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76326B - 色带盒 - Google Patents

色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76326B
CN106976326B CN201610860496.9A CN201610860496A CN106976326B CN 106976326 B CN106976326 B CN 106976326B CN 201610860496 A CN201610860496 A CN 201610860496A CN 106976326 B CN106976326 B CN 106976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ibbon
rotating body
housing
ribbon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604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76326A (zh
Inventor
村田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976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6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76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763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41J32/02Ink-ribbon cartridges for endless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02Ribbon arrangements
    • B41J33/12Ribbons carried by coaxially-mounted spoo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色带盒,能够容易地将对墨带施加拉出载荷的机构组装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弯曲部(133)被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支撑。墨带(8)以及板簧(620)的一部分位于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之间。弯曲部(133)位于墨带(8)的传送路径上,且其一部分与墨带(8)的墨水面(81)接触。板簧(620)位于在与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的位置。在按压部件(670)从设置于上壳体(102)的插入孔(110)插入且按压部件(670)的接触面与板簧(620)接触的状态下,板簧(620)与墨带(8)的背面(82)接触而推压弯曲部(133)。

Description

色带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拉出载荷施加于墨带的色带盒。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将拉出载荷施加于用于打印的墨带的色带盒。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色带盒具备盒壳体、墨带、移动销、板簧、推压销等。盒壳体包括底面部和能够组装于底面部的上表面部。墨带收纳在盒壳体内且与移动销接触。移动销设置于底面部且在上表面部和底面部组装的状态下插入并支撑于在上表面部设置的销固定孔。板簧安装于相对于墨带而与移动销相反一侧。推压销设置于上表面部且在上表面部和底面部组装的状态下将板簧向移动销推压。
在色带盒中,在底面部配置有板簧的状态下组装底面部和上表面部。如果组装底面部和上表面部,则移动销被销固定孔支撑。在底面部和上表面部组装的状态下,色带盒利用推压销将在与移动销之间夹持墨带的板簧向移动销推压,从而将拉出载荷施加于墨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3-121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色带盒中,板簧被推压销向移动销推压,并且上表面部和底面部被组装。在该情况下,移动销直到插入销固定孔为止都处于仅被底面部支撑的状态。因此,在上表面部和底面部被组装的情况下,移动销在仅被底面部支撑的状态下被板簧推压,因此存在倾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移动销相对于销固定孔的位置偏移,因此上表面部和底面部的组装较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对墨带施加拉出载荷的机构组装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色带盒。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由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旋转部件在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板簧,具有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面,并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旋转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按压部件,具有接触部,在所述按压部件经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插入孔而从外部插入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通过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而使所述板簧挠曲。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引导壁,由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并通过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弹性部件,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在与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按压部件,具有接触部,在所述按压部件经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插入孔而从外部插入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通过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而以在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力变大的方式使所述弹性部件挠曲。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突出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由所述突出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旋转部件在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板簧,具有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面,并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旋转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按压部件,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的部件,具有通过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而使所述板簧挠曲的接触部,所述突出支撑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二壳体侧处。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突出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引导壁,所述引导壁的所述第一壳体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分别由所述突出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引导壁通过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弹性部件,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在与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按压部件,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的部件,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通过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而以在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力变大的方式使所述弹性部件挠曲,所述突出支撑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二壳体侧处。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位置;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第三旋转体;弹性体;推压部件;以及墨带,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及所述第三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绕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能够绕第三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轴平行,所述墨带使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进行卷绕,所述墨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一旋转体拉出的所述墨带被所述第二旋转体卷取,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第三旋转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所述弹性体位于在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位置,在所述推压部件从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孔插入且所述推压部件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推压所述第三旋转体。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位置;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引导壁;弹性体;推压部件;以及墨带,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引导壁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绕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所述引导壁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引导壁的与所述墨带接触的面和所述第一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所述墨带使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进行卷绕,所述墨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一旋转体拉出的所述墨带被所述第二旋转体卷取,所述引导壁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引导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所述弹性体位于在与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位置,在所述推压部件从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孔插入且所述推压部件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推压所述引导壁。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位置;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第三旋转体;弹性体;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墨带,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及所述第三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绕第二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能够绕第三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轴平行,所述墨带使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进行卷绕,所述墨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一旋转体拉出的所述墨带被所述第二旋转体卷取,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第三旋转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所述弹性体位于在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推压所述第三旋转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能够容易地将对墨带施加拉出载荷的机构组装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上方观察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主体壳体11的俯视图。
图3是安装有管9以及色带盒100的主体壳体1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矢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打印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6是从左后上方观察色带盒100的立体图。
图7是色带盒100的俯视图。
图8是色带盒100的仰视图。
图9是从图7的色带盒100去掉上壳体102后的图。
图10是上壳体102的仰视图。
图11是将图9中第一引导部107的周围放大的图。
图12是离合器弹簧280、旋转部件290以及色带卷筒200的部件展开图。
图13是色带卷筒200的纵向剖视图。
图14是从第一特定方向观察板簧620的图。
图15是从后上方观察按压部件670的立体图。
图16是色带盒100的部件展开图。
图17是变形例的色带盒700的俯视图。
图18是将图17中第一引导部107的周围放大且去掉上壳体720后的图。
图19是从右后下方观察变形例的上壳体720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7的B-B线矢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图1的左下方、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打印装置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将图6的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左上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色带盒100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1.打印装置1的构造说明)
参照图1~图5来说明打印装置1。打印装置1是传送并打印作为筒状的打印介质的管9且将打印后的管9切断的装置。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具备包含主体壳体11以及盖12的机壳10。主体壳体11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箱状部件。盖12是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上侧的板状部件。盖12的后端部在主体壳体11的后端部上侧被支撑为能够旋转。锁定机构13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上侧。锁定机构13将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盖12的前端部卡定而限制盖12的敞开。
在盖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情况下(参照图1),盖12覆盖安装面11A(参照图2)。安装面11A是主体壳体11的上表面。在用户打开盖12的情况下,对锁定机构13进行操作而解除盖12的卡定,使盖12从锁定机构13向上侧转动。在盖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打开的情况下,安装面11A向上方露出。
在盖12的上表面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有键盘7。键盘7包括具有多个键的操作部7A和对包含各种信息的画面进行显示的显示部7B。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7A而在显示部7B所显示的画面上对向管9打印的字符进行编辑。字符包括文字、图形以及符号等。键盘7内的基板(省略图示)与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电缆79连接。USB电缆79从键盘7的右侧面向右方引出。
在机壳10的侧面设置有操作部17、管插入口15以及管排出口16(参照图2)。操作部17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右侧的包括电源按钮以及开始按钮的多个操作按钮。管插入口15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右表面的后侧上部的用于将管9向机壳10的内部引导的开口。管排出口16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左表面的后侧上部的用于将管9向机壳10的外部排出的开口。管排出口16位于比管插入口15稍靠前侧处。
如图2所示,在安装面11A设置有色带安装部30以及管安装部40等。色带安装部30是能够拆装色带盒100的部位。色带安装部30是以在俯视视角下比色带盒100稍大的开口形状形成的向上方开口的凹部。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与后述的管安装部40在前后方向上连通。本例的色带安装部30设置于安装面11A的左部且管安装部40的前侧。用户以使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与打印装置1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一致的方式将色带盒100从上方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
在色带安装部30的内部设置有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支撑部35。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都是从色带安装部30的底面30A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的轴体。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的上端部都位于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位置)。定位销31、32彼此直径相同。支撑销33、34彼此直径相同且直径比定位销31、32小。
定位销31、32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定位孔121、122(参照图8)各自对应的位置。支撑销33、34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销孔123、124(参照图8)各自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定位销31以及支撑销33分别设置于后述的旋转轴71的右后侧以及右前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4分别设置于后述的色带卷取轴63的左前侧以及左后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4的前后方向距离比定位销31以及支撑销33的前后方向距离稍大。
支撑部35是从底面30A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支撑部35的上端面位于与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的各上端部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位置)。支撑部35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前侧凹部125(参照图8)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支撑部35设置在与打印头61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位置且在将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3连结的线上。支撑部35的上端面是在俯视视角下与前侧凹部125对应的形状的平面。
管安装部40是能够拆装管9的部位。管安装部40是从管插入口15延伸到管排出口16的右侧附近的向上方开口的槽部。由于管排出口16位于比管插入口15稍靠前侧处,因此管安装部40以稍向左前侧倾斜的方式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将管安装部40从管插入口15向管排出口16延伸的方向称为管传送方向。用户以使管9从管插入口15延伸到管排出口16的方式将管9沿管传送路径安装于管安装部40。由此,管9在传送路径上沿传送方向传送。
参照图2~图4对控制基板19、打印机构60、标志检测部80以及切断机构9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控制基板19是执行对打印装置1的动作控制的基板。本例的控制基板19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右后部且与USB连接部18(参照图5)连接。USB连接部18从形成于机壳10(参照图1)的右表面下部的插头容纳部10A(参照图1)向主体壳体11的外部露出。从键盘7引出的USB电缆79(参照图1)经由插头容纳部10A而与USB连接部18连接。
打印机构60包括打印头61、可动传送辊62、色带卷取轴63、旋转轴71、传送电动机64(参照图5)等。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分别从底面30A向上方竖立设置。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延伸到比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支撑部35靠上方处。
打印头61是具备发热体(未图示)的热敏头。打印头6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头插入部109(参照图6)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打印头61设置在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的大致中央。
如图4所示,色带卷取轴63是能够与后述的卷取卷筒300一起旋转的轴。在色带卷取轴63的外周面设置有以色带卷取轴63的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出片63A。各突出片63A从色带卷取轴63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从色带卷取轴63的上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色带卷取轴63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第一支撑孔111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色带卷取轴63位于在色带安装部30的左部比支撑销34靠前侧处且比定位销32靠后侧处(参照图3)。
旋转轴71是能够与后述的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的轴。旋转轴71从底面30A向上方竖立设置。旋转轴71延伸到比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支撑部35靠上方处。在旋转轴71的外周面设置有以旋转轴71的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突出片71A(参照图4)。各突出片71A从旋转轴71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从旋转轴71的上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旋转轴71的上端部位于比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的各上端部靠下方处。旋转轴7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8)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旋转轴71位于在色带安装部30的右部比定位销31靠前侧处且比支撑销33靠后侧处。旋转轴71的轴线位于比色带卷取轴63的轴线稍靠前侧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可动传送辊62是能够相对于打印头61旋转的辊。可动传送辊62配置于色带安装部30的后侧,能够随着盖12(参照图1)的开闭而移动至退避位置和工作位置。在可动传送辊62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可动传送辊62配置于管安装部40的后侧,与打印头61分离(参照图2)。在可动传送辊62位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可动传送辊62的一部分配置于管安装部40的内侧,接近打印头61(参照图3)。传送电动机64(参照图5)是对可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机。
如图4所示,在色带卷取轴63的下端附近设置有能够以色带卷取轴63为中心而旋转的圆盘状的齿轮65。齿轮65经由单向离合器66而与固定于色带卷取轴63的周围的固定部件67连结。单向离合器66通过离合器弹簧的弹性力而使色带卷取轴63稳定地旋转并且限制色带卷取轴63向预定的卷取方向(在本例中是俯视逆时针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传送电动机64通过使齿轮65向俯视逆时针方向旋转,经由单向离合器66以及固定部件67而使色带卷取轴63向卷取方向旋转。随着传送电动机64使齿轮65旋转,经由与齿轮65联动的齿轮组(未图示),可动传送辊62(参照图2)向俯视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可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同步地旋转。
如图2所示,标志检测部80是用于检测色带盒100的种类标志部190(参照图8)的部件。标志检测部80具有在未图示的基板上设置的五个检测开关80A。各检测开关80A是能够沿上下方向前进或后退的机械式开关。五个检测开关80A各自能够在支撑部35的上端面形成的孔的内侧沿上下方向移动。五个检测开关80A设置于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标志部191~195(参照图8)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四个检测开关80A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在该四个检测开关80A中的左起第二个检测开关80A的后侧配置有剩下的一个检测开关80A。
各检测开关80A被未图示的弹簧向上方施力。未施加外力的检测开关80A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从支撑部35向上方移动到基准位置。标志检测部80将与位于基准位置的检测开关80A对应的断开(OFF)信号向后述的CPU41(参照图5)输出。另一方面,被从上方施力的检测开关80A移动到位于比基准位置靠下方处的下压位置。标志检测部80将与位于下压位置的检测开关80A对应的接通(ON)信号向CPU41输出。将五个检测开关80A的接通(ON)信号以及断开(OFF)信号的组合称为种类检测模式。
切断机构90是执行对管9的切断动作的机构。切断机构90设置在主体壳体11中的管安装部40的左端部附近。即,切断机构90位于比打印头61靠管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切断机构90包括承接台91、切断刃92以及切断电动机93(参照图5)。承接台91是设置于管安装部40的左端部前侧的长方体状。切断刃92隔着管安装部40而从后侧与承接台91相对。切断电动机93通过使切断刃92沿前后方向移动,使切断刃92相对于承接台91接近或者分离。
参照图5来说明打印装置1的电气结构。控制基板19具备CPU41、ROM42、RAM44、闪存器45以及输入输出接口49等,它们经由数据总线而连接。ROM42存储用于使CPU41执行包含打印动作的各种控制的程序。RAM44暂时地存储各种数据。闪存器45存储规定与种类检测模式对应的色带种类的表。色带种类例如是容纳于色带盒100的墨带8的颜色以及宽度。
打印装置1具有电源部48。电源部48与安装在主体壳体11内的电池(未图示)连接或者经由线缆而与外部电源(未图示)连接,向控制基板19提供电源。操作部17、USB连接部18、驱动电路51~53、标志检测部80分别与输入输出接口49连接。USB连接部18经由USB电缆79(参照图1)而与键盘7连接。CPU41受理经由操作部17而输入的各种信息。CPU41受理经由操作部7A(参照图1)而输入的各种指示且对显示部7B的画面进行显示控制。CPU41受理从标志检测部80输出的种类检测模式。
驱动电路51~53与打印头61、传送电动机64以及切断电动机93各自连接。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1发送控制信号而对打印头61进行驱动控制。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2发送脉冲信号而对传送电动机64进行驱动控制。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3发送控制信号而对切断电动机93进行驱动控制。
(2.色带盒100的构造说明)
参照图6~图16来说明色带盒100。图6~图9例示未在打印动作中使用的初始状态的色带盒100。在初始状态的色带盒100中,墨带8完全未使用。在色带卷筒200卷绕有预先确定的上限量的墨带8。在卷取卷筒300未卷绕墨带8(上述的图4也是同样的)。
如图6~图8所示,色带盒100具有容纳墨带8的壳体101。壳体101的形状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在上下方向上较短的箱状。壳体101由下壳体103和组装于下壳体103的上侧的上壳体102构成。上壳体102的外表面以及下壳体103的外表面分别是壳体101的上表面104以及下表面105。上表面104以及下表面105以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并且在俯视视角下是大致同一形状。另外,通过壳体101的左右方向中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假想线是中心线C1。通过壳体101的前后方向中心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假想线是中心线C2。
壳体101的侧面106在上表面104和下表面105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上表面104以及下表面105的各外缘部延伸。侧面106包括前表面106A、右表面106B、左表面106C、头周面106D以及连接面106E、106F。前表面106A沿左右方向延伸。右表面106B以及左表面106C分别从前表面106A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彼此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右表面106B以及左表面106C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且各自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等。
头周面106D是侧面106中的在俯视视角下跨越中心线C1而设置的从壳体101的后端侧向前方凹陷的部位。连接面106E从头周面106D的右后端部向右前方向延伸,并与右表面106B的后端部连接。连接面106F从头周面106D的左后端部向左前方向延伸,并与左表面106C的后端部连接。连接面106E的延伸方向长度比连接面106F的延伸方向长度大。
被头周面106D包围的内侧区域是头插入部109。头插入部109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101且向壳体101的后方开口。头插入部109是在俯视视角下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且跨越中心线C1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头插入部109的左右方向中心位于比中心线C1稍靠左侧处。
壳体101中的位于头插入部109的右侧的部位是第一引导部107。第一引导部107是由头周面106D的右表面和连接面106E包围的俯视三角形状。在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端部设置有与头插入部109连通的开口即色带出口107A(图6)。墨带8经由色带出口107A而从壳体101内部向外部传送。壳体101中的位于头插入部109的左侧的部位是第二引导部108。第二引导部108是由头周面106D的左表面和连接面106F包围的俯视三角形状。在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端部设置有与头插入部109连通的开口即色带入口108A(图6)。墨带8经由色带入口108A而从壳体101外部向内部传送。即,墨带8的一部分在色带出口107A和色带入口108A之间从壳体101露出。
在壳体101设置有对卷取卷筒300进行旋转支撑的第一支撑孔111和对色带卷筒200进行旋转支撑的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8)。第一支撑孔111设置于壳体101的左部,并位于比第二引导部108靠前侧处且比后述的前侧凹部125靠后侧处。第一支撑孔111由上孔111A(参照图7)和下孔111B(参照图8)构成,上孔111A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壳体102的圆孔,下孔111B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103的圆孔。上孔111A以及下孔111B是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的直径相同的孔。将通过由第一支撑孔111支撑的卷取卷筒3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J。轴线J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二支撑孔112设置于壳体101的右部,并位于比第一引导部107靠前侧处且比前侧凹部125靠后侧处。第二支撑孔112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103的圆孔。第二支撑孔112的直径比第一支撑孔111的直径小。将通过由第二支撑孔112支撑的色带卷筒2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P。轴线P、J位于比中心线C2靠前侧处。轴线P位于比轴线J靠前侧处。轴线P与轴线J平行地延伸。与轴线J、P交叉的假想直线是连结线C3(参照图8)。连结线C3在相对于右方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连结线C3与沿前表面106A延伸的假想平面交叉。
如图8所示,在下壳体103设置有定位孔121、122、销孔123、124以及前侧凹部125。定位孔121、122、销孔123、124都是从下表面105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定位孔121、122以及销孔123、124的各上端部位于在壳体101中预先确定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基准位置。高度基准位置位于从壳体101的上下方向中心向下方规定距离处。规定距离是恒定的,与壳体101的上下方向长度(即壳体101的厚度)无关。
在本例中,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右后侧以及右前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都位于右表面106B的附近。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分别设置于下孔111B的左前侧以及左后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都位于左表面106C的附近。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3位于比中心线C2靠前侧处。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4位于比中心线C2靠后侧处。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的前后方向距离比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的前后方向距离大。
定位孔121的下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形状。定位孔121的下部的开口宽度比定位销31(参照图2)的轴径稍大。定位孔121的上部即卡定部121A是被位于高度基准位置的顶面(未图示)封闭的向下方开口的圆孔。卡定部121A的开口宽度比定位孔121的下部的直径小,并与定位销31的轴径相同。
定位孔122的下部与定位孔121的下部同样地具有圆形的开口形状。定位孔122的下部的开口宽度比定位销32(参照图2)的轴径稍大。定位孔122的上部即卡定部122A是被位于高度基准位置的顶面(未图示)封闭的向下方开口的孔。卡定部122A是向右后方向以及左前方向延伸的长孔。卡定部122A的最小开口宽度(即卡定部122A的短边方向长度)与定位销32的轴径相同。在卡定部122A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卡定部121A。
销孔123、124是各自的上端部被位于高度基准位置的顶面(未图示)封闭的向下方开口的圆孔。销孔123、124的开口宽度分别比支撑销33、34的轴径稍大。销孔123、124的开口宽度彼此相同且比定位孔121、122的各下部的开口宽度小。
前侧凹部125是从下表面105向上方凹陷的台阶部。前侧凹部125的上端面位于高度基准位置。本例的前侧凹部125位于与头插入部109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位置且位于将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3连结的线上。详细地说,前侧凹部125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前端部并跨越中心线C1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前侧凹部125的左端部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头插入部109的左端部大致相等的位置。前侧凹部125的右端部位于在左右方向上比头插入部109的右端部稍靠右侧处。前侧凹部125的左右方向中心位于比中心线C1稍靠左侧处。前侧凹部125在仰视视角下沿中心线C1向后方延伸。前侧凹部125的后端部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销孔123大致相等的位置。
在前侧凹部125的上端面设置有示出色带种类的种类标志部190。种类标志部190位于比连结线C3靠前侧处且与头周面106D在前后方向上并列。本例的种类标志部190包括五个标志部191~195。标志部191~194沿前表面106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地配置。标志部195配置于标志部191~194中的左起第二个标志部193的后侧。各标志部191~195以与色带盒100的色带种类对应的模式由面部或者孔部中的任一个构成。在本例中,标志部191~193、195是孔部,标志部194是面部。
如图4以及图9所示,墨带8以其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容纳在壳体101内。在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墨带8以其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经过预定的传送路径(在下文中是色带传送路径)而从色带卷筒200传送到卷取卷筒300。将沿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墨带8的方向称为色带传送方向。色带卷筒20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并卷绕有墨带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即色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卷取卷筒30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并连结有墨带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即色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在色带卷筒200的内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安装孔200A。色带卷筒200的外周面是卷绕有未使用的墨带8的供给面200B。详细地说,以使墨带8所具有的两面中的涂敷有墨水的墨水面81处于内侧的方式在供给面200B卷绕有未使用的墨带8。在色带卷筒200中,能够将上限量的墨带8卷绕于供给面200B。在下文的说明中,将卷绕于供给面200B的状态的墨带8称为第一色带卷8A。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在供给面200B卷绕有上限量的墨带8的状态下达到最大值。将卷绕于色带卷筒200的上限量的墨带8称为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
在色带卷筒20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突出部200C、200D。突出部200C比供给面200B更向上方突出。突出部200D比供给面200B更向下方突出。在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设置有与第二支撑孔11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支撑部140(参照图10)。突出部200C从下方安装于支撑部140,被支撑部140旋转支撑。突出部200D从上方嵌入第二支撑孔112,被第二支撑孔112旋转支撑。即,色带卷筒200被第二支撑孔112以及支撑部140支撑为旋转自如。因此,轴线P在俯视视角下与第二支撑孔112的中心大致一致。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色带卷筒200具有多个凸部212以及卡定凸部213。多个凸部212从色带卷筒200的内周面204向轴线P突出且从内周面204的下端部延伸到上端部。多个凸部212以轴线P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卡定凸部213从内周面204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在整周上向轴线P突出。
如图4以及图9所示,在安装孔200A的上部安装有卷绕了离合器弹簧280的圆筒状的旋转部件290。离合器弹簧280的端部卡定于支撑部140。旋转部件290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由于在色带卷筒200向预定的拉出方向(在本例中是俯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离合器弹簧280直径扩大,因此经由旋转部件290而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载荷相对较小。旋转载荷是以阻碍部件的旋转的方式作用的载荷。旋转载荷对色带卷筒200施加转矩。转矩稳定地产生而不根据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的大小而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在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离合器弹簧280直径缩小,因此经由旋转部件290而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载荷相对较大。即,旋转部件290通过离合器弹簧280的弹性力,使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稳定地旋转并且限制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卷取卷筒300具有主体部301、多个卡合突起302、上支撑板303、下支撑板304等。主体部30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体。在主体部301的内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安装孔300A。多个卡合突起302分别从主体部301的内周面向轴线J突出。多个卡合突起302以轴线J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主体部301的外周面是卷绕有使用完毕的墨带8的卷取面300B。详细地说,以使墨带8所具有的两面中的墨水面81处于外侧的方式将使用完毕的墨带8卷绕于卷取面300B。在卷取卷筒300中,能够将上限量的墨带8卷绕于卷取面300B。在下文的说明中,将卷绕于卷取面300B的状态的墨带8称为第二色带卷8B(参照图3)。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在卷取面300B卷绕有上限量的墨带8的状态下达到最大值。将卷绕于卷取卷筒300的上限量的墨带8称为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
上支撑板303是从主体部301的上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盘状。下支撑板304是从主体部301的下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盘状。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直径相同的板状部件。上支撑板303与下支撑板304的上下方向距离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长度稍大。由上支撑板303、下支撑板304和卷取面300B包围的区域是能够容纳第二色带卷8B的容纳部305。容纳部305的外径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大。
在本例中,上支撑板303位于比供给面200B靠上侧处。下支撑板304位于比供给面200B靠下侧处。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的各右端部位于中心线C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即,容纳部305从左侧接近供给面200B。在预定量以上的墨带8卷绕于供给面200B的情况下,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从右侧进入容纳部305。换句话说,在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超过轴线P到容纳部305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配置在容纳部305内。
在卷取卷筒30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突出部300C、300D。突出部300C比上支撑板303更向上方突出。突出部300D比下支撑板304更向下方突出。突出部300C从下方嵌入于上孔111A,被上孔111A旋转支撑。突出部300D从上方嵌入于下孔111B,被下孔111B旋转支撑。即,卷取卷筒300被第一支撑孔111支撑为旋转自如。因此,轴线J在俯视视角下与第一支撑孔111的中心大致一致。
如图9以及图16所示,在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弯曲部131~137。弯曲部131~137是用于设定色带传送路径的部件且是用于使色带传送路径曲折的部件。各弯曲部131~137竖立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内表面103A,并向上方延伸到上壳体102。弯曲部131、132、136是固定于下壳体103的中空的圆筒体。详细地说,弯曲部131、132、136与下壳体103一体地形成。
弯曲部133~135、137是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而旋转的圆筒状的旋转体。详细地说,弯曲部133~135、137各自具备轴部133A~135A、137A和圆筒体133B~135B、137B。轴部133A~135A、137A是固定于下壳体103的圆柱体。更详细地说,轴部133A~135A、137A与下壳体103一体地形成。圆筒体133B~135B、137B与轴部133A~135A、137A的轴向各自平行地延伸。圆筒体133B~135B、137B的轴向的长度分别比轴部133A~135A、137A的轴向的长度小且分别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圆筒体133B~135B、137B的内径分别比轴部133A~135A、137A的外径稍大。在圆筒体133B~135B、137B各自插入有轴部133A~135A、137A。因此,圆筒体133B~135B、137B被轴部133A~135A、137A各自支撑为能够旋转。
弯曲部131~134设置于壳体101的右后部。弯曲部131在俯视视角下位于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8)的右后侧。定位孔12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弯曲部13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弯曲部13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定位孔12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弯曲部13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头周面106D和色带卷筒200之间。轴线P到弯曲部131的距离比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大。弯曲部132~134位于第一引导部107。弯曲部132位于弯曲部131的左后侧。弯曲部133位于弯曲部132的左侧。弯曲部134位于弯曲部133的左后侧且位于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部。
弯曲部135~137设置于壳体101的左后部。弯曲部135~137位于第二引导部108。弯曲部137位于第一支撑孔111(参照图7)的左后侧。轴线J到弯曲部137的距离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参照图3)的半径大。弯曲部136位于弯曲部137的左后侧。弯曲部135位于弯曲部136的右后侧且位于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部。
弯曲部131、132、134、135、136与墨带8所具有的两面中墨水面81的相反侧的背面82接触,并沿色带传送路径引导墨带8。弯曲部133、137通过与墨带8的墨水面81接触地旋转,沿色带传送路径引导墨带8。在本例中,由于与墨带8的墨水面81接触的弯曲部133、137旋转,因此抑制产生对墨水面81的损伤。另一方面,与墨带8的背面接触的弯曲部131、132、136不旋转,因此与弯曲部133~135、137相比,能够将相对较大的拉出载荷施加于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
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在上壳体102中的支撑部140的周围设置有窗口部160以及至少一个弹性体180。窗口部160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壳体102且以支撑部140为中心而沿半径方向延伸的长孔。本例的窗口部160从支撑部140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窗口部160的后端部在俯视视角下位于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侧。用户能够经由窗口部160而目视确认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位置,从而识别未使用的墨带8的剩余量。
各弹性体180是设置于内表面102A的板状海绵。各弹性体180以支撑部140为中心而沿半径方向延伸。各弹性体180在俯视视角下从支撑部140的外缘延伸到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侧。各弹性体180在壳体101的内部从上方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参照图4)。即,各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的上表面的半径方向整体面接触,对第一色带卷8A向下方施力。在本例中,两个弹性体180配置于支撑部140的前侧以及右后侧。各弹性体180都是形成为厚度4mm的扇形的相同的板状海绵,通过未图示的双面胶带而粘贴于内表面102A。在各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各弹性体180的厚度是2mm左右。
在上壳体102中的窗口部160的后方设置有插入孔110。插入孔110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壳体102且形成为俯视矩形状。插入孔110的长度方向在俯视视角下相对于左右方向稍向逆时针方向倾斜。
如图10所示,上壳体102具备多个弯曲支撑部151~157以及多个肋161~165。弯曲支撑部151~157分别是用于支撑弯曲部131~137(参照图9)的部件。各弯曲支撑部151~157从内表面102A向下方突出。弯曲支撑部151、152、156是圆柱体。各弯曲支撑部151、152、156的轴径与各弯曲部131、132、136的内径各自相同。弯曲支撑部153~155、157是中空的圆筒体。各弯曲支撑部153~155、157的内径与各轴部133A~135A、137A的轴径各自相同。弯曲支撑部151~157设置在与弯曲部131~137在上下方向上各自相对的位置。
详细地说,弯曲支撑部151~154设置于壳体101的右后部。弯曲支撑部151在俯视视角下位于插入孔110的右侧。弯曲支撑部152~154位于第一引导部107。弯曲支撑部152位于弯曲支撑部151的左后侧。弯曲支撑部153位于弯曲支撑部152的左侧。弯曲支撑部154位于弯曲支撑部153的左后侧且位于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部。
弯曲支撑部155~157设置于壳体101的左后部。弯曲支撑部155~157位于第二引导部108。弯曲支撑部157位于第一支撑孔111(参照图7)的左后侧。弯曲支撑部156位于弯曲支撑部157的左后侧。弯曲支撑部155位于弯曲支撑部156的右后侧且位于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部。
在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组装的状态下,各弯曲支撑部151、152、156分别插入于各弯曲部131、132、136的内部。因此,弯曲支撑部151、152、156对弯曲部131、132、136的各上端部分别进行支撑。
在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组装的状态下,在弯曲支撑部153~155、157分别插入有轴部133A~135A、137A的各上端部。因此,弯曲支撑部153~155、157对轴部133A~135A、137A的各上端部分别进行支撑。将通过由下壳体103和弯曲支撑部152支撑轴部133A时的圆筒体133B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S(图9)。轴线S与轴线J以及轴线P平行地延伸。
如图11所示,正交于与弯曲部132的周面中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和圆筒体133B的周面中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这两点相切的切线且通过轴线S的直线是假想线K1。正交于与圆筒体133B的周面中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和圆筒体134B的周面中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这两点相切的切线且通过轴线S的直线是假想线K2。假想线K1和假想线K2所形成的角度中,与在圆筒体133B的周面上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对应的角度是接触角度θ。接触角度θ1是90度以上。即,墨带8与弯曲部133接触的范围相对于轴线S成90度以上。
如图10所示,肋161~165是用于限制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移动的部件。各肋161~165从内表面102A稍向下方突出。肋161在俯视视角下从弯曲支撑部152向右前方延伸,并在弯曲支撑部151和弯曲支撑部152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62在俯视视角下从弯曲支撑部152向左后方延伸,并在弯曲支撑部152和弯曲支撑部153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63在俯视视角下在肋162和弯曲支撑部153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肋162和弯曲支撑部153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64在俯视视角下在弯曲支撑部154的周围呈平面状延伸,并在弯曲支撑部153和弯曲支撑部154之间以及在弯曲支撑部154和色带出口107A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65在俯视视角下在弯曲支撑部155的周围呈平面状延伸,并在色带入口108A和弯曲支撑部155之间以及在弯曲支撑部155和弯曲支撑部156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
如图9所示,下壳体103具备多个肋171~175以及一对孔114、115。多个肋171~175是用于限制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移动的部件。墨带8通过在色带传送路径上被夹持在各肋161~165和各肋171~175之间而被限制宽度方向的移动。各肋171~175从内表面103A稍向上方突出。肋171~175设置在与肋161~165在上下方向上各自相对的位置。
详细地说,肋171在俯视视角下从弯曲部132向右前方延伸,并在弯曲部131和弯曲部132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72在俯视视角下从弯曲部132向左后方延伸,并在弯曲部132和弯曲部133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73在俯视视角下在肋172和弯曲部133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肋172和弯曲部133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74在俯视视角下在弯曲部134的周围呈平面状延伸,并在弯曲部133和弯曲部134之间以及弯曲部134和色带出口107A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肋175在俯视视角下在弯曲部135的周围呈平面状延伸,在色带入口108A和弯曲部135之间以及弯曲部135和弯曲部136之间与色带传送路径交叉。
由于各肋161~165、171~175各自在传送路径上设置于各弯曲部132~13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因此能够将墨带8适当地引导至各弯曲部132~135。
孔114设置在后述的钩652的左前侧附近。孔115设置在后述的钩651的左后侧附近。一对孔114、115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103。
如图16所示,色带盒100具备用于对墨带8施加拉出载荷的按压机构6。按压机构6在色带传送路径上设置在色带卷筒200和色带出口107A之间。按压机构6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3.与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相关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12对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进行说明。在下文中,将图12的上方以及下方分别定义为色带卷筒200、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的上方以及下方。对离合器弹簧280进行说明。离合器弹簧280具有线圈状的圆环部281和从圆环部281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282。
旋转部件290具有下筒291以及上筒292。下筒291以及上筒292是彼此同轴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圆筒状。上筒292从下筒291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上筒292的外径比下筒291的外径小且与圆环部281的内径大致相等。在下筒291的外周面设置有两个卡定突起293。两个卡定突起293以旋转部件290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而对称设置。各卡定突起293从下筒291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旋转部件290的内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旋转部件290的轴孔294。轴孔294包括彼此同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孔294A以及上孔294B(参照图13)。下孔294A是被下筒291的内周面包围的向旋转部件290的下方开口的凹部。上孔294B是直径比下孔294A小且从下孔294A向上方延伸的孔。上孔294B贯通上筒292的内部并向旋转部件290的上方开口。
离合器弹簧280安装于旋转部件290。详细地说,以上筒292贯通圆环部281的卷绕中心的方式且以延伸设置部282配置在上筒292的上端附近的方式将离合器弹簧280配置于上筒292的外周侧。安装有离合器弹簧280的旋转部件290以使两个卡定突起293与在多个凸部212中的彼此相邻的凸部212之间形成的槽部中的任一个嵌合的方式从上方插入于安装孔200A。在旋转部件290插入于安装孔200A的情况下,两个卡定突起293被卡定凸部213从下方支撑。
参照图4以及图10来说明色带卷筒200相对于色带盒100的安装构造。如图4所示,组装有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的色带卷筒200如下所述地安装于色带盒100。另外,离合器弹簧280的圆环部281向逆时针方向卷绕。如上所述,色带卷筒200的突出部200C、200D分别被支撑部140以及第二支撑孔112支撑为能够旋转。
更详细地说,在突出部200D从上方插入于第二支撑孔112的上侧部分的状态下,突出部200D的下端部被第二支撑孔112的周缘部从下方支撑。第二支撑孔112限制突出部200D向半径方向的移动且将突出部200D支撑为在周向上旋转自如。
如图10所示,支撑部140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上方,并具有支撑轴141、多个卡合部142以及支撑凹部143。支撑凹部143是从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向上方凹陷的部位。支撑凹部143是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上方且在仰视视角下与第二支撑孔112大致对应的圆形。支撑轴141是从支撑凹部143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圆柱体。支撑轴141的轴心在仰视视角下与第二支撑孔112的开口中心一致。多个卡合部142是支撑凹部143中的从支撑轴141的半径方向外侧向下方延伸的多个柱状体。多个卡合部142以支撑轴141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在壳体101的内部,支撑部140如下所述地对突出部200C进行旋转支撑。支撑轴141从上方插入于旋转部件290的上孔294B。多个卡合部142从上方插入于安装孔200A且配置在上筒292和内周面204(图12、图13)的上部之间。多个卡合部142配置在离合器弹簧280的延伸设置部282(参照图12)的旋转轨迹上。延伸设置部282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与多个卡合部142中的任一个卡合。突出部200C从下方插入于支撑凹部143。支撑凹部143限制突出部200C向半径方向的移动且将突出部200C支撑为在周向上旋转自如。
根据本构造,在作用有使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旋转的外力的情况下,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圆环部281的直径扩大。在该情况下,圆环部281施加于上筒292的旋转载荷相对较小。因此,色带卷筒200与以支撑轴141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部件290一起向拉出方向旋转。这时,通过离合器弹簧280所施加的相对较小的旋转载荷,色带卷筒200稳定地旋转。对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施加有适度的张力。
另一方面,在作用有使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外力的情况下,在安装孔200A的内部,圆环部281的直径缩小。在该情况下,圆环部281施加于上筒292的旋转载荷相对较大,因此限制旋转部件290的旋转。因此,经由旋转部件290而限制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旋转。
(4.与按压机构6相关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11以及图14~图16来说明按压机构6。在下文说明中,将插入孔110(图16)的长度方向定义为色带盒100的第一倾斜方向。将第一倾斜方向中的相对于右方而向后方倾斜的方向定义为色带盒100的第一特定方向。将第一倾斜方向中的第一特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色带盒100的第二特定方向。将与插入孔1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定义为色带盒100的第二倾斜方向。将第二倾斜方向中的相对于后方而向左方倾斜的方向定义为色带盒100的第三特定方向。将第二倾斜方向中的第三特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色带盒100的第四特定方向。
如图11以及图16所示,按压机构6具备弹簧支撑部630、板簧620、安装部650以及按压部件670。弹簧支撑部630是支撑后述的板簧620的部位。弹簧支撑部630与下壳体103一体地形成。弹簧支撑部630具备第一支撑壁部631和第二支撑壁部632。
第一支撑壁部631在弯曲部133的前侧从内表面103A稍向上方突出且沿第一倾斜方向延伸。第二支撑壁部632设置于第一支撑壁部631的第四特定方向侧。第二支撑壁部632具备第一壁部632A、第二壁部632B以及第三壁部632C。
第一壁部632A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下向第二特定方向以及第三特定方向开口的L字状且从内表面103A向上方延伸到上壳体102附近。第二壁部632B从内表面103A向上方延伸到上壳体102附近且沿第一倾斜方向延伸。第二壁部632B的朝向第四特定方向的面与第一壁部632A的第三特定方向的端部连接。第三壁部632C从内表面103A稍向上方突出且沿第一倾斜方向延伸。第三壁部63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一壁部632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等。第三壁部632C的第一特定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连接。
如图14所示,板簧620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制的板状体,并形成为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状。板簧620配置于弹簧支撑部630。板簧620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是第一接触面621。板簧620的与第一接触面621相反一侧的面是第二接触面622(参照图16)。板簧620例如通过冲压成型而制造。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侧的周缘部是带有圆角的状态。即,第一接触面621是所谓的塌边面。板簧620的第二接触面622侧的周缘部是多个凸部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即,第二接触面622是所谓的毛刺面。板簧620通过使第一接触面621与墨带8的背面82(参照图9)接触而在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
在板簧620的下端部设置有向上方凹陷的第一凹部623。第一凹部623在板簧620中设置在从比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央部稍靠第三特定方向侧的部位到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附近的位置。因此,板簧620相对于通过板簧620的第三特定方向的端部和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呈非对称(在下文中,简称为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呈非对称)。第一凹部623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比第三壁部632C和第一支撑壁部631之间的距离稍小。第一凹部62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第三壁部632C以及第一支撑壁部63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在第一凹部623的内部配置有第一支撑壁部631和第三壁部632C。由此,限制板簧620向第二倾斜方向的移动。
在板簧620的上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凹部624。第二凹部624在板簧620中以与第一凹部623平行且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第二凹部624的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位于比第一凹部623的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稍靠第三特定方向处。第二凹部624的两上端角部被倒角。因此,板簧620相对于通过板簧62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中心且沿第二倾斜方向延伸的直线呈非对称(在下文中,简称为在上下方向上呈非对称)。
板簧620在第一接触面621中的比第一凹部623以及第二凹部624靠第三特定方向侧的部位与墨带8的背面82接触。板簧620中通过与墨带8接触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
第一凹部623的上端部与第一支撑壁部631以及第三壁部632C各自的上端部接触。第一接触面621与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接触。因此,板簧620被第一支撑壁部631和第三壁部632C从下侧支撑且被第二壁部632B从第一特定方向侧支撑。板簧620的下端部在第一凹部623的外侧与内表面103A接触。因此,板簧620被下壳体103从下侧支撑。
如图11以及图16所示,安装部650是安装有后述的按压部件670的部位。安装部650与下壳体103一体地形成。安装部650具备一对钩651、652和安装壁部653。一对钩651、652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彼此相对。钩651在第三壁部632C的第二特定方向侧从内表面103A向上方延伸到壳体10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钩651的前端部设置有向第三特定方向突出的卡定片。钩652在第一支撑壁部631的第二特定方向侧从内表面103A向上方延伸到壳体10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钩652的前端部设置有向第四特定方向突出的卡定片。一对钩651、65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彼此相等。一对钩651、652分别能够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弹性变形。
安装壁部653设置于一对钩651、652的第二特定方向侧。安装壁部653形成为在俯视视角下向第一特定方向开口的U字状且从内表面103A向上方延伸到上壳体102的附近。
如图15所示,按压部件670是用于使板簧620弹性变形的部件。按压部件670安装于安装部650。按压部件670是在俯视视角下以第一倾斜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按压部件67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壳体10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按压部件670相对于通过按压部件670的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一倾斜方向延伸的面呈对称,并且相对于通过按压部件670的第一倾斜方向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延伸的面呈对称。
按压部件670具备第一部件671、第二部件672、第三部件674。第一部件671是俯视矩形状,并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在第一部件671的朝向第三特定方向的面以及朝向第四特定方向的面形成有各自向内侧凹陷的一对凹部。第一部件671的第一倾斜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与插入孔110的第一倾斜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各自相等。第一部件671嵌合于插入孔110并与插入孔110的内部接触。因此,第一部件671被上壳体102支撑。
第二部件672是从第一部件67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第二部件672的第一倾斜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部件671的第一倾斜方向的长度小。第二部件672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与第一部件671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相等且与安装壁部653的开口部(图11)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在第二部件672的下端部形成有沿第一倾斜方向延伸且在相对于下方而向第二部件672的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心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倾斜面672A。另外,在图15中图示一对倾斜面672A中的第三特定方向侧的倾斜面672A。
在第二部件672的朝向第三特定方向的面以及朝向第四特定方向的面形成有各自向内侧凹陷的一对卡合凹部673。一对卡合凹部673分别从第二部件672的下端部附近延伸到上端部,并与第一部件671的一对凹部连接。一对卡合凹部673与一对钩651、652各自卡合。由此,一对钩651、652将按压部件670固定于下壳体103。
第三部件674从第二部件672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朝向第二特定方向的面以及下表面分别向第一倾斜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第三部件674具有一对接触面674A、674E、一对倾斜面674B、674D以及下表面674C。
接触面674A是第三部件674的面中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接触面674A在比第一部件671的第一特定方向的端部偏向第二特定方向的位置上从第二部件672的上端部延伸到下端部。接触面674A位于比将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和弯曲部133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连结的直线靠第一特定方向侧处。即,接触面674A位于比未弹性变形的板簧620靠第一特定方向侧处。接触面674E是第三部件674的面中的朝向第二特定方向的面。倾斜面674B是第三部件674的面中的从接触面674A的下端部沿相对于下方而向第二特定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面。接触面674E在比第一部件671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偏向第一特定方向的位置上从第二部件672的上端部延伸到下端部。倾斜面674D是第三部件674的面中的从接触面674E的下端部沿相对于下方而向第一特定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面。下表面674C是第三部件674的面中的从倾斜面674B的下端部延伸到倾斜面674D的下端部的面。
接触面674A、674E、倾斜面674B、674D以及下表面674C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彼此相等。接触面674A、674E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分别比第二部件672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以及朝向第二特定方向的面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换句话说是第二部件672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小。接触面674A、674E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彼此相等且比板簧620的第二凹部624和第一凹部623之间的距离大。
参照图16来说明板簧620以及按压部件670相对于色带盒100的组装构造。板簧620在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打开的状态下组装于壳体101的内部。将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组装而结合。在该状态下,按压部件670经由插入孔110而组装于壳体101的内部。
详细地说,板簧620以使第一支撑壁部631和第三壁部632C嵌合于第一凹部623的内部的方式组装于弹簧支撑部630。由此,第一支撑壁部631和第三壁部632C限制板簧620的第二倾斜方向的移动。第一支撑壁部631以及第三壁部632C各自的上端部与板簧620接触。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与板簧620的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接触。因此,板簧620被弹簧支撑部630支撑。在本例中,板簧620在上下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上呈非对称,因此用户在例如将板簧620组装于下壳体103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识别板簧620的上下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
在将除了按压部件670以外的部件组装于下壳体103的状态下,将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组装而结合。在该情况下,各弯曲支撑部151、152、156分别插入于各弯曲部131、132、136的内部且各轴部133A~135A、137A分别插入于各弯曲支撑部153~155、157的内部,并且上壳体102从上方组装于下壳体103。
在该状态下,将按压部件670从壳体101的外部经由插入孔110而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即,色带盒100能够在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组装且弯曲部133被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支撑的状态下,将按压部件670组装于壳体101的内部。因此,与在弯曲部133仅被下壳体103支撑的状态下组装按压部件670而使板簧620挠曲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弯曲部133倾斜。如果弯曲部133倾斜,则难以将倾斜的弯曲部133插入弯曲支撑部153的内部,因此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的组装性变差。在本例中,色带盒100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弯曲部133的倾斜,因此易于将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彼此组装。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容易地将对墨带8施加拉出载荷的按压机构6组装在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之间。
按压部件670以使接触面674A朝向第一特定方向且第一部件671处于第二部件672的上方的方式插入于插入孔110。也可以是,按压部件670以接触面674E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状态插入。其理由在于,按压部件670相对于通过按压部件670的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心并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一倾斜方向延伸的面呈对称且相对于通过按压部件670的第一倾斜方向的中心并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二倾斜方向延伸的面呈对称。在该情况下,接触面674E起到接触面674A的功能。
按压部件670在安装于安装部650的状态下,通过使接触面674A与板簧620的第二接触面622接触而使板簧620向第一特定方向移动到接触面674A的位置。板簧620的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接触而被限制向第一特定方向的移动。板簧620的第三特定方向的端部与墨带8接触并被弯曲部133限制向第一特定方向的移动。因此,按压部件670能够通过使接触面674A与第二接触面622接触而使板簧620挠曲。由此,挠曲的状态的板簧620对弯曲部133施加作用力,从而在与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而将拉出载荷施加于墨带8。因此,对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施加有适度的张力。
经由插入孔110而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的按压部件670通过使接触面674A与第二接触面622接触而使板簧620挠曲,并且从上方进入安装壁部653的开口部。在该情况下,板簧620沿倾斜面674B逐渐挠曲,接着,接触面674A与第二接触面622接触,因此用户易于将按压部件67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
如果按压部件670组装于壳体101的内部,则第一部件671的下表面与安装壁部653的上端部接触且设置于一对钩651、652各自的前端部的卡定片卡合于一对卡合凹部673。在该情况下,设置于一对钩651、652各自的前端部的卡定片在分别沿一对倾斜面672A向外侧弹性变形后,卡合于与钩651、652对应的卡合凹部673,因此用户易于将按压部件67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
经由插入孔110而安装于安装部650的按压部件670被上壳体102的插入孔110以及下壳体103的安装部650支撑。由此,按压部件670在壳体101的内部稳定,因此能够与板簧620的预定的位置接触而使板簧620稳定地挠曲。因此,对墨带8施加有稳定的拉出载荷。
板簧620中通过与墨带8接触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以及圆筒体133B的轴向的长度都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由此,墨带8在其宽度方向整体上被板簧620和圆筒体133B夹持。因此,在墨带8的宽度方向上整体地施加有载荷,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褶皱,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在经由弯曲部133而沿色带传送路径拉出墨带8时,通过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而对墨带8施加有拉出载荷。该拉出载荷比在从色带卷筒200拉出墨带8时由对色带卷筒200施加旋转载荷的旋转限制部件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载荷小。在本例中,旋转限制部件是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和两个弹性体180。
(5.打印装置1以及色带盒100的动作方式)
参照图2~图4、图8以及图9来说明打印装置1以及色带盒100的动作方式。在打印装置1中,随着盖12被打开,可动传送辊62移动至退避位置。如果在色带安装部30安装有色带盒100,则打印头61插入于头插入部109。色带卷取轴63经由下孔111B而插入于卷取卷筒300的安装孔300A。多个突出片63A与多个卡合突起302卡合。旋转轴71经由第二支撑孔112而插入于色带卷筒200的安装孔200A。与多个突出片63A同样地,多个突出片71A在安装孔200A内与色带卷筒200卡合。
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如下所述地定位在色带安装部30中的适当的位置。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分别插入于定位孔121、122以及销孔123、124。支撑销33的上端部与销孔123的顶面接触,对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进行定位。支撑销34的上端部与销孔124的顶面接触,对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进行定位。定位销31的上端部紧密地嵌入卡定部121A,对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进行定位。定位销32的上端部紧密地嵌入卡定部122A,对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进行定位。支撑部35从下方支撑前侧凹部125,对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进行定位。
在前侧凹部125被支撑部35支撑时,五个检测开关80A被种类标志部190选择性地推压。在本例中,各标志部191~195分别与五个检测开关80A中的任一个相对。与标志部191~193、195相对的各检测开关80A插入到孔部内并保持在基准位置。与标志部194相对的检测开关80A由面部施力而移动至下压位置。
标志检测部80将与基准位置的各检测开关80A对应的断开(OFF)信号和与下压位置的检测开关80A对应的接通(ON)信号的组合作为种类检测模式而输出至CPU41(参照图5)。CPU41参照闪存器45(参照图5)的表而确定与所受理的种类检测模式对应的色带种类。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确定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色带种类。
在色带盒100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且管9安装于管安装部40的状态下,关闭盖12。如果盖12被关闭,则可动传送辊62移动至工作位置。可动传送辊62将位于管安装部40的管9和未使用的墨带8重叠并向打印头61施力。这时,管9通过可动传送辊62的作用力而弹性变形,经由墨带8与打印头61面接触。
CPU41在经由键盘7或者操作部17而被输入打印开始指示时,驱动传送电动机64而使可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旋转。位于管安装部40内的管9随着可动传送辊62的旋转而向管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这时,位于机壳10的外部的打印前的管9经由管插入口15被拉入到管安装部40内。
随着色带卷取轴63的旋转,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旋转。随着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旋转。由此,墨带8从第一色带卷8A的后端附近被拉出,沿以下的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另外,随着色带卷筒200的旋转,旋转轴71也向拉出方向旋转。
未使用的墨带8在从第一色带卷8A被拉出后,依次经过弯曲部131的右前表面侧、弯曲部132的右后表面侧、弯曲部133的左前表面侧、弯曲部134的右后表面侧。接着,未使用的墨带8从色带出口107A向壳体101的外部排出,并在头插入部109内向左方向行进。这时,未使用的墨带8通过管9和打印头61之间。
CPU41驱动打印头61,对通过管9和打印头61之间的墨带8进行加热,将字符打印在管9上。本例的打印头61将字符正像打印于经过其后侧的管9的前部。其后,CPU41驱动切断电动机93,使切断刃92与承接台91接近,从而切断打印完毕的管9。被切断的管9经由管排出口16排出至机壳10的外部。
使用完毕的墨带8从色带入口108A进入壳体101的内部,经过弯曲部135的左后表面侧、弯曲部136的左表面侧、弯曲部137的右后表面侧。最后,使用完毕的墨带8从卷取卷筒300的左侧被卷取,作为第二色带卷8B而被保持。这样一来,墨带8经过多个弯曲部131~137,从而沿曲折的色带传送路径被传送。
(6.色带盒100的主要特征的说明)
对色带盒100的主要特征进行说明。按压部件670通过接触面674A与板簧620的第二接触面622的接触而使板簧620挠曲。由此,色带盒100通过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而对墨带8施加拉出载荷。由此,色带盒100能够对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施加适度的张力,因此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松弛。在色带盒100中,能够将按压部件670经由设置于上壳体102的插入孔110而从外部插入。因此,在色带盒100中,在弯曲部133的轴部133A的轴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被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各自支撑后,能够通过按压部件670使板簧620挠曲而在板簧620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即,色带盒100能够在对弯曲部133施加板簧620的作用力之前,组装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容易地将对墨带8施加拉出载荷的机构即按压机构6组装在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之间。
按压部件670在两个部位被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支撑。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将按压部件670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壳体101的内部。
在按压部件670的下端部形成有一对倾斜面672A。按压部件670具有一对倾斜面674B、674D。例如在将按压部件670从外部经由插入孔11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的情况下,用户将按压部件670从按压部件670的下端部侧插入于插入孔110。在该情况下,设置于一对钩651、652各自的前端部的卡定片分别沿一对倾斜面672A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用户易于将按压部件67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由于板簧620沿倾斜面674B逐渐地挠曲,因此用户易于将按压部件67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即,由于按压部件670的下端部是尖细形状,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易于将按压部件670从外部经由插入孔11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
按压部件670的接触面674A在第二倾斜方向上的长度比按压部件670的第二部件672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在第二倾斜方向上的长度小。因此,按压部件670能够保持强度并且局部地推压板簧620。板簧620在被局部地推压时稳定地挠曲。因此,色带盒100能够保持按压部件670的强度并且将拉出载荷稳定地施加于墨带8。
板簧620中通过与墨带8的背面82接触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弯曲部13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例如在对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施加局部的拉出载荷的情况下,有时在墨带8产生褶皱。由于板簧620中通过与墨带8的背面82接触的部位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以及弯曲部13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都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因此墨带8在宽度方向上被整体上夹在板簧620和弯曲部133之间。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对墨带8整体施加拉出载荷,因此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褶皱,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板簧620在板簧620的下端部且与接触于墨带8的背面82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处具备第一凹部623。由此,色带盒100能够轻量化。进而,通过使第一支撑壁部631和第三壁部632C嵌合于第一凹部623,限制板簧620的第二倾斜方向的移动。由此,配置板簧620的位置较稳定,因此易于将按压部件670插入。
板簧620在板簧620的上端部且与第一凹部623相对的位置处具备第二凹部624。由此,色带盒100能够轻量化。第一凹部623和第二凹部624之间的距离比按压部件670的接触面674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按压部件670的接触面674A在第一凹部623和第二凹部624之间与板簧620的第二接触面622接触。由于第一凹部623和第二凹部624之间的距离比按压部件670的接触面674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小,因此按压部件670的接触面674A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板簧620整体接触。因此,色带盒100能够通过按压部件670而使板簧620稳定地挠曲。
板簧620在上下方向上呈非对称。因此,用户在将板簧620组装于壳体的情况下,易于掌握板簧620的上下方向的朝向。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将板簧620以正确的朝向组装于壳体101。
在板簧620中,第一接触面621是塌边面,第二接触面622是毛刺面。在板簧620中,毛刺比第二接触面622少的第一接触面621与墨带8接触。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损伤,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板簧620与墨带8的背面82接触。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墨带8的墨水面81产生损伤且能够将拉出载荷施加于墨带8。
墨带8与弯曲部133接触的范围相对于轴线S成90度以上(图11)。墨带8与弯曲部133接触的范围是墨带8被适当地夹持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的范围。例如在墨带8中,如果与弯曲部133不接触的墨水面81的相反侧的背面82与板簧620接触,则存在墨带8未被适当地夹持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存在在墨带8产生褶皱而使色带盒100无法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的情况。由于墨带8与弯曲部133接触的范围相对于轴线S成90度以上,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将墨带8适当地夹持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褶皱,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下壳体103具备肋173、174。肋173和肋174在上壳体102中隔着弯曲部133而设置在色带传送路径上。上壳体102具备肋163、164。肋163和肋164在上壳体102中隔着弯曲支撑部153而设置在色带传送路径上。由于肋163、164、173、174限制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因此色带盒100能够使墨带8的墨水面81与弯曲部133稳定地接触。因此,色带盒100能够使墨带8稳定地行进。
墨带8在色带出口107A和色带入口108A之间从壳体101向外部露出。色带出口107A比色带入口108A靠色带传送路径的上游侧。弯曲部133在色带传送路径上设置在色带卷筒200和色带出口107A之间。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将拉出载荷施加于墨带8中的比向外部露出的部位靠色带传送路径的上游侧的部位。由此,色带盒100能够在比弯曲部133靠色带传送路径的下游侧处抑制在墨带8产生松弛。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松弛的状态的墨带8向外部露出。
墨带8以墨水面81处于内侧的方式卷绕于色带卷筒200。在例如墨带8以墨带8的墨水面81处于外侧的方式卷绕于色带卷筒200的情况下,存在尘埃等附着于墨水面81的可能性。由于墨带8以墨水面81处于内侧的方式卷绕于色带卷筒200,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墨水面81。
色带盒100具备在从色带卷筒200拉出墨带8时将旋转载荷施加于墨带8的旋转限制部件(离合器弹簧280、旋转部件290、弹性体180)。通过旋转限制部件对色带卷筒200施加有旋转载荷,因此墨带8从色带卷筒200稳定地被拉出且在被拉出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张力。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松弛。
在经由弯曲部133沿色带传送路径拉出墨带8时,通过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而在墨带8上施加有拉出载荷。该拉出载荷比墨带8从色带卷筒200被拉出时由旋转限制部件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载荷小。即,在弯曲部133的位置处施加于墨带8的拉出载荷小于在比弯曲部133靠色带传送路径上游侧的位置处经由色带卷筒200而施加于墨带8的拉出载荷。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位于比弯曲部133靠上游侧处的墨带8产生松弛。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的情况下抑制在墨带8产生褶皱,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在从色带卷筒200拉出墨带8时,离合器弹簧280能够通过将旋转载荷施加于色带卷筒200而将适度的张力施加于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在墨带8产生松弛,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连结线C3(图8)与沿壳体101的前表面106A延伸的假想平面交叉。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在壳体101中在色带卷筒200或卷取卷筒300的前侧又或者色带卷筒200或卷取卷筒300的后侧确保配置部件的空间。在本例中,连结线C3在相对于右方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在色带卷筒200的后侧配置按压机构6、弯曲部131~134等。
壳体101具有定位孔121、122。定位孔121是设置于比中心线C2靠后侧处的开口。定位孔122是设置于比中心线C2靠前侧处的开口。因此,用户易于根据定位孔121、122的位置关系而掌握壳体101的各方向。
壳体101具有至少一个贯通孔。在本例中,种类标志部190所包含的孔部是至少一个贯通孔。至少一个贯通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色带卷筒200和卷取卷筒300之间。因此,与例如将至少一个贯通孔配置于比色带卷筒200靠右侧处或者配置于比卷取卷筒300靠左侧处的情况对比,能够抑制壳体101的前后方向尺寸。
色带卷筒200具有沿轴线P延伸的孔即安装孔200A。卷取卷筒300具有沿轴线J延伸的孔即安装孔300A。安装孔200A的最小径比安装孔300A的最小径大。因此,在色带盒100中,安装孔200A的最小径的大小和安装孔300A的最小径的大小彼此不同,因此能够容易确定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
色带盒100具有第一支撑孔111以及第二支撑孔112。第一支撑孔111具有上孔111A以及下孔111B。上孔111A以及下孔111B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与安装孔300A重叠。即,壳体101沿轴线J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二支撑孔112在上下方向上与安装孔200A重叠。在本例中,第二支撑孔112仅设置于下壳体103,因此壳体101并未沿轴线P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因此,在从上方观察色带盒100的情况下,易于确定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因此,用户易于掌握色带盒10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色带盒100的第二倾斜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色带盒100的前后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向”。色带盒100的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向”。色带盒100的前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向”。色带盒100的后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向”。
轴线P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旋转轴线”或者“第一旋转轴”。色带卷筒200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侧旋转体”或者“第一旋转体”。轴线J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旋转轴线”或者“第二旋转轴”。卷取卷筒300相当于本发明的“回收侧旋转体”或者“第二旋转体”。墨带8相当于本发明的“墨带”。墨水面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面”。背面8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面”。上壳体10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壳体”。下壳体10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壳体”。壳体101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轴线S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旋转轴线”或者“第三旋转轴”。色带传送路径相当于本发明的“传送路径”或者“路径”。弯曲部133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部件”、“引导壁”或者“第三旋转体”。接触面674A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部”或者“第二接触部”。板簧620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簧”、“弹性部件”或者“弹性体”。第一接触面62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6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接触面”。插入孔110相当于本发明的“插入孔”或者“开口孔”。按压部件670相当于本发明的“按压部件”或者“推压部件”。
按压部件670的下端部相当于本发明的“按压部件的第二壳体侧的端部”。肋161~1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肋”。肋164、16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肋”。肋171~17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肋”。肋174、17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肋”。连接面106E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外壁”。色带出口107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孔”。连接面106F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外壁”。色带入口108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孔”。第一凹部62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凹部”。第二凹部62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凹部”。离合器弹簧280相当于本发明的“离合器弹簧”。卡合部142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部”。
连结线C3相当于本发明的“与第一旋转轴线以及第二旋转轴线交叉的直线”。前表面106A相当于本发明的“壳体的相对于直线与第一孔以及第二孔相反一侧的侧面”。中心线C2相当于本发明的“中心线”。定位孔12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开口部”。定位孔1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开口部”。标志部191~193、195相当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贯通孔”。安装孔200A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侧孔”。安装孔300A相当于本发明的“回收侧孔”。第二支撑孔11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壳体孔”。下孔111A以及上孔111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壳体孔”。
(7.各种变形例的说明)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所例示地进行各种变形。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将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作为中心而进行说明。例如也可以是,色带盒100不具备离合器弹簧280,具备从上方插入于安装孔200A的摩擦部件来代替支撑部140(参照图10)。摩擦部件是从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向下方延伸的圆柱状的弹性体,例如是具有伸缩性的毛毡材料。摩擦部件通过与内周面204的形状相匹配地弹性变形而与内周面204(图12)紧贴。在色带卷筒200旋转的情况下,在内周面204和摩擦部件之间产生滑动摩擦。通过该滑动摩擦对色带卷筒200施加有适度的旋转载荷。
色带盒100也可以包括具有弹性的碟形弹簧来代替离合器弹簧280。碟形弹簧俯视呈圆环状且在主视视角下以稍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碟形弹簧配置在上孔112A的周缘部和色带卷筒200的上端部之间。碟形弹簧与上孔112A的周缘部和色带卷筒200的上端部弹性接触。在色带卷筒200旋转的情况下,在色带卷筒200的上端部和碟形弹簧之间产生滑动摩擦。通过该滑动摩擦对色带卷筒200施加有适度的旋转载荷。
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两个弹性体180(图10),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是,将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设置于下壳体103来代替设置于上壳体102。也可以将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设置于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这两方。在该情况下,设置于上壳体102的弹性体和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弹性体也可以是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呈对称以及非对称中的任一个。色带盒100也可以具备一个弹性体180来代替具备两个弹性体180,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弹性体180。色带盒100也可以不具备弹性体180。
弯曲部133也可以无法旋转。例如,弯曲部133也可以是与弯曲部131同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弯曲支撑部153是与例如弯曲支撑部151同样的结构即可。
弯曲支撑部153是中空的圆筒体,但也可以是圆柱体。在该情况下,弯曲支撑部15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圆筒体133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即可。圆柱体的弯曲支撑部153的轴径比圆筒体133B的内径小即可。在该情况下,在组装了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3的状态下,在圆筒体133B的内部插入有圆柱体的弯曲支撑部153。由此,通过轴部133A和弯曲支撑部153而从上下方向将圆筒体133B支撑为能够旋转。
上壳体102也可以具备用于支撑板簧620的弹簧支撑部。在该情况下,板簧620由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弹簧支撑部630和设置于上壳体102的弹簧支撑部从上下方向支撑。由此,板簧620稳定地组装于壳体101的内部。
色带盒100也可以具备橡胶部件、海绵部件、其他形状的弹簧等弹性部件来代替板簧620。弹性部件设置在通过与墨带8的背面82接触而在与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的位置即可。按压部件670通过以经由插入孔110插入于壳体101的内部的状态与弹性部件接触,而以在弹性部件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的力变大的方式使弹性部件挠曲即可。
板簧620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板簧620也可以不具备第一凹部623以及第二凹部624。板簧620也可以相对于通过上下方向的中心且沿第二倾斜方向延伸的直线呈对称。在该情况下,板簧620也可以从上下方向中的任一个方向组装。板簧620也可以相对于通过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呈对称。在该情况下,第一接触面621以及第二接触面622中的任一个朝向第一特定方向都能够组装板簧620。板簧620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冲压成型。
按压部件670在上下方向上将板簧620整体地按压,但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板簧620的一部分接触并按压。即,接触面674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也可以比第一凹部623和第二凹部624之间的距离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经由弯曲部133沿色带传送路径拉出墨带8时,通过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133之间夹持墨带8而在墨带8上施加有拉出载荷。该拉出载荷比在从色带卷筒200拉出墨带8时由对色带卷筒200施加旋转载荷的旋转限制部件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载荷小,但也可以比该旋转载荷大,也可以与该旋转载荷相等。墨带8与弯曲部133接触的范围相对于轴线S成90度以上,但也可以比90度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色带盒700来代替色带盒100。参照图17~图20来说明色带盒700。在下文中,将图17的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左上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色带盒700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色带盒700能够安装于打印装置1的色带安装部30(参照图2)。
如图17所示,色带盒700在具备上壳体720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上壳体102以及按压部件670这一点上与色带盒100不同。色带盒700在具备下壳体730(参照图18)来代替下壳体103这一点上与色带盒100不同。即,壳体101由下壳体730和组装于下壳体730的上侧的上壳体720构成。进而,色带盒700在具备弯曲部780(参照图18)来代替弯曲部133这一点上与色带盒100不同。
上壳体720在未设置插入孔110这一点、设置有按压部件750(图19)这一点以及具备上弯曲支撑部721(参照图19)来代替弯曲支撑部153这一点上与上壳体102不同。
如图18~图20所示,按压部件750是用于使板簧620挠曲并弹性变形的部件。按压部件750通过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而安装于安装部650。图20以假想线示出通过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而安装于安装部650的按压部件750。按压部件750是在俯视视角下将相对于左右方向稍向逆时针方向倾斜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在下文中,将按压部件75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色带盒700的第一倾斜方向。将第一倾斜方向中的相对于右方向后方倾斜的方向定义为色带盒700的第一特定方向。将第一倾斜方向中的第一特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色带盒700的第二特定方向。将按压部件75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定义为色带盒700的第二倾斜方向。将第二倾斜方向中的相对于后方向左方倾斜的方向定义为色带盒700的第三特定方向。将第二倾斜方向中的第三特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色带盒700的第四特定方向。
按压部件7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壳体10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按压部件750设置于上壳体720中的窗口部160(参照图19)的后方。按压部件750与上壳体720一体地形成,从上壳体720的内表面102A向下方突出。按压部件750相对于通过按压部件750的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心且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一倾斜方向延伸的面呈对称。
如图19所示,按压部件750具备第二部件751以及第三部件754。第二部件751是从内表面102A向下方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第二部件751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与安装壁部653(图18)的开口部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在第二部件751的下端部形成有沿第一倾斜方向延伸且在相对于下方向第二部件751的第二倾斜方向的中心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倾斜面753(参照图20)。进而,在第二部件751的下端部形成有沿第二倾斜方向延伸且在相对于下方向第二部件751的第一倾斜方向的中心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倾斜面755。即,第二部件751的下端部形成为尖细形状。
在第二部件751的朝向第三特定方向的面以及朝向第四特定方向的面形成有各自向内侧凹陷的一对卡合凹部752。一对卡合凹部752分别从第二部件751的下端部附近延伸到上端部。一对卡合凹部752与一对钩651、652(参照图18)各自卡合。由此,一对钩651、652将按压部件750固定于下壳体730。
第三部件754从第二部件751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向第一特定方向突出。第三部件754从第二部件751的上端部延伸到一对倾斜面753的上侧。第三部件754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中的从第三部件754的下端部附近稍向第一特定方向鼓起的面是接触面754A。接触面754A位于比将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和弯曲部780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连结的直线靠第一特定方向侧处。即,接触面754A位于比未挠曲的状态的板簧620靠第一特定方向侧处。接触面754A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比第二部件751的朝向第一特定方向的面的第二倾斜方向的长度小。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上弯曲支撑部721是用于将后述的弯曲部780支撑为能够旋转的部件。上弯曲支撑部721是圆柱体。上弯曲支撑部721位于弯曲支撑部152的左侧且位于弯曲支撑部154的右前侧。上弯曲支撑部721从内表面102A向下方突出。上弯曲支撑部721从内表面102A延伸到比壳体10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下侧处且比接触面754A的下端部靠下侧处。上弯曲支撑部721的下端部形成为锥形形状。
如图18以及图20所示,下壳体730在具备下弯曲支撑部731这一点上与下壳体103不同。下弯曲支撑部731是用于与上弯曲支撑部721一起将弯曲部780支撑为能够旋转的部件。下弯曲支撑部731是圆柱体。下弯曲支撑部731的轴径与上弯曲支撑部721的轴径相同。下弯曲支撑部731设置在与上弯曲支撑部7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位置。详细地说,下弯曲支撑部731设置于弯曲部132的左侧且弯曲部134的右前侧。下弯曲支撑部731从内表面103A向上方突出。下弯曲支撑部731从内表面103A延伸到上弯曲支撑部721的下端部附近。
弯曲部780设置于壳体101的内部。弯曲部780是用于设定色带传送路径的部件且是用于使色带传送路径曲折的部件。弯曲部780是中空的圆筒体。弯曲部780的轴向的长度比壳体10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稍小且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弯曲部780的上端部位于比板簧620的第二凹部624的下端部靠上方处。弯曲部780的内径比上弯曲支撑部721以及下弯曲支撑部731各自的轴径稍大。在弯曲部780的上端部插入有上弯曲支撑部721且在弯曲部780的下端部插入有下弯曲支撑部731。由此,弯曲部780被上弯曲支撑部721以及下弯曲支撑部731支撑为能够旋转。在本变形例中,轴线S是弯曲部780的旋转中心。弯曲部780通过与墨带8的墨水面81接触并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而沿色带传送路径引导墨带8。
如图18所示,正交于与弯曲部132的周面中的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和弯曲部780的周面中的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这两点相切的切线且通过轴线S的直线是假想线K3。正交于与弯曲部780的周面中的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和圆筒体134B的周面中的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这两点相切的切线且通过轴线S的直线是假想线K4。在假想线K1和假想线K2所形成的角度中,与在弯曲部780的周面上色带传送路径所通过的部分对应的角度是接触角度θ2。接触角度θ2是90度以上。即,墨带8与弯曲部780接触的范围相对于轴线S成90度以上。
参照图18对色带盒700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在容纳于壳体101内部的部件全部组装于下壳体730的状态下,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并结合。在该情况下,上弯曲支撑部721以及各弯曲支撑部151、152、156分别插入于弯曲部780以及各弯曲部131、132、136的内部且各轴部134A、135A、137A分别插入于各弯曲支撑部154~155、157的内部,并且上壳体720从上方组装于下壳体730。
在上壳体720组装于下壳体730的情况下,按压部件750通过接触面674A与第二接触面622的接触而使板簧620挠曲,并且从上方进入安装壁部653的开口部。按压部件750的接触面754A在第一凹部623和第二凹部624之间与板簧620接触。在本例中,上弯曲支撑部721的下端部位于比接触面754A的下端部靠下侧处且弯曲部780的上端部位于比板簧620的第二凹部624的下端部靠上方处。因此,在按压部件750与板簧620的第二凹部624的位置接触前,弯曲部780由上弯曲支撑部721支撑。因此,与在弯曲部780仅由下弯曲支撑部731支撑的状态下组装按压部件750而使板簧620挠曲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弯曲部780倾斜。如果弯曲部780倾斜,则难以将上弯曲支撑部721插入于倾斜的弯曲部780的内部,因此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的组装性变差。在本变形例中,色带盒700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弯曲部780的倾斜,因此容易将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
在将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的情况下,板簧620沿倾斜面755逐渐挠曲,因此用户容易将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组装。如果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则设置于一对钩651、652各自的前端部的卡定片卡合于一对卡合凹部752。在该情况下,设置于一对钩651、652各自的前端部的卡定片分别沿一对倾斜面753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用户容易将上壳体720和下壳体730彼此组装。
按压部件750在安装于安装部650的状态下,通过接触面754A与板簧620的第二接触面622的接触而使板簧620向第一特定方向移动到接触面754A的位置。板簧620的第四特定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壁部632B的第二特定方向的端部接触而被限制向第一特定方向的移动。板簧620的第三特定方向的端部与墨带8接触而被弯曲部780限制向第一特定方向的移动。因此,按压部件750能够通过接触面754A与第二接触面622的接触而使板簧620挠曲。由此,挠曲的状态的板簧620通过对弯曲部780施加作用力,在与弯曲部780之间夹持墨带8而对墨带8施加拉出载荷。因此,在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张力。
在经由弯曲部780沿色带传送路径拉出墨带8时,通过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780之间夹持墨带8而在墨带8上施加有拉出载荷。该拉出载荷比在从色带卷筒200拉出墨带8时由对色带卷筒200施加旋转载荷的旋转限制部件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载荷小。在本变形例中,旋转限制部件是离合器弹簧280以及旋转部件290和两个弹性体180。
在弯曲部780的位置上施加于墨带8的拉出载荷小于在比弯曲部780靠色带传送路径上游侧的位置上经由色带卷筒200施加于墨带8的拉出载荷。因此,色带盒700能够抑制在位于比弯曲部780靠色带传送路径上游侧处的墨带8产生松弛。因此,色带盒700能够在板簧620的第一接触面621和弯曲部780之间夹持墨带8的情况下抑制在墨带8产生褶皱,能够保持稳定的打印质量。
在本变形例中,色带盒700的上下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方向”。色带盒700的第二倾斜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向”。色带盒700的前后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向”。色带盒700的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向”。色带盒700的前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向”。色带盒700的后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向”。上壳体72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壳体”。下壳体73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壳体”。上弯曲支撑部721相当于本发明的“突出支撑部”。弯曲部780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部件”或者“引导壁”。接触面754A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部”或者“第二接触部”。按压部件750相当于本发明的“按压部件”或者“突出部”。上弯曲支撑部721的下端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突出支撑部的前端部”。接触面754A的下端部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部的第二壳体侧的端部”。
标号说明
8 墨带
100、700 色带盒
101 壳体
102、720 上壳体
103、730 下壳体
110 插入孔
111 第一支撑孔
112 第二支撑孔
121、122 定位孔
131~137、780 弯曲部
142 卡合部
161~165、171~175 肋
191~195 标志部
200 色带卷筒
280 离合器弹簧
300 卷取卷筒
620 板簧
670、750 按压部件
721 上弯曲支撑部。

Claims (33)

1.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
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
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由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旋转部件在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
板簧,具有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面,并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旋转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
按压部件,具有接触部,在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彼此组装且所述旋转部件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支撑后经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插入孔而从外部插入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通过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而使所述板簧挠曲。
2.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
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
引导壁,由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并通过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
弹性部件,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在与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
按压部件,具有接触部,在所述按压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彼此组装且所述引导壁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支撑后经由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插入孔而从外部插入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通过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而以在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力变大的方式使所述弹性部件挠曲。
3.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
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
突出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
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由所述突出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旋转部件在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
板簧,具有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一接触面的相反侧的第二接触面,并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旋转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
按压部件,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的部件,具有通过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而使所述板簧挠曲的接触部,
所述突出支撑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二壳体侧处。
4.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侧旋转体,能够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回收侧旋转体,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而旋转;
墨带,架设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
壳体,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以内置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以及所述墨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
突出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
引导壁,所述引导壁的所述第一壳体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分别由所述突出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引导壁通过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而沿预定的传送路径引导所述墨带;
弹性部件,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在与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以及
按压部件,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的部件,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通过与所述弹性部件接触而以在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力变大的方式使所述弹性部件挠曲,
所述突出支撑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二壳体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由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是尖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按压部件的与所述接触部不同的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簧中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的部位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以及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都比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部件中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二面接触的部位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以及在所述引导壁中通过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接触的部位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都比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在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且与接触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二面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处具备第一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在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一壳体侧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对的位置处具备第二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小,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之间与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所述板簧相对于通过所述中心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直线呈非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一接触面的毛刺比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毛刺少。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是涂敷有墨水的墨水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带与所述旋转部件接触的范围是具有以所述第三旋转轴线为中心的90度以上的角度的范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具备设置于比所述旋转部件靠所述传送路径上游侧处的第一肋和设置于比所述旋转部件靠所述传送路径下游侧处的第二肋,
所述第二壳体具备设置于比所述旋转部件靠所述传送路径上游侧处的第三肋和设置于比所述旋转部件靠所述传送路径下游侧处的第四肋,
所述第一肋、所述第二肋、所述第三肋以及所述第四肋限制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具备设置于比所述引导壁靠所述传送路径上游侧处的第一肋和设置于比所述引导壁靠所述传送路径下游侧处的第二肋,
所述第二壳体具备设置于比所述引导壁靠所述传送路径上游侧处的第三肋和设置于比所述引导壁靠所述传送路径下游侧处的第四肋,
所述第一肋、所述第二肋、所述第三肋以及所述第四肋限制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带的一部分在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从所述壳体向外部露出,所述第一孔设置于所述传送路径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中,所述第二孔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孔靠所述传送路径下游侧处且所述壳体的第二外壁中,
所述旋转部件在所述传送路径上设置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第一孔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带的一部分在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从所述壳体向外部露出,所述第一孔设置于所述传送路径上且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中,所述第二孔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孔靠所述传送路径下游侧处且所述壳体的第二外壁中,
所述引导壁在所述传送路径上设置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第一孔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带以使所述墨带的所述墨水面处于内侧的方式卷绕于所述供给侧旋转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旋转限制部件,在所述墨带被从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拉出时,所述旋转限制部件向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施加旋转载荷。
22.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具备旋转限制部件,在所述墨带被从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拉出时,所述旋转限制部件向所述供给侧旋转体施加旋转载荷。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带经由所述旋转部件而沿所述传送路径被拉出时,由于所述墨带被夹持在所述板簧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旋转部件之间而产生的所述墨带的拉出载荷比由所述旋转限制部件施加给所述供给侧旋转体的所述旋转载荷小。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带经由所述引导壁而沿所述传送路径被拉出时,由于所述墨带夹持在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引导壁之间而产生的所述墨带的拉出载荷比由所述旋转限制部件施加给所述供给侧旋转体的所述旋转载荷小。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限制部件是离合器弹簧,所述离合器弹簧具有安装于所述供给侧旋转体的线圈状的圆环部和从所述圆环部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
所述壳体具备配置在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旋转轨迹上的卡合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交叉的直线与沿所述壳体中的相对于所述直线而处于所述第一孔以及所述第二孔的相反侧的侧面延伸的假想平面交叉。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正交的第四方向上分别具有长度,所述第三方向包括彼此反向的第五方向以及第六方向,
进而,所述壳体具有:
第一开口部,是设置于比通过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中心且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的中心线靠所述第六方向侧处的开口;以及
第二开口部,是设置于比所述中心线靠所述第五方向侧处的开口。
2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正交的第四方向上分别具有长度,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四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和所述回收侧旋转体之间的至少一个贯通孔。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侧旋转体具有供给侧孔,该供给侧孔是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延伸的孔,
所述回收侧旋转体具有回收侧孔,该回收侧孔是沿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延伸的孔,
所述供给侧孔的最小径比所述回收侧孔的最小径大。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壳体孔,是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孔部,并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供给侧孔重叠;以及
第二壳体孔,是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孔部,并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回收侧孔重叠。
31.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位置;
第一旋转体;
第二旋转体;
第三旋转体;
弹性体;
推压部件;以及
墨带,
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及所述第三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
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绕第二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能够绕第三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轴平行,
所述墨带使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进行卷绕,所述墨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一旋转体拉出的所述墨带被所述第二旋转体卷取,
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第三旋转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
所述弹性体位于在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位置,
在所述推压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彼此组装且所述第三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支撑后从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孔插入且所述推压部件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推压所述第三旋转体。
32.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位置;
第一旋转体;
第二旋转体;
引导壁;
弹性体;
推压部件;以及
墨带,
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
所述引导壁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绕第二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
所述引导壁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引导壁的与所述墨带接触的面和所述第一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
所述墨带使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进行卷绕,所述墨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一旋转体拉出的所述墨带被所述第二旋转体卷取,
所述引导壁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引导壁的一部分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
所述弹性体位于在与所述引导壁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位置,
在所述推压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彼此组装后从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孔插入且所述推压部件的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推压所述引导壁。
33.一种色带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位于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的位置;
第一旋转体;
第二旋转体;
第三旋转体;
弹性体;
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墨带;以及
突出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
所述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及所述第三旋转体被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支撑,
所述墨带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弹性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旋转体能够绕第一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二旋转体能够绕第二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能够绕第三旋转轴旋转,
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三旋转轴平行,
所述墨带使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体而进行卷绕,所述墨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第一旋转体拉出的所述墨带被所述第二旋转体卷取,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突出,
所述第三旋转体位于所述墨带的路径上且所述第三旋转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墨带的第一面接触,
所述弹性体位于在与所述第三旋转体之间夹持所述墨带的位置,
在所述突出部的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墨带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接触而推压所述第三旋转体,
所述突出支撑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所述第二壳体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二壳体侧处。
CN201610860496.9A 2015-09-28 2016-09-28 色带盒 Active CN1069763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9836A JP6398932B2 (ja) 2015-09-28 2015-09-28 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15-189836 2015-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76326A CN106976326A (zh) 2017-07-25
CN106976326B true CN106976326B (zh) 2020-07-28

Family

ID=58493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0496.9A Active CN106976326B (zh) 2015-09-28 2016-09-28 色带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98932B2 (zh)
CN (1) CN1069763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6220B2 (ja) * 2017-05-31 2021-1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本体
JP7395912B2 (ja) 2019-09-30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用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4759U (zh) * 1986-01-08 1987-07-21
JPS62128847U (zh) * 1986-02-05 1987-08-14
JP2003072211A (ja) * 2001-09-03 2003-03-12 Canon Ntc Inc 印字装置
CN10185066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打印装置
JP2011056755A (ja) * 2009-09-09 2011-03-2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3824A (en) * 1981-06-22 1983-02-15 Xerox Corporation Ribbon tension and metering control
JPH0234272U (zh) * 1988-08-26 1990-03-05
JPH0256664U (zh) * 1988-10-17 1990-04-24
JPH06328813A (ja) * 1993-05-19 1994-11-29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作成装置
JPH09300789A (ja) * 1996-05-13 1997-11-2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リボン及びそのインクリボンを収容した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0015911A (ja) * 1998-07-06 2000-01-18 Fujicopian Co Ltd インクリボンの露出部を覆う薄板状弾性部材を具えた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US6997629B2 (en) * 2002-07-31 2006-02-14 Datacard Corporation Supply items for printers and the like, and method of loading supply items
JP4962522B2 (ja) * 2008-12-25 2012-06-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4759U (zh) * 1986-01-08 1987-07-21
JPS62128847U (zh) * 1986-02-05 1987-08-14
JP2003072211A (ja) * 2001-09-03 2003-03-12 Canon Ntc Inc 印字装置
CN101850662A (zh) * 2009-03-31 2010-10-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打印装置
JP2011056755A (ja) * 2009-09-09 2011-03-2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98932B2 (ja) 2018-10-03
JP2017064935A (ja) 2017-04-06
CN106976326A (zh) 2017-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35263B (zh) 色带盒
EP1707395A1 (en) Tape cassette
EP2585306B1 (en) Tape cartridge and tape printer
EP1808302A2 (en) Tape cassette
JP6439615B2 (ja) リボンカセット
JP7361858B2 (ja)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TWI727291B (zh) 色帶卡匣及印刷裝置
CN106976326B (zh) 色带盒
US7736076B2 (en) Ribbon cassette and printer
TW201544345A (zh) 帶匣
WO2015146092A1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CN111918775B (zh) 色带盒
EP3446882B1 (en) Unit attaching structure and printing device
US7139011B2 (en) Ink sheet cartridge and exchangeable ink sheet set
CN113165402B (zh) 墨盒
TWI767171B (zh) 卡匣
CN114670559B (zh) 带盒
JP6439614B2 (ja) リボンカセット
CN113165401B (zh) 墨盒
TWI722728B (zh) 卡匣
CN116728980A (zh)
JP2022101043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CN116728979A (zh)
CN116728981A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