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1461A - 旋转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变压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01461A CN116601461A CN202180082209.5A CN202180082209A CN116601461A CN 116601461 A CN116601461 A CN 116601461A CN 202180082209 A CN202180082209 A CN 202180082209A CN 116601461 A CN116601461 A CN 1166014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comb
- coils
- rotor
- st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 G01D5/20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by influencing the mutual indu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coils
- G01D5/2053—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by influencing the mutual indu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coils by a movable non-ferromagnetic conductive elemen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3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 G01D5/20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by influencing the mutual indu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coils
- G01D5/2053—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by influencing the mutual indu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coils by a movable non-ferromagnetic conductive element
- G01D5/206—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by influencing the mutual indu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coils by a movable non-ferromagnetic conductive element constituting a short-circuiting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对转子相对于定子(3)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变压器具有设置于转子或定子(3)且形成于片状的基板的励磁线圈、以及设置于转子或定子(3)且形成于片状的基板的检测线圈。励磁线圈以及检测线圈中的至少任一方是输入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交流信号的正弦线圈(11)以及余弦线圈(12)。在正弦线圈(11)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11B)的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在余弦线圈(12)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A、12B)的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分别具有包括向内的第一凸部的第一梳型闭合线圈、以及包括向外的第二凸部的第二梳型闭合线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转子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变压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高精度地检测马达(特别是无刷马达)的旋转角的传感器之一,已知有对转子(转动体)相对于定子(固定体)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变压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使用片状线圈而使线圈部分薄型化的旋转变压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包括旋转变压器的电感传感器,该电感传感器由转子的线圈的图案相互匹配的两种形态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90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2001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由旋转变压器检测出的旋转角的信息被利用于马达控制,因此对旋转变压器要求较高的角度检测精度。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旋转变压器中,在片状线圈中将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第一励磁绕组和第二励磁绕组配置在基材的一面和另一面,因此每一层的线圈数(匝数)较少,从而线圈所产生的每一层的磁通较弱,难以产生信号强度。因此,存在难以提高角度检测精度这样的课题。与此相对地,也可以通过增加层数来增强信号强度,但若增加层数,则考虑到会产生磁路的磁阻变大、引起制造中的层叠偏移所导致的检测精度的降低(磁场的应变)、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缺点。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旋转变压器的情况下,作为励磁侧的转子线圈的线圈图案由2层矩形图案形成,因此各磁极与检测线圈的轴向距离互不相同,为了提高角度检测精度而尚有改良的余地。
本公开的旋转变压器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高角度检测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限于上述的目的,起到由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带来的作用效果、且是通过以往的技术无法得到的作用效果也是本公开的另一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旋转变压器是对转子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变压器,其具有:励磁线圈,其设置于所述转子或所述定子,且形成于片状的基板;以及检测线圈,其设置于所述转子或所述定子,且形成于片状的基板。励磁线圈以及检测线圈中的至少任一方是输入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交流信号的正弦线圈以及余弦线圈。在正弦线圈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的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的同一层。在余弦线圈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的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的同一层。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分别具有第一梳型闭合线圈以及第二梳型闭合线圈。第一梳型闭合线圈以成为将圆弧部及第一凸部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所述圆弧部沿着以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外圆,所述第一凸部从沿着所述圆弧部的圆弧朝向以所述旋转中心为中心且位于所述外圆的径向内侧的内圆侧的圆弧延伸。第二梳型闭合线圈以成为将沿着内圆的圆弧部以及从沿着该圆弧部的圆弧朝向外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二凸部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旋转变压器,能够提高每一层的信号强度,并且降低信号强度之差,从而能够提高角度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对图1的旋转变压器所具备的转子以及定子的磁通以及电流的流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从轴向对图2的定子进行观察时的图(俯视图)。
图4是从轴向对图2的转子进行观察时的图(俯视图)。
图5的(a)以及(b)是示出构成图3的定子的各层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对一对梳型闭合线圈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a)的X部放大图。
图8是在图7的Y-Y的位置切断转子以及定子而得到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9的(a)~(c)是例示出梳型闭合线圈的线圈图案的图(与图7相对应的图)。
图10是示出梳型闭合线圈的其他线圈图案的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旋转变压器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旋转变压器的定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A.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1的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1是二相励磁单相输出型的检测器,是输入振幅调制后的交流信号并使用该交流信号而根据相位调制后的信号对旋转角进行检测的调制波型旋转变压器。旋转变压器1具备转子2(转动体)、定子3(固定体)和控制装置4,对转子2相对于定子3的旋转角进行检测。转子2相对于定子3被轴支承为能够绕旋转中心C旋转,定子3相对于未图示的外壳固定。在转子2以及定子3分别设置有多个形成为片状的片状线圈。
控制装置4对转子2相对于定子3的旋转角进行运算并将其输出。在控制装置4内置有生成向片状线圈供给的交流信号的信号生成电路5、以及基于从片状线圈送回的交流信号输出与旋转角相对应的角度信息的信号处理电路6。在信号生成电路5生成的交流信号在通过电磁感应从定子3侧被传递到转子2侧后,从转子2侧被送回到定子3侧并被输入到信号处理电路6。
在图1所示的旋转变压器1的转子2以及定子3设置有均与旋转中心C同轴地配置的第一线圈组10以及第二线圈组20。第一线圈组10是包括轴倍角为nX的励磁线圈11、12及检测线圈13、发送天线线圈14以及接收天线线圈15的线圈组。换言之,第一线圈组10的励磁线圈11、12以及检测线圈13为多极线圈,形成有n个磁极对。需要说明的是,表示轴倍角的n的值为2以上的自然数即可,n的值越大,则角度分辨率提高。
第二线圈组20是包括轴倍角为1X的励磁线圈21、22及检测线圈23、发送天线线圈24以及接收天线线圈25的线圈组。第二线圈组20的励磁线圈21、22以及检测线圈23也是多极线圈,但形成的磁极对的数量为1个。励磁线圈11、12、21、22以及接收天线线圈15、25设置于定子3,检测线圈13、23以及发送天线线圈14、24设置于转子2。以下,在对第一线圈组10以及第二线圈组20所包括的各线圈分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在开头标注“第一”“第二”。
向第一励磁线圈11、12以及第二励磁线圈21、22分别输入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交流信号。以下,也将输入余弦波的交流信号的第一励磁线圈11以及第二励磁线圈21称为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以及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将输入正弦波的交流信号的第一励磁线圈12以及第二励磁线圈22称为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以及第二余弦励磁线圈22。
第一检测线圈13配置在相对于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而在转子2的轴向上对置的位置。同样地,第二检测线圈23配置在相对于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第二余弦励磁线圈22而在转子2的轴向上对置的位置。第一发送天线线圈14是与第一检测线圈13串联连接的绕组,第二发送天线线圈24是与第二检测线圈23串联连接的绕组。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发送天线线圈14而在转子2的轴向上对置的位置,第二接收天线线圈25配置在相对于第二发送天线线圈24而在转子2的轴向上对置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第一线圈组10中,当向设置于定子3侧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分别输入交流信号时,进行励磁并产生磁通。该磁通与转子2侧的第一检测线圈13发生交链而产生感应电压。第一检测线圈13和第一发送天线线圈14串联连接,第一发送天线线圈14被感应电压的电流励磁从而产生磁通。该磁通与定子3侧的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发生交链而产生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的输出波形由信号处理电路6进行读取。
在第二线圈组20中也是同样地,当向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以及第二余弦励磁线圈22分别输入交流信号时,进行励磁并产生磁通,该磁通与第二检测线圈23发生交链而产生感应电压。第二检测线圈23和第二发送天线线圈24串联连接,第二发送天线线圈24被感应电压的电流励磁从而产生磁通。该磁通与定子3侧的第二接收天线线圈25发生交链而产生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的输出波形由信号处理电路6进行读取。信号处理电路6基于读取到的感应电压的输出波形的相位变化来求取转子2的旋转角。
[B.主要部分结构]
图3是从轴向对定子3进行观察时的图(以下称为“俯视图”),图4是转子2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定子3具有在中央开设有圆形的孔的片状的基板7、形成于该基板7且直径不同的四个圆环状的芯3A(参照图2)、以及设置在各芯3A上的上述片状线圈11、12、15、21、22、25。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1中,设置于定子3的励磁线圈11、12、21、22是输入交流信号的正弦线圈11、21以及余弦线圈12、22。
另外,如图4所示,转子2具有在中央开设有圆形的孔的片状的基板8、形成于该基板8且直径不同的四个圆环状的芯2A(参照图2)、以及设置在各芯2A上的上述片状线圈13、14、23、24。固定侧的基板7以及旋转侧的基板8例如使用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s),芯3A、2A例如使用电磁钢板或含有非晶、铁素体(ferrite)粉末的磁片。只要是非晶粉末,则能够进一步增强磁通。
图5的(a)以及(b)是将图3的定子3分为两层示出的俯视图。从该图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的线圈由两层定子片3-1、3-2构成。上述定子片3-1、3-2分别设置于一张基板7的表面和背面。换言之,图5的(a)所示的定子片3-1是基板7的表面的俯视图,图5的(b)所示的定子片3-2是基板7的背面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定子片3-2成为从定子片3-1侧透视地进行观察时的图。
如图5的(a)所示,在基板7的表面(一层)上,从径向外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以及第二接收天线线圈25。在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11B(后述)的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在此为表面)。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与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径向内侧,形成为在旋转中心C的周围以呈螺旋状回旋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
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形成为将去路线圈21A和回路线圈21B相连的形状。去路线圈21A例如在布设有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的平面中,在被通过旋转中心C的假想直线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环区域的一方中形成为呈涡旋状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另外,回路线圈21B在被上述的假想直线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环区域的另一方中形成为呈涡旋状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第二接收天线线圈25与第二正弦励磁线圈21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径向内侧,形成为在旋转中心C的周围以呈螺旋状回旋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5的(b)所示,在基板7的背面(另一层)上,从径向外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第二余弦励磁线圈22以及第二接收天线线圈25。在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A、12B(后述)的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在此为背面)。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与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径向内侧,形成为在旋转中心C的周围以呈螺旋状回旋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
第二余弦励磁线圈22形成为将去路线圈22A和回路线圈22B相连的形状。去路线圈22A以及回路线圈22B形成为使上述的去路线圈21A以及回路线圈21B绕旋转中心C旋转了90度而得到的形状。第二接收天线线圈25与第二余弦励磁线圈22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径向内侧,形成为在旋转中心C的周围以呈螺旋状回旋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
在此,对一对梳型闭合线圈(以下也称为“梳型闭合线圈对”)11A以及11B、12A以及12B进行详述。如图6所示,梳型闭合线圈对11A以及11B、12A以及12B通过将两个在沿一个方向延伸的部分加上凸形状(例如直线状的矩形波形状、曲线状的矩形波形状、使矩形波的角部分变圆的形状等)而得到的梳形状组合而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成为正弦线圈图案和余弦线圈图案的梳型闭合线圈对11A以及11B、12A以及12B除了相位相互错开以外为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着眼于正弦线圈图案的梳型闭合线圈11A、11B进行说明。
如图5的(a)以及图7所示,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11B具有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和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各梳型闭合线圈11A、11B具有分别沿着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的外圆以及内圆延伸的圆弧部11d、11f。外圆是沿着基板7的外周缘的稍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为得到的圆,内圆是位于外圆的径向内侧的圆。各圆弧部11d、11f成为圆在连接部11C的周边中断的形状。连接部11C是将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11B通过基板7的背面的图案而相互连接的部分(通孔),与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同一层(即基板7的表面)。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以成为将沿着外圆的圆弧部11d和从沿着该圆弧部11d的圆弧朝向内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一凸部11e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第一凸部11e是形成为直线状或曲线状的矩形波形状、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大致矩形波形状的部分(上述的凸形状的部分)。圆弧部11d和第一凸部11e相互不重叠,在第一凸部11e的圆弧部11d侧的曲线部分与圆弧部11d之间形成有些许间隙。当交流电流流过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时,在所有第一凸部11e产生相同朝向的磁通。需要说明的是,该磁通的朝向根据交流电流而发生变动。
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以成为将沿着内圆的圆弧部11f和从沿着该圆弧部11f的圆弧朝向外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二凸部11g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与第一凸部11e同样地,第二凸部11g是形成为直线状或曲线状的矩形波形状、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大致矩形波形状的部分(上述的凸形状的部分)。圆弧部11f和第二凸部11g相互不重叠,在第二凸部11g的圆弧部11f侧的曲线部分与圆弧部11f之间形成有些许间隙。另外,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的第二凸部11g沿着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的第一凸部1le且隔开些许间隙地配置在径向内侧。当交流电流流过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时,在所有第二凸部11g产生相同朝向的磁通。需要说明的是,该磁通的朝向是与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相反的朝向,并且根据交流电流而发生变动。
电流的流动如图7所示。即,输入到在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的圆弧部1id的端部设置的连接部11C(图中a)的电流沿图中b的方向(在此为顺时针)流过圆弧部11d,经由图中c,向第一凸部11e流动。然后,沿图中d的方向(逆时针)流过第一凸部1le,经由图中e,向连接部11C(图中f)流动。至此为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该连接部11C(图中f)与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的连接部11C(图中g)连接。
输入到连接部11C(图中g)的电流沿图中h的方向(在此为顺时针)流过圆弧部11f,经由图中i,向第二凸部11g流动。然后,沿图中j的方向(逆时针)流过第二凸部11g,经由图中k,向连接部11C(图中1)流动。至此为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通过这样的电流的流动,如图8所示,在梳型闭合线圈11A、11B产生磁通,该磁通与转子2侧的第一检测线圈13发生交链而产生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11B以及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A、12B构成为相同。
即,如图5的(b)以及图7所示,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A、12B具有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2A和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2B。各梳型闭合线圈12A、12B具有分别沿着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的外圆以及内圆延伸的圆弧部12d、12f。各圆弧部12d、12f成为圆在连接部12C的周边中断的形状。连接部12C是将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A、12B通过基板7的背面的图案而相互连接的部分(通孔),与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同一层(即基板7的背面)。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2A以成为将沿着外圆的圆弧部12d和从沿着该圆弧部12d的圆弧朝向内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一凸部12e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2B以成为将沿着内圆的圆弧部12f和从沿着该圆弧部12f的圆弧朝向外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二凸部12g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
接下来,对转子2的结构进行详述。如图4的俯视图所示,在基板8的一层(例如表面)上,从径向外侧起依次配置有第一检测线圈13、第一发送天线线圈14、第二检测线圈23以及第二发送天线线圈24。第一检测线圈13由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3A、13B的线圈图案构成。梳型闭合线圈对13A、13B被设为与对置配置的定子3侧的梳型闭合线圈对11A以及11B、12A以及12B相同的图案,具有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3A和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3B。
各梳型闭合线圈13A、13B具有分别沿着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的外圆以及内圆延伸的圆弧部13d、13f。各圆弧部13d、13f成为圆在连接部13C的周边中断的形状。连接部13C是将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3A、13B通过基板8的背面的图案而相互连接的部分(通孔),与该线圈图案配置在同一层(例如基板8的表面)。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3A以成为将沿着外圆的圆弧部13d和从沿着该圆弧部13d的圆弧朝向内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一凸部13e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3B以成为将沿着内圆的圆弧部13f和从沿着该圆弧部13f的圆弧朝向外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二凸部13g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与上述的第一凸部11e、第二凸部11g同样地,第一凸部13e以及第二凸部13g是形成为直线状或曲线状的矩形波形状、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大致矩形波形状的部分。
第一发送天线线圈14与第一检测线圈13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径向内侧,形成为在旋转中心C的周围以呈螺旋状回旋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第二检测线圈23形成为将去路线圈23A和回路线圈23B相连的形状。去路线圈23A例如在布设有第二检测线圈23的平面中,在被通过旋转中心C的假想直线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环区域的一方中形成为呈涡旋状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另外,回路线圈23B在被上述的假想直线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环区域的另一方中形成为呈涡旋状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第二发送天线线圈24与第二检测线圈23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径向内侧,形成为在旋转中心C的周围以呈螺旋状回旋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1中,梳型闭合线圈对在定子3设置有两组(正弦励磁线圈11、余弦励磁线圈12),在转子2设置有一组(检测线圈13)。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1中,在各个梳型闭合线圈对中形成的磁极的线圈面积彼此不同,但也可以使它们彼此相等。如图9的(a)所示,磁极的线圈面积(磁极面积)例如在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中是指,由外侧的圆弧部11d和一个第一凸部11e围成的大致矩形状的面积S1、以及由内侧的圆弧部11f和一个第二凸部11g围成的大致矩形状的面积S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在其他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13中也是同样的。
在图9的(a)中,两个面积S1、S2彼此不同,但如图9的(b)以及(c)所示,两个面积S1、S2也可以彼此相等。在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外侧的圆弧部11d′以进入第一凸部11e的内侧的方式向径向内侧凸起地弯曲布设,内侧的圆弧部11f′以进入第二凸部11g的内侧的方式向径向外侧凸起地弯曲布设。由此,两个线圈面积S1、S2相同。另外,在图9的(c)所示的例子中,外侧的圆弧部11d"以进入第一凸部11e的内侧的方式局部形成得较粗,内侧的圆弧部11f"以进入第二凸部11g的内侧的方式局部形成得较粗。由此,两个线圈面积S1、S2相同。
[C.作用、效果]
(1)根据上述的旋转变压器1,利用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以及11B、12A以及12B的线圈图案形成正弦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以及余弦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因此能够在基板7的同一层结束正弦线圈11,同样地,能够在基板7的同一层结束余弦线圈12。
因此,例如与利用两层形成一个正弦线圈并利用另外两层形成一个余弦线圈的现有的旋转变压器相比,能够减少制造中的层叠偏移,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线圈图案。并且,如图8所示,构成正弦线圈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11B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例如基板7的表面),构成余弦线圈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2A、12B也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例如基板7的背面),因此到转子2侧的检测线圈13为止的轴向距离(气隙)在各梳型闭合线圈对中相同。因此,能够降低磁通的朝向不同的两个磁极的信号强度之差,从而能够提高旋转变压器1的角度检测精度。
另外,根据上述的旋转变压器1,一对梳型闭合线圈11A以及11B、12A以及12B由向内的第一凸部11e、12e和向外的第二凸部11g、12g构成,因此能够使磁极对沿周向相邻。由此,能够使各磁极与旋转中心C的距离一致,因此能够使信号强度一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变压器1的角度检测精度。
(2)另外,如图9的(b)以及(c)所示,若为由第一梳型闭合线圈11A、12A以及第二梳型闭合线圈11B、12B形成的磁极的线圈面积S1、S2彼此相等的旋转变压器1,则能够使从各线圈发出的信号强度一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变压器1的角度检测精度。
(3)上述的旋转变压器1是使励磁线圈11、12、21、22和检测线圈13、23与转子2和定子3对置配置而成的调制波型旋转变压器,且是二相励磁单相输出型。并且,由于基于第一接收天线线圈15的电压的输出波形的相位变化来求取旋转角,因此不会如基于振幅变化求取旋转角的旋转变压器那样使输出波形的精度受到限制,从而能够提高角度检测精度。
[D.第一变形例]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的定子30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的转子省略了图示,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转子以及定子30设置有包括轴倍角为nX的励磁线圈31、32及检测线圈的第一线圈组、以及包括轴倍角为1X的励磁线圈41、42及检测线圈的第二线圈组。与上述的定子3同样地,在定子30设置有第一励磁线圈31、32及第二励磁线圈41、42、以及第一接收天线线圈35及第二接收天线线圈45,与上述的转子2同样地,在转子设置有第一检测线圈及第二检测线圈、以及第一发送天线线圈及第二发送天线线圈。在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中,也向第一励磁线圈31、32以及第二励磁线圈41、42分别输入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交流信号。
在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31A、31B的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的同一层(在此为表面)。在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32A、32B的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的同一层(在此为表面)。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设置有多个(在图11中分别为四个),并且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各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在转子以及定子30的对置面中沿周向交替地相邻配置。并且,各个第一励磁线圈31、32以及第一检测线圈所包括的磁极间的周向上的间隔(周向上的宽度)相同。
像这样,通过将第一励磁线圈31、3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使第一检测线圈相对于各第一励磁线圈31、32的距离均匀,从而能够使信号强度一致,因此能够提高旋转变压器的角度检测精度。另外,通过使第一励磁线圈31、32以及第一检测线圈的磁极的宽度(周向上的宽度)一致,能够使在第一励磁线圈31、32侧生成的磁通高效地作用于第一检测线圈。也就是说,能够增大第一检测线圈的感应电压、励磁电流,从而容易使输出信号的峰值上升而取得所希望的形状的信号波形。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缩小角度误差,并且能够改善旋转角的检测性能。
在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中,包括第一梳型闭合线圈31A、32A以及第二梳型闭合线圈31B、32B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正弦线圈、余弦线圈)的各圆弧部31d、31f、32d、32f被设为中心角为40度左右的圆弧形状而非圆的一部分中断的形状。在图11所示的旋转变压器中,配置有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的区域(由内圆及外圆和通过旋转中心C且沿径向延伸的两直线围成的区域)的形状成为沿周向将圆环八等分的形状和局部圆环形状。换言之,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分别在对置面中配置于局部圆环区域,并在该区域内以相互不重叠的方式相邻配置。由此,能够将两组(正弦线圈、余弦线圈)的梳型闭合线圈对彼此配置在同一层,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励磁线圈31、32向第一检测线圈传递的信号强度的偏差,从而能够改善检测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的个数并不限定于各四个,优选将它们在将对置面等分为偶数个的区域中交替地相邻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的数量成为相同的数量,从而能够使从各线圈发出的信号强度一致,因此能够提高旋转变压器的角度检测精度。
在图11所示的定子30中,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在同一平面上以相对于旋转中心C成为旋转对称形状的方式布设。即,将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设为一组并以成为四次旋转对称形状的方式进行配置。像这样,通过使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分别包括相同数量的励磁引起的磁通的朝向彼此不同的旋转对称形状的线圈,能够使同相内的线圈形状(梳形的朝向)所引起的磁通差平均化,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变压器的角度检测精度。
在此,对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的对数(组数)进行补充说明。在将组数设定为一组或两组的情况下,在图11中配置有第一励磁线圈31、32的圆环状的区域中,左半面和右半面的平衡容易变差,作为检测器的耐用性降低。因此,组数优选为三组以上。另外,在将组数设定为奇数的情况下,在左半面和右半面中,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各自的数量也容易不同。因此,更优选的是组数为偶数。但是,若使组数过多增加,则会被图11中所示的第一励磁线圈31、32彼此的间隙占据较多的空间,尤其在小径的旋转变压器中变得不利。考虑到这些点,图11所示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的组数被设定为四组。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错开地配置在电角度的相位相同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将上述第一励磁线圈31、32从成为旋转对称的位置错开地配置在沿周向相差360度电角度(即1极对的量的机械角)的位置。像这样,通过使第一励磁线圈31、32的位置沿周向移动N个周期的电角度(具体而言,移动一个周期的电角度、或两个周期的电角度),能够扩宽第一励磁线圈31、32间的间隙,从而容易通过该间隙将来自内周侧的引出线布设在同一平面内。即,通过将与间隙较宽的部分相邻的线圈的一方的始端以及末端以与另一方的线圈的始端以及末端相同的相位设置于错开了N个周期电角度的位置,能够使在第一励磁线圈31、32侧产生的磁通的分布适当化,从而能够在第一检测线圈侧感应适当的输出信号。需要说明的是,间隙的尺寸至少被设定为相当于180度电角度(即0.5极对的量的机械角、一个磁极的量)的尺寸以上。
[E.第二变形例]
图12以及图13是分别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的转子2′以及定子30′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在代替使用轴倍角为1X的线圈而使用多极线圈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不同。
在本变形例的转子2′以及定子30′设置有包括轴倍角为nX的第一励磁线圈31′、32′及第一检测线圈33′的第一线圈组、以及轴倍角为(n-1)X的第二励磁线圈41′、42′及第二检测线圈43′的第二线圈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表示轴倍角的n的值为3以上的自然数。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在径向上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将第一线圈组以及第二线圈组配置在同一平面内,从而能够使信号强度一致,因此能够提高角度检测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中,第二线圈组配置于第一线圈组的径向内侧,因此与相反的结构(第一线圈组位于径向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周向上的磁极尺寸(磁极的宽度),从而能够改善旋转角的检测性能。
如图12所示,在转子2′设置有第一检测线圈33′及第二检测线圈43′、以及第一发送天线线圈34′及第二发送天线线圈44′。这四种线圈均为圆环状,在基板8′上从径向外侧起依次配置。第一检测线圈33′配置在相对于后述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而在转子2′的轴向上对置的位置。与上述的第一检测线圈13同样地,第一检测线圈33′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33A′、33B′的线圈图案构成。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中,与第一检测线圈33′同样地,第二检测线圈43′也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43A′、43B′的线圈图案构成。第二检测线圈43′配置在相对于后述的第二正弦励磁线圈41′、第二余弦励磁线圈42′而在转子2′的轴向上对置的位置。但是,配置有第二线圈组的区域的径向尺寸比配置有第一线圈组的区域的径向尺寸大。
如图13所示,在定子30′设置有多个第一励磁线圈31′、32′及多个第二励磁线圈41′、42′、以及第一接收天线线圈35′及第二接收天线线圈45′。在这四种线圈中,励磁线圈31′、32′、41′、42′为环状,天线线圈35′、45′为圆环状,在基板7′上从径向外侧起依次配置。在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中,也向第一励磁线圈31′、32′以及第二励磁线圈41′、42′分别输入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交流信号。
与第一变形例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同样地,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31A′、31B′的线圈图案构成,与第一变形例的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同样地,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32A′、32B′的线圈图案构成。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二正弦励磁线圈41′也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41A′、41B′的线圈图案构成,第二余弦励磁线圈42′也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42A′、42B′的线圈图案构成。
在本变形例的定子30′中,如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30那样,第一正弦励磁线圈3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32′在转子2′以及定子30′的对置面中沿周向交替地相邻配置,并且,第二正弦励磁线圈41′以及第二余弦励磁线圈42′也在相同的对置面中沿周向交替地相邻配置。
在本变形例的旋转变压器中,能够取得经由轴倍角仅相差1X的两个系统的线圈而得到的交流信号,从而能够使相位差的信息相对于转子2′的绝对角一对一地对应。因此,能够利用游标的原理而以简单的结构改善旋转角的检测性能。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相比,代替使用轴倍角为1X的线圈而使用多极线圈,因此能够不易受到外来磁场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对于磁噪声的耐性,从而能够防止检测误差的增大。
另外,与使用了轴倍角为nX的线圈和轴倍角为1X的线圈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磁极尺寸差,从而能够使磁场的强度分布大致均匀。需要说明的是,适于轴倍角为nX的线圈的气隙成为与适于轴倍角为(n-1)X的线圈的气隙接近的值。因此,能够使第一线圈组的气隙和第二线圈组的气隙一致,从而能够容易使磁场的强度分布适当化。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轴倍角为nX的第一励磁线圈31′、32′以及轴倍角为(n-1)X的第二励磁线圈41′、42′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3那样形成为圆环状。换言之,也可以将轴倍角仅相差1X的两个系统的线圈应用于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1。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游标的原理而以简单的结构改善旋转角的检测性能。
[2.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旋转变压器71的构造的示意图。该旋转变压器71是单相励磁二相输出型的旋转变压器71,是输入交流信号并且根据振幅调制后的信号对旋转角进行检测的电感型旋转变压器(电感传感器)。旋转变压器71具备转子72(转动体)、定子73(固定体)和控制装置74。转子72是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73旋转的圆盘状的构件。定子73是相对于未图示的外壳固定的圆盘状的构件。在定子73设置有励磁线圈81、86或检测线圈82、83、87、88。另一方面,在转子72不设置有线圈而设置有导体84、89。
控制装置74对转子72相对于定子73的旋转角进行运算并将其输出。在控制装置74内置有生成向励磁线圈81、86供给的交流信号的信号生成电路75、以及基于从检测线圈82、83、87、88送回的信号输出与旋转角相对应的角度信息的信号处理电路76。在信号生成电路75生成的交流信号向励磁线圈81、86传递,在定子73形成规定的磁场。受其影响,在转子72的导体84、89的内部流过涡流,生成抵消定子73的磁场的磁场(去磁场),从而屏蔽磁场。并且,转子72的导体84、89的位置根据旋转角而发生变化。因此,向定子73侧的检测线圈82、83、87、88送回根据旋转角而进行了振幅调制的信号。该信号被输入到信号处理电路76。
在图14所示的旋转变压器71的转子72以及定子73设置有第一线圈组80和第二线圈组85。第一线圈组80是包括轴倍角为nX的励磁线圈以及检测线圈的线圈组。与此相对地,第二线圈组85是包括轴倍角为1X的励磁线圈以及检测线圈的线圈组。第一线圈组80以及第二线圈组85在径向上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例如,第二线圈组85配置于第一线圈组80的径向内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第二线圈组85配置于第一线圈组80的径向外侧。
励磁线圈81、86(第一励磁线圈81、第二励磁线圈86)是使轴向上的磁场产生在第一励磁线圈81、第二励磁线圈86之间的线圈。与定子73在轴向上对置的转子72侧的导体84、89(第一导体84、第二导体89)受到励磁线圈81、86的磁场而在内部产生涡流,从而产生抵消励磁线圈81、86的磁场的去磁场。因此,导体84、89屏蔽励磁线圈81、86的磁场的一部分。向励磁线圈81、86例如输入规定振幅的交流信号。向励磁线圈81、86输入的交流信号的振幅能够根据控制装置74的指示而变更。在此,将向励磁线圈81、86输入的交流信号的电压值表现为“sinωct”。ωct为交流信号的角速度。
检测线圈82、83、87、88对励磁线圈81、86的磁场进行检测。在轴向上对置的转子72侧的导体84、89伴随于转子72的旋转而沿周向移动,因此导体84、89屏蔽励磁线圈81、86的磁场的部分根据转子角而发生变化。因此,检测线圈82、83、87、88所检测的磁场也根据转子角而发生变化。
在第一线圈组80的检测线圈82、83中包括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和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同样地,在第二线圈组85的检测线圈87、88中包括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和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以及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对转子角的正弦进行检测,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以及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对转子角的余弦进行检测
在此,若将转子角设为θ,则由轴倍角为nX的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得到的交流信号的电压值被表现为“sin(nθ)·sinωct”,由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得到的交流信号的电压值被表现为“cos(nθ)·sinωct”。同样地,由轴倍角为1X的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得到的交流信号的电压值被表现为“sinθ·sinωct”,由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得到的交流信号的电压值被表现为“cosθ·sinωct”。像这样,由各检测线圈82、83、87、88得到的调制波的振幅根据转子角θ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基于这些振幅来确定转子角θ。由检测线圈82、83、87、88分别检测出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74。
图15是示出设置于转子72的导体84、89的布局例的图。导体84、89形成为受到在励磁线圈81、86产生的磁场的影响的面积根据转子72的旋转角而发生变化的形状。具体而言,形成为沿周向将圆环分割为多个部分、并且沿周向交替地删除该被分割为多个部分的圆盘片而成的形状(通过间隔地去除圆盘片而使剩余的圆盘片也间隔地配置的形状)。图15所示的第一导体84是轴倍角为32X的情况下的布局例。该第一导体84具有交替地去除沿周向被64等分的圆环而成的布局,在树脂板上分散地配置于合计32个部位。另外,图15所示的第二导体89由于轴倍角为1X,因此成为沿周向被2等分的半圆环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各导体84、89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图15所示那样的“涂抹状”,例如也可以是“仅将外周包围的闭合的环形状”。
图16是示出设置于定子73的第一励磁线圈81、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第二励磁线圈86、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的布局例的图。在此,第一励磁线圈81在与呈圆盘状的转子72对置的对置面中被布设为环绕外周侧多次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二励磁线圈86在该对置面中被布设为环绕靠近旋转轴C的内周侧多次的形状。上述励磁线圈81、86各自并不是第一线圈组80、第二线圈组85所专用的线圈,而合起来作为一个励磁用线圈来发挥功能。在比第一励磁线圈81靠外侧的区域和比第二励磁线圈86靠内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相互抵消的磁场。另一方面,在第一励磁线圈81的内侧且第二励磁线圈86的外侧的区域中,形成有相互增强的磁场。这样,由于两个励磁线圈81、86而生成的磁场被利用于第一线圈组80、第二线圈组85这双方中。另外,第一线圈组80的检测线圈82、83在由第一励磁线圈81和第二励磁线圈86围成的圆环状的区域中配置在外周侧。另一方面,第二线圈组85的检测线圈87、88在该圆环状的区域中配置在内周侧。
如图16所示,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以及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在定子73相对于转子72的对置面中分别配置于基板7"的表面以及背面。该布局对应于图3中的第一正弦励磁线圈11以及第一余弦励磁线圈12的布局,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3以及第一余弦线圈84分别由一对梳型闭合线圈构成。
在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82A、82B的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在此为表面)。在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83A、83B的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基板7"的同一层(在此为背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梳型闭合线圈对82A以及82B、83A以及83B通过将两个在沿一个方向延伸的部分加上凸形状而得到的梳形状组合而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成为正弦线圈图案和余弦线圈图案的梳型闭合线圈对82A以及82B、83A以及83B除了相位相互错开以外为相同的形状。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82A、83A均以成为将沿着外圆的圆弧部和从沿着该各圆弧部的圆弧朝向内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一凸部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第二梳型闭合线圈82B、83B均以成为将沿着内圆的圆弧部和从沿着该各圆弧部的圆弧朝向外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二凸部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一梳型闭合线圈82A以及第二梳型闭合线圈82B中形成的磁极的线圈面积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如图16所示,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形成为匝数根据转子72的旋转角而发生变化。旋转角与匝数的关系例如被设定为与正弦波中的角度与振幅的关系相对应。另外,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的匝数为最大的旋转角的相位被设定为相对于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的匝数为最大的旋转角的相位而相差90度。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71中,如图16所示,利用一对梳型闭合线圈82A以及82B、83A以及83B的线圈图案形成正弦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正弦检测线圈82)以及余弦线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余弦检测线圈83),因此能够在基板7"的同一层结束正弦线圈82,同样地,能够在基板7"的同一层结束余弦线圈83。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制能够减少制造中的层叠偏移,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线圈图案。并且,检测线圈82、83相对于转子72侧的第一导体84的轴向距离(气隙)在各梳型闭合线圈对中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旋转变压器71的角度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71中,也能够采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中说明的变形例。即,也可以与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布局相对应地设置多个(例如图11所示那样各为四个)第一正弦检测线圈以及第一余弦检测线圈,并且将各第一正弦检测线圈以及各第一余弦检测线圈在转子以及定子的对置面中沿周向交替地相邻配置。另外,也可以如上述的第二变形例那样,将第二正弦检测线圈87、第二余弦检测线圈88设为多极线圈。
[3.其他]
上述的各旋转变压器的结构为一例,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并不意在将未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明示的各种变形、技术的应用排除在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它们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另外,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或者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例示出的梳型闭合线圈的形状为一例,具体的线圈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使一对梳型闭合线圈成为一笔画的方式布设导体。
另外,例如,如图9的(c)所示,也可以局部地变更导体的粗细。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以简单的结构调节线圈面积。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导体环绕各磁极的周围一次的形状的线圈,但也可以使用使导体环绕多次的形状的线圈。图10所示的定子3′具有导体环绕各磁极的周围两次的形状(双重卷绕)的正弦励磁线圈11′以及余弦励磁线圈12′,与图9的(b)同样地,各线圈11′、12′的圆弧部以使磁极的线圈面积相等的方式呈凸状弯曲。通过增加导体的环绕次数,能够增加磁通密度,从而能够改善旋转角的检测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变压器71中也是同样地,可以局部地变更导体的粗细,也可以使用使导体环绕多次的形状的线圈。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3中,在基板7的表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定子片3-1、3-2,但也可以在两张基板7分别形成正弦线圈图案以及余弦线圈图案,通过将两张基板7重叠(层叠)而构成一个定子3。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出了二相励磁单相输出型的旋转变压器,但在单相励磁二相输出型的旋转变压器中也可以应用同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利用定子侧的正弦线圈以及余弦线圈来检测从设置于转子侧的一相的励磁线圈发出的磁通。另外,在二相励磁二相输出型的旋转变压器中也可以应用同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设置于转子侧的检测线圈和设置于定子侧的励磁线圈均成为正弦线圈以及余弦线圈。
附图标记说明
1、71 旋转变压器
2、2′、72 转子(转动体)
2A 芯
3、3′、30、30′、73 定子(固定体)
3A 芯
6、76 信号处理电路
7、7′、7" 基板
8、8′、8" 基板
10 第一线圈组
11、11′、31、31′ 第一正弦励磁线圈(励磁线圈、正弦线圈)
11A、31A、31A′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
11B、31B、31B′ 第二梳型闭合线圈
11C 连接部
11d、11d′、11d″、31d 圆弧部
11e 第一凸部
11f、11f′、11f″、31f 圆弧部
11g 第二凸部
12、12′、32、32′ 第一余弦励磁线圈(励磁线圈、余弦线圈)
12A、32A、32A′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
12B、32B、32B′ 第二梳型闭合线圈
12C 连接部
12d 圆弧部
12e 第一凸部
12f 圆弧部
12g 第二凸部
13、33′ 第一检测线圈(检测线圈)
14、34′ 第一发送天线线圈(天线线圈)
15、35′ 第一接收天线线圈(天线线圈)
80 第一线圈组
81 第一励磁线圈
82 第一正弦检测线圈(检测线圈、正弦线圈)
82A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
82B 第二梳型闭合线圈
83 第一余弦检测线圈(检测线圈、余弦线圈)
83A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
83B 第二梳型闭合线圈
84 第一导体
85 第二线圈组
86 第二励磁线圈
87 第二正弦检测线圈
88 第二余弦检测线圈
89 第二导体
C 旋转中心。
Claims (8)
1.一种旋转变压器,其对转子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进行检测,所述旋转变压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变压器具有:
励磁线圈,其设置于所述转子或所述定子,且形成于片状的基板;以及
检测线圈,其设置于所述转子或所述定子,且形成于片状的基板,
所述励磁线圈及所述检测线圈中的任一方是输入电角度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交流信号的正弦线圈及余弦线圈,
在所述正弦线圈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的正弦线圈图案配置在所述基板的同一层,
在所述余弦线圈中,相互连接而形成磁极的一对梳型闭合线圈的余弦线圈图案配置在所述基板的同一层,
各所述一对梳型闭合线圈分别具有:
第一梳型闭合线圈,其以成为将圆弧部及第一凸部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所述圆弧部沿着以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外圆,所述第一凸部从沿着所述圆弧部的圆弧朝向以所述旋转中心为中心且位于所述外圆的径向内侧的内圆侧的圆弧延伸;以及
第二梳型闭合线圈,其以成为将沿着所述内圆的圆弧部及从沿着该圆弧部的圆弧朝向所述外圆侧的圆弧延伸的第二凸部组合而成的形状的方式布设导体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梳型闭合线圈以及所述第二梳型闭合线圈中形成的磁极的线圈面积彼此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弦线圈以及所述余弦线圈配置于一张基板的同一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弦线圈以及所述余弦线圈配置于一张基板的相反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变压器是调制波型旋转变压器,
在该调制波型旋转变压器中,所述励磁线圈和所述检测线圈与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对置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变压器是二相励磁单相输出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变压器具备对所述旋转角进行运算并将其输出的信号处理电路,
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均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片状的天线线圈,
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基于设置于所述定子侧的所述天线线圈的电压的输出波形的相位变化来求取所述旋转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变压器是电感型旋转变压器,
在该电感型旋转变压器中,
所述励磁线圈以及所述检测线圈一起设置于所述定子,并且,
所述转子具有以与所述旋转角相应的大小在抵消所述励磁线圈的磁场的方向上生成去磁场的导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05915 | 2020-12-11 | ||
JP2020-205915 | 2020-12-11 | ||
PCT/JP2021/045687 WO2022124415A1 (ja) | 2020-12-11 | 2021-12-10 | レゾル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01461A true CN116601461A (zh) | 2023-08-15 |
CN116601461B CN116601461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81974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82209.5A Active CN116601461B (zh) | 2020-12-11 | 2021-12-10 | 旋转变压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18962B2 (zh) |
JP (1) | JP7320683B2 (zh) |
CN (1) | CN116601461B (zh) |
WO (1) | WO202212441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89563B1 (ja) | 2023-06-21 | 2024-05-23 |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レゾルバ及びサーボモータ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39571B1 (en) * | 1999-04-02 | 2001-05-29 | Shiro Shimahara | Resolver |
CN101740216A (zh) * | 2008-11-12 | 2010-06-16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变压器 |
CN102055295A (zh) * | 2009-11-09 | 2011-05-11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传感器 |
CN102223046A (zh) * | 2010-04-19 | 2011-10-19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位置传感器 |
WO2014037024A1 (en) * | 2012-09-10 | 2014-03-13 | Camer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Disc resolver and 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
JP2015012234A (ja) * | 2013-07-01 | 2015-01-1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7090431A (ja) * | 2016-03-07 | 2017-05-25 | 株式会社 五十嵐電機製作所 | レゾル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レゾルバ付き電動モータ、並びにその制御装置 |
JP2020003232A (ja) * | 2018-06-25 | 2020-01-09 |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レゾル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85946U (ja) * | 1983-05-30 | 1984-12-10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シ−トコイル |
JPS6258847A (ja) * | 1985-09-03 | 1987-03-14 | Hokuto Seisakusho:Kk | コアレス電動機の電機子コイル及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JP3414893B2 (ja) * | 1995-07-12 | 2003-06-09 |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 回転位置検出装置 |
GB2486748B (en) | 2011-03-24 | 2013-04-10 | Owen Mumford Ltd | Autoinjector devices |
CN103036386B (zh) * | 2011-10-06 | 2015-07-15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角度传感器 |
EP3290886B1 (en) * | 2015-06-26 | 2020-11-25 | NSK Ltd. | Relative angle detection apparatus, torque sens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
JP2019200106A (ja) | 2018-05-15 | 2019-11-21 |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ティブセンサ、およびそのコイルパターン |
-
2021
- 2021-12-10 CN CN202180082209.5A patent/CN116601461B/zh active Active
- 2021-12-10 WO PCT/JP2021/045687 patent/WO202212441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2-10 US US18/256,425 patent/US12018962B2/en active Active
- 2021-12-10 JP JP2022568362A patent/JP732068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39571B1 (en) * | 1999-04-02 | 2001-05-29 | Shiro Shimahara | Resolver |
CN101740216A (zh) * | 2008-11-12 | 2010-06-16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变压器 |
CN102055295A (zh) * | 2009-11-09 | 2011-05-11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传感器 |
CN102223046A (zh) * | 2010-04-19 | 2011-10-19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位置传感器 |
WO2014037024A1 (en) * | 2012-09-10 | 2014-03-13 | Camer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Disc resolver and 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
JP2015012234A (ja) * | 2013-07-01 | 2015-01-1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7090431A (ja) * | 2016-03-07 | 2017-05-25 | 株式会社 五十嵐電機製作所 | レゾル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レゾルバ付き電動モータ、並びにその制御装置 |
JP2020003232A (ja) * | 2018-06-25 | 2020-01-09 |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レゾル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35857A1 (en) | 2024-02-01 |
JP7320683B2 (ja) | 2023-08-03 |
JPWO2022124415A1 (zh) | 2022-06-16 |
US12018962B2 (en) | 2024-06-25 |
CN116601461B (zh) | 2024-04-16 |
WO2022124415A1 (ja) | 2022-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10829B2 (en) | Sheet coil type resolver | |
CN102055295B (zh) | 旋转角度传感器 | |
US20120274185A1 (en) | Motor rotor and motor | |
JPH04222447A (ja) | 平坦な巻線を有するレゾルバー | |
CN112444191A (zh) | 感应式角传感器 | |
JP6849188B2 (ja) | 角度検出器 | |
CN116568996B (zh) | 旋转变压器 | |
JP2021025851A (ja) | 回転センサ | |
JP4603973B2 (ja) | 磁気レゾルバ | |
EP0585281B1 (en) | Inductive displacement sensors | |
CN116601461B (zh) | 旋转变压器 | |
JP2011047672A (ja) | シートコイル型レゾルバ | |
US20180226862A1 (en) | Rotational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motor device | |
CN116568995B (zh) | 旋转变压器 | |
US20240361153A1 (en) | Resolver | |
CN116648599B (zh) | 旋转变压器 | |
US12119719B1 (en) | Resolver and servo motor | |
CN116568994B (zh) | 旋转变压器 | |
JP7270903B2 (ja) | 平板型エンコーダ | |
WO2023243618A1 (ja) | 誘導型位置検出器 | |
CN117941018B (zh) | 旋转变压器以及伺服马达 | |
WO2018114004A1 (en) | Resolver | |
JP2000352501A (ja) | 磁気誘導式回転位置センサ | |
CN115667851A (zh) | 可变磁阻位置传感器 | |
WO2018114005A1 (en) | Resolv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