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97486A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97486A
CN116697486A CN202310129880.1A CN202310129880A CN116697486A CN 116697486 A CN116697486 A CN 116697486A CN 202310129880 A CN202310129880 A CN 202310129880A CN 116697486 A CN116697486 A CN 116697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humidity control
opening
control apparatus
electron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98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明
伊藤克浩
内村谦介
浦治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97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974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8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湿装置。调湿装置(10)包括罐(12)、通路部(50)和电子部件(64)。罐(12)储存有水。通路部(50)与罐(12)连通。电子部件(64)配置于通路部(50)上。通路部(50)具有第一壁(51)。第一壁(51)具有连通通路部(50)的内部和外部的开口部(30)。作为开口部(30)的一端的下游侧端部(30a)位于罐(12)与电子部件(64)之间。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调节机。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中,经由加热器将室外空气引导至吸湿材料,由此进行使水分从吸湿材料解吸的解吸工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47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中,由于吸湿材料配置在加热器附近,因此在空气调节机翻倒时,吸湿材料的水分与加热器接触。由于如加热器那样的电子设备接触水分时有时会发生故障,因此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可能因翻倒而发生故障。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整个调湿装置翻倒,储存在罐中的水也会在不与电子部件接触的情况下被排出的调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调湿装置包括罐、通路部和电子部件。罐储存有水。通路部与所述罐连通。电子部件配置于所述通路部上。通路部包括具有开口部的第一壁。开口部连通通路部的内部和外部。并且开口部的一端位于罐与电子部件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调湿装置,即使整个调湿装置翻倒,储存在罐中的水也会通过第一壁的开口部而在不与电子部件接触的情况下被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一例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Z-X面的II-II截面图。
图3是翻倒的调湿装置的第三壁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与图3不同的视点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涉及的调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图5的调湿装置翻倒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图5的调湿装置的第三壁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调湿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参照图1说明实施方式一例涉及的调湿装置10。图1是示出调湿装置10的立体图。图中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在图1中,Z轴与铅垂朝上(重力方向朝上)平行,X轴和Y轴与水平方向平行。X轴为调湿装置10的前后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在图1中,调湿装置10的X轴近前侧的面为前表面11,调湿装置10的X轴里侧的面为背面13,调湿装置10的Z轴上侧的面为顶面17。
如图1所示,调湿装置10具备罐12、供水部14、吹出部16和操作面板18。调湿装置10例如是固定型的空气调节机。
图1的调湿装置10具有加湿功能。加湿功能是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功能。调湿装置10能够从供水部14接受水。从供水部14接受的水储存在罐12中。水罐12例如可以储存多达7升的水。在调湿装置10执行加湿功能的情况下,储存在罐12中的水在调湿装置10内被气化或雾化。然后,气化或雾化后的水从吹出部16放出,由此进行空气的加湿。
在调湿装置10的顶面17上设置有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具有接受使用者的操作的按钮等的输入部18a和对使用者显示信息的LED指示器等输出部18b。调湿装置10根据对输入部18a的操作来执行各种功能。输出部18b对使用者显示调湿装置10的动作状态等信息。
接着,参考图2,说明调湿装置10的内部以及动作。图2是图1的Z-X面的II-II截面图。此外,为了图示形状,图2是以Z-X面稍微从Y轴倾斜的视点来观察的图。因此,在图2中,Y轴为相对于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倾斜的角度。
在调湿装置10的罐12内设置有加湿过滤器20。加湿过滤器20例如由具有吸水性和通气性的片材形成。作为具体例,使用人造丝制的板状片材作为加湿过滤器20。在加湿过滤器20中,吸入储存在罐12中的水。
在调湿装置10的背面13侧(图2中的X轴右侧)的内部设置有成为气流的通道的通路部50。通路部50与位于调湿装置10的下部(Z轴方向下侧)的罐12连通。
通路部50具有位于调湿装置10的背面13侧的第一壁51。第一壁51具有开口部30。开口部30连通通路部50的内部和外部。开口部30只要是流体能够通过的结构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格子状的结构。在调湿装置10执行加湿功能时,通路部50的外部(即调湿装置10的外部)的空气通过开口部30而被引入到通路部50的内部,并被送往罐12。即,通路部50中的空气的流动(气流)沿着图中的Z轴,Z轴上侧为上游侧,Z轴下侧为下游侧。以下,有时使用上游侧、下游侧的词来表示位置关系。
在通路部50配置有在调湿装置10的内部工作的电子部件。作为配置在通路部50的电子部件,有发热部件、温湿度传感器、电动机、集成电路等。在图2中,作为电子部件的示例,图示了作为发热部件的加热器64。加热器64设置在与第一壁51隔开距离的位置。另外,加热器64被加热器壳体65包围。
成为开口部30的一端的下游侧端部30a在Z轴方向(通路部50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位于罐12与作为电子部件的加热器64之间。另外,成为开口部30的另一端的上游侧端部30b从下游侧端部30a观察时位于与加热器64(电子部件)相比在Z轴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游侧)。
在通路部50设置有将从开口部30向通路部50的内部流入的空气向电子部件引导的气流引导部件。气流引导部件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上游侧端部30b和加热器64之间。在图2中,作为气流引导部件,设置有向朝向加热器64的方向倾斜的气流引导板62。从比气流引导板62靠上游侧流入的气流被气流引导板62送入加热器壳体65内,被引导至加热器64。
在比第二壁52更靠X轴方向的左侧(前方侧),设置有如虚线所示的风扇60。风扇60的详细结构未图示,但风扇60通过旋转而在调湿装置10的内部产生气流。
另外,通路部50具有与第一壁51相对的第二壁52。并且,在Z轴方向上,在加热器64与下游侧端部30a之间,设置有沿X轴方向连接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的第三壁53。开口部30以第三壁53为边界,分为Z轴上侧的上游侧开口部31和Z轴下侧的下游侧开口部32。在第三壁53上设有连通加热器64侧(上游侧)和罐12侧(下游侧)的连通口40。连通口40只要是流体能够通过的结构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格子状的结构。第三壁53的连通口40设置在与第一壁51隔开距离的位置。
另外,在连通口40上安装有能够封闭连通口40的封闭部件。在图2中,使用铰链等沿重力方向垂下地设置的阻尼板42安装在连通口40上。如图2所示,在连通口40在重力方向上连通的情况下,阻尼板42将连通口40设为开放状态。另一方面,在相对于重力方向第二壁52为上侧、第一壁51为下侧的情况下,阻尼板42将连通口40设为封闭状态。
接着,对调湿装置10执行加湿功能时的调湿装置10内的空气的流动(气流)进行说明。首先通过使设置于调湿装置10的内部的风扇60旋转,通路部50的外部的空气从上游侧开口部31被引入通路部50的内部,从而产生第一气流F1。
第一气流F1由设置在通路部50上的气流引导部件引导至电子部件。在图2中,通过向朝向加热器64的方向倾斜设置的气流引导板62,第一气流F1被引导到加热器64,且产生第二气流F2。第二气流F2是在通路部50内从Z轴上侧(上游侧)流向下侧(下游侧)的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0的上游侧端部30b位于加热器64的靠上游侧。从上游侧开口部31流入的第一气流F1包括从加热器64的上游侧吹入的方向上的流动,且平滑地被引导到加热器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路部50设有气流引导板62,该气流引导板62将从开口部30向通路部50的内部流入的空气向加热器64引导。加热器64接受气流的面的面积(通过面积)小于上游侧开口部31,从上游侧开口部31流入的第一气流F1被气流引导板62平滑地向加热器64引导。
并且,通过加热器64而被加热的第二气流F2通过连通口40向比第三壁53的更靠下游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器64和下游侧端部30a之间设置有连接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的第三壁53。开口部30中比第三壁53更靠下游侧的部分为下游侧开口部32。通过风扇60的旋转,第三气流F3从下游侧开口部32向通路部50内部流入。第三气流F3与通过加热器64及连通口40的第二气流F2合流,成为朝向罐12侧的第四气流F4。第二气流F2通过面积小的加热器64从而风量变小,但第四气流F4通过与不受通路部50内的结构物影响的第三气流F3合流,成为风量比第二气流F2大的气流。
到达罐12的第四气流F4成为沿着罐12下部的形状朝向X轴方向左侧的第五气流F5。然后,加湿过滤器20对第五气流F5进行加湿。详细地说,通过加湿过滤器20的第五气流F5通过从加热器64提供的热使加湿过滤器20内的水分气化。因此,通过了加湿过滤器20的第六气流F6成为包含已气化的水(水蒸气)的被加湿的气流。另外,通过与未通过加热器64的第三气流F3合流,第四气流F4和第五气流F5的温度比第二气流F2低,但第五气流F5的温度只要提高到能够使加湿过滤器20的水分气化的程度即可。
被加湿的第六气流F6被旋转的风扇60吸引,成为朝向风扇60的第七气流F7。第七气流F7由风扇60被引导到吹出部16,且作为第八气流F8从吹出部16向调湿装置10的外部放出。如上所述,含有水蒸气的气流向调湿装置10的外部放出,调湿装置10的外部的空气被加湿。
接着,对调湿装置10翻倒时的排水进行说明。图3和图4是图2的调湿装置10向背面13侧(X轴右方向)翻倒(旋转)时的、第三壁53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为了图示形状,在图3和图4中示出来自不同视点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在图3和图4中,X轴、Y轴及Z轴也与调湿装置10一起从图2的状态旋转。在图3和图4中,X轴与铅垂朝上(重力方向朝上)平行,Y轴和Z轴与水平方向平行。图3示出来自X轴下侧的视点,图4示出来自X轴上方的视点。
在调湿装置10翻倒了的情况下,罐12的水流入通路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开口部30的一端的下游侧端部30a位于罐12与加热器64之间。因此,流入通路部50的水从开口部30中的比加热器64更靠下游侧(Z轴左侧)的下游侧开口部32向调湿装置10的外部排水。即,水被排出而不与作为电子部件的加热器64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连接通路部50的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的第三壁53。第三壁53设置在加热器64与下游侧端部30a之间。而且,第三壁53的连通口40设置在与第一壁51隔开距离的位置。具体而言,设置在比第一壁51更靠近第二壁52侧的位置。此外,作为第三壁53与第一壁51的连接部分的第三壁外端部48以不使水通过的方式被密封件等密封。因此,即使在流入通路部50的水量较多的情况下,水也被第三壁53的X轴下方部(第一壁51侧的部分)阻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64设置在从第一壁51隔开距离的位置。因此,即使水从上游侧开口部31进入通路部50,也能够防止水到达加热器64。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封闭连通口40的阻尼板42安装在连通口40上。在调湿装置10向背面13侧翻倒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重力方向第二壁52为上侧,第一壁51为下侧,因此阻尼板42使连通口40为封闭状态。因此,流入通路部50的水不能通过连通口40,而从下游侧开口部32排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调湿装置10向背面13侧翻倒,罐12的水也不会与作为电子设备的加热器64接触,而是从下游侧开口部32排出。
此外,第一壁51的外表面(朝向通路部50的外部一侧的面)优选为圆形状(有圆形的面)。即,如图4中用假想线表示的弯曲线51x那样,优选第一壁51以向通路部50的外部凸出的方式弯曲。当第一壁51弯曲成向通路部50的外部凸出时,在调湿装置10翻倒的情况下,第一壁51的外表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如果第一壁51的外表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则在从下游侧开口部32进行排水时,被地面阻碍排水的区域变小,从其他区域顺畅地进行排水。此外,如弯曲线51x所示,不仅第一壁51,背面13整体也可以弯曲。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也可以在开口部30上安装装卸格子34。装卸格子34是具有与开口部30相同的格子状的结构的板状部件。第一壁51为从调湿装置10的背面13朝向前表面11侧(图4中的X轴上侧)凹陷的结构。装卸格子34以嵌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壁51的凹陷构造中。通过将装卸格子34安装在开口部30上,开口部30成为设有双重格子的结构。装卸格子34相对于调湿装置10可自如地安装和拆卸。调湿装置10的使用者能够从调湿装置10拆下装卸格子34并进行清扫。
当装卸格子34安装在调湿装置10上时,在开口部30与装卸格子3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调湿装置10向背面13侧翻倒的情况下,由于与直接接地面接触的是装卸格子34,所以在地面与开口部30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若在开口部30安装有装卸格子34,则在调湿装置10翻倒时从下游侧开口部32进行排水时,排水不会被地面阻挡,可顺畅地进行排水。另外,如图4所示,在开口部30与拆装格子34之间的间隙中的、位于第三壁53的延长线上的区域设置有延长壁56即可。当设置有延长壁56时,会阻止从下游侧开口部32排出的水进入上游侧开口部31,并防止水到达加热器64。
另外,如图4中的假想线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壁51的外部侧表面设置朝向通路部50的外部突出的突起部19。当设置有突起部19时,则在调湿装置10翻倒的情况下,突起部19与地面接触,第一壁51的外表面成为从地面浮起的状态。因此,下游侧开口部32也成为从地面浮起的状态,因此在从下游侧开口部32进行排水时,排水不会被地面阻挡,能够顺畅地进行排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调湿装置10执行利用储存在罐12中的水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功能的情况,但调湿装置10也可以执行从空气中进行除湿的除湿功能。即,调湿装置10也可以具有将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液化并储存在罐12中的功能。即使具备除湿功能的调湿装置10翻倒,通过除湿功能而储存于罐12中的水也不会与加热器64接触而从开口部30排出。
接着,参照图5、图6、图7,对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涉及的调湿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图6、图7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而不重复说明。
图5与图2相同,是调湿装置10的Z-X面的II-II截面图。图6是图5的调湿装置10向背面13侧(X轴右方向)翻倒(旋转)时的第三壁53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是图5的调湿装置10没有翻倒的情况下的第三壁53周围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的视点与图6不同,是从下游侧开口部32(从第三气流F3的方向)观察通路部50的内部的视点。
在图5、图6、图7的实施方式中,首先,包围加热器64的加热器壳体65与图2的实施方式相比,更向开口部30侧(第一壁51侧)扩展。因此,从上游侧开口部31向通路部50流入的第一气流F1的大部分通过气流引导板62被送入加热器壳体65内。因此,通过加热器64的第二气流F2的风量变大。
并且,在图5、图6、图7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壁53的罐12侧的面上安装有盖板70(阻尼盖)。盖板70与开口部30相对。即,盖板70是具有在Y-Z面内扩展的面的板材。
盖板70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三壁53的连通口40更靠开口部30一侧。具体而言,在图5、图6、图7中,在连通口40的X轴方向上的第一壁51侧端部与开口部30之间配置有盖板70。
另外,盖板70在Y轴方向上扩展到比连通口40稍大的区域。并且,盖板70在Z轴方向上比作为开口部30的一端的下游侧端部30a更延伸到罐12侧(下游侧)的位置。
另外,盖板70扩展的面仅是与开口部30(背面13)相对的Y-Z面。即,在盖板70的Y轴两端部及Z轴下游侧端部,没有与背面13交叉的X-Y面、Z-X面的壁,而是开放的。
另外,在盖板70上设有排水口71、排水口72及排水口73。排水口71设置于由盖板70的Y轴方向两端固定盖板70的部件的连通口40侧端部。排水口71在Y轴方向上使水、空气等流体通过。
排水口72及排水口73在盖板70的连通口40侧端部贯通盖板70而设置。排水口72及排水口73在X轴方向(从第二壁52朝向第一壁51的方向)上使水、空气等流体通过。
通过存在盖板70,能够抑制通过连通口40的空气量因从下游侧开口部32引入的空气而减少。因此,在抑制被加热的空气的减少的同时,被加热的空气到达罐12侧。其结果,通过加热器64被加热的第二气流F2的大部分被引导到罐12侧,朝向罐12侧的第四气流F4的风量变得更大。
另外,通过盖板70延伸到比开口部30的下游侧端部30a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从下游侧开口部32流入通路部50内部的第三气流F3被引导到下游侧端部30a的更下游侧。因此,第二气流F2和第三气流F3的合流在下游侧端部30a的更下游侧进行。结果,第二气流F2在温度未下降时流入罐12。进而,第二气流F2和第三气流F3合流后的第四气流F4朝向下游侧(图5中的Z轴下方向)的气势变强,且到达加湿过滤器20的下方侧。
因此,通过加湿过滤器20的第五气流F5从加湿过滤器20的Z轴上方侧(靠近连通口40的一侧)完全扩散到下方侧(远离连通口40的一侧)。因此,加湿过滤器20所含的水分无浪费地被利用,第五气流F5被有效地加湿。
另外,盖板70的Y轴两端部及Z轴下游侧端部被释放,通过设置排水口71、排水口72及排水口73,储存于水罐12的水被排出而不与加热器64接触。即,调湿装置10翻倒时流入盖板70的X轴方向上侧的水通过盖板70的Y轴两端部及Z轴下游侧端部或排水口71、排水口72及排水口73从下游侧开口部32排出。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作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了每个构成要素,且为了方便绘图,图中所示的每个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数量、间隔等可能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仅为一个示例,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成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调湿装置。本发明尤其可用于具备使用储存于罐中的水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功能的调湿装置。另外,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具备将从空气中进行除湿而液化的湿气(水分)储存在罐中的除湿功能的调湿装置。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产业上的实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调湿装置
12:罐
19:突起部
30:开口部
40:连通口
50:通路部
51:第一壁
52:第二壁
53:第三壁

Claims (9)

1.一种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其储存有水;
通路部,其与所述罐连通;以及
电子部件,其配置于所述通路部,
所述通路部包括具有开口部的第一壁,
所述开口部连通所述通路部的内部和外部,
所述开口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罐与所述电子部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部件与所述第一壁隔开距离地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的另一端位于从所述开口部的一端观察时比所述电子部件更远离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子部件之间设有气流引导部件,所述气流引导部件将从所述开口部流入所述通路部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电子部件引导。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以朝向所述通路部的外部凸出的方式弯曲。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壁的外部侧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通路部的外部突出的突起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壁相对的第二壁,
在所述电子部件与所述开口部的一端之间,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的第三壁,
在所述第三壁设置有连通所述电子部件侧和所述罐侧的连通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壁的所述连通口安装有能够封闭所述连通口的封闭部件,
在所述连通口在重力方向上连通的情况下,所述封闭部件使所述连通口成为开放状态,
在相对于重力方向所述第二壁为上侧、所述第一壁为下侧的情况下,所述封闭部件使所述连通口成为封闭状态。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壁的所述罐侧的面上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延伸至比所述开口部的一端更靠所述罐侧的位置,
所述盖板与所述开口部相对,
所述盖板配置在比所述第三壁的所述连通口更靠所述开口部侧的位置。
CN202310129880.1A 2022-02-28 2023-02-08 调湿装置 Pending CN1166974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0201 2022-02-28
JP2022030201A JP2023125860A (ja) 2022-02-28 2022-02-28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97486A true CN116697486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6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9880.1A Pending CN116697486A (zh) 2022-02-28 2023-02-08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25860A (zh)
CN (1) CN116697486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25860A (ja) 2023-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63180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615080B2 (ja) 加湿装置、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1033132B (zh) 加湿装置
CN116697486A (zh) 调湿装置
JP2007322018A (ja) 加湿装置
JP4675846B2 (ja) 給水装置
JP5024381B2 (ja) 流路開閉装置
KR20030038504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7076440B (zh) 加湿元件以及加湿装置
JP6948515B2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12219068A (zh) 室外机
CN115918548A (zh) 空气调节装置及生物照护系统
JP389417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装品箱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28278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48799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6829883A (zh) 冷却单元及空调机
WO2023084936A1 (ja) 給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WO2021210250A1 (ja) 加湿ユニット
WO2021153222A1 (ja) コネクタホルダ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1237155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1127881A (ja) 調湿装置
JP3903970B2 (ja) シール構造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1132981A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CN210463496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1322738A (zh) 传感器支架及具备其的空气调节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