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92625A - 电梯调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调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92625A
CN116692625A CN202310740535.1A CN202310740535A CN116692625A CN 116692625 A CN116692625 A CN 116692625A CN 202310740535 A CN202310740535 A CN 202310740535A CN 116692625 A CN116692625 A CN 116692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destination
destination floor
passengers
clu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405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玉东
乔进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405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926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92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926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46Adaptations of 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1/468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2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historical, statistical or predicted traffic data, e.g. by lear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6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2201/4607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66B2201/4615Wherein the destination is registered before boar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6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2201/4607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66B2201/4638Wherein the call is registered without making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elevator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50/00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ies in elevators,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e.g. energy saving or recuperation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调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根据历史数据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以及对应于各个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步骤S2,根据估计结果为即将到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目的层;步骤S3,将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中的将停靠目的层告知给候梯乘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乘客进行乘梯登记操作,在不依赖于乘客进行目的层登记的情况下实现对电梯的高效率分配。

Description

电梯调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调配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系统,通常是在乘客登记了呼梯信号后,根据呼梯信号分配电梯来响应该呼梯信号,最终完成对乘客的运送,即,电梯都是在接收到乘客的呼梯信号后才开始为乘客分配电梯并实施对乘客的运送,这种情况下,乘客必须实施一定方式的呼梯信号登记操作(层站登记装置、移动终端、刷卡、指纹虹膜扫描识别等),只有这样才能登记其乘梯信息并实现电梯乘坐。
但是,在诸如办公楼的早晨上班高峰时段,在1楼主层站候梯大厅里,往往会出现大量乘客排队候梯的现象。为了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电梯的运送能力,往往会在主层站配置有目的层登记装置,目的层登记装置通常要求每一位乘客登记其目的层以便实现最佳的电梯调配效果。但是当侯梯厅拥挤、候梯乘客数量过多时,相当部分的乘客一方面会觉得肯定会有与其具有相同目的层的乘客已经实施了目的层登记,另一方面又会因为侯梯厅过于拥挤而不愿移动至目的层登记装置处进行目的层登记,这会导致电梯群管理系统因得不到候梯乘客的准确信息而导致电梯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电梯运行效率降低,进一步加剧侯梯厅的拥挤状况。对于未配置目的层登记装置而仅配置有传统的上行登记按钮的场合,由于电梯群管理系统完全得不到候梯乘客的目的层信息,因此电梯分配结果更是无法保证。
因此,如何在完全不能得到或者不能得到准确的候梯乘客目的层信息的情况下实现对电梯的高效分配就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调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历史数据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以及对应于各个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
步骤S2,根据估计结果为即将到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目的层,所述将停靠目的层是指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中将要停靠的各个目的层,所述估计结果包括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和对应于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步骤S3,将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中的将停靠目的层告知给候梯乘客。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根据历史数据的估计方法如下:步骤S1a1,实时记录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历史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主层站的乘入时刻与各目的层的抵达时刻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步骤S1a2,根据所述历史数据,统计得到一天中各预设时段中由主层站去往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步骤S1a3,根据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中去往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根据历史数据的估计方法如下:根据第一认知推定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将会遵循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前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规律;利用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历史数据,通过将所述规律延伸至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来预测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所述第一认知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至少一个时段或之前至少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不会发生突变。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S2a1,对所述停靠的目的层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簇;步骤S2a2,按预设第一簇选择原则确定至少一个选定簇;步骤S2a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S2b1,对所述停靠的目的层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簇;步骤S2b2,计算各个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步骤S2b3,当任意两个相邻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的差异超过阈值时,按预设调整方法调整各个簇中的目的层,以使得任意两个相邻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的差异不超过阈值;步骤S2b4,按预设第一簇选择原则选择一个选定簇;步骤S2b5,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优选地,所述第一簇选择原则为如下原则中的至少一个:原则1,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中位数与主层站间的距离最短;原则2,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候梯时间的最大值最大;原则3,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候梯时间的累计值最大;原则4,簇中包含的目的层最小;原则5、簇中包含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最接近所述电梯的可用载客数量。
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S2c1,搜索确定对应于下梯乘客数量最大或候梯时间最长的目的层,将该目的层加入选定簇;步骤S2c2,以步骤S2c1中确定的目的层为中心,逐渐增加临近的目的层至选定簇,至选定簇中各目的层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首次超过即将抵达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步骤S2c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S2d1,沿即将抵达电梯离开主层站后的运行方向,将距离主层站最近的目的层加入选定簇;步骤S2d2,逐渐增加沿运行方向后续抵达的目的层至选定簇,至选定簇中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首次超过即将抵达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步骤S2d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
优选地,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S2e1,预设一个正整数参数α,在所有目的层中枚举选择不超过α个目的层的所有组合,从所有组合中选出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不超过数量阈值的待选组合;步骤S2e2,在所述待选组合中,进一步选出包含的目的层数量最少,或任意两个目的层间的最大距离最小的待选组合;步骤S2e3,将所述进一步选出的待选组合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的第一个即将抵达电梯。
优选地,所述电梯调配方法还包括:步骤S4,更新历史数据;所述步骤S4更新历史数据的方法为:在所述即将抵达电梯每完成一个目的层的停靠并获得该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数据后,即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或者在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完成本次分配的所有目的层的运送,并得到各个目的楼层下梯乘客数量的数据后,再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
优选地,所述电梯调配方法还包括:步骤S5,更新估计结果;所述步骤S5更新估计结果的方法为:当完成选定簇中的各目的层运送时,如果在主层站存在选定簇中各目的层的滞留乘客,将滞留乘客的数量增加至下一预设时段由主层站去往对应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乘客进行乘梯登记操作,在不依赖于乘客进行目的层登记的情况下实现对电梯的高效率分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梯调配方法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发明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发明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调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历史数据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以及对应于各个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
步骤S2,根据估计结果为即将到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目的层,所述将停靠目的层是指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即由主层站启动后沿选定的运行方向移动直至抵达最远的停靠楼层后返转运行方向为止)中将要停靠的各个目的层,所述估计结果包括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和对应于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步骤S3,将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中的将停靠目的层告知给候梯乘客。
这里的告知有如下两种方式:
方式1、每次仅告知一部即将抵达电梯的将停靠目的楼层,告知内容可以仅包含将停靠目的层,也可以同时包含即将抵达电梯的标识和将停靠目的层;
方式2、首先,从所有电梯中确定将要抵达的首个即将抵达电梯,告知时同时包含即将抵达电梯的标识和将停靠目的层;然后从除该已经确定的即将抵达电梯的其余电梯中,再次确定要抵达的首个即将抵达电梯,告知时同时包含即将抵达电梯的标识和将停靠目的层,依此类推。
所述步骤S1中根据历史数据的估计方法示例性地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可以称为同时段估计,具体方法为:
步骤S1a1,实时记录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历史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主层站的乘入时刻与各目的层的抵达时刻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
步骤S1a2,根据所述历史数据,统计得到一天中各预设时段中由主层站去往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步骤S1a3,根据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中去往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通俗地讲,就是指利用过去若干天内的k时刻(或k时段)的历史数据估计当前k时刻(或k时段)的乘客候梯情况。该估计的一个前提是不同日期的一天中各个时段中的乘客候梯情况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例如:对于办公楼而言,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上班时段的早高峰客流。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乘客实施呼梯信号登记,根据对候梯乘客的估计分配电梯并运送乘客,因此无法按照传统方式得到乘客的乘梯数据(乘梯数据通常包括出发楼层、目的楼层、登记时刻等)。为此,当乘客进入电梯轿厢内、电梯关门启动后,在抵达轿厢内乘客的目的层时,记录在各个楼层下梯的乘客数量,并且关联存储下梯乘客的目的楼层、乘客数量、抵达时刻,以及乘客由主层站进入电梯轿厢的乘入时刻。下梯乘客数量的获取方式不限定,如可以基于光幕遮挡情况得到、轿厢的称量装置的检测结果,轿厢内和/或层站的摄像头的图像识别结果,乘客携带的移动终端与设置于轿厢内和/或层站上的无线通信装置间的通信连接情况等。这里,乘客由主层站进入电梯轿厢的乘入时刻可以近似采用电梯的启动时刻,也可以采用轿厢抵达乘客目的层的抵达时刻与电梯有主层站移动至该目的楼层的移动时间的差值。
这样,利用这些历史数据,经过统计就可以得到一天的不同时段中,由主层站去往各个楼层的乘客数量。以当前时刻和目的层为检索要素,就可以唯一确定当前的候梯厅中将要去往该目的楼层的乘客数量。
第二种可以称为趋势估计,具体方法为:
根据第一认知推定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将会遵循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前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规律;
利用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历史数据,通过将所述规律延伸至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来预测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第一认知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至少一个时段或之前至少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不会发生突变。
对于历史数据的应用以及规律的推定,存在多种方式,以下给出三种示例。
示例一:
所述历史数据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所述规律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大致相等;所述步骤S1直接将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作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通俗地讲:当前时刻为k1,在距k1时刻最近的上一时段内的各个目的层及对应的乘客数量,或者是刚刚完成一次运行周期的电梯停靠的各个目的层及对应的乘客数量,简单地认为k1时刻的候梯乘客,其目的层和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与距k1时刻最近的上一时段内或刚刚完成一次运行周期的电梯目的层和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相同。如:当前时刻为8:43分,位于时段0[8:40-8:45]内,上一时段1为[8:35-8:40],该在时段内,经统计得到的候梯乘客的实际目的层分别为8楼、15楼和20楼,对应的乘客数量分别为5、10、8,则认为k1时刻的候梯乘客同样是去往这三个楼层且对应的数量不变。
示例二:
所述历史数据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两个时段或之前的两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规律为第一变化量等于第二变化量,所述第一变化量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量,所述第二变化量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两个时段或前两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量;
所述步骤S1通过在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所述第二变化量得到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示例二与示例一的区别在于,示例二中存在至少2组数据,即除了在距k1时刻最近的上一时段内的各个目的层及对应的乘客数量或者是刚刚完成一次运行周期的电梯停靠的各个目的层及对应的乘客数量(第一组数据)外,还具有与时段1相邻的时段2的相应数据(如[8:30-8:35])或者是除刚刚完成一次运行周期的电梯外的其余电梯中完成时刻距当前最近的电梯的目的层和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第二组数据)。这样,计算两组数据中相同目的层的乘客数量差(第二变化量),利用该数量差与第一组数据的和作为当前时刻执行后续步骤所需的数据。比如,同样的15楼,第一组数据中对应的乘客数量为10,第二组数据中对应的乘客数量为8,则第一组减去第二组的差为2(10-8)(这里的2是第二变化量),则认为当前时刻候梯乘客将在15楼下梯的乘客数量为12(10+2)(这里的2是第一变化量,第一变化量等于第二变化量)
示例三:
所述历史数据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多个时段或之前的多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规律为各目的楼层对应下梯乘客数量的曲线,所述曲线通过光滑连接多个点形成,所述点以下梯乘客数量为纵坐标、以对应的时刻或次序为横坐标;
所述步骤S1通过将所述曲线向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延伸得到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在本示例中,数据组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n组。这样,对于同一目的层(如15楼),其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有n个,以下梯乘客数量为纵坐标、以数据对应的时刻或次序为横坐标标示在坐标系中,表现为n个离散的点。将各个点以连续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该曲线的变化就体现了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规律。该曲线必然是符合过去的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规律,考虑到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将该规律向将来方向适当延伸,即由当前时刻起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仍然符合该曲线体现的变化规律,这样就可以利用该数学模型与由当前时刻起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进行预测。利用这n个数据进行建模(如:曲线拟合、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得到描述在该目的层下梯乘客的数量的数学模型。在上述建模过程中,为了保证预测准确度,优先选择距离当前时刻最近的一定时间内的历史数据。
对于步骤2,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主层站侯梯厅中的候梯乘客的所有呼梯数据都是已知的(尽管是估计得到),这为通过适当地从所有呼梯信号中选择部分或全部呼梯信号并将其分配给即将到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从而由该即将抵达电梯为这部分呼梯信号乘客提供运送服务提供了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种估计方法所需的历史数据的获取途径与第一种估计方法所需的历史数据的获取途径相同,这里不做重复。更具体的,根据估计结果为即将到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目的层,我们提出如下新的若干种方法:
方法1
在步骤S2中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a1,对所述停靠的目的层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簇;
步骤S2a2,按预设第一簇选择原则确定至少一个选定簇;
步骤S2a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当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超过所述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时(当电梯抵达主层站后轿厢内没有乘客时,剩余可用载客人数就是额定载客人数。),则将超过部分添加到为下一个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楼层时的相应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中,同时更新相应目的层的候梯时间,且在为下一个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目的层时优先选用后续针对第一簇选择原则中的说明中的原则2。
选定簇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当第一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小于所述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时,按照预设第二簇选择原则从剩余簇中选择第二选定簇,并进一步将所述第二选定簇中的至少一个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此时,所述第二簇选择原则为如下原则中的至少一个:
原则A、从剩余簇中选择包含有与第一选定簇中的目的层最接近的目的层的簇作为第二选定簇;
原则B、从剩余簇中选择包含有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最接近剩余可用乘梯数量的目的层的簇作为第二选定簇。
当采用原则A时,优选将与第一选定簇中的目的层最接近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当采用原则B时,优选将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最接近剩余可用乘梯数量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当选定簇为多个时,在选择第二选定簇时可能会进行多次迭代。
方法2
方法1仅考虑了目的楼层的分布,但并未考虑簇中各个目的楼层所对应的候梯乘客数量,这会导致各个簇中的目的楼层所对应的候梯乘客数量的总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显然这是需要改进的。
在方法2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b1,对所述停靠的目的层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簇;
步骤S2b2,计算各个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
步骤S2b3,当任意两个相邻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的差异超过阈值时,按预设调整方法调整各个簇中的目的层,以使得任意两个相邻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的差异不超过阈值;
两个相邻簇可按如下方法确定,各个簇所包含的目的层中的最大目的层、最小目的层、所有目的层的均值或中位数对各个簇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后的簇确定两个簇是否相邻。
步骤S2b4,按预设簇选择原则选择一个选定簇;
步骤S2b5,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所述步骤S2b3中的预设调整方法为:
步骤A1、对于给定的两个相邻的簇,分别确定各个簇中的目的层的中位数;
步骤A2、分别确定两个相邻的簇中各自的特定目的层,所述特定目的层是指簇中位于两个中位数之间的目的层;
步骤A3、将原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大的簇的若干个特定目的层划分给原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小的簇。从而实现两者的总和差异的缩小。
在所述簇的目的层划分时,选择距离其原属于的簇的中位数目的层距离大的特定目的层进行划转。
当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大的簇位于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小的簇与主层站之间时,将所述阈值减小一预设量;当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小的簇位于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大的簇与主层站之间时,将所述阈值增加一预设量。
方法3
在方法3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c1,搜索确定对应于下梯乘客数量最大或候梯时间最长的目的层,将该目的层加入选定簇;
步骤S2c2,以步骤S2c1中确定的目的层为中心,逐渐增加临近的目的层至选定簇,至选定簇中各目的层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首次超过即将抵达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
步骤S2c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
方法4
在方法4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d1,沿即将抵达电梯离开主层站后的运行方向,将距离主层站最近的目的层加入选定簇;
步骤S2d2,逐渐增加沿运行方向后续抵达的目的层至选定簇,至选定簇中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首次超过即将抵达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
步骤S2d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
方法5
在方法5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e1,预设一个正整数参数α,在所有目的层中枚举选择不超过α个目的层的所有组合,从所有组合中选出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不超过数量阈值的待选组合;
步骤S2e2,在所述待选组合中,进一步选出包含的目的层数量最少,或任意两个目的层间的最大距离最小的待选组合;
步骤S2e3,将所述进一步选出的待选组合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的第一个即将抵达电梯。
方法6
在方法6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f1,搜索确定是否存在单个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等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或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与对应于该目的层的主层站候梯乘客数量的差不超过数量阈值;
步骤S2f2,若存在将该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若不存在按方法4中的子步骤分配即将抵达电梯。
方法7
在方法7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g1,将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按照顺序进行排序,并将排序队列的一端作为起点;所述顺序可以是目的层的编号或者距离主层站的距离;
步骤S2g2,从起点开始,累计计算目的层对应的乘客数量,当该累计数量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间的差值最小时,将已累计的目的层作为一组;
步骤S2g3,将排序队列中未被归入小组且距最后进入上一次的累计的目的层最近的目的层作为起点,重复步骤S2g2,,直至所有目的层全部归入小组;
步骤S2g4,从各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将其中的目的层分配给即将抵达电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中的第一簇选择原则为如下原则中的至少一个:
原则1,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中位数与主层站间的距离最短;
原则2,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候梯时间的最大值最大;
原则3,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候梯时间的累计值最大;
原则4,簇中包含的目的层最小;
原则5、簇中包含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最接近所述电梯的可用载客数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电梯调配方法还包括:步骤S4,更新历史数据;
所述步骤S4更新历史数据的方法为:在所述即将抵达电梯每完成一个目的层的停靠并获得该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数据后,即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或者在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完成本次分配的所有目的层的运送,并得到各个目的楼层下梯乘客数量的数据后,再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
对于步骤S2中的方法1和方法2,在完成所有的簇的一次运送后,即完成了该时段内的乘客运送,然后估计下一时段,估计-分配-告知-更新。即,估计用时段的移动是在完成所有的簇的一次运送后。同样,完成所有的簇的一次运送后,将新产生的该周期的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数据对应的时刻即为该时段的开始时刻。
对于其余方法,则是在每次有即将抵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时估计候梯乘客信息并根据估计结果实施电梯调配。在实施估计时,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估计用数据尽可能利用能够获得的最新数据。为此,在电梯每完成一个目的楼层的停靠并获得该目的楼层的下梯数据后即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或者在电梯完成本次分配的所有目的楼层的乘客运送并得到各个目的楼层下梯的乘客数据后,就将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电梯调配方法还包括:步骤S5,更新估计结果;
针对实施例一中的方法1和方法2,所述步骤S5更新估计结果的方法为:当完成选定簇中的各目的层运送时,如果在主层站存在选定簇中各目的层的滞留乘客,将滞留乘客的数量增加至下一预设时段由主层站去往对应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3)

1.一种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历史数据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以及对应于各个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
步骤S2,根据估计结果为即将到达主层站的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目的层,所述将停靠目的层是指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中将要停靠的各个目的层,所述估计结果包括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和对应于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步骤S3,将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在其下一次运行周期中的将停靠目的层告知给候梯乘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根据历史数据的估计方法如下:
步骤S1a1,实时记录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历史数据,所述历史数据包括主层站的乘入时刻与各目的层的抵达时刻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
步骤S1a2,根据所述历史数据,统计得到一天中各预设时段中由主层站去往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步骤S1a3,根据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估计主层站候梯乘客中去往各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根据历史数据的估计方法如下:
根据第一认知推定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将会遵循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前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规律;
利用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历史数据,通过将所述规律延伸至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来预测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第一认知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至少一个时段或之前至少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不会发生突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数据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规律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大致相等;
所述步骤S1直接将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作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数据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两个时段或之前的两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规律为第一变化量等于第二变化量,所述第一变化量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量,所述第二变化量是指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相对于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两个时段或前两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变化量;
所述步骤S1通过在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的前一个时段或前一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所述第二变化量得到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中的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历史数据为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之前的多个时段或之前的多个运行周期中的各目的楼层以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所述规律为各目的楼层对应下梯乘客数量的曲线,所述曲线通过光滑连接多个点形成,所述点以下梯乘客数量为纵坐标、以对应的时刻或次序为横坐标;
所述步骤S1通过将所述曲线向当前所处的预设时段延伸得到各目的楼层及相应下梯乘客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a1,对所述停靠的目的层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簇;
步骤S2a2,按预设第一簇选择原则确定至少一个选定簇;
步骤S2a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超过所述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时,则将超过部分添加到为下一个即将抵达电梯确定将停靠楼层时的相应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中,同时更新相应目的层的候梯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小于所述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时,按照预设第二簇选择原则从剩余簇中选择第二选定簇,并进一步将所述第二选定簇中的至少一个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簇选择原则为如下原则中的至少一个:
原则A、从剩余簇中选择包含有与第一选定簇中的目的层最接近的目的层的簇作为第二选定簇;
原则B、从剩余簇中选择包含有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最接近剩余可用乘梯数量的目的层的簇作为第二选定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采用原则A时,优选将与第一选定簇中的目的层最接近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当采用原则B时,优选将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最接近剩余可用乘梯数量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b1,对所述停靠的目的层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簇;
步骤S2b2,计算各个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
步骤S2b3,当任意两个相邻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的差异超过阈值时,按预设调整方法调整各个簇中的目的层,以使得任意两个相邻簇中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的差异不超过阈值;
步骤S2b4,按预设第一簇选择原则选择一个选定簇;
步骤S2b5,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所述即将抵达电梯。
13.根据权利要求7和12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簇选择原则为如下原则中的至少一个:
原则1,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中位数与主层站间的距离最短;
原则2,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候梯时间的最大值最大;
原则3,簇中包含的目的层的候梯时间的累计值最大;
原则4,簇中包含的目的层最小;
原则5、簇中包含的目的层所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最接近所述电梯的可用载客数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b3中的预设调整方法为:
步骤A1、对于给定的两个相邻的簇,分别确定各个簇中的目的层的中位数;
步骤A2、分别确定两个相邻的簇中各自的特定目的层,所述特定目的层是指簇中位于两个中位数之间的目的层;
步骤A3、将原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大的簇的若干个特定目的层划分给原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小的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簇的目的层划分时,选择距离其原属于的簇的中位数目的层距离大的特定目的层进行划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大的簇位于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小的簇与主层站之间时,将所述阈值减小一预设量;当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小的簇位于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较大的簇与主层站之间时,将所述阈值增加一预设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c1,搜索确定对应于下梯乘客数量最大或候梯时间最长的目的层,将该目的层加入选定簇;
步骤S2c2,以步骤S2c1中确定的目的层为中心,逐渐增加临近的目的层至选定簇,至选定簇中各目的层对应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首次超过即将抵达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
步骤S2c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d1,沿即将抵达电梯离开主层站后的运行方向,将距离主层站最近的目的层加入选定簇;
步骤S2d2,逐渐增加沿运行方向后续抵达的目的层至选定簇,至选定簇中各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首次超过即将抵达电梯的额定载客人数;
步骤S2d3,将所述选定簇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e1,预设一个正整数参数α,在所有目的层中枚举选择不超过α个目的层的所有组合,从所有组合中选出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总和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不超过数量阈值的待选组合;
步骤S2e2,在所述待选组合中,进一步选出包含的目的层数量最少,或任意两个目的层间的最大距离最小的待选组合;
步骤S2e3,将所述进一步选出的待选组合中包含的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的第一个即将抵达电梯。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f1,搜索确定是否存在单个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等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或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与对应于该目的层的主层站候梯乘客数量的差不超过数量阈值;
步骤S2f2,若存在将该目的层分配给当前时刻后第一个抵达主层站的电梯;若不存在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分配即将抵达电梯。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g1,将主层站候梯乘客的目的层按照顺序进行排序,并将排序队列的一端作为起点;
步骤S2g2,从起点开始,累计计算目的层对应的乘客数量,当该累计数量与即将抵达电梯的剩余可用载客人数间的差值最小时,将已累计的目的层作为一组;
步骤S2g3,将排序队列中未被归入小组且距最后进入上一次的累计的目的层最近的目的层作为起点,重复步骤S2g2,,直至所有目的层全部归入小组;
步骤S2g4,从各个小组中选择一个,将其中的目的层分配给即将抵达电梯。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调配方法还包括:
步骤S4,更新历史数据;
所述步骤S4更新历史数据的方法为:在所述即将抵达电梯每完成一个目的层的停靠并获得该目的层的下梯乘客数量的数据后,即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或者在所述即将抵达电梯完成本次分配的所有目的层的运送,并得到各个目的楼层下梯乘客数量的数据后,再将该数据添加到历史数据中。
23.根据权利要求7或12所述的电梯调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调配方法还包括:
步骤S5,更新估计结果;
所述步骤S5更新估计结果的方法为:当完成选定簇中的各目的层运送时,如果在主层站存在选定簇中各目的层的滞留乘客,将滞留乘客的数量增加至下一预设时段由主层站去往对应目的层的乘客数量。
CN202310740535.1A 2023-06-21 2023-06-21 电梯调配方法 Pending CN1166926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40535.1A CN116692625A (zh) 2023-06-21 2023-06-21 电梯调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40535.1A CN116692625A (zh) 2023-06-21 2023-06-21 电梯调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92625A true CN116692625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3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40535.1A Pending CN116692625A (zh) 2023-06-21 2023-06-21 电梯调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926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3366B2 (en) Elevator system to execute anticipatory control func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FI124267B (fi) Hissijärjestelmä
JP546497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KR20060127914A (ko) 승강장에 행선지 입력장치를 구비한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08975104B (zh) 电梯控制装置及方法、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电梯系统
CN110182656B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0077924B (zh) 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0255302B (zh) 电梯运行模式的控制处理方法
US7549517B2 (en) Elevator car dispatching including passenger destination information and a fuzzy logic algorithm
US5338904A (en) Early car announcement
CN111847149A (zh) 电梯目的层分配方法
JP2017178474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3081541A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16692625A (zh) 电梯调配方法
CN114007971B (zh) 电梯组管理系统
JPH01275382A (ja) エレベーター・カーへのホール・コール割り当て方法
US5388668A (en) Elevator dispatching with multiple term objective function and instantaneous elevator assignment
CN115057308A (zh) 电梯调配方法
CN110386517B (zh) 用于实现电梯换乘的电梯调配系统
JP2007055782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及び群管理方法
JP435865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H07157209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CN114314234B (zh)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JP6759417B1 (ja) エレベータ割当装置
JPH03272979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