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497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4977A
CN116604977A CN202310011494.2A CN202310011494A CN116604977A CN 116604977 A CN116604977 A CN 116604977A CN 202310011494 A CN202310011494 A CN 202310011494A CN 116604977 A CN116604977 A CN 1166049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read end
pneumatic tire
radial direction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114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游上晋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04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49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提高雪地性能、泥地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充气轮胎(1)具备:具有第一胎面端(T1)的胎面部(2)、和从第一胎面端(T1)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胎壁部(Ba)。第一胎壁部(Ba)具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台阶面(5)。多个台阶面(5)的至少一个是第一台阶面(5A),该第一台阶面(5A)包括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且轮胎轴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多个台阶部分(6)。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包括从胎肩陆地部的外表面向轮胎轴向的外侧隆起的凸部的充气轮胎。所述凸部包括: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一凸部、和将两个所述第一凸部的轮胎径向内侧部连结的第二凸部。该充气轮胎能够提高雪上行驶时的牵引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9429号公报
近年来在这样的充气轮胎中,不仅要求提高雪地性能、泥地性能,也要求提高耐久性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以上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雪地性能、泥地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的充气轮胎。
一种充气轮胎具备:具备:具有第一胎面端的胎面部、和从所述第一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胎壁部,所述第一胎壁部具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台阶面,所述多个台阶面的至少一个是第一台阶面,该第一台阶面包括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且轮胎轴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多个台阶部分。
本公开的充气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提高雪地性能、泥地性能以及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剖视图。
图2是将图1的充气轮胎进一步放大后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4是第一胎壁部的主视图。
图5是沿图1的B-B线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6是第一胎壁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5...台阶面;5A...第一台阶面;6...台阶部分;Ba...第一胎壁部;T1...第一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实施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立体剖视图。图2是将图1进一步放大后的轮胎1的立体剖视图。在图1以及图2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安装在能够在泥泞地等不平整地面、雪路面上行驶的4WD车等的轮胎1。但本公开也能够应用于包括轻型卡车用、重载荷用的轮胎1。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正规状态的轮胎1。
上述“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不特别提及的情况下,轮胎1各部的尺寸等是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内部配置有胎体Ca、带束层Be(图3以及图5所示)等轮胎构成部件。这些轮胎构成部件适当地采用公知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具备:具有第一胎面端T1的胎面部2、和从第一胎面端T1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胎壁部Ba。轮胎1例如包括从第一胎壁部Ba与轮胎径向的内侧连接的侧壁部3。
轮胎1例如还包括:位于与第一胎面端T1在轮胎轴向上相反的一侧的第二胎面端、和从上述第二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胎壁部(省略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以相同的方式形成第一胎壁部Ba和上述第二胎壁部。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省略第二胎壁部的说明。另外,第二胎壁部也可以是与第一胎壁部Ba不同的方式。
第一胎面端T1以及上述第二胎面端被规定为: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上述“正规载荷”是指针对每个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壁部Ba具有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台阶面5。多个台阶面5的至少一个是第一台阶面5A,该第一台阶面5A包括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且轮胎轴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多个台阶部分6。这样的多个台阶部分6具有较大的边缘成分,并且增大泥、雪的刮擦量,提高其剪断力。另外,多个台阶部分6抑制泥、雪的堵塞。由此,提高雪地性能以及泥地性能。另外,台阶部分6增大散热面积,抑制第一胎壁部Ba的温度上升,因此提高耐久性能。因此,本公开的轮胎1能够提高雪地性能、泥地性能以及耐久性能。
第一胎面端T1包括:外侧胎面端To、和位于比外侧胎面端To靠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具有这样的第一胎面端T1的轮胎1在内侧胎面端Ti处增大泥、雪等的刮擦量,因此提高牵引性能。
胎面部2包括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第一胎壁部Ba开口的胎肩横沟7。胎肩横沟7例如沿轮胎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横沟7跨过第一胎面端T1。
在第一胎壁部Ba设置有将胎肩横沟7的沟底7s与侧壁部3的外表面3a平滑地连接的基准面X。另外,第一胎壁部Ba例如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且从基准面X向轮胎轴向外侧隆起的周向突起10。周向突起10例如具有位于比第一台阶面5A靠轮胎轴向外侧并且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外表面10e。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突起10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环状。这样的周向突起10抑制轮胎1深陷泥泞地,提高泥地性能、雪地性能。
第一胎壁部Ba包括经由胎肩横沟7相邻的第一侧部8和第二侧部9。第一侧部8以及第二侧部9例如分别沿轮胎周向交替排列。在交替排列的第一侧部8与第二侧部9之间设置有胎肩横沟7、和与胎肩横沟7连接的凹部13。
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部8设置有第一台阶面5A。第一台阶面5A例如位于比基准面X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剪断力作用于第一台阶面5A与基准面X之间的泥、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8包括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12以及台阶面5。第一侧面11是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11从内侧胎面端Ti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第二侧面12是位于比第一侧面11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朝向轮胎轴向外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面12位于比第一侧面11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台阶面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台阶面5A)将第一侧面11与第二侧面12连接。
台阶面5包括与第二侧面12交叉的交叉边缘14。交叉边缘14沿着轮胎周向延伸。这样的交叉边缘14有助于提高刮擦泥、雪的力并且提高牵引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交叉边缘14与轮胎周向平行地延伸。
第一台阶面5A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La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3%~30%。轮胎截面高度H是公知的,是胎圈基线(省略图示)与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之间的轮胎径向的长度。
多个台阶部分6包括第一台阶部分16和第二台阶部分17,该第二台阶部分17与第一台阶部分16在轮胎周向上相邻,且突出的高度大于第一台阶部分16。台阶部分6例如可以包括突出高度大于第二台阶部分17的第三台阶部分(省略图示),也可以还包括突出高度大于上述第三台阶部分的第四台阶部分(省略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台阶部分6由第一台阶部分16和第二台阶部分17形成。
在轮胎周向上,第一台阶部分16位于比第二台阶部分17靠胎肩横沟7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平滑地排除胎肩横沟7、凹部13内的泥、雪。另外,通过确定轮胎1的旋转方向,能够在第一台阶部分16以及第二台阶部分17依次对胎肩横沟7、凹部13内的泥、雪发挥剪断力,因此进一步提高泥地性能以及雪地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一台阶部分16的突出高度H1优选为第二台阶部分17的突出高度H2的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优选为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各突出高度H1、H2在本说明书中是轮胎轴向上的长度。
第一侧面11包括:与第一台阶部分16连接的外侧第一侧面部11a、和与第二台阶部分17连接的外侧第二侧面部11b。外侧第一侧面部11a以及外侧第二侧面部11b例如相对于通过内侧胎面端Ti的胎面部2的踏面2a的法线n以相同的角度倾斜。这样的第一侧面11能够强力地压实泥、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面12位于比基准面X靠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第二侧面12例如包括:与第一台阶部分16连接的内侧第一侧面部12a、和与第二台阶部分17连接的内侧第二侧面部12b。内侧第一侧面部12a例如在比内侧第二侧面部12b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处形成终端。
在第一胎壁部Ba的第一侧部8设置有在第一台阶部分16与第二台阶部分17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纵刀槽20(以下,有时称为“第一纵刀槽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纵刀槽20沿外侧第一侧面部11a、内侧第一侧面部12a、以及第一台阶部分16延伸。由此,第一侧部8具有大的边缘成分。另外,第一纵刀槽20在接地时,使第一侧部8适度地变形,对胎肩横沟7、凹部13内的泥、雪赋予振动,因此能够使这些的排出顺畅。由此,进一步提高泥地性能、雪地性能。在本说明书中,包括纵刀槽20、后述的第一刀槽以及第二刀槽的刀槽是指宽度为1.5mm以下的切入状的刀槽,区别于沟宽度超过1.5mm的沟。
图4是从正面观察第一胎壁部Ba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侧部8例如包括从周向突起10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第三侧面2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侧面21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且位于比基准面X靠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第三侧面21例如与内侧第二侧面部12b顺滑地连接。在本说明书中,上述“顺滑地连接”是指在正面观察第一胎壁部Ba时,内侧第二侧面部12b的轮胎周向两侧的边缘e1、e1和第三侧面21的轮胎周向两侧的边缘e2、e2分别成为一条假想线的方式。上述假想线包括直线以及曲线。
第一侧部8包括从第一胎面端T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内侧胎面端Ti)通过第二台阶部分17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刀槽24。这样的第一刀槽24进一步增加第一侧部8的边缘成分、散热面积,因此提高泥地性能、雪地性能以及耐久性能。
第一刀槽24在第一侧部8形成终端。由此,抑制第一侧部8的刚性的过度的降低,因此维持高的耐久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刀槽24包括:在外侧第二侧面部11b以及内侧第二侧面部12b上延伸的外侧第一刀槽部24A、和在第三侧面21上延伸的内侧第一刀槽部24B。外侧第一刀槽部24A例如具有不与周向突起10的外表面10e连接而是中断的轮胎径向的内端24i。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第一刀槽部24B在与内端24i相同的轮胎周向的位置、且比外表面10e靠轮胎径向内侧处具有外端24e。内侧第一刀槽部24B例如在第三侧面21内形成终端。
第二侧部9例如不存在台阶面5、或设置有台阶形状与第一台阶面5A不同的第二台阶面(省略图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侧部9未设置台阶面5。第二侧部9例如在具有上述第二台阶面的情况下,优选为具有一个或两个台阶部分6。
图5是沿图1的B-B线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如图4、5所示,第二侧部9与外侧胎面端To连接。第二侧部9包括从外侧胎面端To延伸,并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四侧面30。第四侧面30包括:延伸到周向突起10的侧面主部32、和与侧面主部3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轮胎周向的长度比侧面主部32小的侧面副部33。侧面副部33包括:从外侧胎面端To延伸的外侧部分33a、比外侧部分33a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而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倾斜的内侧部分33b。外侧部分33a与内侧部分33b的边界例如是与第一台阶面5A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第二侧部9例如设置有在侧面主部32与侧面副部33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二纵刀槽35。这样的第二纵刀槽35发挥与第一纵刀槽20同样的效果。第二纵刀槽35从外侧胎面端To延伸到内侧部分33b的轮胎径向的内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部9还包括从周向突起10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第五侧面3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侧面37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且位于比基准面X靠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位置。第五侧面37例如与侧面主部32顺滑地连接。在本说明书中,上述“顺滑地连接”是指在正面观察第一胎壁部Ba时,侧面主部32的轮胎周向两侧的边缘e3、e3和第五侧面37的轮胎周向两侧的边缘e4、e4分别成为一条假想线(包括直线以及曲线)的方式。
第二侧部9还包括例如从第一胎面端T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胎面端To)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刀槽39。这样的第二刀槽39进一步增加第二侧部9的边缘成分、散热面积,因此提高泥地性能、雪地性能以及耐久性能。
第二刀槽39在第二侧部9内形成终端。由此,抑制第二侧部9的刚性的过度的降低,因此维持高的耐久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刀槽39包括:在侧面主部32上延伸的外侧第二刀槽部39A、和在第五侧面37上延伸的内侧第二刀槽部39B。外侧第二刀槽部39A具有不与周向突起10的外表面10e连接而是中断的轮胎径向的内端39i。内侧第二刀槽部39B在与内端39i相同的轮胎周向的位置,且比外表面10e靠轮胎径向内侧处具有外端。内侧第二刀槽部39B例如在第五侧面37内形成终端。
图6是从正面观察第一胎壁部Ba的主视图。如图6所示,第一胎壁部Ba包括将第一侧部8与第二侧部9连接的隆起部41。这样的隆起部41有助于抑制第一侧部8和第二侧部9过度地变形,并维持高的耐久性能。隆起部41例如将第三侧面21与第五侧面37连接。隆起部41例如与第三侧面21以及第五侧面37在轮胎轴向上为相同的突出高度。换言之,第三侧面21与第五侧面37隔着隆起部41顺滑地连接。
第一侧部8以及第二侧部9分别比隆起部41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即,第三侧面21以及第五侧面37比隆起部41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这样的第一侧部8以及第二侧部9具有大的边缘成分,因此提高泥地性能、雪地性能。
凹部13例如在比凹部13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具有轮胎周向的宽度Wa成为最小的缩小部45。由此,从踏面2a进入的泥、雪被缩小部45进一步加固,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泥、雪的剪断力。缩小部45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Lc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3%~30%。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小部45形成在内侧第一侧面部12a与外侧部分33a之间,且比胎肩横沟7的沟底7s靠轮胎径向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3包括:位于比周向突起10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外侧凹部13A、和位于比周向突起10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内侧凹部13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凹部13A具有从周向突起10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轮胎周向的宽度Wa连续变小的渐减部。外侧凹部13A例如包括缩小部45。内侧凹部13B具有轮胎周向的宽度Wa成为最大的放大部47。
为了平衡良好地提高第一胎壁部Ba的刚性和对凹部13内的泥、雪的剪断力,放大部47的轮胎周向的宽度Wx优选为胎肩横沟7的沟宽度W1的1.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7倍以上,优选为3.0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7倍以下。
第一侧部8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a优选为第二侧部9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b的90%~110%。由此,第一侧部8与第二侧部9的刚性的差变小,轮胎1的耐久性能提高。另外,无论轮胎1的旋转方向为哪个方向,都发挥相同的剪断力。第一侧部8的长度La以及第二侧部9的长度Lb是与第一胎面端T1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的长度。
胎肩横沟7例如优选其沟宽度W1为50mm以下。换言之,第一侧部8与第二侧部9之间的轮胎周向的间隔优选为50mm以下。由此,维持高的牵引性能。胎肩横沟7的沟宽度W1优选为3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mm以下。
如图5所示,周向突起10例如形成为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以锥状延伸。周向突起10的从基准面X的突出高度Ha例如优选为1~10mm。这样的周向突起10例如形成在用于形成轮胎1的公知的硫化模的胎面模具与侧板(省略图示)的接触部。另外,外侧胎面端To与周向突起10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x是轮胎截面高度H的1%~40%。此外,轮胎1也可以不形成周向突起10。
以上,对本公开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附记]
本公开包括以下方式。
[本公开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第一胎面端的胎面部、和从所述第一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胎壁部,
所述第一胎壁部具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台阶面,
所述多个台阶面的至少一个是第一台阶面,该第一台阶面包括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且轮胎轴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多个台阶部分。
[本公开2]根据本公开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壁部包括: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一侧面、位于比所述第一侧面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二侧面、以及将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所述台阶面。
[本公开3]根据本公开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面包括与所述第二侧面交叉的交叉边缘,
所述交叉边缘沿轮胎周向延伸。
[本公开4]根据本公开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台阶部分包括第一台阶部分和第二台阶部分,该第二台阶部分与所述第一台阶部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并且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分。
[本公开5]根据本公开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胎壁部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台阶部分与所述第二台阶部分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纵刀槽。
[本公开6]根据本公开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胎壁部开口的胎肩横沟,
所述第一胎壁部包括隔着所述胎肩横沟相邻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在所述第一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台阶面,
在所述第二侧部不存在所述台阶面、或者设置有台阶形状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不同的所述台阶面亦即第二台阶面。
[本公开7]根据本公开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面端包括:外侧胎面端、和位于比所述外侧胎面端靠轮胎轴向的内侧的内侧胎面端,
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内侧胎面端连接,
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外侧胎面端连接。
[本公开8]根据本公开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台阶部分包括:第一台阶部分、和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分的第二台阶部分,
所述第一台阶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台阶部分靠所述胎肩横沟侧的位置。
[本公开9]根据本公开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部包括从所述第一胎面端经过所述第二台阶部分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刀槽,
所述第二侧部包括从所述第一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刀槽。
[本公开10]根据本公开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刀槽在所述第一侧部内形成终端,
所述第二刀槽在所述第二侧部内形成终端。
[本公开11]根据本公开6~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壁部包括将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连接的隆起部。
[本公开12]根据本公开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分别比所述隆起部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
[本公开13]根据本公开6~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胎肩横沟连接的凹部,
所述凹部在比所述凹部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处具有轮胎周向的宽度变小的缩小部。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第一胎面端的胎面部、和从所述第一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胎壁部,
所述第一胎壁部具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台阶面,
所述多个台阶面的至少一个是第一台阶面,该第一台阶面包括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高度位置且轮胎轴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多个台阶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壁部包括: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一侧面、位于比所述第一侧面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二侧面、以及将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所述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阶面包括与所述第二侧面交叉的交叉边缘,
所述交叉边缘沿轮胎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台阶部分包括第一台阶部分和第二台阶部分,该第二台阶部分与所述第一台阶部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并且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胎壁部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台阶部分与所述第二台阶部分之间沿轮胎径向延伸的纵刀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沿轮胎轴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胎壁部开口的胎肩横沟,
所述第一胎壁部包括隔着所述胎肩横沟相邻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
在所述第一侧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台阶面,
在所述第二侧部不存在所述台阶面、或者设置有台阶形状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不同的所述台阶面亦即第二台阶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面端包括:外侧胎面端、和位于比所述外侧胎面端靠轮胎轴向的内侧的内侧胎面端,
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内侧胎面端连接,
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外侧胎面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台阶部分包括:第一台阶部分、和突出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部分的第二台阶部分,
所述第一台阶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二台阶部分靠所述胎肩横沟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部包括从所述第一胎面端经过所述第二台阶部分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刀槽,
所述第二侧部包括从所述第一胎面端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刀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刀槽在所述第一侧部内形成终端,
所述第二刀槽在所述第二侧部内形成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胎壁部包括将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连接的隆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分别比所述隆起部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6~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胎肩横沟连接的凹部,
所述凹部在比所述凹部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处具有轮胎周向的宽度变小的缩小部。
CN202310011494.2A 2022-02-17 2023-01-05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166049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3104A JP2023119951A (ja) 2022-02-17 2022-02-17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023104 2022-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4977A true CN116604977A (zh) 2023-08-18

Family

ID=85224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1494.2A Pending CN116604977A (zh) 2022-02-17 2023-01-0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6777A1 (zh)
EP (1) EP4230439A1 (zh)
JP (1) JP2023119951A (zh)
CN (1) CN11660497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5686B2 (ja) * 1994-06-09 2003-01-14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315366B2 (ja) * 1998-05-13 2002-08-19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80872B2 (ja) * 2007-12-20 2012-07-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91243B2 (ja) * 2011-07-29 2014-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4215246A1 (de) * 2014-08-01 2016-02-04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686446B2 (ja) * 2016-01-07 2020-04-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3509B1 (ja) * 2017-07-27 2018-12-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95244B2 (ja) * 2017-09-21 2022-07-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1185B2 (ja) 2018-08-02 2022-09-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44271B1 (ja) * 2018-09-14 2020-02-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03300B2 (ja) * 2019-12-12 2023-12-2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56777A1 (en) 2023-08-17
JP2023119951A (ja) 2023-08-29
EP4230439A1 (en)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9032B (zh) 轮胎
EP3015286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9130709B (zh) 轮胎
US11167597B2 (en) Tire
EP3560733B1 (en) Tire for preventing irregular tread wear
EP3539798B1 (en) Tyre
US10173476B2 (en) Pneumatic tire
EP3290234B1 (en) Tire
EP3375633B1 (en) Tire
EP3269567B1 (en) Tire
CN107539029B (zh) 轮胎
KR102569780B1 (ko) 타이어
CN111137072A (zh) 轮胎
US11135878B2 (en) Tire
CN113715559A (zh) 不平整地面行驶用的两轮车用轮胎
JP6888366B2 (ja) タイヤ
EP3695988B1 (en) Pneumatic tyre, tyre mol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neumatic tyre using the same
CN108437703B (zh) 轮胎
CN116604977A (zh) 充气轮胎
EP3895914B1 (en) Tyre
CN111267554B (zh) 轮胎
US11731462B2 (en) Tire
EP3988336B1 (en) Tire
CN112238711B (zh) 轮胎
CN111469607B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