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53357A -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53357A
CN116353357A CN202310431955.1A CN202310431955A CN116353357A CN 116353357 A CN116353357 A CN 116353357A CN 202310431955 A CN202310431955 A CN 202310431955A CN 116353357 A CN116353357 A CN 116353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frame
cross beam
frame
suspension
rubber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319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晶
张赛
王爱彬
赵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319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533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53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533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3/00Electric propulsion for monorail vehicles, suspension vehicles or rack railways;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 B60L13/04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浮架,包括悬浮架构架、横梁、永磁体、支撑轮模块和导向轮模块。永磁体与轨道梁上安装的线圈相互作用,提供悬浮力和导向力,悬浮架构架起到承载车体以及车体未运行状态下支撑永磁体的作用,横梁与悬浮架构架相连,构成测控系统的支撑平台,同时横梁的设置可以防止悬浮架构架发生四边形变形。支撑轮模块的设置为车体在未悬浮阶段提供支撑作用,导向轮模块在车体未悬浮阶段横向支承于“U”型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使悬浮架整体保持水平,避免发生侧滚,确保运行安全,在悬浮阶段起到辅助安全作用。本发明提供的悬浮架,填补了永磁电动悬浮系统悬浮架设计的空白,助力实现对新型永磁电动悬浮实际应用的探索和研究。

Description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永磁电动悬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磁浮技术,主要是基于四种基本原理来开展的研究。一是永磁悬浮,基本原理是依靠同极性永磁体相互排斥实现悬浮。二是常导磁浮,遵循磁阻最小原理,即铁磁材料中的磁阻远小于空气中的磁阻,因此,由电磁铁激发的磁场在经过铁磁材料后会产生拉动铁磁材料靠近磁源的力,称为电磁吸力,从而克服车体重力以实现悬浮。三是钉扎悬浮,超导材料在磁场中进入超导态,被固定在空间中的特定位置。安装于车体上的超导体被轨道磁场固定于空间中实现悬浮。四是电动悬浮,基于楞次定律,车载永磁体通过旋转、平移等方式产生时变源磁场,从而在闭合导体轨道内部感应出涡流,进而形成“镜像磁场”反过来与源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
永磁电动悬浮系统根据轨道形式,可分为离散型线圈式轨道(梯形短路、窗形短路、“8”字型零磁通线圈等)和连续型导体板式轨道(不锈钢、铝板、铜板等)。目前悬浮制式为“8”字型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是一种新型的永磁电动悬浮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磁阻力小等显著优势,但是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悬浮架。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悬浮架,适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以助力实现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的工程应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浮架,适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以助力实现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的工程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轨道悬浮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悬浮架,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中,包括:
悬浮架构架;
横梁,与所述悬浮架构架相连;
永磁体,设置于所述悬浮架构架的两侧,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与轨道梁上安装的线圈相互作用;
支撑轮模块,设置于所述悬浮架构架的底部;
导向轮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横梁上,以支撑于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悬浮架构架的两端与所述横梁相连,且所述悬浮架构架与所述横梁的连接部位为下凹结构。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横梁为“H”型结构,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连接梁;
所述横梁上跨于所述悬浮架构架以形成外伸梁,且所述横梁外伸于所述悬浮架构架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永磁体固定连接的支承面。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横梁的支承面与所述永磁体的背板之间设置有磁体背板橡胶垫。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与所述悬浮架构架配合,以对所述横梁进行定位。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支撑轮模块包括:
支撑轮;
支撑轮摇臂,一端与所述支撑轮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浮架构架转动连接;
支撑轮调节臂,一端与所述支撑轮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浮架构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轮调节臂可伸缩,所述支撑轮调节臂上固定有第一橡胶垫;
横拉杆,一端与所述支撑轮铰接,所述悬浮架构架上设置有横拉杆稳固梁,所述横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拉杆稳固梁转动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导向轮模块为双导向轮结构,包括:
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为上下布置的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悬浮架构架的上下两侧,且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设置于导向轮支架上,其中一个所述导向轮支架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导向轮支座,两个所述导向轮支架通过所述导向轮支座支座相连。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横梁压板,所述横梁压板与所述悬浮架构架固定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悬浮架构架与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垫,所述第二橡胶垫与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座。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橡胶垫座具有向上凸出的两翼,以固定所述横梁,所述橡胶垫座的两端截面与所述第二橡胶垫的两端截面对应设置。
可选地,在上述悬浮架中,所述横梁压板与所述悬浮架构架之间设置有第三橡胶垫,所述第三橡胶垫与所述橡胶垫座相配合,以构成放置所述第二橡胶垫的空间。
一种电动悬浮轨道车辆,包括悬浮架,所述悬浮架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悬浮架。
本发明提供的悬浮架,适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永磁体与轨道梁上安装的线圈相互作用,提供悬浮力和导向力,悬浮架构架起到承载车体以及车体未运行状态下支撑永磁体的作用,横梁与悬浮架构架相连,构成测控系统的支撑平台,同时横梁的设置可以防止悬浮架构架发生四边形变形。支撑轮模块的设置为车体在未悬浮阶段提供支撑作用,导向轮模块在车体未悬浮阶段横向支承于“U”型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使悬浮架整体保持水平,限制悬浮架的行进方向,避免发生侧滚,确保运行安全,在车体行进过程中不发生撞轨,在车体悬浮阶段起到辅助安全作用。本发明提供的悬浮架,填补了永磁电动悬浮系统悬浮架设计的空白,助力实现对新型永磁电动悬浮实际应用的探索和研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构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三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橡胶垫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构架与横梁连接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磁体背板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导向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支撑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横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横梁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12中的各项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00为悬浮架构架,110为横拉杆稳固梁;
200为横梁,210为连接梁,220为止挡块;
300为永磁体;
400为横梁压板;
500为支撑轮模块,510为支撑轮,520为支撑轮摇臂,530为支撑轮调节臂,540为第一橡胶垫,550为横拉杆;
600为导向轮模块,610为导向轮,620为导向轮支座;
700为磁体背板橡胶垫;
800为第二橡胶垫;
900为橡胶垫座;
1000为第三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悬浮架,适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以助力实现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的工程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轨道悬浮车辆。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悬浮架,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中,包括悬浮架构架100、横梁200、永磁体300、支撑轮模块500和导向轮模块600。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x方向表示沿轨道前进方向,下文简称为纵向,y方向表示水平于地面并且垂直于纵向,简称为横向,z方向表示垂直于地面并且垂直于纵向,简称为垂向。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适用于“8”字型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其中,“8”字型线圈指的是具有上下两个回路,形如“8”字的铜质线圈。“8”字型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指的是“U”型轨道的两端侧壁上,安装有“8”字型线圈以及电机驱动线圈。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适用于U型轨道的线圈式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中,其中“U”型轨道指的是横截面形如字母“U”,地面轨道的两侧是竖直轨道梁。
其中,悬浮架构架100为测控系统的安装提供安装基础,横梁200与悬浮架构架100相连,构成测控系统的支撑平台。永磁体300设置于悬浮架构架100的两侧,与横梁200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永磁体300指的是Halbach(哈尔巴赫)永磁体阵列结构。永磁体300与轨道垂直梁上安装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为车辆运行提供悬浮力和导向力。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永磁体300包括四块,在悬浮架构架100的两侧各安装两块。需要说明的是,永磁体300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即可。
其中支撑轮模块500设置于悬浮架构架100的底部,在悬浮架未起浮时起支撑悬浮架的作用,在车辆未起浮时,悬浮架依靠支撑轮模块500承载全部重量,同时在轨道两侧牵引线圈的作用下沿轨道前进方向加速。进入悬浮阶段后,支撑轮模块500脱离地面失去支撑作用,仅确保悬浮失效所引发的安全问题。
导向轮模块600固定连接于横梁200上,以支撑于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在车辆未起浮时,导向轮模块600可以限制悬浮架的横向运动,限制悬浮架的行进方向,尤其在通过曲线时,确保悬浮架不发生侧滚,保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撞轨事故。在车辆起浮时,起到辅助安全作用。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启动电源,永磁体300与轨道梁上安装的线圈相互作用,在驱动线圈的作用下沿轨道行进。悬浮架构架100起到承载车体以及车体未运行状态下支撑永磁体300的作用,横梁200与悬浮架构架100相连,构成测控系统的支撑平台,同时横梁200的设置可以防止悬浮架构架100发生四边形变形。支撑轮模块500的设置为车体在未悬浮阶段提供支撑作用,缓解冲击。导向轮模块600横向支承于“U”型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使悬浮架整体保持水平,避免发生侧滚,确保运行安全,在车体行进过程中不发生撞轨。进入悬浮区域,永磁体300与轨道两侧的“8”字型线圈相互作用,抬起悬浮架构架100,支撑轮模块500起辅助安全的作用。本发明提供的悬浮架,填补了永磁电动悬浮系统悬浮架设计的空白,助力实现对新型永磁电动悬浮实际应用的探索和研究。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悬浮架构架100整体呈“目”字型结构,悬浮架构架100的两端与横梁200相连,为了留有足够的空间安放测控系统,悬浮架构架100与横梁200的连接部位为下凹式结构,横梁200构成测控系统的支撑平台。具体的,悬浮架构架100与横梁20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悬浮架构架100与横梁200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连接。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横梁200为“H”型结构,横梁200上设置有连接梁210。由于永磁体300会受到较大的横向力,同时永磁体300的纵向长度较长,为了防止横梁200两端受力产生压杆失稳现象,横梁200采取“H”型结构,同时横梁200上设置连接梁210,具体的,连接梁210设置在横梁200的中间位置,以防止永磁体300受到的电磁力不均匀或不同步导致悬浮架构架100发生四边形变形。为了使得横梁200更好的与永磁体300固定连接,横梁200的两端设置有与永磁体300固定连接的支承面,面接触可以保证横梁200与永磁体300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由于永磁体300的本身质量较大,且安装于横梁200的两端,横梁200跨坐在悬浮架构架100上形成外伸梁,因此极易造成横梁200的弯曲变形,将横梁200的结构设计为鱼腹形式,具备较好的抗弯性能。具体的,横梁200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悬浮架构架100的两端。
如图1和图8所示,为了起到横向调节永磁体300与轨道之间间隙以及缓解冲击振动的作用,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横梁200的支承面与永磁体300的背板之间设置有磁体背板橡胶垫700。具体的,磁体背板橡胶垫700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通过调整磁体背板橡胶垫700的数量,可以微量调整横向作用间隙,即调整永磁体300的工作面与“8”字型线圈表面之间的距离。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横梁200的支承面与永磁体30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为了保证连接的牢固性,磁体背板橡胶垫700的四周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安装孔。可以根据具体的线路实验情况,对多种实验工况进行调整。
如图7所示,为了对横梁200进行横向定位,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横梁200上设置有止挡块220,具体的,止挡块220设置于横梁200两端与悬浮架构架100接触的两侧,止挡块220与悬浮架构架100的侧面相接触,对横梁200进行横向定位。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支撑轮模块500包括支撑轮510、支撑轮摇臂520、支撑轮调节臂530和横拉杆550。其中,支撑轮510垂向支撑于地面轨道,支撑轮摇臂520一端与支撑轮510铰接连接,另一端与悬浮架构架100转动连接,用于固定支撑轮510,并且释放其纵向垂向的自由度。
支撑轮调节臂530的一端与支撑轮510铰接连接,另一端与悬浮架构架100转动连接。为了使得支撑轮510可伸缩,支撑轮调节臂530为可伸缩结构,可以沿轴向伸长或缩短。具体的,支撑轮调节臂530上具有双拉螺杆机构,即螺杆两端具备旋向相反的两种螺纹,可以使与螺杆两端螺纹连接的调节臂同时靠近或同时远离,以调节支撑轮调节臂530的长度。支撑轮调节臂530的设置可以调节支撑轮510在垂向上的位置,从而调节悬浮架构架100的高度,实现永磁体300的中线与“8”字型线圈的中线偏移量可调整的需求,同时可以缓解地面轨道对悬浮架的影响。为了缓和和冲击振动,支撑轮调节臂530上固定有第一橡胶垫540,橡胶垫既有高弹性,又有高黏性,是较好的减震装置。
如图11所示,由于悬浮架构架100整体重心偏高,为了防止悬浮架整体倾倒,支撑轮模块500包括横拉杆550,具体的,横拉杆550的一端与支撑轮510铰接,且横拉杆550沿支撑轮调节臂530的轴向设置,悬浮架构架100上设置有横拉杆稳固梁110,横拉杆550的另一端与横拉杆稳固梁110转动连接,横拉杆550为悬浮架构架100提供横向稳定性,防止悬浮架整体倾倒。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导向轮模块600为双导向轮结构,包括导向轮610和导向轮支座620。具体的,导向轮610为上下设置的两个,且分别位于悬浮架构架100的上下两侧,两个导向轮610设置于导向轮支架上,导向轮610与导向轮支架可转动连接,其中一个导向轮支架与横梁200固定连接。具体的,导向轮支架可以通过螺栓与横梁200相连,导向轮支架和横梁200上均开设有螺纹孔。两个导向轮支架通过导向轮支座620相连,且两个导向轮610分别外伸于永磁体300,导向轮610横向支承于“U”型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为上下两点支撑。双导向轮结构使得导向轮610与轨道的接触为面接触,确保悬浮架在受到发散式导向力时可以通过导向轮610限制其翻滚自由度,特别是在车辆通过曲线时,导向轮610横向支承于“U”型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保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1和图12所示,为了在车体悬浮阶段使得悬浮架构架100与横梁200之间连接更加紧固,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横梁200上设置有横梁压板400,横梁压板400与悬浮架构架100固定连接。由于电动悬浮原理本身的特性,依据其设计的磁悬浮制式列车无法实现静浮状态,因此在未起浮时,车体重量由悬浮架构架100传递给支撑轮模块500,而在起浮后,车体重量则由悬浮架构架100传递给横梁200,因此,设计横梁压板400作为横梁200以及悬浮架构架100的紧固件。具体的,横梁压板400沿悬浮架构架100的长度方向(即沿轨道的前进方向)设置,横梁压板400设置于横梁200之上,通过固定件与悬浮架构架100固定连接。
如图4-图6所示,为了传递牵引力及制动力,同时缓解一部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及振动,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悬浮架构架100与横梁200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垫800,第二橡胶垫800的设置可以缓解一部分运行过程中的冲击和振动。第二橡胶垫800的具体数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通过改变第二橡胶垫800的数目,可以调整中线偏移距离,即永磁体300沿纵向的中线与“8”字型线圈沿纵向的中线之间偏差的距离。为了对横梁200更好的进行定位,在第二橡胶垫800与横梁200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座900。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橡胶垫座900具有向上凸出的两翼,以固定横梁200,实现对于横梁200更好的定位作用。为了使得橡胶垫座900与第二橡胶垫800更好的配合使用,橡胶垫座900的两端截面与第二橡胶垫800的两端截面对应设置,橡胶垫座900的设置可以起到减振缓冲的作用。
如图1和图3所示,为了实现悬浮架构架100对横梁200的纵向垂向定位作用,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横梁压板400与悬浮架构架100之间设置有第三橡胶垫1000。
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橡胶垫1000为梯形橡胶垫垫座,即其截面为等腰梯形,可以与悬浮架构架100的下凹区域的斜面及安装于横梁200上的橡胶垫座900相互配合,构成可放置第二橡胶垫800的“V”型空间。如图6所示,第二橡胶垫800、橡胶垫座900、第三橡胶垫1000共同构成了悬浮架构架100与横梁200的连接部位,既可以实现悬浮架构架100对横梁200的纵向垂向定位作用,同时可以减缓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振动,有效改善了悬浮架本身受到外界扰动后的振动,从而提高系统整体运行的平稳性。为了保证固定横梁压板400的螺栓可以穿过第三橡胶垫1000并对其进行定位,第三橡胶垫1000上开设有通孔。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动悬浮轨道车辆,包括如上实施例公开的悬浮架,因此兼具上述悬浮架的所有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悬浮架,用于永磁电动悬浮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悬浮架构架(100);
横梁(200),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相连;
永磁体(300),设置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的两侧,与所述横梁(200)固定连接,与轨道梁上安装的线圈相互作用;
支撑轮模块(500),设置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的底部;
导向轮模块(600),固定连接于所述横梁(200)上,以支撑于轨道两端竖梁的支承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的两端与所述横梁(200)相连,且所述悬浮架构架(100)与所述横梁(200)的连接部位为下凹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0)为“H”型结构,所述横梁(200)上设置有连接梁(210);
所述横梁(200)上跨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以形成外伸梁,且所述横梁(200)外伸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永磁体(300)固定连接的支承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0)的支承面与所述永磁体(300)的背板之间设置有磁体背板橡胶垫(7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0)上设置有止挡块(220),所述止挡块(220)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配合,以对所述横梁(200)进行定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模块(500)包括:
支撑轮(510);
支撑轮摇臂(520),一端与所述支撑轮(510)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转动连接;
支撑轮调节臂(530),一端与所述支撑轮(510)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轮调节臂(530)可伸缩,所述支撑轮调节臂(530)上固定有第一橡胶垫(540);
横拉杆(550),一端与所述支撑轮(510)铰接,所述悬浮架构架(100)上设置有横拉杆稳固梁(110),所述横拉杆(550)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拉杆稳固梁(110)转动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模块(600)为双导向轮结构,包括:
导向轮(610),所述导向轮(610)为上下布置的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的上下两侧,且两个所述导向轮(610)分别设置于导向轮支架上,其中一个所述导向轮支架与所述横梁(200)固定连接;
导向轮支座(620),两个所述导向轮支架通过所述导向轮支座(620)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00)上设置有横梁压板(400),所述横梁压板(400)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与所述横梁(200)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垫(800),所述第二橡胶垫(800)与所述横梁(200)之间设置有橡胶垫座(90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座(900)具有向上凸出的两翼,以固定所述横梁(200),所述橡胶垫座(900)的两端截面与所述第二橡胶垫(800)的两端截面对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压板(400)与所述悬浮架构架(100)之间设置有第三橡胶垫(1000),所述第三橡胶垫(1000)与所述橡胶垫座(900)相配合,以构成放置所述第二橡胶垫(800)的空间。
12.一种电动悬浮轨道车辆,包括悬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架为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悬浮架。
CN202310431955.1A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Pending CN1163533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31955.1A CN116353357A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31955.1A CN116353357A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53357A true CN116353357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7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1955.1A Pending CN116353357A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5335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95899B1 (ko) LSRM과 Halbach 배열을 이용한 자기부상열차시스템
SU1508952A3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на магнитной подвеске
CN107599888A (zh) 磁浮车辆的悬浮架组件
CN100431890C (zh) 城轨磁浮车辆走行机构搭接装置
CN113352903B (zh) 一种轮轨-永磁悬浮混合承载转向架
KR20140104999A (ko) 자기 부상 트랙용 이송 수단
CN1799896A (zh) 防止磁浮列车脱轨的走行机构
CN217074052U (zh) 一种基于高温超导的磁悬浮列车
CN108372864B (zh) 一种真空管道列车磁悬浮ems/eds混合支承结构
CN111845828B (zh) 一种悬挂式永磁悬浮列车转向架
KR20140131731A (ko) 가이드레일 일체형 강재 상부구조물을 구비한 가이드웨이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 방법
CN108638914B (zh) 一种吊挂式磁浮交通系统及其磁浮列车悬浮架
CN208198159U (zh) 悬挂式磁浮车辆及轨道系统
CN111891140A (zh) 一种吊挂式磁浮交通系统
CN110316217A (zh)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13650506A (zh) 一种动态弹性钳距的悬浮架模块及悬浮架
WO2023077573A1 (zh) 一种磁浮系统与一种悬浮列车
CN116353357A (zh) 一种悬浮架及电动悬浮轨道车辆
CN112626940A (zh) 超导磁体连接装置及超导电动磁悬浮车辆轨道系统
JP2007151223A (ja) 常電導吸引型磁気浮上式車両
CN110758443B (zh) 一种永磁电动磁浮列车走行机构
JP2007182110A (ja) 常電導吸引型磁気浮上式車両
CN114537152B (zh) 一种磁浮车辆系统
JP2957110B2 (ja) 磁気浮上走行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磁気レールの取付機構
CN212243340U (zh) 一种吊挂式磁浮交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