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1081A -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1081A
CN116481081A CN202210043120.4A CN202210043120A CN116481081A CN 116481081 A CN116481081 A CN 116481081A CN 202210043120 A CN202210043120 A CN 202210043120A CN 116481081 A CN116481081 A CN 116481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inlet
area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31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健辉
马列
周凯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312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10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1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10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24F1/003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所述新风部件包括:新风壳体、离心风机、第一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新风壳体包括蜗壳部、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离心风机正转时从第一出风部出风,反转时从第二出风部出风,第一切换装置在第一切换状态下,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打开、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关闭,第一切换装置在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关闭、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打开,第二切换装置在第三切换状态下,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区域连通,第二切换装置在第四切换状态下,进风口与室外通风区域连通。根据本发明的新风部件,在不牺牲新风功能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排风功能,并且可以避免在墙上新打孔或扩孔。

Description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使用空调器时,由于要保证制冷或制热的效果,需要将家里的门窗关好,这样时间积累起来,由于空调自身系统是内循环的原因,室内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氧气逐渐减少,室内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因此,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具有可换气的新风系统,此种新风系统通常包括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同时包括一根新风管和一根排风管,新风风机工作时,新风管吸入室外新风,排风风机工作时,新风系统将室内空气从排风管排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在不牺牲新风功能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排风功能,并且可以避免在墙上新打孔或扩孔。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包括: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包括蜗壳部、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蜗壳部的轴侧具有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沿周向间隔开地设于所述蜗壳部的周壁面上,所述新风壳体上具有室内进风区域、室内出风区域和室外通风区域,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和所述室外通风区域均适于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室内出风区域适于与所述第一出风部连通,所述室外通风区域适于与所述第二出风部连通;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蜗壳部内,所述离心风机正转时从所述第一出风部出风,所述离心风机反转时从所述第二出风部出风;第一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打开、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关闭,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关闭、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打开;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第三切换状态和第四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区域连通,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外通风区域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通过一个离心风机的正反转、配合两个切换装置的风路切换,实现换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的切换,从而满足新风和排风双重功能需求,而且,新风管可以进行双向换气异时工作,避免在墙上新打孔或扩孔,且由于仅采用一个离心风机,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和整体结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在所述第一出风部处运动以遮挡关闭或避让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开关门在所述第二出风部处运动以遮挡关闭或避让打开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处型线相匹配的第一曲面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处型线相匹配的第二曲面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面门在所述蜗壳部内沿周向滑动,所述第二曲面门在所述蜗壳部内沿周向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体还包括第一进风壳部,所述第一进风壳部设于所述蜗壳部轴向上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以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壳部与所述第二出风部之间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切换所述连通口通断的第三开关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进风壳部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开关的第四开关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一侧具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壳部,或者,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两侧均具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壳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两侧均具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一侧具有所述第一进风壳部,所述蜗壳部的轴向另一侧具有第二进风壳部,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二进风壳部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开关的第四开关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壳部内设有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净化件、加湿件、调温件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进风壳部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开关的第四开关门,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将所述第一进风壳部的内腔划分为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五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五切换状态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和所述室外通风区域均连通。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温度调节部件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在不牺牲新风功能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排风功能,并且可以避免在墙上新打孔或扩孔。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处于新风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透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处于排风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
新风部件100;
新风壳体1;
室内进风区域101;室内出风区域102;室外通风区域103;连通口104;
蜗壳部11;进风口111;第一蜗舌112;第二蜗舌113;
第一出风部12;第二出风部13;第一进风壳部14;
第一腔室141;第二腔室142;
离心风机2;新风管3;第一开关门41;第二开关门42;
第三开关门51;第四开关门52;空气处理组件6;第六开关门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100。
如图1-图4所示,新风部件100包括新风壳体1和离心风机2,新风壳体1包括蜗壳部11、第一出风部12和第二出风部13,蜗壳部11的轴侧具有进风口111,第一出风部12和第二出风部13沿周向间隔开地设于蜗壳部11的周壁面上,离心风机2设于蜗壳部11内,离心风机2正转时从第一出风部12出风,离心风机2反转时从第二出风部13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正转”和“反转”只是用于表达离心风机2的转动方向相反,并不限定正转和反转的方向,例如,当正转为顺时针时,反转为逆时针,又例如,当正转为逆时针时,反转为顺时针,这里不再举例。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3,第一出风部12与蜗壳部11的衔接处具有第一蜗舌112,以保证在离心风机2正转时,蜗壳部11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出风部12流出,第二出风部13与蜗壳部11的衔接处具有第二蜗舌113,以保证在离心风机2反转时,蜗壳部11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出风部13流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离心风机2正转时,为了提高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部12流出的可靠性,可以将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关闭,以避免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部13泄露,同理,当离心风机2反转时,为了提高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部13流出的可靠性,可以将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关闭,以避免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部12泄露。
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指的是第一出风部12与蜗壳部11相连的一端,第一出风部12的出口端122指的是第一出风部12远离蜗壳部11的一端,当离心风机2正转时,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流入第一出风部12内,并从第一出风部12的出口端122流出第一出风部12。
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指的是第二出风部13与蜗壳部11相连的一端,第二出风部13的出口端132指的是第二出风部13远离蜗壳部11的一端,当离心风机2反转时,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流入第二出风部13内,并从第二出风部13的出口端132流出第二出风部13。
如图1-图4所示,新风壳体1上具有室内进风区域101、室内出风区域102和室外通风区域103,其中,室内进风区域101适于与室内连通,室内的气体适于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进入新风壳体1,但是,室内进风区域101未必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即室内进风区域101可以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也可以并不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
其中,室内出风区域102适于与室内连通,新风壳体1内的气体适于通过室内出风区域102排入室内,但是,室内出风区域102未必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即室内出风区域102可以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也可以并不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当室内出风区域102并不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室内出风区域102可以通过空调器内的连通风道与换热风道连通,从室内出风区域102流出的气流通过连通风道送入换热风道,再与换热风道内的换热气流一起送入室内。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当室内出风区域102并不显露在空调器的外观面上,室内出风区域102还可以通过空调器内的连通风道与其他位置连通,例如还可以与加湿风道、或者净化风道、或者空调器上的新风出口连通,这里不再举例。
其中,室外通风区域103适于与室外连通,室外的气体适于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进入新风壳体1,新风壳体1内的气体也适于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排向室外。可选地,室外通风区域103可以通过新风管3与室外连通,例如新风管3的室内端连接至新风壳体1上的室外通风区域103,新风管3的室外端可以穿过墙壁上的预留孔以伸出到室外,从而实现室外通风区域103通过新风管3与室外连通。
如图1-图4所示,室内进风区域101和室外通风区域103均适于与进风口111连通,从而在离心风机2工作时,蜗壳部11可以通过进风口111从室内进风区域101和室外通风区域103中的至少一个吸入气流。更为具体地说,当进风口111与室内进风区域101连通,在离心风机2转动时,蜗壳部11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从室内吸入气流;当进风口111与室外通风区域103连通,在离心风机2转动时,蜗壳部11可以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从室外吸入气流;当进风口111与室内进风区域101和室外通风区域103均连通,在离心风机2转动时,蜗壳部11一方面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从室内吸入气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从室外吸入气流。
如图1-图4所示,室内出风区域102适于与第一出风部12连通,从而在室内出风区域102与第一出风部12处于连通状态,且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处于打开状态,并在离心风机2正转时,蜗壳部11可以通过第一出风部12从室内出风区域102向室内排放气流。
如图1-图4所示,室外通风区域103适于与第二出风部13连通,从而在室外通风区域103与第二出风部13处于连通状态,且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处于打开状态,并在离心风机2反转时,蜗壳部11可以通过第二出风部13从室外通风区域103向室外排放气流。
如图3和图6所示,新风部件100包括第一切换装置,第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第一出风部12和第二出风部13中一个的入口端打开、另一个的入口端关闭。具体而言,第一切换装置至少具有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第一切换状态下(例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关闭,在此状态下,如果离心风机2正转,则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部12送出;在第二切换状态下(例如图6所示),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打开,在此状态下,如果离心风机2反转,则蜗壳部11内的气流从第二出风部13送出。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新风部件100包括第二切换装置,第二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室内进风区域101与室外通风区域103中的一个或至少一个与进风口111连通。具体而言,第二切换装置至少具有第三切换状态和第四切换状态,在第三切换状态下(例如图5和图7所示),进风口111与室内进风区域101连通、但与室外通风区域103不连通,在此状态下,如果离心风机2转动,则蜗壳部11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从室内吸入气流;在第四切换状态下(例如图2和图4所示),进风口111与室外通风区域103连通、但与室内进风区域101不连通,在此状态下,如果离心风机2转动,则蜗壳部11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从室外吸入气流。
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使得新风部件100至少具有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
在新风状态下,如图2-图4所示,第二切换装置呈现第四切换状态,进风口111与室外通风区域103连通,同时,第一切换装置呈现第一切换状态,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关闭,此时离心风机2正转,蜗壳部11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吸入室外气流,然后通过第一出风部12从室内出风区域102向室内送风,从而实现引入室外新风向室内供送的引入新风效果。
在排风状态下,如图5-图7所示,第二切换装置呈现第三切换状态,进风口111与室内进风区域101连通,同时,第一切换装置呈现第二切换状态,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打开,此时离心风机2反转,蜗壳部11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吸入室内气流,然后通过第二出风部13从室外通风区域103向室外送风,从而实现引入室内污浊空气向室外排放的排风效果。
此外,在排风状态下,由于第二切换装置呈现第三切换状态,进风口111与室外通风区域103不连通,以避免从室外通风区域103吸气,从而避免了既从室外通风区域103吸气、又从室外通风区域103排风的混风问题,从而保证排风状态可以顺利可靠进行。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通过第一切换装置和第二切换装置,还可以使得新风部件100具有其他状态。例如还可以具有自循环状态。在自循环状态下,第二切换装置呈现第三切换状态,进风口111与室内进风区域101连通,同时,第一切换装置呈现第一切换状态,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关闭,此时离心风机2正转,蜗壳部11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吸入室内气流,然后通过第一出风部12从室内出风区域102向室内送风,从而实现引入室内气流向室内供送的室内循环效果。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可以切换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在新风状态下,离心风机2正转,新风部件100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从室外引入新风,并通过室内出风区域102将新风送入室内;在排风状态下,离心风机2反转,新风部件100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从室内引入空气,并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从而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而且,在新风状态下,新风部件100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从室外引入新风,在排风状态下,新风部件100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从而说明新风部件100在新风状态下引入室外新风的端口和在排风状态下向室外排风的端口都是室外通风区域103,因此,新风状态的进风管道和排风状态下的出风管道可以共用,即均为上述连接至室外通风区域103的新风管3,也就是说,新风管3可以进行双向换气异时工作,从而无需设置多根管道,避免在墙壁上多开孔或扩孔的问题。
目前在家中使用空调时,由于要保证制冷和制热的能力效果,家里需要将门窗关好,这样时间积累起来,由于空调自身系统是内循环的原因,室内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氧气逐渐减少,室内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而再买一个新风机又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空调内部加装新风功能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的空调内置新风系统的机器都是单吸风的状态,而鲜有的几款带新风的挂机都是需要打排风孔。据调查发现,大多数顾客不愿意在墙体另打一个排风孔。
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通过一个离心风机2的正反转、配合两个切换装置的风路切换,实现换新风状态和排风状态的切换,使得新风管3可以进行双向换气异时工作,从而无需单独设置排风管,进而避免了由于额外设置排风管引起的在墙上新打孔,或者为了同时容纳排风管和新风管3,而将墙上本身的开孔扩孔的问题。并且,在不影响新风状态的性能前提下增加了排风状态,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可以有效去除室内异味,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室内空气清新度。
此外,由于仅采用一个离心风机2,通过控制离心风机2的正反转切换状态,从而虽然增加了排风状态,但没有新增风机,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和整体结构体积,使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可以具有成本低和体积小的优势,而且,可以更有效利用空间,不存在憋风的问题,风量较大。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在同体积下的蜗壳部11内采用轴向尺寸相对较小的两个离心风轮代替可正反转的离心风机2,并采用其中一个离心风轮的正转实现新风功能,采用另一离心风轮的反转实现排风功能,此种方式会明显导致新风量和排风量的降低。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切换装置还可以具有第五切换状态,在第五切换状态下,进风口111与室内进风区域101连通、且与室外通风区域103也连通,在此状态下,如果离心风机2转动,则蜗壳部11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从室内吸入气流,同时还通过室外通风区域103从室外吸入气流。
由此,新风部件100还可以进一步具有混风状态。在混风状态下,第二切换装置呈现第五切换状态,进风口111与室外通风区域103、室内进风区域101均连通,同时,第一切换装置呈现第一切换状态,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关闭,此时离心风机2正转,蜗壳部11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和室外通风区域103分别吸入室内外气流,然后通过第一出风部12从室内出风区域102向室内送风,从而实现引入室内外气流向室内供送的混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切换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第一开关门41在第一出风部12处运动以遮挡关闭或避让打开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第二开关门42在第二出风部13处运动以遮挡关闭或避让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这样,当第一开关门41打开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同时第二开关门42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时,第一切换装置呈现第一切换状态,即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关闭,当第一开关门41关闭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同时第二开关门42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时,第一切换装置呈现第二切换状态,即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打开。
由此,通过设置单独控制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开闭的第一开关门41,以及单独控制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开闭的第二开关门42,从而可以满足第一切换装置的状态切换要求,而且使得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可以快速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可以快速打开或关闭,可以提高切换效率。而且,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可以分别加工成型为各自所需的形态,不会相互干涉影响,且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的驱动方式可以相互独立,便于驱动结构的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开关门41形成为与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处型线相匹配的第一曲面门。可以理解的是,蜗壳部11通常为螺旋线型线,当第一曲面门关闭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时,可以将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处的螺旋型线补充完整,从而在离心风机2反转时,使得蜗壳部11内的气流可以更加顺畅地流动到第二出风部13处。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开关门41加工为弧形或其他形式的曲面门等等。
可选地,第一曲面门在蜗壳部11内沿周向滑动,由此,第一曲面门在蜗壳部11内沿蜗壳部11的周向滑动,使得第一曲面门滑动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对气流的干扰及不利影响较小,且可以较好地保证新风壳体1的气密性。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曲面门沿周向滑动中的“周向”当作广义理解,例如,沿蜗壳部11的基圆的周向滑动,或大体沿蜗壳部11的基圆的周向滑动、如沿蜗壳部11的型线延伸方向滑动,均可。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开关门41设置为可以进出蜗壳部11的滑动门,例如,在需要关闭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时,第一开关门41可以滑入蜗壳部11内并关闭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而在需要打开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时,第一开关门41可以滑出到蜗壳部11外并打开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开关门42形成为与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处型线相匹配的第二曲面门。可以理解的是,蜗壳部11通常为螺旋线型线,当第二曲面门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时,可以将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处的螺旋型线补充完整,从而在离心风机2正转时,使得蜗壳部11内的气流可以更加顺畅地流动到第一出风部12处。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开关门42加工为弧形或其他形式的曲面门等等。
可选地,第二曲面门在蜗壳部11内沿周向滑动,由此,第二曲面门在蜗壳部11内沿蜗壳部11的周向滑动,使得第二曲面门滑动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对气流的干扰及不利影响较小,且可以较好地保证新风壳体1的气密性。值得说明的是,第二曲面门沿周向滑动中的“周向”当作广义理解,例如,沿蜗壳部11的基圆的周向滑动,或大体沿蜗壳部11的基圆的周向滑动、如沿蜗壳部11的型线延伸方向滑动,均可。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开关门42设置为可以进出蜗壳部11的滑动门,例如,在需要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时,第二开关门42可以滑入蜗壳部11内并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而在需要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时,第二开关门42可以滑出到蜗壳部11外并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换装置也可以不包括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例如,第一切换装置可以包括第五开关门,第五开关门在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和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之间可运动,当第五开关门遮挡关闭第一出风部12和第二出风部13中一个的入口端时,同时避让打开第一出风部12和第二出风部13中另一个的入口端。更为具体地说,当第五开关门运动到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处时,第五开关门关闭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同时第五开关门避让打开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而当第五开关门运动到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处时,第五开关门关闭第二出风部13的入口端131,同时第五开关门避让打开第一出风部12的入口端121。由此,第一切换装置仅需采用一个开关门即可实现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的切换,从而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其中,第五开关门的运动方式不限,例如可以沿蜗壳部11的基圆的周向滑动等等,这里不作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新风壳体1还包括第一进风壳部14,第一进风壳部14设于蜗壳部11轴向上的靠近进风口111的一侧,以与进风口111连通。值得说明的是,蜗壳部11的轴向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具有进风口111,当蜗壳部11仅轴向一侧具有进风口111时,在具有进风口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进风壳部14,而当蜗壳部11轴向两侧都具有进风口111时,蜗壳部11的轴向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进风壳部14,第一进风壳部14相应侧的进风口111、即其靠近的进风口111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当蜗壳部11两侧均具有进风口111时,离心风机2为双吸式离心风机,而当蜗壳部11仅一侧均具有进风口111时,离心风机2为单吸式离心风机。
结合图4和图7,第一进风壳部14与第二出风部13之间设有连通口104,第二切换装置包括切换连通口104通断的第三开关门51。由于进风口111与第一进风壳部14连通,室外通风区域103与第二出风部13连通,从而当第三开关门51打开连通口104时,第一进风壳部14可以通过连通口104与第二出风部13连通,此时,蜗壳部11可以通过进风口111、第一进风壳部14、连通口104、第二出风部13、室外通风区域103引入室外新风,第三开关门51切换室外通风区域103与进风口111连通。而当第三开关门51关闭连通口104时,第二出风部13不能向第一进风壳部14输送气流,第三开关门51切换室外通风区域103与进风口111不连通。由此,新风壳体1的结构简单、巧妙、紧凑,简单且有效地通过第三开关门51切换室外通风区域103与进风口111连通与否。
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室内进风区域101可以形成在第一进风壳部14上,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室内进风区域101开关的第四开关门52。从而当第四开关门52打开室内进风区域101时,第一进风壳部14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引入室内空气,并通过第一进风壳部14和进风口111送入蜗壳部11内,从而实现室内进风区域101与进风口111连通;当第四开关门52关闭室内进风区域101时,第一进风壳部14不能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引入室内空气,从而实现室内进风区域101与进风口111不连通。由此,可以进一步简化新风壳体1的构造,简单且有效地通过第四开关门52切换室内进风区域101与进风口111连通与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蜗壳部11的轴向一侧具有进风口111和第一进风壳部14。由此,蜗壳部11可以从轴向一侧的第一进风壳部14吸入气流,保证新风壳体1的整体体积较小,可以占用空调器较小的空间。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蜗壳部11的轴向两侧均具有进风口111和第一进风壳部14(图未示出该实施例),由此,蜗壳部11可以从轴向两侧的第一进风壳部14分别吸入气流,从而提高通风量,降低风阻,并且,当一侧的第一进风壳部14侧的第二切换装置发生故障,还可以采用另一侧的第二切换装置作用,从而提升新风部件100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蜗壳部11的轴向两侧均具有进风口111,蜗壳部11的轴向一侧具有第一进风壳部14,蜗壳部11的轴向另一侧具有第二进风壳部(图未示出该实施例),室内进风区域101形成在第二进风壳部上,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室内进风区域101开关的第四开关门52。从而当第四开关门52打开室内进风区域101时,第二进风壳部可以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引入室内空气,并通过第二进风壳部和相应侧的进风口111送入蜗壳部11内,从而实现室内进风区域101与相应侧的进风口111连通;当第四开关门52关闭室内进风区域101时,第二进风壳部不能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引入室内空气,从而实现室内进风区域101与相应侧的进风口111不连通,从而简单且有效地通过第四开关门52切换室内进风区域101与相应侧的进风口111连通与否。
由此,蜗壳部11可以利用一侧的第一进风壳部14引入室外空气,且可以利用另一侧的第二进风壳部引入室内空气,从而可以在第一进风壳部14和第二进风壳部内分别设置不同的空气处理组件6,以分别针对室内进风和室外进风进行不同的处理,或者,可以仅在第一进风壳部14内设置空气处理组件6以仅针对室外进风进行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进风壳部14内设有空气处理组件6,空气处理组件6包括净化件、加湿件、调温件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可以对进入第一进风壳部14内的气流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当空气处理组件6包括净化件,如过滤网、高效过滤器时,可以利用净化件对进入第一进风壳部14内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再例如,当空气处理组件6包括加湿件时,可以利用加湿件对进入第一进风壳部14内的气流进行加湿处理,又例如,当空气处理组件6包括调温件时,可以利用调温件对进入第一进风壳部14内的气流进行温度调节处理,等等。由此,可以保证引入室内的新风符合相关要求。
当第一进风壳部14上具有室内进风区域101时,在排风状态下,第一进风壳部14通过室内进风区域101引入室内空气,此时,可以使得空气处理组件6不工作或尽量不起作用,以降低能耗和损耗。例如,可以通过设定空气处理组件6的摆放方式或者电学控制等方式,来满足上述要求。
例如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空气处理组件6设置在第一进风壳部14内,且空气处理组件6将第一进风壳部14的内腔划分为位于空气处理组件6两侧的第一腔室141和第二腔室142,连通口104与第一腔室141连通,室内进风区域101和进风口111均与第二腔室142连通。由此,结合图1和图4,当第三开关门51打开连通口104引入室外新风时,引入的室外新风会先进入第一腔室141,然后经过空气处理组件6后再流入进风口111,而结合图1和图7,当第四开关门52打开室内进风区域101引入室内空气时,引入的室内空气可以直接进入第二腔室142并流向进风口111,而避开空气处理组件6。从而使得空气处理组件6可以仅对引入的室外新风进行处理,而对引入的室内空气不作处理,从而可以降低空气处理组件6的能耗和损耗。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当室内进风区域101与连通口104分别位于进风口111两侧时,空气处理组件6可以设置在室内进风区域101与连通口104之间,且沿着从室内进风区域101到连通口104的方向朝向靠近进风口111的方向倾斜,从而可以较为有效地实现:引入的室外新风会被空气处理组件6处理,而引入的室内空气可以避开空气处理组件6的处理的效果。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空气处理组件6的设置面积和处理效果。
例如在图1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室内进风区域101高于进风口111,连通口104低于进风口111,空气处理组件6可以位于室内进风区域101与连通口104之间且与进风口111相对,空气处理组件6自上向下朝向靠近进风口111的方向倾斜,由此,结构简单,便于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空气处理组件6的设置面积和处理效果。
更为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进风壳部14设置在蜗壳部11的左侧,蜗壳部11的左侧具有进风口111,空气处理组件6自上向下、从左向右倾斜延伸,空气处理组件6的上端延伸至第一进风壳部14的左侧壁,空气处理组件6的下端延伸至第一进风壳部14的右侧壁,室内进风区域10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6的正上方,室内进风区域10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空气处理组件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内,进风口11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6的右侧,进风口111在竖直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空气处理组件6在竖直面上的投影内。连通口104低于空气处理组件6,且位于第一进风壳部14的右侧壁上,以使第一进风壳部14与其右侧的蜗壳部11下方的第二出风部13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室外通风区域103可以形成在第二出风部13上,由此,可以简化新风壳体1的构造,且缩短出风风路。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新风壳体1也可以包括与第二出风部13相连的排风壳部,将室外通风区域103设置在排风壳部上,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室内出风区域102可以形成在第一出风部12上,由此,可以简化新风壳体1的构造,且缩短出风风路。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新风壳体1也可以包括与第一出风部12相连的排风壳部,将室内出风区域102设置在排风壳部上,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开关门41、第二开关门42和第五开关门的驱动方式不限,例如可以通过步进电机、齿轮齿条机构等实现传动,这里不作限制。另外,第三开关门51和第四开关门52的运动方式不限,例如可以为转动时打开、滑动式打开等等,可以通过步进电机等驱动实现开关切换,这里不作赘述。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室内出风区域102处设置用于空气室内出风区域102出风的第六开关门7或者导风结构等,这里在不再赘述。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可以包括温度调节部件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100,其中,温度调节部件可以调节空气温度,而新风部件100可以至少实现排风状态和新风状态。
例如,当第一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门41和第二开关门42,第二切换装置包括第三开关门51和第四开关门52时,在新风状态下,如图2-图4所示,第三开关门51打开、第四开关门52关闭、第一开关门41打开、第二开关门42关闭,室外新风从新风管3进入第二出风部13,然后通过连通口104进入第一进风壳部14,然后经过空气处理组件6处理,再通过进风口111进入蜗壳部11,经离心风机2加压和第一出风部12扩压之后,从室内出风区域102送出。而在排风状态下,如图5-图7所示,第三开关门51关闭、第四开关门52打开、第一开关门41关闭、第二开关门42打开,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区域101进入第一进风壳部14,然后通过进风口111吸入到蜗壳部11内,经离心风机2加压和第二出风部13扩压之后,从新风管3排出到室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新风部件100,使得新风管3可以进行双向换气异时工作,从而无需单独设置排风管,进而避免了由于额外设置排风管引起的在墙上新打孔,或者为了同时容纳排风管和新风管3,而将墙上本身的开孔扩孔的问题。并且,在不影响新风状态的性能前提下增加了排风状态,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到室外,可以有效去除室内异味,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室内空气清新度。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室内机,如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器、壁挂式空调器等等。当空调器的类型确定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具体类型,选定新风部件100的设置位置,例如,当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器,且空调器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时,可以将新风部件100设置在空调器的长度一端,等等。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包括蜗壳部、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蜗壳部的轴侧具有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沿周向间隔开地设于所述蜗壳部的周壁面上,所述新风壳体上具有室内进风区域、室内出风区域和室外通风区域,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和所述室外通风区域均适于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室内出风区域适于与所述第一出风部连通,所述室外通风区域适于与所述第二出风部连通;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蜗壳部内,所述离心风机正转时从所述第一出风部出风,所述离心风机反转时从所述第二出风部出风;
第一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切换状态和第二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一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打开、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关闭,在所述第二切换状态下,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关闭、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打开;
第二切换装置,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第三切换状态和第四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三切换状态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区域连通,在所述第四切换状态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外通风区域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在所述第一出风部处运动以遮挡关闭或避让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所述第二开关门在所述第二出风部处运动以遮挡关闭或避让打开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入口端处型线相匹配的第一曲面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出风部的入口端处型线相匹配的第二曲面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门在所述蜗壳部内沿周向滑动,所述第二曲面门在所述蜗壳部内沿周向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体还包括第一进风壳部,所述第一进风壳部设于所述蜗壳部轴向上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以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壳部与所述第二出风部之间设有连通口,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切换所述连通口通断的第三开关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进风壳部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开关的第四开关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一侧具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壳部,或者,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两侧均具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壳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两侧均具有所述进风口,所述蜗壳部的轴向一侧具有所述第一进风壳部,所述蜗壳部的轴向另一侧具有第二进风壳部,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二进风壳部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开关的第四开关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壳部内设有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净化件、加湿件、调温件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一进风壳部上,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切换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开关的第四开关门,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将所述第一进风壳部的内腔划分为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和所述进风口均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装置还包括第五切换状态,在所述第五切换状态下,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室内进风区域和所述室外通风区域均连通。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调节部件和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
CN202210043120.4A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Pending CN116481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3120.4A CN116481081A (zh)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3120.4A CN116481081A (zh)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1081A true CN116481081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16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3120.4A Pending CN116481081A (zh)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10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65999B1 (ko)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074417A (zh) 空气调节器
CN213514135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218278B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1854129A (zh) 风道装置及空调一体机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6481081A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7031389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406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713240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894992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0511918U (zh) 空调柜机
CN21261876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4543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508793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2303731A (zh) 空调柜机
CN217685643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51413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7330173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
KR100698910B1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CN215260130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