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4234B -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4234B
CN114314234B CN202111624539.0A CN202111624539A CN114314234B CN 114314234 B CN114314234 B CN 114314234B CN 202111624539 A CN202111624539 A CN 202111624539A CN 114314234 B CN114314234 B CN 114314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floor
passenger flow
floors
journ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245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14234A (zh
Inventor
陈玉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2453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14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14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4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14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4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的运行信息;步骤S2,根据所述运行信息确定单方向行程中作为客流来源楼层的客流源楼层和作为客流终结楼层的客流终楼层;步骤S3,根据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确定单次识别行程;步骤S4,根据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步骤S5,根据对应于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识别该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模式。本发明利用电梯在建筑物中所有楼层的运行信息,充分考虑所有楼层之间客流的移动特性,可以直接准确完整地反映所有楼层的客流,而且在主层站发生改变时不需要重新指定主层站的位置,便于电梯后期的维护和功能调整。

Description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节能能源、提高运行效率、缩短电梯使用者的候梯时间,改善和提高电梯的群管理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了实现对电梯的科学合理调配,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实现对电梯交通流的科学分析和准确预测。通过对电梯交通流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电梯当前的交通流模式,从而能够选择相应的群管理方法对电梯进行合理调配。从时间上看,电梯交通流模式主要可分为早晨上班高峰模式、午餐高峰模式、晚上下班高峰模式以及除上述模式外的其它通常模式等。从客流的移动上看,电梯客流模式分为发散型客流、汇聚型客流以及除发散型客流和汇聚型客流外的普通客流。从客流移动角度对电梯交通流模式进行分析,对提高电梯的调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专利申请202010638404.9就是基于发散型客流和汇聚型客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电梯进行调配,籍此实现更好的调配效果。
目前,对于电梯交通流的分析,现有技术多是针对建筑物的某一楼层(如主层站)或某些楼层(如1楼大厅和餐厅所在楼层),对单位时间(如每分钟或每5分钟)内的客流在一定时间(如一天)内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建筑物内指定楼层的进入轿厢客流与离开轿厢客流相对于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到早晨上行高峰、晚上下行高峰以及中午就餐高峰等典型的客流模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提前指定作为发散性客流的出发楼层和/或汇聚型客流的目的楼层的主层站、餐厅所在楼层等,当主层站、餐厅所在楼层等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重新指定,不便于后期的电梯使用维护。当然,还可以借助于神经网络、模糊推理、机器学习等工具对客流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电梯交通流模式,如发明专利申请201880095218.6和201911305105.7,但也是针对指定楼层的客流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相应的客流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有技术对于客流模式的识别都是基于指定楼层的客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合指定楼层的先验知识来实现对客流模式的识别。然而,对于不同的建筑物,其主层站、餐厅所在楼层等大客流楼层的位置往往会有所不同,而且即使是对于同一建筑物,在其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该建筑物内的楼层用途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大客流楼层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此时为了能够使得电梯群管理系统仍能够实现对电梯的高效调配,就需要重新指定大客流楼层的位置,这会给电梯后期使用中的维护带来难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有技术对于客流模式的识别仅仅是基于指定楼层的客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与指定楼层的先验知识,并未充分利用建筑物内除大客流楼层外的其它楼层的客流信息。事实上,无论是发散型客流还是汇聚型客流,针对的都是建筑物中所有(至少是多个)楼层间客流移动的相对特性,现有技术仅仅是利用一个楼层或很少的几个楼层的客流数据,显然是存在改善空间的。
鉴于上述情况,如何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所有客流信息来自适应地(意指在主层站发生改变时也能自动)识别客流模式就成为一个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仅利用建筑物中少数楼层的客流信息进行识别以及楼层信息发生变化时无法自适应识别客流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所述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的运行信息;
步骤S2,根据所述运行信息确定单方向行程中作为客流来源楼层的客流源楼层和作为客流终结楼层的客流终楼层;
步骤S3,根据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确定单次识别行程,所述单次识别行程是指某次单方向行程中电梯由一所述客流源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一目的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或由一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一客流终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
步骤S4,根据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
步骤S5,根据对应于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识别该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模式;
所述单方向行程是指如下任意一种情形:
情形A1,电梯上电后或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或变更运行方向后沿某一运行方向首次由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电梯运行至变更运行方向前所到达的该运行方向上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之间的行程;
情形A2,电梯上电后或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或变更运行方向后沿某一运行方向首次由层站召唤楼层起至电梯运行至完成全部电梯使用者的运送且不存在未响应乘梯请求而进入待机状态前该运行方向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之间的行程;
情形A3,电梯沿某运行方向的运行过程中从电梯轿厢内由无电梯使用者变为有电梯使用者的楼层起至电梯轿厢内由有电梯使用者变为无电梯使用者的楼层的运行过程。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某个楼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所述步骤S2将其作为所述客流源楼层:
条件A1、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层站召唤楼层;
条件A2、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
条件A3、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的所有楼层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最多且大于第二阈值的楼层;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某个楼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所述步骤S2将其作为所述客流终楼层:
条件B1、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目的楼层;
条件B2、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
条件B3、电梯使用者离开轿厢的所有楼层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且大于第四阈值的楼层。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仅有一个客流源楼层以及多个目的楼层且所述目的楼层均位于所述客流源楼层的同一侧时,所述步骤S3将该客流源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同时将距离所述起点最远的目的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仅有一个客流终楼层以及多个层站召唤楼层且所述层站召唤楼层均位于所述客流终楼层的同一侧时,所述步骤S3将该客流终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同时将距离所述终点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时,所述步骤S3将电梯沿电梯使用者期望乘梯方向上的首个客流源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时,所述步骤S3将电梯沿运行方向的首个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的最后一个客流终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和/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时,所述步骤S3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步骤S1、利用所述客流源楼层、所述客流终楼层将所述单方向行程的行程划分为m+1个子行程,其中m为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的数量之和;
步骤S2,从所述子行程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子行程作为选定子行程;
步骤S3,按照电梯运行方向,判断下述条件中的任一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将所述选定子行程作为一个单次识别行程,转入步骤S5,否则转入步骤S4,其中:
条件1,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层站召唤楼层且终点为所述客流终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条件2,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所述客流源楼层且终点为目的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条件3,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所述客流源楼层且终点为所述客流终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步骤S4,将所述选定子行程和与之相邻的子行程合并得到新的子行程,并将其作为选定子行程,返回步骤S3;
步骤S5,判定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子行程,若是则返回步骤S2,否则结束。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和/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时,所述步骤S3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步骤S1,从所有客流源楼层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客流源楼层作为选定客流源楼层;
步骤S2,将所述选定客流源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按照电梯使用者的期望乘梯方向将前方距离所述选定客流源楼层最远的目的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籍此确定该单次识别行程;
步骤S3,判断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客流源楼层,若是则返回步骤S1,否则转入步骤S4;
步骤S4,从所有客流终楼层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客流终楼层作为选定客流终楼层;
步骤S5,将所述选定客流终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按照电梯使用者的期望乘梯方向将后方距离所述选定客流终楼层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籍此确定该单次识别行程;
步骤S6,判断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客流终楼层,若是则返回步骤S4,否则结束。
进一步的,当且仅当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或所述客流终楼层位于所述单方向行程的端部时,所述单次识别行程才与所述单方向行程相同。
进一步的,当所述单方向行程为情形A1或情形A2时,所述步骤S3根据所述运行信息包括的层站召唤楼层信息和目的楼层信息来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某个楼层进入轿厢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源楼层;当电梯某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某个楼层离开轿厢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终楼层。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次单次识别行程满足发散条件,则认定电梯该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发散型客流,如果该次单次识别行程满足汇聚条件,则认定电梯该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汇聚型客流;
所述发散条件为如下任一种:
条件A1,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仅位于起点的客流源楼层为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1,且所述目的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所述客流源楼层的前方;
条件A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分布在本次单次识别行程的起始侧且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与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五阈值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1;
条件A3,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一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新增目的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该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前方,且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该新增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第六阈值或者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该新增目的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所述目的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大于第七阈值;
所述汇聚条件为如下任一种:
条件B1,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仅位于终点的客流终楼层为目的楼层,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1,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所述终止楼层的后方;
条件B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的目的楼层分布在本次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侧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与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八阈值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1;
条件B3,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一目的楼层,在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该目的楼层的后方且在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第九阈值或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总数量的比值大于第十阈值。
进一步的,当所述单方向行程为情形A3时,所述步骤S3根据对应于各个停靠楼层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信息来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
进一步的,当由某一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次识别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源楼层;当由某一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终楼层。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电梯轿厢内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认定电梯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发散型客流:
条件C1,在电梯轿厢位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起点时电梯使用者的数量最大且所述电梯使用者的数量随着电梯沿其运行方向依次到达停靠楼层而逐渐减小;
条件C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至少一个停靠楼层,电梯轿厢内电梯使用者数量在该停靠楼层的增加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的增加量的差值或者在该停靠楼层进入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进入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量的差值大于第十一阈值,并且该停靠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停靠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十二阈值;
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电梯轿厢内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认定电梯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汇聚型客流:
条件D1,在电梯轿厢位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起点时电梯使用者的数量最小且所述电梯使用者的数量随着电梯沿其运行方向依次到达停靠楼层而逐渐增大;
条件D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至少一个停靠楼层,电梯轿厢内电梯使用者数量在该停靠楼层的减少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的减少量的差值或者在该停靠楼层离开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减少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离开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减少量的差值大于第十三阈值,并且该停靠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停靠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十四阈值。
进一步的,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运行中包含有多个单次识别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数量与单次识别行程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五阈值,则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该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
步骤S6,根据监测时段内的至少两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确定该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进一步的,当电梯在监测时段内发生至少两次相同或具有重叠区域的单次识别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数量与单次识别行程的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六阈值,则将相同或具有重叠区域的单次识别行程合并为新单次识别行程,同时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电梯在所述监测时段内该新单次识别行程的时段客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
步骤S6,根据监测时段内的至少两次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确定该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进一步的,当电梯在监测时段内发生至少两次单方向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方向行程的数量与单方向行程的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六阈值,则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电梯在所述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第一,本发明利用电梯在建筑物中所有楼层的运行信息,充分考虑所有楼层之间客流的移动特性,可以直接准确完整地反映所有楼层的客流,从而对现有技术中仅利用一个楼层或少数几个楼层的客流数据进行识别的情况加以改善;
第二,本发明中电梯在主层站发生改变时可以根据所有楼层的客流移动特性识别客流模式,这样就不需要重新指定主层站的位置,更加便于电梯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功能调整;
第三,本发明还可以基于单次识别行程或单方向行程的客流模式对监测时段内的客流进行识别,这样可以扩展至电梯群的客流识别中,进而更好地对电梯群进行调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中步骤S3的一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中步骤S3的再一种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与功效。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可以进行各种类似推广和替换。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的运行信息;
步骤S2,根据所述运行信息确定单方向行程中作为客流来源楼层的客流源楼层和作为客流终结楼层的客流终楼层;
步骤S3,根据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确定单次识别行程,所述单次识别行程是指某次单方向行程中电梯由一所述客流源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一目的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或由一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一客流终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
步骤S4,根据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
步骤S5,根据对应于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识别该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模式;
所述单方向行程是指如下任意一种情形:
情形A1,电梯上电后或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或变更运行方向后沿某一运行方向首次由层站召唤楼层(目的在于保证轿厢内有电梯使用者)起运行至电梯运行至变更运行方向前所到达的该运行方向上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之间的行程;
情形A2,电梯上电后或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或变更运行方向后沿某一运行方向首次由层站召唤楼层(目的在于保证轿厢内有电梯使用者)起至电梯运行至完成全部电梯使用者的运送且不存在未响应乘梯请求而进入待机状态(原地待机或分散待机)前该运行方向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之间的行程;
情形A3,电梯沿某运行方向的运行过程中从电梯轿厢内由无电梯使用者变为有电梯使用者的楼层起至电梯轿厢内由有电梯使用者变为无电梯使用者的楼层的运行过程。
对于情形1和情形2,单方向行程是电梯从首个层站召唤楼层开始运行至最后一个目的楼层的行程,其中可以包含电梯轿厢内没有电梯使用者的部分行程。例如,电梯由地下1楼出发(无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此时轿厢内无电梯使用者)上行,在1楼停靠且有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中间停靠3楼、5楼、8楼和12楼,其中3楼和5楼均有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或有电梯使用者离梯,但电梯在3楼和5楼启动时轿厢内有电梯使用者,轿厢到达8楼时所有电梯使用者都离梯,轿厢以空载状态离开并到达12楼后有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电梯抵达15楼全部电梯使用者离梯,而后因18楼有下行召唤电梯从15楼继续上行至18楼后反转方向准备下行。在上述过程中,单方向行程为由1楼到15楼的整个行程,包括由1楼到3楼、由3楼到5楼、由5楼到8楼、8楼到12楼和12楼到15楼共5个子行程,地下1楼至1楼因轿厢内没有电梯使用者而不计入本次的单方向行程内,而8楼到12楼虽然轿厢内没有电梯使用者,但由于其位于首次层站召唤楼层(1楼)与最远的目的楼层(15楼)之间,因此其作为单方向行程的一部分而被包含在内。由于18楼仅是层站召唤楼层而非目的楼层,故15楼至18楼的行程不在首次层站召唤楼层(1楼)与最远的目的楼层(15楼)之间的行程内,其不属于此次单方向行程。
而情形3与前两种情形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样面对情形1和情形2的场景,情形3利用没有电梯使用者的子行程(8楼至12楼)将情形1和情形2得到的单方向行程分隔成两个不同的单方向行程,即情形3的运行过程包含1楼至8楼和12楼至15楼共两个单方向行程。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某个楼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所述步骤S2将其作为所述客流源楼层:
条件A1、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层站召唤楼层;
其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进入轿厢可以通过视频识别或通过乘客携带的标识乘客身份信息的卡识别(层站登记与轿厢内对进入轿厢的乘客的卡信息是否一致,即层站登记的卡全部在轿厢内被识别到),也可以根据层站登记信息识别;
条件A2、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
条件A3、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的所有楼层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最多且大于第二阈值的楼层;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某个楼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所述步骤S2将其作为所述客流终楼层:
条件B1、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目的楼层;
条件B2、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
条件B3、电梯使用者离开轿厢的所有楼层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且大于第四阈值的楼层。
下面针对单方向行程中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的不同情况对步骤S3如何确定单次识别行程进行详细说明。
情况1,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仅有一个客流源楼层以及多个目的楼层且所述目的楼层均位于所述客流源楼层的同一侧时,所述步骤S3将该客流源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同时将距离所述起点最远的目的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仅有一个客流终楼层以及多个层站召唤楼层且所述层站召唤楼层均位于所述客流终楼层的同一侧时,所述步骤S3将该客流终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同时将距离所述终点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
在情况1中,当且仅当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或所述客流终楼层位于所述单方向行程的端部时,所述单次识别行程才与所述单方向行程相同。
情况2,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该客流源楼层满足条件A2,即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电梯沿电梯使用者期望乘梯方向上的首个客流源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该客流终楼层满足条件B2,即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电梯沿运行方向的首个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的最后一个客流终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
例如,在层高共计28楼的写字楼中,地下停车库位于B1楼,地面入口层位于1楼,餐厅位于8楼。当处于中午就餐时段时,写字楼内的部分职员会选择在8楼的餐厅就餐,也有部分职员选择外出就餐。此时,位于餐厅所在楼层上面的职员从28楼至9楼陆续进入轿厢,电梯在餐厅所在的8楼停靠后,部分职员离开电梯进入餐厅就餐,但仍有部分职员留在电梯轿厢内继续随电梯下行。之后陆续由职员从7楼至2楼进入电梯轿厢,到达1楼后部分职员离开外出就餐,甚至仍有部分职员继续乘坐电梯到达B1停车库后全部离开电梯轿厢。之后电梯改变运行方向空载由B1层上行至3楼,待职员进入轿厢后继续上行,且在到达餐厅所在楼层——8楼前,又有职员陆续进入电梯轿厢,并在电梯停靠在8楼后,全部离开轿厢去餐厅就餐。假设上述下行的单方向行程中,8楼和1楼均为客流终楼层,而上述上行的单方向行程中,8楼为客流终楼层。按照前述关于单方向行程的定义,电梯在上述运行过程中包含28楼至B1楼这一下行的单方向行程和由3楼至8楼这一上行的单方向行程,共计2个单方向行程。其中,在下行的单方向行程中,包括8楼和1楼两个客流终楼层,此时将下行的首个层站召唤楼层28楼起至最后一个客流终楼层1楼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单次识别行程(因B1楼不是客流终楼层,故此不是由28楼至B1楼)。
对于客流源楼层时的情形与上述说明类似,不做赘述。
情况3,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该客流源楼层满足条件A2,即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和/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该客流终楼层满足条件B2,即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时,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S3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步骤S1、利用所述客流源楼层、所述客流终楼层将所述单方向行程的行程划分为m+1个子行程,其中m为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的数量之和;
步骤S2,从所述子行程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子行程作为选定子行程;
步骤S3,按照电梯运行方向,判断下述条件中的任一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将所述选定子行程作为一个单次识别行程,转入步骤S5,否则转入步骤S4,其中,
条件1,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层站召唤楼层且终点为所述客流终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条件2,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所述客流源楼层且终点为目的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条件3,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所述客流源楼层且终点为所述客流终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步骤S4,将所述选定子行程和与之相邻的子行程合并得到新的子行程,并将其作为选定子行程,返回步骤S3;
步骤S5,判定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子行程,若是则返回步骤S2,否则结束。
同样采用情况2中的具体示例,上行的单方向行程仅一个客流终楼层,故根据情况1中的定义来确定上行的单方向行程中的单次识别行程,即单次识别行程为由3楼至8楼。
对于下行的单方向行程,由于存在8楼和1楼两个客流终楼层,故将下行的单方向行程划分为由28楼至8楼、由8楼至1楼、由1楼至B1楼共3个子行程,按照上述步骤可以得到由28楼至8楼以及由8楼至1楼(仅当存在有8楼进入轿厢且目的楼层为1楼的职员,否则就是从8楼后的首个层站召唤楼层起至1楼)这两个下行的单次识别行程。
情况4,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该客流源楼层满足条件A2,即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和/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该客流终楼层满足条件B2,即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时,如图3所示,所述步骤S3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步骤S1,从所有客流源楼层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客流源楼层作为选定客流源楼层;
步骤S2,将所述选定客流源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按照电梯使用者的期望乘梯方向将前方距离所述选定客流源楼层最远的目的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籍此确定该单次识别行程;
步骤S3,判断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客流源楼层,若是则返回步骤S1,否则转入步骤S4;
步骤S4,从所有客流终楼层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客流终楼层作为选定客流终楼层;
步骤S5,将所述选定客流终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按照电梯使用者的期望乘梯方向将后方距离所述选定客流终楼层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籍此确定该单次识别行程;
步骤S6,判断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客流终楼层,若是则返回步骤S4,否则结束。
同样应用上述示例。上行单方向行程仅一个客流终楼层,故此与前述相同。对于下行单方向行程,由于存在8楼和1楼两个客流终楼层,故此得到由20楼至1楼以及由8楼至1楼这两个下行单次识别行程。
同样采用情况2中的具体示例,上行的单方向行程仅一个客流终楼层,故根据情况1中的定义来确定上行的单方向行程中的单次识别行程,即单次识别行程为由3楼至8楼。
对于下行的单方向行程,由于存在8楼和1楼两个客流终楼层,故先选择客流终楼层8楼作为选定客流终楼层,然后将8楼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将距离8楼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28楼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从而确定第一个单次识别行程为28楼至8楼,同理确定第二个单次识别行程为28楼至1楼(当有28楼进入轿厢的职员中同时存在去往8楼的职员和去往1楼的职员时)。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客流源楼层的两侧方向均有目的楼层,即在客流源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位于客流源楼层的两侧,此时则有两个终点,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运行方向的单次识别行程。
针对上述不同情形的单方向行程,下面对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客流终楼层的确定以及单次客流模式的识别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当所述单方向行程为情形A1或情形A2时,所述步骤S3根据所述运行信息包括的层站召唤楼层信息和目的楼层信息来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
当电梯某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某个楼层进入轿厢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源楼层;当电梯某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某个楼层离开轿厢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终楼层。
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次单次识别行程满足发散条件,则认定电梯该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发散型客流,如果该次单次识别行程满足汇聚条件,则认定电梯该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汇聚型客流;
所述发散条件为如下任一种:
条件A1,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仅位于起点的客流源楼层为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1,且所述目的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所述客流源楼层的前方;
条件A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分布在本次单次识别行程的起始侧且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与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五阈值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1;
条件A3,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一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新增目的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该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前方,且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该新增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第六阈值或者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该新增目的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所述目的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大于第七阈值;
所述汇聚条件为如下任一种:
条件B1,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仅位于终点的客流终楼层为目的楼层,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1,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所述终止楼层的后方;
条件B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的目的楼层分布在本次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侧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与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八阈值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1;
条件B3,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一目的楼层,在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该目的楼层的后方且在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第九阈值或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总数量的比值大于第十阈值。
而当所述单方向行程为情形A3时,所述步骤S3根据对应于各个停靠楼层(该停靠楼层包括层站召唤楼层和目的楼层)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信息来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其中,电梯使用者数量信息通过电梯称量装置、电梯使用者携带的可检测标识物、摄像装置、轿门检测装置进行识别。
当由某一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次识别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源楼层;当由某一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终楼层。
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电梯轿厢内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认定电梯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发散型客流:
条件C1,在电梯轿厢位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起点时电梯使用者的数量最大且所述电梯使用者的数量随着电梯沿其运行方向依次到达停靠楼层而逐渐减小;
条件C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至少一个停靠楼层,电梯轿厢内电梯使用者数量在该停靠楼层的增加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的增加量的差值或者在该停靠楼层进入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进入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量的差值大于第十一阈值,并且该停靠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停靠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十二阈值;
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电梯轿厢内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认定电梯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汇聚型客流:
条件D1,在电梯轿厢位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起点时电梯使用者的数量最小且所述电梯使用者
的数量随着电梯沿其运行方向依次到达停靠楼层而逐渐增大;
条件D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至少一个停靠楼层,电梯轿厢内电梯使用者数量在该停靠楼层的减少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的减少量的差值或者在该停靠楼层离开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减少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离开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减少量的差值大于第十三阈值,并且该停靠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停靠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十四阈值。
本实施例利用电梯在建筑物中所有楼层的运行信息,充分考虑所有楼层之间客流的移动特性,可以直接准确完整地反映所有楼层的客流,从而对现有技术中仅利用一个楼层或少数几个楼层的客流数据进行识别的情况加以改善,而且电梯在主层站发生改变时可以根据所有楼层的客流移动特性识别客流模式,这样就不需要重新指定主层站的位置,更加便于电梯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功能调整。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以某监测时段为客流模式识别对象,从而完成监测时段的客流模式识别。
具体地,所述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还包括:
步骤S6,根据监测时段内的至少两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确定该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当电梯在监测时段内发生至少两次相同或具有重叠区域的单次识别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数量与单次识别行程的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六阈值,则将相同或具有重叠区域的单次识别行程合并为新单次识别行程,同时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电梯在所述监测时段内该新单次识别行程的时段客流模式。
本实施例还可以基于单次识别行程客流模式对监测时段内的客流进行识别,这样可以扩展至电梯群的客流识别中,进而更好地对电梯群进行调控。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单方向行程的客流模式加以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对某监测时段内的客流模式进一步限定。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运行中包含有多个单次识别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数量与单次识别行程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五阈值,则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该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还包括:
步骤S6,根据监测时段内的至少两次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确定该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当电梯在监测时段内发生至少两次单方向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方向行程的数量与单方向行程的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六阈值,则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电梯在所述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等效置换和改进,均应视为在本发明所保护的技术范畴内。

Claims (18)

1.一种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的运行信息;
步骤S2,根据所述运行信息确定单方向行程中作为客流来源楼层的客流源楼层和作为客流终结楼层的客流终楼层;
步骤S3,根据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确定单次识别行程,所述单次识别行程是指某次单方向行程中电梯由一所述客流源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一目的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或由一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一客流终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
步骤S4,根据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
步骤S5,根据对应于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运行信息识别该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模式;
所述单方向行程是指如下任意一种情形:
情形A1,电梯上电后或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或变更运行方向后沿某一运行方向首次由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电梯运行至变更运行方向前所到达的该运行方向上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之间的行程;
情形A2,电梯上电后或从休眠状态被唤醒后或变更运行方向后沿某一运行方向首次由层站召唤楼层起至电梯运行至完成全部电梯使用者的运送且不存在未响应乘梯请求而进入待机状态前该运行方向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之间的行程;
情形A3,电梯沿某运行方向的运行过程中从电梯轿厢内由无电梯使用者变为有电梯使用者的楼层起至电梯轿厢内由有电梯使用者变为无电梯使用者的楼层的运行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某个楼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所述步骤S2将其作为所述客流源楼层:
条件A1、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层站召唤楼层;
条件A2、由该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
条件A3、电梯使用者进入轿厢的所有楼层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最多且大于第二阈值的楼层;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某个楼层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所述步骤S2将其作为所述客流终楼层:
条件B1、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目的楼层;
条件B2、由该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方向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
条件B3、电梯使用者离开轿厢的所有楼层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且大于第四阈值的楼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仅有一个客流源楼层以及多个目的楼层且所述目的楼层均位于所述客流源楼层的同一侧时,所述步骤S3将该客流源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同时将距离所述起点最远的目的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仅有一个客流终楼层以及多个层站召唤楼层且所述层站召唤楼层均位于所述客流终楼层的同一侧时,所述步骤S3将该客流终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同时将距离所述终点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时,所述步骤S3将电梯沿电梯使用者期望乘梯方向上的首个客流源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的最后一个目的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时,所述步骤S3将电梯沿运行方向的首个层站召唤楼层起运行至该运行方向前方的最后一个客流终楼层为止的电梯运行行程作为所述单次识别行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和/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时,所述步骤S3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步骤S1、利用所述客流源楼层、所述客流终楼层将所述单方向行程的行程划分为m+1个子行程,其中m为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所述客流终楼层的数量之和;
步骤S2,从所述子行程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子行程作为选定子行程;
步骤S3,按照电梯运行方向,判断下述条件中的任一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将所述选定子行程作为一个单次识别行程,转入步骤S5,否则转入步骤S4,其中,
条件1,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层站召唤楼层且终点为所述客流终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条件2,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所述客流源楼层且终点为目的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条件3,所述选定子行程的起点为所述客流源楼层且终点为所述客流终楼层且至少一个对应于所述选定子行程起点的电梯使用者的目的楼层为所述选定子行程的终点;
步骤S4,将所述选定子行程和与之相邻的子行程合并得到新的子行程,并将其作为选定子行程,返回步骤S3;
步骤S5,判定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子行程,若是则返回步骤S2,否则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源楼层和/或电梯某次单方向行程中有多个客流终楼层时,所述步骤S3按照如下步骤处理:
步骤S1,从所有客流源楼层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客流源楼层作为选定客流源楼层;
步骤S2,将所述选定客流源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按照电梯使用者的期望乘梯方向将前方距离所述选定客流源楼层最远的目的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籍此确定该单次识别行程;
步骤S3,判断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客流源楼层,若是则返回步骤S1,否则转入步骤S4;
步骤S4,从所有客流终楼层中选择任一未被选择过的客流终楼层作为选定客流终楼层;
步骤S5,将所述选定客流终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按照电梯使用者的期望乘梯方向将后方距离所述选定客流终楼层最远的层站召唤楼层作为单次识别行程的起点,籍此确定该单次识别行程;
步骤S6,判断是否仍有未被选择过的客流终楼层,若是则返回步骤S4,否则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且仅当所述客流源楼层和/或所述客流终楼层位于所述单方向行程的端部时,所述单次识别行程才与所述单方向行程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7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单方向行程为情形A1或情形A2时,所述步骤S3根据所述运行信息包括的层站召唤楼层信息和目的楼层信息来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梯某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某个楼层进入轿厢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源楼层;当电梯某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全部电梯使用者都由某个楼层离开轿厢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终楼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次单次识别行程满足发散条件,则认定电梯该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发散型客流,如果该次单次识别行程满足汇聚条件,则认定电梯该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汇聚型客流;
所述发散条件为如下任一种:
条件A1,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仅位于起点的客流源楼层为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1,且所述目的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所述客流源楼层的前方;
条件A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分布在本次单次识别行程的起始侧且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与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五阈值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1;
条件A3,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一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新增目的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该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前方,且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该新增目的楼层的数量大于第六阈值或者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对应的该新增目的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所述目的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大于第七阈值;
所述汇聚条件为如下任一种:
条件B1,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仅位于终点的客流终楼层为目的楼层,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1,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所述终结楼层的后方;
条件B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的目的楼层分布在本次单次识别行程的终点侧且所述目的楼层的数量与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八阈值且所述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1;
条件B3,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一目的楼层,在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在电梯运行方向上位于该目的楼层的后方且在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大于第九阈值或该目的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对应的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乘梯请求信号产生楼层的总数量的比值大于第十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7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单方向行程为情形A3时,所述步骤S3根据对应于各个停靠楼层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信息来确定单次识别行程的客流源楼层和客流终楼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由某一楼层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次识别行程中进入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源楼层;当由某一楼层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与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离开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三阈值时,所述步骤S3将该楼层确定为该单次识别行程的所述客流终楼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电梯轿厢内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认定电梯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发散型客流:
条件C1,在电梯轿厢位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起点时电梯使用者的数量最大且所述电梯使用者的数量随着电梯沿其运行方向依次到达停靠楼层而逐渐减小;
条件C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至少一个停靠楼层,电梯轿厢内电梯使用者数量在该停靠楼层的增加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的增加量的差值或者在该停靠楼层进入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进入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增加量的差值大于第十一阈值,并且该停靠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停靠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十二阈值;
在所述步骤S5中,如果该单次识别行程中电梯轿厢内的电梯使用者数量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认定电梯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为汇聚型客流:
条件D1,在电梯轿厢位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起点时电梯使用者的数量最小且所述电梯使用者的数量随着电梯沿其运行方向依次到达停靠楼层而逐渐增大;
条件D2,电梯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存在至少一个停靠楼层,电梯轿厢内电梯使用者数量在该停靠楼层的减少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的减少量的差值或者在该停靠楼层离开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减少量与在其余停靠楼层离开电梯轿厢的电梯使用者数量的减少量的差值大于第十三阈值,并且该停靠楼层的数量与本次单次识别行程中停靠楼层总数量的比值小于第十四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梯某次单方向运行中包含有多个单次识别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数量与单次识别行程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五阈值,则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该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
步骤S6,根据监测时段内的至少两次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确定该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梯在监测时段内发生至少两次相同或具有重叠区域的单次识别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数量与单次识别行程的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六阈值,则将相同或具有重叠区域的单次识别行程合并为新单次识别行程,同时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次识别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电梯在所述监测时段内该新单次识别行程的时段客流模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还包括:
步骤S6,根据监测时段内的至少两次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确定该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梯在监测时段内发生至少两次单方向行程时,如果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方向行程的数量与单方向行程的总数量的比值超过第十六阈值,则将单次客流模式一致的单方向行程的单次客流模式作为电梯在所述监测时段内的时段客流模式。
CN202111624539.0A 2021-12-28 2021-12-28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Active CN114314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4539.0A CN114314234B (zh) 2021-12-28 2021-12-28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24539.0A CN114314234B (zh) 2021-12-28 2021-12-28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4234A CN114314234A (zh) 2022-04-12
CN114314234B true CN114314234B (zh) 2023-10-03

Family

ID=81015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24539.0A Active CN114314234B (zh) 2021-12-28 2021-12-28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1423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970282A0 (fi) * 1997-01-23 1997-01-23 Kone Oy Hissiryhmän ohjausmenetelmä
JP2002226146A (ja) * 2001-01-29 2002-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10150013A (ja) * 2008-12-26 2010-07-08 Hitachi Ltd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5540367A (zh) * 2016-03-02 2016-05-04 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梯装卸载模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5600627A (zh) * 2014-12-11 2016-05-25 冯春魁 电梯参数的获取、控制、运行和载荷监控的方法及系统
CN111847148A (zh) * 2020-07-06 2020-10-3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目的层分配系统
CN111847149A (zh) * 2020-07-16 2020-10-3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目的层分配方法
CN111994748A (zh) * 2020-08-04 2020-11-27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峰期电梯客流量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2141845A (zh) * 2020-09-28 2020-12-29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紧急通话系统及方法
CN112723053A (zh) * 2020-12-28 2021-04-3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13135478A (zh) * 2021-05-08 2021-07-2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内部访客权限管理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970282A0 (fi) * 1997-01-23 1997-01-23 Kone Oy Hissiryhmän ohjausmenetelmä
JP2002226146A (ja) * 2001-01-29 2002-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10150013A (ja) * 2008-12-26 2010-07-08 Hitachi Ltd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5600627A (zh) * 2014-12-11 2016-05-25 冯春魁 电梯参数的获取、控制、运行和载荷监控的方法及系统
CN105540367A (zh) * 2016-03-02 2016-05-04 广州日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电梯装卸载模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847148A (zh) * 2020-07-06 2020-10-3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目的层分配系统
CN111847149A (zh) * 2020-07-16 2020-10-3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目的层分配方法
CN111994748A (zh) * 2020-08-04 2020-11-27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峰期电梯客流量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2141845A (zh) * 2020-09-28 2020-12-29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紧急通话系统及方法
CN112723053A (zh) * 2020-12-28 2021-04-3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群管理方法
CN113135478A (zh) * 2021-05-08 2021-07-2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内部访客权限管理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商务楼电梯智能控制方法探讨;宋鑫;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033);全文 *
潘孝成.基于视频图像识别的电梯层间客流估计.202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4234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5417B2 (ja) エレベータ群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エレベータかご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9693980B (zh) 电梯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028806B2 (en) Method of dispatching an elevator car including an expected arrival time of a passenger near an elevator car
JP546497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KR920011080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群)관리장치
EP221360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duce waiting times for destination based dispatching systems
CN111847149B (zh) 电梯目的层分配方法
US7549517B2 (en) Elevator car dispatching including passenger destination information and a fuzzy logic algorithm
JP2019081622A (ja) 外部システム連携配車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13830633B (zh) 一种高峰期电梯运行的调度系统及方法
CN111344244B (zh) 组管理控制装置及组管理控制方法
CN115783915A (zh) 一种楼宇设备的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JPWO2019087250A1 (ja) 渋滞回避運転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KR102515719B1 (ko) 영상인식 연동 승강기 제어 시스템
CN114314234B (zh) 电梯客流模式识别方法
WO2020261361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KR101167456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장치 및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방법
JP2017114661A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かご運行制御方法
JP679916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641747B2 (ja)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
AU672487B2 (en) Elevator dispatching with multiple term objective function and instantaneous elevator assignment
WO2018109257A1 (en) Elevator call controller
JP456919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CN118354970A (zh) 电梯系统的客流管理
CN117208689A (zh) 一种电梯的分散待机控制方法及电梯群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