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5777B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5777B
CN110085777B CN201910072670.7A CN201910072670A CN110085777B CN 110085777 B CN110085777 B CN 110085777B CN 201910072670 A CN201910072670 A CN 201910072670A CN 110085777 B CN110085777 B CN 1100857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late
electrode body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726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5777A (zh
Inventor
高林洋志
山田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7304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51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85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5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5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57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体积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高的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具备:电极体,包括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以及介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间隔件;外装体,收纳有电极体;盖,堵塞外装体的开口;以及电极端子,与电极体电连接,使一部分从盖向外装体之外露出。盖具有用于将电解液注入外装体内的注液孔,设置有配置在盖的外侧面与电极体之间并从盖向电极体延伸的筒体,以使包围盖的电极体一侧的面的注液孔的开口,包括与筒体连结并介于注液孔以及电极体之间的遮蔽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PHEV)等驱动用电源、电子设备的电源,使用蓄电装置。作为该蓄电装置,例如使用碱性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等。
在这些蓄电装置中,具备例如:电极体;外装体(壳体),收纳有该电极体;盖,堵塞外装体的开口;电极端子;注液孔,为设置于盖的贯通孔;以及密封构件,堵塞该注液孔。电极体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间隔件。电极端子与电极体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一个电极板连接,并贯通设置于盖的插通孔。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从盖的注液孔将电解液供给到壳体内,在电解液的供给结束后,用密封构件堵塞注液孔的蓄电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74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蓄电装置中,期望提高体积能量密度并提高电池容量。因此,可以考虑缩小盖与电极体的距离。然而,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缩小盖与电极体的距离,则在通过盖的注液孔将电解液供给到外装体内的情况下,有流动快速的电解液与电极体的端部强烈地碰撞的可能性。而且,会发生由于电解液与电极体碰撞时的冲击而产生电极体的材料的损伤、剥离以及滑落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高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体,包括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以及介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间隔件;外装体,具有开口,并收纳有电极体;盖,堵塞外装体的开口;以及电极端子,与电极体电连接,使一部分从盖向外装体之外露出,盖具有用于向外装体内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设置有配置在盖的外侧面与电极体之间并从盖向电极体延伸的筒体,以使包围盖的电极体侧的面的注液孔的开口,具备与筒体连结并介于注液孔以及电极体之间的遮蔽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在通过盖的注液孔将电解液供给到外装体内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遮蔽部使在外装体内电解液与电极体进行碰撞时电解液的流速降低。因此,能够抑制电极体的材料的损伤、剥离以及滑落的发生,从而可以得到体积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高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2B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正极板的图。
图2C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负极板的图。
图2D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电极体元件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靠近右端的部分的图。
图4是省略一部分示出的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用于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集电体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
图8是与表示通过注液孔将电解液向外装体内供给的状态的图2A的D部放大图对应的图。
图9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中、与图8的E部对应的图。
图10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中、与图8的E部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蓄电装置;12:电极体;12a、12b:电极体元件;13:正极板;14:主体部;15:正极接头;15a:保护层;16:负极板;17:主体部;18:负极接头;20:盖;21:注液孔;24:排气阀;25:排气阀;26:栓;30:正极端子;32:负极端子;33:密封构件;40:正极集电体;41:第一集电板;42:贯通孔;45:第二集电板;46:孔;50:负极集电体;51:第一集电板;54:第二集电板;55:孔;60、60a、60b:集电体支架;61:第一绝缘部;61a:孔;61b:突部;63:卡止部;64:第二绝缘部;65:孔;66:筒体;67:平面部;68:突部;70、70a、70b:遮蔽部;73:开口;74:突出部;75a:中间平面部;75b:外侧平面部;76:突出部;76a:平面部;80:外装体;81:开口;82:绝缘片;90:安全装置;91:导电构件;92:孔;93:翻转板;100、101:外侧绝缘构件;102、103:绝缘板;104:筒体;105: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照的附图是示意性地记载的,附图中描绘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有时与实物不同。在本说明书中“大致~”的记载以大致相同为例进行说明,为当然包含完全相同的情况,还包含被认为实质上相同的情况的意图。此外,“端部”的用语意味着对象物的端及其附近。此外,以下说明的形状、材料、个数等是用于说明的例示,能够根据蓄电装置的规格进行变更。以下,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进行说明。
以下进行说明的蓄电装置例如应用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电源、或者系统电力的峰值移动用的固定用蓄电系统。
以下,使用图1~图8,对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蓄电装置10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蓄电装置10的立体图。图2A是图1的A-A剖视图。图2B是表示构成蓄电装置10的正极板13的图,图2C是表示构成蓄电装置10的负极板16的图,图2D是表示构成蓄电装置10的电极体元件12a、12b的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靠近右端部分的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在图1~图4中,用X表示外装体80的长边方向(横向),用Y表示厚度方向,用Z表示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X、Y、Z相互正交。以下,在蓄电装置10中将外装体80的开口侧作为上,将外装体80的底部侧作为下进行说明。上、下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使用的用语。
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10是方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作为发电元件的电极体12(图2A)、外装体80以及盖20。电极体12包含正极板13(图2B)、负极板16(图2C)以及介于正极板13与负极板16之间的间隔件(未图示)。正极板13相当于第一电极板,负极板16相当于第二电极板。
外装体80与相当于非水电解质的电解液(未图示)一起收纳电极体12,是在上端具有开口81的有底的大致长方体状。绝缘片82介于电极体12与外装体80之间(图2A)。盖20堵塞外装体80的开口81。盖20是具有长边方向与宽度方向的矩形,即长方形的板。盖20的长边方向与外装体80的长边方向X一致,盖20的宽度方向与外装体80的厚度方向Y一致。在盖20固定有使一部分从盖20向外装体80的外部露出的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32,在盖20的长边方向X上被相互分离地配置。在盖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注液孔21和排气阀25。注液孔21配置在比排气阀25靠正极端子30侧。注液孔21是用于向外装体80内注入电解液的孔。外装体80以及盖20分别优选为金属制,例如,优选为铝或者铝合金制。
如图4所示,电极体12包含相邻配置的两个电极体元件12a、12b。各电极体元件12a、12b将多个正极板13和多个负极板16每次一个交替地隔着间隔件层叠。由此,各电极体元件12a、12b隔着间隔件层叠有正极板13以及负极板16。在电极体12中,正极板13、间隔件以及负极板16的层叠方向是相对于从电极体12朝向盖2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厚度方向Y。
间隔件使用具有离子透过性以及绝缘性的多孔性片。蓄电装置10的优选的一例是锂离子电池。
如图2B所示,正极板13例如具有在由铝箔构成的矩形状的芯体的两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合剂层的主体部14。在正极板13设置有正极接头15。在正极板13的主体部14的长边方向一侧(图2B的右侧),正极的芯体从一端即上端延伸突出,该延伸突出的芯体构成延伸的正极接头15。正极接头15经由后述的正极集电体40(图4)与固定在盖20的正极端子30电连接。
另外,正极接头如上那样可以是芯体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将其他构件与正极板13的主体部14的芯体连接,而作为延伸的正极接头。此外,优选地,如图2B所示,在正极接头15与活性物质合剂层邻接的部分设置有与活性物质合剂层相比电阻大的保护层15a。该保护层15a优选包含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锆等陶瓷粒子以及粘合剂。此外,保护层15a更优选包含碳材料等导电性粒子的材料。
正极板13的活性物质合剂层包含例如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作为正极板13的活性物质能够使用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作为粘结剂能够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导电剂能够使用碳材料以及作为分散介质能够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
接着,对正极板13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制作含有上述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以及分散介质的浆料。将该浆料涂敷于正极板的芯体的两面。然后,通过使其干燥,除去浆料中的分散介质,在芯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合剂层。之后,进行压缩处理,以使活性物质合剂层成为规定厚度。将这样得到的正极板13切断成规定的形状。
如图2C所示,负极板16例如具有在由铜箔构成的矩形状的芯体的两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合剂层的主体部17。在负极板16设置有负极接头18。在负极板16的主体部17的长边方向另一侧(图2C的左侧),负极的芯体从一端即上端延伸突出,该延伸突出的芯体构成延伸的负极接头18。负极接头18经由后述的负极集电体50(图2A)与固定在盖20的负极端子32电连接。
另外,负极接头如上那样可以是芯体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将其他构件与负极板16的主体部17的芯体连接,而作为延伸的负极接头。
负极板16的活性物质合剂层例如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增粘剂。作为负极板16的活性物质可以使用石墨、作为粘结剂能够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作为增粘剂能够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作为分散介质能够使用水。
接着,对负极板16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制作含有上述活性物质、导电剂、粘结剂以及增粘剂的浆料。将该浆料涂敷于负极板的芯体的两面。然后,通过使其干燥,除去浆料中的分散介质,在芯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合剂层。之后,进行压缩处理,以使活性物质合剂层成为规定厚度。将这样得到的负极板16切断成规定的形状。
通过上述方法制作多片(例如50片)正极板13以及多片(例如51片)负极板16,隔着聚烯烃制的矩形状的间隔件层叠这些正极板及负极板,由此制作两个层叠型的电极体元件12a、12b(图2D)。两个电极体元件12a、12b制作成在各电极体元件的上端部的长边方向X的一侧层叠各正极接头15、在各电极体元件的上端部的长边方向X的另一侧层叠各负极接头18。在两个电极体元件12a、12b的厚度方向Y两侧面配置有间隔件,且能够利用胶带等固定为正极板13、负极板16以及间隔件被层叠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在间隔件设置粘接层,将间隔件与正极板13、间隔件与负极板16分别粘接。在图4中,仅示出多个正极接头15中的一部分正极接头15。
如图2A、图4所示,蓄电装置10还具备: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32,分别贯通盖20的两个孔;正极集电体40以及负极集电体50;集电体支架60以及安全装置90。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32相当于电极端子。正极集电体40隔着安全装置90将正极端子30与电极体12电连接。负极集电体50(图2A)将负极端子32与电极体12电连接。
在电极体12的盖20侧的端部即上端部,以分别各重叠有多个正极接头15及负极接头18的状态与正极集电体40以及负极集电体50连接。正极接头15与正极集电体40连接,负极接头18与负极集电体50连接。
如图2A所示,正极集电体40包含与正极接头15连接的第一集电板41、以及与第一集电板41和安全装置90连接的第二集电板45。第一集电板41和第二集电板45通过将各自的边缘彼此重叠并焊接接合从而被连接。
负极集电体50包含与负极接头18连接的第一集电板51、以及与第一集电板51和负极端子32连接的第二集电板54。第一集电板51和第二集电板54通过将各自的边缘彼此重叠并焊接接合而被连接。
在正极集电体40的第一集电板41的与电极体12对置的面即下表面连接有正极接头15,正极接头15成为弯曲的状态。此外,在负极集电体50的与第一集电板51的电极体12对置的面即下表面连接有负极接头18,负极接头18成为弯曲的状态。由此,能够减小各集电体40、50与电极体12之间的空间,且能够实现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二次电池。
集电体支架60配置在正极集电体40的第一集电板41与盖20之间而设置。集电体支架60相当于绝缘构件。集电体支架60包含筒体66,该筒体66形成于在长边方向X上与正极接头15一致的位置且包围作为盖20的电极体12侧的面的下表面的注液孔21的开口。筒体66从盖20朝向电极体12延伸。而且,在该筒体66的电极体12侧端连结有介于电极体12与盖20之间的遮蔽部70。由此,如后所述,得到体积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高的蓄电装置10。集电体支架60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正极端子30隔着树脂制的外侧绝缘构件101固定于盖20。虽然在正极端子30形成有贯通孔31,但该贯通孔31被密封构件33密封。负极端子32隔着树脂制的外侧绝缘构件固定于盖20。正极端子30以及负极端子32例如为金属制。正极端子30例如为铝或铝合金制。负极端子32例如为铜或铜合金制。更优选地,负极端子32在外装体80的内部侧具有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部分,在外装体80的外部侧具有由铝或铝合金构成的部分。
此外,优选地,在负极端子32的表面实施镀镍等。在负极集电体50的第二集电板54形成有孔55,在该孔55中插入负极端子32的下端部,并且通过铆接其下端部,在盖20固定有第二集电板54。此时,在绝缘板102介于盖20与第二集电板54之间的状态下,第二集电板54固定于盖20。该绝缘板102向第一集电板51侧延伸突出,以使介于负极集电体50的第一集电板51与盖20之间。
图2A所示的安全装置90例如是在外装体80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工作,阻断电极体12的正极板13(图2B)与正极端子30之间的导电路径的电流阻断机构。
安全装置90具有在正极端子30的下端部固定于比盖20靠下侧突出的部分的钵状的导电构件91和翻转板93。导电构件91在钵状的底的部分具有孔92,正极端子30的下部被插入到该孔92中,通过该下部被铆接,从而导电构件91与正极端子30一起固定于盖20。此时,在绝缘板103介于盖20与导电构件91之间的状态下,将导电构件91固定于盖20。
翻转板93是在中心具有突起的圆板。该翻转板93配置为堵塞位于导电构件91的下侧的开口部,并且翻转板93的周缘与导电构件91的开口端部通过焊接而接合。翻转板93的中心的突起在与设置于正极集电体40的第二集电板45的孔嵌合的状态下与第二集电板45连接。由此,翻转板93与导电构件91以及第二集电板45电连接。另外,翻转板93的中心的突起不需要与第二集电板的孔嵌合,突起也可以通过接合与第二集电板45中的与盖20对置的面电连接。
安全装置90也可以设置在电极体12的负极板16与负极端子32之间的导电路径上。导电构件91以及翻转板93为金属制,在与正极端子30连接的情况下,导电构件91以及翻转板93例如为铝或铝合金制。在将导电构件以及翻转板与负极端子32连接的情况下,导电构件以及翻转板例如为铜或铜合金制。
另外,虽然在蓄电装置10中优选具备安全装置,但在本公开中,不必须具备安全装置,也可以省略安全装置。
进而,在盖20设置有排气阀25,该排气阀25在外装体80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断裂,将外装体80内的气体排出到外装体80外部。另外,排气阀25的工作压力设定为比安全装置90的工作压力大的值。
在盖20还设置有注液孔21(图4)。在通过注液孔21向外装体80内注入电解液之后,注液孔21被作为铆钉的栓26(图2A)密封。在电解液的注液时,将吸管状(管状)的喷嘴105(图4)插入注液孔21,通过该喷嘴105将电解液注入到外装体80内。
如图2A、图4、图8所示,蓄电装置10还具备具有第一绝缘部61和第二绝缘部64的树脂制的集电体支架60。图5是集电体支架60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的上方观察的图。图7是图6的C-C剖视图。图8是表示通过注液孔21向外装体80内供给电解液的状态的与图2A的D部放大图对应的图。
集电体支架60的第一绝缘部61介于正极集电体40的第二集电板45与翻转板93之间。集电体支架60的第二绝缘部64介于正极集电体40的第一集电板41与盖20之间。在图5~图7中,用a表示集电体支架60的长边方向,用b表示宽度方向,用c表示高度方向。a、b、c相互正交。集电体支架60在长边方向a与蓄电装置10的长边方向X一致、宽度方向b与蓄电装置10的厚度方向Y一致、高度方向c与上下方向Z一致的状态下,配置于盖20的下侧。
在第一绝缘部61的下侧支承有第二集电板45(图2A)。第一绝缘部61卡止于形成在绝缘板103的筒体104的外侧。在该筒体104的内侧嵌合有钵状的导电构件91。由此,正极集电体40固定于盖20。具体而言,在第一绝缘部61,在与第二集电板45对置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即背面(图2A的上侧面、图5的下侧面),在多个位置形成有爪(未图示)。多个爪分别在与第一绝缘部61的上表面的爪不同的部分从上下两侧夹持形成在导电构件91的下端部或翻转板93的外周部的外周凸缘部(未图示)。与此同时,在第一绝缘部61中,在上述背面的宽度方向b的两侧边缘形成有朝向盖20竖立设置的壁状的卡止部63(图5)。而且,利用形成在这些各卡止部63的内侧面的突部(未图示),将绝缘板103的筒体104的外侧面卡止于卡止部63。由此,集电体支架60隔着绝缘板103固定于盖20。在第一绝缘部61上还形成有在高度方向c贯通的孔61a(图5、图6),通过该孔61a内,翻转板93的中心的突起与第二集电板45连接。
进而,在第一绝缘部61的电极体侧面形成有设置在孔61a的周围的多个圆筒状的突部61b。多个突部61b插入设置于第二集电板45的多个孔46(图2A)。在多个突部61b被插入到第二集电板45的多个孔46后,贯通突部61b的孔46的部分通过热铆接而变形,由此,第二集电板45被固定于第一绝缘部61。
如图8所示,集电体支架60的第二绝缘部64和正极集电体40的第一集电板41配置在盖20的注液孔21的周缘部附近。第一集电板41在与第二绝缘部64对置的面具有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贯通孔42。而且,如图6、图8所示,第二绝缘部64在与第一集电板41的贯通孔42匹配的位置具有在高度方向c以及上下方向Z上贯通的孔65。该孔65是在集电体支架60的长边方向a上长的椭圆形。而且,在第二绝缘部64的电极体12侧的面上,在孔65的开口周缘部形成有从盖20侧向电极体12侧延伸的筒体66。筒体66根据孔65的形状,具有与外周面平行的两个平面部67,截面形状为在长边方向a上长的椭圆形。由此,筒体66从盖20向朝向电极体12的方向即下方延伸,以使包围作为盖20的电极体侧的面的下表面的注液孔21的开口。此外,筒体66配置在作为盖20的外侧面的上表面与电极体12之间。进而,该筒体66被插入到第一集电板41的贯通孔42。在将正极接头15接合于第一集电板41的与电极体12对置的面时,正极接头15的前端与筒体66的侧面即外周面上的平面部67对置。
通过这样的筒体66,在将正极接头15与第一集电板41接合时,能够抑制正极接头15的前端被错误地配置成进入第一集电板41的贯通孔42之下。而且,能够抑制正极接头15堵塞贯通孔42以及注液孔21的下侧。
在上述筒体66中,介于电极体12与注液孔21之间的遮蔽部70与电极体12侧的开口端部连结。具体而言,形成从筒体66的电极体12侧端的180度相位不同的两个位置向作为电极体12侧的下方延伸突出的部分即大致平行的两个板状的突部68。而且,在这两个突部68的前端,在细长的平板状的遮蔽部70中,第一方向即宽度方向b上的两端被连结,遮蔽部70由在宽度方向b上直线地延伸的板构成。宽度方向b与盖20(图1、图2A)的宽度方向平行,相当于第一方向。由此,在筒体66中,在从盖20朝向电极体12的方向上的两端中的、电极体12侧的端侧形成有遮蔽部70。此外,遮蔽部70还在筒体66的电极体12侧端与遮蔽部70之间形成有两个开口73。各开口73是使在筒体66内从盖20侧向电极体12侧流动的电解质喷出的出口。如图4、图8所示,在将集电体支架60组装在盖20的下侧的状态下,遮蔽部70的上下方向Z的两侧面与对于上下方向Z正交的平面平行。遮蔽部70是将从作为盖20侧的上方碰撞的电解液的流动改变为与作为电极体12一侧的正下方向不同的方向的部分。
在通过注液孔21向外装体80内供给电解液时,例如如图8所示,将喷嘴105从盖20的上侧插入到注液孔21。此时,使喷嘴105的下端与遮蔽部70的上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在这种状态下,使电解液从上侧沿图8的箭头α所示的方向流向喷嘴105。从喷嘴105的下端喷出的电解液与遮蔽部70的上表面碰撞,电解液的流动从图8的箭头α方向变更为大致长边方向X即图8的箭头β方向,通过两个开口73在大致长边方向X上向筒体的外侧喷出后,流下。
接着,使用图2A,对相对于盖20安装正极端子30、安全装置90、正极集电体40的方法进行说明。将正极端子30以隔着外侧绝缘构件101的状态插入盖20的孔,将正极端子30的电极体12侧的部分插入绝缘板103、导电构件91的孔92中。然后,将正极端子30的电极体12侧的端部铆接,将正极端子30固定于盖20。而且,在导电构件91的开口端部接合翻转板93的周缘。之后,利用集电体支架60的第一绝缘部61的爪将导电构件91固定于第一绝缘部61。与此同时,将第一绝缘部61的卡止部63(图5)卡止在绝缘板103上。此外,在将第一绝缘部61的突部61b插入正极集电体40的第二集电板45的孔46之后,对突部61b的前端进行热铆接。然后,使翻转板93的突起与第二集电板45的孔嵌合,通过激光焊接将这些孔与突起的界面接合。
进而,在正极集电体40的与第一集电板41的电极体12对置的面接合正极接头15。在集电体支架60的筒体66被插入到第一集电板41的贯通孔42的状态下,将接合有正极接头15的第一集电板41配置于第二绝缘部64。此时,第一集电板41的边缘的一部分与第二集电板45的边缘的一部分重叠,通过焊接将该重复部分接合。之后,可以将罩设置成覆盖第二集电板45的与电极体12对置的面(未图示)。
如图4所示,电极体12由分割成两个的电极体元件12a、12b构成,将各电极体元件12a、12b与正极集电体40以及负极集电体50(图2A)连接。由此,在第一集电板41中,在将筒体66配置于正极接头15之间的状态下将从各电极体元件12a、12b延伸的正极接头15与第一集电板41的电极体12侧的面接合。
根据上述蓄电装置10,在通过注液孔21向外装体80内供给电解液时,电解液在因与遮蔽部70碰撞而流速下降的状态下,能够在外装体80内朝向电极体12流动。因此,能够降低在外装体80内电解液与电极体12的上端碰撞时的电解液的流速。因此,能够抑制电极体12的材料的损伤、剥离以及滑落的发生。进而,能够减小盖20与电极体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得到体积能量密度高且可靠性高的蓄电装置10。
进而,电极体12的正极板13以及负极板16隔着间隔件层叠,在电极体12中,正极板13、间隔件以及负极板的层叠方向是与从电极体朝向盖的方向即上下方向Z正交的方向。由此,电解液具有与正极板13、间隔件以及负极板16的边缘的重叠部碰撞的倾向,但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材料的剥离、滑落,因此,本公开的效果变得显著。例如,在正极板13、负极板16和间隔件的层叠方向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结构中,层叠的正极板、负极板、间隔件的边缘位于电极体12的上端。在这样的结构中,若电解液以较高的速度与电极体12的边缘碰撞,则有粘接于电极板的间隔件从电极板剥离或者电极板的活性物质层滑落的可能性。根据本公开的结构,能够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在本公开的蓄电装置中使用的电极体,即使不是层叠型的电极体而是配置成卷绕轴从电极体朝向盖延伸的卷绕型的电极体,由于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间隔件的层叠方向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方向,因此,也能够充分地得到抑制电极体的损伤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遮蔽部70中,与电极体12以及注液孔21对置的部分为板状,该对置的部分延伸的第一方向与盖20的宽度方向平行。由此,来自筒体66的下侧的电解液的喷出方向为与盖20的形状对应的长方体状的外装体80的内侧空间中的大致长边方向X,因此,能够使电解液朝向外装体80内的更大的空间喷出。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解液与电极体12碰撞时的流速。
进而,在筒体66的电极体12侧的端部形成的两个开口73被遮蔽部70在长边方向X、a上隔开。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在外装体80内朝向电极体12流动的电解液分散,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极体12的损伤、剥离以及滑落。此时,通过使各开口73的边缘的一部分高于遮蔽部70的上表面,能够使从开口73喷出的电解液向更大的范围扩散而分散后,向电极体12流动,因此,容易使电解液与电极体12碰撞时的流速进一步降低。
此外,遮蔽部70不需要仅由一根构成,也可以是多根与筒体66连结的形状。此时,多个遮蔽部在筒体66中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例如,遮蔽部也可以在筒体的两处位置连结作为第一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此外,也可以用板状的遮蔽部70堵塞筒体66的电极体12侧的端部,在筒体66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以上的位置形成使电解液喷出的开口。
进而,遮蔽部70也可以设置在筒体66延伸的上下方向的两端中的下侧的端侧、例如靠近下侧的端部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经由注液孔21使向筒体66内供给电解液的供给源的喷嘴进入。因此,能够抑制从喷嘴供给的电解液在外装体80的外部飞散。进而,容易使喷嘴不与遮蔽部撞上,容易确保喷嘴与遮蔽部的间隔。因此,容易确保从喷嘴朝向遮蔽部的电解液的流路,能够抑制妨碍从喷嘴向外装体80内供给电解液的情况。
此外,筒体66形成为具有与外周面平行的两个平面部67的截面椭圆形,在将正极接头15与正极集电体40的第一集电板41接合时,能够使接合前的正极接头15与筒体66的平面部67抵接。由此,能够使接合前的正极接头15的配置稳定。此外,在筒体66插入到第一集电板41的贯通孔42之后,能够抑制第一集电板41在筒体66的周围旋转。
图9、图10分别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中与图8的E部对应的图。在图9所示的其他例子的结构中,与集电体支架60a的筒体66连结的遮蔽部70a在与注液孔21(图8)对置的一侧的面即上表面具有突出部74。突出部74是在上表面具有与上下方向正交的中间平面部75a、和与中间平面部75a的两侧相邻且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两个外侧平面部75b的截面大致山形状。各外侧平面部75b相当于倾斜面。由此,突出部74的与第一方向(宽度方向b)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梯形。因此,在喷嘴105中流动的电解液的流动从下方即箭头α方向变更为斜下方即箭头γ方向,从两个开口73向外装体80(图2A、图8)内喷出。
在图10所示的其他例子的结构中,与集电体支架60b的筒体66连结的遮蔽部70b在与注液孔21(图8)对置的一侧的面即上表面具有突出部76。突出部76是在上表面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向反方向倾斜的两个平面部76a的截面山形状。由此,突出部76的与第一方向(宽度方向b)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各平面部76a相当于倾斜面。因此,在喷嘴105中流动的电解液的流动从下方向即箭头α方向变更为斜下方向即箭头δ方向,从两个开口73向外装体80(图2A、图8)内喷出。
此外,在遮蔽部70中作为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宽度方向b)的端部也可以配置为与正极接头15或负极接头18对置。根据这种结构,从开口73喷出的电解液容易与在接头中与遮蔽部70对置的面平行地喷出,能够抑制电解液向接头喷出。此外,由于抑制了电解液从筒体66向接头喷出,因此,使接头与筒体66对置地配置变得容易。由此,在使接头与筒体66对置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接头中,对与筒体66对置的接头(多个接头中最接近筒体66的接头)连接的电极板的损伤被抑制。而且,特别是能够减轻对与该电极板的筒体66对置的面的活性物质层或与活性物质层对置的分隔件的损伤。
构成本公开的结构的遮蔽部70、70a、70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例的结构。例如,遮蔽部也可以在上表面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具有上表面沿着曲线向上侧膨出的曲面等曲面。例如,突出部也可以具有与作为遮蔽部的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弧形、例如成为半圆的曲面。
在上述中,说明了由将电极体12分割为两个的电极体元件12a、12b构成,且正极接头15以及负极接头18从各电极体元件延伸的情况。另一方面,电极体12也可以仅由具有正极接头以及负极接头的一个电极体元件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筒体66以及遮蔽部70、70a、70b为集电体支架60、60a、60b的一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蓄电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集电体支架的第二绝缘部64与第一集电板41不位于注液孔21的周缘部附近,第二绝缘部64与第一集电板41从注液孔21的周缘部离开。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设置不具有筒体以及遮蔽部的集电体支架、和具有筒体和遮蔽部的绝缘构件,将该绝缘构件配置在注液孔21的附近,从而构成本公开的蓄电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筒体也配置于盖的外侧面与电极体之间。此外,也可以将绝缘板102、103的一部分延伸到注液孔21附近,在延伸的部分固定筒体66。进而,筒体不需要由绝缘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由金属制的筒体以及遮蔽部构成。因此,筒体也可以是从盖朝向电极体延伸的筒体,以使与盖一体地设于电极体侧,配置于盖的外侧面与电极体之间并包围盖的电极体侧的面的注液孔的开口。这样,筒体可以设置于与盖不同的构件,或者也可以设为与盖一体的部分。

Claims (9)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电极体,包括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以及介于所述第一电极板与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间隔件;
外装体,具有开口,并收纳有所述电极体;
盖,堵塞所述外装体的开口;以及
电极端子,与所述电极体电连接,使一部分从所述盖向所述外装体之外露出,
所述盖具有用于将电解液注入所述外装体内的注液孔,
设置有配置在所述盖的外侧面与所述电极体之间并从所述盖向所述电极体延伸的筒体,以使包围所述盖的所述电极体一侧的面的所述注液孔的开口,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与所述筒体连结并介于所述注液孔以及所述电极体之间的遮蔽部,
在所述盖与所述电极体之间设置有绝缘构件,
所述筒体包括在所述绝缘构件中,
所述盖为具有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矩形的板,
所述筒体的内部尺寸在所述长边方向上比所述注液孔的内部尺寸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体隔着所述间隔件层叠有所述第一电极板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板,
在所述电极体中,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电极板的层叠方向为与从所述电极体朝向所述盖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部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板构成,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盖的宽度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部在与所述注液孔对置的一侧的面具有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部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板构成,
所述突出部具有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斜面或者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部形成于在所述筒体中从所述盖朝向所述电极体的方向上的两端之中所述电极体一侧的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具备集电体,该集电体将所述电极体与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并设置在所述盖与所述电极体之间,
所述绝缘构件设置在所述集电体与所述盖之间,
所述集电体在与所述绝缘构件对置的面具有贯通孔,
所述筒体被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板具有延伸的接头,
所述接头与所述集电体的对置于所述电极体的面连接,
所述接头的前端与贯通所述贯通孔的所述筒体的侧面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遮蔽部为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板,
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遮蔽部的端部与所述接头对置。
CN201910072670.7A 2018-01-26 2019-01-25 蓄电装置 Active CN1100857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73046.4A CN116505146A (zh) 2018-01-26 2019-01-25 蓄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1978A JP7055648B2 (ja) 2018-01-26 2018-01-26 蓄電装置
JP2018-011978 2018-01-2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73046.4A Division CN116505146A (zh) 2018-01-26 2019-01-25 蓄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5777A CN110085777A (zh) 2019-08-02
CN110085777B true CN110085777B (zh) 2023-05-19

Family

ID=673915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72670.7A Active CN110085777B (zh) 2018-01-26 2019-01-25 蓄电装置
CN202310473046.4A Pending CN116505146A (zh) 2018-01-26 2019-01-25 蓄电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73046.4A Pending CN116505146A (zh) 2018-01-26 2019-01-25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121440B2 (zh)
JP (3) JP7055648B2 (zh)
CN (2) CN1100857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19682A1 (ja) * 2019-07-30 2021-02-04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素子モジュール
JPWO2021024629A1 (zh) * 2019-08-07 2021-02-11
US20230019175A1 (en) * 2019-12-27 2023-01-19 Panasonic Holdings Corporation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torage module
DE102020103144A1 (de) * 2020-02-07 2021-08-12 Hoppecke Batterien Gmbh & Co. Kg Akkumulatorzelle und Traktionsbatterie
CN211605201U (zh) * 2020-03-31 2020-09-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JP7213213B2 (ja) * 2020-09-29 2023-01-26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56429A (ja) * 2021-03-31 2022-10-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2023527512A (ja) * 2021-04-02 2023-06-29 寧徳時代新能源科技股▲分▼有限公司 エンドキャップアセンブリ、電池セル、電池及び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と機器
CN115552702B (zh) * 2021-04-30 2024-05-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US20230088564A1 (en) * 2021-09-21 2023-03-23 Apple Inc. Looped battery tab with oxide coating
EP4203174A1 (en) 2021-12-21 2023-06-28 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 Inc. Secondary battery
CN217334364U (zh) * 2022-07-07 2022-08-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JP2024033164A (ja) 2022-08-30 2024-03-13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9039A (ja) * 2010-08-27 2012-03-08 Gs Yuasa Corp 電池
JP2014022073A (ja) * 2012-07-12 2014-02-0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角形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2013219246A1 (de) * 2012-09-26 2014-03-27 Lithium Energy Japan Elektrisches Speicherelement
WO2016088506A1 (ja) * 2014-12-04 2016-06-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41760A (ko) * 1997-11-24 1999-06-15 손욱 이차전지의 캡 어셈블리
JP3814074B2 (ja) * 1998-03-27 2006-08-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非水系電気化学素子
KR100484115B1 (ko) * 2003-05-21 2005-04-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KR100778996B1 (ko) * 2005-12-23 2007-11-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877762B2 (ja) * 2012-06-11 2016-03-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JP5574003B1 (ja) * 2013-03-29 2014-08-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KR101663988B1 (ko) * 2015-02-06 2016-10-11 주식회사 비츠로셀 전해액 주입효율을 높인 전지
JP6572736B2 (ja) 2015-10-30 2019-09-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7152322A (ja) * 2016-02-26 2017-08-31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9039A (ja) * 2010-08-27 2012-03-08 Gs Yuasa Corp 電池
JP2014022073A (ja) * 2012-07-12 2014-02-03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角形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2013219246A1 (de) * 2012-09-26 2014-03-27 Lithium Energy Japan Elektrisches Speicherelement
WO2016088506A1 (ja) * 2014-12-04 2016-06-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67311A1 (en) 2021-11-25
CN116505146A (zh) 2023-07-28
CN110085777A (zh) 2019-08-02
JP7055648B2 (ja) 2022-04-18
JP2019129129A (ja) 2019-08-01
JP2022088648A (ja) 2022-06-14
JP7371160B2 (ja) 2023-10-30
US20190237742A1 (en) 2019-08-01
JP2023174879A (ja) 2023-12-08
US11121440B2 (en) 2021-09-14
US11955592B2 (en)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5777B (zh) 蓄电装置
CN109119668B (zh)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19667B (zh) 方形二次电池
JP6582443B2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216755B (zh)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EP2254176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8028348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9417154B (zh) 二次电池
CN109671969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US10424809B2 (e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battery pack employing same
KR102654717B1 (ko)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9417153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8140794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8028350B (zh) 电化学能量储存装置
CN114447536A (zh) 电池及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0323401B (zh) 蓄电装置
EP4012832A1 (en) Battery
CN112970144A (zh) 二次电池用的电极板和使用了该电极板的二次电池
US1135582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6895904A (zh) 蓄电设备
CN114207885A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