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07746A -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07746A
CN116407746A CN202111673738.0A CN202111673738A CN116407746A CN 116407746 A CN116407746 A CN 116407746A CN 202111673738 A CN202111673738 A CN 202111673738A CN 116407746 A CN116407746 A CN 116407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th
particle
proximal
sheath cor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37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程
林泽丽
刘国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373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0774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3807 priority patent/WO202312590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407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077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01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using radiation sources introduced into or applied onto the body; brachytherapy
    • A61N5/1002Intraluminal radiation therap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01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using radiation sources introduced into or applied onto the body; brachytherapy
    • A61N5/1007Arrangements or mean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sources into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5/00Radiation therapy
    • A61N5/10X-ray therapy; Gamma-ray therapy; Particle-irradiation therapy
    • A61N2005/1092Deta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包括:粒子支架,粒子支架包括支架主体、近端连接件与远端连接件,支架主体包括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的空心管;回收装置,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鞘管、第一鞘芯与第二鞘芯,近端连接件与第一鞘芯固定连接,远端连接件与第二鞘芯固定连接;第一状态下,近端连接件能够被第一鞘芯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以缩小支架主体的外径;第二状态下,第一鞘管与外径缩小的支架主体能够相对靠近以使粒子支架进入第一鞘管内。将粒子支架回收至第一鞘管时,粒子支架不易刮擦组织管道管壁,不易造成组织管道的管壁损伤。

Description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大约70%的病人需要使用放射治疗,其中约有40%的病人可以通过放射治疗实现根治,这使得放射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目前在业内存在一种较为精准的放射治疗,能够尽量降低放射治疗对人体健康组织造成的伤害。这种方式是将放射性物质置于粒子支架内,并将粒子支架送至病人体内的病变部位,从而针对病变组织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特别是用于治疗食道癌、胆道癌等腔道癌症。待治疗结束,将粒子支架回收并从体内取出。然而,相关技术中,粒子支架回收取出过程中,容易刮擦人体组织管壁,造成人体组织管壁损伤。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在将粒子支架回收至第一鞘管过程中,粒子支架对组织管道的管壁的刮擦减弱,不易造成组织管道的管壁损伤。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包括:
粒子支架,所述粒子支架包括支架主体、近端连接件与远端连接件,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所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的空心管,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未受力的自然状态和受力的压缩状态;回收装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鞘管、第一鞘芯与第二鞘芯,所述近端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鞘芯可拆卸连接,所述远端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鞘芯可拆卸连接;第一状态下,所述近端连接件能够被所述第一鞘芯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以缩小所述支架主体的外径;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鞘管与外径缩小的所述支架主体能够相对靠近以使所述粒子支架进入所述第一鞘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远端连接件的位置不变;或者,所述第一状态下,被所述第二鞘芯拉动的所述远端连接件与被所述第一鞘芯拉动的所述近端连接件反向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下,近端相对于所述远端做远离运动直至所述支架主体呈直管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芯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所述第二鞘芯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远端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鞘管,所述第一鞘管、所述粒子支架、所述第二鞘管沿自近端到远端的方向排布,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穿过所述第二鞘管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第二鞘芯均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鞘管,所述远端连接件朝向近端,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且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沿所述粒子支架的径向排布,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穿过所述第二鞘管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的近端连为一体以形成鞘管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连为一体以形成所述鞘管组件,且所述第一鞘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鞘管的内腔连通,所述鞘管组件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鞘管组件内,所述定位件上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鞘芯穿过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鞘芯穿过所述第二鞘管与所述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端连接件朝向近端,所述第一鞘管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鞘芯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通道,穿过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或者,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鞘芯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二通道,穿过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
上述粒子支架回收系统,支架主体包括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的空心管,支架主体包括未受力的自然状态和受力的压缩状态。支架主体的近端连接有近端连接件,远端连接有远端连接件,近端连接件与第一鞘芯固定连接,远端连接件与第二鞘芯固定连接。回收时第一状态下,近端连接件能够被第一鞘芯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从而缩小螺旋状的支架主体的外径,使得支架主体与人体组织管道的管壁的抵持力度变小,甚至与人体组织管道的管壁分离,在此基础上,第二状态下,第一鞘管与外径缩小的支架主体相对移动,从而使支架主体进入第一鞘管内完成回收。在第二状态下,由于支架主体的外径缩小,支架主体与人体组织管道的管壁的抵持力度变小,甚至与人体组织管道的管壁分离,因此,在支架主体与第一鞘管相对移动过程中,支架主体对于人体组织管道的刮擦减弱,甚至无刮擦,不易造成人体组织管道的管壁损伤。
本发明提出一种粒子支架,包括:
粒子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包括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的空心管,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未受力的自然状态和受力的压缩状态;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的近端连接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的远端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近端连接件用于与回收装置的第一鞘芯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远端连接件用于与所述回收装置的第二鞘芯可拆卸连接。
上述粒子支架,在支架主体与第一鞘管相对移动过程中,支架主体对于人体组织管道的刮擦减弱,甚至无刮擦,不易造成人体组织管道的管壁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粒子支架置于人体组织管道(直管)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粒子支架置于人体组织管道(弯管)内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粒子支架回收某一时刻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另一时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某一时刻示意图;
图6为图5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另一时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某一时刻示意图;
图8为图7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另一时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某一时刻示意图;
图10为图9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另一时刻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某一时刻示意图;
图12为图11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过程另一时刻示意图;
图13为相关技术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鞘芯与近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实施例中粒子支架收入第一鞘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7实施例中挂钩组件与捕捉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组织管道100;
粒子支架200、支架主体210、近端连接件220、远端连接件230;
第一鞘芯310、第一内鞘芯311、第一外鞘芯312、第一鞘管320、第一固定件330;
第二鞘芯410、第二鞘管420;
定位件500、第一通孔510、第二通孔520;
卡槽610、伸入槽611、限位槽612、卡块620、卡爪621、限位块622、第一磁性件630、第二磁性件640、导入口641、导向件650;
挂钩710、拉索720、连杆730、捕捉头7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在本申请附图中,“近端”即为附图所示视角下的右端,“远端”即为附图所示视角下的左端。
参阅图1至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粒子支架200包括支架主体210,支架主体210抵持植入位置的组织管道100的内壁,依靠支架主体210和管道100间的摩擦力稳定的保持粒子支架200锚定在病变部位,组织管道100为肿瘤或病变所在的管道或最靠近肿瘤位置的管道。粒子支架200携带有放射性物质,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放射性治疗。待治疗结束,通过回收装置将粒子支架200回收至鞘管,并将鞘管从体内取出。参阅图3至图4,相关技术中,将粒子支架200从组织管道100内回收取出时,通常先将第一鞘管320送入组织管道100内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一侧,再将第一鞘芯310送入第一鞘管320,使第一鞘芯310穿过第一鞘管320后连接粒子支架200的近端。此后,拉动第一鞘芯310,便能带动粒子支架200在组织管道100内由远端至近端运动,粒子支架200逐渐变形而进入第一鞘管320内,并抵持于第一鞘管320的内壁,从而被稳定的回收在第一鞘管320内。当粒子支架200全部收入第一鞘管320后,将第一鞘管320退出人体即可。然而,在此种回收方式中,即通过第一鞘芯310拉动粒子支架200收入第一鞘管320的过程中,第一鞘芯310始终抵持于组织管道100的内壁,会对组织管道100的内壁造成刮擦,容易造成组织管道100内壁损伤。
参阅图5、图7、图9与图11,本申请中,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包括粒子支架200与回收装置,粒子支架200用于置于组织管道100内,粒子支架200包括支架主体210、近端连接件220与远端连接件230。支架主体210由空心管螺旋环绕而成,支架主体210具有弹性以用于抵持于组织管道100的管壁,空心管的管腔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支架主体210的近端连接有近端连接件220,支架主体210的远端连接有远端连接件230。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鞘管320、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近端连接件220与第一鞘芯310可拆卸连接,远端连接件230与第二鞘芯410可拆卸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鞘芯310和第二鞘芯410可以分别与近端连接件220和远端连接件230固定连接,如粘接等方式。对粒子支架200进行回收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将近端连接件220和远端连接件230分别连接第一鞘芯310和第二鞘芯410后处于第一状态,第一状态下,近端连接件220能够被第一鞘芯310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以缩小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带动支架主体210沿径向离开组织管道100。第二状态下,第一鞘管320与外径缩小的支架主体210能够相对靠近以使粒子支架200进入第一鞘管320内。
具体地,第一状态下,当近端连接件220被第一鞘芯310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时,支架主体210的近端与远端相对远离,使支架主体210被拉伸而弹性变形,螺旋状的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减小,支架主体210沿径向离开组织管道100。第二状态下,若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减小后仍然大于第一鞘管320的内径,则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相对移动过程中,支架主体210会在第一鞘管320的管径限制下进一步弹性变形,从而进入第一鞘管320内。进入第一鞘管320后,支架主体210会弹性抵持于第一鞘管320的内壁。若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减小后小于第一鞘管320的内径,则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相对移动过程中,支架主体210能够直接进入第一鞘管320而不与第一鞘管320的内壁接触。第二状态下,当支架主体210大部分进入第一鞘管320后,解除远端连接件230与第二鞘芯410的固定关系,并使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继续相对靠近,将粒子支架200完全收入第一鞘管320。第二状态下,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相对移动时,可以是第一鞘管320位置不变,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同步朝第一鞘管320运动,从而使支架主体210朝第一鞘管320运动。或者,可以是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位置不变,即支架主体210位置不变,第一鞘管320朝支架主体210运动。或者,可以是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同时做靠近运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下,支架主体210被拉伸而弹性变形,螺旋状的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减小,因此,支架主体210与组织管道100的内壁的抵持力度变小,甚至与组织管道100的内壁完全不接触。在此基础上,第二状态下,当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减小后,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相对移动过程中,若支架主体210进行运动,支架主体210对于组织管道100内壁的刮擦力度减弱,甚至无刮擦,从而不易造成组织管道100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下,远端连接件230的位置不变。具体地,第一状态下,第二鞘芯410在组织管道100内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与第二鞘芯410连接的远端连接件230在组织管道100内的位置不变。当近端连接件220被第一鞘芯310拉动时,粒子支架200的远端位置被第二鞘芯410限制而不会随近端一起运动,则近端会逐渐远离远端,以拉伸支架主体210变形,缩小支架主体210的外径。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下,被第二鞘芯410拉动的远端连接件230与被第一鞘芯310拉动的近端连接件220反向运动。具体地,第一状态下,第二鞘芯410在组织管道100内朝远离远端的方向运动,第一鞘芯310在组织管道100内朝远离近端的方向运动。因此,近端连接件220会被第一鞘芯310拉动而远离远端,同时,远端连接件230会被第二鞘芯410拉动而远离近端,即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与远端同时反向运动以增大近端与远端的间距,以拉伸支架主体210变形,缩小支架主体210的外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下,近端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直至支架主体210呈直管状。如前所述,在第一状态下,支架主体210的近端与远端相对远离,从而使支架主体210被拉伸而弹性变形,螺旋状的支架主体210的外径减小,支架主体210与组织管道100的内壁的抵持力度变小,甚至与组织管道100的内壁完全不接触。优选为拉伸变形程度较大,将支架主体210由螺旋状拉至直管状,使其与组织管道100的内壁完全不接触。如此设置后,第二状态下,第一鞘管320与支架主体210相对移动过程中,若支架主体210进行移动,支架主体210将不会与组织管道100内壁接触,从而不会刮擦组织管道100内壁造成损伤。
参阅图5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鞘芯310位于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一侧,第二鞘芯410位于粒子支架200的远端一侧。具体地,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分别从人体的不同位置进入体内,例如,其中一个从腿部进入,另一个从颈部进入。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鞘管420,第一鞘管320、粒子支架200、第二鞘管420沿自近端到远端的方向排布,穿过第一鞘管320的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连接,穿过第二鞘管420的第二鞘芯410与远端连接件230连接。具体地,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分别从人体的不同位置进入体内,第一鞘芯310穿过第一鞘管320后固定连接于近端连接件220,第二鞘芯410穿过第二鞘管420后固定连接于远端连接件230。第一状态下,若需要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与远端同时反向运动以拉伸支架主体210,则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同步反向运动即可,即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二者分别沿各自伸入人体方向的反向运动即可。
参阅图7、图9与图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均位于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一侧。具体地,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可以从人体的同一位置进入体内,例如,均从腿部进入,或者,均从颈部进入。从同一位置进入体内可以使操作更加便利,需要在人体开设的创口数量也更少。
参阅图7至图8,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鞘管420,远端连接件230朝向近端,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位于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一侧,且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沿粒子支架200的径向排布,穿过第一鞘管320的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连接,穿过第二鞘管420的第二鞘芯410与远端连接件230连接。具体地,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从同一位置伸入组织管道100内,第一鞘芯310穿过第一鞘管320后可拆卸连接于近端连接件220,第二鞘芯410穿过第二鞘管420后可拆卸连接于远端连接件230。远端连接件230上用于与第二鞘芯410连接的位置朝向近端,以使得从近端一侧伸入的第二鞘芯410能够与远端连接件230可拆卸连接。第一状态下,若需要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与远端同时反向运动以拉伸支架主体210,则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同步反向运动即可,即第一鞘芯310沿伸入人体方向的反向运动,第二鞘芯410沿伸入人体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连为一体以形成鞘管组件。具体地,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固定连接为一体,或者,二者直接一体成型为一个部件。二者连为一体后,二者的内腔可以依然处于分隔状态,或者,二者的内腔可以相互连通。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简化回收装置的结构,同时简化操作步骤,无需向体内伸入两个独立的鞘管。
参阅图9至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连为一体以形成鞘管组件,并且第一鞘管320的内腔与第二鞘管420的内腔连通。鞘管组件还包括定位件500,定位件500安装于鞘管组件内,定位件500上设有第一通孔510与第二通孔520,第一鞘芯310穿过第一鞘管320与第一通孔510,且第一鞘芯310可以在第一通孔510内转动。第二鞘芯410穿过第二鞘管420与第二通孔520,且第二鞘芯410可以在第二通孔520内转动。具体地,定位件500安装于鞘管组件的内腔,且位于靠近粒子支架200的一端。具体地,定位件500一部分位于第一鞘管320的内腔,一部分位于第二鞘管420的内腔,可以通过粘接、卡接或一体成型等多种方式实现定位件500的安装。若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均呈圆管状,且二者通过各自的侧壁连通,则形成的鞘管组件近似为空心的葫芦状或“8”字状,定位件500也设置为对应的形状。当然,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也可以共同形成一个圆管状的鞘管组件,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各占圆管的一半区域。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鞘管320与第二鞘管420连为一体,可以进一步简化回收装置的结构,同时简化操作步骤,无需向体内伸入两个独立的鞘管;同时,通过设置定位件500,可以对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进行限位,使二者伸出鞘管组件后能够独立动作,不易相互碰撞缠绕而造成干扰。
参阅图11至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远端连接件230朝向近端,第一鞘管320位于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一侧;穿过第一鞘管320的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连接,第一鞘芯310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通道,穿过第一通道的第二鞘芯410与远端连接件230连接。具体地,第一鞘芯310同时当作第二鞘管420使用,即第一鞘芯310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通道,以供第二鞘芯410穿过。如此设置可以无需单独设置第二鞘管420,能够简化回收装置的结构,同时简化操作步骤,无需向体内伸入两个独立的鞘管。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远端连接件230朝向近端,第一鞘管320位于粒子支架200的近端一侧;穿过第一鞘管320的第二鞘芯410与远端连接件230连接,第二鞘芯410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二通道,穿过第二通道的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连接。具体地,第二鞘芯410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通道,以供第一鞘芯310穿过。如此设置可以仅设置一个鞘管,能够简化回收装置的结构,同时简化操作步骤,无需向体内伸入两个独立的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粒子支架200用于置于组织管道100内,粒子支架200包括支架主体210与连接组件,支架主体210由空心管螺旋环绕而成,支架主体210具有弹性以用于抵持于组织管道100的管壁,空心管的管腔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于支架主体210的近端的近端连接件220,以及连接于支架主体210的远端的远端连接件230,近端连接件220用于与回收装置的第一鞘芯310连接,远端连接件230用于与回收装置的第二鞘芯410连接。第一状态下,近端连接件220能够被第一鞘芯310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以缩小支架主体210的外径。第二状态下,外径缩小的支架主体210能够与第一鞘管320相对移动以使粒子支架200进入第一鞘管320内。本实施例中的粒子支架200即为前述粒子支架回收系统的各实施例中的粒子支架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粒子支架200的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第一鞘芯310连接于粒子支架200的近端,并将第二鞘芯410连接于粒子支架200的远端;
S200至少通过第一鞘芯310拉动近端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以缩小呈螺旋状的粒子支架200的外径;
S300使粒子支架200与第一鞘管320相对靠近,直至粒子支架200进入第一鞘管320。
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参照前述各实施例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各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鞘芯310与第二鞘芯410各自穿过对应的鞘管时,鞘芯的径向尺寸小于所穿过的鞘管的径向尺寸,以保证鞘芯能够在鞘管内尽量自由的穿插,不易被鞘管内壁摩擦阻碍。
如前所述,需要将第一鞘芯310连接于近端连接件220,并将第二鞘芯410连接于远端连接件230,下面各实施例对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的固定结构进行介绍。
参阅图14、图16、图18、图20、图22、图24、图26与图28,在一些实施例中,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包括粒子支架200与回收装置,粒子支架200可以置于人体的组织管道100内,回收装置可以用于将粒子支架200回收至对应的鞘管内。粒子支架200包括支架主体210与近端连接件220,支架主体210由空心管螺旋环绕而成,支架主体210具有弹性以用于抵持于组织管道100的管壁,空心管的管腔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支架主体210的近端连接有近端连接件220。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鞘管320、第一鞘芯310与第一固定件330,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一鞘芯310连接,第一鞘芯310穿过第一鞘管320,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连接。沿粒子支架200的轴向,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中的一个至少部分伸入另一个,粒子支架200能够被第一鞘芯310沿轴向拉动以收入第一鞘管320。
具体地,第一固定件33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安装于第一鞘芯310的端部。具体地,沿粒子支架200的轴向,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中的一个部分伸入另一个,或者全部伸入另一个。本实施例中,沿粒子支架200的轴向,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中的一个至少部分伸入另一个,即二者在轴向上存在重合区域。当粒子支架200被第一鞘芯310沿轴向拉动时,这种伸入式连接结构可以尽量保证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连接结构的牢固性,使粒子支架200不易松脱,从而不易因掉落而碰撞组织管道100内壁造成组织管道100损伤。
参阅图13至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螺纹孔,在第一固定件330的外壁设置外螺纹,第一固定件330伸入螺纹孔内,通过螺纹连接将第一固定件330固定于近端连接件220上。当第一鞘芯310伸入螺纹孔入口后,只需转动第一鞘芯310,便可将第一固定件330旋入螺纹孔实现连接。当需要解除固定关系时,只需反向旋转第一鞘芯310即可。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互换螺纹孔位置,在第一固定件330的端部设置螺纹孔,在近端连接件220的外壁设置外螺纹。
参阅图15至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二者之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卡槽610,另一个设置有卡块620,卡块620沿轴向伸入卡槽610内并弹性抵持于卡槽610的槽壁。具体地,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有卡槽610,第一固定件330包括卡块620,卡块620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卡块620与卡槽610可以互换位置。当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时,卡块620会伸入卡槽610内,并被卡槽610的槽壁抵持而弹性变形,以实现连接。在连接后,卡块620伸入卡槽610内,被卡槽610包裹,从而不易从卡槽610内退出,能提高连接的牢固性。卡块620与卡槽610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能够实现弹性卡接的结构。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块620包括卡爪621以及从卡爪621上沿径向朝外伸出的限位块622,卡槽6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伸入槽611,以及从伸入槽611的侧壁上沿径向朝外延伸的限位槽612。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卡块620会伸入卡槽610内,限位块622弹性抵持于伸入槽611的槽壁,随着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继续相对靠近,限位块622会沿伸入槽611的槽壁滑动,直至卡入限位槽612实现固定。当限位块622卡入限位槽612后,会弹性抵持于限位槽612的槽壁。当需要解除固定关系时,只需反向拉动第一鞘芯310,使限位块622进一步弹性变形,并逐渐退出限位槽612,再次抵持于伸入槽611的槽壁,并沿伸入槽611的槽壁滑动而退出伸入槽611。
优选地,可以将伸入槽611的入口处设置为锥形,即沿伸入方向,伸入槽611的入口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以便于卡块620进入。优选地,限位块622设置为楔形,沿限位块622卡入限位槽612的方向(即沿径向朝外),限位块622沿轴向的尺寸逐渐减小。对应地,限位槽612也设置为楔形。楔形块与楔形槽通过斜面配合,可以便于限位块622从限位槽612内退出。优选地,卡块620呈“V”形,卡块620包括沿径向对称分布的卡爪621,以及从每个卡爪621上沿径向朝外伸出的限位块622。卡槽6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伸入槽611,以及从伸入槽611的侧壁上沿径向朝外延伸的两个限位槽612,两个限位槽612沿径向对称分布。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每个限位块622卡入对应的限位槽612内以实现固定。通过设置两组卡接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定结构的稳固性,使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不易松脱。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鞘芯310包括第一内鞘芯311与第一外鞘芯312,第一外鞘芯312穿过第一鞘管320,第一内鞘芯311穿过第一外鞘芯312,第一固定件330连接于第一内鞘芯311的端部。当第一鞘芯310经第一鞘管320送入组织管道100时,第一内鞘芯311并未从第一外鞘芯312内伸出,第一固定件330中的卡块620弹性抵持于第一外鞘芯312的内侧壁。当第一鞘芯310送入到位后,推动第一内鞘芯311,使其从第一外鞘芯312内朝近端连接件220伸出,从而使限位块622卡入限位槽612实现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不设置内外鞘芯,直接将第一固定件330固定于第一鞘芯310的端部亦可。
参阅图17至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630,近端连接件220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640,第一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40磁极相反设置,以使得二者磁性相反,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第一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40通过二者之间的磁性力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的连接。具体地,第二磁性件640的端部设置有内凹的凹槽,第一磁性件630从第一固定件330的主体部分上朝外凸出以形成凸块。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第一磁性件630卡入第二磁性件640端部的凹槽,同时,第一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40通过二者之间的磁性力连接。通过凹槽与凸块配合可以在连接过程中进行快速定位,并且,在连接后,第一磁性件630伸入第二磁性件640内,被第二磁性件640包裹,可以增大二者磁吸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牢固性。优选地,可以将凹槽设置为锥形,即沿伸入方向,凹槽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以便于第一磁性件630进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磁性件630设置为内凹状,将第二磁性件640设置为外凸状,第二磁性件640被第一磁性件630包裹。
参阅图19至图20,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630,近端连接件220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640,第一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40磁性相反,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第一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40相吸。同时,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二者之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卡槽610,另一个设置有卡块620,卡块620沿轴向伸入卡槽610内并弹性抵持于卡槽610的槽壁。
具体地,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有卡槽610,第一固定件330包括卡块620,卡块620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当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时,卡块620会伸入卡槽610内,并被卡槽610的槽壁抵持而弹性变形,以实现连接。在连接后,卡块620伸入卡槽610内,被卡槽610包裹,从而不易从卡槽610内退出,能提高连接的牢固性。具体地,卡块620包括卡爪621以及从卡爪621上沿径向朝外伸出的限位块622,卡槽6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伸入槽611,以及从伸入槽611的侧壁上沿径向朝外延伸的限位槽612。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卡块620会伸入卡槽610内,限位块622弹性抵持于伸入槽611的槽壁,随着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继续相对靠近,限位块622会沿伸入槽611的槽壁滑动,直至卡入限位槽612实现固定。当限位块622卡入限位槽612后,会弹性抵持于限位槽612的槽壁。同时,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第一磁性件630与第二磁性件640通过二者之间的磁性力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卡接结构与磁吸结构配合,可以实现双重固定,能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固定结构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鞘芯310包括第一内鞘芯311与第一外鞘芯312,卡块620连接于第一内鞘芯311,第一磁性件630连接于第一外鞘芯312,卡块620穿过第一外鞘芯312与第一磁性件630,第二磁性件640上设有与卡槽610连通的导入口641,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卡块620经导入口641伸入卡槽610,第二磁性件640套设于第一磁性件630。
具体地,第一外鞘芯312穿过第一鞘管320,第一内鞘芯311穿过第一外鞘芯312。第一固定件330连接于第一内鞘芯311的端部,第一磁性件630连接于第一外鞘芯312的端部。当第一鞘芯310经第一鞘管320送入组织管道100时,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一内鞘芯311并未从第一外鞘芯312内伸出,第一固定件330中的卡块620弹性抵持于第一外鞘芯312的内侧壁。当第一鞘芯310送入到位后,推动第一内鞘芯311,使卡块620穿过第一外鞘芯312与第一磁性件630伸出。第二磁性件640呈内凹状,以在其内部形成导入口641。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卡块620经导入口641卡入卡槽610实现固定,同时,第一磁性件630伸入第二磁性件640内磁吸固定,第一磁性件630被第二磁性件640包裹。本实施例中,通过卡接结构与磁吸结构配合,可以实现双重固定,能进一步提高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固定结构的牢固性;同时,第二磁性件640形成的导入口641可以对卡块620的卡入进行导向,能够在连接时实现快速定位。
参阅图15与图16,图19与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向件650,导向件650设置于卡槽610的入口外圈以包围卡槽610,沿卡块620伸入卡槽610的方向,导向件650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且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时,导向件650被第一鞘管320的内壁抵持而变形弯折。具体地,导向件650呈空心锥形,导向件650套设于卡槽610入口处。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粒子支架200逐渐被收入第一鞘管320过程中,受第一鞘管320的管径限制,导向件650将会被抵持而朝远离第一鞘管320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而弯折,不会影响粒子支架200的回收。通过设置导向件650,可以对卡块620的卡入进行导向与快速定位,从而快速完成固定。当然,在图13至14所示实施例中,以及图17至图18所示实施例中,也可以依照上述方式设置类似的导向结构。
参阅图21、图23、图25与图2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挂钩710,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挂接。
具体地,参阅图21与图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包括第一挂钩,近端连接件220包括第二挂钩,第一挂钩与第二挂钩挂接。具体地,第一固定件330的端部朝外伸出有挂钩710,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也朝外伸出有挂钩710,两个挂钩710挂接,从而实现固定。挂接时,先通过转动第一鞘芯310,将第一固定件330端部设置的挂钩710转动至与近端连接件220端部设置的挂钩710错开,然后将第一鞘芯310送入到位,使两个挂钩710在轴向上位置对准,然后转动第一鞘芯310,使两个挂钩710实现挂接。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所示的挂钩710为平面图,实际上,其中一个挂钩710上设置有平行于纸面的挡板,例如,近端连接件220端部设置的挂钩710中在纸面内侧设置有平行于纸面的挡板,则第一固定件330朝纸面内转动时,第一固定件330端部设置的挂钩710将会被该挡板阻挡,从而抑制两个挂钩710松脱。在通过第一鞘芯310拉动粒子支架200的近端运动时,可以一边拉动粒子支架200移动,一边将第一鞘芯310朝纸面内侧转动,使得两个挂钩710抵紧。设置挡板时,需要考虑粒子支架200的螺旋方向,需要保证第一鞘芯310朝纸面内侧转动时,能将粒子支架200的螺旋散开。螺旋散开的指将原本螺旋状的粒子支架200通过扭转的方式变成直管。当然,挂钩710的形状不限于此,其他能够实现类似功能的结构亦可。本实施例中,当两个挂钩710挂接时,设置有挡板的一个将另一个半包围,可以抑制两个挂钩710松脱,连接更加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中的一个包括挂钩710,另一个包括拉索720,拉索720挂接于挂钩710。
具体地,参阅图23与图2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挂钩710,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多根拉索720,多根拉索720围绕呈球面状,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挂钩710可以穿过拉索720,伸入拉索720之间,并实现挂接。挂接完成后,朝远离粒子支架200的方向拉动第一鞘芯310,使近端相对于远端远离,从而拉动支架主体210变形,使粒子支架200的外径减小,同时,该动作还能使拉索720与挂钩710挂接更牢固,不易出现松脱。
或者,挂钩710与拉索720可以互换位置。参阅图25与图2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拉索720,拉索720形成闭合的环状,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挂钩710。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拉索720可以套在挂钩710上,从而实现挂接。挂接完成后,朝远离粒子支架200的方向拉动第一鞘芯310,使近端相对于远端远离,从而拉动支架主体210变形,使粒子支架200的外径减小,同时,该动作还能使拉索720套紧在挂钩710上,不易出现松脱。优选地,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两个挂钩710,两个挂钩710沿径向对称分布。对应地,第一固定件33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两根拉索720,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每根拉索720可以套在对应地挂钩710上,从而实现挂接。第一鞘芯310的内部中空,一根主拉索穿过第一鞘芯310,并在第一鞘芯310的端部分流为两根拉索720。第一鞘芯310的内腔端部设置有与前述图9中定位件500类似的部件,该部件上设有两个通孔,分别用于两根拉索720的穿过。通过设置两组挂接结构,可以增强连接后的牢固性,在挂接后不易出现松脱。优选地,沿自近端到远端的方向,挂钩710的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即挂钩710上形成斜面,从而使拉索720能够沿该斜面滑动进行导向,以便于完成挂接。
参阅图27至图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中的一个包括挂钩组件,另一个包括捕捉头组件,挂钩组件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排布的挂钩710,捕捉头组件包括连杆730以及连接于连杆730的端部的捕捉头740,捕捉头740挂接于相邻的两个挂钩710之间。具体地,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近端连接件220的端部设置有朝外伸出的挂钩组件,挂钩组件呈花形抓头状。第一固定件330的外端设置有捕捉头组件,捕捉头组件包括多根沿周向排布的连杆730,每根连杆730的端部连接有球状的捕捉头740。相邻的挂钩710的根部间隙小于捕捉头740的直径,当第一固定件330与近端连接件220相对靠近,捕捉头740会伸入相邻的挂钩710之间,并实现挂接。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互换挂钩组件与捕捉头组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与第二鞘芯410连接,第二固定件连接于远端连接件230,沿粒子支架200的轴向,第二固定件与远端连接件230中的一个至少部分伸入另一个。具体地,第二鞘芯410与远端连接件230的连接结构可以选用前述各实施例中第一鞘芯310与近端连接件220固定结构的任意一种,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粒子支架,所述粒子支架包括支架主体、近端连接件与远端连接件,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所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的空心管,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未受力的自然状态和受力的压缩状态;
回收装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第一鞘管、第一鞘芯与第二鞘芯,所述近端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鞘芯可拆卸连接,所述远端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鞘芯可拆卸连接;
第一状态下,所述近端连接件能够被所述第一鞘芯拉动而相对于远端做远离运动,以缩小所述支架主体的外径;
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鞘管与外径缩小的所述支架主体能够相对靠近以使所述粒子支架进入所述第一鞘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远端连接件的位置不变;
或者,所述第一状态下,被所述第二鞘芯拉动的所述远端连接件与被所述第一鞘芯拉动的所述近端连接件反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状态下,近端相对于所述远端做远离运动直至所述支架主体呈直管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鞘芯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所述第二鞘芯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远端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鞘管,所述第一鞘管、所述粒子支架、所述第二鞘管沿自近端到远端的方向排布,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穿过所述第二鞘管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第二鞘芯均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鞘管,所述远端连接件朝向近端,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且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沿所述粒子支架的径向排布,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穿过所述第二鞘管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的近端连为一体以形成鞘管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连为一体以形成所述鞘管组件,且所述第一鞘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二鞘管的内腔连通,所述鞘管组件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鞘管组件内,所述定位件上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鞘芯穿过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鞘芯穿过所述第二鞘管与所述第二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粒子支架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连接件朝向近端,所述第一鞘管位于所述粒子支架的近端一侧;
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鞘芯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通道,穿过所述第一通道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
或者,穿过所述第一鞘管的所述第二鞘芯与所述远端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鞘芯具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二通道,穿过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第一鞘芯与所述近端连接件连接。
11.粒子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主体,包括用于容纳放射性物质的空心管,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未受力的自然状态和受力的压缩状态;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的近端连接件,以及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的远端连接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粒子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连接件用于与回收装置的第一鞘芯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远端连接件用于与所述回收装置的第二鞘芯可拆卸连接。
CN202111673738.0A 2021-12-31 2021-12-31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Pending CN1164077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3738.0A CN116407746A (zh) 2021-12-31 2021-12-31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PCT/CN2022/143807 WO2023125902A1 (zh) 2021-12-31 2022-12-30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3738.0A CN116407746A (zh) 2021-12-31 2021-12-31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07746A true CN116407746A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98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3738.0A Pending CN116407746A (zh) 2021-12-31 2021-12-31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07746A (zh)
WO (1) WO20231259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84384A (en) * 1991-01-29 1996-01-16 Med Institute, Inc.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al device for providing a radiation treatment
CN2783951Y (zh) * 2005-02-01 2006-05-31 维科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回收保护伞的自膨式支架同轴释放系统
US9795442B2 (en) * 2008-11-11 2017-10-24 Shifamed Holdings, Llc Ablation catheters
US9655677B2 (en) * 2010-05-12 2017-05-23 Shifamed Holdings, Llc Ablation catheters including a balloon and electrodes
CN103190967B (zh) * 2013-03-15 2015-08-05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及其鞘芯
CN113440323B (zh) * 2020-03-26 2023-05-02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支架装配系统及支架装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5902A1 (zh)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22747A1 (en) Hemostatic clipping devices and methods
US8523932B2 (en) Variable diameter trigger wire
US10905575B2 (en) Circumferential trigger wire for deploying an endoluminal prosthesis
US9492176B2 (en) Clamping and ligation device
US8034094B2 (en) Stent delivery system and stent delivery method
CN101917916B (zh) 导管隧道器
US6319287B1 (en) Stent assembly
US20120289945A1 (en) Releasably attached snare loop retrieval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JP2007144235A (ja) 予め定義された向きで非対称デバイスを送達するための整合部材
CN104042299A (zh) 具有机械拆卸的闭塞装置递送系统
CN106473791B (zh) 一种可调距离的左心耳封堵器
CN106714888A (zh) 用于传送输尿管导管的导管系统
US20140207175A1 (en) Medical device loading and carrier tool
US11000300B2 (en) Magnetically coupled vascular snare system and method
US20100010448A1 (en) Anchor assembly
US10898681B2 (en) Endoscopic cannulat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CN116407746A (zh) 粒子支架和粒子支架回收系统
JP2021534896A (ja) 医療デバイスの埋込み用送達システム
CN116407778A (zh) 回收系统
JPWO2003092782A1 (ja) 留置チューブガイド装置
CN109788956A (zh) 用于医疗装置的容器
CN116407748A (zh) 放疗支架和回收系统
US1159677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choring a catheter line to the tissue of a patient for pain pump drug deliv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