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2651A - 触点装置以及电源插座 - Google Patents
触点装置以及电源插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72651A CN116472651A CN202180078032.1A CN202180078032A CN116472651A CN 116472651 A CN116472651 A CN 116472651A CN 202180078032 A CN202180078032 A CN 202180078032A CN 116472651 A CN116472651 A CN 116472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terminal
- fixed
- movable
- movable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1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the switch being a safety switc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01H13/6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the operating member having only two pos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第一固定端子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固定端子沿第一方向延伸,并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一磁铁产生在第一倾斜方向上对在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一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一洛伦兹力的磁场。第一倾斜方向是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二固定端子的方向。第二磁铁产生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对在第二固定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二洛伦兹力的磁场。第二倾斜方向是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一固定端子的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点装置以及电源插座。
背景技术
在触点装置中,存在具有所谓的双断开的触点结构的触点装置。双断开的触点结构包含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第一可动片以及第二可动片。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相互分离地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连接有第一固定触点。在第二固定端子连接有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可动片与第一固定端子对置。在第一可动片连接有第一可动触点。第二可动片与第二固定端子对置。在第二可动片连接有第二可动触点。
在上述的触点装置中,通过第一可动片和第二可动片移动,来开闭触点。例如,通过第一可动片和第二可动片向预定方向移动,从而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接触,并且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接触。通过第一可动片和第二可动片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第一可动触点从第一固定触点离开,并且第二可动触点从第二固定触点离开。
另一方面,在触点装置中,在切断高电压、高容量的电流时,容易在触点产生电弧。现今,为了防止电弧对触点装置的损伤,已知有使用磁铁使电弧伸长的技术。在该技术中,通过在触点装置配置磁铁,在触点产生磁场。而且,通过使由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作用于电弧,来使电弧伸长。由此,迅速地熄灭电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第一固定触点的上方配置有第一磁铁。并且,在第二固定触点的上方配置有第二磁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21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若能够在触点装置内设置用于拉长电弧的宽阔的空间,则通过充分拉长电弧,能够有效地熄灭电弧。但是,在该情况下,触点装置大型化。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触点装置中,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隔开用于保持绝缘的距离而相互分离地配置。因此,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设置空间(以下称作“中央空间”)。在产生了电弧时,在该中央空间,空气因电弧的热而急速加热,从而与周围之间产生温度差。因此,产生从周围流向中央空间的气流。因该气流,有时会产生由洛伦兹力伸长的电弧朝向中央空间移动的现象。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产生短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有双断开的触点结构的触点装置中,抑制触点装置的大型化,并且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触点装置具备第一固定端子、第一固定触点、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触点、第一可动触点、第一可动片、第二可动触点、第二可动片、移动机构、第一磁铁以及第二磁铁。第一固定端子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固定触点与第一固定端子连接。第二固定端子沿第一方向延伸,并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二固定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连接。第一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点对置。第一可动片与第一可动触点连接。第二可动触点与第二固定触点对置。第二可动片与第二可动触点连接。第二可动片相对于第一可动片在第二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移动机构使第一可动片和第二可动片移动。第一磁铁产生在第一倾斜方向上对在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一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一洛伦兹力的磁场。第一倾斜方向是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二固定端子的方向。第二磁铁产生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对在第二固定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二洛伦兹力的磁场。第二倾斜方向是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一固定端子的方向。
在本方式的触点装置中,通过第一磁铁,对在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一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一倾斜方向上的第一洛伦兹力。并且,通过第二磁铁,对在第二固定触点和第二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二倾斜方向上的第二洛伦兹力。因此,分别在远离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的空间(以下称作中央空间)的方向上对各电弧作用洛伦兹力。因此,即使因电弧的热所引起的温度差而产生朝向中央空间流动的气流,也能够抑制电弧朝向中央空间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并且,第一倾斜方向和第二倾斜方向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因此,与第一洛伦兹力、第二洛伦兹力分别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沿着第一固定触点的空间和沿着第二固定触点的空间来拉长电弧。由此,能够有效地熄灭电弧,并且能够抑制触点装置的大型化。
触点装置也可以还具备隔壁。隔壁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与第二固定端子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隔壁进一步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
第一可动触点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固定触点的上方。第二可动触点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固定触点的上方。移动机构也可以配置于隔壁的上方。在该情况下,移动机构和隔壁紧凑地配置。并且,通过存在移动机构,即使配置有第一固定端子的空间与配置有第二固定端子的空间未被隔壁完全断开,也能够利用上述的第一磁铁、第二磁铁来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
触点装置也可以还具备壳体。壳体也可以收纳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壳体也可以包含空气孔。空气孔也可以面向中央空间配置。在该情况下,由电弧引起的暖和的空气通过空气孔向外部释放。由此,能够抑制电弧朝向中央空间移动。
第一磁铁也可以具有将第一磁铁的N极与S极连结的第一轴线。第一轴线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倾斜。第二磁铁也可以具有将第二磁铁的N极与S极连结的第二轴线。第二轴线也可以与第一轴线对称地倾斜。在该情况下,通过上述的第一磁铁的配置,能够产生用于形成第一倾斜方向上的第一洛伦兹力的磁场。通过上述的第二磁铁的配置,能够产生用于形成第二倾斜方向上的第二洛伦兹力的磁场。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源插座具有上述的触点装置、插口、第一连接端子以及第二连接端子。插口包含第一插入口和第二插入口。第一连接端子配置在第一插入口内,并与第一可动片连接。第二连接端子与第二插入口第一可动片连接。在本方式的电源插座中,即使因电弧的热所引起的温度差而产生朝向中央空间流动的气流,也能够抑制电弧朝向中央空间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双断开的触点结构的触点装置中,能够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触点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电源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是电插头的立体图。
图4是电插头的立体图。
图5是电源插座的插入口的主视图。
图6是拆下插口后的电源插座的立体图。
图7是触点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触点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省略了移动机构的触点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触点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柱塞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省略了移动机构的触点装置以及壳体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触点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配置的示意性的触点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变形例的电源插座的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的电源插座的触点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触点装置的电源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电源连接器1的分解图。电源连接器1用于将电源与电气设备连接。电源连接器1例如能够用于高容量的直流电流。如图1及图2所示,电源连接器1包含电插头2和电源插座3。电插头2向电源插座3插入。
电插头2与电气设备连接。电插头2包含电缆4、插头罩5、以及插入部6。电缆4从插头罩5延伸。插入部6从插头罩5突出。图3及图4是电插头2的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插入部6包含插头孔11。插头孔11具有从插入部6的前端凹下的形状。电插头2包含第一插头端子12、第二插头端子13、插头接地端子14、第一端子支撑部15、第二端子支撑部16以及按压部17。第一插头端子12、第二插头端子13、插头接地端子14、第一端子支撑部15、第二端子支撑部16以及按压部17配置在插头孔11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插头2相对于电源插座3插拔的方向称作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尤其,将从电源插座3朝向电插头2的方向称作前方,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作后方。将第一插头端子12和第二插头端子13排列的方向称作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尤其,将从第一插头端子12以及第二插头端子13朝向插头接地端子14的方向称作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作下方。其中,上述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并不对使用电源连接器1的方向等进行限定。
第一插头端子12、第二插头端子13以及插头接地端子14与电缆4连接。第一插头端子12、第二插头端子13以及插头接地端子14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端子支撑部15、第二端子支撑部16以及按压部17从插头罩5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端子支撑部15沿第一插头端子12延伸。第一端子支撑部15位于第一插头端子12的上方。第一端子支撑部15支撑第一插头端子12。第二端子支撑部16沿第二插头端子13延伸。第二端子支撑部16位于第二插头端子13的上方。第二端子支撑部16支撑第二插头端子13。第一端子支撑部15和第二端子支撑部16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插头接地端子1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插头端子12与第二插头端子13之间。插头接地端子14配置于比第一插头端子12以及第二插头端子13靠上方的位置。按压部17沿插头接地端子14延伸。按压部17位于插头接地端子14的下方。按压部17支撑插头接地端子14。
如图2所示,电源插座3包含插口7和壳体8。插口7沿前后方向延伸。插口7包含插入口21。能够在插入口21插入电插头2的插入部6。插入口21包含第一插入口22、第二插入口23以及第三插入口24。能够在第一插入口22插入第一插头端子12和第一端子支撑部15。能够在第二插入口23插入第二插头端子13和第二端子支撑部16。能够在第三插入口24插入插头接地端子14和按压部17。
电插头2的插入部6包含突起18和按钮19。在突起18和按钮19的周围设置有狭缝20。由此,突起18和按钮19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动作。在插口7的上表面设置有孔25。若将插入部6插入于插口7的插入口21,则突起18卡止于孔25。由此,防止电插头2从插口7脱落。使用者通过按压按钮19,来解除突起18与孔25的卡止。由此,能够从插口7拔出电插头2。
图5是插入口21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电源插座3包含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连接端子27以及插口接地端子28。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连接端子27以及插口接地端子28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连接端子26配置在第一插入口22内。第二连接端子27配置在第二插入口23内。插口接地端子28配置在第三插入口24内。
插口7包含内壁29。内壁29配置在插入口21内。内壁29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插入口22、第二插入口23以及第三插入口24由内壁29相互划分。内壁29包含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以及第三支撑部33。第一支撑部31配置于第一连接端子26的下方。第一支撑部31沿第一连接端子26延伸。第二支撑部32配置于第二连接端子27的下方。第二支撑部32沿第二连接端子27延伸。第三支撑部33配置于插口接地端子28的上方。第三支撑部33沿插口接地端子28延伸。
图6是拆下插口7后的电源插座3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连接端子27以及插口接地端子28从壳体8向前方延伸。第一连接端子26的后端具有弯曲的形状。第二连接端子27的后端具有弯曲的形状。插口接地端子28的后端具有弯曲的形状。
壳体8包含第一侧面34、第二侧面35、前表面36、后表面37以及底面38。第一侧面34和第二侧面35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前表面36和后表面37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前表面36将插口7的内部和壳体8的内部划分。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连接端子27以及插口接地端子28从后表面37向前方突出。在壳体8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39。开口39被从插口7延伸的盖部40封堵。
电源插座3包含触点装置9。触点装置9配置在壳体8内。图7是触点装置9的立体图。图8是触点装置9的侧视图。触点装置9包含第一固定端子41、第二固定端子42、第一固定触点43、第二固定触点44、第一可动触点45、第二可动触点46、第一可动片47、第二可动片48以及移动机构49。第一固定端子41和第二固定端子42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固定端子42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41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触点43与第一固定端子41连接。第二固定触点44与第二固定端子42连接。第一固定端子41和第二固定端子42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触点45配置于第一固定触点43的上方。第一可动触点45与第一固定触点43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46配置于第二固定触点44的上方。第二可动触点46与第二固定触点44对置地配置。第一固定触点43、第二固定触点44和第一可动触点45、第二可动触点46由铜合金或银合金等触点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片47与第一可动触点45连接。第一可动片47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可动片47配置于第一连接端子26和第一固定端子41的上方。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第一可动片47包含第一顶部471、第一基部472以及第一支点473。在第一顶部471连接第一可动触点45。第一顶部471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41的上方。第一基部472位于比第一顶部471靠后方的位置。第一基部472配置于第一连接端子26的上方。第一支点473配置在第一顶部471与第一基部472之间。第一支点473与第一顶部471和第一基部472连接。第一支点473具有朝向下方凸出地弯曲的形状。第一连接端子26包含第一承接部261。第一承接部261具有朝向下方凹下的形状。第一承接部261支撑第一支点473。第一可动片47能够绕第一支点473摆动。
图9是省略了移动机构49的触点装置9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第二可动片48相对于第一可动片47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第二可动片48与第二可动触点46连接。第二可动片48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可动片48配置于第二连接端子27和第二固定端子42的上方。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二可动片48具有与第一可动片47相同的结构。第二可动片48包含第二顶部481、第二基部482以及第二支点483。第二顶部481、第二基部482以及第二支点483分别是与第一顶部471、第一基部472以及第一支点473相同的结构。第二连接端子27包含第二承接部271。第二承接部271具有与第一承接部261相同的结构。第二可动片48能够绕第二支点483摆动。
移动机构49使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移动。移动机构49配置于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的上方。如图7所示,移动机构49包含柱塞51和复位弹簧52。柱塞51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柱塞51能够在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0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图8所示,柱塞51在第一位置使第一可动触点45从第一固定触点43离开,使第二可动触点46从第二固定触点44离开。如图10所示,柱塞51在第二位置通过朝向第一固定端子41按压第一可动片47来使第一可动触点45与第一固定触点43接触,通过朝向第二固定端子42按压第二可动片48来使第二可动触点46与第二固定触点44接触。
图11是柱塞51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柱塞51包含柱塞主体53、第一推杆54、第二推杆55、突出部56以及弹簧安装部57。柱塞主体53配置于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的上方。如图7所示,柱塞主体53在上表面包含凹槽531~533。凹槽531~533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在凹槽531内配置插口接地端子28。上述的盖部40包含轨道部401、402(参照图13)。轨道部401、402沿前后方向延伸。轨道部401、402配置在凹槽532、533内。柱塞主体53沿轨道部401、40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11所示,第一推杆54和第二推杆55从柱塞主体53向下方突出。第一推杆54和第二推杆55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推杆54从柱塞主体53朝向第一可动片47突出。第一推杆54按压第一可动片47。第二推杆55从柱塞主体53朝向第二可动片48突出。
第二推杆55按压第二可动片48。
突出部56从柱塞主体53向前方突出。如图6所示,突出部56从壳体8的前表面36突出。如图5所示,突出部56与第三插入口24对置。突出部56的一部分位于插口接地端子28的下方。突出部56被插入于第三插入口24的电插头2的按压部17按压。由此,柱塞5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弹簧安装部57从柱塞主体53向后方突出。在弹簧安装部57安装复位弹簧52。复位弹簧52朝向第一位置按压柱塞51。即,复位弹簧52朝向前方按压柱塞51。复位弹簧52是螺旋弹簧。复位弹簧52配置在柱塞51与壳体8的后表面37之间。复位弹簧5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可动片47与第二可动片48之间。复位弹簧5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二固定端子42之间。
图12是示出省略了移动机构49的触点装置9以及壳体8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中的XIII-XIII剖视图。如图12及图13所示,壳体8包含隔壁58。隔壁58从底面38向上方突出。隔壁58配置在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二固定端子42之间。移动机构49配置于隔壁58的上方。复位弹簧52配置于隔壁58的上方。柱塞51在隔壁58的上方移动。
隔壁58沿前后方向延伸。隔壁58遍及壳体8的前表面36与后表面37之间。如图13所示,隔壁58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固定端子41及第二固定端子42靠上方的位置。隔壁58的上端位于比第一固定触点43及第二固定触点44靠上方的位置。隔壁58的上端位于比柱塞51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12所示,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一侧面34接近地配置。第二固定端子42与第二侧面35接近地配置。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一侧面34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二固定端子42之间的距离D3小。第二固定端子42与第二侧面35之间的距离D2比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二固定端子42之间的距离D3小。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一侧面34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固定端子41与隔壁58之间的距离D4小。第二固定端子42与第二侧面35之间的距离D2比第二固定端子42与隔壁58之间的距离D5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器1的连接动作和切断动作进行说明。在电插头2未插入于电源插座3时,通过复位弹簧52的作用力,柱塞51位于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第一推杆54按压第一可动片47的第一基部472。并且,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推杆55按压第二可动片48的第二基部482。因此,第一可动触点45从第一固定触点43离开,第二可动触点46从第二固定触点44离开。
若将电插头2的插入部6插入于电源插座3的插入口21,则第一插头端子12插入于第一插入口22,第二插头端子13插入于第二插入口23。并且,插头接地端子14插入于第三插入口24,并且按压部17插入于第三插入口24。如图14所示,在按压部17与柱塞51的突出部56接触时,插头接地端子14与插口接地端子28接触。并且,第一插头端子12与第一连接端子26接触,第二插头端子13与第二连接端子27接触。其中,第一可动触点45从第一固定触点43离开,第二可动触点46从第二固定触点44离开。因此,第一可动片47与第一固定端子41电断开。并且,第二可动片48与第二固定端子42电断开。
若将电插头2的插入部6进一步深地插入于电源插座3的插入口21,则按压部17向后方按压柱塞51,从而柱塞51克服复位弹簧52的作用力而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如图10所示,第一推杆54从第一可动片47的第一基部472向第一顶部471移动。由此,第一推杆54绕第一支点473旋转。并且,第二推杆55从第二可动片48的第二基部482向第二顶部481移动。由此,第二推杆55绕第二支点483旋转。而且,在柱塞51到达第二位置后,第一可动触点45与第一固定触点43接触,第二可动触点46与第二固定触点44接触。由此,第一插头端子12经由第一可动片47而与第一固定端子41电连接。并且,第二插头端子13经由第二可动片48而与第二固定端子42电连接。由此,电插头2与电源插座3电连接。
如上所述,在将电插头2插入于电源插座3时,在第一插头端子12与第一连接端子26接触之后,第一可动触点45与第一固定触点43接触。并且,在第二插头端子13与第二连接端子27接触之后,第二可动触点46与第二固定触点44接触。
在将电插头2的插入部6从电源插座3的插入口21拔出时,按压部17朝向前方移动。与此相应地,柱塞51通过复位弹簧52的作用力而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因此,如图14所示,第一推杆54从第一可动片47的第一顶部471向第一基部472移动。由此,第一推杆54向与柱塞51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相反的方向绕第一支点473旋转。并且,第二推杆55从第二可动片48的第二顶部481向第二基部482移动。由此,第二推杆55向与柱塞51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相反的方向绕第二支点483旋转。而且,在柱塞51到达第一位置后,第一可动触点45从第一固定触点43离开,第二可动触点46从第二固定触点44离开。由此,第一可动片47与第一固定端子41电断开。并且,第二可动片48与第二固定端子42电断开。
若按压部17进一步朝向前方移动,则电插头2的按压部17远离柱塞51的突出部56。并且,第一插头端子12远离第一连接端子26,第二插头端子13远离第二连接端子27。由此,电插头2与电源插座3电断开。如上所述,在将电插头2从电源插座3拔出时,并在第一可动触点45远离第一固定触点43之后,第一插头端子12远离第一连接端子26。并且,在第二可动触点46远离第二固定触点44之后,第二插头端子13远离第二连接端子27。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连接器1中,通过第一可动触点45、第二可动触点46和第一固定触点43、第二固定触点44的开闭,来切换电插头2与电源插座3的电连接和断开。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高容量的电力的开闭。
并且,在本方式的电源连接器1中,与向电源插座3插入电插头2的动作相应地,按压部17按压柱塞51。由此,柱塞51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进行电插头2与电源插座3的电连接。
接下来,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9中用于熄灭电弧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触点装置9包含第一磁铁61和第二磁铁62。第一磁铁61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41的下方。第一磁铁61配置于第一固定触点43的下方。在俯视时,第一磁铁61与第一固定触点43重叠。第一磁铁61具有长方体的形状。第二磁铁62配置于第二固定端子42的下方。第二磁铁62配置于第二固定触点44的下方。在俯视时,第二磁铁62与第二固定触点44重叠。第二磁铁62具有长方体的形状。
图15是示出第一磁铁61和第二磁铁62的配置的示意性的触点装置9的俯视图。如图15所示,第一磁铁61具有第一轴线A1。第一轴线A1是将第一磁铁61的N极61N与S极61S连结的假想线。第一轴线A1相对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倾斜。第二磁铁62具有第二轴线A2。第二轴线A2是将第二磁铁62的N极62N与S极62S连结的假想线。第二轴线A2相对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倾斜。第二轴线A2与第一轴线A1对称地倾斜。
第一磁铁61产生在第一倾斜方向上对在第一固定触点43和第一可动触点45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一洛伦兹力F1的磁场。第一倾斜方向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二固定端子42的方向。详细而言,第一磁铁61产生朝向后方且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第一洛伦兹力F1。
第二磁铁62产生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对在第二固定触点44和第二可动触点46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二洛伦兹力F2的磁场。第二倾斜方向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且远离第一固定端子41的方向。第二磁铁62产生朝向后方且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第二洛伦兹力F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9中,分别在远离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二固定端子42之间的空间S1(以下称作中央空间)的方向上对电弧作用洛伦兹力。因此,即使因电弧的热所引起的温度差而产生朝向中央空间S1流动的气流,也能够抑制电弧朝向中央空间S1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固定端子41与第二固定端子42之间的短路的产生。并且,第一倾斜方向和第二倾斜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因此,与第一洛伦兹力F1、第二洛伦兹力F2分别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而作用于正侧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沿着第一固定触点43的空间和沿着第二固定触点44的空间来拉长电弧。由此,能够有效地熄灭电弧。并且,与第一固定端子41和第二固定端子42接近地配置有第一侧面34和第二侧面35,但通过在倾斜方向上拉长电弧,能够抑制对第一侧面34和第二侧面35的损伤。由此,能够抑制触点装置9的大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触点装置9不限定于搭载于电源连接器,还可以搭载于继电器或开关等。移动机构49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移动机构49也可以利用由线圈产生的磁力使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移动。柱塞51的形状或动作也可以变更。复位弹簧52的结构也可以变更。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不限定于上述的跷跷板型的移动结构,也可以变更。例如,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也可以直线移动。或者,第一可动片47和第二可动片48也可以通过弹性变形而移动。
也可以在按压部17与柱塞51的突出部56接触之前,插头接地端子14与插口接地端子28接触,第一插头端子12与第一连接端子26接触,第二插头端子13与第二连接端子27接触。或者,也可以在按压部17与柱塞51的突出部56接触之后,插头接地端子14与插口接地端子28接触,第一插头端子12与第一连接端子26接触,第二插头端子13与第二连接端子27接触。
磁铁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壳体8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也可以省略隔壁58。
图16是示出变形例的电源插座3的立体图。图17是变形例的电源插座3的触点装置9的俯视图。如图16及图17所示,壳体8也可以包含面向中央空间S1配置的空气孔63、64。空气孔63、64也可以将壳体8的外部与中央空间S1连通。空气孔63、64也可以设置于壳体8的后表面37。空气孔63、64也可以包含第一孔63和第二孔64。第一孔63也可以面向第一固定端子41与隔壁58之间的第一中央空间S11配置。第二孔64也可以面向第二固定端子42与隔壁58之间的第二中央空间S12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一中央空间S11、第二中央空间S12的空气被电弧加热,也能够使空气通过第一孔63以及第二孔64而向壳体8的外部释放。由此,能够抑制电弧朝向中央空间S1移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双断开的触点结构的触点装置中,能够抑制端子间的短路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触点装置的大型化。
符号说明
7…插口;8…壳体;9…触点装置;22…第一插入口;23…第二插入口;26…第一连接端子;27…第二连接端子;41…第一固定端子;42…第二固定端子;43…第一固定触点;44…第二固定触点;45…第一可动触点;46…第二可动触点;47…第一可动片;48…第二可动片;49…移动机构;58…隔壁;61…第一磁铁;62…第二磁铁;63、64…空气孔;A1…第一轴线;A2…第二轴线;F1…第一洛伦兹力;F2…第二洛伦兹力。
Claims (6)
1.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固定端子,其沿第一方向延伸;
第一固定触点,其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第二固定触点,其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连接;
第一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对置;
第一可动片,其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连接;
第二可动触点,其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对置;
第二可动片,其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第一可动片和所述第二可动片移动;
第一磁铁,其产生在第一倾斜方向上对在所述第一固定触点和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一洛伦兹力的磁场,所述第一倾斜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所述第二固定端子的方向;以及
第二磁铁,其产生在第二倾斜方向上对在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和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产生的电弧作用第二洛伦兹力的磁场,所述第二倾斜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且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的隔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上方,
所述第二可动触点配置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的上方,
所述移动机构配置于所述隔壁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收纳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子的壳体,
所述壳体包含面向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之间的空间配置的空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铁具有将所述第一磁铁的N极与S极连结的第一轴线,
所述第一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磁铁具有将所述第二磁铁的N极与S极连结的第二轴线,
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地倾斜。
6.一种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
插口,其包含第一插入口和第二插入口;
第一连接端子,其配置在所述第一插入口内,并与所述第一可动片连接;以及
第二连接端子,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插入口内,并与所述第二可动片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07338A JP7444041B2 (ja) | 2020-12-15 | 2020-12-15 | 接点装置及び電源コンセント |
JP2020-207338 | 2020-12-15 | ||
PCT/JP2021/033627 WO2022130711A1 (ja) | 2020-12-15 | 2021-09-14 | 接点装置及び電源コンセン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72651A true CN116472651A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2059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78032.1A Pending CN116472651A (zh) | 2020-12-15 | 2021-09-14 | 触点装置以及电源插座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420893A1 (zh) |
JP (1) | JP7444041B2 (zh) |
CN (1) | CN116472651A (zh) |
DE (1) | DE112021006534T5 (zh) |
WO (1) | WO202213071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6547A (ja) | 2007-03-09 | 2008-09-25 | Denso Corp | 電磁継電器 |
JP5917852B2 (ja) | 2011-08-11 | 2016-05-18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及びコネクタ |
KR200486815Y1 (ko) | 2014-07-11 | 2018-07-03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릴레이 |
JP6454101B2 (ja) * | 2014-07-23 | 2019-01-16 | 株式会社プラック | ペット洗浄装置 |
US10320136B2 (en) | 2015-05-05 | 2019-06-11 |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 Adapter with at least two adapter parts which are connectable to one another |
CN109360755B (zh) | 2018-11-26 | 2021-04-27 | 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 灭弧机构及直流断路器 |
US11908648B2 (en) * | 2020-01-23 | 2024-02-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Switch configured to form magnetic fields relative to contact points |
-
2020
- 2020-12-15 JP JP2020207338A patent/JP7444041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14 WO PCT/JP2021/033627 patent/WO202213071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9-14 DE DE112021006534.3T patent/DE112021006534T5/de active Pending
- 2021-09-14 US US18/039,490 patent/US2023042089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9-14 CN CN202180078032.1A patent/CN116472651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21006534T5 (de) | 2023-10-26 |
US20230420893A1 (en) | 2023-12-28 |
JP7444041B2 (ja) | 2024-03-06 |
WO2022130711A1 (ja) | 2022-06-23 |
JP2022094447A (ja) | 2022-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887832A3 (en) |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plasma arc acceleration chamber and contact arm housing | |
JP2010045044A (ja) | 電気機械式接触器 | |
JP3067588B2 (ja) | ブレーカスイッチ | |
JP5658825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バー | |
US5144111A (en) | Electric cigar lighter with bimetallic snap active temperature controlled switching off | |
CN116472651A (zh) | 触点装置以及电源插座 | |
WO2022130712A1 (ja) | 電源コネクタ、及び電源コンセント | |
US7026906B2 (en) | Circuit breaker | |
CN212625368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2485234U (zh) |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 |
CN108666164B (zh) |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 |
WO202016009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insertable conductor | |
CN210200638U (zh) | 用于接触器的可插拔连接装置及接触器 | |
CN112908749A (zh) | 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 |
CN218274498U (zh) | 一种快速分闸高分断微型断路器的消弧模块 | |
CN221176120U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 | |
CN221125814U (zh) | 一种基于无弧开关的电气保护设备 | |
JP7289231B2 (ja) | 回路遮断器 | |
CN114639568B (zh) | 开关 | |
IE57262B1 (en) | Electric plug | |
CN213519830U (zh) | 操作杆及包括该操作杆的断路器 | |
JP2619359B2 (ja) | 配線用遮断器 | |
CN218939513U (zh) | 一种翘板开关 | |
EP3910742B1 (en) | A compact wiring terminal | |
KR900008407B1 (ko) | 회로 차단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