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1980A -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1980A
CN116601980A CN202180081330.6A CN202180081330A CN116601980A CN 116601980 A CN116601980 A CN 116601980A CN 202180081330 A CN202180081330 A CN 202180081330A CN 116601980 A CN116601980 A CN 116601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peater
data
mode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13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杉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01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19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3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power saving comm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04W52/02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switching on or off only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circuit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access
    • H04W74/06Scheduled access using po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反复取得规定的数据,一边切换第一模式与功耗比第一模式低的第二模式,一边进行动作;以及中继器,一边切换第三模式与功耗比第三模式低的第四模式,一边进行动作,中继器在特定时间内,在第三模式下,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并在发送了轮询信号后,在特定时间内,过渡至第四模式,并且,在经过特定时间之前,过渡至第三模式,终端在具有规定的数据的期间,以第一模式进行动作,并在将规定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后,过渡至第二模式。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利用LPWA(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率广域)等构建无线网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进行中继来扩大通信区域。作为例子,考虑由搭载有传感器的终端以一定间隔,将由传感器取得的感测数据报告给基站。在该例子中,只要终端将感测数据报告给中继器,并由中继器将感测数据报告给基站即可。
在此,就功耗而言,因为传感器及终端分别仅是以一定间隔进行感测及报告,所以终端在不进行报告的时段,能够使动作暂停,因此,能够降低其功耗。但是,如图1A所示,中继器不知道来自终端的报告何时会到来,因此,无法使动作暂停。因此,中继器不太能够降低其功耗。
相对于此,如图1B所示,只要使终端及中继器这两者的定时与基站等管理基准定时的设备的定时同步,使得终端及中继器的动作暂停定时一致,则中继器也能够使动作暂停。以该方式利用定时同步的技术例如已记载于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在上述例子中,因为终端以一定间隔报告感测数据,所以中继器能够利用定时同步而使动作暂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5446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当终端及中继器不同步时,中继器仍然难以使动作暂停。
本公开的非限定性的实施例有助于提供如下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即使终端及中继器不同步,也能够不大幅延迟地对来自终端的数据进行中继,且通过由中继器及终端使动作暂停,能够实现中继器及终端的省电化。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具备数据产生装置,从所述数据产生装置反复取得规定的数据,一边切换第一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第二模式,一边进行动作;以及中继器,能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一边切换第三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三模式低的第四模式,一边进行动作,所述中继器在特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将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并在发送了所述轮询信号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并且,在经过所述特定时间之前,从所述第四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三模式,所述终端在具有所述规定的数据的期间,以所述第一模式进行动作,并在对所述轮询信号作出响应而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中继器后,从所述第一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二模式。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是包括终端和中继器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终端具备数据产生装置,从所述数据产生装置反复取得规定的数据,一边切换第一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第二模式,一边进行动作,所述中继器能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一边切换第三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三模式低的第四模式,一边进行动作,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中继器在特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将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所述中继器在发送了所述轮询信号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所述中继器在经过所述特定时间之前,从所述第四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三模式;所述终端在具有所述规定的数据的期间,以所述第一模式进行动作;所述终端在对所述轮询信号作出响应而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中继器后,从所述第一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二模式。
应予说明,这些总括性的或具体的方式可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电脑程序或记录介质实现,也可由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电脑程序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即使终端及中继器不同步,也能够不大幅延迟地对来自终端的数据进行中继,且通过由中继器使动作暂停,能够实现中继器的省电化。
将由说明书及附图清楚呈现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进一步的优点及效果。上述优点和/或效果分别由若干个实施方式以及说明书及附图所记载的特征提供,但未必需要为了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同特征而全部提供。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相关技术的图。
图1B是用于说明相关技术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例的概要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包含终端、中继器及基站的通信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一例的序列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二例的序列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三例的序列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四例的序列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五例的序列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的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的图。
图10C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的图。
图10D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另一例的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基于图11的层次构造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基于图11的层次构造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另一例的时序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3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3C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3D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3E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设定图13A~图13E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流程的一例的序列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5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5C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5D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例的序列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经由基站并经由中继器在终端间进行通信的例子、以及经由中继器而不经由基站在终端间进行通信的例子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一例的序列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二例的序列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三例的序列图。
图21A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轮询间隔的一例的图。
图21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轮询间隔的另一例的图。
图21C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轮询间隔的又一例的图。
图21D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中继器的轮询间隔的又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是,有时会省略过于详细的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广为人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或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其理由在于:避免以下的说明无必要地变得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此外,提供附图及以下的说明的目的在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并无由此对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题进行限定的意图。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2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概要。图2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例的概要的时序图(timing diagram)。图2表示终端1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的报告、以及终端2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的报告的例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虚线间的间隔表示1秒。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终端1及终端2(更具体而言,终端1及终端2各自所具备并搭载或连接的传感器1(未图示)及传感器2(未图示))在时序图的上升沿的定时进行感测。而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中继器在时序图的上升沿的定时收集数据。时序图的高(High)期间及低(Low)期间分别表示后述的稳定模式及动作暂停模式。
终端1所搭载或连接的传感器1以一定间隔(例如在图2中,每隔7秒)测量(感测)对象物的温度等,并将该感测数据与取得该感测数据的日期一起发送至终端1。终端1将从传感器1接收到的感测数据与取得该感测数据的日期关联地存储于内部存储器(或者,其他的存储装置)。此外,以下将感测数据与取得该感测数据的日期作为组合,对感测数据及日期的数据进行处理,不提及取得感测数据的日期。
同样地,终端2所搭载或连接的传感器2以一定间隔(例如在图1中,每隔11秒)测量(感测)其他对象物的温度等,并将该感测数据发送至终端2。终端2将从传感器2接收到的感测数据存储于内部存储器(或者,其他的存储装置)。
在该例子中,中继器以一定间隔(例如在图2中,每隔5秒),将用于确认终端1是否具有感测数据的信号发送至终端1。同样地,中继器以一定间隔,将用于确认终端2是否具有感测数据的信号发送至终端2。以下,将用于确认某个通信装置是否具有感测数据等被给予的数据的上述信号称为“轮询信号”。轮询信号有时以一定间隔被发送,有时也以规则的间隔被发送,或者有时还以不规则的间隔被发送。
若中继器将图2所示的第一个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1,则终端1会以3秒的时延,将内部存储器所存储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以用于中继,并删除感测数据。同样地,若中继器将第一个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2,则终端2会以4秒的时延,将内部存储器所存储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以用于中继,并删除感测数据。
终端1在发送感测数据后,从作为通常的动作模式的稳定模式过渡(切换)至功耗比稳定模式低的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传感器1下一次感测温度等的感测定时(下一感测定时)为止。同样地,终端2在发送感测数据后,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然后,终端1及终端2分别在下一感测定时,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本说明书中,将传感器进行感测的严格的某个定时与传感器下一次进行感测的严格的定时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感测间隔”。
另一方面,中继器在发送第一个轮询信号后,在用于从终端1及终端2接收感测数据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1及终端2这两者接收到感测数据,因此,将这两者的感测数据中继(发送)至基站(未图示)。中继器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基站后,从作为通信的动作模式的稳定模式过渡至功耗比稳定模式低的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在本说明书中,将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严格的某个定时与中继器下一次发送轮询信号的严格的定时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轮询间隔”。
若在从中继器发送第一个轮询信号起经过了5秒的轮询间隔后,中继器将第二个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1,则终端1会以1秒的时延,将内部存储器所存储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以用于中继。同样地,若中继器将第二个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2,则终端2因为处于动作暂停模式(不具有感测数据),所以不会向中继器进行报告。
终端1在发送感测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然后,终端1及终端2分别在下一感测定时,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
中继器在发送第二个轮询信号后,在用于从终端1及终端2接收感测数据的规定期间内,仅从终端1接收到感测数据,因此,仅将该感测数据中继(发送)至基站。中继器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基站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若在从中继器发送第二个轮询信号起经过了轮询间隔后,中继器将第三个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1,则终端1因为处于动作暂停模式(不具有感测数据),所以不会向中继器进行报告。同样地,若中继器将第三个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2,则终端2会以3秒的时延,将内部存储器所存储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以用于中继。
终端1保持动作暂停模式直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终端2在发送感测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终端1及终端2分别在下一感测定时,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
中继器在发送第三个轮询信号后,在用于从终端1及终端2接收感测数据的规定期间内,仅从终端2接收到感测数据,因此,仅将该感测数据中继(发送)至基站。中继器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基站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以后,在中继器发送了图2所示的第四个轮询信号及第五个轮询信号时,也反复执行相同的处理。
以上的处理可简单地归纳为,在该例子中,中继器以(大致)一定间隔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并在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后,向终端确认终端是否具有感测数据。只要终端具有感测数据,则中继器会令终端发送感测数据,并将感测数据例如中继至基站。直到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为止(只要具有感测数据)终端都处于稳定模式,并且,终端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此外,在上述处理中,虽然从终端取得感测数据到中继器从终端取得感测数据为止,会产生时延,但是在将例如气温、物体的温度等这样的不易急剧变化的对象作为感测对象的情况下,能够允许某种程度的时延。若将中继器的轮询间隔设为X秒,则时延可被抑制为,最大为X秒。
如上所述,中继器一边切换稳定模式与动作暂停模式,一边进行动作,若在特定时间(轮询间隔)内,在稳定模式下发送轮询信号,则至少会在发送轮询信号后,在特定时间内,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并在经过特定时间之前,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即,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终端一边切换稳定模式与动作暂停模式,一边进行动作,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以稳定模式进行动作,并在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而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之后,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此外,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由此,即使终端及中继器不同步,也能够不大幅产生时延地对来自终端的感测数据进行中继,且通过由中继器及终端使动作暂停,能够实现中继器及终端的省电化。另外,由此,即使终端并非以一定间隔向中继器进行报告,通过由中继器及终端使动作暂停,也能够实现中继器及终端的省电化。此外,在上述内容中,虽然作为终端报告给中继器的数据的一例说明了由终端所具备的传感器取得的感测数据,但是此种数据并不限定于感测数据,产生此种数据的装置(数据产生装置)也并不限定于传感器。在以下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此种数据及数据产生装置的另一例。
[实施方式1]
接着,参照图3~图15D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结构及动作。
<无线通信系统>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所示,无线通信系统2包含基站、一个以上的中继器及一个以上的终端。此外,以下有时将基站、中继器及终端总称为“通信装置”,并在各种附图中,将中继器表述为“中继”。图3所示的带有箭头的线表示通信装置间的连接。在图3中,虽然存在六个中继器A-1~中继器A-6,并存在三个终端B-1~终端B-3,但是中继器的数量及终端的数量并不分别限定为六个及三个。
在实施方式1中,主要设想如下的上行方向的数据发送,该上行方向的数据发送是指从搭载或连接有作为数据产生装置的传感器等的终端向中继器无线发送由传感器等取得的(感测)数据。接着,从终端接收到数据的中继器经由一个以上的其他中继器或者直接将接收到的数据中继(发送)至基站。
<包含终端、中继器及基站的通信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包含终端、中继器及基站的通信装置30的基本结构的一例的方框图。
通信装置30包括控制装置31、存储装置32、无线机33及天线34作为基本结构。通信装置30当然也包括编码器、解码器等其他的众所周知的结构要素。
控制装置31由控制器、处理器等构成。控制装置31例如通过执行存储装置32所存储的程序命令,对数据进行处理,或对通信装置30的结构要素及整体动作进行控制。
存储装置32包含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缓存、硬盘等。存储装置32暂时或永久地存储通信装置30进行动作所需的数据、用于对通信装置30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的程序命令、在通信装置30的动作中已接收、已发送、已产生等(接收、发送、产生等)的数据及这些处理所需的数据等。
无线机33由众所周知的接收机、发送机、收发机等构成。无线机33为了经由天线34进行发送而对应发送的基带信号进行调制等,产生无线频率信号。另外,无线机33对经由天线34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解调等,获取基带信号。
天线34将由无线机33产生的无线频率信号作为无线电波,向例如作为发送目的地的通信装置发送。另外,天线34将从其他的通信装置(天线)发送的无线频率信号作为无线电波而予以接收。
<终端的动作>
作为终端的通信装置30(以下,终端)具备传感器作为数据产生装置,并有线或无线地连接于此种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作为内置组件或外置组件的传感器。此种传感器能够测量(感测)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对象者/对象物的心率、呼吸、温度、运动等。此外,代替传感器或除了传感器之外,终端还可以作为数据产生装置而包括麦克风、相机、按钮、小键盘、开关等,并连接于此种麦克风、相机、按钮、小键盘、开关等。
终端以一定间隔或者规则的间隔或不规则的间隔,例如从传感器取得已由传感器取得的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将该感测数据存储于终端的存储装置32。该感测间隔例如被预先决定,并存储于传感器及终端的存储装置32。感测间隔也可以由终端的操作员等根据需要而变更,并存储于传感器及终端的存储装置32。而且,终端若从作为中继器的通信装置30(以下,中继器)无线地接收到轮询信号,则会将终端的存储装置32所存储的感测数据无线地发送至发送了轮询信号的中继器。终端会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之后,从终端的存储装置32删除该感测数据。根据状况,有时在终端的存储装置32中保留有多个感测数据。在此情况下,终端在从中继器接收到轮询信号时,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全部发送至中继器,也可以仅将多个感测数据中的最新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或者还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中的按照从新到旧的顺序排列出的规定数量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无论如何,终端会在发送感测数据后,从终端的存储装置32将多个感测数据全部删除。此外,代替将感测数据删除,终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对所发送的感测数据标记已发送旗标。在此情况下,终端在从中继器接收到轮询信号时,也可以将未标记有已发送旗标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并对该感测数据标记已发送旗标,每当经过规定期间,将标记有已发送旗标的感测数据删除。此外,在终端包括麦克风、相机、按钮、小键盘、开关等作为数据产生装置的情况下,此种数据产生装置除了取得感测数据以外,还取得例如因电话呼叫、按钮按下、声音输入、图像输入、死活监视等而定期地产生的报告等的数据,终端能够从数据产生装置取得此种数据。
终端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之后,从可执行发送、接收及监听的全部功能的稳定模式过渡至功耗比稳定模式低的动作暂停模式,该监听是指,以能够在不收发数据的空闲期间接收发往该终端的数据的方式持续等待。通过进行休眠(停止向无线机33或其他电路供应电源(将无线机33或其他电路的电源断开)),将无线机33或其他电路的动作时钟延迟等,限制发送、接收及监听的一部分功能的执行,由此实现该过渡。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终端所连接的传感器下一次感测温度等的定时(下一感测定时)为止。然后,终端在下一感测定时,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以从终端所连接的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在本说明书中,下一感测定时是指比传感器进行感测的严格的定时早规定时间(例如,1秒)的时间点,而并非传感器进行感测的严格的定时。可设定能够实现终端的省电化的任意时间作为规定时间。
终端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保持稳定模式,并等待来自中继器的轮询信号。
终端会反复进行感测数据的取得、轮询信号的接收、感测数据的发送/删除、向动作暂停模式的过渡以及向稳定模式的过渡等。
另外,在终端的存储装置32中,有时存储有(即,终端已掌握)表示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它们的层次等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有时未存储有(即,终端未掌握)该网络拓扑结构。
<中继器的动作>
中继器以一定间隔或者规则的间隔或不规则的间隔,将轮询信号无线地发送至其他的通信装置,该轮询信号用于确认其他的通信装置(例如,终端或其他的中继器)是否具有(存储有)应发送至中继器的数据。接着,中继器在发送轮询信号后,在用于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数据的规定期间(例如,3秒)中,等待来自其他的通信装置的数据。
当中继器在规定期间内,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例如,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会将接收到的数据无线地中继(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例如,作为基站的通信装置30(以下,基站)或其他的中继器)。接着,中继器在将数据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后,在该轮询间隔内,从可执行发送、接收及监听的全部功能的稳定模式过渡至功耗比稳定模式低的动作暂停模式,该监听是指,以能够在不收发数据的空闲期间接收发往该中继器的数据的方式持续等待。通过进行休眠(停止向无线机33或其他电路供应电源(将无线机33或其他电路的电源断开)),将无线机33或其他电路的动作时钟延迟等,限制发送、接收及监听的一部分功能的执行,由此实现该过渡。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中继器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再次发送轮询信号。
另一方面,当中继器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也可以在经过规定期间后,在该轮询间隔内,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中继器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从动作暂停模式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再次发送轮询信号。此外,也可以是,在未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不执行向动作暂停模式的过渡,中继器保持稳定模式。其理由在于:即使是仅在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也能够实现中继器的省电化。
当以轮询间隔被发送了轮询信号的作为发送目的地的其他的通信装置具有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将从该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的感测数据存储于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轮询间隔例如被预先决定,并存储于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轮询间隔也可以由中继器的操作员等根据需要而变更,并存储于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而且,中继器若从另一通信装置无线地接收到轮询信号,则会将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所存储的感测数据无线地发送至发送了轮询信号的另一通信装置。中继器会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后,从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删除该感测数据。根据状况,有时在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中保留有多个感测数据。在此情况下,中继器在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时,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全部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也可以仅将多个感测数据中的最新的感测数据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或者还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中的按照从新到旧的顺序排列出的规定数量的感测数据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无论如何,中继器会在发送感测数据后,从终端的存储装置32将多个感测数据全部删除。此外,代替将感测数据删除,中继器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对所发送的感测数据标记已发送旗标。在此情况下,中继器在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时,也可以将未标记有已发送旗标的感测数据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并对该感测数据标记已发送旗标,每当经过规定期间,将标记有已发送旗标的感测数据删除。
中继器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保持稳定模式,并等待来自其他中继器或基站的轮询信号。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是指比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严格的定时早规定时间(例如,1秒)的时间点,而并非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严格的定时。可设定能够实现中继器的省电化的任意时间作为规定时间。
中继器有时会同时(例如,通过广播)或依次(例如,大致同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多个通信装置。在此情况下,存在以下的三个选项。
作为第一选项,若中继器在规定期间内,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则中继器会将接收到的数据中继(发送)至其他的通信装置。接着,中继器在发送了接收到的全部的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作为第二选项,若中继器在规定期间内,从一部分的通信装置而非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则中继器会仅将接收到的数据中继(发送)至其他的通信装置。接着,中继器在仅发送了接收到的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外,也可以是,在从一部分的通信装置而非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不执行向动作暂停模式的过渡,中继器保持稳定模式。其理由在于:即使是仅在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也能够实现中继器的省电化。
作为第三选项,若中继器在规定期间内,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均未接收到数据,则中继器会在经过规定期间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外,也可以是,在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均未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不执行向动作暂停模式的过渡,中继器保持稳定模式。其理由在于:即使是仅在从全部的多个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也能够实现中继器的省电化。
在中继器的存储装置32中,有时存储有(即,中继器已掌握)表示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它们的层次等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有时未存储有(即,中继器未掌握)该网络拓扑结构。
<基站的动作>
基站若从中继器接收到数据,则会根据目的,经由一个以上的中继器将数据发送至对象终端(详细而言,参照以下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或将数据发送至云端,以用于所谓的大数据的处理或分析。
在基站的存储装置32中,有时存储有(即,基站已掌握)表示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它们的层次等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有时未存储有(即,基站未掌握)该网络拓扑结构。
<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一例>
接着,参照图5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一例。图5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一例的序列图。
图5所示的中继器A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6,图5所示的终端B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1。
在步骤S401中,终端B所连接的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402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403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终端B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在步骤S404中,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中继器A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405中,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例如,图3中的中继器A-4)或基站,并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因此,中继器A至少在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后,在该轮询间隔内,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406中,在终端B处于动作暂停模式的期间,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因此,终端B不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不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
当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的情况下,在步骤S407中,中继器A在经过规定期间后,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因此,中继器A在未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也会从稳定模式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外,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407中的过渡,中继器A也可以保持稳定模式。
终端B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408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终端B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在步骤S409中,终端B等待来自中继器A的轮询信号。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410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411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终端B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在步骤S412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中继器A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413中,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其他中继器或基站,并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之后,反复执行相同的处理。例如,终端B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414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在第一例中,当在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时出现通信错误的情况下,中继器A只要认为终端B不具有感测数据并进行动作即可,终端B只要认为中继器A并未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并进行动作即可。
在第一例中,当在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时出现通信错误的情况下,中继器A只要认为终端B不具有感测数据并进行动作即可,终端B只要认为已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并进行动作即可。因此,在此情况下,虽然缺失一个感测数据,但是无线通信系统2只要允许极少数据的缺失并继续进行动作即可。
在第一例中,有时在终端的存储装置32中保留有多个感测数据。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终端在从中继器接收到轮询信号时,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全部发送至中继器,也可以仅将多个感测数据中的最新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或者还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中的按照从新到旧的顺序排列出的规定数量的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
<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二例>
接着,参照图6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二例。图6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二例的序列图。
图6所示的中继器A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6,图6所示的终端B-1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1,图6所示的终端B-X(X为2以上的整数)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2或图3未表示的终端。此处,终端B-1~终端B-X各自能够与上述图5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终端同样地进行动作,中继器A能够与上述图5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同样地进行动作。
在步骤S501中,终端B-1所连接的传感器-1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1。即,终端B-1从传感器-1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502中,终端B-X所连接的传感器-X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X。即,终端B-X从传感器-X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503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在步骤S503’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X。这些轮询信号可以同时(例如,通过广播)被发送至多个终端,或者也可以依次(例如,大致同时)被发送至多个终端。在中继器A依次发送轮询信号的情况下,只要在更短的期间内,发送发往终端B-1~终端B-X的轮询信号,则中继器A可在更长时间的期间内,使动作暂停。
因为终端B-1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504中,终端B-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1接收到感测数据。
在终端B-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在步骤S505中,终端B-1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因为终端B-X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506中,终端B-X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X接收到感测数据。
在终端B-X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在步骤S507中,终端B-X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在中继器A从终端B-1及终端B-X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508中,中继器A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例如,图2中的中继器A-4)或基站,并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终端B-X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509中,传感器-X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X。即,终端B-X从传感器-X取得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510中,在终端B-1处于动作暂停模式的期间,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1。因此,终端B-1不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从终端B-1接收到感测数据。在步骤S510’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X。这些轮询信号可以同时(例如,通过广播)被发送至多个终端,或者也可以依次(或者,大致同时)被发送至多个终端。
因为终端B-X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511中,终端B-X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X接收到感测数据。
终端B-X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在步骤S512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中继器A虽然未从终端B-1接收到感测数据,但是从终端B-X接收到感测数据,因此,在之后的步骤S513中,中继器A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并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终端B-1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514中,传感器-1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1。即,终端B-1从传感器-1取得感测数据。
终端B-1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并在步骤S515中,等待来自中继器A的轮询信号。
终端B-X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516中,传感器-X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X。即,终端B-X从传感器-X取得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517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1。在步骤S517’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X。这些轮询信号可以同时(例如,通过广播)被发送至多个终端,或者也可以依次(或者,大致同时)被发送至多个终端。
因为终端B-1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518中,终端B-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1接收到感测数据。
在终端B-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已到达下一感测定时,因此,终端B-1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在步骤S519中,传感器-1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1。即,终端B-1从传感器-1取得感测数据。而且,终端B-1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等待来自中继器A的轮询信号。
因为终端B-X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520中,终端B-X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X接收到感测数据。
终端B-X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后,在步骤S521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中继器A在从终端B-1及终端B-X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522中,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并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之后,反复执行相同的处理。
在第二例中,在多个终端B-1~终端B-X中的两个以上的终端对来自中继器A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这些信号发生冲突。为了避免此种冲突,可以使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码分多址方式)、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频分多址)(频分多址方式)、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时分多址方式)等。
<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三例>
接着,参照图7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三例。图7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三例的序列图。在第三例中,设为,对于来自终端B的数据的发送,中继器A回送表示数据已从终端B到达中继器A的ACK(Acknowledgement,应答)信号,并且,终端B在未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不重发数据。
图7所示的中继器A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6,图7所示的终端B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1。此处,终端B能够与上述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终端同样地进行动作,中继器A能够与上述图5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同样地进行动作。
在步骤S601中,终端B所连接的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602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603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604中,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并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例如,图3中的中继器A-4)或基站。接着,在步骤S605中,中继器A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当在从发送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例如,3秒)内,接收到在步骤S604中由中继器A发送的ACK信号的情况下,终端B在接收到ACK信号后,在步骤S606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终端B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607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608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609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610中,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并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接着,在步骤S611中,中继器A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处,假定因在步骤S610中发生了通信错误,ACK信号未到达终端B。
当(由于通信错误)在从发送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接收到在步骤S610中由中继器A发送的ACK信号的情况下,终端B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保持稳定模式。当在中继器A将ACK信号发送至终端B时出现通信错误的情况下,中继器A只要认为终端B已接收到ACK信号并进行动作即可,终端B只要认为中继器A未将ACK信号发送至终端B并进行动作即可。
在步骤S612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613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614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此处,假定因在步骤S614中发生了通信错误,感测数据未到达中继器A。
当(由于通信错误)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A在经过规定期间后,在步骤S615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外,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615中的过渡,中继器A也可以保持稳定模式。中继器A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因此,不会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在此情况下,中继器A认为终端B不具有感测数据并进行动作,终端B认为已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并进行动作。因此,在此情况下,虽然缺失一个感测数据,但是无线通信系统2只要允许极少数据的缺失并继续进行动作即可。
之后,反复执行相同的处理。
<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四例>
接着,参照图8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四例。图8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四例的序列图。在第四例中,对于来自终端B的数据的发送,中继器A回送表示数据已从终端B到达中继器A的ACK信号,并且,终端B在未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重发数据。
图8所示的中继器A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6,图8所示的终端B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1。此处,终端B能够与上述图5~图7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终端同样地进行动作,中继器A能够与上述图5~图7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同样地进行动作。
在步骤S701中,终端B所连接的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702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703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在中继器A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704中,中继器A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并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例如,图3中的中继器A-4)或基站。接着,在步骤S705中,中继器A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当在从发送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接收到在步骤S704中由中继器A发送的ACK信号的情况下,终端B在接收到ACK信号后,在步骤S706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终端B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707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708中,中继器A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709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中继器A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710中,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并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接着,在步骤S711中,中继器A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处,假定因在步骤S710中发生了通信错误,ACK信号未到达终端B。
当(由于通信错误)在从发送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能够接收到在步骤S710中由中继器A发送的ACK信号的情况下,终端B在步骤S712中,将感测数据重发至中继器A。此处,中继器A因处于动作暂停模式而不会接收感测数据,因此,不会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
因此,因为终端B在从重发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接收到ACK信号,所以在步骤S713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反复重发至中继器A。
可以是,无限制地反复进行由终端B进行的感测数据的重发,直到来自中继器A的ACK信号到达终端B为止,或者也可以是,反复进行由终端B进行的感测数据的重发,直到达到规定的上限重发次数为止。
在步骤S714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715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716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此处,假定因在步骤S716中发生了通信错误,感测数据未到达中继器A。
在(由于通信错误)未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A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保持稳定模式并待机,直到下一个轮询信号的发送为止。此外,在此情况下,中继器A也可以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
中继器A未接收到感测数据,因此,不会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
因此,因为终端B在从重发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接收到ACK信号,所以在步骤S717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重发至中继器A。
中继器A在直到下一个轮询信号的发送为止进行待机的期间,能够在步骤S718中,接收所重发的感测数据。
中继器A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719中,将ACK信号回送至终端B,并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作为其上位的通信装置的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接着,在步骤S720中,中继器A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当在从重发感测数据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接收到在步骤S720中由中继器A发送的ACK信号的情况下,终端B在接收到ACK信号后,在步骤S721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之后,反复执行相同的处理。
在第四例中,当在来自中继器A的ACK信号未到达终端B,且终端B在将感测数据的重发进行一次以上的期间内取得了下一个感测数据的情况下,终端B也可以停止感测数据的重发。此时,终端B也可以从存储装置32删除感测数据。
在第四例中,在对于来自终端B的数据的发送,中继器A回送了ACK信号,而终端B未接收到ACK信号的情况下,重发数据,因此,能够降低数据缺失的概率。
<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五例>
接着,参照图9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五例。图9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与中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五例的序列图。
图9所示的中继器A-1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4,图9所示的中继器A-2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6,图9所示的终端B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1。此处,终端B能够与上述图5~图8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终端同样地进行动作,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各自能够与上述图5~图8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同样地进行动作。
在步骤S801中,终端B所连接的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802中,中继器A-2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803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中继器A-2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终端B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后,在步骤S804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中继器A-2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等待来自中继器A-1的轮询信号。
在步骤S805中,中继器A-1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2。
因为中继器A-2具有从终端B接收到的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806中,中继器A-2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中继器A-1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中继器A-2接收到感测数据。
中继器A-2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后,在步骤S807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2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中继器A-1在从中继器A-2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808中,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其他的中继器(例如,图3中的中继器A-2)或基站,并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1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中继器A-2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809中,中继器A-2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与上述例子同样地,在终端B处于动作暂停模式的情况下,中继器A-2不会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在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A-2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有时会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或者也有时接收不到该感测数据。无论如何,与上述例子同样地,假定在经过规定期间后,在步骤S810中,中继器A-2已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
中继器A-1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811中,在中继器A-2处于动作暂停模式的期间,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中继器A-2。因此,中继器A-2不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不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
当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未从中继器A-2接收到感测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A-1在经过规定期间后,在步骤S812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1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此外,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812中的过渡,中继器A-1也可以保持稳定模式。
终端B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813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终端B在具有感测数据的期间,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并在步骤S814中,等待来自中继器A-2的轮询信号。
中继器A-2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815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终端B。
因为终端B具有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816中,终端B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中继器A-2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
终端B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后,在步骤S817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下一感测定时为止。
中继器A-2在从终端B接收到感测数据后,不会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而是等待来自中继器A-1的轮询信号。
中继器A-1在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并在步骤S818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中继器A-2。
因为中继器A-2具有从终端B接收到的感测数据,所以在步骤S819中,中继器A-2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中继器A-1在从发送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中继器A-2接收到感测数据。
中继器A-2在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后,在步骤S820中,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2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中继器A-1在从中继器A-2接收到感测数据后,在步骤S821中,恰当地将感测数据中继至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并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动作暂停模式持续到中继器A-1发送轮询信号的下一定时为止。
之后,反复执行相同的处理。例如,终端B在下一感测定时,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822中,传感器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即,终端B从传感器取得感测数据。
虽然在第五例中是存在两段的中继器,但是也可以存在三段以上的中继器。例如,当在上述中继器A-1的上位,还存在中继器A-0的情况下,中继器A-1能够与中继器A-2针对中继器A-1的动作同样地,对于中继器A-0进行动作。另外,在第五例中,也可以是代替中继器A-1而存在基站,基站也可以与中继器A-1同样地进行动作。
<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0A~图10D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图10A~图10D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例子的图。在图10A所示的例子中,虚线间的间隔表示1秒。另外,在如图10A所示的例子中,终端B(更具体而言,终端B所具备的传感器)在时序图的上升沿的定时进行感测。而且,在如图10A所示的例子中,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在时序图的上升沿的定时收集数据。时序图的高期间及低期间分别表示稳定模式及动作暂停模式。
图10A~图10D所示的中继器A-1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中继器A-3,图10A~图10D所示的中继器A-2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A-6,图10A~图10D所示的终端B例如可以是图3所示的终端B-1。另外,例如可以是,图10C所示的中继器A-3及基站分别是图3未表示的中继器及基站。此处,终端B能够与上述图5~图9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终端同样地进行动作,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各自能够与上述图5~图9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同样地进行动作。
如图10A所示,终端B能够连接于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这两者。
另外,如图10A所示,假定终端B(所连接的传感器)的感测间隔为7秒,中继器A-1的轮询间隔为11秒,中继器A-2的轮询间隔为5秒。
在此种状况下,终端B能够不固定中继的连接,而是以利用有最早实现中继的可能性的路径进行中继的方式,选择发送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中继器。
例如,对于图10A所示的第一个被取得的感测数据,终端B能够选择时延小的中继器A-2作为该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另外,例如对于图10A所示的第二个被取得的感测数据,终端B能够选择时延小的中继器A-2作为该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另外,例如对于图10A所示的第三个被取得的感测数据,终端B能够选择时延小的中继器A-2作为该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另外,例如对于图10A所示的第四个被取得的感测数据,终端B能够选择时延小的中继器A-1作为该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
此处,上述路径(中继器)的选择是以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均具有最终通向基站的路径为前提的。即,不具有通向上位的路径的中继器不会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例如,在图10B及图10C所示的实例中,终端B从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中,选择发送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中继器。另一方面,在图10D所示的实例中,中继器A-2不具有通向基站的路径,因此,中继器A-2不会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终端B必然会选择中继器A-1作为发送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中继器。
虽然在图10A~图10D所示的例子中,是两个中继器能够连接于终端B,但是在三个以上的中继器能够连接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B当然也会与上述同样地,能够从三个以上的中继器中,选择时延最小的中继器。
另外,在中继器能够连接于多个其他的中继器的情况下,中继器当然也会与终端同样地,能够从多个其他的中继器中,选择发送感测数据的中继器。
根据上述结构,从终端的观点出发,对于来自多个中继器的轮询,通过将数据发送至最早能够发送数据的发送目的地中继器,能够使终端处于动作暂停模式的时间较长,从而能够实现终端的省电化。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从中继器的观点出发,可以将多个中继器中的一部分的中继器的轮询间隔设为较长,也能够避免此种中继器的电池耗尽或无线错误等风险。
<终端、与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另一例>
接着,参照图11说明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另一例。图11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路径选择的另一例的图。
图11所示的终端组、中继器组及基站分别与例如图3所示的终端组、中继器组及基站相同。此处,图11所示的终端组各自能够与上述图5~图10D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终端同样地进行动作,图11所示的中继器组各自能够与上述图5~图10D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同样地进行动作。
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各自能够如图11中的箭头所示那样连接于其他的通信装置。另外,如图11所示,对通信装置分别设定了层次。通信装置各自掌握自身的层次,假定层次编号采用0以上的整数。此处,通信装置的层次编号表示从层次编号为0的基站算起的层次的深度。此外,虽然在此是在设置中继器时设定层次,但是在进行基站部署设计的情况下,可最初就设定层次,在不进行基站部署设计的情况下,通过使通信装置最初进入初始模式来设定层次。关于该内容,将参照图13A~图13E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在该例子中,在有来自下位层次的(即,表示处于哪个层次的层次编号大的)通信装置的对于轮询信号的响应的情况下,若有上位层次的(即,层次编号小的)通信装置,则中继器对上位层次的通信装置进行中继。此处,中继器将中继器的层次编号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下位层次的通信装置。另外,接收到轮询信号的通信装置在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小于该通信装置的层次编号的情况下,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
例如,在层次编号为3的中继器A-6将包含层次编号“3”的轮询信号发送至层次编号为4的终端B-1的情况下,因为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3”小于终端B-1的层次编号“4”,所以终端B-1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接着,在中继器A-6从终端B-1接收到感测数据,且层次编号为2的中继器A-4将包含层次编号“2”的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6的情况下,因为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2”小于中继器A-6的层次编号“3”,所以中继器A-6对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4。
接收到轮询信号的通信装置并非仅能够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具有仅比该通信装置的层次编号小1的层次编号的通信装置,也可以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具有比该通信装置的层次编号小2以上的层次编号的通信装置。
例如,终端B-1下属于层次编号为3的中继器A-6,并且下属于层次编号为2的中继器A-3。在此种状况下,终端B-1既从中继器A-6接收轮询信号,也从中继器A-3接收轮询信号。在此情况下,即使原本预定使用经由中继器A-6的路线进行轮询信号的发送及感测数据的发送,终端B-1仍可以在从中继器A-3接收到轮询信号时,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3。
同样地,代替层次编号为2的中继器A-4,中继器A-6也可以将感测数据中继至层次编号为1的中继器A-2。
这样,有时存在多条中继路线,在此情况下,若通信装置已掌握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拓扑结构,则例如也可以基于直到作为感测数据的最终目的地的基站为止的跳转数来选择最短路线。
以上述方式跳过层次,能够缩短路线,但是最短路线未必是最佳路线。其理由在于,例如还存在如下状况,即,最短路线的无线通信质量不佳,或在上位层次中路线长度颠倒。因此,通信装置在已掌握此种状况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最短路线以外的路线。
另外,也可以是,若通信装置过去已从层次编号为X的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则即使从层次编号为X+1的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通信装置也不会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另一通信装置,而是等待来自其他的通信装置的轮询信号。而且,也可以是,若在从另一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算起的规定期间内,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则通信装置将感测数据发送至该其他的通信装置,若在规定期间内未从其他的通信装置接收到轮询信号,则通信装置将感测数据发送至该另一通信装置。例如,通信装置将关于与其他的通信装置之间的过去的通信的历史数据(包含其他的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及层次编号等)存储于存储装置,基于历史数据来选择作为发送目的地的通信装置,这样,能够使用最短路线来发送感测数据。
另外,代替选择时延(最)小的其他的通信装置作为发送目的地,通信装置也可以基于通信质量(无线电波状况(强弱)等),选择作为发送目的地的通信装置。
因此,通信装置也可以基于由通信装置存储于其存储装置32中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拓扑结构,决定对从多个中继器接收到的轮询信号中的哪个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基于该决定来选择作为发送目的地的通信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中继器的设置方式无关地构建最佳的网络拓扑结构。
<基于层次构造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2A及图12B说明基于图11的层次构造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例。图12A及图12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基于图11的层次构造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例子的时序图。图12A及图12B分别表示使用不同的路线对数据进行中继的第一情景及第二情景。
首先,说明第一情景。
在步骤S1101中,终端B-1所连接的传感器-1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1。即,终端B-1从传感器-1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1102中,中继器A-6将中继器A-6的层次“3”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
因为终端B-1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3”小于终端B-1的层次编号“4”,所以在步骤S1103中,终端B-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
在步骤S1104中,中继器A-3将中继器A-3的层次编号“2”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但是,如上所述,终端B-1对在步骤S1102中由中继器A-6发送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已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因此,不会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3。
在步骤S1105中,中继器A-4将中继器A-4的层次编号“2”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6。
因为中继器A-6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2”小于中继器A-6的层次编号“3”,所以在步骤S1106中,中继器A-6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4。
在步骤S1107中,中继器A-5将中继器A-5的层次编号“2”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6。在步骤S1108中,中继器A-2将中继器A-2的层次编号“1”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6。但是,如上所述,中继器A-6对在步骤S1105中由中继器A-4发送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已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4,因此,不会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5及中继器A-2。
在步骤S1109中,中继器A-2将中继器A-2的层次编号“1”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4。
因为中继器A-4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1”小于中继器A-4的层次编号“2”,所以在步骤S1110中,中继器A-4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
在步骤S1111中,基站将基站的层次编号“0”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2。或者,在预先决定了不包含层次编号的轮询信号为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的情况下,基站也可以将不包含层次编号“0”的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2。
因为中继器A-2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0”小于中继器A-2的层次编号“1”(或者,因为中继器A-2认为不包含层次编号的轮询信号是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所以在步骤S1112中,中继器A-2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基站。
这样,在第一情景中,感测数据从终端B-1依次经由中继器A-6、中继器A-4及中继器A-2而被报告给基站。
接着,说明第二情景。
在步骤S1151中,中继器A-6将中继器A-6的层次编号“3”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此处,假定终端B-1处于动作暂停模式。因此,终端B-1不会对来自中继器A-6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终端B-1过渡至稳定模式,在步骤S1152中,终端B-1所连接的传感器-1取得温度等感测数据并发送至终端B-1。即,终端B-1从传感器-1取得感测数据。
在步骤S1153中,中继器A-3将中继器A-3的层次编号“2”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
因为终端B-1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2”小于终端B-1的层次编号“4”,所以在步骤S1154中,终端B-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3。
在步骤S1155中,中继器A-1将中继器A-1的层次编号“1”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3。
因为中继器A-3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1”小于中继器A-3的层次编号“2”,所以在步骤S1156中,中继器A-3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
在步骤S1157中,基站将基站的层次编号“0”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1。或者,在预先决定了不包含层次编号的轮询信号为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的情况下,基站也可以将不包含层次编号“0”的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1。
因为中继器A-1具有感测数据,且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0”小于中继器A-1的层次编号“1”(或者,因为中继器A-1认为不包含层次编号的轮询信号是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所以在步骤S1158中,中继器A-1将感测数据发送至基站。
在步骤S1159中,中继器A-6将中继器A-6的层次编号“3”包含在轮询信号中,并将轮询信号发送至终端B-1。但是,如上所述,终端B-1对在步骤S1153中由中继器A-3发送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已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3,因此,不会将感测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
这样,在第二情景中,感测数据从终端B-1依次经由中继器A-3及中继器A-1而被报告给基站。
在第一情景中,虽然终端B-1将感测数据立即发送至中继器A-6即从结果上看更轮询信号被更早接收的中继器,但也可以是,终端B-1在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后,在规定期间等待来自其他的通信装置的轮询信号。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是,若终端B-1在规定期间内,从中继器A-3接收到轮询信号信,则因为更早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所以终端B-1决定对中继器A-6所发送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另外也可以是,在终端B-1在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后,在规定期间等待来自其他的通信装置的轮询信号的情况下,因为经由中继器A-3的路线为最短路线,所以如上述那样,终端B-1选择中继器A-3来代替中继器A-6。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情景中,考虑中继器A-6的无线电波状况及中继器A-3的无线电波状况,在中继器A-3的无线电波更强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终端B-1选择中继器A-3来代替中继器A-6。此外,与感测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相关的选择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中继器。
<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3A~图13E说明如图11以及图12A及图12B所示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如何被设定的一例。图13A~图13E是用于按照时间顺序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的设定的一例的图。此外,在图13A~图13E中,以下所说明的短周期轮询模式及稳定模式有时分别被省略为“短周期”及“稳定”。
首先,基站成为短周期轮询模式,全部的中继器及终端成为初始模式。此外,一般而言,通信装置会在启动时成为初始模式。此处,短周期轮询模式是指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使用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的模式,初始模式是指等待短周期轮询信号的模式。另外,短周期轮询信号是指为了设定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而被广播的信号,且是指如信标信号那样短周期地被发送的信号。基站使用包含层次编号“0”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接着,只有接收到该短周期轮询信号的中继器或终端会将自身的层次编号设定为“1”,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并使用包含层次编号“1”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该情况表示在图13A及图13B中。
在基站从中继器或终端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或响应,且从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30秒)的情况下,基站会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渡至稳定模式。即,在处于稳定模式的基站的下属中,必然存在一个以上的中继器及终端中的至少一者。该情况表示在图13B及图13C中。
处于初始模式的中继器保持初始模式直到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为止。接着,若处于初始模式的中继器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则会将该中继器的层次编号设定为“短周期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1”,并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并且使用包含该中继器的层次编号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该情况表示在图13B~图13D中。
处于初始模式的终端保持初始模式直到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为止。接着,若处于初始模式的终端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则会将该终端的层次编号设定为“短周期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1”,对发送了短周期轮询信号的基站或中继器返回表示已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的响应,并过渡至稳定模式。该情况表示在图13D及图13E中。
已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无论是接收到了还是未接收到来自下位层次的中继器的短周期轮询信号(包含比该中继器的层次编号大的层次编号)或来自终端的响应,在从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30秒)的情况下,均会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过渡至稳定模式。即,在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的下属中,未必存在一个以上的、中继器及终端中的至少一者。
而且,在从处于稳定模式的基站或中继器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保持初始模式的中继器及终端可以将该中继器及终端的层次编号设定为“轮询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1”,并过渡至稳定模式。
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如图13E所示,最终会自动地设定并形成通信装置组的层次。
<设定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流程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4说明设定图13A~图13E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的流程的一例。图13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设定图13A~图13E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的流程的一例的序列图。
此外,在图14中,初始模式、短周期轮询模式及稳定模式分别被省略为“初始”、“短周期”及“稳定”。另外,在图14中,虽然有时也记载为短周期轮询信号在大致相同的定时被发送,但是实际上,短周期轮询信号通过广播而同时被发送。
首先,如上所述,基站成为短周期轮询模式,全部的中继器及终端成为初始模式。
在步骤S1301中,基站使用包含层次编号“0”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
接收到来自基站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分别在步骤S1302及步骤S1303中,将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的层次编号设定为“1(=0+1)”,并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接着,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分别在步骤S1304及步骤S1305中,使用包含层次编号“1”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此处,假定在步骤S1305中由中继器A-2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未到达中继器A-6。
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1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中继器A-3在步骤S1306中,将中继器A-3的层次编号设定为“2(=1+1)”,并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接着,中继器A-3在步骤S1310中,使用包含层次编号“2”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此处,假定在步骤S1310中由中继器A-3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未到达终端B-1。
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2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中继器A-4及中继器A-5分别在步骤S1307及步骤S1308中,将中继器A-4及中继器A-5的层次编号设定为“2(=1+1)”,并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接着,中继器A-4及中继器A-5分别在步骤S1311及步骤S1312中,使用包含层次编号“2”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
当基站接收到在步骤S1304及步骤S1305中分别由中继器A-1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及由中继器A-2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且从在步骤S1301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在步骤S1309中,基站过渡至稳定模式。
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5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终端B-3在步骤S1313中,将终端B的层次编号设定为“3(=2+1)”,将表示已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的响应回送至中继器A-5,并立即过渡至稳定模式。
接收到从结果上看,比来自中继器A-5的短周期轮询信号早的来自中继器A-4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中继器A-6在步骤S1316中,对来自中继器A-4的短周期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中继器A-6的层次编号设定为“3(=2+1)”,并过渡至短周期轮询模式。接着,中继器A-6在步骤S1317中,使用包含层次编号“3”的短周期轮询信号进行广播。
当从在步骤S1304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处于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A-1在步骤S1314中,过渡至稳定模式。此外,在从在步骤S1304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到经过一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中继器A-1已接收到在步骤S1310中由中继器A-3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
当从在步骤S1305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处于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A-2在步骤S1315中,过渡至稳定模式。此外,在从在步骤S1305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到经过一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中继器A-2已接收到在步骤S1311及步骤S1312中分别由中继器A-4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及由中继器A-5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
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6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终端B-1在步骤S1318中,将终端B-1的层次编号设定为“4(=3+1)”,将表示已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的响应回送至中继器A-6,并立即过渡至稳定模式。
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6的短周期轮询信号的终端B-2在步骤S1319中,将终端B-2的层次编号设定为“4(=3+1)”,将表示已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的响应回送至中继器A-6,并立即过渡至稳定模式。
当从在步骤S1310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处于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A-3在步骤S1320中,过渡至稳定模式。此外,在从在步骤S1310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到经过一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中继器A-3未接收到短周期轮询信号或响应,在中继器A-3的下属中,既不存在其他的中继器也不存在其他的终端。
当从在步骤S1311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处于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A-4在步骤S1321中,过渡至稳定模式。此外,在从在步骤S1311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到经过一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中继器A-4已接收到在步骤S1317中由中继器A-6发送的短周期轮询信号。
当从在步骤S1312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处于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A-5在步骤S1322中,过渡至稳定模式。此外,在从在步骤S1312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到经过一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中继器A-5已接收到在步骤S1313中由终端B-3发送的响应。
当从在步骤S1317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处于短周期轮询模式的中继器A-6在步骤S1323中,过渡至稳定模式。此外,在从在步骤S1317中发送短周期轮询信号到经过一定时间为止的期间,中继器A-6已接收到在步骤S1318及步骤S1319中分别由终端B-1发送的响应及由终端B-2发送的响应。
这样,通过包含上述步骤的层次自动设定处理,如图13E所示,最终自动地设定并形成通信装置组的层次。
<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例子>
接着,说明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例子。
也可以是,与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相应地,如图13E所示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被重新考虑,并例如通过上述层次自动设定处理而被重新设定。例如,可以在深夜等系统可以暂时不工作的时段等中,实施此种重新设定,或者也可以在更换中继器及终端中的一部分的电池,或新增中继器或终端时,实施此种重新设定。此种重新设定的方法例如包含可与上述层次自动设定处理对应的以下的第一方法~第三方法。
(第一方法)
在第一方法中,(例如由操作员)手动地将基站、中继器及终端全部重置,使全部的通信装置进入初始模式,然后,如参照图13A~图14所说明,设定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
(第二方法)
在第二方法中,首先,基站发送重置轮询信号,接收到重置轮询信号的中继器根据层次,将重置轮询信号中继至下位层次的中继器或终端。基站及中继器在将重置轮询信号发送了一定次数后,过渡至初始模式。终端若接收到重置轮询,则会立即过渡至初始模式。然后,如参照图13A~图14所说明,设定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
(第三方法)
在第三方法中,例如手动地,或者通过发送指定了相应的ID(Identifier,标识符)的重置轮询信号,仅将中继器及终端中的一部分重置。接着,已重置的处于初始模式的中继器或终端通过接收用于确认是否具有感测数据的上述通常的轮询信号,过渡至稳定模式。在网络拓扑结构上,中继器及终端各自在直接连接的上位仅具有一个通信装置。但是,在中继器及终端各自与网络拓扑结构上的直接连接的上位的通信装置以外的通信装置之间,可接收上述通常的轮询信号,也可发送数据。而且,中继器及终端各自能够与从此种通信装置接收到通常的轮询信号的情况相应地切换下属于哪个通信装置,并且,也能够下属于多个通信装置。
(第三方法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5A~图15D说明上述第三方法的一例。图15A~图15D是用于按照时间顺序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1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的重新设定的一例的图。
图15A表示与图13E所示的层次构造相同的构成无线通信系统2的网络的层次构造。此处,假定中继器A-4及终端B-1由于电池更换,如图15B所示,被从层次构造中去除。
图15A中的下属于中继器A-4的中继器A-6若如图15B所示从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A-5接收到轮询信号,则会下属于中继器A-5,并过渡至稳定模式。然后,如图15C所示,假定中继器A-5由于电池更换,被从层次构造中去除,而且将终端B-1重启。在此情况下,重启后的终端B-1被重置而成为初始模式。
中继器A-6如图15C所示,若从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则会再次下属于中继器A-4,并过渡至稳定模式。经重启而处于初始模式的终端B-1如图15C所示,与从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A-6接收轮询信号相比,更早地从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A-3接收到轮询信号,因此,下属于中继器A-3,将自身装置的层次编号设定为中继器A-3的层次编号即2加上1所得的3,并过渡至稳定模式。另一方面,因为暂时不存在上位层次的通信装置,所以中继器A-5所连接的终端B-3处于无法收发数据的状态。然后,如图15D所示,假定中继器A-5已重启。在此情况下,重启后的中继器A-5被重置而成为初始模式。
经重置而处于初始模式的中继器A-5如图15D所示,若从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A-2接收到轮询信号,则会再次下属于中继器A-2,并过渡至稳定模式。终端B-3如图15D所示,若从处于稳定模式的中继器A-5接收到轮询信号,则会再次下属于中继器A-5,并过渡至稳定模式。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6~图20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2中,不仅设想了上行方向的数据发送,而且还设想了下行方向的数据发送,实施方式2的这一方面与实施方式1不同。
<无线通信系统>
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2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省略其说明。
<包含终端、中继器及基站的通信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实施方式2的通信装置也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通信装置相同的结构及动作,因此,此处省略其说明的大部分,以下仅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中,不仅设想了上行方向的数据发送,而且还设想了下行方向的数据发送。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也可以进行双向数据通信,该双向数据通信不仅从终端向基站发送数据,而且还从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在此种情况下,中继器或终端能够实施上行方向(从终端向基站的方向)的数据通信和下行方向(从基站向终端的方向)的数据通信这两者。
此种通信的方法例如包含以下的第一方法~第五方法。
(第一方法)
中继器或终端共用一个无线机,以用于上行及用于下行。此时,中继器或终端能够同时实施上行方向的通信及下行方向的通信(或者,也可以分别存在上行用的无线机和下行的无线机,但是要将这些无线机紧密耦合,使它们与一个无线机相同地进行动作)。在此情况下,中继器或终端仅能在如下时段使动作暂停,该时段为,在上行方向的通信及下行方向的通信这两者中均可进行动作暂停的时段。
(第二方法)
中继器或终端共用一个无线机,以用于上行及用于下行。此时,中继器或终端错开时间地实施上行方向的通信和下行方向的通信(或者,也可以分别存在用于上行的无线机和下行的无线机,但要将这些无线机紧密耦合,使它们与一个无线机相同地进行动作)。在此情况下,在上行方向的通信中,中继器或终端能够在下行方向的通信的工作时段,使动作暂停,在下行方向的通信中,中继器或终端能够在上行方向的通信的工作时段,使动作暂停。
(第三方法)
中继器或终端单独地具有上行用的无线机和下行用的无线机,这两个无线机之间进行松散耦合(彼此的动作独立)。在此情况下,两个无线机能够在各自的必要的定时(即,与另一个无线机的动作无关地),使动作暂停。
(第四方法)
在上述第二方法或第三方法中,中继器或终端在上行方向及下行方向上使用相同的信道(频率、扩频码等)。在此情况下,虽然使用的信道较少即可,但是因为中继器或终端基本上与其他的中继器或终端不同步,所以有可能会导致在一个信道中混杂有上行和下行。因此,该第四方法较佳应用于频度少的信息的交互。
(第五方法)
在上述第一方法、第二方法或第三方法中,中继器或终端在上行方向及下行方向上使用不同的信道(频率、扩频码等)。在此情况下,虽然与上述第四方法相比,需要两倍的使用的信道,但是不会在一个信道中混杂有上行和下行。因此,该第五方法能够应用于频度多的信息的交互。
此外,虽然在上行方向上,最终的终点仅为基站这一个终点,但是因为在下行方向上,会有多个终端作为最终的终点,所以在上述方法中,需要对终端分配ID来表明终点。
为了使下行数据的发送成为可能,而进行以下的操作。
接收到来自终端的“响应”的中继器对从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接收到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将上述图14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已从终端接收到响应这一情况,即,可向终端进行中继这一情况报告给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接着,接收到此种报告的中继器同样地报告给上位层次的通信装置(最终报告给基站),由此,各中继器能够辨别发送下行数据的发送目的地。在中继器发送下行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当从下位层次的中继器或终端接收到轮询信号时,判定该中继器或终端是否为应进行发送的路线。接着,若该中继器或终端为应进行发送的路线,则中继器会对来自该中继器或终端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将下行数据发送至该中继器或终端,若该中继器或终端并非为应进行发送的路线,则中继器不会对来自该中继器或终端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中继器在处于稳定模式时,对来自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发送基于特殊数据(表示可经由哪个中继器向哪个终端进行中继的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的信息,由此,实现此种下行数据的发送。
<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例子>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中继器及基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的一例的序列图。图16表示图14的序列的后续,即,表示基站、中继器及终端均过渡至稳定模式后的数据通信。此外,在图16中,基站、中继器及终端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图11所示的连接关系相同,稳定模式被省略为“稳定”。
首先,在基站、中继器及终端均过渡至稳定模式后,中继器A-5因为接收到来自终端B-3的响应,所以具有表示可向终端B-3进行中继的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同样地,中继器A-6因为接收到来自终端B-1的响应及来自终端B-2的响应,所以具有表示可向终端B-1及终端B-2进行中继的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中继器A-5具有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因此,虽然在从终端B-3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会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3,但是不会发送将终端B-3以外的终端作为目的地的下行数据。中继器A-6具有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因此,虽然在从终端B-1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会将发往终端B-1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1,在从终端B-2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会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2,但是不会发送将终端B-1及终端B-2以外的终端作为目的地的下行数据。
基站分别在步骤S1501及步骤1501’中,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
中继器A-2在从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后,分别在步骤S1502、步骤S1502’及步骤S1502”中,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中继器A-4、中继器A-5及中继器A-6。
中继器A-5对从中继器A-2接收到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在步骤S1503中,将可向终端B-3进行中继这一情况报告给中继器A-2。
中继器A-6对从中继器A-2接收到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在步骤S1504中,将可向终端B-1及终端B-2进行中继这一情况报告给中继器A-2。
因此,中继器A-2因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5的报告及来自中继器A-6的报告而具有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表示可经由中继器A-5向终端B-3进行中继,以及可经由中继器A-6向终端B-1及终端B-2进行中继。中继器A-2具有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因此,虽然在从中继器A-5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会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5,但是不会发送将终端B-3以外的终端作为目的地的下行数据。另外,中继器A-2具有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因此,虽然在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会将发往终端B-1的数据或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但是不会向中继器A-6发送将终端B-1及终端B-2以外的终端作为目的地的下行数据。
基站分别在步骤S1505及步骤1505’中,将轮询信号再次发送至中继器A-1及中继器A-2。
中继器A-2对从基站接收到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在步骤S1506中,将可经由中继器A-5向终端B-3进行中继这一情况、以及可经由中继器A-6向终端B-1及终端B-2进行中继这一情况报告给基站。
因此,基站因接收到来自中继器A-2的报告而具有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表示可经由中继器A-2及中继器A-5向终端B-3进行中继,以及可经由中继器A-2及中继器A-6向终端B-1及终端B-2进行中继。基站具有该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因此,在从中继器A-2接收到轮询的情况下,会与上述同样地发送将特定终端作为目的地的下行数据。另一方面,在该时间点,中继器A-1不具有下行路线确定用数据,且未将表示可向特定终端进行中继的报告发送至基站。因此,基站即使从中继器A-1接收到轮询信号,也不会对中继器A-1发送将特定终端作为目的地的下行数据。
<终端间的通信的例子>
在终端间的通话等的情况下,经由麦克风等取得的数据虽然也可以经由基站而在终端间被通信,但是在这些终端下属于相同中继器的情况下,此种数据也可以不经由基站,而是经由中继器而被通信。此种通信并不限定于终端间的通话,也可以是在终端间共享从如上所述的传感器取得的感测数据的数据通信。通过实施此种通信,也能够使时延比经由基站的通信小,无线信道的使用也变少,因此,能够降低总体的功耗。此外,在实施此种通信时,需要预先对终端分配ID。
不经由基站而经由中继器进行通信的此种方法例如包含以下的第一方法及第二方法。
(第一方法)
以中继器预先掌握了基于基站部署设计或上述例子所示的自动层次设定的网络拓扑结构为前提。中继器在已到达该中继器的数据的目的地下属于该中继器的情况下,不将数据转发至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取而代之,中继器向目的地所在的某个方向转发数据(例如若目的地处于该中继器的直接连接的下位,则将数据转发至直接连接的下位的终端,或者若目的地下属于该中继器下属的中继器,则将数据转发至该下属的中继器)。即,中继器即使从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也不会向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表明存在数据,而是对来自目的地所在的某个方向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向目的地所在的某个方向发送数据。
(第二方法)
在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情况下,若从下位层次的中继器或终端接收到数据,则中继器会对来自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数据发送至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并且将数据存储于缓存内。另外,中继器也会对来自其他的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并将缓存内的数据发送至作为轮询信号的发送源的中继器或基站。而且,在从下属的终端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若轮询信号的发送源为作为缓存内的数据的目的地的终端,则中继器会将缓存内的数据发送至下属的该终端,并删除缓存内的数据。在从下属的中继器而非从下属的终端接收到轮询信号的情况下,若该下属的中继器并非是原本具有数据并对中继器发送了数据的其他的下属的中继器,则中继器也会将数据发送至该下属的中继器。在此情况下,中继器会在从将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一定时间后,删除缓存内的数据。另外,在将轮询信号发送至上位层次的基站或中继器后,从上位层次的基站或中继器接收到数据的情况下,中继器会对接收到的数据与缓存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在该比较的结果是判定出这些数据相同的情况下,中继器会删除接收到的数据。另一方面,在该比较的结果是判定出这些数据并不相同的情况下,中继器会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在中继器未从下位层次的中继器或终端接收到轮询信号,且从中继器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中继器会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删除缓存内的数据。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经由基站并经由中继器在终端间进行通信的例子、以及经由中继器而不经由基站在终端间进行通信的例子的图。
在图17所示的例1中,终端B-1与终端B-2之间的通信不仅经由中继器A-6,还经由基站而被实施。在图17所示的例2中,终端B-1与终端B-2之间的通信不经由基站,而是在中继器A-6中折回而被实施。在图17所示的例3中,终端B-1与终端B-3之间的通信不仅经由中继器A-2,还经由基站而被实施。在图17所示的例4中,终端B-1与终端B-2之间的通信不经由基站,而是在中继器A-2中折回而被实施。
(第一方法的例子)
接着,参照图18说明通信装置已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上述第一方法的一例。图18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一例的序列图。
首先,假定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在步骤S1701中,终端B-1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702中,终端B-1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
在步骤S1703中,中继器A-6从中继器A-2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6已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且认为发往终端B-2的数据较佳在中继器A-6中折回,因此,中继器A-6不会对来自中继器A-2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704中,中继器A-6从终端B-2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中继器A-6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705中,中继器A-6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2。
这样,不经由基站,而是由中继器A-6使来自终端B-1的发往终端B-2的数据折回,由此,实施终端B-1与终端B-2之间的通信。
而且,假定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
在步骤S1706中,终端B-1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707中,终端B-1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
在步骤S1708中,中继器A-6从终端B-2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因为中继器A-6仅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所以中继器A-6不会对来自终端B-2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709中,中继器A-6从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6已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且已掌握终端B-3处在中继器A-4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710中,中继器A-6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4。
在步骤S1711中,中继器A-4从中继器A-2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4已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且已掌握终端B-3处在中继器A-2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712中,中继器A-4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
在步骤S1713中,中继器A-2从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2已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且认为发往终端B-2的数据较佳在中继器A-2中折回,因此,中继器A-2不会对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714中,中继器A-2从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因为发往终端B-2的数据是来自中继器A-4的数据,所以中继器A-2不会对来自中继器A-4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715中,中继器A-2从中继器A-5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2已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且已掌握终端B-3处在中继器A-5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716中,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5。
在步骤S1717中,中继器A-5从终端B-3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中继器A-5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718中,中继器A-5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3。
这样,不经由基站,而是由中继器A-2使来自终端B-1的发往终端B-3的数据折回,由此,实施终端B-1与终端B-3之间的通信。
(第二方法的第一例)
接着,参照图19说明通信装置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上述第二方法的第一例。图19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二例的序列图。
首先,假定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在步骤S1801中,终端B-1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802中,终端B-1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
在步骤S1803中,中继器A-6从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6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2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4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804中,中继器A-6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4,并且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6的缓存内。
在步骤S1805中,中继器A-4从中继器A-2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4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2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2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806中,中继器A-4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并且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4的缓存内。
在步骤S1807中,中继器A-6从终端B-2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中继器A-6(在缓存内)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808中,中继器A-6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2。因为中继器A-6已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最终目的地(终端B-2),所以在步骤S1809中,中继器A-6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即,清空缓存)。
这样,不经由基站,而是由中继器A-6使来自终端B-1的发往终端B-2的数据折回,由此,实施终端B-1与终端B-2之间的通信。
在通信装置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情况下,进一步执行以下的步骤。
在步骤S1810中,中继器A-2从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2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2有可能处在基站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811中,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基站,并且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2的缓存内。
在步骤S1812中,中继器A-2从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此处,因为发往终端B-2的数据是来自中继器A-4的数据,所以中继器A-2不会对来自中继器A-4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813中,基站从中继器A-1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基站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2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1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814中,基站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并且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基站的缓存内。
在步骤S1815中,中继器A-1从中继器A-3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1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2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3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816中,中继器A-1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3,并且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1的缓存内。
在步骤S1817中,中继器A-2从中继器A-5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2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2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5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818中,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5,并且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2的缓存内。
在步骤S1819中,中继器A-2从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因为中继器A-2已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发送至基站,所以中继器A-2不会对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因为已从中继器A-4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820中,中继器A-4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因为已从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821中,中继器A-2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在步骤S1822中,中继器A-5从中继器B-3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因为中继器A-5仅具有发往终端B-2的数据,所以中继器A-5不会对来自终端B-3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因为已从基站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823中,基站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因为已从中继器A-1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824中,中继器A-1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因为已从中继器A-3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825中,中继器A-3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
因为已从中继器A-5将发往终端B-2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826中,中继器A-5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2的数据。
(第二方法的第二例)
接着,参照图20说明通信装置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上述第二方法的第二例。图20是用于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的第三例的序列图。
首先,假定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
在步骤S1901中,终端B-1从中继器A-6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终端B-1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902中,终端B-1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6。
在步骤S1903中,中继器A-6从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6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3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4的后面。因此,步骤S1904中,中继器A-6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4,并且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6的缓存内。
在步骤S1905中,中继器A-4从中继器A-2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4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3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2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906中,中继器A-4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2,并且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4的缓存内。
在步骤S1907中,中继器A-6从终端B-2接收到轮询信号。此处,因为中继器A-6仅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所以中继器A-6不会对来自终端B-2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908中,中继器A-2从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2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3有可能处在基站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909中,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基站,并且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2的缓存内。
在步骤S1910中,中继器A-2从中继器A-4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因为发往终端B-3的数据是来自中继器A-4的数据,所以中继器A-2不会对来自中继器A-4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在步骤S1911中,基站从中继器A-1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基站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3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1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912中,基站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1,并且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基站的缓存内。
在步骤S1913中,中继器A-1从中继器A-3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1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3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3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914中,中继器A-1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3,并且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1的缓存内。
在步骤S1915中,中继器A-2从中继器A-5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中继器A-2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认为终端B-3有可能处在中继器A-5的后面。因此,在步骤S1916中,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中继器A-5,并且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并保留于中继器A-2的缓存内。
在步骤S1917中,中继器A-2从基站接收到轮询信号。
此处,因为中继器A-2已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基站,所以中继器A-2不会对来自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因为已从中继器A-4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918中,中继器A-4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3的数据。
在步骤S1919中,中继器A-5从终端B-3接收到轮询信号。
因为中继器A-5(在缓存内)具有发往终端B-3的数据,所以在步骤S1920中,中继器A-5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终端B-3。因为中继器A-5已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发送至最终目的地(终端B-3),所以在步骤S1921中,中继器A-5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3的数据。
这样,不经由基站(不使用在基站中折回的数据),而是由中继器A-2使来自终端B-1的发往终端B-3的数据折回,由此,实施终端B-1与终端B-3之间的通信。
在通信装置未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情况下,进一步执行以下的步骤。
因为已从中继器A-2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922中,中继器A-2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3的数据。
因为已从基站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923中,基站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3的数据。
因为已从中继器A-1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924中,中继器A-1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3的数据。
因为已从中继器A-3将发往终端B-3的数据存储于缓存内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在步骤S1925中,中继器A-3从缓存删除发往终端B-3的数据。
<轮询间隔的例子>
接着,说明中继器的轮询间隔的例子。中继器例如可以是上述图5~图20所示的例子中所说明的中继器。
此种中继器的轮询间隔例如包含以下的例1的间隔~例8的间隔。
(例1)
在从终端发送的数据(即,由传感器等数据产生装置取得的数据)为周期性数据(例如每隔1分钟报告温度等)的情况下,因为已知其周期,所以可以配合该周期来设定轮询间隔。
(例2)
在上述例1中,当存在中继器所连接的多个终端,且多个终端各自的周期(即,由传感器等数据产生装置取得数据的周期)不同的情况下,轮询间隔可以被设定为多个终端(传感器等数据产生装置)的感测间隔(周期)中的最短的周期。通过以该方式进行设定,能够抑制周期最短的数据的时延。此外,周期最长的数据的时延成为最大时延。例如,在如图21A所示(在图21A所示的例子中,虚线间的间隔表示1分钟),终端1的感测间隔为5分钟,终端2的感测间隔为3分钟的情况下,可以将中继器的轮询间隔设为3分钟。
(例3)
在上述例1中,当存在中继器所连接的多个终端,且多个终端各自的周期不同的情况下,轮询间隔可以被设定为多个终端的感测间隔(周期)中的最长的周期。通过以该方式进行设定,任何周期的数据的时延均会处于周期最长的数据的时延(最大时延)内。例如,在如图21B所示(在图21B所示的例子中,虚线间的间隔表示1分钟),终端1的感测间隔为5分钟,终端2的感测间隔为3分钟的情况下,可以将中继器的轮询间隔设为5分钟。
(例4)
在上述例1中,当存在中继器所连接的多个终端,且多个终端各自的周期不同的情况下,轮询间隔可以被设定为多个终端的感测间隔(周期)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以该方式进行设定,最大时延变为该最小公倍数,因此,中继器可在更长期间处于动作暂停模式,从而能够减少其功耗。例如,在如图21C所示(在图21C所示的例子中,虚线间的间隔表示1分钟),终端1的感测间隔为5分钟,终端2的感测间隔为3分钟的情况下,可以将中继器的轮询间隔设为15分钟。此处,如图21C所示,来自终端1的五个数据和来自终端2的三个数据被同时发送至中继器。
(例5)
即使数据的产生或数据的取得是不定期的,在可预测下一次产生数据或取得数据的情况下(例如,在公交车到来后,便大体知道下一趟公交车到来的时间的情况下),轮询间隔可以基于该预测而被设定。也可对该例5应用上述例1或例2。在该例5中,因为未设想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所以无法对该例5应用上述例4,但是通过决定时间(例如设为20分钟后等),可获得相同的效果。
(例6)
当在上述例5中,虽然无法预测下一次产生数据或取得数据,但认为可能暂时不会再来的情况下(例如在设想如下情况时:前往便利店的商品配送卡车等,虽然不知何时会到来,但是一旦到来了以后,就暂时不会再来),例如,如图21D所示(在图21D所示的例子中,虚线间的间隔表示1分钟),最初设定长轮询间隔,然后以逐渐缩短的方式设定轮询间隔,由此,能够使动作暂停模式的总时间较长。
(例7)
在使用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进行对话的情况下,设想虽然不知对话何时开始,但若对话开始,则会暂时连续进行交互。在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假定中继器具有独立地进行动作的上行用的无线机和下行用的无线机。在此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设定轮询间隔,即,若存在上行方向的数据,则以此为触发,使下行用的无线机过渡至稳定模式,若存在下行方向的数据,则以此为触发,使上行用的无线机过渡至稳定模式。
(例8)
如上所述,在使用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进行对话的情况下,设想虽然不知对话何时开始,但若对话开始,则会暂时连续进行交互。在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假定中继器具有独立地进行动作的上行用的无线机和下行用的无线机。在此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设定轮询间隔,即,在对话继续期间,使上行用的无线机及下行用的无线机均处于稳定模式,若对话中断并经过了某种程度的时间(例如,5秒),则使上行用的无线机及下行用的无线机均过渡至动作暂停模式。
关于例2的间隔~例4的间隔,可以根据所允许的数据时延,恰当地设定中继器的轮询间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各结构要素使用的“…部”之类的表述也可以替换为“…电路(circuitry)”、“…组件”、“…设备”、“…单元”或“…模块”之类的其他表述。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例。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应当了解的是,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另外,可在不脱离本公开主旨的范围内,将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
本公开能够通过软件、硬件或在与硬件协作下的软件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部分地或整体地被实现为作为集成电路的LSI(Large Scale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过程也可以部分地或整体地由一个LSI或由LSI的组合控制。LSI可以由各个芯片构成,也可以是以包含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由一个芯片构成。LSI也可以包括数据的输入和输出。LSI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系统LSI(System 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
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由专用电路、通用处理器或专用处理器实现。另外,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本公开也可以被实现为数字处理或模拟处理。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应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公开可在具有通信功能的所有种类的装置、设备、系统(总称为“通信装置”)中实施。通信装置也可以包含无线收发机(transceiver)和处理/控制电路。无线收发机也可包含接收部和发送部,或者发挥这些部分的功能。无线收发机(发送部、接收部)也可包含RF(Radio Frequency,射频)模块和一个或多个天线。RF模块也可以包含放大器、RF调制器/解调器、或类似于这些的装置。通信装置的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电话(手机、智能手机等)、平板电脑、个人电脑(PC)(膝上型电脑、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相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播放器(数码音频/视频播放器等)、可穿戴设备(可穿戴相机、智能手表、跟踪设备等)、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远程健康/远程医疗(远程保健/医学处方)设备、带有通信功能的交通工具或交通运输工具(汽车、飞机、轮船等)、以及上述各种装置的组合。
通信装置并不限定于可携带或可移动的装置,也包含无法携带或被固定的所有种类的装置、设备、系统,例如智能家居设备(家电设备、照明设备、智能电表或计量器、控制面板等)、自动售货机、以及其他可存在于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网络上的所有“物体(Things)”。
通信除了包含通过蜂窝系统、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系统、通信卫星系统等进行的数据通信之外,还包含通过这些系统的组合进行的数据通信。
另外,通信装置也包含与执行本发明中记载的通信功能的通信设备连接或连结的、控制器或传感器等设备。例如,包含产生执行通信装置的通信功能的通信设备所使用的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的控制器或传感器。
另外,通信装置包含与上述非限定性的各种装置进行通信或对上述各种装置进行控制的基础设施设备,例如,基站、接入点、以及其他所有的装置、设备、系统。
在2020年12月3日申请的特愿2020-201115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对于能够以低功耗工作的无线通信系统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2 无线通信系统
A、A-1~A-6 中继器
B、B-1~B-3、B-X 终端
30 通信装置
31 控制装置
32 存储装置
33 无线机
34 天线

Claims (13)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具备数据产生装置,从所述数据产生装置反复取得规定的数据,一边切换第一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第二模式,一边进行动作;以及
中继器,能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一边切换第三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三模式低的第四模式,一边进行动作,
所述中继器在特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将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并在发送了所述轮询信号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并且,在经过所述特定时间之前,从所述第四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三模式,
所述终端在具有所述规定的数据的期间,以所述第一模式进行动作,并在对所述轮询信号作出响应而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中继器后,从所述第一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二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终端在下一次从所述数据产生装置取得所述规定的数据之前,从所述第二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一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中继器在将表示已接收到所述规定的数据的ACK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还包括如下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为其他的中继器或基站,
所述通信装置将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中继器,
所述中继器对所述轮询信号作出响应而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所述通信装置,并在发送了所述规定的数据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存在多个所述终端,
所述中继器在所述特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将第一轮询信号发送至第一终端,并将第二轮询信号发送至第二终端,并且,在发送了所述第一轮询信号及所述第二轮询信号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存在多个所述中继器,
第一中继器将第一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
第二中继器将第二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一轮询信号和所述第二轮询信号中的某一个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中继器和所述第二中继器中的发送了所述某一个轮询信号的中继器,
接收到所述规定的数据的中继器在接收到所述规定的数据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终端所存储的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来决定对所述第一轮询信号和所述第二轮询信号中的哪一个轮询信号作出响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终端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到达所述数据的最终目的地的路线最短的中继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还包括基站,
存在多个所述终端,
存在多个所述中继器,
构成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层次由层次自动设定处理设定,各终端基于所设定的所述层次,对来自上位层次的中继器或所述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所述层次自动设定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基站广播包含层次编号的信号,所述层次编号表示所述层次的深度;
接收到所述基站所广播的所述信号的中继器基于该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来设定该中继器的层次编号,并广播包含该层次编号的信号;
接收到所述中继器所广播的所述信号的中继器基于该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来设定该中继器的层次编号,并广播包含该层次编号的信号;以及
接收到所述基站所广播的所述信号或所述中继器所广播的所述信号的终端基于该信号所含的层次编号来设定该终端的层次编号,并将响应发送至广播了该终端所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所述基站或所述中继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与构成所述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相应地,所设定的所述层次通过所述层次自动设定处理而被重新设定。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接收到由第一终端发送的所述响应的中继器或所述基站从所述第一终端,接收表示能够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中继的报告,
各中继器及所述基站从下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接收表示能够经由所述下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向包括所述第一终端的特定终端进行中继的报告,
第二终端对来自上位层次的中继器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发往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上位层次的中继器,
能够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中继的各中继器对来自上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或所述基站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上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或所述基站,
所述基站对来自下位层次的中继器或所述第一终端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下位层次的中继器或所述第一终端,
接收到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且能够向所述第一终端进行中继的各中继器对来自下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或所述第一终端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下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或所述第一终端,
从而,所述第一终端获得从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存在多个所述终端,
存在多个所述中继器,
第二终端对来自上位层次的中继器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上位层次的中继器,
接收到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的各中继器对来自上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上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并对来自下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下位层次的其他的中继器,
所述第一终端的上位层次的中继器对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轮询信号作出响应,将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一终端,
从而,所述第一终端获得从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发往第一终端的数据。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是包括终端和中继器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
所述终端具备数据产生装置,从所述数据产生装置反复取得规定的数据,一边切换第一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一模式低的第二模式,一边进行动作,所述中继器能够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一边切换第三模式与功耗比所述第三模式低的第四模式,一边进行动作,所述无线通信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中继器在特定时间内,在所述第三模式下,将轮询信号发送至所述终端;
所述中继器在发送了所述轮询信号后,在所述特定时间内,从所述第三模式过渡至所述第四模式;
所述中继器在经过所述特定时间之前,从所述第四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三模式;
所述终端在具有所述规定的数据的期间,以所述第一模式进行动作;以及
所述终端在对所述轮询信号作出响应而将所述规定的数据发送至所述中继器后,从所述第一模式过渡至所述第二模式。
CN202180081330.6A 2020-12-03 2021-11-18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166019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1115 2020-12-03
JP2020201115A JP2022088963A (ja) 2020-12-03 2020-12-03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CT/JP2021/042385 WO2022118664A1 (ja) 2020-12-03 2021-11-18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1980A true CN116601980A (zh) 2023-08-15

Family

ID=81853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1330.6A Pending CN116601980A (zh) 2020-12-03 2021-11-18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7952A1 (zh)
EP (1) EP4258707A4 (zh)
JP (1) JP2022088963A (zh)
CN (1) CN116601980A (zh)
WO (1) WO20221186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28002A1 (ja) * 2022-12-14 2024-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128003A1 (ja) * 2022-12-14 2024-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9231B2 (ja) * 2004-08-24 2010-09-08 Kddi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での自動再送制御を用いた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JP2014017745A (ja) 2012-07-11 2014-01-30 Hitachi Ltd 間欠動作型低電力無線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機器
JP2016163276A (ja) * 2015-03-04 2016-09-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929634B2 (ja) * 2016-11-08 2021-09-01 株式会社東芝 制御装置、端末装置及び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JP6544660B2 (ja) 2017-06-25 2019-07-17 学校法人金沢工業大学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時刻同期方法及びデータ収集方法
JP2019087926A (ja) * 2017-11-09 2019-06-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201115A (ja) 2019-06-10 2020-12-17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エネルギー分散型蛍光x線分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8707A1 (en) 2023-10-11
JP2022088963A (ja) 2022-06-15
US20240007952A1 (en) 2024-01-04
EP4258707A4 (en) 2024-05-15
WO2022118664A1 (ja)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91387B2 (en) Wireless microphone system,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synchronization method
US20220085876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6601980A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113564B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100195551A1 (en) Network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dependent wireless apparatus, and control wireless apparatus
JP4911402B2 (ja)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1512926A (zh) 用于无线通信信号的协同分集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JPWO2013168197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EP3787365A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user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EP3222084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US9998201B2 (en) Battery powered wireless relay switching to routing state on the basis of signal intensity
JP2006345414A (ja) 経路設定方法、データ集約ノード、データ送信ノード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9185645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02783222A (zh) 移动通信终端、网络侧设备、移动通信系统、改变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周期的程序和方法
JP5281312B2 (ja)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130286819A1 (en) Multimode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on method thereof
CN110768772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JP4809027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2012049936A (ja) 基地局、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7615873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11070644A1 (ja)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の電力制御方法
KR20200135784A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JP5896475B2 (ja)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5316957B2 (ja) 無線基地局、基地局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22240697A1 (en) Relay user equipment (u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connection status indic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