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20278A - 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20278A
CN116420278A CN202180074922.5A CN202180074922A CN116420278A CN 116420278 A CN116420278 A CN 116420278A CN 202180074922 A CN202180074922 A CN 202180074922A CN 116420278 A CN116420278 A CN 1164202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ower supply
disposed
folded di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49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雅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20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02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1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 H01Q9/26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antenna, e.g. centre-fed d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or elements,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操作装置(100)具有彼此朝向相反侧的第1表面(110)及第2表面(120)。触摸面板(220)配置于第1表面(110)侧。电源基板(440)配置于第2表面(120)侧,并且连接至电源配线。控制基板(500)配置于触摸面板(220)与电源基板(440)之间,并且沿着第1表面(110)和第2表面(120)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展开。触摸面板(220)接受操作。电源基板(440)根据触摸面板(220)所接受的操作而执行从电源经由电源配线对负载的供电。在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配置有能够使用于无线通信的折叠偶极天线。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操作技术,涉及一种接受操作的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背景技术
操作装置配置于电源与负载之间,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控制从电源对照明负载的供电。为了能够通过该操作装置进行无线通信,会在操作装置配备天线、发送电路、接收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1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操作装置作为配线器具而埋入在建筑物的墙面等建造表面设置的埋入孔的情况下,会谋求操作装置的小型化。为了使操作装置小型化,对于天线会使用易于小型化的单极化天线(倒F型天线)。然而,若接地元件没有半波长以上的大小,则在电源配线也会产生高频电流分布。若进行具备此种倒F型天线的操作装置的施工,则高频电流甚至会流散辐射至电源电路前方的电源配线。基于此原因,来自天线的辐射电场会与来自电源配线的辐射电场合成,而导致天线的指向性成为变形的形状。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操作装置小型化也能够使天线的指向性趋近于全向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某一方式的操作装置是具有彼此朝向相反侧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操作装置,该操作装置具备:操作部,其配置于第1表面侧;电源部,其配置于第2表面侧,并且连接至电源配线;以及控制基板,其配置于操作部与电源部之间,并且沿着第1表面和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展开。操作部接受操作,电源部根据操作部所接受的操作而执行从电源经由电源配线对负载的供电,在控制基板的一个表面配置有能够使用于无线通信的折叠偶极天线。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配线器具。该配线器具被固定于设置面,该配线器具具备:操作部,其接受用户的操作;用于第1频带的第1天线,其构成折叠偶极天线;以及用于高于第1频带的第2频带的第2天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将操作装置小型化,也能够使天线的指向性趋近于全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配线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操作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操作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c)是示出作为比较对象的控制基板的结构和倒F型天线所形成的指向性的图。
图5的(a)~(c)是示出图3的控制基板的结构和折叠偶极天线所形成的指向性的图。
图6是示出图3的控制基板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7的(a)~(b)是示出图6的折叠偶极天线所形成的指向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具体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前,先说明本实施例的概要。实施例有关于包括控制负载的二线式操作装置的配线系统。负载的一例为照明负载,用户通过对操作装置的操作部进行操作,来切换照明负载的点亮及熄灭、或控制照明负载的调光。为了通过一并控制多个照明负载以展现照明情境,操作装置需要与其它操作装置联动。为了实现多个操作装置间的联动,在各操作装置配备了无线通信功能。并且,若操作装置配备了无线通信功能,则操作装置还能够经由GW(GateWay:网关)装置而连接因特网,以进行远程操作、或获得其它服务的提供。
如上所述,在为了使操作装置小型化而在操作装置使用倒F型天线的情况下,来自天线的辐射电场会与来自电源配线的辐射电场合成,导致天线的指向性成为变形的形状。若天线的指向性成为变形的形状,则会出现能够无线通信的距离变短的方向。在要形成多个操作装置间的网络的情况下,天线的指向性以接近全向性为佳。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具备用于无线通信的折叠偶极天线。关于折叠偶极天线,由于会将高频电流封闭在环内,因此会减轻电源配线对指向性的影响。在下面的说明中,“平行”、“垂直”并非仅指完全的平行、垂直,也包含在误差范围内偏离平行、垂直的情况。另外,“大致”的意思是在大约的范围内相同。
图1示出配线系统1000的结构。配线系统1000包含统称为电力线10的第1电力线10a、第2电力线10b、统称为电源配线20的第1电源配线20a、第2电源配线20b、第3电源配线20c、统称为照明负载30的第1照明负载30a、第2照明负载30b、终端装置50、以及统称为操作装置100的第1操作装置100a、第2操作装置100b。在此,照明负载30与操作装置100的组合的数量设为“2”,但并不限定于此。终端装置50的数量设为“1”,但并不限定于此。
电力线10连接至例如单相100[V]、50[Hz]或60[Hz]的交流电源(未图示),以传送交流电力。交流电源可以是电力公司等电力业者提供的商用电源,但也可以是太阳能发电设备等自用发电设备。第1电力线10a与操作装置100通过第1电源配线20a而被连接,操作装置100与照明负载30通过第2电源配线20b而被连接,照明负载30与第2电力线10b通过第3电源配线20c而被连接。也就是说,操作装置100与照明负载30进行1对1连接,并且这些组合通过第1电源配线20a至第3电源配线20c而与电力线10进行中继配线。在此,第1操作装置100a与第1照明负载30a的组合、以及第2操作装置100b与第2照明负载30b的组合针对电力线10同样地进行连接。
操作装置100例如为配线器具。操作装置100以其后侧部位埋入在墙壁等的设置面设置的埋入孔的状态而被固定于设置面。操作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埋入型的构造,也可以具有直接安装于设置面的露出型的构造,还可以是不固定于固定位置而能够在任意场所使用的构造。二线式的操作装置100与照明负载30串联地电连接于交流电源。用户为了使照明负载30点亮、熄灭、调光,而对操作装置100进行操作。操作装置100具有负载控制功能,该负载控制功能用于根据自用户接受的操作来控制流过照明负载30的电流,以使照明负载30点亮(全点亮或调光点亮)或熄灭。照明负载30会在通电时点亮。照明负载30包含例如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光源、以及用于使光源点亮的点亮电路。
各操作装置100具备基于例如使用920MHz频段或420MHz频段的电波的低功率无线(特定低功率无线)的无线通信功能。在此作为一例,设为具备基于920MHz频带的特定低功率无线的无线通信功能。各操作装置100能够通过特定低功率无线而彼此进行通信。在图1中,特定低功率无线被表示为第1无线通信60。
当第1操作装置100a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时,第1操作装置100a根据操作而控制第1照明负载30a的点亮。另外,第1操作装置100a通过第1无线通信60对第2操作装置100b发送呈现操作内容的无线信号。第2操作装置100b根据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所呈现的操作内容,来控制第2照明负载30b的点亮。其结果是,当用户操作第1操作装置100a时,第1照明负载30a与第2照明负载30b同样地点亮。第1操作装置100a也可以对第2操作装置100b以外的操作装置100发送无线信号,第2操作装置100b也可以将从第1操作装置100a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一步转发至另一操作装置100。由此,3个以上的照明负载30被同样地点亮。
各操作装置100也具备例如遵照BLE(低功耗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功能。另外,终端装置50例如为智能型手机、平板终端装置、个人计算机,能够执行BLE等近距离无线通信。因此,操作装置100与终端装置50能够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通信。在图1中,近距离无线通信被表示为第2无线通信62。
通过用户操作在终端装置50执行的应用程序,从而终端装置50通过第2无线通信62对第1操作装置100a发送呈现第1照明负载30a的操作内容的无线信号。第1操作装置100a根据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所呈现的操作内容,来控制第1照明负载30a的点亮。由于特定低功率无线所使用的频带(下面称为“第1频带”)为920MHz频段,BLE所使用的频带(下面称为“第2频带”)为2.4GHz频段,因此第2频带高于第1频带。
图2是示出操作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规定了x轴、y轴、z轴所构成的正交坐标系。x轴、y轴彼此正交。z轴垂直于x轴及y轴,并在操作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另外,x轴、y轴、z轴各自的正方向规定为图2中的箭头的方向,负方向规定为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有时也会称z轴的正方向为“上方”、“上侧”,称z轴的负方向为“下方”、“下侧”。有时也会称x轴的正方向为“前方”、“前侧”,称x轴的负方向为“后方”、“后侧”。有时也会称y轴的正方向为“右方”、“右侧”,称y轴的负方向为“左方”、“左侧”。因此,z轴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x轴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y轴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
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将配置于前侧的板体200、以及配置于后侧的单元盒(unitcase)210加以组合来构成箱形形状的壳体。在板体200的前侧配置有矩形的第1表面110,在第1表面110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矩形的开口部202。在开口部202内配置有触摸面板220。触摸面板220也被称为操作部,被配置于第1表面110侧。操作部接受用户的操作而控制负载。在单元盒210的后侧表面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矩形的开口部。控制基板500与中继基板420通过开口部而被电连接。板体200及单元盒210由例如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由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等形成。
在单元盒210从后侧安装开关框300。开关框300是为了将操作装置100埋入配置于在墙壁等设置面设置的埋入孔而使用的。开关框300是被固定于设置面的固定设置框。开关框300例如由金属形成。在开关框300从后侧安装机体400。机体400具有箱形形状,在机体400的后侧配置矩形的第2表面120。在机体400的第2表面120设置有用于使第1电源配线20a及第2电源配线20b贯穿的贯穿孔(未图示),第1电源配线20a及第2电源配线20b在机体400的内部连接至电源部(未图示)。因此,电源部配置于第2表面120侧。另外,第1表面110及第2表面120彼此朝向相反侧。
图3是示出操作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上所述,配置于最前侧的板体200具有第1表面110,在第1表面110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开口部202。在开口部202从后侧配置板形形状的触摸面板220,在触摸面板220的后侧配置有板形形状的显示面板230。显示面板230例如为电子纸、液晶显示器,显示用于促使用户进行操作的画面。用于促使用户进行操作的画面是指呈现点亮按钮、熄灭按钮或调光旋钮等操作对象的画面。当用户操作了显示于显示面板230的点亮按钮、熄灭按钮或调光旋钮等操作对象时,触摸面板220接受用户的手指所进行的操作。在操作装置100中,也可以省略显示面板230。
在显示面板230的后侧,隔着框型形状的间隙物(未图示)而配置有板形形状的控制基板500。控制基板500也被称为第1基板。间隙物由例如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触摸面板220及显示面板230通过间隙物及板体200而被固定于由板体200及单元盒210的组合构成的壳体的内部。控制基板500配置于触摸面板220与电源部(未图示)之间,并且至少沿着第1表面110及第2表面120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展开。另外,控制基板500的前侧表面为第1表面510,控制基板500的后侧表面为第2表面512。在控制基板500搭载有用于控制显示面板230中的显示的控制电路(下面称为“显示用控制电路”)。显示用控制电路连接至显示面板230。另外,在控制基板500还搭载有用于控制无线通信的控制电路(下面称为“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及天线。关于控制基板500的结构、尤其是天线的结构留待后文叙述。在控制基板500的后侧配置有单元盒210。像这样配置于板体200与单元盒210之间的控制基板500等被配置于通过板体200与单元盒210的组合所构成的壳体的内部。
在单元盒210的后侧配置有开关框300,在开关框300的后侧配置有后侧盖体(未图示)。后侧盖体从前侧封住前侧开口的箱形形状的机体400。在后侧盖体与机体400的组合所形成的机体400的内部空间,从前侧向后侧依序配置有中继基板420、绝缘片430、电源基板440。另外,也可以不具有后侧盖体,而使单元盒210从前侧封住前侧开口的箱形形状的机体400。在此情况下,在单元盒210与机体400的组合所形成的机体400的内部空间,从前侧向后侧依序配置有中继基板420、绝缘片430、电源基板440。后侧盖体及机体400由例如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由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树脂等形成。中继基板420搭载有用于根据操作部(触摸面板220)所接受的操作而控制动作的控制电路(下面称为“操作用控制电路”)。操作用控制电路经由控制基板500等而连接至操作部(触摸面板220)。中继基板420也被称为第2基板,电源基板440也被称为第3基板。
电源基板440相当于前文所述的电源部,连接至图2的第1电源配线20a及第2电源配线20b。电源基板440搭载有执行从自电源配线20接收的交流电力的电压100V向在操作装置100中使用的电压5V的转换的电源电路、以及根据来自操作控制电路的控制来进行照明负载30的调光的电路。也就是说,电源基板440根据触摸面板220所接受的操作而执行从交流电源经由电源配线20对照明负载30的供电。在电源基板440的后侧设置有与电源配线20连接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配置于机体的内部空间。连接端子也可以安装于电源基板440的后侧表面。连接端子由例如金属形成。绝缘片430被配置为在从X轴方向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至少其局部与连接端子重叠。电源电路例如具有构成AC/DC转换器的多个电子零件,该AC/DC转换器将经由连接端子从外部的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成规定电压的直流电力。多个电子零件具有例如变压器、电容器或电阻等。变压器、电容器或电阻等例如安装于电源基板440的后侧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变压器、电容器或电阻等电子零件所产生的热或电磁场等而对天线、显示用控制电路、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或操作用控制电路等造成的影响。
下面,针对设置于控制基板500的天线进行说明,但作为其前提,为了使针对天线的课题明确,首先对作为控制基板500的比较对象的控制基板600进行说明。控制基板600例如取代控制基板500而配置于操作装置100。图4的(a)~(c)示出作为比较对象的控制基板600的结构和倒F型天线630所形成的指向性。图4的(a)示出控制基板600的结构,控制基板600的第1表面610及第2表面612对应于控制基板500的第1表面510及第2表面512。在第2表面612搭载有接地元件620及倒F型天线630。倒F型天线630是用于使用第1频带的特定低功率无线的天线。由于接地元件620及倒F型天线630为众所周知的技术,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图4的(b)呈现倒F型天线630单独的指向性。如图所示,倒F型天线630单独的指向性接近全向性。图4的(c)呈现包含电源配线20的倒F型天线630的指向性。在谋求小型化的操作装置100中,第1表面610的大小会受到限制。另外,倒F型天线630的大小取决于所使用的频带、例如920MHz频段。在此种状况下,就接地元件620而言,也有可能无法确保充分的大小。若接地元件620不够大,则会由于倒F型天线630而导致连接地元件620都产生电流分布。这样产生的高频电流甚至会经由中继基板420、电源基板440而流散辐射至电源配线20。其结果是,来自倒F型天线630的辐射电场会与来自电源配线20的辐射电场合成,而如图4的(c)那样成为变形形状的指向性。
为了使包含电源配线20的情况下的天线指向性趋近全向性,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天线如图5的(a)~(c)所示那样。图5的(a)~(c)示出控制基板500的结构和折叠偶极天线550所形成的指向性。图5的(a)示出控制基板500的结构,在控制基板500的第2表面512配置有接地元件520及折叠偶极天线550。折叠偶极天线550也可以通过金属等以图案的形式形成于印制线路板,也可以通过金属等独立地制作后被粘贴于印制线路板。
折叠偶极天线550也被称为第1天线。第1天线例如为偶极天线。第1天线为用于第1频带的天线。折叠偶极天线550为用于使用第1频带的特定低功率无线的天线。形成折叠偶极天线550的环形状的组件包含彼此不同的组件第1部分540及组件第2部分542。组件第1部分540从第1连接点530弯折着延伸至第1折返点532,再从第1折返点532弯折着返回至中间点534。组件第2部分542从中间点534弯折着延伸至第2折返点536,再从第2折返点536弯折着返回至第2连接点538。在此,第1连接点530、第1折返点532、中间点534、第2折返点536、第2折返点536配置于第2表面5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另外,从第1连接点530到第1折返点532为止的长度、从第1折返点532到中间点534为止的长度、从中间点534到第2折返点536为止的长度、从第2折返点536到第2连接点538为止的长度皆为大致1/4波长。
图5的(b)呈现折叠偶极天线550单独的指向性。如图所示,折叠偶极天线550单独的指向性接近全向性。图5的(c)呈现包含电源配线20的折叠偶极天线550的指向性。图5的(c)所示的指向性相较于图4的(c)所示的指向性而言更接近全向性。这是由于在折叠偶极天线550中会将高频电流封闭在偶极天线内,因此减轻电源配线20对指向性所造成的影响。图5的(a)的折叠偶极天线550搭载于控制基板500中的朝向第2表面120侧的第2表面512。这是为了减少操作触摸面板220的手指的影响。
图6示出控制基板500的另一结构。控制基板500的第2表面512包含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第1边514、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边516。第2边516比第1边514长。在这样的第2表面512配置接地元件520及折叠偶极天线550。接地元件520及折叠偶极天线550也可以配置于控制基板500的第1表面510。组件第1部分540从第1连接点530弯折着延伸至第1折返点532,再从第1折返点532弯折着返回至中间点534。尤其在组件第1部分540,使不弯折地沿着第1边514配置的部分比不弯折地沿着第2边516配置的部分长。组件第1部分540的至少局部沿着控制基板500的第1边514配置。组件第1部分的至少局部沿着控制基板500的第2边516配置。组件第1部分540的至少局部沿着控制基板500的与第2边相向的第4边配置。
另一方面,组件第2部分542从中间点534弯折着延伸至第2折返点536,再从第2折返点536弯折着返回至第2连接点538。尤其在组件第2部分542,使不弯折地沿着第2边516配置的部分比不弯折地沿着第1边514配置的部分长。也就是说,组件第1部分540主要沿着第1边514配置,组件第2部分542主要沿着第2边516配置。在此亦同,从第1连接点530到第1折返点532为止的长度、从第1折返点532到中间点534为止的长度、从中间点534到第2折返点536为止的长度、从第2折返点536到第2连接点538为止的长度皆为大致1/4波长。组件第2部分542的至少局部沿着控制基板500的第2边516配置。组件第2部分542的至少局部沿着控制基板500的与第1边514相向的第3边配置。组件第2部分542的沿着第2边516的长度大于组件第1部分540的沿着第4边的长度。组件第1部分540的沿着第1边514的长度大于组件第2部分542的沿着第3边的长度。
在第2表面512配置有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下面称为“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用于使用折叠偶极天线550来执行无线通信。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具有基于特定低功率无线的通信功能,执行与其它操作装置100之间的第1无线通信60。另外,也可以将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配置于第1表面510。在折叠偶极天线550及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配置于控制基板的不同表面的情况下,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经由在控制基板500设置的通孔而连接至折叠偶极天线550。
倒F型天线560也被称为第2天线。第2天线例如为单极天线。第2天线为用于第2频带的天线。倒F型天线560可以配置于控制基板500的第2表面512,也可以配置于第1表面510。在接地元件520的局部设置有缺口区域522,在缺口区域522搭载倒F型天线560。倒F型天线560为用于使用第2频带的BLE的天线。由于第2频带高于第1频带,因此倒F型天线560小于折叠偶极天线550。因此,对于倒F型天线560而言,接地元件520的大小很充分,因此倒F型天线560的指向性不易被电源配线20影响。在第1表面510配置有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下面称为“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用于使用倒F型天线560来执行无线通信。在倒F型天线560及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配置于控制基板的不同表面的情况下,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经由在控制基板500设置的通孔(未图示)而连接至倒F型天线560。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具有基于BLE的通信功能,以执行与终端装置50之间的第2无线通信62。另外,也可以将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配置于第2表面512。倒F型天线560的组件的至少局部沿着控制基板500的与第2边516相向的第4边配置。另外,也可以沿着控制基板500的与第1边514相向的第3边配置。第2天线可以为偶极天线,也可以为折叠偶极天线。倒F型天线560可以通过金属等以图案的形式形成于印制电路板,也可以通过金属等独立地制作后被粘贴于印制电路板。倒F型天线560的沿着第4边的长度小于组件第2部分542的沿着第2边516的长度。第1天线及第2天线配置于沿着第1基板的周围的区域。第2天线的沿着第1基板的一边的长度小于第1天线的沿着第1基板的与一边相向的另一边的长度。通过采用此种结构,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图7的(a)~(b)呈现折叠偶极天线550所形成的指向性。图7的(a)呈现折叠偶极天线550单独的指向性。如图所示,与图5的(b)相同,折叠偶极天线550单独的指向性接近全向性。图7的(b)呈现包含电源配线20的折叠偶极天线550的指向性。图7的(b)所示的指向性相较于图5的(c)所示的指向性而言更接近全向性。这是由于使组件更加呈直线状,因此天线效率提升。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在连接至电源配线20的操作装置100中使用折叠偶极天线550,因此通过将高频电流封闭在偶极天线内而能够减少电源配线20对指向性所造成的影响。另外,由于通过将高频电流封闭在环内而减少了电源配线20对指向性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即使将操作装置100小型化,也能够使天线的指向性趋近全向性。另外,由于折叠偶极天线550的组件第1部分540沿着第1边514配置,组件第2部分542沿着第2边516配置,因此能够将组件形成为直线状。另外,由于组件被形成为直线状,因此能够提升天线效率。另外,由于天线效率提升,因此能够使天线的指向性更加趋近全向性。
另外,由于将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及折叠偶极天线550配置于同一表面,因此能够拉近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与折叠偶极天线550间的距离。另外,由于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与折叠偶极天线550间的距离拉近,因此能够减少传送损失。另外,由于折叠偶极天线550被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100之间的无线通信,因此能够实现操作装置100的通信。
另外,由于配置使用于第1频带下的无线通信的折叠偶极天线550、以及使用于第2频带下的无线通信的倒F型天线560,因此能够执行2种无线通信。另外,由于将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折叠偶极天线550及倒F型天线560配置于同一表面,并将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配置于另一表面,因此能够将它们配置于控制基板500。另外,由于折叠偶极天线550被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100之间的无线通信,倒F型天线560被使用于与终端装置50之间的无线通信,因此能够执行不同的无线通信。另外,由于折叠偶极天线550及倒F型天线560配置于控制基板500的第2表面512,因此能够停电操作触摸面板220的用户的手指的影响。
本发明一个方式的概要如下。本公开的某一方式的操作装置(100)具有彼此朝向相反侧的第1表面(110)及第2表面(120),该操作装置(100)具备:操作部(220),其配置于第1表面(110)侧;电源部(440),其配置于第2表面(120)侧,并且连接至电源配线(20);以及控制基板(500),其配置于操作部(220)与电源部(440)之间,并且沿着第1表面(110)和第2表面(120)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展开。操作部(220)接受操作,电源部(440)根据操作部(220)所接受的操作而执行从电源经由电源配线(20)对负载(30)的供电,在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配置有能够使用于无线通信的折叠偶极天线(550)。
也可以是,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包含方向彼此不同的第1边(514)及第2边(516)。也可以是,形成折叠偶极天线(550)的环形状的组件包含彼此不同的第1部分(540)及第2部分(542)。也可以是,组件的第1部分(540)沿着第1边(514)配置,组件的第2部分(542)沿着第2边(516)配置。
也可以是,在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配置有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该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用于使用折叠偶极天线(550)来执行无线通信。
也可以是,折叠偶极天线(550)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100)之间的无线通信。
也可以是,折叠偶极天线(550)使用于第1频带下的无线通信,在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还配置有倒F型天线(560),该倒F型天线(560)能够使用于高于第1频带的第2频带下的无线通信。
也可以是,在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配置有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该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用于使用折叠偶极天线(550)来执行无线通信,在控制基板(500)的与一个表面朝向相反侧的另一个表面配置有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该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用于使用倒F型天线(560)来执行无线通信,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经由在控制基板(500)设置的通孔而连接至倒F型天线(560)。
也可以是,折叠偶极天线(550)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100)之间的无线通信,倒F型天线(560)使用于与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操作部(220)接受手指所进行的操作,控制基板(500)的一个表面朝向第2表面(120)侧。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配线器具(100)。该配线器具被固定于设置面,该配线器具具备:操作部,其接受用户的操作;用于第1频带的第1天线,其构成折叠偶极天线(550);以及用于高于第1频带的第2频带的第2天线。
也可以是,还具备设置第1天线及第2天线的第1基板。
也可以是,在第1基板设置有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及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该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0)用于执行利用第1天线的无线通信,该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用于执行利用第2天线的无线通信。
以上基于实施例而说明了本公开。该实施例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各构成要素或各处理过程的组合能够有各种变形例,并且这样得到的变形例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中,折叠偶极天线550使用于特定低功率无线,倒F型天线560使用于近距离无线通信。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折叠偶极天线550和倒F型天线560中的至少1个也可以使用于另一无线通信系统。此时,只要使折叠偶极天线550所使用的频带低于倒F型天线560所使用的频带即可。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升结构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偶极天线550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100之间的通信,倒F型天线560使用于与终端装置50之间的通信。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折叠偶极天线550和倒F型天线560中的至少1个也可以使用于与另一装置之间的通信。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升结构的自由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即使将操作装置小型化,也能使天线的指向性趋近于全向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力线;20:电源配线;30:照明负载(负载);50:终端装置;60:第1无线通信;62:第2无线通信;100:操作装置(配线器具);110:第1表面;120:第2表面;200:板体;202:开口部;210:单元盒;220:触摸面板(操作部);230:显示面板;300:开关框;400:机体;420:中继基板;430:绝缘片;440:电源基板(电源部);500:控制基板;510:第1表面;520:第2表面;514:第1边;516:第2边;520:接地元件;522:缺口区域;530:第1连接点;532:第1折返点;534:中间点;536:第2折返点;538:第2连接点;540:组件第1部分(第1部分);542:组件第2部分(第2部分);550:折叠偶极天线;560:倒F型天线;570: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572: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600:控制基板;610:第1表面;612:第2表面;620:接地元件;630:倒F型天线;1000:配线系统。

Claims (11)

1.一种操作装置,具有彼此朝向相反侧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该操作装置具备:
操作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表面侧;
电源部,其配置于所述第2表面侧,并且连接至电源配线;以及
控制基板,其配置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电源部之间,并且沿着所述第1表面和所述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展开,
其中,所述操作部接受操作,
所述电源部根据所述操作部所接受的操作而执行从电源经由所述电源配线对负载的供电,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一个表面配置有能够使用于无线通信的折叠偶极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包含方向彼此不同的第1边及第2边,
形成所述折叠偶极天线的环形状的组件包含彼此不同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
所述组件的所述第1部分沿着所述第1边配置,所述组件的所述第2部分沿着所述第2边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配置有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该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用于使用所述折叠偶极天线来执行无线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折叠偶极天线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折叠偶极天线使用于第1频带下的无线通信,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还配置有倒F型天线,该倒F型天线能够使用于高于所述第1频带的第2频带下的无线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配置有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该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用于使用所述折叠偶极天线来执行无线通信,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与所述一个表面朝向相反侧的另一个表面配置有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该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用于使用所述倒F型天线来执行无线通信,
所述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经由在所述控制基板设置的通孔而连接至所述倒F型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折叠偶极天线使用于与其它操作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所述倒F型天线使用于与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接受手指所进行的操作,
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一个表面朝向所述第2表面侧。
9.一种配线器具,被固定于设置面,该配线器具具备:
操作部,其接受用户的操作;
用于第1频带的第1天线,其构成折叠偶极天线;以及
用于高于所述第1频带的第2频带的第2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线器具,
还具备设置所述第1天线及所述第2天线的第1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配线器具,其中,
在所述第1基板设置有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及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该第1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用于执行利用所述第1天线的无线通信,该第2无线通信用控制电路用于执行利用所述第2天线的无线通信。
CN202180074922.5A 2020-11-10 2021-10-28 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Pending CN1164202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7088A JP2022076622A (ja) 2020-11-10 2020-11-10 操作装置、配線器具
JP2020-187088 2020-11-10
PCT/JP2021/039776 WO2022102420A1 (ja) 2020-11-10 2021-10-28 操作装置、配線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0278A true CN116420278A (zh) 2023-07-11

Family

ID=81601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4922.5A Pending CN116420278A (zh) 2020-11-10 2021-10-28 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6622A (zh)
CN (1) CN116420278A (zh)
TW (1) TWI818348B (zh)
WO (1) WO202210242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62126B2 (ja) * 2006-12-20 2011-08-31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2012191156A (ja) * 2011-02-25 2012-10-04 Tokyo Electron Ltd 配線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JP6327448B2 (ja) * 2014-03-26 2018-05-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WO2015162081A2 (en) * 2014-04-25 2015-10-29 Koninklijke Philips N.V.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driver integrated with a power transmission antenna
JP7320769B2 (ja) * 2018-09-27 2023-08-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配線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6622A (ja) 2022-05-20
TW202220000A (zh) 2022-05-16
WO2022102420A1 (ja) 2022-05-19
TWI818348B (zh) 2023-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58676B1 (en) Antenna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205065392U (zh) 照明器具
US20170237173A1 (en) Wireless load control device
EP1759436B1 (en) Compact radio frequency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ntenna and control device employing same
WO201405055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1764282B (zh) 电磁辐射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JP6166633B2 (ja) 照明用モジュール、無線通信用モジュール、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JP6345412B2 (ja) 通信モジュールを含む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及び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の駆動方法
US10571086B2 (en) Light fixture
KR20020011141A (ko) 통합가능한 듀얼-밴드 안테나
CN206180118U (zh) 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16177782A1 (en) Antenna system and antenna module with a parasitic element for radiation pattern improvements
JP516239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06103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16526136B (zh) 显示面板组件、多功能组件、收发组件及无线通信设备
CN116420278A (zh) 操作装置、配线器具
WO2021036596A1 (zh) 一种定向高增益天线及遥控设备
CN116708624B (zh) 多功能组件、无线通信设备和显示面板
US890333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JP506103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13140889A (zh) 移动装置
JP6575228B2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EP2775566A1 (en) Wireless terminal
JP5965036B1 (ja) アンテナ、無線機、装着装置、および充電装置
JP724761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