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8026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8026A
CN115848026A CN202211113032.3A CN202211113032A CN115848026A CN 115848026 A CN115848026 A CN 115848026A CN 202211113032 A CN202211113032 A CN 202211113032A CN 115848026 A CN115848026 A CN 115848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sette
tape
cartridge
tape cassett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30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德田裕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127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849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48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80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种类的带盒。印刷装置具备:带盒收纳部,能够选择性地收纳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的第一带盒和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且与第一带盒的种类不同的第二带盒;以及第一构件,在将第一带盒收纳于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间接地作用,所述第一构件能够从作为未收纳第一带盒时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向不妨碍第一带盒的收纳的第二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将第二带盒收纳于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不因第二带盒而移动。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要求以2021年9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1-155675号以及2022年7月1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2-112745号的优先权。本申请的说明书援引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1-155675号以及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2-11274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144250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带印刷装置,该带印刷装置具备:匣安装部,用于安装带匣,该带匣具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从前端面突出了第一钩的周壁部,在多种带匣(带盒)之间,在周壁部的外周面,作为比第一钩的基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的第一基端侧部位的凹入深度不同,该第二壳体具有与第一钩卡合的第一钩接受部;以及第一基端侧部位检测传感器,在带匣被安装于匣安装部的状态下,根据第一基端侧部位的凹入深度,输出发生变化。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带印刷装置那样,存在如下问题:对于安装存放带的匣或盒来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标签打印机),即使想要安装不同形状的多个种类的盒,用于安装某一种类的盒的部件与另一种类的盒产生干扰而无法安装,只能安装避免干扰的适合于印刷装置主体的一个种类的形状的盒。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或种类的带盒。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
带盒收纳部,能够选择性地收纳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所述第二带盒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并且与所述第一带盒种类不同;以及
第一构件,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间接地作用,所述第一构件能够从作为未收纳所述第一带盒时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向不妨碍所述第一带盒的收纳的第二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将所述第二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不因所述第二带盒而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或种类的带盒的印刷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窄宽度带盒或宽宽度带盒后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附墨带宽宽度带盒后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即将收纳窄宽度带盒前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窄宽度带盒中途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窄宽度带盒后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即将收纳宽宽度带盒前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宽宽度带盒中途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宽宽度带盒后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即将收纳附墨带宽宽度带盒前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收纳附墨带宽宽度带盒后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着眼于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中的、支承所安装的带盒的盒基座和释放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7A是沿图15的剖面线XVII-XVII切断的收纳机构的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7B是沿图15的剖面线XVII-XVII切断的收纳机构的处于盒基座和释放引导件移动后的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与窄宽度带盒或宽宽度带盒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即将收纳窄宽度带盒前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的状态的图,并且是沿图18中的剖面线XIX-XIX切断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收纳窄宽度带盒后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收纳宽宽度带盒后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即将收纳附墨带宽宽度带盒前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的状态的图,并且是沿图22中的剖面线XXIII-XXIII切断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收纳附墨带宽宽度带盒后的实施方式2的收纳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各附图中所标注的相互正交的三轴(X轴、Y轴、Z轴),将箭头所朝向的方向定义为正向,将与正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负向。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是在由输送部输送的标签(带)状的被印刷介质(带构件M)上印刷字符、记号、花纹或者图像的标签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的框体2具有柱体状,该柱体具有椭圆形状的底面。框体2的表面中相当于柱体的侧面的部分具有与底面正交的两个平面2a和连接该两个平面2a的两个曲面2b。而且,在两个曲面2b的一方形成有凹部2c。
在凹部2c形成有排出口2d。在印刷装置1内进行了印刷的带构件M从排出口2d向装置外排出。排出口2d是在与底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开口。框体2可以包括:连接端子,与包括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的信息处理装置(外部设备)连接;插入口,供包括存储卡的存储介质插入;以及电源端子,连接电源线,省略它们的图示。另外,印刷装置1如上所述,可以基于印刷数据来进行印刷,所述印刷数据是通过使用有线电缆等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信息处理装置的有线连接而接收到的,也可以基于通过无线连接而接收到的印刷数据来进行印刷,所述无线连接基于Bluetooth(注册商标)、Wi-Fi(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标准。
图2是本实施方式1中的印刷装置1的收容于框体2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8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在框体2的内部收容有由各种部件构成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8。该主要部分8具有基座部11和盒保持部12,所述基座部11具有安装了各种部件的平板部11a,所述盒保持部12设置于基座部11。
盒保持部12具有:保持部主体12a,能够保持(收纳)后述的带盒;以及多个腿部12b,竖立设置于平板部11a,隔开平板部11a与保持部主体12a之间的间隔。腿部12b例如为4根,在图2中图示了其中的1根。在保持部主体12a形成有划分出用于收纳带盒的收纳空间的盒收纳部12c(盒收纳部12c),带盒装卸自如地收纳于盒收纳部12c。
在本实施方式1中,盒收纳部12c能够选择性地收纳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中的某一个,并且能够进行向从各个带盒抽出的带状的被印刷介质(带构件M)的印刷。此外,窄宽度、宽宽度等是为了方便的表述,实际上,能够收纳与带宽度(带构件M的宽度)6mm、9mm、12mm、18mm、24mm、36mm、46mm等各种宽度的带构件M相应的各种宽度的带盒。在本实施方式1中,收容(收纳)在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以下,这些带盒有时仅被简单记载为带盒)中的带宽度分别设为12mm、46mm和24mm来进行说明。此外,关于附墨带窄宽度带盒向盒收纳部12c的收纳,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收纳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省略说明。
此外,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是根据所收容的带构件M的宽度而彼此在Y轴方向的厚度不同但是除了厚度和按压突起部(后述)之外的形状相同的带盒。另一方面,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中,在内部不仅收容带构件M,还至少收容用于对带构件M进行印刷(热转印)的墨带R和用于在进行了印刷后回收使用过的墨带R’的带子(ribbon)卷绕芯3005(后述),因此,与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形状不同。
收容于窄宽度带盒100及宽宽度带盒200的带构件与收容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带构件在印刷方式上是不同的。在窄宽度带盒100及宽宽度带盒200中,使用通过加热而变色的热敏带作为被印刷介质,并且通过向热敏头10通电而加热热敏带,从而进行印刷。另一方面,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中,通过向热敏头通电而将墨带R热转印到带构件上,从而进行印刷。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简单,将两种印刷方式下的带构件表现为带构件M。
图3是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8的俯视图,图4是在将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中的某一方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5是在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各个带盒分别形成有作为供热敏头10(印刷部10)插入的凹部的热敏头被插入部1006(热敏头被插入部2006)和热敏头被插入部3006。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至少具有收容(收纳)带构件M的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在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中设置有带芯1002(带芯2002)。此外,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至少具有收容(收纳)带构件M和墨带R(使用过的墨带R’)的盒壳体3001。在盒壳体3001设置有带芯3002、带子供给芯3004、带子卷绕芯3005。
带构件M以辊状卷绕在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盒壳体3001内部的各自的带芯1002(带芯2002)、带芯3002上。带构件M例如是具有基材和剥离纸的带,所述基材具有粘接层,所述剥离纸以覆盖粘接层的方式可剥离地粘贴于基材。印刷(热转印)用的墨带R在其前端卷绕在带子卷绕芯3005上的状态下,辊状地卷绕在盒壳体3001内部的带子供给芯3004上。带构件M及墨带R以重合并跨越凹形状的热敏头被插入部3006的方式设置。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要部分8中设置有:热敏头10,具有多个发热元件并对带构件M进行印刷;压纸辊21,作为输送带构件M及墨带R的输送部;以及带子卷绕驱动轴23,卷绕使用过的墨带R’。热敏头10及压纸辊21设置在将跨越热敏头被插入部1006(热敏头被插入部2006)的带构件M夹入的位置、或将跨越热敏头被插入部3006的带构件M及墨带R夹入的位置。带子卷绕驱动轴23设置成在Y轴方向上贯通(插通)保持部主体12a并向盒收纳部12c内突出的状态。
虽然省略图示,但主要部分8还在排出口2d(图1所示)的附近具备全切割器17和半切割器16。全切割器17是将(印刷完毕的)带构件M切断而制作带片(标签片)的切割器。另一方面,半切割器16是用于在带构件M的前端部分等形成切口、使剥离层容易从具有粘接层的基材剥离的切割器。
如图4所示,保持部主体12a设置有爪(卡止部12d),该爪与设置在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的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的侧方的被卡止部1009(被卡止部2009)卡止。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通过在被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被爪(卡止部12d)卡止,从而在Y轴方向上定位。如图2所示,爪(卡止部12d)具有突起12f,该突起12f从保持部主体12a向+Y方向延伸,且向盒收纳部12c的内侧突出的截面为山形状。另外,如图7以及图9所示,被卡止部1009(被卡止部2009)是形成在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的侧面的凸状部。在将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通过使被卡止部1009(被卡止部2009)越过爪(卡止部12d)的突起12f,能够使突起12f卡合于被卡止部1009(被卡止部2009)。
如图4和5所示,保持部主体12a设有底座12e,该底座12e用于配置分别设置于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的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盒壳体3001的支承用切口部1001a(支承用切口部2001a)和支承用切口部3001a。底座12e从保持部主体12a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突出,并呈在上部具有平面部的形状,该上部的平面部设置为与后述的盒基座固定部5111大致相同的高度(Y轴方向的位置相同)。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至少一部分由该底座12e支承。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带盒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热敏头10插入于分别形成于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盒壳体3001的热敏头被插入部1006(热敏头被插入部2006)、热敏头被插入部3006。此外,如图5所示,在带子卷绕驱动轴23卡合有带子卷绕芯3005。此外,如图4所示,在盒壳体1001(盒壳体2001)设置有不与带子卷绕驱动轴23卡合而贯通(插通)的带子卷绕驱动轴贯通孔1005(2005)。
压纸辊21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形状,以压纸辊轴21a为中心旋转(转动)。如图4及图5所示,压纸辊21通过将带构件M、或带构件M及墨带R一边向热敏头10按压一边逆时针旋转,来正向输送带构件M、或带构件M及墨带R。将这样正向输送的期间称为正向输送时,此时,带构件M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向排出口2d排出的方向)输送。另一方面,通过使压纸辊21顺时针旋转,带构件M、或者带构件M及墨带R反向输送。将这样反向输送的期间称为反向输送时,此时,带构件M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与向排出口2d排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
带子卷绕驱动轴23能够以图5所示的轴部25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转动)。带子卷绕驱动轴23在正向输送时顺时针旋转。由此,由压纸辊21正向输送的墨带R卷绕于带子卷绕芯3005。另一方面,在反向输送时,通过压纸辊21反向输送的墨带R(使用过的墨带R’)从带子卷绕芯3005被拉出,由此带子卷绕驱动轴23逆时针旋转。
在框体2的内部还设置有控制输送部(压纸辊21)和印刷部(热敏头10)的控制部。控制部构成为例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另外,输送部由未图示的步进电动机等驱动。
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通过使后述的盒基座511和释放引导件521移动而被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也被统称为第一带盒。第一带盒至少收容(收纳)被印刷介质(带构件M)。另一方面,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在向盒收纳部12c收纳时,不使盒基座511和释放引导件521移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也称为第二带盒。第二带盒至少收容(收纳)被印刷介质(带构件M),且是与第一带盒种类不同的带盒,在本实施方式1中,收容(收纳)带构件M和墨带R。
图6是表示包括盒收纳部12c的本实施方式1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此外,为了简化,省略了热敏头10、压纸辊21等结构,并且用实线表示除了收纳机构之外的其他结构。此外,如图6所示,收纳机构具备基座部11、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作为第一弹性构件的盒基座弹簧513、释放引导件521、以及作为第二弹性构件的释放弹簧522。
保持部主体12a具备能够收纳各个带盒的大小以及形状(Y轴方向的深度等)。保持部主体12a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
盒基座511具备:盒基座固定部5111,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一部分(第一切口部3007)抵接;按钮引导部5112(引导部),为了对在盒基座按钮512的侧方以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被引导突起部512a进行引导而以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凹陷的方式设置;以及带盒检测开关5113。如图7所示,按钮引导部5112在与XY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另外,按钮引导部5112具有至少一部分沿着Y轴方向延伸且一端(上端)以规定的角度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弯折的形状(至少一部分相对于Y轴方向成角度地延伸的形状)。即,按钮引导部5112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5112a和连接于第一延伸设置部5112a的+Y方向侧端部并相对Y轴成角度地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另外,如图6所示,盒基座511能够在X轴方向上可移动地安装于基座部11。盒基座51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此外,带盒检测开关5113是例如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一部分(第一切口部3007)抵接并且被按下的开关,并且被按下的开关根据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形状(第一切口部3007的形状)的差异而不同。由此,例如能够检测带宽度。此外,带盒检测开关5113不限于附墨带的带盒,也可以由不收容墨带的种类的带盒来按下。在这种情况下,带盒检测开关5113也能够检测带盒的种类。此外,带盒检测开关5113的数量不限于图示的数量。
在想要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使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盒基座511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第一切口部3007抵接。盒基座511是在将各个带盒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使用的构件(第一构件),在与窄宽度带盒100或宽宽度带盒200抵接时移动,并且在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抵接的情况下不移动。此外,在想要将窄宽度带盒100或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窄宽度带盒100或宽宽度带盒200的一部分(后述的按压突起部)与从盒基座511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突出的盒基座按钮512抵接。
盒基座按钮512是具备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棒状的主体部分和被按钮引导部5112引导的被引导突起部512a的构件(被按压部),所述主体部分与按压突起部1008(按压突起部2008)抵接,所述按压突起部1008(按压突起部2008)分别设置在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的下方,向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方向延伸。此外,在盒基座按钮512的下方固定有作为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施力构件的盒基座弹簧513的一端,盒基座弹簧513的另一端固定于基座部11的平板部11a。由此,盒基座按钮512安装为能够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基座部11移动(施力)。盒基座按钮51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此外,盒基座弹簧513例如是金属螺旋弹簧,但材料和结构不限于此。盒基座按钮512的一端比盒基座固定部5111的端部靠+Y方向。
在窄宽度带盒100或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盒基座按钮512与设置在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的下方的按压突起部1008(按压突起部2008)抵接,并且随着窄宽度带盒100或宽宽度带盒200被按下,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
释放引导件521是在想要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在使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与设置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第二切口部3008的松散防止部抵接的构件(第二构件)。在释放引导件521的内部固定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作为施力构件的释放弹簧522的一端,释放弹簧522的另一端固定于基座部11的平板部11a。由此,释放引导件521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基座部11在Y轴方向上移动(施力)。释放引导件52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由树脂或金属等构成。另外,释放弹簧522例如是金属的螺旋弹簧,但材料、结构并不限于此。
此外,释放引导件521是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抵接的构件,是用于解除为了防止收纳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中的带构件M松散(展开)而设置在第二切口部3008的下方的未图示的松散防止部的松散防止功能的构件。在松散防止部不与释放引导件521抵接的情况下,松散防止部限制收纳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内的辊状的带构件M的外周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松散防止部与释放引导件521抵接并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被推起,从而解除对收纳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内的辊状的带构件M的外周方向的移动的限制。由此,能够正常地输送带构件M。此外,带构件M的松散(展开)现象,在如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那样的具有相对宽宽度(36mm、46mm等)的带构件M中尤其显著。
另一方面,在窄宽度带盒100或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释放引导件521一边与宽宽度带盒200的一部分(下表面)抵接,一边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
以下,使用图7至图14说明将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的收纳机构的动作。
图7至图9是表示在窄宽度带盒1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的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收纳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参照图7至图9,对在盒收纳部12c中收纳窄宽度带盒100的情况下的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盒基座弹簧513、释放引导件521以及释放弹簧52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窄宽度带盒1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之前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7所示,将窄宽度带盒100安装在盒收纳部12c之前的盒基座511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第一位置)。此外,将窄宽度带盒100安装于盒收纳部12c之前的释放引导件521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第三位置)。
如图7所示,当窄宽度带盒100朝向盒收纳部12c(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时,设置在窄宽度带盒100的下方的一部分的按压突起部1008首先与盒基座按钮512抵接。
图8是表示窄宽度带盒1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中途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当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按下时,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此时,随着盒基座按钮512的被引导突起部512a被按钮引导部511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引导,盒基座511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盒基座511移动到不妨碍窄宽度带盒100的收纳的避让位置(第二位置)。换句话说,盒基座511通过窄宽度带盒100的至少一部分(按压突起部1008)的间接作用而从初始位置(第一位置)移动到避让位置(第二位置)。此外,通过使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盒基座弹簧513被压缩。
图9是表示窄宽度带盒1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之后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9所示,当从图8的状态进一步被按下时,盒基座按钮512进一步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随着窄宽度带盒100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释放引导件521与窄宽度带盒100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与窄宽度带盒100一起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也就是说,释放引导件521移动到不妨碍窄宽度带盒100的收纳的避让位置(第四位置)。另外,通过释放引导件521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释放弹簧522被压缩。
此时,设置在盒壳体1001的侧方的被卡止部1009被设置于保持部主体12a的爪(卡止部12d)卡止,从而窄宽度带盒100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完成了窄宽度带盒100向盒收纳部12c的收纳(固定)。
以下,对从盒收纳部12c取出窄宽度带盒100的情况下的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盒基座弹簧513、释放引导件521以及释放弹簧522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使设置于保持部主体12a的爪(卡止部12d)从设置在盒壳体1001的侧方的被卡止部1009脱离并且窄宽度带盒100被拉起而从盒收纳部12c被取出时,被压缩的盒基座弹簧513伸展并且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移动。
当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移动时,随着盒基座按钮512的被引导突起部512a被按钮引导部511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引导,使盒基座511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移动,盒基座511及盒基座按钮512分别移动到初始位置。
另一方面,当窄宽度带盒100被拉起并且从盒收纳部12c被取出时,已经被压缩的释放弹簧522伸展并且释放引导件521移动到初始位置。
图10至图12是表示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的本实施方式1的收纳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参照图10至图12,对在盒收纳部12c中收纳宽宽度带盒200的情况下的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盒基座弹簧513、释放引导件521以及释放弹簧52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之前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将宽宽度带盒200安装于盒收纳部12c之前的盒基座511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第一位置)。另外,将窄宽度带盒100安装于盒收纳部12c之前的释放引导件521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第三位置)。
如图10所示,当宽宽度带盒200被朝向盒收纳部12c(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按下时,设置于宽宽度带盒20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按压突起部2008首先与盒基座按钮512抵接。
宽宽度带盒200的按压突起部2008构成为沿着Y轴方向比窄宽度带盒100的按压突起部1008长。换句话说,宽宽度带盒200的按压突起部2008构成为沿着带构件M的宽度方向比窄宽度带盒100的按压突起部1008长。
图11是表示在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中途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1所示,当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被按下时,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此时,随着盒基座按钮512的被引导突起部512a被按钮引导部511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引导,盒基座511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盒基座511移动到不妨碍窄宽度带盒100的收纳的避让位置(第二位置)。换句话说,盒基座511通过窄宽度带盒100的至少一部分(按压突起部1008)的间接作用而从初始位置(第一位置)移动到避让位置(第二位置)。此外,通过使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盒基座弹簧513被压缩。
图12是表示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之后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2所示,当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被按下时,盒基座按钮512进一步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随着宽宽度带盒200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释放引导件521与宽宽度带盒200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与宽宽度带盒200一起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也就是说,释放引导件521移动到不妨碍宽宽度带盒200的收纳的避让位置(第四位置)。另外,通过释放引导件521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释放弹簧522被压缩。
此时,设置在盒壳体2001的侧方的被卡止部2009被设置于保持部主体12a的爪(卡止部12d)卡止,从而宽宽度带盒200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完成了宽宽度带盒200向盒收纳部12c的收纳(固定)。
以下,对从盒收纳部12c取出宽宽度带盒200的情况下的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盒基座弹簧513、释放引导件521以及释放弹簧522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使设置于保持部主体12a的爪(卡止部12d)从设置在盒壳体2001的侧方的被卡止部2009脱离并且宽宽度带盒200被拉起而从盒收纳部12c被取出时,被压缩的盒基座弹簧513伸展并且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移动。
当盒基座按钮512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移动时,随着盒基座按钮512的被引导突起部512a被按钮引导部511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引导,使盒基座511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移动,盒基座511及盒基座按钮512分别移动到初始位置。
另一方面,当窄宽度带盒100被拉起并且从盒收纳部12c取出时,被压缩的释放弹簧522伸展并且释放引导件521移动到初始位置。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将宽宽度带盒200向盒收纳部12c收纳或从盒收纳部12c取出的过程中,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盒基座弹簧513、释放引导件521和释放弹簧522与窄宽度带盒100的收纳及取出时同样地进行动作(移动)。然而,宽宽度带盒200由于具有比窄宽度带盒100大的厚度,所以盒基座按钮512和释放引导件521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进行比收纳了窄宽度带盒100的情况大的移动。
图13和图14是表示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时的本实施方式1的收纳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
图13是表示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之前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之后的收纳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3所示,当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朝向盒收纳部12c(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按下时,如图14所示,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与盒基座511和释放引导件521抵接。此时,由于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下方未设置用于按压盒基座按钮512的按压突起部,因此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不按压和移动盒基座按钮512,设置在下方的第一切口部3007与盒基座固定部5111抵接。此外,由于盒基座511仅能够在X轴方向上移动,所以即使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被按下,盒基座511也不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由此,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的移动被盒基座511限制,因此盒基座511、盒基座按钮512和释放引导件521不从各自的初始位置移动。由此,完成向盒收纳部12c的收纳(固定)。
另一方面,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中,设置在第二切口部3008的下方的未图示的松散防止部与释放引导件521抵接,由于释放弹簧522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施加的力比松散防止部将释放引导件521压回的力强,因此释放引导件521不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移动。
此外,附墨带窄宽度带盒(例如,带宽度12mm)向盒收纳部12c的收纳与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收纳相同,通过使设置在附墨带窄宽度带盒的下方的切口部与盒基座固定部5111抵接而限制附墨带窄宽度带盒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的进一步移动来完成向盒收纳部12c的收纳(固定)。
通过具备以上的结构,本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即使在同一盒收纳部内也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种类的带盒。
为了实现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种类的带盒的印刷装置,在将带盒的安装部位扩大以避免部件和带盒之间的干扰,或者设置多个盒收纳部的情况下,印刷装置整体会大型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能够实现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种类的带盒的小型的印刷装置。
为了实现能够安装多个不同形状、种类的带盒的印刷装置,在将带盒的安装部位扩大以避免部件和带盒之间的干扰,或者设置多个带收纳部的情况下,有时使用可以是原本不能安装在带盒的安装部位的带盒能够安装在该安装部位的其他部件即附件,这会增加用户安装附件的工作量,并且可能产生安装错位或忘记安装。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能够实现能够在不使用附件的情况下安装多个不同形状的带盒的印刷装置。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由相对于Y轴形成角度地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引导被引导突起部512a,使作为第一构件的盒基座511沿着X轴方向移动。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形成滑动面(滑动部),通过使第二构件沿着Y轴方向移动,从而在接触的滑动面滑动,使第一构件沿着X轴方向移动。此外,滑动面是相对于与收纳带盒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实施方式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比,第一构件、第二构件以及这些构件的周围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是共通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8所示,主要部分108具有作为第一构件的盒基座50和作为第二构件的释放引导件60。此外,如图16所示,主要部分108具有滑动支承部70,该滑动支承部70支承盒基座50,以使盒基座50能够在主要部分108和保持部主体12a(图15)之间沿着X轴方向滑动。
盒基座50与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突出部100b(图20)、200b(图21)和300b(图24)接触,并且支承各个带盒。如图16所示,盒基座50具有滑动基座部51、竖立设置在滑动基座部51的主体部(第一构件主体部)52和从滑动基座部51朝向释放引导件60在+X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53。滑动基座部51、主体部52和延伸部53一体地成型,盒基座50沿着X轴一体地移动。
滑动基座部51被支承在盒保持部12的底板部12g(图18)和滑动支承部70之间,能够在X轴方向上滑动。滑动基座部51的+Y方向侧的滑动面51a与底板部12g(图18)的外表面接触。
主体部52是从滑动基座部51向+Y方向竖立设置的柱状构件。如图18所示,主体部52从形成在保持部主体12a的盒基座用开口31突出到保持部主体12a的内侧,划定用于收纳带盒的收纳空间的一部分。如图16所示,在主体部52的上端(+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支承各个带盒的、一部分突出的接触部52a。
延伸部53是从滑动基座部51向+X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在延伸部53的前端的+Y方向侧的角部形成有与Z轴方向平行且法线矢量具有+X分量和+Y分量的作为第一倾斜面的倾斜面53a。倾斜面53a作为使释放引导件60滑动的滑动部发挥功能。
另外,在延伸部53和滑动基座部51的交叉部安装有板54。在板54的中央形成有用于钩挂作为第三弹性构件的拉伸弹簧75的孔54a。板54加强延伸部53的基部。
如图15所示,滑动支承部70被螺纹固定在从保持部主体12a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3。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滑动支承部70经由穿过四角的四个螺钉71而安装在保持部主体12a的外侧。如图16所示,在滑动支承部70形成有朝向+Y方向侧开放的凹部70a。在该凹部70a中收纳有滑动基座部51。在凹部70a中,在X轴方向上确保有允许滑动基座部51移动的足够的长度。
如图17所示,拉伸弹簧75以沿着X轴的状态配置在保持部主体12a的外侧。拉伸弹簧75的一端侧的钩75a钩挂在设置于盒基座50的板54。另一方面,另一端侧的钩75b钩挂在形成于底板部12g的钩挂部12h。拉伸弹簧75连接保持部主体12a和盒基座50,并对盒基座50向+X方向施力。
如图16所示,释放引导件60具有:主体部62,在一端形成有凸缘61;以及压缩弹簧65,作为第四弹性构件,将主体部62与基座部11(图19)连接。
凸缘61形成于主体部62的-Y方向侧的端部。在凸缘61形成有切口61a。在该切口61a,后述的导轨14(图15)穿过,所述导轨14用于沿着Y轴对释放引导件60进行引导。凸缘61通过+Y方向侧的表面与底板部12g(图18)的-Y方向侧的面抵接,由此进行由压缩弹簧65朝向+Y方向施力的主体部62的定位。
主体部62通过作为+Y方向侧的端部的接触部62a,接触并支承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当收纳机构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19所示,接触部62a位于比盒基座50的接触部52a靠+Y方向侧的位置。由此,释放引导件60在盒基座50之前与收纳的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接触。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形成有避开主体部62的第二切口部3008。由此,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不与接触部62a接触,将主体部62的一部分收容在第二切口部3008内。
并且,如图16所示,主体部62具有在+Y方向上竖立设置的柱状部63和从柱状部63突出的突出部64。如图18所示,主体部62从形成在保持部主体12a的释放引导件用开口32突出到保持部主体12a的内侧,并划定用于收纳带盒的收纳空间的一部分。
柱状部63从+Y方向侧看时呈大致扇型状,如图18所示,形成圆弧部的外表面63b与保持部主体12a接触。如图15所示,在该外表面63b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线状的两根突起63a。该两根突起63a插入到形成于保持部主体12a的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狭缝12i中。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释放引导件60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16所示,突出部64是从柱状部63的向着+Z方向的面朝向+Z方向突出的部分,与柱状部63同样是在Y轴方向上竖立设置的部分。在突出部64的-Y方向侧的角部形成有与Z轴方向平行且法线矢量具有-X分量和-Y分量的作为第二倾斜面的倾斜面64a。倾斜面64a作为使盒基座50滑动的滑动部发挥功能。在释放引导件60没有按压而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倾斜面64a处于与形成于延伸部53的倾斜面53a部分接触的状态。倾斜面53a和倾斜面64a向同一方向倾斜,通过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移动而相互面接触。另外,释放引导件60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的倾斜面53a与倾斜面64a的接触状态能够任意设定,也可以是相互以整个面接触的状态。
压缩弹簧65介于释放引导件60的主体部62和基座部11(图15)之间。压缩弹簧65随着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移动,作用使释放引导件60返回原来位置的较大复原力。
此外,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保持部主体12a的朝向-Y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导轨14,所述导轨14用于将被按压的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引导。导轨14从形成在保持部主体12a的释放引导件用开口32(图18)的周缘到基座部11延伸设置。如图17A、图17B所示,以与Y轴正交的平面切断导轨14的情况下的截面呈大致“Π”字。另外,在导轨14形成有供延伸部53插入的、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狭缝14a。释放引导件60的突出部64收容在导轨14的内部。由此,被按压的释放引导件60沿导轨14的延伸方向即Y轴被引导。
接下来,说明窄宽度带盒100、宽宽度带盒200和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的收纳机构的动作。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设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中收容(收纳)的带宽度为24mm并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带宽度是46mm。
在图18中,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由双点划线表示,并且带盒的范围由阴影线填充。即,阴影线是为了容易理解带盒的范围,而不是表示带盒的截面。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分别具有从侧部突出的突出部100b、200b,如图19和图21所示。在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该突出部100b、200b与盒基座50接触。此外,如图19和图21所示,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具有厚壁部100a、200a,该厚壁部100a、200a在-Y方向上被插入到比突出部100b、200b深的部位。收纳的带构件M的宽度越宽,厚壁部100a、200a的厚度越厚。在图20中,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的厚壁部100a、200a的范围用较深颜色画出阴影。
如图18所示,当从+Y方向观察配置在规定的平面位置(XZ平面内的位置)的带盒100、200时,厚壁部100a、200a与盒基座50的接触部52a和释放引导件60的接触部62a重叠。因此,为了收纳而向-Y方向移动的带盒100、200与处于初始状态的盒基座50和释放引导件60干扰。也就是说,在由处于初始状态的盒基座50和释放引导件60划定的一部分收纳空间中,没有确保用于收纳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按压释放引导件60,从而确保带盒的收纳空间。
在收纳窄宽度带盒100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8所示,相对于保持部主体12a而将窄宽度带盒100配置在规定的平面位置。
随后,如图19所示,使窄宽度带盒100向-Y方向移动(向收纳的方向移动),靠近保持部主体12a。此外,在窄宽度带盒100的朝向-Y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向-Y方向突出的按压突起部101。按压突起部101设置在与释放引导件60的接触部62a抵接的位置。如上所述,接触部62a位于比盒基座50的接触部52a靠+Y方向的位置,靠近带盒100、200。因此,向-Y方向移动的窄宽度带盒100,最初使按压突起部101与释放引导件60的接触部62a接触。
从按压突起部101与接触部62a接触的状态,进一步使窄宽度带盒100向-Y方向移动。然后,窄宽度带盒100一边抵抗由压缩弹簧65(图16)施加的复原力,一边使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移动(按下)。这样被按下的释放引导件60,其突出部64由导轨14引导而向-Y方向移动。此时,形成于延伸部53的倾斜面53a在向-Y方向移动过来的倾斜面64a上滑动。因此,具有延伸部53的盒基座50一边抵抗拉伸弹簧75(图16)的复原力,一边向-X方向移动。这样,通过使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移动,并且使盒基座50向-X方向移动,带盒的收纳空间扩大。盒基座50由于作为窄宽度带盒100的一部分的按压突起部101按压释放引导件60的间接作用,一边与释放引导件60抵接,一边向-X方向移动。
通过进一步使窄宽度带盒100向-Y方向移动,如图20所示,倾斜面53a与倾斜面64a变得不接触,而延伸部53的前端部53b在突出部64的侧部64b滑动。通过成为这样的状态,盒基座50停止向-X方向的移动。此时,盒基座50处于不妨碍窄宽度带盒100的收纳的第二位置。然后,通过进一步使窄宽度带盒100向-Y方向移动,窄宽度带盒100的突出部100b与盒基座50的接触部52a接触。此时,窄宽度带盒100被卡止部12d(图18)卡止。由此,能够将窄宽度带盒100收纳并保持于保持部主体12a。
在要取出这样收纳的窄宽度带盒100的情况下,只要将设置于保持部主体12a的卡止部12d从窄宽度带盒100取出即可。由此,释放引导件60受到图16所示的压缩弹簧65的复原力,使窄宽度带盒100向+Y方向移动,从收纳空间中取出。
另外,通过使卡止部12d从窄宽度带盒100脱离,释放引导件60受到压缩弹簧65(图16)的复原力而向+Y方向移动。然后,如图19所示,通过形成在滑动基座部51的+X方向侧的壁体51b与划定凹部70a的+X方向侧的壁面72抵接,释放引导件60复位到初始位置(第二位置)。此外,盒基座50受到拉伸弹簧75(图16)的复原力而向+X方向移动。然后,如图17A所示,通过凸缘61与底板部12g抵接,盒基座50复位到初始位置(第一位置)。
接下来,说明在收纳宽宽度带盒200的情况下的收纳机构的动作。首先,如图18所示,相对于保持部主体12a而将宽宽度带盒200配置在规定的平面位置。
然后,使宽宽度带盒200向-Y方向移动,靠近保持部主体12a。此外,在宽宽度带盒200的朝向-Y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向-Y方向突出的按压突起部201。按压突起部201设置在与释放引导件60的接触部62a抵接的位置。
从按压突起部201与接触部62a接触的状态,进一步使宽宽度带盒200向-Y方向移动。然后,宽宽度带盒200一边抵抗由压缩弹簧65(图16)施加的复原力,一边使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移动(按下)。因此,与收纳窄宽度带盒100的情况同样地具有延伸部53的盒基座50一边抵抗拉伸弹簧75(图16)的复原力,一边向-X方向移动。这样,通过使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移动,并且使盒基座50向-X方向移动,带盒的收纳空间扩大。盒基座50通过作为宽宽度带盒200的一部分的按压突起部201按压释放引导件60的间接作用,一边与释放引导件60抵接,一边向-X方向移动。
通过进一步使宽宽度带盒200向-Y方向移动,如图21所示,宽宽度带盒200的突出部200b与盒基座50的接触部52a接触。此时,宽宽度带盒200被卡止部12d(图18)卡止。由此,能够将宽宽度带盒200收纳并保持于保持部主体12a。此外,宽宽度带盒200比窄宽度带盒100厚,所以正如比较图20和图21可以理解的那样,宽宽度带盒200将释放引导件60向-Y方向按压得更大。
从保持部主体12a取出宽宽度带盒200的方法与窄宽度带盒100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说明在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的收纳机构的动作。在图22中,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由双点划线表示,带盒的范围由阴影线填充。即,阴影线是为了容易理解带盒的范围,而不是表示带盒的截面。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具有从侧部突出的突出部300b,如图24所示。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盒收纳部12c的情况下,该突出部300b与盒基座50接触。此外,如图24所示,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具有厚壁部300a,该厚壁部300a在-Y方向上被插入到比突出部300b深的部位。在图22中,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厚壁部300a的范围用较深的颜色画出阴影。
如图22所示,当从+Y方向观察配置在规定的平面位置的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时,厚壁部300a不与盒基座50的接触部52a和释放引导件60的接触部62a重叠。因此,通过使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向-Y方向移动,能够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直接收纳于盒收纳部12c。即,如图23中的箭头所示,使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向-Y方向移动,靠近保持部主体12a。然后,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厚壁部300a直接插入到由处于初始位置的盒基座50和释放引导件60部分地形成的收纳空间。此时,在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第二切口部3008中插入有释放引导件60的突出部64的一部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一边使侧面在突出部64上滑动,一边向-Y方向移动。此外,释放引导件60由压缩弹簧65(图16)向+Y方向施力。因此,释放引导件60不向-Y方向移动,而是不动。因此,盒基座50也不向-X方向移动,而是不动。最终,如图24所示,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突出部300b与盒基座的接触部52a抵接,并且限制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的-Y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将附墨带宽宽度带盒300收纳于保持部主体12a。
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经由收纳的带盒,使划定带盒的收容空间的一部分的作为第一构件的盒基座50和作为第二构件的释放引导件60移动。由此,能够使带盒的收纳空间的大小变化,能够不进行装卸附件之类的作业而将形状及大小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带盒安装于印刷装置。
另外,将释放引导件60的移动方向设定为带盒的厚度方向(Y方向),将盒基座50的移动方向设定为带盒的面内方向(X方向)。这样,由于能够在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上变更收容空间的尺寸,所以能够容易地划定与形状及大小不同的带盒对应的收容空间。
此外,在划定带盒的收容空间的一部分的盒基座50和释放引导件60中,伴随着使作为一方的构件的释放引导件60经由带盒移动,能够使作为另一方的构件的盒基座50移动。这样,仅通过使一方的构件移动,就能够变更收容空间的两个方向的尺寸,能够容易地划定与形状及大小不同的带盒对应的收容空间。
此外,通过配置压缩弹簧65和拉伸弹簧75,对盒基座50和释放引导件60向初始位置施力,在取出带盒时,能够使收纳机构自动地返回初始状态。由此,可以容易地变更收纳在印刷装置中的带盒。
另外,通过在释放引导件60和盒基座50形成相对的倾斜面这样的简单结构,能够使盒基座50在与释放引导件6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使印刷装置的结构简单,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一例,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于此。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应用,所有的实施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印刷装置1具备热敏头,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包括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的所有形式的印刷装置。
印刷装置1也可以具备输入各种信息的输入部和显示由输入部输入的各种信息的显示部。此外,也可以与外部的输入装置或显示装置连接,使用这些装置受理来自用户的信息输入或对用户进行信息提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使用于按压盒基座按钮512的按压突起部1008、2008突出于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的表面。然而,通过进一步在+Y方向上延伸盒基座按钮512,能够省略用于进行这种按压的突起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通过进一步提高释放引导件60在Y轴方向上的高度,也可以省略在窄宽度带盒100和宽宽度带盒200的表面突出而形成的按压突起部101、20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作为第一构件的盒基座50和作为第二构件的释放引导件60这两个构件上形成了倾斜面,但也可以是仅在任意一方的构件上设置倾斜面,在另一方的构件上不设置倾斜面而设置在倾斜面上滑动的曲面的方式。
另外,形成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上的滑动面不限定于倾斜面,例如也可以是使形成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上的曲面接触并使两者滑动的结构。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延伸设置部5112b相对于Y轴的角度能够根据盒基座按钮512的移动量任意设定。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设置于突出部64的倾斜面64a的角度和设置于延伸部53的倾斜面53a的角度也能够根据盒基座50的移动量任意设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划定带盒的收容空间的一部分的第一构件(盒基座511、50)和第二构件(释放引导件521、60)的移动方向相互正交。但是,只要能够适当地变更带盒的收容空间的大小,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也可以不相互正交的情况。即,也可以将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设定为相对于带盒的面内方向成角度的方向。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盒收纳部,能够选择性地收纳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所述第二带盒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并且与所述第一带盒种类不同;以及
第一构件,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间接地作用,所述第一构件能够从作为未收纳所述第一带盒时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向不妨碍所述第一带盒的收纳的第二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将所述第二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不因所述第二带盒而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盒具有按压突起部,所述按压突起部设置成向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方向延伸,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被按压部,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随着所述被按压部被所述按压突起部按压而使所述第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用于对设置在所述被按压部的侧方的被引导突起部进行引导,
所述引导部具有如下形状:所述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向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引导部的至少另一部分相对于所述收纳的方向成角度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被按压部比所述第一构件先接触被收纳的所述第一带盒,
被所述按压突起部在所述收纳的方向上按压的所述被按压部移动,从而所述第一构件在与所述收纳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卡止部,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带盒的侧方的被卡止部卡合,并将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所述第一带盒卡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还具备第二构件,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构件一边与所述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一边移动,从而能够从作为未收纳所述第一带盒时的位置的第三位置向不妨碍所述第一带盒的收纳的第四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将所述第二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构件不因所述第二带盒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具备第二构件,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构件一边与所述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一边移动,并且一边与所述第一构件抵接一边使所述第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8.一种印刷装置,其中,具备:
带盒收纳部,能够选择性地收纳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所述第二带盒至少收容被印刷介质并且与所述第一带盒种类不同;
第一构件,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间接地作用,所述第一构件能够从作为未收纳所述第一带盒时的位置的第一位置向不妨碍所述第一带盒的收纳的第二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在将所述第二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不因所述第二带盒而移动;以及
第二构件,在将所述第一带盒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情况下,一边与所述第一带盒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一边移动,并且一边与所述第一构件抵接一边使所述第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使另一方构件滑动的滑动部,
在将所述第一带盒向收纳于所述带盒收纳部的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所述另一方构件通过在所述滑动部滑动,使所述第一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相对于与所述收纳的方向交叉的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作为所述滑动部,
所述第二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的第二倾斜面作为所述滑动部,
在未收纳所述第一带盒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配置为使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至少一部分接触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构件主体部,支承被选择性地收容的所述第一带盒和所述第二带盒中的任一个;以及延伸部,从所述第一构件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二构件延伸,并在前端形成有所述第二倾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还具备:
保持部主体,包括所述带盒收纳部;以及
滑动支承部,安装于所述保持部主体,在该滑动支承部与所述保持部主体之间将所述第一构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盒不收容用于对所述被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墨带,所述第二带盒还收容用于对所述被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墨带。
CN202211113032.3A 2021-09-24 2022-09-14 印刷装置 Pending CN1158480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5675 2021-09-24
JP2021155675 2021-09-24
JP2022112745A JP7484973B2 (ja) 2021-09-24 2022-07-13 印刷装置
JP2022-112745 2022-07-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8026A true CN115848026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60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3032.3A Pending CN115848026A (zh) 2021-09-24 2022-09-14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480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27320B1 (en) Tape printer for use with a tape cassette
KR101705382B1 (ko) 테이프 카세트 및 테이프 인자기
RU2663099C2 (ru) Кассета с лентой
EP1288006A2 (en) Tape cassette
US20100247206A1 (en)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JP7073846B2 (ja) 印刷カートリッジ、テープガイド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08279771A (ja) 印字装置
KR102580618B1 (ko) 리본 카트리지 및 인쇄 장치
TW201418045A (zh) 帶匣及帶印刷裝置
JP2003011454A (ja) 印字装置
JP7142564B2 (ja)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KR20080030119A (ko) 프린터
US7736076B2 (en) Ribbon cassette and printer
TW201600351A (zh)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JP2006056263A (ja) 印字装置
CN115848026A (zh) 印刷装置
JP7484973B2 (ja) 印刷装置
JP2024067343A (ja) 印刷装置
JP2024067346A (ja) 印刷装置
JP7165049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7142565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16728979A (zh)
CN116728981A (zh)
CN116728980A (zh)
CN114683708A (zh) 打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