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0788A - 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0788A
CN116710788A CN202180090700.2A CN202180090700A CN116710788A CN 116710788 A CN116710788 A CN 116710788A CN 202180090700 A CN202180090700 A CN 202180090700A CN 116710788 A CN116710788 A CN 116710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ircuit
detection
wiring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07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玲仁
广濑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10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07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26Measuring noise figure; Measuring signal-to-noise ratio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0046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application or detail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subgroup of G01R19/00
    • G01R19/0053Noise discrimination; Analog sampling; Measuring transi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8Testing of electronic circuits, e.g. by signal tracer
    • G01R31/317Testing of digital circuits
    • G01R31/3181Functional testing
    • G01R31/319Tester hardware, i.e. output process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3Suppression of common mode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20Modifications of basic electric elements for use in electric measuring instruments;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uch elements with such instruments
    • G01R1/203Resistors used for electric measuring, e.g. decade resistors standards, resistors for comparators, series resistors, shu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4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传感器电路(3)具备与布线(23)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由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部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的第1端子对(31)、由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部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的第2端子对(32)、以及使用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的感测部(33)。

Description

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使用共模去除比(以下记载为CMRR。),定量地表示差动器件中的共模噪声的去除。作为用于改善CMRR的现有技术,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差动探头。该差动探头具备的接触端子的对与共模扼流线圈(以下记载为CMC。)连接。CMC相对于共模噪声成为高阻抗,由此,降低了向该差动探头流入的共模噪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28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差动探头是具备CMC的传感器电路,在CMC中,在线圈绕组的两端不可避免地产生寄生电容。CMC中产生的寄生电容使相对于高频的共模噪声的CMC的阻抗降低,因此,存在由于共模噪声而使高频区域中的测定精度下降这样的问题。
本公开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传感器电路以及具备该传感器电路的电子设备,能够从将电子设备具备的驱动电路与负载电路连接的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传感器电路测定电子设备的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该电子设备具有通过布线将驱动电路与负载电路连接而成的电路部,其中,该传感器电路具备:检测用电阻,其与布线连接;第1端子对,其由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其由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以及感测部,其使用通过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第2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通过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中,除了重叠有作为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真值的差动成分之外,还重叠有共模噪声成分。第2端子对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因此,在通过第2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中,仅包含作为误差的共模噪声成分。由此,本公开的传感器电路从通过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输入的噪声成分,从而能够从将电子设备具备的驱动电路与负载电路连接的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中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传感器电路的变形例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感测部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由感测部进行的噪声校正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感测部的变形例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7是示出传感器电路的变形例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变形例(1)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变形例(2)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1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1中,电子设备1具备电路部2、传感器电路3以及控制部4。电路部2具备驱动电路21和负载电路22,驱动电路21与负载电路22通过布线23而电连接。驱动电路21是使负载电路22驱动的电路,对布线23施加电压VS。负载电路22是具有阻抗ZL的电路,由驱动电路21进行驱动。电路部2通过寄生电容CP而与接地电位的基准GND耦合。在电路部2形成有包含寄生电容CP的环路路径,在该环路路径中存在电压VC的共模噪声。
传感器电路3是对驱动电路21通过布线23向负载电路22供给的电流或电压进行测定的电路。即,传感器电路3对布线23中的电流或电压进行测定。传感器电路3具备与布线23连接的检测用电阻即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第1端子对31、第2端子对32、以及感测部33。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构成与布线23双串联连接的串联电阻电路。此外,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是具有相同的电阻值RS的电阻元件。
第1端子对31由分别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34、35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在图1中,第1端子对31由上述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4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5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第2端子对32由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36处相互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在图1中,构成第2端子对32的2个端子布线在串联电阻电路中的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连接的端子36处相互连接而短接。
感测部33使用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布线23中的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由感测部33测定出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数据被输出到控制部4。电子设备1具备图1所记载的结构要素以外的结构要素。控制部4基于由传感器电路3从电路部2测定出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对结构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
图2是示出作为传感器电路3的变形例的传感器电路3A的结构的框图。如图2所示,传感器电路3A具备的检测用电阻是第1检测用电阻RS_1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在布线23与布线23A之间与布线23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布线23A是连接驱动电路21与负载电路22的布线中的、通过寄生电容CP而与接地电位的基准GND耦合的一侧的布线。在这样的检测用电阻中,如图2所示,第1端子对31由与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37和38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由在端子39处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9将串联电阻电路中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连接。
图3是示出感测部33的结构例的框图。如图3所示,感测部33具备信号测定电路331、噪声测定电路332以及噪声校正电路333。信号测定电路331和噪声测定电路332的全部的电路结构相同。信号测定电路331具备放大电路3311,将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包含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的检测信号放大。在图3中,放大电路3311将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信号(电压VOUT1)输出到噪声校正电路333。
噪声测定电路332具备放大电路3321,将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仅包含噪声成分的检测信号放大。在图3中,放大电路3321将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检测信号放大,将放大后的信号(电压VOUT2)输出到噪声校正电路333。
放大电路3311和放大电路3321例如由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的反相放大电路或非反相放大电路构成。
噪声校正电路333具备模拟减法电路3331,从由信号测定电路331放大后的检测信号的值减去由噪声测定电路332放大后的检测信号的值。模拟减法电路3331通过从由信号测定电路331输入的电压VOUT1减去由噪声测定电路332输入的电压VOUT2,将电压VOUT1-VOUT2的模拟信号输出到控制部4。模拟减法电路3331例如由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的减法电路构成。
此外,第1端子对31和第2端子对32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例如,在第1端子对31由将端子34与放大电路3311的正端子(+)连接的端子布线(1)以及将端子35与放大电路3311的负端子(-)连接的端子布线(2)构成、并且第2端子对32由通过端子36而短接的端子布线(3)和端子布线(4)构成的情况下,端子布线(1)~(4)是相同的布线长度。
图4是示出由感测部33进行的噪声校正的概要的说明图。如图4所示,第1端子对31中的正端子(+)与布线23中的端子34连接,第1端子对31中的负端子(-)与布线23中的端子35连接。端子34的相对于作为接地电位的基准GND的电位VP由下述式(1)表示。在下述式(1)中,VS是由驱动电路21向布线23施加的电压,VC是共模噪声的电压。
VP=VS+VC……(1)
此外,端子35的相对于作为接地电位的基准GND的电位VN由下述式(2)表示。在下述式(2)中,K是变量。
VN=K·VS+VC……(2)
使用负载电路22的阻抗ZL、第1检测用电阻RS_1的电阻值RS以及第2检测用电阻RS_2的电阻值RS,通过下述式(3)来表示上述式(2)中的变量K。
K=ZL/(2·RS+ZL) ……(3)
通过第1端子对31向放大电路3311输入的包含共模噪声成分的电压值的差模电压VDIFF由下述式(4)表示。
VDIFF=VP-VN=(1-K)·VS ……(4)
此外,通过第2端子对32向放大电路3321输入的作为共模噪声成分的电压的共模电压VCOM由下述式(5)表示。
VCOM=(VP+VN)/2={(1+K)/2}·VS+VC ……(5)
在基准电位为接地电位的情况下,使用差动增益AD、同相增益AC、差模电压VDIFF、共模电压VCOM以及变量K,通过下述式(6)来表示由放大电路3311放大后的信号的输出电压VOUT1。关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间的电压VOUT1,根据下述式(6)的关系,在与同相增益AC相应地放大了共模电压VCOM时,其测定精度劣化。
VOUT1=AD·VDIFF+AC·VCOM=AD·(1-K)·VS+AC·[{(1+K)/2}·VS+VC] ……(6)
第2端子对32中的正端子(+)和负端子(-)在端子36中被短接。相对于接地电位的端子36的电位VM由下述式(7)表示。
VM={(1+K)/2}·VS+VC ……(7)
在由放大电路3321放大后的信号的输出电压VOUT2中,差动成分的差模电压VDIFF是0(V),作为噪声成分,仅包含由上述式(5)表示的共模电压VCOM。因此,输出电压VOUT2由下述式(8)表示。另外,由于放大电路3321和放大电路3311是相同的电路结构,因此,差动增益AD和同相增益AC在放大电路3321和放大电路3311中是相同值。
VOUT2=AD·VDIFF+AC·VCOM
=AC·[{(1+K)/2}·VS+VC] ……(8)
模拟减法电路3331通过从由上述式(6)表示的输出电压VOUT1减去由上述式(9)表示的输出电压VOUT2,将由下述式(9)表示的输出电压VOUT3的信号输出到控制部4。
VOUT3=VOUT1-VOUT2=AD·(1-K)·VS ……(9)
根据上述式(9)可知,感测部33的输出电压VOUT3相比于由上述式(6)表示的输出电压VOUT1,去除了通过同相增益AC而放大的共模电压VCOM的成分,感测的精度提高。
图5是示出作为感测部33的变形例的感测部33A的结构的框图。在图5中,针对与图3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感测部33A具备信号测定电路331、噪声测定电路332以及噪声校正电路333A。信号测定电路331和噪声测定电路332的全部的电路结构相同。噪声校正电路333A具备AD转换器3332、AD转换器3333以及减法器3334。
AD转换器3332将由信号测定电路331放大后的检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将数字信号输出到减法器3334。AD转换器3333将由噪声测定电路332放大后的检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将数字信号输出到减法器3334。减法器3334通过从表示电压VOUT1的数字信号减去表示电压VOUT2的数字信号,将表示电压VOUT1-VOUT2的数字信号输出到控制部4。
针对由AD转换器3332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和由AD转换器3333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也可以在向减法器3334输出之前实施滤波处理。例如,进行从数字信号中去除差动成分和共模噪声成分以外的噪声成分的滤波处理。减法器3334进行滤波处理后的数字信号的相减。
在传感器电路3或3A中,检测用电阻不限于由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这2个电阻构成,也可以是1个电阻元件,还可以是将3个以上的电阻元件组合而成的电阻电路。
在电子设备1具备多个电路部2的情况下,传感器电路3或3A针对多个电路部2,也可以分别具备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在该情况下,传感器电路3或3A能够同时进行针对多个电路部2的测定。
此外,感测部33或33A可以是独立于控制部4的分立部件,也可以是感测部33或33A与控制部4为一个集成电路(IC)。
在布线23为高速信号布线的情况下,传感器电路3或3A测定高速信号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使用由传感器电路3或3A测定出的电流或电压的信号,进行高速信号布线中的信号解析。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路3或3A具备:与布线23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31,其由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其由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以及感测部33,其使用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在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中,除了重叠有作为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真值的差动成分之外,还重叠有共模噪声成分。由于第2端子对32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因此,在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检测信号中仅包含共模噪声成分。由此,传感器电路3或3A从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噪声成分,由此,能够从布线23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在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路3或3A中,感测部33或33A具备将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放大的信号测定电路331、将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检测信号放大的噪声测定电路332、以及从由信号测定电路331放大后的检测信号的值减去由噪声测定电路332放大后的检测信号的值并输出的噪声校正电路333,信号测定电路331和噪声测定电路332是相同的电路结构。通过具有该结构,传感器电路3能够从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适当地减去从第2端子对32输入的噪声成分。
在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路3中,检测用电阻是由在布线23中串联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构成的串联电阻电路。第1端子对31由与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34和35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由在串联电阻电路中的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连接的端子36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通过具有该结构,传感器电路3能够从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中适当地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噪声成分。
在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路3A中,检测用电阻是由在布线23与布线23A之间串联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构成的串联电阻电路。第1端子对31由与串联电阻电路的各端子37和38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由在串联电阻电路中的作为第1检测用电阻RS_1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的连接点的端子39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从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中适当地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噪声成分。
在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路3或3A中,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是相同的电阻值。由此,传感器电路3能够从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中适当地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噪声成分。
在实施方式1的传感器电路3或3A中,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由此,传感器电路3能够从通过第1端子对31输入的检测信号中适当地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输入的噪声成分。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1A的结构例的框图。在图6中,电子设备1A具备电路部2A、传感器电路3以及控制部4A。电路部2A具备作为驱动电路的三相的逆变器电路21A、以及作为负载电路的三相的马达22A,逆变器电路21A与马达22A通过布线23U、布线23V以及布线23W电连接。
逆变器电路21A被直流电源21B施加直流电压。在逆变器电路21A的直流输入正端子上连接有直流电源21B的正端子(+),在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负端子上连接有直流电源21B的负端子(-)。此外,布线23U、布线23V以及布线23W是用于从逆变器电路21A向马达22A输出电流的输出布线。另外,布线23U、布线23V以及布线23W可以是形成于印刷基板的布线图案,也可以是导体缆线。
此外,逆变器电路21A按照U相、V相以及W相中的每一个,具备构成上臂的开关元件即上臂开关元件和构成下臂的开关元件即下臂开关元件。上述的逆变器电路21A中的直流输入正端子是上臂侧的输入端子,直流输入负端子是下臂侧的输入端子。
各相的上臂开关元件与下臂开关元件串联连接。在其连接点处分别连接有作为各相的输出布线的布线23U、布线23V以及布线23W。逆变器电路21A通过对上臂开关元件和下臂开关元件进行开关,从而通过布线23U、布线23V以及布线23W向三相的马达22A供给电流而使其驱动。
传感器电路3测定从三相的逆变器电路21A向三相的马达22A供给的电流值。表示由传感器电路3测定出的各相的电流值的信号被输出到控制部4A。控制部4A对三相的马达22A的驱动进行反馈控制。例如,控制部4A基于由传感器电路3A测定出的各相的电流值,对上臂开关元件和下臂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由此,对三相的马达22A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部4A例如使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来进行开关控制。
传感器电路3按照每个相而具备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并且具备感测部33B。即,传感器电路3具备与布线23U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第1端子对31U以及第2端子对32U,并且具备与布线23V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第1端子对31V以及第2端子对32V,并且具备与布线23W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第1端子对31W以及第2端子对32W。
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构成与布线23U双串联连接的串联电阻电路。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构成与布线23V双串联连接的串联电阻电路。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构成与布线23W双串联连接的串联电阻电路。
第1端子对31U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4U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5U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U由在端子36U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6U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连接。
第1端子对31V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4V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5V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V由在端子36V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6V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连接。
第1端子对31W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4W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相反的一侧的端子35W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W由在端子36W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6W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连接。
感测部33B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感测部同样,例如具备信号测定电路331、噪声测定电路332以及噪声校正电路333。在感测部33B中,信号测定电路331和噪声测定电路332的全部的电路结构也相同。此外,信号测定电路331具备放大电路3311,将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包含噪声成分的电流的检测信号分别放大。放大电路3311将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分别放大,并将放大后的各相的信号输出到噪声校正电路333。
噪声测定电路332具备放大电路3321,将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仅包含噪声成分的检测信号分别放大。放大电路3321将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分别放大,并将放大后的各相的信号输出到噪声校正电路333。
另外,放大电路3311和放大电路3321例如由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的反相放大电路或非反相放大电路构成。
噪声校正电路333具备模拟减法电路3331,从由信号测定电路331放大后的各相的检测信号的值减去由噪声测定电路332放大后的各相的检测信号的值。表示通过模拟减法电路3331相减后的各相的电流值的模拟信号被输出到控制部4A。表示从感测部33B向控制部4A输出的各相的电流的信号被去除了通过同相增益而放大的共模噪声成分。由此,传感器电路3的布线23U、布线23V以及布线23W中的电流的感测精度提高。
此外,感测部33B也可以具备噪声校正电路333A以取代噪声校正电路333。噪声校正电路333A具备的AD转换器3332将由信号测定电路331放大后的各相的检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按照每个相将数字信号输出到减法器3334。AD转换器3333将由噪声测定电路332放大后的各相的检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按照每个相将数字信号输出到减法器3334。减法器3334通过从由信号测定电路331放大后的各相的数字信号中减去由噪声测定电路332放大后的各相的数字信号,将相减结果的数字信号输出到控制部4A。
另外,针对由AD转换器3332转换后的各相的数字信号和由AD转换器3333转换后的各相的数字信号,也可以在向减法器3334输出之前实施滤波处理。例如,进行从各相的数字信号中去除差动成分和共模噪声成分以外的噪声成分的滤波处理。减法器3334进行滤波处理后的各相的数字信号的相减。
此外,第1端子对31U和第2端子对32U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第1端子对31V和第2端子对32V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第1端子对31W和第2端子对32W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
例如,在第1端子对31U由将端子34U与放大电路3311的正端子(+)连接的端子布线(1)以及将端子35U与放大电路3311的负端子(-)连接的端子布线(2)构成、并且第2端子对32U由通过端子36U而短接的端子布线(3)和端子布线(4)构成的情况下,端子布线(1)~(4)是相同的布线长度。另外,在相同相和不同相之间,构成第1端子对和第2端子对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
图7是示出作为传感器电路3的变形例的传感器电路3A的结构的框图,以U相中的检测用电阻作为例子。如图7所示,传感器电路3A具备的检测用电阻也可以是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在布线23U与布线23A之间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同样,在V相中,检测用电阻是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在布线23V与布线23A之间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在W相中,是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在布线23W与布线23A之间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布线23A与直流电源21B的负端子(-)连接。
第1端子对31U由与上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37U和38U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U由在端子39U处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9U将上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连接。第1端子对31V、第2端子对32V、第1端子对31W以及第2端子对32W也相同。
即,第1端子对31V由与上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37V和38V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V由在端子39V处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9V将上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连接。第1端子对31W由与上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37W和38W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W由在端子39W处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39W将上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连接。
图8是示出电子设备1A的变形例(1)的结构的框图。在传感器电路3或3A中,如图8所示,检测用电阻也可以是第1检测用电阻和第2检测用电阻相对于将每个相的上臂开关元件与直流电源的正端子(+)之间分别连接的布线24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
第1端子对31U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0U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1U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U由在端子42U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42U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连接。
关于在图8中省略了记载的第1端子对31V、第2端子对32V、第1端子对31W以及第2端子对32W也是同样的。即,第1端子对31V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0V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1V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V由在端子42V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42V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连接。
第1端子对31W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中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0W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1W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W由在端子42W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42W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连接。
感测部33B从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包含噪声成分的电流值的检测信号中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仅包含噪声成分的检测信号,从而去除各相的布线24中的噪声成分(共模噪声成分),对去除了噪声成分的各相的布线24中的电流值分别进行测定。
电子设备1A除了具备图6所示的与布线23U、23V以及23W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之外,也可以还具备图8所示的与各相的布线24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
此外,电子设备1A也可以不具备图6所示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而仅具备图8所示的与各相的布线24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
无论在哪个电子设备1A中,传感器电路3或3A都从通过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输入的噪声成分。由此,传感器电路3或3A能够从电子设备1A具备的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中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图9是示出电子设备1A的变形例(2)的结构的框图。在传感器电路3或3A中,如图9所示,检测用电阻也可以是第1检测用电阻与第2检测用电阻相对于将每个相的下臂开关元件与直流电源的负端子(-)之间分别连接的布线25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
第1端子对31U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3U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4U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U由在端子45U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45U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U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U连接。
关于在图9中省略了记载的第1端子对31V、第2端子对32V、第1端子对31W以及第2端子对32W也是同样的。即,第1端子对31V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3V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4V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V由在端子45V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45V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V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V连接。
第1端子对31W由串联电阻电路的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的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3W所连接的端子布线、以及串联电阻电路的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的与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相反的一侧的端子44W所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W由在端子45W处相互连接而短接的2个端子布线构成,该端子45W将第1检测用电阻RS_1_W与第2检测用电阻RS_2_W连接。
感测部33B从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包含噪声成分的电流值的检测信号中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仅包含噪声成分的检测信号,从而去除各相的布线24中的共模噪声成分,分别测定去除了噪声成分的各相的布线25中的电流值。
在图7、图8以及图9中,第1端子对31U和第2端子对32U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第1端子对31V和第2端子对32V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第1端子对31W和第2端子对32W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例如,在第1端子对31U由将端子34U与放大电路3311的正端子(+)连接的端子布线(1)以及将端子35U与放大电路3311的负端子(-)连接的端子布线(2)构成、并且第2端子对32U由通过端子36U而短接的端子布线(3)和端子布线(4)构成的情况下,端子布线(1)~(4)是相同的布线长度。另外,在相同的相和不同的相之间,构成第1端子对和第2端子对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
电子设备1A除了具备图6所示的与布线23U、23V以及23W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之外,也可以还具备图9所示的与各相的布线25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
此外,电子设备1A除了具备图6所示的与布线23U、23V以及23W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之外,也可以还具备图8所示的与各相的布线24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以及图9所示的与各相的布线25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
此外,电子设备1A也可以仅具备图9所示的与各相的布线24分别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
无论在哪个电子设备1A中,传感器电路3或3A都从通过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输入的噪声成分。由此,传感器电路3或3A能够从电子设备1A具备的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此外,传感器电路3或3A也可以不是在布线23U、23V以及23W的全部的相的布线中具有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例如,也可以针对三相中的任意的二相设置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
在传感器电路3或3A中,检测用电阻不限于由第1检测用电阻RS_1和第2检测用电阻RS_2这2个电阻构成,也可以为1个电阻元件,还可以为将3个以上的电阻元件组合而成的电阻电路。
此外,在电子设备1A具备多个电路部2A的情况下,传感器电路3或3A也可以针对多个电路部2A分别具备检测用电阻、第1端子对以及第2端子对。在该情况下,传感器电路3或3A能够同时进行针对多个电路部2A的测定。
此外,感测部33B可以是独立于控制部4A的分立部件,也可以是感测部33B与控制部4A为一个集成电路(IC)。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1A具备传感器电路3或3A、连接有检测用电阻的布线、作为驱动电路的三相的逆变器电路21A、以及通过布线而与驱动电路连接的作为负载电路的三相的马达22A。传感器电路3A从通过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输入的噪声成分,从而能够从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中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由此,电子设备1A例如能够使用去除了误差的测定值来进行动作的控制。
在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1A中,在逆变器电路21A的直流输入正端子上连接有直流电源21B的正端子(+),在直流输入负端子上连接有直流电源21B的负端子(-)。在逆变器电路21A中的三相的输出布线23U、23V以及23W中的至少二相的输出布线上,连接有由第1检测用电阻和第2检测用电阻构成的串联电阻电路。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由与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由在将串联电阻电路中的第1检测用电阻与第2检测用电阻连接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传感器电路3从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分别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噪声成分,从而能够从布线23U、23V以及23W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中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由此,电子设备1A能够准确地对三相的马达22A的驱动进行反馈控制。
在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1A中,在逆变器电路21A的直流输入正端子上连接有直流电源21B的正端子(+),在直流输入负端子上连接有直流电源21B的负端子(-)。在逆变器电路21A中的三相的输出布线23U、23V以及23W中的至少二相的输出布线与连接于直流电源21B的负端子(-)的负端子侧布线23A之间,连接有第1检测用电阻与第2检测用电阻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由与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由在将串联电阻电路中的第1检测用电阻与第2检测用电阻连接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传感器电路3A从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分别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噪声成分,从而能够从布线23U、23V以及23W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由此,电子设备1A能够准确地对三相的马达22A的驱动进行反馈控制。
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1A具备:三相的逆变器电路21A,其是上臂开关元件211U、211V以及211W与下臂开关元件212U、212V以及212W串联连接而成的;直流电源21B,其正端子(+)与逆变器电路21A的直流输入正端子连接,负端子(-)与直流输入负端子连接;以及传感器电路3或3A,传感器电路3或3A具有:相对于将上臂开关元件211U、211V以及211W与直流电源21B的正端子(+)连接的布线24串联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由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的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由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的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以及感测部33B,其使用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各相的布线24中的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传感器电路3或3A从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分别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噪声成分,由此能够从各相的布线24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1A具备:三相的逆变器电路21A,其是上臂开关元件211U、211V以及211W与下臂开关元件212U、212V以及212W串联连接而成的;直流电源21B,其正端子(+)与逆变器电路21A的直流输入正端子连接,负端子(-)与直流输入负端子连接;以及传感器电路3或3A,传感器电路3或3A具有:相对于将下臂开关元件212U、212V以及212W与直流电源21B的负端子(-)连接的布线25串联连接的检测用电阻;由与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的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由在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的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以及感测部33B,其使用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各相的布线25中的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传感器电路3或3A从通过第1端子对31U、31V以及31W输入的检测信号中分别减去通过第2端子对32U、32V以及32W输入的噪声成分,由此能够从各相的布线25中的电流或电压的测定值去除由噪声成分引起的误差。
另外,能够进行各实施方式的组合或实施方式各自的任意的结构要素的变形,或者在各个实施方式中能够省略任意的结构要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传感器电路例如能够用于具有三相的逆变器电路和马达的电子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1A电子设备,2、2A电路部,3、3A传感器电路,4、4A控制部,21驱动电路,21A逆变器电路,21B直流电源,22负载电路,22A马达,23、23U、23V、23W、24、25布线,31、31U、31V、31W第1端子对,32、32U、32V、32W第2端子对,33、33A、33B感测部,34、34U、34V34、W、35、35U、35V、35W、36、36U、36V、36W、37、37U、37V、37W、38、38U、38V、38W、39、39U、39V、39W、40、40U、40V、40W、41、41U、41V、41W、42、42U、42V、42W、43、43U、43V、43W、44、44U、44V、44W、45U、45V、45W、211U、211V、211W上臂开关元件,212U、212V、212W下臂开关元件,331信号测定电路,332噪声测定电路,333、333A噪声校正电路,3311、3321放大电路,3331模拟减法电路,3332、3333AD转换器,3334减法器。

Claims (11)

1.一种传感器电路,其测定电子设备的布线中的电流或电压,该电子设备具有通过所述布线将驱动电路与负载电路连接而成的电路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电路具备:
检测用电阻,其与所述布线连接;
第1端子对,其由与所述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第2端子对,其由在所述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以及
感测部,其使用通过所述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所述第2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测部具备:
信号测定电路,其放大通过所述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
噪声测定电路,其放大通过所述第2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以及
噪声校正电路,其从由所述信号测定电路放大后的检测信号的值减去由所述噪声测定电路放大后的检测信号的值并输出,
所述信号测定电路和所述噪声测定电路是相同的电路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用电阻是由在所述布线中串联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和第2检测用电阻构成的串联电阻电路,
所述第1端子对由与所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所述第2端子对由在所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所述第1检测用电阻与所述第2检测用电阻相连接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用电阻是由在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负载电路的多个所述布线中的所述布线之间串联连接的第1检测用电阻和第2检测用电阻构成的串联电阻电路,
所述第1端子对由与所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所述第2端子对由在所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所述第1检测用电阻与所述第2检测用电阻相连接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用电阻和所述第2检测用电阻是相同的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传感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对和所述第2端子对的端子布线的布线长度相同。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路;
与所述检测用电阻连接的所述布线;
所述驱动电路;以及
通过所述布线而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的所述负载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具备三相的逆变器电路和直流电源,
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正端子连接,
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负端子连接,
第1检测用电阻和第2检测用电阻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与所述逆变器电路中的三相的输出布线中的至少二相的输出布线连接,
所述第1端子对由与所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所述第2端子对由在所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所述第1检测用电阻与所述第2检测用电阻相连接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具备三相的逆变器电路和直流电源,
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正端子连接,
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负端子连接,
第1检测用电阻和第2检测用电阻串联连接而成的串联电阻电路连接在所述逆变器电路中的三相的输出布线中的至少二相的输出布线与负端子侧布线之间,该负端子侧布线连接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子,
所述第1端子对由与所述串联电阻电路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所述第2端子对由在所述串联电阻电路中的所述第1检测用电阻与所述第2检测用电阻相连接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
三相的逆变器电路,在该逆变器电路中,上臂开关元件与下臂开关元件串联连接;
直流电源,其正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正端子连接,负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负端子连接;以及
传感器电路,
所述传感器电路具有:检测用电阻,其相对于将所述上臂开关元件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端子连接的布线串联连接;第1端子对,其由与所述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其由在所述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以及感测部,其使用通过所述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所述第2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所述布线中的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具备:
三相的逆变器电路,在该逆变器电路中,上臂开关元件与下臂开关元件串联连接;
直流电源,其正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正端子连接,负端子与所述逆变器电路的直流输入负端子连接;以及
传感器电路,
所述传感器电路具有:检测用电阻,其相对于将所述下臂开关元件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端子连接的布线串联连接;第1端子对,其由与所述检测用电阻的两方的端子分别连接的端子布线构成;第2端子对,其由在所述检测用电阻的一方的端子处相互短接的端子布线构成;以及感测部,其使用通过所述第1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和通过所述第2端子对输入的检测信号,来测定所述布线中的去除了噪声成分的电流或电压。
CN202180090700.2A 2021-02-01 2021-02-01 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7107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03441 WO2022162924A1 (ja) 2021-02-01 2021-02-01 センサ回路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0788A true CN116710788A (zh) 2023-09-05

Family

ID=82653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0700.2A Pending CN116710788A (zh) 2021-02-01 2021-02-01 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88468A1 (zh)
JP (1) JP7224568B2 (zh)
CN (1) CN116710788A (zh)
DE (1) DE112021006202T5 (zh)
WO (1) WO20221629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3013A1 (ja) * 2022-09-07 2024-03-1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ノイズ除去回路及び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5561B2 (ja) * 1993-06-22 2001-05-1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高周波重畳微小信号検出用差動プローブ
JPH10501665A (ja) * 1994-06-15 1998-02-10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ネムローゼ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低電源電圧に関して同相除去をする差動増幅器
JPH09211026A (ja) * 1996-02-05 1997-08-15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プローブ
JP3478760B2 (ja) 1999-05-19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回路及びそれの駆動方法並びに放射線撮像システム
JP5996017B2 (ja) 2015-03-03 2016-09-21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電圧検出回路
CN110850126B (zh) 2018-08-03 2022-12-27 均豪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检测系统、探针装置及面板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162924A1 (zh) 2022-08-04
WO2022162924A1 (ja) 2022-08-04
US20230288468A1 (en) 2023-09-14
DE112021006202T5 (de) 2023-09-14
JP7224568B2 (ja) 2023-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08619B1 (ko) 오프셋 보상을 갖는 증폭기 회로
KR100655258B1 (ko) 용량 검출 회로 및 용량 검출 방법
CN116710788A (zh) 传感器电路和电子设备
US9429611B2 (en) Noise sensor
JP2013011444A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測定装置
US9112455B2 (en) Signal amplifying circuit for electromagnetic flow meter
JP2003088099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ノイズ低減装置
KR101933851B1 (ko) 측정 채널에 대한 정정 파라미터를 결정하고 전기 모터의 단자 전압을 검출하는 방법 또는 전압 검출 시스템
KR20200096590A (ko) 제어 루프에서 적어도 2차 필터를 갖는 증폭기
JP4106704B2 (ja) 三相電流制御装置
JP5687311B2 (ja) 電圧測定回路
JP2007212192A (ja) 電流計測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検査装置
JP6801414B2 (ja) 水分量検出器
JP2020187014A (ja) センサ装置
CN219369871U (zh) 一种断路器的采样电路及断路器
WO2022113732A1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4192638B2 (ja) 電子制御装置の機能検査方法および機能検査装置
US20240120888A1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CN107959911B (zh) 放大器装置
US20130134963A1 (en) Motor Control Circuitry
Spinelli et al. A dual-mode conditioning circuit for differential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s
JP6053997B1 (ja) フィルタ装置
JPS6129120Y2 (zh)
JP3702242B2 (ja) A/e変換装置
SU1413561A1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 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 неустойчивого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