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0757A -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0757A
CN116710757A CN202180082503.6A CN202180082503A CN116710757A CN 116710757 A CN116710757 A CN 116710757A CN 202180082503 A CN202180082503 A CN 202180082503A CN 116710757 A CN116710757 A CN 116710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image
layers
layer number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25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良锦
黄靖华
张坤明
江冠南
马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10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0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04Industrial image insp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6Investigating moving she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51Scan or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scan signal adjustment, for detecting different kinds of defects, for compensating for structures, markings, ed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5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e.g. averaging or subtra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60Analysis of geometric attribu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422Investigating thin films, e.g. matrix isolation method
    • G01N2021/8438Mutilay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141Special mode during image acquisition
    • G06T2207/10148Varying foc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20Special algorithmic details
    • G06T2207/20212Image combination
    • G06T2207/20221Image fusion; Image mer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242Counting objects in im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包括:第一图像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不同;以及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并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Description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背景技术
目前,锂电池装配段的电芯生产工艺主要有卷绕和叠片两种工艺。无论是卷绕工艺还是叠片工艺,由于电芯的阴极和阳极的极耳(例如,极耳的材料为铝箔或铜箔)的厚度只有微米级别,强度比较低,在电芯生产过程中阴极和阳极的极耳容易发生翻折。一种是极耳翻折在极耳区,另一种是极耳翻折进电芯的涂膜区。
为了将上述翻折的电芯检测出来,在现有技术的生产工艺中有三种电芯极耳翻折的检测方案:1)利用卷绕机或叠片机上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等传感器检测;2)人工目检;3)Hi-pot(high potential,高电势)测试。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极耳翻折的检测方案的准确率比较低。
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或方法,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包括:第一图像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第二图像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以及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然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分别分析得到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样,通过获取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图像可以准确地得到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进而 能够根据这两个层数中的至少一个更加准确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模块包括第一拍照设备和与所述第一拍照设备相邻的第一变焦镜头,所述第一拍照设备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变焦镜头的多次变焦的情况下,拍照得到在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并将所述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发送到所述图像分析器;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模块包括第二拍照设备和与所述第二拍照设备相邻的第二变焦镜头,所述第二拍照设备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变焦镜头的多次变焦的情况下,拍照得到在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并将所述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发送到所述图像分析器;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所述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所述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从而便于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可以提高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进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从而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焦镜头和所述第二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能够满足兼容极耳的错位公差。这样在极耳存在错位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分辨出极耳的错位,从而便于获得不同焦距下的清晰的图像,从而提高后续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对所述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极耳侧面的图像可以得到图像中的多个线条,根据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即可得到极耳的层数,利用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来得到极耳的层数,可以提高极耳层数的准确率,进而可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征参数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中的至少一个。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极耳的层数和外观,便于极耳翻折状态的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分析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线条的长度确定所述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这可以实现判断极耳是否存在翻折到涂膜区的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电芯的安全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在出现所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所述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极耳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 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涂膜区邻接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极耳的根部区域的极耳的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显著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对极耳的翻折状态进行辅助判断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模块还包括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变焦镜头与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之间;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模块还包括:棱镜,设置在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棱镜的第一镜面朝向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所述棱镜的第二镜面朝向所述第二变焦镜头;和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变焦镜头与所述棱镜的第二镜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镜面进入所述棱镜,并从所述第一镜面射出并射到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上。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可以使得拍照设备能够获得更加清晰明亮的图像,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通过设置棱镜,可以改变光路,使得光路产生折弯,从而便于极耳的检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包括: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以及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在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图像可以准确地得到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进而能够根据这两个层数中的至少一个更加准确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步骤包括:接收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所述第一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第二层数之前,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所述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所述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从而便于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不同焦距下的多 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可以提高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进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从而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所述第一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第二层数的步骤包括:对所述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对所述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图像获得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并利用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来得到极耳的层数,可以提高极耳层数的准确率,进而可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征参数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线条的长度确定所述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这可以实现判断极耳是否存在翻折到涂膜区的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电芯的安全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的步骤包括:在出现所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所述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极耳存在翻折状态。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所述第二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其中,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涂膜区邻接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在极耳的根部区域的极耳的层数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显著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对极耳的翻折状态进行辅助判断的目的。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图像分析器,包括: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电 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分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以及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图像分析器,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的指令执行如前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至图1H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极耳处于翻折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I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极耳处于错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极耳侧面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分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分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分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极耳侧面的多个图像合成一个图像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电芯1、涂膜区11、极耳12、极耳不同的翻折状态131-138、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图像分析器23、第一拍照设备211、第一变焦镜头212、第一光源213、第二拍照设备221、第二变焦镜头222、第二光源223、棱镜224、极耳根部区域51和极耳顶部区域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图1A至图1H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极耳处于翻折状态的示意图。图1A至图1H示出了极耳12的8种翻折状态,所述8种翻折状态仅为举例而并非穷举。
如图1A所示,在极耳12的第一种翻折状态131中,极耳12通过折角的方式翻折,但没有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B所示,在极耳12的第二种翻折状态132中,极耳12通过折角的方式翻折,且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C所示,在极耳12的第三种翻折状态133中,极耳12通过平行于极耳与涂膜区的边界的方式翻折,但没有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D所示,极耳12通过平行于极耳与涂膜区的边界的方式翻折,且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E所示,极耳12通过重叠翻折的方式翻折,但没有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F所示,极耳12通过重叠翻折的方式翻折,且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G所示,极耳12的一部分翻折至涂膜区11。如图1H所示,极耳12完全翻折至涂膜区11。
对于图1B、图1D、图1F、图1G和图1H所示的极耳翻折状态,由于极耳已经翻折到涂膜区,这样形成的电芯制作成电池后会产生低容、短路、热失效等现象,影响了电池的安全。图1A、图1C、图1E所示的极耳翻折状态中,极耳虽未翻折至涂膜区,但在后续加工过程中,也存在翻折至涂膜区或者极耳焊接不良的风险。
为了将上述极耳翻折的电芯检测出来,在相关技术的生产工艺中有三种电芯极耳翻折的检测方案:1)利用卷绕机或叠片机上的CCD等传感器检测;2)人工目检;3)Hi-pot测试。受制于CCD拍照方法、空间等问题,卷绕机或叠片机上的CCD、传感器无法准确检出各种翻折状态的极耳缺陷,人工目检效率低且极易疲劳漏检,而Hi-pot测试方法只能检出部分极耳翻折泛着到涂膜区的电芯。当然,在相关技术中,还存在其他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检测极耳翻折方案的准确率比较低。
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或方法,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和图像分析器23。该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和该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分别电连接至图像分析器23。
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被配置为获取电芯1的极耳12的第一侧面121的第一图像。
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被配置为获取极耳12的第二侧面122的第二图像。
这里,第二侧面122与第一侧面121不同。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侧面122与第一侧面121相对。该第一侧面121和该第二侧面122是指与涂膜区11相邻的侧面。例如,该第一侧面和该第二侧面可以垂直于极耳12与涂膜区11之间的边界。
图像分析器23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121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122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并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该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通常,在电芯中,存在很多层极耳,这些极耳重叠在一起。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然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分别分析得到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样,通过获取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图像可以准确地得到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进而能够根据这两个层数中的至少一个更加准确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分析器23被配置为根据上述第一层数和上述第二层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极耳的两个层数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分析器23被配置为在出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这里,预设值为预先获知的极耳层数的准确值。该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例如,在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的情况下,即可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的问题。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和图像分析器2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包括第一拍照设备211和与该第一拍照设备211相邻的第一变焦镜头212。该第一拍照设备211被配置为在第一变焦镜头212的多次变焦的情况下,拍照得到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121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并将该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发送到图像分析器23。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从而便于后续将该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更加清晰的第一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包括第二拍照设备221和与第二拍照设备221相邻的第二变焦镜头222。第二拍照设备221被配置为在第二变焦镜头222的多次变焦的情况下,拍照得到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二侧面122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并将该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发送到图像分析器23。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从而便于后续将该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更加清晰的第二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拍照设备和第二拍照设备分别是指除去镜头后剩余的拍照元件,例如成像介质等。
图像分析器23被配置为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多个第一初始图 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可以提高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进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从而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例如,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极耳侧面的多个图像合成一个图像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不同焦距下拍照的5个图像可能分别有不同的清晰和不清晰的部分,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这5个图像中的清晰的部分进行组合,即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图像。该多帧图像合成算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算法,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获取极耳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图像,分析处理图像中极耳的外观和尺寸测量数据。例如,可以对不同焦距的极耳图片,进行多帧合成一张高清的2.5D极耳截面图像,提取极耳横截面边缘,分割成若干线条图,分析处理图像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极耳的外观和尺寸测量数据。由于极耳处于悬空自由状态,多层极耳之间可能存在粘连贴合、遮挡、反光等干扰,以及可能存在极耳卷绕或叠片过程的错位、偏移等问题,因此,可以使用大景深、高倍率的高清成像设备,提取极耳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截面线条图,这样可以提高不良极耳的检出率,从而提高电芯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拍照设备211和第二拍照设备221分别为能够识别出单个极耳(或者称为单层极耳)的厚度小于或等于4微米的精度的拍照设备,例如相机。采用这样的相机作为拍照设备,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从而提高后续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例如,该相机可以是2500万像素的高清全局曝光相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变焦镜头212和第二变焦镜头222的变焦范围能够满足兼容极耳的错位公差。例如,上述变焦镜头可以满足极耳的±50毫米(mm)错位公差的要求。即,对于从50mm到50mm之间的错位公差,本申请实施例的变焦镜头都可以满足。这样,在极耳存在错位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变焦镜头的不同焦距获得不同错位程度的极耳的清晰 的图像,进而提高后续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例如,极耳错位公差可以为±8mm,超出普通相机镜头的变焦范围,导致极耳成像效果模糊,影响极耳检测效果,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可以使用变焦镜头(例如,液态变焦镜头等),针对错位极耳不同高度定焦拍照,然后将不同高度定焦拍照的照片进行多帧合成,获取清晰的成像效果。由于对于从50mm到50mm之间的错位公差,本申请实施例的变焦镜头都可以满足,因此也就可满足兼容极耳的上述±8mm的错位公差,从而可以获取清晰的图像。
下面结合图4A至图4I详细描述极耳的不同的错位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4A至图4I是从图3的视角30看到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4A所示,在两组极耳12a和12b的每一组中,相邻的极耳以基本等值的方式错位,即,相邻的极耳的错位数值基本相等。这两组极耳12a和12b的错位方向也相同。例如,从每组极耳的最上层到最下层,均是逐渐向右错位。
如图4B所示,在两组极耳12c和12d的每一组中,相邻的极耳递进错位,即,相邻的极耳的错位数值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加。这两组极耳12c和12d的错位方向相同。例如,从每组极耳的最上层到最下层,均是逐渐向右错位。
如图4C所示,两组极耳12e和12f的每一组都是以U形错位的方式错位。这两组极耳12e和12f的错位方向相同。例如,从每组极耳的最上层到最下层,均是先向右错位,然后向左错位。
如图4D所示,两组极耳12g和12h的每一组都是以U形错位的方式错位。这两组极耳12g和12f的错位方向相反。例如,从一组极耳12g的最上层到最下层,是先向右错位,然后向左错位;而从另一组极耳12h的最上层到最下层,是先向左错位,然后向右错位。
如图4E所示,两组极耳12i和12j的每一组都是以U形错位的方式错位。这两组极耳12i和12j的错位方向相反。例如,从一组极耳12i的最上层到最下层,是先向左错位,然后向右错位;而从另一组极耳12j的最上层到最下层,是先向右错位,然后向左错位。
如图4F所示,两组极耳12k和12l的每一组都错位(例如,等值错位)。这两组极耳12k和12l的错位方向相反。例如,从一组极耳12k的最上层到最下层,依次向右错位;而从另一组极耳12l的最上层到最下层,依次向左错位。
如图4G所示,两组极耳12m和12n的每一组都错位(例如,等值错位)。这两组极耳12m和12n的错位方向相反。例如,从一组极耳12m的最上层到最下层,依次向左错位;而从另一组极耳12n的最上层到最下层,依次向右错位。
如图4H所示,一组极耳12o的部分极耳错位,而另一组极耳12p都错位。且从该另一组极耳12p的最上层到最下层,依次向左错位。
如图4I所示,一组极耳12q几乎不错位,而另一组极耳12r都错位。且从该另一组极耳12r的最上层到最下层,依次向右错位。
至此,结合图4A至图4I描述了极耳的不同错位状态的举例而非穷举。
在前面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变焦镜头212和第二变焦镜头222的变焦范围能够满足兼容极耳的错位公差,因此能够分辨出极耳的错位,从而便于获得不同焦距下的不同错位程度的极耳的清晰的图像,从而提高后续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回到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图像获取模块21还可以包括第一光源213。该第一光源213位于第一变焦镜头212与极耳12的第一侧面121之间。通过该第一光源213提供光,可以使得第一拍照设备211能够获得更加清晰明亮的图像,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例如,该第一光源213可以为环状光源。如图3所示,第一变焦镜头212的轴线方向与该第一光源的轴线方向一致。这样,由第一光源发出的光在照射到极耳的第一侧面121之后,被该第一侧面121反射并穿过该第一光源的中心位置到达第一变焦镜头212,进而被第一拍照设备211拍照得到第一侧面121的图像。将第一光源213设计为环状光源,可以方便极耳侧面图像的获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图像获取模块22还可以包括 棱镜224和第二光源223。
棱镜224设置在极耳12的第二侧面122的一侧。该棱镜224的第一镜面朝向极耳的第二侧面122,该棱镜224的第二镜面朝向第二变焦镜头222。第二光源223设置在第二变焦镜头222与棱镜224的第二镜面之间。该第二光源223发出的光通过第二镜面进入棱镜224,并从棱镜224的第一镜面射出并射到极耳的第二侧面122上。这样,极耳的第二侧面122会反射照射到其上的光,该反射光通过棱镜224的第一镜面进入棱镜,并从棱镜的第二镜面射出,并照射到第二变焦镜头222上,进而被第二拍照设备221拍照得到第一侧面122的图像。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棱镜,可以改变光路,使得光路产生折弯,从而在两个极耳之间不方便设置第二拍照设备221、第二变焦镜头222和第二光源223的情况下,将第二拍照设备221、第二变焦镜头222和第二光源223设置在其他方便放置的位置,便于极耳的检测。
例如,棱镜224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例如直角三角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该棱镜224的形状仅是示例性的,本申请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例如,第二光源223可以为环状光源。如图3所示,第二变焦镜头222的轴线方向与该第二光源的轴线方向一致。这样,由第二光源发出的光在通过棱镜224照射到极耳的第二侧面122之后,被该第二侧面122反射并通过棱镜224且穿过该第二光源的中心位置到达第二变焦镜头222,进而被第二拍照设备221拍照得到第二侧面122的图像。将第二光源223设计为环状光源,可以方便极耳侧面图像的获取。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相机套件,拍照极耳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检出极耳的各种不同翻折状态,降低漏检率。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极耳侧面的图像的示意图。例如,该图5可以是极耳的第一侧面的图像,也可以是极耳的第二侧面的图像。从图5可以看出,极耳侧面的图像可以看做多个线条。例如,每个线条可以表示一层极耳。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分析器23可以被配置为对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该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对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该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极耳的第二层数。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5可以看出,图像分析器23通过极耳侧面的图像可以得到图像中的多个线条,根据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即可得到极耳的层数。利用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来得到极耳的层数,可以提高极耳层数的准确率,进而可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条的特征参数可以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等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的线条特征参考可以对应不同的极耳层数。例如,通过曲率、厚度、线条方向的变化趋势、长度等建立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到极耳层数。又例如,利用曲率、厚度、线条方向的变化趋势、长度等特征参数以及这些特征参数与极耳层数的对应关系得到极耳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分析器23还可以被配置为根据线条的长度确定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例如,图像分析器23被配置为判断线条的长度是否小于预设长度,在线条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的情况下,确定极耳翻折到涂膜区,以及在线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长度的情况下,确定极耳没有翻折到涂膜区。这可以实现判断极耳是否存在翻折到涂膜区的风险,可以将极耳翻折到涂膜区的电芯检测出来,从而降低电芯的安全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例如,该预设长度可以是未翻折的极耳的正常线条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三等。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如图5所示,在极耳侧面的图像中,极耳的侧面可以包括极耳根部区域51和极耳顶部区域52。极耳根部区域51为极耳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即,极耳根部区域是在极耳的图像中从极耳与涂膜区的边界向极耳延伸预定距离的区域。该预定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实际需要 来确定。极耳顶部区域52为极耳侧面中比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也就是说,涂膜区(图5中未示出)位于图5中的极耳根部区域51的左侧。
例如,第一图像包括第一极耳根部区域,第二图像包括第二极耳根部区域。该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涂膜区邻接的区域。又例如,第一图像包括第一极耳顶部区域,第二图像包括第二极耳顶部区域。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第一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分析器23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这样,图像分析器在出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
通常,在极耳的顶部区域,极耳的各层容易粘连;而在极耳的根部区域,由于极耳的根部被隔离膜隔开,极耳的支撑度更高,间隙也会相对更大,因此,极耳根部区域的各层不容易粘连。因此,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极耳的根部区域的极耳的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显著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分析器23可以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根据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由于极耳顶部区域的各层容易出现粘连,导致无法准确地获取到极耳的层数,因此,可以通过图像分析器23,例如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使用外观特征检测方法根据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实现对极耳的翻折状态进行辅助判断的目的。
例如,在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中极耳根部区域中的层数与预设值相等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极耳没有翻折状态,或者说,可能是极耳的根部没有翻折状态,这里可以再通过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进一步辅助确定极耳在顶部区域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又例如,在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中极耳根部区域中的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这里可以再通过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进一步验证极耳存在翻折状态。从而避免对极耳根部区域线条数量的判断出现误差时,进一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这里,线条的外观是指线条的形貌。例如,该线条的外观可以包括前面所述的线条的特征参数,例如,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或长度等。例如,线条的曲率越大,表明线条的弯曲程度越大,则表明极耳可能存在翻折现象。又例如,线条比较短且比较厚,则表明极耳可能存在翻折现象。极耳翻折后,侧面线条长度会与预设长度不同。例如,当极耳翻折到涂膜区时,整个极耳长度会小于预设长度,当极耳翻折到极耳区时,整个极耳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长度。另外,该线条的外观还可以包括断点等形貌。线条的数量可以基本反映极耳的层数。例如,一个线条表示一层极耳。例如,在线条的数量与预设值不同,而且线条比较短且比较厚的情况下,确定极耳翻折的风险比较高。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极耳侧面的横截面图的不同区域内有不同的判断逻辑,在极耳根部区域内,无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哪一侧极耳层数数据与预设值不一致,都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其他区域(例如,顶部区域)根据极耳侧面横截图线条的外观和数量,辅助检测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由于在极耳根部的铜箔或铝箔的支撑度好,而远离根部的顶部部分的支撑度差,更容易出现粘连等,影响视觉检测,因此上述分区域检测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检测的误判问题,这样提高不良极耳的检出率,从而提高电芯品质。
至此,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在该装置中,获取电芯多层极耳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也可以称为内外两侧,或者称为左右两侧)的截面拍照效果图;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 法合成极耳的这两个侧面的截面图像,分析处理图像中极耳的外观和尺寸测量数据;获取极耳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固定区域内的极耳层数;将极耳图像处理结果分别与极耳层数的预设值进行比较以确认极耳的翻折状态。这样可以提高不良极耳的检出率,从而提高电芯品质。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602至S606。
在步骤S602,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步骤S602包括:接收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不同焦距下的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获取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从而便于后续将该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更加清晰的第一图像以及将该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更加清晰的第二图像。
在步骤S604,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根据第一图像得到第一层数和根据第二图像得到第二层数之前,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可以提高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进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从而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604可以包括:对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对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极耳的第二层数。例如,特征参数可以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中的至少一个。例如,通过曲率、厚度、线条方向的变化趋势、长度等 建立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到极耳层数。又例如,利用曲率、厚度、线条方向的变化趋势、长度等特征参数以及这些特征参数与极耳层数的对应关系得到极耳层数。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图像获得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并利用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来得到极耳的层数,可以提高极耳层数的准确率,进而可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步骤S606,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步骤S606包括:在出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的步骤包括:将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涂膜区邻接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根据在极耳的根部区域的极耳的层数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显著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至此,提供了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不同;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以及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样,通过获取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图像可以准确地得到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进而能够根据这两个层数中的至少一个更加准确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根据线条的长度确定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例如,该根据线条的长度确定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的步骤包括:判断线条的长度是否小于预设长度;在线条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的情况下,确定极耳翻折到涂膜区;以及在线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长度的情况下,确定极耳没有翻折到涂膜区。这可以实现判断极耳是否存在翻折到涂膜区的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电芯的安全风险。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702至S708。
在步骤S702,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不同。
在步骤S704,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
在步骤S706,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例如,将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将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以及在出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
在步骤S708,根据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根据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里,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第一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
至此,提供了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除了根据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之外,还可以根据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分析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 示,该图像分析器包括接收单元82、分析单元84和确定单元86。
接收单元82被配置为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不同。
分析单元84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
确定单元86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至此,提供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分析器。在该图像分析器中,利用接收单元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利用分析单元根据第一图像得到与第一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第二图像得到与第二侧面对应的极耳的第二层数,利用确定单元根据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82被配置为接收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不同焦距下的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在该实施例中,接收单元可以接收在不同焦距下的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从而便于后续将该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更加清晰的第一图像以及将该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更加清晰的第二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析单元84被配置为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不同焦距下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可以提高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进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层数和第二层数,从而可以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析单元84被配置为对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对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极耳的第二层 数。例如,特征参数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在该实施例中,分析单元根据图像获得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并利用图像中的线条的特征参数来得到极耳的层数,可以提高极耳层数的准确率,进而可以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单元86被配置为在出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极耳存在翻折状态。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确定单元将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这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单元86被配置为根据线条的长度确定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例如,确定单元86被配置为判断线条的长度是否小于预设长度;在线条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的情况下,确定极耳翻折到涂膜区;以及在线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长度的情况下,确定极耳没有翻折到涂膜区。这可以实现判断极耳是否存在翻折到涂膜区的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电芯的安全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单元86被配置为将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涂膜区邻接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确定单元根据在极耳根部区域的极耳层数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显著提高极耳翻折检测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单元86还可以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根据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其中,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第一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涂膜区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来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可以对极耳 的翻折状态进行辅助判断的目的。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分析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像分析器包括存储器910和处理器920。其中:
存储器910可以是磁盘、闪存或其它任何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器用于存储图6和/或图7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指令。
处理器920耦接至存储器910,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施,例如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该处理器920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通过获取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图像可以准确地得到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进而能够根据这两个层数中的至少一个更加准确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如图10所示,图像分析器10包括存储器101和处理器102。处理器102通过BUS总线103耦合至存储器101。图像分析器10还可以通过存储接口104连接至外部存储装置105以便调用外部数据,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口106连接至网络或者另外一台计算机系统(未标出),此处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存储器存储数据指令,再通过处理器处理上述指令,通过获取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图像可以准确地得到极耳的两个侧面的层数,进而能够根据这两个层数中的至少一个更加准确地确定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因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检测极耳翻折的准确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6和/或图7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方法的步骤。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非瞬时性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 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0)

  1. 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
    第二图像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以及
    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模块包括第一拍照设备和与所述第一拍照设备相邻的第一变焦镜头,所述第一拍照设备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变焦镜头的多次变焦的情况下,拍照得到在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并将所述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发送到所述图像分析器;
    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模块包括第二拍照设备和与所述第二拍照设备相邻的第二变焦镜头,所述第二拍照设备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变焦镜头的多次变焦的情况下,拍照得到在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并将所述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发送到所述图像分析器;
    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所述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所述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对所述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特征参数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分析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线条的长度确定所述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在出现所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所述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极耳存在翻折状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涂膜区邻接的区域。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分析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图像获取模块还包括第一光源,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变焦镜头与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之间;
    所述第二图像获取模块还包括:
    棱镜,设置在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棱镜的第一镜面朝向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所述棱镜的第二镜面朝向所述第二变焦镜头;和
    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变焦镜头与所述棱镜的第二镜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镜面进入所述棱镜,并从所述第一镜面射出并射到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上。
  10. 一种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方法,包括:
    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
    接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步骤包括:接收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一侧面的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和不同焦距下的所述第二侧面的多个第二初始图像;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所述第一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第二层数之前,利用多帧图像合成算法将所述多个第一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一图像以及将所述多个第二初始图像合成一个第二图像。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所述第一层数和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第二层数的步骤包括:
    对所述第一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以及
    对所述第二图像分析以得到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多个线条的特征参数得到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特征参数包括线条的曲率、厚度、方向变化趋势和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线条的长度确定所述极耳是否翻折到涂膜区。
  15.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出现所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或者所述第二层数与预设值不相等这两种情况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极耳存在翻折状态。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层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所述第二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一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和/或将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中的第二层数与所述预设值进行比较;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与电芯的涂膜区邻接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与所述涂膜区邻接的区域。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图像中的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和/或
    根据所述第二图像中的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中的线条的外观和数量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一侧面中比所述第一极耳根部区域 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所述第二极耳顶部区域为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中比所述第二极耳根部区域更远离所述涂膜区的区域。
  18. 一种图像分析器,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电芯的极耳的第一侧面的第一图像和所述极耳的第二侧面的第二图像,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
    分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一层数,并根据所述第二图像得到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的所述极耳的第二层数;以及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层数和所述第二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极耳是否存在翻折状态。
  19. 一种图像分析器,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0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0.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80082503.6A 2021-08-26 2021-08-26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Pending CN116710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14622 WO2023023998A1 (zh) 2021-08-26 2021-08-26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0757A true CN116710757A (zh) 2023-09-05

Family

ID=85288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2503.6A Pending CN116710757A (zh) 2021-08-26 2021-08-26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4943A1 (zh)
EP (1) EP4166935B1 (zh)
CN (1) CN116710757A (zh)
WO (1) WO20230239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38335A (zh) * 2024-01-09 2024-02-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缺陷检测方法和极耳缺陷检测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0365A1 (zh) * 2021-10-27 2023-05-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极耳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3097639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图像分割的数据标注方法和系统以及图像分割装置
CN114894810A (zh) * 2022-07-12 2022-08-12 荣旗工业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7440B (zh) * 2013-08-28 2015-11-18 东莞市三瑞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电池极耳检测方法及其检测系统
US9941506B2 (en) * 2014-02-21 2018-04-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Current collector,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8375544A (zh) * 2018-01-11 2018-08-07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检测叠片式电池极耳弯折的方法
CN207992073U (zh) * 2018-01-25 2018-10-19 惠州高视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电芯外观缺陷检测机构
CN209231238U (zh) * 2018-11-23 2019-08-09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方位ccd拍摄机构及ccd检测装置
KR20210042549A (ko) * 2019-10-10 2021-04-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가능한 이미지 센서 및 이미지 센싱 방법
CN110779446A (zh) * 2019-11-08 2020-02-11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电池检测系统
WO2022008376A1 (en) * 2020-07-09 2022-01-13 Brainlab Ag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racterizing at least one object depicted in an ultrasound image
KR102236815B1 (ko) * 2020-10-16 2021-04-06 박영호 이차전지 전극 탭의 누락 및 접힘 결함 검출장치
CN112525917A (zh) * 2020-11-12 2021-03-19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芯极耳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525912A (zh) * 2020-12-28 2021-03-19 浙江湖州精沃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CCD检测tab折叠装置
CN113252698A (zh) * 2021-06-18 2021-08-1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池极耳层数的检测装置及电池极耳层数的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38335A (zh) * 2024-01-09 2024-02-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缺陷检测方法和极耳缺陷检测设备
CN117538335B (zh) * 2024-01-09 2024-05-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缺陷检测方法和极耳缺陷检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66935B1 (en) 2024-02-14
WO2023023998A1 (zh) 2023-03-02
EP4166935A1 (en) 2023-04-19
US20230064943A1 (en) 2023-03-02
EP4166935A4 (en) 2023-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10757A (zh) 用于检测极耳翻折的装置、方法和图像分析器
US9940695B2 (en) Method for ensuring perfect stitching of a subject's images in a real-site image stitching operation
CN113989232B (zh) 电芯缺陷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829913B (zh) 裸电芯外观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77421A (zh) 一种电芯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631177A (zh) 电芯极耳检测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797255B (zh) 涂胶缺陷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690097B (zh) 极片贴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32335A (zh) 一种卷绕机卷芯对齐度ccd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5272168A (zh) 一种极片质量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6763677U (zh) 一种用于卷绕机的相机测偏装置及卷绕机
EP4261965A1 (en) Offset detection method and offset detection device
CN115908431B (zh) 一种输变电工程用线缆定位收纳方法
JP4595500B2 (ja) 巻回装置および巻きずれ検査方法
CN116295049A (zh) 一种卷绕卷针上极耳状态检测方法及系统
US20230269475A1 (en) Image reconstruc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511356B (zh) 一种电池串焊机定位与电池外观检测方法
JP7407339B2 (ja) ずれ検出方法およびずれ検出装置
CN117538334A (zh) 缺陷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5498241A (zh) 缠绕抓边系统及缠绕抓边方法
JP2002289251A (ja) 電極体監視装置、及び、電極体監視方法
EP4376142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size of battery composite surface
WO2023133690A1 (zh) 极片卷绕间隙的检测方法、其检测装置及其检测系统
WO2022032861A1 (zh) 一种交通灯识别的方法和装置
KR20240007007A (ko) 헤어핀모터 품질점검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