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643U -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643U
CN217685643U CN202221237846.3U CN202221237846U CN217685643U CN 217685643 U CN217685643 U CN 217685643U CN 202221237846 U CN202221237846 U CN 202221237846U CN 217685643 U CN217685643 U CN 217685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switching valve
ventilation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78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树莉
曾辉
马玉奇
刘志强
陈镇彬
金齐齐
何忠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Chongqi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Chongqi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Chongqi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378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风轮和切换阀,壳体组件具有新风口、室内进风口、出风口、排风风道和通风风道,排风风道的出口与新风口常连通,风轮设于通风风道使通风风道通过新风口或室内进风口进风并通过排风风道或出风口出风,第一切换阀在两个位置之间可运动,在第一位置时使通风风道与新风口连通与室内进风口阻断,在第二位置时使通风风道与新风口阻断与室内进风口连通,第二切换阀在两个位置之间可运动,在第三位置时使通风风道与出风口连通与排风风道阻断,在第四位置时使通风风道与出风口阻断与排风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具有多种功能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空调器的功能,通常在空调器内设置新风部件,但是,目前的新风部件功能较为单一,一般只具有新风功能,若新增排风、室内循环、全新换热等功能,无形中会增加新风部件的零部件,导致新风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占用空间大、装配效率低。也就是说,现有的新风部件无法兼顾功能多且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可兼顾功能多且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新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排风风道和通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与所述新风口常连通;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通风风道内,且用于使所述通风风道通过所述新风口或所述室内进风口进风,并通过所述排风风道或所述出风口出风;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新风口连通、且与所述室内进风口阻断,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新风口阻断、且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运动,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且与所述排风风道阻断,在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阻断、且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通过在壳体组件上设置新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在壳体组件内设置排风风道和通风风道,这样当第一切换阀在第一位置使通风风道与新风口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阻断以及第二切换阀在第三位置使通风风道与出风口连通且与排风风道阻断时,风轮工作即可通过新风口将室外空气引入通风风道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至室内,以达到朝向室内引入室外空气的目的,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具有新风功能;当第一切换阀在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与新风口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连通以及第二切换阀在第四位置使通风风道与出风口阻断且与排风风道连通时,风轮工作即可通过室内进风口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依次从排风风道和新风口排出至室外,以达到将室内的空气排出至室外的目的,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具有排风功能;当第一切换阀在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与新风口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连通以及第二切换阀在第三位置使通风风道与出风口连通且与排风风道阻断时,风轮工作即可通过室内进风口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至室内,以使得室内的空气能够进行有效循环,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具有循环功能;也就是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具有多种功能(新风功能、排风功能和循环功能),且多种功能之间的切换只需通过两个切换阀即可实现,不会过多的增加新风部件的零部件,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能够兼顾功能多且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第一切换阀可转动地或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第一切换阀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第二切换阀可转动地或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第二切换阀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所述通风风道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所述通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切换阀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位置,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调温件,所述调温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和所述第二风道内。
可选地,所述调温件设于制冷剂循环系统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为管形且轴向两端均敞开,以与所述新风口、所述通风风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口,以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空气处理件,所述空气处理件设于所述通风风道内,且用于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调节、气味调节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包括换热装置和使气流流经所述换热装置的送风装置;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为前述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与所述换热部件分别单独出风或者混合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新风部件,在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器具有多种功能的同时,还不能过多的增加空调器的零部件,从而使得空调器能够兼顾功能多且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切换阀在第一位置;第二切换阀在第三位置。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切换阀在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在第四位置。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切换阀在第二位置;第二切换阀在第三位置。
附图标记:
1000、空调器;
100、新风部件;
10、壳体组件;
11、新风口;12、室内进风口;13、出风口;
14、排风风道;15、通风风道;
16、第一风道;161、连通口;
17、第二风道;
20、风轮;30、第一切换阀;40、第二切换阀;50、调温件;
60、空气处理件;61、净化支架;62、净化网;
70、风机;
200、换热部件;210、换热装置;220、送风装置;
300、空调壳体;310、新风出风口;320、换热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
如图4-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风轮20、第一切换阀30和第二切换阀40。
其中,如图5所示,壳体组件10上具有新风口11、室内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壳体组件10内具有排风风道14和通风风道15,排风风道14的出口与新风口11常连通。这里所说的常连通是指,排风风道14的出口与新风口11一直处于连通状态,也就是排风风道14与新风口11一直处于连通状态,这样当排风风道14与新风口11连通后,就无需在排风风道14与新风口11之间设置控制排风风道14与新风口11不连通的控制件,从而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避免增加壳体组件10内的结构,确保新风部件100的结构简单。
如图4所示,风轮20设于通风风道15内,风轮20用于使通风风道15通过新风口11或室内进风口12进风,并通过排风风道14或出风口13出风。也就是说,风轮20可驱动通风风道15内外的空气的流动,确保通风风道15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新风口11或室内进风口12进入通风风道15内,并确保进入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排风风道14或出风口13排出。
其中,因排风风道14的出口与新风口11连通,当风轮20驱动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流至排风风道14内后,排风风道14内的空气可通过新风口11排出。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新风口11不仅具有引入空气的作用,还具有排出空气的作用,如此设置,就无需再在壳体组件10上设置排出空气的通口,以简化壳体组件10的结构,提高壳体组件10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通过将风轮20设置在通风风道15内,也就是实现将风轮20设置在壳体组件10内,在保证风轮20工作时能够带动壳体组件10内部和外部空气流通的同时,还可利用壳体组件10保护风轮20,以延长风轮20的使用寿命。
第一切换阀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如图5所示,第一切换阀30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切换阀30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12阻断。此时风轮20工作可通过新风口11将室外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内。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切换阀30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切换阀30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此时风轮20工作可通过室内进风口12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内。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设置一个第一切换阀30既能实现在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连通时通风风道15与室内进风口12的阻断,又能实现在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时通风风道15与室内进风口12的连通,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既具有引入室内风的功能,又具有引入室外风的功能,且上述两个功能(引入室内风的功能和引入室外风的功能)通过一个结构件(第一切换阀30)即可实现切换,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能够兼顾功能多以及结构简单、零件少、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切换阀40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运动,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切换阀40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此时风轮20工作可通过出风口13将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排出至室内。
如图6所示,第二切换阀40在第四位置时,第二切换阀40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连通。此时风轮20工作可通过排风风道14以及与排风风道14的出口相连通的新风口11将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排出至室外。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设置一个第二切换阀40既能实现在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时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的阻断,又能实现在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阻断时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的连通,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既具有将风排至室内的功能,又具有将风排至室外的功能,且上述两个功能(将风排至室内的功能和将风排至室外的功能)通过一个结构件(第二切换阀40)即可实现切换,进一步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能够兼顾功能多以及结构简单、零件少、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通过在壳体组件10上设置新风口11、室内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以及在壳体组件10内设置排风风道14、通风风道15、可运动的第一切换阀30和可运动的第二切换阀40,当第一切换阀30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12阻断以及第二切换阀40运动至第三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时,风轮20工作即可通过新风口11将室外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内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从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该示例的空气的具体流动路径可参见图5中箭头所示出的路径),以达到朝向室内引入室外空气的目的,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具有新风功能。
其中,新风功能主要是引入室外的新鲜空气,并将新鲜空气排出至室内,从而改变室内的空气质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当第一切换阀30在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以及第二切换阀40在第四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连通时,风轮20工作即可通过室内进风口12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依次从排风风道14和新风口11排出至室外(该示例的空气的具体流动路径可参见图6中箭头所示出的路径),以达到将室内的空气排出至室外的目的,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具有排风功能。
其中,排风功能主要是将室内的浊风排出,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当第一切换阀30在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以及第二切换阀40在第三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时,风轮20工作即可通过室内进风口12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从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该示例的空气的具体流动路径可参见图7中箭头所示出的路径),以使得室内的空气能够进行有效循环,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0具有循环功能。
其中,循环功能主要是将位于室内的空气循环起来,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具有多种功能(新风功能、排风功能和循环功能),且多种功能之间的切换只需通过两个切换阀(第一切换阀30和第二切换阀40)即可实现,不会过多的增加新风部件100的零部件,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能够兼顾功能多且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功能少但结构简单或功能多但结构复杂的新风件而言,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不仅功能多且结构简单,从而在实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同时,还可减小新风部件100的体积,便于后续安装或布设新风部件100,且还可提高新风部件100的生产效率,并降低新风部件100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的第一切换阀30在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以及第二切换阀40在第三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时,还可避免室外空气内的异物、灰尘等进入新风部件100内。
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还具有隔绝外部异物进入的功能,以进一步增加新风部件100的功能,且具有本功能后,可在新风部件100关机前通过第一切换阀30将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以及通过第二切换阀40将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阻断,以避免外部室外空气内的异物、灰尘等进入新风部件100内,保证新风部件100的洁净度,从而确保新风部件100在下次工作时,能够有效引入新风、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或实现将室内空气排出。
在一些示例中,新风口11处设有连接管,连接管远离新风口11的一端设于室外,保证当第一切换阀30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连通时,风轮20工作能够通过新风口11有效将室外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内。
可选地,新风部件100还包括风机70,风机70设于通风风道15内并与风轮20连接,风机70用于驱动风轮20转动,以确保风轮20能够正常工作,从而使通风风道15能够通过新风口11或室内进风口12进风,以及保证通风风道15能够通过排风风道14或出风口13出风。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进风蜗壳和出风蜗壳,进风蜗壳和出风蜗壳对接以形成壳体组件10,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形成在进风蜗壳上,出风口13形成在出风蜗壳上。其中,进风蜗壳和出风蜗壳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换阀3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也就是相对于壳体组件10而言,第一切换阀30的位置可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第一切换阀3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这样即可利用第一切换阀30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连通或实现通风风道15与室内进风口12的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切换阀3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上,在确保第一切换阀30的位置可切换的同时,还可使得第一切换阀30便于驱动,同时使得第一切换阀30的运动占用空间小,从而减小新风部件100的体积。
可选地,第一切换阀30包括第一限位柱和第一转动板,第一限位柱固定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第一转动板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限位柱上,从而使得第一转动板可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也就是实现将第一切换阀3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上。
在一些示例中,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均设置在壳体组件10的后侧壁上且间隔设置,第一限位柱设置在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之间的壳体组件10上,第一转动板转动连接在第一限位柱上,当第一转动板朝向靠近新风口11的方向转动时,第一转动板可封堵新风口11,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的连通,也就是使得第一切换阀30切换至第二位置;当第一转动板朝向靠近室内进风口12的方向转动时,第一转动板可封堵室内进风口12,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12的阻断,也就是使得第一切换阀30切换至第一位置。
可选地,壳体组件10内设有第一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转动板相对于第一限位柱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切换阀30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一驱动件可以是驱动电机或驱动气缸等。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切换阀30可平移地设于壳体组件10。也就是说,第一切换阀30不限于转动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也可可移动地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从而使得第一切换阀30的位置相对于壳体组件10可发生变化,也就是使得第一切换阀30能够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这样也可以利用第一切换阀30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连通或实现通风风道15与室内进风口12的连通。
此外,将第一切换阀30可平移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上也使得第一切换阀30具有便于驱动、第一切换阀30的运动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可选地,第一切换阀30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一移动板,第一导轨固定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第一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导轨上,从而使得第一移动板可相对于壳体组件10移动,也就是实现将第一切换阀30可移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上。
在一些示例中,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均设置在壳体组件10的后侧壁上且间隔设置,第一导轨包括两条,两条第一导轨间隔设置在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的相对两侧,例如:当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在壳体组件10的后侧壁上下间隔设置时,两条第一导轨间隔设置在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的左右相对两侧;当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在壳体组件10的后侧壁左右间隔设置时,两条第一导轨间隔设置在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的上下相对两侧,第一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第一导轨上,当第一移动板朝向靠近新风口1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移动板可封堵新风口11,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的连通,也就是使得第一切换阀30切换至第二位置;当第一移动板朝向靠近室内进风口1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移动板可封堵室内进风口12,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12的阻断,也就是使得第一切换阀30切换至第一位置。
可选地,壳体组件10内设有第二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移动板相对于第一导轨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切换阀30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二驱动件也可以是驱动电机或驱动气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切换阀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也就是说,当第一切换阀30处于第一位置时,可驱动第一切换阀30直接切换至第二位置;相应地,当第一切换阀30处于第二位置时,也可驱动第一切换阀30直接切换至第一位置,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第一切换阀30可多次随意切换,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可反复引入室内风或室外风,也就是保证新风部件100具有引入室内风和引入室外风的功能。
此外,往复运动还可使得第一切换阀30在运动时所需的空间范围小,从而使得新风部件100的结构紧凑,进一步减小新风部件100的体积。
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当第一切换阀3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且利用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切换阀30转动时,第一驱动件可选用旋转电机,其中,当旋转电机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切换阀30可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当旋转电机的输出轴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切换阀30可由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切换阀3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切换阀4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也就是相对于壳体组件10而言,第二切换阀40的位置也可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第二切换阀40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这样即可利用第二切换阀40实现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的连通或实现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的连通。
可选地,第二切换阀40包括第二限位柱和第二转动板,第二限位柱固定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并位于出风口13和排风风道14之间,第二转动板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限位柱上,从而使得第二转动板可相对于壳体组件10转动,也就是实现将第二切换阀4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上。这样当第二转动板朝向靠近出风口13的方向转动时,第二转动板可封堵出风口13,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的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的连通,也就是使得第二切换阀40切换至第四位置;当第二转动板朝向靠近排风风道14的方向转动时,第二转动板可封堵排风风道14,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的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的阻断,也就是使得第二切换阀40切换至第三位置。
可选地,壳体组件10内设有第三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转动板相对于第二限位柱转动,从而使得第二切换阀40可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三驱动件可以是驱动电机或驱动气缸等。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切换阀40可平移地设于壳体组件10。也就是说,第二切换阀40不限于转动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也可可移动地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从而使得第二切换阀40的位置相对于壳体组件10可发生变化,也就是使得第二切换阀40能够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这样也可以利用第二切换阀40实现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的连通或实现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的连通。
其中,第二切换阀40可转动或可平移地设于壳体组件10上,还可使得第二切换阀40便于驱动,同时使得第二切换阀40的运动占用空间小,从而减小新风部件100的体积。
可选地,第二切换阀40包括第二导轨和第二移动板,出风口13和排风风道14的进口均设置在壳体组件10的顶壁上且间隔设置,第二导轨包括两条,两条第二导轨间隔设置在出风口13和排风风道14的进口的相对两侧并固定连接在壳体组件10上,第二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第二导轨上,从而使得第二移动板可相对于壳体组件10移动。
其中,当第二移动板朝向靠近出风口13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移动板可封堵出风口13,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的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的连通,也就是使得第二切换阀40切换至第四位置;当第二移动板朝向靠近排风风道14的方向移动时,第二移动板可封堵排风风道14,从而实现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的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的阻断,也就是使得第二切换阀40切换至第三位置。
可选地,壳体组件10内设有第四驱动件(图中未示出),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移动板相对于第二导轨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切换阀40可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这里所说的第四驱动件也可以是驱动电机或驱动气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切换阀40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往复运动。也就是说,当第二切换阀40处于第三位置时,可驱动第二切换阀40直接切换至第四位置;相应地,当第二切换阀40处于第四位置时,也可驱动第二切换阀40直接切换至第三位置,且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第二切换阀40可多次随意切换,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可反复将风排至室内或将风排至室外,也就是保证新风部件100具有将风排至室内和将风排至室外的功能。
此外,第二切换阀40的往复运动还可使得第二切换阀40在运动时所需的空间范围小,从而使得新风部件100的结构紧凑,进一步减小新风部件100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新风口11通过第一风道16与通风风道15连通,室内进风口12通过第二风道17与通风风道15连通,第一切换阀30设于第一风道16的出口和第二风道17的出口位置。便于利用第一切换阀30封堵第一风道16的出口或第二风道17的出口,其中,当第一切换阀30封堵第一风道16的出口时(如图6和图7所示),即可实现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的阻断,此时风轮20工作可通过第二风道17将室内进风口12处的室内风引入;当第一切换阀30封堵第二风道17的出口时(如图5所示),即可实现通风风道15与室内进风口12的阻断,此时风轮20工作可通过第一风道16将新风口11处的室外风引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切换阀30设置在第一风道16的出口和第二风道17的出口位置处,以使得第一切换阀30可同时靠近第一风道16的出口和第二风道17的出口,从而便于实现利用一个第一切换阀30控制第一风道16的出风或控制第二风道17的出风,以降低控制难度,同时还可减少零部件的使用数量。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新风部件100还包括调温件50,调温件50设于第一风道16内和第二风道17内。调温件50用于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以使得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温度能够接近于室内的预设温度,这样当通过出风口13将空气排出后,可提升新风部件100的舒适度,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调温件50可与第二切换阀40的工作状态相联动,具体为;当第二切换阀40位于第三位置时,也就是当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时,调温件50开始工作以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从而确保从出风口13排至室内的空气温度能够接近于室内的预设温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当第二切换阀40位于第四位置时,调温件50切换至关闭状态,也就是当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连通时,关闭调温件50,因此时进入新风部件100内的风会直接排至室外,不会对室内用户造成影响,此时控制调温件50不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可减少调温件50的使用次数,并降低调温件50的使用频率,从而延长调温件50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当新风部件100处于工作状态时,调温件50也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在新风部件100工作时,调温件50可始终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以避免频繁的开关调温件50,并降低调温件50的控制难度。
可选地,调温件50设于制冷剂循环系统中。制冷剂循环系统用于改变调温件50自身的温度,从而确保调温件50能够有效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
可选地,调温件50形成为毛细管,毛细管内填充有制冷剂,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形成为毛细管的调温件50,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和蒸发器依次串联形成制冷剂循环系统,这样即可实现利用调温件50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其中,这里所说的调温包括升温和降温,以使得从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温度能够接近于室内的预设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新风部件100应用在空调器1000上时,形成为毛细管的调温件50可连接在空调器1000自身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如此设置可使得经调温件50换热后的空气温度能够接近于经制冷剂循环系统换热后的空气温度,从而使得从出风口13排至室内的空气温度能够接近于室内的预设温度,提升新风部件100的舒适度。
又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调温件50设置在空调器1000自身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中,保证只需一个调温件50即可实现对进入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内的空气进行调温,无法再重复设置压缩机、蒸发器等结构,进一步简化新风部件100的零部件,降低新风部件100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组件10内具有第一风道16,第一风道16为管形且轴向两端均敞开,以使得第一风道16能够与新风口11、通风风道15分别连通。这样在风轮20工作时,位于新风口11处的空气即可通过第一风道16进入通风风道15内。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风道16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口161,连通口161与排风风道14连通。从而实现排风风道14与第一风道16的连通,也就是实现排风风道14与新风口11的连通。这样当第一切换阀30在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以及第二切换阀40在第四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连通时,通过室内进风口12进入至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即可依次通过排风风道14、连通口161、第一风道16和新风口11排出至室外,以实现将室内的浊风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新风部件100还包括空气处理件60,空气处理件60设于通风风道15内用于温度调节。从而实现进一步调节进入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的温度,确保经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温度可以接近室内预设温度。
在具体的示例中,空气处理件60形成为加热件和/或制冷件,加热件和/或制冷件设于通风风道15内以实现温度调节。
在一些示例中,空气处理件60设于通风风道15内用于湿度调节。从而调节进入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的湿度,确保经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具有一定湿度,以此改变室内空气的湿度,保证空气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具体的示例中,空气处理件60形成为加湿膜,加湿膜设于通风风道15内以实现湿度调节。
在另一些示例中,空气处理件60设于通风风道15内用于气味调节。从而调节进入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的气味,例如:增加空气的香味,确保经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具有一定香味,以此改变室内空气的气味,保证室内空气具有一定香味,提升使用体验。
在具体的示例中,空气处理件60形成为香薰模块,香薰模块设于通风风道15内以实现气味调节。
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空气处理件60设于通风风道15内用于净化调节。从而调节进入通风风道15内的空气的洁净度,从而提升经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的质量。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空气处理件60包括净化支架61和净化网62,净化支架61固定连接在壳体组件10内,净化网62可拆卸地设于净化支架61内,净化支架61用于支撑净化网62,净化网62用于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净化,以提升经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的质量。
可选地,净化网62可选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净化网,以提升净化网62的净化质量,从而保证经出风口13排出的空气的质量。
由此可知,本申请通过在通风风道15内设置空气处理件60,以使得新风部件100至少具有调节温度功能、调节湿度功能、调节气味功能或调节空气质量功能中的一种,以进一步增加新风部件100的功能,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能够兼顾功能多且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可选地,当空气处理件60设于通风风道15内时,空气处理件60可靠近新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12设置,也可靠近出风口13和排风风道14的进口设置,空气处理件60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只要保证空气处理件60能够对流经通风风道15的空气进行处理即可。
可选地,当第二切换阀40位于第四位置时,空气处理件60可切换至关闭状态,也就是当通风风道15与排风风道14连通时,因此时进入新风部件100内的空气会直接排至室外,不会对室内用户造成影响,此时控制空气处理件60关闭以减少空气处理件60的使用次数,并降低空气处理件60的使用频率,从而延长空气处理件6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内设有空气处理件60时,开启新风部件100的循环功能,新风部件100在工作时即可重复且多次地多室内空气进行温度调节、湿度调节、气味调节或净化等,提升室内空气的舒适度和质量,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
其中,如图1所示,换热部件200包括换热装置210和送风装置220,送风装置220使气流流经换热装置210。如此设置当使用空调器1000时,送风装置220即可驱动外部气流进入换热装置210,换热装置210用于对流经的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再排出至空调器1000的外部,以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具有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
新风部件100为前述的新风部件100,新风部件100与换热部件200分别单独出风或者混合出风。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采用前述的新风部件100在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同时具有新风、循环、排风、净化等功能的同时,还不能过多的增加空调器1000的零部件,从而使得空调器1000能够兼顾功能多且装配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壳体300的中部设有换热出风口320,经换热装置210换热后的气流适于从换热出风口320排出;空调壳体300的左右两侧设有新风出风口310,经新风部件100处理后的气流适于从新风出风口310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与换热部件200分别单独出风。
在另一些示例中,可只在空调壳体300的中部设有换热出风口320,经换热装置210换热后的气流以及经新风部件100处理后的气流均通过换热出风口320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与换热部件200混合出风。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空调器1000,这里的空调器1000可以是挂壁式空调,也可以是落地式空调。
其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1000包括新风部件100、换热部件200和空调壳体300,新风部件100、换热部件200均设置在空调壳体300内,换热部件200包括换热装置210和送风装置220,送风装置220使气流流经换热装置210,换热装置210用于对流经的气流进行换热。
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壳体300的中部设有换热出风口320,经换热装置210换热后的气流适于从换热出风口320排出;空调壳体300的左右两侧设有新风出风口310,经新风部件100处理后的气流适于从新风出风口310排出,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与换热部件200分别单独出风。
其中,新风部件100包括壳体组件10、风轮20、第一切换阀30、第二切换阀40、调温件50、空气处理件60和风机70,风轮20、第一切换阀30、第二切换阀40、调温件50、空气处理件60和风机70均设置在壳体组件10内,壳体组件10上具有新风口11、室内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壳体组件10内还具有排风风道14、通风风道15、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新风口11通过第一风道16与通风风道15连通,室内进风口12通过第二风道17与通风风道15连通,第一风道16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口161,连通口161与排风风道14连通。
风轮20用于使通风风道15通过新风口11或室内进风口12进风,并通过排风风道14或出风口13出风。
第一切换阀3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以使第一切换阀3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往复运动,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切换阀30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切换阀30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12阻断;如图6和图7所示,当第一切换阀30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切换阀30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
第二切换阀40可转动地设于壳体组件10以使第二切换阀40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往复运动,其中,如图5和图7所示,第二切换阀40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切换阀40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如图6所示,第二切换阀40在第四位置时,第二切换阀40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连通。
调温件50设于制冷剂循环系统中并设于第一风道16内和第二风道17内;空气处理件60设于通风风道15内并靠近第一风道16和第二风道17设置,空气处理件60包括净化支架61和净化网62,净化支架61固定连接在壳体组件10内,净化网62可拆卸地设于净化支架61内,净化网62用于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净化。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的三种功能。
第一、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具有引入新风的功能,在引入新风时,如图5所示,将第一切换阀30转动至第一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连通且与室内进风口12阻断,并将第二切换阀40转动至第三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此时风机70带动风轮20工作,以实现通过新风口11将室外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内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从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从而实现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的新风功能。
第二、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具有排风的功能,在需要排出室内的浊风时,如图6所示,将第一切换阀30转动至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并将第二切换阀40转动至第四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阻断且与排风风道14连通,此时风机70带动风轮20工作,以实现通过室内进风口12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依次从排风风道14和新风口11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的排风功能。
第三、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具有循环的功能,在需要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时,如图7所示,将第一切换阀30转动至第二位置使通风风道15与新风口11阻断且与室内进风口12连通,并将第二切换阀40转动至第三位置使得通风风道15与出风口13连通且与排风风道14阻断,此时风机70带动风轮20工作,以实现通过室内进风口12将室内空气引入通风风道15并实现将引入的空气从出风口13排出至室内,从而实现本申请的新风部件100的循环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及具有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风轮20、风机70等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新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排风风道和通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与所述新风口常连通;
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通风风道内,且用于使所述通风风道通过所述新风口或所述室内进风口进风,并通过所述排风风道或所述出风口出风;
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一切换阀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新风口连通、且与所述室内进风口阻断,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新风口阻断、且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
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运动,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且与所述排风风道阻断,在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切换阀使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阻断、且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阀可转动地或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换阀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阀可转动地或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换阀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口通过第一风道与所述通风风道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通过第二风道与所述通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切换阀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口位置,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调温件,所述调温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和所述第二风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件设于制冷剂循环系统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为管形且轴向两端均敞开,以与所述新风口、所述通风风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侧壁上具有连通口,以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
空气处理件,所述空气处理件设于所述通风风道内,且用于温度调节、湿度调节、净化调节、气味调节中的至少一个。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包括换热装置和使气流流经所述换热装置的送风装置;
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与所述换热部件分别单独出风或者混合出风。
CN202221237846.3U 2022-05-20 2022-05-20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7685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7846.3U CN217685643U (zh) 2022-05-20 2022-05-20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7846.3U CN217685643U (zh) 2022-05-20 2022-05-20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643U true CN217685643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41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7846.3U Active CN217685643U (zh) 2022-05-20 2022-05-20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65999B1 (ko)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189119A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0693989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5372699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685643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4406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751501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5899866A (zh) 空气处理设备
JP3567459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KR100693990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3955462U (zh) 加湿装置、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器
US11698200B2 (en) Air duct device and air handling apparatus
CN117128597A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7269205B2 (ja) 外気導入空調システム及び吹き出し口の調整方法
CN214791499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747027U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6078160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5260130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591967U (zh) 空调器
CN217031389U (zh)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