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8378A -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8378A
CN116528378A CN202210072519.5A CN202210072519A CN116528378A CN 116528378 A CN116528378 A CN 116528378A CN 202210072519 A CN202210072519 A CN 202210072519A CN 116528378 A CN116528378 A CN 116528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uplink
resource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251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曲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7251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837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2924 priority patent/WO202313862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528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83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网络设备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终端设备接收该资源配置信息。可见,本申请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来指示用于承载该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使得所指示的上行资源能够满足该上行数据的传输,避免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存在多余或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规定的标准协议规定了上行数据的传输。其中,在上行数据传输中,可以存在如下实现方式:
一种是,终端设备只有在需要传输上行数据时才向网络设备申请上行资源,并在等待网络设备配置上行资源之后,终端设备才能开始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从而导致上行数据的传输时延较大。
一种是,终端设备无需申请而直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上行资源以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但是预先配置的上行资源可能无法将上行数据传输完,从而降低了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因此,如何降低上行数据的传输时延,以及提高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来指示(配置/分配/调度等)用于承载该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使得所指示的上行资源能够满足该上行数据的传输,避免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存在多余或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接收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由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第三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资源配置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第四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资源配置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由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第五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设计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六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所设计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七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设计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八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芯片模组,包括收发组件和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设计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九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示,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设计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十方面,为本申请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中,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设计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二方面至第十方面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上行数据的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XR业务的数据的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XR业务的数据的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BSR格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BSR格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BSR格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BSR格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XR业务的数据的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多种业务的数据的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上行数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软件、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多个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如下三种情况: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可以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另外,符号“/”也可以表示除号,即执行除法运算。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指的是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如下七种情况:a,b,c,a和b,a和c,b和c,a、b和c。其中,a、b、c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元素,也可以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元素的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等于”可以与大于连用,适用于大于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也可以与小于连用,适用于与小于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当等于与大于连用时,不与小于连用;当等于与小于连用时,不与大于连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对应的(corresponding)”、“指示的(indicated)”、“配置的”、“分配的”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是指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等各种连接方式,以实现设备间的通信,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与“系统”可以表达为同一概念,如通信系统即为通信网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指示”可以与“配置”、“分配”、“调度”表达为同一概念,如配置资源即为分配资源或调度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输”可以与“承载”表达为同一概念,如传输数据即为承载数据。
1、无线通信系统、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1)无线通信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NR系统的演进系统、非授权频谱上的LTE(LTE-based 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LTE-U)系统、非授权频谱上的NR(NR-basedAccess to Unlicensed Spectrum,NR-U)系统、非地面通信网络(Non-TerrestrialNetworks,NTN)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第6代(6th-Generation,6G)通信系统或者其他通信系统等。
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所支持的连接数有限,且易于实现。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系统不仅可以支持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支持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 device,D2D)通信、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车辆间(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通信等,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应用于上述无线通信系统。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波束赋形(beamforming)、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或者独立(standalone,SA)部署场景等。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非授权频谱。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非授权频谱也可以认为是共享频谱。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授权频谱。其中,授权频谱也可以认为是非共享频谱。
2)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一种具有收发功能的设备,又可以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远程终端(remote UE)、中继设备(relay UE)、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智能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中继设备可以是能够为其他终端(包括远程终端)提供中继转发服务的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称之为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NR通信系统、6G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如飞机、气球和卫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设备、无人自动驾驶中的无线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设备、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设备或者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芯片、芯片模组等。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芯片,还可以包括其它分立器件。
3)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为一种具有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设备,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数据收发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是通信系统中的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部署于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以用于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GSM或CDMA通信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WCDMA通信系统中的节点B(node B,NB)、LTE通信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NR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演进型的节点B(next generation evolved node B,ng-eNB)、NR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双链接架构中的主节点(master node,MN)、双链接架构中的第二节点或辅节点(secondary node,SN)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其他设备,如访问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用户计划功能(user plan function,UPF)等;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中继站、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通信设备、NTN网络中的通信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芯片、芯片模组等。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芯片,还可以包括其它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还可以与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网络进行通信。例如,因特网(internet)、私有的IP网或者其他数据网等。
在一些网络部署中,网络设备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节点以实现上述基站的所有功能,其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如gNB-CU和gNB-DU;还可以包括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其中,CU可以实现网络设备的部分功能,而DU也可以实现网络设备的部分功能。比如,CU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服务数据适配(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分组数据汇聚(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另外,AAU可以实现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射频处理及有源天线的相关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此,在该网络部署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和AAU共同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包括CU、DU、AAU中的至少一个。另外,可以将CU划分为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中的网络设备,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具有移动特性,例如网络设备可以为移动的设备。可选地,网络设备可以为卫星、气球站。例如,卫星可以为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earth orbit,GEO)卫星、高椭圆轨道(high elliptical orbit,HEO)卫星等。可选地,网络设备还可以为设置在陆地、水域等位置的基站。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为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其中,该小区可以包括宏小区(macro cell)、小小区(small cell)、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和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
4)示例说明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做一个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可以参阅图1。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网络设备110与终端设备120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信。
图1仅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的举例说明,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并不构成限定。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服务器或其它设备。再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和/或多个终端设备。
2、数据传输过程
1)数据传输的用户面协议栈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涉及数据传输过程,下面以第五代(5G)新无线(new radio,NR)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过程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2所示,在5GNR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物理(physical,PHY)层等用户面协议栈执行。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SDAP层将IP数据包映射到不同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通常,来自或去往更高协议层的数据实体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而来自或者去往较低协议层的数据实体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因此,SDAP层通过向IP数据包添加SDAP报头以向PDCP层输出SDAP PDU,而PDCP层向SDAP层输出PDCP SDU,SDAP PDU等价于PDCP SDU。
同理,PDCP层通过向SDAP PDU添加PDCP报头以向RLC层输出PDCP PDU。RLC层通过向PDCP PDU添加RLC报头以向MAC层输出RLC PDU。
最后,MAC层会对多个RLC PDU进行复用并添加MAC报头以形成传输块(transportblock,TB),并最终由PHY层对TB进行信道编码、调制、多天线处理以及资源映射等处理以传输。
2)上下行数据传输的区别
在实际的数据传输中,网络设备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以及终端设备到网络设备的上行数据,可能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
对于下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所需的下行无线资源由网络设备配置(分配)。其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其待传输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无线信道状况,确定每次向终端设备传输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下行无线资源的时频资源位置。之后,网络设备的MAC层生成相应大小的TB,再通过下行无线资源进行传输。
对于上行数据,传输上行数据所需的上行资源由网络设备配置(分配)。如图3所示,上行数据的传输流程如下:
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自己存储的待传输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第二,网络设备根据待传输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终端设备配置(分配/调度等)上行资源;
第三,终端设备的MAC层根据所配置的上行资源,生成相应大小的TB,再通过上行资源进行传输。
3、上行数据传输的实现方式
目前,上行数据传输的实现方式可以存在如下实现方式:
方式一:
当终端设备需要传输上行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以申请上行资源。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在MAC层的TB中插入一个BSR控制信元(control elment)来告诉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的某个或某些逻辑信道组当前有多少字节(bytes)的数据需要发送,希望网络设备能配置一些上行资源给自己。
通过发送BSR控制单元的方式,可以让网络设备知道终端设备待发送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从而网络设备可以针对性的配置上行资源以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
然而,在“方式一”中,终端设备只有在需要传输上行数据时才向网络设备申请上行资源。在等待网络设备配置上行资源之后,终端设备才能开始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从而导致上行数据的传输时延较大。
方式二:
在终端设备需要传输上行数据之前,网络设备可以预先向终端设备配置上行资源,即半静态(semi-persistent)上行资源。当终端设备需要上行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无需再向网络设备申请上行资源,而直接使用预先配置好的上行资源进行传输即可。
然而,在“方式二”中,虽然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使用预先配置的上行资源以传输上行数据,使得上行数据传输的时延较小,但是由于网络设备无法预先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预先配置的上行资源可能无法将上行数据传输完,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可靠性。
如果预先配置的上行资源较多(即能够承载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较多),但实际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又较少,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如果预先配置的上行资源较少(即能够承载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较少),而实际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又较多,使得无法将整个上行数据传输完,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可靠性。
4、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由于“方式一”和“方式二”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为了减小上行数据的传输时延,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上行数据能够传输完,以及提升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引入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如下: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
网络设备可以从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或该应用的应用服务器获取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信息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或者说,该资源配置信息可以用于指示(配置/调度等)承载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
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该第一信息;
终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该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终端设备可以利用该上行资源传输上行数据,并在上行数据传输完之后,进入省电模式。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待传输的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来指示(配置/分配/调度等)用于承载该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使得所指示的上行资源能够满足该上行数据的传输,避免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存在多余或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1)上行数据和第一信息
①上行数据的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数据,可以是指由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
②上行数据的类别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数据可以为同一(一种)业务的数据,也可以为不同(多种)业务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行数据为一种业务的数据时,该业务可以是时延敏感的业务、时延敏感且数据量大的业务、低时延高可靠性的业务、低时延高可靠且数据量大的业务或者数据量大的业务等。
例如,该业务可以为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ER)业务、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业务、在线视频业务、在线直播业务、在线语音业务等中的之一项,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当上行数据为多种业务的数据时,该多种业务的数据可能存在优先级。因此,终端设备可能需要按照优先级来将该多种业务的数据进行先后传输。
例如,时延敏感且数据量大的业务具有较高的优先级,因此终端设备需要先考虑将该时延敏感且数据量大的业务进行优先传输,并优先申请传输该时延敏感且数据量大的业务所需的上行资源。
另外,在多种业务的数据中,由于终端设备需要优先考虑传输一种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如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对时延要求严格或时延敏感)的数据,再考虑是否传输除该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之外的其他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如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对时延要求相对宽松或时延相对非敏感)的数据,因此,如果网络设备每次为终端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都只够传输该种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的数据,而无法再传输该其他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的数据,使得该其他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的数据总是无法获得传输机会,从而造成丢包。
对此,如何配置(指示/分配/调度等)上行资源以避免丢包,具有在下文进行说明。
③上行数据的生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数据可以是由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生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层中的应用所生成的数据会经过SDAP层、PDCP层和RLC层处理,成为RLC PDU,之后在MAC层中组装为TB,最终经由PHY层传输。
应用,可以称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应用程序,是指为完成某项/多项特定工作或具有某种功能的程序,而程序是运行于操作系统上的,可以运行在应用层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具有可视的用户界面。
另外,同一(某个)应用所生成的数据可以为同一业务的数据,而不同(某些)应用所生成的数据可以为不同业务的数据。
④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可以用于表示通过数据统计来描述该上行数据在周期、数据量、生成时间、达到时间、数据包位置分布等中的至少之一项上的分布情况/分布特征/分布规律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数据是周期性生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可以周期性的生成上行数据。
例如,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可以周期性的生成一帧视频。同一帧视频的多个数据包可以组成一个突发(burst),即每次burst包含多个数据包,集中到达接入层,等待通过空口传输。
其中,对于一种典型的视频数据流,每秒周期性的生成60个帧,即每16.67ms就有一次burst需要传输,每次burst包含多个数据包,而每次burst的数据量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行数据是周期性生成的,而每次所生成的上行数据可以由多个数据包组成,而不同数据包可能具有不同的数据量大小,因此每次所生成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每次所生成的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作为用于描述该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之一。
例如,以上述举例为例,由于每次burst包含多个数据包,而不同的数据包具有不同的数据量,因此每次burst的数据量可能存在不同。为此,通过引入“每次burst的平均数据量”以用于描述XR业务的数据分布特征。
●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可以用于表示该上行数据的最小数据量与最大数据量之间的范围。
例如,以上述举例为例,每次burst的最小数据量与最大数据量之间的范围。
●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每次所生成的上行数据可以由多个数据包组成,而该多个数据包中可能存在比较重要的数据包,即重要数据包,因此通过引入“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以用于描述重要数据包在该多个数据包中的位置,即重要数据包位于该上行数据中的第几个或哪几个数据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可以存在如下:
-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位于第X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包括多个数据包,而该多个数据包中的第X个数据包为重要数据包。
-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位于第X至Y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包括多个数据包,而该多个数据包中的第X个数据包到第Y个数据包为重要数据包。
-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在上行数据中位于第M至N个Bytes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包括多个Bytes,而该多个Bytes中的第M个Bytes到第N个Bytes为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
●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
●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时刻/时序等)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可以理解为,除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之外的协议栈,如用户面协议栈包括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控制面协议栈包括NAS层、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
另外,为了简化计算,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忽略数据从应用层到接入层的处理时延。因此,应用层中的应用生成上行数据的时间(时刻/时序),即上行数据由应用层生成的时间,可以等效于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的时间。或者说,从应用层看,是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而从接入层看,是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的时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可以采用绝对时间,也可以采用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无线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SFN)/子帧号(subframe number)/时隙号(slot index/number)/符号(symbol index/number)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5G NR的帧结构中,一个无线帧的时长固定为10ms,每个无线帧包含10个子帧,即每个子帧的时长固定为1ms。每个子帧包含若干(如1/2/4/816/32等)个时隙,例如当子载波间隔为15KHz时,每个子帧包含1个时隙,即每个时隙为1ms。每个时隙包含14或12个OFDM符号。另外,5G NR的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为1个时隙。
例如,以上述举例为例,终端设备的XR应用可以通知接入层每次burst周期性到达接入层的时间。
若该时间采用绝对时间,且周期为17ms(如每秒输出60个帧,即每16.67ms(约17ms)就有一次burst需要传输),则当前次burst在2021年12月20日17时15分32秒267ms到达接入层,而下一次burst将在2021年12月20日17时15分32秒284ms到达接入层。
若该时间采用时隙号,且周期为17个时隙(如1个时隙为1ms),则当前次burst在时隙20到达接入层,而下一次burst将在时隙37到达接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若采用超帧号/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则超帧号/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可以由绝对时间映射得到。
另外,超帧号/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可能并不会存在。比如,有的小区没有使用超帧,就不需要采用超帧号了;有的场景下,只需指示子帧号或时隙号中的一个即可。
●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时刻/时序)的抖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可以用于表示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最早时间与最晚时间之间的范围。
⑤第一信息
为了实现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上行数据配置(指示/分配/调度等)资源,本申请实施例引入了“第一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结合上述“④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中的内容可知,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时刻/时序)/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时刻/时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可以是一种信息(information),可以是一种信令(signalling),可以是一种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可以是一种字段(field)/子字段(subfield),可以是一种信号(signal),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另外,第一信息也可以采用其他术语描述,如第一指示信息、数据分布信息、数据特征信息等。只要具有相同的含义/功能/解释,都在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第一信息可以由处于RRC连接态的终端设备发送;或者,第一信息可以由应用服务器发送,具体在下文进行说明。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第一信息可以由RRC信令/高层信令/终端设备专属信令携带。
(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进行示例性说明。
步骤一:发送第一信息
①第一信息的发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可以将该第一信息通知给(发送给/传输给)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再由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将该第一信息通知给(发送给/传输给)网络设备。
例如,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将该XR业务的数据分布特征通知给接入层,再由接入层将该XR业务的数据分布特征通知给网络设备。
●应用服务器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应用服务器可以将该第一信息通知给(发送给/传输给)网络设备。
另外,以5G NR的通信系统架构为例,应用服务器发送的第一信息可以依次经由核心网(5GC)中的SMF和AMF,再由AMF传输给接入网(NR-RAN)的gNB/ng-eNB。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需要与该应用的应用服务器预先交互,并在交互过程中,终端设备将该第一信息发送给应用服务器。
例如,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将该XR业务的数据分布特征通知给XR服务器,再由XR服务器将该XR业务的数据分布特征通知给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方式是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与应用服务器的应用层之间直接交互应用层的信息,因此从应用层看,第一信息包含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
另外,由于应用服务器并没有网络设备为小区配置的超帧号/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因此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只能采用绝对时间,而无法采用超帧号/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
②应用服务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服务器可以为用于提供应用数据等功能的软硬件单元。例如,该软硬件单元可以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service,SAAS)平台等。
另外,应用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硬件服务器、软件服务器、软硬件服务器、web服务器、负载均衡器(Nginx)、数据中心网络设备、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计算设备、支持802.11协议的计算机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步骤二:配置上行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信息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该上行资源可以用于承载(传输)上行数据。
为了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网络设备可以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时刻/时序)之前,向终端设备发送该资源配置信息,从而有利于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实现配置用于承载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配置不同类型的上行资源。例如,上行资源可以为以下之一:
◆上行免调度资源
也就是说,资源配置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上行免调度资源。具有通过下述“方式1”进行说明。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也就是说,资源配置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具有通过下述“方式2”进行说明。
◆在同时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和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所优先使用的资源
具有通过下述“方式3”进行说明。
下面对上述三种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方式1:
在“方式1”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半静态调度或免调度的方式来配置上行资源。此时,网络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为上行免调度资源(或上行静态调度资源)。
另外,在“方式1”中,资源配置信息可以由高层信令(如RRC信令或MAC CE等)携带。
①上行免调度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免调度资源,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无需每次都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上行数据所需的资源进行调度,即只需预先配置一次资源即可。由于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是周期性生成上行数据,因此上行免调度资源是周期性的,并且上行免调度资源只需一次配置好,周期性有效,以便有利于提高配置效率。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在接收到业务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之后且在第一个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的时间之前,直接根据该数据分布特征为终端设备预先配置周期性的资源。最终,在第一次(或第一个)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之后,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使用预先配置的周期性资源来传输该第一次上行数据。同理,在下一次(或下一个)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之后,终端设备可以直接使用预先配置的周期性资源来传输该下一次上行数据,依次类推。
②上行免调度资源的组成
由于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每次所生成的上行数据经过MAC层处理以组装成多个TB,因此上行免调度资源可以看做是由N(N≥1,N为正整数)个资源组成的,即上行免调度资源包括N个资源,每个资源用于承载(传输)一个TB,且每个资源具有不同的时频域位置,如每个资源在时域上可能位于不同的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每个资源在频域上可能位于不同的子频带(RB/RE/子载波/PRB)。
例如,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网络设备获取到XR业务的数据分布特征,并在第一次burst到达接入层的时间之前,为终端设备预先配置周期性的资源,且周期为16ms。其中,用于承载第一次burst的资源分别位于子帧67、子帧68和子帧69,且每个子帧为1ms,用于承载下一次burst的资源分别位于子帧83、子帧84、子帧85。
③上行免调度资源的一次或多次配置
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一次配置的方式来配置该N个资源,也可以采用多次配置的方式来配置该N个资源,具体取决于网络设备的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若网络设备除了需要给当前终端设备配置资源,还需要给其他多个终端设备配置资源,则网络设备不能一次把太多的资源配置给当前终端设备,避免其他多个终端设备没有资源可以配置。对此,网络设备可以采用多次配置的方式来向当前终端设备配置资源。④如何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由于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时刻/时序)/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时刻/时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因此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出如下信息:
●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周期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使得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大于或等于上行数据的周期。
●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和/或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域位置,使得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域位置(如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第一个资源的时域位置)可以位于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之后的某个时刻(如子帧/时隙等),保证终端设备能够尽快使用该上行免调度资源来传输上行数据,从而有利于减小上行数据在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等待时间。
●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
结合上述“③上行免调度资源的一次或多次配置”中的内容可知,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一次配置的方式来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N个资源,也可以采用多次配置的方式来配置该N个资源。
●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即N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和/或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N。
例如,若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越大,则N可能越大;或者,若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越大,且当还有其他终端设备也亟待配置资源时,则网络设备不能一次把太多的资源配置给当前终端设备,需要分多次进行配置,也会导致N增大。
●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和/或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使得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可以大于或等于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避免上行数据无法传输完,从而有利于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另外,虽然上行免调度资源可以包括N个资源,但此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涉及每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综上所述,在“方式1”中,资源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从而通过资源配置信息实现为传输上行数据所需的上行免调度资源进行配置。
⑤示例说明
下面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4所示,流程如下:
步骤1: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向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指示待传输的每次burst的数据分布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XR应用可以周期性的生成一帧视频,而同一帧视频的多个数据包可以组成每次burst,即每次burst包含多个数据包。
步骤2: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每次burst的数据分布特征。
步骤3: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承载/配置/分配)承载burst的上行免调度资源。
其中,该资源配置信息包括该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该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为1、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为3、该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1000Bytes等。
步骤4: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生成当前次burst,并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接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次burst由3个数据包组成,即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该当前次burst的数据量为700Bytes。
步骤5: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利用上行免调度资源传输当前次burst。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会将数据包1和部分数据包2组成第一个TB,并利用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第一个资源传输第一个TB。
同理,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将剩余数据包2和部分数据包3组成第二个TB,并利用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第二个资源传输第二个TB。
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将剩余数据包3组成第三个TB,并利用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第三个资源传输第三个TB。
方式2:
在“方式2”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动态调度的方式来配置上行资源。此时,网络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另外,在“方式2”中,资源配置信息可以由高层信令(如RRC信令或MAC CE等)携带。
①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需要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每个上行数据所需的资源进行单独的动态调度,即需要为每个上行数据单独配置资源。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在接收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之后且在每个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均需要根据该数据分布特征为终端设备动态配置资源。
在需要传输当前次上行数据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终端设备需要通过监听信道以获取为当前次上行数据所动态调度的资源。因此,在该当前次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之后,终端设备可以使用该动态配置的资源来传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
同理,在需要传输下一次上行数据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终端设备需要通过监听信道以获取为该下一次上行数据所动态调度的资源。因此,在该下一次上行数据到达接入层之后,终端设备可以使用该动态配置的资源来传输该下一次上行数据,依次类推。
②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组成
由于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每次所生成的上行数据经过MAC层处理以组装成多个TB,因此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可以看做是由N(N≥1,N为正整数)个资源组成的,即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包括N个资源,每个资源用于承载(传输)一个TB,且每个资源具有不同的时频域位置,如每个资源在时域上可能位于不同的无线帧号/子帧号/时隙号/符号,每个资源在频域上可能位于不同的子频带(RB/RE/子载波/PRB)。
例如,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网络设备获取到XR业务的数据分布,并在当前次burst到达接入层的时间之前,为终端设备动态调度资源。其中,用于承载当前次burst的资源分别位于子帧67、子帧68和子帧69。
③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一次或多次配置(指示/调度/分配)
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一次配置的方式来配置该N个资源,也可以采用多次配置(调度)的方式来配置该N个资源,具体取决于网络设备的实现。
例如,当网络设备所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包括3个资源时,若采用3次调度的方式,则下发三次DCI,每次DCI调度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1个资源,该资源用于承载一个TB。
若采用1次调度的方式,则下发一次DCI,该DCI调度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3个资源,每个资源用于承载一个TB。
需要说明的是,若网络设备除了需要给当前终端设备调度资源,还需要给其他多个终端设备调度资源,即网络设备需要动态调度的终端设备较多,则网络设备不能一次把太多的资源调度给当前终端设备,避免其他多个终端设备没有资源可以调度。对此,网络设备可以采用多次配置的方式来向当前终端设备动态调度资源。
若网络设备需要动态调度的终端设备较少,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一次配置的方式来向当前终端设备动态调度资源。
下面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再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每17ms生成一次burst。对于当前次burst的传输,若当前次burst将在子帧66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则终端设备在子帧63(由网络配置/预配置/终端设备自主实现所确定的,具体在下文说明)监听PDCCH,并通过DCI获得位于子帧67的上行动态调度中的第1个资源;终端设备在子帧64监听PDCCH,并通过DCI获得位于子帧68的上行动态调度中的第2个资源;终端设备在子帧65监听PDCCH,并通过DCI获得位于子帧69的上行动态调度中的第3个资源。
对于下一次burst的传输,下一次burst将在子帧83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终端设备在子帧79监听PDCCH,并通过DCI获得位于子帧84的上行动态调度中的第1个资源,其余同理可知。
④如何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与上述类似,由于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时刻/时序)/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时刻/时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因此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出如下信息: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monitor occasion)
在“方式2”的动态调度中,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网络设备可以在当前次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配置好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并通过DCI来携带该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等。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终端设备需要盲检或监听PDCCH以获取DCI,并通过该DCI获取该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为了避免终端设备持续盲检PDCCH以节省能耗,本申请实施例引入了“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其可以理解为,监听PDCCH的时间范围(时刻)。其中,时间范围,可以理解为,一段时间位置,如时隙10至时隙20之内;时刻,可以理解为,一个具体时间位置,如时隙10。
对此,网络设备会在该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内下发DCI,而终端设备只需在该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内监听PDCCH即可。
另外,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机会也可以采用其他术语描述。只要具有相同的含义/功能/解释,都在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内,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因此,在获取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之前,网络设备需要预先通知终端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和/或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确定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使得该监听时机可以位于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生成的时间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避免终端设备持续盲检PDCCH以节省能耗,实现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该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为监听PDCCH的时间范围
当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为监听PDCCH的时间范围时,该监听时机可以看做一个窗口(window)。其中,对于如何配置该窗口,可以存在如下方式:
a.网络设备配置该窗口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可以看做是一种显示指示方式。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直接通过高层信令(如RRC信令或MAC CE等)指示该窗口的时长/大小(size)以及该窗口的起始位置,从而实现网络配置该窗口。
其中,该窗口的时长/大小以及该窗口的起始位置是由网络设备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的。
b.预配置该窗口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式指示方式。
具体实现时,标准协议可以预先规定该窗口的时长/大小,以及预先规定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与该窗口的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gap),即该间隔由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确定。
或者,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预先协商该窗口的时长/大小,以及预先协商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与该窗口的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即该间隔由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确定。
由于终端设备知道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间隔确定该窗口的起始位置,再结合预先规定/预先协商的该窗口的时长/大小,从而实现预配置该窗口。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为监听PDCCH的时刻
当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为监听PDCCH的时刻时,对于如何配置该时刻,可以存在如下方式:
a.网络设备配置该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可以看做是一种显示指示方式。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直接通过高层信令(如RRC信令或MAC CE等)指示该时刻。
其中,该时刻的位置是由网络设备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的。
b.预配置该时刻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可以看做是一种隐式指示方式。
具体实现时,标准协议可以预先规定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与该时刻之间的间隔,即该间隔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或者,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预先协商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与该时刻之间的间隔,即该间隔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由于终端设备知道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述间隔确定该时刻的位置,从而实现预配置该时刻。
c.终端设备自主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式可以理解为无需网络设备配置或预配置该时机。这是因为: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由于上行数据是终端设备周期性生成,因此网络设备只需确定某一时刻(网络设备在该时刻下发送用于指示传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资源的DCI)与当前次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间的一个固定间隔。因此,在需要为传输下一次上行数据的资源时,网络设备只需根据该固定间隔和下一次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确定下发DCI的时刻即可,即下发DCI的时刻是周期性的。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由于上行数据是终端设备周期性生成,因此在传输第一个上行数据的过程中,终端设备需要盲检PDCCH,直到获取到DCI,并确定获取到该DCI的时刻与第一个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间的一个固定间隔。因此,在传输第二个上行数据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根据该固定间隔和第二个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确定一个时刻,再在该时刻盲检PDCCH。
另外,在该方式中,网络设备需要告诉终端设备下发的DCI是周期性的。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
结合上述“③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一次或多次配置(调度)”可知,网络设备可以采用一次调度的方式来配置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N个资源,也可以采用多次调度的方式来配置该N个资源。
因此,在获取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配置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之前,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知终端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即N
可以理解的是,在获取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配置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之前,网络设备可以预先通知终端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N。
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在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第1个资源时,再通知终端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N,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另外,网络设备为每次上行数据所配置的资源数量可以是不同的或相同的,具体取决于网络设备的实现。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和/或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N。
例如,若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越大,则N可能越大;或者,若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越大,且当还有其他终端设备也亟待配置资源时,则网络设备不能一次把太多的资源配置给当前终端设备,需要分多次进行配置,也会导致N增大。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获取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配置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之前,网络设备需要预先通知终端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另外,网络设备为每次上行数据所配置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可以是不同的或相同的,具体取决于网络设备的实现。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和/或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使得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可以大于或等于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避免上行数据无法传输完,从而有利于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此外,虽然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可以包括N个资源,但此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涉及每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综上所述,在“方式2”中,资源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从而通过资源配置信息实现为当前次上行数据所需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进行配置。
⑤示例说明
下面以上行数据为XR业务的数据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5所示,流程如下:
步骤1: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向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指示待传输的每次burst的数据分布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XR应用周期性的生成一帧视频,而同一帧视频的多个数据包可以组成每次burst,即每次burst包含多个数据包。
步骤2: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每次burst的数据分布特征。
步骤3: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承载当前次burst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其中,该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为3、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为3、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1000Bytes等。
步骤4: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生成当前burst,并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接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次burst由3个数据包组成,即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该当前次burst的数据量为700Bytes。
步骤5: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利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传输当前次burst。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内监听PDCCH以获取DCI,并通过该DCI得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第一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等。然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会将数据包1和部分数据包2组成第一个TB,并利用该第一个资源传输第一个TB。
同理,终端设备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内监听PDCCH以获取DCI,并通过该DCI得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第二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等。然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将剩余数据包2和部分数据包3组成第二个TB,并利用该第二个资源传输第二个TB。
终端设备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内监听PDCCH以获取DCI,并通过该DCI得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第三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等。然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将剩余数据包3组成第三个TB,并利用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第三个资源传输第三个TB。
方式3:
结合上述“方式1”可知,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则终端设备利用该上行免调度资源传输上行数据。
同理,结合上述“方式2”可知,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则终端设备利用该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传输上行数据。
在“方式3”中,若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同时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和上行动态调度资源,则终端设备可以利用该同时配置的上行免调度资源和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所优先使用的资源来传输上行数据。
例如,当同时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和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时,终端设备优先使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来传输上行数据。
可见,“方式3”是上述“方式1”和“方式2”的结合,因此资源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上行免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从而通过资源配置信息实现为每次上行数据同时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和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步骤三:发送第二信息(第三信息或第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或第四信息)可以为缓存状态报告(BufferStatus Report,BSR)或除该BSR外的其他MAC CE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BSR可以指示(报告)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可以为同一(一种)业务的数据情形,也可以为不同(多种)业务的数据的情形,因此该BSR可以指示一种业务的数据的数据,也可以同时指示多种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具体在下文描述。
另外,第二信息(第三信息或第四信息)也可以采用其他术语描述,只要具有相同的含义/功能/解释,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下面以第二信息(第三信息或第四信息)为BSR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其余同理可知。
结合上述“②上行数据的类别”中的内容可知,上行数据可以为同一(一种)业务的数据,也可以为不同(多种)业务的数据。
在一种业务的数据中,网络设备每次为终端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能够传输完该业务的数据,可能传输不完该业务的数据,从而造成未传输完的数据发生丢包,以及降低数据传输可靠性。对此,如何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信息或第三信息的传输来实现。
同理,在多种业务的数据中,由于终端设备需要优先考虑传输一种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如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对时延要求严格或时延敏感)的数据,再考虑是否传输除该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之外的其他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如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对时延要求相对宽松或时延相对非敏感)的数据,因此,如果网络设备每次为终端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都只够传输该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的数据,而无法再传输该其他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的数据,使得该其他低传输优先级的业务的数据总是无法获得传输机会,从而造成丢包。对此,如何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以避免丢包,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四信息的上报来实现。
下面本申请分情形进行说明。其中,“情形一”是上行数据为同一(一种)业务的数据的情形,“情形二”是上行数据为不同(多种)业务的数据的情形。
情形一:
在“情形一”中,上行数据为同一(一种)业务的数据,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用于承载该同一(一种)业务的数据。
结合上述“步骤二”可知,在当前次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终端设备获取用于承载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
由于上述“步骤二”中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可能承载完该当前次上行数据,即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也可能无法承载完该当前次上行数据,即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小于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在传输的TB中携带BSR,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BSR来确定是否需要再分配一些资源(即增加所配置的上行资源中的资源)给终端设备以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根据BSR来确定是否需要减少部分资源(即减少所配置的上行资源中的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另外,由于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包可能会先后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即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包可能并不是全部都到达接入层,因此当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在向网络设备传输当前次上行数据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可能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也可能不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基于此,终端设备发送的BSR可能存在如下四种情况:
●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具体在下文的“情况1”中说明。
●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具体在下文的“情况2”中说明。
●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具体在下文的“情况3”中说明。
●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具体在下文的“情况4”中说明。
下面对上述四种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情况1:
①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在向网络设备传输当前次上行数据所组成的一个TB(该TB可以是第一个TB,可以是任一个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在传输一个TB(该TB可以是第一个TB,可以是任一个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已经收到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所有数据包。此时,终端设备可以自行统计每个数据包的数据量,从而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在传输一个TB(该TB可以是第一个TB,可以是任一个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只收到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部分数据包。其中,该部分数据包中的某个或某些数据包的报头中携带用于指示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信息。因此,终端设备的接入层通过读取该信息以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②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结合上述“步骤二”中的内容可知,由于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可以通过接收该资源配置信息获知。
③BSR
●对于终端设备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是否生成BSR,具体存在如下两种方式:
●终端设备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生成BSR,并在传输的TB(该TB可以是第一个TB,也可以是任一个TB)中携带该BSR以发送给网络设备。
另外,BSR可以用于指示(报告)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或者说,BSR可以用于指示(报告)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数据量(以字节Bytes为单位)的缺额或余额。
例如,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1000Bytes,且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700Bytes,则BSR可以指示差值为300Bytes(即差值为大于零),或者BSR可以指示余额为300Bytes的数据量。
又例如,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700Bytes,且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1000Bytes,则BSR可以指示差值为-300Bytes(即差值为小于零),或者BSR可以指示差额为300Bytes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BSR可以携带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的信息。或者说,BSR可以携带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数据量的缺额或余额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该信息可以采用m(m为正整数)比特(bits)的索引(index)值来编码,该索引值可以用于表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所在的范围,或者该索引值可以用于表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数据量的差额或余额所在的数据量范围,而采用m比特的索引值可以减少BSR所携带的比特数,从而减少了空口传输的比特数。
例如,索引值为0,表示差值为零;索引值为1,表示差值的范围为(0,10);索引值为2,表示差值的范围为(-10,0);索引值为3,表示差值的范围为(20,30);索引值为4,表示差值的范围为(-30,-20),依次类推。
●终端设备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不生成BSR。
具体实现时,若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则不生成BSR。
●对于网络设备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网络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该BSR,并根据该BSR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其中,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可以包括: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再配置一些资源)、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回收上行资源中的部分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空口条件有变化,那么网络设备可以执行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
比如,若空口变好,说明相同的无线资源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则网络设备就可以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反之,若空口变差,说明相同的无线资源可以传输较少的数据,则网络设备可以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如果有其它终端设备需要接入网络,且重要性高,而网络设备当前又没有多余的剩余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减少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如果其它终端设备的业务结束,使得网络设备当前有富余的剩余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可见,通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有利于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通过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例如,若BSR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零,则网络设备可以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又例如,若BSR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网络设备可以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另外,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调整信息,该资源调整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增加或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从而实现告知终端资源调整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调整信息也可以采用其他术语描述,只有具有相同的含义/功能/解释,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例如,若BSR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零,则网络设备发送资源调整信息,该资源调整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又例如,若BSR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网络设备发送资源调整信息,该资源调整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网络设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可以存在如下实现方式:
●额外分配L个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额外分配L个资源”,是指在除上行资源之外再额外分配L个资源,L为正整数。
例如,网络设备原本为终端设备的当前次上行数据分配3个资源,现在增加1个资源,即L=1。
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达成共识,终端设备完成4个TB的传输后,认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结束。
其中,第4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和/或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DCI指示,而UE只需监听PDCCH以获取DCI。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第4个资源”是逻辑含义的第4个,并不特指新增加的资源的时域位置一定位于原来配置的3个资源之后。
●扩大上行资源中的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并增加Y Bytes
需要说明的是,“扩大上行资源中的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并增加YBytes”,是指将原本为终端设备的当前次上行数据分配的上行资源中的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增加Y Bytes,T为正整数,Y为正整数。
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达成共识,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在原有配置的C Bytes的基础上,增加为(C+Y)Bytes。
对于如何从C Bytes增加到(C+Y)Bytes,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DCI指示,也可以预先由基站配置一些规则,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这些规则确定如何增加Y Bytes。
例如,原来配置终端设备在PRB索引号为131至150的这20个PRB传输C bytes,即C=100。通过更新后,终端设备在PRB索引号为131至160的这30个PRB传输(C+Y)bytes,即Y=50。或者,通过更新后,终端设备在PRB索引号为121至150的这30个PRB传输(C+Y)bytes,即Y=50。
●扩大上行资源中的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扩大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而具体承载多少数据量,则由网络设备通过DCI指示。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在第T个资源对应的DCI中,指示具体多少数据量。终端设备在收到该DCI之后,以DCI中指示的数据量为准,丢弃原来配置上行资源中的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网络设备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可以存在如下实现方式:
-收回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回收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是指将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进行回收,K为正整数。
例如,网络设备原本为终端设备的当前次上行数据分配3个资源,现在将第3个资源进行回收,即K=3。
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达成共识,终端设备完成2个TB的传输后,认为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传输结束。
-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并减少Z Bytes
需要说明的是,“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并减少ZBytes”,是指将原本为终端设备的当前次上行数据分配的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减小Z Bytes,S为正整数,Z为正整数。
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达成共识,第T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在原有配置的D Bytes的基础上,减小为(D-Z)Bytes。
对于如何从D Bytes减小到(D-Z)Bytes,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DCI指示,也可以预先由基站配置一些规则,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这些规则确定如何减小Z Bytes。
例如,原来配置终端设备在PRB索引号为131至150的这20个PRB传输D bytes,即D=100。通过更新后,终端设备在PRB索引号为131至140的这10个PRB传输(D-Z)bytes,即Z=50。或者,通过更新后,终端设备在PRB索引号为141至150的这10个PRB传输(D-Z)bytes,即Z=50。
●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而具体承载多少数据量,则由网络设备通过DCI指示。
具体实现时,网络设备可以在第S个资源对应的DCI中,指示具体多少数据量。终端设备在收到该DCI之后,以DCI中指示的数据量为准,丢弃原来配置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
结合上述可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BSR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是由终端请求网络设备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
具体实现时,BSR还可以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
例如,BSR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零,以及请求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又例如,BSR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以及请求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现有5G系统中的BSR,有两种可能的格式,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表示终端只上报一个逻辑信道组(logical channel group,LCG)的待传输的数据量。因此,终端需要指示一个逻辑信道组标识(LCG ID),以及对应的数据量。
图7表示终端上报所有待传输的数据的逻辑信道组的数据量,所以用一个比特位图指示“哪个逻辑信道组有待传数据”,如果对应的逻辑信道组有待传输的数据,则比特位图中相应的比特填1;如果对应的逻辑信道没有待传输的数据,则比特位图中对应的比特填0;如果逻辑信道组有待传输的数据,则在后面对应的位置填入具体的待传输的数据量指示。
可见,现有协议中,BSR指示的待传输的数据量全是正值,不可能为负值。然而,本申请实施例针对BSR格式,引入了负值指示,其本质原因是终端设备事先知道网络设备即将为自己分配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如果终端设备发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向网络设备指示一个负值,通知网络设备“请不要为我分配这么多资源,请收回部分资源”。
示例性的,如图8和图9所示。相比于图6,图8中对每个逻辑信道组新增了一个比特,用于指示对应的值是正值(即符号“+”)还是负值(即符号“-”)。具体地,如果该比特为1,表示Burrer size字段指示的是正值,即请求网络设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果该比特为0,表示Burrer size字段指示的是负值,即请求网络设备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相比于图7,图9中对每个逻辑信道组新增了一个比特,用于指示对应的值是正值还是负值。具体地,如果该比特为1,表示Burrer size字段指示的是正值,即请求网络设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果该比特为0,表示Burrer size字段指示的是负值,即请求网络设备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无需采用图8和图9对BSR格式进行改进,而通过对buffer size字段的对应值进行修改。
●示例性说明
下面以请求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10所示,流程如下:
步骤1: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向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指示待传输的每次burst的数据分布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XR应用周期性的生成一帧视频,而同一帧视频的多个数据包可以组成每次burst,即每次burst包含多个数据包。
步骤2: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待传输的每次burst的数据分布特征。
步骤3: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承载当前次burst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其中,该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为3、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资源数量为3、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1000Bytes等。
步骤4: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XR应用生成当前burst,并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接入层。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次burst由3个数据包组成,即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其中,该当前次burst的数据量为700Bytes。
步骤5: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利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传输当前次burst。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内监听PDCCH以获取DCI,并通过该DCI得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的第一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和第一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600Bytes。然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会将数据包1和部分数据包2组成第一个TB,该第一个TB的数据量为300Bytes,并利用该第一个资源传输第一个TB。
由于终端设备知道第一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600Bytes,以及该第一个TB的数据量为300Bytes,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个TB携带BSR,该BST用于请求网络设备收回300Bytes的资源。对此,网络设备在收到该BSR之后,对上行动态调度资源进行调整,并将上行动态调度资源职工的第二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配置为300Bytes。
情况2:
①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在向网络设备传输当前次上行数据所组成的第一个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在传输一个TB(该TB可以是第一个TB,可以是任一个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未收到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所有数据包,即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部分数据包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且该部分数据包中每个数据包的报头中未携带用于指示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信息。此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无法知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②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结合上述“步骤二”中的内容可知,由于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可以通过接收该资源配置信息获知。
③BSR
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不生成BSR。直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再采用上述“情况1”中的内容进行实现,对此不再赘述。
例如,终端设备在传输当前次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还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不生成BSR,即当前次TB不携带BSR。
等到在传输下一次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已经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是否生成BSR。此时,若生成BSR,则该下一次TB携带BSR;若不生成BSR,则该下一次TB不携带BSR。
情况3:
①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具体详见上述“情况1”的“①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②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结合上述“步骤二”中的内容可知,由于资源配置信息未包括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无法获知。
③BSR
●对于终端设备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但不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生成BSR,并在传输的TB(该TB可以是第一个TB,也可以是任一个TB)中携带该BSR以上报给网络设备。
其中,该BSR可以用于指示(报告)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该BSR可以用于指示(报告)在该BSR的发送时刻该当前次上行数据中未传输(剩余待传输)的数据量。
同理,BSR可以携带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在该BSR的发送时刻该当前次上行数据中未传输(剩余待传输)的数据量。
例如,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700Bytes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中的MAC层将上行数据中的数据包进行组成以生成一个TB,且生成该TB之后该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为300Bytes。然后,终端设备生成BSR,该BSR所携带的信息指示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700Bytes或者该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为300Bytes,并在该TB中携带BSR以上报给网络设备。
同理,为了该信息可以采用n(n为正整数)比特的索引值来编码,该索引值可以用于表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所在的数据量范围或者在BSR的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所在的数据量范围,而采用n比特的索引值可以减少BSR所携带的比特数,从而减少了空口传输的比特数。
例如,索引值为0,表示没有数据量;索引值为1,表示数据量范围为(0,10);索引值为2,表示数据量范围为(10,20);索引值为3,表示数据量范围为(20,30),依次类推。
●对于网络设备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由于网络设备知道自己所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以及上行数据中已经接收的数据量,因此网络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BSR,并根据该BSR和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其中,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包括以下之一: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再配置一些资源)、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回收上行资源中的部分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有利于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通过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例如,若BSR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则网络设备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和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确定该上行资源是否能承载完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当该上行资源能承载完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网络设备可以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或不增减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当该上行资源不能承载完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网络设备可以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又例如,若BSR指示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则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中已经接收的数据量确定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和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确定该上行资源是否能承载完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当该上行资源能承载完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网络设备可以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或不增减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当该上行资源不能承载完该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网络设备可以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和“减少资源中的资源”可以详见上述“情况1”的“③BSR”中的内容,对此不再赘述。
情况4:
①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
具体详见上述“情况2”的“①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②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结合上述“步骤二”中的内容可知,由于资源配置信息未包括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的接入层无法获知。
③BSR
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不生成BSR。直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再采用上述“情况3”中的内容进行实现,对此不再赘述。
例如,终端设备在传输当前次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还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不生成BSR,即当前次TB不携带BSR。
等到在传输下一次TB时,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已经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生成BSR。此时,若生成BSR,则该下一次TB携带BSR;若不生成BSR,则该下一次TB不携带BSR。
综合上述“情况1”、“情况2”、“情况3”和“情况4”中的内容,下面以上行数据为XR数据为例,总结如表1所示。
表1终端设备的接入层发送BSR的四种情况
情形二:
在“情形二”中,上行数据为不同(多种)业务的数据,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上行资源用于承载该不同(多种)业务中第一业务的数据,该第一业务可以为高传输优先级的业务,即该第一业务的传输优先级比除该第一业务外的其他业务(其他业务也可以称为第二业务)的传输优先级都高。
也就是说,上行数据可以包括第一业务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的数据,第一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行资源可以用于承载第一业务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业务”和“第二业务”主要是便于区分,也可以采用其他术语描述,只要具有相同的含义/解释/功能,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为此,上述“情形一”中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可以等同于“情形二”中的“第一业务的数据量”。
结合上述“情形一”中的四种情况可知,在“情形二”中,可以存在如下:
●对于终端设备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终端设备可以生成BSR,也可以不生成BSR。
其中,该BSR可以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类似上述“情况1”或“情况2”),可以用于指示当前次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类似上述“情况3”或“情况4”),可以用于指示在该BSR发送时刻该当前次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类似上述“情况3”或“情况4”)。
此外,由于终端设备的缓存(buffer)会对第二业务的数据先进行存储以等待传输,但buffer存储数据有一定的时间。若超过这个时间(即超时),则buffer会丢弃存储的数据,从而导致数据的丢失。为了避免该第二业务的数据总是无法获得传输机会,因超时而造成丢包,因此“情形二”中的该BSR还可以用于报指示所需调度的该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例如,若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第一业务的下一次周期传输之前超时,则该BSR还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第二业务的数据量,以便网络设备可以为传输第二业务配置资源,避免第二业务的数据的丢包。
●对于网络设备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网络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该BSR。此时,与上述“情形一”类似,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BSR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另外,由于该BSR还可以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该第二业务的数据量,因此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BSR配置(调度)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例如,网络设备在收到该BSR后,可以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时增加(多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也可以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之外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BSR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该配置用于传输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可以包括以下之一项: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时增加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之外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可以存在如下两种方式:
●显示指示
网络设备可以在收到携带BSR的TB之后,通过向终端设备下发高层信令(如RRC信令、MAC CE或DCI信令等)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TB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隐藏指示
网络设备可以在收到携带BSR的TB之后,通过为第一业务配置的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所在的频域位置(子频带(如RB或RE等))或时域位置来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TB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网络设备可以在收到携带BSR的TB之后,通过为第一业务调度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的DCI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TB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可见,通过BSR的上报为传输第二业务的数据配置(调度)资源,有利于避免第二业务的数据因总是不能获得传输资源而导致丢包。
●示例性说明
下面对“情形二”做一个示例性的说明。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当前次第一业务的数据在时刻A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之前,网络设备只向终端设备配置用于承载第一业务的数据的上行资源,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1200Bytes,以及该当前次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为1500Bytes。
同时,终端设备的buffer还缓存有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但无上行资源来传输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若终端设备发现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下一次第一业务的数据进行传输之前的时刻B超时,则终端设备在传输当前次第一业务的第一个TB中携带BSR,该BSR除了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当前次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以及还用于所需调度的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网络设备在获取到该BSR之后,可以在收到当前次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TB之前采用上述隐式或显示方式指示终端设备不要进入睡眠状态,继续监听PDCCH,获取用于承载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终端设备通过继续监听PDCCH以得到DCI,并通过DCI获取用于承载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并利用该资源传输当前次第二业务的数据。
步骤四:传输上行数据
结合上述“步骤二”可知,在当前次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之前或之后(优选之前),终端设备获取用于承载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并利用该上行资源传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在传输上行数据过程中可以存在如下实现方式:
●在传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最后一个TB后,若网络设备没有其它指示,则终端设备可以进入睡眠状态以节省能耗。
●在上述“步骤三”的“情况1”中,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可以进行传输优化。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大于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则在尽可能多的TB中,终端设备可以重复传输重要数据包。
例如,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生成当前次上行数据,具体如下:
-当前次上行数据包括4个数据包,即数据包A、数据包B、数据包C、数据包D;
-数据包B的重要性高于其它数据包,即数据包B为重要数据包。
-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1000Bytes;
-数据包A的数据量为300Bytes,数据包B的数据量为200Bytes,数据包C的数据量为400Bytes,数据包D的数据量为100Bytes。
网络设备为该当前次上行数据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具体如下:
-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1200Bytes;
-上行资源包括2个资源,第一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500Bytes,第二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700Bytes。
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可以将数据包B传输两次,即第一个资源所承载的传输块1包括数据包A和数据包B,第二个资源所承载的传输块2也包括数据包B。
●在上述“步骤三”的“情况1”中,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网络设备为当前次上行数据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可以进行传输优化。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小于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可以优先传输重要数据包,或者可以不按顺序传输数据包。
例如,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中的应用生成当前次上行数据,具体如下:
-当前次上行数据包括4个数据包,即数据包A、数据包B、数据包C、数据包D;
-数据包B的重要性高于其它数据包,即数据包B为重要数据包。
-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700Bytes;
-数据包A的数据量为200Bytes,数据包B的数据量为200Bytes,数据包C的数据量为200Bytes,数据包D的数据量为100Bytes。
网络设备为该当前次上行数据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具体如下:
-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500Bytes;
-上行资源包括2个资源,第一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200Bytes,第二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300Bytes。
由于数据包B为重要数据包,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利用第一个资源先传输数据包B。由于第二个资源足以将剩余的数据包A、数据包B或数据包C进行传输,而在数据包A、数据包B或数据包C组成TB时,在已放入数据包A的情况下,如果是再放数据包C,则需要将数据包C进行分段,而如果是再放数据包D,则不需要将数据包D进行分段,因此可以将数据包A和数据包D组成TB,并利用第二个资源传输该TB。
(3)又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
在上述“(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需要对一些步骤做了增强。下面具体流程中,仅对增强的步骤做具体说明。
步骤一:发送第一信息
具体详见上述“(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一”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二:配置上行资源
在“(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二”中,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配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数量。
然而,在本“步骤二”中,网络设备除了向终端设备配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上行资源中的资源数量,还需要向终端设备配置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具体实现时,在上述“步骤二”的“上行免调度资源”中,上行免调度机制需要同时通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该上行资源的时频域位置,而“(3)又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二”存在如下不同:
对于网络设备来说,网络设备通过第一信息获知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然后,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网络设备只需先向终端设备通知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接着,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网络设备再配置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以通知给终端设备。
也就是说,资源配置信息包括: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终端设备虽然未获知上行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但获知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提前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来确定是否生成BSR,以及BSR所携带的信息内容等。
同理,在上述“步骤二”的“上行动态调度资源”中,动态调度机制不会提前配置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而本“步骤二”可以提前配置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使得终端设备可以提前根据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来确定是否生成BSR,以及BSR所携带的信息内容等。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3)又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二”中的其他内容与上述“步骤二”中的内容类似,对此不再赘述。
步骤三:上报BSR
在“(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三”中,对于终端设备请求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网络设备是默认“同意”该请求的。
然而,在“(3)又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三”中,对于终端设备请求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网络设备可能存在“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该请求。
●“同意”的含义
“同意”,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可以执行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以满足终端设备的请求,即同意终端的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空口条件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是否同意终端设备的请求。
比如,若空口变好,说明相同的无线资源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则网络设备就可以同意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反之,若空口变差,说明相同的无线资源可以传输较少的数据,则网络设备可以同意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如果有其它终端设备需要接入网络,且重要性高,而网络设备当前又没有多余的剩余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拒绝再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如果其它终端设备的业务结束,使得网络设备当前有富余的剩余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同意再分配给当前终端设备的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空口条件的变化情况、资源的充裕情况或者其他终端设备所需资源的情况来确定是否同意终端设备的请求。若资源充裕,则同意;若其他终端设备所需资源较少,而有多余资源,则同意。
例如,若终端设备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1000Bytes,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700Bytes,因此终端设备可以通过BSR请求网络设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并增加300Bytes。若当前有充裕的剩余资源可以分配给终端设备,或者有少量的其他终端设备亟待需要分配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同意终端设备的请求以增加用于承载300Bytes的资源,以满足终端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的需求。
●“部分同意”的含义
“部分同意”,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执行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以部分满足终端设备的请求,即部分同意终端的请求。
另外,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空口条件的变化情况、资源的充裕情况或者其他终端设备所需资源的情况来确定是否部分同意终端设备的请求。
例如,若终端设备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1000Bytes,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700Bytes,因此终端设备可以通过BSR请求网络设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并增加300Bytes。若当前只有少量的剩余资源可以分配给终端设备,或者有大量的其他终端设备亟待需要分配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部分同意终端设备的请求以增加用于承载最多100Bytes的资源,以部分满足终端设备传输上行数据的需求。
●“拒绝”的含义
“拒绝”,可以理解为,网络设备不执行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以拒绝终端设备的请求。
另外,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空口条件的变化情况、资源的充裕情况或者其他终端设备所需资源的情况来确定是否拒绝终端设备的请求。
例如,若终端设备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为1000Bytes,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为700Bytes,因此终端设备可以通过BSR请求网络设备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并增加300Bytes。若当前没有剩余资源可以分配给终端设备,或者有大量的其他终端设备亟待需要分配资源,则网络设备可以拒绝终端设备的请求以不调整所配置的资源。
由于网络设备可以执行或不执行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反馈:“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以便于终端设备可以进行传输优化。
例如,若BSR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调整请求信息,该资源调整请求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以便向终端设备通知网络设备的决定,进而终端设备可以进行传输优化。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调整请求信息也可以采用其他术语描述,只有具有相同的含义/功能/解释,都在本申请所要求的保护的范围内。
下面结合“(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三”中的四种情况和表1进行具体说明。
情况1:
●对于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BSR,该BSR可以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以及请求对上行数据进行调整。
●对于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可以来自终端设备的该BSR,并可以根据BSR发送资源调整请求信息,该资源调整请求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其中,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包括以下之一: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再配置一些资源)、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如回收上行资源中的部分资源)。
情况2:
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不生成BSR。直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再采用上述“情形1”中的内容进行实现,对此不再赘述。
情况3:
●对于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BSR,该BSR可以用于指示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在该BSR发送时刻该当前次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以及请求对上行数据进行调整。
●对于网络设备
由于网络设备知道自己所配置的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以及上行数据中已经接收的数据量,因此网络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BSR,并根据该BSR和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发送资源调整请求信息,该资源调整请求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情况4:
由于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不生成BSR。直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时,再采用上述“情形3”中的内容进行实现,对此不再赘述。
步骤四:传输上行数据
对于终端设备来说,在接收到资源调整请求信息之后,终端设备在传输上行数据过程中可以存在如下实现方式:
●在传输该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最后一个TB后,若网络设备没有其它指示,则终端设备可以进入睡眠状态以节省能耗。
●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大于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且终端设备请求减小上行资源中的资源,而资源调整请求信息指示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则在尽可能多的TB中,终端设备可以重复传输重要数据包。具体类似于“(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四”中的描述,如图12,对此不再赘述。
●若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小于当前次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且终端设备请求增加上行资源中的资源,而资源调整请求信息指示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则终端设备可以优先传输重要数据包,或者可以不按顺序传输数据包。具体类似于“(2)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具体流程”的“步骤四”中的描述,对此不再赘述。
5、一种资源配置方法的示例性说明
下面以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为例,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也可以看做芯片/芯片模组/装置/处理器等,终端设备也可以看做芯片/芯片模组/装置/处理器等,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310、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
S1320、网络设备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该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资源配置信息。
其中,该资源配置信息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信息”、“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资源配置信息”等的说明具体详见上述内容,对此不再赘述。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来指示(配置/分配/调度等)用于承载该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使得所指示的上行资源能够满足该上行数据的传输,避免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存在多余或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可以存在如下:
-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位于第X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包括多个数据包,而该多个数据包中的第X个数据包为重要数据包。
-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位于第X至Y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包括多个数据包,而该多个数据包中的第X个数据包到第Y个数据包为重要数据包。
-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在上行数据中位于第M至N个Bytes
需要说明的是,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包括多个Bytes,而该多个Bytes中的第M个Bytes到第N个Bytes为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
可见,通过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等实现对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进行定义。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免调度资源。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半静态调度或免调度的方式来配置上行资源,即上行免调度资源(或上行静态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等信息,从而实现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动态调度度资源。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动态调度的方式来配置上行资源,即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等信息,从而实现配置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以及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信息可以为BSR或除该BSR外的其他MAC CE。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信息来告知网络设备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在等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后,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以及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信息来告知网络设备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包括:
若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网络设备发送资源调整信息,该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资源调整信息。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来实现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项:
收回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K为正整数,S为正整数。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资源调整信息来指示收回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和/或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从而实现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若第二信息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网络设备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而网络设备可以向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使得通知终端设备对该请求的决定,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决定进行传输优化,以便提高上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不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终端设备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三信息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三信息,以及根据第三信息和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信息可以为BSR或除该BSR外的其他MAC CE。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三信息来告知网络设备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在第三信息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不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在等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后,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三信息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三信息,以及根据第三信息和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三信息来告知网络设备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在第三信息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若第三信息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网络设备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对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而网络设备可以向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使得通知终端设备对该请求的决定,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决定进行传输优化,以便提高上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包括第一业务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的数据,第一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行资源用于承载第一业务的数据。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行数据可以为不同(多种)业务的数据,并该多种业务的数据可能存在优先级,而终端设备可能需要按照优先级来将该多种业务的数据进行先后传输。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终端设备发送第四信息;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或者,第四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四信息用于指示在第四信息发送时刻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该第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信息可以为BSR或除该BSR外的其他MAC CE等。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四信息来告知网络设备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或在第四信息发送时刻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的传输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若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第一业务的下一次周期传输之前超时,则第四信息还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四信息来告知网络设备第二业务的数据量,以便于网络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调度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保证第二业务的数据的传输,避免丢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第四信息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配置用于传输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包括以下之一项:
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时增加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之外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第四信息为终端设备调度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保证第二业务的数据的传输,避免丢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包括:
通过通知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继续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通过为第一业务配置的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通过为第一业务调度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的DCI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
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不同时序下发信息以实现配置上行资源,有利于提高上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6、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的示例性说明
上述主要从方法侧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与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或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程序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只是一种逻辑功能划分,而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资源配置装置1400包括:接收单元1401和发送单元1402。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单元1401可以是一种用于对信号、数据、信息等进行处理的模块单元,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发送单元1402可以是一种用于对信号、数据、信息等进行处理的模块单元,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接收单元1401和发送单元1402可以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分离成两个单元。
例如,接收单元1401和发送单元1402可以集成在通信单元中,该通信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
又例如,接收单元1401和发送单元1402可以集成在处理单元中,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单元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资源配置装置1400所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者指令。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400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模组。
具体实现时,接收单元1401和发送单元1402用于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任一步骤。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接收单元1401,用于接收第一信息,第一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发送单元1402,用于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来指示(配置/分配/调度等)用于承载该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使得所指示的上行资源能够满足该上行数据的传输,避免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存在多余或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4所述实施例中各个操作的具体实现可以详见上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在接收第一信息方面,接收单元1401用于:
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信息;或者,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第一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重要数据包在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免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动态调度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400还包括调整单元,
接收单元1401,还用于接收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调整单元,用于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单元可以集成在处理单元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在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方面,调整单元用于:
若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通过发送单元1402发送资源调整信息,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项:收回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K为正整数,S为正整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402还用于:
若第二信息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400还包括调整单元,
接收单元1401:还用于接收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三信息的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调整单元,用于根据第三信息和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对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402还用于:
若第三信息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包括第一业务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的数据,第一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行资源用于承载第一业务的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接收单元1401还用于:
接收第四信息;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或者,第四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四信息用于指示在第四信息发送时刻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若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第一业务的下一次周期传输之前超时,则第四信息还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400还包括配置单元,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第四信息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配置用于传输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包括以下之一项:
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时增加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在为第一业务配置上行资源之外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配置单元可以集成在处理单元中。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额外配置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包括:
通过通知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继续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通过为第一业务配置的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通过为第一业务调度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的DCI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终端设备在传输完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7、又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的示例性说明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资源配置装置1500包括:发送单元1501和接收单元1502。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单元1501可以是一种用于对信号、数据、信息等进行处理的模块单元,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接收单元1502可以是一种用于对信号、数据、信息等进行处理的模块单元,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501和接收单元1502可以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分离成两个单元。
例如,发送单元1501和接收单元1502可以集成在通信单元中,该通信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
又例如,发送单元1501和接收单元1502可以集成在处理单元中,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单元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资源配置装置1500所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者指令。该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装置1500可以是芯片或者芯片模组。
具体实现时,发送单元1501和接收单元1502用于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任一步骤。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发送单元1501,用于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接收单元1502,用于接收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资源配置信息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来指示(配置/分配/调度等)用于承载该上行数据的上行资源,使得所指示的上行资源能够满足该上行数据的传输,避免所配置的上行资源在传输上行数据时存在多余或不足,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上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数据的周期、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所在的位置、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免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501还用于: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501还用于: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在等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后,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接收单元1502还用于:
若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接收资源调整信息,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减少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项:收回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减小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K为正整数,S为正整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接收单元1502还用于:
若第二信息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接收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501还用于: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不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三信息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501还用于:
若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不知道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在等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三信息发送时刻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接收单元1502还用于:
若第三信息还用于请求对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接收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上行数据包括第一业务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的数据,第一业务的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业务的传输优先级,上行数据用于承载第一业务的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发送单元1501还用于:
发送第四信息;第四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或者,第四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第四信息用于指示在第四信息发送时刻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若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第一业务的下一次周期传输之前超时,则第四信息还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中,资源配置信息包括: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的资源数量、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在上行数据到达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所发送的以下信息: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8、一种网络设备的示例性说明
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网络设备1600包括处理器1610、存储器1620以及用于连接处理器1610和存储器1620的通信总线。
存储器1620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1620用于存储网络设备1600所执行的程序代码和所传输的数据。
网络设备16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其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处理器161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CPU,在处理器1610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网络设备1600中的处理器1610用于执行存储器16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1621,执行以下操作: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根据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具体实现可以采用上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网络设备1600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9、一种终端设备的示例性说明
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终端设备1700包括处理器1710、存储器1720以及用于连接处理器1710和存储器1720的通信总线。
存储器1720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1720用于存储终端设备1700所执行的程序代码和所传输的数据。
终端设备17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其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处理器171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CPU,在处理器1710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终端设备1700中的处理器1710用于执行存储器17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1721,执行以下操作: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接收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资源配置信息由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具体实现可以采用上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终端设备1700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方法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10、其他示例性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该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中,该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模组,包括收发组件和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该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中,该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步骤、模块或单元等并不一定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步骤或者相关模块/单元的功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的方式来实现。其中,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至少一个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闪存、ROM、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如SSD)等。
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各个装置或产品包含的各个模块/单元,其可以是软件模块/单元,可以是硬件模块/单元,也可以一部分是软件模块/单元,而另一部分是硬件模块/单元。例如,对于应用于或集成于芯片的各个装置或产品,其包含的各个模块/单元可以都采用电路等硬件的方式实现;或者,其包含的一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软件程序的方式实现,该软件程序运行于芯片内部集成的处理器,而另一部分(如果有)的部分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电路等硬件方式实现。对于应用于或集成于芯片模组的各个装置或产品,或者应用于或集成于终端设备的各个装置或产品,同理可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3)

1.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根据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信息,包括:
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所述第一信息;或者,
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的所述第一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所述上行数据的周期、所述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重要数据包在所述上行数据中的位置分布、所述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
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免调度资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
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动态调度度资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根据所述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所述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对所述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包括:
若所述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发送资源调整信息,所述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减少所述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项:
收回所述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减小所述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K为正整数,S为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息还用于请求对所述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所述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所述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三信息的发送时刻所述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和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对所述上行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三信息还用于请求对所述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发送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所述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所述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数据包括第一业务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的数据,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上行资源用于承载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四信息;
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或者,
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
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四信息发送时刻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所述第一业务的下一次周期传输之前超时,则所述第四信息还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四信息配置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所述配置用于传输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包括以下之一项:
在为所述第一业务配置所述上行资源时增加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在为所述第一业务配置所述上行资源之外额外配置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配置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包括:
通过通知所述终端设备在传输完所述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继续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通过为所述第一业务配置的所述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传输完所述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或者,
通过为所述第一业务调度所述上行资源中最后一个资源的DCI所在的频域位置或时域位置来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传输完所述第一业务的最后一个传输块后不要进入睡眠状态以进行监听PDCCH,以便获取用于承载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的资源。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所发送的以下信息:所述上行资源的资源数量、所述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所发送的以下信息:所述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20.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接收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由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所述上行数据的周期、所述上行数据的平均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范围、所述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所在的位置、所述上行数据中的重要数据包的数据量、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的抖动范围。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
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免调度资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周期、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时频域位置、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配置次数、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所述上行免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包括:
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动态调度资源。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项:
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监听时机、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调度次数、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的资源数量、所述上行动态调度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知道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发送第二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知道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在等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后,发送第二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上行资源所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大于零,则接收资源调整信息,所述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减少所述上行资源中的资源。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调整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之一项:
收回所述上行资源中的第K个资源、减小所述上行资源中的第S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K为正整数,S为正整数。
30.根据权利要求26-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息还用于请求对所述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接收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所述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所述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不知道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发送第三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三信息发送时刻所述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3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不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以及不知道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则
在等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知道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之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或者,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三信息发送时刻所述上行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三信息还用于请求对所述上行资源进行调整,则接收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所述资源调整请求反馈信息用于指示同意、部分同意或拒绝所述上行资源的调整请求。
3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数据包括第一业务的数据和第二业务的数据,所述第一业务的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业务的传输优先级,所述上行数据用于承载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四信息;
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量之间的差值;或者,
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
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四信息发送时刻所述第一业务的数据中未传输的数据量。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将在所述第一业务的下一次周期传输之前超时,则所述第四信息还用于指示所需调度的所述第二业务的数据量。
3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前所发送的以下信息:所述上行资源的资源数量、所述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所能承载的数据量;
在所述上行数据到达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层的时间之后所发送的以下信息:所述上行资源中各个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38.一种资源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
39.一种资源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资源配置信息,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上行资源,所述资源配置信息由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分布特征确定。
40.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1.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20-3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9或20-3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3.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19或20-3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072519.5A 2022-01-21 2022-01-21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65283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519.5A CN116528378A (zh) 2022-01-21 2022-01-21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PCT/CN2023/072924 WO2023138622A1 (zh) 2022-01-21 2023-01-18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519.5A CN116528378A (zh) 2022-01-21 2022-01-21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8378A true CN116528378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4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2519.5A Pending CN116528378A (zh) 2022-01-21 2022-01-21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28378A (zh)
WO (1) WO20231386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7116A (zh) * 2017-12-29 2022-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19157663A1 (zh) * 2018-02-13 2019-08-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参考信号资源的发送位置的指示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0933742B (zh) * 2018-09-20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方法、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48225B (zh) * 2018-11-02 2022-09-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及设备
JP7414844B2 (ja) * 2019-04-30 2024-01-16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JP2020162163A (ja) * 2020-06-22 2020-10-01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サービス伝送方法及び通信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8622A1 (zh)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2246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装置
WO2018028269A1 (zh)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172761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7005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324902B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N114222372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WO2014129357A1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11132296B (zh) 一种数据传输、确定发送功率的方法及设备
JPWO2019098050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11316755B (zh) 使能同时使用多种蜂窝网络技术
JP2022527921A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21244299A1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643748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021008A1 (zh) 确定侧行链路配置授权资源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3138622A1 (zh) 资源配置方法与装置、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6349259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073157A (zh) 信道接入优先级的选择
WO2023208198A1 (zh) 通信方法与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芯片
WO2023070375A1 (zh) 资源指示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5580380B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WO2023245426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3060404A1 (zh) 逻辑信道优先级排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89851B (zh) 频域资源位置确定方法与装置、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2077481A1 (zh) 一种信道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WO2023141907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