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8979A - 盒 - Google Patents
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28979A CN116728979A CN202310203556.XA CN202310203556A CN116728979A CN 116728979 A CN116728979 A CN 116728979A CN 202310203556 A CN202310203556 A CN 202310203556A CN 116728979 A CN116728979 A CN 1167289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housing
- cartridge
- housing portion
-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从带插入口插入的带挂在带引导件上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盒。该盒为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上的盒,并具备盒外壳,在盒外壳上设置有:带送出口,其供从被收纳的带卷筒上放卷出的带向盒外壳外送出;带插入口,其能够供以带的顶端从带送出口伸出到盒外壳外的方式从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向第一方向插入;带引导件,其相对于带插入口而位于第一方向,并对由带印刷装置实施的带的供送进行引导,在带引导件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带接触,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突出部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引导件倒角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上的盒。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一种具备标签带(label tape)、墨带(ink ribbon)、压印辊、收纳有它们的盒外壳的带盒。在盒外壳中,设置有防引入部,所述防引入部通过在与压印辊之间对标签带进行夹持,从而防止标签带的顶端被引入至盒外壳内的情况。
针对于设置有供带从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插入的带插入口的盒外壳,在从带插入口向第一方向插入带时,被插入的带有可能挂在相对于带插入口而被设置在第一方向的带引导件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4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盒为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上的盒,其具备盒外壳,所述盒外壳能够对通过卷绕带而成的带卷筒进行收纳,在盒外壳上设置有:带送出口,其供从收纳于盒外壳中的带卷筒上放卷出的带向盒外壳外送出;带插入口,其在带卷筒被收纳于盒外壳中时,能够供以带的顶端从带送出口伸出到盒外壳外的方式从带卷筒上引出的带从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向第一方向插入;带引导件,其相对于带插入口而位于第一方向,并对由带印刷装置实施的带的供送进行引导,在带引导件上设置有带接触部,所述带接触部与向带送出口供送的带接触,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带接触部的端部处设置有倒角部。
附图说明
图1为从+Z方向观察盒的图。
图2为从+Z方向观察在盒中收纳有带卷筒的带盒的图。
图3为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盒的立体图。
图5为第一外壳部被拆下了的盒的立体图。
图6为第三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7为从+Z方向观察第三外壳部的图。
图8为第一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9为从图8以外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一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10为第二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11为从-Z方向观察第二外壳部的图。
图12为第四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13为从-Z方向观察第四外壳部的图。
图14为从-X方向观察盒的图。
图15为表示压印辊周围的结构的盒的剖视图。
图16为表示第一姿态的压印辊的图。
图17为表示第二姿态的压印辊的图。
图18为从图5以外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一外壳部被拆下了的盒的立体图。
图19为从图10以外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二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20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作为盒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盒1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虽然使用由各个图所示出的XYZ正交坐标系确定的方向来进行说明,但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便于说明的方向,并未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此外,各个结构要素的个数只不过是例示,并未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
盒以及带盒的概要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盒1具备压印辊3、色带(ribbon)卷筒5、收卷芯7、对这些部件进行收纳的盒外壳9。色带卷筒5为墨带11被卷绕在放卷芯13上而形成的部件。从放卷芯13上放卷出的墨带11被收卷在收卷芯7上。头插穿孔15以在Z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设置在盒外壳9上。此外,在盒外壳9的-X方向的面上,设置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带送出口17。
盒1能够对带(tape)卷筒19进行收纳。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将单独的带卷筒19后装入盒1中。另外,工作人员是指,实施带卷筒19的后装入等操作的人员,例如,盒1的购买人。带卷筒19为,成为印刷介质的带21被卷绕在带芯23上而形成的部件。从带卷筒19放卷出的带21从带送出口17向盒外壳9外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1所示的未收纳带卷筒19的盒1简称为“盒1”,将图2所示的收纳有带卷筒19的盒1称为“带盒1T”。将带盒1T安装在带印刷装置501上,且在从所安装的带盒1T送出的带21上实施印刷。
带印刷装置
如图3所示,带印刷装置501具备装置外壳503和安装部罩505。在装置外壳503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键盘507、显示器509、盒安装部511。
键盘507受理来自用户的输入操作。显示器509除了显示从键盘507输入的输入结果之外,还显示各种信息。
盒安装部511被形成为+Z方向开放了的凹状,对带盒1T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另外,由于盒1除了未收纳带卷筒19这一点之外以与带盒1T同样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关于盒1,也能够安装在盒安装部511上。不过,由于盒1未收纳成为印刷介质的带卷筒19,因此,通常情况下,将带盒1T安装在盒安装部511上。
安装部罩505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装置外壳503的+Y方向上的端部处,并对盒安装部511进行开闭。
压印轴513和收卷轴515从盒安装部511的底面起向+Z方向突出。当在盒安装部511上安装带盒1T时,将压印轴513插入到压印辊3中,从而压印辊3与压印轴513卡合。由此,未图示的电机的旋转能够经由压印轴513而传递至压印辊3。同样地,当在盒安装部511上安装带盒1T时,将收卷轴515插入到收卷芯7中,从而收卷芯7与收卷轴515卡合。由此,电机的旋转能够经由收卷轴515而传递至收卷芯7。
在盒安装部511中,设置有热敏头517和头罩519。热敏头517具备未图示的发热元件,并在带21上实施印刷。头罩519局部地覆盖热敏头517。
当在盒安装部511上安装带盒1T时,将热敏头517以及头罩519插穿于头插穿孔15中。接下来,当安装部罩505被关闭时,通过省略了图示的头移动机构而使热敏头517朝向压印辊3进行移动。由此,在热敏头517与压印辊3之间夹持带21以及墨带11。当压印辊3在该状态下进行旋转时,带21以及墨带11被供送。此时,通过热敏头517进行发热,从而将墨带11的油墨转印在带21上,由此,将基于从键盘507输入的输入结果的印刷图像印刷在带21上。
在装置外壳503的-X方向的面上设置有带排出口521。印刷完毕的带21从带排出口521排出。在盒安装部511与带排出口521之间设置有剪切器523。剪切器523将带21切断。由此,带21的印刷完毕部分被断开。
盒外壳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盒外壳9具备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第三外壳部301和第四外壳部401。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在盒外壳9中位于+Z方向,第三外壳部301在盒外壳9中位于-Z方向。带盒1T以第三外壳部301与盒安装部511的底面对置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11上。另外,带盒1T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以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与盒安装部511的底面对置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11上。
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第三外壳部3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相互分体设置。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第三外壳部301为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第三外壳部3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的材质、制造方法并未被限定于此。
第一外壳部101能够在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收纳带卷筒19。即,第一外壳部101以及第三外壳部301构成了带卷筒收纳部25的外壳。能够在带卷筒收纳部25中收纳带卷筒19。通过将第一外壳部101安装在第三外壳部301上,从而能够对带卷筒收纳部25进行封闭,并且通过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一外壳部101,从而能够将带卷筒收纳部25开放。
第二外壳部201相对于第一外壳部101而被设置在-Y方向上。第二外壳部201在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收纳有墨带11。即,第二外壳部201以及第三外壳部301构成了墨带收纳部27的外壳。在墨带收纳部27中收纳有色带卷筒5以及收卷芯7。
第四外壳部401在盒外壳9的-X方向的端部处被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01与第二外壳部201之间。第四外壳部401在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收纳有压印辊3。即,第三外壳部3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构成了压印辊收纳部29的外壳。在压印辊收纳部29中收纳有压印辊3。
由于第二外壳部201通过将后述的图10所示的第二卡合销219压入至图6所示的第3A卡合孔335中而与第三外壳部301组合在一起,因此,难以用手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二外壳部201。另外,能够使用预定的盒拆解装置而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二外壳部201。同样地,由于第四外壳部401通过将后述的图12所示的第四卡合销411压入至图6所示的第3B卡合孔337中而与第三外壳部301组合在一起,从而难以用手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四外壳部401。另外,能够使用预定的盒拆解装置而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四外壳部401。
相对于此,如后文所述,第一外壳部101通过图8所示的被设置于第一外壳部101上的第1A卡合凸部117a、第1B卡合凸部117b以及第1C卡合凸部117c分别与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上的第3A卡合承受部333a、第3B卡合承受部333b以及第3C卡合承受部333c卡合,从而被安装。因此,如图5所示,易于用手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一外壳部101。因此,工作人员通过用手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一外壳部101,在图5所示的第一外壳部101被拆下的盒外壳9中收纳了单独的带卷筒19之后,再次将第一外壳部101安装在第三外壳部301上,从而能够制作收纳有单独的带卷筒19的带盒1T。
第三外壳部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三外壳部301具备第三底壁部303和从第三底壁部303的周缘部起向+Z方向突出的第三侧壁部305。
第三底壁部303在盒外壳9中位于-Z方向。第三芯突起307、A色带引导件309、B色带引导件311、插入引导件313从第三底壁部303起向+Z方向突出。此外,在第三底壁部303上,设置有第三头开口315、压印开口317、放卷开口319、第三收卷开口321、带引导件卡合孔323。
第三芯突起307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第三芯突起307从-Z方向插入至带卷筒19的带芯23中。即,第三芯突起307与后述的第一芯突起107一起成为带卷筒19的旋转轴。
A色带引导件309相对于放卷开口319而被设置在-X方向上。A色带引导件309在放卷芯13与B色带引导件311之间对墨带11的供送进行引导。另外,在A色带引导件309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色带引导件卡合凸部325。色带引导件卡合凸部325与图10所示的被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的第二底壁部203上的色带引导件卡合孔215卡合。因此,A色带引导件309通过第三底壁部303以及第二底壁部203而被两侧支承。
B色带引导件311在第三头开口315的周缘部处被形成为大致方筒状。B色带引导件311构成了头插穿孔15的周壁。B色带引导件311在A色带引导件309与收卷芯7之间以使墨带11绕着头插穿孔15的方式而对墨带11的供送进行引导。B色带引导件311的+Y方向的面的一部分被开放,并将该开放部称为引导件开放部327。在带盒1T被安装在盒安装部511上的状态下,热敏头517经由引导件开放部327在与压印辊3之间对带21以及墨带11进行夹持。
插入引导件313位于第三芯突起307与压印开口317之间,并被设置在压印开口317的附近。插入引导件313当在盒外壳9中收纳带卷筒19时,且在要将从带卷筒19中引出的带21如图1所示而从后述的带插入口33插入时,对带21的插入进行引导。在插入引导件313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插入引导件倒角部329。由此,当将从带卷筒19引出的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时,能够对带21挂在插入引导件313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三头开口315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并被设置在第三底壁部303的-X方向且-Y方向的角部。第三头开口315构成了头插穿孔15的-Z方向的端部。
压印开口317被形成为大致圆形。压印开口317的-Y方向的端部与第三头开口315相连。压印开口317与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卡合。在压印开口317的周缘部处,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向+Z方向突出设置。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被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并与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卡合。
放卷开口319被形成为大致圆形,且相对于第三头开口315而被设置在+X方向上。放卷开口319与放卷芯13的-Z方向的端部卡合。第三收卷开口321被形成为大致圆形,并被设置在第三头开口315与放卷芯13之间。第三收卷开口321与收卷芯7的-Z方向的端部卡合。
带引导件卡合孔323相对于第三头开口315而被设置在+Y方向上。带引导件卡合孔323与被设置在带引导件209上的带引导件卡合凸部217卡合。
第三侧壁部305从第三底壁部303的周缘部向+Z方向突出。在第三侧壁部305之中,将-X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3A侧壁部305a,将+X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3B侧壁部305b,将+Y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3C侧壁部305c,将-Y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3D侧壁部305d。即,在第三外壳部301中,第3A侧壁部305a与第3B侧壁部305b位于彼此相反侧,第3C侧壁部305c和第3D侧壁部305d位于彼此相反侧。
在第三外壳部301上,设置有三个第三卡合承受部333、五个第3A卡合孔335、四个第3B卡合孔337。
三个第三卡合承受部333、即第3A卡合承受部333a、第3B卡合承受部333b以及第3C卡合承受部333c分别与被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01上的三个第一卡合凸部117、即图9所示的第1A卡合凸部117a、第1B卡合凸部117b以及第1C卡合凸部117c卡合。由此,第一外壳部101相对于第三外壳部301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
五个第3A卡合孔335以与第二外壳部201被安装在第三外壳部301上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五个第3A卡合孔335中的四个第3A卡合孔335从第三侧壁部305的+Z方向的端面起向-Z方向延伸,一个第3A卡合孔335从B色带引导件311的+Z方向的端面起向-Z方向延伸。被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上的五个第二卡合销219从+Z方向压入五个第3A卡合孔335中。由此,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三外壳部301组合在一起。
四个第3B卡合孔337以与第四外壳部401被安装在第三外壳部301上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四个第3B卡合孔337中的三个第3B卡合孔337被设置在第三侧壁部305上,一个第3B卡合孔337被设置在插入引导件313上。四个第3B卡合孔337在Z方向上延伸。被设置在第四外壳部401上的四个第四卡合销411从+Z方向压入四个第3B卡合孔337中。由此,第四外壳部401与第三外壳部301组合在一起。
第一外壳部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外壳部101具备第一底壁部103和从第一底壁部103的周缘部起向-Z方向突出的第一侧壁部105。
第一底壁部103在盒外壳9中位于+Z方向。第一芯突起107从第一底壁部103起向-Z方向突出。第一芯突起107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第一芯突起107从+Z方向插入至带卷筒19的带芯23中。即,第一芯突起107与上述的第三芯突起307一起成为带卷筒19的旋转轴。
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即+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弹性部31。作为带弹性部31,例如能够使用碟形弹簧、压缩螺旋弹簧等。带弹性部31向被收纳在盒外壳9中的带卷筒19的带芯23施加带21的宽度方向即-Z方向的载荷。由此,在带21被供送时,可抑制带芯23摇晃的情况,能够使带21的供送稳定。
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处设置有四个固定部109。四个固定部109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周向上,并从第一芯突起107的外周面向径向突出。带弹性部31通过四个固定部109而被固定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处。由此,在第一外壳部101从第三外壳部301被拆下时,能够抑制带弹性部31从第一芯突起107脱离的情况,并能够节省将带弹性部31再次安装到第一芯突起107上的劳力和时间。另外,固定部109并不限定于四个,既可以为三个以下,也可以为五个以上。此外,将带弹性部31固定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上的方法并未被限定于设置固定部109。例如,也可以在碟形弹簧状的带弹性部31的内周部上设置内螺纹,且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外周部上设置外螺纹,并通过拧合而将带弹性部31安装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此外,也可以将带弹性部31嵌入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中,即,与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相嵌合。此外,也可以使用粘合剂而将带弹性部31安装在第一芯突起107的基端部。
在第一底壁部103的-Y方向的边缘部处设置有重叠部111。如图1所示,重叠部111为,在第一外壳部101被安装于第三外壳部301上的状态下与第二外壳部201的第二底壁部203的外侧即+Z方向重叠的部位。通过在第一底壁部103上设置重叠部111,从而即使在从外侧向第一底壁部103施加力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第一底壁部103向内侧即-Z方向挠曲的情况,并且能够抑制带卷筒19被向内侧挠曲了的第一底壁部103按压而在带21的宽度方向即Z方向上压溃的情况。
第一侧壁部105从第一底壁部103的周缘部向-Z方向突出。在第一侧壁部105之中,将-X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1A侧壁部105a,将+X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1B侧壁部105b,将+Y方向的侧壁部称为第1C侧壁部105c。即,在第一外壳部101中,第1A侧壁部105a与第1B侧壁部105b位于相反侧。
另外,在第一外壳部101中,与第一底壁部103为相反侧的面、即第一外壳部101的-Z方向的面被开放。即,在第一外壳部101中,在从第一外壳部101朝向第三外壳部301的方向、即-Z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开放部113。通过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第一开放部113,从而在带卷筒19被收纳于盒外壳9中之后将第一外壳部101安装到第三外壳部301上时,能够抑制第一外壳部101与带卷筒19发生干涉的情况。
此外,在第一外壳部101中,与第1C侧壁部105c为相反侧的面、即第一外壳部101的-Y方向的面被开放。即,在第一外壳部101中,在从第一外壳部101朝向第二外壳部201的方向、即-Y方向上设置有第二开放部115。通过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第二开放部115,从而能够抑制从带卷筒19向带送出口17供送的带21与第一外壳部101发生干涉的情况。
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三个第一卡合凸部117、即第1A卡合凸部117a、第1B卡合凸部117b以及第1C卡合凸部117c。第1A卡合凸部117a、第1B卡合凸部117b以及第1C卡合凸部117c分别与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中的第3A卡合承受部333a、第3B卡合承受部333b以及第3C卡合承受部333c卡合。由此,第一外壳部101相对于第三外壳部301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
第二外壳部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二外壳部201具备第二底壁部203、从第二底壁部203的周缘部起向-Z方向突出的第二侧壁部205。
所述第二底壁部203在盒外壳9中位于+Z方向。第二芯突起207和带引导件209从第二底壁部203起向-Z方向突出。此外,在第二底壁部203中,设置有第二头开口211、第二收卷开口213和色带引导件卡合孔215。
第二芯突起207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第二芯突起207从+Z方向插入至放卷芯13中。即,第二芯突起207成为放卷芯13的旋转轴。在第二芯突起207上设置有省略了图示的色带弹性部。作为色带弹性部,例如能够使用碟形弹簧、压缩螺旋弹簧等。色带弹性部向放卷芯13施加墨带11的宽度方向即-Z方向的载荷。由此,在墨带11被供送时,可抑制放卷芯13摇晃的情况,能够使墨带11的供送稳定。另外,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一外壳部101不同,通常除了带21以及墨带11消耗后以外并不会从第三外壳部301上被拆下,因此,在第二芯突起207上并未设置用于对色带弹性部进行固定的固定部。
带引导件209在带卷筒19与压印辊3之间对带21的供送进行引导。如图1所示,带引导件209以与插入引导件313对置的方式而设置,从带插入口33插入的带21被插入至带引导件209与插入引导件313之间。即,带引导件209相对于带插入口33而位于-Z方向。另外,在带引导件209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引导件卡合凸部217。带引导件卡合凸部217与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的第三底壁部303中的图7所示的带引导件卡合孔323卡合。因此,带引导件209通过第二底壁部203以及第三底壁部303而被两侧支承。
第二头开口211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并被设置在第二底壁部203的-X方向且-Y方向的角部处。第二头开口211构成了头插穿孔15的+Z方向的端部。
第二收卷开口213被形成为大致圆形,并相对于第二头开口211而被设置在+X方向上。第二收卷开口213与收卷芯7的+Z方向的端部卡合。
色带引导件卡合孔215相对于第二芯突起207而被设置在-X方向上。色带引导件卡合孔215与被设置在A色带引导件309上的色带引导件卡合凸部325卡合。
在第二外壳部201上设置有五个第二卡合销219。五个第二卡合销219中的四个第二卡合销219从第二侧壁部205的-Z方向的端面起向-Z方向突出,且一个第二卡合销219位于第二头开口211的附近,并从第二底壁部203起向-Z方向突出。五个第二卡合销219从+Z方向压入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中的五个第3A卡合孔335中。由此,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三外壳部301组合在一起。
第四外壳部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四外壳部401具备第四底壁部403、和从第四底壁部403的-X方向的边缘部起向-Z方向突出的第四侧壁部405。
第四底壁部403在盒外壳9中位于+Z方向。在第四底壁部403上设置有第四外壳侧辊卡合部407。第四外壳侧辊卡合部407为第四底壁部403的内表面即-Z方向的面向+Z方向凹陷了的凹部,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第四外壳侧辊卡合部407与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卡合。在第四外壳侧辊卡合部407中设置有压印轴插穿孔409。在带盒1T被安装于盒安装部511上时,压印轴513插穿于压印轴插穿孔409中。
四个第四卡合销411从第四底壁部403起向-Z方向突出。四个第四卡合销411中的三个第四卡合销411从第四侧壁部405的-Z方向的端面起向-Z方向突出,且一个第四卡合销411从第四底壁部403起向-Z方向突出。四个第四卡合销411从+Z方向压入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中的四个第3B卡合孔337中。由此,第四外壳部401与第三外壳部301组合在一起。
第一卡合凸部以及第三卡合承受部
如图6至图9所示,如上文所述,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第1A卡合凸部117a、第1B卡合凸部117b以及第1C卡合凸部117c。第1A卡合凸部117a从第1A侧壁部105a起向-Z方向突出。第1B卡合凸部117b从第1B侧壁部105b起向-Z方向突出。第1C卡合凸部117c从第1C侧壁部105c起向-Z方向突出。
第1A卡合凸部117a的顶端部被形成为钩状,并从第三外壳部301的内侧、即从+X方向朝向-X方向而与第三外壳部301的第3A卡合承受部333a卡合。第1B卡合凸部117b的顶端部被形成为钩状,并从第三外壳部301的内侧、即从-X方向朝向+X方向而与第三外壳部301的第3B卡合承受部333b卡合。第1C卡合凸部117c的顶端部被形成为钩状,并从第三外壳部301的内侧、即从-Y方向朝向+Y方向而与第三外壳部301的第3C卡合承受部333c卡合。
通过第1A卡合凸部117a、第1B卡合凸部117b以及第1C卡合凸部117c分别与第3A卡合承受部333a、第3B卡合承受部333b以及第3C卡合承受部333c卡合,从而第一外壳部101相对于第三外壳部301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
工作人员在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一外壳部101时,通过用手在X方向上夹着第一外壳部101而使第1A侧壁部105a以及第1B侧壁部105b向内侧挠曲。由此,被设置在第1A侧壁部105a上的第1A卡合凸部117a从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上的第3A卡合承受部333a脱离,被设置在第1B侧壁部105b上的第1B卡合凸部117b从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上的第3B卡合承受部333b脱离。在该状态下,工作人员例如以第1C侧壁部105c的-Z方向的端部为支点而使第一外壳部101向+Z方向旋转。由此,被设置在第1C侧壁部105c上的第1C卡合凸部117c从被设置在第三外壳部301上的第3C卡合承受部333c脱离。
这样,工作人员能够从第三外壳部301上仅拆下第一外壳部101以及第二外壳部201中的第一外壳部101。即,即使第一外壳部101从第三外壳部301上被拆下,由于第二外壳部201被安装在第三外壳部301上,因此,色带卷筒5也依然被收纳在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在色带卷筒5不散开的条件下将带卷筒19后装入盒外壳9中。
此外,通过第1A侧壁部105a和第1B侧壁部105b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被设置在彼此相反侧,从而工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使第1A侧壁部105a以及第1B侧壁部105b向内侧挠曲的操作。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容易地从第3A卡合承受部333a以及第3B卡合承受部333b上分别拆下被设置在第1A侧壁部105a上的第1A卡合凸部117a以及被设置在第1B侧壁部105b上的第1B卡合凸部117b。
此外,工作人员在将第一外壳部101安装在第三外壳部301上时,通过用手在X方向上夹着第一外壳部101而使第1A侧壁部105a以及第1B侧壁部105b向内侧挠曲。在该状态下,工作人员在使第一外壳部101的第一侧壁部105和第三外壳部301的第三侧壁部305对接并使第1C卡合凸部117c从第三外壳部301的内侧与第3C卡合承受部333c卡合之后,使夹着第一外壳部101的力放松。由此,被设置在第1A侧壁部105a上的第1A卡合凸部117a从第三外壳部301的内侧与第3A卡合承受部333a卡合,且被设置在第1B侧壁部105b上的第1B卡合凸部117b从第三外壳部301的内侧与第3B卡合承受部333b卡合。
这样,设置有第1A卡合凸部117a的第1A侧壁部105a与设置有第1B卡合凸部117b的第1B侧壁部105b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被设置于彼此相反侧。由此,工作人员为了从第3A卡合承受部333a以及第3B卡合承受部333b分别拆下第1A卡合凸部117a以及第1B卡合凸部117b,能够容易地实施使第1A侧壁部105a以及第1B侧壁部105b向内侧挠曲的操作。
带插入口
如图1所示,在盒外壳9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带插入口33。带插入口33被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与第四外壳部401之间。带插入口33的-X方向的端部经由后述的图14所示的带导入通道35而与带送出口17相连。
工作人员在将单独的带卷筒19后装入盒外壳9中时,例如在用一只手拿着带卷筒19的同时,用另一只手以使带21的顶端从带送出口17伸出到盒外壳9外的方式而从带卷筒19上引出带21。接下来,工作人员以第三芯突起307被插入至带卷筒19的带芯23中的方式而将带卷筒19放置在第三底壁部303上,并且,将从带卷筒19上引出的带21从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即-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插入至带插入口33中。从带插入口33插入的带21被插入至墨带11与压印辊3之间。
通过这种方式,工作人员能够在不实施用手使带卷筒19旋转而将带21向带送出口17供送这样的花费劳力和时间的工作的条件下,在带21的顶端从带送出口17伸出到盒外壳9外的状态下将带卷筒19收纳在盒外壳9中。
将带插入口33的-Y方向的边缘部称为第二插入边缘部221,将带插入口33的+Y方向的边缘部称为第四插入边缘部413。第二插入边缘部221由第二外壳部201的第二底壁部203构成。第四插入边缘部413由第四外壳部401的第四底壁部403构成。
第二插入边缘部221被形成为向相对于第二插入边缘部221而与压印辊3相反的一侧凸起的圆弧状、即向-Y方向凸起的圆弧状。因此,能够将从带插入口33插入的带21的形状设为,与向-Y方向凸起的压印辊3的外周面相配合而弯曲的形状。由此,在带21被插入至带插入口33中时,能够对带21挂在压印辊3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带送出口以及带导入通道
如图14所示,在盒外壳9的-X方向的面上设置有带送出口17和带导入通道35。
从带卷筒19放卷的带21从带送出口17向盒外壳9外送出。带送出口17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带送出口17的+Z方向的大致一半被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与第四外壳部401之间,且带送出口17的-Z方向的大致一半被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
将带送出口17的-Y方向的边缘部称为第二送出边缘部223。第二送出边缘部223由第二外壳部201的第二侧壁部205构成。第二送出边缘部223在Z方向上延伸。在第二送出边缘部223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送出凸部225。
送出凸部225从第二送出边缘部223起朝向后述的对置边缘部417、即向+Y方向突出。送出凸部225以堵塞带送出口17的+Z方向处的方式而设置。通过该送出凸部225,能够抑制带21从带送出口17向+Z方向脱出的情况。此外,在带21被供送时,通过送出凸部225,能够抑制带21向+Z方向上弯曲或歪斜的情况。
将带送出口17的+Y方向的边缘部中的、由第三外壳部301的第三侧壁部305构成的部分称为第三送出边缘部339,将由第四外壳部401的第四侧壁部405构成的部分称为第四送出边缘部415。第三送出边缘部339在Z方向上延伸。第四送出边缘部415相对于第三送出边缘部339而被设置在+Z方向上。第四送出边缘部415在Z方向上延伸。
带导入通道35将从带插入口33插入的带21向带送出口17导入。带导入通道35将带插入口33的-X方向的端部和带送出口17的+Z方向的端部的+Y方向侧进行连接。即,带导入通道35的+Z方向的端部与带插入口33的-X方向的端部相连,带导入通道35的-Y方向的端部与带送出口17的+Z方向的端部的+Y方向侧相连。
在带导入通道35的+Y方向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对置边缘部417和倾斜边缘部419。对置边缘部417以及倾斜边缘部419由第四外壳部401的第四侧壁部405构成。对置边缘部417在Z方向上延伸,并与送出凸部225对置。在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时,在带导入通道35中,从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插入带21。
倾斜边缘部419被设置在对置边缘部417与第四送出边缘部415之间。倾斜边缘部419以将从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插入的带21向带送出口17导入的方式相对于对置边缘部417而倾斜。即,倾斜边缘部419的-Z方向的端部相对于倾斜边缘部419的+Z方向的端部而位于-Y方向。在带21从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插入时,带21的-Z方向的端部碰到倾斜边缘部419。碰到了倾斜边缘部419的带21由相对于对置边缘部417而倾斜的倾斜边缘部419,从带导入通道35向带送出口17导入。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将从带卷筒19引出的带21从带插入口33向带送出口17插入。
另外,带导入通道35的宽度、即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的间隔大于带送出口17的宽度、即第二送出边缘部223与第四送出边缘部415之间的间隔。因此,在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时,即使是与通常的带21相比而较厚的带21,也能够容易地将带21插入至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
此外,当为了进行带卷筒19的更换等而将从被收纳在盒外壳9内的带卷筒19上引出的带21从带插入口33取出时,使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即+Z方向的端部在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倾斜边缘部419相对于对置边缘部417而倾斜,因此,通过使带21的+Z方向的端部轻微弯曲,从而能够使带21的+Z方向的端部在送出凸部225与对置边缘部417之间通过。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容易地从带插入口33中取出从被收纳在盒外壳9内的带卷筒19上引出的带21。
压印辊以及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
如图15所示,压印辊3具备辊主体37和辊轴39。辊主体37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并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辊主体37被安装在辊轴39的外周面上。
辊轴39例如为树脂制,且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辊轴39上,设置有第一辊侧卡合部41和第二辊侧卡合部43。第一辊侧卡合部41被设置在辊轴39的-Z方向的端部附近,第二辊侧卡合部43被设置在辊轴39的+Z方向的端部处。将辊轴39中的第一辊侧卡合部41与第二辊侧卡合部43之间的部分称为辊安装部45。在辊安装部45的外周面上安装有辊主体37。此外,将辊轴39中的相对于第一辊侧卡合部41而位于-Z方向的部分称为开口插入部47。开口插入部47被插入至压印开口317中。
第一辊侧卡合部41被形成为与辊安装部45、开口插入部47相比而大径。第一辊侧卡合部41与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卡合。将第一辊侧卡合部41的-Z方向的面称为第一辊侧接触面49。第一辊侧接触面49与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的+Z方向的面接触。
第二辊侧卡合部43被形成为与辊安装部45相比而大径。第二辊侧卡合部43与第四外壳侧辊卡合部407卡合。如上文所述,第四外壳侧辊卡合部407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因此,压印辊3能够取图16所示的第一姿态和图17所示的第二姿态,其中,所述第一姿态为直立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为,以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与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相比而从墨带11向+Y方向远离的方式相对于第一姿态而倾斜的姿态。另外,压印辊3直立的第一姿态是指,压印辊3的轴向成为与墨带11的宽度方向即Z方向大致平行的姿态。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压印辊3直立而成为第一姿态时,如果从+Z方向观察盒1,则可经由带插入口33而看到辊主体37的+Z方向的端面37a。另一方面,在压印辊3倾斜而成为第二姿态时,如果从+Z方向观察盒1,则可经由带插入口33而不仅看到辊主体37的+Z方向的端面37a,而且还看到辊主体37的外周面37b,此外,可经由压印轴插穿孔409而看到第二辊侧卡合部43。
在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有第一接触面341和第二接触面343。如图7所示,第一接触面341在从+Z方向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半圆相比而中心角较大的圆弧状。第一接触面341相对于XY平面而倾斜。即,第一接触面341的+Y方向的端部与第一接触面341的-Y方向的端部相比而位于-Z方向。第二接触面343相对于第一接触面341而被设置在-Y方向上,并且如图7所示,在从+Z方向观察时被形成为与第一接触面341相比而中心角较小的两个圆弧状。第二接触面343与XY平面平行。
当盒1以使盒1的-Z方向的面朝下的姿态、即第一辊侧卡合部41以及第二辊侧卡合部43中的第一辊侧卡合部41成为下方的姿态而被载置于桌子上等大致水平的面上时,第一辊侧卡合部41通过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而被支承。此时,由于第一接触面341大于第二接触面343,因此,压印辊3以第一辊侧接触面49与第一接触面341以及第二接触面343中的第一接触面341接触的方式而倾斜,从而压印辊3成为第二姿态。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当压印辊3成为第二姿态时,如上文所述,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与压印辊3的-Z方向的端部相比而从墨带11向+Y方向远离。即,当压印辊3为第一姿态时,压印辊3几乎与墨带11相接,但是当压印辊3为第二姿态时,会在压印辊3与墨带1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将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至墨带11与压印辊3之间时,能够对带21挂在压印辊3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当将带盒1T安装在盒安装部511上时,通过盒安装部511中的在Z方向上延伸的压印轴513在压印辊3的辊轴39中插穿,从而使压印辊3成为图16所示的第一姿态。此时,如图15所示,第一辊侧接触面49成为与第三外壳侧辊卡合部331的+Z方向的面中的第二接触面343接触的状态,从而压印辊3通过第二接触面343而被支承。因此,在压印辊3进行旋转时,能够抑制压印辊3相对于压印轴513而倾斜的情况,并能够通过压印辊3而适当地对带21以及墨带11进行供送。另外,通过压印辊3成为第一姿态,从而带21由压印辊3向-Y方向按压,并且带21的+Z方向的端部从带导入通道35向-Y方向远离而被送出凸部225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带21从带导入通道35向+Z方向脱出的情况。
第二带引导件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带引导件209具备引导件基座部227和九个突出部229。带引导件209通过具备多个突出部229,从而能够跨及带21的整个宽度方向而适当地对带21进行引导。
引导件基座部227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突出部229从引导件基座部227起向+Y方向突出。突出部229被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板状,并在其周面处与带21接触。即,突出部229的接触面被形成为圆弧状,并与向带送出口17供送的带21的印刷面接触。通过突出部229被形成为板状,从而能够减小突出部229与带21的接触面积。此外,通过突出部229与带21接触的接触面被形成为圆弧状,从而能够减小突出部229与带21的接触面积。
九个突出部229被分散地设置在带21的宽度方向即-Z方向上。九个突出部229构成了三个突出组231。突出组231彼此的间隔大于相同的突出组231所包含的突出部229彼此的间隔。因此,与九个突出部229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设置的结构相比,在突出组231与突出组231之间,带21中的与突出部229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的宽度较大。因此,能够减小由与带引导件209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带21的供送负载。
另外,突出组231彼此的间隔是指,从+Z方向开始数第n个突出组231与第(n+1)个突出组231之间的间隔、即第n个突出组231中的位于最靠-Z方向的突出部229、与第(n+1)个突出组231中的位于最靠+Z方向的突出部229之间的间隔。n为1以上的整数。此外,相同的突出组231所包含的突出部229彼此的间隔是指,任意的突出组231中的从+Z方向开始数第m个突出部229与第(m+1)个突出部229之间的间隔。m为1以上的整数。
在各个突出部229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引导件倒角部233。在不同于本实施方式而在各个突出部229的+Z方向的端部处未设置带引导件倒角部233的结构中,在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时,被插入的带21有可能会挂在被设置于带引导件209上的突出部229上。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各个突出部229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引导件倒角部233,从而在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时,能够对带21挂在突出部229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盒1为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501上的盒1,且具备色带卷筒5和盒外壳9。盒外壳9能够对带卷筒19进行收纳,并收纳有色带卷筒5。盒外壳9具备第三外壳部301、第一外壳部101和第二外壳部201。第一外壳部101能够在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对带卷筒19进行收纳。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一外壳部101分体设置,并在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收纳有色带卷筒5。第一外壳部101能够相对于第三外壳部301而进行拆装。
根据该结构,工作人员能够从第三外壳部301中仅拆下第一外壳部101以及第二外壳部201中的第一外壳部101。由此,工作人员能够在色带卷筒5不散开的条件下将带卷筒19后装入盒外壳9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盒1为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501上的盒1,且具备能够对带卷筒19进行收纳的盒外壳9。盒外壳9具备第三外壳部301、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第四外壳部401。第一外壳部101能够在与第三外壳部301之间对带卷筒19进行收纳,并能够相对于第三外壳部301而进行拆装。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一外壳部101分体设置。第四外壳部401与第一外壳部101分体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与第四外壳部401之间,设置有带送出口17和带插入口33。从带卷筒19放卷出的带21从带送出口17向盒外壳9外送出。在带卷筒19被收纳在盒外壳9内时,以使带21的顶端从带送出口17伸出到盒外壳9外的方式从带卷筒19引出的带21能够从作为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插入到带插入口33中。
根据该结构,工作人员能够在不实施用手使带卷筒19旋转而将带21向带送出口17供送这样的花费劳力和时间的操作的条件下,以使带21的顶端从带送出口17伸出到盒外壳9外的状态而将带卷筒19收纳在盒外壳9内。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盒1为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501上的盒1,并具备能够对带卷筒19进行收纳的盒外壳9。在盒外壳9中,设置有带送出口17、带插入口33、带引导件209。从带卷筒19上放卷出的带21从带送出口17向盒外壳9外送出。在带卷筒19被收纳在盒外壳9内时,以使带21的顶端从带送出口17伸出到盒外壳9外的方式从带卷筒19上引出的带21能够从作为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插入到带插入口33中。带引导件209相对于带插入口33而位于-Z方向,并对由带印刷装置501实施的带21的供送进行引导。在带引导件209上,设置有与带21接触的突出部229。在突出部229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引导件倒角部233。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突出部229的+Z方向的端部处设置有带引导件倒角部233,从而在带21从带插入口33插入时,能够对带21挂在突出部229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20而对作为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盒1A进行说明。虽然第二实施方式的盒1A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盒1大致相同的方式而构成,但在第一外壳部101与第二外壳部201卡合且第一外壳部101与第四外壳部401卡合的这一点上有所不同。
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第1A卡合部119和第1B卡合部121。第1A卡合部119以及第1B卡合部121从第一底壁部103起向-Z方向突出。第1A卡合部119被设置在重叠部111上,但其位置并未被特别限定。第1A卡合部119与被设置在第二外壳部201的第二底壁部203上的第二卡合凹部235卡合。第1B卡合部121与被设置在第四外壳部401的第四底壁部403上的第四卡合凹部421。
另外,与上述的第二卡合销219被压入至第3A卡合孔335中的结构不同,第1A卡合部119并不是被压入至第二卡合凹部235中。因此,即使在第1A卡合部119与第二卡合凹部235卡合的状态下,也能够用手容易地从第三外壳部301上拆下第一外壳部101。关于第1B卡合部121也同样。
通过第1A卡合部119与第二卡合凹部235卡合,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外壳部101以及第二外壳部201在X方向或Y方向上晃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盒外壳9整体的刚性。同样地,通过第1B卡合部121与第四卡合凹部421卡合,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外壳部1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在X方向或Y方向上晃动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盒外壳9整体的刚性。
另外,并不被限定于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第1A卡合部119且在第二外壳部201中设置有第二卡合凹部235的结构,也可以为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卡合凹部且在第二外壳部201中设置有卡合部的结构。而且,也可以为在第一外壳部101中设置有卡合部和卡合凹部且在第二外壳部201中设置有与被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01中的卡合部卡合的卡合凹部、和与被设置在第一外壳部101中的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部的结构。关于第一外壳部101和第四外壳部401也同样。
此外,卡合部并未被限定于如第1A卡合部119和第1B卡合部121那样从第一底壁部103起突出的部分,例如,也可以使重叠部111整体作为第1A卡合部119而发挥功能。即,也可以为在第二外壳部201上设置与重叠部111卡合的卡合凹部的结构。
其他的变形例
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能够变更为如下的方式。此外,也可以为将实施方式、变形例分别进行组合的结构。
第一外壳部101、第二外壳部201、第三外壳部3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并未被限定于相互分体设置的结构,只要第一外壳部101与第二外壳部201、第三外壳部301以及第四外壳部401中的任意外壳部为分体设置,则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例如,第二外壳部201与第三外壳部301也可以相互一体,第二外壳部201与第四外壳部401也可以相互一体,第三外壳部301和第四外壳部401也可以相互一体。而且,也可以为第二外壳部201、第三外壳部301和第四外壳部401相互一体化的结构。
并不限定于在第二外壳部201中设置有送出凸部225且在第四外壳部401中设置有对置边缘部417以及倾斜边缘部419的结构,也可以为在第二外壳部201中设置有对置边缘部以及倾斜边缘部且在第四外壳部401中设置有送出凸部的结构。
突出部229的突出高度也可以根据被收纳于盒外壳9内的带21的原材料或厚度而有所不同。此外,在多个突出部229之中,突出高度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被收纳于盒外壳9内的带21为冲切带的情况下,也可以升高与去边部相接的突出部229,并降低与标签部相接的突出部229。突出部229的个数也可以根据被收纳于盒外壳9内的带21的原材料或厚度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被收纳于盒外壳9内的带21为如磁带那样刚性较高的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突出部229配置在与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相对应的两个部位上。
附记
以下,对盒进行附记。
一种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上的盒,其具备盒外壳,所述所述盒外壳能够对通过卷绕带而成的带卷筒进行收纳,在盒外壳上设置有:带送出口,其供从收纳于盒外壳中的带卷筒上放卷出的带向盒外壳外送出;带插入口,其在带卷筒被收纳于盒外壳中时,能够供以带的顶端从带送出口伸出到盒外壳外的方式从带卷筒上引出的带从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向第一方向插入;带引导件,其相对于带插入口而位于第一方向,并对由带印刷装置实施的带的供送进行引导,在带引导件上设置有带接触部,所述带接触部与向带送出口供送的带接触,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带接触部的端部处设置有倒角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带接触部中设置有倒角部,从而在带从带插入口插入时,能够对带挂在带接触部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突出部229为“带接触部”的一个示例。“带引导件倒角部233”为“倒角部”的一个示例。-Z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Z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带引导件包括:引导件基座部;突出部,其从引导件基座部起突出,并作为带接触部而发挥功能。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带引导件与带的接触面积。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突出部被形成为板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突出部与带的接触面积。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突出部的与带接触的接触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突出部与带的接触面积。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带引导件包括多个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跨及带的整个宽度方向而适当地对带进行引导。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多个突出部在第一方向上分散地设置,多个突出部构成了多个突出组,第一方向的突出组彼此的间隔大于相同的突出组所包含的突出部彼此的间隔。
根据该结构,与多个突出部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设置的结构相比,在突出组与突出组之间,带中与突出部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的宽度更大。因此,能够减小由与带引导件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带的供送负载。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具备压印辊,在盒被安装在带印刷装置上时,所述压印辊在与带印刷装置所具备的热敏头之间对带进行供送,盒外壳具有:第三外壳部;第一外壳部,其能够在与第三外壳部之间对带卷筒进行收纳,并能够相对于第三外壳部而进行拆装;第二外壳部,其与第一外壳部分体设置,第四外壳部,其与第一外壳部分体设置,并在与第三外壳部之间收纳有压印辊,带送出口以及带插入口被设置于第二外壳部与第四外壳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工作人员能够从第三外壳部上仅拆下第一外壳部以及第四外壳部中的第一外壳部。由此,工作人员能够在压印辊不会从盒外壳脱离的条件下将带卷筒后装入盒外壳中。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第二外壳部与第四外壳部之间设置有带导入通道,带导入通道将从带插入口插入的带向带送出口导入,在带送出口的边缘部处,以堵塞带送出口中的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处的方式而设置有送出凸部,在带导入通道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对置边缘部和倾斜边缘部,对置边缘部与送出凸部对置,倾斜边缘部以将从送出凸部与对置边缘不之间插入的带向带送出口导入的方式相对于对置边缘部而倾斜。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送出凸部,从而能够抑制带从带送出口向第二方向脱出的情况。此外,通过设置倾斜边缘部,从而能够使从带卷筒上引出的带容易地从带插入口向带送出口插入。
符号说明
1…盒;3…压印辊;9…盒外壳;17…带送出口;19…带卷筒;21…带;33…带插入口;35…带导入通道;101…第一外壳部;201…第二外壳部;209…带引导件;225…送出凸部;227…引导件基座部;229…突出部;231…突出组;233…带引导件倒角部;301…第三外壳部;401…第四外壳部;417…对置边缘部;419…倾斜边缘部;501…带印刷装置;517…热敏头。
Claims (8)
1.一种盒,其特征在于,其为能够安装在带印刷装置上的盒,
所述盒具备盒外壳,所述盒外壳能够对通过卷绕带而成的带卷筒进行收纳,
在所述盒外壳上设置有:
带送出口,其供从收纳于所述盒外壳中的所述带卷筒上放卷出的所述带向所述盒外壳外送出;
带插入口,其在所述带卷筒被收纳于所述盒外壳中时,能够供以所述带的顶端从所述带送出口伸出到所述盒外壳外的方式从所述带卷筒上引出的所述带从所述带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向第一方向插入;
带引导件,其相对于所述带插入口而位于所述第一方向,并对由所述带印刷装置实施的所述带的供送进行引导,
在所述带引导件上设置有带接触部,所述带接触部与向所述带送出口供送的所述带接触,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所述带接触部的端部处设置有倒角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件包括:
引导件基座部;
突出部,其从所述引导件基座部起突出,并作为所述带接触部而发挥功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板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带接触的接触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件包括多个所述突出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散地设置,
多个所述突出部构成了多个突出组,
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突出组彼此的间隔大于相同的所述突出组所包含的所述突出部彼此的间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压印辊,在所述盒被安装在所述带印刷装置上时,所述压印辊在与所述带印刷装置所具备的热敏头之间对所述带进行供送,
所述盒外壳具有:
第三外壳部;
第一外壳部,其能够在与所述第三外壳部之间对所述带卷筒进行收纳,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外壳部而进行拆装;
第二外壳部,其与所述第一外壳部分体设置,
第四外壳部,其与所述第一外壳部分体设置,并在与所述第三外壳部之间收纳有所述压印辊,
所述带送出口以及所述带插入口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部与所述第四外壳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外壳部与所述第四外壳部之间设置有带导入通道,所述带导入通道将从所述带插入口插入的所述带向所述带送出口导入,
在所述带送出口的边缘部处,以堵塞所述带送出口中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处的方式而设置有送出凸部,
在所述带导入通道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对置边缘部和倾斜边缘部,所述对置边缘部与所述送出凸部对置,所述倾斜边缘部以将从所述送出凸部与所述对置边缘部之间插入的所述带向所述带送出口导入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对置边缘部而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36630 | 2022-03-09 | ||
JP2022036630A JP2023131726A (ja) | 2022-03-09 | 2022-03-09 | カートリッジ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28979A true CN116728979A (zh) | 2023-09-12 |
Family
ID=87900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03556.XA Pending CN116728979A (zh) | 2022-03-09 | 2023-03-06 | 盒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86302A1 (zh) |
JP (1) | JP2023131726A (zh) |
CN (1) | CN116728979A (zh) |
-
2022
- 2022-03-09 JP JP2022036630A patent/JP2023131726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06 CN CN202310203556.XA patent/CN116728979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3-08 US US18/180,639 patent/US20230286302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31726A (ja) | 2023-09-22 |
US20230286302A1 (en) | 2023-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37871B1 (en) | Tape reel device and tape cartridg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7735263B (zh) | 色带盒 | |
TWI727291B (zh) | 色帶卡匣及印刷裝置 | |
KR20220163535A (ko) |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 |
TWI760935B (zh) | 卡匣 | |
WO2015146092A1 (ja) |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 |
CN106976326B (zh) | 色带盒 | |
CN116728979A (zh) | 盒 | |
CN111918775B (zh) | 色带盒 | |
CN116728980A (zh) | 盒 | |
CN116728981A (zh) | 盒 | |
JP2005096433A (ja) | ロール紙収納容器及びプリンタ | |
CN112109459B (zh) | 收纳体以及带色带组 | |
EP4242006A1 (en) | Cartridge | |
CN118322730A (zh) | 色带盒 | |
CN118322729A (zh) | 色带盒 | |
CN113165402A (zh) | 墨盒 | |
JP2023133113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KR102429616B1 (ko) | 수용체 및 테이프 리본 세트 | |
CN114670559B (zh) | 带盒 | |
CN112109458B (zh) | 载置台以及带印刷系统 | |
JP2022101043A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5848026A (zh) | 印刷装置 | |
JP2024033158A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22015865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