3进行旋转,以使蜗壳3出风口朝向风管机的侧风口101或者下风口102,在蜗壳3旋转过程中,动力组件不断调节蜗壳3底部距离风管机壳体1内壁间的空间间距,防止类似蜗牛壳结构的蜗壳3旋转过程中与内体内壁发生干涉,进而导致风管机卡顿设置停机故障的问题。在蜗壳3旋转过程中,第一旋转中心位置固定,第二旋转中心与第一旋转中心间的间距,先逐渐增大后逐渐缩小。这样,无需为蜗壳3旋转提供额外的避让空间,并且能够保证风管机的送风性能以及运行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方向是指垂直于壳体1的底板的方向;或者垂直于壳体1的侧板的方向。第一风向可具体根据风管机的安装位置进行选择。可以理解的,当风管机安装于天花板上时,由于天花板空间有限,因此对风管机的厚度要求较高。对于较薄的风管机而言,蜗壳3底部与风管机的底板内壁易产生干涉的问题,因此,风管机的第一方向为垂直于壳体1的底板方向。
可选地,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41。第一驱动装置41固定在连接板13上,第一驱动装置41包括驱动输出端,主动齿轮42设置在驱动输出端上。第一驱动装置41驱动主动齿轮42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43转动,以使从动齿轮43带动密封隔板2相对连接板13转动。
具体的,风管机壳体1内的两侧壁均固定有连接板13,密封隔板2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连接板13之间。从动齿轮43和密封隔板2位于其中一个连接板13的两侧,从动齿轮43和密封隔板2固定连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1驱动主动齿轮42转动,进而能够带动从动齿轮43旋转,以使密封隔板2相对连接板13转动。
可选地,主动齿轮42还包括第一齿轮本体421和第一连接柱422。椭圆形轮齿位于第一齿轮本体421的外周,椭圆形轮齿与从动齿轮43相啮合;第一连接柱422与驱动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柱422位于椭圆形轮齿的圆心上。
具体的,主动齿轮42的轮齿为椭圆形,椭圆形轮齿的齿顶椭圆以第一连接柱422为椭圆圆形,齿顶椭圆包括短轴和长轴。短轴与齿顶椭圆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点和C点,长轴与齿顶椭圆的其中一个交点为B点。从动齿轮43啮合于A点时,风管机运行第一出风模式;从动齿轮43啮合于C点时,风管机运行第二出风模式。通过控制主动齿轮42的转动角度,便能够控制其在不同出风模式间的切换。相比于传统可换向送风的风管机,本申请无需额外设置元件,如微控开关,便可以进行不同出风模式的切换,节省了元件的成本和风管机的内部空间。
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切换过程中,主动齿轮42带动从动齿轮43转动。其中,由A点经B点至C点的齿顶椭圆的弧为第一圆弧。主动齿轮42转动过程中,从动齿轮43沿着第一圆弧的路径与主动齿轮42啮合传动,以使蜗壳3的旋转中心沿着第一圆弧先逐渐偏离风轮6的旋转中心,后逐渐回到原位,从而能够在蜗壳3旋转过程中,规避蜗壳3底部与壳体1内的底壁面发生干涉的问题。
可选地,从动齿轮43包括第二齿轮本体431和第二连接柱432。第二齿轮本体431的外周为圆形轮齿,第二连接柱432位于圆形轮齿的圆心上。第二连接柱432穿设连接板13与密封隔板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密封隔板2相对连接板13的运行形式。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轴承9,轴承9可移动地设置于连接板13上,轴承9包括轴承9内圈和轴承9外圈,轴承9内圈固定套设在第二连接柱432上,轴承9外圈与缓冲本体141固定连接,从动齿轮43转动可带动轴承9在第一方向上转动。这样,既能够避免密封隔板2相对连接板13转动时产生摩擦,避免元件不必要的损伤;又能避免蜗壳3旋转过程中,缓冲件在蜗壳3旋转方向上产生形变的问题。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缓冲机构14。缓冲机构14包括缓冲本体141和位于缓冲本体141上的弹性件142。缓冲本体141套设在从动齿轮43上,缓冲本体141位于远离主动齿轮42的一侧;弹性件142用于在密封隔板2位移过程中提供阻尼位移的阻尼力,以限定主动齿轮42与从动齿轮43啮合;其中,主动齿轮42的圆心与从动齿轮43的圆心的连线在弹性件142的弹性方向的延长线上。这样,能够避免从动齿轮43偏离主动齿轮42的问题,使二者始终处于啮合传动的关系中。弹性件142的弹性方向为从动齿轮43轮心和主动齿轮42轮心所在延长线上,这样,能够使弹性件142更稳定地调节间距。
可选地,缓冲本体141包括弧形条框和凸柱。弧形条框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弧面和外弧面,内弧面固定贴合在轴承9外圈上;凸柱固定在外弧面上;其中,缓冲件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凸柱上。弧形条框套设在从动齿轮43的第二连接柱432外侧轴承9上,且位于远离主动齿轮42的一侧。凸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柱上套设有弹簧,弹簧自然状态下的长度要远大于凸柱长度。弹簧的一端在凸柱上,并压在外弧面上,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连接板13开设的限位孔21内,从而调节密封隔板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进而调节蜗壳3的旋转中心位置,避免蜗壳3旋转过程中出现运行干涉的问题,提高风管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出风性能。
可选地,连接板13开设有限位孔21,第一连接柱422穿设限位孔21,第二齿轮本体431和密封隔板2位于连接板13的两侧;其中,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限位孔21内侧壁上,限位孔21用于为第二连接柱432提供运行轨道,以使从动齿轮43旋转过程中带动蜗壳3偏离风轮6的轮心,并能够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使蜗壳3回到与风轮6同心位置上。这样,风管机在出风时,第二旋转中心和第一旋转中心重合,使蜗壳3和风轮6的旋转轴5线重合,提高风管机的送风稳定性。在切换过程中,又能使蜗壳3边旋转边上移,节省空间,且能够避免蜗壳3底部与壳体1内壁发生干涉的问题。
可选地,蜗壳3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为椭圆形轮齿的齿顶椭圆的长半轴与短半轴的差值;限位孔2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蜗壳3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这样,能够为轴承9的移动提供避让空间。
可选地,风管机的部分部件间存在如下尺寸关系:h=k*D,k∈[2.5%,5.5%];h为蜗壳3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D为风轮6的直径。其中,蜗壳3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的定义公式为:h=sd0-sd1,齿顶椭圆的长半轴的长度为sd0,齿顶椭圆的短半轴的长度为sd1。这样,既能保证主动齿轮42与从动齿轮43处于啮合传动状态,并且能够根据风轮6和轮齿的尺寸,更好的调控蜗壳3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合理利用风管机的内部空间。
可选地,限位孔21位于连接板13板面上且垂直弹簧弹性方向上的孔内间距大于或等于轴承9外圈的外直径;或者,限位孔21位于连接板13板面上且垂直弹簧弹性方向上的孔内间距大于或等于弧形条框的两端端部间的间距。这样,能够使第二旋转中心仅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第一旋转中心进行偏移,提高了风管机的稳定性。
可选地,密封隔板2设置有多个避让缺口22,多个蜗壳3的出风口一一卡接在多个避让缺口22上。密封隔板2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开设有避让缺口22,蜗壳3出风口固定在避让缺口22上;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垂直固定连接;其中,第二隔板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蜗壳3进风口的两侧,第一隔板位于两个第二隔板之间。这样,能够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连接更可靠,定位更准确。密封隔板2不仅对多个蜗壳3起到了一定承载和支撑作用,防止壳体1变形。而且能够带动蜗壳3转动,使风管机无需额外的风道切换元件便能实现风口的切换出风。
可选地,离心风机的数量为多个,转轴5固定穿设多个离心风机的风轮6,转轴5轴向转动可带动多个风轮6旋转。转轴5与密封隔板2互相独立,从而使蜗壳3和风轮6能够独立工作,以实现多种出风模式。其中,离心风机的数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个数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任意数量。
可选地,蜗壳3包括上蜗壳部和下蜗壳部,上蜗壳部包括蜗壳出风口和上壳面,上蜗壳部一体成型。多个上蜗壳部固定卡接在密封隔板2的多个避让缺口22上,下蜗壳部与上蜗壳部一一对应连接。下蜗壳部和上蜗壳部可采用卡扣的形式相连接,也可采用其他可拆卸的连接形式,在此不做限定。为了加强上蜗壳部的强度,可增设L形固定板,L形固定板的两侧边分别固定在上蜗壳部的出风口位置和密封隔板2上。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挡板7和第二驱动装置8。挡板7包括枢转轴71,挡板7通过枢转轴71与密封隔板2枢转连接;第二驱动装置8固定在密封隔板2上,第二驱动装置8用于驱动枢转轴71轴向旋转以带动挡板7转动,挡板7用于隔离蜗壳3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具体的,密封隔板2将蜗壳3出风口和蜗壳3两侧进风口隔离开,密封隔板2下部可通过枢转轴71与挡板7枢转连接。密封隔板2可带动蜗壳3旋转,以使蜗壳3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由下风口102切换到侧风口101,之后通过调节挡板7转动的角度,使风道形成完整的风道曲线,进而使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分隔开,避免了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因存有空隙进而相互干扰造成湍流和紊流的问题,有利于降低风管机内的噪音,提升风管机的送风性能。
可选地,挡板7为弧形板,挡板7的弧形角度风道的弧度相契合。可转动挡板7能够使风管机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下,均能够形成完整的风道曲线,不仅避免了蜗壳3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相互影响,而且优化了送风风道,提升了送风性能。
可选地,连接板13设置有避让导轨131,避让导轨131为弧形槽,密封隔板2带动第二驱动装置8转动,避让导轨131为第二驱动装置8的转动提供轨道。同时,避让导轨131能够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切换中,起到对第二驱动装置8的限位作用。通过弧形缺槽的设置,能够使风管机整机厚度200mm空间内,获得更大的风道空间。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控制单元,被配置为由第二出风模式切换为第一出风模式过程中,先控制挡板7相对密封隔板2转动第一预设角度后,控制密封隔板2带动挡板7整体旋转第二预设角度,再控制挡板7相对密封隔板2转动第三预设角度;由第一出风模式切换为第二出风模式过程中,先控制挡板7相对密封隔板2转动第三预设角度后,控制密封隔板2带动挡板7整体旋转第二预设角度,再控制挡板7相对密封隔板2转动第一预设角度;其中,密封隔板2带动挡板7转动过程中,第二旋转中心先逐渐偏离第一旋转中心,后逐渐调整回到第一旋转中心所在位置。这样,既能避免出现气流紊流的问题,同时能够在整机厚度200mm内,使蜗壳3高度能够设定在180mm到190mm的范围内不会产生干涉问题,提高了风管机的出风性能。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密封衬垫,固定在密封隔板2上,密封隔板2可带动密封衬垫转动;其中,壳体1还包括第二底板,第二底板平行于第一底板,风管机由侧风口101出风时,密封衬垫贴合第二底板。在第一出风模式下,蜗壳3的上壳面与第一底板存在偏移角度,所以密封隔板2与第一底板间具有空隙。通过增设密封衬垫填补空隙,从而更好地隔离蜗壳3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密封衬垫和顶板。顶板平行于底板,密封衬垫固定在第二底板上。风管机由侧风口101出风时,密封隔板2抵接在密封衬垫上,从而封堵密封隔板2与顶板间的空隙,避免出现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发生紊流的问题,提升送风性能。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固定座10和第三驱动装置12。固定座10固定在壳体1上,转轴5穿设固定座10;第三驱动装置12用于驱动转轴5轴向旋转,从而使风轮6旋转出风。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固定架11和滚动轴承9。固定架11固定在壳体1上;滚动轴承9的外圈与固定架11固定连接,内圈与转轴5固定连接。固定架11固定在风管机的壳体1上,固定架11嵌设有滚动轴承9,滚动轴承9外圈与固定架11固定连接,轴承9内圈与转轴5固定连接,以使转轴5转动连接到壳体1上。固定架11和固定座10共同承担转轴5的载荷,从而使转轴5更加稳定的运行。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固定有连接板;
风轮组件,包括转轴和风轮,所述转轴固定穿设风轮,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转轴转动可带动所述风轮绕第一旋转中心旋转;
蜗壳组件,包括密封隔板和蜗壳,所述蜗壳罩设于所述风轮,且所述蜗壳与所述密封隔板固定连接;和,
动力组件,包括啮合传动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从动齿轮穿设所述连接板,并与所述密封隔板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转动,以使所述从动齿轮带动所述密封隔板和所述蜗壳绕第二旋转中心旋转;
其中,所述主动齿轮包括椭圆形轮齿,以使所述从动齿轮转动过程中,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进而调节所述第二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所述第一方向为背离所述蜗壳与所述壳体的干涉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侧板和底板上分别开设有相垂直的侧风口和下风口,所述密封隔板转动,可使所述风管机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间切换,所述第一出风模式下,风由所述侧风口进风,所述下风口出风;所述第二出风模式下,风由所述下风口进风,所述侧风口出风;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模式或所述第二出风模式下,所述第二旋转中心与所述第一旋转中心重合,所述蜗壳位于与所述风轮同心位置;所述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切换过程中,所述动力组件调节所述第二旋转中心相对所述第一旋转中心的间距,使所述蜗壳偏离所述风轮轮心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包括:
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或者,
垂直于所述侧板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输出端,所述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驱动输出端上;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主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从动齿轮转动,以使所述从动齿轮带动所述密封隔板相对所述连接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还包括:
第一齿轮本体,所述椭圆形轮齿位于所述第一齿轮本体的外周,所述椭圆形轮齿与所述从动齿轮相啮合;和,
第一连接柱,与所述驱动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位于所述椭圆形轮齿的圆心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
缓冲本体,套设在所述从动齿轮上,且位于远离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和,
弹性件,位于所述缓冲本体上,所述弹性件用于在密封隔板位移过程中提供阻尼位移的阻尼力,以限定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其中,所述主动齿轮的圆心与所述从动齿轮的圆心的连线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方向的延长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轴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柱上,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缓冲本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从动齿轮转动可带动所述轴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本体包括:
弧形条框,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弧面和外弧面,所述内弧面固定贴合在所述轴承外圈上;和,
凸柱,固定在所述外弧面上;
其中,所述缓冲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凸柱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柱穿设所述限位孔,所述第一齿轮本体和所述密封隔板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
其中,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限位孔内侧壁上,所述限位孔用于为所述第一连接柱提供移动轨道,以使所述从动齿轮旋转过程中带动所述蜗壳偏离所述风轮的轮心,并能够在所述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使所述蜗壳回到与所述风轮同心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为所述椭圆形轮齿的齿顶椭圆的长半轴与短半轴的差值;所述限位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蜗壳旋转时的最大偏心量。
CN202210242739.8A 2022-03-11 2022-03-11 风管机 Pending CN1167722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2739.8A CN116772295A (zh) 2022-03-11 2022-03-11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42739.8A CN116772295A (zh) 2022-03-11 2022-03-11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2295A true CN116772295A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10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42739.8A Pending CN116772295A (zh) 2022-03-11 2022-03-11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722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55139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104110727A (zh) 壁挂式空调器
KR100644544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9458665B (zh) 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811730B (zh) 风管机
CN106610099B (zh) 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
CN116772295A (zh) 风管机
CN2168143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3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111380106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8143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6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624194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811729A (zh) 风管机
KR101727036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2101188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118834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074416B (zh) 吊顶空调器
CN117419381A (zh) 风管机
CN110887208A (zh) 风口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215949942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