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5843A -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85843A
CN116685843A CN202180078655.9A CN202180078655A CN116685843A CN 116685843 A CN116685843 A CN 116685843A CN 202180078655 A CN202180078655 A CN 202180078655A CN 116685843 A CN116685843 A CN 1166858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gent
photometer
measurement
analysis
absorb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86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永朋浩
薮谷千枝
大贺博
山本兴子
饭岛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85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58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78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82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precipitate or turbid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具备收容将待测物和试剂混合而生成的反应液(8)的反应容器(9)、向反应容器(9)分注试剂的试剂分注机构(12)、对透过了反应液(8)内的光进行测光的吸光光度计(14)、对在反应液(8)内散射的光进行测光的散射光度计(15)、控制各设备的动作的计算机(20)以及控制部(17),计算机(20)以及控制部(17)以利用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分析和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分析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由此,可以提供在不压迫试剂盘的容积的情况下能够在吸光光度计和散射光度计中得到适当的定量范围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临床检查用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具备2种以上的多个光度计的自动分析装置,作为即使存在测定时的异常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多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以及数据警报实现适当的输出的技术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具备定量范围不同的例如2种光度计以及对包含针对对象待测物使用了2种光度计的测定的分析进行控制的分析控制部,分析控制部在对使用了2种光度计的2种测定结果附注了与测定时的异常等相应的2种数据警报的情况下,与2种数据警报的组合对应地选择要输出的测定结果以及数据警报并作为分析结果向用户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9/13066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临床检查用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基于光学测定来检测血液、尿等生物体试样(以下,称为待测物)中所含的目标成分物质的浓度、成分量。
作为目标成分物质的检测方法,大多使用测定待测物的透射光量的吸光光度法。在吸光光度法中,将来自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物或反应液(待测物与试剂的混合液),测定其结果得到的1个以上的波长的透射光量等来计算吸光度。然后,在吸光光度法中,按照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根据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求出目标成分物质的成分量。
另外,作为临床检查用自动分析装置,例如已知有使用利用容易捕捉更大的光量变化的散射光的光量变化的光散射检测法来实现免疫分析的高灵敏度化的装置。在光散射检测法中,对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而生成的凝集块照射光,测定由该凝集块散射的散射光的光量和光强度中的至少一方。然后,根据其光量或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求出目标成分物质的成分量。
在使用吸光光度法的吸光光度计和使用光散射检测法的散射光度计中,包括能够测定和定量的范围(以后,有时记载为“定量范围”等)在内的特性存在差异。因此,近年来,开发了利用这2种两种光度计的特性的差异,将2种光度计搭载于1台而扩大了测定的动态范围的自动分析装置。
作为与如上所述的上述自动分析装置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举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根据使用2种以上的光度计进行测定时的测定结果以及警报内容来实现适当的输出的方法以及实现适当的自动再检的控制的方法。
在此,在利用搭载有吸光光度计和散射光度计的装置测定1个检查项目的情况下,需要设置吸光光度计的测定所使用的试剂和散射光度计的测定所使用的试剂这2种。这是因为,由于适于各自的测定的试剂浓度不同,因此存在在吸光光度计和散射光度计中使用相同的试剂进行测定的情况下无法得到适当的定量范围的问题。
例如,考虑试剂浓度适合于散射光度计中的测定,但在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中试剂浓度稀的情况。在使用了散射光度计的低浓度区域的测定中没有问题,但在使用了吸光光度计的高浓度区域的测定中,由于试剂浓度稀,所以定量上限变小,有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定量范围。
另外,若考虑试剂浓度适合于吸光光度计中的测定,但在散射光度计的测定中试剂浓度浓的情况,则散射光度计的测定灵敏度下降,有可能无法对低浓度区域进行定量。
因此,为了在2种光度计中得到合适的定量范围,需要针对1个检查项目设置2种浓度不同的试剂。这样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压迫试剂盘的容积,能够利用设置在试剂盘上的试剂来检查的项目数变少。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压迫试剂盘的容积的情况下在吸光光度计和散射光度计中得到适当的定量范围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包括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列举其一例,其特征在于,具备收容将待测物和试剂混合而生成的反应液的反应容器、向上述反应容器分注上述试剂的试剂分注机构、对透过了上述反应液内的光进行测光的吸光光度计、对在上述反应液内散射的光进行测光的散射光度计以及控制各设备的动作的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试剂分注机构的动作:利用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基于上述吸光光度计的分析和上述散射光度计的分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压迫试剂盘的容积的情况下在吸光光度计和散射光度计中得到适当的定量范围。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控制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计算机以及控制部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分析参数输入画面的构成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初次测定条件与警报内容、再检条件的对应的对应表。
图5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参数设定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参数设定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参数设定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初次测定条件与警报内容、再检条件的对应的对应表。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功能上相同的要素有时以相同或类似的编号显示,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示出了遵循本公开的原理的具体的安装例,但这些是用于理解本公开的,决不用于限定性地解释本公开。另外,需要理解的是,也可以是其他的安装、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进行构成、结构的变更、多样的要素的置换。因此,不能将以后的记述限定于此进行解释。
<实施例1>
使用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对自动分析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整体概略构成的图。
图1所示的自动分析装置1具备待测物盘4、反应盘10、试剂盘7、待测物分注机构11、试剂分注机构12、控制部17、测定部18、计算机20等。
反应盘10设置在待测物盘4与试剂盘7之间。在该反应盘10中,收容将待测物2和试剂5混合而生成的反应液8的容器即反应容器9以沿着反应盘10的周向相互分离地并列设置的状态被保持。为了利用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进行测定,反应容器9由透光性材料构成。
在反应盘10中,通过按照控制部17的控制进行转动而使多个反应容器9沿周向移动。反应盘10通过盘的转动,将多个反应容器9中的1个反应容器9配置于沿周向设置的规定位置。规定位置例如是基于待测物分注机构11的待测物排出位置、基于试剂分注机构12的试剂排出位置等。
另外,反应盘10具备恒温槽19,配置在反应盘10上的多个反应容器9分别始终浸渍在该恒温槽19内的恒温槽水(也称为恒温流体)中。由此,反应容器9内的反应液8保持为一定的反应温度(例如37℃左右)。恒温槽19内的恒温槽水通过控制部17控制温度和流量,控制向反应容器9供给的热量。
在反应盘10的圆周上及圆周附近,除了待测物分注机构11及试剂分注机构12以外,还以使彼此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关系配置有搅拌部13、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清洗槽16a、清洗部16b等。
在待测物盘4中设置并保持有多个待测物杯3。待测物杯3是收容待测物2的待测物容器。各待测物杯3在待测物盘4上沿周向相互分离地并列设置并保持。
试剂盘7设置在反应盘10的旁边。在试剂盘7上设置并保持有多个试剂瓶6。试剂瓶6是收容试剂5的试剂容器。在试剂瓶6中收容有与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检查项目的目标成分物质相应的种类的试剂5。针对试剂5的每个种类,收容在不同的试剂瓶6中。
待测物分注机构11设置于待测物盘4与反应盘10之间,具备可动臂、由安装于该可动臂的移液管喷嘴构成的分注喷嘴。
待测物分注机构11进行从待测物盘4的待测物吸入位置的待测物杯3吸入待测物2并向反应盘10的待测物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9排出的动作,即待测物分注动作。在待测物分注动作时,使分注喷嘴移动到待测物盘4上的待测物吸入位置,从配置在待测物吸入位置的待测物杯3向分注喷嘴内吸入并收容预定量的待测物2。之后,待测物分注机构11使分注喷嘴移动到反应盘10上的待测物排出位置,向配置于待测物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9内排出分注喷嘴内的待测物2。
试剂分注机构12设置在试剂盘7与反应盘10之间,与待测物分注机构11同样地具备可动臂、分注喷嘴。
试剂分注机构12进行从试剂盘7的试剂吸入位置的试剂瓶6吸入试剂5并向反应盘10的试剂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9排出的动作,即试剂分注动作。分注的试剂5是用于与对象的待测物2对应地设定的分析项目(也称为检查项目等)即目标成分物质的定量的试剂。
试剂分注机构12在试剂分注动作时使分注喷嘴移动到试剂盘7上的试剂吸入位置,从配置在试剂吸入位置的试剂瓶6向分注喷嘴内吸入并收容预定量的试剂5。之后,试剂分注机构12使分注喷嘴移动到反应盘10上的试剂排出位置,向配置于试剂排出位置的反应容器9内排出分注喷嘴内的试剂5,由此将待测物2和试剂5混合,制作反应液8。
在这些待测物分注机构11以及试剂分注机构12中,为了准备不同种类的待测物2或者试剂5的分注,分别设置有清洗槽16a。清洗槽16a是用于清洗分注喷嘴的机构。各分注机构在分注动作的前后利用清洗槽16a清洗各分注喷嘴。由此,防止待测物2彼此或者试剂5彼此的污染。
另外,在各分注机构的分注喷嘴中,配备有检测待测物2或者试剂5的液面的传感器。由此,能够监视和检测由待测物2或试剂5的不足引起的测定异常。
此外,待测物分注机构11具备检测分注喷嘴的堵塞的压力传感器。由此,能够监视和检测由于待测物2所包含的纤维蛋白等不溶性物质堵塞分注喷嘴而产生的分注异常。控制部17能够通过包含这些传感器的机构来监视和检测测定时的各种异常等。
另外,待测物分注机构11以及试剂分注机构12在分注喷嘴内填充纯水(以下,称为系统水),通过驱动系统水,吸入/排出待测物2、试剂5。待测物分注机构11以及试剂分注机构12通过将作为稀释水的系统水和待测物2、试剂5同时向反应容器9排出,能够将待测物、试剂稀释为特定的浓度。
利用待测物分注机构11分注了待测物2的反应容器9通过反应盘10的旋转而移动到试剂排出位置。同时,试剂分注机构12使分注喷嘴移动到试剂排出位置,排出试剂,由此将待测物和试剂在反应容器9内混合。试剂的排出定时为R1、R2、R3这3次,各自的定时被唯一地决定。在对一个待测物分注2种试剂来进行测定的情况下,在R1定时分注第一试剂,在R2定时或者R3定时分注第二试剂。
搅拌部13是用于对配置于反应盘10上的预定位置即搅拌位置的反应容器9内的待测物2与试剂5的混合液进行搅拌的部分,例如具备具有搅拌叶片的搅拌机或者使用超声波的搅拌机构。由此,反应容器9内的混合液被均匀地搅拌而促进其反应,成为反应液8。
在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具有1个吸光光度计14作为第一种光度计,具有1个散射光度计15作为第二种光度计。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的各光度计具有光源和受光部作为基本结构。各光度计的光源例如配置于反应盘10的内周侧,各光度计的受光部配置于反应盘10的外周侧。各光度计与测定部18连接。
吸光光度计14对配置于反应盘10上的预定位置即测定位置(特别是第一测定位置)的反应容器9的反应液8进行测定。散射光度计15对配置于反应盘10上的预定位置即测定位置(特别是第二测定位置)的反应容器9的反应液8进行测定。
该吸光光度计14从光源向第一测定位置的反应容器9的反应液8照射光。此时,吸光光度计14通过受光部检测透过了反应液8的光,测定单一或多个波长的透过光的光量或光强度中的至少一方(有时记载为光量/光强度)。
散射光度计15从光源向第二测定位置的反应容器9的反应液8照射光。此时,散射光度计15通过受光部检测在反应液8内散射的散射光,测定散射光的光量和光强度中的至少一方(光量/光强度)。
清洗部16b对配置在反应盘10上的清洗位置的反应容器9进行清洗。清洗部16b从测定和分析结束后的反应容器9排出残留的反应液8,清洗该反应容器9。清洗后的反应容器9能够再使用。即,再次从待测物分注机构11向该反应容器9分注下一个待测物2,从试剂分注机构12分注下一个试剂5。
在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在待测物2或待测物2的目标成分为高浓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根据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值计算出的浓度作为分析结果从输出部32输出,在待测物2或待测物2的目标成分为低浓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根据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值计算出的浓度作为分析结果从输出部32输出,能够进行动态范围宽的测定。
计算机20具备数据存储部21、解析部22、输入部31、输出部32等。计算机20例如由PC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LSI基板等电路基板构成,还可以由它们的组合构成。
图2是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1的控制动作的计算机20以及控制部17的功能框图。
如图2所示,计算机20包括:对测定委托信息、分析参数、测定结果进行存储的数据存储部21,对由测定部18测定的吸光度、散射光强度这样的数据进行解析的解析部22,以及自动再检判定部23。
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1具有自动再检功能,自动再检判定部23根据解析部22的解析结果判定是否需要再检,在需要再检的情况下,将再检委托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部21中。
计算机20与通过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进行待测物2的测定的测定部18、对各种机构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7连接,按照从输入部31输入的测定委托信息进行分析动作,将测定结果从输出部32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对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将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吸光光度计14的分析和散射光度计15的分析。
例如,计算机20的自动再检判定部23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中的任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来选择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此时,将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先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但在该情况下,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如下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根据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在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情况下,分注将试剂的原液稀释后的稀释试剂来进行测定。
此时的稀释试剂的调制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
接着,使用图3至图5说明在利用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的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进行测定时参照的分析参数的结构和实际的动作流程。
图3是在本实施例1中用于分析参数设定的操作部的构成图的一例。在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用于分析参数设定的操作部构成为图3所示那样的作为GUI的应用设定画面71。应用设定画面71通过输入部31所包含的键盘、鼠标这样的操作设备的规定操作,显示于输出部32所包含的显示器等显示设备。分析参数构成为在该应用设定画面71上经由输入部31进行其设定输入。
如图3所示,应用设定画面71具有应用设定的项目选择栏72和所选择的每个项目的参数设定栏73。如果是图3,则表示在项目选择栏72中选择“分析”,显示用于分析参数设定的参数设定栏73的状态。
用于分析参数设定的参数设定栏73成为被分为对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共用的分析参数进行设定输入的光度计共用设定栏75、仅对吸光光度计14的分析参数进行设定输入的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仅对散射光度计15的分析参数进行设定输入的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的画面构成。
在图3中,在光度计共用设定栏75中,例示了在下拉菜单方式中作为分析项目的类别选择了“CRP(C-反应蛋白(C-反应性蛋白质))”、作为分析委托方法的类别选择了“吸光分析”、作为再检时光度计变更的类别选择了“可”的状态。作为待测物量设定为“5(μl)”,作为“试剂分注量”,在“R1”设定为第一试剂“140(μl)”、在“R2”设定为“0(μl)”、在“R3”设定为第二试剂“70(μl)”,例示了作为“吸光散射结果差检查值”设定成分量“3”,作为成分量的“输出单位”设定为“mg/dl”的状态。
另外,在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中,作为“分析法”的类别,例示了根据反应前或反应刚开始后的测定值和反应结束时的测定值这2个测定值求出目标成分的浓度的方法即“2点结束”,作为“测定波长”,对2波长测光的主/副波长分别设定了“800/450(nm)”的状态。进而,例示了作为“测光点”而选择或设定了“19”和“30”、作为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而选择或设定了成分量(目标成分的浓度的测定值)的“5~40”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分析法的种类,除了该“2点结束”以外,例如也可以通过下拉菜单方式选择利用相同的结束点法进行反应结束时的测定值的“1点结束”、测定反应速度而求出物质的浓度的“速率法”。
另外,在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中,例示了作为分析法的类别而设定了“2点结束”、作为受光角度而设定了“20°”的状态。而且,例示了作为“测光点”而选择或输入设定了“21”和“30”、作为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而选择或输入设定了成分量的“0.1~10”、作为散射光度计15的分析时的“试剂稀释倍率”而选择或输入设定了“2.0”的状态。
图4是在本实施例的检查流程中定义了初次测定条件与警报内容的组合、再检条件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表的一例。按照该对应表,自动再检判定部23选择再检时所使用的光度计、试剂浓度、待测物量这样的条件,进行再检委托。按照再检委托,控制部17、测定部18实施以试剂分注机构12为首的各部的动作控制,以执行再检动作。
在图4中,在No.1的例子中,在分析参数上的初次测定条件的光度计为“吸光”、试剂为“原液”时,若产生“超出吸光定量范围下限”的警报,则以光度计为“散射”、试剂为“稀释”、待测物量为“标准”的条件进行自动再检。
在此,超出吸光定量范围下限是指,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初次测定结果低于在图3的分析参数上的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中设定的“定量范围”的下限时产生的警报。在该情况下,实施基于能够测定更低浓度的散射光度计15的再检。
图4中,No.2中,初次测定条件的光度计为“散射”、试剂为“稀释”时,若产生“超出散射定量范围上限”的警报,则以光度计为“吸光”、试剂为“稀释”、待测物量为“标准”的条件进行自动再检。
需要说明的是,超出散射定量范围下上限是指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初次测定结果超出在图3的分析参数上的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中设定的“定量范围”的上限时产生的警报。在该情况下,实施基于能够测定更高浓度的吸光光度计14的再检。
图4中,No.3中,初次测定条件的光度计为“散射”、试剂为“稀释”时,若产生“前带散射(散乱プ ーン)”的警报,则以光度计为“吸光”、试剂为“稀释”、待测物量为“减量”的条件进行自动再检。
前带警报是在免疫分析中的待测物2中的抗原或抗体的量过剩的情况下产生的数据警报。作为与此相关的判定方法,有公知的反应速度比法、抗原/抗体再添加法等。
在反应速度比法中,根据检查项目的目标成分物质的反应过程,算出反应初期的每单位时间的吸光度变化量(或散射光强度变化量)与反应结束时刻的吸光度变化量(或散射光强度变化量)之比,并与事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
在抗原/抗体再添加法中,在反应结束后追加添加抗原或抗体,算出刚添加后的每单位时间的吸光度变化量或散射光强度变化量,并与事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
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除了先实施吸光光度计14中的测定并判定是否切换为散射光度计15来进行再检的流程图之外,还追加了判定是否算出在散射光度计15中的再检时使用的稀释倍率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参照从输入部31输入的测定委托信息和分析参数信息,在分析委托方法为“吸光分析”的情况下,控制部17和测定部18基于来自计算机20的指令信号,最初实施利用原液试剂的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步骤S101)。
在步骤S101中,控制部17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原液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测定部18将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数据保存到数据存储部21中。
分析完成后,由解析部22执行测定数据的解析,自动再检判定部23将测定结果与分析参数上的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进行比较,判定待测物浓度是否低于吸光的定量范围的下限(步骤S102)。
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内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107,将其结果向输出部32输出、显示(步骤S107),使处理完成。
与此相对,在判定为测定结果低于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下限的情况下,为了由散射光度计15进行再检,使处理进入步骤S103。
另外认为,在步骤S102中,在判定为待测物浓度比吸光的定量范围的上限高的情况下,即使进行光度计的变更或试剂的稀释也不会进入定量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之后、步骤S107之前,执行在不变更光度计以及试剂浓度而仅减少了待测物浓度的条件下实施再检的步骤。
接着,自动再检判定部23判定是否需要计算稀释浓度(步骤S103)。例如,在该步骤S103中,根据分析参数信息,判定选择(i)稀释为预先确定的试剂浓度、(ii)试剂稀释倍率未确定而稀释为从初次测定的反应过程计算出的试剂浓度这2种中的哪一种。
(i)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算出试剂稀释倍率,所以使处理进入步骤S105,与此相对,(ii)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4,解析部22从初次测定时的反应过程算出适于散射分析的试剂稀释倍率(步骤S104),使处理进入步骤S105。
接着,控制部17和测定部18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再检(步骤S105)。此时,控制部17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用系统水稀释后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测定部18将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结果保存到数据存储部21中。
然后,输出部32显示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结果(步骤S106),结束处理。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利用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分析和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分析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
由此,能够对1个检查项目使用1个共用试剂,以适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各自的测定的试剂浓度进行测定,不需要设置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各自专用的试剂。因此,能够在不增大试剂盘7的容积的情况下利用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进行高精度的分析。
另外,计算机20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中的任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来选择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因此仅在需要再检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能够抑制不必要地消耗待测物、试剂。
进而,计算机20将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另一个光度计的再检,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是否需要再检的判定。
另外,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如下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根据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在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情况下,分注将试剂的原液稀释后的稀释试剂来进行测定,由此得到即使利用适合于吸光度测定的试剂也能够进行散射光分析的效果。
<实施例2>
使用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在实施例2中,除了先实施散射光度计15中的测定并判定是否切换为吸光光度计14来进行再检的流程图之外,还追加了根据有无前带警报来判定是否变更待测物量的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对实施例2等中的与实施例1不同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如下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分注将试剂的原液用系统水稀释后的稀释试剂来进行测定,并根据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在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情况下,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
具体而言,实施例1是图4中的No.1的再检流程,而实施例2是图4中的No.2、No.3的再检流程。
图6所示的实施例2中的处理流程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1中的处理流程不同,在初次时的测定中使用预先确定了稀释倍率的稀释试剂,在再检时使用原液的试剂,因此省略了计算稀释倍率的流程。以下对其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7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用系统水稀释后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测定部18将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数据保存到数据存储部21中(步骤S201)。此时,试剂分注机构12稀释的试剂5的稀释倍率使用在分析参数上设定的稀释倍率。
分析完成后,通过解析部22进行测定数据的分析,自动再检判定部23将测定结果与分析参数上的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进行比较,并判断待测物浓度是否高于散射的定量范围的上限(步骤S202)。
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内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208,将其结果显示于输出部32(步骤S208),结束处理。与此相对,在测定结果超出散射分析的定量范围上限的情况下,为了设定吸光分析的条件,使处理进入步骤S203。
接着,自动再检判定部23根据步骤S202中的解析结果来判定有无产生前带警报(步骤S203)。在判定为产生了前带警报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204,在判定为未产生前带警报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206。
在判定为产生了前带警报时,接着,控制部17通过待测物分注机构11减少待测物量而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原液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步骤S204)。测定部18将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数据保存在数据存储部21中,输出部32显示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步骤S205),结束处理。
与此相对,在步骤S203中判定为未产生前带警报时,接着,控制部17通过待测物分注机构11将待测物量保持标准量地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原液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步骤S206)。测定部18将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数据保存在数据存储部21中,输出部32显示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步骤S207),结束处理。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如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那样,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如下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分注将试剂的原液稀释后的稀释试剂来进行测定,根据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在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情况下,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由此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是先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方式,实施例2是先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方式,但它们能够在分析参数上变更。关于应该先实施哪个测定,根据要测定的待测物的倾向、检查项目/试剂的特性、操作者的运用方针而不同,能够任意地采用。
认为基本上应该先实施所重视的测定,如果重视动态范围,则优选先实施吸光分析,如果重视灵敏度,则优选先实施散射分析。例如在D-dimer那样的重视血栓的有无的项目中,先实施重视灵敏度的散射分析。
<实施例3>
使用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3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实施例1、2是初次用某一光度计进行测定,并基于其结果用不同的光度计进行再检的方式,但在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利用同一种试剂以不同的试剂浓度实施使用了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和使用了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这两种方法的测定。
具体而言,计算机20、控制部17实施利用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双方的测定,基于双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采用哪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
以下,使用图7,对本实施例3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测定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7通过待测物分注机构11将待测物分注到2个反应容器9中,并且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2个反应容器9分别分注原液试剂和由分析参数设定的稀释倍率的稀释试剂这2种。对分注了原液试剂的反应容器9通过吸光光度计14进行测定,对分注了稀释试剂的反应容器9通过散射光度计15进行测定(步骤S301)。
接着,在分析完成后,通过解析部22,解析测定数据,接着判定测定出的待测物浓度是否处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内且是否处于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内(步骤S302)。
在步骤S302中,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内且处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的低浓度区域时,解析部22输出散射光度计15的结果(步骤S303),使处理完成。
另外,在步骤S302中,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内且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外的高浓度区域时,解析部22输出吸光光度计14的结果(步骤S305),结束处理。
进而,在步骤S302中,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这两者的定量范围时,解析部22输出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这两者的测定结果(步骤S304),使处理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304中,不限于输出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双方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也可以设为输出任意一方的结果中的更接近定量范围的中间的一侧的结果、输出任意一方的结果的平均值等处理。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如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那样,计算机20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双方的测定,根据双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采用哪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由此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4>
使用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4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参数设定画面的一例的图。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自动分析装置中,试剂分注机构12在使用了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中排出试剂原液,在使用了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中除了试剂之外还排出系统水,进行试剂的稀释试剂的分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4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试剂盘7上设置第一试剂、第二试剂以及稀释液,通过计算机20执行在R1试剂的分注定时分注第一试剂、在R2试剂的分注定时分注稀释液、在R3试剂的分注定时分注第二试剂的控制。
这样,通过在第一试剂的反应后将稀释液加入到反应液中,然后加入第二试剂,能够得到与分注稀释后的第二试剂同样的测定结果。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应用设定画面71A的参数设定栏73A的光度计共用设定栏75A除了从图3所示的实施例1中删除了规定各试剂的分注量的项目以外是相同的。
与此相对,在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A中能够分别设定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时的R1试剂、R2试剂、R3试剂的试剂分注量和在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A中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时的R1试剂、R2试剂、R3试剂的试剂分注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中,设定为在“R1”分注第一试剂“140(μl)”、在“R3”分注第二试剂“70(μl)”。在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中,设定为在“R1”分注“140(μl)”的第一试剂、在“R2”分注“35(μl)”的稀释液、在“R3”分注“35(μl)”的第二试剂。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如本发明的实施例4那样,还具备能够搭载多个收容试剂或者稀释液的试剂瓶6的试剂盘7,计算机20在实施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反应容器9内仅分注试剂来进行测定,在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反应容器9内除了试剂之外还分注稀释液来进行测定,在这样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效果。
在此,作为本实施例4中使用的稀释液,设想到不参与待测物、试剂的反应且为了试剂的稀释用而调整了盐浓度的缓冲液。
在如实施例1至实施例3那样将系统水与反应液混合的情况下,不仅试剂的稀释,而且盐浓度的变化也有可能对反应造成影响。因此,在认为盐浓度对反应产生影响的分析项目的情况下,通过如本实施例那样执行使用稀释液的分析控制,能够增加如下情况:通过得到不受盐浓度变化引起的反应影响的合适的定量范围,能够提高分析性能。
<实施例5>
使用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5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参数设定画面的一例的图。
在实施例5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相对于实施例4的自动分析装置,变更使用了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和使用了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中的第一试剂、第二试剂的试剂分注量的液量,通过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在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和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中,第一试剂与第二试剂的试剂量比不同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应用设定画面71B的参数设定栏73B的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B中,在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中,设定为在“R1”分注第一试剂“140(μl)”,在“R3”分注第二试剂“70(μl)”。另外,在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B中,在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中,设定为在“R1”分注“175(μl)”的第一试剂,在“R3”分注“35(μl)”的第二试剂。
本实施例设想到即使增加第一试剂的量也不会影响反应且在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中通过稀释第二试剂而得到合适的定量范围的情况。此时,在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中增加第一试剂的量,减少第二试剂的量,由此能够得到适当的定量范围。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如本发明的实施例5那样,试剂分注机构12构成为能够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第一试剂和种类与第一试剂不同的第二试剂,计算机20以及控制部17以在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和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中,第一试剂与第二试剂的试剂量比不同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不同,不使用系统水,因此不存在反应液的盐浓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不像实施例4那样使用稀释液,因此能够在不增加试剂盘7上的试剂架设数量的情况下稀释第二试剂。而且,根据本构成,与实施例4相比,不会增加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能够以与系统水的稀释相同的工时执行稀释处理,因此能够实现处理能力的提高。
<实施例6>
使用图10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示出了在试剂浓度适合于利用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但在利用散射光度计的测定中试剂浓度浓的情况下将试剂稀释而进行散射光分析的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6中,示出了在试剂浓度适合于利用散射光度计的测定但利用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中试剂浓度较稀的情况下将试剂浓缩并进行吸光分析的实施例。试剂的浓缩能够通过以在基于散射光度计的测定和基于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中,第一试剂与第二试剂的试剂液量比不同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来进行。具体而言,在利用吸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时,与利用散射光度计进行测定时相比,通过增加第二试剂相对于总反应液量的比例,能够进行试剂的浓缩。
图10是表示本实施例6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分析参数设定画面的一例的图。图10的画面构成例中,从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画面构成例中删除了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的试剂稀释倍率、在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C中追加了试剂浓缩倍率,除此以外是相同的。例示了作为吸光光度计14的分析时的“试剂浓缩倍率”而选择或输入设定了“1.5”的状态。
图11是在本实施例的检查流程中定义了初次测定条件与警报内容的组合、再检条件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表的一例。按照该对应表,自动再检判定部23选择再检时所使用的光度计、试剂浓度、待测物量这样的条件,进行再检委托。按照再检委托,控制部17、测定部18实施以试剂分注机构12为首的各部的动作控制,以执行再检动作。
在图11中的No.1中,在初次测定条件的光度计为“散射”、试剂为适于散射光度计中的测定的试剂的“原液”时,若产生“超出散射定量范围上限”的警报,则以光度计为“吸光”、试剂为“浓缩”、待测物量为“标准”的条件进行自动再检。
在此,超出散射定量范围上限是指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初次测定结果超出在图10的分析参数上的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7C中设定的“定量范围”的上限时产生的警报。在该情况下,实施基于能够测定更高浓度的吸光光度计14的再检。
在图11中的No.2中,初次测定条件的光度计为“吸光”、试剂为适于散射光度计中的测定的试剂的“浓缩”时,若产生“超出吸光定量范围下限”的警报,则以光度计为“散射”、试剂为“原液”、待测物量为“标准”的条件进行自动再检。
在此,超出吸光定量范围下限是指,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初次测定结果低于在图10的分析参数上的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C中设定的“定量范围”的下限时产生的警报。在该情况下,实施基于能够测定更低浓度的散射光度计15的再检。
图12是在实施例6中,除了先实施散射光度计15中的测定并判定是否切换为吸光光度计14来进行再检的流程图之外,还追加了判定是否算出在吸光光度计14中的再检时所使用的浓缩倍率的处理的流程图。实施例6是图11中的No.1的再检流程。
最初,参照从输入部31输入的测定委托信息和分析参数信息(图10),在分析委托方法为“散射分析”的情况下,控制部17以及测定部18基于来自计算机20的指令信号,最初实施利用适合于散射光度计中测定的原液试剂的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步骤S401)。
在步骤S401中,控制部17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原液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测定部18将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数据保存到数据存储部21中。
分析完成后,由解析部22执行测定数据的解析,自动再检判定部23将测定结果与分析参数上的散射分析的定量范围进行比较,判断待测物浓度是否高于散射的定量范围的上限(步骤S402)。
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散射分析的定量范围内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407,将其结果向输出部32输出、显示(步骤S407),使处理完成。
与此相对,在判定为测定结果超出散射分析的定量范围上限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吸光光度计14进行再检,使处理进入步骤S403。
另外认为,在步骤S402中,在判定为待测物浓度低于散射的定量范围的下限的情况下,即使进行光度计的变更或试剂的浓缩也不会进入定量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402之后、步骤S407之前,执行在不变更光度计和试剂浓度而仅增加了待测物浓度的条件下实施再检的步骤。
接着,自动再检判定部23判定是否需要计算浓缩浓度(浓缩率)(步骤S403)。例如,在该步骤S403中,根据分析参数信息,判定选择(i)浓缩为预先确定的试剂浓度、(ii)试剂浓缩倍率未确定而浓缩为从初次测定的反应过程计算出的试剂浓度这2种中的哪一种。
(i)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算出试剂浓缩倍率,所以使处理进入步骤S405,与此相对,(ii)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404,解析部22从初次测定时的反应过程算出适于吸光分析的试剂浓缩倍率(步骤S404),使处理进入步骤S405。
接着,控制部17和测定部18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再检(步骤S405)。此时,计算机20按照分析参数信息(图10)的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76C的试剂浓缩倍率或者在步骤S404中计算出的浓缩倍率来计算试剂分注量,控制部17按照计算出的分注量,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测定部18将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保存到数据存储部21中。例如,在图10所示的画面例的情况下,“试剂浓缩倍率”为“1.5”,因此吸光分析中的再检中的第一试剂的分注量为“105μL”,第二试剂为“105μL”。
然后,输出部32显示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步骤S406),结束处理。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自动分析装置1中,计算机20以及控制部17以利用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分析和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分析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
由此,能够对1个检查项目使用1种共用试剂,以适于散射光度计15和吸光光度计14各自的测定的试剂浓度进行测定,不需要设置散射光度计15和吸光光度计14各自专用的试剂。因此,能够在不增大试剂盘7的容积的情况下利用散射光度计15和吸光光度计14进行高精度的分析。
另外,计算机20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和吸光光度计14中的任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来选择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因此仅在需要再检的情况下进行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能够抑制不必要地消耗待测物、试剂。
进而,计算机20将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另一个光度计的再检,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进行是否需要再检的判定。
另外,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如下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根据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在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情况下,以试剂的原液被浓缩的方式变更第一试剂与第二试剂的液量比而分注试剂,由此得到即使利用适合于散射光度计中的测定的试剂也能够进行吸光分析的效果。
<实施例7>
使用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图13是在实施例7中先实施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并判定是否切换为散射光度计15来进行再检的流程图。实施例7是图11中的No.2的再检流程。
实施例7也与实施例6同样,是在试剂浓度适合于散射光度计中的测定但在吸光光度计中的测定中试剂浓度稀的情况下将试剂浓缩而进行吸光分析的实施例。试剂的浓缩能够通过以在基于散射光度计的测定和基于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中,第一试剂与第二试剂的试剂液量比不同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来进行。具体而言,在利用吸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时,与利用散射光度计进行测定时相比,通过增加第二试剂相对于总反应液量的比例,能够进行试剂的浓缩。
实施例7的计算机20和控制部17以如下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情况下,利用试剂分注机构12以第二试剂被浓缩的方式将第一试剂和第二试剂以与散射光度计15中的分析不同的量分注来进行测定,根据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在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情况下,向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剂的原液(适合散射光度计15中的测定的液量)来进行测定。
图13所示的实施例7中的处理流程与图12所示的实施例6中的处理流程不同,在初次时的测定中使用预先确定了浓缩倍率的浓缩试剂,在再检时使用原液的试剂,因此省略了计算浓缩倍率的流程。以下对其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7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以第二试剂被浓缩的方式将第一试剂和第二试剂以与散射光度计15中的分析不同的量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测定部18将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数据保存到数据存储部21中(步骤S501)。此时,试剂分注机构12分注的试剂的浓缩倍率使用在分析参数上设定的浓缩倍率。
分析完成后,由解析部22进行测定数据的解析,自动再检判定部23将测定结果与分析参数上的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进行比较,判定待测物浓度是否低于吸光的定量范围的下限(步骤S502)。
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内时,使处理进入步骤S505,将其结果显示于输出部32(步骤S505),结束处理。与此相对,在测定结果低于吸光分析的定量范围下限的情况下,为了设定散射分析的条件,使处理进入步骤S503。
接着,控制部17通过待测物分注机构11将待测物量保持标准量地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将原液的试剂5分注到反应容器9中(步骤S503)。测定部18将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数据保存于数据存储部21,输出部32显示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结果(步骤S504),使处理完成。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7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6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6是先实施基于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的方式,实施例7是先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的方式,但它们能够在分析参数上变更。关于应该先实施哪个测定,根据要测定的待测物的倾向、检查项目/试剂的特性、操作者的运用方针而不同,能够任意地采用。
<实施例8>
使用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8中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实施例6、7是初次用某一光度计进行测定,并基于其结果用不同的光度计进行再检的方式,但在本实施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利用同一种试剂以不同的试剂浓度来实施使用了吸光光度计14的测定和使用了散射光度计15的测定这两种方法的测定。
在示出了同样的实施内容的实施例3中,示出了在试剂浓度适合于利用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但在利用散射光度计的测定中试剂浓度浓的情况下将试剂稀释而进行散射光分析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8中示出了在试剂浓度适合于散射光度计中的测定但在吸光光度计中的测定中试剂浓度稀的情况下将试剂浓缩而进行吸光分析的实施例。
试剂的浓缩能够通过以在基于散射光度计的测定和基于吸光光度计的测定中,第一试剂与第二试剂的试剂液量比不同的方式控制试剂分注机构12的动作来进行。具体而言,在利用吸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时,与利用散射光度计进行测定时相比,通过增加第二试剂相对于总反应液量的比例,能够进行试剂的浓缩。
具体而言,计算机20、控制部17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双方的测定,根据双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采用哪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
以下,使用图14,对本实施例8的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测定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7通过待测物分注机构11将待测物分注到2个反应容器9,并且通过试剂分注机构12向2个反应容器9分别分注原液试剂和由分析参数设定的浓缩倍率的浓缩试剂这2种。对分注了原液试剂的反应容器9通过散射光度计15进行测定,对分注了浓缩试剂的反应容器9通过吸光光度计14进行测定(步骤S601)。
接着,在分析完成后,通过解析部22,解析测定数据,接着判定测定出的待测物浓度是否处于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内且是否处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内(步骤S602)。
在步骤S602中,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内且处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外的低浓度区域时,解析部22输出散射光度计15的结果(步骤S603),使处理完成。
另外,在步骤S602中,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光度计14的定量范围内且散射光度计15的定量范围外的高浓度区域时,解析部22输出吸光光度计14的结果(步骤S605),使处理完成。
进而,在步骤S602中,在判定为测定结果处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这两者的定量范围时,解析部22输出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这两者的测定结果(步骤S604),使处理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604中,不限于输出吸光光度计14、散射光度计15双方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也可以设为输出任意一方的结果中的更接近定量范围的中间的一侧的结果、输出任意一方的结果的平均值等处理。
其他的构成、动作是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构成、动作,省略详细说明。
如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那样,计算机20实施基于吸光光度计14和散射光度计15双方的测定,根据双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采用哪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由此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例6的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的效果。
符号说明
1…自动分析装置,
2…待测物,
3…待测物杯,
4…待测物盘,
5…试剂,
6…试剂瓶,
7…试剂盘(试剂保持部),
8…反应液,
9…反应容器,
10…反应盘,
11…待测物分注机构,
12…试剂分注机构,
13…搅拌部,
14…吸光光度计,
15…散射光度计,
16a…清洗槽,
16b…清洗部,
17…控制部(控制装置),
18…测定部,
19…恒温槽,
20…计算机(控制装置),
21…数据存储部,
22…解析部,
23…自动再检判定部,
31…输入部,
32…输出部,
71、71A、71B、71C…应用设定画面,
72…项目选择栏,
73、73A、73B、73C…参数设定栏,
75、75A、75B、75C…光度计共用设定栏,
76、76A、76B、76C…吸光光度计专用设定栏,
77、77A、77B、77C…散射光度计专用设定栏。

Claims (11)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反应容器,其收容将待测物和试剂混合而生成的反应液;
试剂分注机构,其向所述反应容器分注所述试剂;
吸光光度计,其对透过了所述反应液内的光进行测光;
散射光度计,其对在所述反应液内散射的光进行测光;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各设备的动作,
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试剂分注机构的动作:利用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的分析和基于所述散射光度计的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和所述散射光度计中的任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来选择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将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试剂分注机构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试剂分注机构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分注所述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并根据所述吸光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所述散射光度计的测定,在实施基于所述散射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分注将所述试剂的原液稀释后的稀释试剂来进行测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试剂分注机构的动作:在先实施基于所述散射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试剂分注机构分注将所述试剂的原液稀释后的稀释试剂来进行测定,并根据所述散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是否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的测定,在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分注所述试剂的原液来进行测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和所述散射光度计双方的测定,并根据双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采用哪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能够搭载多个收容所述试剂或者稀释液的试剂瓶的试剂保持部,
所述控制装置在实施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试剂分注机构向所述反应容器内仅分注试剂来进行测定,在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试剂分注机构向所述反应容器内除了所述试剂之外还分注稀释液来进行测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剂分注机构构成为能够向所述反应容器内分注第一试剂和种类与所述第一试剂不同的第二试剂,
所述控制装置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试剂分注机构的动作:在基于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和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中,所述第一试剂与所述第二试剂的试剂量比不同。
9.一种自动分析方法,是基于自动分析装置的待测物的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分析装置具备:
反应容器,其收容将所述待测物和试剂混合而生成的反应液,
试剂分注机构,其向所述反应容器分注所述试剂;
吸光光度计,其对透过了所述反应液内的光进行测光;
散射光度计,其对在所述反应液内散射的光进行测光;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各设备的动作,
所述自动分析方法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试剂分注机构的动作:利用相同种类的试剂以不同的浓度执行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的分析和基于所述散射光度计的分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和所述散射光度计中的任一方的光度计的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来选择是否实施基于另一方的光度计的再检。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实施基于所述吸光光度计和所述散射光度计双方的测定,并根据双方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来判定采用哪一个光度计的测定结果。
CN202180078655.9A 2020-12-22 2021-12-10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Pending CN1166858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2090 2020-12-22
JP2020-212090 2020-12-22
PCT/JP2021/045644 WO2022138249A1 (ja) 2020-12-22 2021-12-10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5843A true CN116685843A (zh) 2023-09-01

Family

ID=82157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8655.9A Pending CN116685843A (zh) 2020-12-22 2021-12-10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20976B2 (zh)
CN (1) CN116685843A (zh)
WO (1) WO20221382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3796B2 (ja) * 2012-06-25 2016-10-25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試料測定方法
JP6104746B2 (ja) * 2013-07-23 2017-03-29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US10976333B2 (en) * 2016-07-19 2021-04-13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and automatic analysis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38249A1 (ja) 2022-06-30
JP7420976B2 (ja) 2024-01-23
JPWO2022138249A1 (zh)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20522B2 (en) Automated analyzer
US11971425B2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and automatic analysis method
JP6567873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WO2011074273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20140186234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apparatus
US11041874B2 (en) Automatic analyzer
JP2012007896A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11094993A (zh)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自动分析方法
US20200378996A1 (en) Automated Analyz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utomated Analyzer
JP2008076342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785989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16685843A (zh)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分析方法
JP2000221195A (ja) プロゾーン判定方法、それ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分析装置
JP5931540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検査システム
JP6049671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分注プローブ
CN117295955A (zh)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检体分析方法
JP716703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検体分注機構の異常検出方法
JP2012189514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6090526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22103798A (ja) 反応容器及び自動分析装置
JP2010048788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0048585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09243995A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1232248A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分注プロー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