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19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19C
CN1165819C CNB001089927A CN00108992A CN1165819C CN 1165819 C CN1165819 C CN 1165819C CN B001089927 A CNB001089927 A CN B001089927A CN 00108992 A CN00108992 A CN 00108992A CN 1165819 C CN1165819 C CN 116581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entioned
china ink
transfer printing
pix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089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8077A (zh
Inventor
坂本康治
泽山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78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8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8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1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3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 G03G15/32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by application of light, e.g. using a LED arra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06Developing
    • G03G13/08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3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 H04N1/29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production of an electrostatic intermediate pi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x Reproducing Arrangement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设定装置内各条件,使得感光体1a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20μm-50μm,并且转印装置设有作为一次转印材的中间转印带(51)、将上述感光体(1a)上墨像转印在该中间转印带上的作为一次转印装置的中间转印装置(5)、以及将该中间转印带上的墨像转印在上述转印纸(100)上的作为二次转印装置的转印辊(81),使用该转印装置使得转印在转印纸(100)上的图像中易发生墨粉飞散。能得到粗涩不显眼的光滑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下述图像形成装置广为人知:将激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等形成的光束照射在作为像载置体的均匀带电的感光体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对该潜像进行显影、转印、定影,以转印纸等记录部件上形成墨图像。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下述方式表现整体灰度:对高浓度图像部分,通过接通/断开能使感光体电位充分衰减的强度的光束(以下简记为“饱和写入”)形成静电潜像,而在中间色调部分或图像中最亮部分,通过调制光束强度、照射时间等形成中间电位的静电潜像。在采用这种灰度表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为了充分表现灰度及再现图像中最亮部分,多采用使得对于一点(构成图像的基本单位的像素)的光束强度、照射时间等分度充分小,形成中间电位的静电潜像(以下简记为“一点多值处理”)。
但是,在电子照相记录方法中静电起着很大作用,随着环境条件或历时变化,不能避免感光体及显影剂发生大的特性变化,中间色调部分易受上述影响,因此,中间色调部分的图像质量变化成为中心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灰度表现方式:对高浓度图像部分、中间色调部分、图像中最亮部分都采用上述饱和写入方法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单位面积中附着墨粉像素的密度表现灰度(以下简记为“双值处理”)。其写入能量与感光体表面电位关系表示在图4中,其中,特性线a1表示光束的写入能量分布,特性线a2表示被该光束照射的感光体的点部分的表面电位分布。也就是说,感光体表面预先带电,其带电电位为Vd,如图4所示,通过照射中央能量最大的光束、即能使感光体表面电位衰减到大致成0V的强度的光束,点中央部的感光体表面电位衰减到大致成0V。这时用墨粉显影后的点直径与表面电位绝对值减到比显影开始电位的绝对值低的电位的感光体相当部分的直径大致相等。
若采用上述通过单位面积中附着墨粉像素的密度表现灰度的双值处理方法,由于基本不使用中间电位部分,图像质量变化小。
但是,采用上述双值处理方法场合,存在转印材上形成的图像中附有墨粉像素易引人注目、易成为有粗涩感图像的问题。实际上在实用化的采用双值处理的电子照相装置中,与上述一点多值处理相比,只能得到明显粗涩的不理想的图像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得到无明显粗涩、呈光滑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
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通过在构成图像的像素中附有墨粉像素的单位面积的密度表示灰度;
潜像形成装置,根据上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像载置体上形成由上述像素构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使该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为墨像;
转印装置,使该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素置体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20μm-50μm;
上述转印装置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另一转印材上的二次转印装置。
本发明人研究结果,若在转印材上形成的作为附有墨粉图像的像素图像大小为50μm以下,则在明视距离(具体地说为25-30cm)下人的视认能力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在稳定地使作为上述附有墨粉像素使用的像素图像黑影场合,根据经验,其点直径必须是墨粉粒直径的约4倍以上,若考虑墨粉小直径化的界限为5μm左右,稳定的可再现的像素图像直径为20μm以上。
本发明人研究结果发现:转印材上像素墨像向其周围发生墨粉飞散场合,与同直径条件下不发生飞散的墨像相比,可观察到更平滑的图像。在此,所谓墨粉飞散是指墨粉稀疏地飞散到离像素墨粉中心较大距离处的状态。在发生这种墨粉飞散的图像中,像素墨像边缘部分与基底部分分界模糊,该像素墨像不显眼。
这种飞散所产生的图像形状成为在图像核部分周围形成上述飞散的形状,该核部分的直径与像载置体上墨像直径大致相同。因此,这种场合在转印材上所得图像成为在核部分周围稀疏地发生飞散墨粉的图像,上述核部分与像载置体上的墨像直径大致同直径。与此相反,当从像载置体向转印材转印墨像时或转印后对墨像进行定影时,在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所形成的图像的边缘部分溃散蔓延,最终所得图像成为比像载体上墨像大的像素图像。因此,上述发生飞散的图像中,构成图像的核部分比上述不发生墨粉飞散图像小,人不易视认。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上述像载体上的像素墨像直径设为20μm-50μm,并且,通过包括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二次转印装置的转印装置,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采用这种转印装置场合,为了在二次转印工序中得到良好的转印效率,需要创造非常容易发生墨粉转移的状态。因此,与采用将像载置体上的墨像直接转印在转印材上的转印装置场合相比,在形成于转印材上的图像中易发生墨粉飞散。于是,在形成于转印材的图像中,附有墨粉的像素边缘部分与基底部分分界模糊,该附有墨粉像素不显眼。构成形成于转印材上图像的像素墨像由与上述像载体上像素墨像直径大致同直径的核部分和飞散到该核部分周围的墨粉构成。在此,如上所述,由于上述像载体上像素墨像直径为20μm-50μm,所以,上述核部分大小能保持在人不能视认范围,同时,能稳定地维持其大小。另一方面,飞散到该核部分周围的墨粉稀疏,该墨粉之间大致独立存在,人不能视认这些飞散墨粉,只能识别为覆盖在核部分周围的不显眼的低浓度的云状物。因此,人对于形成于转印材上的构成像素墨像的上述核部分和飞散到该核部分周围的墨粉都难以视认。这样,在形成于转印材的图像中,附有墨粉的像素更不明显。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因此,在形成于转印材的图像中,附有墨粉的像素更不明显。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3倍以下。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3倍以下,因此,能抑制因上述飞散物而产生的线图像或文字图像清晰性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用下述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在形成上述静电潜像表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通过光产生电荷,且膜厚为15μm以下。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上,在形成静电潜像表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通过光产生电荷,且所产生电荷中与感光体带电表面极性相反极性电荷朝上述表面的感光体膜中移动,形成潜像。
在此,当上述电荷在感光体膜中移动时,电荷相互间作用有斥力,沿与膜厚垂直方向扩散,若增大感光体膜厚,则其区域也变大。因此,若增大膜厚形成相同大小潜像,需要使用更小直径光束或降低光束光量使用中间电位潜像,前者会引起成本上升,后者使显影不稳定。
本发明人研究结果发现:50μm的写入光束直径形成大致为50μm的像素图像,测定感光体膜厚和所形成像素图像直径的偏离结果,若感光体膜厚超过15μm,像素尺寸偏离急剧增大;即使感光体膜厚超过15μm而使光束直径控制在30μm以内,虽然能减少像素图像直径的偏离,但像素图像直径为50μm左右,为缩小像素图像直径,感光体膜厚薄到15μm以下是有效的。因此,预料上述电荷扩散大小与感光体膜厚同等水平。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体膜厚为15μm以下,所以,上述电荷移动中,即使因相互斥力而扩散,但其扩散程度不大。因此,很容易形成人不能视认的小的附有墨粉像那样的小潜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用在形成静电潜像表面附近通过光产生电荷的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上,在形成静电潜像表面附近通过光产生电荷,且所产生电荷中与感光体带电表面极性同极性电荷从该表面朝相反侧的面在感光体膜中移动,形成潜像。因此,很容易形成人不能视认的小的附有墨粉像那样的小潜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使用非晶硅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使用机械强度好的非晶硅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因此,像载置体寿命长,安全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
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通过在构成图像的像素中附有墨粉像素的单位面积的密度表示灰度;
潜像形成装置,根据上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像载置体上形成由上述像素构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使该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为墨像;
转印装置,使该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其特征在于:
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因此,上述像素墨像的边缘部分与基底部分分界模糊,形成在转印材上的图像中,附有墨粉像素不显眼。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转印装置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墨像转印在另一转印材上的二次转印装置。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装置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二次转印装置。采用这种转印装置场合,如上所述,与采用将像载置体上墨像直接转印在转印材上的转印装置场合相比,在形成于转印材上的图像中,易产生墨粉飞散。这样,使得构成上述图像的各附有墨粉像素不显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
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各附有墨粉像素间距离表示灰度,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
潜像形成装置,根据上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像载置体上形成由上述像素构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使该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为墨像;
转印装置,使该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素置体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20μm-50μm;
上述转印装置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另一转印材上的二次转印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
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各附有墨粉像素间距离表示灰度,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
潜像形成装置,根据上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像载置体上形成由上述像素构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使该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为墨像;
转印装置,使该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其特征在于:
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处理装置通过各附有墨像像素间距离表示灰度,进行图像处理,所以,与采用若干像素组成的像素群的由墨粉附着像素所构成的墨粉附着部大小表现灰度方式场合不同,附有墨粉像素难以集合。这样,附有墨粉像素难以集合形成人可视认大小,该附有墨粉像素不显眼。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得到粗涩不显眼的光滑图像。而且,由于采用“双值处理”,与采用“一点多值处理”相比,能保持稳定的图像质量。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抑制因墨粉飞散所产生的线图像或文字图像的清晰性劣化,得到良好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很容易形成小潜像,因此,很容易得到粗涩不显眼的光滑图像。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像载置体寿命长,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概略构成图;
图2a-2f是在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形成的点图像与在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形成的点图像的说明图;
图3a和3b是未定影转印纸100上的像素墨像说明图;
图4是写入能量与感光体表面电位之间关系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将本发明适用于采用数字电子照相记录法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下面对其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概略构成图。
先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及动作。感光体鼓1包括作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1a和支承该感光体1a的感光体支承体1b,在该感光体鼓1周围配置带电装置2、光写入装置3、使用干式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4、作为一次转印装置的包括中间转印带51的中间转印装置5、消电装置6、包括清洁刮板的清洁装置7。在上述中间转印装置5,通过若干悬臂辊52架设上述中间转印带51,通过没有图示的马达等驱动装置,沿箭头A方向无端移动。其中一个悬臂辊52兼有作为转印偏压辊的作用,从没有图示的电源向该辊施加所定转印偏压,再向中间转印带51供给转印偏压。另外,在与该中间转印带51对向位置配置作为二次转印装置的转印辊81,用于将显影墨像转印在作为最终转印材的转印纸100上,通过没有图示的电源装置向该转印辊81供给转印偏压。沿转印纸运送方向,在上述转印辊81的下游侧设有定影装置9。
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感光体1沿箭头B方向回转,通过带电装置2使其以所设定极性均一带电,图示例中为负电,然后,通过光写入装置3以没有图示的光学系在感光体鼓1的感光体1a表面形成图像的静电潜像。在图示例中,光写入部分电位衰减,未进行光写入部分保持带电电位。通过显影装置4供给所设定极性、图示例中为负极性的墨粉10使静电潜像显影,形成墨像。由显影装置4显影而得的墨像在感光体鼓1和等速移动的中间转印带51的相接部(一次转印区域)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上(一次转印)。三色或四色叠合转印场合,按各色反复上述行程,在中间转印带51上形成叠合墨像的彩图像。然后,将该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像转印到转印纸100的表面上(二次转印)。转印纸100上的墨像通过定影装置9定影,最终形成图像。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用于控制装置内各部的没有图示的控制部,该控制部设有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图像处理部,其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通过单位面积中附有墨粉像素的密度表现灰度。并且,上述控制部根据由该图像处理部处理的图像数据驱动控制上述光写入装置3。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无论高浓度图像部分、中间色调部分还是图像中最亮部分都采用上述饱和写入方法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单位面积中附有墨粉像素的密度表现灰度,即采用双值处理。通过采用双值处理,与一点多值处理场合相比,能保持稳定的图像质量。
但是,如上所述,采用双值处理场合,在形成于转印纸的图像中,有时存在附有墨粉像素易引人注目、易成为有粗涩感图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研究结果得出,若在转印材100上形成的作为附有墨粉像素使用的点状图像大小为50μm以下,则在明视距离(具体地说,例如25-30cm)下,人的视认能力迅速下降。而且,在上述点状图像的大小、形状为一定状态下,上述视认能力降低显著。因此,若采用上述双值处理,使点状图像大小为50μm以下的均一状态,则能成为高图像质量、稳定的电子照相处理。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干式显影的电子照相方式,稳定地使作为上述附有墨粉像素使用的点状图像显影场合,根据经验,其点直径必须是墨粉粒直径的约4倍以上,若考虑墨粉小直径化的墨限为5μm左右,稳定地可再现的点直径为20μm以上。
可以认为:在采用干式显影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双值处理中,若在记录部件上形成20μm以上、50μm以下的点直径的稳定墨像作为附有墨粉像素,则能得到无粗涩感的稳定图像。
但是,在以往一般电子照相方式条件下,使用双值处理在转印纸100上得到稳定的20μm以上、50μm以下的点状图像是困难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具备下列各条件:具有远比以往小的光束直径的光写入装置,以小光束直径进行写入场合也不易因电荷扩散而发生潜像扩展的感光体,将小点状的一像素潜像忠实地变换成墨像的显影方式,不损伤所形成墨像将其转印在转印纸上的转印方式,以最小限度变粗使转印在转印纸上的墨像定影的定影方式。而且,上述各组件的参数相互关连,例如,因感光体特性、显影、转印、定影各组件性能不同光学写入系的光束直径规格不同。并且,某组件超过限度场合,在其它组件不可能进行回复。
这样,对所有组件要求严格规格,所以,即使在电子照相方式中在转印纸100上能得到稳定的20μm以上、50μm以下的点图像,恐怕会引起成本大幅度上升。
但是,本发明人研究结果发现:像素墨像向其周围发生墨粉飞散场合,与同直径条件下不发生飞散的墨像相比,可以观察到更平滑的图像。在此,所谓墨粉飞散是指墨粉稀疏地飞散到离像素墨像中心较大距离处的状态。图2a-2f是在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形成的点图像与在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形成的点图像的说明图。具体地说,图2a-2c分别表示在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形成的点图像显影后的感光体1a上的墨像、转印后的转印纸100上墨像、定影后的转印纸100上墨像,图2d-2f分别表示在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形成的点图像显影后的感光体1a的墨像、转印后的转印纸100上墨像、定影后的转印纸100上墨像。若分别以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转印图2a、2d表示的显影后感光体1a上的墨像,则在转印后的转印纸100上,在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墨粉边缘部分10a因中间转印带51与感光体鼓1之间的相接压力等而被压溃,转印所得图像成为边缘部分蔓延形状;在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转印所得图像成为在10b周围发生飞散墨粉10c的形状,上述10b是与感光体1a上的墨像直径大致同直径的点状核部分。接着,分别在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形成最终图像。
这样,在不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从感光体1a转印墨像到转印纸100上时,墨像边缘部分发生蔓延扩展,在转印纸上所得图像成为点状直径比感光体1a上墨像大的图像。尤其当形成彩图像时,若干色墨粉叠合在转印纸100上形成叠合墨像场合,由于转印、定影工序中所施加的压力等所叠合的墨层很容易被压溃而蔓延扩展。
与此相反,在易发生墨粉飞散条件下所形成的图像成为在核部分周围稀疏地发生飞散墨粉的图像,上述核部分与感光体1a上的墨像直径大致同直径。上述发生飞散的图像只能被识别为小的核部分和该核部分周围的很不显眼的低浓度云样部分,因此,与上述不发生墨粉飞散图像相比,人不易视认。
于是,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以下条件:上述感光体1a上的像素墨像直径设为20μm-50μm,并且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转印条件使得易发生上述墨粉飞散。
先详细说明上述感光体1a上的像素墨像直径设为20μm-50μm,为了使上述感光体1a上的像素墨像直径处于上述范围内,设定装置内各部分条件、例如光写入装置的光束直径、感光体特性、显影装置的显影条件等,以形成这样的墨像。
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对于形成上述墨像具有有利特性、即能以小直径写入光束形成不失真潜像的特性的感光体作为感光体1a。例如,一般使用在电荷发生层上设有电荷输送层的双层结构的有机感光体(以下简记为OPC)作为感光体1a场合,测定在各种写入光束直径、显影条件下在感光体1a表面被显影的墨像直直径结果,感光体膜厚15μm以上,即使将写入光束直径控制在50μm以下,在饱和写入条件下不能稳定地再现50μm以下的点图像。可以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因光写入在电荷发生层产生的电荷为了与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荷中和在电荷输送层朝感光体表面移动时,该移动电荷因相互之间的相斥力与感光体膜厚相对应而扩散。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采用在与形成上述潜像的表面相反侧的面附近通过光发生电荷、且15μm以下膜厚的感光体作为上述感光体1a。使用这种感光体场合,在与上述表面相反侧的面、即感光体支承体1b侧的面附近通过光发生电荷中与感光体鼓带电表面极性相反的极性、例如在图示装置中正电荷在该感光体膜中朝上述表面移动,光照射部分的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荷被中和,形成潜像。这时,由于感光体膜厚为15μm以下,即使上述电荷在移动中因相互之间相斥力而扩散,其扩散也难以变大。因此,墨像化时,很容易形成人不能视认的小的附有墨粉像、即小潜像,实现上述双值处理是有效的。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形成上述潜像的表面附近通过光发生电荷的感光体作为上述感光体1a。使用这种感光体场合,在上述表面附近通过光发生电荷中与感光体鼓带电表面极性同极性电荷、例如在图示装置中负电荷在感光体中从该表面朝与该表面相反侧的面、即感光体支承体1b侧的面移动,与感光体鼓带电表面所定极性相反极性电荷、例如在图示装置中正电荷中和上述感光体表面的带电电荷,形成潜像。因此,墨像化时,很容易形成人不能视认的小的附有墨粉像、即小潜像,实现上述双值处理是有利的。作为这种感光体典型例可以列举硒感光体、非晶硅感光体等无机感光体,从表层稳定性考虑,非晶硅感光体最适。对这些感光体可以在不损害其特性范围内进行改良,例如附加表面层等。
采用在形成上述潜像的表面附近通过光发生电荷的感光体作为上述感光体1a场合,该感光体膜厚最好为20μm以下,其理由如下。
若上述所定极性电荷残留在上述感光体表面,则在上述感光体支承体1b中会产生与残留电荷极性相反、大小相同的感应电荷(以下简记为“相反电荷”)。该相反电荷的蔓延扩展比上述感光体表面的所定极性电荷广。显影时,在感光体和显影装置4的没有图示的显影剂载置体之间的显影区域,在显影剂载置体和感光体表面之间产生显影电场,形成点状图像时,在该图像边缘部电力线呈空间扩展。结果,若上述点状图像墨像化,该图像直径蔓延扩展。因此,最好使上述相反电荷的蔓延扩展尽可能小。该相反电荷的蔓延扩展由感光体厚度及感应率、显影剂厚度及感应率等各种条件决定,在通常显影条件下,例如显影间隙20μm以上、感光体和显影剂的感应率为3-10、感光体厚度40μm左右,几乎由感光体厚度决定。因此,为了形成上述小直径点图像,最好使感光体膜厚小,具体地说,最好设定为20μm以下。
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膜厚20μm的OPC作为上述感光体1a。另外,使用以600dpi密度进行写入的光束直径50μm的激光光学系统作为光写入装置3。这样,感光体上像素墨像成为直径20μm-50μm的小直径点图像。
下面说明易发生上述墨粉飞散的结构。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装置包括作为一次转印材的中间转印带51、用于将上述感光体1a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中间转印带51上的作为一次转印装置的中间转印装置5及用于将该中间转印带51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纸100上的作为二次转印装置的转印辊81,向转印纸100进行墨像转印。在该转印装置中,为了在二次转印工序中得到充分的转印效率,必须形成墨粉移转非常易发生状态,在像素墨像上无论如何会发生墨粉向墨像周围飞散。因此,与采用直接将墨像从感光体1a转印到转印纸100的转印装置场合相比,在形成于转印纸100的图像中,各附有墨粉像素的墨像具有核部分,并且,易成为会发生墨粉向该核部分周围飞散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将上述感光体1a上形成的直径为20μm-50μm的像素墨像通过上述转印装置经一次转印、二次转印工序转印到转印纸100上,在形成于该转印纸100的图像中,附有墨粉的像素的墨像边缘部分与基底部分的分界处模糊,该附有墨粉像素不明显。形成于转印纸100的像素墨像由与上述感光体1a上像素墨像直径大致同直径的核部分和飞散到该核部分周围的墨粉构成。在此,如上所述,由于上述感光体1a上像素墨像直径为20μm-50μm,所以,上述核部分大小能保持在人不能视认范围,同时,能稳定地维持其大小。另一方面,飞散到该核部分周围的墨粉稀疏,该墨粉之间大致独立存在,人不能视认这些飞散墨粉。因此,人对于形成于转印纸100上的构成像素墨像的上述核部分和飞散到该核部分周围的墨粉都难以视认。这样,在形成于转印纸100的图像中,附有墨粉的像素更不明显。因此,能稳定地得到无明显粗涩的图像。尤其能得到电子照相方式中成为问题的中间色调、最亮处再现稳定性良好的图像。
本发明人对上述效果进行进一步确认,在图1装置中,将在感光体1a上形成一像素墨像直径设为大致为50μm,使用易发生墨粉飞散的转印条件场合,若包含飞散部分,在转印纸100上成为直径50μm以上图像,但是可以观察到完全没有问题的平滑图像。而且,在显影及此前工序中使用双值处理,对稳定性完全没有影响。
另一方面,在通常转印条件下,若转印在感光体1a上形成的直径为50μm的像素墨像,由于墨像被压溃,在转印纸100上成为50μm以上显眼的点图像,成为图像整体的直径比前者小若干的感到粗涩的图像。
图3a和3b是未定影转印纸100上的像素墨像说明图,它们表示相同墨像。如上所述,该墨像由核部分10b和飞散到其周边的飞散墨粉10c构成。与核部分10b点接触的墨粉看作属于飞散墨粉10c。在此,墨粉飞散等级用以下方法定义:如图3a所示,测定不包含上述飞散墨粉10c的核部分10b的最小宽度Amin和最大宽度Amax,取其和的1/2作为平均直径A;再如图3b所示,测定包含上述飞散墨粉10c的墨像整体部分的最小宽度Bmin和最大宽度Bmax,同样,取其和的1/2作为平均直径B;两者的比B/A作为衡量飞散程度的参数。使转印条件变化对形成的未定影转印纸100上孤立点墨像进行摄影,将其图像放大200倍印刷,分别计算上述飞散程度,同时,在各种条件下形成以上述一点作为像素的图像,比较定影后图像,若上述飞散参数为1.5以上,观察时粒状感小,可作为平滑图像。于是,最好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以使上述飞散参数为1.5以上。具体地说,希望设定转印条件、例如转印偏压、转印电流、中间转印带51电阻值、转印辊81的直直径、墨粉流动性等。为了调整墨粉流动性可以调整墨粉形状(具体地说,例如球形度)、添加剂量及种类、混合条件等。
另外,考虑到线、文字图像的清晰性劣化,最好使上述飞散参数为3.0以下。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表现灰度的图像处理。作为通常电子照相方式中使用的用于表现灰度的一般图像处理法可以列举迪扎(dither)法。该方法如下:设定由若干基本像素组成的矩阵,对各基本像素设定浓度阈值,比较上述设定阈值与以多值表现的各像素的浓度信息,若在上述阈值以上,则看作图像,若在上述阈值以下,则看作基底,用上述方法以矩阵单位表现灰度。作为浓度阈值设定方法多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特有的与显影特性匹配的点集中型。在该方法中,矩阵有规则地排列,因此,具有比较不易使人眼感到粗涩的特性。但是,在该方法中,随着浓度增加,上述矩阵中附着墨粉像素数增加,所以,若矩阵尺寸过大,则粗涩明显。因此,必须将矩阵尺寸抑制在120×120μm,若想得到其中需要的灰度数,则必须使基本像素大小非常小,因而很困难。结果,在该方法中,需要使用上述一点多值处理,在最亮区域发生不稳定性。所以,使用上述迪扎法既要得到平滑图像又要使灰度数多是困难的。
这种不合适不仅发生在采用上述使用点集中型的阈值矩阵方法作为上述灰度表现方式场合,还发生在采用若干像素组成的像素群的由附有墨粉像素表现灰度方式场合。
于是,最好采用由各墨粉附着像素间距离表现灰度的方式、例如使用误差分散法作为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灰度表现方式。在此,所谓误差分散法是指将以多值表示的某像素浓度信息双值化场合将该双值化值与上述多值浓度值之差分向周边像素表示灰度的方法。若采用这种方式,在低浓度部附有墨粉像素之间的间隔大,而在高浓度部该间隔变小。因此,与采用若干像素组成的像素群的由墨粉附着像素所构成的墨粉附着部大小表现灰度方式场合不同,由于附有墨粉像素难以集合,所以,附有墨粉像素难以集合形成人可视认大小。若像素大小为人不能视认大小,则能得到没有粗涩感的良好图像。尤其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发生墨粉飞散,更使上述墨粉附着像素不明显,能得到银盐照片那样的平滑图像。
实施例2
下面说明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说明省略。
本发明人研究结果,上述墨粉飞散发生且其墨粉飞散参数1.5以上场合,即使上述感光体1a上的像素墨像直径比50μm大,转印纸100上图像附有墨粉像素也不明显。
于是,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使得在核部分周围发生墨粉飞散的结构,以使上述墨粉飞散参数成为1.5以上。具体地说,设定图像形成条件、即感光体1a上墨像转印到转印纸100上时的转印条件、例如转印偏压、转印偏流、采用转印带方式时的转印带电阻值、转印部入口/出口形状、墨粉流动性等,以使上述墨粉飞散参数成为1.5以上。并且,如上所述,为了调整墨粉流动性,可以调整墨粉形状(具体地说例如球形度)、添加剂量、种类、混合条件等。
为了使上述墨粉飞散容易发生,与采用将上述感光体1a上的墨像直接转印在转印纸100上的转印装置相比,更有利的是采用下述结构的转印装置:其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感光体1a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纸100上的二次转印装置。但是,若上述墨粉飞散参数成为1.5以上,则也可以采用将上述感光体1a上的墨像直接转印在转印纸100上的转印装置。可以通过调整例如转印偏压、转印偏流、转印接触部的施加转印偏压位置、采用转印带方式场合的转印带电阻值等使上述墨粉飞散参数成为1.5以上。
通过上述结构,在形成于转印纸100上的图像中,能稳定地得到附有墨粉像素不明显、减少粗涩的平滑图像。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考虑线、文字图像的清晰性劣化因素,最好上述墨粉飞散参数成为3.0以下。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最好采用由各墨粉附着像素间距离表现灰度的方式,例如使用误差分散法作为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灰度表现方式。若采用这种方式,在低浓度部附有墨粉像素之间的间隔大,而在高浓度部该间隔变小。因此,与采用若干像素组成的像素群的由墨粉附着像素所构成的墨粉附着部大小表现灰度方式场合不同,由于附有墨粉像素难以集合,所以,附有墨粉像素难以集合形成人可视认大小。若像素大小为人不能视认大小,则能得到没有粗涩感的良好图像。尤其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墨粉飞散,更使上述墨粉附着像素不明显,能得到银盐照片那样的平滑图像。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1);
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通过在构成图像的像素中附有墨粉像素的单位面积的密度表示灰度或通过各附有墨粉像素间距离表示灰度;
潜像形成装置,根据上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像载置体上形成由上述像素构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使该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为墨像;
转印装置,使该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20μm-50μm;
上述转印装置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另外的转印材(100)上的二次转印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其中墨像核部分为不发生墨粉飞散的情况下的墨像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3倍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下述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在形成上述静电潜像表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通过光产生电荷,且所述感光体的膜厚为15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在形成上述静电潜像表面附近通过光产生电荷的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非晶硅感光体作为像载置体。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像载置体(1);
图像处理装置,处理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通过在构成图像的像素中附有墨粉像素的单位面积的密度表示灰度或通过各附有墨粉像素间距离表示灰度;
潜像形成装置,根据上述图像处理装置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在上述像载置体上形成由上述像素构成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使该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为墨像;
转印装置,使该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其特征在于:
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1.5倍以上,其中墨像核部分为不发生墨粉飞散的情况下的墨像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装置设有一次转印材、将上述像载置体上的墨像转印在该一次转印材上的一次转印装置、以及将一次转印材上的墨像转印在另外的转印材上的二次转印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墨粉飞散到墨像核部分周围,转印在上述转印材上的像素墨像直径为该墨像核部分直径的3倍以下。
CNB001089927A 1999-05-27 2000-05-26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58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772999 1999-05-27
JP147729/1999 1999-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8077A CN1278077A (zh) 2000-12-27
CN1165819C true CN1165819C (zh) 2004-09-08

Family

ID=15436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0899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5819C (zh) 1999-05-27 2000-05-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342910B1 (zh)
KR (1) KR100359367B1 (zh)
CN (1) CN1165819C (zh)
DE (1) DE10026150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17602B2 (en) * 1999-07-02 2004-04-06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developing toner used by the same
EP1437631B1 (en) * 2002-11-29 2008-09-10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minimum usable acceptance width of alignment pattern detecting senso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40251435A1 (en) * 2003-04-07 2004-12-16 Noboru Sawayama Optical sen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06635B2 (en) * 2005-10-20 2010-04-27 Marvell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age scaling
JP5729293B2 (ja) * 2011-12-26 2015-06-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JP6881060B2 (ja) * 2017-06-15 2021-06-0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0646A (en) * 1983-09-05 1987-07-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for reproducing a half-tone image
EP0540221B1 (en) * 1991-11-01 1998-12-16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899503B2 (ja) 1993-06-25 1999-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0729075B1 (en) * 1995-02-10 2001-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kit
JPH08298595A (ja) 1995-02-27 1996-11-12 Toray Ind Inc 電子写真装置、電子写真方法およびトナー画像つき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H0973240A (ja) * 1995-06-27 1997-03-18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905013A (en) * 1996-07-01 1999-05-1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17220B1 (en) * 1996-12-06 2001-11-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eventing linear nonuniformity and improving image quality
US6122468A (en) * 1998-10-09 2000-09-19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oner imag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026150C2 (de) 2003-10-09
CN1278077A (zh) 2000-12-27
US6342910B1 (en) 2002-01-29
KR100359367B1 (ko) 2002-10-31
KR20010020901A (ko) 2001-03-15
DE10026150A1 (de) 2001-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808C (zh) 彩色成象装置
US6498910B2 (en) Image forming with light and dark hue toners
US20030035663A1 (en) Develop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36296C (zh) 带有供给振荡电压的显影剂载体的成像装置
US709961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capable of reducing mechanical stresses to developers during transportation for development
CN1474238A (zh) 显影装置
CN1527158A (zh) 成像设备
CN1495557A (zh) 电摄影装置
CN116581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489006A (zh) 具有浓度检测机构的成像装置
CN1507583A (zh) 显影装置
CN110161816B (zh) 成像设备
CN1058793C (zh) 带有为显影剂承载部件提供的可旋转的显影剂传送部件的显影装置
US7382994B2 (en) Background energy density control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EP0984332B1 (en) Charging apparatus which stores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granule form
CN1058792C (zh) 成象装置
CN1959555A (zh) 成像设备
US6558861B2 (en) Transfer sheet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2001075321A (ja) 中間調を有する画像を形成する画像作成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02934034B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395147A (zh) 显影装置
JP2676579B2 (ja)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11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H0552941B2 (zh)
JP2001272858A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5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