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5234U -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85234U
CN212485234U CN202021320925.1U CN202021320925U CN212485234U CN 212485234 U CN212485234 U CN 212485234U CN 202021320925 U CN202021320925 U CN 202021320925U CN 212485234 U CN212485234 U CN 212485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lot
circuit breaker
current
boar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09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全昌
刘永华
李连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ecel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ecel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ecel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ecel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209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85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85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85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包括有由多个基壳拼接形成的壳体,多个基壳之间相邻拼接形成有多个腔体,所述壳体包括有两个凸部,所述多个腔体中至少包括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通断组件,第三腔体中设置有驱动模块,所述第三腔体中还设置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集成有控制芯片,线路板上还焊接固定有无线通信模块,至少其中一个凸部设置有用于容置无线通信模块的插槽,所述插槽由至少两个基壳拼接构成,所述插槽与第三腔体相连通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隔离。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装配方便,且使用更稳定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Description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特别是一种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背景技术
为了符合物联网的需求,目前市面上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除了具备常规的过电流、漏电保护等基本功能以外,通常还配备有远程控制分合闸功能,为了实现断路器的远程控制,断路器一般包括有集成有控制芯片的线路板、用于驱动断路器分闸或合闸的驱动模块、实现远程控制信号收发的无线通信模块等模块,这些功能模块的设置占用了很多断路器的内部空间,致使断路器的整体体积增大,也使断路器的结构变得复杂,模块和线路板之间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容易产生干扰且不利于装配,影响断路器的稳定运行。
此外,传统电能表外置断路器的壳体下部(安装状态时为侧部)通常具有两个凸部,两个凸部之间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可用于与滑轨配合进行安装定位,使断路器能够方便、稳定地安装在柜体或者墙体的相应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装配方便,且使用更稳定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包括有由多个基壳拼接形成的壳体,多个基壳之间相邻拼接形成有多个腔体,所述壳体包括有两个与导轨配合安装的凸部,所述多个腔体中至少包括有三个相邻且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通断组件,第三腔体中设置有能够同时驱动第一、第二通断组件实现通断的驱动模块,所述第三腔体中还设置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集成有与驱动模块配合连接的控制芯片,线路板上还焊接固定有与控制芯片配合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至少其中一个凸部设置有用于容置无线通信模块的插槽,所述插槽由至少两个基壳拼接构成,所述插槽与第三腔体相连通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隔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无线通信模块焊接固定在线路板上,除了构成线路板与控制芯片之间的电性连接外还能够将无线通信模块和线路板的位置相对固定在一起,方便装配,同时也使两者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电信号的传输,较传统采用导线连接方式而言,不容易与断路器内部其他部件产生干涉,提高运行的稳定性。所述无线通信模块随线路板安装在第三腔体的同时能够安装在插槽中,而将插槽设置在断路器的凸部位置,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隔离,能够更好地利用断路器的内部空间,同时提高插槽的容置空间,使其能够容纳更大的电子元件,不容易与断路器内部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不仅安装方便,而且结构紧凑,能够减小断路器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包括有由多个基壳拼接形成的壳体,多个基壳之间相邻拼接形成有多个腔体,所述壳体包括有两个与导轨配合安装的凸部,所述多个腔体中至少包括有三个相邻且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通断组件,第三腔体中设置有能够同时驱动第一、第二通断组件实现通断的驱动模块,所述第三腔体中还设置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集成有与驱动模块配合连接的控制芯片,线路板上还焊接固定有与控制芯片配合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至少其中一个凸部设置有用于容置无线通信模块的插槽,所述插槽由至少两个基壳拼接构成,所述插槽与第三腔体相连通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板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置在第一腔体中,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第二板体上并与第二板体一同插装在所述插槽中,所述线路板包括有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有基部以及设置在基部上的若干插针,所述插针具有两个电连接端,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可供插针两个电连接端分别插入连接的焊孔,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可通过连接构件的若干插针构成两者的电性连接并同时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通过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分别安装在第三腔体和插槽中并相互电连,一方面方便线路板与无线通信模块的连接,另一方面也提高对插槽空间的利用率,使第一板体能够做的更小,进而能够进一步地减小断路器的体积;通过连接构件的若干插针能够实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电性连接,并且在焊接之后还能够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连接在一起,避免采用导线或排线进行连接的不便,同时也更加方便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基壳包括有用于拼接形成第二腔体的第一基壳和第二基壳,所述第一基壳一侧与凸部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凹口,第二基壳与凸部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凹口配合连接的通孔,所述插槽由凹口和通孔连接形成,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部,通孔另一端与第三腔体相连通,凹口处设置有与第一插接部配合插接的第二插接部。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第一基壳和第二基壳在拼接形成第二腔体时第一基壳的凹口和第二基壳的通孔相互连接,凹口形成了插槽的尾段,通孔则形成了插槽的首段,通过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的插接配合能够提高通孔和凹口之间的连接效果,尤其是能够提高插槽和第二腔体之间隔绝效果,方便安装,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三腔体中设置有通断状态检测模块,所述通断状态检测模块包括有焊接固定在线路板上的行程开关,所述行程开关包括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包括有两个分别对应行程开关的两个信号输出状态设置的摆动位置(即对应断路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包括有动触头机构,动触头机构包括有与壳体转动连接的触头支持,所述触头支持和行程开关之间设置有传动杆,用于分隔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基壳上开设有可供传动杆活动穿设的第一弧形通槽,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触头支持配合连接,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操作杆构成推动配合,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可推动操作杆朝向其中一个摆动位置方向运动,所述操作杆能够自行朝另一个摆动位置方向摆动复位。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触头支持通过活动穿设在第一弧形通槽中的传动杆与行程开关构成传动配合,所述行程开关的操作杆具有自行复位的能力,触头支持发生动作时通过传动杆推动操作杆运动至其中一个摆动位置,当触头支持及传动杆回到原先位置时,操作杆可自行摆动复位至另一个摆动位置,采用这样设置可以减少触头支持和操作杆之间产生作用力的频次,提高行程开关的使用寿命;第一弧形通槽的设置对传动杆的运动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支撑作用,提高其运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与传动杆运动轨迹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通槽,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活动穿设在第二弧形通槽中。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第二弧形通槽的设置对传动杆的运动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支撑作用,提高其运动的稳定性,并且其在与第一弧形通槽配合时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传动杆的稳定性,使传动杆不容易弯折断裂。
进一步地,所述行程开关设置在线路板朝向动触头机构的一侧。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由于传动杆另一端活动穿设在第二弧形通槽中,将行程开关设置在线路板朝向动触头组件的一侧,能够防止传动杆另一端与行程开关配合失效,使传动杆和行程开关的操作杆之间配合更加稳定,提高运行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包括有静触头机构和动触头机构,静触头机构包括载流部、与载流部相连接的第一感应部,第一感应部的端部设置有静接触片,所述动触头机构包括有触头支持、与触头支持相连接的动触头,动触头包括有第二感应部,第二感应部的端部设置有动接触片,所述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在闭合时所述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相互靠拢且呈平行状态。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在闭合时,静触头机构的第一感应部和动触头的第二感应部相互靠拢且呈平行状态,在电流分别经过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时,能够为提供动触头机构朝远离静触头机构方向运动趋势的电动斥力,在常态时受到通断组件(例如脱口机构)的作用,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之间仍然保持在正常的闭合状态,当脱扣时,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之间的电动斥力会驱使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之间快速分离,从而提高断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载流部呈V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感应部连接于载流部的一端并朝向载流部一端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载流部和第一感应部由同一扁平状金属型材弯折加工成型,所述载流部和第一感应部呈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感应部的一端和载流部的一端弯折连接,第一感应部的宽面对应第二感应部设置,第一感应部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有与静接触片配合连接的连接部。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载流部采用V字型设计,并使第一感应部朝向载流部一端的延伸方向设置,能够增大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之间的感应范围,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电动斥力;扁平状金属型材弯通过弯折加工分别形成载流部、第一感应部以及连接部,能够降低成本、方便加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第一感应部的宽面对应第二感应部设置,能够提高两者的感应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动斥力。
进一步地,用于拼接形成所述第二腔体的其中一个基壳包括有可供静触头机构嵌装定位的长槽以及邻近长槽设置的凹槽,所述长槽整体呈V字型,长槽的中部包括有与载流部嵌装定位配合的浅槽,长槽的一端包括有与浅槽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深槽,第一深槽与所述第一感应部嵌装定位配合,所述动触头机构设置在凹槽中,第一深槽的端部为敞开设置,所述连接部及静接触片从第一深槽的端部伸出,第一深槽的一侧形成有挡壁,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分别位于挡壁的两侧,所述第二感应部其对应第一感应部的一侧具有圆弧形凸部,挡壁对应第二感应部一侧设置有与圆弧形凸部形状适配的圆弧形凹部。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浅槽的设置使得在将扁平状的载流部嵌装在浅槽中时不会过多占用断路器侧向上的宽度,使断路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第一深槽的设置可与第一感应部嵌装定位配合,通过浅槽和第一深槽之间的阶梯状结构能够提高载流部和第一感应部的定位效果,使其不容易产生晃动。挡壁的设置能够在动、静触头机构闭合时起到对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之间进行阻隔的作用,避免出现电弧,提高断路器的安全性能,也能够使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能够靠的更近,从而提高产生的电动斥力,圆弧形凸部的设置能够在闭合时与圆弧形凹部相契合,进而进一步地提高第二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之间的感应范围,使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更加接近,从而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两者间的电动斥力。
进一步地,所述长槽的另一端包括有与浅槽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二深槽,所述载流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构成接线座的接线板,所述接线板固定在载流部朝向长槽设置的一侧宽面上,所述接线板其与载流部相连接的一端嵌装定位在所述第二深槽中。
进一步设置带来的优点是:第二深槽的设置可与接线板的一端嵌装定位配合,通过浅槽和第二深槽之间的阶梯状结构能够提高载流部和接线板的定位效果,使其不容易产生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路板和无线通信模块的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路板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路板的装配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腔体和插槽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基壳和第二基壳的装配图1;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基壳和第二基壳的装配图2;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静触头机构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静触头机构的装配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基壳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静触头机构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触头机构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程开关的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触头机构和行程开关的配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电能表外置断路器的实施例如图1-14所示:包括有壳体1,所述壳体1由多个基壳拼接构成,多个基壳之间相邻拼接形成有多个腔体,所述壳体1包括有两个凸部11,两个凸部11之前形成有
能够与导轨配合安装的安装槽12,通过所述安装槽12能够将断路器整体安装定位在导轨上,所述多个腔体中包括有三个相邻且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腔体21、第二腔体22和第三腔体23,当然其他示例中腔体的数量也可以更多,所述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中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通断组件,所述通断组件是指在短路、过载或漏电等意外情况时能够切断电路的组件,第三腔体23中设置有能够同时驱动第一、第二通断组件实现通断的驱动模块3,驱动模块3包括有电机31、减速齿轮组32,电机31通电时能够驱动减速齿轮组32转动,减速齿轮组32转动时能够驱动设置在壳体1外侧的手柄33进行摆动,进而能够控制断路器的分闸和合闸,所述第一、第二通断组件与手柄33相联动,能够实现断路器接线电路对应的多个相位同时通断,当然减速齿轮组32也可以直接与第一、第二通断组件相联动,也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所述第三腔体23中还设置有线路板4,所述线路板4上集成有与驱动模块配合连接的控制芯片,线路板4上还焊接固定有与控制芯片配合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5,其中一个凸部11处设置有用于容置无线通信模块5的插槽24,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是两个凸部11处均设置有插槽24,所述插槽24由两个基壳拼接构成,为了增大插槽24的容置空间也可以采用三个或更多基壳拼接构成,所述插槽24与第三腔体23相连通并与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相隔离,使插装在插槽24中的无线通信模块5和其他通断组件之间能够相互隔离,不容易产生干扰。
无线通信模块5可以是蓝牙模块,也可以是无线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模块5可建立和控制台(例如移动终端)之间的远程通信连接,控制芯片在接收到控制台的指令后能够驱动电机31转动,进而驱动断路器开闸或合闸。电机31的供电由线路板4提供,线路板4则可通过断路器的L相和N相分别取电。
所述线路板4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所述第一板体41设置在第一腔体21中,所述无线通信模块5焊接固定在第二板体42上并与第二板体42一同插装在所述插槽24中,所述线路板4包括有连接构件43,所述连接构件43能够将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连接在一起,所述将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连接在一起是指使第一板体41的集成电路和第二板体42上的集成电路之间构成电性连接,并且使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之间保持位置上的相对固定,所述连接构件43包括有基部431以及设置在基部431上的若干插针432,所述插针432具有两个电连接端,若干插针432可与基部431一同注塑成型,并保持使插针432的两个电连接端从基部431外侧伸出,所述插针432的两个电连接端呈垂直关系,所述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上设置有可供插针432两个电连接端分别插入连接的焊孔,基于焊孔内壁或焊孔四周的覆铜在焊接时能够形成插针432、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之间的电性连接。
所述多个基壳包括有用于拼接形成第二腔体22的第一基壳121和第二基壳122,所述第一基壳121一侧与凸部11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凹口1211,第二基壳122与凸部11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凹口1211配合连接的通孔1221,所述插槽24由凹口1211和通孔1221连接形成,通孔12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222,通孔1221另一端与第三腔体23相连通,凹口1211处设置有与第一插接部1222配合插接的第二插接部1212,所述第一插接部1222为形成于通孔1221一端的凸缘,第一基壳121于凹口1211处形成有与第一插接部1222配合插接的第二插接部1212,第二插接部1212为形成于凹口1211开口内缘处的嵌槽,第一插接部1222和第二插接部1212在插接配合时能够形成插槽24的四周内壁,并使其与断路器的其他相邻腔体隔开,减小电弧等对插槽24中容置的电子元件的干扰。
第三腔体23中设置有通断状态检测模块,所述通断状态检测模块包括有焊接固定在线路板4上的行程开关6,所述行程开关6包括有操作杆61,所述操作杆61包括有两个分别对应行程开关6的两个信号输出状态设置的摆动位置,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包括有动触头机构,动触头机构包括有与壳体1转动连接的触头支持71,所述触头支持71和行程开关6之间设置有传动杆72,用于分隔第二腔体22和第三腔体23的基壳(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基壳122)上开设有可供传动杆72活动穿设的第一弧形通槽1223,所述传动杆72的一端与触头支持71配合连接,传动杆72的另一端与所述操作杆61构成推动配合,所述传动杆72的另一端可推动操作杆61朝向其中一个摆动位置方向运动,所述操作杆61能够自行朝另一个摆动位置方向摆动复位,所述线路板4上设置有与传动杆72运动轨迹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通槽44,所述传动杆72的另一端活动穿设在第二弧形通槽44中,所述行程开关6设置在线路板4朝向动触头机构的一侧,采用这样设计传动杆72另一端不容易从操作杆61处脱出,使两者能够保持稳定的抵触配合关系。
所述第二通断组件还包括有与动触头机构配合通断的静触头机构,静触头机构包括载流部81、与载流部81相连接的第一感应部82,第一感应部82的端部设置有静接触片83,所述动触头机构还包括有与触头支持71相连接的动触头73,动触头73包括有第二感应部731,第二感应部731的端部设置有动接触片732,动接触片732用于与静接触片83配合接触导电,所述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在闭合时所述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相互靠拢且呈平行状态。
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可以采用笔直的长条形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笔直的长条形结构,所述平行状态可以是指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间完全呈平行状态,也开始是指近似呈平行状态。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之间的距离越接近且两者越趋向于平行状态时,两者的之间电流经过时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动斥力越大,电动斥力能够促使两个触头在脱扣时快速地朝相互远离方向运动。
所述载流部81呈V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感应部82连接于载流部81的一端并朝向载流部81一端的延伸方向设置,使载流部81其靠近第二感应部731的一端也能够相应地与第二感应部731构成感应配合,从而能够提高感应范围,进一步地提高产生的电动斥力,提高触头快速分离效果,所述载流部81和第一感应部82由同一扁平状金属型材弯折加工成型,制造方便,且成本较低,通过弯折加工,所述载流部81和第一感应部82呈相互垂直设置,即载流部81的宽面(扁平状结构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宽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窄面)所在的平面和第一感应部82的宽面所在的平面呈相互垂直设置,当然,所述的垂直设置也包含近似垂直设置的情况,第一感应部82的一端和载流部81的一端弯折连接,第一感应部82的宽面对应第二感应部731设置,第一感应部82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有与静接触片83配合连接的连接部8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84与静接触片83焊接电连,所述连接部84还与引弧片85焊接电连在一起,所述引弧片85是断路器灭弧组件的组成部件之一,将其与连接部84连接在一起,方便装配,也能够提高断路器的引弧效果。
用于拼接形成所述第二腔体22的其中一个基壳(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基壳122)包括有可供静触头机构嵌装定位的长槽123以及邻近长槽123设置的凹槽124,所述长槽123整体呈V字型,长槽123的中部包括有与载流部81嵌装定位配合的浅槽1231,长槽123的一端包括有与浅槽1231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深槽1232,第一深槽1232与所述第一感应部82嵌装定位配合,第一深槽1232的底内壁对应第一感应部82的窄面设置,所述动触头机构转动设置在凹槽124中,第一深槽1232的端部为敞开设置,所述连接部84及静接触片83从第一深槽1232的端部伸出,第一深槽1232的一侧形成有挡壁125,挡壁125能够对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进行分隔,防止电弧的产生,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分别位于挡壁125的两侧,所述第二感应部731其对应第一感应部82的一侧具有圆弧形凸部7311,挡壁125对应第二感应部731一侧设置有与圆弧形凸部7311形状适配的圆弧形凹部1251,使触头闭合时能够尽可能地使第一感应部82和第二感应部731更加靠近,并且提高两者的感应范围。
所述长槽123的另一端包括有与浅槽1231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二深槽1233,所述载流部81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构成接线座的接线板86,所述接线板86通过焊接或者铆接方式固定在载流部81朝向长槽123设置的一侧宽面上,恰好能够与第二深槽1233和浅槽1231之间的阶梯状结构相契合,所述接线板86固定在载流部81朝向长槽123设置的一侧宽面上,所述接线板86其与载流部81相连接的一端嵌装定位在所述第二深槽1233中。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具体实施例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包括有由多个基壳拼接形成的壳体,多个基壳之间相邻拼接形成有多个腔体,所述壳体包括有两个与导轨配合安装的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腔体中至少包括有三个相邻且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通断组件,第三腔体中设置有能够同时驱动第一、第二通断组件实现通断的驱动模块,所述第三腔体中还设置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集成有与驱动模块配合连接的控制芯片,线路板上还焊接固定有与控制芯片配合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至少其中一个凸部设置有用于容置无线通信模块的插槽,所述插槽由至少两个基壳拼接构成,所述插槽与第三腔体相连通并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置在第一腔体中,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设置在第二板体上并与第二板体一同插装在所述插槽中,所述线路板包括有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有基部以及设置在基部上的若干插针,所述插针具有两个电连接端,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可供插针两个电连接端分别插入连接的焊孔,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可通过连接构件的若干插针构成两者的电性连接并同时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基壳包括有用于拼接形成第二腔体的第一基壳和第二基壳,所述第一基壳一侧与凸部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凹口,第二基壳与凸部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凹口配合连接的通孔,所述插槽由凹口和通孔连接形成,通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部,通孔另一端与第三腔体相连通,凹口处设置有与第一插接部配合插接的第二插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第三腔体中设置有通断状态检测模块,所述通断状态检测模块包括有焊接固定在线路板上的行程开关,所述行程开关包括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包括有两个分别对应行程开关的两个信号输出状态设置的摆动位置,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包括有动触头机构,动触头机构包括有与壳体转动连接的触头支持,所述触头支持和行程开关之间设置有传动杆,用于分隔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的基壳上开设有可供传动杆活动穿设的第一弧形通槽,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触头支持配合连接,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操作杆构成推动配合,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可推动操作杆朝向其中一个摆动位置方向运动,所述操作杆能够自行朝另一个摆动位置方向摆动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与传动杆运动轨迹相适配的第二弧形通槽,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活动穿设在第二弧形通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开关设置在线路板朝向动触头机构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断组件包括有静触头机构和动触头机构,静触头机构包括载流部、与载流部相连接的第一感应部,第一感应部的端部设置有静接触片,所述动触头机构包括有触头支持、与触头支持相连接的动触头,动触头包括有第二感应部,第二感应部的端部设置有动接触片,所述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在闭合时所述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相互靠拢且呈平行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部呈V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感应部连接于载流部的一端并朝向载流部一端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载流部和第一感应部由同一扁平状金属型材弯折加工成型,所述载流部和第一感应部呈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感应部的一端和载流部的一端弯折连接,第一感应部的宽面对应第二感应部设置,第一感应部的另一端弯折形成有与静接触片配合连接的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拼接形成所述第二腔体的其中一个基壳包括有可供静触头机构嵌装定位的长槽以及邻近长槽设置的凹槽,所述长槽整体呈V字型,长槽的中部包括有与载流部嵌装定位配合的浅槽,长槽的一端包括有与浅槽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一深槽,第一深槽与所述第一感应部嵌装定位配合,所述动触头机构设置在凹槽中,第一深槽的端部为敞开设置,所述连接部及静接触片从第一深槽的端部伸出,第一深槽的一侧形成有挡壁,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分别位于挡壁的两侧,所述第二感应部其对应第一感应部的一侧具有圆弧形凸部,挡壁对应第二感应部一侧设置有与圆弧形凸部形状适配的圆弧形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槽的另一端包括有与浅槽呈阶梯状分布的第二深槽,所述载流部的另一端连接有接线板,所述接线板固定在载流部朝向长槽设置的一侧宽面上,所述接线板其与载流部相连接的一端嵌装定位在所述第二深槽中。
CN202021320925.1U 2020-07-07 2020-07-07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Active CN212485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0925.1U CN212485234U (zh) 2020-07-07 2020-07-07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0925.1U CN212485234U (zh) 2020-07-07 2020-07-07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85234U true CN212485234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56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0925.1U Active CN212485234U (zh) 2020-07-07 2020-07-07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852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3604A (zh) * 2021-11-04 2022-02-08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紧凑型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3604A (zh) * 2021-11-04 2022-02-08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紧凑型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CN114023604B (zh) * 2021-11-04 2024-06-04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紧凑型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0960B2 (en) Extension cor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2485234U (zh)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CN114023604B (zh) 紧凑型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CN111900041A (zh) 电能表外置断路器
CN108155069B (zh) 重合闸小型断路器
CN109524856A (zh) 一种防触电式安全插座
CN212695091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209071745U (zh) 一种防触电式安全插座
CN216389233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8939562U (zh) 断路器
CN218385083U (zh) 一种断路器
CN216957938U (zh) 电磁脱扣机构及断路器
CN212032955U (zh) 一种应用于磁保持继电器的驱动机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CN209766335U (zh) 一种接地故障断路器
CN212783331U (zh)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CN217690866U (zh) 一种开关
CN212342555U (zh) 断路器线路板的安装结构
CN114639566B (zh) 开关
CN217061875U (zh) 开关
CN215220637U (zh) 带重合闸功能的小型智能断路器
CN216902744U (zh) 一种操作机构及断路器
CN218939513U (zh) 一种翘板开关
CN217691017U (zh) 一种智能重合闸小型断路器
CN212517097U (zh) 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CN217788811U (zh) 一种接线件与接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