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203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2030A
CN116632030A CN202310638924.3A CN202310638924A CN116632030A CN 116632030 A CN116632030 A CN 116632030A CN 202310638924 A CN202310638924 A CN 202310638924A CN 116632030 A CN116632030 A CN 116632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light emitting
un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89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32030B (zh
Inventor
王光加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89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32030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63892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66320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632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2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32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2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区,像素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发光区、第二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各像素区的第一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一发光图案,各像素区的第二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二发光图案,各像素区的第三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三发光图案,其特征在于,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单色基板、第二单色基板及第三单色基板;第一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二发光单元,第三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第三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三发光单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croLED(Microlightemitting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通常是指在传统LED芯片结构基础上,将芯片尺寸规格缩小到200微米以内,将红、绿、蓝三色MicroLED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在薄膜晶体管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上的能够全彩显示的微器件。
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三色MicroLED按照规则排列在一层电路基底上,这种方式使得每个microLED与相邻的microLED存在一个固定间距用于部署金属信号线,间距过大会影响microLED显示屏的像素个数,难以实现高PPL,间距过小使得走线空间过小造成信号短路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增加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以提高显示效果。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发光区、第二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各所述像素区的第一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一发光图案,各所述像素区的第二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二发光图案,各所述像素区的第三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三发光图案,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单色基板、第二单色基板及第三单色基板;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三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三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所述第二单色基板还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排布并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且所述第三单色基板还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和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排布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色基板设置有多个按照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所述第三发光图案排布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所述第二单色基板还设置有多个按照所述第三发光图案排布并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的透光单元的材料相同,并均为无色增透材料,在同一基板上: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透光单元之间以及相邻两所述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色基板和所述第二单色基板的透光单元的材料相同,且均为无色增透材料,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中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透光单元为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颜色相同的第一滤光单元,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中按照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透光单元为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颜色相同的第二滤光单元,在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之间、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以及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之间均形成有遮光单元。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单色基板中:相邻两所述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直接接触,并与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
在所述第二单色基板中:相邻两所述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直接接触,并与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滤光单元的面积,且所述第一滤光单元正投影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单元的面积,且所述第二滤光单元正投影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出光侧均设置有聚光凸部。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均为发光二极管,且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还包括透明基底层、驱动层及平坦化增亮层;其中,
所述驱动层形成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所述驱动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组,所述驱动电极组包括相互间隔且绝缘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驱动电极组一一对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绑定,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绑定;
所述透光单元在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驱动电极组绑定完成后按照排布图案形成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
所述平坦化增亮层覆盖在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透光单元远离所述透明基底层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还包括多个聚光凸部,所述聚光凸部形成在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平坦化增亮层之间,其中,所述聚光凸部与所述发光二极管一一对应,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聚光凸部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一者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另一者为绿色发光二极管;其中,
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聚光凸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聚光凸部的厚度;和/或
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的同一侧均设有绑定区,所述驱动芯片同时与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的绑定区电连接,以用于控制各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长度小于基板侧边长度,且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错开且无交叠设置;或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长度均等于基板侧边长度,且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宽度依次内缩减小呈阶梯状。
在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像素区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或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三个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显示面板包括一次层叠的第一单色基板、第二单色基板和第三单色基板,各单色基板上均设置有多个按照排布图案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一方面,各个单色基板上的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排布图案的不同进行调整,一方面能够扩大各个发光单元之间的信号走线空间,减少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信号干扰,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各单色基板上发光单元的数量,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的数量,以实现提高像素密度的效果。另外,能够自由调整各单色基板上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面积,提高了各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各个单色基板的绑定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各个单色基板的绑定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9(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单元的排布结构图。
图9(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单元的排布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100,像素区110,第一发光区120,第二发光区130,第三发光区140;
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第三单色基板400,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第三发光单元410,透光单元500,遮光单元600,第一滤光单元710,第二滤光单元720,聚光凸部730,透明基底层800,驱动层810,平坦化增亮层820,驱动电极组811,第一电极812,第二电极813,绑定区830,驱动芯片900。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申请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申请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申请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申请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该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区110,每个像素区11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发光区120、第二发光区130和第三发光区140。
每个像素区110的第一发光区120组合形成第一发光图案,每个像素区110的第二发光区130组合形成第二发光图案,每个像素区110的第三发光区140组合形成第二发光图案。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由依次层叠的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和第三单色基板400组成。第一单色基板200包括多个按照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单色基板300包括多个按照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二发光单元310,第三单色基板400包括多个按照第三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三发光单元410。
基于第一发光图案,显示面板100中每个像素区110的第一发光区120对应第一单色基板200上对应位置的第一发光单元210;每个像素区110的第二发光区130对应第二单色基板300上对应位置的第二发光单元310;每个像素区110的第三发光区140对应第三单色基板400上对应位置的第三单元。
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以及第三发光单元410的发光颜色不同,比如: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以及第三发光单元410中一者为产生红色光线的红色发光单元,另一者为产生绿色光线的绿色发光单元,再一者为产生蓝色光线的蓝色发光单元等。
参照图2,第一单色基板200位于底层,第二单色基板300设置于第一单色基板200的上层,第三单色基板400设置于第二单色基板300的上层。
第二单色基板300上设置有多个按照第一发光图案排布并且与第一发光单元210相对的透光单元500,第三单色基板400上设置有多个按照第一发光图案设置的并且与第一发光单元210相对的透光单元500以及多个按照第二发光图案设置的并且与第二发光单元310相对的透光单元500。
透光单元500由透光材料组成,能够透光。
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的光线经过第二单色基板300上设置的透光单元500、第三单色基板400上设置的透光单元500,形成显示面板100上各个像素区110中的第一发光区120。
第二发光单元310发射的光线经过第三单色基板400上设置的透光单元500,形成显示面板100上各个像素区110中的第二发光区130。
透光单元500的作用是增强第一发光单元210以及第二发光单元310的发光效率。例如,第一发光单元210位于最底层,为了减小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损耗,在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光路方向上设置位于第二单色基板300上的透光单元500、第三单色基板400上的透光单元500,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出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形成第一发光区120的同时,对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出的光线进行二次聚光,以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效率。
同理,在第三单色基板400上按照第二图案设置透光单元500,使得第二发光单元310发射出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三单色基板400形成第二发光区130,同时增加第二发光单元310的发光效率,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另外,将同一种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设置在同一层基板上,能够增大各单色基板上各发光单元的信号线布线空间。
以第三单色基板400为例,每个第三发光单元410之间的间距变大,所以对应的信号线的布线空间随之增大。假设每个第三发光单元410的信号线的布线范围为一个固定值L。在布线控件充足的情况下,通过缩小L的值,能够增加第三发光单元410的数量。
第一单色基板200以及第二单色基板300同理,当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的数量均增加的情况下,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区110的个数随之增加,则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密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单色基板200上设置有多个按照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并且与第二发光单元310相对的透光单元500以及多个按照第三发光图案排布的并且与第三发光单元410相对的透光单元500。
透光单元500的作用是使光线透过。
而在第一单色基板200上设置透光单元500,并且每个透光单元500与第二发光单元310、第三发光单元410相对。
本实施例中,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依次层叠。
当第一单色基板200不位于最底层而是最顶层时,第二发光单元310和第三发光单元410依旧能够通过透光单元500发出,而不会出现因为第一单色基板200上未设置透光单元500而无法显示出与第二发光单元310、第二发光单元310对应的发光颜色的情况。
其中,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上设置的透光单元500的材料相同,并且均为无色增透材料。
在同一基板上,发光单元与透光单元500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600,且相邻的两个透光单元500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600。
为了避免不同基板上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融合后造成混色的情况,在各个单色基板上的透光单元500与发光单元之间形成遮光材料,以阻碍混光现象。
实施例三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相比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单色基板400的透光单元的设置于第一单元基板200和第二单色基板300的不同,具体如下:
参照图4,第三单色基板400中按照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透光单元500为与第一发光单元210颜色相同的第一滤光单元710,第三单色基板400中按照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透光单元500为与第二发光单元310颜色相同的第二滤光单元720。
在第三单色基板400中,第三发光单元410与第一滤光单元710之间、第三发光单元410与第二滤光单元720以及第一滤光单元710与第二滤光单元720之间均形成有遮光单元600。
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二单色基板300的透光单元500后经过第一滤光单元710,因为第一滤光单元710的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颜色相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区的120的色彩纯度。
第二发光单元310发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三单色基板400的第二滤光单元720,因为第二滤光单元720的颜色与第二发光单元310的发光颜色相同,能够提高第二发光区130的色彩纯度。
在第三单色基板400上,第三发光单元410、第一滤光单元710之间形成有遮光材料,能够防止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三发光单元410,从而出现混光的情况。同理,第三发光单元410与第二滤光单元720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600,能够防止第二发光单元310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三发光单元410,从而出现混光的情况。
因此,第一滤光单元710与第二滤光单元720之间设置有遮光单元600,第二滤光单元720与第三发光单元410之间设置有遮光单元600,当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以及第三发光单元310的发光区域重合时,因为设置有遮光单元,所以不会发生混光的情况,因此可以增大第一单色基板200中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可增大第二单色基板300中第二发光单元310的发光效率。
本实施例除了上述内容与实施例二不同,其余可参考实施一和实施例二的描述,在此不作重复赘述。
实施例四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相比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第一单色基板200中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面积更大,第二单色基板300中第二发光单元310的发光面积更大,具体如下:
参照图5,在第一单色基板200上,第一发光单元210与位于第二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500直接接触,即去除了第一发光单元210与位于第二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500之间的遮光单元600,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面积,进一步可以提高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亮度。
同理,第二发光单元310的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210同理。
第一发光单元210与位于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500设置有遮光单元600,且两者之间的遮光单元600对应第三单色基板400上第三发光单元410与第一滤光单元710之间的遮光单元600。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未设置与第三发光单元410的颜色相同的滤光单元,且第一单色基板200上,位于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500实际上与第三发光单元410相对应,所以在第一发光单元210与位于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500形成遮光材料,避免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出的光线经过第三发光单元410,造成混色的现象。
在第二单色基板300上,相邻两个透光单元500之间设置遮光材料,用于阻挡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出的光线。因为在第二单色基板300上,透光单元500分别位于第一发光图案以及第三发光图案,一方面能够阻挡第一发光单元210发射的光光线与第三发光单元410的光线融合。
如图5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0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一滤光单元710的面积,且第一滤光单元710正投影在第一发光单元210内。
第二发光单元310的发光面积大于第二滤光单元720的面积,且第二滤光单元720正投影在第二发光单元310内。
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以及第三发光单元410的出光侧均设置有聚光凸部730。
聚光凸部730为透光材料制成且结构为凸透镜形状的结构,有聚光效果。
进一步的,第三发光单元410为蓝色发光二极管,第一发光单元210和第二发光单元310中一者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另一者为绿色发光二极管;其中,蓝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聚光凸部730的厚度大于红色发光二极管和绿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聚光凸部730的厚度。
例如,蓝色发光二极管出光侧的聚光凸部730的厚度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出光侧的聚光凸部730的厚度、绿色发光二极管出光侧的聚光凸部730的厚度的1.2-1.5倍。
相较于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较弱,为了提高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以平衡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将聚光凸部730的厚度增加,以平衡三种颜色之间的发光亮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大于红色发光二极管和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
同理,相较于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较弱,为了提高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以平衡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在红色发光二极管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的基础上,增大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以提高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实施例五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能够与前述实施例结合,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及第三发光单元410均为发光二极管。
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及第三单色基板400还包括透明基底层800、驱动层810及平坦化增亮层820。
以第一发光基板为例,透明基底层800位于最底层,驱动层810形成在透明基底层800上。
驱动层810包括多个驱动电极组811,每个驱动电极组811包括第一电极812和第二电极813,第一电极812和第二电极813相互间隔并且绝缘设置。
第一发光单元210形成与驱动电极组811一一对应,并且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极812相绑定,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极813相绑定。
驱动电极组811按照各个单色基板上对应的发光单元的排布图案设置后,将透光单元500按照对应的排布图案形成在透明基底层800上。
平坦化增量层覆盖在每个发光二极管及透光单元500远离透明基底层800的一侧。
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及第三单色基板400还包括多个聚光凸部730,聚光凸部730形成在发光二极管和平坦化增亮层820之间,其中,聚光凸部730与发光二极管一一对应,且发光二极管在透明基底层800上的正投影位于聚光凸部730在透明基底层800上的正投影内。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还包括驱动芯片900,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的同一侧均设有绑定区830,驱动芯片900同时与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的绑定区830电连接,以控制各个单色基板的工作状态。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各个单色基板的绑定区83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及第三单色基板400侧边的绑定区830长度小于基板侧边长度,且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及第三单色基板400侧边的绑定区830错开且无交叠设置。
图7上部分为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下部分为各个单色基板的俯视图。其中,显示面板100为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组合后的结构图。
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第三单色基板组合后,各个基板的绑定区不会互相干扰,能够减少绑定区830的面积,有利于实现小边框设计。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各个单色基板的绑定区830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上部分为显示面板100的俯视图,下部分为各个单色基板的主视图。其中,显示面板100为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三单色基板400组合后的结构图。
参照图8,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及第三单色基板400侧边的绑定区830长度均等于基板侧边长度,且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及第三单色基板400侧边的绑定区830宽度依次内缩减小呈阶梯状。
这种方式,各个单色基板的绑定区呈阶梯状,当第一单色基板200、第二单色基板300、第三单色基板组合后,绑定区830的受力面积更大,便于走线。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多个像素区11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阵列排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发光单元的排布结构图。
参照图9(a),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
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便于将相同的发光单元转移到对应的单色基板上,在巨量转移过程中,减少出错的效率。
参照图9(b),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三个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
在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三个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在各个单色基板上,每个发光单元按照斜线排布,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除第三单色基板400之外或者当第三单色基板400不设置有第一遮光单元600以及第二遮光单元600时,第二单色基板300以及第一单色基板200上的发光单元的前后左右均为透光单元500,可以将各个发光单元的布线控件扩展到透光单元的位置,因此有效提高了发光单元的布线空间。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层叠的单色基板的数量,且该单色基板上设置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与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310以及第三发光单元410的发光颜色相同或者不同,通过调整层叠的单色基板的数量,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进行调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调整各个发光单元的比例起到调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作用。
例如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1:1:1或第一发光单元210:第二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1:1:2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会有所不同。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像素区,所述像素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发光区、第二发光区及第三发光区,各所述像素区的第一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一发光图案,各所述像素区的第二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二发光图案,各所述像素区的第三发光区排布形成为第三发光图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单色基板、第二单色基板及第三单色基板;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单色基板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三发光图案排布的第三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所述第二单色基板还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排布并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且所述第三单色基板还包括多个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和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排布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色基板设置有多个按照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所述第三发光图案排布并分别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所述第二单色基板还设置有多个按照所述第三发光图案排布并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相对的透光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的透光单元的材料相同,并均为无色增透材料,在同一基板上: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透光单元之间以及相邻两所述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色基板和所述第二单色基板的透光单元的材料相同,且均为无色增透材料,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中按照所述第一发光图案排布的透光单元为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颜色相同的第一滤光单元,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中按照所述第二发光图案排布的透光单元为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颜色相同的第二滤光单元,在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中: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之间、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以及所述第一滤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滤光单元之间均形成有遮光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单色基板中:相邻两所述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直接接触,并与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
在所述第二单色基板中:相邻两所述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直接接触,并与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图案的透光单元之间形成有遮光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滤光单元的面积,且所述第一滤光单元正投影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滤光单元的面积,且所述第二滤光单元正投影在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内;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出光侧均设置有聚光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均为发光二极管,且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还包括透明基底层、驱动层及平坦化增亮层;其中,
所述驱动层形成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所述驱动层具有多个驱动电极组,所述驱动电极组包括相互间隔且绝缘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驱动电极组一一对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绑定,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绑定;
所述透光单元在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驱动电极组绑定完成后按照排布图案形成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
所述平坦化增亮层覆盖在所述发光二极管及所述透光单元远离所述透明基底层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还包括多个聚光凸部,所述聚光凸部形成在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平坦化增亮层之间,其中,所述聚光凸部与所述发光二极管一一对应,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聚光凸部在所述透明基底层上的正投影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中一者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另一者为绿色发光二极管;其中,
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聚光凸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对应的聚光凸部的厚度;和/或
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大于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的同一侧均设有绑定区,所述驱动芯片同时与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的绑定区电连接,以用于控制各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长度小于基板侧边长度,且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错开且无交叠设置;或
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长度均等于基板侧边长度,且所述第一单色基板、所述第二单色基板及所述第三单色基板侧边的绑定区宽度依次内缩减小呈阶梯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像素区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阵列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相同;或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三个发光区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
CN202310638924.3A 2023-05-31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66320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8924.3A CN116632030B (zh) 2023-05-31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8924.3A CN116632030B (zh) 2023-05-3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2030A true CN116632030A (zh) 2023-08-22
CN116632030B CN116632030B (zh) 2024-05-17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8730A (ja) * 2001-03-06 2006-05-18 Sony Corp 表示装置
CN103165827A (zh) * 2011-12-19 2013-06-19 西安文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显示装置
CN107564944A (zh) * 2017-08-29 2018-01-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175330A1 (zh) * 2020-03-06 2021-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8730A (ja) * 2001-03-06 2006-05-18 Sony Corp 表示装置
CN103165827A (zh) * 2011-12-19 2013-06-19 西安文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其显示装置
CN107564944A (zh) * 2017-08-29 2018-01-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175330A1 (zh) * 2020-03-06 2021-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26540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18962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542867B2 (ja) 表示装置
TWI384611B (zh) 發光模組以及其形成方法
CN10981710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13934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400155B (zh) Oled双面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133294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CN10866634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417703B2 (en) Double color micro LED display panel
CN107681040B (zh) 显示面板与结构装置
CN115942814B (zh) 显示装置
TW202040549A (zh) 顯示裝置
CN113471388B (zh)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US11646300B2 (en) Double color micro LED display panel
CN1140688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790331B2 (en) Display panel
CN112349745B (zh) Micro-LED显示面板和Micro-LED显示装置
KR20200080923A (ko) 표시장치
US2017033667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632030B (zh) 显示装置
JP2001127344A (ja) フルカラーled表示装置
CN116632030A (zh) 显示装置
US20200388599A1 (en) Display panel
CN111048655B (zh) 发光二极管芯片、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