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4494B -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4494B
CN116454494B CN202310718905.1A CN202310718905A CN116454494B CN 116454494 B CN116454494 B CN 116454494B CN 202310718905 A CN202310718905 A CN 202310718905A CN 116454494 B CN116454494 B CN 116454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lectrolyte
liquid injection
sub
injection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189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54494A (zh
Inventor
李茂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1890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44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4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4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54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4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73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 H01M50/682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accommodated in battery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lling, Topping-Up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该下塑胶包括本体及导流组件,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注液子通孔,第一注液子通孔用于通过电解液;以及,导流组件设置于本体的一侧,导流组件包括导流件,导流件与第一注液子通孔沿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导流件为锥形状结构,且导流件具有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的顶端、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底面以及连接于顶端和底面之间的锥面,锥面上设置有由顶端向底面延伸的导流通道。该下塑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电解液冲击电芯,避免电芯因注液受到损伤,还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池包括顶盖组件、电芯及壳体,其中,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及下塑胶,顶盖上设置有注液子通孔,以供电解液注入至壳体内,且为了保证注液效果,下塑胶上也设置有注液子通孔,两个注液通子孔连通,以形成注液通孔。
然而,电解液在注入时,电解液通过两个注液子通孔后直接被注入至电芯处,且电解液在注入时会被加压,加压后的电解液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冲击电芯上的极耳或电芯的正、负极片及隔膜,导致极耳或者隔膜损坏,或者冲掉正、负极片表面的活性物质,导致电芯受损,进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电解液冲击电芯,避免电芯因注液受到损伤,还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下塑胶,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注液子通孔,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用于通过电解液;以及
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所述导流件为锥形状结构,且所述导流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顶端、远离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底面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和所述底面之间的锥面,所述导流件的锥面设置有由所述顶端向所述底面延伸的导流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组件设置于本体的一侧,导流组件中的导流件与第一注液子通孔沿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导流件为锥形状结构,以在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可先注入至导流件的顶端(即导流件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一端),然后,可沿着导流件的锥面流向电芯,有效缓解了电解液的冲击力,降低了电芯被电解液冲击损坏的概率,且电解液沿着导流件的锥面流向电芯时,还可沿着锥面流向导流件的四周,最后再落入至电芯上,使得电芯的多个位置处能够同时被注入电解液,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导流件的锥面上设置有导流通道,且导流通道从导流件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的顶端向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底面延伸,一方面,使得注入至导流件的顶端的电解液还可沿着导流通道流向电芯,增加了电解液的流动路径,可使得较多的电解液能够同时流向电芯,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另一方面,电解液沿着导流通道流动至导流通道的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一端时,还能够从导流通道向远离导流件的方向抛出,以使得电解液能够注入至与第一注液子通孔距离较远的电芯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芯的更多个位置处能够同时被注入电解液,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且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绕所述导流件的中心轴线螺旋设置于所述导流件的锥面上。
由此,可使得导流通道能够具有较长的长度,使得注入至导流件的顶端的电解液能够沿导流通道流动有较长的路径,进一步缓冲了电解液的冲击力,防止了电解液因冲击力较大而对电芯造成损伤。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沿由所述顶端指向所述底面的螺旋方向依次连通的螺旋段及相切段,所述相切段与所述螺旋段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相切段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螺旋段的一端位于所述底面。
通过相切段中的侧壁远离螺旋段的一端位于底面,即导流通道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一端能够与底面相切,可使得电解液从导流通道抛出时,能够抛向与第一注液子通孔距离较远的电芯的位置处,进一步扩大了电解液能够同时注入电芯的区域,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且均匀性更好。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位于所述底面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内。
由此,电解液可沿着导流件的锥面流向电芯的更大的区域内,使得电解液能够同时落入至电芯的更多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且均匀性更好。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通道绕所述导流件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螺旋分布于所述导流件的锥面。
由此,可使得电解液能够通过多个导流通道较为均匀的向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四周抛出,使得环绕第一注液子通孔的电芯区域能够较为均匀地被注入电解液,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更好的均匀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为导流凹槽或者导流凸筋。
由此,导流凹槽和导流凸筋的结构均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所述导流件靠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一端为顶端,所述顶端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内。
通过导流件的顶端在本体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注液子通孔内,可使得电解液在流过第一注液子通孔后可直接落在导流件的顶端,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从导流件的顶端向四周流向锥面的各部分,使得电解液能够同时流入至电芯的位于导流件的四周的各个位置处,进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以及浸润的均匀性更好。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偏离本体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处;
所述顶端在所述本体上的投影与所述本体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本体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
由此,可使得顶端相对于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几何中心更靠近本体的几何中心,使得电解液在从导流件流向电芯时,能够流入至电芯的靠近本体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还能够同时浸润到电芯的较为中心的位置处,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浸润的均匀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多个连接件,多个所述连接件绕所述导流件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锥面和所述底面的接壤处连接。
由此,可使得导流件与本体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同时,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能够具有间隔,降低了因设置连接件对电解液流向电芯的不同位置的妨碍作用,使得电解液依然能够流向导流件的四周。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具有远离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尾端,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导流件的靠近所述尾端的部分连接,或者与所述尾端连接。
由此,使得连接件还能够对流至导流通道的尾端的电解液进行分流,以使得多道电解液能够抛向电芯的不同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能够流入至电芯的更多位置处,进一步扩大了电解液能够同时浸润的电芯的区域,进而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浸润的均匀性更好。
在第一方面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具有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延伸的分流凸棱,所述分流凸棱设置于所述连接柱朝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上。
由此,可使得连接柱朝向导流通道的一侧能够形成为大致的流线型结构,使得流动至导流通道的尾端的电解液能够较为顺畅的在连接件处进行分流,降低了因电解液流动至连接件上而导致电解液飞溅至其它位置(如电池内的极耳)处的概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储能装置,包括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第二注液子通孔;
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所述下塑胶设置于所述顶盖的一侧,且所述导流组件位于所述下塑胶的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与所述第二注液子通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注液子通孔与第一注液子通孔连通,可使得电解液能够依次通过第二注液子通孔和第一注液子通孔顺利注入至设置有该顶盖组件的电池内部,方便了电解液的注入。
其中,储能装置中的顶盖组件的下塑胶为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所述的下塑胶,可使得储能装置,如组装有该顶盖组件的电池在注入电解液时,能够有效缓冲电解液对电芯的冲击,并能够使得电解液能够同时对电芯的多个位置进行注液,提高了电池的注液时的浸润效率,以及浸润的均匀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用电设备中的储能装置为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种的储能装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具有上述第二方面中的储能装置的技术效果。而第二方面储能装置中的下塑胶为上述的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的下塑胶,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下塑胶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下塑胶的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本申请中,导流组件设置于本体的一侧,导流组件中的导流件与第一注液子通孔沿第一注液子通孔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导流件为锥形状结构,以在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可先注入至导流件的顶端(即导流件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一端),然后,可沿着导流件的锥面流向电芯,有效缓解了电解液的冲击力,降低了电芯被电解液冲击损坏的概率,且电解液沿着导流件的锥面流向电芯时,还可沿着锥面流向导流件的四周,最后再落入至电芯上,使得电芯的多个位置处能够同时被注入电解液,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导流件的锥面上设置有导流通道,且导流通道从导流件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的顶端向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的底面延伸,一方面,使得注入至导流件的顶端的电解液还可沿着导流通道流向电芯,增加了电解液的流动路径,可使得较多的电解液能够同时流向电芯,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另一方面,电解液沿着导流通道流动至导流通道的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的一端时,还能够从导流通道向远离导流件的方向抛出,以使得电解液能够注入至与第一注液子通孔距离较远的电芯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芯的更多个位置处能够同时被注入电解液,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且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塑胶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塑胶的半剖图;
图3是图2中的第一种A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流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导流组件翻转一定角度后的立体图;
图6是图2中的第二种A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顶盖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1-第一注液子通孔;2-导流组件;21-导流件;21a-底面;21b-顶端;211-导流通道;2111-尾端;22-连接件;221-分流凸棱;
100-储能装置;110-顶盖组件;10-下塑胶;20-顶盖;201-第二注液子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电解液冲击电芯,避免电芯因注液受到损伤,还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塑胶,如图1-图5所示,包括本体1及导流组件2。其中,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注液子通孔11,第一注液子通孔11用于通过电解液;以及,导流组件2设置于本体1的一侧,导流组件2包括导流件21,导流件21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沿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导流件21为锥形状结构,且导流件21具有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顶端21b、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底面21a以及连接于顶端21b和底面21a之间的锥面,导流件21的锥面设置有导流通道211,导流通道211从导流件21的顶端21b向底面21a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注液子通孔11,用于电解液的通过,以在设置有该下塑胶10的电池,往电池内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可通过第一注液子通孔11注入至电池的壳体内。
但是,电解液在注入时,通常会被加压,而加压后的电解液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冲击到电池内的电芯上的极耳、电芯的正、负极片及隔膜,易将极耳或者隔膜冲击坏,或者冲掉正、负极片表面的活性物质,导致电芯受损,从而对电池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基于此,下塑胶10还包括导流组件2,导流组件2设置于本体1的一侧,导流组件2中的导流件21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沿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导流件21为锥形状结构,导流件21具有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顶端21b、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底面21a以及连接于顶端21b和底面21a之间的锥面,即沿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方向,导流件21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以在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可先注入至导流件21的顶端21b,然后,可沿着导流件21的锥面流向电芯,有效缓解了电解液的冲击力,降低了电芯被电解液冲击损坏的概率,且电解液沿着导流件21的锥面流向电芯时,还可沿着锥面流向导流件21的四周,最后再落入至电芯上,使得电芯的多个位置处能够同时被注入电解液,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
导流件21的锥面上设置有导流通道211,且导流通道211从导流件21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顶端21b向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底面21a延伸,一方面,使得注入至导流件21的顶端21b的电解液还可沿着导流通道211流向电芯,增加了电解液的流动路径,可使得较多的电解液能够同时流向电芯,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另一方面,电解液沿着导流通道211流动至导流通道211的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时,还能够从导流通道211向远离导流件21的方向抛出,以使得电解液能够注入至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距离较远的电芯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芯的更多个位置处能够同时被注入电解液,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且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上述的锥形状结构是指,大致为锥状的结构,可以是锥体,如圆锥体、棱锥体等,也可以是锥台,如圆锥台、棱锥台等,只要是沿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结构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上述的导流通道211设置于导流件21的锥面上可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流通道211沿锥形结构的导流件21的母线设置,可使得导流通道211的长度能够较短,从而能够使得流动至导流通道211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时仍然具有较大的速度,进而能够使得电解液也能够抛向距第一注液子通孔11更远的电芯的位置处,使得电解液能够浸润电芯更多的区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导流通道211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螺旋设置于导流件21的锥面上。
由此,可使得导流通道211能够具有较长的长度,使得注入至导流件21的顶端21b的电解液能够沿导流通道211流动有较长的路径,进一步缓冲了电解液的冲击力,防止了电解液因冲击力较大而对电芯造成损伤。
其中,导流通道211螺旋设置于导流件21的锥面上,可以是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螺旋一圈,或者是两圈,再或者更多圈,在此并不做限定。
以下以导流通道211螺旋设置于导流件21的锥面上为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通道211包括沿由顶端21b指向底面21a的螺旋方向依次连通的螺旋段及相切段,相切段与螺旋段平滑过渡连接,相切段具有朝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侧壁,侧壁远离螺旋段的一端位于底面21a。
通过相切段的侧壁远离螺旋段的一端位于底面21a,使得导流通道211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能够与底面21a相切,以在导流通道211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形成一抛液面,使得具有一定速度的电解液从导流通道211抛出时,能够抛向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距离较远的电芯的位置处,进一步扩大了电解液能够同时注入电芯的区域,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且均匀性更好。
其中,导流件21上的底面21a可以是平面,以使得导流通道211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与底面21a的相切易于加工实现;也可以是弧面,在此并不做限定。
另外,侧壁远离螺旋段的一端位于底面21a上,还可以是,侧壁远离螺旋段的一端与底面21a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如,侧壁远离螺旋段的一端所在平面与底面21a之间的夹角为0°-30°,同样能够使得电解液能够抛向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距离较远的电芯的位置处。
可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沿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第一注液子通孔11位于底面21a在本体1上的投影内。
由此,电解液可沿着导流件21的锥面流向电芯的更大的区域内,使得电解液能够同时落入至电芯的更多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且均匀性更好。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第一注液子通孔11位于底面21a在本体1上的投影内,可以是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边缘与底面21a在本体1上的投影的边缘相重合,也可以是,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边缘完全位于底面21a在本体1上的投影内,在此并不做限定。也即是说,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横截面面积先于或者等于底面21a在本体1上的投影面积。
上述的导流通道2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更多个,在此并不做限定。
且,当导流通道21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更多个时,两个或者更多个导流通道211环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间隔分布与导流件21的锥面上,由此,可使得电解液可通过多条导流通道211流向电芯的不同位置处,进一步扩大了电解液能够同时落入电芯的区域,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导流通道211为多个,多个导流通道211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螺旋分布于导流件21的锥面。
由此,可使得电解液能够通过多个导流通道211较为均匀的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四周抛出,使得环绕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电芯区域能够较为均匀地注入电解液,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更好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当导流通道211的数量为三条时,三条导流通道211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相邻之间的夹角为120°,三条导流通道211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相邻之间的夹角为120°,且三条导流通道211的螺旋圈数相同,以使,三条导流通道211环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的螺旋分布于导流件21的锥面上。
三条导流通道211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还可分别与导流件21的锥面相切,或者贯穿导流件21的顶端21b(即导流件21的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以使的注入到导流件21的顶端21b的电解液能够较为顺畅的流入至导流通道211上。
另外,三条导流通道211的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还可分别与导流件21的底面21a相切,以使沿导流通道211流动的电解液能够抛出的距离能够较远,浸润电芯的更多的区域。
上述的导流通道211可具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通道211可为导流凹槽,使得较多的电解液能够位于导流凹槽中,且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导流凹槽螺旋流动;也可以是,导流通道211为导流凸筋,使得电解液还可以沿着导流凸筋的侧壁以及导流凸筋背离锥面的上表面流向电芯,以上导流通道211的实现方式均增加了导流件21上能够允许电解液流动的路径,使得较多的电解液能够通过导流件21流向电线,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的浸润效率,且导流凹槽和导流凸筋的结构均较为简单,易于实现。当然,导流通道211还可以是其它的实现方式,在此并不做限定。
其中,导流凹槽与导流件21可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铣削等工艺在导流件21的锥面上加工制作而成,在此并不做限定。同样的,导流凸筋与导流件21也可一体成型,或者,导流凸筋和导流件21分别单独进行加工,然后再通过胶水粘接或者卡勾卡槽进行卡接等进行连接,在此也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沿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导流件21靠近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为顶端21b,顶端21b在本体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注液子通孔11内。
由此,通过导流件21的顶端21b在本体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注液子通孔11内,可使得电解液在流过第一注液子通孔11后可直接落在导流件21的顶端21b,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从导流件21的顶端21b向四周流向锥面的各部分,使得电解液能够同时流入至电芯的位于导流件21的四周的各个位置处,进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以及浸润的均匀性更好。
其中,导流件21的顶端21b可以是结构较为尖锐的顶端21b,也可以是,具有平面的顶端21b,还可以是,就有凸弧面的顶端21b,在此并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注液子通孔11设置于本体1的偏离本体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处;沿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顶端21b与本体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几何中心与本体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
由此,可使得顶端21b相对于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几何中心更靠近本体1的几何中心,使得电解液在从导流件21流向电芯时,能够流入至电芯的靠近本体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还能够同时浸润到电芯的较为中心的位置处,进一步提高了电解液浸润的均匀性。
其中,第一注液子通孔11设置于本体1的偏离其几何中心的位置处,示例性的,当下塑胶10为圆形的板状结构时,圆形的下塑胶10的几何中心即为圆心,此时,第一注液子通孔11可设置于偏离圆心的任一位置处,以在下塑胶10的几何中心处设置极柱时,可有效避免极柱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产生干涉;当下塑胶10为长方形的板状结构时,第一注液子通孔11可设置于下塑胶10的偏离其长度上的对称线的位置处,以在下塑胶10的几何中心处设置防爆阀等结构时,可有效避免防爆阀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产生干涉,此时,第一注液子通孔11还可设置于下塑胶10的宽度上的对称线上,以使得电解液通过第一注液子通孔11注入电芯时,能够先流向电芯的较为靠近中心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组件2还包括多个连接件22,多个连接件22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且连接件22的一端与本体1连接,另一端与锥面与底面21a的接壤处连接,即连接件的另一端与锥面靠近底面的四周边缘连接。
由此,可使得导流件21与本体1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同时,相邻两个连接件22之间能够具有间隔,降低了因设置连接件22对电解液流向电芯的不同位置的妨碍作用,使得电解液依然能够流向导流件21的四周。
并且,连接件22的另一端与锥面与底面21a的接壤处连接,即连接件22的另一端与导流件21的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的边缘连接,可使得相邻两个连接件22之间的间隔能够更大,进一步减小了连接件22对电解液从导流件21流向电芯的不同位置的妨碍作用。
连接件2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在此并不做限定。如,当连接件22的数量为三个时,三个连接件22可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且与导流件21的外周边缘连接。另外,三个连接件22还可绕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设置且与导流件21的外周边缘连接,以使得从导流件21流向电芯的电解液能较为均匀的流向到导流件21的四周,使得电解液的浸润具有较好的均匀性以及较高的效率。
其中,连接件22与本体1的连接,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粘接连接,还可以是,螺纹连接,在此并不做限定。同样的,连接件22与导流件21的连接,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粘接,还可以是卡接或者螺接,在此也不做限定。
另外,连接件22的另一端与导流件21的外周边缘连接,可以与导流件21的外周边缘的任一位置连接,在一种可能的连接方式中,连接件22的另一端可与导流件21的未设置有导流通道211的位置处连接,以避免连接件22对流动在导流通道211上的电解液造成影响。
在另一种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通道211具有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尾端2111,连接件22的另一端与导流件21的靠近尾端2111的部分连接,或者与尾端2111连接。
由此,通过连接件22的另一端与导流件21的靠近尾端2111的部分连接,或者与尾端2111连接,可使得连接件22还能够对流至导流通道211的尾端2111的电解液进行分流,以使得多道电解液能够抛向电芯的不同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能够流入至电芯的更多位置处,进一步扩大了电解液能够同时浸润的电芯的区域,进而使得电解液的浸润效率更高,浸润的均匀性更好。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当导流通道211的远离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与导流件21的底面21a相切时,导流通道211的尾端2111即为导流通道211与底面21a相切的一端,可使得由连接件22分流的电解液能够抛向电芯的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距离的较远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使得电解液的浸润能够较高的效率。
上述的连接件22可以是连接柱、连接块、连接板、连接架等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当连接件22为连接柱时,连接柱具有沿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延伸的分流凸棱221,分流凸棱221设置于连接柱朝向导流通道211的一侧上。
由此,可使得连接柱朝向导流通道211的一侧能够形成为大致的流线型结构,使得流动至导流通道211的尾端2111的电解液能够较为顺畅的在连接件22处进行分流,降低了因电解液流动至连接件22上而导致电解液飞溅至其它位置(如电池内的极耳)处的概率。
其中,连接柱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椭圆形、梭形中的至少一种,即连接柱可以是三棱柱、椭圆柱、梭形柱中的至少一种,均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实现,当然,连接柱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在此并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当连接柱为三棱柱时,连接柱的棱边可朝向导流通道211设置,以使得电解液流动至尾端2111时,能够顺畅的被连接柱的棱边分割为两道电解液抛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顶盖组件,如图7所示,包括顶盖20以及实施例一中任一种的下塑胶10。其中,顶盖20上设置有第二注液子通孔201;下塑胶10设置于顶盖20的一侧,且导流组件2位于下塑胶10的远离顶盖20的一侧,第二注液子通孔201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注液子通孔201与第一注液子通孔11连通,可使得电解液能够依次通过第二注液子通孔201和第一注液子通孔11顺利注入至设置有该顶盖组件110的电池内部,方便了电解液的注入。
其中,该顶盖组件110中的下塑胶10为上述实施例一中任一种所述的下塑胶10,可使得组装有该顶盖组件110的电池在注入电解液时,能够有效缓冲电解液对电芯的冲击,并能够使得电解液能够同时对电芯的多个位置进行注液,提高了电池的注液时的浸润效率,以及浸润的均匀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100,如图8所示,包括实施例二中所述的顶盖组件110。
在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中的顶盖组件110为上述实施例二中所述的顶盖组件11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顶盖组件110具有上述实施例二中的顶盖组件110的技术效果,由于实施例二已对顶盖组件11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进行赘述。且实施例二的顶盖组件110中的下塑胶10为上述的实施例一中的任一种的下塑胶1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下塑胶10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的下塑胶10的技术效果,由于实施例一已对下塑胶1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其中,储能装置100可以是单体电池、电池包、电池模组等中的任一种,在此并不做限定。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实施例三中所述的储能装置100。
在本实施例中,用电设备中的储能装置100为上述实施例三中任一种的储能装置10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100具有上述实施例三中的储能装置100的技术效果,由于实施例三已对储能装置10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进行赘述。且实施例三的储能装置100中的顶盖组件110为上述实施二中所述的顶盖组件11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顶盖组件110具有上述实施例二的顶盖组件110的技术效果,由于上述实施例二已经对顶盖组件11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在此不再进行赘述。而实施例二顶盖组件110中的下塑胶10为上述的实施例一中的任一种的下塑胶1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下塑胶10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的下塑胶10的技术效果,由于实施例一已对下塑胶1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其中,用电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中的任一种,在此并不做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下塑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注液子通孔(11),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用于通过电解液;以及
导流组件(2),所述导流组件(2)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一侧,所述导流组件(2)包括导流件(21),所述导流件(21)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间隔相对设置,所述导流件(21)为锥形状结构,且所述导流件(21)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顶端(21b)、远离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底面(21a)以及连接于所述顶端(21b)和所述底面(21a)之间的锥面,所述锥面上设置有由所述顶端(21b)向所述底面(21a)延伸的导流通道(211);
所述导流通道(211)绕所述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螺旋设置于所述导流件(21)的锥面上;
所述导流通道(211)包括沿由所述顶端(21b)指向所述底面(21a)的螺旋方向依次连通的螺旋段及相切段,所述相切段与所述螺旋段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相切段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螺旋段的一端位于所述底面(21a);
所述导流组件(2)还包括多个连接件(22),多个所述连接件(22)绕所述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且所述连接件(22)的一端与所述本体(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锥面和所述底面(21a)的接壤处连接;
所述导流通道(211)具有远离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尾端(2111),所述连接件(22)的另一端与所述导流件(21)的靠近所述尾端(2111)的部分连接,或者与所述尾端(2111)连接;
所述连接件(22)为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具有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延伸的分流凸棱(221),所述分流凸棱(221)设置于所述连接柱朝向所述导流通道(211)的一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位于所述底面(21a)在所述本体(1)上的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211)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通道(211)绕所述导流件(21)的中心轴线均匀间隔螺旋分布于所述导流件(21)的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211)为导流凹槽或者导流凸筋。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轴向,所述导流件(21)靠近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一端为顶端(21b),所述顶端(21b)在所述本体(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偏离本体(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处;
所述顶端(21b)在所述本体(1)上的投影与所述本体(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本体(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
7.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组件(110),所述顶盖组件(110)包括:
顶盖(20),所述顶盖(20)上设置有第二注液子通孔(201);
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10),所述下塑胶(10)设置于所述顶盖(20)的一侧,且所述导流组件(2)位于所述下塑胶(10)的远离所述顶盖(20)的一侧,所述第一注液子通孔(11)与所述第二注液子通孔(201)连通。
8.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装置(100)。
CN202310718905.1A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4544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8905.1A CN116454494B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8905.1A CN116454494B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4494A CN116454494A (zh) 2023-07-18
CN116454494B true CN116454494B (zh) 2023-09-01

Family

ID=87132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18905.1A Active CN116454494B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449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7101A (ja) * 2007-11-05 2009-05-2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
CN203377331U (zh) * 2013-07-29 2014-01-01 宁波慧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分流板的蓄电池
CN209238191U (zh) * 2018-12-19 2019-08-13 西安索泰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连续流离心机的导流系统
CN213601921U (zh) * 2020-10-21 2021-07-02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14023987A (zh) * 2021-10-29 2022-02-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旋转套装锥面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元组
CN114725593A (zh) * 2022-04-06 2022-07-08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注液导流结构的电池盖
CN114976204A (zh) * 2022-04-29 2022-08-30 四川英能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注液的锂电池外壳
CN218300201U (zh) * 2022-08-30 2023-01-1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池保持架及电池
CN218472103U (zh) * 2022-08-23 2023-02-10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免防护片蓄电池用的电池盖及蓄电池
CN116130876A (zh) * 2023-02-22 2023-05-16 济宁海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防爆圆柱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7101A (ja) * 2007-11-05 2009-05-2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セルおよび燃料電池
CN203377331U (zh) * 2013-07-29 2014-01-01 宁波慧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分流板的蓄电池
CN209238191U (zh) * 2018-12-19 2019-08-13 西安索泰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连续流离心机的导流系统
CN213601921U (zh) * 2020-10-21 2021-07-02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14023987A (zh) * 2021-10-29 2022-02-08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旋转套装锥面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元组
CN114725593A (zh) * 2022-04-06 2022-07-08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注液导流结构的电池盖
CN114976204A (zh) * 2022-04-29 2022-08-30 四川英能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注液的锂电池外壳
CN218472103U (zh) * 2022-08-23 2023-02-10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免防护片蓄电池用的电池盖及蓄电池
CN218300201U (zh) * 2022-08-30 2023-01-1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池保持架及电池
CN116130876A (zh) * 2023-02-22 2023-05-16 济宁海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防爆圆柱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4494A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27289B1 (ko) 배터리
KR101310734B1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KR20180034959A (ko) 냉각 유로가 개선된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위한 프레임 어셈블리
CN216354469U (zh)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5266605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US20230395957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apparatus
CN116454494B (zh) 一种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KR101671414B1 (ko) 특정한 형태의 노즐을 포함하는 전해액 주액 장치 및 이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된 전지셀
CN216085074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KR20180035174A (ko) 프레임의 구조가 개선된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위한 프레임 어셈블리
EP3907782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5347283A (zh) 电池和电池组
WO2024088219A1 (zh) 极耳连接结构与连接方法、电池、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CN116487782B (zh) 下塑胶结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JP2023527512A (ja) エンドキャップアセンブリ、電池セル、電池及び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と機器
EP2757613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CN217086831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KR20170067362A (ko) 전극 합제 유량 제어 심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극 합제 코팅용 슬롯 다이
CN215377525U (zh) 一种二次电池盖板组件
CN220984597U (zh)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5693050A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892278U (zh) 端盖组件及其电池
CN116454566B (zh) 一种绝缘板、端盖组件、电池及储能装置
CN218586303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0569783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