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4872A - 吸能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吸能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94872A
CN116394872A CN202310668666.3A CN202310668666A CN116394872A CN 116394872 A CN116394872 A CN 116394872A CN 202310668666 A CN202310668666 A CN 202310668666A CN 116394872 A CN116394872 A CN 116394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energy absorbing
along
fram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686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94872B (zh
Inventor
宋扬
孙朋
李志飞
曹杨军
张一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6866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948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94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48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94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48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车辆安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及车辆,车辆包括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框架结构和第一吸能件。框架结构设有吸能空间。吸能空间用于设在车辆的驾驶室的下方。第一吸能件设于吸能空间内,且第一吸能件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框架结构,以沿第一方向进行吸能。这样,通过将吸能空间设置在的驾驶室下方,吸能空间于第一方向上保留的安全空间即可作为驾驶室的安全空间,减小了吸能装置于驾驶室前端占用的尺寸,使得车辆前端的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

Description

吸能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时可能会发生撞击事故,进而威胁到驾驶室内的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车辆的前端通常设置吸能装置,具体为在驾驶室的前端设置吸能装置,用于吸收车辆撞击产生的动能,以改善驾驶室被入侵的问题,从而能够为驾驶室内的驾驶人员留存一定的安全空间。
然而,吸能装置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才能达到很好的吸能效果,如此使得车辆前端的空间利用率较差,即驾驶室前端的空间利用率较差,容易使得车辆的车头较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及车辆,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吸能装置在车辆前端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包括:
框架结构,设有吸能空间,所述吸能空间用于设在车辆的驾驶室的下方;
第一吸能件,设于所述吸能空间内,所述第一吸能件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框架结构,以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吸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结构包括:
框架主体,设有所述吸能空间;
第一端架,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朝向所述吸能空间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框架主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架为脆性材料件,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压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主体包括:
第二端架,与所述第一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端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架;
两个第三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架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且与所述第二端架围合形成所述吸能空间;两个所述第三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端架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三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为多段,且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三端架相对弯折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件包括设于所述吸能空间内的多个吸能元件,多个所述吸能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以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吸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元件包括:
吸能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方向吸能;
溃缩部,围设于所述吸能部绕所述第一方向的外周,且所述溃缩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分为多段,相邻的两段所述溃缩部相对弯折设置;
所述第一吸能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连接件,所述吸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设有所述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吸能部和所述溃缩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件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吸能槽;
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的第二吸能件,所述第二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吸能槽相对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框架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外,以在外力作用下进入所述吸能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吸能件的防爬装置,所述防爬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框架结构的一端设有防爬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
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且所述第二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设于所述安装座;
压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二吸能件。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和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吸能装置;所述车体具有驾驶室;所述吸能装置的所述吸能空间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下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及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包括具有吸能空间的框架结构和设于吸能空间内的第一吸能件。使用时,吸能装置的吸能空间可以位于车辆的驾驶室的下方。这样,当车辆受到撞击时,第一吸能件会在外力下沿第一方向吸收撞击产生的动能,使得第一吸能件于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减小,整个框架结构于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也相应减小,进而使得框架结构内的吸能空间得以减小。由于第一吸能件设置于吸能空间内,且第一吸能件在撞击后于第一方向仍具有一定尺寸,从而使得吸能空间于第一方向上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如此驾驶室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这样,通过将吸能空间设置在驾驶室的下方,吸能空间于第一方向上保留的安全空间即可作为驾驶室的安全空间,减小了吸能装置于驾驶室前端占用的尺寸,使得车辆前端的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1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提供的吸能装置的第一吸能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2提供的吸能装置的沿A-A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框架结构;11-框架主体;111-吸能空间;112-第二端架;113-第三端架;1131-第一段;1132-第二段;114-支撑架;12-第一端架;20-第一吸能件;21-吸能元件;211-吸能部;212-溃缩部;22-连接件;23-吸能槽;30-第二吸能件;40-防爬装置;41-防爬齿;50-安装座;60-压溃件;70-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两个以上”包含两个。相应地,“多组”的含义是两组以上,包含两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装置,用于安装在车辆的驾驶室里的下方,并能够吸收车辆在撞击过程产生的动能。其中,车辆可以是汽车、列车、挂车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主要用于列车。此外,吸能装置还可以安装于其他设备用于吸收能量,例如:飞行器、电梯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包括框架结构10和第一吸能件20。框架结构10设有吸能空间111。并且,吸能空间111用于设在车辆的驾驶室的下方。第一吸能件20设置在上述吸能空间111内。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框架结构10相抵接。这样,第一吸能件20可以沿第一方向X进行吸能。
框架结构10可以为矩形、梯形等形状,且框架结构10围合形成吸能空间111,以供车辆的驾驶室在吸能空间111上方安装。
吸能空间111设在驾驶室的下方,是指吸能空间111设置在驾驶室沿竖直方向上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当吸能装置装配至车辆的情况下,第一方向X大致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其中,第一方向X如图1中示意的方向X。图1中还示意了方向Y和方向Z,方向Z和方向Y相互垂直,且方向Z和方向Y均垂直于方向X。竖直方向即图1中示意的方向Z。
吸能空间111是指框架结构10内的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进行形变吸能的空间。在吸能装置应用于车辆时,吸能空间111设于驾驶室的下方。当车辆受到撞击时,第一吸能件20在框架结构10受到的外力的作用下进行吸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弯折或者折叠等。这样,框架结构1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的间距就会减小,使得吸能空间111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减少。此时,驾驶室能够跟随吸能空间111形变,使得驾驶室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跟随吸能空间111减小。
其中,吸能空间111可以全部设于驾驶室的下方,也可以部分设于驾驶室的下方。
吸能空间111在撞击之后,沿第一方向X的尺寸减少,尺寸减小后的剩余空间为安全空间。在车辆领域,安全空间是指在车辆在发生撞击等安全事故时,能够保证驾驶室内的驾驶人员人身安全所需的空间。
吸能空间111中,第一吸能件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第一吸能件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吸能件20间隔分布于吸能空间111内,且各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均抵接于框架结构10。
第一吸能件20主要是用于吸收撞击产生的动能。具体地,第一吸能件20可以通过折叠或者弯曲等方式进行压缩吸能,使得在冲击力的作用下,第一吸能件20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动能,进而减缓撞击时产生的动能。其中,第一吸能件20可以但不限于是蜂窝式吸能器、胀管式吸能器、刨削式吸能器及压溃式吸能器等。
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端连接并抵持于框架结构10沿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端,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连接并抵持于框架结构10沿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这样,当框架结构10于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端受到撞击等压力时,框架结构10于第一方向X的其中一端会沿第一方向X朝向框架结构10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运动,使得第一吸能件20在框架结构10的压力下沿第一方向X的方向尺寸减小,以进行吸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能装置,包括具有吸能空间111的框架结构10和设于吸能空间111内的第一吸能件20。这样,当车辆受到撞击时,第一吸能件20会在外力下沿第一方向X吸收撞击产生的动能,且第一吸能件20于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减小,使得整个框架结构10于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减小,从而使得框架结构10内的吸能空间111于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得以减小。由于第一吸能件20设置于吸能空间111内,且第一吸能件20在撞击后于第一方向X上仍可以保留一定的尺寸,使得吸能空间111于第一方向X上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如此驾驶室可以保留出一定的安全空间,提高了驾驶室在撞击过程中的安全效果。
此外,使用时,吸能装置的吸能空间111位于车辆的驾驶室的下方。通过将吸能空间111设置在驾驶室的下方,可以减小吸能装置在驾驶室前端占用的尺寸,使得驾驶室前端的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从而可以改善车辆的车头长的问题。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框架结构10包括框架主体11和第一端架12。框架主体11设置有吸能空间111。第一端架12设置在框架主体11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并且,第一端架12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朝向吸能空间111运动。其中,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端架12和框架主体11相抵接。
框架主体11围合形成上述吸能空间111,且吸能空间111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具有开口,第一端架12设置于框架主体11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且设置于吸能空间111的开口。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端架12可以是板状结构件;或者,第一端架12也可以是框架。
第一端架12设置于框架结构10用于承受外力的一端。当吸能装置沿第一方向X受到撞击时,框架结构10受到冲击力沿第一方向X运动。具体地,框架结构10的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运动,朝着吸能空间111的方向移动并挤压第一吸能件20。第一吸能件20在第一端架12的挤压下沿着第一方向X在吸能空间111内运动,并实现吸能。
当吸能装置装配至车辆的情况下,第一方向X大致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一端架12位于框架主体11的前端。
具体地,第一端架12可以通过焊接、铰接、销连接等方式安装于框架主体11。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架12与框架主体11之间通过剪断销相连接。当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形变。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时,第一端架12与框架主体11之间的剪断销会发生断开,使得第一端架12能够相对于框架主体11移动,以进入吸能空间111内。
第一端架12撞击后的形变,可以是沿第一方向X朝向框架主体11方向压溃,或者,是朝向第一方向X的弯折运动。
这样,当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受到撞击时,第一端架12在外力的作用下挤压第一吸能件20,使得第一吸能件20能够更均匀地受力。
并且,第一端架12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与框架主体11断开,第一端架12和框架主体11之间能够分开移动,这样便于外力作用于第一吸能件20,提高了吸能装置整体的吸能效果。并且,第一吸能件20在受力后于第一方向X仍具有一定尺寸,从而使得吸能空间111于第一方向X上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如此驾驶室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端架12为脆性材料件。并且,第一端架12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被压溃。
具体地,第一端架12可以是在受到外力时容易压溃成多段的轻质材料件。例如,第一端架12可以是玻璃纤维板、铸铁件等材料件。
当吸能装置应用于车辆时,车辆发生撞击,第一端架12受力挤压第一吸能件20使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吸能。随着撞击的进行,第一端架12会被压溃成多段,并沿着第一方向X进入吸能空间111内。这时,安装在第一端架12的仪器、仪表等由于惯性会沿着第一方向X倾倒,进入第一端架12发生压溃而出现的空间。
这样,当第一端架12为脆性材料件时,第一端架12更容易在受力的情况下压溃碎裂形成多段,并沿着第一方向X进入吸能空间111内。如此使得安装在第一端架12上的仪器、仪表等更容易进入第一端架12压溃后形成的空间内,而不会随着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进入吸能空间111,减小了仪器、仪表等侵入驾驶室对驾驶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框架主体11包括第二端架112和两个第三端架113。沿着第一方向X,第二端架112与第一端架12相互间隔布置。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端架12的一端与第二端架112相抵接。两个第三端架113分别设置在第二端架112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三端架113与第二端架112共同围合形成上述吸能空间111。两个第三端架113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二端架11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端架12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端相连。其中,第三端架113沿第一方向X分为多段。相邻的两段第三端架113呈相对弯折状态设置。其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
各第三端架113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第一端架12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二端架112相抵接。这样,第一端架12、第二端架112和第三端架113共同围合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主体11。
其中,第二方向Y如图2中的方向Y。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还可以不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端架113分为沿第一方向X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131和第二段1132,且第一段1131和第二段1132之间能够发生相对弯折,这样有利于第三端架113沿第一方向X进行吸能。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段1131连接于第一端架12,第二段1132连接于第二端架112。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端架113也可以设置为沿第一方向X的三段以上的结构。当第三端架113设置为三段以上的结构时,第三端架113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的一段与第一端架12相抵接,另一端的一段与第二端架112相抵接。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一段1131和第二段1132的弯折角度朝向吸能空间111的一侧为钝角。
这样,第三端架113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弯折形变时,第三端架113不会侵入吸能空间111内,并不会对第一吸能件20等部件造成干涉。同时,第三端架113形变时不会挤压框架结构10内部的部件。
当然,在一些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段1131和第二段1132的弯折角度朝向吸能空间111的一侧也可以为锐角或者直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三端架113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端架12和第二端架112,使得吸能装置能够更好地沿第一方向X受力。
可选地,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框架主体11还包括支撑架114。支撑架114沿第一方向X设于第一端架12和第二端架112之间,并能够与两个第三端架113和第一吸能件20共同沿第一方向X进行吸能。其中,支撑架114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支撑架114在框架主体11间隔分布。各支撑架114均沿第一方向X设置于第一端架12和第二端架112之间。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吸能件20包括多个吸能元件21。多个吸能元件21设于吸能空间111内。并且,多个吸能元件21沿第一方向X依次连接。这样,多个吸能元件21能够沿第一方向X依次吸能。
具体地,多个吸能元件21可以是相似的结构,并沿着第一方向X在吸能空间111中依次排列。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的吸能元件21能够分别与框架结构10相接,且多个吸能元件21之间以及吸能元件21与框架结构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通过设置多个吸能元件21,使得第一吸能件20在吸能的时候可以沿第一方向X逐级进行吸能,提高了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强度和缓冲能力。通过多个吸能元件21依次吸能,保证了吸能空间111于第一方向X上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如此,当第一吸能件20应用于车辆时,驾驶室可以保留一定的安全空间,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效果和碰撞吸能性。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吸能元件21包括吸能部211、溃缩部212和连接件22。吸能部211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X进行吸能。溃缩部212围设在吸能部211绕第一方向X的外周。并且,溃缩部212沿第一方向X分为多段。相邻的两段溃缩部212是相对弯折设置的。多个连接件22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吸能部211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均设置有上述连接件22。并且,连接件22与吸能部211和溃缩部212相连接。
具体地,吸能部211可以是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圆柱状、圆台状或长方体结构。
在一个实施中,吸能部211可以为能够实现很好的吸能效果的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的吸能部211能够沿着第一方向X进行叠缩,以实现吸能部211的吸能。
溃缩部212可以呈套筒状,并围设在吸能部211绕第一方向X的外周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溃缩部212分为沿第一方向X的两段结构,且两段能够发生相对弯折,以实现溃缩部212在第一方向X的压缩吸能。溃缩部212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与第一端架12相抵接,另一端与第二端架112相抵接。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溃缩部212也可以分为三段以上的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溃缩部212的吸能强度。当溃缩部212设置为三段以上的结构时,溃缩部212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的一段与第一端架12相抵接,另一端的一段与第二端架112相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在框架结构10内安装时,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的吸能元件21能够通过连接件22与框架结构10进行连接。并且,多个吸能元件21之间也通过连接件22彼此相连接。
当吸能装置受到外力作用时,框架结构10受到沿第一方向X的压力,使得与框架结构10相连接的连接件22也受到压力,进而推动与连接件22相连的吸能部211进行沿第一方向X的形变吸能,而与连接件22相连接的溃缩部212的多段结构之间也会发生相对弯曲,从而进一步吸能。这样,第一吸能件20会在外力下沿第一方向X吸收撞击产生的动能,使得第一吸能件20于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减小。
这样,吸能部211进行形变吸能,溃缩部212通过弯折吸能,增加了第一吸能件20整体的吸能强度,使得第一吸能件20对外力的缓冲效果更好。并且第一吸能件20还设置有连接件22,使得吸能元件21与框架结构10的连接更加牢固,各个吸能元件21之间的连接也更加稳固,尽可能的避免了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发生断裂或弯折。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第一吸能件20设有吸能槽23。吸能槽23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吸能装置还包括第二吸能件30。第二吸能件30设置在框架结构10上。第二吸能件30沿第一方向X与吸能槽23相对设置。并且,第二吸能件30沿第一方向X延伸至框架结构10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外。这样,第二吸能件30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进入吸能槽23。
其中,第二吸能件30可以但不限于是可以实现吸能的合金管件,且第二吸能件30的形状可选为柱状、条状等。在一个实现方式中,第二吸能件30呈圆管状,沿第一方向X,第二吸能件30用于进入吸能槽23的一端为具有导向作用的锥形面,使得第二吸能件30更容易进入第一吸能件20的吸能槽23内。
请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能件30部分穿设于吸能槽23内,部分伸出于框架结构10沿第一方向X的前端。当吸能装置应用于车辆时。吸能装置受到外力的撞击,此时第二吸能件30位于框架结构10的前端的部分受到撞击,并沿着吸能槽23移动,直至完全进入吸能槽23内,以为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提供支撑力。
这样,第二吸能件30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一级能件的吸能槽23,以为第一吸能件20提供支撑力,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吸能件20沿第一方向X的强度和吸能效果。
可选地,第二吸能件30和框架结构10之间设有套筒70,用以支撑第二吸能件30。
具体地,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二吸能件30的一侧设有供第二吸能件30穿过的通孔,通孔与吸能槽23正对设置,以便于第二吸能件30穿过通孔进入吸能槽23。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吸能装置还包括防爬装置40。防爬装置40设置在第二吸能件30上。并且,防爬装置40沿第一方向X远离框架结构10的一端设有防爬齿41。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防爬装置4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二吸能件30相连接,当然,在一些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卡接、螺栓连接等方式与第二吸能件30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防爬装置40为板状结构件,且沿第一方向X远离框架结构10的一端设有多个防爬齿41。具体地,防爬齿41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且多个防爬齿41沿第三方向Z间隔分布。
其中,第三方向Z如图中示意的方向Z,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垂直。当然,在一些其他实例中,第三方向Z也可以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不垂直。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第三方向Z是竖直方向,从而避免两车相撞时发生骑爬。
其中,为满足冲击力的使用需求,防爬装置40可以采用铸造工艺形成防爬齿41。
在将防爬装置40安装于车辆时,防爬装置40伸出于车辆的前端,以便于在使用时车辆的防爬齿41先与其他车辆的防爬齿41相啮合,再通过与防爬装置40相连接的第二吸能件30进行吸能。这样,当两辆车相向行驶且发生撞击时,两辆车上的防爬齿41能够相互啮合,以使两辆车形成沿第三方向Z的限位。这样,两辆车不会沿着竖直方向发生相互攀爬,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吸能装置还包括安装座50和压溃件60。安装座50设置在框架结构10。第二吸能件30沿第一方向X穿设在安装座50中。压溃件60设置在安装座50上。并且,压溃件60沿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穿设在第二吸能件30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50为安装法兰,并且安装座50通过多个螺栓与框架结构10相连接,增强了安装座50的安装稳定性。第二吸能件30穿设于安装座50并与安装座50过盈配合,以实现第二吸能件30在安装座50的固定。当第二吸能件30受到外力时,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穿过安装座50并进入框架结构10内。
请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压溃件60可以但不限于是连接销,并且压溃件60沿着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穿过安装座50和第二吸能件30,以将第二吸能件30和安装座50之间限位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所指的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方向可以是图3中示出的第二方向Y,也可以是第三方向Z,甚至可以是与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都交叉的其他方向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使用时,第二吸能件30被压馈件限位固定在安装座50内。当吸能装置受到外力作用并且外力达到一定强度时,第二吸能件30沿着第一方向X移动,压溃件60受到压力发生断裂,使得第二吸能件30与安装座50之间的限位固定消除,此时第二吸能件30能够相对于安装座50移动,并进入框架结构10内。
通过设置安装座50和压馈件,使得第二吸能件30能够在框架结构10实现固定,且第二吸能件30还与吸能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限位固定效果,使得吸能装置的第二吸能件30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在较低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沿第一方向X的运动。如此使得第二吸能件30在框架结构10前端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支撑力。
具体地,安装座50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于第一端架12沿第一方向X远离框架主体11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体和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吸能装置。车体具有驾驶室。吸能装置的吸能空间11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驾驶室的下方。
驾驶室是指车体上驾驶人员能够指挥和操纵车体的舱室。
吸能装置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卡接等方式安装于车体的驾驶室下方。
这样,通过将吸能空间111设置在的驾驶室下方,吸能空间111于第一方向X上保留的安全空间即可作为驾驶室的安全空间,减小了吸能装置于驾驶室前端占用的尺寸,使得车辆前端的空间利用率大大增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结构,设有吸能空间,所述吸能空间用于设在车辆的驾驶室的下方;
第一吸能件,设于所述吸能空间内,所述第一吸能件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框架结构,以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吸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包括:
框架主体,设有所述吸能空间;
第一端架,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朝向所述吸能空间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端架和所述框架主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架为脆性材料件,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压溃。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包括:
第二端架,与所述第一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端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架;
两个第三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架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且与所述第二端架围合形成所述吸能空间;两个所述第三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端架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三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分为多段,且相邻的两段所述第三端架相对弯折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包括设于所述吸能空间内的多个吸能元件,多个所述吸能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以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吸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元件包括:
吸能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第一方向吸能;
溃缩部,围设于所述吸能部绕所述第一方向的外周,且所述溃缩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分为多段,相邻的两段所述溃缩部相对弯折设置;
所述第一吸能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连接件,所述吸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设有所述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吸能部和所述溃缩部。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吸能槽;
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的第二吸能件,所述第二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吸能槽相对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框架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外,以在外力作用下进入所述吸能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吸能件的防爬装置,所述防爬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框架结构的一端设有防爬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还包括:
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框架结构,且所述第二吸能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设于所述安装座;
压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二吸能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具有驾驶室;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的所述吸能空间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下方。
CN202310668666.3A 2023-06-07 2023-06-07 吸能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1163948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68666.3A CN116394872B (zh) 2023-06-07 2023-06-07 吸能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68666.3A CN116394872B (zh) 2023-06-07 2023-06-07 吸能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4872A true CN116394872A (zh) 2023-07-07
CN116394872B CN116394872B (zh) 2023-10-03

Family

ID=87012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68666.3A Active CN116394872B (zh) 2023-06-07 2023-06-07 吸能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9487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7951A (ja) * 2000-08-28 2002-03-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体構造
CN206327310U (zh) * 2016-12-09 2017-07-14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069682U (zh) * 2018-03-21 2018-11-09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防爬吸能装置
CN110758447A (zh) * 2019-10-14 2020-02-0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端部承载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CN112298256A (zh) * 2019-07-26 2021-02-02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防爬吸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7951A (ja) * 2000-08-28 2002-03-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体構造
CN206327310U (zh) * 2016-12-09 2017-07-14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吸能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069682U (zh) * 2018-03-21 2018-11-09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防爬吸能装置
CN112298256A (zh) * 2019-07-26 2021-02-02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防爬吸能装置
CN110758447A (zh) * 2019-10-14 2020-02-0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端部承载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4872B (zh)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3485B1 (ko) 슬립형 단부 구조체와 충격력 흡수 장치를 구비한 철도차량의 충격력 흡수 구조체
CN201165250Y (zh)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CN201633678U (zh)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CN101306699A (zh) 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车架结构
CN206984134U (zh) 一种车用安装支架
CN116394872B (zh) 吸能装置及车辆
CN216861594U (zh) 一种抗弯曲变形的汽车纵梁
CN112590938B (zh) 一种分层填充材料的汽车上纵梁及其使用方法和制造方法
KR102592572B1 (ko) 가드레일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112757973A (zh) 一种车辆座椅缓冲结构
CN2794935Y (zh) 汽车安全碰撞吸能器
CN218839590U (zh) 一种风窗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6101974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113978564B (zh) 一种商用车车身的前部碰撞吸能结构及平头商用车
CN216424562U (zh) 一种汽车前板簧悬架的碰撞车架结构
CN205706872U (zh)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274903B (zh) 汽车的外装结构及汽车
CN215244867U (zh) 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
CN218858549U (zh) 一种汽车横梁连接板总成
CN216184959U (zh) 一种汽车偏置碰撞盒总成
CN202163494U (zh) 一种车辆吸能梁结构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16443672U (zh) 车辆前舱总成和车辆
CN218907159U (zh) 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