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5838B - 电极极片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极片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5838B
CN116525838B CN202310793479.8A CN202310793479A CN116525838B CN 116525838 B CN116525838 B CN 116525838B CN 202310793479 A CN202310793479 A CN 202310793479A CN 116525838 B CN116525838 B CN 1165258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or
conductive connector
active layer
electrode
thicknes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934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25838A (zh
Inventor
杨建辉
高春磊
马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934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58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25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5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25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5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极极片及电池,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及导电连接体,集流体包括第一部及第二部,第一部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二部与第一部连接,第二部相对第一部翻折且第二部与第一部呈夹角设置,第二部具有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第三表面相较于第四表面位于第二部背离第一部的一侧;导电连接体与第三表面导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且将导电连接体与第三表面导电连接,使得导电连接体可以位于第三表面所在的一侧,实现导电连接体与第一部于垂直于厚度方向的平面内分区布置,缩减电极极片于厚度方向的尺寸。且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的导电连接位置位于集流体的端部,方便对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的导电连接强度进行检验确认。

Description

电极极片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及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中的极耳是连接正负极电极材料与外部电路的接口,通过导电性能优良的铜片或铝片与电极材料相连,使电荷在电极材料和外部电路之间流动,从而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对于锂离子电池,极耳与集流体的连接方式直接关系到集流体中产生的电流能否高效的聚集在一起并导出,是一个电池系统运行好坏的关键。
相关技术中,极耳在与集流体连接时,通常将极耳沿集流体的厚度方向层叠于集流体的一侧,容易造成极耳连接区域的厚度因为极耳的原因变厚。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极片及电池,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极耳在与集流体连接时,通常将极耳沿集流体的厚度方向层叠于集流体的一侧,容易造成极耳连接区域的厚度因为极耳的原因变厚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极片,包括:
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第一部及第二部,所述第一部沿厚度方向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连接,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翻折,且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部沿厚度方向具有相背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相较于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第二部背离所述第一部的一侧;
导电连接体,所述导电连接体与所述第三表面导电连接。
本申请的电极极片,由于集流体于第三表面侧的表面积相较于第四表面的表面积而言,至少多一个第一部的横截面面积,因此,将导电连接体与第三表面导电连接,相较于将导电连接体与第四表面导电连接而言,可以增大导电连接体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且将导电连接体与第三表面导电连接,使得导电连接体可以位于第三表面所在的一侧,实现导电连接体与第一部于垂直于厚度方向的平面内分区布置,相较于导电连接体于集流体的厚度方向层叠于集流体的一侧而言,可以缩减电极极片于厚度方向的尺寸。
且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的导电连接位置位于集流体的端部(如,第二部的第三表面处),方便对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的导电连接强度进行检验确认。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二部与第一部的夹角范围进行合理限定,有利于在集流体于第一部的厚度方向的厚度不变的情况下,保证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的导电连接面积足够且电极极片的结构相对稳固。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体沿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导电连接。
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导电连接体沿长度方向的第一侧面与集流体导电连接,相较于将导电连接体沿厚度方向的表面与集流体导电连接而言,可以缩减电极极片于厚度方向的尺寸,进而能够提升电池容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定义与所述电极极片的厚度方向平行的虚拟面为第一参考面,所述电极极片于所述第一参考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于所述第二部处沿所述电极极片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m1,所述第一投影于所述导电连接体处沿所述电极极片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m2,所述电极极片满足:m1≥ m2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使得导电连接体的第一侧面大致能够全部与集流体对接导电连接,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极片还包括第一活性层,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一活性层;或者,所述第四表面为空白区域;
和/或,所述电极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层,所述第三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二活性层;或者,所述第三表面为空白区域。
基于上述实施例,电极极片的形式更加多样,其中,在第三表面为空白区域,即第三表面未设置活性层时,便于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直接经焊接(如、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等)、导电胶粘接等等工艺实现导电连接,提升第三表面与导电连接体之间的导电连接面积。
在第四表面及第三表面均为空白区域,即第四表面及第三表面均无活性层时,虽然会损失一定的活性材料,但是可以降低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焊接时的焊接工艺难度,防止焊接过程中熔池爆点。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三活性层,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三活性层;
第四活性层,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所述第四活性层;
其中,所述第二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且背向所述第二表面翻折,所述第四活性层与所述导电连接体间隔设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利于第二部相对第一部翻折,且避免翻折过程中活性层脱落,利于集流体与导电连接体焊接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包括:
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翻折的翻折线为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部的交界线;
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且突出于所述第一子部,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二部位于第一子部的同侧,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限定出安装区间,所述导电连接体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区间,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部的厚度方向。
基于上述实施例,安装区间可以对导电连接体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有利于提升导电连接体与第二部的组装效率及组装对准精度,且安装区间的侧面可以对安装后的导电连接体起到约束的作用,提升导电连接体与第二部的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线,所述第二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边缘线的中部或者边缘,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部的厚度方向。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如,电流效率等等)调整第二部的位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包括单个集流体层;
或者,所述第二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相邻两个所述集流体层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翻折。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第二部包括单个集流体层时,可以简化电极极片的加工工艺。在第二部包括多个集流体层时,相较于单个集流体层而言,可以提升第二部的厚度,提升第二部的结构强度,提升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的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部的厚度方向,
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的翻折方向与另一个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的翻折方向相反。
基于上述实施例,其中一个第二部相对第一部的翻折方向与另一个第二部相对第一部的翻折方向相反,相较于多个第二部相对第一部的翻折方向相同而言,若多个第三表面于第一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不变,翻折方向相反可以缩减至少部分第二部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使得相对第一部翻折后的第二部不易扭曲变形,结构较为稳定,便于与导电连接体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部的所述第三表面共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至少两个第二部的第三表面共面,可以简化多个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连接时的对准难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与所述导电连接体经激光焊接;
和/或,所述导电连接体为极耳,用于外接电子设备。
基于上述实施例,集流体与导电连接体选用激光焊接工艺,焊点更加稳定,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超声波焊接会造成大量的面积被物料占用而言,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第二部与导电连接体的导电连接面积,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极极片。
本申请的电池,由于该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极极片,因此具有上述电极极片的于厚度方向的尺寸较薄的特点,进而能够缩减电池于厚度方向的尺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电极极片中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示出的电极极片中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中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示出的电极极片中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示出的电极极片中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五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中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六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中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七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八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九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十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十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示出的电极极片中去除导电连接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5示出的电极极片中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第十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极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极极片;
11、集流体;
111、第一部;1111、第一表面;1112、第二表面;1113、第一子部;1114、第二子部;1115、安装区间;x1、长度方向;y1、宽度方向;z1、厚度方向;
112、第二部;1121、第三表面;1122、第四表面;x2、长度方向;y2、宽度方向;z2、厚度方向;
113、第一边缘线;
12、导电连接体;121、第一侧面;x3、长度方向;y3、宽度方向;z3、厚度方向;
13、第一活性层;
14、第二活性层;
15、第三活性层;151、第二侧面;
16、第四活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第一方面,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极片10,电极极片10包括集流体11及导电连接体12。
请参阅图2和图3,集流体11包括第一部111及第二部112,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连接。其中,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连接方式可以为任意地,例如,二者可以独立成型之后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或者,二者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部111沿其厚度方向z1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1111及第二表面1112,第二部112朝第一表面1111与第二表面1112中的一个远离另一个的方向相对第一部111翻折。例如,如图1至图3示出的,第二部112朝第二表面1112远离第一表面1111的方向相对第一部111翻折,或者,如图4示出的,第二部112朝第一表面1111远离第二表面1112的方向相对第一部111翻折。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未相对翻折时,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之间可以为平滑过渡连接。例如,第二部112沿其厚度方向z2具有相背的第三表面1121及第四表面1122,在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未相对翻折时,第三表面1121和第四表面1122中的一个与第一表面1111可以位于集流体11的同侧且平滑过渡连接,第三表面1121和第四表面1122中的另一个与第二表面1112可以位于集流体11的同侧且平滑过渡连接。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未相对翻折时,第三表面1121和第四表面1122中的一个与第一表面1111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和/或,第三表面1121和第四表面1122中的另一个与第二表面1112可以位于同一平面。
当然,在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未相对翻折时,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之间也可以不采取平滑过渡连接,例如,二者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部分错位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翻折后,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呈夹角设置,第二部112沿其厚度方向z2的第三表面1121和第四表面1122中,第三表面1121相较于第四表面1122位于第二部112背离第一部111的一侧,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
其中,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呈夹角设置,可以为,第一部111沿其厚度方向z1相背的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部112沿其厚度方向z2相背的第三表面1121及第四表面1122中的至少一者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表面1111与第二表面1112可以大致平行,和/或,第三表面1121与第四表面1122可以大致平行。
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大于0°且小于180°的任意值。可选地,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例如,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45°、60°、90°、120°、135°、150°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在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倾斜而非垂直时,如,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为30°、45°、60°、120°、135°、150°等等而非90°时,在集流体11沿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的厚度相同的情况下,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倾斜相较于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垂直而言,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的表面积更大,可以提升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导电连接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相对翻折的翻折线与第一部111的宽度方向y1大致平行,则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可以与第二部112的长度方向x2大致平行,第一部111的长度方向x1可以与第二部112的厚度方向z2大致平行,第一部111的宽度方向y1可以与第二部112的宽度方向y2大致平行。
其中,第三表面1121相较于第四表面1122位于第二部112背离第一部111的一侧。可以理解为,结合图3,若第二部112朝第二表面1112远离第一表面1111的方向相对第一部111翻折,则第四表面1122与第一部111的第二表面1112之间的夹角小于180°,而第三表面1121与第一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之间的夹角大于180°。或者,结合图4,若第二部112朝第一表面1111远离第二表面1112的方向相对第一部111翻折,则第四表面1122与第一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之间的夹角小于180°,而第三表面1121与第一部111的第二表面1112之间的夹角大于180°。如此,第一部111的两个表面与第二部112的两个表面之间的夹角包括两个,且一个大于180°,一个小于180°,而上述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是指两个角中小于180°的一个角。
由于集流体11于第三表面1121侧的表面积相较于第四表面1122的表面积而言,至少多一个第一部111的横截面面积,因此,将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相较于将导电连接体12与第四表面1122导电连接而言,可以增大导电连接体12与集流体1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且将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使得导电连接体12可以位于第三表面1121所在的一侧,实现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一部111于垂直于厚度方向z1的平面内分区布置,缩减电极极片10于厚度方向z1的尺寸。
且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导电连接位置位于集流体11的端部(如,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处),方便对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导电连接强度进行检验确认。
其中,导电连接体12与集流体11导电连接,可以理解为,在电极极片10工作时,集流体11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能够进行电信号的交互,下文中对导电连接体12与集流体11的导电连接有更为详细的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导电连接体12具有多个表面,导电连接体12与集流体11的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可以为:导电连接体12的多个表面中的任意表面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体12沿其长度方向x3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121及第二侧面(图中未示出),第一侧面121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将导电连接体12沿长度方向x3的第一侧面121与集流体11导电连接,相较于将导电连接体12沿厚度方向z3的表面与集流体11导电连接而言,可以缩减电极极片10于厚度方向z1的尺寸,进而能够提升电池容量。
其中,导电连接体12的厚度方向z3可以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大致平行,导电连接体12的长度方向x3可以与第一部111的长度方向x1大致平行,导电连接体12的宽度方向y3可以与第一部111的宽度方向y1大致平行。
请参阅图5,若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倾斜而非垂直,例如,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之间的夹角为60°、120°等等而非90°,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为相对于第一部111倾斜的倾斜面,导电连接体12的第一侧面121也可以为相对其长度方向x3倾斜的倾斜面,以加大导电连接体12与集流体11的接触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面121可以与第三表面1121大致平行,以使二者之间的导电连接面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增强导电连接的稳定性。当然,第一侧面121与第三表面112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有凸起,另一个可以设置有与凸起相适配的凹槽,以使二者对接时可以通过凸起和凹槽定位,提升二者的组装速度,以及进一步地提升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
其中,凸起的形状可以为任意的,例如,凸起可以为条形、圆形等等,对此不作限定。凹槽的形状与对应的凸起的形状相适配即可。
集流体11具有沿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线113,第二部112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中部或者边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如,电流效率等等)调整第二部112的位置,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边缘线113可以对应第一部111于长度方向x1的边缘线,或者,对应第一部111于宽度方向y1的边缘线,或者,平行于第一部111于长度方向x1的边缘线,或者,平行于第一部111于宽度方向y1的边缘线,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至图5,第二部112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边缘,可以理解为,于第一边缘线113的延伸方向,第一边缘线113由第一段及连接第一段的第二段组成,第二部112可以对应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设置。
参阅图6至图8,第二部112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中部,可以理解为,于第一边缘线113的延伸方向,第一边缘线113可以由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组成,第二部112可以对应第二段设置,而第一段及第三段于第一边缘线113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二部112的相对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于第一边缘线113的长度方向,第一段与第三段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对此不作限定。其中,在第一段与第三段相等时,可以理解为第二部112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正中间;在第一段与第三段不等时,可以理解为第二部112偏离第一边缘线113的正中间设置。
参阅图1至图8,第一部111可以形成有一内凹部,第二部112可以位于第一部111的内凹部处。第二部112位于第一部111的一内凹部,则第二部112在与导电连接体12导电连接时,导电连接体12的至少部分也可以位于第一部111的该内凹部,使得该内凹部可以对导电连接体12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有利于提升导电连接体12与第二部112的组装效率及组装对准精度,且内凹部的侧面可以对安装后的导电连接体12起到约束的作用,提升导电连接体12与第二部112的连接可靠性。
具体地,若第二部112位于第一部111的一内凹部,可以为:第一部111包括第一子部1113及第二子部1114,第一子部1113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第二部112,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翻折的翻折线为第一子部1113与第二部112的交界线;第二子部1114连接第一子部1113沿第一方向的一侧且突出于第一子部1113,第二子部1114与第二部112位于第一子部1113的同侧,第二子部1114与第一子部1113限定出安装区间1115,导电连接体12的部分位于安装区间1115。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第一方向可以为第一部111的长度方向x1或者宽度方向y1,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参阅图3和图4,若第二部112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边缘,第一部111可以包括一第二子部1114,使得一第二子部1114与第一子部1113之间限定出内凹部/安装区间1115。参阅图8,若第二部112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中部,第一部111可以包括两第二子部1114,使得两第二子部1114与第一子部1113之间限定出内凹部/安装区间1115。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9和图10,第二部112也可以不设置于第一部111的一内凹部,而直接设置于整个第一部11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使得导电连接体12在与第二部112连接时可以不受第一部111的约束,减少导电连接体12与第二部112组装过程中的阻碍。
同样地,若第二部112设置于整个第一部11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第二部112可以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边缘,可参阅图9,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边缘线113的中部,可参阅图10。
请参阅图1至图10,第二部112可以包括单个集流体层。参阅图11至图14,第二部112也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相邻两个集流体层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翻折。例如,多个集流体层中,相邻两个集流体层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翻折180°。其中,多个集流体层相较于单个集流体层而言,可以提升第二部112的厚度,提升第二部112的结构强度,提升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地,在第二部112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时,若通过焊接方式实现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的导电连接,可以将第二部112的多个集流体层压合焊接为一体。其中,焊接可以为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等等,对此不作限定。在第二部112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时,多个集流体层也可以通道胶水粘接为一体,胶水可以选用导电胶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选用激光焊接工艺,焊点更加稳定,且激光焊接相较于超声波焊接会造成大量的面积被物料占用而言,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的导电连接面积,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在第二部112包括单个集流体层或者较少的集流体层时,若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焊接连接,焊接时的熔池可以由导电连接体12提供;而在第二部112包括多个集流体层时,若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焊接连接,焊接时的熔池可以由导电连接体12和/或第二部112提供,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1至图12,若第二部112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多个集流体层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的尺寸可以大致相等。参阅图13至图14,若第二部112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多个集流体层中,至少部分集流体层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的尺寸可以不等,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至图14,集流体11可以包括一个第二部112;参阅图15至图17,集流体11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部112。若集流体11包括多个第二部112,具体可以为,集流体1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包括多个第二部112,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第一方向可以为第一部111的长度方向x1或者宽度方向y1。
多个第二部112设置于集流体1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有利于多个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同时导电连接。具体地,多个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可以与导电连接体12同时导电连接。
多个第二部112中,至少两个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可以大致共面设置,以简化多个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连接时的对准难度。更进一步地,所有的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均可以大致共面设置。
多个第二部112中,其中一个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的翻折方向与另一个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的翻折方向相反,相较于多个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的翻折方向相同而言,若多个第三表面1121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的尺寸不变,翻折方向相反可以缩减至少部分第二部112沿其长度方向x2的长度,使得相对第一部111翻折后的第二部112不易扭曲变形,结构较为稳定,便于与导电连接体12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部112中,每相邻两个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的翻折方向均可以相反,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选择多个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的翻折方向相同,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设计,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多个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均能够与导电连接体12导电连接,相邻两第二部112之间可以空白,以便导电连接体12与各第二部112导电连接时,不会受到相邻两第二部112之间的器件的阻碍。
参阅图15和图16,电极极片10还包括第三活性层15和第四活性层16,第一表面1111设置有第三活性层15,第二表面1112设置有第四活性层16。第三活性层15、第四活性层16均包括活性材料,例如,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等等或者包括石墨、硅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第二部112可以大致凸出于第三活性层15、第四活性层16中的一个。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第二部112可以大致与第三活性层15、第四活性层16中的一个平齐,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8,电极极片10还可以包括第一活性层13和第二活性层14,第四表面1122设置有第一活性层13,第三表面1121设置有第二活性层14。第一活性层13、第二活性层14均包括活性材料,例如,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等等或者包括石墨、硅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一表面1111设置有第三活性层15、第二表面1112设置有第四活性层16、第四表面1122设置有第一活性层13、第三表面1121设置有第二活性层14时,可以简化电极极片10的加工工艺,例如,可首先在片状的集流体于其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置活性层,之后再将片状的集流体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弯折,即可得到第一部111及第二部112,且第一部111于其厚度方向z1的相背的两个表面及第二部112于其厚度方向z2的相背的两个表面均设置有活性层(分别为第三活性层15、第四活性层16、第一活性层13及第二活性层14)。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三表面1121设置有第二活性层14,则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连接时,第三表面1121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隔有第二活性层14,此时,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导电连接方式可以为:首先将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经铆钉铆接并实现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与导电连接体12的导电连接,之后再向铆钉的外周点胶,固化后即可将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进行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请参阅图15和图16,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也可以为空白区域,即,第三表面1121不再设置第二活性层14,如此,便于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直接经焊接(如、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等)、导电胶粘接等等工艺实现导电连接,提升第三表面1121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导电连接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仅需去除第三表面1121上的活性层,即可实现与导电连接体12的导电连接,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铣槽所取出的活性层而言,去除的活性层的更少,避免了活性材料的浪费,从而能够提升电池的ED(energydensity,能量密度)。且结合激光焊接工艺,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的导电连接面积,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第二部112的第四表面1122也可以为空白区域,即,第四表面1122不再设置第一活性层13。在第四表面1122及第三表面1121均为空白区域,即第四表面1122及第三表面1121均无活性层时,虽然会损失一定的活性材料,但是可以降低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焊接时的焊接工艺难度,防止焊接过程中熔池爆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表面1121为空白区域,可以为第三表面1121从始至终均未设置活性层。第三表面1121为空白区域,也可以为第三表面1121上先设置有活性层,而在第三表面1121与导电连接体12连接之前对其进行去除。
其中,第三表面1121上活性层的去除步骤可以在第三表面1121与导电连接体12连接之前的任意步骤进行,例如,第三表面1121上活性层的去除步骤可以在第二部112相对于第一部111翻折步骤之前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表面1122为空白区域,可以为第四表面1122从始至终均未设置活性层。第四表面1122为空白区域,也可以为第四表面1122上先设置有活性层,而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连接之前对其进行去除。
其中,第四表面1122上活性层的去除步骤可以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连接之前的任意步骤进行,例如,第四表面1122上活性层的去除步骤可以在第二部112相对于第一部111翻折步骤之前进行。
第四表面1122上活性层的去除步骤与第三表面1121上活性层的去除步骤可以同步进行或者两个步骤为相邻的步骤。
第四表面1122上活性层的去除、第三表面1121上活性层的去除可以采用机械去除、激光清洗去除等等多种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再次参阅图1和图2,第三活性层15和第四活性层16中的至少一个与导电连接体12间隔设置,以利于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翻折,且避免翻折过程中活性层脱落,利于集流体11与导电连接体12焊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间隔设置可以为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导电连接后间隔设置,也可以为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导电连接之前间隔设置而二者导电连接后,若通过焊接等方式导电连接,该间隔可以被熔池至少部分填充。
具体地,若第二部112朝向第二表面1112且背向第一表面1111翻折,第三活性层15可以与导电连接体12间隔设置。若第二部112朝向第一表面1111且背向第二表面1112翻折,第四活性层16可以与导电连接体12间隔设置。
其中,沿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部111的长度方向x1或者平行于第一部111的宽度方向y1),第三活性层15或第四活性层16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间隔h1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设计,对此不作限定。
再次参阅图5,若第三表面1121倾斜设置,第三活性层15和第四活性层16中与导电连接体12间隔设置的一个,其面向导电连接体12的一第二侧面151可以为相对第一部111倾斜的倾斜面,也可以为相对第一部111垂直的垂直面。
若第二侧面为相对第一部111垂直的垂直面,第三表面1121及导电连接体12的第一侧面121均为相对第一部111倾斜的倾斜面,此时,第一侧面121与第二侧面151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至少部分抵接。如图5,若第一侧面121与第二侧面151抵接,可以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焊接连接时,对产生的熔池物料进行承接,避免物料掉落。
定义与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平行的虚拟面为第一参考面,电极极片10于第一参考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投影于第二部112处沿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m1,第一投影于导电连接体12处沿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m2,电极极片10满足:m1≥ m2。使得导电连接体12的第一侧面121大致能够全部与集流体11对接导电连接,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可以与第一部111的厚度方向z1大致平行,对此不作限定。
若电极极片10如图1、图5、图6所示,m1可以大致为第二部112于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及第三活性层15于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之和。若电极极片10如图15所示,m1可以大致为两个第二部112于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之和再减去一个第一部111于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
相关技术中对集流体的单面铣槽处理,去除部分活性材料,之后将极耳沿厚度方向的表面层叠于集流体去除活性材料的部位,如此,电极极片最厚处的厚度大致为:极耳的厚度+集流体的厚度+单层活性材料厚度。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导电连接体12位于集流体11的侧部而非与集流体11于其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因此,电极极片10至少可以节约集流体11的厚度和单层活性层的厚度,使得电极极片10的局部厚度减小,可靠性提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集流体11的制备材料可以包括铝箔、铜箔等等,集流体层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6 μm 且小于或等于14μm;即,第一部111于电极极片1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大致大于或等于6 μm 且小于或等于14μm,第二部112于其厚度方向z2的长度大致大于或等于6 μm 且小于或等于14μm。导电连接体12的制备材质可以包括铝或者镍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体12可以为极耳,用于外接电子设备,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图中未示出),电池包括电极极片10,该电极极片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电池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等等,其中,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上述的电极极片10。
第三方面,参阅图19和图20,本申请实施例还一种电极极片10的制备方法,其中,电极极片1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的电极极片10,电极极片10的制备方法包括:
翻折步骤:将集流体11的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翻折且使第二部112与第一部111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部111沿其厚度方向z1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1111及第二表面1112,第二部112朝第一表面1111与第二表面1112中的一个远离另一个的方向翻折,第二部112沿其厚度方向z2具有相背的第三表面1121及第四表面1122,第三表面1121相较于第四表面1122位于第二部112背离第一部111的一侧。
其中,在翻折步骤中,第二部112可以包括单个集流体层;或者,翻折步骤中,第二部112也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相邻两个集流体层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翻折。
连接步骤:将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由于集流体11于第三表面1121侧的表面积相较于第四表面1122的表面积而言,至少多一个第一部111的横截面面积,因此,将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相较于将导电连接体12与第四表面1122导电连接而言,可以增大导电连接体12与集流体1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在连接步骤中,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之间可以经铆接工艺连接后再点胶固化、或者经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等,上述已有记载,对此不再赘述。
若导电连接体12与第三表面1121之间经激光焊接,激光焊接的焊接方向可以与导电连接体12的厚度方向z3平行,或者,激光焊接的焊接方向与导电连接体12沿厚度方向z3的表面的夹角为锐角,使得激光焊接时激光焊接设备靠近导电连接体12设置,使得熔池主要由导电连接体12提供。
其中,在导电连接体12为极耳时,导电连接体12沿其厚度方向z3的厚度大致为100μm左右,而第二部112沿其厚度方向z2的厚度大致大于或等8μm且小于或等于10μm,相对于导电连接体12而言较薄,因此,焊接连接时的熔池主要由导电连接体12提供,可以保证焊接强度和稳定性。
若翻折步骤中,第二部112也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则在连接步骤中,多个集流体层可以焊接连接为一体。
其中,翻折步骤中,集流体11沿厚度方向z1的两个表面均设置有活性层,在连接步骤之前还包括去除步骤:去除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上的活性层,便于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直接经焊接(如、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等等)等工艺实现导电连接,提升第三表面1121与导电连接体12之间的导电连接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中,选用导电连接体12的第一侧面121与第二部112的第三表面1121导电连接,因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铣槽所去除的活性层而言,去除的活性层的面积更小。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选用激光焊接工艺,焊点更加稳定,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超声波焊接会造成大量的面积被物料占用而言,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的导电连接面积,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去除步骤还可以包括去除第二部112的第四表面1122上的活性层。即第四表面1122及第三表面1121均无活性层时,虽然会损失一定的活性材料,但是可以降低第二部112与导电连接体12焊接时的焊接工艺难度,防止焊接过程中熔池爆点。
第四表面1122上活性层的去除、第三表面1121上活性层的去除可以采用机械去除、激光清洗去除等等多种方式,对此不作限定。
翻折步骤之前还包括切割步骤,对集流体11进行切割,使得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之间仅通过第二部112相对第一部111翻折的翻折线连接,以便翻折操作开展。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等。“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第一部及第二部,所述第一部沿厚度方向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连接,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翻折,且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所述第二部沿厚度方向具有相背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相较于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第二部背离所述第一部的一侧;
导电连接体,所述导电连接体与所述第三表面导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连接体沿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表面导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定义与所述电极极片的厚度方向平行的虚拟面为第一参考面,所述电极极片于所述第一参考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于所述第二部处沿所述电极极片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m1,所述第一投影于所述导电连接体处沿所述电极极片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m2,所述电极极片满足:m1 ≥ 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极片还包括第一活性层,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一活性层;或者,所述第四表面为空白区域;
和/或,所述电极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层,所述第三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二活性层;或者,所述第三表面为空白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活性层,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三活性层;
第四活性层,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所述第四活性层;
其中,所述第二部朝向所述第二表面且背向所述第一表面翻折,所述第三活性层与所述导电连接体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包括:
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翻折的翻折线为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二部的交界线;
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且突出于所述第一子部,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二部位于第一子部的同侧,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限定出安装区间,所述导电连接体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区间,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部的厚度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线,所述第二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边缘线的中部或者边缘,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部的厚度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包括单个集流体层;
或者,所述第二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集流体层,相邻两个所述集流体层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翻折。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部的厚度方向,
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的翻折方向与另一个所述第二部相对所述第一部的翻折方向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部的所述第三表面共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与所述导电连接体经激光焊接;
和/或,所述导电连接体为极耳,用于外接电子设备。
13.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电极极片。
CN202310793479.8A 2023-06-30 2023-06-30 电极极片及电池 Active CN116525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3479.8A CN116525838B (zh) 2023-06-30 2023-06-30 电极极片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3479.8A CN116525838B (zh) 2023-06-30 2023-06-30 电极极片及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5838A CN116525838A (zh) 2023-08-01
CN116525838B true CN116525838B (zh) 2023-09-29

Family

ID=87394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3479.8A Active CN116525838B (zh) 2023-06-30 2023-06-30 电极极片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2583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91995A (ja) * 2018-12-05 2020-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068752U (zh) * 2020-11-05 2021-08-27 江苏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应用该极片的二次电池和生产设备
CN218039289U (zh) * 2022-07-29 2022-12-1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结构及电池
CN219226322U (zh) * 2022-12-16 2023-06-2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极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91995A (ja) * 2018-12-05 2020-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068752U (zh) * 2020-11-05 2021-08-27 江苏卓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应用该极片的二次电池和生产设备
CN218039289U (zh) * 2022-07-29 2022-12-1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极片结构及电池
CN219226322U (zh) * 2022-12-16 2023-06-2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极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5838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3372B2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US10910673B2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085777B (zh) 蓄电装置
JP4438784B2 (ja) 蓄電装置
EP2528143B1 (en) Power storage element provided with a current coll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urrent collector
CN111740066A (zh) 极片及具有所述极片的电极组件
US10424809B2 (e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battery pack employing same
JP5277231B2 (ja) 二次電池
EP379918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1902967A (zh) 汇流条以及电池层叠体
JP7437710B2 (ja) 積層電池
EP4310977A1 (en) Electrode shee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H10270068A (ja) 角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110086A (ko) 축전 디바이스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5678270B2 (ja) 発電要素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16525838B (zh) 电极极片及电池
US1124513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nsulating tapes
CN113302773B (zh) 层叠电池
KR102494074B1 (ko) 축전 소자
CN113661605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JP2002313311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221304763U (zh) 叠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311998U (zh) 点焊用端子连接片、以及使用其的电池组、电池包
CN220544194U (zh) 单体电池和电池组
CN218918948U (zh) 一种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