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8553A -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8553A
CN116498553A CN202310413131.1A CN202310413131A CN116498553A CN 116498553 A CN116498553 A CN 116498553A CN 202310413131 A CN202310413131 A CN 202310413131A CN 116498553 A CN116498553 A CN 116498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ver plate
cooling pipe
cooling
pip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131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民
孟永见
张风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ongjia Hongru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ongjia Hongr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ongjia Hongru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ongjia Hongr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131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98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98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8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5/00Adaptations of pumps for special use of pumps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5/02Adaptations of pumps for special use of pumps for elastic fluids for producing high vacu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7/00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4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10St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Air Blow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真空泵定子总成包括定子主体、第一冷却管段、第二冷却管段、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冷却管段设置于第一凹槽中,第二冷却管段设置于第二凹槽中。通过在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将构成冷却管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分别放置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使冷却管主体尽可能的靠近定子中心,能够更快速的带走定子中心的热量,且冷却管位于定子内部,能够吸取定子主体更多的热量,提高定子主体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真空泵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背景技术
真空泵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被抽容器进行抽气而获得真空的器件或设备。即真空泵是用各种方法在某一封闭空间中改善、产生和维持真空的装置,在泵腔内转子旋转产生体积的变化而将气体排出泵外,主要是在吸气过程中,吸气腔体积增大,真空度降低,将容器内气体吸入泵腔,在排气过程中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最终将吸入的气体排出泵外。
真空泵的工作结构包括定子以及设置于定子中的转子,转子在定子中偏心转动,在泵腔内形成通过旋转产生体积的变化而将气体排出泵外。
真空泵工作时,由于转子在定子中进行高速旋转,从而导致真空泵机体温度快速上升,温度过高时甚至会破坏真空泵的内部元件。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直接在定子外侧盘绕冷却管道来对定子以及转子进行降温,但该设置不仅会增加定子部分所占用的空间体积,且冷却效果不佳,无法快速对真空泵进行降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真空泵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包括:
定子主体,所述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冷却管,包括第一冷却管段和第二冷却管段,所述第一冷却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冷却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冷却管段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管段的出水端连接;
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上并封闭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盖板上具有进水转接管,所述进水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管段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进水转接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却水供给系统连接;
第二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上并封闭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盖板上具有出水转接管,所述出水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管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出水转接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却水供给系统连接。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背离所述定子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上;和/或
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上。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一盖板压设于所述所述第一密封圈上;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二盖板压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上。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所述冷却管还包括第三冷却管段,所述第三冷却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中,所述第三冷却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管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三冷却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管段的进水端连接;
所述第三凹槽上盖设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将所述第三凹槽完全遮盖。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槽沿所述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三凹槽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每个所述第三凹槽中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冷却管段,相邻的所述第三凹槽中的所述第三冷却管段彼此连接,每个所述第三凹槽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盖板。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盖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散热片,多个第三散热片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三盖板上;
所述第三散热片与所述第三盖板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三盖板压设于所述第三密封圈上。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定子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冷却管段、所述第二冷却管段、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和/或
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冷却管段、所述第二冷却管段、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
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上壁部和第一下壁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壁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下壁部;
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上壁部和第二下壁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壁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下壁部。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通过在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将构成冷却管的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分别放置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使冷却管主体尽可能的靠近定子中心,能够更快速的带走定子中心的热量,且冷却管位于定子内部,相较于盘设于定子外部,能够吸取定子主体更多的热量,提高定子主体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真空泵的散热效率。同时,将第一冷却管段、第二冷却管段设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可以减少冷却管缠绕在定子外侧所占用的真空泵内部体积。另外,设置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完全遮盖,可将第一冷却管段、第二冷却管段保护起来,避免受到其他元件影响或影响其他真空泵元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的真空泵定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的真空泵定子与凹槽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的真空泵定子凹槽与盖板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定子主体;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200、冷却管;201、第一冷却管段;202、第二冷却管段;301、第一盖板;302、第二盖板;401、进水转接管;402、出水转接管;501、第一密封圈;502、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包括定子主体10、冷却管200、第一盖板301和第二盖板302。定子主体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沿定子主体10的周向间隔分布。
冷却管200包括第一冷却管段201和第二冷却管段202,第一冷却管段201设置于第一凹槽101中,第二冷却管200设置于第二凹槽102中。第二冷却管段202的进水端与第一冷却管段201的出水端连接。即,第二冷却管段202的进水端穿过定子主体10上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之间的侧壁与第一冷却管段201的出水端连接
第一盖板301盖设于第一凹槽101上并封闭第一凹槽101,即,第一盖板301将第一凹槽101完全遮盖。第一盖板301上具有进水转接管401的一端与第一冷却管段201的进水端连接,进水转接管401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却水供给系统连接,冷却水供给系统通过进水转接管401向第一冷却管200供水。
第二盖板302,盖设于第二凹槽102上并封闭第二凹槽102,即第二盖板302将第二凹槽102完全遮盖。第二盖板302上具有出水转接管402,出水转接管402的一端与第二冷却管段202的出水端连接,出水转接管402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却水供给系统连接,由冷却水供给系统接收冷却管200的冷却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冷却管段202的端部贯穿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之间的定子主体10部分与第一冷却管段201的端部连接,从而使第一冷却管段201和第二冷却管段202连接形成一体,即冷却管200。
一般地,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设置于定子主体10的同一侧壁或相邻侧壁上。因此,第二冷却管200的端部仅需要贯穿较少厚度的定子部分即能与第一冷却管段201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301的形状与第一凹槽101的开口形状相同,且略大于第一凹槽101的开口,以便能够完全遮盖住第一凹槽101,第一盖板301盖设于第一凹槽101上时,第一盖板301的侧边与抵设于定子主体10的侧壁表面。
同样地,第二盖板302与第二凹槽102的大小和形状可参考第一盖板301与第一凹槽101的大小关系进行设置。
在一些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301、第二盖板302可通过螺钉与定子主体10连接,也可通过卡接卡设于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的槽口处。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定子主体10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沿定子主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将构成冷却管200的第一冷却管200和第二冷却管200分别放置入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中,使冷却管200尽可能的靠近定子中心,缩短冷却管200与发热中心的距离,以便能够更快速的带走定子中心的热量,且冷却管200位于定子内部,相较于盘设于定子外部,距离热源更近,能够吸取定子主体10更多的热量,提高定子主体10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真空泵的散热效率。同时,将第一冷却管段201、第二冷却管段202设置于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中,可以减少冷却管200缠绕在定子外侧所占用的真空泵内部体积。另外,设置第一盖板301、第二盖板302分别将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完全遮盖,可将第一冷却管段201、第二冷却管段202保护起来,避免受到其他元件影响或影响其他真空泵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01背离定子主体1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于第一盖板301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盖板30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第一散热片也由金属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的是,定子主体10上的热量传递到第一盖板301上,借由第一盖板301上的第一散热片进行散热。多个间隔分布与第一盖板301上的第一散热片能够提高第一盖板301的散热能力,从而快速降低第一盖板301以及定子主体10上的温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301为长方形,第一盖板301上的多个第一散热片沿第一盖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等距分布。
在一些相关的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01与第一散热片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可以理解的是,限制第一盖板301与第一散热片之间的第一夹角的度数大于或等于30°,使第一散热片的散热面与第一盖板301的板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第一盖板301与第一散热片之间的夹角过小,导致第一盖板301与第一散热片的散热面之间的间距过近,热量集中不易发散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第一散热片在第一盖板301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隔。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第一散热片在第一盖板301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即,相邻的第一散热片在第一盖板301的平面上没有重合区域,相邻的第一散热片之间具有合适的间距,从而保证第一盖板301上的第一散热片分布不会过于密集,从而避免第一散热片分布过于集中不利于散热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302背离定子主体1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片,多个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于第二盖板302上。
参考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一盖板301,第二散热片与第二盖板302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参考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一盖板301,相邻的第二散热片在第二盖板302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隔。
其第二盖板302与第二散热片与第一盖板301和第一散热片之间相同的设置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与之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01,第一密封圈501环设于第一凹槽101的槽口,第一盖板301压设于第一密封圈501上。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密封圈501设置于第一凹槽101与第一盖板301之间,提高第一凹槽101与第一盖板301之间的密封性,进而减少外部介质对冷却管200的影响。
同理的,第二凹槽102的槽口处第二密封圈502,第二密封圈502环设于第二凹槽102的槽口,第二盖板302压设于第二密封圈50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主体10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设置于第一凹槽101与第二凹槽102之间。冷却管200还包括第三冷却管200段,第三冷却管200段设置于第三凹槽中。第三冷却管200段的一端贯穿定子主体10与第一冷却管段201的出水端连接,第三冷却管200的另一端贯穿定子主体10与第二冷却管段202的进水端连接。第三凹槽上设置有第三盖板,第三盖板将第三凹槽完全遮盖。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冷却管200段的一端与第一冷却管200的出水端连接,第三冷却管200的一端与第二冷却管200的进水端连接,即,沿冷却介质流动方向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冷却管段201、第三冷却管200段和第二冷却管段202形成了冷却管200整体。
同在定子主体10的外侧壁设置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的效果相同,设置第三凹槽在于使第三冷却管200段能够尽可能地接近发热中心,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增设第三凹槽和第三冷却管200段,能够提高定子主体10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同时,将第三冷却管200段设置于第三凹槽中,可以省去冷却管200段占用真空泵内部体积。设置第三盖板遮盖住并封闭第三凹槽,可对第三冷却管200段形成保护。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以及第三凹槽设置于定子主体10的同一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与第二凹槽102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第三凹槽沿定子主体10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三凹槽均设置于第一凹槽101与第二凹槽102之间。每个第三凹槽中均设置有一个第三冷却管200段,相邻的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段彼此连接,每个第三凹槽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三盖板。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段彼此首尾依次连接。其中,最接近第一冷却管段201的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段的一端与第一冷却管段201的出水端连接,该第三冷却管200段的另一端与另一相邻的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段的一端连接。其中,最接近第二冷却管段202的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一端与第二冷却管段202的进水端连接,该第三冷却管200段的另一端与另一相邻的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段的出水端连接。
即,冷却管200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冷却管段201、多个依次首尾相邻的第三冷却管200段以及第二冷却管段202。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多个第三凹槽以及多个设置于第三凹槽中的第三冷却管200段,可以提高定子主体10的散热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盖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散热片,多个第三散热片间隔分布于第三盖板上。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第一盖板301与第一散热片的设置,第三散热片利于提高第三盖板的散热效率。
同时,参考第一盖板301和第一散热片的设置,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盖板为长方形,第三盖板上的多个第三散热片沿第三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等距分布。
参考第一盖板301和第一散热片的设置,在一些可能地实施方式中,第三盖板与第三散热片之间具有第三夹角,第三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第一盖板301、第一凹槽101以及第一密封圈501的设置,第三盖板与第三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环设于第三凹槽的槽口,第三盖板压设于第三密封圈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主体1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01、第一冷却管段201、第一盖板301、第二凹槽102、第二冷却管段202和第二盖板30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01、第一冷却管段201、第一盖板301、第二凹槽102、第二冷却管段202和第二盖板302。
可以理解的是,在同一实施例中,可以只在第一侧壁上进行上述设置,可只在第二侧壁上进行上述的设置,也可同时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以及相应的冷却管200段和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上壁部和第一下壁部,第一凹槽101以及相应的第一冷却管段201和第一盖板301设置于第一上壁部,第二凹槽102以及相应的第二冷却管段202和第二盖板302设置于第一下壁部;
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上壁部和第二下壁部,第一凹槽101以及相应的第一冷却管段201和第一盖板301设置于第二上壁部,第二凹槽102以及相应的第二冷却管段202和第二盖板302设置于第二下壁部。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定子主体10的横截面为六边形结构,且定子主体10为轴对称结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其中,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上壁部和第一下壁部,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上壁部和第二下壁部。两个第一凹槽101分别设置于第一上壁部和第二上壁部,两个第二凹槽102分别设置于第一下壁部和第二下壁部。在每个第一凹槽101中设置有相应的第一冷却管段201和第一盖板301,在每个第二凹槽102中设置有相应的第二冷却管200和第二盖板302。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各具有一个冷却管200。
更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互相增设的第三凹槽仅设置于各自侧壁的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之中的至少一个填充有导热材料,以使凹槽以及冷却管200中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到盖板以及盖板上的散热片上,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凹槽101中填设有导热材料,第一盖板301与导热材料相接触。第二凹槽102中填充有导热材料,第二盖板302与导热材料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01向第一凹槽101内凸起,该凸起与冷却管接触,从而将冷却管200上的热量快速导出到第一盖板301上,借由第一盖板301上的第一散热片进行快速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盖板302也可采取与第一盖板301相同的设置,进而提高定子主体10的散热效率,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上的散热片沿着冷却管段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从而使冷却管段与盖板上的散热片所覆盖的区域形成对应,即,对热量集中区域设置散热片,进行精准导热散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知的是,上述的任意两个或多个实施例可相互组合形成具有更优异效果的技术方案,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申请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主体,所述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冷却管,包括第一冷却管段和第二冷却管段,所述第一冷却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冷却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冷却管段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管段的出水端连接;
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上并封闭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盖板上具有进水转接管,所述进水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管段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进水转接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却水供给系统连接;
第二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上并封闭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盖板上具有出水转接管,所述出水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管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出水转接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冷却水供给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背离所述定子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上;和/或
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所述第二散热片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一盖板压设于所述所述第一密封圈上;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二盖板压设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主体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所述冷却管还包括第三冷却管段,所述第三冷却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中,所述第三冷却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管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三冷却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管段的进水端连接;
所述第三凹槽上盖设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将所述第三凹槽完全遮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槽沿所述定子主体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三凹槽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
每个所述第三凹槽中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冷却管段,相邻的所述第三凹槽中的所述第三冷却管段彼此连接,每个所述第三凹槽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盖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盖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散热片,多个第三散热片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三盖板上;
所述第三散热片与所述第三盖板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30°且小于或等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三盖板压设于所述第三密封圈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冷却管段、所述第二冷却管段、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和/或
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冷却管段、所述第二冷却管段、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真空泵定子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上壁部和第一下壁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壁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下壁部;
所述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上壁部和第二下壁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壁部,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二下壁部。
CN202310413131.1A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Pending CN116498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13131.1A CN116498553A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13131.1A CN116498553A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8553A true CN116498553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13131.1A Pending CN116498553A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98553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62907A (ja) * 2006-03-27 2007-10-11 Nabtesco Corp 真空ポンプ
CN102878083A (zh) * 2012-08-04 2013-01-16 百事德机械(江苏)有限公司 罗茨真空泵的冷却结构
CN202851468U (zh) * 2012-08-23 2013-04-03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装置
CN103062063A (zh) * 2013-01-19 2013-04-24 上海零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型罗茨泵的对流全冷式端盖结构
CN211377782U (zh) * 2020-02-15 2020-08-28 昌荣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异步电机散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62907A (ja) * 2006-03-27 2007-10-11 Nabtesco Corp 真空ポンプ
CN102878083A (zh) * 2012-08-04 2013-01-16 百事德机械(江苏)有限公司 罗茨真空泵的冷却结构
CN202851468U (zh) * 2012-08-23 2013-04-03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装置
CN103062063A (zh) * 2013-01-19 2013-04-24 上海零澜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型罗茨泵的对流全冷式端盖结构
CN211377782U (zh) * 2020-02-15 2020-08-28 昌荣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异步电机散热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维格曼 等: "《炼铁学》", 31 October 1993, 冶金工业出版社, pages: 430 - 4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9940B1 (ko) 구동 장치
US20180287452A1 (en) Motor
US9772142B2 (en) Water-cooling device with stator and rotor pumping unit
CN212086768U (zh) 液冷式散热模组及具有该液冷式散热模组的电子装置
CN116498553A (zh) 一种真空泵定子总成
CN220210847U (zh) 一种液冷散热模块及液冷散热装置
CN210470130U (zh) 充电装置及其散热机构
CN219494027U (zh)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CN116243771A (zh) 一种应用于液冷散热器的液冷排
CN211125625U (zh) 液冷散热组件、液冷散热装置及电力电子设备
CN210900093U (zh) 鳍片散热器
CN211429851U (zh) 防水散热结构及地面站
CN210349818U (zh)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CN108347866B (zh) 一种散热板
CN219042303U (zh) 散热装置和充电枪
CN109362215B (zh) 空调器及其散热电器盒
CN219037724U (zh) 散热器
WO2019136931A1 (zh) 制冷设备用冷凝器、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JP3001386B2 (ja) 熱交換装置
CN217388414U (zh) 电机壳体及电机
CN220471927U (zh) 暖通设备
CN215181865U (zh) 一种服务器cpu相变散热器
CN216204266U (zh) 传热装置及具有其的加热设备、空调
CN217608151U (zh) 风冷液冷两用导热管
CN219457746U (zh) 一种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