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5402A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5402A
CN113165402A CN201980081306.5A CN201980081306A CN113165402A CN 113165402 A CN113165402 A CN 113165402A CN 201980081306 A CN201980081306 A CN 201980081306A CN 113165402 A CN113165402 A CN 113165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tridge
mounting
tape
ink cartridge
ink rib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13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5402B (zh
Inventor
石本章雄
佐佐木泰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5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5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4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22Supply arrangements for webs of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17/24Webs supplied from reels or spools attached to the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受到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的电路基板发生挠曲变形的情况的墨盒。墨盒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中,墨盒具备:墨盒外壳,其构成墨盒的外壳体;基板安装部,其被设置于墨盒外壳上;电路基板,其被安装于基板安装部上,并具有当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时与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电极,电路基板通过伴随着接触端子部的弹性位移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向卡合凸部侧被按压;凸部接受部,其相对于电路基板而被设置于与存在电极的第一面相反的一侧,并且能够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时接受卡合凸部。

Description

墨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的墨盒。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一种具备电路基板的油墨墨盒,该电路基板在表面上设置有与弹性触点部件接触的电极。该电路基板以外周部呈框状地接触的方式而被安装于设置有凹部的面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19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目前的油墨墨盒中,可能因伴随着弹性触点部件的弹性变形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产生电路基板的挠曲变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墨盒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上,带印刷装置具备:墨盒安装部,其用于安装墨盒;卡合凸部,其被设置于墨盒安装部上;接触端子部,其相对于卡合凸部而被设置于第一方向侧,并能够向第一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墨盒具备:墨盒外壳,其构成墨盒的外壳体;基板安装部,其被设置于墨盒外壳上;电路基板,其被安装于基板安装部上,并具有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时与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电极,电路基板通过伴随着接触端子部的弹性位移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向卡合凸部侧被按压;凸部接受部,其相对于电路基板而被设置于存在电极的面的相反侧,并且能够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时接受卡合凸部。
附图说明
图1为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安装有带墨盒的状态下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3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安装有色带墨盒的状态下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4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5为表示将带墨盒在装置方向近前侧以成为与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而相对于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色带墨盒重叠的状态的图。
图6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色带墨盒的图。
图7为色带墨盒的立体图。
图8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色带墨盒的图。
图9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色带部近前侧外壳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被拆下后的状态的色带墨盒的图。
图10为用于对带印刷装置在色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1为基板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2为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的基板连接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3为色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的状态下的基板连接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4为从+X侧观察到第二电路基板的图。
图15为从+Y侧观察到第二电路基板的图。
图16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第二基板安装部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第二基板安装部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8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带墨盒的图。
图19为带墨盒的立体图。
图20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带墨盒的图。
图21为用于对带印刷装置在带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22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安装有油墨色带收纳墨盒以及带引导墨盒的状态下的带印刷装置的图。
图23为带引导墨盒的立体图。
图24为从安装方向纵深侧观察到带引导墨盒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以下附图中的方向进行定义。将带印刷装置1的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Z方向和X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设为Y方向。关于Z方向,将下方向或者重力方向设为-Z方向,将上方向设为+Z方向。关于Y方向,将一个方向设为+Y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在图1中,将安装部罩5的旋转轴侧设为+Y方向。关于X方向,将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且将其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在图1中,将俯视观察时的右侧设为+X方向。另外,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当然并未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
[带印刷装置、带墨盒、色带墨盒的概要]
基于图1至图3来对带印刷装置1、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带印刷装置1中,择一地安装有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
如图2所示,在带墨盒101中收纳有第一印刷带103和第一油墨色带105。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在对被收纳于带墨盒101中的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进行运送的同时,在第一印刷带103上实施印刷。
如图3所示,在色带墨盒201中收纳有第二油墨色带205。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的状态下,向带印刷装置1导入从被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外的带辊401被放卷出的第二印刷带403。带印刷装置1在对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和被收纳于色带墨盒201中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进行运送的同时,在第二印刷带403上实施印刷。
另外,虽然未使用状态下的带辊401上的第二印刷带403的长度以及被收纳于色带墨盒201中的第二油墨色带205的长度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被收纳于未使用状态下的带墨盒101中的第一印刷带103的长度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的长度相比而较长。因此,例如在一次性地制作大量的标签的情况下,安装有色带墨盒201。
[带印刷装置]
基于图4来对带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带印刷装置1具备装置外壳3、安装部罩5、和墨盒安装部7。装置外壳3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装置外壳3上,于+X侧的面上设置有从带辊401被放卷出的第二印刷带403用的装置侧带导入口9,且在-X侧的面上设置有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所共用的装置侧带排出口11。装置侧带导入口9将第二印刷带403从装置外壳3外导入装置外壳3内。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向装置外壳3外排出。此外,装置侧带排出口11将从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的带墨盒101被送出的第一印刷带103向装置外壳3外排出。装置侧带导入口9以及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此外,在带印刷装置1内的带运送路径上,将第二印刷带403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的方向设为下游,且将其相反的方向设为上游。
在装置外壳3上,设置有对装置侧带导入口9和墨盒安装部7进行连接的带导入通道13。此外,在装置外壳3上,设置有对墨盒安装部7和装置侧带排出口11进行连接的带排出通道15。带导入通道13以及带排出通道15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槽状。在带排出通道15上设置有剪切器17。剪切器17在带排出通道15上将第一印刷带103或第二印刷带403切断。
安装部罩5对墨盒安装部7进行开闭。在安装部罩5的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第三按压突起21、第四按压突起22、第五按压突起23、和第六按压突起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安装部罩5的外侧的面上设置有键盘以及显示器。键盘受理字符串等印刷信息、或印刷执行等各种指示的输入操作。显示器除了显示从键盘被输入的印刷信息以外,还对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显示器具有成为铰链的转动轴,并且以能够收纳于安装部罩5中的方式而被构成。在显示器被收纳于安装部罩5内时,显示器的显示面与键盘对置。带印刷装置1在键盘受理印刷执行的输入操作时,基于从键盘被输入的印刷信息而执行印刷处理。另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为代替键盘以及显示器而具备触摸面板式显示器等输入显示单元的结构。此外,带印刷装置1也可以为基于从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外部装置接收到的印刷数据以及指令而执行印刷处理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构成将带印刷装置1和作为操作终端的外部装置组合在一起后获得的印刷系统。在设为能够与这些外部装置连接的结构时,键盘以及显示器既可以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上,也可以不设置在带印刷装置1上。
墨盒安装部7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凹状。在此,将墨盒安装部7的内周面中的-X侧的内周面称为第一安装内周面25。将从第一安装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二安装内周面27。将从第二安装内周面27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三安装内周面29。将第三安装内周面29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四安装内周面31。将从第四安装内周面31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五安装内周面33。将从第五安装内周面33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内周面称为第六安装内周面35。第六安装内周面35的-X侧的端部与第一安装内周面25的+Y侧的端部相连。带导入通道13的下游端在第四安装内周面31上开口。带排出通道15的上游端在第一安装内周面25上开口。
在墨盒安装部7的底面、即作为-Z侧的面的安装底面37上,从-X侧起向+Z侧依次突出设置有压纸辊轴39、第一收卷轴43、第一放卷轴41、第二放卷轴45、第二收卷轴47。
压纸辊轴39与第一放卷轴41、第一收卷轴43、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相比而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压纸辊轴39在带墨盒101或者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时被插穿于后文叙述的第一压纸辊109或第二压纸辊203中,并对带墨盒101或色带墨盒201的安装进行引导。另外,在下文中,将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的安装方向简称为“安装方向”,安装方向与压纸辊轴39所延伸的方向、即Z方向平行。此外,安装方向近前侧是指+Z侧,安装方向纵深侧是指-Z侧。
此外,在安装底面3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头部49、卡合凸部51和插入凸部53。头部49位于压纸辊轴39的-Y侧处。头部49具备印刷头55、和覆盖印刷头55的至少+X侧、-Y侧以及安装方向近前侧的头罩壳56。印刷头55为具备发热元件的热敏头。头罩壳56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头罩壳56在带墨盒101或者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中时,与压纸辊轴39一起对带墨盒101或者色带墨盒201的安装进行引导。在图4中,为了对印刷头55进行图示,从而用双点划线假想性地示出了头罩壳56。另外,头罩56以及上述压纸辊轴39为定位部的一个示例。卡合凸部51以接近于第五安装内周面33与第六安装内周面35相交而成的角落部的方式而被设置,且被形成为与第五安装内周面33相面对的板状。即,卡合凸部5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此外,卡合凸部51从安装底面37起以悬臂梁状的形式而突出。插入凸部53位于卡合凸部51与压纸辊轴39的大致中间部处,并且被形成为安装方向纵深侧为大径、且安装方向近前侧为小径的大致附带高低差的圆柱状。
另外,在安装底面3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一钩57、第二钩59、第三钩61和第四钩63。第一钩57位于压纸辊轴39的+Y侧、且位于安装底面37的-X侧的端部处。第二钩59位于第一放卷轴41的+Y侧、且位于在X方向上与第一钩57对置的位置处。第三钩61位于第二放卷轴45与第二收卷轴47的大致中间位置的-Y侧、且位于安装底面37的-Y侧的端部处。第四钩63位于第二收卷轴47的+X侧、且位于安装底面37的+X侧的端部处。此外,在安装底面37上,多个定位销65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被设置。
在第五安装内周面33上,以在卡合凸部51的+X侧处与卡合凸部51相面对的方式而设置有基板连接部67。基板连接部67与对带印刷装置1的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连接。
此处,将墨盒安装部7中的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供带墨盒101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的区域称为第一安装区域69,并将供色带墨盒201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的区域称为第二安装区域71。第一安装区域69相当于由第二安装内周面27的-X侧的大致一半部分、第一安装内周面25、第六安装内周面35、以及第五安装内周面33所包围的区域,第二安装区域71相当于墨盒安装部7的大致全部区域。在图4中,分别由双点划线来表示第一安装区域69的外缘以及第二安装区域71的外缘。
将第一安装区域69和第二安装区域71重叠的区域、即、由第二安装内周面27的-X侧的大致一半部分、第一安装内周面25、第六安装内周面35、以及第五安装内周面33所包围的区域称为重叠区域73。将第一安装区域69和第二安装区域71未重叠、且仅由第二安装区域71构成的区域、即、由第二安装内周面27的+X侧的大致一半部分、第三安装内周面29、以及第四安装内周面31所包围的区域称为非重叠区域75。在重叠区域73中,共通地安装有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在非重叠区域75中,仅安装有色带墨盒201。这样,由于具备供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共通地安装的重叠区域73,因此,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压纸辊轴39、第一放卷轴41、第一收卷轴43、头部49、卡合凸部51、插入凸部53、第一钩57、第二钩59以及基板连接部67位于重叠区域73中。由于头部49被设置于重叠区域73中,因此,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能够共用零件成本较高的印刷头55,从而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第二放卷轴45、第二收卷轴47、第三钩61以及第四钩63位于非重叠区域75中。
图5为表示将带墨盒101在装置方向近前侧以成为与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方式而相对于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色带墨盒201重叠的状态的图。此处,与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是指,从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位置起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移动后的位置。如图5所示,色带墨盒20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具有与带墨盒101重叠的重叠部分A、和未与带墨盒101未重叠且仅由色带墨盒201构成的非重叠部分B。这样,由于色带墨盒201具有与带墨盒101重叠的重叠部分A,因此,能够将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共通地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一部分的区域。借此,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色带墨盒]
根据图6至图8,对色带墨盒201进行说明。色带墨盒201具备第二压纸辊203、第二放卷芯206、第二收卷芯207、保持顶端部209、和将上述部件收纳的第二墨盒外壳211。第二压纸辊203、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压纸辊轴39、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相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二压纸辊203上,设置有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在第二放卷芯206上,卷绕有第二油墨色带205。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被收卷于第二收卷芯207上。另外,在第二墨盒外壳211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二油墨色带的宽度,而存在厚度、即安装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墨盒外壳。
第二墨盒外壳211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墨盒安装部7大致相似的形状。第二墨盒外壳21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具有与第一墨盒外壳115不同的形状。此处,将第二墨盒外壳211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将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将从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将从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起经由第一弯曲面211而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将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将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的-X侧的端部经由第二弯曲面229而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的+Y侧的端部相连。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通过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而构成有高低差。另外,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和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所成的内角α的角度超过180°,例如为大致270°。另外,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以及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为第一周壁部以及第二周壁部的一个示例。
在第二墨盒外壳211上,以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二头插穿孔231。第二头插穿孔23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位于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第二头插穿孔231被配置成沿着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和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第二头插穿孔23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头罩56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第二头插穿孔231以及上述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在色带墨盒2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装拆时,对色带墨盒201进行定位,并对色带墨盒201的装拆进行引导。
第二墨盒外壳211具备近前侧外壳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近前侧外壳被分割为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和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第二纵深侧外壳237成为安装方向纵深侧。虽然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为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以及第二纵深侧外壳237的材质和制法并未被限定于此。
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具备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和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具备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和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第二纵深侧外壳237具备第二纵深壁部247、和从第二纵深壁部24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以及带保持部纵深侧周壁部251。
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以使色带部近前侧周壁部241和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对接的方式而被组合,从而构成了对第二色带部205进行收纳的油墨色带收纳部253的外壳体。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以使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和带保持部纵深侧周壁部251对接的方式而被组合,从而构成了对第二压纸辊203以及保持顶端部209进行收纳的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的外壳体。即,油墨色带收纳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经由第二纵深壁部247而被一体形成。另外,关于被收纳于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的带保持部305,将在后文进行说明。
在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上,设置有第一周壁凹部267、第二周壁凹部269、第三周壁凹部271、第四周壁凹部272。第一周壁凹部267在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的+X侧的端部,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形成为凹状。第二周壁凹部269在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的X方向大致中间部处,被形成为在安装方向上延伸的槽状。第三周壁凹部271在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的-Y侧的端部处,从色带部近前壁部239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形成为凹状。第四周壁凹部272在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Y侧的端部处,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形成为凹状。另外,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上,在与第二周壁凹部269对应的位置处,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周壁凸部273。
此处,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底面、周壁凸部273的突出顶端面、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71的底面分别称为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设置成将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包围。另外,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相对应的位置处。另外,将第四周壁凹部272的底面、以及墨盒侧带排出口261的+Z侧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分别称为第四按压部280以及第五按压部282。第四按压部280以及第五按压部282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四按压突起22以及第五按压突起23相对应的位置处。
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关闭时,被设置于安装部罩5的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分别被第一周壁凹部267、第二周壁凹部269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71导向,并与第一按压部275、第二按压部277以及第三按压部279碰触。即,能够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9、第二按压突起20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而按压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的周围。借此,抑制了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当第二色带205从第二放卷芯206被向第二收卷芯207传送时第二色带205产生起皱的情况。
另外,色带墨盒201能够对色带宽度较大、例如宽度50mm的油墨色带进行收纳。另一方面,为了对油墨色带宽度小于50mm、例如宽度24mm以下的油墨色带进行收纳,也可以设为将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以及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的Z方向上的尺寸缩小后获得的色带墨盒201。此时,也可以设为,不设置第一周壁凹部267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71中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而是使第一按压突起19以及第三按压突起21的双方或者任意一方按压色带部近前壁部239。
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四按压突起22被第四周壁凹部272导向,而与第四按压部280碰触。借此,第四按压部280通过第四按压突起22而被向安装方向纵深侧按压,从而能够使在第四按压部280的附近所设置的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电极部330与接触端子部83恰当地接触。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五按压突起23与第五按压部282碰触。借此,第五按压部282通过第五按压突起23而被向安装方向纵深侧按压,从而能够使在第五按压部282的附近所设置的第二压纸辊203与印刷头55恰当地对置。另外,第五按压部282位于第二压纸辊203以及印刷头55的附近。因此,优选为,当带印刷装置1实施印刷动作时,不被施加由第五按压突起23所产生的负载。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将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之后,能够在第五按压突起23与第五按压部282之间形成间隙。
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上设置有色带侧第一钩卡合部321,在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17上设置有色带侧第二钩卡合部323,在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上设置有色带侧第三钩卡合部325。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色带侧第一钩卡合部321、色带侧第二钩卡合部323以及色带侧第三钩卡合部325分别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钩57、第三钩61以及第四钩63卡合。借此,抑制了色带墨盒201被安装成从安装底面37上浮的状态的情况。
另外,在色带部纵深侧周壁部249中的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安装有第二电路基板327。即,第二电路基板327被安装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所述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与设置有墨盒侧带排出口261的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大致平行地被设置。在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设置有供第二电路基板327安装的第二基板安装部337。
如上所述,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以内角α相对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超过180°的方式而弯曲。因此,在色带墨盒201下落到地板等的情况下,色带侧第三周壁部219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之间的第一弯曲面221、或者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与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相交而成的角部和地板等发生碰撞,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以及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和地板等发生碰撞。因此,在色带墨盒201下落到地板等的情况下,抑制了被设置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电极部330和地板等发生碰撞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机械强度较弱的第二电极部330发生破损的情况。另外,在第二电路基板327被安装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上的结构中,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图8所示,在第二纵深壁部247上,在放卷侧筒部283的+Y侧形成有钩插穿孔299。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二钩59被插穿至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钩插穿孔299中。借此,抑制了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第二钩59与色带墨盒201发生干涉的情况。
根据图6、图7以及图9,对第二带路径257进行说明。第二带路径257被设置于色带部近前侧外壳233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之间。第二带路径257将在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所设置的墨盒侧带导入口259、和在色带侧第一周壁部215上所设置的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连接在一起。另外,墨盒侧带导入口259被设置于油墨色带收纳部253与第二电路基板327之间。即,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位于与第二电路基板327相比靠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侧。在图6以及图9中,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以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第二电路基板327起隔着距离的方式而被设置于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中。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也可以设置于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上。在该情况下,为了设为简单的配置结构,优选为,接近于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和色带侧第四周壁部223交叉的区域。
墨盒侧带导入口259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将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导入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内。墨盒侧带排出口261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将第二印刷带403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排出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外。墨盒侧带导入口259以及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被形成为沿着安装方向的狭缝状。因此,被导入至第二墨盒外壳211内的第二印刷带403以第二印刷带403的宽度方向与安装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而被传送。
将第二带路径257的侧壁部中的油墨收纳部253侧的侧壁部称为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并将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侧的侧壁部称为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在墨盒侧带导入口259的附近处,第二带路径257的宽度、即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与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的间隔变大,以使得第二印刷带403可被顺畅地导入。
在第二带路径257上,从距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较近的一方起依次设置有第二压纸辊203和保持顶端部209。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中的与保持顶端部209对应的部位以保持顶端部209将被插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中的第二印刷带403保持于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的方式而被切口。另外,第二带路径257的墨盒侧带排出口261侧的端部经由后述的第二色带露出部291而与第二头插穿孔231相连。
基于图9来对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进行说明。在第二纵深侧外壳237的第二纵深壁部24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二头周缘凸部281、放卷侧筒部283、收卷侧筒部285、第一色带引导件287、和第二色带引导件289。第二头周缘凸部281被设置于第二头插穿孔231的周缘部处。第二头周缘凸部281的+Y侧即第二压纸辊203侧的一部分被切口,该被切口的部位成为供第二油墨色带205露出的第二色带露出部291。借此,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插穿于第二头插穿孔231中的印刷头55隔着第二油墨色带205以及第二印刷带403而与第二压纸辊203对置。
放卷侧筒部283以及收卷侧筒部28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对应的位置处。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向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放卷侧筒部283以及收卷侧筒部285中分别插入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借此,抑制了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与色带墨盒201发生干涉的情况。
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一边依次被收卷侧筒部283、第二头周缘凸部281、收卷侧筒部285、第一色带引导件287以及第二色带引导件289引导,一边被收卷于第二收卷芯207上。即,放卷侧筒部283以及收卷侧筒部285并非仅仅供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插入,也作为对第二油墨色带20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在第二纵深壁部247上,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地设置有第二筒状轴部293。第二筒状轴部293被形成为大致带高低差的圆筒状。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至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筒状轴部293中。
在第二纵深壁部247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295。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定位孔295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定位销65卡合。借此,色带墨盒2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定位。
在第二纵深壁部247上,以位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与色带侧第六周壁部227相交而成的角落部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对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卡合凸部51进行接受。
在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中,收纳有具备保持顶端部209的带保持部305。带保持部305用于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对预先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保持。
如图6以及图9所示,带保持部305具备保持顶端部209、臂支轴307、臂部309、卡合销311、和滑动板313。保持顶端部209被设置于臂部309的一方的端部处。保持顶端部209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对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保持。由于通过保持顶端部209而对第二印刷带403进行保持,因此,抑制了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的第二印刷带403从第二带路径257脱离的情况,并且,能够减小当第二印刷带403在第二带路径257中被传送时对第二印刷带403所施加的摩擦阻力。
臂支轴307从第二纵深壁部24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臂部30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臂部309的与设置有保持顶端部209的端部为相反侧的端部中插穿有臂支轴307。臂部309以相对于臂支轴307而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即,臂部309被设置成能够在接近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其中,所述接近位置是指,被设置于臂部309上的保持顶端部209接近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且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对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保持的位置,所述分离位置是指,被设置于臂部309上的保持顶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的位置。另外,在臂支轴307上设置有带保持弹簧315。带保持弹簧315针对臂部309而朝向接近位置施加力。另外,作为带保持弹簧315,例如能够使用扭力螺旋弹簧。卡合销311被设置于臂部309的设置有保持顶端部209的端部与臂部309的弯曲部之间。卡合销311从臂部309而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
滑动板313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而在Y方向上滑动。滑动板313具备板主体317和抓手部319。板主体317被设置成,在带保持部近前前壁部243的内侧即-Z侧与带保持部近前壁部243大致平行。板主体317与卡合销311的顶端部卡合。即,板主体317经由卡合销311而与臂部309连接。另外,板主体317与第二压纸辊203卡合。抓手部319从板主体31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并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另外,虽然滑动板313与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同样地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是,滑动板313的材质和制法并未被限定于此。
用户在抓住抓手部319而使滑动板313滑动至+Y侧的非保持位置时,经由卡合销311而与板主体317连接的臂部309将克服带保持弹簧315而向分离位置旋转,并且第二压纸辊203的+Z侧的顶端部向+Y侧移动。换言之,当使滑动板313滑动至+Y侧的非保持位置时,第二压纸辊203的+Z侧的顶端部将向远离第二色带露出部291的方向倾斜。借此,被设置于臂部309上的保持顶端部209将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并且,第二压纸辊203将从露出于第二色带露出部291的第二油墨色带205分离。
另一方面,当用户使滑动板313滑动至-Y侧的保持位置时,臂部309将向接近位置旋转,并且第二压纸辊203的+Z侧的顶端部将向-Y侧移动。借此,保持顶端部209在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之间对第二印刷带403进行保持,并且,第二压纸辊203靠近露出于第二色带露出部291的第二油墨色带205。
由于具备这样构成的带保持部305,因此,抑制了以下情况,即,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预先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的第二印刷带403从第二带路径257脱离的情况。因此,用户能够通过将预先向第二带路径257导入第二印刷带403的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而将第二印刷带403和色带墨盒201同时安置于带印刷装置1上。即,用户无需分开实施将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操作、和将第二印刷带403导入至墨盒安装部7中的操作。
在第二印刷带403未被导入至色带墨盒201的第二带路径257上的情况下,用户在将色带墨盒201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之前,将第二印刷带403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即,用户通过将滑动板313滑动至非保持位置,从而使保持顶端部209从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分离,并且使第二压纸辊203从第二油墨色带205分离。在该状态下,以第二印刷带403穿过第二压纸辊203与第二油墨色带205之间的方式,从墨盒侧带导入口259或者从被开放的第二带路径25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向第二带路径257导入第二印刷带403。即,用户通过将滑动板313滑动至保持位置,从而使保持顶端部209靠近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并且使第二压纸辊203靠近第二油墨色带205。借此,被导入至第二带路径257上的第二印刷带403由保持顶端部209保持。
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压纸辊轴39被插穿于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中,因此,与第二压纸辊203卡合的滑动板313无法从保持位置滑动至非保持位置。因此,抑制了以下情况,即,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用户错误地将滑动板313滑动至非保持位置,从而使第二印刷带403的保持状态被解除,进而使第二印刷带403从第二带路径257上脱离的情况。
[色带墨盒安装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10,对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压纸辊轴39、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分别插穿于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压纸辊203的第二压纸辊轴插穿孔213、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中。借此,在带印刷装置1上所设置的传送电动机的驱动力能够传递至第二压纸辊203、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
另外,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头部49被插穿至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二头插穿孔231中。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之后,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通过头移动机构而使印刷头55朝向压纸辊轴39进行移动。借此,在印刷头55与第二压纸辊203之间夹持有第二印刷带403以及第二油墨色带205。另外,将第二压纸辊203在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着第二印刷带403以及第二油墨色带205的部分称为第二传送部分79。
在该状态下,当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时,第二压纸辊203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二收卷芯207向收卷方向进行旋转。借此,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传送,并且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被收卷于第二收卷芯207上。
另外,当传送电动机向返回方向旋转时,第二压纸辊203向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二放卷芯206向卷绕返回方向旋转。借此,关于第二印刷带403,从墨盒侧带排出口261被排出的第二印刷带403被拉回至第二墨盒外壳内,并且从第二放卷芯206被放卷出的第二油墨色带205被回卷至第二放卷芯206。这样,插穿至第二放卷芯206中的第二放卷轴45、和插穿至第二收卷芯207中的第二收卷轴47构成对第二油墨色带205进行传送的第二油墨色带输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从而一边传送第二印刷带403以及第二油墨色带205,一边将从键盘等被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于第二印刷带403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剪切器17进行切断动作,从而将第二印刷带403的印刷结束部分切除。然后,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返回方向旋转,从而拉回第二印刷带403,直至第二印刷带403的顶端来到印刷头55与第二压纸辊203的夹持位置的附近为止。借此,能够缩短在接着被印刷的第二印刷带403的长边方向前方所产生的空白。
此处,将在第二传送部分79中由第二压纸辊203施加于第二印刷带403的力称为第二传送力Fc。当朝向第二传送力Fc的方向、即、装置侧带排出口11传送第二印刷带403时,将在第二传送部分79中传送第二印刷带403的方向称为第二传送方向。第二传送方向与印刷头55在和第二压纸辊203之间夹住第二印刷带403的方向正交。另外,作为第二传送力Fc的反力,将作用于色带墨盒201的力称为第二传送反力Fd。当第二印刷带403的传送速度加速时,第二传送反力Fd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当第二印刷带403的传送速度减速时,第二印刷带403的张力将会消失,因此,第二传送反力Fd也消失。
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二传送方向相对于第二电路基板327从基板连接部67的接触端子部83接收的力的方向、即-X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二传送角度θc。另外,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二传送部分79处的第二带路径257的方向相对于第二电路基板327从接触端子部83接收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二路径角度θd。第二路径角度θd与第二传送角度θc大致相等。
优选为,第二传送角度θc以及第二路径角度θd低于45°,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计为25°以上且30°以下。由于第二传送角度θc以及第二路径角度θd低于45°,因此,上述第二传送反力Fd的矢量成分中的、X方向的矢量成分Fdx、即将第二电路基板327向接触端子部83进行按压的方向的矢量成分,与Y方向的矢量成分Fdy、即使第二电路基板327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移位的方向的矢量成分相比而较大。借此,能够抑制第二电路基板327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而在Y方向上位置偏移的情况。第二传送角度θc也能够置换为第二印刷带403的向第二压纸辊203的进入角度。第二路径角度θd也可以以构成第二带路径257的色带侧路径侧壁部263和带保持机构侧路径侧壁部265中的任意一个为基准。或者,也可以将第二带路径257的中心设为基准。另外,虽然第二带路径257将墨盒侧带导入口259扩大,但也可以构成为,路径从墨盒侧带导入口259到第二压纸辊203为止依次变窄。
如图10所示,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当带印刷装置1实施印刷处理时,第二印刷带403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经由第二带路径257而从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排出。即,当带印刷装置1实施印刷处理时,第二印刷带403在从装置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从+X侧向-X侧被输送。另一方面,第二电路基板327、进而色带墨盒201从接触端子部83接收的力的方向在从装置方向近前侧观察时,是从+X侧朝向-X侧的方向。换言之,第二印刷带403的输送方向和色带墨盒201从接触端子部83接收的力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
[基板连接部]
根据图11至图13,对基板连接部67进行说明。基板连接部67具备连接基板81、多个接触端子部83、和端子罩84。多个接触端子部83以在Y方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而被排列。接触端子部83为具有折返而呈大致“U”字状地弯曲的形状的金属制的弹性部件,接触端子部83的一方的端部与连接基板81连接,而在另一方的端部处设置有接触顶端部85,该接触顶端部85被形成为在从-Y侧观察时-X侧成为锐角的大致直角三角形。接触端子部83在未受到外力时,从被设置于端子外罩84的狭缝状的端子开口(省略图示)向-X侧突出,且通过受到外力而向+X方向进行弹性位移。因此,接触端子部83通过伴随着其弹性位移的按压力而向-X侧按压第一电路基板165和第二电路基板327。接触端子部83按压第一电路基板165和第二电路基板327的位置、即接触顶端部85的位置也可以一部分在安装方向上与卡合凸部51重叠。
如图12所示,接触端子部83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被设置于在安装方向上与设置有第一电路基板165的第一纵深侧外壳139重叠的位置。另外,如图13所示,接触端子部83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被设置于在安装方向上与设置有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纵深侧外壳237重叠的位置。因此,接触端子部83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与被设置于第一电路基板165上的第一电极部169(参照图19)接触,并且,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与被设置于第二电路基板327上的第二电极部230接触。此时,接触端子部83通过与第一电极部169或者第二电极部330接触,从而向+X方向进行弹性位移。图12设为,对于在安装方向上接触端子部83被配设于与第一电路基板165重叠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强调的图。因此,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能够共用零件成本较高的基板连接部67,从而能够实现带印刷装置1的成本降低。
[第二电路基板]
根据图14以及图15,对第二电路基板327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一电路基板165被构成为与第二电路基板327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成为第二电路基板327的外表面的+X侧的面即第一面329上设置有第二电极部330。在第二电极部330中包含多个第二电极331。多个第二电极331以在Y方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而被排列。因此,与多个第二电极331以分成多列的方式而被排列的结构不同,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不会在多列间产生偏差,因此,能够确保第二电极331与接触端子部83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在多个第二电极331中,包含有VCC电极331a、A2电极331b、GND电极331c、SCL电极331d、SDA电极331e。VCC电极331a为电源电压用的电极。A2电极331b为从地址设定用的电极。GND电极331c为基准电压用的电极。SCL电极331d为串行时钟输入用的电极。SDA电极331e为串行时钟输出用的电极。被配置于多个第二电极331的中央处的GND电极331c与其他第二电极331相比向安装方向纵深侧延伸。与此相对,上述多个接触端子部83在安装方向上排列在相同的位置处。因此,当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在多个第二电极331中,GND电极331c最先与接触端子部83接触。另外,当色带墨盒201从墨盒安装部7被拆下时,在多个第二电极331中,GND电极331c最后从接触端子部83上分离。因此,能够使后述的第二电气元件335的动作稳定性提高。另外,多个第二电极331的个数和其排列顺序并未被特别限定,能够与后述的第二电气元件335的规格和第二电路基板327的设计方法相配合地进行变更。
在第二电路基板327的与第一面329为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333上安装有第二电气元件335。第二电气元件335在第二面333的安装方向上被安装于与中央相比靠安装方向近前侧。由于第二电气元件335被安装于成为第二电路基板327的内表面的第二面333上,因此,在色带墨盒201落下至地板等上的情况下,抑制了第二电气元件335与地板等碰撞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机械强度较弱的第二电气元件335发生破损的情况。另外,第二电气元件335也可以不被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面333上,而是被安装于第一面329上,例如,能够安装于第二电极部330的安装方向近前侧。另外,与第二电极部330电连接的第二电气元件335也可以与第二电路基板327不同地被设置于色带侧第二周壁部223或者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上。
第二电气元件335为存储器元件,在第二电气元件335中,例如存储有第二油墨色带205的宽度、被卷绕于第二放卷芯206上的第二油墨色带205的剩余量等的信息。作为第二电气元件335的安装方式,例如能够使用IC封装件和IC芯片。在使用IC芯片的情况下,优选为,用树脂对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IC芯片进行涂敷。借此,由于在能够降低安装高度的基础上利用涂敷树脂来对安装部分进行固定,因此,能够提高抗冲击性。
[第二基板安装部]
根据图16以及图17,对在色带墨盒201中安装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基板安装部337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在带墨盒101中安装第一电路基板165的第一基板安装部167被构成为与第二基板安装部337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第二基板安装部337具备周壁安装部339和突出安装部341。
周壁安装部339被形成为,将带保持部纵深侧周壁部251中的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的一部分切开。周壁安装部339具备相对于第二电路基板327而位于-Y侧的第一周壁安装壁部343、位于+Y侧的第二周壁安装壁部345、和位于+X侧的第三周壁安装壁部347以及第四周壁安装壁部349。
第一周壁安装壁部343与第二周壁安装壁部345的间隔越靠安装方向纵深侧则越狭小,且在安装方向纵深侧的端部处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宽度即Y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因此,第二电路基板327在于Y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被安装于第二基板安装部337上。
第三周壁安装壁部347从第一周壁安装壁部343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突出。第三周壁安装壁部347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而倾斜的第三周壁倾斜面351。第四周壁安装壁部349从第二周壁安装壁部345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突出。第四周壁安装壁部349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而倾斜的第四周壁倾斜面353。
突出安装部341位于周壁安装部339的-X侧,并从第二纵深壁部247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突出安装部34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环状,其孔形状部分成为上述第二凸部接受部297。突出安装部341具备相对于第二凸部接受部297而位于-Y侧的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位于+Y侧的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位于+X侧的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和位于-X侧的第四突出安装壁部361。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的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和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的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大致相等。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和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与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相比,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与第四突出安装壁部361相比,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
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在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的+Y侧的面设置有与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的-Y侧的端部相连的第一台阶部363。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而倾斜的第一突出倾斜面365。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在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的-Y侧的面设置有与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的+Y侧的端部相连的第二台阶部367。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而倾斜的第二突出倾斜面369。
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三突出安装壁部259被设置在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的+X侧的端部与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的+X侧的端部之间。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的+X侧的面成为,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而倾斜的第三突出倾斜面371。第四突出安装壁部36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第四突出安装壁部361被设置在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的-X侧的端部与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的-X侧的端部之间。
另外,上述第二电气元件335被设置于与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不发生干涉的位置处(参照图13)。因此,能够使设置有第二电气元件335的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面333与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接触。另外,第二电气元件335位于与由接触端子部83按压的位置相比靠安装方向近前侧。因此,抑制了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直接作用于第二电气元件335的情况,能够抑制第二电气元件335产生动作不良和电接触不良。
针对这样构成的第二基板安装部337,第二电路基板327在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被组合之前,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被插入至周壁安装部339与突出安装部341之间。然后,当带保持部近前侧外壳235和第二纵深侧外壳237被组合时,通过从带保持部近前侧周壁部245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防脱部375(参照图7)而使第二电路基板327成为在安装方向近前侧被防脱的状态。
此处,第一突出倾斜面365以及第二突出倾斜面369与第三突出倾斜面371相比而向+X侧突出。因此,第二电路基板327以被压入的方式而被插入至第三周壁倾斜面351以及第四周壁倾斜面353与第一突出倾斜面365以及第二突出倾斜面369之间。借此,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一面329的Y方向两边缘部与第三周壁倾斜面351以及第四周壁倾斜面353接触。换言之,第二电路基板327在第一面329的Y方向两边缘部以与第三周壁倾斜面351以及第四周壁倾斜面353接触的方式而在X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被安装于第二基板安装部337。借此,能够降低多个色带墨盒201间的、基板连接部67的连接基板81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一面329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另外,如上所述,第三周壁倾斜面351、第四周壁倾斜面353、第一突出倾斜面365、第二突出倾斜面369以及第三突出倾斜面371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而倾斜。因此,第二电路基板327在第一面329相对于与第二纵深壁部247垂直的面而以安装方向纵深侧成为-X侧的方式倾斜的姿势,被安装于第二基板安装部337上。借此,当色带墨盒201从墨盒安装部7被拆下时,抑制了接触端子部83被钩挂在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一面329上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接触端子部83发生破损的情况。另外,第二电路基板327的倾斜角度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为4°。
另外,第二基板安装部337被设置于第二纵深侧外壳237上。即,在第二基板安装部337上所安装的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电极部330被设置于色带侧第五周壁部225中的靠安装方向纵深侧的位置处。由于色带墨盒201通过在安装底面37上所悬臂支承的压纸辊轴39、头部49等而被定位,因此,越靠安装方向纵深侧则偏差越少。因此,由于第二电极部330被设置于靠安装方向纵深侧的位置处,因此,能够降低第二电极部330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的移动量。
[第二凸部接受部]
根据图13、图16以及图17,对第二凸部接受部297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一凸部接受部159被构成为与第二凸部接受部297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具有与卡合凸部5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形状、即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因此,在相对于卡合凸部51而使第二凸部接受部297被定位了的状态下,使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另外,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到的第二凸部接受部297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大致长方形,只要是能够接受卡合凸部51的形状即可。在第二凸部接受部297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周缘部处形成有接受倒角部373(按照图8)。通过该接受倒角部373,从而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使得卡合凸部51被顺畅地插入至第二凸部接受部297。
第一突出安装壁部355与第二突出安装壁部357的间隔以能够接受卡合凸部51的程度而与卡合凸部51的Y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因此,在相对于卡合凸部51而在Y方向上使第二凸部接受部297被定位了的状态下,卡合凸部51被接受于第二凸部接受部297中。另一方面,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与第四突出安装壁部361的间隔大于卡合凸部51的X方向的尺寸。在卡合凸部51被接受于第二凸部接受部297中的状态下,如后文所述,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通过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而向-X侧被按压,从而与卡合凸部51接触。借此,相对于卡合凸部51而使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在X方向上被定位。
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中途,伴随着色带墨盒201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的移动,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一面329一边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基板连接部67的接触端子部83相互摩擦,一边使接触端子部83克服其按压力而向+X侧位移。
此外,当色带墨盒201与安装底面37碰触从而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二电极部330与接触端子部83接触,第二电路基板327通过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而成为向-X侧被按压的状态。另外,此时,卡合凸部51成为被接受于第二凸部接受部297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电路基板327通过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而向-X侧即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侧被按压,从而与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接触。此外,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通过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而经由第二电路基板327向-X侧即卡合凸部51侧被按压,从而与卡合凸部51接触。借此,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经由第二电路基板327以及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而由卡合凸部51所承接。由于如上所述,接触端子部83按压第二电路基板327的位置在安装方向上与卡合凸部51重叠,因此,卡合凸部51能够有效地承接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
这样,第二凸部接受部297接受卡合凸部51,因此,卡合凸部51作为针对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的接收件而发挥作用。借此,能够抑制受到了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的第二电路基板327发生挠曲变形的情况。另外,由于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由卡合凸部51所承接,因此,抑制了第二墨盒外壳211受到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而进行旋转的情况,进而抑制了第二墨盒外壳211相对于安装底面37而倾斜的情况。借此,抑制了被收纳于第二墨盒外壳211的第二放卷芯206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当第二油墨色带205从第二放卷芯206被向第二收卷芯207传送时第二油墨色带205产生起皱的情况。同时,能够抑制当第二油墨色带205从第二收卷芯207被向第二放卷芯207传送时第二油墨色带205产生起皱的情况。
而且,通过接触端子部83而被向-X侧按压的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与卡合凸部51接触,因此,相对于卡合凸部51而使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在X方向上被定位,借此,第二电路基板327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而在X方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降低多个色带墨盒201间的、基板连接部67的连接基板81与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第一面329之间的距离的偏差。借此,由于能够减小接触端子部83的位移量,因此,能够降低接触端子部83按压第二电路基板327的力,此外,还能够提高接触端子部83相对于色带墨盒201的装拆操作的耐久性。
[带墨盒]
根据图18至图20,对带墨盒101进行说明。带墨盒101具备带芯107、第一压纸辊109、第一放卷芯111、第一收卷芯113、以及对上述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收纳的第一墨盒外壳115。带芯107、第一压纸辊109、第一放卷芯111以及第一收卷芯11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分别被设置于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插入凸部53、压纸辊轴39、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相对应的位置处。在第一压纸辊109上,设置有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第一压纸辊轴插穿孔117。
在带芯107上卷绕有第一印刷带103。从带芯107被放卷出的第一印刷带103从在后述的带侧第一周壁部123上所设置的带送出口119向第一墨盒外壳115外被送出。另外,带送出口119为带排出口的一个示例。在第一墨盒外壳115内,设置有从带芯107到达带送出口119的第一带路径121。在第一放卷芯111上卷绕有第一油墨色带105。从第一放卷芯111被放卷出的第一油墨色带105被收卷于第一收卷芯113上。另外,在第一墨盒外壳115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宽度,而存在厚度、即安装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墨盒外壳。
第一墨盒外壳11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将长方形的长边的两端部弯曲成相同方向且直角的形状。此处,将第一墨盒外壳115的周壁部中的-X侧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将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二周壁部125。将从带侧第二周壁部125的+X侧的端部起向+Y侧延伸的周壁部从-Y侧依次称为带侧第三周壁部127、带侧第四周壁部129以及带侧第五周壁部131。带侧第四周壁部129相对于带侧第三周壁部127以及带侧第五周壁部131而被形成为凹状。将从带侧第五周壁部131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的周壁部称为带侧第六周壁部133。带侧第六周壁部133的-X侧的端部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的+Y侧的端部相连。
在第一墨盒外壳115上,以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头插穿孔135。第一头插穿孔13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位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和带侧第二周壁部125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第一头插穿孔13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头罩56对应的形状、即大致长方形状。第一头插穿孔135以及上述第一压纸辊轴插穿孔117在带墨盒1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装拆时,对带墨盒101进行定位,并对带墨盒101的装拆进行引导。
第一墨盒外壳115具备第一近前侧外壳137和第一纵深侧外壳139。当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时,第一近前侧外壳137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第一纵深侧外壳139成为安装方向纵深侧。虽然第一近前侧外壳137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第一纵深侧外壳139为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形件,但第一近前侧外壳137以及第一纵深侧外壳139的材质和制法并未被限定于此。
第一近前侧外壳137具备第一近前壁部141、和从第一近前壁部141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纵深侧突出的第一近前侧周壁部143。第一纵深侧外壳139具备第一纵深壁部145、和从第一纵深壁部145的周缘部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第一近前侧外壳137和第一纵深侧外壳139以将第一近前侧周壁部143和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对接的方式而被组合。
在第一近前壁部141上,以位于带侧第二周壁部125与带侧第三周壁部127相交而成的角落部的方式而设置有弹性部149。弹性部14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将第一近前壁部141以U字状而去除后所获得的大致长方形部分。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盖5被关闭时,被设置于安装部盖5上的第二按压突起20与弹性部149碰触,弹性部149向安装方向纵深侧位移。弹性部149的伴随着弹性位移而产生的按压力被第二按压突起20承受,其结果为,带墨盒101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按压。借此,抑制了带墨盒101被安装成从安装底面37上浮的状态的情况。
在第一纵深壁部145上,以从第一头插穿孔135的周缘部朝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头周缘凸部151。第一头周缘凸部151的+Y侧即第一压纸辊109侧的一部分被切口,该被切口的部位成为供第一油墨色带105露出的第一色带露出部153。但是,在示出了第一色带露出部153的图19中,省略了第一油墨色带105的图示。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插穿于第一头插穿孔135中的印刷头55隔着第一油墨色带105以及第一印刷带103而与第一压纸辊109对置。
在第一纵深壁部145上,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筒状轴部155。第一筒状轴部155被形成为附带大致高低差的圆筒状,并对带芯10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进行支承。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插入凸部53被插入至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筒状轴部155中。
另外,在第一纵深壁部145的安装方向纵深侧的面上,在对角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157。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定位孔157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定位销65卡合。借此,带墨盒101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被定位。
此外,在第一纵深壁部145上,以位于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与带侧第六周壁部133相交而成的角落部处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凸部接受部159。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凸部接受部159对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卡合凸部51进行接受。
在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一周壁部123上设置有带侧第一钩卡合部161,在带侧第四周壁部129上设置有带侧第二钩卡合部163。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带侧第一钩卡合部161以及带侧第二钩卡合部163分别与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第一钩57以及第二钩59卡合。借此,抑制了带墨盒101被安装成从安装底面37上浮的状态的情况。另外,在第一纵深侧周壁部147中的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上安装有第一电路基板165。即,第一电路基板165被安装于带侧第五周壁部131,所述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与设置有带送出口119的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大致平行地被设置。在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上设置有供第一电路基板165安装的第一基板安装部167。
第一把持部173从带侧第一周壁部123向-X侧突出,第二把持部175从带侧第四周壁部129突出。第一把持部173以及第二把持部17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在第一墨盒外壳115整体中被设置于Y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处。第一把持部173以及第二把持部175在用户把持带墨盒101时成为捏手。此处,将第一把持部17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称为第六按压部177。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的状态下,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安装部罩5上所设置的第六按压突起24(参照图2)与第六按压部177碰触。借此,第六按压部177通过第六按压突起24而向安装方向纵深侧被按压。
[带墨盒安装时的印刷处理]
根据图21,对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带印刷装置1所实施的印刷处理进行说明。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压纸辊轴39、第一放卷轴41以及第一收卷轴43分别插穿于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压纸辊109的第一压纸辊轴插穿孔117、第一放卷芯111以及第一收卷芯113中。借此,在带印刷装置1上所设置的传送电动机(省略图示)的驱动力能够传递至第一压纸辊109、第一放卷芯111以及第一收卷芯113。
另外,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墨盒安装部7上所设置的头部49插穿至在带墨盒101上所设置的第一头插穿孔135中。在带墨盒1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之后,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通过头移动机构(省略图示)而使印刷头55朝向压纸辊39进行移动。借此,在印刷头55与第一压纸辊109之间夹持有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另外,将第一压纸辊109在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着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的部分称为第一传送部分77。
在该状态下,当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时,第一压纸辊109向正方向旋转,并且第一收卷芯113向收卷方向进行旋转。借此,从带芯107被放卷出的第一印刷带103通过带送出口119而朝向装置侧带排出口11被传送,并且从第一放卷芯111被放卷出的第一油墨色带105被收卷于第一收卷芯113上。
另外,当传送电动机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时,第一压纸辊109向与正方向相反的返回方向旋转,并且第一放卷芯111向卷绕返回方向旋转。借此,从带送出口119被排出的第一印刷带103被拉回至第一墨盒外壳内,并且从第一放卷芯111被放卷出的第一油墨色带105被回卷至第一放卷芯111上。这样,插穿至第一放卷芯111中的第一放卷轴41、和插穿至第一收卷芯113中的第一收卷轴43构成对第一油墨色带105进行传送的第一油墨色带输送机构。
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正方向旋转,并且使印刷头55发热,从而一边传送第一印刷带103以及第一油墨色带105,一边将从键盘等被输入的印刷信息印刷于第一印刷带103上。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1使剪切器17进行切断动作,从而将第一印刷带103的印刷结束部分切除。然后,带印刷装置1通过使传送电动机向返回方向旋转,从而拉回第一印刷带103,直至第一印刷带103的顶端来到印刷头55与第一压纸辊109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为止。借此,能够缩短因印刷头55和剪切器17分离而在下一次被印刷的第一印刷带103的长边方向前方所产生的空白。
此处,将在第一传送部分77中由第一压纸辊109施加于第一印刷带103上的力称为第一传送力Fa。当朝向第一传送力Fa的方向、即、装置侧带排出口11传送第一印刷带103时,将在第一传送部分77中传送第一印刷带103的方向称为第一传送方向。第一传送方向与印刷头55在和第一压纸辊109之间夹住第一印刷带103的方向正交。另外,作为第一传送力Fa的反力,将作用于带墨盒101上的力称为第一传送反力Fb。当第一印刷带103的传送速度加速时,第一传送反力Fb将会增加。另一方面,当第一印刷带103的传送速度减速时,第一印刷带103的张力将会消失,因此,第一传送反力Fb也消失。
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一传送方向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165从基板连接部67的接触端子部83(参照图11)接收的力的方向、即-X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一传送角度θa。另外,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将第一传送部分77处的第一带路径121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电路基板165从接触端子部83接收的力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称为第一路径角度θb。第一路径角度θb与第一传送角度θa大致相等。
优选为,第一传送角度θa以及第一路径角度θb低于45°。由于第一传送角度θa以及第一路径角度θb低于45°,因此,上述第一传送反力Fd的矢量成分中的、X方向的矢量成分Fbx、即将第一电路基板165向接触端子部83进行按压的方向的矢量成分,与Y方向的矢量成分Fby、即使第一电路基板165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移位的方向的矢量成分相比而较大。借此,能够抑制第一电路基板165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而在Y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第一传送角度θa也能够置换为第一印刷带103的向第一压纸辊109的进入角度。关于进入角度,在第一印刷带103的未使用的阶段中,被安装于带芯107上的第一印刷带103为大径。随着第一印刷带103的使用,被卷绕于带芯107上的第一印刷带103变化为小径。因此,进入角度通过第一印刷带103的使用而以角度变大的方式而变化。进入角度被设定为,即使发生变化但也低于45°。但是,在将带芯107设为小径的情况下,在第一印刷带103的结束的一方虽然存在超过45°的情况,但由于至此为止低于45°,因此其也包括本发明。
[其它实施方式]
带印刷装置1、带墨盒101以及色带墨盒201并未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中采用各种结构。例如,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上述之外,还能够变更为以下的形态。
带墨盒101也可以为不具备第一电路基板165的结构。同样地,色带墨盒201也可以为不具备第二电路基板327的结构。
色带墨盒201并未被限定于油墨色带收纳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被一体形成的结构,也可以为能够分离为油墨色带收纳部253和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的结构。另外,如图22所示,也可以为相对于墨盒安装部7而安装油墨色带收纳墨盒501和带引导墨盒503以代替色带墨盒201的结构。油墨色带收纳墨盒501被构成为与色带墨盒201的油墨色带收纳部253大致相同,带引导墨盒503被构成为与色带墨盒201的带保持机构收纳部255大致相同。
如图22至图24所示,带引导墨盒503具备第三压纸辊505、带夹持部507、第三墨盒外壳509。第三压纸辊505与第二压纸辊203相同地,在与印刷头55之间夹持第二印刷带403,并发送第二印刷带403。带夹持部507在与第三墨盒外壳509的周壁部之间夹持第二印刷带403。带引导墨盒503在通过带夹持部507而保持了第二印刷带403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
在第三墨盒外壳509上设置有带引导件511、第三基板安装部513、第三凸部接受部515、和第四周壁凹部517。带引导件511对从装置侧带导入口9被导入的第二印刷带403进行引导。在带引导件511与第三墨盒外壳509的周壁部之间成为供第二印刷带403传送的第三带路径52。第三基板安装部513被构成为与第一基板安装部167和第二基板安装部337相同,在第三基板安装部513上安装有被构成为与第一电路基板165和第二电路基板327相同的第三电路基板519。当带引导墨盒503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时,接触端子部83与第三电路基板519的第三电极部521接触。第三凸部接受部515与第一凸部接受部159和第二凸部接受部297同样地对卡合凸部51进行接受。第四周壁凹部517被构成为与在色带墨盒201上所设置的第四周壁凹部272相同。即,第四周壁凹部51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成为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由第四按压突起22按压的第四按压部523。
如图22所示,优选为,第三传送角度θe以及第三路径角度θf低于45°。另外,第三传送角度θe被定义为第一传送角度θa和第二传送角度θc,第三路径角度θf被定义为与第一路径角度θb和第二路径角度θd相同。
并未被限定于在色带墨盒201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7上的状态下,在第二电路基板327与卡合凸部51之间设置有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的结构,也可以为第二电路基板327和卡合凸部51直接接触的结构。另外,第二电路基板327在具有针对接触端子部83的按压力的足够的刚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三突出安装壁部359。
墨盒并未被限定于如本实施方式的带墨盒101和色带墨盒201那样收纳印刷带和油墨色带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安装于带印刷装置1的结构即可。
由于带墨盒101将带芯107设为以下的配置,因此,针对带的传送力的反力即传送反力的矢量成分中的、将第二电极部330向带印刷装置1的接触端子部83进行按压的方向的矢量成分大于使第二电极部330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移位的方向的矢量成分,从而能够抑制第二电极部330相对于接触端子部83而移位的情况。
与图14同样地,第一电路基板165的电极部排列有多个电极。形成有将上述电极中的距带侧第六周壁部133最近的电极、和第一压纸辊109的中心轴进行连结的假想线171。也可以将距带侧第六周壁部133最近的电极的带侧第六周壁部133侧的端部进行连结。
由于带芯107的外形的一部分位于与该假想线171相比靠带侧第五周壁部131侧,因此,能够实现上述效果。
另外,也可以为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分别组合而获得的结构。
[附记]
以下,对墨盒进行附记。
墨盒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带印刷装置具备:墨盒安装部,其用于安装墨盒;卡合凸部,其被设置于墨盒安装部上;接触端子部,其相对于卡合凸部而被设置于第一方向侧,并能够向第一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墨盒具备:墨盒外壳,其构成墨盒的外壳体;基板安装部,其被设置于墨盒外壳上;电路基板,其被安装于基板安装部上,并具有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时与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电极,电路基板通过伴随着接触端子部的弹性位移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向卡合凸部侧被按压;凸部接受部,其相对于电路基板而被设置于存在电极的面的相反侧,并且能够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时接受卡合凸部。
根据该结构,凸部接受部接受卡合凸部,因此,卡合凸部作为针对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的接收件而发挥作用。借此,能够抑制受到了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的电路基板发生挠曲变形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在电路基板与凸部接受部之间具备加强板部。
根据该结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由加强板部以及卡合凸部而被承接。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电路基板与加强板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电路基板通过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而向加强板部侧被按压,并与加强板部接触。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在凸部接受部内所接受的卡合凸部与加强板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加强板部通过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而经由电路基板向卡合凸部侧被按压,并与卡合凸部接触。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凸部接受部为孔形状。
根据该结构,卡合凸部相对于凸部接受部而以插入的方式被接受。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电路基板具有在与第一方向和墨盒的安装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排列成一列的多个电极。
根据该结构,与多个电极以分成多列的方式而被排列的结构不同,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不会在多列间产生偏差,因此,能够确保电极与接触端子部的电接触的稳定性。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电路基板的与具有电极的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电气元件。
根据该结构,在墨盒落下至地板等上的情况下,抑制了电气元件与地板等发生碰撞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机械强度较弱的电气元件发生破损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电路基板与凸部接受部之间具备加强板部,电气元件被设置于与加强板部不发生干涉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设置有电气元件的电路基板的第二面与加强板部接触。另外,能够抑制接触端子部的按压力直接被施加于电气元件上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电气元件为存储器元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电气元件存储各种信息。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凸部接受部在从墨盒的安装方向观察时,具有与卡合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相对于卡合凸部而使凸部接受部被定位了的状态下,使墨盒被安装于墨盒安装部上。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墨盒外壳对油墨色带进行收纳。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收纳有油墨色带的墨盒上所安装的电路基板发生挠曲变形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墨盒外壳对印刷带进行收纳。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收纳有印刷带的墨盒上所安装的电路基板发生挠曲变形的情况。
符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7…墨盒安装部;51…卡合凸部;83…接触端子部;101…带墨盒;103…第一印刷带;115…第一墨盒外壳;159…第一凸部接受部;165…第一电路基板;167…第一基板安装部;169…第一电极部;201…色带墨盒;205…第二油墨色带;211…第二墨盒外壳;297…第二凸部接受部;327…第二电路基板;329…第一面;330…第二电极部;331…第二电极;333…第二面;335…第二电气元件;337…第二基板安装部;359…第三突出安装壁部。

Claims (12)

1.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其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上,
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
墨盒安装部,其用于安装所述墨盒;
卡合凸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墨盒安装部上;
接触端子部,其相对于所述卡合凸部而被设置于第一方向侧,并能够向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弹性变形,
所述墨盒具备:
墨盒外壳,其构成所述墨盒的外壳体;
基板安装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墨盒外壳上;
电路基板,其被安装于所述基板安装部上,并具有在所述墨盒被安装于所述墨盒安装部上时与所述接触端子部接触的电极,所述电路基板通过伴随着所述接触端子部的弹性位移而产生的按压力从而向所述卡合凸部侧被按压;
凸部接受部,其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而被设置于存在所述电极的面的相反侧,并且能够在所述墨盒被安装于所述墨盒安装部时接受所述卡合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凸部接受部之间具备加强板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盒被安装于所述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加强板部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盒被安装于所述墨盒安装部上的状态下,在所述凸部接受部内所接受的所述卡合凸部与所述加强板部接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接受部为孔形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墨盒的安装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被排列成一列的多个所述电极。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与具有所述电极的第一面为相反侧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电气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与所述凸部接受部之间具备加强板部,
所述电气元件被设置于与所述加强板部不发生干涉的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元件为存储器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接受部在从所述墨盒的安装方向观察时,具有与所述卡合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形状。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盒外壳对油墨色带进行收纳。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盒外壳对印刷带进行收纳。
CN201980081306.5A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Active CN113165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3219A JP7165049B2 (ja) 2018-12-26 2018-12-26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243219 2018-12-26
PCT/JP2019/050325 WO2020137960A1 (ja) 2018-12-26 2019-12-23 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402A true CN113165402A (zh) 2021-07-23
CN113165402B CN113165402B (zh) 2023-06-30

Family

ID=71127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1306.5A Active CN113165402B (zh) 2018-12-26 2019-12-23 墨盒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11670A1 (zh)
EP (1) EP3904109A4 (zh)
JP (1) JP7165049B2 (zh)
KR (1) KR20210104753A (zh)
CN (1) CN113165402B (zh)
TW (1) TWI725680B (zh)
WO (1) WO20201379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3904A (ja) 2021-03-30 2022-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H01237185A (ja) * 1988-03-18 1989-09-2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CN1319502A (zh) * 2000-01-31 2001-10-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以及采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CN101716854A (zh) * 2008-10-09 2010-06-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以及液体供应单元
US20110176850A1 (en) * 2010-01-19 2011-07-21 Printronix, Inc. Intelligent ribbon cartridge
CN104723692A (zh) * 2015-04-09 2015-06-24 珠海诚威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存储件和墨盒
CN108430782A (zh) * 2015-12-28 2018-08-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0358A (ja) * 2002-04-10 2003-10-21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装着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装置
SG165983A1 (en) 2002-11-26 2010-11-29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EP2415610B1 (en) * 2009-03-31 2019-07-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ES2663949T3 (es) * 2012-01-13 2018-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ucho y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material de impresión
JP2016187876A (ja) * 2015-03-30 2016-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939210B2 (ja) * 2017-07-31 2021-09-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装着構造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9042986A (ja) * 2017-08-31 2019-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アッセンブリ、及び装着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6762U (zh) * 1987-04-02 1988-10-14
JPH01237185A (ja) * 1988-03-18 1989-09-21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CN1319502A (zh) * 2000-01-31 2001-10-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以及采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CN101716854A (zh) * 2008-10-09 2010-06-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以及液体供应单元
US20110176850A1 (en) * 2010-01-19 2011-07-21 Printronix, Inc. Intelligent ribbon cartridge
CN104723692A (zh) * 2015-04-09 2015-06-24 珠海诚威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存储件和墨盒
CN108430782A (zh) * 2015-12-28 2018-08-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11670A1 (en) 2022-04-14
TW202023842A (zh) 2020-07-01
WO2020137960A1 (ja) 2020-07-02
EP3904109A1 (en) 2021-11-03
TWI725680B (zh) 2021-04-21
JP2020104327A (ja) 2020-07-09
CN113165402B (zh) 2023-06-30
KR20210104753A (ko) 2021-08-25
JP7165049B2 (ja) 2022-11-02
EP3904109A4 (en) 2022-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6769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7213678B2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カートリッジのセット
CN111376618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3165402A (zh) 墨盒
CN111376617B (zh)
CN111376621B (zh) 带印刷装置以及盒的组件
CN111376620B (zh)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CN113165401A (zh) 墨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