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2101A -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2101A
CN116552101A CN202210112354.XA CN202210112354A CN116552101A CN 116552101 A CN116552101 A CN 116552101A CN 202210112354 A CN202210112354 A CN 202210112354A CN 116552101 A CN116552101 A CN 116552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sheet
printing
printed matter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23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村畅
永田高章
鴫原智彦
风见俊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23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521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52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2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3/00Devices for treating the surfaces of sheets, webs, or other articles in connection with printing
    • B41F23/04Devices for treating the surfaces of sheets, webs, or other articles in connection with printing by heat drying, by cooling, by applying pow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8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with ink ejecting means, e.g. pumps, nozz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印刷装置(10)具有:印刷部(16),其在转印片材(12)上印刷印刷物(P);转印部(17),其将印刷图案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第一固化部(44a、44b),其使转印片材的印刷物半固化;和第二固化部(50),其使被转印到工件的转印面上的印刷物完全固化。转印部的收容部(48)具有第一空间部(78)和第二空间部(80)。在第一空间部中,被印刷在转印片材上的印刷物与工件相向。通过压力调整部(54),使第一空间部的压力低于第二空间部的压力。据此,能够将印刷物高精度地转印到转印面上,并且能够通过抑制所述印刷物产生裂纹等来提高可制造性。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上形成印刷物并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工件上的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17621号的印刷装置使转印片材经由辊在填充有材料的凹版上旋转。在转印片材上配置材料图案后,在保持材料图案的状态下在作为印刷对象物的基板上转印材料。转印后,通过从UV光照射装置照射UV光,使基板上的材料图案固化。
发明内容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17621号中,由于固化前的材料图案被转印到印刷对象物上,因此有可能无法顺利地将材料图案从转印片材转印到印刷对象物上。另一方面,在使用印刷装置将材料图案转印到立体形状的印刷对象物上时,如果在转印之前材料(材料图案)完全固化,则担心在所述材料图案上产生裂纹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印刷装置,其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上形成印刷物,并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工件的转印面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印刷部、转印部、输送部、第一固化部和第二固化部,其中,
所述印刷部具有喷出所述油墨的喷头部件,在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面的第一面上形成所述印刷物;
所述转印部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上;
所述输送部将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印刷部位从所述印刷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
所述第一固化部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半固化;
所述第二固化部使被转印到所述工件上的所述印刷物完全固化,
所述转印部具有收容部和压力调整部,其中,
所述收容部具有能够收容所述工件和所述印刷部位的空间,且能够以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与所述工件相向的方式收容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转印片材,所述空间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相向,所述第二空间部与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另一面的第二面相向;
所述压力调整部以使所述第一空间部的压力低于所述第二空间部的压力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之间产生压力差。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即,在通过印刷部将印刷物印刷在转印片材的第一面上,并通过第一固化部使印刷物半固化之后,使与第一面相向的第一空间部的压力低于第二空间部的压力,并使转印片材的第一面向工件移动。据此,能够使在半固化状态下具有柔软性的印刷物抵接于工件的转印面,从而高效地将印刷物转印到转印面上。其结果,无论工件的转印面的形状如何,都能够抑制裂纹等的产生,同时高精度地将印刷物转印到转印面上。
通过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印刷工序和第一固化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印刷装置的输送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表示印刷装置的密闭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表示印刷装置的转印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6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第二固化工序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将多个印刷物转印到工件上时的动作说明图,且是表示在印刷部中将第一印刷物印刷到转印片材上的第一印刷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8是表示将第一印刷物转印到工件上的第一转印工序和在印刷部中印刷第二印刷物的第二印刷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9是表示将第二印刷物输送至转印部时的整体结构图。
图10是表示将第二印刷物转印到工件上的第二转印工序和在印刷部中印刷第三印刷物的第三印刷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将第三印刷物转印到工件上的第三转印工序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1所示,印刷装置10具有包含转印片材12的输送部14、印刷部16、转印部17和控制装置18。印刷装置10从印刷部16的喷头部件20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12上印刷印刷物P。印刷装置10将转印片材12的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件W例如是搭载于汽车的仪表板。与工件W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工件W的剖面为弯曲形状。工件W的长度方向在将仪表板搭载于汽车时成为车宽方向。工件W的转印面W1是露出到车厢内的仪表板的表面。工件W的转印面W1是三维弯曲的非平坦面。
输送部14具有转印片材12和旋转机构24。
转印片材12由具有伸缩性的树脂制材料(例如硅胶片)形成为片状。转印片材12是沿输送方向较长且不具有端部的环形体。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是由印刷部16印刷有印刷物P的第一面。
旋转机构24使转印片材12旋转,以将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从印刷部16输送至转印部17。旋转机构24具有驱动辊26和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转印片材12卷绕在驱动辊26的外周面和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的外周面上。
驱动辊2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未图示的框架上。驱动辊26与作为驱动源的马达34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马达34旋转。随着马达34的旋转,驱动辊26向规定方向旋转。在此,对图1中驱动辊26顺时针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未图示的框架上。第一从动辊28被配置在与驱动辊26相同的高度。第一从动辊28向驱动辊26的输送方向(前方)离开规定距离而配置。下面,将转印片材12的输送方向称为前方,将与该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后方。与作为第二导轨42的延伸方向的转印片材1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宽度方向。
第二从动辊30在第一从动辊28的下方相对于第一从动辊28离开规定距离而配置。第三从动辊32在驱动辊26的下方相对于驱动辊26离开规定距离而配置。
转印片材12以搭跨在驱动辊26和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各自的外周面上的方式配置。转印片材12的内表面由驱动辊26和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的外周面保持。转印片材12被保持在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
转印片材12的上部(以下称为第一循环部36a)由驱动辊26和第一从动辊28沿水平方向保持。第一循环部36a的上表面12a是与印刷部16相向的表面。
转印片材12的侧部(以下称为第二循环部36b)由驱动辊26和第三从动辊32保持。第二循环部36b配置在第一循环部36a的前方。第二循环部36b是转印片材12的与第一循环部36a连续的一部分。第二循环部36b沿铅垂方向延伸。
转印片材12的下部(以下称为第三循环部36c)由第二从动辊30和第三从动辊保持。第三循环部36c配置在第一循环部36a的下方。第三循环部36c配置在第二循环部36b的后方。第三循环部36c是转印片材12的与第二循环部36b连续的一部分。第三循环部36c沿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延伸。
转印片材12的侧部(以下称为第四循环部36d)由驱动辊26和第三从动辊32保持。第四循环部36d配置在第一循环部36a和第三循环部36c的后方。第四循环部36d是转印片材12的与第三循环部36c连续的一部分。第四循环部36d沿铅垂方向延伸。
即,转印片材12是由第一~第四循环部36a、36b、36c、36d连续相连而成的环形带体(环形带)。从与转印片材1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所述转印片材12为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
当通过由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使马达34旋转,而使驱动辊26顺时针旋转时,转印片材12被向纸面右方(输送方向)送出。转印片材12通过驱动辊26、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顺时针旋转。当转印片材12旋转时,与转印片材12的内表面抵接的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也分别顺时针旋转。
印刷部16配置在转印片材12(第一循环部36a)的上方。印刷部16从转印片材12的上部向上方离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在印刷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上,印刷部16配置在靠近驱动辊26的偏后方的位置。
印刷部16具有喷头部件20、第一导轨40、第二导轨42、和一对第一固化部44a、44b。喷头部件20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转印片材12的上方。喷头部件20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喷墨头。喷头部件20能够从未图示的喷嘴喷出油墨。喷嘴配置在喷头部件20的下表面。从未图示的油墨供给源向喷头部件20供给油墨。从喷头部件20的喷嘴向铅垂下方喷出油墨。油墨被涂布在配置于喷头部件20下方的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是UV射线固化油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油墨)。即,在喷出油墨而将印刷图案印刷后,通过照射UV射线(Ultra Violet:紫外线,活性能量射线)而能够固化的油墨。
喷头部件20以能够沿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移动的方式配置。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配置在喷头部件20的上方。第一导轨40沿输送部14输送转印片材12的输送方向(前方和后方)延伸。第二导轨42沿与转印片材1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参照图2)。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
喷头部件20被保持于第一导轨40。喷头部件20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沿第一导轨40向前方和后方移动。喷头部件20经由第一导轨40被保持于第二导轨42。喷头部件20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沿第二导轨42向宽度方向移动。即,通过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喷头部件20能够沿水平面二维地移动。喷头部件20能够与转印片材12平行地移动。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来驱动控制喷头部件2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来自喷头部件20的油墨的喷射。从喷头部件20向下方喷出油墨,所述喷头部件20沿所述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向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水平移动。据此,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涂布油墨,以预先设定的印刷图案印刷出印刷物P。
一对第一固化部44a、44b被安装在喷头部件20的前端和后端。第一固化部44a、44b配置在与喷头部件20大致相同的高度。第一固化部44a、44b分别具有能照射UV射线的第一照射装置46。第一照射装置46分别配置在与输送部14相向的第一固化部44a、44b的下表面。第一照射装置46能够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未图示的照射部向下方照射作为UV射线的第一照射光L1。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第一照射装置46向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的印刷物P照射第一照射光L1。据此,由UV射线固化油墨印刷出的印刷物P通过第一照射光L1而固化。此时,在从第一照射装置46向印刷物P照射第一照射光L1时,第一照射光L1的第一照射量被控制为所述印刷物P不完全固化的照射量。即,第一固化部44a、44b使印刷物P半固化(不完全固化)。
此外,可以将一对第一固化部44a、44b分别配置在喷头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两端。也可以在喷头部件20上配置一个第一固化部。第一固化部不限于照射UV射线的装置,也可以是用于使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成为半固化状态的加热器或送风机。
转印部17相对于印刷部16向前方离开而配置。在印刷装置10的前后方向上,转印部17配置在靠近第一从动辊28的偏前方的位置。转印部17与印刷部16在前后方向上分离规定距离。
转印部17具有收容部48、第二固化部50、升降机构52和压力调整部54。
收容部48具有能够收容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和工件W的空间56,且构成为能够密闭所述空间56。收容部48能够收容转印片材12的一部分。
收容部48具有基台58和箱体60。
基台58被载置于未图示的地面。基台58配置在转印片材12的第一循环部36a的下方。从上方观察转印部17时,基台58为矩形。基台58的上部构成盖部62。盖部62与转印片材12的下表面12b相向。转印片材12的下表面12b是与被印刷有印刷物P的上表面12a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盖部62的外缘部具有第一密封部64。
第一密封部64从盖部62的外缘部向上方突出。第一密封部64沿外缘部遍及该外缘部的整周而配置成环形。第一密封部64的上端与转印片材12(第一循环部36a)的下表面12b相向。第一密封部64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
箱体60配置在转印片材12的第一循环部36a的上方。箱体60隔着转印片材12而与基台58的上方相向。转印部17的箱体60和基台58(盖部62)夹着转印片材12而上下配置。转印片材12配置在箱体60的下端与基台58的上端之间。
箱体60是下端开口的有底体。当从上方观察转印部17时,箱体60是与基台58对应的矩形。箱体60能通过升降机构52沿与转印片材1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移动。
箱体60的下端具有第二密封部66。第二密封部66沿箱体60的下端遍及该下端的整周而配置成环形。第二密封部66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第二密封部66与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相向。箱体60的下端能够由盖部62封堵。
箱体60的上部具有顶部68。顶部68从箱体60的下端向上方离开规定距离。顶部68与转印片材12大致平行且平坦。顶部68具有支承体70和连通孔72。
支承体70能够保持工件W。支承体70从顶部68的内表面向铅垂下方延伸。支承体70配置在顶部68的中央。支承体70配置在箱体60的内部。支承体70的下端具有支承片74。支承片74的支承面能够保持工件W。支承面是面向下方的面。支承面是与工件W的剖面形状对应的弯曲面。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机构,工件W的内表面与支承片74的支承面抵接而使所述工件W被固定。在工件W被固定于支承体70时,作为工件W的表面的转印面W1面向下方。
连通孔72在顶部68上配置有多个。连通孔72沿上下方向贯通顶部68。连通孔72连通箱体6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孔72与压力调整部54连通。连通孔72既可以设置在箱体60的侧面,也可以设置在基台58的盖部62。
第二固化部50配置在盖部62的上表面。第二固化部50在盖部62中向上方露出。第二固化部50具有第二照射装置51。第二照射装置51能够照射作为UV射线的第二照射光L2。第二照射装置51以与箱体60相向的方式配置。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第二照射装置51向转印有印刷物P的工件W的转印面W1照射第二照射光L2(参照图6)。
据此,利用UV射线固化油墨,印刷出的印刷物P在转印面W1上固化。在从第二照射装置51向工件W的转印面W1(印刷物P)照射第二照射光L2时,以能够使所述印刷物P完全固化的照射量照射第二照射光L2。第二照射装置51也可以以向工件W的转印面W1照射第二照射光L2的方式配置于箱体60内。第二固化部50并不限于照射UV射线的装置,也可以是用于使印刷物P干燥并完全固化的加热器或送风机。在该情况下,加热器或送风机配置在箱体60内。
升降机构52以能够使箱体60上升或下降的方式设置。升降机构52具有与箱体60的顶部68连接的升降臂76。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来使升降机构52驱动。
当升降机构52驱动而使升降臂76上升时,箱体60与所述升降臂76一起被提升而上升。据此,箱体60的第一密封部64与盖部62的第二密封部66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参照图1)。当升降机构52驱动而使升降臂76下降时,箱体60与所述升降臂76一起下降。据此,箱体60的第一密封部64与盖部62的第二密封部66抵接(参照图4)。随着第一密封部64和第二密封部66的抵接,在箱体60的内部形成有由箱体60和盖部62围成的空间56。空间56是由基台58的盖部62和箱体60密闭的空间(参照图4)。
空间56具有由转印片材12在上下方向上分隔成两个的空间部,即第一空间部78和第二空间部80(参照图4和图5)。第一空间部78是由箱体60和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围成的空间。第二空间部80是由基台58的盖部62和转印片材12的下表面12b围成的空间。即,在收容部48的空间56中,第一空间部78配置在转印片材12的上方。第二空间部80配置在转印片材12下方。
压力调整部54配置在箱体60的顶部68的上部。在图4和图5所示的箱体60与盖部62被封堵的密闭时(密闭工序),压力调整部54使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之间产生压力差。压力调整部54具有供给负压的负压供给源。压力调整部54能够通过顶部68的连通孔72向箱体60的内部供给负压。此外,压力调整部54可以设置于基台58,也可以通过设置于盖部62的连通孔72向第二空间部80供给正压。还可以通过将压力调整部54设置于箱体60和基台58,来使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之间产生压力差。
在箱体60和盖部62被封堵的收容部48密闭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压力调整部54通过连通孔72向收容部48的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由于第二空间部80为大气压,因此,当向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时,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低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
控制装置18分别与输送部14、印刷部16、转印部17电连接,且控制输送部14、印刷部16、转印部17。
控制装置18向输送部14的旋转机构24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装置18控制驱动辊26的马达34,使驱动辊26顺时针旋转。控制装置18通过驱动控制马达34,向前方送出转印片材12,将印刷物P输送到规定位置。
控制装置18向印刷部16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装置18控制喷头部件20,使其沿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移动。在由印刷部16印刷转印片材12的印刷物P时,控制装置18控制第一固化部44a、44b,向所述印刷物P照射第一照射光L1。
控制装置18向转印部17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装置18控制升降机构52使收容部48的箱体60上升或下降。控制装置18控制压力调整部54而向收容部48的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流体。控制装置18控制第二固化部50,向被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的印刷部16照射第二照射光L2。
接着,对印刷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印刷工序,即由印刷部16将印刷物P印刷到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在图1所示的印刷工序中,向喷头部件20供给油墨。转印片材12的第一循环部36a配置在喷头部件20的下方。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喷头部件20的喷嘴向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朝铅垂下方喷出油墨。根据印刷物P的印刷图案,喷射油墨的同时,喷头部件20沿第一导轨40和第二导轨42向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多次移动。据此,对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多次喷出油墨来进行涂布。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形成具有印刷图案的印刷物P。
与由喷头部件20进行印刷物P的印刷的印刷工序并行地进行第一固化工序,即从第一固化部44a、44b向印刷物P照射第一照射光L1。在第一固化工序中,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第一固化部44a、44b的第一照射装置46向印刷物P照射作为UV射线的第一照射光L1。第一照射光L1从第一固化部44a、44b向转印片材12的印刷物P朝铅垂下方照射。当向印刷物P照射第一照射光L1时,由UV射线固化油墨构成的油墨所形成的印刷物P开始固化。
此时,第一照射光L1的第一照射量是比能使印刷物P完全固化的照射量少的照射量。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控制来自第一照射装置46的第一照射光L1的第一照射量。据此,印刷物P未完全固化,该印刷物P处于半固化状态。所谓半固化状态是指例如作为液体的油墨的一部分固化而成的凝胶状。
在印刷物P由印刷部16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且所述印刷部16通过第一固化部44a、44b半固化之后,停止由所述喷头部件20进行的油墨喷射。停止由第一固化部44a、44b进行的第一照射光L1的照射。
接着,进行输送工序,即,使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向转印部17移动(参照图3)。此时,转印部17的箱体60通过升降机构52上升,箱体60和盖部62上下分离。
在图3所示的输送工序中,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使输送部14的旋转机构24驱动。通过马达34旋转驱动,驱动辊26顺时针旋转。随着驱动辊26的旋转,环形的转印片材12顺时针旋转。随着转印片材12的旋转,第一~第三从动辊28、30、32也分别顺时针旋转。
当转印片材12旋转时,被印刷有印刷物P的转印片材12的第一循环部36a向前方移动。此时,由于转印片材12为环形带状,因此,转印片材12的第三循环部36c向后方移动。
印刷物P通过转印片材12的旋转而向前方移动,当图3所示的印刷物P到达转印部17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停止马达34的驱动。据此,驱动辊26的旋转停止,伴随于此,转印片材12的移动(旋转)停止。印刷物P配置在构成转印部17的基台58(盖部62)与箱体60之间。印刷物P与保持于支承体70的工件W的转印面W1相向。印刷物P配置在工件W的转印面W1的下方。换言之,工件W的转印面W1配置在转印片材12的印刷物P的上方。
接着,进行密闭工序,即在将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之前,形成密闭于收容部48的空间56(参照图4)。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使升降机构52驱动。通过升降机构52的升降臂76使箱体60下降。通过箱体60的下降,箱体60的第二密封部66与盖部62的第一密封部64抵接(参照图4)。通过第一密封部64和第二密封部66维持箱体60与盖部62之间的气密。由箱体60和盖部62包围而密闭的空间56形成在收容部48的内部。转印片材12配置于第一密封部64与第二密封部66之间。
空间56被上下隔离成第一空间部78和第二空间部80,其中,第一空间部78是由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和箱体60围成的空间;第二空间部80是由所述转印片材12的下表面12b和盖部62(基台58)围成的空间。即,空间56被转印片材12在上下方向上分成两部分,且相互气密地分隔。
接着,进行转印工序,即将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参照图5)。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压力调整部54的负压流体供给源向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流体。负压流体从负压流体供给源通过多个连通孔72向第一空间部78供给。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因负压流体而从大气压下降。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保持为大气压。通过向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流体,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低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在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之间产生压力差。
通过连通孔72向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流体,向该连通孔72的开口的上方抽吸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当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向上方移动时,印刷物P与该转印片材12一起向工件W移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抵接于工件W的转印面W1。当转印片材12被进一步向上方抽吸时,具有伸缩性的转印片材12沿所述转印面W1伸长,并且呈弯曲状变形。通过由负压流体引起的向上方的抽吸,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被强有力地按压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
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以沿工件W的转印面W1弯曲的方式变形,并且被按压在所述转印面W1上。印刷物P通过第一固化部44a、44b而处于半固化状态。因此,当印刷物P与转印片材12一起被按压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时,所述印刷物P不会产生裂纹等。能够使半固化的印刷物P以沿着转印面W1的方式适当地弯曲而进行转印。
接着,进行密闭解除工序,即,使收容部48的第一空间部78向大气敞开而解除空间56的密闭。
在印刷物P被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之后,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停止从负压流体供给源向第一空间部78供给负压流体。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使升降机构52驱动。通过驱动升降机构52使箱体60与升降臂76一起上升(参照图6)。当箱体60上升而从盖部62向上方分离时,第一密封部64和第二密封部66分离,从而使空间56的密闭被解除。
据此,空间56的第一空间部78向大气敞开。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成为大气压。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成为相同压力。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的压力差消除。
转印片材12由于其自身重量而从工件W的转印面W1向下方落下。转印片材12再次成为水平状态而配置在盖部62的上方。
最后,进行第二固化工序,即,使被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的印刷物P完全固化(参照图6)。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8的控制信号,从第二固化部50的第二照射装置51向上方照射第二照射光L2。第二照射光L2从第二固化部50向被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的印刷物P照射。当以第二照射量向印刷物P照射第二照射光L2时,由UV射线固化油墨构成的油墨所形成的印刷物P完全固化。第二照射光L2的第二照射量是能够使印刷物P完全固化的照射量。第二照射量比第一照射光L1的第一照射量多。据此,印刷物P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完全固化。
然后,从支承体70的支承片74上拆下转印有印刷物P的工件W。据此,向工件W的转印面W1印刷印刷物P的印刷作业完成。
接着,一边参照图7~图11,一边对连续印刷多个印刷物P,并将所述印刷物P依次转印到一个工件W上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此,对将印刷图案不同的三个印刷物、即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转印到所述工件W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将第一印刷物P1印刷到转印片材12上的第一印刷工序。
在第一印刷工序中,如图7所示,由印刷部16将第一印刷物P1印刷到转印片材12的第一循环部36a的上表面12a上。
接着,进行第一输送工序,即利用输送部14使印刷有第一印刷物P1的转印片材12向转印部17移动。在第一输送工序中,通过使输送部14的旋转机构24驱动而使转印片材12旋转。通过使转印片材12旋转来将第一印刷物P1输送到转印部17。在第一输送工序之后,进行将第一印刷物P1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的第一转印工序(参照图8)。
如图8所示,由转印部17抽吸转印片材12,使第一印刷物P1被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在进行第一转印工序时,在印刷部16中并行进行印刷第二印刷物P2的第二印刷工序。在第二印刷工序中,由印刷部16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印刷第二印刷物P2。第二印刷物P2例如具有与第一印刷物P1不同的印刷图案。即,作为第一印刷物P1的转印工序的第一转印工序和作为第二印刷物P2的印刷工序的第二印刷工序并行地进行。
在第一转印工序中,在转印部17中第一印刷物P1向工件W的转印面W1的转印完成之后,从第二固化部50向第一印刷物P1照射第二照射光L2。利用第二照射光L2使第一印刷物P1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完全固化。在第一转印工序完成且在第二印刷工序中由印刷部16进行的第二印刷物P2的印刷完成之后,进行第二输送工序,即通过输送部14使转印片材12旋转而将第二印刷物P2输送至转印部17(参照图9)。此时,转印片材12旋转,使得第一~第四循环部36a、36b、36c和36d顺时针循环。
接着,在转印部17中,进行将第二印刷物P2转印到第一印刷物P1上的第二转印工序(图10),该第一印刷物P1被转印到工件W上。第二印刷物P2通过被供给到第一空间部78的负压流体而与转印片材12一起上升。第二印刷物P2抵接并被按压在第一印刷物P1的表面上。据此,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第二印刷物P2被转印到第一印刷物P1的表面上。在转印面W1上,层叠有第一印刷物P1和第二印刷物P2。在第二转印工序完成之后,从第二固化部50向第二印刷物P2照射第二照射光L2。第二印刷物P2在第一印刷物P1的表面上固化。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形成与印刷图案不同的两层印刷物、即第一印刷物P1和第二印刷物P2。
在进行图10所示的第二印刷物P2的第二转印工序时,在印刷部16中,并行进行印刷第三印刷物P3的第三印刷工序。在第三印刷工序中,由印刷部16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印刷第三印刷物P3。第三印刷物P3例如具有与第一印刷物P1和第二印刷物P2不同的印刷图案。
在第二转印工序完成且第三印刷工序完成之后,进行第三输送工序,即由输送部14使转印片材12旋转,而将第三印刷物P3输送到转印部17。
在转印部17中进行第三转印工序,即向被转印到工件W上的第二印刷物P2的表面转印第三印刷物P3(图11)。第三印刷物P3通过被供给到第一空间部78的负压流体而与转印片材12一起上升。第三印刷物P3抵接并按压在被转印于工件W上的第二印刷物P2的表面上。
据此,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将第三印刷物P3转印到第二印刷物P2的表面上。在转印面W1上,依次层叠有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在第三转印工序完成之后,从第二固化部50向第三印刷物P3照射第二照射光L2。第三印刷物P3在第三印刷物P3的表面上固化。印刷图案不同的3层印刷物、即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形成并固化。据此,向工件W的转印面W1印刷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的印刷作业完成。通过使多个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重合,能够使作为工件W的仪表板的表面具有立体的质感。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具有转印部17,该转印部17通过印刷部16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印刷印刷物P,并将所述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通过由压力调整部54产生的第一空间部78和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差,将通过第一固化部44a、44b的第一照射光L1而半固化的印刷物P按压并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
因此,通过在完全固化之前将具有柔软性的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能够使所述印刷物P沿着转印面W1进行转印。利用压力差向工件W抽吸转印片材12,从而能够隔着该转印片材12将印刷物P以溶合于工件W的转印面W1的方式按压到该转印面W1上。
其结果,无论工件W的转印面W1的形状如何,都能够高精度地将印刷物P转印到转印面W1上,并且能够通过抑制所述印刷物P产生裂纹等来提高可制造性。
通过使用UV射线固化油墨作为油墨,能够通过第一固化部44a、44b的第一照射光L1使被印刷在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迅速地半固化。能够迅速且可靠地通过第二固化部50的第二照射光L2使被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的印刷物P完全固化。
将转印片材12设为与印刷部16和转印部17相向的环形带体,通过输送部14的旋转机构24使所述转印片材12旋转。据此,通过旋转机构24使环形的转印片材12连续地旋转,从而能够使用转印片材12连续地进行印刷物P的印刷、该印刷物P向工件W的转印。能够高效地进行印刷物P的印刷和向工件W的转印。
通过将印刷物P印刷到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与将印刷物P印刷到转印片材12的下表面12b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所述印刷物P适当地保持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据此,能够抑制印刷物P的印刷图案走样,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将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
具有向下方开口的箱体60和配置在该箱体60的下方的基台58的盖部62。在箱体60下降而抵接于盖部62时,具有由箱体60和盖部62围成的空间56,使第一空间部78的压力比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低。据此,通过第一空间部78和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差,在第一空间部78的内部使转印片材12向工件W移动,能够使印刷物P抵接并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
当工件W是被搭载在汽车上的仪表板,转印面W1是弯曲的非平坦形状的弯曲面时,通过使未完全固化的印刷物P抵接于所述转印面W1,能够使印刷物P以沿着弯曲面的方式弯曲而高精度地进行转印。通过使印刷物P具有柔软性,即使在被转印到弯曲形状的转印面W1上时也能够抑制印刷物P产生裂纹等。
具有印刷工序和转印工序,在所述印刷工序中,通过印刷部16的喷头部件20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印刷印刷物P,并使该印刷物P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固化部44a、44b而固化;在所述转印工序中,使收容部48的第一空间部78与第二空间部80之间产生压力差,并通过压力差在第一空间部78中将印刷物P按压并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
通过在转印工序中将在印刷工序中半固化的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能够使印刷物P不产生裂纹等而高精度地将印刷物P转印到工件W上。利用第一空间部78与第二空间部80的压力差,将被印刷于转印片材12的印刷物P按压在工件W的转印面W1上来进行转印,从而能够使印刷物P不产生裂纹等而高精度地转印到工件W上。
在印刷装置10中,通过将印刷工序、第一固化工序、密闭工序、转印工序和第二固化工序作为一个循环而反复进行,从而对工件W的转印面W1进行多个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的层叠印刷,与转印工序或者第二固化工序平行,由印刷部16进行接下来的印刷工序。据此,在对一个工件W连续转印多个第一~第三印刷物P1~P3时,通过与先前的印刷物(第一印刷物P1)的转印工序或第二固化工序平行,并行地进行接下来的印刷物P(第二印刷物P2)的第二印刷工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第三印刷物P1、P2、P3的转印作业的效率。
在印刷工序中,通过由印刷部16将印刷物P印刷在转印片材12的上表面12a上,能够抑制转印片材12上的印刷物P走样。因此,能够使印刷物P从下方抵接于面向下方的工件W的转印面W1并高效地进行转印。
上述实施方式概括如下。
上述实施方式为:一种印刷装置(10),其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12)上形成印刷物(P、P1~P3),并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工件(W)的转印面(W1)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印刷部(16)、转印部(17)、输送部(14)、第一固化部(44a、44b)和第二固化部(50),其中,
所述印刷部具有喷出所述油墨的喷头部件(20),在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面的第一面(12a)上形成所述印刷物;
所述转印部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上;
所述输送部将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印刷部位从所述印刷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
所述第一固化部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半固化;
所述第二固化部使被转印到所述工件上的所述印刷物完全固化,
所述转印部具有收容部(48)和压力调整部(54),其中,
所述收容部具有能够收容所述工件和所述印刷部位的空间(56),且能够以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与所述工件相向的方式收容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转印片材,所述空间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78)和第二空间部(80),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相向,所述第二空间部与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另一面的第二面(12b)相向;
所述压力调整部以使所述第一空间部的压力低于所述第二空间部的压力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之间产生压力差。
所述油墨是通过活性能量射线而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油墨,
所述第一固化部是向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印刷物照射所述活性能量射线的第一照射装置(46),所述第二固化部是向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照射所述活性能量射线的第二照射装置(51)。
所述转印片材为环形体,
所述输送部具有旋转机构(24),该旋转机构使所述转印片材旋转,以将形成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从所述印刷部输送到所述转印部。
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是所述转印片材的上表面,
所述压力调整部产生所述压力差,以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所述工件上,所述工件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空间内配置于所述转印片材的上方。
所述收容部具有在一端具有开口的箱体(60)和封堵所述箱体的所述开口的盖体(62),
所述箱体能够向接近或离开所述盖体的方向位移,
当在所述箱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夹持着所述转印片材时,形成有所述空间,
所述第一空间部是由所述箱体和所述转印片材围成的空间,
所述第二空间部是由所述盖体和所述转印片材围成的空间。
一种印刷方法,在印刷部中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上形成印刷物,并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工件的转印面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印刷工序、第一固化工序、密闭工序、转印工序和第二固化工序,其中,
在所述印刷工序中,从所述印刷部的喷头部件将所述油墨喷出到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面的第一面上而形成所述印刷物;
在所述第一固化工序中,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半固化;
在所述密闭工序中,使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印刷部位与被收容在收容部的空间内的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相向,密闭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空间,通过所述转印片材将所述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相向,所述第二空间部与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另一面的第二面相向;
在所述转印工序中,在收容有所述工件的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之间产生压力差,使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印刷物向所述工件的转印面移动,并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该转印面上;
在所述第二固化工序中,使被转印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上的所述印刷部完全固化。
通过将所述印刷工序、所述第一固化工序、所述密闭工序、所述转印工序以及所述第二固化工序作为一个循环而反复进行,从而进行层叠印刷,
与所述转印工序或所述第二固化工序并行,所述印刷部进行接下来的印刷工序。
在所述印刷工序中,通过所述印刷部在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上表面的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所述印刷物,
在所述转印工序中,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配置于所述转印片材的上方的所述工件的转印面上。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Claims (8)

1.一种印刷装置,其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上形成印刷物,并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工件的转印面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印刷部、转印部、输送部、第一固化部和第二固化部,其中,
所述印刷部具有喷出所述油墨的喷头部件,在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面的第一面上形成所述印刷物;
所述转印部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上;
所述输送部将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印刷部位从所述印刷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
所述第一固化部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半固化;
所述第二固化部使被转印到所述工件上的所述印刷物完全固化,
所述转印部具有收容部和压力调整部,其中,
所述收容部具有能够收容所述工件和所述印刷部位的空间,且能够以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与所述工件相向的方式收容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转印片材,所述空间被分隔为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相向,所述第二空间部与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另一面的第二面相向;
所述压力调整部以使所述第一空间部的压力低于所述第二空间部的压力的方式使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之间产生压力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墨是通过活性能量射线而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油墨,
所述第一固化部是向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印刷物照射所述活性能量射线的第一照射装置,所述第二固化部是向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照射所述活性能量射线的第二照射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片材为环形体,
所述输送部具有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使所述转印片材旋转,以将形成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从所述印刷部输送到所述转印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是所述转印片材的上表面,
所述压力调整部产生所述压力差,以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在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空间内配置于所述转印片材的上方的所述工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具有在一端具有开口的箱体和封堵所述箱体的所述开口的盖体,
所述箱体能够向接近或离开所述盖体的方向位移,
当在所述箱体与所述盖体之间夹持着所述转印片材时,形成有所述空间,
所述第一空间部是由所述箱体和所述转印片材围成的空间,
所述第二空间部是由所述盖体和所述转印片材围成的空间。
6.一种印刷方法,在印刷部中喷出油墨而在转印片材上形成印刷物,并将所述印刷物从所述转印片材转印到工件的转印面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印刷工序、第一固化工序、密闭工序、转印工序和第二固化工序,其中,
在所述印刷工序中,从所述印刷部的喷头部件将所述油墨喷出到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一面的第一面上而形成所述印刷物;
在所述第一固化工序中,使被印刷在所述转印片材上的所述印刷物半固化;
在所述密闭工序中,使印刷有所述印刷物的所述转印片材的印刷部位与被收容在收容部的空间内的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相向,密闭所述收容部的所述空间,通过所述转印片材将所述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第一面相向,所述第二空间部与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另一面的第二面相向;
在所述转印工序中,在收容有所述工件的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之间产生压力差,使所述转印片材的所述印刷物向所述工件的转印面移动,并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该转印面上;
在所述第二固化工序中,使被转印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转印面上的所述印刷部完全固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印刷工序、所述第一固化工序、所述密闭工序、所述转印工序以及所述第二固化工序作为一个循环而反复进行,从而进行层叠印刷,
与所述转印工序或所述第二固化工序并行,所述印刷部进行接下来的印刷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印刷工序中,通过所述印刷部在作为所述转印片材的上表面的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所述印刷物,
在所述转印工序中,将所述印刷物转印到配置于所述转印片材的上方的所述工件的转印面上。
CN202210112354.XA 2022-01-29 2022-01-29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Pending CN1165521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2354.XA CN116552101A (zh) 2022-01-29 2022-01-29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2354.XA CN116552101A (zh) 2022-01-29 2022-01-29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2101A true CN116552101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9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2354.XA Pending CN116552101A (zh) 2022-01-29 2022-01-29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21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96102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8407466B (zh) 记录装置
US20110104391A1 (en) Inkjet coating device and inkjet coating method
KR102384135B1 (ko) 필름 반송 장치 및 필름 반송 방법 및 수지 몰드 장치
WO1998058859A9 (en) Conveyor belt for non-slip material handling
CN116552101A (zh) 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JP6592650B2 (ja) 包装袋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包装機
JP4972219B1 (ja) 成形装置および成形方法
US9022519B2 (en) Printing device
TWI517983B (zh) 印刷方法及印刷裝置
KR20200020333A (ko) 새 용지의 공급과 인쇄완료 된 용지의 배출을 동시에 동작하는 인쇄장치
JP6582178B2 (ja) 包装袋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包装機
JP2019031021A (ja) 段ボールシート用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機
CN113471085A (zh) 器件密封方法、器件密封装置和半导体产品的制造方法
KR20140089182A (ko) 시트 반입 및 반출용 셀프레임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조네일 인쇄시스템 장치
EP3941864B1 (en) Inkjet printing machine for printing individual sheets
CN112895699A (zh) 一种铁片印刷生产线
KR102325571B1 (ko) 연속출력이 가능한 하이브리드 잉크젯 프린터
JP2009183959A (ja) レーザ加工装置
CN110745457A (zh) 一种传送机构
JP202101405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678492A (zh) 包装接触透镜的装置
JP6751135B2 (ja) 積層体作製装置
CN115303540B (zh) 贴膜设备
KR20190011676A (ko) 주머니체 반송 처리 방법 및 주머니체 반송 처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